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五年级册科学范文

五年级册科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五年级册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五年级册科学

第1篇:五年级册科学范文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6

】页/【

2030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2019—2020学年

第二学期)

——单位

姓名

2020年X月

一、

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期X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督促、辅导孩子观看空中课堂,进行线上学习,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三、

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四、

教学目标

(一)

总体教学目标

1.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

单元教学目标

1.

第一单元“沉和浮”。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

第三单元“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4.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五、

开学安排

(一)

对“空中课堂” 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真写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六)

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七)

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

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九)

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十)

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十一)

第2篇:五年级册科学范文

学生姓名

家长检查签字【

老师评价

一、填空题(共40分)

1、让自己的身体热起来的方法有(

)、(

)、(

)、(

)等。

2、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

),受冷时体积(

),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变化叫做(

)。

3、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

)。热总是从(较

)的一端向(较

)的一端传递。

4、双手握住一个装有热水的杯子,手会慢慢地(

)起来;要是握住一块冰,手就变得越来越(

)。

5、我们平时所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

)。6、(

)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

)另一个物体。

7、衣服是(

)产生热的。

8、水受热以后(

)会增大,而(

)不变。

9、同体积的热水重量比冷水重量(

)。

10、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将一杯冷水变成热水。

11、水受热时体积(

),受冷时体积(

),我们把水的(

)的这种变化叫做(

)。

12、酒厂没有把酒瓶装满,是怕酒因受热后(体积

)而发生爆炸危险。

13、(

)变化了,水和空气的(

)都会发生变化。

14、常见的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

)着。物体的(

)和(

)有关。

15、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

),因此,铁桥通常架在(

)上。

16、物体的(材料

),(导热

)也不同。

17、像(

)这样(导热

)好的物体称为(热的

);而像(

)、(

)这样(导热

)差的物体称为(热的

)。

18、有些(

)和(

)在一定条件下是(

)的,例如(

)和(

)这两种金属就是(

)的。水在4℃以下就是(

)的。

19、同温度的水装在同体积的钢杯和塑料杯中,冷却最快的是(

)杯,冷却最慢的是(

)杯。

20、通过(

),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

)。

二、判断题(共20分)

1、(

)水在任何时候都是热胀冷缩的。

2、(

)液体和气体都会热胀冷缩,但是固体不会热胀冷缩。

3、(

)冬天多穿衣服后身体感觉暖和了,是因为衣服里有很多热。

4、(

)冷水变热后,体积会变大,重量也增加了。

5、(

)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是热水温度高。

6、(

)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

)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

)钢铁造的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滚轴的作用是让车开起来更稳一些。

9、(

)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本领比铁小。

10、(

)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较,它们的重量也相同。

11、(

)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量,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12、(

)体积相同的热水和冷水,重量也相同。

13、(

)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4、(

)厂家为了多赚一些钱,他们总是不愿把瓶中的饮料装满。

15、(

)空气是不会热胀冷缩的。

16、(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铁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7、(

)所有固体都是热胀冷缩的。

18、(

)石头和铁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9、(

)金属条一端浸在热水中,露出水面的一端不会热起来。

20、(

)人们用铁做锅,是因为铁是热的良导体。

三、选择题(共20分)

1、水在变热的过程中,(

)发生变化。

【①颜色

②体积

③重量】

2、在金属的大家庭里,有两种金属是热缩冷胀的,它们是(

)。【①银和水银

②铁和铝

③锑和铋】

3、下列哪种现象是液体的冷胀原理造成的(

)。

【①水管冻裂

②沸水外溢

③河水结冰】

4、夏季(

)的温度最高。

【①教室里

②室外树阴下

③阳光下】

5、选出下列最容易传热的物体(

)。

【①玻璃

②铝合金

③陶瓷】

6、下列哪种现象是利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

【①热气球升空

②瘪了的乒乓球烫鼓起来

③气温计液柱上升】

7、冬天穿羽绒服比较暖和是因为(

)。

【①羽绒服能产生热量

②羽绒服能保温

③羽绒服能传递更多的热量】

8、把一小塑料袋冷水放入装有热水的杯子里,这一小袋冷水会(

)。

【①浮在水面上

②沉在水底

③停在水中的任何地方】

9、往杯里倒入热开水,等水冷却后,液面(

)。

【①

会上升一点

②会下降一点

③不变】

10、下列物质中,(

)的热胀冷缩本领最弱。

【①空气

②水

③铜球】

11、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

)。

【①这些材料能生热

②这些材料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③这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

12、冬天,我国北方地区房子里的暖气片应安装在房间的(

【①上方

②中间

③下方】

13坐在炉子或取暖器旁边,脸上立刻感到热,说明热主要是以(

)的方式传播的。

【①热传导

②对流

③辐射】

14、给空烧瓶安一个带弯玻璃管的橡胶塞,在玻璃管中滴几滴红墨水,当用手捂住烧瓶时,管中的红墨水滴(

)。

【①向外移动

②向内移动

③不会移动】

15、相同体积的70摄氏度的热水和30摄氏度的热水相比较,(

)。

【①两者一样重

②70摄氏度的热水轻

③30摄氏度的热水轻】

16、实验证明,(

)的热胀冷缩现象最明显。

【①液体

②气体

③固体】

17、下列物体不会热胀冷缩的是(

)。

【①牛奶

②锑

③空气】

18、我们经过实验知道铜、铁、铝三种金属中传热速度最快的是(

)。

【①铝

②铜

③铁】

19、把水倒在大小相同的(

)里凉得快。

【①玻璃杯

②铁杯

③塑料杯】

20、将一瓶常温下的水放入一盆装满水的盆子里,我们发现瓶子里面的水液面明显下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盆水应该是(

【①热水

②冰水

③常温下的水】

四、探究、简答题(共20分)

1、想办法让套在球形烧瓶口上扁着的气球鼓起来,看谁的办法多。(6分)

答:(1)、

(2)、

(3)、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2分)

答:

3、观察野外的电线,冬天和夏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应注意什么?(5分)

答:观察发现:冬天:电线拉的(

)些,这是电线(

)现象);夏天:电线拉的(

)些,这是电线(

)现象)。应注意: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应注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

),这是为了冬天电线受冷收缩变短做准备,否则会崩断电线。

4、吴磊的乒乓球被孙豪不小心踩瘪了,但没有漏气。陈豪要赔一个新的给吴磊,孙鑫说不用赔的,他有办法使乒乓球完好如初的。你有办法吗?请你想一个办法使乒乓球鼓起来,把你的想法和理由写下来。(4分)

答:想法(2分):

理由(2分):

第3篇:五年级册科学范文

沉和浮教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课题背景: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学生经历了本单元前六课的学习,了解物体的材料特性会影响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本课将展开对影响沉浮状态的另一个变量,即液体进行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本课主要研究当物体放置的液体改变了,或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状态是否有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可以使学生感知: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食盐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在学生的实践中渗透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一个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2.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发现规律,理解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难点: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马铃薯,清水,浓盐水,镊子,纸巾。

小组实验:马铃薯、培养皿、镊子、食盐、勺子、塑料片、烧杯、100毫升清水、筷子、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光头强如何取出沉在缸底马铃薯的故事。

2、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二、活动一:盐水是否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1、问题:盐水能否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分析:盐水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2、介绍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轻轻放入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态。

(2)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入盐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态。

3、学生演示实验,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归纳结论:盐水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三、活动二:放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才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1、问题:食盐溶液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3、学生发言,表达设计思路。

4、看操作步骤图,整理实验步骤,提示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100毫升水

②取1平勺盐

③放入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

④用镊子夹马铃薯放入水中

⑤记录马铃薯在水杯中的位置

⑥用镊子从水中取出马铃薯,放置于培养皿中,重复实验。

5、分组实验活动,时间10分钟。

6、实验结束。

①收拾桌面

②上交实验材料

③整理实验结论

7、学生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①放了多少平勺食盐溶解后,马铃薯的沉浮状态开始改变?

②放了多少平勺食盐溶解后,马铃薯开始露出水面?

③我们的发现是:当盐水浓度增大的时候,马铃薯受到的浮力也增大。

8、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盐水浓度和马铃薯受到浮力大小的关系。

四、拓展和应用

1、情境:光头强在没有食盐的情况下,还能取出沉在缸底马铃薯吗?

2、任务:应用课堂上的方法,和父母一起调制糖溶液(或其他),看是否能让马铃薯浮起来。不局限于用糖做探究实验。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活动一

发现:盐水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活动二

发现:当盐水浓度增大的时候,马铃薯受到的浮力也增大。

附件:

活动二记录表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平勺盐

100毫升

)平勺盐

100毫升

第4篇:五年级册科学范文

五(3)班共有学生43人,五(4)班共有学生41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后20%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

1、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基础知识:

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⑦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基本技能:

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4)、 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统计等内容里适当地让学生作一些初步的社会调查汇报 展示实践结果。(尝试教学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其他学科相结合, 突破学科界限,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几个“训练”

( 5)、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防止死记硬背, 尽量使学生自己探索、领悟得出规律,然后进行强化规律。

(6)、 变式题的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 加强变式题的练习,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第5篇:五年级册科学范文

本学期的生物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自觉,自控,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网上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

在期末工作上,尽量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印发一定量的练习试卷给学生练习,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尽量让学生能够在期末考试时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第6篇:五年级册科学范文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15个分组实验有《太阳和影子》《看月亮》《光的行进》《照镜子》《研究透镜》《七色光》《简单电路》《导体和绝缘体》《探测暗盒里的电路》《研究磁铁》《电磁铁》《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心脏和血液循环》《解释》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30人,学生喜欢学习科学,而且喜欢做实验。从实验情况看,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实验记录。也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实验。

三、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2、使学生获得简单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包括观察、发现和记录的能力。

四、实验措施

1、课前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课上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记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活动能力。

4、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

五、实验安排

第1周      9.4-9.8     《太阳和影子》

第2周      9.18-9.22   《看月亮》

第3周      9.11-9.15   《光的行进》

第4周      9.25-9.29   《照镜子》

第5周     10.9-10.13   《研究透镜》

第6周     10.16-10.20  《七色光》

第7周     10.23-10.27  《简单电路》

第8周     10.30.11.3   《导体和绝缘体》

第9周     11.6-11.10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第10周    11.13-11.17  《研究磁铁》

第11周    11.20-11.24  《电磁铁》

第12周    11.27-12.1   《测量呼吸和心跳》

第13周    12.4-12.8    《肺和呼吸》

第14周    12.11-12.15  《心脏和血液循环》

第7篇:五年级册科学范文

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等内容的必要基础.所以,无论是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还是物理知识的扩展来看,《电阻》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阻的初步概念,认识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

(2)知道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

(3)了解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和超导体的电学性能.

2.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开放性实验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2)通过类比法、转换法,构建电阻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不畏艰难、与他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2)拓展学生视野,体会物理知识本身多样统一美的美学特征.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电阻的初步概念、用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电阻概念的建立和理解、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

4 教具和学具

教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实验装置一套、完好的日光灯芯一只、没有灯丝的废日光灯芯一只、铅笔芯一根、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电学实验器材学具盒:电池盒2只、干电池2节、开关、小电灯(3.8 V 0.3 A)、电流表(0~0.6 A,0~3 A)、电阻丝板(接有不同导体)、导线若干.

5 教法和学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激发每一位学生心中学习的渴望.笔者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尝试教学的方法,以教学案为载体,变“教”为“导”,以“导”来引领学生的“学”.开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独立自主学习到小组交流合作,从而突破难点,实现自我发展,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6 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流程为:“任务驱动、尝试学习学教互动、展示提升当堂检测、考查达标总结释疑、迁移深化”.

环节一:任务驱动、尝试学习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笔者编写了一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布置自主学习的时候,我将侧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让学生知道预习什么,怎么预习,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等.

在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我把“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的活动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猜想和问题设计放在了自主学习的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理清学习思路,发现疑难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关于活动“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学生利用学具盒内的器材,进行初步尝试探究,为接下来理解电阻概念降低了难度.如图1所示:

考虑到学生难以体会导体电阻的存在,在设计时做适当的铺垫,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用信息快递的形式,呈现电流经过金属导体时受到的阻碍,从而深化学生对电阻本质的理解,为接下来设计实验方案做铺垫.

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笔者将猜想和设计探究方案前置,让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尝试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

设计意图:课前的尝试学习、尝试探究使学生学在教前,以学定教,使课堂能真正做到高效,同时又争取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

环节二:学教互动、展示提升

在课内互动学习设计过程中主要有 “创设情景,激趣引疑检查建构,交流释疑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活化探究,拓展延伸典型例题,内化提升”这五部分内容.

(1)创设情景,激趣引疑

魔术表演:展示亮暗可以自动调节的小灯泡,让学生思考小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通过课前的尝试活动,学生猜到是因为改变了电源电压或接入不同的导体.

问题引导:让学生观察到电源电压没有改变,那么小灯泡的背后藏着什么呢?是什么原因促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化的?为了研究上述问题,请学生画出该魔术灯的电路图(不知道的器材用大方框表示).学生画出后投影,进行点评,方框中画的应该是不同的导体.那么为什么接入不同导体,电流大小会不一样呢?从而引出课题――电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出课题的同时,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激发探究兴趣.

(2)检查建构,交流释疑

小组讨论:课前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组内最优化方案,确定组内共性问题.教师认真巡视,随时答疑并进行个别辅导.

大班交流:小组选派代表提出问题,并走上讲台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学生认真聆听,相互质疑,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

交流释疑:在及时批阅学生学案课前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在小组交流提出疑问后,教师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交流辩论能达到共识.

问题预设:学生在猜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的显示方法、设计电阻大小与长度关系的实验方案上存在争议.

教师先静静地站在一边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大班交流,若学生仍存在问题,教师精讲点拨,点在学生思维迷茫之时、断裂之处,揭示问题的实质,提升学习方法.

教师点拨:如果学生猜质量,还不能够剔除,则教师点拨: m=ρv=ρsl(ρ由材料决定,s即为横截面积,l即为长度).

如果学生还不能判断显示电阻大小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想分析电流表和小灯泡的利弊,得出此处应将二者串联.

至于设计电阻大小与长度关系的方案,由于学具盒中的电阻丝(投影),长度都相同,预设学生讨论后会想到将两位同学的同一种电阻丝串联起来.问题引导:将电阻丝串联起来是增加长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加简单的方法?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同一根电阻丝上移动接触点来改变接入的长度,层层推进,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处.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方法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大班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分享成果.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问中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达到一个思维碰撞的!

(3)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学生先同桌两人合作,观察现象并记录数据,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大班交流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方案走进实验,让合作与思考伴随实验,带着结论与成就感结束实验.

(4)活化探究,拓展延伸

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再拓展两个探究活动: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如图2所示: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学情,这两个拓展实验既可以探究导体与温度的关系,又可以推理导体和绝缘体的本质,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勇于开拓的精神.

(5)典型例题,内化提升

该环节将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来设计两道有针对性的典型例题,学生通过该环节进行再次尝试,提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当堂检测、考查达标

组织学生10分钟内完成当堂检测,并及时反馈,要求学生订正后还要再反馈,不再留课后作业.在此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检测来考查达标,使基础知识堂堂清、人人清,并促进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内化.不留课后作业也是笔者的大胆尝试,不仅保证了这节课的完整性,使其不再延伸到课后,从而促使学生课后有充分时间专心预习下一节新课.

环节四:总结释疑,迁移深化

魔术揭秘:再让学生思考小灯泡背后的秘密是什么呢?原来是下节课将隆重登场的滑动变阻器.

问题引导:滑动变阻器是如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中哪一个改变起来最方便呢?让学生去思考和顿悟.

第8篇:五年级册科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误区

当我们走进小学英语公开课的课堂的时候,看到的是上了彩,涂了色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五颜六色,学习形式五彩缤纷,课件绚烂多姿,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看似一道华丽的景色。但是,就在这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背后,个学生参与学习与交流、情境的创设的真实有效很值得怀疑。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跟得上教学的步伐、课件的动画大展示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能走进学生的课堂?

通过仔细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几乎都是由几个优等生完成,其他同学则成为“摆设”;而所创设的情境实质上成为师生 “表演秀”。通过了解,课件在更多情况下的只用于公开课,平时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大多数教师是无法采用的。对此,我有必要思考一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英语课堂?

一、教学误区

1.“小组合作”的误区

(1)“小组合作”采用过滥过频。有些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就是新课程理念,无论问题难易,都采用合作的形式,有时设置的问题都没有讨论的价值和必要,一节课下来,合作了好多次,忽的就围坐在一起,其实就是在浪费时间。

(2)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没有参与学生的学习。有些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也没有深入倾听学生学习的情况,甚至有个别教师让学生在小组里学习读单词或者课文,自己却站在讲台上看教案,等时间一到,就喊停,学生学得怎样教师根本就不知道,这样流于形式,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2.“活动化”和“游戏化” 的误区

英语课堂“活动化”和“游戏化”,是为了给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可是有的教师将“手段”和“目的”本末倒置,整个课堂充斥着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和“游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语言实践最终目的却不能达到。

例如有一名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个快速“接力传单词”的比赛,学生为了能在比赛中胜出,传单词传得非常快,快得模糊不清,一溜而过,比赛是很激烈,师生也很互动,可是试问本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读准所学单词”有没有达到呢?

教师创设这一环节的初衷原本是很好的,让学生自主选择被询问的人选,可以使课堂更自主,灵活度更大,空间和范围也更广了。但是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除了有一部分学生用所学英语在交流外,好多学生只是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有的没有询问,有的甚至直接用中文进行询问,整个课堂生生互动,气氛活跃。末了,老师让同学展示自己调查的结果,展示的只是那部分刚有用英语在交流的同学,他们对答如流,效果看起来不错,但是这个活动有没有让大部分学生们达到语言综合运用的目的呢?只能说这是一场师生配合得不错的表演秀!

3.“课件” 的误区

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扩充课堂的容量,可以为教学创设更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对课件这个辅助手段认识不到位,对课件的采用是宁滥毋缺,认为只要沾上多媒体的边就是“现代化”,过频过滥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没有考虑它是否有必要运用,或者是否运用得当,因此步入“课件”的误区,从而贬低了“课件”的价值。

好多教师在复习单词的时候,喜欢用课件展示图片。由于图片是接连几张的,所以教师只能站在讲台上操作计算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加大了师生的距离。如果我们不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几张图片拿在手上,走入学生的中间进行提问学习,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效果肯定会更好。

有的教师认为课件的动感越足越好。在一段对话中,里面的人物是眉毛、眼睛全在动,活脱脱的动画片。但这是要耗费诸多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完成的。到底有没有这个必要?很值得我们思考。课改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平常的真实的每一节课都能体现新课标精神,都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如果只能在“公开课”上“摆一摆”,“秀一秀”,其意义何在?平时的课堂能否都用上这样的课件?

二、走出误区的对策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英语课堂应该是回归其本质,创设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活动化”、“游戏化”、“情境化”对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作用自是不可忽视。课件运用恰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并非选择这些学习方式、教学途径、教学手段就等同于选择了新课标提倡的教学理念。我们应应该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适当选择“合作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受到限制时,可以选择“课件”辅助。而当学生的精神出现倦怠状态时,可以知觉选择“活动”。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自己的实际,少一份盲从,多一份思考;少一份浮躁,多一份实在,潜心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这样才能才能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摆脱形式的束缚,凸显“小组合作”的价值

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体现学习本色很重要。所以我可以努力摆脱形式的束缚,凸显“小组合作”的价值。

2.赋予“活动”、“游戏”实质内容

采用的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英语而活动,不是盲目地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要让课堂成为充斥着“活动”、“游戏”的舞台。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抓住恰当的时机,使课堂节奏张弛有度。

3.要有有效使用课件

第9篇:五年级册科学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类、绘制、制作等活动,学会制作植物的根标本。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知道植物的根生长,知道植物根的形态有直根系和须根系。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爱护绿化的意识,爱惜珍惜绿色植物的情感与行为。

教学重点:知道根的多样性;绘制、制作简单的根标本。

教学难点:知道根的多样性;绘制、制作简单的根标本。

教学准备:菠菜、小葱、大蒜、芹菜

、卡纸、透明胶、PPT、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根的作用

活动目的:通过讨论,初步知道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输送营养物质。

活动器材:图片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讨论:植物的根往哪个方向生长?(向地性)

交流: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根据有向地性,可以吸收输送水分养料,固定植物。

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观察讨论根生长的方向与本领。

活动二

不同的根

活动目的:初步知道植物根的形态有直根系和须根系。

活动器材:菠菜、葱等植物的根的标本或实物,视频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观察:植物的根实物标本,认一认,分一分?

分类:它们是什么蔬菜?你根据根的形态进行分类吗?

(小组讨论操作)

交流:为什么这样分?

视频:认识直根系与须根系。

分辨:直根系与须根系。(变态根)

绘制评价:须根系和直根系。

教师可利用根标本和实物根(菠菜、葱)给学生提供直观感受,区别植物的根的不同,了解一些特殊的根。

活动三:根的生长

活动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知道植物根的来源。

活动器材:图片,视频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观察:植物的根从哪里来的?

交流:植物根的生长。

录像:根的生长。

这个实验在课堂短时间看不出结果,在课前实验,课时进行交流。

活动四

标本制作

活动目的:初步按照操作流程图,学习制作植物的根标本。

活动器材:图片,蔬菜实物,纸卡等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观察:根的生长标本与整株植物标本图片。

观察:教师演示简易标本制作。

操作:将蔬菜实物制作成标本。

讨论:野外采集植株制作标本。

(通过制作植物的根标本,让学生体验植物根标本的制作过程,比较植物的根的形态,了解不同植物的根形态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植物的根的兴趣。)

小结:

教师介绍挖掘植物的根的过程:1、准备挖掘铲;2、把整棵植株挖出来;3、用水冲洗;4、压制做成标本。

板书:

(向地性)

作用:

固定、

吸收、

输送

水分与养料

形态:

直根

主根

芹菜、菠菜

侧根

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