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能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继续采取优惠农民的培训措施,举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5期
针对市拖拉机驾驶持证率不高的问题,我校从降低培训门槛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实际出发,继续采取优惠农民培训的措施,疏通“生源”渠道,通过认真协调,取得了不错的培训工作业绩。截至目前,共举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4期,培训人,完成年培训任务%,有效的推动了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工作的开展,对提高拖拉机驾驶持证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精心组织,完成了54人的继续教育工作
继续教育是国家人事部门制定的一项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素质的重要制度。为进一步做好我市本年度农机行业的继续教育工作,达到即提高培训质量,又学习方便的目的,我校首先通过积极协调,争取了州、市人事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支持;其次在市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冬季这个特殊的农闲季节,进行了市年度专业课程培训;三是严格了继续教育的培训教学和到课制度,从管理层面确保了培训的质量;四是根据市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实际确定了授课内容;五是于5月下旬聘请老师完成了公共课教学。使全市54名农机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继续教育培训。丰富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了业务能力,为提高年农业生产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科技之冬”措施得力,培训任务完成好
针对去年新机械、新技术和“膜下灌”、残膜治理配套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幅度大,以及有关农机作业质量提高的问题,本届农机行业科技之冬培训,在市农机局的领导下着重抓了培训教学和培训管理两方面的工作。在教学上,一是确定了9项培训内容;二是选派了11名高、中级工程师组成讲师团;三是每个授课人员都进行了认真的文字备课,部分课程采用了多媒体备课;四是对备课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督察。在管理上,一是确定了各个乡镇的培训责任目标,二是根据责任目标进行了“三结合”的培训,即市乡(镇)培训结合、乡镇培训与村组培训结合、市级专业教师讲课与乡镇技术人员讲课相结合;三是建立了农机科技之冬工作规范内容,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共完成农机科普培训0.73万人次。其中:农机操作人员及农机大户培训率100.4%,农民农机科普培训率30%,特别是极大地限度的支持了我市本年度膜下灌项目的大面积推广工作,为全市的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四、存在的问题及思路
⒈农机化教学交流极少,师资培训的途经缺乏。农机培训师资水平提高需要实实在在的学习才能提高,不是走走形式就能解决的,不但要在干中学,而且还要给大家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出去学。
2017年11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职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为期三2天的培训,让我对信息化教学和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为信息化教学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专业化、微型化、集中化的教学,同时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对象具体化、实体化、直观化的新型教学方法。首选对于硬件的条件很高。其次,对于教师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教学设计的能力都要求很高。在培训的过程中,每一位培训的老师都提到教师主导,而从案例的分析上,每一位展示的老师确实也做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学习。因为在教学中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想一些利用闯关类游戏进行的任务驱动,我想任何一个有智能手机的人都会尝试以下,在娱乐放松的环境下就把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会了,谁又不想尝试呢?同时,对于信息化教学,我认为还应该做到以下几条
一、教学理念上的更新
1、这次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的责任感,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和运用能力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各种工具(网络,各种信息加工软件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化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专业知识方面
1、聆听了单从凯等学者关于“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老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化素养,掌握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了解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
2、教育的实质是通过传播、交流信息,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五大感官对信息的获取,并按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载体把经验,知识方法传给学生。发挥信息传递视角的六大功能,方可创造情境,变静为动,变可见为不可见,变抽象为直观,模拟场景,转化信息,课堂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3、利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教学手段表达不够精准,不够具体,不能够掌控每一个同学的弊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和影响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哪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是整合点的不同定义。正确运用整合点的诊断方法,才能在现代教学设计中,找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把握整合的三项原则:紧扣学习目标;适合用啥就用啥;先用传统细信息技术后用现代信息技术。
4、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发展为本。”作为教师要尊重终身教育观,做好解析者,示范者,组织者,启迪者,指导者,给渔者,促进者。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观。做到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交互,合作,会学习,会活用。要以优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支撑创新,因材施教。处理好尊重鼓励,民主平等,学会合作的师生关系。
三、细节上的渗透
1、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信息技,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新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教学流程图让教学过程更加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和获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资源、确立步骤、分析评价),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等。
3、具备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具备了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力。
4、本次培训采用网络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时间空间灵活,给人轻松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带来了方便,特别适合边工作边学习的人。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线讨论中,不但解决了老师布置任务,而且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大家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同小组的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最后经过小组互评,共同完成这次培训,小组成员也可以在全班讨论区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5、学习内容非常实用,从计算机基础操作,如文档编辑,数据的统计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等,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基本方法等基本技能开始培训,并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word中的修订功能用于电子作业的批改,excel中公式与函数用于成绩统计与分析,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 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作用具体操作
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是高级职业技术类院校的主要的教学工作之一,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本科生、硕士生身价一降再降,而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职学生反而在这场没有战火的霄烟中胜出,越来越成为各企业重新洗牌时争抢的对象。同时,江苏省提出的“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具有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类院校无疑是承担此项培养任务的主力军。甚至有些知名高校的本科生毕业后到技校或职业学院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发出大学四年有点虚度,不如学一手技术的感慨。
然而,从大量企业单位的用人信息反馈来看,近几年毕业的大多数高职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并不强,许多高职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需3―5年的过渡期,或者进行专门的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岗位,而现在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用工方式都是希望能招之即用,各个院校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开展则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加高职学生的就业机会或缩短融入社会的适应期。
如何全面地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过程进行科学评价,不断完善和规范新形势下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要,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一、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进行评价的作用
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教学评价既是对高职学生技术素质评估的过程,又是对技能培训的教学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社会的外部组织、权威机构对技能培训教学的检查评价,又包括学校、专业老师和学生的自我检查及评价;既重视技能培训教学的总结性评价和对技能鉴定和确认,又重视对技能培训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以便改进技能培训教学,不断完善和规范技能培训教学和鉴定工作。
结合近十几年的具体技能培训教学和鉴定工作,同行们的经验,以及已经作过的大量的教学评价工作,我们认为对技能培训和鉴定进行评价的作用大致如下:
1.信息反馈作用。首先具体指导老师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找出起点的基础情况与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做到适时因人施教,达到调整技能培训教学工作、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而学生也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学习。
2.鉴别作用。通过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对老师进行考察鉴别,帮助老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技能操作与教学水平;还可以考察和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从而因材施教,加强分类指导和个别辅导,提高培训质量。通过鉴别,一批年轻的指导教师在经验丰富的年长的老师的带动下,操作水平猛进,而且理论起点又高,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方面更能与时俱进。
3.强化作用。实践证明,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价可以更好地调动老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教学的潜能。而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表扬、肯定及技能提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与学共同进步的理想境界。
4.促进作用。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对培训所用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不断引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对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二、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评价的具体操作
在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过程中,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我们要把学生技能培训和鉴定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加以比较,从而确定效果,就必须采用过程中的诊断评价、形成评价和总结评价来逐一实施。
1.诊断评价。在一个专业培训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用诊断评价对参与培训的学生的入门水平进行预测和预判。具体做法是:发一些练习图纸和练习课件给学生,通过作业和提问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技能所必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也可以通过快捷的多媒体播放教学,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摸清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对新技术、新技能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和修正合适的教学计划,做到因人施教、因班施教。
2.形成评价。在培训和鉴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形成评价的方法及时了解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状况,不断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具体做法是:采用教学管理部门和几位参与培训的老师分别对学生完成训练的课题课件打分,掌握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也可根据每位老师在巡回指导中观察到的实际操作情况,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情况及时提醒老师改进教案或调整教学进度。指导老师要把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用集中讲解和现场示范的形式告知学生该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督促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修正,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具有意愿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已向非农产业转移需要提高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为培训对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为核心,以承接阳光工程项目,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技能培训及其他企业急需工种为抓手,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认真贯彻自治区、地区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争取党政重视,寻求多方支持,整合科技教育资源,联合社会力量,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为服务“三农”,促进我地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总体任务:建立健全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体系,配置完善培训基地、设施、手段、师资、教材、信息、台帐、档案等基础条件,加强系统内培训工作管理,申请阳光工程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其他培训,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运作优良,优质高效的工作格局。
20xx年全地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次,任务分配情况如下:略
三、基本措施
1、积极争取重视和支持。各县(市)农广校及其他培训机构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的政策要求、目标任务、实施措施、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等认真向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汇报工作,主动向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工商局、税务局、农业局、阳光工程办公室、扶贫办等有关部门搞好协调和配合工作,以取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纳入项目培训工作中去。
2、虚心接受主管部门的领导。各县(市)农广校及培训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内部培训工作管理,虚心接受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以保证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3、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改造和完善培训机构,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培训建立一批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4、强化培训机构工作力度。各培训机构在工作中加大管理,强化工作环节连续制度,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的师资、教材、市场信息、培训资质认定、就业推荐、建档立卡、跟踪服务工作等具体工作中都要加大管理,落到实处。
5、完善培训基础条件
各培训机构要采取自建、联建、加盟和利用科技园培训阵地等多种行之有效地方式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基地,并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和专业,根据培训专业配备教学设施和筛选实习基地,落实培训教材和师资队伍,以保证培训质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落实建章立制。要制定培训工作的教学、实习、财务、信息、就业、档案台帐、跟踪服务等完备的规章制度,加大规范管理力度,保障培训工作有序进展。
关键词:工商管理 大学毕业生 就业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35-02
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受经济发展减缓及新劳动法颁布实施的影响,用人单位招聘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意愿明显下降,这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毕业学生、高等院校及学生家庭多方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上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企业或者找到企业通过试用后不被留用再度退回人才市场, 另一方面企业抱怨大学毕业生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及技能,对大学毕业生报以失望的态度,归结其原因之一是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同时学校按照传统讲授理论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少了企业希望他们具备的技能,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
通过调查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其二,工商管理类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加强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技能培训是众多提高就业率方案中一个可操作性极强且效果良好的办法。该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缓解工商管理类毕业学生与社会企业供求双方脱轨的矛盾,通过对学生就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可以推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工商管理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实施的现实意义
1.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基本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通过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掌握和提高的。从长期看可以通过校企沟通令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从短期看,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相关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的专业训练,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前做好学生择业就职的心理准备,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较快地找到较适应的工作,同时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较快达到岗位相关要求,降低就业后再次失业的失业率。
2.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高校有大量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教师,有多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完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就业技能实训可以在教学改革中做出新的尝试,改变学校只做理论研究和专业知识传播的单一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4.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使教师的注意力不仅仅停留在教学、科研方面,更应该关注教研科研内容与社会的衔接,相关实用职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从而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5.增加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创造广泛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了解企业需求,达到校企联合的目的,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社会,满足企业要求,上岗就业,实现学校提高就业率、学生找到适合工作、企业找到合适员工的多重目的,进而增加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6.推行职业规划思想。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的学习及自我设计,令学生及早的通过自我认知,明确个人发展的方向,及早着手进入职场的准备。
二、就业技能培训的任务
1.通过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
2.通过外联调查明确社会上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及素质要求。
3.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演练,办公设备实际操作,办公公文实际撰写等实践活动,增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求职技能。
4.通过外联搭建校企联合的桥梁,为毕业生创建更多的实习基地及实习岗位,进而建立毕业生输送渠道。
5.培养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就业技能培训的实施
就业技能培训共分为六个阶段加以实施,如下表:
1.第一阶段:调查阶段。此阶段是培训实施的基础阶段,此阶段的正确实施是保证以下阶段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方面的需求,就业困惑。
2.第二阶段:职业规划阶段。(1)认识自我。运用相关测评技术及测评软件,用科学的方法测试学生的性格和职业兴趣。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性格测试、自我职业兴趣测试让学生认清自我,明确自身大致的择业方向和发展方向。学生测评后要完成《自我测试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个人性格、职业兴趣、今后的择业方向、拟求职的岗位,大体规划个人的近期目标。。(2)认识职场。采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出适合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的名称、相关岗位、工作内容、任职要求等。明确企业看中、关注员工的哪些素质、这些素质所占的权重。
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岗位,通过调查、讨论,形成《目标职业调查报告》。比较自己目前所具备的素质、技能与目标素质、技能的差距,找出弥补差距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3.第三阶段:就业指导阶段。(1)就业信息的获取。主要介绍国家及地方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介绍就业信息的搜集、(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35页)查询办法;教授解读就业信息中的内涵;主要大城市的就业渠道;就业当年人力资源需求多的行业、城市等。(2)简历制作。主要介绍简历的格式、内容以及送达方式。(3)面试。主要介绍面试前的准备、面试礼仪、面试应答等;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进行情景演练,提高学生应聘心理素质及语言应答技能。
4.第四阶段:职场基本技能实训阶段。(1)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要求学生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会运用电脑办公软件进行Word文档的排版、Excel文档的使用、PPT的制作。(2)基本公文写作。学习通知、请示、报告、会议纪要、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基本公文的写作。以学生亲自写作练习为主。(3)商务专项文件起草能力培训。主要包括标书的撰写(主要是商务标部分的写作)、商业策划书写作、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写作、商业合同的起草与签订。此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商务专项文件的格式、内容,并根据案例要求进行相关文件的起草练习。
5.第五阶段:培训考核阶段。(1)校外社会实践考核。要求学生参加校外招聘会,以报告的形式描述招聘会的参与过程,说明相关信息,总结自身应聘过程中的优缺点。(2)培训总结。要求学生撰写培训总结报告,分析自己在培训各个环节的所感所获,分析自己的优劣势,诊断出自身的问题,明确解决方案。提出对培训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培训。
6.第六阶段:个人咨询阶段。这个环节是始终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择业、就业等方面所持的困惑或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提出个体咨询,咨询过程中老师将单独为学社生进行解答或问题疏导。
四、培训效果总结
1.通过对受训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培训的效果。其中认为培训使自己增加了对自己的了解的学生占80%,认为通过培训更多地了解了行业和职业的占90%,增加面试信心的学生占91%,能够掌握现代办公设备运用的达到95%,学会基本公文写作的占65%,学会商务专项文件起草的占30%,希望增加模拟面试次数和时间的学生占80%,希望增加个人咨询的学生占70%,认为培训对自己帮助不大的仅占3%。当然,培训的实际效果还有待学生走向职场时,社会的真正考验。
2.在就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通过外联工作,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对创建实习基地奠定了基础。
3.通过就业技能培养工作的展开,大大提高了教学工作与社会实践的接合,对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机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通过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设计、实施、总结,对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的补充,有利于教学创新改革的实践,培训不仅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前对社会行业,相应工作岗位有了较充分的了解,掌握了应聘择业技能技巧,提高就业自信及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学校的影响力及美誉度都有所增加,同时也培养了双师型教师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海棠.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蒋天颖,程聪.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建议[EB/OL].省略,2009.1.23
【关键词】企业,新员工,普车技能,培训模式,探索
机械制造业涉及到多个不同工种的操作技能,需要这些不同工种相互协调合作地参与生产制造。其中,车工工种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属于运用最为广泛最大量的一种工种。尤其是普车工种,其所涉及的加工范围极为广泛,但是该工种对实际操作经验有着很高的要求,企业招收的新员工中初高中毕业生年龄比较小,多数农民工和农村劳动者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加上经济等方面的困难,难以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胜任相关的加工工作。本文通过对普车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培养方式的总结,探索企业新员工普车技能的培训模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1、从实际出发,对培训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理论指导实践是技能培训的前提条件,必须基于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上,进行技能培训,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新员工的技术水平,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培训开展之前,应当对参与培训的新员工进行了解,了解他们的已有理论知识基础,要求新员工必须掌握相关的材料学知识,了解加工对象的性质与特点,根据加工对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其次,根据生产操作对加工技能的实际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培训师傅可以通过加工工具的引线,按照各项培训计划的顺序进行培训。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加工类型,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培训,促使参与培训的新员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培训的技能指导,也帮助新员工完善其加工工艺理论体系。对新员工在阶段训练中,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步骤的强化训练,从而更好地掌握各种不同类型工具的加工方法,掌握不同加工方法的特点及技巧等等。
2、必须对日常安全生产教育的加强予以重视
在企业加工生产的过程中,务必重视加强日常安全生产教育,必须促使参与培训的新员工树立其安全生产意识以及文明生产意识。安全文明生产,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贯穿于企业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安全生产作业,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在新员工技能培训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安全文明生产教育极为重要。因为机床结构比较复杂,存在着较多的外露零部件,同时零件运转速度极快,容易导致在普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出现事故。对于缺乏专业技能训练的新员工而言,配车技能训练过程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安全生产教育,促使参与培训的新员工树立起安全生产的意识与思想,督导他们养成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首先在培训开展之前对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让新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得以提高,必须让新员工全面地了解生产工艺、机械设备、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等等,让新员工真正重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意义,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其次,在每次进行操作之前,培训师傅应当对当次训练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参与培训的新员工进行详细的讲解,对重点的培训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安全教育。第三,在每次培训之后需要对安全事项进行总结,对当次训练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事故进行分析,并且吸取教训。第四,重视机床的维护工作。在使用后应当对床身进行清洁,并且使用油进行保养。
3、利用车工模拟培训装置进行培训
车工模拟培训装置,是一种通过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的利用,模拟真实车床进行培训的技术。通过对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新员工能够体会真实车床实践的感受。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做好相关车床以及原材料等方面的准备,同时注意培训初期需要处理一定的安全操作问题。
4、在技能培训中重视学习思考提问
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应当鼓励新员工多提问、多思考,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在培训之前要求新员工明确当次培训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在开始的时候应当针对加工工件的问题提出严格的要求,同时对所制作的成果进行合理的评判,让新员工对工件加工的质量更加了解,从而掌握彼此的差距,及时提升自身的工艺技术。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鼓励新员工积极参与检测工件,让新员工自身发现问题,并且寻找问题的原因所在,通过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同时促进师徒之间的感情交流。此外,针对理解能力和基础较差的学员,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辅导;针对表现优秀的学员,可以通过及时的表扬来促使学员提高对培训的兴趣。
5、从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技能培训
在机械制造专业培训中,车工培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培训环节,但是该技能培训需要消耗比较多的材料,需要投入比较高的成本,因此对新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通常情况下,车工培训需要专业的师傅亲自进行辅导,同时需要配备充足的机械设备以及原材料,这些问题制约了车工专业技能的培训开展。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车工培训的顺利开展。在安排培训机械设备与原材料的时候,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配置,在培训的过程中生产产品,从而降低培训的投入资金。此外,产品的批量生产的特点为新员工的培训提供更好的基础,促进了车工操作技术更加纯熟,也提升了自信心以及自豪感。
本文通过对企业需求量比较大的普车工种进行技能培训模式的探索,希望探索出适合企业新员工普车工种培训的最佳模式。
综上所述,通过车工专业技能培训,促使新员工更好的掌握车工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的胜任车工生产岗位。同时,在独立的岗位上新员工容易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企业建立其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促使新员工提高自身的承受能力,培养新员工面对问题的乐观心态,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并完成生产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韦福丹.对提高普车实训教学效果的探讨[J].职业.2011(09)
当前各行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成了企业员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解决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措施。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升其职业素质,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推动经济升级,均具有积极意义。
一、当前企业员工技能培训面临的问题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近几年不少企业都在积极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但由于各企业、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使得员工技能培训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培训项目及资金缺乏统筹规划
为了落实企业员工培训责任,国务院要求劳动保障、工业、教育、科技、建设、财政、扶贫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推动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工作。从理论上来讲,部门分工协作的制度设计是符合实际的,但这一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政出多门和多头管理等问题。由于部门利益平衡的原因,现实中不少地方的企业员工的培训项目及资金由劳动部门负责,以购买当地社会为前提条件,开展企业员工的培训,具体项目及资金由当地政府承担。事实上企业员工很多是外来务工者,且员工流动性较强,具有本地社保的员工所占比例往往并不多,这就使得不少企业员工享受不到培训服务。因此,对于企业员工来说,政府技能培训仅仅是其内容之一,无法完全取代企业自身的员工技能培训。但很多企业由于自身能力与人才限制,使得技能培训往往缺乏人才师资与科学规划,而近几年的经济下行趋势也影响了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资金投入。
(二)员工技能培训制度设计不完善
在这技能培训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劳动部门往往将培训费往下一拨了事,缺乏跟踪检查培训效果和考核培训成效的工作,更有的单位、机构和个人,借助技能培训套取专项资金。
1.培训制度不够公开
由于培训信息公开性不够,个别主管部门在下拨培训资金的过程中,往往给予关系企业,而真正有需求的企业却往往得不到资金,或要求关系企业做假账而返回部分培训资金,为本部门谋取私利,或明目张胆地要求关系企业返回一定数额培训资金供本部门消费或私分。
2、培训体系不够科学
由于利益关系复杂,一些培训机构和个人钻政策的空子,整个培训体系的设计并非以社会需求、企业发展与职业前景为基础,使得培训体系更多的倾向于获取员工培训资金,挪用资金,搞假培训,编造虚假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甚至有些企业与培训机构串通,找一些员工签个名,发放少量现金,再将政府下拔的培训资金占为己有。这虽为个别现象,但却不仅违法侵占了技能培训资金,严重阻碍了员工技能培训工作的进行。
(三)技能培训质量缺乏有效保障
培训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和就业创业的成效。从总体上来评估,当前我国员工技能培训的质量并不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需要,表现为:
首先,承担培训课程的机构往往理论培训多,实践环节少,受训员工的技能动手能力差,就业难,创业更难。
其次,有些培训机构不管从师资,还是场地设备等,均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培训资质,企业与政府投入了资金,但受训员工却未得到有效的培训,由于实用性缺乏使得员工对技能培训失去兴趣。
再次,有些机构在技能培训中,知识过于单向性,对法律法规、职业素养、心理健康等与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的较少,从而使员工虽可为企业工作,但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仍难以融入市场经济社会,更难在城市持续生存与发展。
二、加强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建议
(一)强化员工培训规划,建立城乡统筹的企业员工培训运行机制
企业员工培训工作需要有相应的组织系统和组织内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配合,即培训规划的科学实施。工业部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都有相应的培训机构,应整合这些机构的培训资源,发挥其综合作用,既可以令企业员工受益,又可扩大培训规模和提高效率。为充分利用城乡培训资源,中央政府应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统筹考虑,将企业员工培训作为政府的工作职能,纳入社会公共产品之中,强化各地员工培训规划,以法规的形式员工来源地政府的职前培训责任和员工使用地政府的职中培训责任,并将企业员工培训质量及培训数量列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充分调动多部门配合的积极性。通过全局规划,协同各地逐步形成“先培训,后就业;又培训,再提升”的员工技能培训机制。
(二)完善培训制度设计,实现技能培训的有效衔接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高技能的员工,因此推进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就必须不断完善培训制度的设计。对于员工来源地与员工使用地就设计两套有机联系的培训制度,并委托或授权有资质的技能培训机构,通过为接受培训的员工建立详细技能培训档案,实现不同地方员工培训的信息衔接,从而实现不同地方的劳动部门与培训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增强培训体系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人技能培训信息的联网衔接,进一步提高培训制度的公开化,那样既能减少两地培训内容的交叉和重复,又能降低培训资源浪费,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效率。
此外,针对员工技能培训的资金运用,应进行一定程度上审计,使培训经费用能真正用于伸直地方经济发展的培训工作中,从而促进技能培训的协调发展、有效实施,使之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推力。
(三)创新员工技能培训质保体系,构建有效的技能培训机制
各级政府与各企业在实施员工技能培训工作中,应探索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通过创新构建有效的技能培训课程。
首先,对于员工技能培训的专用资金,应充分利用在员工培训的过程中,杜绝被企业或主管部门挪用,完善技能培训资金的审查。
其次,随着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的减少,下一步员工培训应更多的鼓励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我国大量的企业要从农村地区获取劳动力,将农村劳动力加以培训转为工业、服务业的员工队伍,将是未来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
再次,在技能培训的项目安排、资金投入时更多的重视员工自身对职业的意向选择,将受训员工引向其感兴趣的项目,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对企业用工也能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
最后,企业要加大员工技能培训的实施力度,企业是员工技能培训的最大受益者,应端正员工技能培训理念、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在员工培训中应安排适当的资金,创造一定的有利因素,推动员工技能培训的顺利进行。
从调查结果和样本情况分析,可粗略得出以下结论:
1、职工十分需要技能培训,且他们的需求和期望有一定的指向;
2、现存的企业内部技能培训过于程式化;
3、技能培训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4、技能培训过于倚重于企业。培训实质是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的一环,培训可以是企业自培,也可是委托代培,视培训的要求而定,但不管什么形式都存在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无论企业与员工都是在培训与不培训以及培训的方式之间选择,因此,所谓培训体制的改革,其实就是优化企业培训环境,创造更多的公平机会的过程。针对现实情况,我认为做以下的调整和改进,可能有益于职工技能培训的有效运作。
一、强化技能培训的企业和个人的互益性,体现技能培训费用的共担原则
员工无论一般技能或特殊技能取得后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耗散,而是日臻纯熟,对持有者来讲可终身受益,技能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可降低单位时间的资源投入量,提高效率,为企业产出更多的利润。可以看出,提高技能水平对企业和员工一样是一种内在需求,员工的这种需求隐含着成就和社会认可的个体需要,企业的需求则暗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企业和员工单一从自身利益出发,两者均有对培训费用负担最小的意愿,但从责权对等的原则出发,费用的负担必须由受益方根据受益的程度和范围来协商确定。
员工作为企业与个人间的弱势方,享受了过多的免责优惠,致使企业付出高昂的培训费用,往往得不回报。因此,我认为,企业在设计培训体系时必须将费用共担作为重要原则,以体现责权对等的经济运行规范。企业可以与职工共同协商不同种类培训的费用负担办法,可用支付现金,抵扣工资,制定培训后服务年限等形式约束员工,减少企业的投入。其实,在现实中,我们并不是没有运用此原则,只是运用的范围太小没有察觉而已,如学徒期和熟练期的工资、待遇就体现了培训费用的共担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