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第1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通过国家对村镇建设的不断努力,有效的推进了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及建设的规范作用,也将良好的机会提供给了乡村景观的发展当中。可是,当前全国进行的乡村景观建设只关注于建设公园、广场当中,这些只是将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并没有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为了可以将旅游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中发挥出更佳的优势及作用,我们一定要将乡村景观建设的更好,积极发展旅游业,让前来旅游的游客们能感受到全新的体验。我们要将乡村建设的更具魅力和活力,让乡村景观与旅游可以发展的更加和谐。这是旅游行业的新领域,是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完全可以体现出乡村旅游为我国乡村经济和城乡之间的互动所体现出的作用,乡村景观与旅游业成为了乡村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

一、乡村景观的珍贵生态性资源

乡村的面积辽阔,人口分布不均,资源分布却相对充足、平均,它结合了社会和自然两大类资源,成为乡村生产商品及提供服务的珍贵资源。在当今这个全新的发展环境和城乡关系下,乡村的生态型包含了植物、动物、地质、气候、土壤等方面,还包含了景观生态过程和与之相关的生态现象,例如人口、价值观和文化等,以及人类对于景观影响所受的程度。这些资源都是为了有效的将景观结构、社会文化、自然过程进行规划,为景观的生态做出分类,并进行有效的分析。

过去的发展状况是受到思想观念、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的制约的,当时我国对于乡村的资源观念非常浅显,许多情形下都将乡村资源视作农业资源和矿业资源。将大部分精力都专注于农业的自然资源、矿业资源、劳动力资源上,而大大忽略了可以更快推动乡村全面建设的乡村景观资源。

乡村景观作为一个非纯粹的自然资源,是经历过特定的文化渲染、历史更替的事物,可以让人们对其进行管制和创造,它成为了乡村自然资源和人类在资源利用中的一座桥梁,可以说,资源管理是可以平衡人均财富及导致环境恶化的一个过程,乡村景观是一个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透过旅游学我们可以看出,乡村景观自身就是一项非常关键的资源类型,是完全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因为社会空间都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社会制度等,乡村之所以会有吸引力,是因为乡村可以提供给人们都市所无法提供的事物。

二、确立农村基本的社会服务系统

农村基本的社会服务系统包括了文体活动方面、商贸服务方面、休闲娱乐方面等。通过不断的规划设计,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农村社区,人们在这个和谐的氛围里进行生产、生活及各种社区活动,不需要为了生活而每天奔波,并且可以在商贸服务区域里获得到生活的必需品及基础服务,而且可以参加一些文化娱乐的活动,还可以进行阅览图书和一些文体类活动。

还可以将路灯、花坛、树木、路牌、座椅等设施填充到农民周围的环境里,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将墙体进行美化,赋予诗意,让农村的景观达到更加优美的状态,水榭亭台、沿河廊亭,一幅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优美景象。

三、怎样做好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

1、要将当地的乡村景观风貌保护起来,推进乡村居民的环境建设及提升景观品质。目前,我国的乡村建设正面临着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过渡阶段,不同类型的矛盾、利益冲突在相互制约,并且从资金、人才、规划及理论研究等方面都相对不足,导致我国的乡村建设长期都在被忽略的状态。位于东部的沿海地区,有些乡村的经济相对发达,可是古老的乡村景观已经消失不见了,野生动物、湿地、丛林、河流都在陆续消失,所谓区域规范、整齐的村镇络绎不绝,矗立在村庄里的毫无规划设计、毫无美感、毫无特色的新建筑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乡村景观在想低层次方向进展。所以,当新时期来临时,做好我国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改善当前很多乡村只进行片面追求城市化现象的形式,有效保护了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历史性,加强了旅游资源的稀有性;其次,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充分运用乡村景观的资源,协调生产的产业化结构,促进当地的特色化产业经济,让资源可以形成翻倍增值及运用的效果;再次,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协调乡村景观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协调乡村居民的人文环境,优化乡村的生态环境,以便达成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后,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将乡村和城市间的景观有效的结合并共同进步,提高了整个范围的景观品质,加快了任何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2、将当地的乡村景观的旅游价值体现出来,加快景观资源的生态利用率。乡村景观的资源利用方面,不但只代表着特定范围里的景观构成及空间激励,并且乡村景观是一个可以被人们合理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它自身具备了很多比纯粹的应用价值更优良的生态、社会、美学的价值,因此,地区的旅游规划及开发问题,应当抛开传统旅游规划里的单一利用方式,和纯粹追寻经济利益的方式,让资源可以更加有效、安全的进行利用,让当地的社会可以发展的更加自然、和谐、有序。

3、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及方法引进到当地的旅游规划当中。乡村景观体系包含了村庄、耕地、河流、丛林、山川、等多种因素,乡村景观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生态结构,在规划当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引进其中,出现的不但只是一个规划的形成,还会更加有助于实际情况里出现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宏观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设计理念,从规划的操作角度来讲,结合当代先进的设计理念,让乡村景观可以更具备生动性和时效性,这还有利于在规划角度上作出新的突破,可以将定性及定量有效的贯穿于整个规划当中。

4、强化政府在旅游规划里的主导性,并同新农村建设的计划有效结合。目前,乡村景观与旅游的进展缺少的是规划,乡村旅游的基本设施相对落后,民营旅游素质较低,这些都制约了乡村景观旅游的发展。要处理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尤其是当前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就更应当强化政府在旅游规划里的主导性,让该地域的旅游规划可以同新农村建设计划构成良性的互补形式。

结束语: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要同区域旅游、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计划紧密相连,有效保护乡村景观的原貌,正切指引乡村建设和发展,强化乡村居民的景观意识,充分运用自然生态景观、乡土文化景观、农业景观,为创造出真实、完整、自然、和谐、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范春.论乡村旅游的开发[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2]王春雷,周霄.从人类学视角探析区域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J].规划师.2003(03).

第2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云南;乡村;坡地;景观规划

引 言

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宏伟目标,2013年9月6日,云南省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以及云南省“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力争到2017年建成云南名村500个、美丽村庄1000个、特色村庄5000个,重点打造500个美丽村庄建设示范点。

云南乡村的分布几乎90%分布于山地上,甚至是在较大坡度的坡地上依山而存,这种山地多,平地少、坡度较大的情况在云南乡村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形就成为了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1]。本次研究,通过对云南山地乡村坡地景观的研究,考虑村落的自然景观不被破坏和设计的可实施性,从乡村景观的角度来解析云南“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对云南山地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云南乡村景观特殊性分析

1.1 自然景观元素呈现多样性

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2]。自然要素是由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要素构成,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乡村地域的景观基底。在云南所属的云贵高原,地形地貌多样,高差大,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10%,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而这些较为缓和的高原面已形成了大的居住聚落,发展成为了城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这五大类在云南均有分布,这也就决定了云南不同地区气候的立体性、水文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乡村景观构成要素的丰富且具有当地特色。

1.2 民族和宗教元素是主要的人文元素

自然景观要素为乡村景观的基底,人文景观要素则为整个景观的灵魂,凸显了当地文化。云南少数民族类型多样,拥有25个少数民族,并各自拥有着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云南乡村的人文景观大多以民族和宗教元素为主,也决定了云南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的多样性,具有各自的特点;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传说、图腾、服装等都是塑造当地特色人文景观的重要元素。

2 云南特色村寨景观规划总体思路

2.1 因地制宜,依山就势

在整个景观规划中,充分了解当地所处的环境在建筑的分布上应依山就势,建筑样式与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统一,既充分展现新农村建设中的干净整洁、整齐划一的良好乡村风貌,也在风格上突出地区的特色,与其它村寨形成差异。

2.2 完整性与统一性

在整个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的整体布局,保证景观效果统一和谐,避免出现太大的差异,各个分区区别的同时也要互有联系,增设景观建筑及其他人工设施,力求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统一。

2.3 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相结合

在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时,要分析当地是人文景观为主,还是自然景观为主,并从中挖掘主要要素和特色要素,将其作为整个景观表现的核心[3]。同时也要考虑其他的要素,如:乡土植被、家禽农畜、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展现独特地域特色,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2.4 功能性与观赏性相结合

景观规划设计中,景观建筑小品在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上,具备视觉观赏性,将功能性与观赏性机密结合,做到景观服务于功能,功能中表现景观。

3 云南省墨江县迷帝茶村景观规划

3.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新抚镇内的新塘村大山组,规划范围界定为南北纵长656m,东西向宽551m,包含新塘村大山组及其周边地域,规划总面积约130000m2。云南省墨江县新抚镇新塘村大山组位于哀牢山系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地茶村,地形高差起伏较大,整体地势呈东高西低的特点,其中片区东部的生态防护林区海拔最高,大多在1243m以上,最低点位于规划区的西部,海拔1153m。平均坡度在19~21%。

当地以种植迷帝茶为主要产业,整个地块80%为坡地茶园,其他为散落的居住用地、道路用地以及绿化用地。

3.2 项目定位

基于“美丽乡村”的政策支持,考虑新塘村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将当地村民集中居住在一起,方便茶园的保护开发,并以当地特产“迷帝茶”为村名,更名为“墨江县迷帝茶村”彰显以适应未来产业的发展。将迷帝茶村定位为以山地茶园观光为基础,以茶文化及哈尼文化体验为内核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村。

3.3 现状分析

3.3.1 自然环境

新抚镇境内山高坡陡,箐多谷深,属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为受地质构造控制发育的河流、河谷强烈切割的地区。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总体属南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区。

3.3.2 人文环境分析

(1)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墨江新抚镇一带种茶始于明朝神宗时期,距今已400来年。到清朝,新抚一带茶叶生产与贸易已有较大发展,当地的米地茶因让皇帝迷恋而被称为“迷帝”茶,赐“岁俸京师”匾一块,今乡政府所在地当时叫“唐尚街”,是茶马古道的驿站之一,目前在迷帝茶旅游村,仍保留有当时的“茶马古道指路碑”,作为曾经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见证。

(2)民族与宗教

新抚镇为哈尼族聚居地,哈尼文化浓厚,迷帝茶旅游村在民族歌舞、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3.4 总体构思

(1)合理确定区内斑块、廊道规模、大小和布局,按照规划中的功能分区,进行景观的分区规划,不同区域在“茶文化”的大框架下构建不同的主题;以茶文化为主线,哈尼文化为特色表现之一,以山地地形为承载,茶田为景观基质。运用廊道横向串联景观空间;利用错落富有层次山地茶田,构建完整的垂直景观序列,形成赋有节奏的景观韵律。

(2)迷帝茶村所在地形复杂,地势多变,山水萦绕,在景观规划中,在各个部分配置要合理是要求下,利用多变的地势,运用山体道路的修建,茶树的种植构建立体的景观空间。其中茶园中茶树采用等高线种植法,顺地势具有层次感的展开,既不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也使整齐起伏有序的茶园具备了和谐的美感,对茶园仿若天成的自然艺术加工,使游客有亲近自然,平稳之感。山体道路的修建,顺地势沿等高线铺设,柔和的曲线随着视线高低起伏,连绵盘旋于茶田之中,自然不矫揉造作,具备了富有节奏的和谐韵律。

3.5 景观规划方案

3.5.1 总体景观结构

根据当地的起伏的地形、规划的道路网、旅游线路以及自然景观资源,整个旅游村的景观采用“一心两环四区五节点”的总体景观结构。

“一心”构筑整个村庄的景观中心;“两环”形成环抱整个村落的特色景观廊道;“四区”在同一个文化主题下,形成四个不同功能的景观组团;“五节点”构成景观的亮点。

3.5.2 一心――茶话迷帝

本区域包括茶文化广场和茗品楼景观,主要以茶文化广场为核心景观。

(1)茶文化广场:传统的圆形广场,铺装以碎石、鹅卵石、青砖为主,营造自然乡村的氛围,融入大自然;在广场边缘,景观视域较好的两边设计观景台,可以远望整村的面貌以及台地式的茶园景观;广场靠山体的边缘,设计了六块宽6m高2.5m的浮雕景观墙,墙上主要为迷帝普洱茶的历史来源再现;在广场内设有木质座椅,方便村民游客的休息交流。

(2)茗品区:即广场周边的建筑群,为茶室、茶店和土特产商品铺,在景观设计中,重点运用铺装和植物搭配来衬托建筑形式美,风格要求统一协调,铺砖选择青石板与鹅卵石搭配,植物以兰花、、茶树、茶花、竹合理搭配,花坛内放置与茶有关的雕塑,增加趣味性。

3.5.3 两 环

(1)茶乡漫道

“茶乡漫道”主要是为了展现整个茶园的风光,由茶养生知识走廊和茶间小道两个部分构成一个环线。

由于地形的特殊性,茶养生知识走廊顺着道路的走势来安排,在地势较高的一面设置景观墙,墙上用浮雕的方式展示了茶的用途与不同的用法,从冲泡方法、美容、美食等方面来讲解茶的养生知识,特别是迷帝茶的功效,充分展示迷帝普洱茶的魅力;沿着游步道均等距离放置七个铜质雕塑,形象的讲述茶叶的制作流程;整个走廊采用鹅卵石和青石板为铺装。

(2)茶马古道

村内有一条茶马古道穿过,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修复茶马古道,将其修建为鹅卵石青石板铺装的小道,并加以延伸。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沿路良好的景观,以自然景观为主,在沿路设置刻有与茶有关的诗词竹制小品,以增加趣味性。

3.5.4 四区――景观分区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更加贴近自然,体现出“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景观功能分为:入口服务区、茶园观光区、特色民俗区、生态防护区。

(1)入口服务区

入口区首先应满通功能,位于主要入村道路上,其中设置一般应该包括停车场、入口场地和服务接待区。在景观设计中,强调功能性的同时应满足观赏性的要求,凸显作为村庄门户及带给人们美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入口场地多处理成空间开敞的广场,以便于游人通过、停留、休憩等,同时要在入口区彰显茶园与众不同的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

入口处可放置一块当地特有的岩石,邀请著名书法家为其题字,刻上“哀牢山迷帝普洱茶旅游村”十一个大字,简单而不失大气。此外巨石周围以迷帝茶为灌木,再配以桃树、贴梗海棠等花木,从而避免色彩单调并突出当地的特色。

(2)茶园观光区

本区是游客的主要游览区,是构成茶园景观格局的主体。首先该区要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①在茶园间布设游步道,主要顺沿山体等高线顺地势而修建。

②游步道设计应具有曲线婉转、自然流畅的韵律和动感,既要有“曲径通幽”之感,亦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③运用景观的多样变化消减视觉疲劳。

开敞的茶田景观要素单一而纯粹,容易造成游人长时间漫游后的视觉疲劳感。因此,在茶树间隙种植一些花木或色叶木,既避免单调也可作为茶树的天然肥料,坡地空隙可栽种桃树、红枫、野等有色有花植物,避免色调的单一。

④在游步道两旁,设置多样性的景观小品,增加游玩的趣味性。

(3)特色民俗区

本区主要为当地村民的居住区,分为旅游接待住户区与传统住户区。整体的规划设计中,与当地的山地地形相适应,建筑布局为台地式,分层次错落有致的分布于山坡上;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哈尼文化相结合,具有当地建筑特色的外形和构筑物;但是所承载的功能有所不同,在景观规划设计上着重点也不同。

旅游接待住户区:因为除了住户的需求,还承载了旅游的功能,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要求符合景区的标准和要求,建筑内外部相协调,入户景观显得尤为重要,每家旅游接待户门口种植茶树茶花,门前挂红灯笼。

传统住户区:不承载旅游功能,景观规划设计趋于自然简单生态,色调一致,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

(4)生态防护区

本区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天然松林形成绿色屏障,优化了迷帝茶旅游村的天际线,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以保护为主。

3.5.5 五节点――景观节点

(1)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设置在停车场边上,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是茶马古道的路经之地,供马匹的休息地,游客可以选择骑马游览茶田、重走茶马古道。

在景观设计上简单粗犷,风格以古时候驿站的风格为参照。马桩、围栏和草地构成一幅充满乡野味道的风景。

(2)茶马古道碑

现状中的古道碑没有予以保护,周边良好的茶园景观处于零开发状态,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古道碑修复保护起来,在一旁修建一个观景亭命名为“古道茶风亭”,作为一个景观点,充分利用周边良好的自然景观。

(3)茶泉

现状调查中,村内有一山泉泉眼,出水不多但水质较好,可直接饮用,味甘甜,规划设计中将其作为一个特色景观的节点之一。设计竹子作为管道,引水入下方石池,池中放置竹做的水瓢,石池旁的地面采用卵石铺就,旁边有石凳供游客休憩。

(4)茶香亭

在景观设计中,在迷帝茶旅游村的老路上即蓄水池旁,建设一个“茶香亭”,作为村民和游客休憩娱乐的场地。

(5)茶溢池

迷帝茶旅游村有多处出水口,出水口较为集中的片区,地势较洼易积水开发难度大。所以在规划中,选取一处挖深开发成水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其命名为“茶溢池”。驳岸采用自然式,更贴合乡村的气质,沿岸植物亦采用自然式种植,采用花木与色叶植物调和色调,建设亲水平台延伸至水面,沿岸设置木椅石凳供游人休憩欣赏风景。

3.6 景观小品

迷帝茶旅游村内的景观小品的设计,以体现“美丽乡村”“迷帝茶文化”为指导,景观小品从材质、色彩、形象来表现其独特性与文化内涵。主要分为迷帝茶文化风格小品、民俗风格小品两大类型,以求分别适应并配合不同的景观性质,从而达到与周边景观的协调并最终能更好地烘托出不同的景观氛围。

各主题小品设计构思如下:

(1)迷帝茶文化风格小品系列――设计以采茶、制茶、收藏茶、卖茶、喝茶等形式系列和反应制茶过程的雕塑、茶杯、茶盏、茶框等素材的风格小品,材料可以选择当地的木条、竹和石材等,突显其地域性。

(2)乡村野趣小品系列――设计以当地丰富的木材、石材为主要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品景观的设计,在尽可能节约材料成本的同时,结合田园文化和农村风貌特色,从中抽取“农具”、“竹筒”、“图腾”等意象,在小品中展现出来,这样既能展现出当地农家特色,又与旅游区的主题相呼应。

4 结 语

云南的山地乡村,地形复杂,条件多样,在景观规划中,要针对乡村各自不同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综合考虑乡村的产业发展方向和自身特色,提取特色景观元素,注重对地形地貌的分析利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制定和采取特色化的设计方案,选择适合乡村发展的模式,以人为本,做到乡村景观规划与乡村的发展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真真.山地型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莱芜市王石门村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2]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胡秀萍.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0,(21):1~2.

第3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

一、引言

乡村旅游规划在乡村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起着纲领性作用,它是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特点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本文对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进行综述,尝试了解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进展情况及问题。

二、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文献概况

为能直观地了解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进展,本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乡村旅游规划”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选取了国内期刊如《旅游学刊》、《资源开发与市场》、《地域研究与开发》、《旅游论坛》 、硕士论文及学校学报等刊物2000年以来的55篇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乡村旅游规划文献数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图1)。

三、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方法

学者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方法以定性描述研究、个例实证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

四、乡村旅游规划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55篇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规划基础内容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问题及意见研究、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及乡村旅游规划法规建设等方面(表1)。

(一)乡村旅游规划基础内容

乡村旅游规划涉及的基础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规划原理、规划原则、规划程序等方面。方增福(2000)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基本原则是“选择独特的吸引力的乡村进行旅游规划、充分利用乡村基础设施,适当建设配套设施、旅游活动的设计应顺应农村生活方式,尽量做到不干扰村民的正常生活、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并使村民从中获益、鼓励游客参与村民的各种活动。”;基本方法包括:准备工作阶段、确定开发目标、可行性分析、制定方案、方案的评价与比较选择、实施规划、监控与反馈。李伟、郭芳(2002)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旅游规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提出旅游发展与农业生态建设相匹配,经济发展与自然、文化的生态保护相协调,强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同步发展。王莉(2003)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状况、客源市场、开发建议等方面入手, 结合云南现实, 初步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和需注意的问题。唐代剑、池静(2005)介绍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方法及层次,并就实施阶段和学科来源对现有旅游规划方法体系做了综合描述。王云才、刘滨谊(2006)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系统探讨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李良栋(2011)概括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的基本类型,总结了规划内容,讨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原则以及在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张捷、钟士恩等(2014)提出乡村旅游发展要有规范化的旅游规划,还要重视政府引导型的科技支撑和技术示范。

(二)乡村旅游规划问题及意见研究

乡村旅游规划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争议及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唐建兵(2007)认为在乡村旅游规划实务中, 存在着许多误区,如: 规划动机不正确, 规划单位良莠不齐, 规划过程不严谨, 规划可行性分析不够等,并提出行旅游规划个人的资质认定, 纯洁旅游规划队伍、提高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严格规划论证和实施监督等意见。欧阳勇峰等(2009)剖析了目前乡村旅游规划出现的若干问题,包括延伸城市的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建设方式, 照搬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形式, 提出乡村旅游规划的共生与有机更新途径, 强调规划应维系乡村景观格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保障村屯聚落人文肌理的连续性, 实现农村生产、生活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徐敏慧(2010)提出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出现村民宅基地流转问题解决不当的现象,并究其发生的原因。黄建清(2011)从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入手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注意问题,并以实例分析探讨了乡村旅游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乡村资源与区位背景,制定不同的规划策略。

(三)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

学术界一直在探讨建立适宜乡村发展的一套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旨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及针对性。郑群明、钟林生(2004)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应该引导乡村居民参与规划过程。曹国新(2008)总结到我国旅游规划界先后形成三种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分别是强调风格的规划模式、强调趣味的规划模式、强调综合的规划模式。唐建兵(2012)在解读“反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反规划”理论指导下的规划模式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取得的成功,初步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杨岳刚(2014)构建了县域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1331”模式。

(四)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王云翔、朱兴彤(2009)通过对花山旅游村进行规划设计,并对其进行剖析,提出旅游村景区有规划的六要素:考虑交通便捷性、规划主题鲜明、建筑选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设计依托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挖掘地方特色、农民经营为主体。刘爽、朱余丹(2011)对嫩江农场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淤涤非基于古村风貌保护对广西贺州市龙井村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五)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建设

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可以提高乡村旅游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乡村旅游规划工作付诸实施的依据。关于乡村旅游规划的体系文献比较少,魏有广(2007)对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尝试性地构建了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强调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要有专项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并且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与乡村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

(六)乡村旅游规划法规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法规建设对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规范性意义,是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法律标准。王云才(2002)借鉴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指明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游憩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细则”、“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要点。

五、结论

通过对乡村旅游规划文献的分析和讨论,笔者认为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我国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时间不长,十几年来一直有学者关注,但相比较而言这仍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今后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将会不断增多。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面较广,但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及表层的问题层面,研究流于概念化表面化,缺乏高质量的理论抽象,今后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要不断的深入。

第4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基于前人在景观学中对于园林和徽州建筑研究的启发下,参照于九华山柯村老城区原建筑中的景观形态的运用进行案例的研究。将从原徽州文化理念融入到新城区改造,主要结合观光旅游特色来进行新城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布局。以相关专业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建构出一个新的体系框架,即是对于特定地理环境位置景观中的徽州文化建筑形态的应用,以及对于景观设计原则和对布局规划理念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如何将九华山新城区的风貌既延续老城区文化传统及地域特点,又能够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这个问题,并设计出符合地域文化特色新九华山柯村。

关键词 :徽州文化理念;观光旅游特色;景观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33-04

1 九华山柯村景观基地概况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北俯长江,南望黄山,西接池州,东临太平湖,方圆120㎞2,国家4A级旅游区。旅游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自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都飞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些许矛盾,比如发展与潜力、开发与保护、管理与建设等等之间的矛盾。由于接待量的增长,居住人口的增多,建设规模的扩大,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特别是中心景区九华街的容量处于超饱和状态。国务院于1988年批准实施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其中明确指出要保护九华街寺庙的建筑特色,相应的管理机构和部门统一迁移到柯村新区,同时开辟旅游后勤供应基地,并切实加强对九华山风景资源的保护,恢复并增强莲花佛国的浓郁氛围,加快九华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近一步提升九华山的旅游品味,实现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九华山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的目标。

九华山柯村位于九华山风景区北部,在九华山的山脚下,其中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北部主入口在九华山的山脚,也是安徽省的“两山一湖”,即为九华山、黄山和太平湖。此入口也是九华山风景区的重要游客集散地,游客到了山下,将车子停在柯村,然后乘坐大巴直上九华。“柯村交转中心”也是进入佛国的必由之路。九华山柯村在功能上集商业购物、餐饮服务、休闲娱乐、民俗风情及接待住宿于一体。

2 九华山柯村景观规划模式

2.1 观光旅游型的区域特色模式

区域特色模式即是虽然地处乡村,但是由于地理或历史原因自然形成的混合着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乡村特色并不明显的产品组合,如度假村等。此类模式一般都具有不是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资源优势,是后天人为的加工创新景观,这种模式的产品要素是休闲娱乐,亲近自然。国务院于1988年批准实施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其中明确指出要保护九华街寺庙的建筑特色,相应的管理机构和部门统一迁移到柯村新区,切实加强对九华山风景资源的保护,恢复并增强莲花佛国的浓郁氛围,加快九华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近一步提升九华归的旅游品味,实现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九华归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的目标。

所以在九华山柯村景观设计中,以观光旅游为目的,挖掘区域特色,突出皖南特色。本方案结合九华山柯村的总体规划,将老村改造、新区建设的具体规划设计可按照保留、更新和混合三种模式进行。

保留模式,对距离较近的村庄进行集中建设,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还能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更新模式,是保留原先居民区,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公共活动中心和公共设施,满足村民活动、娱乐方面的要求。

混合模式,有的村庄规模比较大,人口众多,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相距较远。这类村庄规划时要形成几个独立的居住点,就近合并村民小组。

2.2 体现徽州地域文化的规划理念

九华山柯村规划以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总体导向,树立全局观念,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方针,最大限度的考虑山下与山上之间的文脉联系,以及景区与基地之间的景观关系,总体与局部的关系,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旅游接待既然是为九华山风景名胜区这一特定区域服务,必然有别于其他风景名胜区的接待区。本规划方案在规划理念上以地域文化为依据和出发点:

(1)九华山地处古徽州范围的边缘,历史上一直受到徽州文化的影响,是徽派建筑的扩展区域,在村落建设、建筑设计上都具有徽派建筑的特点。九华山柯村景观规划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徽州村镇的地域风貌。

(2)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长期发展的九华山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和四川峨眉山同时位居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柯村的景观设计也因此充分的体现出佛教文化特色。

(3)九华山地处安徽池州市的青阳县境内,当地仍保留着质朴的风土人情。因此,在柯村的旅游接待区内设置不同种类的民俗风情活动点,在丰富接待区内的游客活动的同时,又为风情民俗的活动提供了场所。

2.3 规划原则及思路

立足于规划的理念,柯村景观设计遵循以下规划原则。

(1)整体原则。柯村的景观设计做到了从整体出发,最大限度的符合九华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思路,与九华街整治规划及柯村新区的总体规划相互协调。九华山的旅游接待区迁移至柯村,承担起九华街部分下迁的功能,在做到了山上服务山下,同时也缓解了九华街区混乱拥挤的现状。柯村新区也做到了以行政中心为主,游客接待区为辅,两者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2)生态化原则。以调研区域生态系统机制与特色为前提,充分考虑资源发展和利用的可持续性,从而确定基地开发的相关内容、方法、规模、措施以及强度,并做到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

(3)可操作性原则。为了便于启动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并结合基地研究的现状、当地的自然地形地貌,从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

(4)特色原则。要体现出徽州传统的佛教氛围和村落肌理,应当重视接待区与周边自然山水和田园景色之间的联系和渗透,便于营造出街巷的空间形态,塑造特色。

3 九华山柯村景观规划设计

3.1 总体布局

九华山柯村景观规划以用地具体状况、建筑性质、规划理念及原则为基础,以徽州传统村落的宗祠及附属广场为中心,将其中一条主要街道作为轴线,向双侧发展,呈现出一种有机生长的布局特征,且强调自然的有机形态。为了形成徽州村落的新风貌,在整个用地范围里,在整个形态上呈现出“点状中心、线性延伸”的态势。

3.2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既充分考虑基地与外围基地、交通线路和景区游览线路的连接,还满足了柯村旅游接待区分区布局的要求。整个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保证了柯村旅游接待区的有机性、完整性及特色性。

接待区的道路设计以人行通道为主体,如遇特殊情况可以车行。同时将空间景观组织与交通功能结合,从而强调了转换与对景,亦是参照了传统的街巷式布局手法,以形成步移景异的变化空间。为了把基地中心的田园风光和外围山水风貌组织到接待区,便要对道路系统进行有效的组织规划。步行道路的设计注重空间尺度和比例的和谐,注重与周围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相互配合。考虑到人们在步行交通中观赏街道空间的视觉景观需要。采用对比、协调、凹凸、尺度、重复、韵律、肌理、色彩、风格特色以及轮廓天际线之间的变化等空间的处理手法,创造出连续、优美、线性的整体街道空间景观,使人在步行中身心愉悦、轻松。在保证整体风貌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为避免街道景观的单调,在空间转折等一些重点节点处规划标志性建筑及标志物,从而吸引人们的目光。充分体现出徽州传统街巷的节点空间特色,应注重道路节点的设置,以便变化得体具有弹性空间。在铺地上为统一整个接待区的风格,选用地方材料—条石,强化地方特色,营造整体感。

其特点是所有交通路径与公共开放空间(广场、商业步行街)垂直相交。

老村:北部为老村居住入口,南部为商业步行街入口。保留三条人行石板小路。新通6米宽车行道,与人行小路相接,设回车广场。南侧改造成商业步行半边街,街区保留其原有的曲折形态,石板路修旧如旧。修砌青石岸边和观景平台,保留天然水塘。保留原有自然形态的大径树木和草地,种植成行的树阵,形成林荫广场。

新区:鱼骨状的道路系统形成人行入口和车行入口,保持原有村落形态中宅院向心封闭,外部开敞的方式,车行和人行分流。车行路南接新、老区之间的道路,北接外环路,将新区划分为四个组团。步行小径穿行于住宅山墙之间,连接庭院、绿地、广场,是居民邻里交往的内部交通。广场和底商住宅结合布置,是自然形态的步行街区,不同于城市里的大面积集会广场。

3.3 景观设计

柯村基地的整体景观环境规划充分考虑到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三要素,即是“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景观设计分为老村和新区两个方面。

老村:徽州村落的景观形态是由街道组织的曲折立面通向村外的开放水系空间。保留村中重要的对景老建筑,三条石径连接北部居住入口和南部开放空间,适当插入新建住宅,曲径通幽处,青苔石墙、小院人家。要在交通流线上做到步移景异,应在设计中保留村落中的高低错落的地形特征和大片的绿化空间。在景观线上展示不出不同的立面形态,要在新建的住宅朝向上略有变化,不同于城市中行列式的住宅布局。南侧步行街上保留一层住宅,修旧如旧,商业不拘于形式,根据原有住宅的模式:有内院式、前厅式、场院式等。

新区:景观序列: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组团半公共空间宅前半私用空间小院阳台私用空间。这四层空间形成了由外向内,由动到静,由公共性向私密性逐渐过渡的空间组合,弱化了四者之间的区别,使景色为更多的住户共享。曲线:布置独院家庭旅馆;矩形:庭院式联排住宅。车行路组织交通,人行石径穿越不同质感的空间:草地、广场、宅院、山墙,景观收放有序,引导人们回归恬然的生活。

村落营建中重要内容就是水系的组织,徽州传统村落规划就对水环境的处理高度重视。水体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徽州传统村落中“水系蜿蜒、依水而居、活水穿村”的景观意象。柯村水体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势地形,一方面将九华山景区规划中百米大佛脚下的“八功德水”及上游水库来水引入;另一方面,结合建筑形成水街,对现有水流进行改造并局部扩大,形成一条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区域。控制水位与落差,调节水量,筑堤设坝,都为保证四季都具有充足水流。用梯阶拦水坝的方法对上游水体流下来的小溪进行设置,形成阶梯状水面景致;中心区基地南侧小溪及水面向九华河出水口处则设置为滚水坝,可以保证洪水来袭时的泄洪要求,还能满足日常的赏景要求。规划中水系蜿蜒曲折,充分发挥线性水流的灵动性,局部结合地势设置人工小平台以利休息观景,并对水岸进行自然化处理。净澈的溪流配上依稀可见的卵石,在接待区中呈现出幽静淡雅的意境,也是佛之静心的寓意。

5.3.4 沿街空间

老村:南侧是曲尺形展开的商业步行街区,根据原有住宅改造后的商业空间形式多样化。避免那种紧贴街道空间直线形的门面形式。北侧沿路基本保持原有的景观,有硬质空间——门面,半硬质空间——小院,软质空间——绿化,是一种典型的皖南景观形式:随遇而安。

新区:沿南北两条主要道路布置下店上住式、前店后坊式住宅。北侧沿街住宅顺路成弧形,南侧住宅与道路成错落的布局,围成场院。软质空间——绿化和硬质空间——铺地相结合。

3.5 独院式住宅

九华山地区乡土建筑在地域上属于皖南徽派民居。徽派民居特点是“适应皖南山区多雨潮湿而冬季寒冷的气候,采用内天并,四落水屋面,敞厅堂,两侧厢房,回廊或半廊,二三层楼房,外墙高直,小外窗。内部施以精良的装修,外观褐瓦白墙朴实无华,防卫功能强,且冬暖夏凉,舒适大方。

柯村的住宅户型设计因此也尊重皖南民居的居住模式,以徽式客厅组织各个房间。天井采光形式,内天井墙面镶嵌徽式砖雕。住宅入口分主入口和辅助入口,作为家庭旅馆,则分为住宿入口和登记入口。住宅体型变化丰富,退台、错接、高低楼层。立面上灵活运用徽派建筑符号,白墙灰瓦马头墙,坡屋面、门楣、窗棂、砖雕。

4 结论

本文从景观规划的角度,针对九华山柯村建设的问题来进行探讨,从总体规划设计来看,柯村的景观设计,是建立在柯村老街的建筑风格上、在建筑群的构成体系、及景观构筑物、道路规划、绿化植物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化,体现地域文化的魅力,突出新柯村以观光旅游文化的地域特色。

具体设计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在保留有价值的传统特色的同时,创造出满足现代人需求的新柯村景观环境。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矛盾,应该注重挖掘和提炼传统建筑的空间特色,与新柯村景观设计进行结合,满足现代人的实际需求。在新柯村景观设计中,要有特色有地域性,就需要与传统建筑进行结合,在保持了自身个性的同时,与周围环境很好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奎。新农村建设中村落街巷景观改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

(2)苏放。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宅建筑风貌塑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3)王新。乡土景观元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倪萌。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更新与保留[D]。南京林业大学,2009.

(5)王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

(6)胡云平。农村新社区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

(7)刘萍。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8)官卫华,刘正平,叶菁华。试谈我国农村新型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及配建模式——以南京市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

(9)王长俊.景观美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13(3).

(11)刘黎明,曾磊,郭文华.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3).

(12)谢花林,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19(3).

第5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

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2、休闲农场;175处;3、观光农园:385处;4、教育农园:141处;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

1.景观规划的核心

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

2.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饶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四、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与发展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及意义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着,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园为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出了“八带百群千园”京郊观光采摘园布局的总体发展框架。其中“八带”就是构筑京城的“树种优势产业带”,即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则是重点发展100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个高质量的名特优品种群。“千园”是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品质优良,具有观赏、休闲、科普功能的公园式采摘园。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意义

据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将双休日用于郊区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

2003年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达1942个,接待游客将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7个亿。

2004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超过2000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观光农业年收入突破30亿元。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使北京市农业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成了许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们自驾车到郊区游山玩水、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对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型。

1)大规模景区型

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赏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大规模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如平谷的桃、大兴的梨、顺义的葡萄、房山的磨盘柿等。项目:平谷区10万亩桃花园景区;大兴区万亩梨园。

2)休闲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例如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并且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或者各个区县城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项目: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其建设功能定位可发挥“一个带动、三种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

①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

②成为果品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

③成为提高果农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培训基地;

④成为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为果品贮藏、销售、信息服务的中心。

项目: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黄垡名梨大观园

4)名特果品采摘园

主栽树种以传统北京名果、特优新品种为主,开展传统名果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

项目:门头沟区京白梨基地;密云县万亩鸭梨基地

5)田园风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其土地利用属性复杂,变化快,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空间,在城市的地域扩散中呈现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交错的特殊性,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园风光的类型来发展,即以果园特色、果品品质来吸引游客,又以现代景观设施、游憩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

项目:四季青樱桃园;门头沟樱桃园;丰台区长辛店田园公园

6)景区依托型

这类一般毗邻北京市其它景区,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这类园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项目:昌平区日川果园;

7)农事体验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项目;台湖第五生产队园区

3.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如表1)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表1

特性含义

社会性提升园区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园区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普及农业科普文化知识,园区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赋予观光农业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保证各个农业观光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即以赏心悦目的园区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4.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2.1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

2.2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它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

2.3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2.4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2.5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2.6购物旅游: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2.7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2.8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五、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启示: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周建明,2004)。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吴忆明、吕明伟编著,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吕明伟,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山东绿化2000,(2)31-32

4、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1(53-56)

5、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6、Lv,Mingwei,LandscapePlanningOfMetropolisTouristOrchard,(KeyNotespeech),InternationalWorkshoponUrbanAgriculture、Agro_tourismandCityRegionDevelopment.Beijing.China.

第6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

1、新农村景观的特点

不同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形成了新农村的景观,它会受到自然环境、人类经营活动、经营策略等因素的制约。镶嵌体在形状、大小及其组合方面均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且还具有经济、生态、美学等价值。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均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较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农田与居民住宅混杂分布,居民点、自然风光与农田交融在一起,且不同的民居及风土人情都各具特色[1]。

2、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意义

新农村景观的规划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村的关键环节。新农村景观的规划是以遵循环境秩序为前提而进行的,体现的是一种生命力之美,是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的一种景观设计,是人们思想上的一种进步。

3、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目标

新农村的景观规划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解决的是怎样对乡村土地、空间、土地上的物质进行合理规划,其根本目标是为人们创造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要想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景与景和谐统一的最优环境,以适合人们进行生活、生产、娱乐活动[2]。

4、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进行新农村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有以下4个原则。

4.1整体综合性

景观是由许多的生态系统组成的,是一个具有结构与功能的综合体,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联系,在进行新农村景观的规划时,应将景观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以发挥其整体的最大功效。

4.2生态美学

所谓生态美,是多种美的融合,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生态关系和谐美等,与那种只注重人为形成的对称、线条美截然不同,在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时,都以它作为最高美学准则。

4.3自然景观优先

自然景观优先是指进行景观设计时,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人类的介入必须在处在规定的环境容量内,不能对生态系统的基本通道进行破坏,要实现与人自然的和谐统一。

4.4景观多样性

多样性是反映生态系统变异性与复杂性的一个量度,包括物种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当多样性的程度较高时,则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大,同时也体现了个体特征的丰富性。

5、规划新农村生态景观的具体做法

5.1环境敏感区的规划

环境敏感区一般是指具有最显著区域景观特征的地区,也是较脆弱,一旦被破坏便难以弥补的地区。在进行新农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时,应对该区域的保护程度与范围进行分析、调查与评估,以确定环境敏感区的具置与范围,并实行重点保护,避免环境敏感区遭到不合理的开发与使用。

5.2注意在规划时保持完整的景观结构

完整的景观结构是使景观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可是乡村的景观结构时常会因为遭到人为的影响变得极不稳定,所以,必须在进行景观结构的规划时,要对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以完善其结构,进而保证其稳定性。以下是较常见的两种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5.2.1注重对新农村廊道的规划

景观中不同于相邻两边环境的带状或线性结构。农村廊道中,一般有河流、峡谷、道路等,廊道是一个生态系统的通道,包括物流、信息流及能流通道,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5.2.1.1自然廊道的规划

在进行农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廊道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自然廊道通常是指河流与山脉这两种廊道,它的存在能够有效吸收、释放、缓解污染,能够形成一条保护环,避免农村遭到城市的污染。水是人类重要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在进行新农村生态景观的规划时,应保护好河流廊道,同时也应对河流进行充分利用。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为了营造堤岸防护林带,使之和两岸的乡镇、庭院及村庄绿化有机结合,最终形成相互交错、别具一番风味的山水田园风光。

5.2.1.2人工廊道规划

人工廊道是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大要点与亮点,常见的人工廊道主要有人工修建的公路、铁路等,对于物质的运输、气流的交换、人员的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村中,人工廊道主要指的是村道。然而,当前的农村道路普遍存在布局不科学、无绿化、连通性较差等弊端,未能形成较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因此,在进行新农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应坚持绿化、硬化与方便化的设计原则,将道路设计成为连通性较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并加强对道路两旁的绿化规划,如在配置树种时,可采用高、中、矮相结合的配置方法,营造多层绿带景观,既能作为景观,又能作为防护带[3]。

5.2.2注重斑块的规划设计

斑块在城市景观要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而言,斑块主要指的是和周边环境具有外貌或者性质区别的空间单元,在乡村景观中,农田、草地等也是斑块。因此,在进行新农村的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正确认识到斑块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斑块理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斑块,如生活居住区斑块、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

当前,许多农村的居住点普遍存在分布杂乱、新老房屋未能分开布置、无公共绿化等弊端,在进行新农村的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把斑块建设均匀性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规划居民点时,按照“统一集中与均匀分布”的布局进行规划;于此同时,要规划好居民点间的公共绿地,这样既能均匀分布绿地,又能增强居民点之间的联系[4]。此外,还要充分、合理利用农村拥有的农林资源,既要有效进行产业发展,又要结合资源开发出新的观光旅游,促进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的建设[5]。

5.3加强对生态工程的规划

以往的景观创造主要以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为主,该方法尽管可以在短时间内达成目标,并获得一定的新景观,但需要长期地耗费人力与能源去维持。在新农村景观的规划中,应把生态工程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通过生态工程,能够利用环境的生能动性来帮助景观自我增值,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生态多样性可以营造一种综合性较强的生态环境,该种环境的结构层次较丰富,且其自身的生长、成熟、演化能力较强,能有效抵制外界对它的影响,即使不幸被破坏,也可以自行更新、复生。所以,应加强对生态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这样既能节省大量的人工管理费用,又能实现对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6、小结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的一大任务,然而当前的农村规划设计仍存在较多不足,如无绿化、无硬化等,因此,在进行新农村的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重视生态景观的规划,坚持把景观生态学及现代景观规划作为理论指导,以实现对新农村生态景观的合理规划。本文主要对新农村景观的特点、意义、规划原则、规划目标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划新农村生态景观的具体做法,包括对敏感环境区的保护、加强对生态工程的规划等。

参考文献:

[1]朱文涛.新农村生态景观的规划建设[J].科技资讯,2009(18):237.

[2]黄春华,王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03):93-98.

[3]王俊翔.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设计[J].科技信息,2009(09):411-412.

第7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字:乡村景观 风景园林 规划 设计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乡村属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为满足乡村地区生活与生产的现实需要,人类在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乡村景观,展示着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让城市生活空间不断减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点逐渐从城市转移到乡村,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结合自然因素,对乡村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维持乡村乡土风貌及文化底蕴,延续并进一步营造乡村景观,在提高乡村地区景观品质及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乡村景观概述

当前,人们对景观的定义与理解不同,其在地理学、生态学及生物学等科学中所指内容不尽相同。本文研究乡村景观,主要是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景观定义为区域地理所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景观为复杂人类活动及自然过程在大地中所留下的烙印。以人类聚居状态为标准,可以将景观类型分为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三大类,其景观差异如下表所示:

表1: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差异对比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乡村景观与纯自然景观及城市景观之间既有相似处,也存在着其独特特征。乡村景观相对纯自然景观而言,其存在着一定人工气息,相对城市景观而言,乡村景观自然属性较为突出,人类干扰强度较低。与纯自然景观及城市景观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乡村景观具有着乡村特有的田园生活、田园文化及农业生产景观,包括乡村自然景观及乡村人文景观。其中乡村自然景观主要指的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为区域范围内自然条件及状态的表现;乡村人文景观主要反映的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社会及文化发展状态,突出表现农业乡村生产性景观及乡村聚落景观。

二、乡村景观其特点及价值研究

(一)乡村景观特点分析

乡村景观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域性。乡村景观其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均具备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第二,生产性。乡村景观的形成与区域范围内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实际需要存在着紧密关系,为满足现实需要,对原有的乡村土地进行改造与完善;第三,生态型。乡村环境多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其生态美是由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第四,审美性。乡村景观其田园风光亲切宜人,自然生态气息浓厚,审美性突出;第五,体现文化及历史气息。乡村景观蕴含着区域乡村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包含着较强的区域文化特征及历史气息等。

(二)乡村景观价值研究

随着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重要性越发突出,乡村景观价值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前,乡村景观最突出的价值主要为审美性价值、生产性价值与环境价值,此外,乡村景观的地域认知价值与文化历史价值也属于乡村景观的重要价值。乡村景观反映着一个区域范围内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及社会文化状况,蕴含着十分强烈的地域人文精神,体现着区域特色,其历史文化价值极为宝贵,对人类及社会的未来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景观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着人为因素。乡村景观中风俗习惯、生产特点、社会组织及文化传统等属于其人为因素,地形、水文、植被及地形等因素属于乡村景观自然因素。不同区域中的乡村景观,其风俗习惯、生产特点、社会组织及文化传统不同,相应特点不同。乡村景观如同活的博物馆,包含着区域文化特征与地域特征,在研究与分析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的原则

在现阶段,我国主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其中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乡村珍贵的土地资源,打造富有农村特色、农家情趣、文化气息的舒适坏境,改善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进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乡村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乡村变美,从而打破钢筋混凝土森林和城市景观崇拜。这便为风景园林设计师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舞台。在进行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区域特征,考虑如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重视对乡村景观风貌的保护,努力提高乡村景观品质,实现乡村景观价值。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规划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原理规划与设计中,应注意保护乡村景观资源,如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景观资源及生产性资源等。乡村耕地资源属于乡村景观特色资源,也是国家战略资源,在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对耕地资源的破坏。乡村景观中河流、山地等自然景观资源,古建筑、古文物等历史遗留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后,则难以恢复,为此,应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坚持规划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二)开放性原则

乡村景观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景观资源,进行规划与设计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全民共享的资源,不应设计为少部分人享有的封闭式资源。要确保景观看得见、走的进、摸得着,尽量避免私家田园、私家庭院式的景观。

(三)协调性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协调性原则,要求乡村景观人文因素及自然因素和谐统一,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生产、经济发展、旅游等因素,将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置于更大的区域空间范围内进行分析,分析乡村景观周边区域布局及特色,做到兼顾周边,与整体区域环境统一。

此外,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尊重其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充分保护区域特色,减少对农田的破坏及影响等。

四、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景观属于一种具备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景观,属于一种乡土景观,它展示着乡村地域气候、土地自然、人文过程中的物质形态,可以让人们更好的感触景观特点、当地风俗及文化底蕴;二是乡村景观是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中形成,具有和谐美感,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了特色资源,也为园林设计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三是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涉及社会、生态、环境、经济等多项因素,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其对城乡系统布局合理调整、乡村生态与景观环境的塑造、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及品牌产业发展等各内容均具有指导意义。

五、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及资源难以满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要求,乡村景观逐渐成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乡村景观及其特点、价值的基础上,重点对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原则及意义进行分析。乡村景观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提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水平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左秀利.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

[2]胡朝晖.基于滨海乡村特征的绿道景观规划设计以大亚湾绿道小桂湾段为例[J].风景园林,2013

[3]王有林.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中华民居,2012

[4]陈达活,韦媛春,李定攀等.浅谈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J].中华民居,2013

[5]陆琦,李自若.时代与地域: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J].风景园林,2013

第8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问题;对策

随着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迅速增长,各级政府也将推进“城市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小城镇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农业人口,流动人口到城镇中来,从而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速度,优化居住环境,增强吸引力,创建特色小城镇,已成为小城镇规划工作如何适应宏观形势的变化和需求,将成为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小城镇景观规划的意义

1.1修复、保护自然景观。城市,小城镇,乡村都是景观的版块,而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的联结,对小城镇进行景观规划与设计,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大地景观的连续性,从而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流动等良性循环,达到城市生态化的目的,进而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维持大地景观的自然格局。

1.2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小城镇环境。景观规划是由建筑美学和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交叉的产物,它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经验应用于城市规划中,进行小城镇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就是要使相关人员明确在城镇建设中要以人为中心,注重发掘城镇中的景观特色,借助历史遗迹延续空间,使乡村,小城镇,城市三者系统有机结合,并寻求彼此间的协调,创造出人与自然统一,理想的田园城镇。

1.3延续文化脉络,保持地方特色。在进行小城镇景观规划与设计时,应根据小城镇的资源特点来确定小城镇景观类型,特别是对历史遗留下来与自然协调较好的景观部分,要强化原有的气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要素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景观生态效应,此外,还尖在深入研究地方文化的同时竭力保存当地的文化品质并强化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宗教,民族特点,保护和创造小城镇的文化特色。

1.4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从景观规划的特点看,景观规划是实现乡村,小城镇,城市乃至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规划。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乡村的自然景观,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然而,在面对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及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社会空间的问题,小城镇的地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大自然对我们惨痛的报复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与自然的和谐,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文的结合。

二、城镇规划的七个方面的功能。

2.1小城镇的中间传导作用。解决农民、农村中现存的许多问题,传递大中城市向农村的辐射,实行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物质,能源与信息的交换,都离不开小城镇。

2.2小城镇的示范作用。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素质与农村的文明程度,都需要小城镇作为辐射媒介,需要小城镇向周边的农民提供直观的“样板”。通过小城镇的示范带动,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3小城镇的分工作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合理分工的,小城镇一般更接近于大自然和原材料产地,农产品加工优势明显,城镇的建筑风格及特色与周边自然风貌结合更为密切,不少城镇更是以这方面独特的优势引人注目,有的还是国家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

2.4小城镇提供了低门槛,低成本的创业与就业环境。在农村非农就业人口中,有60%以上是由农民依托小城镇自己创造的就业门路,目前,在城市新增一个就业岗位大约需要投资40万元,而小城镇也就是二三万元,优势非常明显。

2.5大城市空间有机疏散的载体功能。要防止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的“摊大饼式”发展倾向,必须合理设置卫星镇来分流主城区的部分产业功能或服务功能,实现多种形式的空间有机疏散规划方案,促进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6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农村产业与就业结构调整,农业社会化服务,都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基地。这个基地必须要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范围,小城镇特别是重点镇非常符合这一要求,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和提供相应服务。

2.7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农村产业与就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化服务,都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鞭地,这个基地必须要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范围,小城镇特别是重点镇非常符合这一要求,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和提供相应服务。

2.8小城镇的引导分流作用。近年来,全国每年有约1300万人从农村转移出来,小城镇已经成为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三、小城镇景观规划的原则

3.1生态原则。小城镇景观的生态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营造良好的小城镇生态环境,应该成为小城镇发展永恒的主题,小城镇景观规划重点应把小城镇置于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坚持生态的原则,使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在建造人工景观的同时,尽量减少破坏自然景观,小城镇接近自然环境条件好,就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以“绿”为主,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小城镇景观环境。

3.2人本原则。小城镇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尺度和心理要求,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出发点,注重保护和挖气当地的人文景观及风土人情,将人的活动融入到设计中,营造舒适,充满人情味的小城镇景观。

3.3特色原则。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它可以树立小城镇的良好形象,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一个小城镇要有特色,需要保留自己明显的个性,小城镇规模小,形成特色的景观要素还少,故小城镇景观要求小而精,小而特,要体现景观特色,不是把各景观要素简单的罗列,而应是三维的,运用生态,人本,文化的观点去组织这些景观,形成生态优化,特色鲜明,加强小城镇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抓住构成小城镇景观特色的基本要素,如地域自然条件,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去塑造其景观特点。

四、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对策

4.1城镇规划是从全局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的,在城镇规划指导下,行使城镇规划管理权,必然是强调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舍小家顾全局,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4.2批准的城镇规划必须具有权威性,不得擅自改变。经过批准的城镇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我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必须符合城镇规划,服从规划管理,任何人无权擅自改变。

4.3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必须保护,不能破坏。这些都是城镇的骄傲和无价之宝,是用金钱换不来的。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不允许随意侵占,吞食,破坏,也不允许毁了古的建新的,扒了真的盖假的。

4.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配套,不能欠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镇规划,完善城镇功能,推动城镇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按照城镇规划配套建设,道路先行,水电气跟上,不能顾此失彼,出现马路“拉链”现象。

结束语

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对吸纳广大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减轻城市社会就业压力和人口转移对大中城市的冲击,同时又能在广大农村展示城市生活,传播现代城市文明,起到一般乡镇难以起到的示范带动作用,因而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路涛等人,小城镇景观规划浅议。《科技致富》2011年第16期。

第9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乡村;景观植物;乡村规划;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7103

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和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1.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随着优美人居环境建设的开展,城市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了人居环境的创建,并以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来提升城市环境生活品质。而乡村情况不同,在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后,乡村环境建设才受到重视。比较早期的乡村环境建设是以“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为起点的,各地对乡村卫生环境特别关注,加之“村村通”项目实施,“宜居乡村”、“幸福乡村”等概念的提出,“美丽乡村”的实质性评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导向,都大大提高了乡村建设的热度和紧迫感。

特别是国家旅游局出台了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加快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收入的具体指导意见。该政策意见中,明确了生态旅游开发在乡村致富中的现实意义,要求有一定资源基础的村屯,要摸清资源情况,在政府的扶持下,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模式。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在乡村h境、乡村风貌、乡村文化等方面形成乡村的旅游特色。

又如广西编制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从政府层面全力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建构,至2016年底,用2年时间打造了第一批10000个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人康物饶的生态乡村。村屯绿化规划设计以村屯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农村校园增绿为重点,营造护村林、护路林、护宅林、休闲林区和生态小区,利用农户庭院和房前屋后空间发展“小花园”、“小果园”、“小茶园”等“微田园”,提升乡村的绿化果化美化水平,形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

1.2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迅猛,生态旅游社会需求强劲。根据2017年春节假期调研情况及近期数据,以柳州市区、柳城、鹿寨、融水及三江为考察点,对8个乡村型旅游点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让人振奋。这几个乡村旅游点在春节期间游人如织。从调研看,旅游大众面更广了,以前多是城市人到乡村中来,现在乡村群众也参与了生态旅游,成为旅游群体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心理上人们对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更为渴望,更乐意体验乡村生态文化;出游方式上以家庭游、同事游、同学游、单位游十分普遍;旅游层次上出现生态科普考察、乡村文化感受、乡村特色餐饮、乡村劳作体验等;从参与性看,果树采摘、田园漫步、闹鱼鱼、养生休闲等大受欢迎;从观赏方面,大片花海、大片果园、大片荷地、古村民居等吸引大批游人;从乡村个体游览,乡村古树独树、乡村古屋故居、乡村传统圩市、古街码头、泉井瀑潭、山石奇峰等均是很好的景物。正是由于乡村特殊旅游空间及旅游景观深受大众喜爱,乡村生态旅游才能快速发展,并能成为地方扶贫工程的新进展。

2生态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基础

2.1景观植物选择的原则

2.1.1尊重乡村自然生态风貌的原则

生态乡村规划要求遵循“尊重乡村自然原貌,回归自然人文生态,综合展示乡村风景特色”的原则及“整合空间功能布局,凸现乡村山水要素,确保景域主题特色”的规划理念,以生态旅游基本要素及生态伦理观融入旅游规划,进行综合创新布局。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坚持生态原貌为先,适当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山水空间的优势,突出对生态原貌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综合展示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质。因此,保证乡村原有植物资源是规划的基础。

2.1.2尊重乡村生物多样性需要的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要体现对乡村人居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的关注,倡导自觉生态旅游,创建乡村旅游产品特色。乡村景区的多样性表现在生物的多样性(如湿地植物、湿地动物、农业作物、花海果蔬、山林翠树)等,景物的多样性(如体验、观光、科普、探险、养生等),游览空间的多样性(点线面空间、时间序列、空间序列)等。由此,植物景观设计要重视乡村生态资源保护,发挥植物配置功能,通过植物要素形成乡村绿色景障。

2.1.3尊重植物生态特性与乡村环境协调的原则

乡村原貌多样,反映在乡村建址、乡村起源、乡村集聚、乡村风格、乡村劳作、乡村风貌及乡村习俗等诸多方面。例如许多乡村是由于乡民的迁移而择址建立的,并且多为依山傍水之地,能农耕劳作,能生活居住。部分村庄保护得好,周围环境资源没有被破坏,但很多村屯因人口发展、农田扩大,林地种养等使田园山地植被大大减少,生态居住环境脆化。城市打工热潮兴起后,部分乡村农业用地耕作滞后,乡村旧居无人居住,房前屋后植物资源保护不力,乡村绿化面积减少,生态绿化景观大受影响。

因此,在生态乡村规划建设中,必须重视乡村的原生环境和民居建设空间,尊重植物生态特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菜则菜。突出植物与景观建筑、乡间道路、湖溪水景的协调,满足乡村四季树花交替、适当营造名贵珍稀树种的需要。

2.2景观植物选择的艺术心理

乡村景观植物的选用还需考虑特殊的文化审美性。植物的审美就可视性来说,指植物的几大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常通过这些器官的色、质、形、态等进行观赏,例如春天的花、秋天的果等。但植物的审美特性中还有无形的,只有通过内心感化才能体会,即必须通过心理感受才能有美感。例如人们通常讲到的植物意境就是如此。因此,松树、柳树、桃花、梅花、荷花、竹子、枇杷、柿子、金桔、柚子、石榴、银杏、枣树、木棉、桂花、罗汉松、马尾松、海红豆、芭蕉、槐树、枫香等都有其认知意境。

在乡村植物选用中,古人也有总结,认为适合庭院种植的树种有石榴、银杏、白玉兰、桂花、北京玉兰、芒果、龙眼、枇杷、海红豆、海棠、龙爪槐、芭蕉、铁树、枣树等。如:“海棠+白玉兰”表示“金玉满堂”; 种石榴隐喻“多子多福”;屋旁种植枇杷有“万树黄金”之说;几株海红豆能挂满“对故乡的思念”等。

古代文人在造景时有“前不种桑,后不种柳,中间不栽鬼拍手”之说。就是说一些树种如桑树、楝树、榕树不能种于屋前,柳树则不宜植于屋后。置于方位普遍认为“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桅榆、北栽桔李”、“门庭前方种双枣,四畔有竹多进财”、“一株石榴花开发,隐喻居所家三多”、“酸柚能种庭院角,家业兴旺孙满堂”。因此,进行乡村景观绿化规划设计,应了解熟悉这些传统的民间审美思想。

3当前生态乡村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3.1生态乡村绿化层次比较低,缺少绿化整体规划

由于乡村环境的特殊性,多年来一直没有从环境生态及艺术景观方面去规划,多数村屯在各地林业部门指导下,依据自有用地空间,随意无序种植,不讲章法,没有规划设计指导,因此显得比较乱,难以形成园林景致。在立面上没有生态层次,植物选用单一,与乡村自然田园风貌不协调。

3.2乡村绿化树种城市化,不讲究植物配置手法

主要原因是城市绿地建设经验比较成熟,很多的园林绿化种苗均为城市苗圃培育,除少量城郊乡村有种苗外,绝大多数村屯没有绿化苗木,因此在生态乡村建设中绿化苗多由城市苗圃供应,这就使乡村绿化城市化。例如南方很多乡村绿化时选用的植物如洋紫荆、小叶榕、桂花、银杏、紫薇、秋枫、樟树等均是城市多年园林树种。过多选用城市绿化苗木,会减少乡村特色,影响乡村生态特质。

植物配置讲究技巧,有其章法。乡间道路水线宜列植,村旁屋边应丛植、散植,坡地山脚要群植、片植,村前屯口,应考虑孤植、对植。就植物类型,果树应有果园或村内屋院点式分散种植,古树大树要独种且有大空间,果蔬植物宜在菜园或棚架栽培,花海植物应片状栽培,竹类植物要沿溪沿水线绿化,如此等等。但现在的绿化种植是见空地就种,不管规则不讲艺术,问题比较多。

3.3乡村绿化后续养护管理不到位,绿化景观功能欠佳

当前生态乡村绿化建设很重视种,不重视管。种为任务,管是随意,虽有种植验收,但不规范,难以按合同进行。比如很多村屯被确定为生态乡村建设点后,由地方政府部门按点开展建设,本应有较好的效果,但施工单位种植后,在合同期限内进行常规养护管理,过了合同期,养护管理交由村屯来管,因村屯养护管理技术差,人员不足,管理意识滞后,使种植点放任自流,所以种植竣工后没多长时间,就出现枯黄损败、成活率差、生长不良等现象。如此,就难以达到应有的绿化效果。

4乡村植物景观提升技术措施

4.1生态乡村植物选用要突出乡村自然风貌

正如上述分析,乡村生态环境绿化应尽量避免树种城市化,所选绿化树种应切合乡村实际,能反映乡村固有风貌。这方面广西南丹县歌娅思谷乡村景区经验值得学习:如村中民房前保留小庭院,通过矮墙灰瓦加小型花带点缀环境,显得十分自然生态,又富有农家味;在屋宇廊道、门窗都悬挂农作物玉米、花生、高粱、小米、h椒等,散发浓浓的乡情;乡村绿化环境建设层次较高,建筑民居间通过前庭后院相互空间分隔,沿路种植杨梅、酸柚、三华李等果树,乔木下又多种花木及铺地植物,加之养护管理到位,会显得非常整洁,成为景区一大亮点。

因此,对于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笔者以为乡村原生植被应首先加以保护再适当改造。许多乡村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屋背山或风景山,原生有甜竹、撑篙竹、樟树、芭蕉、柿树、马尾松、盐肤木、构树、香棒、芦苇、芒草、肾蕨、铁线蕨、水草、野草莓等,必须严格保护。

其次在提升植物景观方面,应根据需要进行设计配置。如比较适宜乡村种植的洋紫荆、银杏、黄槐、红花木棉、加拿利杨、桂花、樱花、柳树、桃花、黄花悬岭木、罗汉松、本地枣树、山茶、黄花梨、青檀、红椎、青冈、楠木、红叶乌桕、小山蕉、杨梅、枇杷、沙塘桔、金桔、石榴、沙田柚、杨桃、柿子等。

三是对于特殊植物种类,可根据生态旅游开发种植田园时花植物,如油葵、黄秋葵、草莓、月季、薰依草、格桑花、马鞭草、非洲菊、红梦草等;特色果蔬草药类如蛇瓜、金丝瓜、南瓜、砍瓜、长柄葫芦、变色瓜、老鼠瓜、福彩瓜、田七、落地金莲、何首乌、曼陀罗、十大功劳、两面针、当归、人参花等;藤条植物如三角梅、紫藤、百香果、锦屏藤、爬山虎、迎春花、罗汉果等;池沼湿地植物如水生美人蕉、水葱、水草、荷花、睡莲、龟背竹、芦苇、伞草、苦草、千屈菜、水蓼、矮慈姑、花叶芦竹、穗状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

4.2乡村植物景观应依地依景进行生态配置

乡村景观植物配置一样需要讲究技巧,体现生态园林意味。比如特色生态农业种植类植物,就可根据村屯用地布局,从特色果蔬、时花栽植、生产作物几类按功能规划整体设计,成大片状、田园状种植,形成花海、农业田园风景。而观花观叶植物的种植,要按树花和草花进行差异配置。

树花植物,指以观赏开花的乔木、大灌木为种植对象,目的是改变和营造乡村生态园林色彩,丰富景色。树花选择以花形好、季节变换有致、比较容易种植养护的树种为主,如桂花、桃花、洋紫荆、白玉兰、红花紫薇、樱花、山茶等。种植方式有沿水体护岸、乡间道路列植,专类园片植、点缀式种植等。草花植物是吸引游人的重要旅游吸引物,要选择以多年生、容易成片生长、深受大众欢迎的花卉种类,如马鞭草、薰依草、萱草、油葵、油菜花、格桑花、非州菊、红梦草等。种植方式为片状式、带状式、波浪式。

色叶植物造景能体现乡村四季物候变化,可沿道路两侧种植银杏林,成为秋晚~黄景观;山峦留空地群植枫香、黄庐,打造 “枫香霜晚”景色;湖塘池沼岸坡种植加拿利杨、秋枫、红叶乌桕,共同构成观叶观花且意境深远的湖光水色。

乡村中多有池塘、溪水、灌渠等构成的生态湿地,湿地在乡村生态环境中不可多得,要加强保护。在湿地植物优化中,除保护好原有植物如芦苇、野芋、水草等湿地植物外,可适当增加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为湿地生物提供健康稳定的觅食、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目前,可考虑种植的有水生美人蕉、水葱、荷花、睡莲、龟背竹、伞草、水蓼、花叶芦竹、苦草、黄菖蒲、溪荪、西洋滨菊、千屈菜、马蓟、水生鸢尾、硫华菊、蛇鞭菊、藿香等。

4.3乡村生态绿化必须提高整体管护水平

由于乡村种植点分散,种植面积差异大,各村屯对生态绿化积极性不同,有些村非常重视,而一些村根本不放心上,于是出现种归种、管归管,种管分离的现象。为此,笔者建议,生态乡村环境绿化管护要引入机制,建立规范的保护模式。由项目部门或园林公司作为管护主体,聘用村屯民众参与管理,建立“政府+村委+民众”或“政府+公司+村民”的共管模式,组建环境管理小组,指定养护管理人员,制定养护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并通过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管护水平。同时,要选派村中年长者作为管护带头人或监督人,以发挥老者的权威。

5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生态环境建构除保护好原有自然乡村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如何提升乡村的景观水平,采取何种途径来增进乡村的空间风景和生态文化。村屯生态种植与风貌提升必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景观植物的选择能否适合乡村环境,植物配置能否反映乡村风貌,正在检测着建设者的智慧。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2]佚名.庭院水景与休闲建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陈少亭.植物景观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