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四共青团员范文

大四共青团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四共青团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四共青团员

第1篇:大四共青团员范文

大学四年转眼就过去了,同学们都开始为就业而奔走。四年来,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聚集理工,伴随理工度过了四年意义非凡的学习生涯。期间,我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熟。特别是在大四这一年,更是让我不但体会到了即将告别学生生涯的种种滋味,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在校期间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

大学在校期间授予了我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我毕业后提供了社会生存的资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四实习期间,我非常深刻地体会了学校所授知识的重要性,我很庆幸能成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百年老校的名牌专业赋予了我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另一层无形的专业资本。在社会上锻炼期间,我发现许多企业对我校的服装专业好评连连,而且我发现目前还有许多服装生产企业在专业知识方面缺乏一个理论的高度,很多企业的部门都一直停留在对生产经营过去式的经验积累上,而对于服装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产业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在专业知识上他们急需新鲜血液的灌输。这为我们这些新人创造了机会,也为服装产业提供了新的成长条件。

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中,我亲身体会了社会竞争和工作要求。我站在学校与社会的接结口,即将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但是我已经不再彷徨,而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有信心接受社会的考验。因为我的思想在社会锻炼中已经有了新的进步。它让我对未来的生存形成了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成长的道路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了近十年的共青团员,个人认识也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迁一直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以前一直是把读书学习放在首位,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祖国共青团对我们的培养。如今,我们即将告别校园走上社会,要用我们的知识报效祖国,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回报社会、奉献社会,这也是我们做为一名共青团员应尽的义务和肩负的使命。也许再过几年我们大家都即将告别共青团员的称号,但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记得曾经在共青路上走过,也永远将这条路延伸下去。

第2篇:大四共青团员范文

2012年7月,告别刚做完手术不久的母亲,告别至今仍不知我在新疆支教实情的89岁高龄的爷爷,我怀揣着单纯而美丽的梦想,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准备到远离故乡3000公里外的地方,第一次感到无措和对前途迷茫的恐慌……踏上赴疆列车的那一刻,我回头向家的方向望去,一遍遍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既然选择了就永不后悔。能成为全国815名研究生支教团中的一员,我力求自己能够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在西部支教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为飞扬的青春增添些壮丽。

初到新疆,我克服了水土不服、皮肤反复过敏、疱疹等疾病的折磨和困扰,以期尽早进入角色。长途跋涉和培训过后,我被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红星高中。近一年来,我努力地证明着自己,初为人师的紧张、激动、欣喜等复杂的心情交织着。最怕讲课时孩子们用求知若渴的眼神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眼神碰撞的一刹那,也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下功夫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由于很多时候都是临时代课,这就要求我以最短的时间尽快熟悉不同年级的课本和不同程度的学生,虽然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不到一个学期我就要熟悉4本不同的教材,但这也鞭策着我勤奋钻研、不断探索。

在授课过程中,被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深深触动的我设置了“与你分享美”课前精彩五分钟活动。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我为这些从未走出疆内的孩子们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为他们分享优美语段、名言警句等等,看着孩子们特别喜爱这个活动,我也乐在心里。课下了解到班上一些团场孩子的家庭状况后,我不禁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忧心起来,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利用“一对一”座谈、温馨便条、书信等方式和他们沟通交流,又先后从自己的生活补贴中拿出1000余元购买作业本、笔,用来奖励或资助班上的学生。我时常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他们,困难只是暂时的,一定要学会坚强,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梦想,敢于追梦。

第3篇:大四共青团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慈善意识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陈鸿雁(1969-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魏艳(1986- ),女,山西大同人,河北工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天津 3004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68-02

一、研究背景

民政部于2011年7月15日在京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指出,加强慈善学科建设,制订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培育慈善意识,弘扬慈善行为,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中。积极推动慈善周、慈善日等多种形式的慈善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这些内容为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和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总体而言,在整个社会中我国公民慈善意识尚未形成主流意识,公民的慈善意识存在着普遍缺失的问题。因此,作为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和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慈善意识现状也已成为社会逐渐关注的热点。加强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内部驱动力。

“慈善”指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目前学界对慈善意识的研究多以伦理学观点为主,认为慈善意识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从其内涵来说,是指在外部环境提供给个体诸多有关慈善的感性素材的条件下,由个体的慈善知觉引起的,从慈善认知到慈善情感倾向、慈善动机、慈善行为意向这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综合;其具有自觉自愿性、不图回报性和平等性。就个体内在而言,把慈善意识分为五个层次:慈善直觉层、慈善认知层、慈善动机层、慈善情感倾向层、慈善行为意向层。

国外学者对慈善及慈善事业研究历程长、成果多、理论体系成熟,但我国对慈善事业的研究起步晚,研究领域较小,对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而且,从目前对慈善意识研究的成果来看,大多数都是理论性研究,并没有结合当前新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对大学生慈善意识的深度研究很少。本研究在总结大学生慈善意识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大学生慈善意识调查问卷,发放问卷进行实证研究,通过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当前大学生慈善意识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所用问卷为自编《大学生慈善意识问卷》,问卷的制订修订完善过程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德尔菲——专家小组讨论法。

2.研究过程。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专家小组讨论,制定出大学生慈善意识问卷。在河北工业大学选取200名被试进行预测试,使用SPSS17.0对预测试回收的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删除不合理的题项,形成正式问卷。(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研究选取了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示范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五所高校的1200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每所学校发放问卷200份,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23份,有效问卷1023份,回收率85%,有效率85%。(2)数据统计。对正式发放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后,使用SPSS17.0进行叙述统计量分析,得出大学生慈善意识在相关统计变量上的显著性差异。

三、大学生慈善意识问卷调查结果

由于大学生慈善意识问卷的五个维度包括的个别题项数不同,因而将“层面”平均得分化为“层面单题”的平均得分。根据叙述统计量表得出,被试对象的慈善直觉层单题的平均数得分为2.60,慈善认知层单题平均数得分为2.78,慈善动机层单题平均数得分为3.64,慈善情感倾向层单题平均数得分为2.37,慈善行为意向层单题平均数得分为2.64。总体而言,大学生慈善意识不同层面普遍得分偏低,其中慈善动机层尤为严重。

1.慈善直觉层。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偶尔关注慈善,经常关注和不关注的人数比例差别不大;在题项“您对慈善了解程度如何”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只对慈善了解一点;通常大学生对慈善的现状为一般满意。

2.慈善认知层。通过使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叙述性统计后得出,大学生在慈善认知层面最重视的慈善活动是红十字会,其次是希望工程。微笑列车、慈善“一日”捐、慈善雨水积蓄工程是学生相对了解较少的慈善活动。在有关慈善免税的政策上,几乎很少有学生知道这方面的知识。

3.慈善动机层。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参加慈善活动是为了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一观点选择“非常赞同”学生比例为36.1%。调查显示,学生表明因同情心而捐赠的人数较多,占总数的46.1%,其次是社会责任心。在这些学生当中大多数学生表明反对为了扬名而参加慈善活动。然而,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多数学生表示虽反对为了扬名而参与慈善活动,但他们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而非利他动机。

4.慈善情感倾向层。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信任学校和新闻媒体;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慈善事业不应该带有商业色彩;认为公众人物的慈善捐助行为对社会示范、表率效应较强的学生占多数,认为没有示范效应的学生占少数。

5.慈善行为意向层。大学生主要参与慈善方式是为病重同学、朋友等捐款,其次是为灾区、希望工程捐款。大学生在慈善捐款方式上,多采用的是现场捐款,其次为短信捐款,采用邮局、银行捐款和网上捐款的人数较少。59.2%的大学生表示比较愿意,手头富裕有机会就会拿出一定的钱赞助慈善事业、希望工程或者贫困的人,也有少部分人表示“不愿意,那么多有钱人不捐,我也不捐”。

四、大学生慈善意识在相关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在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政治面貌、生活背景、信仰宗教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显著性。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慈善动机层面有显著性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具有社会责任心,而其他四个层面差异性不明显;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慈善动机层面有显著性差异,大一、大二学生参与慈善的积极性较高,而随着年级的提高,大三、大四的学生参与慈善的积极性明显减弱;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慈善动机层面有显著性差异,在参与慈善活动方面,理工类、文史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加积极;多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慈善行为意向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多生子女在参与慈善活动的方式上多于独生子女;党员、共青团员、群众在慈善动机层面和慈善情感倾向层面均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党员在这两个层面上明显高于共青团员和群众;有无的大学生在慈善意识动机层面有显著性差异,有的学生同情心和社会责任心都高于无的学生;不同生活背景的大学生在慈善动机层面和慈善行为意向层面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学生采用捐款方式明显多于城镇、农村学生,农村学生参与慈善动机层略低于城市学生;不同生活费来源的大学生在慈善意识问卷中整体没有显著性差异。

五、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慈善认知、慈善动机、慈善行为意向等层面普遍得分偏低,属中等水平。因此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出发,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融入“大学生慈善意识知、情、信、意、行”五统一的教育方法,提倡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1.拓展大学生的慈善认知视野。加强大学生慈善直觉和认知层面的教育,也就是“重知”。随着近代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慈善的理解和认识要不断更新。引导大学生在慈善认知层面上对“慈善”这一概念重新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慈善价值观。建立一套与此相适应的慈善价值认知体系,促进慈善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深刻理解慈善意识的内涵,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个体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思想、知觉等各种观念形态对于社会和他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过程。设置慈善课程,使大学生接受正规的慈善教育。一方面,学校应把慈善设置成一门单独的课程,加强大学生对慈善及慈善事业的了解,形成一视同仁地、无差别地对待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的现代慈善意识,在现代慈善意识的指导下,大学生不仅要认识到慈善是每个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个人自我强加的义务,而且慈善就是履行这种责任和义务的方式,而使慈善真正成为一种“平常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应潜移默化地将慈善知识渗透到自己本专业的学习中。最后,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特点拓展大学生的慈善认知视野,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参与慈善实践活动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慈善观点。

2.激发大学生的慈善参与动机。加强大学生慈善动机层面的教育,也就是“养情”。慈善情感是人们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慈善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慈善动机和情感是慈善认识向行为转化的催化剂,慈善情感是伴随着人们的慈善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对慈善行为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把大学生参与慈善活动的动机和个体品性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种个体的内在需要,教导学生在“成事中成人”。参与慈善活动其实就是个体慈善动机和慈善情感倾向互相转化的过程。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感恩题材的影片,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到边远山区支教,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热衷慈善的情感,建立人际间的信任感,构建慈善诚信体系,增加大学生慈善活动中人际交往的信任因素。

3.强化大学生的慈善行为意向。加强大学生慈善行为意向层面的教育,也就是“持行”。强化大学生参与慈善的行为意向,关键在于如何提供个体对自身参与慈善活动的能力判断。因此,在慈善活动中既不要过分看清自己的参与能力,也不要把自己置于过分重要的位置,这样就能对自身参与慈善的能力作出正确判断。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正视个体对慈善事业的推动作用。学校应切实为大学生创造参与慈善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大学生在自觉自愿参与慈善实践的活动中树立牢固的慈善信念。一方面,把做义工、志愿者等慈善活动纳入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丰富校园慈善文化,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学校定期与敬老院等慈善组织机构联系,能够确保大学生多样性地参与慈善活动并在实践中锻炼出坚定的意志力。增强慈善意识,扩大慈善事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提高大学生群体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校园成为慈善文化和慈善意识养成的健康土壤。

[参考文献]

[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事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4篇:大四共青团员范文

Abstract: Engulfs the entire world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economic society has brought the unprecedented impact for our country, the university graduating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has one misfortune after another. This article is precisely based on such background, has carri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my school student, th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their employment thought tendency, the discussion employment difficult behind reason, to seek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to instruct my school student to get employed smoothly carries on the beneficial attempt.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Employment Ideological education Occupation plan

关键词:金融危机 就业 思想教育 职业规划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 education.

作者简介:王辉,男,1981年生,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现就职于嘉兴学院党委宣传部。职称:助教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为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作者组织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思想动态调查,并做了相应分析。

一、问卷回收情况分析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61份,有效问卷361份,有效回收率达90.25%。本次调查的对象涉及全校学生,在回收的361份问卷中,男生作答134份,占37.12%,女生作答227份,占62..88%。其中大一学生作答117份,占32.41%,大二学生作答117份,占32.41%,大三学生作答111份,占30.75%,大四学生作答16份,占4.43%。工科类学生作答65份,占18.00%,理科类学生作答98份,占27.15%,文科类学生作答198份,占54.85%。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党员有47人,共青团员304人,群众10人,分别占13.02%、84.21%和2.77%。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来自贫困或较贫困地区农村的学生95人,贫困或较贫困地区城市55人,富裕或较富裕地区农村140人,富裕或较富裕地区城市71人,分别占26.32%、15.24%、38.78%和19.66%。本次的问卷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如实反映我校学生的思想状况。

二、金融危机下学生思想状态扫描

(一)就业心态解析

1.学生择业观发生变化

“在金融危机前,您的择业观是什么?”调查显示,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学生为92人,占25.48%,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学生为269人,占74.52%。这说明我校大部分学生的择业观是十分理性的。当追问“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您的择业观是什么?”调查显示,之前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92名学生中,有65人仍坚持与以往一样的观念,另有27人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足以说明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了部分学生的择业观。

2.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比较矛盾

目前很多调查表明,高校毕业生扎堆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就业,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本次调查表明,我校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的过程中心情很矛盾。在问卷中设问“您是否愿意到城乡基层去就业”,186人选择愿意,78人不愿意,另有97人不确定,这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校学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不再那么苛求。而当追问,“你毕业时会选择在什么地区就职”时,64.27%的人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职,17.17%的人选择在中部地区就职,而只有5.81%和12.74%的人分别选择在西部地区和在城乡基层就业。对比显示,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还是大部分学生的第一选择,而迫于就业的压力,他们也准备退而求其次,这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内心的不安和矛盾。

3.学生对工作的期望比较高

工作单位的性质是很多学生比较关心的,本次也对此做了相应调查。结果显示,14.40%的学生首选在国营企业就业,13.02%的学生选择在民营企业就业,而希望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就业的学生则高达44.60%,这也应证了我校学生为什么热衷参加国家或地方公务员考试。另有27.98%的学生选择在外资企业就业。

而对于首份工作的月薪期望,9.14%的学生选择2500元以上,33.24%的学生选择2000元至2500元之间,而44.60%的学生则认为1500元至2000元之间的薪酬可以接受,另有13.02%的学生选择1500元以下。据笔者了解,中国广播网在2008年11月23日,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世纪谨勤公司,对北京地区2009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底线月薪为1660.5元。对比我校的调查结果,学生对首份工作月薪的期望偏高,在今后的就业辅导过程中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就业前景解析

1.对就业前景看法不一

接受调查的361人中,117人对就业前景感到乐观,占32.41%,188人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占52.08%,36人觉得无所谓,占9.97%,还有20人选择了其他。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对就业前景担忧,即使在2月7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学生们对就业前景的看法仍然没有多大变化。对于这次会议确定的措施,有40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认为肯定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有105人只是有点乐观,感到不是孤军奋斗,而有169人却认为很难说,要看政策实施的具体效果,这占到被采访人数的46.81%,另有47人认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占13.02%,这两种看法占到被采访人数的59.83%。正因为对就业前途的担忧,接受调查的学生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层面,希望学校及时解读国家就业政策,广开渠道提供就业信息。

2.选择考研的学生有所增加

调查显示,69名学生在毕业前会选择考研,占到19.11%,这个比例比此前有所增加。而对于选择考研的原因,则各有不同,36人是因为想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11人是因为想从事研究性的工作而选择继续深造,而有14人是因为想避开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就业不景气形势,还有8人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3.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途径多样

在我校应届毕业生中,参加工作是他们的首选,此次调查中,有246人选择毕业之后立即参加工作,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8.14%。而目前爆发的金融危机,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他们普遍觉得就业不易,应该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积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而对于如何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170人次认为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扎实掌握专业技能,117人次想选修第二专业以增加知识储备,157人次计划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增加就业砝码,另有224人次则认为提升就业能力最好的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虽然学生们对于如何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看法不一,但是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对于学习有着迫切的需求,这将极大的促进我校的学风建设。

(三)创业态度解析

本次对学生创业意图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24.93%的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打算,还有50.14%的学生在考虑中,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这部分学生中肯定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这表明我校准备自主创业的学生是很多的。对于创业可能面临的困难,36.43%的学生认为缺失资金是最大的困难,40.72%的学生认为缺乏经验是最大的困难,16.62%的学生则觉得没有合适的项目,4.43%的学生则认为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另有3.60%的学生则觉得有多项困难。为此,在今后进行就业辅导时,应加强对自主创业的考虑。

三、问题与原因

1.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的影响

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心态比较复杂,一方面他们对自身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另一方面他们又期待比较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薪酬。综合调查资料分析,笔者以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是造成学生就业心态复杂的主要因素。其原因有二:第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导致学生对于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地方就业没有明确的目的,造成学生一窝蜂考公务员的现象,希望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就业的学生高达44.60%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第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他们热衷考取各种热门证书,但并不清楚考取的证书和自己专业的相关性何在。即使选择考研的学生,也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暂时躲避就业的压力。

造成学生职业规划缺乏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有两点是至关重要地,其一是学生自己不清楚、不重视;其二是学校没有相应的课程或咨询中心。可以说,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学生的想法和预期脱离了现实。

2.大学生思想教育缺位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缺位带来的最大影响在于无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也是造成很多学生消费观念不正确的主要因素。而思想教育缺位关键在于,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高校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过多的依赖两课教育,最主要的课程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基础》,而正规的课堂教育又由于教学内容单调和手段落后的影响,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我校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做出了努力,比如设立辅导员谈心制度,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辅导员往往只能关注少部分学生,这大大削弱了思想教育的力度。同时,只注重专业教育和科研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也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对策思考

1.拓展“两课”内容,促进学生思想教育

重视学生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抓好“两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坚持教材的基础上,要努力拓宽、丰富“两课”内容,紧密跟踪国家的时事政策,特别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政策,进行适时讲解,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理财知识的讲解,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理念,使“两课”教学既有理论上的坚定性与彻底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象性,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

2.加强师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部分学生是在对自己未来职业并不清晰的情况下上的大学,如何合理规划自己,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成长成才,是很多学生所期盼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而且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目前,我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都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这些老师即便是有职业规划师资质,往往也是在工作之余通过短期培训获得的。师资基础薄弱,大量专业职业生涯教育人才的缺乏成了这一问题的瓶颈。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满足对专业师资的需求。

3.明确学生需求,增强就业指导课针对性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对于工作的预期脱离社会的实际情况,为此要进一步明确学生的需求,增强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调整学生对工作的预期,使其符合现实需求,促进学生就业;其次,加大政策的解读力度,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家的最新就业政策;第三,强化创业能力教育,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在创业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第四,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创造条件,比如扩大第二学位的选择范围,增设校外实习基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转变工作思路,促进我校学生顺利就业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扎实做好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推动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校积极搭建平台,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在校党委的指导下,我校学生工作部(处)也做了积极尝试。其一是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和国家、地方的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并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积极就业,做好早规划、早选择、早签约。其次是主动出击创造机会。学生工作部(处)深入一线,利用我校在有色金属行业的资源优势,带队到江西铜业公司,云南铝业公司进行上门推荐毕业生。与此同时,与嘉兴县市人事局协商,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联合行动计划和方案,通过校地联合、学生企业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来开辟毕业生就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