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一线服务、生产和建设的专业人员,为社会提供较高素质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大学期间,是学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展和形成的主要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经过调查研究,目前很多高职学生普遍都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影响,因而,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的同时,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关键且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概念的界定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伴随我们终身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可见,养成教育可以通过平常的习惯具体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将习惯看作是养成教育的一种产物。养成教育包括一般正确行为的发展、引导,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习惯、说话方式、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综合性的训练和培养,其涉及的内容十分纷繁和复杂,可以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人优良的人格。我国有很多学者对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目前养成教育的研究发展也较为系统和成熟。其中,童政权认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其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养成教育、健康心理形成的养成教育、优良学风的养成教育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杨滨认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方式以及展开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学校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系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体制,以教育促养成,通过完善制度促养成,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促养成,以创新认识促养成等方面进行。综合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在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其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学校相关部门的约束和管理,对学生进行约束、管理、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和手段,使高职院校学生逐步养成学习、生活、交流等多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生养成教育,是高职生德育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其内容包括了两大方面:一是行为习惯教育,二是养成教育。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实现培养高职生良好道德品行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养成教育的展开,促进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着不少问题,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学生价值观念不正确部分学生没有理想信念,不知道也不关心自己以后可以做什么,生活没有目标,每天没有精神、无所事事;还有部分学生盲目追求一些奢侈用品和物质享受,同学之间攀比情况较为严重,花钱大手大脚,缺少勤俭节约的意识。2.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很多都是独身子女,加之家庭条件可能较为优越,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什么苦,一直以来有问题都是父母去解决。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可能面临很多之前都没有经历的问题,如同学相处出现的矛盾、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挂科等情况。在遇到问题时候,学生普遍表现处理问题能力较差,心理抵抗风险能力较低。3.学生的学习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在初高中学习时期可能就已经是学习上的“弱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约束能力较差,加之对大学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大学学习不是主要的,导致了大学期间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尤其是男同学经常在宿舍玩游戏,饭都不吃。此外,由于学习压力较小,加之自身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宿舍经常可以发现学生打牌等不良现象。4.少数学生有违法破坏学校纪律的行为进入大学,远离父母身边,没有高中的学习压力,也没有老师一直管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加上身边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少数学生有了抽烟、酗酒甚至打架斗殴的不良行为,给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上述这些问题都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当今高职院校要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教育以及学风教育的范围内,提高学校、教师、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措施分析
针对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结合教育学与心理学两方面的内容,在日常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坚持养成教育和心理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和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从点到面各个击破的原则,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应对方法。1.学校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并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实施首先,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定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标准,从课堂、宿舍、食堂、图书馆、校内公共场所等多个方面制定包括课堂管理、言行举止和仪容仪表等在内的详细行为规范标准,贯穿整个大学始终抓养成教育,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教育,让规范成为习惯。其次,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生评奖评优以及综合素质测评等方面的重要考虑标准之一。再次,不同高职院校可结合本校特色、学生特点方面,借助于学生日常班级管理、参与活动、日常综合表现,多方面、全方位地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学校的教育必须与管理相结合,没有教育,管理盲目;没有管理,教育软弱无力。学校首先要建立起一支积极、团结的工作队伍,队伍成员明确自身岗位的工作职责,并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惩罚体系。学生管理主要还是依靠学工队伍,学工队伍主要由学生处人员、辅导员、宿管员、学生干部几方面组成。这需要所有学工部门的紧密配合。同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训练,让他们参与到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他们在学生团体中的带头、领导、模范作用。2.发挥教师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很多方面一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生一直都在关注着。首先,教师要能够对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活动进行正确的分析,进而把握在日常课堂以及平时师生相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分寸。其次,教师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真正把德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平时多鼓励学生,对于问题学生,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3.以班级、宿舍为对象,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职院校学生所在的班级是学生日常学习交流最为频繁的场所,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娱乐的主要阵地。这两个场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且同一个班级、宿舍的同学日常相处交流的时间较多,关系较为亲近,不仅有利于事情的解决,也维系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因此,加强班级、宿舍整体环境的建设发展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优良的班风、和谐融洽的宿舍环境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班级在班风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班级干部要积极开动大脑,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形,因地制宜的采取建设适合本班级的规章制度、学习习惯、交流氛围的班级文化。良好的宿舍氛围也需要在班干、宿舍长的带领下,营造属于本宿舍特点的寝室文化氛围,可以宿舍为单位开展系列有意义的活动。班风和宿舍文化的建设中,要积极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因而建立一支团结、积极向上有活力的班委团队尤为重要。这需要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下很大的功夫。4.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必要时和家长进行联系在学生在校生活中,辅导员应该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与学生进行聊天、沟通,主动积极地关注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遇到有思想波动的学生,及时向学生了解情况,同时借助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不愿意主动说出其困难,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问题所在,争取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其所遇到的困难。辅导员在日常班级建设管理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目标,可以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制定实施,短期目标可以细到近一个月、近半年等不同的时期,如奖学金的获取、如何争取本学期不挂科等等;长期目标可以是近三年、五年的一个奋斗方向,如在学校中这两年如何才能考取一些有用的证书,毕业后如何才能进入自己想进的公司工作,现在自己需要做什么,这就又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分。只有制定了目标,在三年的高职生活中才能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明白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遇到有些问题时候,可以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虽然家长的观念难以改变,但是家长和学校有着一个相同的目标,都希望孩子成长成才,运用这一点,辅导员可以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需要加强学校、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最为关键的是学生本身,只有学生本人认识到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接受教育,增强自身改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束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行为习惯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养成教育方面的训练,同时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呼唤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必须对养成教育予以高度重视。然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校、家庭、老师、学生长时间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不断地督促、教育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把握他们行为习惯现状,认清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理清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路,才能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智效民.叶圣陶批应试教育[J].中国新闻周刊,2008(48):79.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狠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1月16日上午,迎着朝阳,在二师附小一体化校区的操场上,一场以“好习惯益终身”为主题的国旗课程如期开讲。2018班班主任冯沐瑶老师在国旗下向全校同学就好习惯养成的意义及如何养成好习惯等进行了生动而富有激情的演讲,使全校师生受益匪浅。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素质,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早在开学之日起,二师附小一体化校区就认真落实上级要求,围绕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扎实开展系列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训练和坚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美丽的清晨总能看到同学们身着整洁的校服走直线进校门,见到老师行挥手礼时微笑的小脸;每一个课间,都能看到同学们有序排队走直线上厕所时的身影;每日午间就餐后每个班级门口蓝色筐子里总是摆放的整整齐齐的碗勺;放学时同学们手挽手肩并肩整齐划一的路队…这一幅幅美丽的校园图景都是同学们良好习惯养成路上的真实写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今后,我校将继续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开始,培养和提升学生健全的文明素养。通过在校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一生受益。争做一个知行合一、道德高尚、有素养的美少年。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
就我校的情况来看,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其父母职业的不稳定和文化程度的偏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家长只管孩子上学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行为习惯差,抓养成教育,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安全卫生、学习习惯、生活劳动习惯,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制定阶段工作任务和教育内容。实现三个争创:教师争当养成教育带头人,学生争当养成教育小标兵;班级争当养成教育示范班。
一、成立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区教育局黄教谱[2012]39号文件精神,按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统一部署,为全面培养我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大力推进校园文明创建活动,现成立习惯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成校养成教育班本特色督查委员会。
二、制定行为规范特色班级管理方案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乃至一身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养成教育又是一项循环往复的教育具有细、小、广、远的特征既需要晓之以理耐心的讲解又需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导之以行。为了促使这一项工作的落实经学校研究决定我校将实行“特色班级管理”严格考评标准确实做到合格一个验收一个。
特色班级的创建管理由德育处牵头组织大队部、值日领导、老师进行考核、评估其他各科室配合协助进行。给班级具体提供特色班共15类参考申报,即读书示范班、卫生保洁示范班、行为规范示范班、课堂常规示范班、好人好事雷锋班、爱护公物示范班、文明礼貌示范班、大课间活动示范班、学习创新示范班、讲究卫生示范班、语言文明示范班、大操场卫士班、仪表端庄示范班、三关清场示范班、明星班。
根据各类特色项目的具体评价标准,本期末将评出“行为规范特色班级”的示范班、达标班、合格班与加油班,并及时公布评比结果。
凡被评为“特色班”及“明星班”的班级学期结束时颁发“***示范班”班牌,班主任作为校一级以上的优秀班主任或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
三、各班进行养成教育班本特色项目申报
(一)成立管理小组并提出养成目标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清楚、详细地了解本次创建的特色项目的常规,让他们明白该项目的教育也是个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部分。班主任在班级中提出该习惯养成的目标,利用管理小组自行设计队徽和文明口号,经常负责监督学生的该项行为习惯的活动开展。
(二)筹划特色项目申报班级实施方案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有一个可靠的实施方案,以指引今后的习惯培养工作。教师必须制定有一定科学性、操作性的班级实施方案,以供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也是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得以施行的前提条件。各班级可以召开班会,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和集思广益下,共同制定该创建项目的班级实施方案。
(三)总结评估
在每学期结束前,班级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特色养成项目表现情况,进行期末小结,并向学校提交相关资料,积极参加学校特色班级的评审,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四、已评定班级行为规范特色项目的管理
(一)进行双周学生行为关注
根据每个班级设定的行为规范的关注项目,进行全校性的双周行为规范关注。以两周为一个单位,重点关注一项行为规范,如在第三周和第四周,重点关注中餐就餐礼仪,第五和第六周,重点关注课间卫生。大队部结合三项竞赛、班级结合雏鹰争章,对各班进行具体地、有重点地进行行为习惯的关注。
(二)评价与考核
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特色项目被评为示范班、达标班这两种班级中,根据复查结果和双周行为关注结果,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特色班评比。对获得3个以上特色项目的班级,学年结束时颁发“养成教育明星班”班牌,班主任作为校一级以上的优秀班主任或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对象,班小组成员优先考虑市区级各类优秀学生评比。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大人。”我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有一种责任,那就是让孩子在学校里学会做人的道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人生的幸福奠基。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引导各班从学科教学渗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建设育人功能的班级文化,以家校同步联合等方面认真探索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格珍,翻多.浅述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科技,2010,(10).
[关键词]:中职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一、中职学生思想行为现状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其思想现状具体表现为:厌学心理严重,由于中职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入学后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无心继续求学白控能力差,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往往因一时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鲁莽、无知甚至违法的事;对就业信心不足,不少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疑问和困惑。因此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接受基础教育时,他们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道德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如何把这些弱势群体努力培育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显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对于学校、班级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学校养成教育的主要内涵
养成教育是通过素质教育的途径实现对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向度意识、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该说来,对中职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纪律行为的养成。学校要有效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要保证各种教育手段的正常实施并产生应有效应,必须以纪律作保障。(2)基本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职学生的主要缺失,往往表现在道德修养的缺乏,其后果会对学校管理造成根本性的损坏,对学校形象造成较大的损坏。(3)理想目标方面的补给教育。理想目标是每个社会成员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源泉,更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支撑。(4)学习品质尤其是意志品质方面的养成教育。中职学生要熟练掌握一门乃至多门技术技能,这需要有勤奋刻苦,勤学好问,重视基础,勤于积累等方面的学习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5)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即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奉献、协作互助、忠于职守、遵规守纪等方面的综合职业道德素质。
中职学校学生在中学阶段成绩处于中等或中下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鼓励,往往情绪低落,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甚至沾染某些恶习。这给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极大阻力,因此急需加强养成教育。中职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技术行为习惯,为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成为合格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胜任的岗位生产技术,而且需要能够适应企业和谐发展的思想素质、个人品质和道德行为规范。这才能够真正实现在就业择业创业过程中进得去,留得住,叫得响。而这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养成教育是一个以“培养目标”为目标,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的实施,综合思想教育的滋润补给,有内容、有层次的推进过程。
三、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鼓励学生确立理想,明确目标,构筑学生养成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撑
孔子曰:“人不可无弘志,人无志不立”。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理想目标教育尚是空白。因而导致学生思想茫然,浑浑噩噩,学无劲头,学无所获,甚至中途辍学。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开展内容充实的目标理想教育,如请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来学校举办“创业经验座谈会”,利用演讲训练营开展“我的理想”等主题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措施,使我校学生重新明确目标,树立远大理想,人人构筑起思想灵魂的支撑。
2、唤醒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意识,培养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
为避免中职学生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我们通过浓厚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开展感恩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活动,使树立自尊、自爱、自强意识,培养自信乐观、昂扬向上的积极心态,鼓励学生要珍惜职业学校的崭新机遇,取得比普高学生更大的成绩和成功。
3、建章立制,严明纪律,使学校的养成教育规范化、长期化
中职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学习品质、职业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的经验是:好的班风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形成;良好校风至少需要有一年的时间。因此,在养成教育方面一定要建章立制,形成规矩,形成制度,长抓不懈。如我们学校在新生开学典礼大会上就贯彻《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五条禁令》等。
4、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能仅仅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更应该积极开展一些有益活动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细心组织策划学校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
5、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的行为往往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而且教师行动要比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的话都是对的,教师行为是正确的,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德的发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是规范的、科学的。能成为学生在人生当中的一个。因此,教师必须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对中职生而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我们的爱心,从一点一滴抓起。让教育不断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一次次地有所感悟、有所成长.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长期的坚持,为学生明天的发展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奠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长期的坚持,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一定会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卢政权.中职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3).
关键词 中学生 良好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众所周知,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学校这个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何等之大。为此,我校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贡点科研课题“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到的,我们必须以切合我校特点、学生实际制定的相关制度措施来作保证,制定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来实行,设计具体活动,组织实验班的学生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为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做到运用知行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 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引领行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以教育部颁的新《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规范学生言行,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而《规范》则从小处着手,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二者都体现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它们将对学生养成教育、信念教育、身心教育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贯彻《守则》利《规范》,我校结合实际,提出了“以德尚智,以德立校,人文见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有关文件精神,山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计划、准则。在新生入学8天内,以军训、《守则》、《规范》、《石阡中学学牛必读》、《和谐成长》等为内容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然后举办以“环保我能行”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会提出“革除陋习,树石中新形象”、“树立正确消费观,少花父母血汗钱”等倡议,各班主动报名成立文明督查小组,轮流值日督查。
学生在愉悦中自觉增强了规范意识,文明了行为习惯,这样做效果很明显。三干多学生的大学校,违纪学生数直线下降,违法学生几年来保持了零的记录,取而代之是“垃圾不再流浪”、“钱物准能失而复得”,同时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为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 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要以学生为本,体现新德育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完善德育方法,改变德育途径。在实验过程中,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县、校、级组、班级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受到教育。好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活动中引导他们自我教育。二是各班将原来说教式、训话式、宣布式等让人厌烦的班会课改为演讲式、演戏式、辩论式、调查报告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受教育的乐趣,在德育事件中形成道德规范,提高思想素质,丰富人生阅历。在生活中,老师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展现自我、完善自我,逐渐健全自己的人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如二(4)班《带着诚信上路》主题班会中,在看过学生白排自演的小品后,让学生们“讲讲自己诚信上的丑事”,大部分同学都勇于献丑,并能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思考今后该怎么做。又如三(7)班的“划龙船”主题活动班会,通过开展分组划龙船赛,培养了同学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凝聚力。在实验班和学生会、校团委联合开展“环境怎么了”的训查活动后,学生们自觉地与方便盒、方便袋告别了,校园内不再“雪花飘飘”了。活动能增智,更能育人。
其次,多认可学生、赞美学生,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曾听说陶行知老先生用四块糖教育了学生,改变了学生。我们也试着用四块糖的方法教育学生,学生毕竟是学生,他需要老师、家长的认同、赞美,他们更需要榜样,示范力量的引领,这样养成教育才会持久稳定地深化下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一事就能养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那些自我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更要反反复复教育。运动健儿通过反复重复一个动作,能拿金牌,我想我们的差生通过反复教育也会变得优秀。只要教师善用激励机制,多鼓励,多用正面事例引导,将会促进他更加努力,因为老师的一丁点认同、赞美,学生都会认为是一种骄傲、一种荣耀。为此,学校制定了《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文明寝室评比细则》、《星星评比细则》(包括“卫生之星”、“学习进步之星”、“好人好事之星”、“勇敢之星”等),采用月评选制,公布在“星星闪耀”栏中,对先进集体颁发流动红旗。竞争这些荣誉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一年来的自我督促教育,校园环境变化很大。垃圾不再流浪,语言不再难听,学生们也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人生目标。
最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养成教育的归宿点,是养成教育的升华。他人教育,不如自我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不教。在育人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常规管理中来,让学生自助管理、自我管理,班主任就能从繁锁的常规事务中解脱出来,而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了,自我教育的机会增多,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有了保障,校园环境就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在常规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中来,自主成立文明、卫生督查小组,轮流值日、到岗督查,定时走进社区(村),体验感悟生活。通过近几年的自我管理,校容校貌有了很大变化。同学们的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自我管理改变了自我,改变了学校。
3 环境熏陶,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首先耍重视老师的示范作用。说:“什么叫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榜样,自己的行为要作别人的模范。”为此学校领导对老师加强了师德教育:在教师中开展师道演讲赛;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工躬身兆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身共学:要学生遵守的规则,教师躬身共遵守(陶行知语)。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用渊博的知识培养人,端正教育思想,自觉抵制经济浪潮的冲击,每半学期由学生评一次教师之星,每年在教师节时举行“夸夸我的好老师”演讲赛,这种方法,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其次,学习生活中的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我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实验班每人用实际行动学习一位自己身边值得学习的人。要求学生首先要口述学习谁。为什么学他,怎样学,然后督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落到实处。第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各种制度虽有约束性,但学生毕竟是学生,因制度生硬而易忘记。突出以人为本的提示语、标示牌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努力营造育人环境,布置教室文化,创建走廊文化,建设花园文化,如小花园中“别采我,我痛”;过道边“别让我流浪,请让我回家”;食堂里“……粒粒皆辛苦”;卫生间里“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等,这些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学生的言行也文明了一大步,校园内垃圾不再有家难回,卫生急间的下水道畅通无阻。
一、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1、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首先,要给幼儿创设能激发道德情感的良好心理环境与气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幼儿之间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品德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有利于品德教育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其次,教师对幼儿要有一种稳定的态度“定势”,应当尊重、热爱幼儿,熟悉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还要公正的对待幼儿,不训斥、责备、淡漠无情,这样幼儿就会从教师那里学会正确对待同伴,与同伴友好相处。
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可以结合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进行不同的环境布置。通过这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刺激,培养了幼儿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2、发挥家庭氛围的作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家庭对幼儿个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是幼儿道德认识、品德感、道德行为形成的客观条件。为使家庭成为幼儿品德成长的优良环境,家长一定要为幼儿创造良好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幼儿每天都保持乐观的情绪。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体贴、敬老爱幼。在与人交往时,家长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讲粗话、脏话,待人亲切诚恳。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支持他们的意愿,不要挫伤孩子的求知欲。当幼儿出现错误或有过失行为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态度、方法,不使用尖刻的言辞、训斥,更不能体罚幼儿。
此外,家长可利用休息时间带幼儿出去参观各类博物馆,游览祖国风景区,以陶冶幼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3、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孟母择邻”说明了古代人们对周边环境与幼儿行为密切关系的认识,现代化宣传媒介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幼儿灌输了许多单靠父母、教师言传身教无法做到的健康、积极的形象教育,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影视内容还有不适宜幼儿观看的内容,这些由成人有意无意编写的作品中的糟粕,必然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有资料分析表明,相当部分幼儿所表现的不良行为其根源就在于此,幼儿园及幼儿家长在为孩子们选择电影、电视节目时须特别注意,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提供多向教育的机会
1、游戏教育。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游戏中能更好地表现出幼儿的优缺点以及他们掌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如游戏《什么好,什么不好》能够培养幼儿对一定道德标准和道德概念的认识;在游戏《娃娃家》、《邮局》、《图书馆》中,能培养幼儿的友好关系,使幼儿懂得完成任务和各尽其职。另外,幼儿在《医院》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能够体验到医生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心。
2、常规教育。幼儿园的生活常规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每日生活各环节的具体制度及行为规范。
在每日生活中,可以根据幼儿园生活各环节的教育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常规教育。教师不仅要告诉幼儿怎样做,还要告诉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幼儿明白规则后就会按要求做。此外,在活动中还要注意观察幼儿,如哪些幼儿积极地收放玩具,哪些幼儿乱放玩具,然后采取表扬和鼓励的方法对行为进行评论;也可采取提问提问的方法问幼儿:我想看图书,该到哪儿去取呢?你为什么这样快就取到了?幼儿就会说:因为我们的书是放在书架上的。还可问幼儿:你睡午觉时,把衣服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把衣服放在小椅子上?这时幼儿就会说,因为不能乱扔东西,为了不把它弄脏等等。通过练习,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巩固了幼儿对规则的掌握。
3、艺术教育。一部好的文艺作品、艺术形象和文学书籍对幼儿个性的形成影响很大。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给幼儿选读一些优秀的品德教育、幼儿读物,组织幼儿表演书中的内容。每次给幼儿朗读作品时,我特别注意引导幼儿评价作品中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提问幼儿故事中谁对谁错(喜欢谁?为什么),指出作品中主人公的好行为,让幼儿也说一说。孩子们对这种活动很感兴趣,都聚精会神地听。
三、家园教育的协调一致
关键词: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国的民间谚语中有不少关于从小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说法,比如“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等,说明了在人类早期生命进程中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而在学校教育中,针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则不仅影响着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水平的优劣,更决定着未来社会接班人在道德修养与行为模式诸多方面的合格程度。
一、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常见问题
手段单一、形式刻板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传统教育模式过于依赖口头讲述的简单手法,通过不断重复以期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种刻板的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时展的现实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中,这种与现实差距甚大的教育难以切实有效地养成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更可能因为教育模式的机械陈旧而不断降低教育的成效性,从而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原则
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也就是根据学生年龄、智力和心理发育阶段性特点、认知程度等采取区别化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本质上就是人性化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提之一。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性在于其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正确定位,而非错误地将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知识和教育的客体、容器。这样的教育原则切实实现了尊重和爱护学生,自然更易使学生提升教育的认同度和接受度。
三、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一)丰富教育手段和形式,通过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没有人真心喜爱说教,尤其是被动接受居高临下、枯燥乏味的说教。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未成年人获得海量资讯的渠道早已较前人有了翻天覆地的扩展,中小学生对信息更新的频率和接受程度较成人更加敏感快速。公共场合经常可见年幼的儿童对父母或祖父母的言语振振有词地反驳,其滔滔不绝的程度有时甚至会令成人感到惊讶。在这样的环境影响氛围中,试图固守陈旧的说教式教育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反而极有可能令学生嗤之以鼻而产生抗拒心理。因此,丰富教育手段和形式,通过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新时期针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当采取的措施之一。例如,当前各省会城市正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行动,不妨以此为契机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组织起诸如“垃圾分类随手拍”活动。让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给垃圾分类时拍下照片或视频,放到班级或学校的网站或论坛上让教师和同学评论;也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正确或错误的垃圾投放模式进行拍照,再组织班级的讨论会;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垃圾分类理念和行为的感受发到微信朋友圈等等。这样的行动化教育无疑比课堂上车轮战般的口头宣传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又或者,可以在主题班会上以垃圾分类为背景进行情境设置,以“找朋友”的袖珍歌舞剧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比如:让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手持写有“电池”“报纸”“果皮果核”“塑料包装袋”等的硬纸板,另一组学生则拿着“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易腐垃圾”的标牌。两组学生一边唱《找呀找呀找朋友》的儿歌,再根据垃圾分类原则找到正确的对应同伴。这种寓教于乐的养成教育既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也能够让游戏的教育成果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中。
(二)细分教育对象,开展实践类、生活化的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速度很快,要培养其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成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才能使养成教育有的放矢。例如,对低年龄的初小学生来说,唱歌跳舞玩游戏的过程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过程。教师可以在歌曲舞蹈游戏中培养起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等思想和行为。但对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显然这种“小儿科”的养成教育会显得有些难以接受。信息时代下的中学生群体的准社会性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与成人世界相差无几,只是需要教育者一方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固化。因此针对这类教育对象,培养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就需要增加社会实践的比重,通过实践实现对理论教育的印证与检验。例如,志愿者行动就是值得尝试的策略。参与社会志愿活动除了能够培养起中学生热爱社会、热爱人民、关注外部世界的意识外,更有价值之处在于使其了解奉献对于自身和他人的重要意义。而当义务劳动、奉献服务成为一种常态化行为模式后,中学生就能从行为中更好地感悟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就更能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理解和践行感恩与回报。这显然是形成更加高尚和优良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指导意识和理念。
四、结束语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反作用于意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是对具体行为模式的培养,其核心乃是对学生思想品格、个性修养的实践性培育。在中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本质上是为其后续形成更加完善成熟的意志品质作好铺垫。这不仅是具体教育主题的优化,更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思想的创新,是实现中小学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芮彭年.转型期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特征及其价值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13-15.
[2]古任平,农贵.探讨学生公寓6S管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轻工科技,2013,(01):133-134,136.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06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38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最“实”的部分,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础,对于每个学生在小学时期的教育,都要树立“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切入口”的理念,以此来牵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快速发展。
一、学校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意识
一个好习惯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引导或教育学生懂得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将“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思想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心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良好的习惯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便今后能严格要求自已,规范自已,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群体师表形象
小学生积累的知识是十分贫乏的,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学习,都需要接受指导,因此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更是“行胜于言”。农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里养成,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教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素养。注意良好的行为举止习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群体感染力、约束力影响、鞭策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
作为教师,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就必须对学生实施成功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实行成功教育的前提是尊重、理解甚至喜爱每一位学生。
首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没有理解,尊重就无从谈起。理解是教育的前提,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找到引发错误的原因,对他们进行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要尊重学生。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扬其积极因素和优点,容忍并尽力弥补其短处和不足;维护学生的尊严和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已选择和决定,促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再次,要关注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人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得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学生时刻能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剖析、自我监督。所以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授业解惑,关键还要传道。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学生的心理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更会影响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家庭是学生展示良好行为习惯的平台
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经常性的行为实践中养成的。有些习惯特别是好习惯是有反复的,需要经常提醒,持之以恒,需要长期有意识地注意。在学校,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监督下,已经养成了一些讲文明、尊师长、懂礼貌的好习惯。但是,可能一回到农村的家里,由于对自已的放松或受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就会把那些好习惯又抛之脑后了。这样,即使再回到学校,他们很可能还会保持不良习性,一时又难以改变。学校教育学生要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但是,往往低年级学生做得比较好,高年级学生就很难做到,这里面除了学生个人的身心因素之外,也反映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没有得到更好的保持和巩固。家庭教育要从落实家庭教育的常规入手,从家长自身做起。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校在教育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来引导、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如“做文明小标兵”“诚实守信,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班级之星“评比活动,“弘扬民族魂,体验新三好”等德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号召和倡议学生学习身边的好榜样,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比学习、比礼貌、比进步的良好教育氛围,促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增强活动育人的效果。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美化校园环境
环境对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学校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更好地引导、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学校有责任美化、绿化校园,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优化班级文化
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大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样东西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整洁美观、文化浓厚、优雅舒适的教室环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及行为方式。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
校园的人际关系是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及学生之间相互组成的。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热爱学生,关注学生,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有利于约束学生的行为。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反复熏陶和持之以恒,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都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健康、绿色的成长环境,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通过注重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紧密沟通等方式来实施。
(一)关注细节,树立明确的育人目标
行为习惯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重复练习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自动化的行为方式[1]。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生活的过程中,任何一件小事或者一句话都可能会对小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意指导小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学习。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式可能会使小学生对养成教育的学习兴趣较低,影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质量。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小学生播放“孔融让梨”、“曾子杀猪”等视频画面,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视频观看过程中,加深对诚信、谦让等内涵的深刻理解,使农村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开展活动,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小学生比较喜欢一些具有竞技性、趣味性的游戏活动,针对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的方式,在充分激发农村小学生活动参与热情的基础上,更好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知识。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二月文明举止活动,三月尊老爱幼活动,四月绿色环保活动等等[2]。每个月通过不同的主题指导小学生进行文明学习。
(三)家校沟通,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所形成。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形成习惯养成指导,同时也要增进与小学生家长之间的紧密沟通和交流,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正确的思想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一个QQ交流群,或者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家长的电话,当教师布置“我为妈妈洗脚”等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然后真实而具体的了解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从而针对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指导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