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排水课程设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教学 多媒体 工程实例 课程设计

排水管网工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应用性、工程性较强的课程。当前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训练,而传统的主要依靠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在某些方面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地改进。

一、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要让学生掌握好该门课程,就必须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绪论是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第一次接触,绪论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绪论中,笔者通常先对给水排水工程的专业课程结构作一个介绍,并详细描述该门课程在这个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确告知学生认真学习完这门课程以后,可以完成哪些实际工作,并结合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来说明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在绪论中还介绍国内外一些由于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排放失控所造成惨痛教训的实例,从而提高学生对控制水污染、实施排水工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潜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其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

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板书教学,比较容易带动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思考和集中精力,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板书浪费时间,且信息量有限。多媒体教学则具有界面丰富、信息量大、节省板书时间、讲解过程中前后串联方便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有时节奏过快等弊病,并且学生一味地看屏幕,会感到累,来不及或懒于思考。

由于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笔者在排水管网工程课程教学中,结合两者的优点分别使用,对于管道流量计算、设计参数确定等部分,主要采用板书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公式的推导,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对于其他需要以文字或图表为主来描述的概念、规范、构筑物结构等则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讲解一些有很多复杂表格的计算过程(例如污水管道系统的水力计算)时,多媒体教学更省时、省力和高效。讲解分流制和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区别时,将污水的流动和雨水的流动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对这些概念就有了非常直观的理解,学习起来也比单纯用口头讲授有兴趣多了。由于管道工程都是埋设于道路下面的,学生从路面仅能看到检查井以及雨水口等构筑物,而对于它们在道路下面的具体结构以及具体连接方式鲜有直观的印象,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则主要通过采用多媒体图片的形式来体现。

三、把与课程相关的规范及设计手册纳入教学内容之中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还不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参考和使用规范和设计手册,而对工程类专业而言,规范和设计手册对于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重视对规范的认识,培养学生使用规范和参考书的习惯,同时还应学会正确识读工程图纸。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把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揉入各章节之中,同时也为后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对于教材上的计算例题部分,通过先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预习,不懂的地方先查阅参考书和设计规范,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老师解答;然后,老师提出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于理解的地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最后,老师再对整个例题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过程,变学生被动记录为主动提问,教师将所有问题归纳整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容易主动发现问题,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的也更为深刻。

四、课堂教学与工程实例相结合

《排水管网工程》是一门工程性较强的课程,直接面向生产与实践。如果不结合工程实例,学生掌握这门课程会存在许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让学生将课本的理论学习与工程实例结合起来,平时教学中注意提醒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给排水设施,培养学生随时随地观察思考的习惯,将在施工现场摄录下来的典型施工过程在课堂上放映,并让学生就观看过程中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加深印象,学生对这样的实例教学显得更有兴趣。

在讲解污水管道、雨水管道和截污干管的定线时,笔者结合南京市的管道布置系统进行了讲解,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能够与教师进行较好的互动。

近几年,南京市内关于雨污分流的施工工程较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到现场进行参观,考察管径、埋深,参观顶管施工方法、提升泵站和截留槽式溢流井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了较为直观的印象,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由于学生很少接触工程实例,所以一旦有工程实例,就会引起极大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五、在课程教学中贯穿课程设计

对于应用性、工程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来巩固和加强。工程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到设计或者施工单位工作,这就对学生实际设计经验和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课程设计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的实践环节,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由理论转向实践的演习。

为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为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亦结合课程教学进度进行。以《排水管网工程》设计为例,设计任务书可在讲授污水管道流量设计时发放,管网定线和排水方案选定以及设计计算随课堂进度,在教师辅导下进行,设计计算说明书整理和绘图集中在设计周进行。

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认真思考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学习图纸。同时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正确使用规范和标准图集,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

除了以上几点外,笔者发现,在课程教学中,每次课前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前一次课的授课内容进行回顾,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既便于学生理解后面的授课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排水工程平时作业较多,计算量也大,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对于消化课堂内容和为后续课程设计计算打好基础均很重要。对每次布置的作业,认真批改后,在下次课程中抽出时间进行讲解,对多数学生做错的地方进行重点强调,同时也让没有认真做或不会做的同学有个再学习的过程。

第2篇: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 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学手段与方法 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ump and Pump Station Course

LU Qu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hua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Pump and pump station is core curriculum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ajo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satisfy the demand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ajor under new situation, reformation of pump and pump station course is put forward. The practice of effect of these measures has being analyzed and summed up. The direction of deeper reformation is pointed out.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mean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也得以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对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要求的变化,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加强专业基础课课程建设,进行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既是大学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①

泵与泵站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泵”的教学部分,属于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多,对“水力学”课程中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有一定难度;另一部分是“泵站”的教学部分,属于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设计资料、设计规范的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给水排水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泵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重点掌握离心泵和轴流泵的应用性能以及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对水泵机组的运行维护、节能途径有一定的了解。②

近三年,我们对泵与泵站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教材和设计规范的合理选用

泵与泵站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与实际给水排水专业工程联系紧密,教材及设计规范中属于工程应用性的内容,应是当今在本学科中的工程实践中最具发展活力的,或者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实践之中的那些工程措施和工程方法。因此,在教材及设计规范的选用问题上,应与时俱进,合理选择。

1.1 教材的选用

泵与泵站(第五版)在前几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比如修订了一些单位不够统一的问题、增加了泵与泵站的设计实例等。但是对于二级泵站的设计,内容比较简单,有些问题不够具体,比如学生在进行设计时选泵要注意哪些问题、管道怎么设计和计算、需要查阅哪些设计资料等,希望再版时加以考虑。目前,在授课时,需要增加相关方面的知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2 设计规范的选用

《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已于2011年2月1日开始实施,原《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同时废止。在现行设计规范中,将泵房挡水部位顶部安全超高(第6.1.3条)、泵房沿基础底面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第6.3.5条)及泵房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第6.3.7条)列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并且对原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比如:修改完善了设计流量、特征水位和特征扬程的确定方法;修改和增订了有关站址选择、总体布置的规定;修改和增订了引渠布置、出水管道形式等相关内容。③

另外,现行的《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中第6章、《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中第5章分别对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的设计进行了规范,内容完整、丰富。

在授课以及课程设计时,有必要将现行设计规范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增强学生在泵与泵站设计方面合理选用、准确查阅、正确应用相关设计规范,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2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课堂教学改革是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能有效地设计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2.1 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

目前,随着各高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媒体教学为老师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课堂节奏快,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泵与泵站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尽量避免产生“填鸭式”教学现象和信息量过大、节奏过快、学生思维速度跟不上、知识消化不良等多媒体教学中常见的弊病,这样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教学方法适当结合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将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进行本课程重点内容,如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等的教学时,可以采取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板书教学方式速度相对较慢,学生可以跟上老师的思路,逐步理解、逐步接受相关的知识,与单独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相比,学习效果要好很多。从实践效果来看,2008级、2009级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方面知识的能力明显强于往届学生。

在讲解图解法求离心泵装置的工况点、离心泵并联工作的图解法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动画方式展现作图的过程,既形象生动,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良好。在讲解离心泵的主要零件时,学生很难弄清离心泵内部结构的顺序,我们可以利用3DMAX技术为水泵的每一个零件建立一个完整的模型,几个零件从里到外逐次组装,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晰地掌握离心泵的主要零件以及各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2.3 加强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避免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现象的产生,可以通过设问、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改善教学效果。

3 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3.1 重视实验、实习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数据的采集处理能力。本课程安排的实验是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对泵的扬程、流量、功率等数据进行采集并处理,绘制离心泵的Q—H、Q—N和Q—特性曲线,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有了更深的理解。

实习环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对武汉的一些取水泵站、送水泵站、污水泵站、雨水泵站、建筑给排水中的泵房等进行参观实习,组织现场教学。通过实习,学生对泵的基本构造、泵站(房)的基本结构与布置、泵的运行情况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基本的工程实践经验,对学生以后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帮助很大。

3.2 强化课程设计

按照本课程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一周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的工艺设计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强化:一、选题接近工程实际,最好是直接选用设计单位的设计项目,与实际工程项目接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二、强化设计过程,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熟练查阅相关设计规范,如《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等,并能将相应条款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学生运用设计规范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三、规范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设计计算水平和CAD绘图能力,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

4 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因为其标准化、模式化,造成其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与培养。改变原来的考核形式——期末考试,通过增加新的考核内容如平时成绩、实验、论文撰写及期末考试等形式,综合评估最后的期末总成绩。④另外,还要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在考试内容上抛开那些偏重记忆的内容,增加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5 其它

泵与泵站教学工作中,要用到很多“水力学”中的理论知识,比如伯努利方程在第二章第五节离心泵装置的总扬程中的应用,有些同学基本理论掌握不牢,甚至连基本的方程式都不能完成,难以保证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应加强“水力学”教学,并注意和泵与泵站知识点的衔接,为取得本课程良好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与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学生、相关专业单位的工程师进行适当的交流,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到能够合理进行本课程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等。

6 结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泵与泵站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应合理选用教材和设计规范,注重基础课程“水力学”的教学效果,并加强与本课程的衔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考试方法等,注重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与实践,促进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

注释

① 曾晓岚.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7(3):85-88.

② 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

第3篇: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针对给水排水工程中原水到自来水厂的输送、清水到用户的分配、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收集和排放,从管道系统的功能、布置原理、水量计算、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管道管材和附件、管网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多方面出发,系统介绍了管道系统工程规划、设计、计算所需的理论知识,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理论授课、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形式,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加权平均的方式。因此,提高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质量也需要从上述环节中逐一突破。如何保证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管网系统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概念,培养能快速融入工程项目的应用型人才,笔者在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上开展了思考与实践。

1 结合专业特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1.1 结合实践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排水专业学生在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后接触的第一门核心专业课,主要介绍给水排水管网工程规划、设计原理及方法,它与给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排水工程等课程一起构成了给排水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实际工程联系十分紧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有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出现,目前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是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二版)作为主要教材,其中的部分内容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工程技术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冷热水、暖气管材之一的聚丁烯管(PB管)在教材中未能提及。因此,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补充最新内容,及时的把反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1.2 讲好绪论课,提高学生对给排水系统工程的整体认识

绪论课是任何一门课的开端,绪论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是否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吸收程度。重视和上好绪论课,从一开始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对绪论部分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备课,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发展简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通过绪论要使学生解决“为什么学”、“ 学什么”和“ 怎么学” 三个问题。《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绪论包括给水排水系统的功能、组成、工作原理、类型与体制,要求学生掌握从水源取水、到水厂净水、给水管网输配水、人类生产生活用水、排水管网收集输送废水、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出水排放水体整个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使学生清楚给排水工作者的专业职责。

1.3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授课重点内容

2003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将原来的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合成一门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并提出了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原有72个学时,而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只有48学时。在课程内容较多,知识点涉及面不变,而授课学时缩短的情况下,教师应根据给排水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抓住核心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排、优化,突出重点。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工程应以给水管网水力分析和计算、给水管网工程设计及优化设计、污水管网设计与计算、雨水管渠设计和优化计算为核心内容,以管网水力学和管网模型为基础,着重讲述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选择、计算和设计程序,对于给水排水管道材料和附件、给水排水管网管理与维护做简单介绍。

2 针对存在的问题,有效改革教学方法

2.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教学内容,例如各种阀门的工作原理、新型管材的施工安装方法等难以向学生进行介绍,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到工程现场去体验,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见得少的矛盾。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追求视觉冲击,对图片、视频等特别感兴趣。一言堂的授课模式会令课堂枯燥无味,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学相长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的制作要美观,对管网系统中涉及到的设备内部结构、应用原理,管道施工安装、新型管材样品等演示尽量使用图片、动画等,这些比语言更形象生动的资料,能将抽象的概念、原理,难以解释的设施、构筑物等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再辅助以老师的讲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关注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氛围,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工程概念,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课时的不足。

2.2 结合实际工程,将案例和规范融入授课内容

给水排水管网工程是在工程应用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给水排水管网工程教学也应基于工程背景而展开,使理论和工程运用同步进行,不可偏重理论计算,而忽视工程背景,忽视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①

注重突出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从工程实践到理论,然后又从理论返回到实践,突出工程意识和工程观点,着眼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将实际管网图纸拿到课堂上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了给排水工程识图,为后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例如,在讲解雨水管渠设计计算时,先介绍雨水管渠的理论设计计算原理,再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讲解。实际的雨水管渠系统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近年来部分城市出现逢雨必淹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实际的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针对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从设计到施工到运行管理,都需要遵循国家相应的规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将相关规范内容融入各章节。如《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对于输配水管道布置和敷设、管渠材料及附属设施、管材接口、埋深、调蓄构筑物的要求,《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于排水管渠及附属构筑物、立体交叉道路排水、雨水管道设置的要求,《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对各单元设计计算的要求等等。要求学生熟悉规范内容,为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储备必要的专业知识。

2.3 改革作业形式,强调学在平时

为加深知识的系统性理解,作业以单元大作业的形式出现,②如,将给水管网工程设计作为一个大单元,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就将大作业布置下去,其内容包括给水系统设计用水量计算、水池水塔调节容积计算、确定管段设计流量流速、确定泵站扬程和水塔高度、管网设计校核等给水管网系统应掌握的知识。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完成相应部分的作业,整个给水管网部分课堂教学完成,整个给水单元大作业也应该完成。对每次单元大作业进行答辩,并给出答辩成绩,对学生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也应该强调学在平时,提高平时作业答辩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权重系数,使学生边学边练,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接受程度,并做出及时总结,查漏补缺。

2.4 改革教学形式,学生自主授课

教师的讲授价值,在于学生一知半解的时候,敏锐的洞察和捕捉他们认知的纠结所在,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度理解的目的,教师同样需要在课堂上留白给学生,使学生能自主思考和总结。由于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因此,在给水管网设计、污水管网设计、雨水管网设计等各段内容授课结束以后,可以适当开展阶段总结复习课,这部分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主授课,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投影仪老化,不拉窗帘学生看不清楚,拉了窗帘教室空气不流通,光线较差,学生容易犯困,学习效率低下;案例教学中,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需要占用较多的课时,要求教师对概念、原理、方法及重要内容高度浓缩,才可以空出时间分析案例、练习讨论;对于单元大作业,少数学生不及时完成,起不到教师设想的边学边练的效果。以上是对提高给水排水网管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初步探讨,其改革实践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化。

注释

第4篇: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交通土建专业在国内外诸多院校皆有开设,查阅资料表明,目前对于该专业一些课程的配套课程设计指导资料较多,但主要存在三点问题:第一,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性较弱,没有很好地突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在设计中没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第二,设计资料的编制往往主要面对某一门专业课程,没有从整个专业的角度构建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第三,课程设计资料没有专业特色。我校交通土建专业方向自1994年设立以来,多年来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不断的丰富,目前有7门专业课程,其中《道路规划与勘测设计》、《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开设最早,目前课堂教学建设部分非常完善,但对其配套的课程设计的教学建设工作因为开展较晚,目前成果仍处于初级阶段。每门课程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课程设计大纲和较为简单的课程设计指导书。总结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第一,鉴于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先后顺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道路规划与勘测设计》主要介绍一般道路的路线线形设计,在此基础上《道路工程》对一般道路的结构进行介绍,因此《道路工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道路规划与勘测设计》是其先修课程之一;而《桥梁工程》在课程教学中同样需要《道路规划与勘测设计》、《道路工程》为其基础。现有课程设计指导材料没有反映出课程内容之间的这种衔接,体现不出课程内容上的承袭。第二,因现有课程设计材料编制相对独立,因此,在内容上互相之间有一定的重复,例如《道路规划与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中有路线纵断面的设计要求,而《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中同样有该部分的设计要求等。第三,在设计开展的时间上没有很好的协调,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改革内容研究

(1)交通土建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结构

目前我校现有交通土建专业主干课程中《交通规划与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工程》以及《桥梁工程》三门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是:《交通规划与道路勘测设计》主要讲述路线几何线形,《道路工程》则主要讲述道路结构的角度,这两门课程构成了道路工程专业知识的主体,而道路在延展过程过必不可少的出现桥梁结构,因此,桥梁结构是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针对三门课程辅助设置课程设计加强对课程的学习,从而构成了最基础的交通土建课程设计专业体系。而这种课程设计体系的构成,要明确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抓住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实践练习加以巩固掌握的知识重点,合理建立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2)建立交通土建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教学大纲

目前三门课程设计相互之间联系性不强,没有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例如《交通规划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中完成了路线平、纵、横的线形设计,同时对路基工程量进行了统计,而《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中同样对道路的纵、横断面进行了设计工作,同时加上了路面结构设计与支档设计,最后同样统计了工程量。因此需要对两个设计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通过改革形成一个较为完好的体系。因此,应对现有课程设计指导大纲进行针对性的梳理、改革和完善,建立课程设计体系新版教学大纲,体现了课程体系上的相关性和完整性。

(3)确立交通土建课程设计体系教学内容

现有课程教学指导材料内容、结构、难度上存在不足,在有些方面应进行扩展和加深,例如道路结构方面的设计中,应该适当的增加设计内容,在现有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基础上,应该增加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设计,两种结构的设计都应该要求设计,从而达到对路面材料与结构设计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巩固;而对有些方面则进行了必要的删改,例如道路的纵断面设计部分不应该出现重复,这样使得设计中出现了大量的无效练习,应该把重点放在路面结构设计上和支挡设计上,同时考虑加入排水系统的设计。通过改革和完善最终形成新的交通土建课程设计体系教学指导书,使得各门课程设计从内容上构建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从工作量和难度上确定合理的尺度,经过投入使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第5篇: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5-02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和“排水工程”两部分,并设有相应的实验课、课程设计以及环境工程专业的综合实验等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和理论课内容环环相扣,有助于学生们及时深入理解、消化吸收理论课的知识内容,迅速转化为内在的实际技能,并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具有其他教育活动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实践教学还是培养工程类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工程意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会逐步养成以研究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和进行学习的习惯,在这些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实践还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基地是创新的基地[1]。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环节,在校内、课堂、实验室必须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2]。

一、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

1.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改革与实践,已形成了由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①验证性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理论、数据处理知识、实验规范和实验方法的能力,学会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原来的观摩实验内容改为面对模型提问-研讨-总结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工程现场每个阀门、管路的具体设计功能,并将此实验现场提问-研讨-总结过程拍摄录像,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供本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生观摩学习。②设计性实验。明确实验设计要求,规范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法,自己制定实验方案。为学生进实验室提供宽松的条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做好现场指导。执行实验方案的过程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鼓励学生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筋想办法综合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过程,学会及时调整实验方案。③综合性实验。让学生研讨实际水质的监测和处理问题,进行现场采集样品分析测试,对运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了动手能力。④创新性实验。课题组注重研究如何以科研促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相互激励机制,培养学生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学研究的兴趣和技能。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教师自己的科研工作,尽早参与创新性实验。有些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是结合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而进行的创新性研究,并将实验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

2.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为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购买教学光盘及视频课件,还采用多媒体及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扩充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观摩并现场取样分析测试,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课内实验每班每批次10~12名同学,设计性实验每人一个试验台,独立完成实验,其他实验2名同学一组,老师现场考察每个同学的实验操作。设计性实验要求每名同学事先设计实验方案,交任课教师批改修正后自己完成实验过程。要求学生采用不同实验方案,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处理污水达到水质清澈,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每次实验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了操作内容并且得出正确的结果后才能离开实验室。实验完成后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递交实验报告。综合实验是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也是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能够提出问题,自己制定研究方案,进行方案实施、数据处理及分析、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实际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了提高综合实验的效果,建立了校外、校内综合实验教学基地─保定市污水处理厂和华北电力大学中水站。在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只能参观污水处理设备以及运行维护情况;在校内中水站,学生不仅可以参观实际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工况,还可以采集样品进行现场分析测试,对运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通过两周32学时的综合实验锻炼,学生对现场实际问题进行多指标的检测分析和治理研究,加强了对水处理设备实际问题的认识,学会了利用原有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污水处理中遇到的运行问题,锻炼和提高了工程意识。②开发仿真模拟案例。课题组开展模拟实际操作,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采用计算机仿真系统作为现场实践的重要补充,弥补校外实践时,学生通常只能看,不能动手的缺陷。以VB 6.0为主要设计工具,开发的仿真界面包括:中水站流程图,中水站设计和运行原理图,各个界面能够互相转换,软件可以实现启停操作、参数的实时显示、出水水质在线监测模拟。最终的仿真软件以可安装的应用软件形式出现,可以完全脱离开发环境,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独立运行,界面友好,方便使用,既能用于模拟实验,又能进行仿真运行培训。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设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它不仅可以补充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途径[3]。

1.课程设计分组进行。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中,充分注意到要发挥课程设计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作用,做到二者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同时,注意发挥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素质与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指导教师尽可能从近年参与或有关设计部门的实际工程中筛选出题目。为使同班同学拿到的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要求相适应,我们仅对设计内容做了适当的简化,使题目的总体难度相近;但在内容与设计路线上有较大的差异,做到分组设计。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某一废水处理工艺的兴趣,自主选择题目,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设计成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计算说明书,二是一定数量的图纸。图纸是一门工程语言,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是对环境工程师最基本的要求。

2.利用VB开发工程设计案例。教材对于成熟技术的设计计算公式讲解较多,学生容易学;但是对于某些新技术的讲解很少,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设计计算,课题组采用Windows XP为开发平台,以VB6.0为设计语言工具编制了设计计算软件,对生活污水使用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污水生物处理部分进行计算,通过给定的参数,软件自行运算出厌氧池容积、A/O池容积、膜池的尺寸等参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三、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改革

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分开计算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组成中不仅包括设计成果——设计简图和设计说明,还包括总体设计过程、设计计算结果与分析和答辩效果。为了避免一考定成绩的局限性,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实验成绩评定中,实验操作考核占50%,实验预习报告或者实验设计报告占10%,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现象分析以及思考题的回答状况等占40%。这种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全面系统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现场取样分析测试、实验操作视频等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树立工程意识;开发了课程设计仿真计算软件供学生参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河北省教改项目13301009,华北电力大学教改项目13051001对本课题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王业社,王放银,秦波莲.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34-136.

第6篇: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给排水专业设置水质检验课程培养具有水质检验技术与管理工作职业资格的专门人才,为水处理工艺运行提供数据资料和科学的依据,能够正确及时地反映水质状况。

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必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通过工作学会工作。因此,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以相对独立又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构建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保持实训内容、实训环境与企业现场一致,使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从试液、仪器准备、采样、预处理、检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水质评价、质控等各个工作步骤的完整训练,在工作过程中学会工作,获得职业活动的技能和知识,获得职业能力。

求知即行动,行动即学习,以完成典型水质指标检验工作任务为驱动力、教学出发点和目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改造不适于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的不合理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潜能。实训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标。通过学生独立计划、实施、检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协作,学生通过符合要求的水质检验全过程的专业行动和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项目),是直接学习行为,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在“做实验”过程中获得工作成果,技能、经验和知识、并归纳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会科学的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增强责任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行动中形成和提高。因此,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工作情境和能力要求设计课程,效果显著。

2教学目标设计

水质检验课程总体目标主要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供排水水质标准、技术规范及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水质检验周期、操作规程开展检验工作,使学生具有从事水质检验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并具有水质检验仪器设备维护、质量监督与控制、检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报告编写、采样等方面的基础能力,为水处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资料,保证水处理工艺正常运行和水质合格/达标。

教学目标有具体的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与社会能力目标几个方面,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学内容设计

结合污水处理中国家标准规定的基本控制项目、主要控制参数设计有两个项目,分别为污水进出水水质检验、污水处理过程水质控制与检测。结合给水处理中国家标准规定的水源水检测项目、主要控制参数和水质监测三级网络设计有三个项目,分别是供水水源水质检验、净水构筑物水质控制与检测、出厂水、管网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检验,按照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及有关规定设计教学项目,具有针对性,适合给排水行业岗位需求。

对每一项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任务都对应一具体的工作过程。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学会主要水质指标或参数的检测,并使学生具有水质检验方案设计、采样、仪器设备管理、检验质量监督与控制、检验数据处理、报告编写等基础技能。

4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

1.项目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处理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引导学生搜集信息,了解要做什么检验项目或完成什么任务以及为什么要做,检验哪种水样中有机物、重金属还是富营化物质等,了解其对环境或人身健康的危害。

然后,学生独立计划及判断计划的合理性,通过阅读教材或浏览网页知道怎样去做,目前有几种方案。水质检验是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的,一般有常规法、快速法和在线法,学生主要查阅每一项目的几种方法。

开始阶段,学生不会做计划、方案,教师描述、讲解,引导学生看教材或提供网上信息,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慢慢习惯,成为自然,我们已经编写了适合项目教学法的教材,提供较为齐全的资料,逐渐地,学生结合实践会自己读懂或主动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接下来是:学生独立实施及检查是否正确实施了计划、提出改进措施等。在方案实施中按照统一的过程如配溶液、仪器准备、采集样品、预处理、检验操作,得出结果几个步骤来进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最初的项目教师采用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熟悉关键步骤、学生重复做这样的教学方法。结果得出后,需要检查,因为误差和偏差主要来源于操作是否规范,所以学生首先在这方面查找原因,然后利用标准物质对照等质控措施检查方案实施的情况,同学间进行讨论,找到问题,对项目或任务加以改进,反复做实验,完成任务。几个任务实施后,学生会自主完成新任务,达到目标要求。

2.合作式学习

由于仪器、试剂和学时的限制,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按时间或空间进行合作,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进行汇报,因此,每个人对小组的成果有责任感,促进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启发引导

在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获得相关技能。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上教学资源,录制、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和信息提高学习效果,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教学生做,学生模仿,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

第7篇: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给水排水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96-02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工程类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教育部率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正是针对我国工科类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2],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成为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的后备工程师[3]。

创办于1952年的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着长达60余年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培养经验,于2010年被列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配合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卓越计划”,我们以培养造就复合应用型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

二、培养标准

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紧密追踪给水排水工程相关前沿理论与技术,重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4]。针对卓越工程师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学生的培养标准及具体要求。

1.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模式。首先,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泵与泵站、水资源保护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讲授老师实际参与的工程项目以及体会,建立起学生水系统的整体知识框架和工程概念,了解水工程中招标投标、施工管理、法规、经济等知识,从而构建起学生的整体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思维模式,提高了学生解决水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知识体系。给水排水工程学生所要掌握的相关学术标准,除了要有广泛的通识性知识(如人文社科类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专业性知识(水质工程学、给排水管道设计、建筑给水排水等),还要对土建类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如结构力学、工程材料等,对环境领域中各种水污染处理原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要深谙于心,对管理学中项目管理运营、项目盈亏分析等要熟练掌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知识和应用能力,以水工程知识和复合型多元化应用能力为核心,将上述知识点有机结合,构建给水排水工程完善的学术标准体系,具体学时安排见表1。

3.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职业知识竞赛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行业发展的动向。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感受多样的企业文化,体会企业与社会的多样联系。学校以水处理专业技术为核心,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反馈信息为补充,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三、培养方案

1.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计划。(1)目前课堂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给水排水课堂教学主要分为理论基础课和实验教学课时,主干课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等都相应的开设其相关实验,主要有:混凝、吸附、沉淀、过滤以及相关的水质分析实验,然而,教学和实验都是侧重单个构筑物的实验和研究,缺乏整个水处理系统的实验分析和研究,此外,管道作为给水和排水传输的载体和构筑物间的连接,其管道间关于水的运动状态、相关设计参数的研究实验开设较少,给水排水学生无法明确自己的专业特点。因此,教学中如何突出给水排水专业的特点,突出其系统性,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排水工程实验,一般是选取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单独的5~6个构筑物,进行单独实验,如沉淀池中的“自由沉淀”,仅需通过一个柱子倒入一定浓度的泥水混合物,通过观察相应时间内泥水界面,来分析沉淀的情况和种类。实验中仅需记录时间和泥水界面高度,考察整体沉淀柱子的情况,而无须考虑其他构筑物有无影响,缺乏水厂整体工艺流程的系统认识。因此,我校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了水厂布置和全套流程工艺模型,建立起以实际水厂工艺流程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点:①提高学生的工程感官性。实验室模型都是按照实际运行的水处理构筑物的比例缩小所做的中试模型,其装置部件和运行都跟实际构筑物类似,且通过全套流程装置模型展示水厂从进水到出水的整体工艺流程布置,通过这种展示,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系统运行时的状况,也可以观察到各个单元构筑物中的连接方式和高程关系等设计问题。②增进学生的模型设计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各个构筑物的运行原理,结合对模型的感官认识和学习,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新能力和改造能力。学生从理论联系到实际中的构件,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各构筑物原理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模拟平台。

2.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教学计划。

(1)目前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稿中[5],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除去专业课课程设计外,本科教育环节中的主要实践教学见表2。

目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占本科培养总学时约15%,单就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而言,完全符合“高等学校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6]。但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框架的植入,发现原有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给水排水工程新型实践模式改革。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指导意见下[5],明确要求工科学校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据此对给水排水工程实践体系调整的几点思路如下:①建立固定的长期合作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的必要前提,学校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更多地参与项目的设计、调试、运行,项目正常运行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实习,此外,也可以结合该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水厂的长期运行研究。通过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多更方便地参与项目,也可以使学生进行长期地科研观察和研究,达到真正的工程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的本质。②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单薄,如测量实习仅仅与工程测量基础知识相关,与水工程施工测量技术完全脱钩,同样,电工实习也很难与真正实际水工程相关。所以,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需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注重实际工程的运用。③多方面客观评估学生实践成绩。实践教学结束后,学生总结的实践报告和设计是反馈和检验学生实践后的心得,因此客观评估学生实践成绩,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有利的。表3为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成绩评价指标体系[7]。

四、结语

本文对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进行了探讨,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推出了新的本科培养标准和教学计划,探讨了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期不断夯实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3-96.

[2]杨文焕,李卫平,于玲红,殷震育.基于给水排水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方法和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52-53.

[3]陈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辈人才[N].人民日报,2010-07-09(A8).

[4]聂丽君,钟华文,李霞,黄军左.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优化给水排水工程实验过程管理[J].中国建设教育,2012,3(3):24-27.

[5]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8篇: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82;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54-03

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体系一般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与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方面内容。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工科高校就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如何提高工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时代课题。

实践环节是工科学生完成本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系统梳理大学期间学习到的知识。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实践环节显得更为重要。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设计工程师,毕业生就业单位以设计部门为主。

实践环节

是学生学以致用的直接尝试和系统训练,是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专业知识梳理和强化的重要途经。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关系着能否培养出合格本科毕业生的关键[1-2]。

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工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教学观念,实践教学环节不被重视。山东建筑大学没有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经费,导致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以毕业设计为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约一个学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通过设计或实验论文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毕业设计环节是一个将学生专业知识升华的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学生对待实践环节

的态度不端正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实践环节的态度不端正。由于实践教学中的试

验、课程实习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末,通常是在结束考试之后进行,学生容易心态浮躁,认为一学期的学习工作基本结束,只要试验或设计蒙混过关就行。在这一点上,毕业设计环节更突出。毕业设计正逢各单位招聘人才和国家各级公务员考试时间,多数学生要在这段时间确定自己的工作,心态要比平时浮躁。很多学生在没有确定好工作前,欠缺毕业设计的动力,甚至没有心思进行毕业设计工作。这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另外,部分考虑继续深造的学生,由于多数高校把研究生复试工作定在第八学期初进行,这个时间和毕业设计的时间也有冲突。通过初试的学生往往要拿出很多精力准备复试工作,用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非常有限。

(三)教师能力不足或者投入精力不够

由于高校近年来的扩招,尽管学校扩大了教师队伍,但还是师资不足。青年教师缺乏相关工程设计经验,只能照搬课本知识,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由于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用于指导学生实践的精力有限。

(四)实践考核环节把关不严

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标准相对宽松,主观因素很强。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成绩都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工作量和成果给出,和闭卷考试相比,成绩浮动性大。另外,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指导教师往往会降低评价标准。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这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果严格按照毕业设计要求,可能有小部分学生达不到毕业要求,不能顺利毕业。而这部分学生可能已经找好工作或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如果不能顺利毕业,将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负责答辩的教师往往出于为学生考虑的目的,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答辩适当降低要求,把关不严,致使学生毕业设计水平下降。笔者对近年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做了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简单地从数量来看,历年毕业设计的插图数和设计说明书字符数都在减少,这也从一方面说明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质量在下降。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给水排水工程本科学生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所有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应以这些能力的提升为目标。既考虑能力本位的原则,又兼顾开放灵活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或方式打破学校封闭的圈子,使实践教学面向行业、走向社会,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开放化。

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整体规划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坚持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操作技能,引导、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以实验及设计训练为主,突出对其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3]。高校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开阔眼界,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培养其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使其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对其所学专业的前景有全面了解和认识,使其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达到培养其学生综合与创新能力的目的[4]。

(二)端正学生对待实践环节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想要顺利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其了解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尽力安排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计划,避免相互之间的冲突。

第一,合理安排实验课时间。将实验内容与课堂讲授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及时通过实验巩固,激发学习兴趣。

第9篇: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一、“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应用,由专业基础到专业技能实行两个阶段循环。

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人文学科、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有机地穿行。本阶段先进行专业初步实践,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工作类别,对建筑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主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技术课打基础,并通过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现“理论-实践”的第一个辨证性循环。

第二阶段即高级阶段: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实现高一级的结合循环,实现“再理论―再实践”的第二个辩证性循环。本阶段突出专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进一步重点培养,有意识地突出专业课-顶岗实习的循环锻炼。

“双段双循环”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应用了当前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相对减少了理论教学时数,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如2006级教学计划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比调整为58.4:41.6。此教学模式成功做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穿插。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生产、科研紧密结合,克服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减弱了以往各学科各自强调的学科系统性。

二、“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明确了在培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主干课程;结合社会需求及工程实际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与之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工程实践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密切的产学合作机制,拓宽产学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促进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三、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1.专业基础课强调应用,即以“必需、够用为度”与应用密切结合。例如,将《高等数学与工程数学》分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建筑制图》增设微机绘图知识,讲清投影变换、制图要求、标准,计算机辅助轴测投影和阴影透视等。

2.《建筑材料》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两门课的理论和试验分开,增加试验学时数,试验课单独考核和评定成绩。

3.加强针对性,变单纯授课为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重点讲“是什么”、“怎么用”以及独立运用和图释各种相关手册、图表(标准、规范、法规)等,注重专业应用。

4.针对毕业生岗位实际,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与预算》分成《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施工组织管理与预算》两门课程,学时由90个增加到120个;同时增加《室内给排水》、《热工理论及基础与采暖工程》和《建筑电气》三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在施工企业第一线的专业能力。

5.适时开设选修课程。在增设了《建设监理概论》等选修课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资料整理能力,并介绍国内外在建设工程上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从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VB程序设计》、《结构计算与程序设计》等课程到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应用计算机进行结构设计、绘图、CAD应用等,确保其计算机的学习应用三年不断线。

四、改革实践应用,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习题课、课堂讨论、上机操作、实验、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等,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1.6%。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突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上形成了工程实践训练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筑材料实验课。适当增加学时,充实实验内容,减少演示性实验项目。实验均要结合生产实践、科研开设,以充分体现专科特色。实验课单独评定成绩。

2.专业初步实习。专业初步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工种实习,认识实习参观已建成和在建的各种典型建筑工程项目;工种实习进行钢筋、模板、砌筑等工种的操作能力的实际训练。

3.结合假期社会实践,增设4~6周的假期生产实习。尝试在2004级教学计划中去掉了毕业设计,在第六学期学生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并进行毕业答辩。这也是在毕业生实习、求职和就业等环节所作的一些有益而成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