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业管理论文范文

事业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业管理论文

第1篇:事业管理论文范文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目标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目标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公众服务领域,而是以社会公共服务为重点,在凸显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智能同时降低国家财政负担。一般来说,提高事业单位服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成本投入,但是在投入既定的前提下加大服务质量,就需要强化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缩减不必要的经济支出。除此之外,事业单位也需要不断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与效率化,充分利用市场环境开拓更多的经济来源,例如转化科研成果为收益、利用社会援助或是在部分服务性项目上收取少量手续费用,以更好的维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针对一系列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包括单位办公楼的采购或是修建、相关办公用品、设备的采购以及人才、技术等等领域的投入。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不断上升,使得事业单位每年结余资金越来越多,这样更多的资金可以被用于投资管理,既不会对资金造成浪费也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为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转提供了不竭动力。

(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投入做更多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服务工作质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也得到了根本性的革新,采用高效、高质的经济管理措施能够明显的降低事业单位日常运营成本,也能够为社会公众群体提供更为全面、更为优质的服务。另外,事业单位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明显缩减日常工作成本投入,降低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又明显的提高了服务质量与效率。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的完善途径

(一)制定绩效考核目标提升工作效率

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进而让工作人员能够为了得到相应的绩效奖励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也能够实现薪酬待遇的公开、公正与公平。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月底对员工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定,根据考核结果下达合理的绩效资金。同时,不同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考核频率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定为每月、半年或是一年。考核的制度要确保合理,杜绝任何偷钻考核漏洞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实行有效的内部经济管理措施

事业单位在采购的时候需要按照既定的采购制度进行,但是目前许多事业单位采购制度尚不健全,需要经过多方讨论不断完善方可。一般来说,需要根据政府设立的经销人,将采购资金审核人员与物资验收人员分离开来,全面落实权责制,不允许出现跨权限范围工作情况的出现。另外,采购需要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参与招标的商家不得低于三家,这样能够降低采购人员徇私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在招投标之前需要申报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公开招投标采购。

(三)全面公开经费支出项目

第2篇:事业管理论文范文

(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也随之受到追捧。在发展繁荣的背景下,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日益普遍。教育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与日益趋增的社会需求推动因素,还不乏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办热门专业的利益驱动。高速增长的态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反而是严重滑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等关键方面,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趋同,既缺乏个性,又缺乏层次,更缺乏学校特色。

(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有其自身的缺陷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处于探索和构建之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论支撑,教学管理方面包括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实践教学的目标模糊、实践教学的内容缺乏合理、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不到位、实践教学的控制子系统不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不充分等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力度不够,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单一,成为高等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攻坚重点。高校没有充分立足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实际,从综合、整体层面对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完善,不利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构筑多元要素整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而言,对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高等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目前信息化、实用化和网络化的需求,制定教育改革管理方案,将重点转移到培养具有现代知识技能的复合人才上来,即能够利用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综合性文化管理应用型人才。

(一)有利于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体状况是:专业设置涵盖面广泛,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企业及非赢利组织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教学工作的综合型人才。由于社会对于文化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以及需求结构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地方院校适应新形势。适时构建多元要素整合模式有利于进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内容要素、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与优质的教学团队等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目标的重构,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在学科建设方面,注重寻求自身的学科相对优势与地方特色文化交叉点,实现学科与地方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之间的结合,突出比较优势,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源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目前,我国已进入文化产品消费大幅度攀升和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阶段。同时,“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各地高校纷纷实践摸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多元要素整合模式对于科学系统地开展和搞好文化事业管理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实践教学模式提倡高校建立优良的实践实训基地,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文化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以此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渗透和有机结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实行开放式办学,不断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参加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事业管理实践的新模式,坚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思路。我国高校积极改革创新,拓宽教学资源渠道,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实践教学优秀的实践经验,是与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模式相适应的。

三、构建多元要素整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特征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和自身综合实力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环节是实现该专业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创新设计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实现实践教学系列化科学化,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需要。

(一)明确一条主线教、学、做、评一体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做、评如何形成完整的系统,“教”就是如何做到知识传输注重前沿性、实用性、广泛性。“学”就是如何结合心理规律,注重增强学习动力,形成创新性学习习惯。“做”研究的是如何以做来带动学习,注重贯彻教和学的目的性,符合定性定量要求。“评”研究的是如何注重细致规范,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反过来支持教、学、做。

(二)注意三个要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整合的社会资源三要素的内涵界定和关系梳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需要研究四种途径:教育环境营造,师资队伍打造,教师职责界定,教师激励机制。学生主体地位要求通过考评激励增强其动力,注重思维方式的启发,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建立实践活动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利益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实践课教学活动,在学校平台上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三)把握三个关键教学改革,创新型学习,实践教学系列化的有机结合。教学改革研究是在厘清文化事业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思路,抓住矛盾,设计高效实践体系,加大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分析、疑难问题的解决。创新型学习要研究新的教学环境、了解学生特点、研究新的教育方法;研究如何打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思维格局,形成良好心智模式;研究学生情商与智商的统一问题,设计“知”“思”协调机制。实践教学系列化研究是指开辟多种实践渠道,设计全程实践模式,专业实践教学系列化,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课外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假期实践、其他专业素质拓展等多个实践环节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方案。

第3篇:事业管理论文范文

1.配套政策的落后性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其缺少配套的政策,虽然具有完善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但配套政策的落后性,制约着管理的有序开展。主要的配套政策有聘用制度、奖惩制度、保险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各项配套的政策缺乏明确的规定,致使其未能得到全面的落实。配套政策的滞后性严重影响着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致使工资核算管理也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人员聘用方面,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签订的合同具有较强的形式性,聘用合同的签订对于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二者均是重要的,事业单位根据合同才能保证其绩效工资的实施。在实际工作之际,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虽然签订了聘用合同,但单位对人员进行随意的调动,造成了事业单位人员流动的不合理性;同时,部分聘用合同中,未明确规定岗位、责任与能力要求等,致使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较为模糊,聘用合同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绩效工资方面,绩效工资的重点为岗位责任,其核心为绩效考核,工作人员的工资将与岗位责任、劳动成果、劳动强度与技术要求等保持紧密的联系,进而实施按岗定筹、岗变筹变的工资薪金核算制度。同时,在管理之际要逐渐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其基础便是绩效工资和奖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的指导意见,致使其绩效考核体系未能全面的建立,现阶段,事业单位的人员考核仅考虑了德、勤、能与绩等内容,其考核主要分为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其中平时考核是年度考核的基础,但在考核中缺少科学的指导标准,考核缺乏操作性,考核的激励作用也未能得到发挥。绩效评价机制缺少科学性,严重影响着工资核算管理的合理浅议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性与科学性。

2.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目前,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较为严峻,不健全的管理机制未能有效调解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金收入,虽然基本工资得到了控制,但其他工资收入缺少高效的调控方法,主要体现在虽然全国统一了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但在不同的省份补贴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财政管理的体制有一定的差异,致使地方性的收入分配政策众多。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管理缺乏调控机制,事业单位的基本工资在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同时对于相关的津贴补贴等也缺少调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缺少监管约束机制,部分单位的分配缺少规范性,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存在无序管理的现象,在此情况下,极易造成各种腐败。

3.激励作用的欠缺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未实现自主分配,致使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权力过于集中,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事业单位在工资薪金核算管理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同时高度集中的管理,极易造成平均主义,制约着分配形式的丰富。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中工资结构存在失衡的现象,工资分配与绩效未进行有效的联系,致使工资的激励作用未能得到高效的发挥。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金核算管理主要依据为人员的资历、岗位、工作年限等,现行的工资体制存在明显的平均主义,员工的收入差距较小,直接导致其工作的效率偏低。同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工资薪金体现着人力资源的价值,在此背景下,一流的薪金水平才能实现对一流人才的吸引,工资薪金不仅是人员的劳动报酬,同时也体现着对人员价值的评价。但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金核算管理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系的需求,对高素质的人才与关键性的岗位缺少政策倾斜,致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未能实现合理的配置与高效的利用。

二、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对策

1.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涉及到众多种类,因此,单一的管理制度不能满足其需求,事业单位要实行不同类型的、多元化的分配机制,运用不同的收入结构与补贴形式进行管理与调控,主要的对策便是分级分类管理。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高效性与科学性,其基本保障便是分级分类管理,在不同的事业单位采用不同的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方法。现阶段,事业单位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行政支持类、公益类与开发服务类等。在不同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公务员法进行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并采用相应的工资薪金制度;也可以根据事业单位的岗位薪级工资制度。

2.健全聘用管理机制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金核算管理要运用聘用制度与岗位设置管理,二者是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主要内容,聘用制度的运用,能够使事业单位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在此基础上,能够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利于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并且也能够推动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要根据岗位的类别、工作的性质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事业单位其岗位主要分为管理、技术与任务岗位,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才能够保证岗位聘任的实施,因此,要对岗位进行合理的设计、分析与评价,岗位聘任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与择优等原则,保证聘用的人员能够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事业单位要根据相关的规定与程序等,与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保证二者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聘用合同要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原则,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岗位的价值,保证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科学性。

3.采用资本激励措施事业单位要积极发挥资本激励的作用,激励措施也是其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事业单位要完善其福利政策,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住房与医疗等方面,在社会保障措施与福利政策全面落实之际,才能够保证员工的稳定性。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具有经营性,不仅承担着事业功能,还实行着自主经营,对于此类单位而言,其工资薪金核算管理要进行创新与改革,主要的方法是实施员工与管理层持股与购股的计划,根据员工的职称、贡献、责任与能力等内容,参与单位利润的再分配与分享等。此方式属于资本激励措施中的一种,对其要建立合理的制度,保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能够对本单位的股权进行持有,从而实现收入结构的调整,在此基础上,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保证着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4.实施绩效考核制度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在实行岗位责任制之际,其重点的工作便是绩效考核,将员工的工资薪金收入与岗位、绩效等进行联系,从而制定按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工资薪金分配制度。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在保证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将绩效工资及奖金等收入与绩效考核结果相挂钩,薪金与人员的业绩、能力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保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灵活性,促进工资薪金激励作用的发挥。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之际,绩效考核要与聘用制度、岗位管理等进行有效的结合,并根据岗位的特点,对岗位等级进行设置,同时还要坚持岗位等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能够实现工作目标、考核方法与岗位职责的量化与细化,绩效考核要突出定量考核的主体地位,并要保证考核形式的丰富性与评价的全面性,根据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等对绩效考核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使该制度日益完善。同时,通过考核,核定不同岗位人员的奖金数额,充分调动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使事业单位的工作管理更加高效。

5.建立工资调整机制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资薪金调整机制,从而实现单位工资薪金的均衡增长,主要的方法便是科学地运用津贴项目,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地区津贴具有客观性与合理性,津贴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保证工资薪金收入的差距。同时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要与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行紧密的联系,并且逐渐缩小事业单位人员与其他企业人员的工资水平。

三、总结

第4篇:事业管理论文范文

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要想生存、发展,均与人才离不开。现阶段,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人才重要性日益彰显。对于事业单位管理,无论哪项工作,均需人去管理、执行,而执行效果如何,均却绝于人才。而档案管理工作也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专业性人才。专业性人才决定了档案管理效率、质量,部分事业单位未引进专业人员,使得许多重要性信息资料未合理保存,导致一定损失。某些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知识缺乏了解、认识,导致工作失误,增加工作负担,使得工作成本明显增加。制度建设不合理。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在早期,制度流于纸质化、形式化,但无论哪项工作,均需按照一定制度、秩序执行。而档案管理存在诸多法律漏洞,大多数事业单位对于档案管理,未明确设置制度,使得工作存在空白,对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造成严重影响。

2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优化对策

如上文所述,在事业单位管理,由于观念、人才、制度、设施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发展,不利于本单位资料、档案的管理与保存,某些资料由于不恰当管理,而导致资料丢失。笔者认为,要想提升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对于事业单位工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促使档案管理科学化与系统化。有效健全档案管理机制,保证档案管理顺利开展,包含档案归档、档案使用,完善奖惩机制,建立档案保密机制。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建立专岗专职,主管与分管相结合的管理体系,确保多层次运行,市县分层建档与集中管理。其次,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目前,人们身处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更新,各行各业均引入现代化技术。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而言,必须建立信息化管理渠道,提升信息化能力,是事业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时展步伐。要想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必须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管理设备。在传统档案管理中,主要通过人工纸质为载体,记录与存储文档,采用各类教学设备,特别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的逐渐发展,针对信息档案管理,在确保面对面服务的同时,建立网络服务平台,档案管理趋向信息化、科技化。处于该类情况下,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数据库,具备信息检索、查询功能,档案管理必须加强现代化建设,通过科学化手段,通过先进管理工具,提高信息处理效率,提高快速检索功能,确保较高保密性,以节约人力、物力,进而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与效率。第三,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因其综合性较强,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求档案管理的先进性、现代化,管理内容页日益广泛。对于档案管理人员,需具备强专业知识,提升工作能力,即可以传统纸质为媒介,又可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档案,对各类学科有初步了解,对于咨询者的咨询,可提供真实、准确的档案信息。档案管理人员作为档案管理实施者,其水平高低决定了档案管理的落实情况。所以,对于档案管理而言,事业单位必须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强化技术培训,有效提升管理人员工作水平,促进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第四,转变档案管理服务方式。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不应只由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应转变服务方式。传统档案管理主要为资料提供,而不是一种信息服务职能。目前,各行业正在深化改革,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必须转变职能,提倡信息服务。因现代网络技术日益发展与更新,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必须适当下放管理权限,构建网络咨询平台,为用户提供可靠的咨询服务,指导用户检索、筛选资料,以解决档案空间限制和时间约束,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

3结论

第5篇:事业管理论文范文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战略的影响要素

事业单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中,他并不是孤立的,事业单位也已经在向企业型转变。所以,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应以市场为核心,综合考量各方面元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参照市场情况,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战略实施的元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制环境,事业单位应依照社会契约的法制建设保障外部环境的秩序井然。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基准,遵守对应的税务法、组织法等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奠定法制基础。

(2)经济大环境,国家宏观调控策略、全球经济环境、经济机制和经济构造都将限制企业的发展。

(3)金融环境,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制度和文化的差异,不同区域国家的经济环境也不尽相同,金融环境更是千变万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才几十年的时间,体系尚不健全,所以金融市场也远没有达到健全的地步,而金融环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的事业单位应将金融环境纳入到订立和实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策略上来,依据金融的类别和业务运营状况,调整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战略,关注利润率、汇率、通货膨胀率,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2.事业单位财务战略选择的方法

(1)适应时代的方法,事业单位在订立财务战略时,应依照新时代的要求,遵守法律,并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优势,挑选适合自身和时展要求的战略决策。这是事业单位财务战略实施取得成效的前提。

(2)减少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当相同的商品出现低价时,市场竞争力就会生成。可以说,价格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高低。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战略的制定时,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使企业形成规模效益,“以成本定江山”。

(3)及时把握市场经济变化的态势,调整事业单位的财务战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系统运转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事业单位应转变财务战略以适应风云变幻的市场;并针对不同的经济态势,采用不同方法,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4)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方略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方略、高质量高水准的财务预算,能为事业单位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为事业单位的市场策略的实施提供依据。

二、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事业单位战略管理工作的实现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战略实施中的问题

(1)战略方案的计划和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别尽管事业单位所订立的财务管理战略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实际情况会发生很多变化,和方案计划要生成的效果有着一定出入。这些计划外的元素,约束甚至阻碍了战略方案的实现。

(2)战略方案在实行过程中因为核心环节出现问题而被叫停战略方案在实际操作中被“叫停”的案例并不鲜见,比如:所需材料没有按原定计划到位,致使战略部署被打乱。

(3)打造适合事业单位现状的财务管理模式,改良事业单位以往的计划经济模式,使事业单位更加适应市场竞争,从而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4)培养企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在进行财务管理规划时,应深入了解财务管理战略订立的流程和办法,培养企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对后果进行阐述和预判,规避财务风险,让财务管理战略“有的放失”。

2.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战略问题的对策

(1)事业单位自从进入转型期以来,其财务管理战略的订立都是针对市场而部署的,是在原来的数据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做出的管理计划。当市场的实际状况发生变更时,原有的财务管理战略就必须全部或部分做出变更。所以,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就是一个在各类影响元素不断变更的状况下,适应市场需要的动态过程。

(2)培养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当做所有管理工作的核心,订立出高效长远的发展战略。

(3)深入研究事业单位所开发市场的宏观环境和自身的微观经济环境,而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事业单位应把握其带来的有利元素。

(4)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系统,为财务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优良的企业环境,并引导事业单位完成战略目标的制定。

三、企业财管管理环境下的战略管理评价准则

1.是否有助于事业单位获得经营效益

高质量的经济效益能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效益,而事业单位的效益是维持事业单位运转的前提和保障。所以,能否帮助事业单位获得经营效益是判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战略优劣的重要标准。

2.是否有助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判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战略的优劣,不仅要获得该战略带来的经营效益,还要看该战略是否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是否能让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通常事业单位都会通过会计绩效数据的调节来实现其经营效益的提升,而为了规避单调的会计权衡方法的不足,在绩效衡量时应综合考虑成本收益、市场价值等指标。

3.事业单位是否有“过人之处”

事业单位服务质量的优劣可以判定一个事业单位的存在价值。而这种价值在市场竞争中非常珍贵,它是竞争对手偷不走的。而优质的服务水准,不单是指电脑、机械等硬件设施的充足储备,还包括了事业单位人才的储备以及文化气氛等软实力要素。

四、结束语

第6篇:事业管理论文范文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践教学课程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到位,;二是实践教学执行力度不足,安排不合理、监督不到位现象存在,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三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尚未建立相关的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四是实践教学考核流于形式,所有实践课程基本以完成实习报告作为考核形式,导致学生不重视,缺乏学习主动性。

(二)师资力量薄弱,应用型师资缺乏目前,在师资水平上,有一半为非管理专业出身教师,在职称结构上,90%为副高以下。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方面,本专业专职教师较为年轻,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相关的应用实践,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缺少认知和经验;二是人才引进成难题,师资队伍建设“重学历、轻能力”,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等进入学校设置了门槛,目前本专业教师中没有双师型人才。

(三)产学研合作不深入,校企合作不紧密一方面,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以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为方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接。但是,本专业没有充分依托柳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形势,没有与企业有相关深入合作,人才培养没有及时充分了解相关企业的需求,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科研多集中于教育教学方面,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科研基本没有,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少,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因此,也得不到企业的投入。

二、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转型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科学性、规范性、应用性进行相应调整。首先,根据本专业的主干学科及核心课程,合理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其次,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根据学生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科学合理选择相应课程,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模块,同时避免课程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再次,按照学科基础、基本素质、应用能力的递进规律,要求学科基础课程和基本素质课程逐年减少,应用能力课程逐年增加,注意课程安排的逻辑性与实践关联性。最后,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课程设置上尽量减少基础理论性课程,开设与方向相关的实用性课程。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实践教学环节做出重新整合安排,要重新对各类实践性教学在课程安排的顺序、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上做出认真分析,把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组织,认真执行实践教学大纲,严格按教学大纲的来组织教学,要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可以聘请一批有学识有能力的单位人员担任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给予学生指导。再次,加快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基地,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最后,创新考核形式。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促使现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任教师更新知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对于年轻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研讨班、学术交流会,通过沟通交流,开阔青年教师眼界、学习名牌高校同等专业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与相关单位合作,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参加管理实践活动,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次,可以聘请有学识有能力的单位人员担任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给予学生指导。

第7篇:事业管理论文范文

一、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介绍

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是把货币作为计量单位,通过全面、系统、连续、科学的会计确认、报告、计量等计算环节,最终反映财务收支和资金运转情况的活动,在会计管理中占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1.会计法律。会计法律是管理我国会计人员的根本法律,对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管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会计法规。会计法规是根据《会计法》和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的适用于单位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它是细化的《会计法》,对日常工作有细致的规范要求。3.会计规章制度。会计规章制度是由单位制定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岗位职责、业务办理流程、人员配备等,因为我国事业单位的范围广,业务差别较大,所以在制定过程中也有不同之处,这样使得会计管理工作具有多样性的特点。4.会计控制机制。会计控制机制是为了保障单位的正常运行,实施的管理活动,它和会计规章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做好会计控制机制和会计规章制度。

二、单位会计管理面临的问题

1.对会单位中,会计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增强对会计管理工作,不但有利于强化单位内的各项职能,而且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大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的重要性。“重业务、轻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管理部门过分强调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却忽视了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缺乏改革会计管理的动力。由于人们对会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我国总体的会计管理水平普遍低,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企业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在利益驱使下铤而走险,或指使他人从事违法活动,并设置小金库、外帐等,严重威胁了单位的发展。2.监督体制不健全。我国的会计管理监督制度并不完善,对开展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领导、上级部门缺乏对会计人员的重视,监督执行力度不够,致使出现资金流失、人员懈怠等现象;另一方面是人们的风险意识差,长期处于安逸的环境中,缺乏竞争压力,严重限制了会计管理工作的进步发展。3.会计管理者综合素质低、责任意识差。(1)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人员的调查研究发现,其总体素质仍达不到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在会计人员中主要存在信息失真、价值水准低下等问题,这在很大方面阻碍了会计管理的应用。(2)由于受到自身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会计人员责任意识薄弱的现象。一方面,领导对会计管理的重视度不够高,而在单位中,领导者的意识通常决定着会计管理的应用实践结果;另一方面,会计管理人员的地位较低,渐渐被边缘化,工作的时间零散,甚至被当做副业。

三、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改革的措施

1.提高人们对会计管理的认识。在法律内容上看,责任人必须对本部门提交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承担主要负责。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加强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定期组织检查工作,一旦发现漏洞,及时进行解决,避免出现严重问题,给单位造成更大的损失。会计主管是管理本部门人员的直接负责者,应该尽力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人们的积极性。2.加强会计管理的监督工作。(1)会计管理的外部监督。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外部监督是指所属的上级部门、财政机构等相关行政部门进行的监督。加强外部监督制度,是保证资产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各项制度的重要途径。各级主管部门和财政机构要依据《会计法》的内容,对下属单位实行严格审查,发现违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4]。(2)对会计管理的内部监督。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仅仅依靠外部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完善内部监控制度。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管理方式,在对事业单位管理中同样适用,通过建立内控制度,能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自觉避免违规行为、提高人员的管理能力,从而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3.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1)加强人员的综合素质。事业单位要按照相关规定,对从业者进行培训,提高整体素质,保证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从业资格[5];同时为会计人员提供多样的学习进修机会,提高他们的知识素养,促进会计管理的高效运作。(2)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根据事业单位在工作中的需要,设定工作岗位,并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以提高人们的责任意识,如果依旧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要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罚。

四、结语

第8篇:事业管理论文范文

当前我国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管理比较混乱,固定资产管理方法落后,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首先,由于很多文体事业单位下设多个独立机构,固定资产的分布比较分散,一些机构在获得固定资产后不能够及时入账,一些报废的固定资产也做不到及时销账,固定资产实际存有量与单位账目记录存在较大的偏差,再加上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统计,导致大量固定资产游离于单位账目之外。其次,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产权界定不够清晰,对于下设的相关机构来说,有的固定资产来源于上级单位拨款建设,有的是下属机构自筹资金购置,由于管理上的不规范,一段时间以后,一些固定资产的产权所属很难辨别,加上一些机构在转让、变卖固定资产时没有按照规定向上级进行申报,交易活动大多是机构的自主行为,这更对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再次,当前我国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利用率普遍不高,在有些地方,这些设施甚至只是摆设,造成了固定资产的巨大浪费。

二、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首先,受到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文体事业单位内部人文色彩过于浓厚,出于维护人际关系的考虑,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并不愿意过多的监督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对于固定资产的监督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其次,很多文体事业单位内部并没有完善的监督制度,监督工作中人为主观性较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得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审计部门在监督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国很多文体事业单位内并没有单独的审计部门,审计工作往往挂靠在财务部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得到保障,审计工作执行力度不够,对固定资产的审计仅仅平留在表面阶段,无法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加强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文体事业内部治理结构建设首先,文体事业单位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的分布情况,组建固定资产管理办公室,安排特定领导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将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其次,文体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将下属各机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纳入到统一的管理系统中,定期召开固定资产管理会议,增强各机构的全局意识,实现各机构之间密切配合和相互协作。再次,文体事业单位内部应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加大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宣传力度,消除单位内部重视流动资金轻视固定资产的思想,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一种方式,将固定资产管理与员工绩效与职务升迁挂钩,充分激发普通员工参与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积极性。最后,文体事业单位应该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吸引外部优秀管理人才,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二)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首先,文体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优化固定资产分配结构,单位要按照国家关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规定,严格审核下级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申报手续,规范固定资产审批流程,确保各部门的各项固定资产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其次,文体事业单位应该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的统计,定期对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做到固定资产与账目记录相符,同时明确固定资产的所有权,避免产权模糊引发的纠纷。再次,文体事业单位要对内部各部门及各下属单位固定资产的建设投入资金、建设进度、建设结果进行及时的记录,准确分析固定资产的日常损耗情况,加大对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和修缮以及折旧变卖的管理工作,提高固定资产交易的规范性和透明度,避免国家财产被一些人员非法侵占。最后,文体事业单位要认真分析各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本着“能租就租、按需建设”的原则,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投入,减少固定资产的重复建设,同时各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适当对群众进行开放,以提高文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三)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首先,文体事业单位应该打破陈旧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指导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并将相关规定完整准确地传达到单位各个部门及各下属单位,使监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文体事业单位应该参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固定资产监管方式,严格控制监管人的权力范围,尽量减少监管过程中的人为干预因素。其次,文体事业单位应该注重对审计部门的建设,提高审计部门在单位中的地位,扩大审计工作的范围,此外文体事业单位应该利用外部会计事务所,提高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充分发挥审计在固定资产监管中的作用。再次,文体事业单位应该拓宽对固定资产的监督渠道,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各种新型媒体向外界公布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自觉接受群众和媒体的广泛监督。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主要负责该区的文化事业管理,该单位在内部设立了审计部门,并制订了完整了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同时该单位还利用互联网,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开设了“秦淮文化”作为官方微博,及时向外界公布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认真回答广大群众的质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第9篇:事业管理论文范文

(1)资产管理风险意识不强。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上,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认为事业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由财政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监督管理,不会出现大的风险问题,因此在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上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

(2)对于资产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对于事业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没有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因而也无法准确的掌握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益情况,对于资产管理模式的改进也十分不利。

(3)信息系统不健全。在资产管理工作中,未能全面的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仅造成信息出现失真的问题,而且也造成了信息数据传递的滞后性,导致无法对事业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施动态管理。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提高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必须依赖于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而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建设则需要内部控制管理来完成,因此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在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应该以内部控制为载体,依靠内部控制的完善来实现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中强化风险管理。避免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出现使用效率低下以及资产不正常流失的问题,主要的途径还需要通过强化风险的识别分析与控制来实现。在具体的风险管理上,对于国有固定资产的配置,应该确保按照预算计划实施,实现资产配置的均衡;在资产使用方面,重点采取措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资产的闲置率;在资产处置方面,严格控制未经严格的审核批准随意处置资产的现象;在资产清查方面,主要是确保清查结果的准确无误;在资产的监督检查方面,则应该重点确保监督的经常性与有效性,确保发挥实际作用。通过在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风识别分析与控制管理,降低资产管理风险。

(2)建立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在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完善绩效评价机制的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绩效评价机制的具体实施,首先应该明确绩效管理评价的主体,以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为主体,联合预算编制、财务部门、仓储部门共同参与资产的绩效评价工作。其次,应该建立准确全面的资产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将资产完整率、闲置率、负债率以及使用率等作为指标,对资产的具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考核。第三,应该将绩效考核评估结果充分运用,可以与部门、岗位人员的评优、晋升联系,以督促各个责任部门不断地提高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3)构建高效的信息系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和种类多,没有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很难真正的提升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因此优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应该着力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将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预算编制信息、调剂使用信息、清查盘点信息、资产处置信息以及会计核算处理信息等全部纳入信息系统之中,并结合资产管理实际情况的变动及时的更新数据,进而形成对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大幅提高资产管理的时效性与准确定,同时也可以及时的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时纠正调整。

(4)强化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重点是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来实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主要是对购入、自行建造、融资租入、接受捐赠、盘盈等固定资产进行审计;对固定资产增减、结存的审计,则重点是对固定资产的真实性、所有权、新增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少、融资租赁情况、核实期末固定资产价值、固定资产披露正确性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通过全面有效地内部审计监督管理措施,不断的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三、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