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总结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总结

第1篇: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总结范文

(1)参训人员需掌握与治未病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文化知识的部分内容,这些理论知识是中医护理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服务于临床工作,适应“治未病”发展的需要。(2)参训人员需掌握中医体质辨识相关知识,包括中医九大体质分类与特征、判定方法和标准,以及各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与九大体质的关系,通过培训具备一定的健康评估和中医体质辨识能力。(3)参训人员需掌握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熟悉医院健康管理理念及流程,了解医院营销策略。“以人为本”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所在,要体现人性化的温馨护理,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健康管理流程,掌握医患沟通方法,使临床工作顺利进行。(4)参训人员需掌握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包括针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贴药法、敷药法、坐药法、中药熏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超声雾化疗法、中药穴位注射疗法等,这些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适用范围广,具有中医简、便、廉的特点,是中医专科特色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治未病”工作开展的主要方法。(5)参训人员需掌握辨体施护,健康指导的具体方法,以中医九大体质分类为基础,掌握不同体质适合运动的方式、强度、起居及饮食宜忌、情志调摄、食疗、药膳种类和烹饪方式。并具备对各专科病员进行健康宣教及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的能力,籽‘治未病’,理念融入专科临床护理工作中。

确定以“治末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培训形式

各临床科室成立中医“治未病”小组,选派1—2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热爱中医护理的护士,以业余半脱产的方式参加治未病中心开展的治未病专项护理培训,培训方式包括专题讲座、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示范操作、案例分析、分组竞赛等。

专题讲座

以中医九大体质为总纲,强化与“治未病”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每次讲座预先发放讲座PPT,并将讲座过程全程录像,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引入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主动学习热情,结合讲授重点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促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分组讨论

专题讲座结束后,预留与专题相关的延伸问题给学生自学和讨谢,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

提供有典型临床意义的中医体质病例,鼓励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病例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不违反诊疗原则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作为案例分析的补充,由学生自身充当医患双方角色,使其身临其境,在模拟角色的同时,对典型案例场景再记忆,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应变能力,最后老师予以综合点评,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示范操作

培训前制定各种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的操作规程,使学生对操作技术有规范意识。老师充当操作示范主角,负责示范与讲解,并将各种操作的禁忌症、适应症、注意事项、医患沟通技巧融入其中。

课堂实践

示范操作后,给予学生充裕的课堂操作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高中医技能操作水平。

分组竞赛

在培训后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竞赛,各小组运用所学中医理论知识,与患者互动沟通,获取临床资料,完成患者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评估,制订健康教育和辨体施护方案,并当场实施健康宣教和部分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老师给予当场记分和点评,通过竞赛,学生对所学中医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提高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确定以“治末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培训考核方式

第2篇: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医特色管理;专科管理;风险控制;应用

中医保健理念在儿童的专科管理中具有其独有的途径和优势,可通过辨证论治、体质分析、饮食调养、起居调摄、中医适宜技术等方法改善小儿机体状况[1]。为进一步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儿科专科管理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9月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2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男65例,女60例。对照组男63例,女62例。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专科管理:①评估新生儿综合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新生儿基本情况、体格检查结果、喂养状况、睡眠状况、家属心理状态等,新生儿基本情况有胎龄、体重、简要病史等。②对新生儿出现的常见生理现象进行指导或干预管理,如生理性黄疸、体重下降、乳腺肿大等。③实施喂养指导、皮肤黏膜管理、疾病指导等管理项目。观察组在常规专科管理内容实施的同时,辅以中医特色管理理念。①构建中医基础管理理念,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②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包括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项目,各项目管理质量分为优、良、差等。统计两组新生儿家属对管理方案的控制与责任、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自评,各项目满分均为10分。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方面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专科管理方案在控制与责任、自身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中医学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体质辨证分型等进行了概况总结。其生理特点主要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能发展健全[2-3],但在另一方面,小儿的机体无论生理功能还是形态结构,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育成长阶段[4]。在病理生理方面,小儿机体尚未完全成熟,生理结构和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御邪能力较弱,容易被外邪所伤[5]。与成年人群相比,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对于医学治疗及管理的反应都更为灵敏[6]。小儿的体质形成情况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7]。先天禀赋是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依据。后天的生活环境因素、日常调护因素、疾病因素、医药因素等都对小儿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8]。因此,在新生儿群体中,也存在形态各异、饮食偏好差异、体质差异明显的情况。在同样的生长环境和致病条件下,新生儿也会存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机体抵抗力等方面的差异。中医学辨证管理理念认为,小儿的体质特点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疾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辨证理念和整体论提倡要针对不同个体,因人制宜,以人文本,防病治病。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宗旨,是根据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主要健康问题开展中医饮食起居指导,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运用,改善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为从管理角度探讨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科室在实施常规专科管理方案的同时,构建了中医特色管理理念。为提升医务人员的中医药专科管理素养,对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随后,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两组的专科管理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无论在风险控制管理还是在小儿的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中,中医特色管理方案的应用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且相关检测指标的综合结果也显示,中医特色管理方法能够提升被管理对象的机体抵抗能力,从病理生理学上提升其抵御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接触到了相关的中医药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知识,将其运用于医学管理实践中后,更加有助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并实现了多学科协作,家属对于优化后的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也较高。

参考文献

[1]杨金昭,李双彤.刘彦岭教授基于调神理论推拿治疗小儿湿疹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1,36(1):50-54.

[2]王洋,郑夏楠,李灿东.浅谈儿科“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通报,2017,16(5):44-46.

[3]闫永彬,马淑霞,任献青,等.基于“热饮”理论之清肺蠲饮汤治疗小儿肺炎热饮阻肺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4):510-511.

[4]张显,刘芳.六经体质理论在儿科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3):11-13.

[5]闻亮,汪灏.个体化营养教育在0~6岁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419-421.

[6]刘娜娜,孙源,陈佳,等.消瘦儿童104例中医体质特征参数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2):859-861.

[7]叶绮娜,卢焯明,张刚.291例岭南地区小儿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及调养建议[J].中医药通报,2020,19(4):57-60.

第3篇: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总结范文

1临床资料

抽查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骨科出院病历护理记录按卫生部关于《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通知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为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其中不合格的护理记录307份、占23.93%。

2结果

见表1。

3缺陷原因分

3.1对中医护理记录认识不足

中医护理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临床有关资料、并对有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整理进行记录。现由于护理资源相对不足,在中医医院工作的护士大多数是西医专业的护士,对中医理论知识缺乏,对中医护理认识不足。

3.2对中医护理知识掌握肤浅

由于我院的护理人员90%是西医护士,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辨证知识掌握甚少,从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中医护理也要依据四诊八纲、节气变化及个体差异来进行辨证施护,有的只是生搬硬套一系列中医词句,结果有的措施并不符合患者病情,从而影响了护理效果。

3.3记录缺乏中医辨证施护内容

有的护理记录中从头到尾没有中医辨证施护内容,完全按照西医护理进行记录。

3.4记录缺乏真实性

主要表现在字迹潦草、简化、涂改、刀刮、修补,不按照规定修改等现象,为力求记录的整洁美观,存在一个人的笔迹完成多个人的护理记录等情况。如记录中描述“患者外出,病情不详”,而体温单相应时间内仍有体温、脉搏、呼吸的绘制。

3.5记录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

由于有的护士法律意识淡簿,有的记录不是以实际观察测量得来的信息进行记录而是凭主观的想象来书写记录,有的是提前记录,所以护理记录就会出现漏记,补记,与患者病情严重不符的现象。如一股骨骨折的患者,因卧床未解大便3天,而护理记录单上则是每日大便一次。护理记录不准确,不能为医师提供有效的治疗依据,为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

3.6记录缺乏功能锻炼的连续性

主要原因是护士只注重临床护理操作,未及时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指导记录或记录中未体现功能锻炼由被动至主动循序渐进的锻炼过程。

3.7记录缺乏一致性

由于护理人力不足,护理人员承当着大量的治疗护理工作,加之护士专业水平有限,经验不足以及医护双方在收集患者资料过程中信息来源的误差[2],特别是在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抢救结束后未及时记录,医护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不一致.护士与护士之间记录也存在不一致性。

4干预对策

4.1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及技能操作培训

首先对全院护士进行中医相关基础知识培训,采取中西医护理相结合使全院护理人员从观念上转变,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以点带面,从理论到临床,请中医医师和中医护士指导西医护士,正确运用中医术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辨证施护,提高业务水平,通过学习,目前我院护理人员的辨证施护水平已有明显提高。

4.2注重培养护士的法律意识

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护理有人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还必须有依法施护的法律意识,因此,为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我们在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举办讲座,请医务科进行医疗纠纷事故案例分析,从法律角度来认识纠纷事故发生的原因,并用法律手段进行解决。

4.3加强护理记录质量管理

护理部组织护理质量控制组人员每月定期、不定期下科室抽查运行中的护理记录或通过夜查房检查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对全院出院患者的病历进行系统的考核,杜绝不合格的病历归档。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分类归纳、总结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反馈给责任护士,并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进行整改。

4.4规范护理记录书写标准

规范的护理记录是患者获得救治的真实反映,是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依据,同时又是医疗护理纠纷处理中的法律依据。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通知和云南省卫生厅关于《云南省表格式护理文书书写的要求》的标准要求,进一步规范护理记录书写,遵照科学性、及时性、客观性、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突出中医辨证施护的原则,要求护士病情有变化、发现护理问题、特殊检查、治疗用药及手术前后随时记,危重患者重点观察重点记。自相矛盾,含糊其辞的记录不能有[3],严格执行护理记录书写规范。

4.5加强医护沟通确保医护记录一致

要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主动和医师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第一手材料,医护信息得到及时交流,及时核对医护记录以保证记录中要求执行的准确性[4],确保护理记录和医疗记录一致。

第4篇: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总结范文

一、校本培训的内涵及特点

理解校本培训的内涵的关键,在于对“校本”和“培训”两个含义的解读。按照欧洲教师教育学会1989年的界定“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每个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从中可以得出“校本”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而“培训”则是一系列在职继续教育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校本培训通常被定义为为了满足学校及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组织的,以学校为主要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为实现本校教学目标服务的一种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模式。

校本培训是不同于“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为基地”的院校教育和师资培训模式的一种培训模式,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有学者总结了校本培训的四个方面的特点:能够保持培训的针对性,培训活动的收益好,培训活动的涉及面广,使得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更具指导性。在笔者看来,校本培训适应教师所在学校的实际与需要,直接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项培训活动,充分发挥了学校特色,同时还十分关注教师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有效的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培训活动取得实际效益。因此,除了以上特点外,校本培训还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保持学校自身的特色性,二是注重发展教师的实践性,三是发挥培训活动的多样性,四是激发教师学习的自主性。

二、校本培训在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中的作用

1.继承传播,突出本校校园文化特色

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中医药实用型人才为己任,必然会营造出融合中医药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特色校园文化。“双师型”教师作为这些特色文化的传播者,其自身必须对中医药专业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内涵具有深刻的认识,并在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传承特色校园文化方面,校本培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校本培训是由学校自主规划、设计、组织和开展的各项培训活动组成的,其必然适应于本校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能有针对性地凸显出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将特色校园文化教育贯穿于教师培训活动的始终,让全校“双师型”教师从了解校园文化,到认同校园文化,并最终传承校园文化,为保持本校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提供了保证。

2.明确需求,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作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教师,既要以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理论知识授课,又要以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所以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两方面的能力都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其中,中医药基础理论可以从教师在院校教育期间的学习中获取,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却需要教师在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立足本职岗位,通过在职继续教育来进行培养。因此,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重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将培训活动置于学校和教师的实践中。校本培训中所有培训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了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来安排的,而且校内培训活动渗透在教师的实际工作当中,与本校、本职、本岗紧密结合,并通过受训者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能力进行评价的,对于提高“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第5篇: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总结范文

 

辩证施护是通过分析四诊获得各项临床信息及资料,并进行求证,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最为合理的个性化治疗和护理的过程[1]。而小儿在生理上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作为儿科新进护理人员除应掌握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和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外,更应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提供相应的辩证施护。

 

1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指导日常护理工作

 

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与施治结合的解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辩证的最终目的,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一个护理规范,因此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是做好中医辩证施护的根本保证,新进护理人员应规范化地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学习小儿生理病理知识,掌握辩证方法、常见疾病病因病机和疾病间的发展转归等理论知识,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护理工作,做好辩证施护。

 

2树立辩证施护理念,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

 

2.1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和主要特色,在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中,我们要牢记辩证施护的理念,学习并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结合患儿病情提供相应的护理。

 

2.2辩证施护的一般方法

 

2.2.1运用四诊方法收集辩证资料 通过望、闻、问、切分析病因、病机、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辩证提供依据。

 

2.2.2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辩证施护 采取“四诊”“辩证”“实施”“评价”等步骤,对病人进行主动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恰当的护理。

 

2.2.3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累积护理知识和经验,提高护理质量。

 

2.2.4要培养整体护理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科室中建立中医护理的学习和应用氛围。形成科室护理前辈与新进护理人员一对一帮扶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更好地将辩证施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

 

3掌握辩证施护原则,体现儿科护理特色

 

3.1辩证施护原则

 

3.1.1扶正祛邪 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3.1.2标本同护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3.1.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如感冒有风热和风寒的区别,在护理上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腹泻和肺炎是两种疾病,但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都可以给予发热的对症护理。

 

3.1.4辩证施护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3.1.5预防为主 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

 

3.1.6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内外上下联络沟通的有机整体,而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抗病力较弱,容易发病,病变的扩散较快,易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因此,儿科病护理也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局部与整体护理的结合,注重内外环境统一的调节,根据儿科病证特点,制订局部和整体的具体辩证施护措施,以及病情观察、饮食宜忌、心理调护、对外界环境的调节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使护理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3.2在生理上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筋骨未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差;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在病理上具有发病较快,传变迅速、变化较多、易虚易实的特点[2],故儿科的辩证施护必须结合小儿病症特点,突出儿科特色,及时准确判断病情,使辩证施护准确无误。

 

4讨论

 

由于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之气软弱”(《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变蒸》),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药证直诀·原序》)等特点,其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且病后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更为迅速,所以,儿科病的辩证施护,更应体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为使儿科病的辩证准确无误,护理及时有效,应该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及病证特点,坚持儿科病辩证施护的总体原则。在临床中,新进儿科护士在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知识,还要做到突出儿科特点,辩证施护及时准确;护理实施与疗效观察结合,随证辨护;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护理系统完整,以提高辩证施护的实效。

 

总之,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小儿病情变化迅速,作为护理人员,应掌握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熟练应用辩证施护方法,对患儿实施及时准确、系统整体、形式多样的符合儿科疾病特点的护理方法,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疗效。

第6篇: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总结范文

临床见习在医学生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起到一定衔接作用,是从一名中医临床学生即将成长为具备一定高素质临床水平的医生最为关键的一步。一方面在于医学临床实践能进一步巩固学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增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临床独立工作和思考的能力,为日后独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笔者根据《中医内科学》的特点,以“早期导入临床,后期强化技能”为主线,通过“早实践-多临床-零接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理论与临床实习的零接轨。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中医内科学》课堂学习期间,留出一点课时作为临床的见习时间。如脾胃系统疾病包括对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等中医内科常见消化疾病的就诊基本顺序、中医四诊合参的要点、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运用过程等各方面内容。通过临床见习,有助于把临床运用的实践知识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浓厚兴趣。

2实训教学

面对当前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较多,而医院门诊典型患者少的现状,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量化,建立一批高水平,规范性,多样化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模拟环境。注重不断完善临床实习基地的硬件建设,更要开发一些教学软件的建设,比如教学融入到临床中,通过安排具有经验丰富的教授进行课堂和临床的培训,中医院校临床教学与医院间应加强的临床交流,对于临床教学的督导,加强带教老师的团队建设,增强临床带教老师的授课能力,不断引进新的临床博士以提升临床教学能力,促使教学工作日趋示范性、健康化、年轻化。为学生搭建一个中医内科学的实训基地,也是一个中医内科理论学习到中医内科临床实践间的知识平台。学生在大学2年级系统学习完《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后,学校才启动此模式,学校实训中心是借助临床的一些模拟设备如电子把脉仪器、电子舌诊图等为临床实习的学生营造一种栩栩如生的中医内科学临床实践环境,基于实训教材以及大纲,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在强化实训基础上,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临床技能比赛,参照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模仿其考核方式,也采用三站式的临床考核,即“病案的采集”、“病案的书写”和“技能操作”。而对于常用实用的临床知识及技能进行训练,如脾胃病,对胃痛疾病的八纲辨证、四诊等掌握,诊断的依据,与胸痹、腹痛、真心痛的鉴别诊断、如何区别其他症型等、以及所涉及的常用方剂如二陈汤、保和丸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加深了之前背诵和理解过的中医内科学知识,增强对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形象直观的认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临床技能有效判断临床实际操作。

3实习教学

学生在结束短期内的临床实训考核后,将进入临床实习的阶段。按相关专业并把此阶段实习学生进行分组分配到临床各科轮转,面对面与对患者的交流,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把课堂知识和临床阶段所学知识相结合。带教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患者的病史采集和针对性的查体,从而使学生不仅注重对阳性症状,又能避免遗漏患者的阴性症状。再进行充分的分析病史特征和诊断的依据。此时,带教老师不能先给出诊断的结果,要主动引导学生讲述以何种依据为诊断要点做出诊断,借以提出相关的鉴别诊断。让学生自己揣测和分析并参与讨论,总结诊断的方法差异。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则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综合的分析能力,使其对可以掌握正确该系统疾病的知识。岗前实习培训的必要性在中医医院开展岗前实习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是集技能和理论培训、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中医思维和四诊能力的培训为一体。开展岗前实习培训,分进实习点前培训和进实习点后两步走。第一步的进实习点前的培训一般是在主干课程结束后,通过1-2周的培训临床基本操作,强化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一般操作技能;开展必要的职业素养培训,其中包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进入相关科室的基本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第二步在进实习点后,医院教学科应开展实习生规范学生医生的职业素养,了解每个临床科室诊疗范围,熟悉常见临床理化检查项目指标,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病历书写,着重强化学生对病历书写的规范化,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思维。进入临床科室后,实习生在所在科室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科室主任或教学秘书须重视实习生的培养,通过会议或座谈的形式,介绍科室的情况、学习科室规章制度,强调实习要求和考核要求(必要情况下,可以印发科室的实习生考核事项),使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和职责。岗前的医患关系培训,是毕业实习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法律的完善,患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以及社会媒体的对医患关系的过度关注,今年来我国的医患矛盾和纠纷发生率急剧攀升,导致在教学中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因此,临床教学的培训中,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及时有效进行患者及家属的疏导工作、让患者了解医疗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尽量避免在预防医疗中发生医患纠纷。在既发的医疗纠纷,培养的应对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处理纠纷的能力等,都是毕业实习生培训的重中之重。

4结论

第7篇: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中医;诊断学;教学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1]。它是继《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紧接着开设的一门课程,它不仅是中医学的基础课,也是从基础理论过渡到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可见其重要地位不可忽视。理论实践相结合地教学模式不仅是本书特性的体现,也是最合适于本科生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

1中医诊断学的教案编写

现在很多中医药高校的教师不注重教案地编写,甚至不写教案,随意制作一个PPT就对学生进行讲学,这是对教学不负责任,也是非常错误的方式。教学活动开始前首先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教案编写,它对教学活动能否顺利有序地进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诊断学教案地编写必须依照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大纲和课标规定,深入了解教学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编写。教案的内容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授课题目、教学目的、教学时数、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2]。教案的编写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安排课时以及教学时间。可以先写出课程总的教学安排,再写出每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安排。教学活动地设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是教案中必须详细写明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教师教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书写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知识的储备和理解能力,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创新性,要擅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案地编写要充分地了解教材,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切合教学实际。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原有的教学计划被打破,不要着急,要找出原因,对原有教案中的教学计划进行一定的调整。每节课后,注意写好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总结,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要认真听取优秀教师和教学专家对自己教学上提出的宝贵建议,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对自己所写的教案进行不断地修改与完善,抱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对所编写教案进行细细的打磨,为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切实的努力。

2教学方法的运用

2.1中医诊断学常规的教学模式

中医诊断学常规的教学模式是对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即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以教学班为单位授课等诸多原因的影响,这种授课模式还是现代中医院校主体的授课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对中医诊断学教材要非常熟悉和了解,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详略得当的对教材的知识点内容进行讲解,例如知道中医诊法和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两部分主要内容[3]中医诊法部分,望诊与问诊的内容为重点,就要在这两部分相应的多花些时间进行讲解,辨证部分为难点,由于辨证方法较多,较易混淆,教师讲授内容较多,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理解,必须多举临床实际案例,用图示或表格法罗列异同知识点进行对比,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有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打乱教材的编排顺序,但前提是必须严格按照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并按时完成本学期规定的教学任务。例如,根据诊疗经验,问诊是中医科医生诊病时贯穿始终的诊疗形式,而望、闻、切诊都是在医生问诊的过程中进行,可以打乱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临床的实际需要,把问诊提到最前面的章节进行讲解,在依次进行望、闻、切诊内容的讲解。教材知识的讲授一定要符合临床实际诊疗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医学生走向临床岗位助力。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不能脱离现在的科学前沿,先进的中医诊断学发展研究成果应该有意识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开阔眼界,拓宽学习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认为中医就是古人的那一套,与现在的社会科学脱轨。

2.2情境演绎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它突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而不只是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4]。传统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是给出一个较为死板的案例,案例后面附几个问题,看过案例后,教师点名,学生起来对案例的问题做出回答。由于都是抽课堂教学上的零散时间,对案例的选择较为草率,教师对案例本身又缺乏深入地了解,除了学生被动地起来回答问题,都是教师一人在完成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也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首先教师应该肯定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价值,安排相应的课时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注重案例的选择,可以选取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医案,也可以选择现代名医案例,但案例的选取必须符合中医诊断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点,案例的选择要典型[5],契合临床实际。案例确定好后,安排学生对案例进行情境演绎,情境布置和演员穿戴的服装都要与案例内容有较高的契合度,扮演的学生在熟悉了解案例内容后,进行策划和试演,老师从旁协助指导,提出看法和建议,学生再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修改,直到真正的演绎开始,案例演绎要接近真实,不可夸大和做作。在学生演绎之前,教师要给观看的学生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演绎,演绎完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也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写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教师做出汇报,教师在对此做出相应的评价。此教学法更注重案例的分析过程,所谓案例的分析就是归纳案例的临床特点和辨证依据,再做出辨证和诊断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和讨论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在评价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只给出她认为比较合理的答案,并不给出标准答案,保留学生思考的空间。情境演绎式的案例教学法,使得死板的案例得以生动的呈现,学生对案例的印象更为深刻,无论是从问题的设置,案例的演绎,小组讨论与教师评价部分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与设计,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其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得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衔接更加紧密,强化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3问题式的PPT汇报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着问题解决[6]。而教师采用问题式的教学结合PPT的汇报方式,不仅给予学生锻炼与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在汇报和制作PPT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好的巩固了已学习到的中医诊断学知识。在PBL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可以成立专门的问题设计小组,由有经验的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的老师,临床1线的医生和研究生等组成,问题的设计可以是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易错和易混淆的地方,也可以是临床真实的患者病例,或是中医诊断学前言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等等,问题的设计最好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贴近临床实际,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科研热情,那将会更有意义。问题确定好后,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问题准备PPT汇报,现在的课堂教学都采用小班制,可以每节课抽出部分时间让1~2名同学进行问题式的PPT汇报,最好1学期内每个学生都能有汇报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学生根据所选的诊断学问题,开始PPT的制作,制作的过程也是PPT设计的过程,设计的思路,框架的构建,PPT的美化都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期间需要学生检索大量文献,搜集大量的资料,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主观能动性也大大提高。PPT的汇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锻炼,要明白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勇敢的展示自己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必需具备的品质。学生汇报完后,下面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让汇报的学生做出回答,也可以对汇报学生的情况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提出更好的建议,在这种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就会有更深的体会。最后,老师对本次的PPT汇报做出总结性的评价,要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给予积极的肯定,也对PPT如何更好的制作与完善提出自己的想法。相比之前的问题式教学法,结合PPT汇报的模式,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从幕后的听众成为主角的演员,学会去积极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强化了对知识的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都有了更大的增强。

3实训教学

现在中医诊断学的课程设置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虽然各大中医院校也设置了相应的实训教学的课程,但是所占的课时比例还是非常少,可见大家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度不够。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再加上现在的实习带教资源非常有限,那实训教学课的开展就非常的重要。上海中医药大学已开设近10年的《中医诊法技能训练》课程,并进行望诊、脉诊、按诊、腹诊等单项诊断技能的训练,可见对中医诊断学的实训教学非常重视。他们认真编写《中医诊法基本技能实训》等实训方面的教材,规范了实训教学及技能操作的流程,并在编写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尝试与创新,为更好的开展实训教学服务。大量数字化诊断仪器(中医面诊数字化检测仪、脉诊模型手、TP-Ⅰ型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的)不断研发与改进,也为实训教学课程的更好的开设提供了相应的设备支持,他们还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开发出了相应的中医四诊技能训练与考核系统,此系统不仅培养了训练相关专业学生中医临床四诊基本技能,提高医学生中医四诊信息采集的能力,也成为中医学生岗前培训的有效途径。学校为了开展好中医诊断学的实训教学给予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要真正开展好中医诊断学的实训教学,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各大中医院校不仅要重视实训方面的教学,加大实训教学的课时量,还要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特色的实训教学。重视与其兄弟中医院校的学术交流,开展实训教学方面的合作,互相学习所长,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

第8篇: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进修医师; 临床教学

近年来,医疗知识及技术正快速更新,特别是对于重症医学专业来说,几乎每一两年都有颠覆性的理论出现,这对于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师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及时更新理论知识以跟进当今医学进步步伐。然而针对于广大基层医院的临床医师普遍情况,由于各种资源的短缺,往往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医学理论知识,而通过前往医学相对发达、综合水平较高的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修学习,是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对于提供进修途径的三级教学医院来说,如何更好地对进修医师进行教学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永恒主题。本科是国家临床重点学科科室,每年带教、培养来自区内各地的大批进修医师,在带教培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此谈一些心得体会。

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众所周知,当今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大多数的医疗纠纷往往都是由于医患之间沟通不畅造成的[1-3]。大量事实证明,具有良好医德的医务人员,治疗效果好,漏诊、误诊少,医疗纠纷少,反之,医德不良的医务人员往往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即使技术水平较高,也常常出现责任性差错和事故,不仅给患者增加额外的痛苦,甚至造成伤残、死亡。特别是对于重症监护病房的(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而言,由于入住ICU的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家属往往处于精神极度紧张甚至崩溃的边缘,但凡一些小的医疗失误或者言语过失便会造成矛盾的放大,为此,要积极搞好医德医风建设,促使每一位从事ICU的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光荣的、重要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患者安危有关,对患者承担着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如能把这种道德责任转化成信念,医务人员就会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带教老师作为进修医师接触最多的人,老师的言行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带教老师要有高尚的情操,既要关爱患者,也要关爱进修医师,以身作则[4-5]。

2 因人施教,个体化原则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域的科学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多数进修医师以来自基层医院居多,他们的医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善于洞悉进修医师的知识水平,采用因人施教,个体化原则进行教学指导:(1)对于年龄偏大的,接受能力不强的进修医师,可以采取少排夜班,多跟班,多课时的理论授课方式,甚至在平时授课时,尽可能采用举例的方式传递知识,便于理解和掌握,平素多说些鼓励的话,可以提升他们的信心。(2)对于年纪轻,富有活力的进修医师,可以采取鼓励多动手,多提问,甚至发现问题当场提出当场解决,鼓励出现激烈讨论问题的情况,避免打击这类进修医师的积极性。(3)对于理论知识薄弱的进修医师,鼓励其在空余时间多阅读,并且适当推荐通俗易懂的医学书籍供其阅读。(4)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进修医师,可以通过多带教,增强其信心、勇气,不厌其烦的多讲解操作细节,提高其技能水平。

3 加强理论培训,培养正确严谨的临床思维

正确严谨的临床思维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要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必须先掌握准确的医学理论知识。对于从基层医院前来学习的进修医师来说,薄弱的医学理论基础是其最大短板,受制于基层医院的条件,很多进修医师毕业后往往缺乏足够的条件提升基础理论知识,而当今医学信息的更新却是如此之快,特别是重症医学专业的知识,相关诊疗规范、指南不断更新,如不注重对进修医师的理论培训,则会造成诊疗的不规范,降低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增加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

3.1 直接理论知识培训 可以通过举办小讲课、教学查房的方式。由于ICU涉及的专业知识十分广泛,对临床医师的要求较其他专业偏高,所以授课或查房所涉及的知识面应当广而深,既涉及到基础理论知识如病理生理、生物化学、解剖等等也应涉及到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必要时授课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授进行理论培训[6]。

3.2 运用相关工具 借助医学书籍以及检索文献资料是学习基础理论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途径[7]。另外通过使用现代化软件如ppt、Excel、word等做病例总结性分析,往往对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3 实行启发性教学,培养整体性思维 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带教老师要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全面、深入,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进修医师敢于提问,敢于思考,敢于刨根问底,回答正确者能说清病理机制,错误者能找到原因,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8]。对于散在的疾病线索,带教老师要善于学会总结性归纳,启发进修医师的整体性思维,能够做到将各种散在的线索归于一个病因,尽可能用整体思维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用一个病因解释所有相关的病情变化[9]。

4 重视临床技能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临床技能培养长期以来较临床知识而言,往往被临床医师忽略,然而临床技能水平的高低往往是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低的关键因素,特别对于重症医学科这个专业而言,更突显其重要性。ICU是一门很注重临床技能的学科,在临床工作中,往往需要紧急的插管、穿刺、先进仪器的操作等,这些情况常为突发,一线医师往往等不及上级医师前来指导抢救必须原地紧急实行抢救措施,此时,抢救医师的技能水平高低就成为决定着患者的生命是否延续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须注重每一位临床医师的技能培养。

在进修医师进入临床时,要了解每位进修医师的技能操作水平情况,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不同等级的操作机会,特别是针对那些在基层医院鲜有机会的技能操作,但是如果过度放手往往因容易发生并发症而损害患者的利益,所以应“放手而不放眼”,保证医疗安全。

设立全面的临床技能教学平台,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科学研究等平台;要配备有完善的教学资源,如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等;加强临床技能教学与相关科室的合作关系,如可以与呼吸内科合作学习纤维支气管镜操作,与耳鼻咽喉科合作学习气管切开术,麻醉科学习气管插管术等[10]。

5 增强科研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医学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的学科,只有从事医疗行业的医务工作者具备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方能够时刻把握最新医学信息的进展,及时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将这些最新理论知识及早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中,不断累积经验教训,书写并发表相关医学论文,这样才能达到同行业内的先进水平。而笔者发现,前来进修的医务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普遍较欠缺,他们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及对如何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毫无头绪,认为在基层医院受制于体制、医疗资源、医疗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制约,根本就不适合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即便有好的思路,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难产。这就造成我国基层医院的医学理论、科研水平普遍较弱的现状难以改变的尴尬局面。而国外,如美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就比较成熟,其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与成熟的学科培养体制,能够对各层次从事医学工作者进行针对培训,达到满意的效果[11]。为了提高进修医师们的科研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1 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掌握现代医学进展的主要工具就是能够熟练使用医学英语,方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国际上最新医疗进展情况。医学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和自如运用对于个人知识面的拓展以及今后专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往往最新的医学进展来自于国外的英文文献,只有掌握较高水平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利用空余时间“随心所欲”的汲取医学信息。而我国的医学生普遍英语水平较低,往往是学而不能致用,特别是对于基层医院的进修医师这一群体,英语阅读能力普遍较弱[12]。为提高其英语能力,首先要做到提高其对医学英语的兴趣,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在平素教学工作中让其感受浓郁的英语氛围,如在交班、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等相关场合适时的用英语表达,让其自然地融入此氛围中,主动接受相关的英语教学,反复听到常用的英文单词语句,自然会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英文单词。其次,可以采取利用小讲课的方式,对最新的外文文献由带教老师进行逐句翻译,并适当讲解语法,培养进修医师的阅读思维,后期还可以通过指导进修医师如何检索英文文献,培养其查阅相关知识的能力[13]。

5.2 提高搜索文献的能力 通过医学文献检索可以提升医术水平,既是科学研究选题的需要,也是科研成果的主论依据,更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需要[14]。当前传统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普遍采用大班教学、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教学安排不合理、考核方式不合理等。要提高文献能力,应适当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通过思考、讨论、查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改革课程内容: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文献分析、课题查新和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内容;优化教学效果: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如利用微博、QQ、微信等社交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实时指导学生学习[15]。

6 采用双向考评制度

在进修结束时除了应该对进修医师的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水平进行考核之外,同时亦应该进行对进修老师带教模式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查,及时发现带教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纠正改进,这样可以促进今后的带教水平进步。

通过多年的进修医师培养,总结了上述的带教经验。通过在本科的进修学习,绝大多数进修医师圆满完成了进修任务,回到自己所在医院后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在临床实践中,提高了所在医院的重症医学专业的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又宁.医患矛盾如此尖锐的根源到底何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6):401-403.

[2]刘雅莉,景涛,田金徽,等.新西兰医疗风险防范及监管机制现状的循证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9):673-680.

[3]刘霁堂,殷猛.浅析医疗纠纷的根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42-143.

[4]王晶,庞莉,张捷,等.浅析低年资临床住院医师医患矛盾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150-152.

[5]范顺阳,张德银.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技能培训方法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3):147-148.

[6]潘彭飞,于湘友.重症医学教学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195-196.

[7]苏晓英.住院医师医学文献检索培训的实践与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5):488-489.

[8]王涛,熊建琼,张雷.提高重症医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34-235.

[9]陈宏.危重症医学教学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6(5):1016-1018.

[10]盂卫东,杜娟花,陈东,等.医学临床技能教学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0):968-970.

[11]吕少妮,任淑敏,王倩飞.美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11):13-17.

[12]刘彤,陶英,李培,等.医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2,13(4):78-79.

[13]刘震雄,闻勤生,黄裕新,等.浅谈如何做好进修医师的临床教学工作[J].西北医学教育,2012,18(3):632-634.

[14]许笛.论医学文献检索对提高医师自我素质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137-138.

第9篇: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医专业建设;中医文化;作用

在传统文化领域中,中医不仅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我国的中医学事业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才逐渐形成如今完善的医学体系,可以说,中医药事业经过反复实践和奋斗历程才创造出了更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医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中医文化精神的传承,不断指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要鼓励学生学好中医知识,传承好中医文化精神,更好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有效促进中医专业建设。

一、中医文化分析

(一)中医文化的含义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具有不同的定义,具体而言,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中医文化包涵了中医事业发展的整个主体制度,涉及多种形式的中医文化活动,而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药事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临床技术和医疗实践经验等内容,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中医事业发展过程中所汇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精华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医传统文化特征,同时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传统文化为中医文化发展提供了生长土壤,而中医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更广阔的内容。目前,在中医专业建设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中医文化的具体内涵才能更熟练的有效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因此,作为中医事业发展的灵魂,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文化的特性

中医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医文化既融合了传统文化中儒家、佛教和道教的经典论述和相关思想,也在吸收其合理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统一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是中医文化强调自然与整体的普遍联系,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注重保健和预防疾病,才能更好的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中医文化对中医专业建设的作用分析

(一)中医文化对中医思维模式建立的作用

在中医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强中医文化可以积极推进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同时传统中医文化系统涵盖了几乎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知识,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含有哲学、艺术和宗教等领域的理论,所以从多角度来理解中医文化将更好地发现中医专业建设和学术体系发展的真正含义,发挥中医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医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基础,直接体现了中医文化的精髓,所以从中医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医文化作为中医专业知识教学的重点内容,不仅是对中医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也是对中医事业的繁荣有着促进作用。

(二)中医文化对中医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有专门具体的章节是对从事中医事业的人员提出的要求,这也就要求中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对于刚步入中医院校的在学在学生,他们可能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类似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他们对中医学理论和逻辑思维等内容完全是处于模糊状态,特别是在医学院课程体系中,学生对中医的了解相对不足,加之受到中医和西医不同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所以这两种模式要求学生在当前中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现状进行课程设置。所以由此可见,要想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医传统中医文化,同时中医文化作为中医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不断增加中医文化课程在大学入门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也能够起到促进中医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繁体字知识,进而为学生在学习中阅读医学书籍提供充分保障。

(三)中医文化对中医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的具体实际,要不断创新中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同时也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更深或更广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特别是在吕医临床实践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阅读各种经典书籍和现代医学知识进行业务素质能力的提高。结合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水平。中医继承了我国历代的许多医生的思想精华,在继承和发扬中得到了发展,所以必须深入研究中医文化,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运用水平。虽然中医文化和古代哲学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按照古代语言结构与现代文学表达意义来区分,可以这两个词之间仍然有很大区别,而一些中医理论著作大多是用古代文言进行写作的,所以学生必须了解古代文化,才能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中医知识和理解掌握中医文化,当然,加强中药研制和开发也需要结合当前新的医学知识。由此可见,只有熟悉中医文化,并在中医教学专业中引入中医文化建设才能使学生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因此,中医文化不仅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也代表着丰富的现代中医知识。所以了解中医文化的具体要求,不仅是中医药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前提和桥梁,更是提高医学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医文化实现了不断发展变化。同时中医文化经过历代长期临床试验实践的积累,并不断反复总结中医理论知识,才形成了当前具有独特内容和风格的传统中医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古代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所留下的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也就决定了中医文化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样也具备着作为社会存在的社会属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