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审计工作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工作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工作论文

第1篇: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1.1企业能源审计要从促进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入手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一些企业认为能源成本占生产成本比例低,节约能源意识仍然较差。一些重点用能单位没有能源管理负责人,缺少能源管理部门、能源管理师和三级能源管理网络。没有能源方针和节能目标。没有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与考核制度。能源计量、能源统计、能源定额管理、节能技改管理、节能培训、能源成本管理、及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等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能源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只应付检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完好率低;计量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不完整,使部分能源的消耗无法计量,能源统计信息不全、不准确。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中,只核算作为原材料、动力的主要能源,如原煤、电力等,而对柴油、汽油及水等,在成本中则未作核算。部分企业对余热余能回收后转换的能源又用于生产时,不计入成本,使成本分析流于形式。能源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就可能使产品能耗统计不准确,从而使能效指标,特别是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单位工艺产出综合能耗等能效指标失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源审计报告数据的准确度,也给对标带来困难。要保证能源审计中企业能源信息完整有效,必需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调查与分析。虽然工作量大,但也要下功夫。对能源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整,检查、分析并提出执行中的问题,逐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促进节能工作上台阶。

1.2能源审计技术仍不成熟能源审计是研究能源系统管理与节能技术的一门科学。它有一套科学、系统和操作性很强的程序。它包括三个层次(能源浪费在那里、为什么会产生能源浪费、如何减少能源浪费和改进能耗效率低)、八个方面(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管理、员工、废弃能)、四个环节(购入储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其运用的原理有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能源成本分析等原理。能源审计属能源管理范畴,因此要提高工作水平,必须采用PDCA循环。目前,能源审计技术不成熟表现为在能源审计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一个完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与管理体系;缺少高效可行的检测方法。因此,难获得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完整、确切数据。如缺少针对生产工艺技术所需的能源加工转换设备,供电和供热管网及设备的运行状况。主要耗能通用设备、工艺设备运行状况、企业能源的阶梯利用状况、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状况、余热余能利用状况、保温等方面的能量平衡及热效率的节能检测。能源审计机构如果再没有节能检测能力与技术,缺少能量平衡与能效水平较一致性的分析。能源审计只能停留在能源使用量调查。能源审计技术不提高,也限制了能源审计的发展。

1.3能源审计与当前节能工作脱节目前,天津市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考核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对执行能耗限额制度的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进行考核。对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量核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执行情况审核。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完工项目等进行节能验收。企业除了所涉及上述的考核审查以外,还有需要对企业所确定的节能目标,如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产品产量能耗、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量等进行审定。但目前能源审计与这些考核和验收工作脱节,有的能源审计报告对这些相关问题只字不提。不能为企业提出适用、可行的节能管理与节能技改建议。影响能源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好能源审计成果的原因:一是行业管理职能的下降。有些标准或者指标没有考虑到行业内部的不同情况,使产品能耗指标的可比性受到削弱;许多行业缺乏耗能指标的评价体系,单位产值能耗指标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的比较存在的不可比因素太多。二是能源审计机构素质低,满足不了审计要求。审计机构不能深入企业,不了解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建立与执行的情况。缺乏对企业产品工艺技术、节能技术与节能技改项目的了解。也忽略了这些应该审计的内容。

1.4能源审计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和能源审计人员素质需提高天津市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低,有实力的能源审计服务机构经常因审计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不敌由三、两人组成的能源审计机构。由于相关审计人员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缺乏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理论与实践,部分机构参加审计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企业给什么写什么,造成审计报告质量较差。

2对能源审计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2.1明确审计类别与审计内容,加大能源审计资金的投入与政策支持建议国家修订《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1997,明确审计分类与不同类型的审计内容要求,更好指导能源审计工作。继续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加大政府能源审计资金的投入和能源审计单位节能技改项目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将滨海新区补贴50%审计费用的政策扩大到全市,对能源审计企业提出的重点节能技改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借助能源管理公司的技术,实现合同能源管理,帮助企业开展能源审计。

2.2提高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与能源审计人员素质建议提高能源审计机构准入条件,能源审计机构应具备节能检测能力、节能项目设计能力、合同能源管理能力。能源审计人员要有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精神,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知识。提高整合企业信息,综合分析和审计能力。当好企业领导改善管理的参谋,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发挥能源审计的诊断作用。能源审计人员也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2.3坚持能源审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与差异性原则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企业能源审计应处理好内容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完整与特色的关系。要根据能源审计报告内容与深度要求,保持其完整性;也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艺与产品突出报告的差异性。在审计过程中,应选择性的进行设备的现场测试,不陷入能量平衡的繁杂劳动中,能源监测也要注重“抓大放小”,即抓住重点的用能工艺和主要的用能设备,不面面俱到,合理评价企业能源、资源利用状况,科学地配置审计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避免报告内容空洞、重复、冗长。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做到能源审计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要加强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审计,加强节能技改项目可行性分析,还要重视结合当前节能工作,将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能源总量控制、能耗限额产品单耗、节能项目节能量、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完工项目节能验收等纳入审计范围。

第2篇: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基建工程审计一般是针对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建设方案、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效益进行工作,对基建工程的投资和投资绩效进行审计监督。基建工程审计工作对投资和建设单位的资金支出以及设计、建设质量、经济效益进行审计,严格监督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施工资金、施工周期。审计工作对企业财务的建设资金预算、资金来源、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督,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后续资金使用的可靠性。审计工作对工程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确定基建投资责任人和工程负责人,保证工程的安全。

2基建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基建工程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差。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当前企业缺乏综合性的审计工作人才,人员素质和职业技能良莠不齐,工作人员的工作知识单一,缺乏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和审计能力,无法深入的了解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建设和审计工作的质量。基建工程审计工作做不到位。目前很多建设单位的审计工作人员配给不到位,对于一些小的工程项目,经常性的不配给审计人员。而一些较为重要的项目则是直接由领导或者领导指定人员负责的。审计工作人员不足,常常顾此失彼,无法把审计工作的监督做到位,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监督力度不足。基建工程一般建设项目都比较大,涉及面广,若审计工作人员不足便容易顾此失彼,无法对项目的审计工作覆盖到位。这样的现状下,一些人员便胆大妄为的,损害企业的利益。最近几年基建项目的增多,导致审计人员的工作忙不过来,无暇顾及小项目的工作,更是导致了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了非常重大的损失。

3当前基建工程审计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发挥政府在投资方面的作用。基建工程的主要投资方是政府,政府应该发挥出在投资方面地宏观调控作用。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部门加强对公共项目、高新技术、农业和支柱产业的审查力度,组织好对基建工程的建设设计工作,克服困难,充分的提高资金使用率。建立完善的政府资金投资管理模式,明确各项资金的使用调度[4]。建立健全、严格的基建工程审计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审查制度可以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造价,有计划地进行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明确的划分出各部分的责任人,促使其积极的参与到基建工程的建设中去,和各部门相互合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和解决,若是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便要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督促其紧抓工作[5]。加强基建工程审计工作和财务工作之间的联系。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和财务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工作中互相合作,对基建工程的财务支出进行核对检查,减少失误的产生。对工程所需的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要事无巨细的仔细核对配件、设备安装得费用支出,明确资金的使用和投资单位。

4结语

第3篇: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一、制定审计计划

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l、被审单位证券投资的基本情况。主要指证券投资的机构设置、管理方法、经营政策、财务管理等。

2、审计目的。主要说明审计委托人及审计性质、预期结果等。

3、重要的会计问题及重点的审计环节。主要根据被审单位证券投资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价以及审计人员以往的审计经验来决定。

4、审计工作进度、时间安排、小组人员分工等。

二、实施审计的程序

(一)了解证券投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其进行符合性测试审计人员到达审计现场后,要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关键环节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证券投资主要控制环节包括:机构设置、经营政策、财务核算与管理、考核、分配制度等几个方面。

(二)对内部控制环节进行实质性测试

l、机构设置的实质性测试。一般来讲,证券投资的机构设置与投资规模有必然的联系,规模较大的投资,设置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由公司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分管。这类企业将投资收益列为公司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经营。小规模的投资设投资小组或专人负责,由公司的某领导分管。这类企业将投资收益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补充,不可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财力,很可能因疏于管理而出现漏洞。对机构设置的实质性测试主要通过向有关人员调查、审阅有关记录来证明相关人员是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经营政策遵循程度的实质性测试。经营政策指证券投资的决策方式。决策方式主要分领导小组集体决策或倾向于操作者自行决策。对于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而言,买卖的时机以及购买何种证券对证券投资的效益起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应重点关注。

3、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实质性测试。

(l)财务核算。对于规模较大的证券投资,投资管理科一般配备现场操作人员与记账人员,对于当天的操作记录给予及时的记载,月终(或季终)将当月的交易资料汇总,交付财务部门,纳入公司的财务核算。小规模的投资,一般由操作人员将日常交易情况作简单的记录,月终汇总有关原始资料交财务部门,纳入公司的财务核算。该环节审计的重点是账务核算的合规性、正确性。财务部有无专人对投资部门提供的交易记录、原始资料进行详尽的审阅。核对,对投资收益的计算有无进行复核,验证其正确性。(2)财务管理环节的实质性测试。财务管理环节内控制度实质性测试,主要是资金管理和股票转托管管理。资金管理是指将公司的资金转入证券公司营业部的证券保证金户头以及将保证金户头的资金转出或在不同证券公司营业部之间的互转情况。由于公司的资金往外转,一般涉及的管理人员较多,都有比较好的管理程序,抽查几笔即可,不做重点审计环节。审计重点应放在证券保证金户头的资金管理。

证券投资管理较好的公司,会与证券部签约,需有公司正式的资金调动委托书证券部方能办理公司保证金账户资金的变动。审计人员可要求开户的证券公司营业部提供企业开户以来的资金变动清单,根据资金流入流出情况逐笔审查。例如:根据某证券公司营业部提供的某公司资金变动的清单,审计人员发现该公司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大于公司账面记载的投资总额,有50万元资金来历不明。另外,从资金变动清单上还发现多次转出资金情况。经进一步查询得知该公司证券投资的资金有两部分来源:公司投资与职工集资。在投资尚处于亏损的状态下,公司分次认证券保证多户头提出60万元,用于归还职工本息,损害了公司利益。另外,保证金(或证券)在不同的证券公司营业部之间转托管管理审计也十分重要,个别企业利用转托管的机会掩盖违纪行为。

例如:审计中发现某公司的证券对账单起初资料只有股票数量,审计人员马上意识到这不是该公司最初的证券投资保证金账户。经审计人员多方面做工作,该公司拿出了在A证券公司营业部的交易清单,从此份清单看出,该公司曾分次提出资金,挪做他用,侵害了公司的利益。

另外,审计中对相关科目,特别是应收账款也应适当关注。笔者在工作中曾发现某公司归还客户应收账款50万元,账已结平。但凭证附件中无收款单位开出的收款收据,经进一步查询,该公司利用归还借款为掩护,挪用资金用于证券投资,逃避公司及上级部门的监督。由于经营不善,资金套牢,而债权人多次追讨未果,最后诉诸法庭,债务风险仍由公司承担。

第4篇: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理审计公司治理功用机制

近些年来,公司治理(或称公司治理结构,下同)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是保证现代企业有效运营的基础与条件,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又离不开管理审计等评价与约束机制。无疑,作为内部审计重要组成部分的管理审计,对于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促进并实现制度创新,评价及证实经营绩效,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公司价值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管理审计及其功用分析

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以及组织内部多层次管理经营分权制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特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施审计是为了审查、评价受托者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确认、解脱其经济责任,以确保经济责任的履行。也就是说,评价受托人的经济责任,进而确认、解脱其经济责任是审计的总目标,审计的实质在于评价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不是评价经济行为的本身,因为分析、评价经济活动是管理工作,并非审计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受托经济责任在范围与内容上不断扩展和充实,审计的外延和内涵也日益拓展与丰富,从而不断出现新的审计形式。比如,受托经济责任由传统的财务(会计)责任发展到既有财务(会计)责任又有管理(经营)责任,因而在组织内部既有财务审计又有管理审计。从国内外实践看,人们开展管理审计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其认识、关注及重视的程度却不断提高,因为管理审计的作用正逐步得到发挥且日益明显。探讨和开展管理审计,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改进组织经营,增加企业价值,帮助管理(经营)者履行职责,促进组织目标的最终达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于管理审计,国内外不少学者曾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有些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更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从国外早期有关文献来看,其间存在着较多的差异,仅就专业用语之多即可窥见一斑。例如,在国外,管理审计也称为经营审计、效率审计、绩效审计、经济效率审计、项目成果审计,以及“3E审计”(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等。当然,称谓及论述虽有所不同,但不少论点仍有其共同或相通之处。比如,它们大都强调管理审计具有对企业各方面的评价作用,突出其对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及其经营绩效的评价之核心地位,明确其以对管理经营及其绩效发表批评性意见或建设性建议,进而提高管理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等。总之,从本质与特性或功用与目标的角度分析,国外有关的文献及其论点大都在实质上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

在我国,有关管理审计的论述不多,散见于一些专业刊物与个别学术论著,其中虽不乏真知酌见者,但大都在认识水平和论证力度方面尚嫌欠缺或不足,因而在理论上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以期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当然,更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提高。比如:有人将管理审计称为经营审计或绩效审计;也有人称之为经济效益审计;还有人认为经济效益审计包括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也就是说,管理审计虽与经营审计同属经济效益审计,但有别于经营审计,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理论、实践及其结合上加以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我们认为,深入探讨管理审计并从理论上加以诠释,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完善管理审计理论,有效开展管理审计,都甚为必要、大有裨益。

基于审计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的论点,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审查受托人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以评价、确认、解脱其受托财务责任的履行情况。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受托人所负经济责任的范围不断扩展,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而不仅需要评价财务(会计)责任,而且要评价受托人在经营管理中讲求经济、效率、效果的管理(经营)责任,从而出现了适应该种需要的新兴的管理审计等。

就特定组织内部而言,传统的财务审计与新兴的管理审计共同构成了内部审计。它是在组织内部多层次管理经营分权制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组织的内在管理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有别于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从外部对组织的监督或鉴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外部审计(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

从其历史沿革及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业务来看,内部审计首先是进行专门的内部控制系统评审,即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主要的业务内容,尤其是通过健全性评价和符合性测试来确认控制系统是否薄弱(缺少一些控制点)或失控(缺少关键控制点或较多的控制点),进而查明问题、成因及后果,并要求有关方面制定措施加以解决或消除隐患,以达到健全系统,改进控制,减少损失,提高效益及实现目标之目的。正因如此,该项工作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主要业务,并受到组织内部高层管理与职能部门的共同关心和高度重视。其次是实施传统的财务审计,即以评价财务(会计)责任为主要的业务内容,专业的审计人员遵照有关法律法规测试检查会计资料、会计程序及会计控制,以评价财务报表是否真实,企业资产是否完整,组织权益是否得到维护与保障,进而确认、解脱受托人的财务责任。作为内部审计的经常性工作,财务审计通常不以行业标准来衡量,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审查舞弊,对舞弊事项实施跟踪审计。再者是开展新兴的管理审计,即以评价管理(经营)责任为主要的业务内容,通过对经营管理活动(经营或项目、业务或事项等)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采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其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从而找出差距,挖掘潜力,提高效益,或证实效益优劣,评价管理绩效,提供咨询意见,增加公司价值。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并修订的《实务标准》与《职责说明》指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也表明管理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代表着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并预示着管理审计的前景广阔。因此,探讨和实施管理审计重要而紧迫、任重而道远!

管理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与评价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功用,具体说来主要有三:

功用之一在于经济评价,即在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监督的基础上,着重考核和评价其预测、决策、目标和计划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效益水平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经营管理者是否有效地管理了企业资财,并切实履行了其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通过管理审计可以评价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针对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针对性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协助高层管理当局更有效地进行管理经营活动。总之,科学合理的经济评价有助于实现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与有力支持,有助于被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运作效率,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功用之二在于经济鉴证,即对业务活动和管理业绩进行鉴定和证明。事实上,当委托人将各种财务(会计)责任之外的管理(经营)责任托付给受托人时,审计鉴证就要向外拓展和延伸。对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已无能为力,因为财务审计只能鉴定和证明受托人履行财务(会计)责任的情况,而受托人履行的管理(经营)责任则只有通过管理审计加以鉴定和证明。

功用之三在于经济监督,即管理审计在发挥评价、鉴证作用的同时,也发挥着对管理经营活动的监察与督促作用。但需指出,管理审计并不是为了监督而监督,找问题、查错弊并非其首要或主要的工作内容,而是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际上,这种经济监督寓于其对企业的服务之中。

二、公司治理及其特性认定

中外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表述较多,相比而言,能为多数人接受的是认定其为“一种制度安排”,即指关于公司内外部利害关系人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制度安排,其实质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这种相互制衡机制及其有效运行,在公司内部是通过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之间的契约直接支撑的,在公司外部是通过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及经理市场上的竞争间接实现的。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指出,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若其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补偿;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积极地进行合作;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我们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这样的机制并形成如此的效果,即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权责明确、互相配合的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监督制度,使各自的正当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合理约束。具体说来,主要有三:

首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明晰产权及产权关系,以此为基础对各权利主体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合理设定产权主体权利的行为边界,明确规定产权主体之间的权利关系,从而在公司内部形成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以避免、克服及解决“内部人控制”等问题。

其次,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必须充分调动各权利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灵活采取多种激励方式,务求激励作用均衡有效,努力促成不同权利主体在诸多层面上的利益趋同。

再次,基于有效的激励需辅之以有效的约束之理念,建立健全监督与制约制度,针对不同权利主体及其行为采取经济合理、简便易行的监督和制约之方式,从而在公司内部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以减少、遏制及杜绝“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掠夺经营”、“掏空资财”等行为与现象,进而在制度安排上降低成本与监督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效果及效益。

最后,鉴于权责利效相结合的要求,无论是权利制衡、激励约束或绩效评价,都需要真实、完整的信息及其完全、及时的传递,因而必须确保信息的质量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要在公司内部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以减少、克服及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及其产生的诸多弊端。

目前,我国有一千多家上市公司,从其运行机制和治理水平看,距离公司治理的实质性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众所周知,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经过改革、改组、改造形成的;同时,证券市场又是一个新兴市场,这就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才刚刚起步。正因如此,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十分迫切,健全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存在着互动效应。良好的公司治理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微观基础,而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样,有效的资本市场有利于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不久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实施,这表明了中国证监会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治理结构不合理而引发的问题日渐增多,若不尽快加以改进或解决,则难以规范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

此外,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已使中国资本市场渐渐融入国际资本市场。这固然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但也必将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与挑战。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朝着更加规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增强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际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应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应对举措。

三、正确认识管理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充分发挥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审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是实施管理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使管理审计有效开展,保证管理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管理审计置于公司治理中加以考虑,才能全面理解管理审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正确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管理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趋于健全完善的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及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管理审计。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与环境互相适应、互相影响,系统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管理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审计就会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严格说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既科学又复杂的体系,涉及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及责权利划分。公司治理结构的宗旨就是,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衡机制。管理审计作为一项监督与评价机制,自然也成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效的管理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利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所有者(委托人)与管理者经营(人)之间的委托关系。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委托人即所有者将资产的管理经营权授与管理者即人,企业的控制权转移到人手中,从而形成委托关系,它是公司治理和管理审计共同的理论基础。

在财产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由于委托人与人各自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人有可能利用不对称或不透明的信息优势谋取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人的管理决策就不一定代表委托人的利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在这种委托关系中,以效率和公平为先导与基础,实现对者的有效控制,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实现对各相关利益者在责权利上的有效制衡。

企业外部的各类委托人和企业内部的各层级的人之间的委托受托关系,必然需要依靠监督机制加以维持。按照委托理论,在经营者控制公司经营权且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作为受托人的管理经营者很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并进行“逆向选择”,从而损害委托人即股东的利益。因此,委托人必须加强对人的约束,保证其受托责任的履行。一般来说,该受托责任包括两部分,即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委托人可以通过人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判断其是否有效履行了受托财务责任,这便是财务审计;同时,为了全面判断受托人对受托责任履行的效果,单纯的财务审计是难以胜任的,因为还必须判断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需要管理审计。

目前,我国尚处在经济转型之中,不少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尤其是存在较为严重的所有者缺位现象。这使得企业“内部人控制”情形相当普遍且内部人控制权日益过大,有些内部人还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做出偏离甚至背离股东意愿的决策,侵犯股东权益。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经营者受托经营所有者财产的基础上的,拥有控制权的经营者成了企业的“内部人”。由于经营者与所有者各自的利益不一致,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内部人”很有可能凭借自己手中的控制权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值得指出,在我国大多数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中,由于国有企业所有者的缺位,即缺乏真正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且关心国有资产利益的国家所有者的人格化代表,几乎无人对国有产权(剩余索取权)真正担负责任,从而强化了“内部人控制”与“掏空”国有企业等现象,并且使之成为经济转型中公司治理的特殊难点。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殊,还表现在国有股的比重过大,且大多不能上市流通,即“一股独大”现象较为突出。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重大事项上应当拥有决定权与控制权。然而,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常常被大股东控制和操纵,众多的中小股东很难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对企业的控制。事实上,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在这个问题上都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所以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屡有发生。

从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企业、公司的监督制约功能是分离的、不完整的。比如,对高管人员的制约监督与对公司战略决策的监督制衡就难以结合,对财务及经营活动的监督与对经营管理者的制约也没有结合起来。

如前所述,在公司治理中,管理审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管理审计应全面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贯穿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对此,我们认为:

第一,应在公司内部真正建立并有效运行权利制衡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控制和抑制“内部人控制”,促使者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目标与利益。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如何激励约束人,使其努力经营以实现或确保股东财富最大化。显然,仅仅通过财务审计,委托人是难以全面了解人是否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的,而管理审计则有利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较全面地提供委托人所需要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信息,大大遏制“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强管理经营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和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无疑,有效的管理审计和充分的信息披露将有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第二,应在公司内部真正建立并有效运行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反馈及时顺畅,防止、发现及纠正错弊,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从委托人的角度讲,管理审计及其信息可以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判断人的业绩与能力,评价人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促使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不仅如此,有效的管理审计还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防止、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

第三,应将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结合起来,以形成完整的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机制。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整体建立并有效运行公司治理的监控与评价机制,完善各项监控及评价措施并实现系统的有效整合,从而在内部各种机制之间形成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管理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管理审计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管理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充分发挥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当然,管理审计也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JamesA.Hall,《InformationSystems,AuditingandAssurance》,South-WesternCollegePublishing,2000

2.Lee,C.J.andGu,Z.Y.“LowBalling,LegalLiability,andAuditorIndependence”,,《AccountingReview》,1998

3.AndreiShleifer,RobertW.Vishny,“ASurveyofCorporateGovernance”,《TheJournalofFinance》,1997

第5篇: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1.审计市场变化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自加入WTO之后,按照协议规定,我国要逐步开放国内的会计服务市场,以适应世贸组织的框架要求。十几年来,大批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入到中国,对我国市场形成了严重冲击,尤其是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就此进入到了中国审计市场,这对我国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行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与这些国外同行进行比较后发现,虽然我国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和操作能力与之不存在明显差距,但是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还需加强。尤其在市场竞争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客户都倾向于高质量和全方位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就难以保住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进军的举动也将被搁置。

2.内部审计变化对审计人员的冲击。我国金融业、保险业的审计工作正在成为国外企业的重点服务领域,对国内企业来说情况并不乐观。长此以往,将会对我国审计市场造成灾难性的冲击,不但一些业务会被外国事务所抢占,一些资质较差的事务所甚至会面临倒闭、被兼并的危险。与此形成明显呼应的是,我国在国内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的同时,内部审计变化也对审计人员造成了隐性冲击。尤其当前时期,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为了完善经营管理范式,持续提高投资融资等财务决策质量,需要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道德标准,扩大业务范围、加深业务深度,优化内审机构的职能。其目的在于,将内部审计人员从单纯的财务审计中释放出来,将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等作为自身的主要业务,在“查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同时,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加以客观验证,对企业各部门执行企业既定方针、计划和程序等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可供借鉴的管理信息。

3.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出于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了解,在企业管理者做重大决策时为其提供建议,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而现实情况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业者不但要懂财务、懂技术、懂管理,还要对信息技术有高度的敏感性。这是因为随着信息技术进步,传统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受到了严重冲击,只有改变和优化现有财务会计报告模型,提升基于信息技术的审计能力和审计道德,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的为被审计单位服务,为社会的整体性进步服务。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交易已经在互联网上进行,借助网络交易平台和网上支付平台进行市场行为越来越普遍,这种行为正在不断深入地改变着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使审计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4.知识经济对审计的影响。在知识的推动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和进步趋势都与以往社会不同,传统社会中以资源和工业为主的人类社会发展方式已经不再占据主流。取而代之的是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经济,高科技产业与智业成为社会进步新的支柱。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当前乃至以后),资本、设备等有形资产的作用将被持续拉低,其作用也不再是“决定性的”;相反,智力资本、知识媒介、信息数据等无形资产在经济社会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会在其他要素的推动下不断增强。对社会公众而言,“人、财、物”传统“有形资源”的观念将被进一步扩展,以信息、知识、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源”将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关注。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的投入为根基,以知识决策为导向,是新经济的一种新范式。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组织进行的审计活动,就要囊括前文所提及的各类“无形资源”,在对这些资源(资产)进行确认、计量与披露时,审计的难度就会显著增加,而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审定、信息资源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审计等工作,都将对审计人员的知识、技术和道德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

二、审计教育改革视角下审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原则

当前,审计手段正在从手工审计向全面控制审计转变,从单纯的报表审计向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设计的合理性、合法性审计转变,网络审计和网络运行安全审计等正在成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要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还应对现有审计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从根本上提高审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平。

1.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对审计人员来说,学校和社会是其成长的熔炉与实验室,需要以此为平台不断扩充知识和增加信息储备,在理论深造和观念传输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便使自身能够成为新时代的审计人才。因此,在对审计人员进行教育(或者以培训的形式)时,要注重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以操守为重、以诚信为本,将独立性看作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最珍贵的美德。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注重审计人员业务判断能力、合作精神、协调水平与沟通意愿的培养和锻炼,深刻理解审计的职业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胜任审计工作,才能使积累的审计理论最终应用于实践,并对审计工作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2.注重审计学科特征的正确定位。审计的思想根源是逻辑学,而审计证据的性质和审计意见要基于认识理论最终形成;审计测试与抽样工作要以概率论等数学知识为基础,在公允表达中要借助会计原则、财务分析与沟通理论等相关知识,在审计关注中又全面彰显了法律的强制力与道德的软约束。审计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存在的,同时也是社会科学中的边缘性学科,审计实践涉及多个领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进步,审计知识领域综合性与边缘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审计教育改革视角下,对审计人员的道德培养十分紧迫,只有注重审计学科特征的正确定位,才能使审计人员在社会实践的锤炼和检验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3.强化对审计职业内涵的深刻理解。实践表明,审计工作具有深刻的职业内涵和鲜明的职业特征,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要求十分特殊。不但要求其具有相对密集的知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注重协作和分工;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自觉,能够承担责任,规避风险,在获取利益和维护公正之间做出正确的权衡,而不是掌握简单的知识和查账技术。在审计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审计人员的道德培养变得十分重要,要通过审计教育,使之在从事审计工作时,能够始终将“为公服务”视作自身的工作精神,将“天下为公”看做自己人生向上的目标,甚至要将审计职业看作是自己毕生的事业,在追求学问、补充道德、追加责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成就社会。

三、新时期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路径

从以往的经验可知,无论在新时期还是在以往社会,审计工作都要将制定研究方法和实践手段视为重中之重。审计教育除了要将培养学生掌握审计方法论作为重要目标外,还要提高其理论修养与面向审计职业的专业判断水平、创新实践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人员准确把握审计工作和审计市场的发展趋势,拓宽分析视野与把握审计问题的能力,在参与国际审计市场的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为此,本文认为,在审计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审计人员道德的培养至关主要,只有填补这一差距,才能保证本国的审计活动得到更多认可。

1.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助力审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素质的差别已经不再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上的差别,基本素养和道德素质上的差异正在将审计人员分门别类。因此,为了迎合时代的要求,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助力审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就审计而言,要将素质教育应用于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以道德教育为入口,全面确立审计队伍的光辉职业形象。此外还应全面强化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双重素质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审计教学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教育战略。根据世行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全球不到300万的审计从业人员,有近十分之一在中国,这一数字还正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这一群体为企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组织的运营能力,同时也对这一群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需要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审计教学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教育战略,使审计人员的知识更加专业化和知识化,他们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还能防范和规避道德风险。因此,审计教育就要从根本上创出特色,通过提高师资力量和水平,最大限度的培养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这是审计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衡量审计教育水平的关键指标。

3.后续教育中针对性填补审计人员“道德空缺”。在审计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审计人员道德教育正在成为后续教育的“重头戏”。而这一工作又因受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道德教育的复杂性而显得异常艰难。因此,需要借助多种途径,集合多种力量,在后续教育中有针对性的填补审计人员的“道德空缺”,不能单纯依靠几次简短的培训和辅导来敷衍教育目的。比如,对具有较多从业经验的审计人员,要重点对其进行审计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而对那些从业时间较短(比如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要对其进行审计法律法规和违规惩处方面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打破学校、设施等方面的制约,通过探索更方便、更快捷的途径不断克服困难。

四、结语

第6篇: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现行公路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由于事企不分和长期的封闭保护,使公路企业机制不活,竞争乏力,严重制约了公路新一轮跨越式大发展,改制势在必行。然而,长期以来,公路企业一直在计划经济的大树下长大,很少经历过市场经济的风险,尤其是这些企业从公益性事业单位要转变为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经营性生产单位,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在经营理念上,无异于是一场脱胎换骨、全方位的变革,也使内审部门在目前进行的公路企业改制过程中面临严重的挑战,从而必须完成两个转变:一是从注重审计查处转到注重审计结果的分析,提出防范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突出审计内向服务性;二是从事后的查错纠弊审计转到渗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注重事前、事中的有效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制,突出管理审计。具体地讲,应着力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发挥审计评价作用,推进公路企业改制进程

内部审计应该提前介入改制企业,加大监控力度,把各种违规违法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减少改革阻力。

1.扎实作好资产清查,为职工解惑。公路企业改制是真正触及根本机制的转换,肯定会引起职工巨大的恐慌:置换经费哪里来?变卖资产能填补空缺吗?企业价值还有多少?在缺乏客观的数据进行评价之前,职工选择的往往是拒绝和抵制,此时,内审部门要集中精力对这些改制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审核。对房产、设备等一一造册登记,核实盘点实物,分清不良资产项目和数额,确认待处理财产损失数额,并对债权债务全面清理,查实损益情况,及时公布相关数据资料,解开职工思想疙瘩,使企业改制取得职工的支持与参与。

2.多方筹集转换资金,为企业解困。由于公路行业管理受到行政干预大,不时无偿承接工程任务,挤占公路资金,加之人员庞大,行政事业费安排较少,养人养路矛盾尖锐,造成资金缺口大,不能一时为改制企业筹集充足的转换资金。因此,内部审计要在摸清家底,了解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为企业筹集转换资金提出建设性意见。一是通过盘活资产,置换资本金,转让经营权,把小钱盘大、死钱盘活,以存量求增量,推进资本运作。二是对分布在各级公路部门、直属企业的土地、设备、房屋等有量资源,进行整合拍卖,筹集改制发展资金。三是根据自愿原则,将职工获得的补偿或其他资产相应转变为股份,依法重组公路企业,减少筹集难度,达到减员减负增效目的,加快企业改制步伐。

3.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为廉政服务。公路企业直接隶属于公路管理机构,企业领导由之任命或兼任,对企业的控制权力大,而内审人员大多由财务人员兼任,监督控制职能得不到很好地履行,缺少对企业领导行之有效的约束,造成企业监督的“空位”。因此,内审部门在对改制企业进行全面审计的同时,也要注重结合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客观界定经济责任,防止个别领导操纵改制,或利用改制、隐匿、转移、非法处置和浪费国有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提高改制企业的透明度。

二.提高审计服务水平,引导改制企业市场运作

现代内部审计已不象传统的内审停留在一般的帐务审计上,而应站在管理者的高度,用管理者的目光分析问题,从专业部门的角度提出方案,通过管理层的决策,达到服务企业的目的。根据公路行业具体情况,内部审计要在改制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用力气下功夫,提高服务水平。

1.利用政策优惠,扶持公路改制企业。公路内审部门要利用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和公路企业内部经营情况这两大优势,站在第三方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参与改制分流方案研究,建议主管单位与有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部门协商,利用改制分流税收优惠政策、资产评估处置变现、债权债务清偿等有关规定,针对改制企业的实际困难进行必要扶持。例如,可以将除工区、道班房等非经营性资产外的所有经营性优良资产,全部无偿划归公路企业改制;对行政指令性投资形成的债务,明确由当地政府解决,不能转嫁给养护工程企业4争取给与养护项目的免税照顾或者适当调整养护经费定额,对企业资质与市场份额予以适当照顾。

2.通过评估审查,引导公路改制企业。传统的公路管理实行县局一级财务核算,公路养建企业模拟法人身份进行运作,很少单独注册成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财务核算没有独立,没有与市场真正直接沟通,管理手段难以创新;加之内控制度不严,材料报价、采购等方面没有遵循合理有效的控制程序,造成物资虚耗、资金积压、企业流动资金利用率低下。内审部门要通过对改制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评估和审查,针对缺陷和漏洞进行分析,并提供其他改制企业成功经验,揭示差异,引导改制企业未雨绸缪,完善管理制度,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新的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养建分离,使之成为独立的、专业的市场主体,快速形成规模,抢占公路市场制高点。超级秘书网

3.运用公路资源,发展公路改制企业。依托公路、整合资源,对施工企业抓好图纸会审,参入工程决算审计关,为企业争取合法收入,建立质量档案,提高工程质量,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对施工现场进行跟踪审计,监督企业严格执行成本预算,努力节约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对养护企业主要在经费控制上减少水份、堵塞漏洞,降低施工成本,使工、料、机费用比例更趋合理。

三.强化审计监督职能,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公路企业改制实际上重点是落实出资人制度,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完善企业法人结构,通过公开拍卖、内部转让、国退民进、实行公有资产民营化,将职工转为股东或社会人,但无论实行哪一种方式,都必须做到产权清晰、责权利结合、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日常审计发现,部分直属企业对固定资产帐务处理不够重视,固定资产帐帐不符,新增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帐,固定资产出售、转让没有通过正常手续,已报废资产没有进行核销,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设立固定资产明细帐。为此,在改制中必须强化审计监督。首先要审查改制企业现有资产,有无隐匿、转移和非法处置4是否存在部门和个人坐支、挪用国有资产收益4国有资产收益是否及时足额入帐4有无抽逃资金、虚列债权债务、编制假帐或私设帐外帐4有无假借各种名义私分、挪用公款以及巧立名目突击发钱和滥发奖金、补贴实物。其次要审核所有需要提供给外部审计和评估机构的资料,保证这些资料作为外部审计评估工作依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避免各类舞弊行为的发生。再次要对评估机构采用的评估方法、依据发表内部审计建议,就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报告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是否客观、公正、可信。尤其应对企业生产经营设备、厂房设备以及所拥有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进行调查,认真分析评估资产的增减值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资产评估机构评估时仅以企业帐面资产净值作股,低估国有资产、忽视无形资产价值,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并对公开拍卖、招标、变卖、转让国有资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审查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参考文献:

[1]杨文缨.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轻纺,2006(1).

第7篇: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1建立系统设计前期研发机制

以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咨询项目研究为依托,建立系统设计前期研发机制。通过将ERP业务审计研究、智能分析审计体系研究、公司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特性及其审计研究等项目列入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咨询项目计划,联合国际知名的审计软件开发商、公司系统信息化建设单位,深入研究审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各方面问题,根据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最新发展,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领先实践,研究提出了ERP业务审计系统、智能连续审计系统(审计监控预警系统)开发建设的技术路线、系统架构与功能,为系统开发奠定基础。

2建立系统建设过程管控机制

得到各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获取多部门业务数据,是推进审计系统建设的管理难点。为此,审计部门紧抓机遇,以公司开展的“数据共享与业务融合”专项治理活动为契机,将审计系统建设所需数据集成需求,纳入公司重点工作平台,大力推进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获得各部门的充分理解和对数据提供的大力支持。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通过与公司信息化主管部门建立周、月例会机制,及时研究讨论系统开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系统建设过程管控,提高系统建设质量;根据各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组织业务骨干开展技术攻关,持续优化完善系统功能及其实现方式,提高系统易用性水平,为建成好用、实用、高效的审计信息系统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

3建立系统应用情况考核机制

通过制度指导、强化考核、典型示范、知识普及,推动各单位积极应用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方式。一是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各单位做好系统应用工作、健全系统运维体系、加强应用环境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制定系统应用定期考核、量化评分机制,发文通报考核情况,不断缩短考核周期,持续加大考核力度。二是将信息化纳入审计工作管理对标的四项重点之一,引导所属各单位着力推进审计信息化,深入思考,及时提炼工作经验,通过典型经验的机制,共享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建立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培训的常态机制,培训工作纳入每年年度工作计划,公司总部、分部、省公司(直属单位)各司其职,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加强系统应用知识、管理制度的推广、宣贯力度。

4建立审计信息化理论研讨机制

组织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总结、提炼审计信息化建设、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理论研讨,撰写工作论文;抽调部分单位的审计信息化骨干组成评审专家组,对各单位提交的论文进行评选,提出修改完善意见,遴选优秀论文报送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参评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并在审计门户系统开辟专栏共享研究成果,在公司系统培育学、用信息系统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效果

1构建了体系完整的审计信息化体系

审计门户系统、审计综合管理系统、ERP业务审计系统、管控业务审计系统的相继建设应用,初步搭建起审计信息化平台,基本实现审计管理和审计作业的信息化。审计门户已成为审计人员应用系统,以及公司各单位交流审计工作信息、共享审计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审计综合管理系统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实现了审计项目从计划到项目终结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促进了审计管理的信息化;ERP业务审计系统、管控业务审计系统实现了审计业务对财务、工程、物资、设备、人力资源、营销管理等电网企业主要业务的全面覆盖,彻底改变了传统计算机辅助审计仅限于财务领域的状况,标志着审计信息系统与各主要业务应用系统的紧密融合,通过信息共享和互联,改变“信息孤岛”状况,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全程控制,在线监督,辅助分析”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

2促进了审计部门履职能力的提高

审计系统功能设计体现的是经过凝练的专家经验,能够为审计人员提供高效率的辅助分析工具。通过对最直接、最有效、最核心的审计专家经验知识进行归纳、提炼,所建立的一系列审计分析模型,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标准化、高效率的审计方法和工具,全面提升了内部审计在提供专业咨询、鉴证意见和增值服务方面的职能。审计人员应用系统探索开展非现场审计,在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应有效能的同时,利用审计监督视野广的优势,通过对跨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及时为公司相关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高效提升了审计工作价值。

3保障了依法治企工作水平的提升

第8篇: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自我诊断,自我约束制度,是管理与控制链条中重要环节,是管理与控制的基础。文章分析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针对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对策。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公司治理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大趋势。良好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业绩、提高投资回报的重点。加强内部计、提升内部控制和管理理念,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一环。

    一、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受传统人文因素和传统理念的影响,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很不容易,特别是民营企业目前的内部审计工作并不乐观,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需要加大力度予以引导。

    1.内部审计工作没有财务工作重视,没有设置内部审计职能或没有开展实质性内部审计工作的企业大量存在,有些内部审计机构的日常工作履行财务职能,或者只限于费用控制业务的审批。

    2.内部审计工作一般是从财务会计工作中分离出来,审计队伍全是财会人员,缺乏经营管理复合人才,很难独立全面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工作难度大。

    3.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审计方法简单,审计风险大;内部审计工作只有财务稽查,分析、确认、咨询、评价能力不足,跟不上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没有发挥内部审计的应有作用。

    4.一些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受老板、老板娘及其亲属的控制,成为维护“家族集团”利益的工具,往往使审计工作抓小放大,失去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很难独立地、全面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5.对内部审计工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监督和服务积极作用的认识不足,对如何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更好地改善企业管理,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缺乏统一的组织定位。

    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工作,充分发挥作用。我国内部审计模式的确立应将目标定位转向管理审计,将监督融于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增值服务。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管理层和董事会所确定的政策认真履行其职责,正确处理好与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关系,力争将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权限和职责以书面的形式形成章程,得到管理层的批准和董事会的认可,及时将审计中发现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普遍问题向领导汇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赢得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和信赖,以保障审计权利和职责的有效执行。

    2.明确内部审计工作思路,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方式。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在于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内部审计应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另外,在审计方式上,变传统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做到事前科学预测与决策,事中、事后跟踪监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系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使用风险管理原则改变审核过程,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需求。

    3.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组成,加强业务培训,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上,关键是注重审计人员的构成,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要求审计人员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政策和企业规章制度。要抓好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达标上岗制度,加强岗位培训,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4.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审计决定。规范与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是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职责,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促进内部审计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同时,要严格执行审计决定,认真做好后续审计工作,对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有关部门或所属单位认真进行整改。

    5.拓宽内部审计领域,拓展内部审计作业领域。内部审计不仅要实现观念上的突破,要重要的是实现内部工作上的突破。凡是加强企业科学管理,防范企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和事项,都应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范畴。如财务收支审计,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审计等。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加强,公司治理的逐步完善,合规性审计目标或效益性审计目标将上升为主要的审计目标。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离不开内部审计,同时也给内部审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机遇。内部审计通过创新理念,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为优化公司治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和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洋玲.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J].辽宁经济,2007,(3).

第9篇: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暴露出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耕地的占用问题以及村委会的财政开支问题,这两者存在着根本上的关系,正是因为村委会的财政开支不透明,才造成了许多农民的利益被他人占有了。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政府对村委会进行审计,使之财政开支透明合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民,而且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农业的发展,国家的发达也主要是农业的发达,因此解决农民的利益问题是根本。

一、农村审计的必要性

农村审计作为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大部分地方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村委会作为政府多层次等级中的最低一级,受到的监管是最少的,而且村干部不属于公务员,也没有行政级别,法律对其进行的约束和制约很少。但是,村干部却掌握着人、财、物等众多公共资源、公共权力,知晓着一般老百姓难以了解到的政治信息、上层动态。因此,他们可以获得比其要承担的责任更多的权利、方便,他们可以很好地为自己牟取私利,却很少受到处罚。而村干部作为老百姓的直接上司,起着老百姓和更高层次政府之间进行沟通的传话人的作用。而且,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很多农村都是一些偏远的山区,村干部完全有能力把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过滤掉,而只把利于自己的信息向上传达。老百姓处于绝对的弱势,如果政府不对村干部进行监管,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证,我们国家的体制也就没有坚固的根基。

二、农村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审计机构不规范。农村审计没有正式列入国家法律法规,法律地位不明确。而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发文规定,农村审计由农村经管站负责组织实施,工作体系是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农村审计由农经站直接实施,缺少明确的、独立的审计机构。由于农经站从事审计的非专业性,往往在审管结合上难以统一,审计专业职能难以兑现到位,而法律没有赋予农村审计经济监督职能,农村审计所在开展工作中也难以定位。即使设立了农村审计所的地区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媒体报道,“据调查显示,苏北地区某乡镇成立的审计所,因受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等因素的限制,通常与乡镇农经部门合署办公。人员较少,既要做好农村财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和党委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又要开展日常审计工作,限于人力不足只好一身二任,难免顾此失彼。”

(二)农村审计人员能力不够高。目前,我国县级农村审计还缺乏一支过硬的农村审计执法队伍,农村审计人员老龄化、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特别是欠发达县,地方财政困难,培训经费没有保障,培训工作滞后,对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农村审计专业技术知识等掌握得不够,甚至是一片空白,难以开展审计工作。农村审计人员无专职化、抽调难、专业素质不高的局面,使农村审计往往走过场,其职能难以正常发挥,直接影响了农村审计的质量和效能。审计人员素质问题成了制约农村审计工作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从农村审计人员的结构上看,大多是长期从事农村财务会计的人员,他们从事农村审计全是靠传统的手工查账,多数人员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审计,审计业务和技能水平严重落后。

(三)农村审计环境不理想。审计工作是一种监督方式,从根本上看是一种监督制约方式,而这种方式势必会对某些地区或群体的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也就导致了整个农村审计环境不理想。首先,乡镇没有建立关于运用审计结果的方式、要求、责任和考核办法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没有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建立起审计联动机制,致使审计结果的运用大打折扣,对审计提出的整改建议和要求往往以违法违纪问题界定不清或达不到立案标准而不立案,问题久拖不决,难以采取实质性措施对其处罚并促其整改,从而造成审计工作的无奈,难以有效遏制个别人的违纪违法行为。

三、完善农村审计政策建议

(一)面临的困难

会计核算不健全。要想进行很好的审计,被审计单位必须有健全的核算体系。有了健全的核算体系,审计人员才能根据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很好地开展工作。我国大部分农村根本没有会计机构,有的仅仅是一名会计人员,记的都是流水账,而且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欠缺。同样,也会造成村干部同会计人员进行勾结,以权谋私,造成许多财务收支不明确,审计工作无从下手。

3、政策很难落实。农村审计机构提出的审计意见大多难以落实。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对审计出的问题没有处理权力,使得查出问题与处理决定之间产生脱节,查出的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在有关部门处理问题时,也难免存在一些人为因素,使得问题被搁置下来得不到解决。

(二)对策建议

规范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要想很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必须有规范的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必须有很强的独立性,而且要双管齐下,不仅包括政府审计还要有民间审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审计工作队伍里,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推进农村审计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坚持有证上岗,吸收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的专业的人员,要坚持定期考核。对专业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对审计人员法律法规的教育。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增强审计人员的服务于党和人民的忠诚意识,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对其的监督。

3、端正村干部对农村审计态度,提高农村财务会计水平。在进行农村审计时,有不少农村干部对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者阻挠审计工作的进行。因此,应端正农村干部对农村审计的态度。农村财务会计水平低、内部控制弱,直接影响了农村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村账镇管”的制度,提高农村财务会计水平;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推动农村审计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