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夫与蛇范文

农夫与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夫与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夫与蛇

第1篇:农夫与蛇范文

自从我看了《农夫与蛇》以后,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在没有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帮助别人,坏人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我们应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帮助。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正在冬眠的蛇,误以为其是冻僵了,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用暖和的身体温暖着它。那蛇受了惊吓,被吵醒了。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以为农夫要伤害它,便因为自卫的本能,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使农夫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欲行善积德,但学识浅薄,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说完就死去了。

所以,不要随意帮助不该帮助的人,要知道,坏人是不值得可伶的。

三年级:恋之雪

第2篇:农夫与蛇范文

我十分喜欢看寓言故事,因为他生动有趣而且能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农夫与蛇》是我最喜欢的寓言故事之一故事说,在一个冬天,农夫外出时发现了一条冻僵的蛇,好心的农夫就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它。没有想到,蛇醒了后,很快就要了农夫一口,农夫就死了。看完这个故事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农夫是一个好心人看到蛇冻僵了,起了怜悯之心,救了蛇,可蛇却恩将仇报咬死了农夫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作为一个人,要知道报恩,别人对你好,你就要记住别人的恩情,对别人好,不能反过来去陷害别人。别人对你好,你却对别人坏,这不让人气愤吗?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农夫的精神,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当然如果有坏人向我们求助,我们不能像农夫那样生有同情、怜悯之心,而不明辨是非;这样必将给自己带来不利。《农夫和蛇》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知道感恩,就像大地震时我们做得那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我们也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以免上当受骗。

浙江宁波江北区许智涛三年级:2995706483

第3篇:农夫与蛇范文

这个故事叫做农夫和蛇。有一个农夫,每天到城里去卖他自己种的花和农产品,卖完以后就回家。有一天,他很早出门,来到城门时,因为还太早,城门还没开,所以他就先躺在那边睡觉。当他醒过来时,看到他装农产品的瓶子都空空了,里面多了一块黄金的钱。虽然瓶子里的东西不见了,不过那块黄金的钱已经很多了,所以他还是非常高兴。他想大概有人拿走他的东西,然后放钱在那边,于是就快乐地带着钱回家了。

The next day, the farmer again went out to sell his things but again arrived too early so he slept outside the city gate just like he had done the day before. And the incident repeated itself. All the produce that the farmer had brought disappeared, and there was a gold coin in the bin! At that time, gold was very valuable. One gold coin had a value many times higher than the farmer's produce.

隔天,农夫又出门去做买卖,同样也是来得太早,所以他又在城门那边睡觉。结果又发生一样的事情,农夫带来的东西都不见了,瓶子里面又多了一块黄金的钱!那时候黄金是很有价值,所以一块黄金的钱比农夫的农产品还高出好几倍的价值。

Then one day some time later, the farmer's father asked him, "Where have you gotten so many gold coins lately? Where did the money come from?" So the farmer revealed to his father what had happened. After listening to his story, the father thought, "One day I'll follow my son as he goes out, and see who's been consuming his things and leaving the money in the bin."

后来有一天,农夫的父亲问他:最近你怎么忽然间得到那么多黄金的钱?那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农夫就把他遇到的事情告诉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听了以后,心想:我要找一天跟着我的儿子出门,看看到底是谁吃他的东西,然后把钱放在他的瓶子里面。

So one day, when the farmer went out to do business, his father quietly followed him. While the farmer was sleeping near the city gate, his father saw a snake crawl up to his bin and eat his produce. Having finished eating, the snake once again spat3 a gold coin into the bin as payment to the farmer before leaving. Seeing this, the farmer's father thought, "If I kill the snake, I'll be able to seize all its gold coins!" He then picked up a stone and cut the snake into two parts.

有一天农夫出去做买卖时,他的父亲就默默跟着他。当农夫在城门附近睡觉的时候,他的父亲看到一条蛇爬到他的瓶子那边吃他的东西,吃完以后,就吐出一块黄金的钱到瓶里面,算是付钱给他这样子,然后蛇就爬走了。农夫的父亲想:「如果我把这条蛇杀掉,就可以得到它全部黄金的钱了!于是他找了一块石头,把那条蛇割成两段。

At that time, the head and trunk of the snake were already in its den2, and only the tail was outside. The father thought that there must be a big treasure in the den so he told his son to reach inside for it. But unexpectedly, when the farmer reached his hand into the den, the snake bit and killed him! Even though it had been cut into two, the snake could still bite! I understand how this could have happened because that was how I got bitten when I was small. At that time, I saw a centipede that had been beaten and squashed by someone, leaving only the head intact. I thought it was dead, and to make sure, I poked4 it with my foot. It bit me hard and I cried for three days. (Laughter) I was really dumb! Remember! Don't play with a centipede even if it looks dead. Sometimes it just fakes death; it's not really dead.

那时候,那条蛇的头部和身体已经爬进它的窝里面,只剩下尾巴露在外面。农夫的父亲认为蛇窝里面有很多宝藏,就叫农夫伸手去拿。没想到当农夫把手伸进去时,却被蛇咬死了!被割成两段的蛇竟然还可以咬人啊!这种情形我知道,我小的时候也曾经被这样咬过。那时候我看到一只蜈蚣被人家打扁了,只剩下头还没扁,我认为它已经死了。为了要确定看看它是不是真的死了,我就用脚去拨看看,结果被咬了一口,哭了三天(大家笑),太笨了!你们要记得,看到蜈蚣不应该玩,即使它已经死了,也不要跟它玩,因为有时候它只是装死而已,还没有真的死。

第4篇:农夫与蛇范文

于强:主持人好,网民朋友好!很高兴再次来到省政府网站。

主持人:我们在乡村走访调研的过程中,能看到我省农村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农村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收入也增长得很快,总体上看,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强:你说得没错。2006年,我省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7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三化”统筹战略,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统领,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两大重点,强力推动,专项投入不断增加,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帮扶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全面加强,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主持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您能否从这几方面介绍一下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于强:好的。在农业生产方面,2006~2012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的7年,也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时期。特别是2012年,是我省新时期以来农业农村形势最好、发展最快、成果最为显著的一年。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到668.6亿斤,粮食单产水平平均亩产966.8斤,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500亿元,同比增长13.5%;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1050亿元,比上年增长26.5%。畜牧业、林业和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经济呈现出多业并举、提质增效、互促共进、良性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亮点。生产发展有利地促进了农民生活的改善。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较高基数的基础上又跃上了新台阶,达到8598元,创造了“十二连增”的佳绩。

于强:7年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公益事业,我省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全省建设农村公路5.35万公里,解决了672.2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3.35万户,全部完成76.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同时,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农合实现了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已经提高到人均301元。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五保补助资金达到5958万元。

于强:在文化建设方面,实现了5554个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100%;实现“乡乡通宽带”,建设开通行政村宽带互联网5254个;建设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农信通短信平台;截止2012年末,已累计扶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624个,实现了省内全覆盖;扶持建设农村文化大院6000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4.4%;扶持建设社区文化中心271个;“送戏下乡”1.5万场。全省60个县区都建有全民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全省行政村配建健身设施总数已达3741个;全省建立贫困村、民族村屯、边疆哨所书屋400个,向全省农民工提供生存技能和保障类图书200万册、期刊200万份。

主持人: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让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对我们辛勤工作的最大鼓舞。在下乡的途中,我们常常看到农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很多农民都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用上了沼气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于强:你说得没错。这得益于我们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这项工程的重点是加大村镇改造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7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村镇共完成产业项目22006个,总投资达648.2亿元。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屯4835个,修建村部4539个、农民夜校2640个、卫生室6050个、农家书屋7249个,科普画廊2850延长米;新建大型秸秆气化站30个,建设室内水冲和户外卫生厕所54.8万个,公共厕所2.1万个,修建垃圾处理场点5.5万个,全省近2.1万个村屯达到绿化美化标准。

于强:目前全省达到规划建设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完善配套、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的标兵村300个,先进村达到400个,占第一批示范村建设的70%,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主持人: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事,很多部门都在发挥作用,您刚才介绍的农村基础建设、文化建设的工作就涉及水利、建设、交通、广电、文化、新闻出版等很多省政府职能部门,同时,这项工作更离不开全社会的扶持与帮助。

于强: “众人拾柴火焰高”。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全省各个部门的扶助与支持,我们在全省落实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和大专院校、1000家企业的帮扶责任,建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市带县、城帮乡的推进机制,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措施,形成了军民共建、村企合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帮扶制度,促进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据统计,2006~2012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达到355.25亿元,其中,各级帮扶和社会捐助投入达到24.34亿元,占6.8%。

主持人:在具体工作怎样广泛集聚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呢?

于强:一是明确重点责任部门分工,根据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对重点建设任务实行部门和行业包保责任制,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工作任务、目标要求、保障措施、完成时限,整合全行业力量,集中投入支持示范村建设。

于强:二是落实省、市、县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分别制定本行业项目规划,落实部门建设责任和标准,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危房改造、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形成合力。

于强:三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

主持人:前面我们对近些年来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的重要一年,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是什么?

于强:2013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在较高起点之上向更高目标推进的重要一年。总的要求是:以党的十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四化同步”推进的战略思想,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收入有新提高、基础设施有新加强、社会事业有新改善、党的建设有新进展、精神文明有新提升、社会和谐有新进步,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主持人:请您跟我们谈谈具体都将开展哪些工作,完成哪些任务。

于强:今年重点要完成这样几项工作。第一项工作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业支撑。在发展经济方面,一个是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围绕“五大一强”奋斗目标,全力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棚室蔬菜提升、人参振兴、食用菌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民收入。再一个就是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合资合作、股份经营、专业合作社等多种经营形式,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兴办各类企业或农业公司,实现合作共赢和利益分成,扩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另外,还要积极推动全省2000个示范村建立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特则特、宜商则商,大力发展专业村屯、工商企业和乡村旅游,突出地域产业优势和民俗经济特点。

于强:第二项工作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3个1000”,抓好第一批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工作,抓好新启动的第二批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基础设施的突破工作,抓好1000个跟进村的基础设施推进工作。主要是进一步推进农村道路桥涵、村屯排水设施、安全饮水工程、清洁能源开发、村部和休闲广场、卫生厕所、垃圾集中处理、标准化养殖小区、绿化美化、路灯等方面的建设。

于强:第三项工作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主要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于强:第四项工作是综合整治农村环境。2013年开始,我省重点推广8种环境整治模式:“三线一环”整治推进模式、整体改造推进模式、功能分区推进模式、综合建设推进模式、农村社区推进模式、生态村推进模式、旅游村推进模式和移民村推进模式。在整治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特色,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在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基础上加快建设。

于强:第五项工作是强化帮扶工作。继续落实好全省1000名领导、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按照一对一、一帮三年不变的要求,对新选的第二批1000个示范村实行重点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打捆使用涉农资金,增强新农村建设合力。

于强:第六项工作是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全方位宣传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宣传各地典型好经验、好做法,烘托典型效应,营造新农村建设浓厚氛围。同是,我们还将组织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民群众考察省内外新农村建设典型,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于强:第七项工作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强化目标、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

主持人:我们省从地域上讲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东部为山区,中部为平原,西部为草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是否也要因地制宜,针对这样不同的地域,我们的建设思路和侧重点是不是也有所不同?

于强:是的。我省新农村建设按照城市郊区建设城镇化村、中西部建设社区化村、东部建设特色化村的发展方向,加强研究,创新思路。一是在大中城市、县城以及重点镇周边,充分利用城乡联结紧密的地理区位优势,在现有各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城镇增容及功能分区基础上定位规划。通过政府推动、政策驱动、规划指导和市场运作,引导农民拆除旧房,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

于强:二是以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选择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人口集中度高,现代农业发展快的中心村,以产业建设园区化、土地经营集约化、农村居住社区化、农民组织合作化发展为方向,实施合村并组集中建设农民社区。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在一起,创建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型社区。

于强:三是培育特色化村。在完善提升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屯一特”,围绕建设高效农业村、工业主导村、商贸聚集村、休闲旅游村、民俗文化村等类型,建设一批产业发展突出、经济效益较高、人口聚集能力较强、知名度较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色化村。

第5篇:农夫与蛇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 支付体系 助农取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73-02

2009年以来,人民银行商丘市中心支行稳步推进辖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实现了农村乡镇金融网点和ATM机具全覆盖,初步构建起支农、惠农、便农的绿色支付通道,把安全、高效、便捷的现代金融支付服务手段延伸到广大农村,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显著改善。

一、商丘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

商丘市地处河南省东部,下辖2区1市6县,173个农村乡镇,农业人口为616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陆续回归农村,至2016年6月底,商丘市农村地区银行营业网点总数达到547个,平均每乡镇网点数达到3.16个,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与乡镇配比率达到1.69家/乡镇。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后,人行商丘中支提出以“村村有助农取款服务点、村村有POS机、镇镇有ATM机”为标志的“惠农工程”,实现农村地区“一公里”支付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障碍。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布设营业网点、投放ATM机、布放POS机、拓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和转账电话等措施,累计消除金融服务空白村3100多个,实现了农村乡镇金融网点和ATM机具全覆盖。

截至2016年7月末,商丘市农村地区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点5944个,其中综合性惠农支付服务点578个,布设ATM机1391台,投放POS机具3万余台。2016年上半年,商丘市助农取款(惠农支付)服务点累计查询11.14万笔;取款133.35万笔,取款金额26906万元;现金汇款2.75万笔,汇款金额5197.04万元;转账汇款6.18万元,汇款金额4678.25万元;缴费1.57万笔,缴费金额98.36万元。商丘市助农取款和农民工特色银行卡服务业务量均居全省前列,推动惠农绿色支付通道延伸到广大农村。

二、商丘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多层次有序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

商丘市以普惠金融为切入点,以“三农”金融需求为导向,在辖区全面推进综合性惠农支付服务建设,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深化、融合、创新。在支付体系上,按照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原则,首先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乡镇和大型农贸集散地设立营业网点和ATM自助网点,实现营业网点与自助设备在乡镇的全覆盖;其次,稳步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达到村村有POS机或转账电话等基础支付服务设施,初步实现助农支付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第三,大力推进移动支付,农村居民户户有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正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所接受。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改善,足不出村就可以实现银行卡小额取款、余额查询服务,在综合性惠农支付点还可以办理现金汇款、转账汇款、公用事业缴费等服务,使广大农村居民实实在在体会到现代支付体系的便利。

(二)把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与中央惠农政策有机结合

近年来,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惠农力度越来越大,惠农范围越来越广,农民群众享受到粮食直补、农村低保、养老、医疗等多项惠农补助。农村支付环境的建设,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障碍,构建起了支农、惠农、便农的绿色支付通道,实现了国家惠农资金的及时划转,缩短了惠农资金在途时间,方便了农村地区的基本金融需求,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三)把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与金融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

人行商丘市中支在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按照因地制宜、鼓励创新、风险可控、政策扶持的原则,积极引导各涉农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进行服务模式和产品的创新,与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进行有效对接。一是由涉农金融机构结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贸市场,提供“一对一”优质金融服务,在提供现代支付结算服务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融资,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体融资难题。二是建设特色金融服务站点,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支付结算绿色通道。虞城县人行组织涉农金融机构为全县148个贫困村升级设立综合性惠农支付服务站点,在小额取款、查询的基础上升级开通现金汇款、转账汇款、缴费、刷卡消费、残币兑换、支农扶贫贷款意向收集等便民服务。三是推进“惠农支付+农村电商”融合发展。通过金融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为农村电商提供支付结算配套服务,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触网外销、贫困人口增加就业等,让金融服务更好地助推扶贫、惠及民生。

(四)把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与银行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要体现出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需要与金融机构的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的重要桥梁和利润增长点。至2016年6月底,商丘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共发放银行卡942万张,比2010年增长2.8倍,农村地区人均拥有银行卡1.4张。同时,金融机构通过助农取款业务能更好地了解掌握持卡群众的信用状况,全市农信系统为金燕卡持卡农户授信3.53万户,发放贷款4.49亿元。全市涉农贷款达到657.5亿元,较2010年增长76.4%,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银行愿意、商户乐意、农户如意、政府满意”的多方共赢目标。

三、继续深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建议

商丘农村支付体系建设疏解了偏远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初期投入成本大而收益相对较少,市场参与动力不足;大量空心村的出现导致部分助农取款服务点功能日趋弱化和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个别商户利用服务点从事不法活动损害农村支付声誉,部分网点存在安全隐患等。继续深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尊重规律、形成合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合理发展金融服务网点模式,对存量助农取款点进行评估和清理

在商丘已设立的近6000个助农取款服务点中,受网点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以及服务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业务发展差异较大,需要认真评估决定其发展模式。对于处于休眠状态取款点,以及不符合要求、不按程序办理业务、信誉较差或发生安全事故和纠纷的取款点,应执行市场退出机制予以撤销。对一些功能单一、重复布点、距离金融机构网点较近的助农取款服务点,由运营双方自主撤并。对于业务较为活跃的助农取款点,适当鼓励进一步探索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持续发展的模式,拓展服务功能,使其升级成为惠农支付服务点或综合性金融服务点。对于继续保留和根据需要新开办的取款服务点,相关金融机构要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做好业务培训与定期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取款点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农村结算基础设施,调动金融机构和特约商户参与积极性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投入,推进农村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降低农村金融抑制,一是要综合采用国家投入、银行自担、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金融机构增高农村营业网点和农村及社区网点,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二是金融机构要为取款服务点上的特约商户和用卡农户算细账,进一步降低银行卡助农取款跨行业务收费、结算手续费等,尽量体现商户的服务价值、提高商户的服务收入,减少他们的使用成本。

(三)创新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农村支付体系的技术含量

一是推广设立金融自助服务站点,通过自助金融终端在农村地区自助办理存款补登、储蓄定活互转、转账、理财产品购买、自助缴费等类似于银行网点服务项目;二是积极推进移动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发展手机银行、布放具有漫游功能的移动POS机或带硬件加密功能无线电话支付终端,利用手机支付和移动支付快捷、便利、自助服务管理等业务特点,发挥其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方面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推动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四)加强宣传,构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对农村地区基层银行网点员工支付结算业务培训力度,熟悉各种结算工具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和推介相适当的支付结算品种。二是将支付业务宣传与反假币、反洗钱、防范金融诈骗与非法集资宣传有效结合起来,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认知度和安全意识,防范支付风险。三是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银行卡和助农取款等方面的金融知识,普及助农取款特色服务的功能和操作,提高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 赵文瑞.关于完善吉林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10(1)

[2] 王华庆,刘明章.让金融成为脱贫攻坚战的生力军[N].金融时报,2016.5.30

第6篇:农夫与蛇范文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系 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是农村综合变革又一新的起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涵盖农业、教育、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学科的庞大系统工程,是我党针对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与高校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如何整合高等农业院校的知识优势,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高等农业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高等农业院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推进农业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这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关键。

首先,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农业人才的基地。我国具有极其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城市每年新吸收农民工约在四五百万,每年有农村高考入学的学生也多达二三百万,他们毕业后绝大数都留在城市工作。也就是说,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农村向城市输送的劳动力就多达六百万,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横跨教育、农业,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发展的特殊性,担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高等农业院校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农业专业科技人才,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做出了重大贡献。大批的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农业管理、生产、科技和教育第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独立建制的高等农业院校已成为发展科学文化和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业专门人才的基地。

其次,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学知识创新、基础研究和国家关键技术攻坚的主力。高等农业院校是知识生产的源头,其多学科的环境,有利于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形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在经过高度分化之后又呈现出高度综合的态势,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明显,而新知识的增长点就出现在这些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上。另外,高等农业院校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的基础,先进的科学研究设施,这是知识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借助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图书情报资源,通过教师和科研人员,甚至包括学生创造性的劳动,可以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无形的新科学知识和成果。高等农业院校在知识的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除了在知识的创新与传播中发挥作用外,还通过参与建立高新技术园区、释放基地等方式把学校中的新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村中去,使之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

再次,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高等农业院校参与知识传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新学科、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多层次、多形式进行产学研相结合,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技术保障。

最后,高等农业院校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它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决策思考;高等农业教育系统产出的科研成果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要求

(一) 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观念

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输送源,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观念,增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要按照农村经济结构性调整、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要求,对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认真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生产、加工、营销、管理人才,所以高等农业院校在这项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现代高等农业教育、教学制度

首先,转变政府管理高等农业教育的职能。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改革政府管理高等农业院校的方式,强化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监督指导和提供服务等方面的职能,逐步减少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

其次,确立高校的独立性和市场主体地位。依法落实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其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和市场主体,增强高等农业院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高等农业院校逐步建立与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面向社会和市场,寻求自身的发展。

再次,引导高等农业院校正确定位、突出特色、分类分层次办学。不同的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特色、传统和外部需求等科学地定位。国家给予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科学地核定各类型学校的规模、投入,制订符合各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的质量评估标准。各类学校及其所举办的各种性质各种层次的教育,应研究其内部规律和外部需求,努力发展提高。

(三)不断推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首先,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业与创业意识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加强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教材建设。制订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教材改革总体方案,对课程教材体系的改革进行指导。

再次,全面推进高等农业院校弹性学习制度。积极进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试点,全面推行高等农业院校弹性学习制度。适应高校弹性学习制度的建立,逐步改革和完善高等农业院校学籍管理制度。建立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高等农业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鼓励学生跨校、跨学科、跨专业选课,逐步实行学分互认等。

最后,进一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改革招生制度,坚持执行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农科专业,并使农业人才流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优惠、保护政策,切实做到减免学费、政府补贴。国家应设立农业人才培养基金或农业教育捐资助学基金,用于资助贫困优秀生完成学业并回到农村服务。允许地方院校自主跨地区招生。

(四)调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进一步调整农业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教学内容,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积极发展农工、农理、农经、农文、农管交叉的专业和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专业。而且要重视向适应性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空间延伸和海洋开发农业、新能源农业、文化消费型农业拓展,使学科、专业总体布局结构适应“三大产业”模糊化的现代农业的需要。

(五)创新办学形式,实现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放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高等农业院校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升,高等农业院校要转变观念,创新办学形式,实行“开放式”办学,走产、学、研三者相结合、一体化的道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除积极发展高等普通本科教育外,还要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职教育、成人高等专业证书和各类培训教育,在拓宽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途径的同时,拓宽高校自身的办学路子。

(六)开展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在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努力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另一方面,学校要按照市场需要,创新模式,拓宽渠道,开展富有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根据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当前,要着重开展好以下几项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骨干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高等农业院校继续发挥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也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我们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贵友,刘志民,等.道路 模式 战略——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卢良恕.面向新世纪的农业与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与展望[EB/OL].http://qzhagri.org.

第7篇:农夫与蛇范文

2009―2011年,黑龙江省产业化经营项目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178个,三年累计完成投资2927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9473万元,地方配套4435万元,群众自筹15365万元)。三年累计新建和改造标准化畜舍156500平方米,新建青贮窖63000立方米,新建化粪池35500立方米;新建温室195栋,新建大棚2175栋,新打机电井798眼,安装滴灌设备820套;新修道路253.7公里,新进各种设备383台套;新建厂房8607平方米,新建交易大厅1000平方米,新建保鲜库807平方米。三年累计新增蔬菜产量1126.6万公斤,新增出栏生猪9.05万头,肉牛0.81万头,家禽80万只;提供林木种苗358万株,种猪3.91万头,种禽17万只;新增鱼产量0.007万吨,奶4.39万吨,肉0.66万吨,蛋0.068万吨。新增蔬菜生产能力71万公斤,粮食加工能力1845万公斤,其他农产品加工能力89.98万公斤。带动农户40575户。

一、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是扶持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优先扶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一县一业,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把扶持合作社与扶持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把优势产业作为立项条件,按照地域特点和优势科学布局,重点扶持奶牛、生猪、肉牛、蔬菜产业。为大力推进“千万吨奶工程”建设,在乳业发达地区大力扶持奶牛合作社。在齐齐哈尔地区扶持奶牛合作社21个,连续三年做大做强合作社规模,不仅引进了一批优质奶牛,而且解决了奶源基地薄弱问题,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在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带动下,齐齐哈尔市克东县近三年新增优质奶牛8120头,供应飞鹤乳业优质鲜奶4.8万吨,企业增收860万元,新增税收740万元。为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围绕城市周边、口岸县(市),扶持果蔬种植、加工、储藏保鲜、批发市场等项目的建设,重点扶持棚室蔬菜规模发展。重点扶持大庆市蔬菜产业,新增温室108栋,新增大棚1640栋,使大庆蔬菜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年新增蔬菜650万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居民“菜篮子”,实现了北菜南运。

二是做大做强优势合作社。坚持扶持项目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加大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扶持政策主要体现为“三高”:第一是建设标准高。本着建设一个、完善一个、见效一个,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检查验收都按照高标准,努力使扶持的合作社真正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样板。如在扶持奶牛合作社项目上,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建设,钢骨架结构,分区设计、选址科学、布局合理,冬暖夏凉,通风干燥,从奶牛的休息、运动、生产都做到科学化,使奶牛养殖合作社成为标准化协会、花园化小区、规模化基地、科技化窗口、观赏化景区,发挥了较好示范引带作用,不仅受到农户的欢迎,也得到了各界的好评。第二是配套程度高。坚持从整体设计,完善配套设施,全面提高。如在扶持奶牛合作社上,要求榨奶间、饲料库、兽医室、机械库、沼气站、办公室、青贮窖、水电路等基础设备齐全,现代先进的机械化榨奶设备、科学实用的粪便无害化处理设备、功能齐全的牧业生产机械配备到位。第三是科技含量高。引进和采取先进的技术、品种或模式,促进合作社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采取开放式投资方式引导各方面资本投入合作社建设,做到“三个不限”:不限投资比例,在保证项目自筹资金不少于财政资金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多投入,壮大投资规模;不限投资资本的形式,可以以现金、土地、奶牛、技术等入股,科学量化股本;不限投资主体,在合作社为投资和建设主体的基础上,实行更广泛的联合合作,吸引大户或龙头企业参股共同推进合作社建设。 通过“三个不限”,引导和调动社会资本大量投入。在推进奶牛合作社建设中,财政投入专项资金5624万元,吸引社会资本17046万元。

四是与产业结构调整、财源建设、新农村建设项目紧密结合。2009―2011年,扶持产业结构调整项目8个,扶持财源建设项目16个,扶持新农村建设项目12个,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引导和牵动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壮大了发展规模,增强了发展后劲。通过项目扶持,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发展资金紧张的问题,新增设施发挥了较好作用,生产规模以及社员规模明显扩大,生产水平、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如桦南县鸿源水稻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扶持,注入财政资金240万元,新建水稻育秧大棚32栋,购置农业机械14台,合作社不仅“强筋壮骨”,而且做大了“盘子”。入社农户由158户发展到273户,规模经营土地由850亩发展到1500亩。2010年合作社亩收益达1514元,较成立前亩收益增加596元,增长64.9%;社员人均收入达到23343元,比同乡村非社员高出9637元。

二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进程。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围绕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行订单生产,有效连结了龙头企业和基地,改变了小生产经营方式,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如富锦市利民村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扶持,社员由原来32人发展到现在54人,经营蔬菜大棚180栋,露地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实行规模化生产,统一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统一接受技术服务及信息咨询,辐射带动周边的村屯350户农民发展蔬菜生产。

三是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科技服务、销售服务、加工服务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开拓,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商品率和附加值。同时,合作社组织农民开展规模生产,减少生产与市场对接中的中间环节,有效地降低生产与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比如,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扶持尚志市长营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投入财政资金300万元,建标准化牛舍4220平方米,新增奶牛存栏400头,年产鲜奶2000多吨,年销售收入750万元,利润207.5万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三、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从黑龙江省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看,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一是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大部分合作社的章程不够规范,组织机构不健全,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二是系列服务不到位。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合作社支持较少。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及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发展潜力不足,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三是辐射带动不明显。多数合作社带动辐射的范围仅局限于本乡镇,局限于周边的几十户经营同一产品的农户,多数合作社服务层次低,真正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专业合作社较少。四是利益联结不紧密。多数合作社只作不合,产销衔接不够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利益风险不紧密,体现不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合作关系。五是融资难。由于合作社规模小,一些合作社没有土地证、产权证可供抵押,金融部门出于自身的资金安全考虑,无法给合作社发放贷款。

在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合作社方面,目前黑龙江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投入少。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每年新增资金全部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致使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基层需要,不利于做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蛋糕”。二是范围小。由于资金有限,全省扶持合作社的数量较少,2009年仅安排14个,占全省合作社的0.5%,发挥不了示范作用。三是投入标准低。目前项目规模都比较小,补助项目资金在30―200万元之间,多数合作社因资金有限只能享受100万元以内的资金补助。这对于扶持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合作组织项目来说,补助严重不足。四是立项门槛高。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初步发展阶段,规模比较小,管理不够规范,而项目申报要求都有硬性规定,使得大量的合作社得不到扶持,尤其是一些成长性的合作社,由于门槛问题被拒之门外。五是自筹难度大。合作社全部或者绝大多数都是农民,自筹资金相对难度大。虽然国家对合作社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给予了免税,但由于税务部门对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这块还没有具体的免税政策,依然参照基本建设征缴相应5%―6%的税收,使合作社不堪重负。

四、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农业综合开发要成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渠道。鉴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发展时期,资本积累刚刚处于启动阶段,建议增加单个项目扶持额度,并降低合作社项目自筹资金比例。

二是简化申报手续。目前合作社在项目申报上缺少人员、资金,为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减少比如可研报告、审计报告、环评报告等硬性规定,参照有关部门要求,只提供相应的申请表、项目建议书以及项目建设内容清单、有关项目建设合同(协议),经农发办和财政局实地考察核实后即可上报。同时,由于补助资金较少,涉及群体为弱小农户,应简化申报材料和程序。

三是适当放宽扶持条件。要面向所有合作社,既要扶持现有合作社,也可扶持新组建合作社,尤其是针对新成立的合作社的项目建设,主要看合作社的发展潜力和成长性。对合作社人数以及组成人员成分不做硬性要求。

第8篇:农夫与蛇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4-01

在中国有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仰徐村,它位于盐城西郊,在全村上下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多次荣获“全国文明村”、“省级康居示范村”的光荣称号。仰徐村将科学发展观真正地落到了实处,运用科技的进步,实现了机械加工,合理办企业,交通便利的农村城市化局面。而为了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教育当然不可偏废。不管是科技、文化还是思想道德水平,教育都是促进其向良性发展的有力武器。发展社区教育,才能使新农村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社区教育的重要性

1.国家安定的需要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且农业是我们国家稳固和发展的基石。“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一直都是我们国家的重中之重。解决了农民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我们国家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2.农村人民生活的需要

农村的人民相对来说,一直都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从而竞争力薄弱,思想观念落后,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尤其以教育为本,在一定程度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才能在用之于民的同时可以取之于民。

3.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农问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的资源相对来说很少,而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低,三农中的十难,包括农民的文明、维权、就业、求学等等问题,大都是由于教育的缺失或者稀少造成的。所以改造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工作者刻不容缓。

二、社区教育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是我们一直围绕着的话题,大力宣传农村企业、农村留守建设、农村环境保护、尊老爱幼、安全等等的教育知识,并积极培养高尚的农村娱乐节目,鼓励大家参加农村公益活动。

社区教育应该贴近新农村建设,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和广大农民的真正需要,以“三农主义”为主要思想,着手农村人民的劳动技术、思想素质、自我维权的法律思想、时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做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钱赚的美好局面。

三、社区教育的关键点和方式

1.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应该对其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1)对于适龄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应该确保他们全都进入正规的学校学习,并且对其教育资源和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保护。让他们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

(2)对于处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或者青年,可以让他们进入新农村的企业实习,参与到生产和创新之中,将学习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且鼓励新想法和新思路。

(3)对于失业的下岗职工或者无业的人员,企业实行定向的培训,培训后上岗,为企业造福的同时,也可以为人民增加工作机会。

(4)对于残障但是有一定自理能力的人员,可以培训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将他们的光和热也散发到生活中,同时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也为他们的生活增彩。

2.教师队伍

(1)对于正规学校教育的课程,可以挑选有任教资格的,有一定阅历和见闻的老师来任教。定期把这些老师派出去学习,把最优秀的文化传播到农村学校。

(2)对于企业培训的教师队伍,应该由一些技术熟练,并且自己在基层做过的员工或者领导来组成,对企业的运行环境做详细的介绍,对技术的传授要认真并且耐心。

3.实施规范管理

没有制度就没有方圆,同时社区的教育问题也是如此。社区教育应该注重多样性和实用性外,还应该注重管理工作的到位和教育结构的考核。对于定期举办的讲座和讨论,参会人员到场的签到工作、学习的认真态度、学习结果的定期考核都应该做一定的记录和备案,这样可以对后续工作有个参考价值,也对参加学习的人有个定性的审核。

(1)结合实际,同时利用科技

现在的网络资源相当丰富,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和比较的机会。在农村人民有了思想和思路之后,可以组织起来一起进行专业养殖、专业种植等的教育。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参考别的乡镇的成功案例,查找市场需求,了解科技走向。这些都是教育和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我们要重视教育,利用科技。

(2)树立标兵形象

良好的奖惩制度可以给人们带来激励和警示的作用。对于大胆创新并且成功实践,给予乡镇人民带来福利的人员,应该给予资金和荣誉上面的鼓励。支持自给自足和努力向上的思想,对于啃老、坐享其成的人员应该给予思想教育和大会批评等方式的处罚。

四、结合实际发展社区教育

仰徐村的新农村建设有了初步的进展和成果,但是我们不应该裹足不前,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创新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发展教育就是活水之源,农村发展的新鲜血液就来自于不断的受教育的大众。如果人人有了技术和知识,那么就不愁没有新农村的蓬勃与发展。

五、总结和展望

第9篇:农夫与蛇范文

一、农机服务信息现状

(一)目前农机服务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农机信息网站。用于农机政策、宣传农机工作成果、展示农机工作动态;

二是社会信息服务类网站。主要用于农机人员出售或求购二手农机、农机经销商农机销售信息,比较常见的有58同城网站、赶集网和社区论坛等;

三是农机服务手册。主要是市、县(区)农机部门为方便农机手专门印制下发的三夏或三秋农机服务资料,内容包含市、县、镇三级农机管理部门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和服务电话、农机维修网点服务电话和石化、石油公司加油点位置和服务电话;

四是以手机APP形式存在的“农机通”服务软件。通过农机通可以查询全国各地各类农机供求信息;

五是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农机部门以手机短信或农机快讯形式的农机工作信息;

六是少数农机从业人员通过手机QQ群、微信群方式获得部分农机政策和服务信息。

(二)农机从业人员信息需求情况

一是农机政策、文件通知和各地农机工作动态。这类信息一般可以通过各级农机部门信息网站获得,特点是权威性较高,不存在传播错误;

二是各类农机服务供求信息。目前这类信息主要可以通过农机作业服务手册获得,特点是权威性高,但在及时更新上存在问题,无法实现及时、及时更新;

三是农机人员交流信息(平台)。首先是部分生产企业有自己独立的微信群,用于下发通知、安排业务,比如福田雷沃等大型生产销售企业都建有自己的微信群;其次是部分农机管理或者从业人员建立了用于小范围交流的QQ群和微信群;再次是少数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微信交流群。

(三)农机从业人员手机上网情况

一是手机类型。通过调研,从业人员使用非智能手机数量较少,仅占人员总数的一成左右,约九成人员在使用智能手机;

二是手机上网。根据新浪科技2015年7月9日的调查消息,新浪科技通过在湖北农村的调查显示,农村网民上网的首要工具是手机,而不是固网宽带;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则是,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使用率远高于城镇居民。据调查,机手每月话费消费水平平均在60元左右,套餐流量使用量约200-300M;

三是交流软件。调研发现手机QQ已经不再是农机从业人员首选交流工具,他们首选的交流软件是微信。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的《2015中国手机网民微信自媒体阅读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30日,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达6.0亿,同比增长36.9%。而根据腾讯微信官方消息,截止2015年8月,微信公众账号已经超过1000万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机服务供求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及时。少数供求信息停留在服务手册层面,更多的农机服务供求信息无法及时更新,服务供求信息找不到平台,或者即使通过社会信息(58同城、赶集网)平台,也不方便农机手及时获取;

二是迫切需求一个可以随时农机服务供求信息的平台。由于农机作业的季节性特点,供需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比如农机作业需求、维修抢修信息等,需要随时更新和方便查询。

三、农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模式与重点菜单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服务号或者企业号)实现:

(一)作业服务手册查询,通过点击“联系手册”菜单,可以获得县区乡镇农机部门、农机合作社、农机维修点、农机加油点的联系人、所在地点和联系电话;

(二)服务供求信息查询,通过点击“供求信息”菜单,可以获取机械信息、作业信息、维修保养、销售转让和三夏三秋最新作业进度的相关信息;

(三)服务交流信息,通过点击“联系我们”菜单,可以获得农机服务相关联系方式:一是联系到管理员,可以方便提报供求信息,通过整理后及时;二是加入到微信(或者QQ)交流群,在群里随时信息,或者寻求信息,更快捷联系各种业务;

(四)使用者通过订阅号的自动回复功能和输入数字的形式获得最新作业进度、作业信息、机械信息、抢修信息等信息。

四、几点建议

(一)微信“订阅号”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初级模式,不仅适合个人,也适合单位使用。建议农机主管部门都能建立自己的公众号,选派有关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尽快熟悉并掌握使用要领,满足农机服务供求信息平台建设和维护工作的需要;

(二)结合贯彻《农业部关于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的通知》(农市发[2015]4号)文件精神,及时将各自农机公众号、农机交流群通过有关途径向社会公布,通过宣传,引导农机从业人员加入微信群、关注公众号,最大程度发挥出信息供求平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