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镇化规划范文

城镇化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化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镇化规划

第1篇:城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协调;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保持了较高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水平从1977年末的17.5%提升到2012年末的52.6%。城镇化已经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01年,在国家十五规划中首次把城镇化作为一个独立专题提出,城镇化上升到国家的发展战略高度,逐步走入各级政府的计划和议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青睐。然而由于更多的焦点关注到提高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上,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城镇化的发展质量,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1城乡矛盾在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逐步拉大的。农村地区在收入水平、设施水平和福利保障等许多方面都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管理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大量进城农民不能在城镇定居,不能享受市民待遇,二元矛盾并未得到改善。1.2 资源与环境问题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的承载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降低了环保门槛,许多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土地利用不够集约,大量土地闲置,土地资源浪费。此外,中国的城市扩张还面临着资源紧张的压力。目前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有114个城市严重缺水。而能源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许多城市的发展。2.城市规划与城镇化的关系城市规划学科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早期,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规划学科也处于萌芽阶段,理论体系很不完善。工业革命之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迅速扩展,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导致了后来被称为“城市病”的大量城市问题。现代城市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规划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两种理论趋势。前者以霍华德、沙里宁、赖特等为代表,认为城市的各种问题的产生是城市中心过分拥挤造成的,主张分散的城市结构,与大自然亲近,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后者以柯布西耶为代表,对现代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充满信心和渴望,体现了理主义的思想。针对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考。在这之后,随着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趋于稳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走向多元化,关注点深入城市的经济、地理、社会、文化与空间等多个方面,城市规划与城镇化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规划的好坏成为城市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3.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城市规划应对3.1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测算的重要依据。城镇化水平的预测和城镇化策略的制定,应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能“人为抑制”,也不能“拔苗助长”。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建设,走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科学地制定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要正确处理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的关系,近期规划目标作为实施目标,远期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目标要有弹性。3.2结构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城镇化的研究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而应从宏观层面,从区域规划角度入手,统筹区域内的城镇结构体系。要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建立合理的等级体系和职能分工,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引导、调控和保障区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城镇建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格局。3.3环境友好的城市发展模式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支撑的城镇规模和容量。必须改变传统的城市规划思路,城市发展规模的预测不能仅仅考虑人口规模的无限增长,而应首先立足对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分析。将城镇化发展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区域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重要因素,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确定城镇化的发展规模、速度及其布局,保持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3.4统筹协调的城乡关系对城乡产业发展、城镇空间布局、公共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障等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为农村 人口向城镇转移和聚集、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条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切实增加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将社会保障与农地产权剥离,为农民进城及失地农民提供公平的社会保障。

3.5健康强大的城市产业结构

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推动,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动力推动。应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3.6公平公正的城市服务设施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保障社会公平。通过城市规划手段,公平公正的配置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公共资源,合理引导城市人口的集聚和疏散。同时,通过合理的规划,提供完善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优化居住空间布局,妥善处理居住与就业的关系。同时,通过改善住房、绿地、公共空间、社区服务等人居环境,提高城镇生活的品质和质量。

4 结束语

城镇化应有总体布局设计,鼓励企业和广大市民、农民参与,形成新型城镇化科学规划发展的支撑。参考文献

【1】赵泽林.理性看待城镇化:质量先行[J].中国集体经济,2008(07).

第2篇:城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规划;城镇人口;农民工

1、引言

城镇化发展是是一项大工程、一项大举措,是我国为了提升各个城镇水平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城镇规划。城镇规划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宏观调控的作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群体都通过城镇规划来在城镇化过程中相互博弈。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规划也同样迎来了许多问题,我们所做的就是把这种问题逐步解决最终转化为动力,使我们城镇化达到圆满目标。

2、城镇规划的意义及目标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也全面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城市的面貌也一天一个新样子,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乡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违背了我们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国家提出了加速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此农村城镇化建设就应运而生,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城镇的全面发展,加快了城镇的经济建设步伐,也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也是我们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城镇规划主要为了实现以下目标。

2.1、全面协调发展

城镇规划的得主要目标就是要全面协调发展,我们不允许俩极分化这种现象出现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我们的城镇规划都是具有先进的科学规划方案,都是事先经过我们缜密的研究后才得出来的。我们绝不是效仿国外的经验来进行我们的城镇规划,我们是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规划道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按规划的方针来实施,一定要有科学长远的目光。大多数的城镇规划都具有格局小、规划不合理的特征,而且有的一些基础设施与城镇的发展并不协调。因此我们在进行城镇规划的时候纪要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条件,全面合理的促使城镇化体系的完成,实现我们的宏伟蓝图。

2.2、缩小城乡差距

我们的城镇规划要明确我们的目标,符合我们的国情。我们要从国家的规划中学习经验,要使一部分的城镇先富起来,利用模范带头的作用,使先富起来的带动一起都富起来。我们要对城镇规划进行合理的分析,按照每个城镇各自的特征进行符合其自身的发展,这样能从整体上提升城镇的水平,逐步的缩小城乡的差距。使我们的城镇全面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我们最终发展的目标。

3、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3.1、与实际情况脱轨

目前我国的规划部门种类繁多,而且彼此之间联系较少,有的这个部门的要求与另一个部门的要求甚至会发生冲突,这也导致了我们城镇发展的速度。大部分的城镇经济建设规划都是在执行上级的指标,都是上级政府定下的指标,这些指标与我们的实际情况并不吻合,基本不考虑城镇的实际能力。这就导致了我们定下的目标很远大,但是却无法实现的现象。这些规划不切合实际,而且彼此之间并无过多的联系、脱离实际,这就使得规划的科学性和提前性得不到体现。

3.2、受地方政府的制约

在当今社会,大部分的事情都要与经济发生关系,城镇规划也不例外。当我们国家需要征用农民的土地时,农民都要无条件的服从,但是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偿,但是这个补偿是根据土地的年产值来确定的。这土地的年产值是由较大的波动的,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就钻可这个空子。当征收农民的土地时是以低价征收,但转手卖给开发商使用时就会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巨大的利益促使,在进行城镇规划时,大部分的地方政府都是扩展空间、扩张土地,这样就会带来大量的经济利益。正所谓一心不可二用,重视了这方面必然会轻视那方面,因此人口的吸纳就会变得缓慢。在这种状态下的城镇发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3.3、 注重表面文章

目前我们的城镇化建设缺少实质性的服务,大部分都是表面文章,建设的宽阔的马路、漂亮的隔离带、美观的绿化草坪等等,这些都为我们赢来了非常多的表面喝彩。但是实际上却很少能解决我们居民的实际需求。我们居民所需求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可以实际用到的服务,可以有利于生产生活的,而并不是这些表面看上去美观的行为。同时对于居民的生活环境、安全因素、就业环境等等也缺乏关注,不能给居民营造一个良好舒适满意的生活环境,这就造成了人口数的流失,使得一部分的城镇虽然看似规划很好,但是实际的人口和工作人员却非常稀少。

3.4、规划变动频繁

我国现阶段的城镇规划变动非常频繁,随着城镇规划的进行,改变也在随时发生,这就造成了我们的一部分的建设会发生矛盾,也就会造成资源的无形浪费。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城镇的规划与城市的建设慢慢就会发生偏差,较大程度上的依赖于工程技术参数来设定的城镇规划,不足以全面的把握住整个城镇的建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个问题就会日益严重,为了适应我们的城镇发展,就造成了不断的修改我们的城镇规划方针。

4、解决建议

随着城镇规划暴露出的问题也日渐增多,要使我们的城镇规划稳步的进行,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切实可行的解决群众的问题,我们就要采取一定的办法来确保城镇规划的可持续进行。

4.1、加强各部门协调

随着城镇规划的进行,我们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能力,确保各个部门之间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确保整个规划体系科学合理的进行。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确保统一协调的能力,加强监管。虽然各个部门看似各司其职,但是一定要加强配合,使其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确保规划的具体实施可以完美的进行。

4.2、加强监管力度

对于城镇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国家要进行统一的宏观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大部分会以自己的自身利益出发,并不是全面的贯彻城镇规划方针,这也就是群众的利益得不到全面的保证。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制度,多听听群众的声音,看看他们对于城镇规划具有什么样的意见,只有让群众满意的规划才是成功的规划。其次要加强对规划资金的审查力度,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了规划设施的建设上。要形成一个群众以镇为家的局面,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确保群众的合理意见可以运用到规划之中。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规划最终的结果就是给群众营造一个和谐、满意、安全的生活环境,所建设的设施一定要以群众的满意为基础,不要造一些面子工程,要切实解决群众的需要。要加强对居民的安全、饮水、卫生、就业等问题的关注,保证居民的实际利益,这样才能给居民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其次要把居民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也重视起来,要注重学校的建设,为其子女营造一个高安全、高素质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使居民切实的感受到规划发生的变化。

4.4、合理制定规划方针

对于规划方针的建立一定要各部门共同合作,制定具有长远计划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方针,结合多方面的数据进行考虑。要长期短期的规划共同制定,随着短期规划的开展在逐步的确定长期规划是否合理。

5、结束语

在制定城镇规划方针时一定要使群众都参与进来,确保所进行的建设都是在解决群众的需要为基础进行的,这样我们的规划才是合理的、受群众欢迎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因此我们的城镇建设也是要走出自己的特色,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这样我们的城镇规划将迎来快速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明捷、吴燕、张静.我国城镇化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北方经济》.2012

第3篇:城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探索;实践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urbanization level is a measure of a country or a region's economic, social and civilized development scal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the potential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bursting. Therefore, as a whole the area,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lready can't wait task, should make scientific planning, standard constru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law.

Key words: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体系日趋完善。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公共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实践。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而不是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科学合理布局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合理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并使其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三是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尊重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强化生态保护,实现城市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集约高效转变。

2.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居民的消费优化升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两个方面,实现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就业结构的城市化、公共服务的城市化、消费方式的城市化。而不仅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GDP总量。

去年12月6日召开的山东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山东省城镇化率到2015年达到56%以上,到2020年达到63%以上。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着力统筹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产业向农村拓展,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3.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原则

城镇体系的规划要着眼于整个城镇群的协调发展,而不是把各个城市的发展道路和产业特征简单叠加或相互竞争排斥,使其相辅相成,不能相互替代。

3.1体现以人为本,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在发展过程中,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机融合起来,而不是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城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让人的生活更美好。

3.2坚持“绿色低碳”,构建生态文明

营造环境优美的人文环境,努力提升中小城市软实力。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否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设施一体化,重点解决工业企业污染、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形成资源节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3.3完善城镇的功能,加强基础建设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打造宜居、利居、乐居的城市。基础建设是实现城乡空间互动的基础支撑和关键要素,坚持城市设施建设与农村设施建设并重、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并重,强化城乡空间联系,提高城乡公用服务设施的共享度,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设施落差”,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3.4坚持城乡统筹,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发展服务行业,提升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4新型城镇化体系结构

4.1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路径

产业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人口聚集的前提。不同于中国原有的粗放型产业,以低污染、高就业、本地资源优化为选择产业的标准,我们未来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城镇化布局合理、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的目标。

4.1.1合理布局。要做到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土地面积进行合理布局,体现集约发展理念从山东的实际情况来看,考虑到既要合理规避城市中心区迅速发展带来的“大城市病”,又要想方设法有效带动城市周边广大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因此要以“做好大城镇、发展小城镇”为目标,统一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

4.1.2产业配套。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作支撑。山东低层次的服务业占比高,第二产业比例低。为此,在城镇化下一步发展过程中要建立三次产业与城镇化互动的发展机制。根据城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山东一些地区也应在项目引进结构上进行相应调整。

4.1.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滞后,已成为我国一些城市当前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城市管网设置混乱、垃圾处理不配套,排水排污管道不分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多年来我们依靠低成本扩展模式产生的城镇化,弊端正在显露。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以此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

4.2体制机制创新保障

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体制创新密不可分,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城镇化发展,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2.1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改革方向。

4.2.2探索农业组织化体制机制建设。城镇化推进要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应开展农业组织化体制机制的探索,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实行空间、土地、产业、生态、主体功能区“五规合一”,将城乡规划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实现规划从传统的城乡割裂、局域分离、单一平面规划向城乡协同、局域联动、立体多元规划转变。重点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统筹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镇特色、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内部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布局等;编制城乡一体发展规划,加速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产业发展体系、规划建设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做好各项规划有效衔接,健全强化规划引导和约束功能。

4.3实例

济南都市圈在我省区域经济格局中居重要地位。周围围着这个城市来补充,城市之间分工比较明确,产业互补,形成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在济南都市圈中,临沂是次中心城市,必须发挥相应的作用。临沂相对经济规模比较大、产业集群比较强,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的基础支撑能力比较强,这些都是临沂在都市圈城市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

临沂市实施重点镇优先发展战略,选择12个镇作为县域副中心来规划、建设、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风格特色。做靓“魅力城区”,彰显“水之城、商之都、文之邦”特色;鼓励县城体现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文化中心;建设27个古典风韵、39个山水生态、17个红色风情和35个现代中式小城镇,打造一批“百年小镇”;在平原地区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山岭地区分散建设庄园式生态住房,做出一批“沂蒙新村”。

另外,在一些基础设置配置方面也需注意,如:

教育设施配置,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设施配置,充分考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需求,增加配套的数量标准。

医疗设施配置,完善社区医院配置。对大型医院,要考虑其辐射周边区域的规模。

文化娱乐设施配置,完善各种社区活动中心、对于文体娱乐场所要充分考虑外来人口的需求。

交通设施配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公交站点的辐射范围,方便群众出行。充分设置人行天桥、人行地下通道等人行设施,方便路人出行。完善换乘停车场、出租车停车站等,大城市的机场、客运站、高铁站等结合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布局设置。

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新建的居住小区,按照国家标准配置90平米以下的经济户型,完善居住小区的配套设施。

结语

新型城镇化着眼农民,涵盖农村,体现了人本化、集约化、多元化、低碳化,强调协调性、融合性及多样性。有利于资源的统筹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建设宜居家园,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加元.新型城市化道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2.

[2]朱铁臻.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J].北京规划建设,2008,5.

第4篇:城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健康发展;城市规划

自从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在快速发展,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问题的处理,从而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因此,本文以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主,对城市规划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希望能够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一、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质量有待提高

我国地广物博,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造就了各个地区鲜明的地方特点,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差异使得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先天不足,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导致中西部地区后天发展受限,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城市规划质量也比较高,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些地区在城市规划方面仍然存在不合理性,如果不能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提高规划质量,会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1]。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规划质量。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镇化健康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大多数的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或者建设滞后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城市规划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城市规划缺少创造性

城市规划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而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一些地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常会出现照搬和模仿的情况,导致城市缺少一定的创造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凸显城镇本身的特色文化,对当地的文化也缺乏传承和发展,进而使城市规划出现了大同小异的情况。所以,为了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一定要实现城市规划的创造,凸显出城镇的本身特色。

(四)缺乏公众参与性

城市规划涉及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应该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充分考虑各个主体的切身利益,在公众的配合下城市规划会更加顺利的进行。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缺乏一定的公众参与性,通常都是将规划工作交给规划部门,公众对规划工作缺乏认识,更不用说参与其中,这对城市规划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基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措施

(一)转变规划方式,提高规划质量

为了能够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可以建立城市规划审议会或者是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规划审议会中的成员主要包括人大代表、利益相关主体以及专家等,不管是城市的规划还是土地利用规划,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编制和制定,如果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进行修改,一定要经过审议会的审批,审批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修改工作。

(二)建立总规划师制度,优化基础设施

总规划师制度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城市中得到了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城市规划工作的准确实施,还能对规划工作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对城市规划的方案进行定期检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重视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直接代表着吸引人口的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该城市的竞争能力就会越强[2]。所以,在做好以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时,要积极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中一些最基础的设施,更要对其引起重视,如城市道路中的排水管、通讯线路以及供热线路等,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另外,住房和娱乐设施的规划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吸引人口的的作用。而且,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利于融资渠道的拓展,还能引进大量的建设资金,比如,2015年江苏省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对城镇中的道路进行了优化,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完善,给居民创造了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积极创新城市规划,凸显特色文化

基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实现,一定要重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文物保护,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保护中开发,进而实现城市规划的创新,凸显出城镇的特色文化。另外,城市还应该创建具有文化个性的工程,加强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建设,实现城镇文化内涵的丰富,提高城镇的文化素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还应该注重公民道德的建设,从而提高公民的素质,实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提升。最关键的是,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城市规划成果,应该凸显出自身的特色文化,实现城市规划的创新,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参与度

城市规划的社会性、政治性以及公益性特点非常显著,给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一定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度,而且这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3]。所谓的公众参与就是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制定和修改时,都要经过公众的共同探讨,其过程要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在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参与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 在城市规划的初稿制定完成之后,要举办新闻会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给广大居民进行解释说明;② 为了能够听取公众的意见,要规定公示的时间;③ 在公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规划初稿的修改,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公众意见箱,进行公众意见的收集;④城市规划初稿修改完善后,仍需再次征求公众的意见;⑤ 由人大代表、审议会对规划方案进行审批,审批合格后方可公布和实施;⑥ 广大城市居民可以对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随时向相关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推进以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基础的城市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推行合理的城市规划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城市规划工作,进而完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家彬.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J]. 城市规划学刊,2013,06:4-9.

第5篇:城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在维护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对各种利益主体利用土地资源做出政策协调的过程,而本文就将对城市总体规划方面予以简单的阐述,希望能对同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新型城镇的背景

随着2011年我国内地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在党的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小城镇作为沟通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不仅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现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城乡问题,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保持稳健的城镇化进程,关键在于发展小城镇。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趋势,由城市到城乡

以空间组织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更多地与“物质性规划”相对应。随着社会问题的突出和城市规划师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具有了社会性规划的属性。基于以上分析, 可以认为未来城市规划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结合、物质性与社会性兼备、科学性与政策性增强的规划, 是具备分配社会资源和调节社会公共利益职能的规划。如何把城市规划发展成为具有广泛调控功能的公共政策, 是我国城市规划改革的主要方向和任务。

要实现城市规划的转型, 使其成为真正具有广泛调控能力的公共政策, 必须加强城市规划与相关政策的内在联系。首先, 城市规划要反映外部政策的要求, 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其次, 城市规划的内容应作为城市其他各项政策的起点和最终归结, 城市规划要反映城市各项组成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取向,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必须是在城市规划所确立的基本框架之中。此外, 城市规划还要反映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某些发展趋势虽然在政策上还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 却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现实影响因素, 并且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

三、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议

1、要正确把握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的关系。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政府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有限的事情,而基于这种情况,应正确把握“务虚”和“务实”的关系,一方面,应强化远景规划,落实好城市结构,布局形态,土地利用等问题,使城市决策者看清自己现在的决策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从更长远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把握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夯实近期规划(即“务实”),滚动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将城市具体的建设项目于政府“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和城市远期规划有机结合,建立近期建设项目库并进行投资与财务分析,要解决总体规划实施时序的问题,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内容,帮助政府决定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采取最恰当的行动。

2、要注重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特征。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绝非仅仅是城市规划部门开展的一项技术工作,而是政府部门实际运作的一个政治过程,是政府行政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只有与城市政策的各个方面相结合,将规划确立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原则、准则、布局以及规划所确定的行动步骤转化为这些政策的一部分,通过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政策支持才能最终落实,才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也才能真正实现所期望达到的城市空间关系,规划的目标才能更好实现,而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指引,也应当成为整个城市及其各部门制定政策的依据。

3、要注重与城市其他部门的协调与衔接。城市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内容的综合性,城市规划的社会性,城市各阶层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特征,以及城市规划向导与各级团体和市民利益的密切相关性等等,就决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不可能是依靠个别技术精英闭门造车所能及,其必然是多方参与、协作式规划的产物,城市规划的实施将依赖于城市中的各类组织和个人,规划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从根本上讲,规划的实施并不是由规划师或者规划部门来进行的,而是由整个社会来运作的,所以要保障规划的实施,较为务实的做法就是寻求总体规划与“计划”之间的结合,一方面,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应当以“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方针为依据,“计划”强调的建设项目,其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另一方面,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也应当分期分批地落实到“计划”中,这样才能保障城市规划意图得到实现。

4、要增强规划内容的强制性与灵活性。新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一定要从指导功能布局、用地安排,转向以资源环境为出发点,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确定性质、规模、指标,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从确定发展什么,转向保护什么,即从以开发建设为重点转向以资源利用和空间管制为重点,在具体的编制工作中,也要淡化规划年限,强化规划阶段;淡化用地性质,突出市场经济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淡化具体用地布局规划,突出空间结构规划在总体规划中的主导地位,要以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为目标,合理确定总体规划阶段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强化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突出指导性内容的适应性,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发挥着“规划先导”的作用,我们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更要落实好城市总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总体规划发挥它应有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6篇:城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中西部地区; 城镇规划; 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进经济发展转型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标。新型城镇化需要巨大的融资作为发展支撑,这些融资将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房建设,以及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支出,由此会带来内需的扩大,同时也存在潜在风险。那么,作为科学引领城镇化建设的城市规划,如何规避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城市政府提供行之有效运营对策?如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与服务?如何为发展目标的实现设计路径?这些都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下城市规划编制的工作重心。

2.新型城镇化的认知

2.1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被视作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参考文献:

[] 吴良镛,《从世界城市化大趋势看中国城市化发展》[N],科学新闻,2003-9-19.]]。2011年末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3%①,接近诺瑟姆S形曲线的第二阶段末端②,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型社会③为主体的新时代城市。然而,这只是一种初级的城市型社会,城乡之间在公共资源、公共产品服务水平及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城镇化建设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况且,我国城镇化率的计算受到流动人口份额的影响,城镇化的发展态势并不稳定。

2.2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2.2.1巨大的需求潜力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乡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来看,全国总人口13.4亿人,城镇常住人口6.66亿,农村常住人口6.74亿。再进一步将城镇常住人口细分至城镇户籍定居型人口、城镇户籍流动打工人口、农民外出城镇打工、农民工就近城镇打工等多种口径,对应不同人群未来城镇化的需求。可以得出结论,新型城镇化将要解决现有近4亿城镇定居型人口的城市生活需求、2.8亿城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需求,以及潜在1.2亿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后新增的基本需求,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潜力巨大。

图1-1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2.2强大的经济增长引擎

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数据显示,2008-2013年间城镇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逐年增高的态势,这种趋势预示着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拉动更大的资产投资份额,而投资份额的增大会带动投资市场,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经济增长。

表1-1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一览表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cjsj/townassetsinvest.aspx?p=1)

2.2.3建设成本压力增大

据财政部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公共投资需求将增加5.9个百分点,在“十二五”时期因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将在30万亿左右。据此计算,未来城市政府将面临巨大的建设资金压力。同时,GDP导向的政绩考核、户籍改革导致的公共服务福利成本的增加、城镇公共资产的资本化运营等方面问题在短期内都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本压力。

3.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转型发展态势

3.1从城市向城乡的发展重心转移

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下,中小型城镇成为接纳乡村人口就业,提高城镇化率的“新生力量”,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助推力,区域的发展重心将会逐渐从城市转变为城乡,中小城市迎来发展的良机。而从中西部城镇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区位劣势、制度藩篱、经济滞后等瓶颈的束缚,城镇化建设质量较低。

3.2从空间蓝图绘制到注重路径设计的规划方法转型

“规划的本质就是整体考虑、宏观上是相互调节和调控,它的基础是关心人,它的方法是寻找各种最优的路径[[[]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潘鑫,男,1986.10,硕士,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规划师.

冯涛,男,1979.11,博士,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所长.

]]”。传统的规划强调空间蓝图,笔者认为目标与问题导向下的城市规划应更注重路径设计。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潜力大,同时城市政府的建设成本压力大。如何解决面临问题并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路径设计尤其是科学高效的发展路径设计显得重要,与空间蓝图绘制相比,研究路径设计的规划方法与规划对策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

3.3从主导到引导的政府角色转变

传统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模式,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可利用自身的行政地位来吸取土地、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要素,进而导致出现“灯下黑”、城镇体系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区域性失衡等现象,演化成为“城乡割裂、城乡二元”的格局,这并不利于新型城镇建设。

因此,需打破政府主导的一元化城镇化发展模式,从原有的“金字塔型的一元化社会结构”逐步过渡到“网络型的多元化社会结构”,在此过程中,城市政府的职能也逐步由主导型转变引导型,这将更有利于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力量相结合调控机制,科学高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4.实证研究

4.1选取洛南作为案例的缘由

洛南地处陕西省“东南门户”,近年来,随其逐步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 “西安一小时经济圈”、 “商丹循环经济圈”、 “大华山旅游圈”等发展圈层,城镇化建设迎来发展良机。但其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产业结构滞后,如何设计自身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是洛南县发展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陕西省洛南县城市总体规划》为实践案例,研究、设计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4.2目标设定与空间发展谋划

洛南文化底蕴深厚,《河图》、《洛书》、仓颉造字、花石浪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山、水、城”镶嵌的空间特征突出,生态环境优美。规划目标设定重点从城市建设、产业升级、文化塑造三方面展开,详见下表。

表1-2城市发展预期目标一览表

发展维度 预期目标 具体措施

城镇建设 “生态化、绿色化、持续化” 塑造“华山夏都、汉字故里”的城市特色与旅游形象,构筑环保、绿色、生态、低碳的宜居城市

产业升级 “低碳、生态、数字、智慧” 打造关天经济区现代材料基地、绿色特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

文化塑造 “重点建设、积极推广” 弘扬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和民俗文化,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名片

以目标为导向,绘制城市空间发展蓝图。按照“上塬入川,建设新区;疏解老城,保护山水”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构建未来城市空间架构。提出“沿河集聚、跨塬成组、中优协调、绿楔嵌入”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以生态背景为基底,以城市外环绿带、滨河景观绿廊、组团间楔形绿地为廊道,以城市功能区为斑块,构建“基底—廊道—斑块”相结合生态格局。

图1-2城市空间发展示意图(左)与城市生态格局示意图(右)

4.3发展路径设计

4.3.1规划理念与技术体系

以经营城市为理念,借助市场机制对洛南自身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及相关延利资本进行重组营运,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招商引资项目库、项目运作相结合的三维一体的技术体系,从理念引领、项目库储备、项目融资建议、预期收益分析等多种措施,设计洛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4.3.2招商引资项目库储备

传统城镇化发展建设主要依赖财富积累,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自城市经营模式的创新。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推动经济产业发展,落实产业升级与发展计划,为政府提供运营城市思路;另一方面根据洛南自身城镇化特殊规律,结合市场经济普遍规律,储备招商引资项目库,以项目带动城市发展。

4.3.3融资模式与运作模式建议

市场化投融资最大的优点是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针对洛南城市建设扩容的诉求,提出包括BOT、BOOT、BOO、PPP等项目融资模式,并建议形成由城市政府机构与城市建设公司共同管理的项目运作模式,促进项目融资与建设,形成收益。

4.3.4预期收益分析

项目的经济收益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经营“成本”,缓解城市政府的压力,同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提升城镇的公共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项目收益既是建设的“本钱”,又是公众的“产品”。通过分析预期收益,可形成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是一次性的,但收益却是长期性的。建设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塑造优质的空间特质,吸引更多投资项目,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以谋取城市的长期性收益。

2)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以旅游类、公共服务设施、公益性设施类的项目建设为依托,为城乡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促使土地升值。再以住宅,酒店、商业中心等建设项目的土地出让,获取收益。

3)工业企业入园、促进就业:促使工业企业入园,以税收和促进就业获取经常性的收益。同时,工业生产带来的就业人口,促进第三产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又可直接出让配套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土地,获取一次性收入。

5.结论与讨论

文章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国家背景下,中西部城镇迎来了发展良机,同时也面临建设资金,GDP导向的政绩考核等方面的压力,提高规划的操作性尤为关键。以《洛南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探讨了通过空间发展谋划、发展路径设计、招商规划等措施来实现发展目标的技术方法。

从城市的复杂性来看,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特征等不同,要寻求统一的城市规划模式是困难的。因此文章无意对新型城镇化目标导向下的规划模式的进行全面性评述和研究,也不想提出一个普适的规划模式,相反,我们更希望对“如何设定发展路径实现规划目标”这一局部性问题的反思,引起讨论和思索,从而创造出更多的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规划模式。同时,我们也想以此为逻辑起点,寻求城市规划与城市科学发展之间的契合模式,以期将规划蓝图落地生根。

注释

①中国科学院的《2012年中国新兴城市化报告》宣布:“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首次超过50%,达到51.3%”./gn/2012/10-31/4290659.shtml.

第7篇:城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管理;

1.引言

城乡规划建设是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发展型战略,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只有将其合理的规划、建设,才能保证城乡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的吸收先进的科学经验,并不断的进行改革,对于土地管理模式等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使土地发挥应有的价值,提升其整体的利用情况,改善人民生活的环境。使我国经济建设整体迈向新的台阶。

2.城乡规划管理的发展

政府为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城乡规划管理制度来保证区域内各项建设活动、土地使用可以进行控制、组织、协调、引导、监测等行政管理。制定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需要以我国基本法律为依据,根据城乡趋势实际发展情况与发展规律进行制定。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是从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建立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乡规划管理制度主要是以规划编制方法、规划编制层次两个方面进行的。科学的管理理论不再局限性的从编制方法以及编制层次来制定,主要从行政法规、城乡规划法规、地方法规来制定。

3.城乡规划建设中开展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土地问题,是一个具有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问题,不仅与每一个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土地利用的合理、有效性关系密切,同时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成为影响城市、乡镇发展的关键主体之一,许多城市规划建设项目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因此在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对土地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管理工作能够帮助城乡规划建设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空间,优化城乡规划设的方案,有助于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使城乡规建设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

4.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

在城乡建设进程中土地规划管理同城乡规划二者虽然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其实质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两者科学、合理地结合应用,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管理土地。土地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需要以城乡建设为基础,是城市化建设的主要保障;然而城乡规划的前提便是土地规划管理,合理、科学的土地规划管理能够确保土地资源充分利用。

4.1引导资金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调整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使得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建设逐渐转向有利于实现城市高密度与高效率规划和建设,促进自然资源条件与环境承载力能够统一协调。反应公众利益,以社区尺度的居住环境之等作为考核政绩的关键因素,将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改造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的不良习惯,尽可能的保留当地文化,自然遗产。

4.2土地储备工作与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导向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增加了土地建设用地规模。但是,由于土地规划中存在的弊端,导致土地规划还不能对土地储备工作进行科学化指导,因而需要对土地规划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对空间布局做出合理规划,并以此为向导。要充分发挥土地储备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和城市规划方面。对于土地规划工作而言,土地储备规划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并无过多可以参考的资料。因而在开展土地储备规划工作时,要充分结合广西的实际土地资源与城乡布局情况,对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工作做出严格控制,并要完善储备土地规划的工作体系,促进空间布局的科学性。

4.3以土地管理为核心,推动城乡规划的科学发展

增减挂钩政策是城镇化建设项目中用地规划的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能够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促使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增减挂钩充分应用到拥堵中,从而提供了农村土地利用率,使得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了,进一步优化了城乡布局,在确保耕地常应用的情况下缓解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增减挂钩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同有的农民意见相违背,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现象就必须制定土地规划管理政策,明确增减挂钩政策的效力,使得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的开展。立足于当前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调整产业发展定位和土地用途定位,保护耕地不被破坏,导农村劳动力科学转移,增强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

4.4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城镇建设用地有序扩张

当前土地规划包括旧城改造和新区扩张两种方式。有效控制新区扩张,提高土地利用率。例如小城镇、开发区建设便能够采用扩张的方式进行城乡规划,对于土地资源有限的大中城市必须严格控制,科学协调旧城改造同新区扩张,调查分析该地区城乡发展情况,控制建设用地量,重点研究规划方案中的土地用途和经济结构,在执行规划前准确区分用地的类型与展的重点,评价集中居中和集中产业等方面执行情况。传统用地管理方法无法对城市规划产生导向性作用,而是偏重数量上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新区建设用地不足状况,也使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出现滞后。针对以上实际反馈出来的主要问题,将新增建设用地管理作为近期改革的重点内容。以控制用地总量为基础,结合我省各市县建设土地规划要求,不断对土地用地布局和结构进行统筹管理,鼓励农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

4.5拓展土地规划的深度

在规划与实施之间搭建桥梁如果土地规划方案不合理、不完善将会阻碍城乡规划的实施,使得土地资源储备和城乡建设不规范,情况严重将会造成基础设施缺乏,城市功能不足,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为了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的总体质量和实施效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管理,使得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调控和引导的作用,深化土地调控在宏观层次的作用。被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之间的联系为核心,把功能当做根据促使城乡规划的有序开展。详细的内容、确定的用途、完善的政治构成了合理的土地规划,从而确保了城乡规划顺利开展。除了合理的土地规划外,还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增强土地规划的使用效果,降低了成本投入,节约了资源。政府同社会需要科学评估土地规划方案,采用更为县民警的理念把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

5.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建设不断加快,在这一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怎样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社会各界重点思考的问题。土地规划管理同城乡规划管理两者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具有密切的联系,又相互区别,但是怎样协调者之间的关系,促使土地资源充分被利用,同时确保耕地等资源便成为了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所以,针对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指导。

参考文献

第8篇:城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化;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7.08.194

1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表现在:其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只是片面地追求重量、规模以及城乡区域空间的扩展,而是要将发展的中心放在“质”上,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统筹好城乡之间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城镇协调发展的需求更大。同时,农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渴求得到专业化的城乡帮扶,使他们的城乡发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此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的类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对城乡之间的合理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乡规划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城乡间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就要对此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研究,使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所学为所用。

2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目标

2.1城乡规划专业的明确定位

地方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城乡规划专业尽管主要是针对城乡区域发展所设立的,具有大致的发展方向,但就其专业涵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性质而言还是存在范围过广的现象,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的专业定位时,要有计划地对城乡专业进行严格的性质、方向定位,使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专业方向、领域内有明确的学习发展目标,对于未来的就业有更加光明的展望。举例来说,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可以设置以研究小城镇的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分支;还可以设置以研究景观设计为主要方向的城乡规划专业分支。通过这两种细分专业方向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术业专攻,更好地将所学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致力于城乡建设中去。

2.2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城乡规划教学队伍

教师在高校的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学生在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课下;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城乡规划的理论教学,教师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对城乡规划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时,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也要有一个清晰的选拔、培养、发展目标。要致力于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中培养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此外,高校还要组织有关城乡规划专业课的最新教学内容的学习,确保教师的教学理论永远走在时代的尖端;再者,就是高校在对外招聘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时,要注重选拔那些兼具实践教学技能与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力求在本高校内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的教学队伍。

2.3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在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完善,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城乡规划毕业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城镇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优化时,要结合最新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同时,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一定的实践教学的环节,以此保证城乡规划人才的发展质量。

2.4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同样是确保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我国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以及实践经验,使得其一毕业就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为此,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时要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们有机会到城镇一线去锻炼、学习,从而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能够将所用上升到理论教学。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

上文中提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同样表述了地方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在本节将讨论如何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就是对在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的培训,并且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其次,就是要鼓励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积极在授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学术研讨活动、学术比赛等,同时,还要鼓励这些教师多多参与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相关的省部级、国家级的教学实验活动、比赛以及其他设计活动等,以此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就是在城乡规划教师人才选拔方面,要优先考虑兼具城乡规划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专业人才。

3.2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定义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城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大致方向,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要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到城县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去;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方案设计时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与严谨性;另一方面,在城乡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着重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应用领域扩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相当多的网络知识,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

3.3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关系着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变革,丰富城乡规划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展多媒体教学,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进行教学创新,例如,在城乡规划专业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微课授课的方式等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城乡规划专业课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们亲身参与,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4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探索

实践教学是新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城乡规划是一门兼具实践与理论的专业学科,因此,高校在开展城乡规划专业课实践教学探索时首先要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就要对城乡规划的课内教学实践展开教学研究,在课堂中引入一定的城乡规划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们学习;再次,就是搭建课外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实训平台,方便学生们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就是要对学生的城乡规划的专业实践教学有一个评价活动,通过考核、评价将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反馈回去,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第9篇:城镇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村镇住宅规划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村镇住宅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经济收入低,住宅建设增长也相应缓慢。自1978年召开后,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居民收入逐年提高,住宅建设的积极性高涨,规模业不断扩大,新建住宅面积由1978年的约1亿平方米攀升至1986年的近十亿平方米,形成一个高速建设期。

此后,由于大部分农民的住房问题基本已得到解决,因此村镇住宅主要进行的是改善和改造工程,建设速度呈下降趋势,至 1993年,我国村镇新增住宅面积约为5亿平方米。1993年开始,村镇建设得到国家重视,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收入再次显著提高,自此,村镇住宅建设进入了第二个期,新建住宅面积一路攀升至1999年的8. 34亿平方米,住宅投资由1993年的760亿元增至1999年的1799亿元。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加强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村镇住宅建设保持平稳增长。2000~2005年,年均新建住宅面积保持7亿平方米,年均住宅投资1903亿元,2008年更是达到了3547亿元。

图3-1基于建设速度的村镇住宅发展阶段划分

二、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据统计,2005至2007年,住宅竣工面积保持在5~-6亿m2/年,资金投入保持在2000~3000亿元/年,村镇人均住宅面积从26. 7 m,增加到29. 2 m2。截至2007年末我国有9. 3亿农民居住在264. 7万个自然村(其中村民委员会所在地57. 16万个)。农村住宅面积271. 2亿m2,占全国城乡住宅面积总量的78. 1%。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结构的改善和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新建和改建的农村住宅逐年增多。

三、村镇住宅发展战略基点分析

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就要使全国农民都能够在一方土地上安居乐业。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村镇住宅发展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为战略基点,形成以城带乡、以发达地区扶持落后地区的新型关系,指导村镇住宅健康发展。城乡住宅发展比较:

1、新建住宅面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住宅均得到快速的发展,新建住宅面积不断攀升,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历年数据,2011年城镇新建住宅面积达到9.49亿平方米,为1978年的24.96倍;农村新建住宅面积达到10.26亿平方米,为1978年的10.26倍。

图1城乡新建位宅面积对比

由图1可见,城镇住宅新建面积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相较之下,农村新建住宅面积则存在较大的波动,在1986年达到9.84亿平方米米的顶峰之后开始下降,在1993年之后落至4.81亿平方米后,再次呈稳步上升趋势。2005年之后,城乡新建住宅面积趋于一致,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2、人均居住面积

伴随着新建住宅面积的增加,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居面积也不断增加。近十年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而积年均增长分别为3.26%,3.53%,而且农村要比城镇略高。

图2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对比

四、村镇住宅发展战略体系构建原则

村镇住宅发展战略体系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内针对村镇住宅发展相关的活动所进行的全局性的谋划,它以战略逻辑为条件和背景,以战略基点为思路和框架,以战略原则为准绳,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战略体系为抓手,以战略保障为支撑,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战略措施,对村镇住宅发展进行干预和调控,以期更好地解决村镇住宅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出问题,实现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住宅的目标。

1、科学发展原则

村镇住宅发展应不同于城市住宅发展,城市是由钢筋混凝土搭建起来的,而村镇应更加贴近于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出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农村是发展腹地,需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村镇住宅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实现科学发展,需要采取技术开路的策略。首先,要开发和使用先进的土地开发利用技术,尽量减少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造成的破坏;其次,要开发和使用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材料,防止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坏;第三,要开发和使用循环利用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等。此外,村镇住宅发展还需要有步骤地进行推进,既不能大拆大建,出现住宅过剩,又要满足村镇居民的居住需求。

图3 科学发展原则及其策略

2、系统协调原则

村镇住宅发展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割裂地来面对。首先,城市与村镇之间需要形成一个对接,推动城乡之间统筹发展。城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中历史过程,因此村镇住它发展,需要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服务。

3、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任何事情都切忌一刀切。不同的地形地貌特点、气候条件、人口数量、民族居住风格以及文化背景都对村镇住宅产生很大的影响,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要具体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及地质灾害状况、气候及节能状况、民族及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比如,在人口数量较大的地区,要采取集中式的楼房建设,最大程度地容纳人口。在生态承载能力弱的地区,要尽量减少居住人口的数量,迁到附近的城镇。

4、成本优化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资金必须统筹利用,进行任何一项建设,都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村镇住宅发展涉及的方面比较多,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管理成本等。

要做到成本优化,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采取向镇集中。首先,集中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住宅建设规模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环境保护规模化,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节约经济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其次,相对于城市,镇更加临近农村,生活费用低,就业门槛低,农民在那里就业花费不高,也便于兼顾农村家庭,有利于避免农民工的大规模迁移造成的社会成本和管理成本。

5、以人为本

住宅是为人类长期居住提供服务的产品,必须反映和适合居民的各种需求,如居住、就业、出行、医疗卫生、娱乐等。村镇住宅发展不是搞形象工程,必须切实解决村镇居民的民生问题。村镇住宅发展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的意愿。

要体现以人为本,需要采取公众参与的策略,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完善调查制度,定期实地考察,向村镇居民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二是要完善意见和建议反馈制度,将当地村镇住宅发展方案进行公示,并设置各种渠道,使村镇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重视;三是完善人才吸纳机制,将具有丰富经验的村镇居民吸收到相应的管理部门,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的战略目标

1、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的总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改善民生与农村的健康发展为目的,针对农村住宅发展的现状与技术需求,研究农村住宅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规划、技术创新平台和体系建设。

2、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的分类目标

1)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住宅功能完善、宜居节能舒适、传承居住文化的现代农村住宅与居住环境。

2)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功能质量好、建造速度快、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佳”的农村工业化住宅成套技术,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根本,引领我国村镇居住区和住宅发展方向,满足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推动农村和谐社区建设,在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中关注物质建设的同时,注重社会问题的研究,倡导公众参与,公众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的新农村社区。

4)构建农村住宅工业化和标准化的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农村住宅工业化建设工程标准编制和组织程序,明确农村住宅建设工程技术标准的管理重点。为实现农村住宅的合理用地、功能提升、安全经济、环境宜居、资源节约提供科学完备的技术依据。

5)开展农村住宅工业化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6)建设农村住宅工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为农村工业化住宅开发建设、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经验交流的平台。引导和展示农村住宅建设的方向。

结语:

回顾过去,我国村镇住宅发展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建设规模和建设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农民都能够在一方土地上安居乐业。展望未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村镇住宅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的带领下通过我们勤劳的双手,我国的村镇住宅规划与建设一定不会拖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后腿。

参考文献:

[1]张阿兰.论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法律保障[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24-25,34

[2]赵之枫.小康型村镇住宅设计理念[J].小城镇建设.2003(6): 52-54

[3]王振坡.中国农村住宅发展趋势探讨[J].城市.2009(6): 9-14

作者简介:艾星,2007年6月,毕业于孝感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申报专业:城乡规划设计。

2009年9月-2010年12月,晋江西埔敬老院,建成五层、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造价500万元。担任市政施工员,施工现场,与施工队一起复核工程量,提高工程量正确性;

及时提供施工现场所需材料规格、型号和所需日期,做好现场材料的验收签证和管理;

编制文明工地实施方案,根据本工程施工现场合理规划布局现场平面图,安排、实施、创建文明工地; 编制工程总进度计划表和月进度计划表及各施工班组的月进度计划表; 负责对施工现场存在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事故隐患和问题进行检验和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