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

第1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烟叶;创新;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18-1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被看作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汉中市局一直以来十分注重科技创新工作,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烟叶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紧紧围绕行业“卷烟上水平”的工作方针和战略任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专项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科技新上水平。

1 汉中烟叶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

1.1 以关键技术创新为先导,科技创新成绩斐然

通过对生产关键技术的创新,在育苗、测土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烘烤等关键环节形成了科技成果,建立了《漂浮育苗生产技术规范》《上部叶带茎烘烤技术规范》等一整套完善的汉中优质特色烟叶生产技术规范,形成了《秦岭山地特色优质烤烟综合标准体系》并颁布为地方标准。《普通烤房密集化改造》科技项目获得省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汉中优质烟叶生产技术体系研究》《汉中直播漂浮育苗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分别获得省局技术推广奖三等奖、优秀奖;《密集式烟草烤房》《烤烟育苗直播器》《烤房密集型夹烟器》等获得3项国家新型专利。

1.2 以科技兴烟为载体,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

严格按照制订的技术方案,强化烟农队伍、技术队伍的分类培训。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与技术合作单位建立培训互动合作机制,在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由技术依托单位及培训合作单位对示范点技术人员、烟农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在培训内容上,以落实实用技术为主、辅以理论培训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培训的方式上,采取多种形式,分阶段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并向烟农发放了《看图治病》《看图种烟》等图文并茂的书册,使知识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掌握。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开发工作中出现的疑点、难点问题,提高了烟农科技种烟水平,切实提高了实用技术的到位率。

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烟农队伍,采取各种形式,建设烟农学校,建立烟农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烟农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烟农,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切实提高技术到位率,加强对专业大户的扶持,发挥科技户、专业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烟叶现代化生产模式。

通过科技兴烟战略的实施,强化了农民的科技意识,科技措施得到落实,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1.3 以科研项目试验示范为窗口,全面推进烟叶标准化生产

于2009年建成南郑县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汉中秦岭山地特色优质烤烟综合标准体系》,该标准由管理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三大部分组成,共81个标准,其中国家标准5个、行业标准10个、企业标准66个。全市加大标准化生产的宣贯力度,积极组织烟叶生产标准化培训,在烟叶生产检查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环节技术标准进行检查考核,促进全市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全市烟叶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通过标准化的实施,规范烟叶生产田间操作,促进了烟叶质量的均匀性与稳定性,满足了卷烟品牌对汉中优质烟叶原料的需求。

通过加大烟草科研项目试验示范技术力度,提升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提高了烟叶产品质量。建立了从种子、烟叶生产的全过程质量跟踪记录,强化烟叶标准化生产和过程管理,为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管理基础。

2 汉中烟叶科技创新的建议

2.1 建立健全科技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建立相对完善的项目考核体系,建立健全项目中期评估和鉴定验收标准,强化项目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及论文奖励实施办法,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科技激励机制和保障运行机制。

2.2 健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立足以人为本,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与相关院校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为汉中烟草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每年聘请有一定影响的高端人才、专家教授办专题讲座,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技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到国内外先进地区考察,开阔视野、取长补短,提高管理能力。加强学历教育,与相关院校举办培训班,互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2.3 加快实施秦岭山地特色优质烟叶新区开发专项课题

通过开展秦岭山地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专项课题,从技术层面保障汉色优质烟叶生产安全,解读烟叶风格特色,研究建立新型工商战略合作关系和运作模式,全面提升汉中烟叶科技水平。

2.4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机制

第2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概述了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供有关部门参考。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市场消费安全化、健康化需求日益增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战略举措。近几年来,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迅速,对推动滁州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很大地作用,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较详细的分析了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1发展现状

滁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其粮油、蔬菜、花生、茶叶、猪肉、淡水鱼类等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我市无公害农产品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迅速增加,总量已具备一定规模。2004年,全市只有3家企业、3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产地3个,面积300hm2,实物总产量仅240t。经过4年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有20家企业、47个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产地24个,面积2.46万公顷,实物总量9.96万吨,企业总数增长了5.7倍,产地增长了7.0倍,认定面积增长了80.9倍,产品数增长了14.7倍,总产增长了414.2倍。据安徽省农委“2007年度全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情况通报”显示:近几年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速度位于全省前列,这表明我市无公害农产品正走向快速发展时期。

2存在的问题

2.1产品少规模小

近年来,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与省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还较大。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较小,认定的产地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认证产品数和产量也较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我市龙头企业数量虽有不少,但大都是规模小、资金有限,缺少大型规模化、效益好的基地;在参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上存在着投入不足、产地面积小、产量少,产品不能精深加工,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达不到标准;机制落后,管理跟不上等问题,远远不能带动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需要。

2.2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上看,产品认证数超过10个的只有2个县,产地认定数在4个以上也仅有3个县,截至目前,我市仍有部分县(市、区)至今没有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淡水鱼类上,而粮油、肉蛋禽类和一些地方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少之又少。较为单一的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适应不了大市场、跨地域、多元化大流通格局的需要,制约了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选择,不利于开拓滁州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

2.3重申报轻管理

一些企业和农民认为申报的生产基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产品也达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所生产的的产品就是无公害农产品。其实不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着严格的生产技术操作要求,部分企业疏于管理,不对生产人员进行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先进栽培技术的培训;不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导致由于使用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不当和生产操作规程执行过程中的失误造成产品污染,生产的产品达不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此外,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检测能力不够,追踪服务欠缺,缺乏督查力度,检测设施薄弱,单靠现有的管理、检测、监督体系远不能满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需要。

2.4认知程度不足

无公害消费意识还未深入扎根于每个消费者头脑中,广大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只有要求而缺乏需求,无公害产品消费群体仍十分有限,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并不大。无公害农产品产量少,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且产品档次不高,包装差,难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欲望。这就造成在较严格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农产品没有获得相应的较高收益回报,价格低于价值,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部分农民缺乏安全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在选用农业投入品上不按标准规范操作,主要追求效果和价格,只要价格低、效果好就用,而不管是不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也不管生产的农产品是否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5统分经营矛盾突出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管理、采收、包装等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但是,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的经营体制,很难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统一起来,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矛盾突出,单家独户的种养殖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实施、日常监管难度。3对策和建议

3.1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各地要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及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转变农民群众观念,提高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使农民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真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要着力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带头人,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者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严格记录生产、加工、包装、生产资料使用和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情况。同时,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的操作水平。

3.2做好试验示范,带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采取示范引路、逐步推进的办法,各级科研、推广部门要在突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生产操作规程,采用试验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通过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试验示范区,进一步推动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还不大,严重制约了产品数量和市场有效供给量。要彻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只有大力拓展生产规模,努力增加产品总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从而使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3.3加强市场监管,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一是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及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和不定期抽检产品质量,确保对产品质量的适时监控。同时要督促生产企业及基地制定并实施自检制度,共同把好产品质量关。二是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上市的农产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标明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联系地址、电话和检测合格证明等,实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产品予以公布曝光。三是加强对生产基地的环境和投入品的管理。防止产地、产品受工业“三废”和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农业投入品污染,真正实现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不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模式,而是要有组织地统一农业生产行为。要通过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来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引进、改造培育、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组织的带动作用,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模式,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网络,积极培育营销队伍,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通过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基础组织、行业协会,重点培育个体私营大户等措施,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

3.5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推广“猪-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以沼气池作为种植养殖业的纽带,将人畜粪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同时,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技术变成了无公害蔬菜(粮油)生产中的优质有机肥,降低化肥、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化肥污染,从而极大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用量的下降,实现了生态农业降低农业环境污染的目的,能够有力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6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项民心工程,是为人民办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实事、好事。各级政府要设立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基地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要引导农业生产者积极开展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帮助他们解决认证过程中的困难,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费用纳入财政支持范围。

4参考文献

第3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安丘模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安丘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提高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论文参考。去年4月份,山东省政府在安丘召开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现场会议,把安丘的做法确定为“安丘模式”,在全省推广。

1.主要做法

实施区域化建设,就是从源头控制和基础工作抓起,从出口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入手,通过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逐步在全市形成符合国际质量标准要求的出口农产品种植养殖区域,把住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道关口,从根本上确保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主要抓了“五个体系”建设:

1.1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在严格实施已有国家级、省级标准的同时,研究制订了与农产品质量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3个,参照出口国食品卫生标准制定了200多个生产标准,形成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按照“基地规模化、形式多样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已建成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30万亩、果品基地10万亩、标准化养殖基地400个。对所有基地,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保证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全部按标准化要求实施。

1.2健全控制管理体系,搞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和规范使用

坚持把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作为实施区域化建设的关键措施来抓,制定出台了《安丘市农药管理办法》和《安丘市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农业化学投入品供应管理体制,一方面,强化对标准化基地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供应管理,建设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店。论文参考。在专营店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在基地配备植保员,指导规范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目前,已建成市级农药兽药专营总店1处,镇和农村社区直供店67家;设立市级化肥专营总店1处,镇和农村社区专营店60家。另一方面,加强对全社会化学投入品市场规范管理,确定15家化肥、农兽药批发企业,负责全市化学投入品的网络建设和批发供应,净化规范社会化学投入品使用的大环境。

1.3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为区域化管理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一是健全区域化管理科技服务组织。整合农业、畜牧、林业等职能部门的科技人员,落实区域化管理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良种的引进选育和试验示范,以及新农兽药的测试和推广应用。二是加强区域化管理的宣传培训。目前,已聘请检验检疫、农业、外经、畜牧等方面的专家进行骨干培训20次,培训人员2万多人次。通过电视台开辟专栏、编发科技宣传册、开展科技下乡等形式,培训农民10万多人次。三是开展区域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成立农业专家顾问组,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110免费服务热线,建立“安丘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110”网站,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21个,在全市形成了以农业、畜牧、林业等职能部门为龙头,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为纽带,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点面互动的科技服务网络。

1.4健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对已有的农业、畜牧、质监等检测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了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重点蔬菜生产区和批发市场建立了快速检测点;在外贸食品公司成立了山东省首家自有出口蔬菜检测中心;在凌河镇、新安街道分别建设了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企业检测资源为主体,农业、畜牧、质监、环保等部门检测机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实现了出口农产品从农资、土壤到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全过程、无缝隙的监控和检验检测。

1.5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区域化管理整体推进机制

在国家出口检验检疫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政府主导、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一导三动”的区域化管理推进机制。政府主导,发挥好政府统筹协调、行政推动作用,制定实施规划,加强政策扶持,搞好组织协调,实施联合执法和监管。论文参考。龙头带动,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为支撑,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基地管理水平,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示范带动区域化管理的开展。部门联动,根据区域化管理的总体规划和重点工作,明确相关部门在区域化管理中的职责,做到既各负其责、分工把关,又协作配合、执法联动,强力推进区域化工作开展。全民行动,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农产品安全意识,真正调动全体农民群众参与和支持区域化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区域化管理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2.初步成效

2.1创新了管理模式,建立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通过组建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协调组织和机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了政府部门的人力、技术和执法管理资源,形成了长期稳定、联合协作、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

2.2扩大了标准化基地规模,降低了基地建设管理成本

全市标准化基地由原来的6.5万亩扩大到30万亩,有效解决了企业基地过于分散、管理费用过高等问题,降低了基地建设管理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建设一个300亩的标准化基地,可节约7.8%的用地,每年节约管理成本10万元,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成本降低15%。

2.3提高了安丘出口农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扩大了农产品出口创汇

安丘区域内各类蔬菜的药残检出率(含药残达标蔬菜)由实施区域化以前的17.2%下降到目前的2.4%。供港蔬菜从未发生投诉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今日关注》、《东方时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山东电视台等栏目对安丘市实施区域化建设的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

2.4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

规范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有效地控制了农业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2.5培育了新型农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通过开展区域化建设,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壮大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4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荷兰;园艺产业;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88-04

荷兰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园艺产业的强国,尤其是温室花卉及蔬菜园艺产业享誉全世界。笔者有幸到荷兰CAH威林顿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对荷兰的园艺产业及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直观的感受,更清晰的认识,通过这些了解、感受和认识,有助于探讨荷兰的园艺产业及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园艺产业及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荷兰园艺产业信息化、机械化、规模化程度非常高

(一)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园艺产业在荷兰农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荷兰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种植的绝大部分作物以花卉、果树、蔬菜等园艺植物为主,少量种植小麦、玉米等。荷兰园艺植物的生产专业化程度很高,如花卉生产主要以郁金香、玫瑰、非洲菊、仙客来、蝴蝶兰等中高档盆花及切花为主,种植草花的很少;果树主要种植苹果、梨和草莓;蔬菜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胡萝卜、洋葱、土豆、甘蓝等。为了提高专业化程度及生产效率,蔬菜生产一般一年只种一季,蔬菜一般在3~4月播种,9~11月采收,然后储藏销售。露天花卉如郁金香一年只生产一季,一般在10月播种,来年4月采收花卉,7月收种球;只有温室花卉实行周年生产销售,一个企业或一个家庭农场一般只生产一到两种园艺植物,如一个中型农业企业只生产土豆,其市场调查、制定计划、选种、定植、田间管理、采收、冷冻储藏、销售都实行标准化生产,全链条产业,全球化布局,这种专业化生产模式有利于配置先进的生产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规模效益、建立品牌,进而降低经营风险。

荷兰的园艺产业规模化程度相当高,一个农业企业或农场的规模一般从几百亩到几千亩不等。玻璃温室的规模一般为300~500亩左右,露天种植的规模一般在2000~5000亩左右,传统的小规模农场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逐渐被淘汰或被大企业兼并与合并。大部分农场基本以家族企业和家庭农场为主,一个家庭即一个企业,代代相传,家庭成员中的5~8个人基本能负责整个农场的管理,有临时需要时可聘请工人。如一家生产有机蔬菜的农场,共有4 000亩土地,家庭中只有3名成员,聘请了4名工人即可完成生产、储藏、销售、农机维修等所有工作。

(二)信息化、机械化程度高

荷兰园艺植物的种植方式主要是玻璃温室种植和露天种植两种,基本没有大棚生产。玻璃温室中主要种植高档花卉如非洲菊、玫瑰等,以及经济价值高的蔬菜如番茄、黄瓜、辣椒、茄子等。在玻璃温室中的种植模式绝大部分采用岩棉无土栽培、全封闭生产、完全摆脱自然条件束缚、全年均衡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环境气候控制、施肥灌溉及分选包装等生产过程全部采用电脑控制,只在定植、植株调整、采收过程中需要少量劳动力。露天栽培的园艺植物以苹果、梨、胡萝卜、洋葱、土豆、甘蓝、郁金香等为主,从整地、施肥、播种、定植、除草、田间管理到收获基本上全部机械化,工人不仅要懂生产,更要会操作机械和维修机械。

(三)农业生产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荷兰农业生产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及化肥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基本上不用化学农药,绝大部分采用生物防治或生物农药防治,即使在非食品生产如花卉生产中也很少用化学农药,而采用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欧盟对土壤的保护有严格的限制,要求每一个企业和农场每年对土壤有一定时间的休耕,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机肥。由于荷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空气质量较好,相对而言病虫害也比较少,因此,采用生物农业及生物防治基本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欧盟对荷兰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露天生产一般不采用化学肥料或只用很少的化学肥料,规定要求农业企业或农场尽量减少使用化学肥料,以免造成地下水的污染。荷兰的温室在建造时便设计有雨水收集功能,温室旁边有一个雨水储存池,温室顶部的雨水可以自动流到雨水储存池中,无土栽培所用的灌溉水基本上都是收集的雨水,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玻璃温室生产中基本上采用无土栽培,无土栽培的营养液是循环利用的,当废液需要排放时,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才能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四)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较高

荷兰的农业从业人员基本上都具有本科文凭,是复合型人才,具备农业生产技能、机械化操作技能、信息化管理技能和现代化经营技能。荷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一般具备扎实的生产技术,由于荷兰是一个农业国家,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从小在自家农场中工作,开始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成年后到农业类大学或职业院校进一步学习,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毕业后从事生产管理期间,大部分农业人员会自费到大学进一步学习,因此,先进的技术、设施设备得以在荷兰广泛应用。荷兰的农业以机械化和信息化为主,农业从业人员基本上都具备农机使用及维修技能、具备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由于荷兰的农业实行信息化、机械化生产,前期投入非常大,而荷兰国内的市场比较小,农业生产企业或家庭农场面临较强的竞争,为了获得较高的效益,他们不仅要了解国内市场,还要开拓国外市场。如果一家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市场评估没做好,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企业或农场面临的损失将非常严重甚至有倒闭的危险。所以,荷兰的农业从业人员都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

二、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注重理实一体、全面发展

(一)课程体系层次分明,注重生产与管理相结合

荷兰CAH威林顿应用技术大学是荷兰排名第一的农业类应用科技大学,属于四年制本科学校,为荷兰及整个欧洲培养了大量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传授知识、培训技能及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安排都非常灵活,学校根据学生的工作学习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如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三个方面:生产技术、市场与管理、政策与法规。每个方面包括不同的课程。在生产技术方面,第一年开设的课程有土壤学和实践、劳动和机械、收获机械、农场技术、植物与植物生理、气候调节、农场建筑、企业实践等。第二年学习的课程有咨询技术、作物、蔬菜和花卉、肥料、病虫防治、统计、温室实践等。第三年学习的课程有植物产量、基础测量、病虫管理、植物生产、食物链、特种作物、怎样管理农场、企业实践等。第四年进行企业实践及论文写作。在市场与管理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市场、销售、销售实践、商业交流、怎样开辟市场、管理公司、制定销售计划等。在政策与法规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税收法律、企业法、咨询报告、金融管理、租赁法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就业方向、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获得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该校非常注重人的发展,开设有写作训练、如何写报告、团队合作、改革训练、领导技能、演讲与口才、语言等课程模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生产

专业课程讲授生产技能的知识少,做科学研究的多,学生通过不同的小实验完成生产技能的训练,因此,这样的课程教师讲授少,学生参与多,通过实验的方式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掌握了生产技术,学会了制定计划,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蔬菜和花卉这门课程而言,一般根据岗位工作中的需求进行设计,设计的主要任务有温室蔬菜生产、温室花卉生产、水肥管理、温室光照管理、育种等,这些任务主要来自于企业,当企业在生产中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便告诉学校在生产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学校就把这些问题到网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组建1~4个人的小组选择任务,学生选定任务后便与教师交流如何制定实施计划以解决问题。所有要学习的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报告,汇报报告,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报告,学生实施任务,在实施任务时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和疑惑都可以与教师交流,教师一般都非常愿意学生提问题,并且耐心细致地回答他们,直到把这个任务完成,并把实验结果告诉企业。有些结果对企业有很好的帮助,能有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参与实验的学生便可享有优先在该企业实习或工作的机会。

(三)教学组织与安排灵活

荷兰职业院校的部分学生来自职业高中,部分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大部分学生家中有农场,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差别,而他们的目的性也很明确,就是学习结束后回家管理农场,因此,每个人的学习要求不同。针对这样的情况,学生进校后可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课程,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达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由于该校实行小班制,一个班只有8~12个学生,每个学生进校时就有自己的指导教师,从进校直到毕业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及就业。

教学组织中考虑了学生的工作需要,部分学生在周末要在自己的农场或企业工作,因此学校一般周五下午不上课,周一上午十点半开始上课,便于学生周末到农场或企业工作。

每门课程对应一定的学分,一般一门课程2~4个学分,一个学分要求学生学习28个小时,包括与教师研讨、学生实践、开会、学生做研究的时间。一门专业课程一般由两到三个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授课。

(四)校企合作广泛深入

荷兰农业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非常紧密,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每年到企业实践2~8周,最后一学期全部在企业实践。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该校部分教师本身拥有企业或农场,可根据自己企业或农场的条件教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学生可在自己教师的企业里学习或实践;部分教师在企业工作多年,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带领或联系学生到企业学习实践;部分教师在企业兼职,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部分学生家里有企业或农场,可与学校合作开展实践与教学。企业管理人员负责安排学生实践,学校教师全程指导,企业根据学生的表现付给一定的报酬。二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园艺技术专业的部分教学内容来自于企业的需求,部分教学内容与企业相关,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随时调整,非常灵活。三是企业老板给师生做报告,很多一流的农业企业老板如荷兰Ffiso奶制品企业老总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到职业院校做报告,介绍组织的经营管理理念。

三、对我国园艺产业及园艺专业教育的启示

(一)要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发展现代园艺产业

我国园艺产业还处在转型期,园艺产业尤其是蔬菜、花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式的生产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现代化、规模化的园艺企业还不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非常低。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扶持有能力、有技术、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园艺生产基地,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种植工艺和生产过程管理,提高采后加工机械化水平,强化产品检测标准和控制手段,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应加强对后续生产的监督管理和资金政策的持续扶持,使现代生产企业尽快步入正轨,完善经营管理及生产活动,以保障现代园艺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要加强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我国农业现处于转型期,农业从业人员也面临转型,传统的农民面临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生产方式与技术落后等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急需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型农民,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应加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合格的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这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要创新性、启发式、个性化地开展园艺专业教育

荷兰的园艺技术专业教育一般没有课本,教学内容基本没有固定的、过时的知识与技能,绝大部分内容着眼于决策、管理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教育方式一般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师给学生几个问题或任务,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教师一般很少照本宣科。我国的园艺专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正在改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在企业用不上的尴尬局面。但这样的改革还不彻底、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及社会的需求,不能很好地促进现代园艺产业的发展,也不能促进农业从业人员的全面发展。因此,园艺职业教育的改革还应更彻底、更深入。

首先,学校应建立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实践基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实实在在增收,为学生、企业、农民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

其次,要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全面发展,高职教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普遍偏低,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突出,所教的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因此,应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完善的教师培养途径,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建设合适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让教师不仅参与国家的培养,而且平时也应注重自身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不能只注重表面,要改变培养效果并不显著的状况。

再次,要鼓励农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完善教学方法,奠定坚实的农业生产技术基础;采用启发式教育,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及个性发展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宣传、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减少在用人制度方面对高职学生的歧视性条款,以吸引更多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投身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倪景涛,李建军.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0).

[2]孟丹萍.荷兰农业特色及对中国的启示[J].商情,2012(46).

[3]王守聪,邢晓光,陈永民.荷兰职业教育和农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4(1).

第5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报告

根据县委、农村经济局党委的统一部署,__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研讨,深入渔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者的意见和建议。领导班子成员积极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认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与共识

(一) 水产站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和农村经济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水产站紧紧围绕“做强近海渔业”的主题,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渔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淡水渔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80013亩,已经被省海洋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县发展无公害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全县有渔药经营业户41家,这两年执法监管很严,41家渔药经营业户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经营。

3 全县有渔用饲料加工业户79个,其中饲料厂17家。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全面监管奠定了基础。

4 在水产技术研究方面,我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雨浓鱼类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和省海洋科学计划课题1项,自立课题2项,编订完成省市水产地方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发表论著1册。

5 在新技术技术推广方面先后推广了高效低污染水产配合饲料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社会效益1亿元;推广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新技术,示范10000亩,为发展我县有机绿色渔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撑;推广了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示范水面10000亩。节约用电750000千瓦时,节约地下水资源20__万立方米,综合经济效益650万元,社会效益超亿元。

6 水产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动物防疫站和沈阳是雨浓鱼类营养病害研究所为中心辐射全县渔区40家病害防治网络,每年平均处置病害上万例,并在全县推广了框鲤、草鱼和黄颡鱼的主要病害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

7 在苗种检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站实施了抽检监督,在今年全省抽检的3组样品中检测均为合格。

8 在水产品安全执法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检查30000多亩,在国家商品鱼抽检中呋喃类、孔雀石绿和氯霉素均为检出。

9 在水产技术培训与服务方面,我们对养殖者开展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对与要经营业户进行了法规培训。我站还组建了“沈阳近海渔业网”和“北方水产病害防治资讯”两个技术服务平台,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等20多个栏目,还开辟了专家远程诊断咨询系统,方便了水产养殖者的技术咨询与病害诊断。

(二) 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检查并结合工作实际,我站领导班子达成如下几点共识: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养殖者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是获得无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实现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水产技术推广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实现渔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使我们水产推广人的最终目标。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偌大的8万亩生产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除投入品如渔药、饲料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外,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采取得力的监管措施。

2 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还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跟进。

3 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加强,因为它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的基础性工作。

4 苗种检疫工作有待于加强,苗种是养殖的基础,苗种的质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收益,也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5 饲料加工户和渔药经营户的原料进货来源和渠道需要进一步监管,应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隐患根源和避免隐患。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是政策、机制、人力跟不上发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观

想到各观做不到。比如我县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8万亩,饲料加工业户79家,渔药经营业户41家,有20__多个养殖单位,从业人员上万人,仅靠几个人去监管是力不从心的,主要是监管体系建设不到位,县乡监管机制设置不顺畅。招人又没有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村的机构设置不对应,我们有协调不了也管不了。

2 主观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跟不上发展要求,有时一想就这几个人,经费不足,人力孤单,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没有从措施和办法上下功夫,缺乏创新思维和得力措施。

三、 今后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 我县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1进一步加大对渔业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是:针对养殖单位和养殖者印发池塘生产日志和产地证明,对水产良种场印发苗种繁育记录手册和产地证明,要求他们严格记录生产过程管理记录,定期抽查和检查,对水产良种场还要实施定期苗种检疫,实施生产过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针对饲料加工业户和渔药经营业户印发进货销货记录表,要求他们记录原料来源和进货渠道,记录销售对象,定期抽查检验,控制货源与去向。

2、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驯化、试验与示范工作。引进新品种,尤其是濒危的一些土著养殖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天然产量接近枯竭,市场需求价格高,如果试验成功,一方面保护了品种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规模化生产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推进优势养殖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养殖进程。推进无公害、有机和绿色水产品养殖,大力倡导生态养殖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新技术和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对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具有生态战略意义。

5,加大

对水产养殖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者的生产技术素质,对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和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 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1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个。(黄颡鱼、框鲤、草鱼个1个,每个300亩-500亩)。

2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个,每个300亩-500亩。

3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面积800亩以上。

4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设有机和绿色商品鱼生产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

5引进乌苏里拟鲿新品种繁育、驯化养殖,形成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1个,辐射周边区县面积10万亩,助弄增收一亿元人民币。

第6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在国际贸易领域,随着数量限制的取消和关税的降低,WTO成员国,已逐步放弃通过限制进口数量和征收高关税为本国产品提供保护。为了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不少成员国,尤其是少数发达国家,将技术和卫生要求作为重要的保护手段。再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技术壁垒将成为保护贸易的主要手段。WTO的《TBT协议》承认为了合法目标可以采取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但又坚决反对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目的的技术性壁垒。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情况: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广泛性,从产品到生产过程,技术壁垒无处不在。从初级产品到制成品,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性,进口国有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正在逐步的扩大;从生产过程看,它含概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全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壁垒即将扩展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

(2)形式上的合法性,贸易壁垒大多以国内国际公开立法的形式存在。由于国际上目前还没有关于技术壁垒的统一立法,对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大多由国内立法规定。这些法规是要求进口商强制遵守,这样外国厂商被合法的排除在外。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发达国家设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以高科技手段进行检验,使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这种方式表面上是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不直接体现歧视性,但发展中国家厂商为了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调整原材料,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TBT形式繁多大致可归为五大类,即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商品检疫检验措施;包装标志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

二技术壁垒产生的原因分析

WTO成员经常因卫生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发生争端,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已在WTO争端解决机构中成为多起争端的当事国。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主观原因:有关成员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依然存在,他们出于保护国内产业得到考虑,总是希望通过各种手段限制货物的进口。(二)客观原因:WTO贸易规则原则上禁止配额,许可证和高关税等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但WTO并不禁止个成员国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或为了保护环境而对进口货物规定原则上已禁止的配额高关税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而对进口货物规定必要的卫生和技术要求,正因如此,有关成员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必然会更加关注卫生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1]

三我国成为技术保护壁垒受害国的主要原因

1.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对贸易飞速发展,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二。随着科技的发展,外贸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为了维护竞争中的支配地位,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实施 TBT的力度和密度,以达到限制我国出口,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的目的。

2.我国产品的相对弱质性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内国外两方面的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几乎割断了与外界的经济联系。由专家统计我国产品质量平均落后于发达国家10到20年。随着全球质量水平的和档次的不断更新,国际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否则将难以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地位。

3对TBT认识和管理不够

我国出口企业大多没有认识到TBT的重要性,对产品质量没用清醒地认识,不注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一味的强调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优势。这必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政府对技术贸易壁垒也缺乏做过的重视,政府内部没有负责贸易壁垒的机构,对贸易对象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了解很少,没有给出口企业以宏观上的指导,这不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4.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制之外

国际贸易已广泛地将标准化作为贸易成交的依据。为了使产品能满足险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制定技术标准,为企业生产提供指南。这种标准十分强制性的有企业和用户自由采纳,但凡涉及公共安全,健康卫生领域的基本要求,由国内法作强制性规定。

四技术标准化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对TBT的研究不能一味的强调它是一种壁垒,它也有其合理成分可以利用,但必须遵守国际规则。”[2]技术贸易标准化是各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出于保护健康安全环保方面的原因所作的一系列强制合法的对产品性能进行检验的技术标准和测试方法。目前,国际组织,各国纷纷建立产品质量体系,如ISO9000等。这些被广泛接受的产品技术方法可以使生产上采取统一的设计生产,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技术性壁垒尤其是其中的绿色壁垒对人类的生存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全球环境状况的改观,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现在世界各国人们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或正在形成绿色的消费观。人们越来越看好绿色产品,如绿色冰箱,绿色轮胎,绿色汽车等等。有关资料表明,70%的美国人表示公司的环保信誉会影响其购买决定,40%的欧洲人更喜欢绿色食品而不是传统食品。[3]

挑战:随着经济,金融,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加快,运用TBT来维护合法利益和实施贸易保护必然成为一个大的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出口产品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TBT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仅国外技术规定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就影响出口500亿美元。受经济发展水平低,出口商品结构档次仍较为落后等原因,将成为本世纪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巨大障碍。我国的进口除关税壁垒外基本没有采取系统有效的技术性措施。在本世纪进入关税大幅度降低和非关税壁垒大量削减的情况下,若不建立有效,强有力的技术防范体系国内企业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五,我国应对TBT不利影响所应采取的对策

(一)消除TBT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

首先,出口企业应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要求企业注重环保节能,开发绿色产品,建立清洁生产机制。争取取得环境质量认证。

其次,国家要为出口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第一,加速我国相关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的建设。我国政府一向很重视法律体系的建设,但是在环保、卫生等方面人很不完善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加快建立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十分必要的。第二,我国政府还需积极推国际标准的实施。首要的是ISO9000;2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这两套标准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了工业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统一制定的。ISO9000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一旦取得就相当于获得了多边认证,为进入国际市场减轻了阻力。

第三,最好能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收集贸易伙伴的技术标准和相关立法的信息。这个机构可以为出口企业提供咨询,也可以就相关国家利用技术壁垒为本国企业提供贸易保护的措施,提请我国政府注意。以便寻求外交途径或者争端解决机制消除其对我国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二)利用TBT保护我国民族工业

WTO的宗旨之一是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在其框架内,关税作为明显的贸易保护措施是要逐渐被取缔的。而我国对国内产业的保护长期以来仅限于进口产品的高关税。我国已加入WTO,在今后的几年内,关税将逐步消减,民族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利用世贸的《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来保护我国的民族工业。

第7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大棚嫁接西瓜;育苗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温岭

论文摘要 通过对浙江省温岭市大棚嫁接西瓜育苗现状的分析,剖析了育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温岭是中国大棚西瓜之乡,闻名全国的“玉麟”西瓜产地。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导致轮作受限,西瓜枯萎病发生日益严重,为实现我市西瓜产业可持续发展,采用嫁接苗栽培已成大势。从2001年开始大棚嫁接西瓜工厂化育苗发展逐渐加速,2007年育苗数已达540多万,占全市大棚西瓜用苗量的73%以上。2007年我们对全市该行业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作有益的探讨。

1 生产现状

1.1区域化明显

温岭大棚西瓜70%~80%分布在滨海平原区,主要是箬横、松门和滨海等三镇。该区域呈带状,土壤为钙质淡涂泥和轻咸黏土,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丰富,对西瓜生长非常有利,果实品质特优。温岭著名的“玉麟”牌西瓜即产于该地。现有10户大棚嫁接西瓜工厂化育苗场全部位于该区域,与西瓜种植相配合,其中箬横8家,松门2家。嫁接西瓜育苗场与主栽区重合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信息交流畅通,可以及时相互了解需求与供应状况;二是运输时间短,生产衔接便利,确保嫁接苗的质量;三是嫁接苗种植技术较复杂,一旦出现问题能及时沟通并处理。

1.2育苗规模不断扩大

温岭嫁接西瓜育苗开始较早,但真正专业化、工厂化育苗是从2001年开始起步,到2007年已发展到10家专业育苗场,其中9家专门生产西瓜嫁接苗,1家兼营辣椒、番茄等嫁接育苗。10家嫁接苗育苗场共有生产场地4.99万平方米,平均每家面积近5 000m2,最大的面积1万平方米,最小的面积也达1 500m2。2007年合计育苗能力543万株,平均每家育苗50多万株,最多的年可供苗115万株,最少的年供苗15万株。

1.3生产技术渐趋成熟,生产条件有所改善

1.3.1生产技术。嫁接西瓜育苗关键有4点,分别为浸种催芽、接穗和砧木衔接、嫁接和接后前几天的管理等。经多年的技术摸索,催芽技术不断提升,合格种子正常情况下砧木发芽率在80%以上,西瓜的发芽率可达90%以上;接穗和砧木衔接时间一般采取砧木比接穗提早7d播种;嫁接均采用顶接法,该法操作简便,省工节本,成活率高,一般在95%以上;接后移入湿度饱和的小拱棚,2~3d后逐渐通风并降低棚内湿度,成活后正常管理。

1.3.2生产条件。嫁接西瓜育苗主要硬件有大棚及附属的控温设施。大棚现有2种,一种是冬暖式温室大棚,钢架单膜,气温低时膜上盖棉被保温;另一种是普通钢架大棚,双层膜。保温与控温设施有2种,一种是棚内烧煤炉通过热风加热,人工控温;另一种是棚外烧炉,棚内通过水蒸汽管道加热,可自动控温。通过多年来的增加投入和不断摸索,我市嫁接育苗的大棚及其控温条件有了较好的提升。冬暖式大棚由于高度、宽度优势,平时操作方便性更好,通风、保温性能占优。2种加热控温方式则各有优势,棚外烧水方式由于1只锅炉可对多个大棚加热,温度可自动控制,便利性上更胜一筹;但在加温速度、提温性能上不及前者,遇超低温保温有困难。

2 存在问题

2.1学历水平低

10户嫁接西瓜育苗户平均年龄42岁,最大59岁,最小26岁。文化程度,大专1人,高中1人,小学1人,初中7人,总体文化水平偏低。由于学历水平低,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低,学习相关的法规法律困难。

2.2办证注册难

由于我省将西瓜列入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浙江省的实施办法,经营嫁接西瓜育苗注册资金需500万以上,而现有嫁接育苗户受资金实力限制不能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和企业营业执照。

无证经营对育苗户来说有2个不利影响,一是有非法经营的心理压力,对加大投入,进一步搞好建设有顾虑;二是一旦出现育苗质量问题,赔偿问题处理难,处理后执行可能更复杂。而对管理单位来说,也不利于实施监督管理。

2.3种子供应渠道多、品种杂

据调查,温岭市场上仅“早佳8424”这一品种的品牌就有15个之多,如“天山”、“天山种苗”、“麒麟”;砧木全部为葫芦砧,品种有“京欣砧1号”、“神通力”、“超丰F1”等。品种多杂加上种子供应渠道多,价格不统一,嫁接西瓜育苗户可能受利益驱动购买低价劣质或不适宜的种子,影响嫁接苗的质量。

2.4嫁接苗病虫害有加重趋势

近年来大棚嫁接西瓜苗病虫害呈严重态势,2004年根腐病大发生,2006年暴发根结线虫病。部分根结线虫有可能由于育苗基质处理欠妥,由嫁接苗携带而引起。

3 发展对策

3.1重点扶持,提高产业规范和集约化程度

近年来由于受土地资源短缺和枯萎病日趋严重的影响,西瓜嫁接苗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供应范围也从当初的嫁接西瓜主栽滨海平原区扩大到我市全境,2006年开始扩大到全省甚至上海、江苏、云南等地,近2年呈供不应求状态。政府和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应对经营规范、育苗技术成熟、规模较大、设施条件较好的经营户重点扶持,使这些育苗户能加大投入,提高产业规模和集约化水平;同时要在发展中不断规范,使这些经营户合规经营,提高技术人员配备,增加技术研究的投入。

3.2制定西瓜嫁接苗生产技术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

相关部门应协同制订嫁接西瓜育苗技术规程,各嫁接苗育苗户按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应重点对品种选用,西瓜品种和砧木品种配型,嫁接苗共生亲和力、抗枯萎病能力、生长势、结瓜性、耐高低温性和病虫害携带情况等作出明确规范。

第8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路养护 管理 特点 机械 制度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对高等级公路行车服务质量的需要,实现高等级公路工程的预期使用寿命和功能,需要通过提高认识、采用新技术、改善机械设备、转变管理方式等措施来加强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

技术管理是公路养护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为执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确保养护工程质量,对生产技术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公路养护技术管理应严格控制和考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做好交通情况调查、中况路况登记、工程检查与验收,路况检查和技术档案,健安基层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使现有公路的技术状况和使用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1.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的基本目标

1.1概念

公路养护是指为保持公路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防止其使用质量下降,并向公路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所进行的作业。这里,公路养护管理特指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后所进行的养护作业管理。

1.2目的

采取正确有效的技术措施,经常保证高等级公路上的各种工程及设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及时维修损坏的路产,从而保证高等级公路具有快速畅通、安全、舒适、经济的使用功能,以提高公路的运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1.3内容

为保持路况设施完好而进行的日常维护保养;为加固完善道路及运营设施而进行的专项工程;为恢复或改进原设计功能而进行的大修工程;对沿线机电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对沿线景观、绿地的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

2.技术管理任务

技术管理的任务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技术队伍,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职工技术培训,加强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教育和知识更新,构成自上而下、严密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

2.2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的公路养护体系。通过研究、开发先进的检测、监控技术和仪器设备,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正确评价路况,提出科学的养护政策。如推广和应用路面、桥梁评价管理系统、实行病害科学处治;推广阳离子乳化沥青、稀浆子乳化稀浆封层技术等。

2.3强化公路标准化、美化和管理规范化意识,积极实施GBM工程,提高公路路况,增强抗洪、抗灾能力,美化公路环境。

2.4完成大中修和改善工程,使公路得到全面养护,实现良性循环局面。

2.5严格实施质量控制。贯彻执行工程质量检查监督的规定以及工程监理制度,加强实验室建设,配置合格的实验人员,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3.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

3.1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技术标准是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组织现代化生产地重要手段。技术标准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的生产技术经济水平,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家技术、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及时进行修定。

技术规程是根据规范的要求,对生产过程、操作方法、设备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公路建筑材料技术要求等所作的技术规定。技术标准是指导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操作的文件,是养护生产中必须遵守的准则。

3.2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情报交流

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必须围绕施工生产的实际情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施工中以及生产上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解决各种技术问题,进行技术上和理论上的研究。

3.3技术文件管理

技术文件是管理部门、施工单位进行生产技术活动的共同依据,是积累和总结经验、传达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技术文件是否完整和正确,直接影响到管理和施工的正常进行。因此,生产技术越发展,对技术文件的管理的要求就越高。

3.4技术责任制

技术责任制就是把整个技术管理工作分别落实具体的人事部门,并使之制度化,他是保证技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4.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通流量剧增,加快了公路的老化

客货运量大幅提高,重型车、超载车,日益增多,公路负荷越来越重,磨损和破坏程度增加,而原有一些公路,设计标准低,已适应不了新的形式。

4.2养护运行机制落后,经费投入不足

养护体制还没按市场化运作,现模式基本上是公路段成立养护公司进行养护,未能完全走市场化道路。对养护管理强制性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有有效的法律约束,主要表现为对养护责任事故追究不力,监管不严,处罚过轻。

4.3养护信息化、机械化水平低,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养护科技含量低

大多养护作业仍采用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组织,对国外已有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只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大规模推广使用。虽然一些地方,一些高等级公路配备了从国处引进的大功率综合性养护机械,但对机械适应能力差,对机械性能的开发存在严重不足,使用频率低、设备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4.4养护管理人员总体素质普遍偏低,职工总体素质不适应高等级公路养护科学化、现代化水平要求

养护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从事养护的技术人员掌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差,直接影响了养护的质量和水平,造成了我国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高等级公路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等性能的充分发挥。

5.对公路养护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5.1公路的养护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养护规范的要求进行养护管理

无论是小修保养,还是专项工程和大修工程,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做好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原材料的质量试验,加强施工过程的检查和质量监督,并对工程的验收必须按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确保养护工程能符合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维持高速公路的运营标准和服务水平。

5.2公路桥面铺装、通道面层、桥梁伸缩缝、桥头搭板,水泥砼与沥青砼面产交接处路面,水泥砼路面沉降、断裂,沥青砼路面网裂、坑槽、沉降、车辙、拥包、泛油等病害,是高速公路养护过程中常要处理的技术问题,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和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如近几年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乳化沥青等,都有效地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5.3做好公路的施工安全管理,确保过境车辆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目的,就是保持高速公路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确保高速公路快速、舒适、安全、畅通。因此,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一方面要对上路施工人员进行安人知识的培训。二是要配备完备的施工安全标志设施,如标志牌、标志车、反光锥,反光衣等。并按规范要求进行交通控制和渠化管理。

5.4养护管理必须树立服务观念、环保观念

各种养护作业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采用沥青路面旧料再生利用技术。沥青路面旧料再生利用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经实践证明沥青路面旧料再生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节省能源、有昨于环境保护。目前国际上再生工艺及方法大致可分为:热再生、冷再生、厂拌再生等,用于路面再生的机械有红外线路面加热、旧料破碎机、就地再生机等。

6.结束语

我国的高速公路养护正处在一个起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索我国养护作业的发展模式,以适应我国公路快速发展的需要。发展高速公路,必须坚持建、管、养并重原则,只有科学、严格的养护管理,才能提高公路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小东.公路养护技术的管理.民营科技,2010,7.

第9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母国;产业结构;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001-02

0 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体,产业结构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通过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DI,简称OFDI),投资国可以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对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关系的文献做一个梳理,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

1 典型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1965)提出。弗农主要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进行了研究,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大致分成三个阶段:创新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期。

产品处在创新阶段时,受美国消费市场需求的影响,所开发创新的产品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一阶段企业较为注重本国市场,因此较少出现对外直接投资。产品处在成熟阶段时,产品的质量和样式趋于稳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上升,企业必须考虑降低成本来降低产品价格,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因此,扩大生产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阶段,由于原来的进口国市场劳动力成本较低、仿制品和贸易壁垒相应增加,最终促使美国企业开始关注并向其他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处在标准化阶段时,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标准化,技术优势已经不存在,竞争更趋激烈,成本和价格已成为竞争的焦点,而母国的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会导致规模非经济,同时进口国会进一步加强贸易壁垒,为进口国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也要求在东道国建立生产设施,因此企业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寻找适当的东道国进行投资。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跨国公司经营的产品出发,认为高收入国家引领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创新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期三个阶段,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使本国长期保持资本与技术密集导向型产品的优势,将处于标准化期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至次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1.2 边际产业扩张论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ojim,1978)以日本厂商对外直接投资情况为背景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趋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又称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边际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投资国的边际产业由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遭遇原材料缺乏、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市场日益狭小的瓶颈,从而在投资国内变成了劣势产业。边际产业的转移可使投资国将资源集中于本国处于优势的产业,而东道国则可以因为相关适用技术的输入与其具有的丰裕要素相结合,使原处于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显现其优势。边际产业的转移有利于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可充分发挥出投资和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和潜在比较优势。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从产业层次出发,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按照比较优势及其变动依次进行,从技术差距小,技术易于转移的产业开始,按次序进行,由此腾出国内稀缺的资源,以利于别的产业的发展,这也含有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外移有利于提升母国产业的意向。

1.3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早期理论的研究多是立足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效益最大化理论,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效应也引起相关研究的关注。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坎特威尔教授和其学生托兰惕诺于1990年共同提出。该理论通过分析日益兴起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得出发展中国家的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不断积累提高的结果,而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他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其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进行技术创新。这从发展中国家以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路径可见一斑:由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逐步向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横向一体化生产转移;投资方向遵循由周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再向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道。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甚至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研发活动。

该理论着重强调了发展中国家中技术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认为技术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并且对外直接投资能促进技术的创新,因此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优势获得逆向技术转移,从而促进母国的产业升级,这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意义。

2 国内实证研究综述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以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实证研究。

燕敏(2007)选取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研究中国OFDI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以三次产业所占比重衡量产业结构变化,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代表对外直接投资变化,进行Engle-Granger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检验,并建立回归方程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对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的具体影响程度。得出对OFDI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冯春晓(2009)通过构建测度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指标,采取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稳健性检验以及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分析制造业OFDI对其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得出我国制造业对OFDI与其产业结构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与高度化相关性较强,制造业OFDI与其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前者是后者的格兰杰原因。但OFDI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非常微弱。王英(2009)认为OFDI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促进母国产业结构优化。通过选取合适的传导变量、构建计量模型,应用1985-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OFDI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OFDI获取国外先进技术能显著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燃料和矿产品等自然资源的进口和固定资本的形成能对较小地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但就业机会的转移不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潘颖,刘辉煌(2010)根据1990-2007年的数据,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对我国OFDI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OFDI短期内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从长期来看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谭延明,陈丽珍(2011)应用产值结构高度化、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和就业结构高度化四个方面代表中国产业结构,根据1996-2009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OFDI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也即我国OFDI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双向推动作用。李逢春(2012)通过修改经典的钱纳里“结构增长”模型,利用2003-2010年中国OFDI和产业升级的相关省际数据,加入对外直接投资的节奏和不规则度作为调节变量,用面板回归的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OFDI的产业升级效应,得出较高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可以较快地促进投资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但OFDI的节奏和不规则会对产业升级的效果起反向作用;而OFDI的市场化程度可以正向调节节奏和不规则度对于产业升级的影响程度,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OFDI的节奏和不规则度对产业升级的负向影响要小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对各省市对外直接投资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关系也进行了实证研究。如衣长军(2010)、卢慧芳(2011)等分别对福建省和广东省进行了研究。

纵观以上国内学者有关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主要区别在于计量方法、模型中变量的选取以及代表产业结构的指标选取,同时这也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提供了指导。虽然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支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 结论

无论是以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论,还是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都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会通过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或是腾出资源来进一步进行本国技术创新,从而促进母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且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持续增长,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R.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0.1966.

[2]Cantell,J.and P.E.E.Tolentino,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University of Reading Discussion Paper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Studies[J].1990(139).

[3]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周宝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4]燕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冯春晓.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8).

[6]李逢春.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升级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12(6).

[7]潘颖,刘辉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

[8]王英.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4).

[9]衣长军,连旭.福建对外直接投资对省内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