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冠果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文冠果;发展优势;丰产;栽培技术;辽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6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90-01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又名文官果、崖木瓜、僧灯毛道和温旦革子等,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乔木或灌木[1]。分布范围北纬33°~46°、东经100°~125°,包括秦岭、淮河以北,内蒙古以南,东起辽宁,西至青海,南至河南及江苏北部[2],多生于海拔52~2 260 m处的荒山坡、沟谷间和丘陵地带[3]。文冠果根深叶茂、喜光耐旱,非常适应干旱少雨、土壤瘠薄的辽西地区。发展文冠果产业,对于辽西地区农民增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与现实意义。
1 文冠果发展概况
1.1 文冠果栽培现状
我国人工栽培文冠果的历史比较悠久,最早多是庙宇、宅院里的零散栽培。文冠果作为经济林营造,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展较快,内蒙古翁牛特旗首先建立了文冠果经济林场,70―80年代,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如内蒙、山西、陕西、河北等省曾大面积栽培文冠果[4]。近年来,文冠果被国家林业局列为生物柴油林优选树种之一,在新疆、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进行人工造林,在陕西延安、山东莱芜等地开展文冠果试验性栽培。“十一五”期间,国家林业局和中石油联合投资12亿元,在国内营造文冠果生物能源林20万hm2。2007―2008年,国家林业局下拨资金2 000万元,在陕西省建设3 300 hm2文冠果示范基地。目前辽西地区的文冠果种植面积在1.3万hm2以上。
1.2 文冠果开发利用现状
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等地首先开展了文冠果引种工作,70年代内蒙古林学院、陕西省志丹县特种作物研究所、沈阳市园林科研所、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文冠果良种选育工作,从产量、品质、遗传性状、观赏价值等方面考虑,选育出优良单株和无性系,在生产中取得良好的效果[5]。2 000年以来,文冠果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取得突破,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国内利用文冠果开发出“亚油滴酸丸”,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6]。由文冠果油加工的生物柴油相关烃脂类成分含量较高,并且不含硫、氮等污染因子,是优质的生物柴油原料[7]。
2 辽西地区发展文冠果产业的优势
2.1 自然条件优势
辽西地区荒地荒坡多、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光热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区,但是干旱少雨的自然气候条件制约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文冠果根深叶茂、喜光耐旱,是辽西地区优良的水土保持和生态能源树种。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促进辽西地区农业大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增长点,发展文冠果产业对于当地农民增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与现实意义。
2.2 劳力资源优势
辽西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和失业问题相当突出,加之该区近年来干旱少雨、灾害频繁,农民依靠农业产业的收益较低,当地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都有发展经济林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意愿。同时当地群众吃苦耐劳,习惯于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农林业生产,这些因素都为该区发展文冠果产业提供了契机。
2.3 政策优势
利用辽西地区面积广大的荒山坡地发展文冠果产业,是开发木本生物质能源、拓展生物柴油原料渠道的具体体现,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全国能源林培育规划》《全国能源林建设规划》以及《林业生物质柴油原料林基地“十一五”建设方案》精神。国家林业局在2006―2015年的能源林建设规划当中又把文冠果列为“三北”地区的首选树种,为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提供有利契机。
2.4 科技支撑优势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技术研究,在辽西地区文冠果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抚育管理、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多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成熟技术,为文冠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 文冠果丰产栽培关键技术
3.1 科学整地
造林地应选择土层较厚、背风向阳的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重盐碱地、未固定的沙丘不宜栽植。整地在造林的前1年雨季进行,可采取水平沟或穴状整地方式。水平沟整地,沟宽1 m、深70 cm,穴状整地穴的直径和深度均为60~70 cm。沟(穴)挖好后用熟土回填,亦可在沟(穴)内分层填入草灌植物或施入有机肥。
3.2 合理密植
文冠果结实较早,树体生长缓慢,作为经济林树种发展,
可适当密植,提高效益[8]。根据相关研究,初植密度以2 715株/hm2(2 m×2 m)为宜[9]。随着树体的不断生长,可根据树冠覆盖率和结实情况适度调整密度。
3.3 适时定植
在辽西地区,文冠果栽植季节可选择秋季或春季。秋季以落叶时(10月中下旬)栽植为最好,春季在土壤解冻深度达到30 cm以上时(4月中旬)栽植。
3.4 整形修剪
树形对文冠果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一般采用多主枝丛生形或开心形为好。幼树定植后及时定干,干高40 cm左右,当年6月中旬在主干选留3~4个主枝,其余枝条短截。7月发现根蘖及选留主枝下的萌蘖及时剪除。第2年修剪任务是培养枝组,调整树形,促进开花,发现主枝上有背上枝、直立枝,均剪除。第3年的任务是控制横向生长,防止郁闭,留好2层主枝,养成优良树形。四五年生以后,每年均能形成大量花芽,此时应适度剪除花芽,使养分集中,提高坐果率。
3.5 科学施肥
施肥能显著地提高文冠果的产量,可在春季和秋季各进行1次。早春4月是春季施肥的最佳时期,以尿素、硫酸铵等速效氮肥为主,五年生以下小树株施0.15 kg,成龄大树株施0.3~0.5 kg。秋季施肥时间为10月,以有机肥为主,采用沟施法,每株施用20~25 kg。
3.6 细化管理
文冠果落花落果现象十分严重,有“千花一果”之说。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文冠果开花时孕花少,不孕花多,造成大量落花;其次是孕花授粉受精不良或授粉受精后树体营养不足造成严重落果。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合理施肥,灌水、叶面喷肥,是提高文冠果坐果率必要的措施。春季每株施硫酸铵0.15 kg,盛花期喷洒50 mg/kg萘乙酸钠,可显著提高文冠果的坐果率。
4 参考文献
[1] 蔺瑞岚.北方地区能源树种:文冠果发展可行性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6):96-98.
[2] 方有海,孙林,赵凌泉,等.文冠果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J].防护林科技,2010(1):96-97.
[3] 薛培生,沈广宁,赵峰,等.文冠果的栽培现状及发展前景[J].落叶果树,2007(4):19-22.
[4] 刘科.鄂尔多斯东南部硬梁地文冠果造林技术试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5] 孟宪武,梅秀艳,李彬彬,等.文冠果主要丰产栽培技术[J].防护林科技,2009(5):117-118.
[6] 马启慧.能源树种文冠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北方园艺,2007(8):77-78.
[7] 王秉放.文冠果生物质能源林培育技术[J].科技信息,2013(34):268-269.
关键词:文冠果;生态习性;繁育方式;栽培管理技术
文冠果为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小乔木或大灌木。广泛分布于甘肃、河南、河北、内蒙古、陕西等地。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树形非常优美,浓密的绿叶与乳白色的花相衬,十分引人注目,而且它的特点是花期长,可达20多天,文冠果花果密,其种子含油量达42%~44%,种仁含油量达60%左右,因此它又是一种非常可观的经济树种,同时,其油黄色透明,可以食用,并且具有一定的药效,能有效的预防高血压、高血脂、血管硬化等病症,其种仁还可以制作高级油漆、油、化妆品等,还可以提取柴油。
1生态习性
文冠果其根系发达、耐寒、耐旱,对土壤有很强的适应性。相对而言,肥厚且微碱性土壤其生长最好。对土壤要求不严。通过文献研究和外业调查,在海拔800~2000m的黄土高原、丘陵、悬崖石隙处都有生长,其抗旱性更强,在年降水量约150mm的宁夏同样有散生树木,但文冠果在低湿地生长不良,由于文冠果不耐涝,因此在排水不良的低湿地,重盐碱地,不适宜栽植。
2文冠果的繁育方式
文冠果繁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即播种、插根、分株。
2.1播种
2.1.1在7月中旬左右进行采种,先选好优良采种母树,待种子完全成熟时进行采收。为了采得质量均匀度高的种子,可以分批采收。采回的果实切忌曝晒,在通风阴凉处晾晒,等到果实半干或干裂时,剥皮取种然后放在室内阴干。即可播种,如果来年春播,则需温水浸种或湿沙埋藏法进行催芽处理。第一,温水浸种催芽法:即翌年春播前35d左右,将种子用45℃的温水进行浸泡3d左右,并要求每天换水,然后放置温室进行催芽,待有一半以上种子裂嘴时,可以挑选分批播种;第二种是湿沙埋藏法:即在冬季土壤封冻前,按种子的多少,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挖坑埋藏,种沙混合比控制在1:3,保持湿度60%左右,后填沙至满,最上面再培土,待来年春播前半月取出,平摊开进行催芽,傍晚覆盖草帘,当有10%的种子萌芽时,进行播种。
2.1.2苗圃地的选择,一定要选在地势平坦且排灌便利的地方,土壤肥厚,以微碱性土壤为宜。并在育苗前做好整地、土壤消毒工作。每667m2施农家肥2000~2500kg,待春播前1周,灌足底水,待水下渗土壤微干时,开挖深为3~4cm沟,撒种,最后覆土并踩踏,使种子很好的接触于土壤。在苗木生长过程中要做好圃地中耕除草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同时防止土壤湿度过大,造成烂根,幼苗期宜稍用遮阴,雨季要防止倒伏,2~3a苗均可出圃造林。
2.2插根育苗
利用掘苗后残留圃地的苗根,或从壮龄母树上挖出部分粗度为0.40cm以上的根,截成15cm根插穗进行扦插,也可以培育成苗。
2.3分株育苗
分株育苗则是把壮树根部的萌蘖苗挖出,分株移栽,同样能培育成苗。
3文冠果的栽培管理
3.1合理密植
文冠果的栽培密度不定,若是地埂防护林,应按2m×2m栽植,有加固地埂,保持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栽植密度应随立地条件而定,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地方宜稀植,反之则密植。旱地,可按2m×2m栽植,有条件灌溉的地块则按3m×3m来栽植。
3.2适时定植
文冠果春秋两季均可定植,秋季栽植效果最佳,以秋季落叶时栽植为最佳时期,成活率达82%左右。也可以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进行移栽,栽植时根系要舒展。给苗木培土时先要稍低于坑面,不宜过深,最后踏实。
3.3合理修剪
幼树做好定干工作,干高约40cm左右。其修剪分冬剪和夏剪,夏剪是在定干当年的6~7月,主要先均匀的选留主枝3~4个,中央主干1个,其余枝条短截,疏除萌蘖。冬剪,不可重剪,甩放夏剪时短截枝,回缩过强枝,以保持和其它主枝高度一致。在第二年的修剪过程中,重点培养枝组,主枝摘心,促生侧枝,并及时疏除主枝上的背上枝,直立枝,以集中养分,促进生长。做好合理的修剪是早产高产的关键。
3.4肥水管理
为了保花、保果,花前施氮,果实膨大期施磷。为提高坐果率,在开花坐果时期,还应当灌水。还可采用喷洒生长调节剂,即花期喷洒萘乙酸钠,可提高坐果率达10倍。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认识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认识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认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想品德的养成都是与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而计算、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材是连接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从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决定着学生学的进程,还影响着学的方法。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认识、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使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主动学习和掌握,把人类在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认识成果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种转化,体现了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
(一)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由于教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了这种追求的目标,才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向前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同时还制约着教学活动结构的安排和教学进程的发展。
(二)教师
教师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没有小学数学教师便没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好像教师不教学生也能学好数学,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一种歪曲。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和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来说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①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由此表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任务都不能由教师强加于学生去完成,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实现。
再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来看,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目的的导向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材内容的中介作用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功能和作用,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中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全面反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量表。
(四)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不仅规定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而且还确定了教学的程序。不论是教师教的活动还是学生学的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教材所安排的逻辑顺序进行。任何离开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都不能构成严格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师、学生一样,也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小学数学教材就其实质来讲,它是一种知识结构,是人类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识成果,是教材编写者思维过程的记载。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再现教材编写者隐藏在教材内的思维过程,以此带动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与教材知识结构相适应的数学认知结构。
(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个完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还应包括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狭义的教学手段通常是指除教材以外的教学媒体,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等。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把教学手段理解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联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教学媒体的使用。如果把教学手段视为教学工具,那么教学方法就包括对教学工具的运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可以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起来作为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虽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但是它们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实践证明,完备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上述五个要素集中概括了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五大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组成部分中,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主要成分,特别是教师和学生更是两个最活跃的基本要素,这两大要素对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及其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阶段是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通常表现为一些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由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其阶段的划分上既要考虑教师教的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的过程,更要考虑两者的相互适应。根据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必须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原则,笔者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准备,在这里概指教师教的准备和学生学的准备,这一阶段既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起始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的起始环节。
教师教的准备过程,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是一个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教学工作的准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学心理准备过程。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给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一旦确定下来就会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并成为教学中追求的目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个目的,教师一开始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由于教学方案要预先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教学中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何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胸中有数,早有思想准备。显而易见,这一阶段对教师教的活动来说,具有心理定向和心理动力作用。
学生的学习准备,也包括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两方面。前者是指在开始新课学习以前,有意识地复习与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唤起对旧知识的积极回忆,并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矗后者主要是指教学前通过教师告诉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其在今后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怎样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初步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产生学习需要,并自觉预习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不过,学生学习准备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启发、激励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方法得当,对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前启发学生:“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大家都会算了,你们会计算圆的周长吗?其实,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只要找到了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就不难了。怎样去发现这个倍数关系和用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呢?在明天的学习中大家就会明白的。”结果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前还自觉地作了预习,可见学习准备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相互作用阶段
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系统地提示、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感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数学认知结构。这既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相互作用的阶段,又是新的数学知识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内化数学知识,扩充原有数学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表面看,在这一阶段只是教师和学生两大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实际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其它各构成要素都对该阶段产生制约作用。首先,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必须以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为依据和对象,小学数学教材是师生相互作用赖以发生的中介;其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不能离开教学目的去漫无边际地发散,只能按照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的方向展开;再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见,这一阶段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
根据实践经验,在具体实施这一步骤时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发挥教材的中介作用。
2.教师的讲解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充分展现教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为了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去实现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同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在这方面,教材已经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安排。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更好理解。3.用直观手段为学生的理解提供必要的帮助。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抽象逻辑思维活动要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支持才能顺利进行。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努力提高讲解水平外,还要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利用动作和感知来密切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理解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巩固运用阶段
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使其真正掌握,这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的保持、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都具有其它阶段无法替代的作用。严格地讲,巩固和运用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前者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牢牢地记住,后者是指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通常很难作出严格的划分,因此将两者综合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阶段。从活动过程的构成来看,这一阶段虽然主要是学生的练习,但由于学生的练习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必要指导,因此巩固运用阶段仍然是一个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活动过程。这一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组织学生有效地练习。
练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已学知识的更高层次的重新认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搞好两种形式的练习:一是新授课教学中的巩固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及时强化新知识;二是练习课,通过集中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2.搞好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经常,既要重视阶段性复习,也要重视平时的经常性复习;其次,要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并让他们养成自觉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习惯。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此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3.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强化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四)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要对前三个阶段的展开情况以及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效果进行必要的检查总结,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为下一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总结评价,不仅是宏观上的单元、学期以及整个小学阶段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而且也是微观上的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步骤,它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过度投资;自由现金流量;制约机制
企业的投资行为是未来现金流增长与企业价值提升的基础,企业的投资是否有效率与企业的成长有直接关系,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往往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资本市场也有了飞速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投资行为也越来越活跃。但是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十分严重,直接造成了投资效率的低下。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进行了大量关于过度投资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
一、过度投资的含义及其度量
Jensen(1986)首次提出了过度投资这一名词,从企业管理者与股东冲突角度展开分析,将过度投资定义为企业将自由现金流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的一种非效率投资行为。Vogt(1994)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证角度对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进行了区分,并获得了企业过度投资的实证证据。尽管Vogt对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进行了区分,但没有对过度投资的程度进行衡量。Hovakimian等(2002)通过计量每年度上市公司的投资对成长性的横截面回归,来估计企业的最佳投资水平,然后用企业实际投资支出与估计的企业正常投资支出之差来度量企业的过度投资程度,该方法使人们能够对过度投资进行量化,是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研究中的一大进步,但是实际上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因素是存在多样性,所以仅考虑成长性因素来估计企业的最佳投资水平存在很大的局限性。Richardson(2006)在Hovakimian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改进,他将企业的净投资分为预期投资和非预期投资。预期投资是根据公司的投资机会所决定的正常投资,非预期投资是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他利用模型的回归残差来衡量公司是否存在非效率投资。由于该模型能够量化企业过度投资的水平,国内许多学者采用这一模型来进行研究,例如辛清泉(2007)、李万福(2010)、吴超鹏等(2012)等。
二、过度投资原因研究
1.自由现金流角度
Jensen(1986)通过分析股东与经理层在冲突下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提出了自由现金流假说。他认为当企业管理者控制大量的自由现金流时,管理者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倾向于非效率投资,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引发企业的资源的浪费。Klock和Thies(1995)将现金流分为预期与非预期部分,并且发现非预期部分更多地是被管理者用于了负NPV的项目,这一结论证实了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Bate(2005)选取了1990-1998年间出售子公司的400个样本,发现与同行业中未出售子公司的公司相比,那些通过出售子公司而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自由现金流的企业更倾向于过度投资。Richardson(2003)的研究也表明,过度投资现象集中存在于自由现金流充裕的公司。张功富(2007)以434家工业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对自由现金流量与过度投资的关系进行考察,发现过度投资行为集中于拥有自由现金流的公司中。王彦超(2009)通过构建融资约束的分析框架,并且结合实证结果,发现超额持有现金的企业容易发生过度投资行为,而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不明显。
2.信息不对称角度
Narayanan(1988)认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外部资金的提供者对于公司内部情况没有足够的了解,当公司进行外部融资时,可能会选择NPV小于零的项目进行投资,从而产生过度投资这一非效率投资行为。Stulz(1990)认为过度投资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企业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引发的成本。潘敏,金岩(2003)运用一个包含信息不对称以及股东目标差异等因素的投资决策模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形成机制。张功富,宋献中(2009)对投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均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冲突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上市公司中进行过度投资行为的虽然比进行投资不足行为的比重小,但是进行过度投资的企业投资非效率现象更严重。雷志威(201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管理者越可能滥用资金,从而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下降。还有一部分学者通过研究会计信息质量与过度投资的关系,间接研究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宋文娟(2012)研究发现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以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3.行为金融角度
行为金融学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金融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特征的理论体系。认为投资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受到投资者心理特征的影响,产生认知偏差。这些心理特征包括过度自信、回避损失、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等。Alicke(1995)的实验研究发现,高级管理人员的过度自信程度显著高于普通员工。当过度自信的管理层拥有可支配的内部资金时,他们会因为高估其所投资的项目的质量而做出过度投资的决策,而在其得知所投资项目有问题后,由于对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的高估又使得他们坚持继续进行投资(Shefrin,2001)。Heaton(2002)的研究同样发现,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或理性成本存在,管理者过分自信的企业也可能产生过度投资问题。郝颖等(2005)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决策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认为同适度自信行为相比,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过度投资,并且对现金流有更加敏感。王霞、于富生(2008)以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加倾向于过度投资,但只对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敏感,而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不敏感。
三、过度投资行为的制约机制
1.公司治理
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理持股、独立董事治理等方面。经理持股在缓解经理层与股东成本方面具有两种效应,一种是利益一致效应,另一种是管理防御效应(Jensen and Meckling,1976)。当经理持股比例较小时,经理层与股东间的成本能够得到缓解,但当经理层持股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经理层权利变大,开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可能与股东利益相违背。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经理层持股比例偏小,相关国内研究也证实了经理持股这一治理因素能够抑制过度投资行为(王霞,2007)。蔡吉甫(2009)从自由现金流角度出发,对经理持股与过度投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经理持股能够减轻上市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且这一关系呈正U型曲线,当经理持股比例达到34.64%时效果最明显。独立董事治理方面,Richardson(2002)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减少过度投资行为,具有独立董事的公司的管理层过度投资的可能性较小。何卫东(2003)通过研究证实了独立董事在缓解过度投资方面的公司治理作用。但李鑫和孙静(2008)、赵卿(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不能有效发挥公司治理作用。
2.债务融资
企业的债务被认为能够有效减少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因为企业债务的存在一方面加强了债权人对管理者的监督,另一方面管理者面临的还本付息压力使得其在作出项目投资决策时会更加谨慎(Hart,1986)。Stulz(1990)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债务可以减少企业自由现金流从而缓解股东与管理者的冲突,抑制管理者的过度投资行为。Aivazian(2005)选择了加拿大的86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支持了负债融资对企业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在低成长性的公司负债的治理作用表(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3页)现的更加明显。童盼、陆正飞(2005)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负债比例越高投资规模越小,而且两者的关系受到投资项目风险的影响,在低项目风险企业,负相关关系更加明显。辛清泉等(2006)指出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的预算软约束弱化了负债融资治理作用。蔡吉甫(2009)根据期限对债务进行了分类,发现企业的短期债务能够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而长期债务反而助长了过度投资行为。
3.现金股利
从理论上来讲,现金股利的发放可以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而企业再融资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从而有利于抑制过度投资行为。Lang和Lizenberger(1989)提出了“过度投资假说”,该假说认为现金股利的增加能够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因为股利的派发使得经理能够控制的现金流量减少,从而达到制约过度投资行为这一目的。魏明海等(2007)以2001-2004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和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证实了高现金股利政策抑制过度投资的假说。唐雪松等(2007)利用2000-2002年的数据研究了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投资以及制约机制的效果,结论表明现金股利对于抑制过度投资行为十分有效。陈旭东(2013)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政策能抑制过度投资行为,进而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但是控股股东的政府性质会削弱这种抑制作用。
四、过度投资研究展望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大量的学者从各种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甚至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过度投资问题的研究始于过度投资的识别与度量,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借鉴现成的国外已有模型,而国内的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生搬国外的模型是否适合国内企业还值得斟酌。影响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已有研究大多只从一方面因素出发来进行研究,目前还缺乏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研究模型。今后对过度投资问题的研究可以多考虑这些问题,使得更能够接近过度投资的本质,为企业提供更实用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Jensen,M.C.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
[2]Richardson S.Overinvest offree cash flow[J].ReviewofAccountingStudies,2006.
[3]潘敏,金岩.信息不对称、股权制度安排与上市企业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3年01期.
[4]童盼,陆正飞.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5]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6]李鑫.股利政策、自由现金流与企业过度投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10期.
目前,我国各大学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仍然停留在比较传统阶段,服务形式单一。一般借阅服务方式都是面对面的方式。图书馆的工作主要以图书馆的馆藏为轴心,以收藏,加工和保存图书,报刊,资料等文献信息为主,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等较低层次的服务。服务工作处于被动和封闭状态,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等读者上门的服务。具体地说很多馆员不是服务者,而是图书管理者和主人,它们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图书馆看成是本校师生的图书“借阅室”,等读者上门查阅或者借阅。而且好多学校图书馆建立的时间短,导致发展历史短,加之与外部联系的又少,逐渐便形成了所谓的“内向型”封闭服务模式,所以其业务便大多都局限在图书馆之内,服务对象比较固定,主要是本校师生,以致图书馆的活动少,影响小,读者少。
二、我国高校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方向
1.不断强化图书馆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使馆员从陈旧落后,保守的模式中跳出来要改变那种传统的以收藏文献种类册数为衡量图书馆规模和等级的思想观念,不断深入引导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以信息利用效率为标准评估图书馆工作,大力倡导开拓进取,无功便是过。信息服务人员还应自觉树立市场竞争,时效,创新和服务观念,自觉运用新的思想观念去指导工作,强化图书馆工作服务意识。
2.建立图书馆信息一次性管理模式
(1)改变传统市场运作方式,把采购,分类编目,数据交换合为一体,组建信息整理部,实现帕累托效应,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为了使读者查找信息时不再盲目,充分利用文献资源,还应建立一条龙服务,即流通,咨询、期刊一次性信息管理。
(2)应建立信息环境下图书文献管理新模式,达到从图书馆文献组织结构变革到图书管理制度变革,文献信息更新要快,图书管理员需要改变并创新管理系统与服务模式,增强文献管理的创新意识,熟悉图书文献的加工编辑、检索查询的详细步骤,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管理员的创新服务意识和思想,使文献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达到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相结合,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图书馆管理模式发展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为使文献知识的更新紧紧跟上时展的步伐,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知识、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势在必行。
3.建立图书馆内部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现代高校图书馆必须配备有专业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应具有相应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现代图书馆对馆员的职责要求就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服务技能。所以,加强对馆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是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工作之一。馆员在日常小细节中就应该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带有特色,富有个性。图书馆要打破落后,陈旧,保守的管理模式,在应该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图书馆内部人员建立继续教育管理机制,首先,应订出具体详细的馆内人员培训计划,设定专门监督检查人员,以督促每个馆员达到要求。其次,还应强化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思想意识,使馆员在内深处就清晰地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是必然趋势,从而主动自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
三、结束语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关键问题
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的主导作用是确保工程建设的各项环节依据相关程序和标准来圆满完成。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技术管理需要组织和协调各参建单位,是建筑工程管理中非常关键的部分。伴随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建设,就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而言,因其具有管理周期贯穿整个建设过程、管理范围覆盖全部建设内容、管理关联单位包含所有参建单位等特点,对于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而言极其重要,因此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在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更广范围的应用,同时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的强化也是建筑工程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1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1.1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技术管理体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管理手段,现阶段,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整体而言,这一管理体制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即为贯彻执行目前已有的规则和标准、技术文件和标准程序,对不足之处进行改正,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全面深刻了解企业自身的质量体系,进而有效提升管理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划分具体的责任到各个技术岗位上,保证配置的合理性与公平性,防止责任分配模糊的现象。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创造性。第二板块即为做好质量交底工作,管理技术档案进行严格把关,特别是要深入了解施工图纸,经过会审有效保证建筑工程顺利施工。第三板块即为要做好质量技术交底工作,利用分级处理的手段,正确实施每一道特殊工序和关键工序,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之处。
1.2 加强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应用
国家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在此要求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工作也必须也积极转变自身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做好以下三点:第一,施工单位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环保的重视,明确自身对绿色采购的职责,主动积极地在施工工作中使用环保材料和设备,进而有效优化和完善环境;第二,增强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同时在环保方面增加资金投入;第三,引进先进的环保思想,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
1.3 提升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大局观
当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缺乏较强的整体协调性,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无法为顺利施工提供充足的保障,顺利开展每一项环节。所以,在开始施工工作前,必须结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展开分析,提前做好准备,合理设计施工工作方案,对任务进行正确规划和布置,合理安排施工设备和配置劳动力,进而为施工提供足够的机械设备。在施工计划中,方案的改善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减少工程损耗,此外,能极大增强工程的安全性,协调统一工程进度、质量与效益。
1.4 强化施工技术管理中的规范化
由于当前施工理念逐渐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施工现场混乱、肮脏不堪,亟待摆脱这种不良施工现场,为实现目前建筑工程项目优化现场环境的目的,必须将各项现场管理措施与方案落实到位,尽可能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实现管理现代化,因而施工管理可从以下几点展开:第一,利用定额管理的方式,减少能耗与物耗,充分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进而大大缩减工程成本;第二,合理调节施工现场的具体规则,实施科学的操作方案,进而保证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现场作业,进而达到良好的综合效益,以尽可能低的能耗实现产出最大化;第三,有效保证施工工作科学、均衡、标准实施,推动施工作业总体上提升。
1.5 完善施工技术文件归档工作
针对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在进行施工时,常常对整理技术文件并归档不够重视,这一环节又至关重要。现阶段,众多工程纷纷产生了变更和索赔的现象,因此,必须对技术施工文件的整理和归档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该工作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即为在工程竣工图中未明确说明的,未能全面了解项目是取消还是新增的情况,此外,还必须对技术数据相关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第二部分即为仔细检查施工验收材料,认真核对相同实体的工序资料日期,并充分保证在连续施工环节之中,不会破坏进度验收资料的连续性与完整性,避免将来整理资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2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各项管理理念也同样在逐渐的进步,其中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已经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和人民的关注,而且也将不可逆转地成为建筑工程管理新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对我国城市建设有极大的积极影响,而且也同样对整个城市规划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应当采用更加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强化建筑工程中的工程品质,推动建筑工程行业获得更大的进步。而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则能够有效改善一些传统的管理问题,依靠先进的技术措施和管理理念,促使建筑工程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李惠民.浅析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 2010(08).
[2] 吴骏驰.王希文.关于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
[3] 丁慧月.郑颖.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
[关键词]各个地方图书馆 管理模式 资源存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80-01
现如今,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多元化,促进了图书馆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同时提高了图书馆的流通率,给图书馆管理事业带来时代性的冲击。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馆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多元化,部分图书馆已提升到图书借还共享,以及电子阅览的程度(使广大读者享受有网络在线即可享有智能的一键浏览的方式)。即便这样,还是会存在一些弊端。
各地图书馆因地理环境、设备资源、读者本身所需不同,大家各有不同的出发点。根据我所在的工作环境(图书馆),浅析一下我的见解:我国图书馆法制还不够健全,其原因是我国图书馆事业是在近几年迅猛发展起来的,具有发展快、发展时间短的特点,大部分图书馆还不具备能够统一形势的资格。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说,“我们的图书馆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怎样推进质的提升”。其实,一个设备齐全、资料充足的图书馆,在于有好的经营管理模式。如果有好的管理方法,就能很大程度减少很多损失,甚至能够使图书馆资源很好地流通。对于一个尽职的图书馆管理员来说,图书资源是最宝贵的,图书资源的破坏意味着图书馆的资源匮乏。管理好图书馆事业,并不是简单的借阅,更直接的是对图书资源完整性的保护,为广大读者充分补足所需知识。现如今,中国以地铁式速度迅猛发展,随着社会不断多元化,人们对看书的认识也大不同于从前。现阶段,图书也可以用来消遣时间,比如各种杂志、报纸、音像。因此,图书馆事业得以很好的发展。在我国,重点学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都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图书馆,其典藏管理较全面,借书库图书使用面大,能够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即便如此,有一个好的图书馆管理秩序,才可以给更多的人带来方便,不仅可以节省图书资源耗损,还可以节约其他辅助耗材,节省开销。换一个角度讲,一个好的图书馆,体现的不光是有更多、更完善、更准确的图书资料,还要看是否能更好地保护好图书,使它使用更长久。这样,不但能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还能使广大读者提高知识层次面。
各个地方图书馆的条件不一,都处于参差不齐的阶段,还不能够达到全国图书借阅共享的程度。我国图书馆是在近几年大规模起步的,由于各个地方图书馆的地理、设备、管理、经费、馆际协作以及规章等方面各不相同,已经形成各自的地方特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图书馆的操作性陈旧,图书各不相同,导致读者借阅有限。在这方面,专业类学校图书馆较强一些,但也没有体现出更加精湛的学术性。从各个地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上来看,大多是纲性领文件。对于实际的问题,只是发生的时候才协调解决。比如图书库,没有固定的进书计划,当发现折损严重时,会想到需要进批量图书,或者一些图书馆规章制定完成后,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而实际上,规章是根据国家文件规定出台而制定的表面文章。或者偏远地区的图书馆,就只有少许图书等。就各个地方实际条件来看,针对图书借阅时间,不够开放;读者借阅,不够踊跃;针对图书折损,不能及时明确;针对读者信息,不能法律化完善。这些都没有正规的解决途径,也只能针对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协调,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当遇到问题时,只能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量体裁衣。
综观馆藏的过继文书和收养义子文书,笔者发现收养对象均为男性,没有一份是收养女性的。本文通过对馆藏过继文书的研究(图一、图二),发现旧时的过继行为,特别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宗祧制度,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的。下文试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过继文书反映的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深刻影响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实行以男性为中心的宗祧继承制度。宗祧即宗庙,宗祧制度是有关祭祀祖先、传宗接代和继承家业的制度。宗祧制度以男性为中心,只有男性才有资格进宗庙祭祀祖先,也只有男性才有权利继承家业。正因为这样,一家之内是否有男性继承人,就成为这个家族能否一直绵延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
宗祧制度受到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深刻影响。宗祧继承俗称“延续香火”,民间崇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视宗祧继承为最重要。在封建宗法制度下,长子、长孙除特殊情况下,都是当然的家长继承人(即所谓的家庭“香火”接替者)。长期的宗祧继承观念影响,使无子女或有女无子的家庭想方设法以过继、寻儿和招婿的形式选取宗祧继承人,其中尤以过继继承最为常见。在馆藏的过继文书中,可以见到“盖闻周礼继世立典,民心归顺,继世之法,宗祀不败於是”词句,见于馆藏过继文书的有“上承宗妨,下延瓜瓞…‘绵其世泽”等立嗣原因。
二、中国传统丧葬制度的深刻影响
以男性为中心的宗祧制度,同时还受中国传统丧葬制度的影响。厚葬久祀是中国丧葬祭祀的特点,人们认为祖先及祖坟是子孙后代的保护神,只要信诚地祭祀祖先,祖先就会保佑和庇护他们的一切。
受传统的儒家孝文化意识和家族意识的影响,以及“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意识的影响,人们十分看重祖先的祭祀和家族的昌盛、延续,养老送终、上坟拜土和祭祀祖先是古代生儿育女的价值所在。而这一切行为的前提是必须保证有能够承奉祖庙祭祀的人,即所谓的嗣子,民间称为“续香火”。如果没有子嗣,则没人养老送终,死后成为饿鬼,成为无主绝户坟,继而出现狐兔穿穴、断碑仆地、凄凉不堪的景象。
因此,旧时,无论如何也不敢没有子孙。那些无子鳏夫或子亡故的人家,一般都要想方设法通过过继或收养等手段,来承嗣宗祧。在馆藏一些过继文书中可以看到“……过继于×××名下顶门纳户祭坟拜墓”“……祖宗之祀永垂不朽矣”等字眼。
三、过继文书反映的深刻社会原因
宗祧制度以男性为中心,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自然经济中,男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细胞的主要劳动力,也是封建政权所需要充足的兵源和可供驱使的役丁;同时还是皇室贵族地主阶级征税课赋对象,是皇室贵族和地主阶级奢侈生活和豪华享受的提供者。在残酷的封建剥削、压迫之下,必然造成人口的高死亡率。因此,在馆藏的过继文书中可以看到“生有四子,但仅有一子存世”的悲哀.这也是民间过继现象出现的一个社会原因。
四、收养文书反映旧时收养制度的一些特点
1、古代立嗣的法律规定和原则
立嗣,俗称“立后”。男子无子,允许立同宗辈分相当的他人之子为嗣,俗称“过继”或“过房”,是我国封建宗法社会里一种主要的和特殊的收养形式。古人以无子而以兄弟之子或他人之子为子称“过房”。
历代律例对立嗣多有规定:第一、原则上男子无后始得立嗣,目的在于继承宗祧、绵长家族;第二、嗣子须与嗣父同宗同姓,并且辈分相当,不得立异姓子乱宗,也不得立女性为嗣;第三、立嗣的方式主要是订立过继文书或契约;第四、立嗣一旦成立,嗣子与嗣父母间发生拟制的亲子关系,嗣子取得继承嗣父家的宗祧和财产的权利,承担服从嗣父母教令等义务。但嗣子并不断绝与其生父母的法律关系,仍有赡养生父母的义务,只在服制等级上有所下降。嗣父母与嗣子的关系允许解除,称为“退嗣”。
民间习惯上过继首选同胞兄弟的孩子为嗣,其次选取同族堂兄弟,再选同族侄辈、孙辈为嗣;也有选姻亲的,即外甥随舅、随姨,或侄子随姑。传统习惯为立男、立幼、立贤、立爱,但一般不过继长子。过继人对其原父母称“去继”,去继后失去原父母的继承权,但一般仍保持原称谓。如果兄弟两人只有一子时,实行“一门双祧”,即“兼祧”。该子继承两家财产,长大成婚后,生第一子立己门之祧,第二子立伯或叔之祧,兼祧人一般不脱离原父母家庭。馆藏有“一门双祧”过继文书2份。
旧时民间立嗣须征得族人同意,过继一般邀中人(多以族人)说合,要邀请族长、门长和公亲参加,履行签约手续(即过继文书)。签约后便住在过继的父母家,负责赡养老人,并继承其财产和宗祧。
2、旧时乞养的法律规定和原则
乞养在古代与立嗣并存。唐律称为收养,明清律称为乞养。古代立嗣为亲属间收养,乞养则为非亲属收养。《唐律・户婚》规定:“其遗弃小儿,年三岁以下,虽异姓,听收养,即从其姓”。
乞养与立嗣不同,不论同姓异姓,不分男女,均可收养。乞养对象法律限定为3岁以下的弃儿,实际则不受此限制。收养人为义父母,被收养人为义子女。义子与义父间不发生宗祧继承关系,也不得以无子为由把义子立为嗣子。但在事实上,以异姓养子为嗣的不乏其人,法律也无力干预。明清两代对乞养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如果因乞养异姓义子乱了宗法秩序,收养人要被责杖六十。被收养孤儿的亲生父母如果找收养人讨回孩子,一般应将小孩还给亲生父母,但养父母可以要求对方支付适当的抚养费用。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虽然实现了收养法的近代化,法律中不再有关于宗祧继承和立嗣的条款,但仍保留了某些歧视养子女的内容。如馆藏过继文书中多为过继文书(即立嗣文书),仅有两份为民国时期的乞养文书。
五、过继文书的一般格式和内容
旧时的过继文书,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过继原因、过继对象和内容及立约时间。其中过继内容较多,包括过继人与承继人关系,过继后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过继活动的见证人、当事人、中人、族亲等。
值得注意的是,和其他契约不同,过继文书大多用布质类材料书写,颜色大多为红色。其中有些布料质地良好,为绸缎质地。究其原因,当为布质较纸质容易保存,且保存时间更长;另外,也是人们对过继子嗣之事更为重视之故。
六、立嗣文书反映的旧时过继的一些特点
1、“异姓不养”原则
旧时,因不能生育的家庭往往收养男孩来延续宗族,但决不是随便一个男孩就能收养,尤其是以立嗣为目的的收养更有严格的规定。
古代的收养有一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即“异姓不养”。旧时传统礼教认为“神不祀非类,民不祀非族…‘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配”,意即鬼神只祭祀他们的同类,如果不是同类,就不配享受祭祀。凡人效法鬼神,当然也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因此,为立嗣而进行的收养就只能在同姓亲属间进行。“异姓不养”的原则得到了立法的承认和维护。
历代律例对于“异姓不养”都有严格的规定:“若收养异姓男子按律规定得受罚。”如唐律规定:无子的人可以在同宗之内辈份相当的人中间选择一个男子收养。如果收养异姓男子,唐律规定要判处徒刑一年;对于提供孩子给收养人的人,笞五十下。宋代沿用唐律的规定。元律规定:如果同宗之内没有辈份相当的人可以收养,则只要是同姓之人也可以收养,反之,“养异姓子者有罪”。明清律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
但是,当时有法不依、收养异姓子现象也屡见不鲜。不过,这种现象对当时的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承祧告庙
馆藏过继文书中,多见有“承祧告庙”之语句。承祧者,意即承奉祖庙的祭祀。祧者,古代称远祖的庙。南朝梁沈约“立太子诏”:“自昔哲后,降及近代,莫不立储树嫡,守器承祧”。告庙:有事,告于祖先之庙。汉班固《白虎通・巡狩》:“王者出,必告庙何?孝子出辞反面,事死如事生”。
可见,旧时过继立嗣成立后的重要程序是“告庙”,意思很简单,一则让祖先宽慰后继有人,二则表示对祖宗的敬重和虔诚。这里所说的祖庙即祠堂,是古代大家族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亦称“家庙”或“宗祠”。祭祀宗祠是封建家族发展世系的重要信仰形式,利用祖灵观念与祖先崇拜,作为家族体系的精神支柱。唐代甚至有专人制订了家祭祀礼仪,相沿执行。
3、族权在过继文书中的反映
馆藏过继文书的落款中,常见到过继文书立约中见人多为族亲、亲友,一般为同姓族人。可见,在旧时立嗣必须征得族人的同意,过继行为是家族内部的事务,宗法制度在过继行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在一些文书中还可以见到“族长”“门长”“家长”作为中人,可以想见,族权在旧时社会生活和家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旧时,“族长”“门长…‘家长”均为一个大家族的最高权威者。家长又称“家主”。自古有“家无二主”之说,就是指家族内部的家长制。家长又俗称“户主”“当家的”,对内统管家族,对外全权代表家族处理事务;是家族的最高权威,不但主持祭祀先祖、为族入主婚,还有权惩罚甚至处死族人。以族长、家长为代表在宗祠、支裥的系统内,用所谓宗规、族规、家规,包括残酷的肉刑和死刑,对其族人特别是贫苦农民和妇女,实行封建统治,进行剥削和压迫,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农民的一种工具。族权和政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七、收养文书反映的“老有所养”的积极意义
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出于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虽对社会上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了一些减免税赋和社会保障措施,但基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匮乏,无子的老年人生活无依,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正是基于此,民间的收养行为才得以长期存续。
第二节 书面表达(满分25分)
假定你是李华,请你给笔友peter写封信,告诉他你叔叔李明将去他所在城市开会,带去他想要的那幅中国画,同事询问他是否可以接机。信中还需说明:
李明:高个子,戴眼镜
航班号:CA985
到达:8月6日上午11:30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开头语和结束语已为你写好。
您可以点击收藏此页,及时了解2013高考作文信息。
更多高考作文信息请点击:高考作文频道
推荐:2013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同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