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教师应首先具有师范人格,即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修养及规范的行为方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积极、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性,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师德是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想成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因为师德在整个教师素质中处于统帅地位,是灵魂。同时,教师应具有爱好广泛和丰富的知识结构,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给人以美感,这种人格魅力将受到学生的仰慕和赏识。我们教师的作用应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再加上"关心、启发、鼓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得到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
2.具有良好的心理教育素质
现在的学生,无论是差生还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其根源来自于学习压力,特别是升学压力;来自于教师、家长、亲友以及学生群体对他(她)有意无意的看法;来自于社会风气的耳濡目染,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真正起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作用,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去理解学习情境和看待社会。以真情、坦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心理教育要求教师应当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的角色。坎姆勃斯精辟地论述了优秀教师的六大品质:⑴良好的知识结构;⑵对学生和同事极强的感受力;⑶他们坚信学生能学习;⑷他们有积极的自我概念;⑸他们坚持能帮助所有的学生各尽所能的发展;⑹他们运用许多不同的指导方法,这是现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经常灌输心理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3.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素质
加强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对于一个外语教师来说,研究语言学习理论、正确认识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的概念以及了解一些教学法流派的发展,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了解一些常识,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学习外语时,语法方面学习的步骤不受年龄的制约,而学习语言的过程会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年龄小的学习者较成人更容易获得地道的语言能力;年龄大的学习者在词法和句法方面会学的更好一些。
4.具有较好的"人文教育"素质
外语教师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者。有些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些技艺超群而缺乏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面人",成为不懂哲学、不懂历史、不懂文学、不讲奉献的利己主义者。为此,我们必须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实现科学教育人文化,以促进人文精神的弘扬。英语既是一门厚重的知识科学,又是一种蕴含丰富的文化载体,英语学科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学科。我们在进行英语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和融合,努力挖掘出教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知识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让英语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进而培养出既具有人文气质,又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西方文化的人。所以,英语教师应特别重视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使之成为西方文化的研究者和高尚文化的传播者,并成为真正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者。
5.提高课堂组织教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辨能力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的教学改革中,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不单单是因为英语语言素养可以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决定了学生是一怎样的学生。为了能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结合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听、说、读、写以及译等多方面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掌握英语信息,敢于大声说出来,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及其思辨能力
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决定其对待事物行为和思考的模式,而思辨能力则决定具体思考辨析问题的能力。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学生在接受相应学习阶段的教学时,通过接收信息进而渐渐形成自己对于今后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所要求的品格以及关键的能力,也就是形成了个人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掌握度、情感表现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多方面的表现;它表明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它专注于学生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就核心素养的内涵来说,英语教学需要关注英语语言的素养形成以及发展学生使用语言来提升思辨能力。
(二)什么是思辨能力
对待事物独立思考以及进行辩证分析,并且能够使用合适的标准进行评判,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并且合理的信息,最终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能力可以称其为思辨能力。目前来说,我国的学生总体上思辨能力有待提高。思辨能力决定这一个人在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能力如何,因此对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
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它还包括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情感,通过英语学科教学,能够让学生获得具有英语特质的思维能力以及增加文化知识,提高辨别能力。核心素养下加深小学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方法,通过老师教学中不断强化培养,比如课堂上运用灵活的对话形式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多听,构建思辨能力
目前,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阻碍。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对学习英语存在着抵触心理,学习中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再加上小学生玩性较大,很难维持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中仅仅是对着英语课本亦步亦趋的传授知识给学生,这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可以使用相关的英语歌曲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锻炼学生的听感,提高学生兴趣;此外还开展“谁的耳朵灵”英语比赛,学生将自己听到的内容说出来或者唱出来,学生听到有趣的句子,配合比赛中有意识的单词讲解和句子分析,学生能听懂的句子多起来,英语的自信心也跟着提高了,热情和主动性也就上去了。
(二)多说,锻炼思辨能力
只听不说则思辨能力得不到发展和锻炼。随着听懂的句子越来越多,说出的英语自然也比以前连贯流畅。考虑到小学生接触英语时间较短,给学生推荐一些英语有关的小游戏软件,比如“英语小逮捕”等,学生能够在平常游戏时间接触到英语,积累单词,提高语感。出了这些辅助手段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真正的英语交流,理解和掌握英语的规律,以便将这种能力灵活运用和变通到其他方面。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变通能力是不相对应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比如,在教授学生“happy”新单词时,可以进一步引申出happy girl,happy day,I am happy等内容。思维导图的构建,容易让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整体把握,并且通过这种联想的方式能够牢固地记住所学内容。
(三)多读,提高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课本上的课文背地滚瓜乱熟,但不能真正的运用。这是因为课本上的文章内容非常简单,只是一些典型的知识,学生虽然掌握了课本上的内容,但由于缺乏课外英语阅读,使得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和死板,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可以在课上提供适合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提倡学生之间进行阅读交流,此外还要给学生设立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英语文章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思考的热情。
(四)多写,运用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书面表达的锻炼和培养。比如说,可以让学生每天一句或者是每周写英语周记;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句子分析讲解,让学生模仿句子结构等多种形式锻炼写作能力。通过前期听了大量英语材料、进行英语对话以及阅读大量的英语文章之后,使用写作的形式将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在文章中能体现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使其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三、结束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模式以及小学生对英语接触不深的特点,在课上采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核心素养下思辨能力的培养提高,这其中最为有效的是在英语课堂中引导锻炼学生学习,比如可以通过一些英语比赛、思维导图以及生动的英语歌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掌握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学会能力迁移等,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翠. 浅谈小学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初探[J]. 文理导航(下旬),2016,11:65.
[2]杭燕楠.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J]. 知识文库,2016,08:81.
[3]郭晓玲. 刍议小学英语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 学子(理论版),2016,09:73.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知识基础研究
一.引言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新任务,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为以后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当下,核心素养引发了新一股研究热潮,不过,有关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培养途径、评价体系等,学界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认识。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的课程都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服务,都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①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对学生学习成长很重要的基础学科,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都是很重要的。本文基于国内外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大背景下,着重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二.关于核心素养理论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比较丰富,理论框架也比较成熟,我国有不少研究者都介绍了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重要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我国核心素养模拟建构的启示。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先前所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后又把核心素养划分为身体健康、社会和情感、文化和艺术、语言和交流、学习方法和认知、算和数学、科学和技术七个指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SeCo)项目,认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它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总体参照框很具有代表性,是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参考依据。在这项目中,她们提出了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一级素养,以及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等九个二级素养。欧盟则进一步提出母语交往、外语交往、数学素养和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会学习、主动创新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等终身学素养体系。其后,有许多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参照以上三项核心素养体系,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合的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这些都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比如,美国于2002年制订,2007年更新的《“21世纪素养”框架》,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分别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要素要求。
国内一些学者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也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自己见解。比如:成尚荣教授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核心”即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他还强调了核心素养是发展的概念,既可以表述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可以表述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褚宏启则具体描绘了21世纪核心素养所应包含的三大类素养,分别是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辛涛、姜宇、刘霞则提出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在核心素养的遴选时遵守素养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面向未来且注重本国文化这三个原则”②。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多借鉴国外成熟研究成果的基,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背景,提出自己观点,虽然表述不同,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核心素养主要是个体适应社会需要、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必备素养,是满足终身学习的基本能条件,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③
三.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进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很重要,尤其在我国,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不过,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相较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研究来说,是比较少的,在我国,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则更为单一,偏重理科。自《意见》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也有不多学者对语文核心素养展开了论述,主要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和定义的探讨;二是结合教学,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1.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姜树华从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思维力、阅读力、表达力,三者之间,思维力又是核心。顾之川从宏观角度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领域,具体来说,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孙双金认为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其中人文修养的内涵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底蕴三个维度;语言能力包含说写表达的维度和听读吸收的维度,孙双金老师的分类主要依据传统的语文能力分类方法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规定。也有不少学者从2011版课程标准所颁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出于基础和主体地位的知识与能力。
2.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研究;另一种是基于某种教学形式的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关于第一个方面有林嵘春、刘仁增认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大要素,并且基于此着重分析了应该构建怎样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秦艳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了语文助学课堂的教学主张,并分析通过三种学习方式与四种教学策略来构建语文助学课堂。还有张伟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王超群、韦冬余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这些研究多是依据学科特点从而提出语文核心养的内涵,基于此分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意义,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结合实践深入展开。另一方面,丁文静、韦冬余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接受语文教育,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的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逐步形成能促进个人终身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通过梳理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肖芸从综合性学习的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为我们如何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经验,但是只从单一的教学形式出发,难以全面把握语文核心素养。
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开展语文教学顺应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教育改革确立新方向;同时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途径。本文只浅略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基础,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4.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
5.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6.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
7.辛涛,姜宇,王烨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8.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
9.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10.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J].中国教育报,2015(4).
11.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 教育视界,2015(9).
1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1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14.姜树华.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有三[J].七彩语文,2016(4).
15.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 中学语文教学,2016(3).
16.孙双金.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七彩语文,2016(5).
17.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
18.林嵘春,刘增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建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19.秦艳.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
20.肖芸.基于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四川教育,2016(2).
21.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教学研究,2016(6).
22.张伟.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看小说教什么[J].语文建设,2016(1).
注 释
①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②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摘 要 2016年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我们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什么是核心素养,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哪里?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论述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并研究了体育学科中如何结合核心素养进行教学与评价,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以期为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 教学与评价 学生发展
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作为一线教师应站在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实际需求。站在国家“立德树人”要求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改革教学方式,体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明确体育与健康学科最有价值的核心素养有哪些?重视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关注体育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或水平上的表现特征是什么?有哪些成分和维度构成。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前课改只制定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学生核心素养概念,尽管提出了学生素养问题,但对素养的要求分散在各个学科中。这样,对人的培养目标过细过碎,导致目标模糊不清。因此,我们只有高屋建瓴地把握育人目标,理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纲举目张地指导和实施教育。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P键能力。对于体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是指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其内涵包括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品质:自我认识、自我约束,阳光向上,抗拒挫折;良好的品德:责任;向善。
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通过增进大脑供氧,使人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其次,体育培养社交能力,包括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尊重规则、尊重对手,以及遵守纪律,这些都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中国,通过体育运动培养社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所形成的能力和品格。
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要求
(一)发展学生运动能力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的要求,实施学科育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三维健康观,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接受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些能力和品格对于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未来实施终身体育具有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
(三)提升学生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时代要求人要能适应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人只有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适应。核心素养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所需要达到的能力和素养作出了规定,也就是对于教育结果进行了规定。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加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是衡量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据。
在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导下,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体育学科所规定的能力或素养,可以用以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同时也可以用以衡量教育质量,优化体育教学的评价模式。核心素养的制定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导向,能够指引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并不满足于制定学生已有的学业能力水平,还包括放眼未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一、小学语文五步教学法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培育为五步教学法提供依据和实践目标核心素养是指一个学科教学中,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的一系列关键素质与能力,核心素养培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往往也是教学开展的的出发点和目标,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也要充分考虑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语言技能,有一定的语言积累量,还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素养以及言谈举止,因而单纯关注知识灌输已经不能满足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还需要通过学生充分实践参与来达到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五步教学法的提出,本身是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需要出发的,在五步教学的设计上,也要始终考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从而指导五步教学法的完善设计和有效应用。核心素养教育为五步教学法提出、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指导依据和实践目标。
(二)五步教学法有助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效果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需要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持。五步教学法是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深度结合学生实际,经过反复研讨,以及教学检验所得出的一种科学高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激励、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中,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实践训练中强化对语文核心知识、能力的掌握。将五步教学法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可通过其科学、高效的特征,提高小学的有效性,进而改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效果,为小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五步教学法的实施流程五步教学法顾名思义,其在教学中实施分为五个主要步骤,具体来看,包括课前预习、激趣导入、合作探究、点评点拨和拓展训练。课前预习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又所了解,并要在预习中形成自己的理解,激趣导入过程中,需要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初步提出自己的质疑,在合作探究环节,带着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探究式学习,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和精讲点拨,保证学生的良好理解,最后通过有效的拓展训练,实现及时的巩固强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素养;语文教师;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2;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28-01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转型。培育出怎样的新一代,取决于教师能够给学生怎样的教育,取决于广大教师学科素养的高低。学科教学必然呈现“新常态”,立足学科,审视当下,展望未来,提高教师学科素养是必然趋势。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概述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信仰、学科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是教师学科素养的灵魂。当前,语文学科教师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课堂主问题得不到准确的切入,教师不能有效把握某篇课文的真问题、重难点,以致课前导学单不能规范地设计出来。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科素养问题。要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关键在于勤学乐学,勇于实践。教师要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专著,了解教育前沿理论,理解具体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对于学科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框架分明,深谙学科内涵。要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合格人才。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要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这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考验的是教师的睿智,教师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品格和语言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本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科素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等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着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考验一位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例如,在《曹冲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别人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称象的第一个方案,是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但“谁有那么大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因而方案不可行。方案二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再称,这个方案也不可行。曹冲借用方案二“化整为零”的思想,形成合理的第三个方案:先把大象赶上大船,看船身下沉多少,沿水面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至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石头重量即知大象重量。曹冲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即从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加上新的思考,形成新的合理的方案。又如,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教师可从三个“没想到”展开文本的叙述:“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经过“愧疚”的情感变化过程,最后才“突发奇想”抱母亲,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体验浓浓的亲情,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文本解读缺乏深度、语言表达有时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忽视表达中的人文情怀。这些反映出学生语文功底不足、实践经验欠缺,也反映出学科素养的低水平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照着做”“我以为”“找问题”,是一个能力与素养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据此精心设计导学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无形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着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紧迫任务。于永正老师说,我是在用自己的素养教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取决于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高低。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具备过硬的学科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注重锤炼教学基本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情感,有效促进学科素养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培养;三视角;一条主线
【中图分类号】 G45 【文献标识码】 A
2016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迅速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本文在加深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开展核心素养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路。
一、从三个视角全面认识核心素养
1.学习目标定位的历史变迁。自二战后,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当下就是“知识”“能力”“价值观”要求都很高的时代,因此出现了“21世纪核心素养”概念。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习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成为你自己。这虽未冠名“核心素养”,但却是实质的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
2.当代国际社会和学者的探索研究。当前有三个方面 :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2-2014年先后发表了3个核心素养主旨报告。特别是在2013年提出七个领域的学习,根据不同的学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建构了一套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学习指标体系。这实际上就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2014年该组织再次突出可迁移技能,如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和冲突解决的能力等。
(2)经合组织(OECD)核心素养研究。1997年,OECD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精神。十余年后的 2012年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四个方面十大核心技能,其中,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最为重要。
(3)学者专家研究。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哈佛大学赖莫斯教授提出,21世纪核心技能包括三大部分:自我技能、人际技能和认知技能。其中自我技能包括开放灵活、好奇心、积极主动、坚持不懈、自我效能等;人际技能包括共情、沟通、团队合作、信任、协商、解决冲突、服务导向、人际互动和领导力等;认知技能包括知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分析、逻辑推理、解释、决策、执行功能和创造力等。
3.核心素养研究形成的结论。有两个共同点,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发展原动力,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第二,强调真实情景和非常规复杂思维的重要性。应对未来社会需调度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
二、在实践中如何实施核心素养培养
作为一种教育目标,核心素养培养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归结为一条主线,就是“为创新而教、为自我技能而教、为人际技能而教和为认知技能而教”。这条主线包含以下核心素养培养实施措施: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手段。首先赋予学生真正平等的地位。因为只有平等,学生才敢于突破教师的权威。第二,改变教书定位,教书育人,从教会知识转变到教会判断选择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改变课堂角色。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构想者、实施者、引导者和保证人。最后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发展学生人际技能。
2.解放学生个性,形成强大自我,为此改革教育教学。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六大解放"的主张。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即更新学生的观念;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即动手能力和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三是解放儿童的嘴,即提问和质疑;四是解放儿童的空间,即不局限在课堂中;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即减负。从无效苦役转向有充裕的时间思考,进而形成创造力;六是解放儿童的眼睛,即教师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陶先生70年前的呐喊,对今天核心素养培养仍然有巨大价值。
3.修正传统的课程设计不足,突出发展学生认知技能。为培养学生独立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需要转变注重学科知识体系而不注重“真实情景和非常规复杂思维”、不注重“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化”的课程设计状况,给与必要的修正,不断地加强课程的生活化改造。当前由于体系性的实践环节缺失,知识跨学科、跨界能力薄弱,难于有效开展实践与应用课程教学。要积极探索突破。
4.改革评价系统,形成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应以学生创新能力形成、自我技能提升、人际技能发展和认知技能进步,作为评价标准,使学生在注重知识技能之外更注重创新和综合素质。
5.核心素养养成为习惯。素养是教化的结果,是自身努力、环境影响的结果,由训练和实践完全可以得。核心素养培养也不例外。我认为,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好习惯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构建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习惯。第二、养成数学精神和严谨的实证意识,有量化、逻辑化、递归化和结构化的数学思维习惯。第三、有积极劳动和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的习惯,以及好奇、想象和合作的习惯。第四、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有自主、乐学、自信和勇毅探究的习惯。第五、有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并做出独立判断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靖.从叶圣陶先生有关理论看良好习惯的养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
[2]滕B. 论21世纪核心素养外国人怎么说 [N].中国教育报,2016(03)04.
[3] 英克尔斯著,曹中德译. 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4] 彭小虎. 论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 [J]. 教育科学,2001 (2).
[5]马文利.浅谈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3).
彭倩:女湖北省孝感市实验小学教师
摘 要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从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等三个方面入手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
2014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为了响应《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虽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但是却并没有对其做出具体的概念界定。然而,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开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也开始逐渐的清晰。概括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应该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离开了学科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相应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归结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的部分。所以,本文在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 二、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态度等方面,例如:是否喜欢体育活动、热爱体育运动等等,与此相对应的,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就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的,学生体育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相较于学生的体育情感而言,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体育精神,例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和奋斗拼搏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学生体育品格的培养就是围绕上述内容开展的。
在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有效培养,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要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的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开展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的培养工作。例如:针对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采用情境教学法往往会取得更理想的成效;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则更为适宜。 三、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有效培养,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要注意明确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四、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上。由于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存在不同的缺失。所以,目前我国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有效培养,一是要注意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开展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再如,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对科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科学课程开设情况不尽如人意。
2.专职科学教师紧缺,教师科学素养不高。
3.科学教学设备不足,教学资源使用率低。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切实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我国西部地区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小学科学课程地位,加强社会各界对小学科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从总体来看,小学科学课程在我国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部新课标研制组曾就这一问题进行过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科学课在大多数小学属于第二平台,在少数小学属于第三平台。与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将小学科学课作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的情况相比,我国小学科学课的地位明显偏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充分认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恢复小学一、二年级的科学课程,确立科学课程的核心地位。转变科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从根本上给予科学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2.对于学校来说,应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加强科学课程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课程设置的要求,开足科学课时,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上好每一课时的科学课。
3.对于家长来说,应积极配合学校,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创造条件,鼓励孩子看科普电视节目和相关书籍而不是封杀。
4.对于学生来说,应重视科学课的学习。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的多重影响,很多学生都不重视科学课,认为科学是副科,因而,科学课往往就成了学生做语文、数学等课后作业的好时候,学生不听课,从而也影响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
5.对于社会媒体来说,应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小学科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都把影响小学科学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因素归结到了教师自身的不足上来。由于科学教师没有接受科学课程专业化的教育,没参加有关新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很多老师对科学书上的知识都不懂或不完全懂,甚至不理解新课程理念,不理解教材中的设计。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高,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足,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缺乏等自身因素使得小学科学教师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小学科学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低下。
同时,我们注意到,绝大多数学生是很喜欢科
学课的。因此,加快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对改善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现状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各师范院校应针对中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相应的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科学教师。尽管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师范院校都开设了科学教育专业,但培养的少数科学教师还远不能满足科学课程发展的需求。同时,各师范院校应积极推进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改革,使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相匹配,培养出能胜任综合科学课程的科学教师。另一方面,国家、地方以及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小学科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及时更新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科学素质以适应科学综合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加大小学科学设备的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教学资源,积极开发身边潜在的科学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