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门校本课程。因此,必须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资源体系,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门“校本化”的课程。因此,如何有效地拓展课程资源便成了当下老师们感到最棘手、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发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意义
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国家只规定了基本的授课时数和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内容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需要师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对各种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究、开发。目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及优化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但由于诸方面的原因,综合实践课程还没有体现课程特点、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给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课程实施的必需。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地方文化。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多样性的、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组成的,而民族文化是由独特的地域文化组成的。因此,有机地开发和运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地方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实践探索,无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及实施,必须与地域文化有机整合,进一步彰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
二、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发的目标和方法
1、目标的确定。结合我们各地实际,我们可以将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地方特色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与方法,开发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体系。第二、以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选择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三、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第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特色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些可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
【关键词】管理专业课程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出现,可以追朔到19世纪下半叶,在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出现并逐步兴起。随后的一个多世纪中,案例教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法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中。在不同的学科体系,案例教学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总体而言,尽管案例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法仍在不断的探索中,但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不同学科领域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目前,在各高等院校的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在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方法已经被广泛采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本科院校,案例教学具体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通用的。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二本A类院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作为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师,希望能通过课堂的讲授,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企业实际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是本人在管理类本科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并在和学生不断交流教与学的心得体会的过程中进行改进。以下内容是对于案例教学的认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尝试采用的一些解决方法。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一般沿用哈佛的经典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通过实际情景案例的教学方式,一般经过提问、倾听、反馈的过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案例教学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于哈佛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且积极运用于各自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哈佛模式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讲授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是以哈佛模式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以期在合理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通常包括以下主要过程――准备工作阶段、提问引导阶段、讨论分析阶段、总结反馈阶段,之后针对总结和学生反馈的结果,对案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再进入下一轮的案例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一、准备工作阶段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案例的选择,是否和讲授的理论体系相契合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可以选取经典教材里面的典型案例,也可以自己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地方企业特色,编写案例教学的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后者对于本校学生的能力提高更加有效。教师要充分了解案例的内容以及涉及的背景知识,包括宏观的经济环境以及微观的企业环境。此外,在此阶段要明确该案例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点以及启发的内容,设计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疏导方案,并且给学生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说明,包括案例的内容、需要注意的要点,期望学生能思考并尝试解决的问题,以及本案例可以拓展的内容和方向。在布置学生进行阅读案例的时候,把该说明文档一并发给学生。在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管理专业课的案例教学中,引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影响案例教学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提问引导阶段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因为案例教学的主旨就是期望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学习不能在无序的状态下进行,负责讲授课程的教师就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做好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衡量学生解读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讨论分析阶段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直接体现在讨论分析阶段的掌控能力上。案例分析的讨论阶段需要挖掘学生的思维亮点,并且让尽量多的同学有表达见解的机会。而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在恰当的时间,对恰当的人,加以适当的引导,以更好的挖掘有价值的观点。案例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根据教学设施和教学时间,有不同的设计,甚至可以在同一班级的不同案例分析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原则是让学生尽可能提高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洞察力。
四、总结反馈阶段
在进行充分的讨论之后,有价值的总结对于案例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进行了一系列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对于案例分析方法的掌握并不完全,在整个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教师的总结在此时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总结的过程中,并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双向的信息沟通,既要注意把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指出来,也要倾听学生们在案例学习、理解、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注重信息的反馈。
五、改进及提高
在进行了上述步骤后,单一的案例教学就告一段落,但是这并不代表终结。总结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于下一轮案例教学的开展意义重大。内容包括选取的案例的教学效果,教学方式设置的合理性,学生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案例总结的价值等等,各项内容都应该在改进及提高阶段的考虑范围之内。在本阶段,形成系统性的文字总结材料是进行可持续的案例教学水平的提高的有效手段,对于整体的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是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必要教学手段,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的学者都对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应用型地方院校本科生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培养目标的特点,阐述了关于案例教学各个阶段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以期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项目教学 电力拖动
课 题:本文系江西省技工院校省级教学研究课题(JXJGJY-ZD-201504)的研究成果。
为了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技工院校改革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启动了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中有一门专业基础课:电力拖动。很多技工院校对这门课程都进行过一体化改革,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本次课程改革为一体化课程改革提供了范本,有着先锋模范的作用。
但是,改革成果存在值得商榷地方:几个一体化试点学校基本都分布在经济发达或较发达的省份,这次改革成果可能不太适用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由于当时急需给全国技工院校做范本,时间较为仓促,改革成果存在一些考虑不足的地方。
本文描述的课程一体化改革发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中部的江西南昌。本次课程改革是在对南昌及其周边经济开发区的公司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后,遴选出实践专家,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结合学校现有设备和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内容的调整
传统学科电力拖动课程内容的安排一般是先让学生将点动、连续动、正反转等控制电路进行安装,然后对生产中常遇到的设备的控制电路进行检修。本次课程的一体化改革将传统课程分成两部分,即设备的电气安装和设备的电气维修,并且安排在不同学期。这样确保教师进行电气维修的教学时,可以从容地把精力放在各种维修的实例上,无需为追赶进度而遗漏技能要点。
2.学习任务的设置
设备的电气安装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电动葫芦的电气安装、CA6140车床的电气安装、Z3050摇臂钻床的电气安装。
设备的电气维修的学习任务设置为CA6140车床的电气维修、M7130平面磨床的电气维修、X62W万能铣床的电气维修。
学习任务的特色在于改变了传统模式,学生进入工作情境学习,能让学生在练习技能时就能知道这项技能以后应用在哪些地方。
3.强调国家标准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进行安装和维修时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将课程分成两个学期进行的优势,教师可以在学生出现的一切不规范操作时进行过程记录,在总结讨论时,对学生进行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详细解读。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是将“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实施中。下面介绍一下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带着“引导问题”去观摩
由于电气自动化的学生对机床还很陌生,所以,在每个学习任务中都设置了一个观摩的环节。为了达到更好地学习目标,每次去之前都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摩,参观回来后,需要对引导问题进行解答。这使得学生每次观摩新机床时都有个目标和方向。
2.“展示”的重要性
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必须要有一个总结和展示。纵观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展示”的活动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是将展示分成三部分,即过程展示、成果展示和问题展示。展示的环节不但可以让学生们对自己小组的实施过程进行回顾,还可以了解其他小组任务实施时采用什么方式。展示出来后,大家自己会进行沟通比较,下次任务时会自动进行改善。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含出勤率、是否承担小组任务、任务完成效果等等。终结性评价将小组的最终成绩和个人挂钩(乘上小组表现系数)。为了鼓励平时默不做声,却勤勤恳恳的学生,笔者学校还特别设立“踏实奖”“全勤奖”。为了鼓励迷途知返,表现越来越好的学生,设立“进取奖”。
三、小结
以上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希望有地方值得其他职业教育工作者借鉴。当然,改革的效果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改革并未结束,课程改革人员还会不断地在学生中调研,也会请同行、专家对我们的改革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根据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改调整,投入实施,评价、总结、反思,再改进,如此反复将课程改革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年12月,开题会。
年1月~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年3月~年6月,各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年7月~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年12月,开题会。
年1月~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年3月~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年7月~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应用型人才 考试制度改革
地方高校是承载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改革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地方高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1]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地方性高校要想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及培养效果评价等方面。
目前,各地方高校都在探索办学定位,精心修改培养目标和计划,不断完善课程设备,实验研究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环节,即培养效果评价,也即考试制度。随着培养目标和计划的调整,考试制度也应随之做出相应的合理调整。考试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完成的好坏,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否恰当,等等。
1.当前地方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
(1)过于追求考试类型和题型的标准化。一些高校管理者很“重视”考试,要求教师设计的试卷题型达到五个以上,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他们忽视了应用型人才应该重视技能的掌握与灵活运用,而片面强调专业课程考试纸制化,题型多样化,这不利于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恰当的考核与评价。
(2)过于偏重总结性评价考试,轻视形成性评价。只看重课程结束后考试的成绩,忽视平时成绩,比如上课的表现、实验成绩等。很多教师把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看做给某些学生课程考试过关最后的机会。
(3)考试内容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不够重视,追求对知识的记忆。比如考试题目中名词解释、填空及记忆性简答题等,学生记住了就能正确回答,而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的题目较少。
(4)考试的信息反馈机制不够完善。在中小学,考试过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下,对考试试卷进行详尽的分析和再学习。在大学,很少有学生对考试完的试卷再进行分析研究,不利于学生对没掌握知识的再学习;教师也很少深入分析学生的试卷,汇总试卷反映的问题,不利于教师研究完善自己的教学。
(5)考试管理环节不完善。对系部的考试安排是否合理,包括考试的方式是否合理,考试的安排是否恰当,考试的内容是否能体现课程核心内容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很少分析。对考试结果,教务部门也管理不到位,比如重修的落实情况,补考试卷设计与补考的监考情况等。
2.原因分析
(1)考试的观念认识不足。在一些地方高校仍然把试卷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掌握好坏的标准,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考核,偏离了学校本身的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2)迫于就业的压力,管理上松懈。目前,就业率决定学校的招生数量,学生数量决定财政拨款数量。因此,一些地方高校为了保证现有专业的招生规模的同时,申报新专业,从而达到扩大本校学生规模,对学生考试管理松懈,放松考试要求的目的。
(3)教师对考试的观念有待加强。当前,一些地方高校为了保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投入,在每学期期末要求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年终考核依据,甚至影响职称的晋升。一些教师为了减轻学生压力,违背原则和课程要求,在考试的类型和试题的类型上,放松考试的难度与要求。
3.考试弊病造成的后果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因为考试大多需要记忆,有些学生通过考试总结出经验:“平时学习再用功,到考试总是忘记,考试只需考前临阵磨枪。”如此,学生在平时课堂学习中学习积极性下降,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座率低,前排就座率低,课堂抬头率低等。
(2)学生轻视考试。学校考试管理松懈,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不良的观念:“教师会让我考试过关的”、“课程考试严格,考不过关,下次可以免费再考,补考要求低,监考松”等,学生丧失了对考试不及格的心理畏惧感。
(3)教师淡化考试观念。主要表现在:考试课程减少,考查课程增加;考试题型增加,考试题目质量下降;卷面成绩在课程考核总分中所占比重减少,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比重增加;卷面成绩越来越低,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越来越高;改卷给分越来越松等。教师为考试而教学,把考试当做课程教学的终点。考试完毕批改完试卷就认为课程结束,有的教师即使做了试卷分析,也只是例行公事,按要求统计及格率、排分数段。没有对试卷及考试的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教学,很多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有价值的信息得不到充分的反馈和利用等。
考试制度弊端不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能提高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与投入,与地方性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背道而驰,因此,地方高校必须进行和重视考试制度的改革。
4.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与意见
(1)考试观念现代化。
①转变对考试目的的认识。考试的目的不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而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情况。专业基础性考试重在理论的掌握,专业技能性考试重在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②转变对考试过程的认识。大学考试也应和中小学一样,评价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而不应是期中和期末等几次考试,但与中小学期中考试的方式相比,大学考试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如撰写论文、设计阶段性作品等。
(2)考试方式多样化。
丰富的考试方式是新的考试观念在考试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彻底转变教育思想的根本保证。[2]丰富的考试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①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不应只局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实验、实践操作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理论考试用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情况;实验、实践操作用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况考核。
②考试形式多样化。专业基础性强调理论考试,可以由卷面成绩决定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专业技能课程强调技能测试,可以通过设计作品,动手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考核。如《摄影摄像技术》课程,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摄像制作一个作品,以作品的质量评价学生成绩。《二维动画制作》可以给出一些具体要求,让学生设计或创作一些作品,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
③考查与考试巧妙结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课程考试方式。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前提,在培养计划中比较重要,可以采用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专业选修课程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可以采用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可以采用考查与技能考试、考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考核。
(3)考试题目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根据课程性质和考试大纲要求,记忆性、理解性与运用性题目结合。专业基础性和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对学生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考试题目记忆、理解和运用并重。专业选修课程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考试题目可以减少记忆成分,重视理解与运用。学校公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目的,可以淡化记忆,减轻学生的压力,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理解的题目为主。
(4)学校切实重视考试。
考试是衡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效果的标准,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学校必须重视。
①考试与休学、退学相联系。对考试不及格课程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要及时进行通报,休学,严重者应该进行强制退学处理,不能等到毕业时,补考课程累积太多,学生感觉什么都没学会等,从而实现强化过程管理。
②重视重修环节。大多数学校都要求课程考试卷面成绩低于40分的学生重修该课程。重修学生不能和补考学生一起在第二学期开学之初进行补考,必须和低年级学生一起学习该课程,和他们一起进行考试。但很多学校都没有严格执行,他们忽略了要求学生跟低年级学生一起学习该课程这一重要环节,这样达不到重修的目的,重修形同摆设,对学生学习也不能起督促作用。
③下放考试权力给教师。学校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课程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熟悉,教师对自己所授课程如何评价,如何考核,从哪些方面评价和考核具有相当权威性。因此,管理部门应该下放考试权力给教师,但是权力下放并不代表不管,管理部门要组织专家对教师的课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估。对考核效果好的给予鼓励和推广,对考核效果差的给予警告。从而提高教师的能动性与积极性。
5.结语
目前,地方高校以教学为主要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学校课程考试与评价目的在于“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即促进学生学习,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学校考试制度设置恰当合理,可以激励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促进教师对课程的教学探索与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修正、完善自己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学校考试制度设置不合理,对学生,则会误导学生学习的重心(比如知识记忆重要,还是应用重要等),抑制学生的应用与创新意识,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则会降低教师的能动作用,压制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和教学热情。因此,地方高校要重视考试制度,考试制度设置与严格实施并重,并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兴林.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着力四个转变[J].扬州大学学报,2011.2.
我国区域行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推动了地方政府理论自身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学也成为目前国内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地方政府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系统掌握地方政府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从而对中西不同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组织形式、职能和结构以及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培养学生从事省、市、县或乡镇政府相关行政管理工作或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部门工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参与地方政府管理的基本能力。
2地方政府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学课程教学在部分院校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授课方式,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从最初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到考核过程,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地方政府学课程涉及概念性的内容多,理论性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多以讲授式为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有限,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同时,地方政府学作为新兴学科,目前较为系统阐述地方政府基本理论的著作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徐勇编著的地方政府学;苏州大学沈荣华编著的《中国地方政府学》;中国地质大学曾伟编著的《地方政府管理学》等10余部地方政府研究类专著与教材。这些教材大多在篇章安排上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反映了当下学术界研究的一般性主题和结论。除了极少数教材版本,其他版本内容的选取还存在着一定的重复现象,不能及时动态地反映、关注理论热点问题。除此之外,传统考核方式主要以静态的考试形式,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表现出考核方式单一和命题陈旧等弊端。重知识、轻创新,重理论、轻能力的考试方式已不适应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考试方式及内容亟待改革与调整。
3推进地方政府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3.1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探索适合本课程教学实践要求的具体教学方法,改变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和方式,探索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加以丰富和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备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授地方政府的历史发展章节中,要求学生总结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明晰历史发展线索,总结分析地方政府历史发展结构图,使学生对中西地方政府发展的规律有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课堂讨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地方政府学的热点问题,从过去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根据讨论题目查阅资料,准备讨论提纲,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2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
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地方政府的组织理论、职能分析、权力关系分析及学科前沿理论是本课程重点分析内容。在注重课程内容基础性的同时,也适当考虑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将学术理论中的热点性问题融入到课堂讨论中,如在学习地方政府体系结构章节中引入大部制改革问题、省管县问题,地方政府行政职能章节中引入政治、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积极组织或引导学生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学生参与交流,丰富交流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不是强加性一味的灌输。
高中的课程多而且复杂,需要同学们掌握好每一科的知识点,其中化学这一科目,只要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一样可以简单轻松的学好。高中课程是紧张的,需要我们面对升学的压力,如何能够快速有效的提高高中化学的效率,在同学们的高中生活中至关重要。本文对高中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可以使同学们能快速的掌握这些方法,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能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好化学。
关键词:
高效;高中;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0引言
高中化学是根据做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既有实验,又有计算,还需要同学们的记忆,这么多方面,给很多同学造成了困扰,化学的知识分散,考点比较多,使同学们不喜欢这门课程,导致偏科,想要学好化学这门课程,不仅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还需要加强自己的记忆能力,同时还要善于总结问题。
1要提前预习
同学们往往不愿意提前预习,这恰恰忽略了预习的重要作用,在上课之前能做好提前预习,可以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如果课程有一定难度的话,在预习过程中就能提前思考,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在上课地时候更轻松,能够有更好的精力去老师的讲解,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会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预习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同学们预读全文,带着疑问进行思考,如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画出来,标上重点,等到上课的时候,着重听老师去讲解,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效果,提前预习,会提高同学们的兴致,同时也把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思考[1]。
2要动手参与实验
试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做实验会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印象深刻的记在脑海里,相对于死板的公式,对于同学们来说,更喜欢做实验,实验能提起同学们的兴趣,化学实验是加入不同的物质会产生反应,同学们观察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从而判定该物种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从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过程作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实验能让化学这门课程更加直观,更加深刻[2]。在化学实验中,大部分同学还是喜欢参与的,但有部分同学在化学实验中不积极,不喜欢自己动手,这种学习方法是不正确的,只有多动脑,勤动手才会加深自己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才会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3要提高记忆
化学虽然归属于理科,但是它有很多需要记忆的地方,如元素周区表,化学方程式等等,这些都是想要学好化学必须要背的知识,所以你必须有个好的记忆力,对于记忆来说,要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与内容元素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要理解记忆,理解它的原理之后自然容易记住,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记忆方法,只要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进行记忆,都可以在最少时间达到最好的记忆效果。如果有的同学不善于记忆,那这些同学们要在课堂学习中做好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及时进行理解做好笔记,也方便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回顾与整理,不知不觉也能加深了印象,从而达到记忆的效果。除此之外,也要多做习题,通过习题让所学的知识能够得到充分运用,通过习题的正确率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程度[3]。
4要课后总结复习
想要学好化学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就是总结和复习。化学的总结和复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每一个单元后面都要进行总结,当每一个单元结束后同学们要对这一整个单元里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对于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重点复习,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是不是有学习方法进行不对的地方,找出问题并及时改正,把每一单元都进行整理归纳,复习起来简单又快速;二是要去背化学里面出现的公式,在化学里面公式是最最基础的,想要学好化学一定要把这些公式的基础打牢,我们要及时的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不能记一遍就慢慢淡忘,要达到永久记忆张口就来的效果。
5要有良好的心态
同学们要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虽然高中生活压力大,课程多,但在学习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上网寻找一个属于自己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不固定的,同学们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就好,在学习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灰心不要气馁,适当的让自己放松,调整一下心态,改变一下周围的环境,不要让自己变得焦急,变的暴躁,不要着急,慢慢摸索,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是健康的学习方法。
6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这门课程它是一个以做试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理解记忆的一门课程。想要高效率学好化学,实验和记忆都至关重要,高效的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是要实验记忆向结合,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动手参加化学实验,来验证加深印象,多动笔来计算,写结构式,写化学方程式,手笔结合,总结属于自己的高效化学学习方法,就一定可以学好化学。
作者:齐天瑞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东平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万顺.浅析高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原则、思路与方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05(12):307-308.
1.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缺乏特色
这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多数独立学院照搬母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本校学生的特点,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出现“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
2.课程体系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制定,并能顺应市场需求。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管理等一线工作,这些工作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当前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实践性课程略显不足。
3.独立学院中师资力量匮乏
独立学院中的教师多数为无工程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严重缺少“双师型”教师,而土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制约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确立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实现校企合作
独立学院大多数是地方性院校,地方性是学校的第一特征,独立学院应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确定适合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土木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地方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措施为:(1)主动争取地方土木行业、企业的支持,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定期分批送学生到实习基地学习,如学生入学之初进行认识实习,学习完成某科重要专业课后进行实践实习,即将毕业时进行毕业实习等形式。(2)主动邀请地方土木行业中专业工程师走进课堂,进入学生实习基地,用他们的工程实践知识、技能去指导学生实习,与学院一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系理论教学体系可采用“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其中基础课包含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其中公共基础课是院级平台,一般由学院统一制定,而专业基础课是土木工程系级平台;专业课主要包含专业方向课程,可按市场需求灵活设置。在土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融入创新意识,具体措施为:(1)增设土木法制类课程,提高土木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素养;(2)推进土木系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然后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更新教学理念;(3)通过工程图纸识别、工程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把土木专业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起来。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相对课堂讲授来说更直观,是对理论教学的综合体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土木工程系中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四大环节。
第一,加强实验室建设,拓展实验课教学覆盖面。实验室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接近实践的课程,也可以把实验室看作校内实习基地,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与实践相联系的第一步,所以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首先必须把土木行业中最基本的设备纳入实验室,其次不断购进先进实验设备,把新设备新仪器的应用内容加入到实验教学中。
第二,做好实习教学环节追踪监控,保证实习效果。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习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和课程实习一般较为集中,实习时间较短,可每20人安排一位指导教师,对现场所见进行讲解、分析,实习完成后以实习报告形式结题;而毕业实习要求学生深入工程第一线,参与工程实际,由于学生人数多,且较为分散,学校管理工作备受挑战。这就要求学校针对学生实习内容,安排校内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安排校外指导教师,双管齐下,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定时电话追踪,校外指导教师要求其每天完成实习日志,并完成实结,通过这些措施保证实习效果。
第三,注重课程设计选题,通过争优答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设计是对某门专业课的一个理论总结和实践联系,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计从选题上必须联系实际工程,与当下工程技术接轨,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标,制定详细的课程设计指导书,保证课程设计顺利、优质完成。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课程设计完成后进行争优答辩。
第四,采用“边实习,边设计”的新型毕业设计实习模式。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最后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重要总结。以建工系为例,毕业设计主要包含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概预算等几部分,每一部分都与实践紧密相连,可采用“边设计边实习”的毕业设计实习模式,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进行毕业实习之前下发毕业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为学生详细解答任务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这样就增加了实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
4.加强师资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目标。学生培养目标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是不仅具有学术和教学水平,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加强师资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1)依靠校企合作,从企业中引进或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兼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或做兼职教师;(2)设立“双师型”教师专项资金,鼓励本院教师学习进修,到工程实践中去,提高专业能力,也可以结合土木系实践教学环节和校企合作,加强教师现场实践技术训练,最终能把专业知识、教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三、结束语
关键词: 非机类 《机械制造基础》 教学实践
1.引言
地方工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面向工程、强化实践、贴近需求”,地方工科高校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据统计,近几年来,我校会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于制造类企业的占就业学生数的比例均在70%左右。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我校对一些非机类专业例如工商管理、会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开设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机械产品生产的一般过程,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技能和实践知识,在处理专业问题时具有良好的机械制造知识背景。这样,本课程和先修课程《机械制图》,以及金工实习,便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工程素质培养体系,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今后从事制造业相关工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普遍感到非机类专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不强,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存在教学吃力、教学效果不佳等状况。我在从事非机类专业《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经验,供大家参考。
2.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
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包含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件、金属切削原理、机械加工工艺、先进制造等方面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这些内容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课程内容的构建应该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重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在本课程内容构建中,我们紧紧把握“基本工程素质教育”为目的,确立了以“机械工程材料选用、机械零件基本概念、零件加工方法、机械加工工艺”为课程教学主线,建立了符合事物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在具体教学内容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特别是应按学生实际工作需要,对课程内容有所取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之后工作岗位不可能是一线的机械类技术工作。因此,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从管理而非设计专业培养的角度,在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机械加工工艺、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内容予以增加,降低了机械零件、刀具角度和夹具等方面的难度和深度,这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适应的。
3.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非机类专业学生来说,主观上由于专业的原因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是太浓,客观上非机类专业特别是文科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稍差。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感到抽象、难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1重视绪论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动力。
对于一门课程来说,绪论是学好这门课程的“触发器”,绪论的教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合理的绪论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好本课程的重要性。在本课程绪论教学中,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过去、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对比国外的先进制造业,学生会被屏幕上丰富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内容所吸引,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了解了我国与国外先进制造业的差距后,学生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深入讲解本专业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在讲述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关系时,类比了建筑学和结构学的关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工业设计和制造业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动力被调动起来,为整个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非机类学生来讲,本课程相对其他课程是抽象而枯燥的,所以应该采取更灵活、更活泼的互动式教学方式。例如根据管理类、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提出一步一步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引导和辨析,讨论结束后,应当归纳与总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非机类专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3把握认知规律,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之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事物的方式去认知事物。引导式教学更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能够较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铁碳合金材料性能时,首先对优质碳素钢、普通碳素钢、低碳钢、球墨铸铁等不同材料的轴类零件的强度、刚度、耐磨性,以及性价比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再讲解各种材料的功能和应用范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易于接受,对所授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4多采用实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可以较多地采用实例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解机床的结构时,可以采用实例教学法,带学生到实验室,针对具体的机床进行讲解,效果更理想。
4.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等特点,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如果由于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对所讲授内容不熟悉、理解不深刻,反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些青年教师把所有内容都放入课件中,讲课仅仅是从原来的“背书”改成“念书”,上课时一味播放课件,学生毫不动脑地看热闹,多媒体教学成了讲稿演示。另外,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进度快的特点,如果不注意教学策略和方法,非机类学生可能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关系,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活动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考虑本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图片、视频等媒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泼性。例如在讲授铸造工艺时,我播放了多种铸造工艺的教学视频,在每种视频后对每种铸造方法的特点和使用场合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使教与学更加轻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另一方面,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防止出现“学生盯着多媒体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讲解,用眼光与学生交流,感受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表现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用积极的双向交流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并不等于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消失了。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另一方面本课程内容繁杂,学生不容易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时刻把握教学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起到“领航员”的作用。
5.科学制定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必须结合本专业、本课程的教学特点,能够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对于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考核中,除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外,设置了小论文形式的考核方法。这是考虑到《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对于非机类专业,没有相应的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利用小论文能够考查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考核小论文中,安排每组3-4人,对一零件加工工艺进行设计和编写,对于非机类学生来说,难度不小。但是学生经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甚至有的学生到机械学院找同学请教,基本完成任务。从考核结果来看,学生完成情况良好。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6.结语
作为工科院校非机类专业进行工程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针对非机类专业学生特点、本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和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素养,为他们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立光,张锦瑞,卢育红.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