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始得西山宴游记

第1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

关键词:节事旅游 发展战略 陕西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活动的形式也在不断细化,新的形式也层出不穷。近年来,以各种会议、博览、节日、盛事的庆祝和举办等节事为核心吸引力的旅游形式也正在发展和成熟起来。陕西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在依托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节事旅游将会有着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1 陕西节事旅游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陕西节事旅游发展基础良好

陕西节事旅游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一些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生态旅游节庆活动、地方物产节庆活动等已经小有名气。如: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大典、西安汤峪温泉旅游节、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雁塔祈福 钟鸣五洲”跨年文化盛典、西安大唐芙蓉园三月三上巳节、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秦岭最美是商洛——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西安灞桥白鹿原樱桃旅游节、中国定边马铃薯文化节、铜川玉华宫冰雪节等等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提高了陕西的知名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为陕西节事旅游向着更好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1.2 政府扶持力度较大

陕西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各类旅游资源丰富,省会西安市政府乃至各个市县政府都将旅游业当做发展经济的重要产业,而且政府在对陕西旅游的各种形式宣传上也有很大的投入,同时陕西省还在不断地完善交通,住宿,饮食等等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这些措施对陕西形象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给陕西的节事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2 劣势分析

1.2.1 缺乏专业化节事旅游策划和管理人才

虽然陕西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早,但是专门从事节庆活动的专业人员却很少,加之目前较多的节庆活动由政府主导举办,工作人员大多临时组成而且专业素质低,这直接导致了节事活动的服务水平低下,使游客对举办地留下不好印象,并且对陕西省节事旅游的长远发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缺乏专业从事节事旅游的人员是陕西节事旅游发展的一个很大弊端。

1.2.2 节事旅游暂未形成市场化、产业化

总体上,陕西在节庆旅游的举办和开发过程中,政府依然起主导作用,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我国很多学者提出了节庆旅游的市场化、产业化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节庆旅游还没有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陕西省作为国内的旅游大省同样面临着将节庆旅游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难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陕西的节事旅游的将很难规范化的运作。

1.2.3 旅游接待能力不足

一方面节事旅游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游客的激增暴露出了旅游地接待能力的不足,许多地方在旅游旺季出现一店难求的问题,很多游客不得不住在条件差的招待所或睡在自己的车里。还有交通条件限制很多地方出现堵车的现象,影响旅游者的观光兴致。例如,2012年陕西汉中的“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节”恰逢清明小长假,虽然旅游者有了充足的时间前来观光旅游,但是由于游客的激增,举办地接待能力的不足暴露无遗。很多游客找不到住宿和吃饭的地方,使游客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对节事活动的宣传很不

利。

1.3 机遇分析

1.3.1 旅游业发展环境良好

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整体辐射地带,这使陕西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陕西是一个旅游大省,省会西安市不仅是历史名城而且是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旅游业是我省倡导的主导产业,面对如此好的形势,陕西节事旅游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1.3.2 各地节事旅游不同程度上受到关注

节事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并且受到各方的关注与重视。现在各级政府积极支持节庆活动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节事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很多商家的参与,这为节事旅游的市场化提供很好的机遇;百姓的参与和关注为节事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样节事旅游不仅促进了举办地的经济发展,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生活,而且无形中提升了陕西省的旅游业的知名度,带动经济的增长,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

1.4 威胁分析

1.4.1 周边旅游省份的威胁

陕西省周边的旅游大省如:北京市、山西省、河南省、四川省等在节事旅游方面的发展已经很成熟,相比之下,其他省份名气更大,更有吸引力,客源更广。例如,北京以庙会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北京节事旅游中的一部分,每年春节前后都能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参与;河南省也有“洛阳牡丹花节”、“三国文化节”等享誉国内外,这对陕西节事旅游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威胁。

1.4.2 节事主题同化问题突出

同一主题的节庆在全国有几百个,文化艺术节全国就有多个,如宁夏文化艺术节和重庆文化艺术节等。国际旅游节也一样,如昆明国际旅游节和武汉国际旅游节,陕西的这些节庆活动都和以上城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

2 陕西节事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基于以上SWOT分析所涉及的多方面问题,笔者认为陕西节事旅游的发展,就需要将现有的优势资源和机遇相结合,并在这种优势和机遇下把经济区内自身存在的劣势进一步改善,减少负面影响,运用多种经营模式,建立防御型战略,发挥优势去降低劣势和所面临的挑战。具体措施包括:

2.1 优势机遇战略

第2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

关键词:旅游购物;ASEB栅格分析法;体验;曲阜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53-03

旅游购物是旅游体验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旅游消费中的最具弹性的消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体验视角对旅游购物进行的研究逐渐展开。学者普遍认为,如何使得旅游购物更具体验性,是目的地发展旅游购物、增加游客消费的必然选择。然而,体验式旅游购物的开发要避免盲从性和随意性,要基于目的地旅游购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本文以曲阜市为例,首先借助ASEB栅格分析法对曲阜市旅游购物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曲阜市发展体验式旅游购物的对策和建议。

一、ASEB栅格分析法及其应用

ASEB栅格分析法是将SWOT分析法与曼宁—哈斯—德赖弗—布朗(Manning-Hass-Driver-Brown)的需求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的一种市场分析方法和管理手段。SWOT分析法通过对内部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外部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种因素的匹配分析,确定可行的行动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需求层次分析法是曼宁等人在1986年对行为分析方法的拓展,将消费者需求分为活动(Activity)、环境(Setting)、体验(Experience)和收益(Benefit)四个层次,即ASEB。ASEB栅格分析法将SWOT分析中的四种因素与ASEB四个需求层次相互对应,形成16个单元的矩阵,按顺序从SA到TB对各个单元逐次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栅格的形式列为表格,即为ASEB栅格分析方法。

ASEB栅格分析法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把消费者的体验纳入了分析范围,对于解决体验式消费而产生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近年来,中国学者将ASEB栅格分析法应用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研究中,如师谦友(2008)、严艳(2009)、邓晓霞(2012)等使用ASEB 栅格分析法分别对山西平遥古城、福建省湄洲岛、呼和浩特市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1~3];李湘豫(2011)对河南佛教文化体验式旅游进行了ASEB分析[4]。旅游购物具有天生的体验内核,将ASEB栅格分析法用于体验式旅游购物开发是合理而且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从游客的角度对旅游购物进行规划、设计、开发、营销,更有助于经营管理者对旅游购物市场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提供让游客满意的产品和体验,树立竞争优势。

二、曲阜市旅游购物的ASEB栅格分析

(一)曲阜市概况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生、讲学、墓葬和后人祭祀之地,有“东方圣城”之称。曲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各类文物古迹600余处,其中6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列入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将孔庙、孔府、孔林和鲁国故城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曲阜对外开放。1982年4月,国务院将曲阜列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8年,曲阜又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公布,将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曲阜接待中外游客827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收入32.4亿元。

(二)曲阜市旅游购物现状

曲阜市旅游购物主要集中于阙里街、半壁街、后作街、五马祠商业街、百盛购物商业区和孔林门前的甬道。较大的旅游购物商店有曲阜文物商店、春秋阁书画社、曲阜市金龙旅游有限公司、曲阜三孔旅游服务公司、阙里宾舍等。便于携带又能体现曲阜特色的旅游商品主要是“鲁中五绝”,即孔府家酒、楷雕如意、全毛地毯、龙头手杖和尼山砚石。此外,曲阜特产碑帖、楷雕和尼山砚合称为“曲阜三宝”。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鼓励曲阜旅游商品的研发和创新,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圣图、孔子圣迹图、玉虹楼法帖、孔子行教像等多种文物复仿制品,开发出以楷雕如意、尼山砚台、竹简论语等传统工艺品为主,以明清饰品、古籍图书为辅的旅游纪念品系列。

然而,曲阜市旅游购物市场并不尽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曲阜旅游产品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游客停留时间仅有0.44天,使得游客走马观花,没有足够的时间安排旅游购物活动。其次,曲阜特色旅游商品以文物复仿制品为主,而民间艺术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等类型的旅游商品,技术含量低、制作工艺粗糙、特色不鲜明、外观形象不佳,仅有40%的游客认为旅游商品有一定特色,对旅游商品持否定态度的游客占48%。再次,由于宣传不力,游客对曲阜旅游商品的认知度不高,其中认知度最高的楷雕尚不足30%,高达25%的游客对曲阜旅游商品没有印象。最后,旅游购物环境混乱,旅游购物市场不规范,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曲阜丧失了诚信淳朴的民风,价格欺诈、“碰瓷”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导致了游客在曲阜的旅游购物消费额低,不仅使得游客旅游体验不完整,而且导致曲阜旅游产业链发展不完善,旅游产业附加值低,综合效益不显著。

(三)曲阜市旅游购物的ASEB栅格分析

通过对曲阜旅游购物的整体评价,结合实地考察以及对游客和商家的随机访谈,本文对曲阜市旅游购物进行ASEB栅格分析,综合分析结果(见表1)。

第3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

关键词:陕西石油产业;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0 引言

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促进石油资源开发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带动着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以强大的扩散效应、辐射功能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生长点”。

陕西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资源大省,石油储量与产量均处于全国前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石油产业已成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在陕西石油产业的发展中,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缺乏共同利益驱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思路下的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和战略,产业同构严重,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造成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油资源优势向地方经济优势的转化,也影响了石油产业自身的发展。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深入探讨了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结合陕西实际状况,提出了促进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实现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在政策制定上提供参考与借鉴。

1 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石油产业链过窄导致产业整体带动力不强

石油产业链是指围绕石油的转化与利用,通过技术及服务联系,由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相关产业所形成的链条。目前,陕西石油产业的链条还极为简单,区域内石油产业的产业链条不完整,尤其是下游的区域集聚程度很低。据测算,原油和石油初级产品加工所创造的产值占陕西石油产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石油化工所创造的产值仅占陕西石油产业总产值的20%不足。这种情况致使陕西石油资源利用只是处在加工的初级阶段,资源的附加值低,利用率不足,使得石油资源优势对陕西经济的带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1.2 “荷兰病”现象显现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陕北地区经济生活正在出现一种“荷兰病”症状。近几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升,给陕西石油资源地延安、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高油价带来的意外收入成为了政府的支出,导致了公共投资的增加,企业机关工资及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这些曾具有较大优势的产业在近年来发展比较缓慢,其速度远远低于石油产业,非石油产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现在陕北已经呈现出“荷兰病”的前兆。石油像是一条金锁链,带给陕北地区高收入的同时,也锁住了陕北经济腾飞的翅膀。

1.3 社会资源的整合难度较大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缺乏共同利益驱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思路下的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和战略,产业同构,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造成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使得社会资源的整合难度较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技术研发资源共享难度大,各开发主体之间、石油企业与地方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集成与整合,未能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二是基础设施共享难度大,由于利益分配的原因,导致两大石油开发主体之间、石油企业与地方的基础设施无法共享;三是生产要素整合难度大,包括土地、资本以及人力资源等无法突破产业和区域限制,不能自由流动。

1.4 石油开发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矛盾重重

在陕北石油开发中形成了包括中央政府、省政府、市县政府、中央石油企业和地方石油企业这五类目标各异的利益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各利益主体都将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由此,不可避免地会为争夺资源权利而产生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石油资源开发权归属的冲突,不同开发主体之间争夺资源面积;二是石油资源开发收益权分配的冲突。其冲突的核心是石油资源矿权的归属和利益分享比例的设置。

1.5 石油矿区生态环境有待改进

石油开发具有战线长、占地多、耗能高、废弃物多、污染大等特点,对陕北地区的水质、生态、植被、空气质量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单井生产、汽车中转等开放式生产工艺,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及运输过程中肇事、翻车等污染事故的发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有部分污水实施了回注,但仍有三分之二左右无法回注而直接排放,使延安境内大多数河流及部分城镇饮用水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打井和注水造成一些地方地下水系破坏,水井出水量锐减、水质下降。石油开发还造成部分林地特别是退耕还林地的占用和破坏。石油伴生气大量排空,不仅造成能源浪费、空气污染,对一些地方和村庄也形成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石油污染局部得到遏制,但总体污染仍在持续。二是清洁文明井场管护措施不到位,损坏严重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个别石油开发企业环保观念仍然淡薄,在石油开采审批程序上不申报、不审批、不验收、先建后批、边建边批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企业内部环境监管能力薄弱。企业内部环保人员少,系统监管、应急机制不健全。这些问题给陕北石油开发过程的环境保护带来现实的困难。

1.6 缺乏相关的协调发展机制与政策支持

要实现陕西石油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具备物资条件基础,还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机制作为支持。这些政策机制主要包括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以及石油产业与地方政府、其他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相关协调机制。目前陕西省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具体体现在:一是产业政策的整体性不强,产业政策制定未能充分考虑产业的关联性,从而导致产业规划不合理;二是产业政策制定的专业性较弱;三是产业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足,主要表现为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政策执行力不足,石油企业对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不足,出现这种状况更多是因为各利益主体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造成的。四是缺乏石油产业与地方政府、其他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相关协调机制。

2 推进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2.1 延伸石油产业链条,培育石油产业集群

有学者研究得出西部地区石油产业上游的产业集群弹性平均为48.13,而石油产业下游的产业集群弹性为51.63。显然石油下游的产业集群弹性明显大于上游的产业集群弹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石油资源加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要高于石油资源开采业。现阶段,陕西石油勘探和开采业已具有比较明显的集群效应,而石油深加工则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政府现在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加快推进石油加工业向各工业园区集中,产业向基地集中,以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工业园区为依托,支撑产业集群发展。高度重视向石油下游产业延伸与深化,增加附加值;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生产工艺和技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

2.2 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首先,通过技术转移、横向合作等方式实现技术研发资源共享,从而减少重复投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其次,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石油企业发展,均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因此,为了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有必要实现区域内部基础设施共享。而对于陕西省来说,要实现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现基础设施共享。这种共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石油产业内部各开发主体之间的设施设备共享;另一方面则是石油产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基础设施共享。最后,实现生产要素共享。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土地使用,保证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正常用地;形成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实现资本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市场,实现区域内人才智力资源的共享。

2.3 石油开发各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

陕北石油开发中形成的中央政府、陕西省政府、资源所在地的市县政府、中央石油企业(长庆油田)和地方石油企业(延长石油集团)等五类目标各异的利益主体的矛盾,表面上看是不同经济实体的利益之争,实际上暴露的是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根源则在于我国特殊的石油资源矿权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在于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的冲突。只要石油资源仍然坚持一级所有、一级开采的矿业体制,就会在法律上和制度上排除其他利益主体对石油资源的占有权和收益权,影响到资源地的经济利益;只要集体地权仍然是一种权能残缺的“不完全所有权”,在现行征地制度和两级地权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必然会凭借对土地收益权和处分权的实际控制阻碍矿业权的行使,导致生产和交易的低效率。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创新石油资源矿权制度,建立国有资产两级出资人制度,实行石油资源一级所有二级开采的矿业体制,使地方政府不再作为人,而是直接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享有投资、受益、经营者;二是变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废除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三是完善矿业用地制度,规范矿业用地取得、补偿、退出等管理制度;建立市场化的石油资源矿权转移制度,改变过去石油资源矿权无偿转让的状态,使矿权收益清晰化、货币化。

2.4 石油矿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系统之间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教育,转变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坚持生产与环保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在全社会形成“谁污染谁治理”和“减少污染、加强环保”的良好意识与氛围;二是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执法力度,逐步提高石油企业的环保意识,确保陕西石油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明确环保责任,加强环保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石油资源矿区的环保责任得到了明确和加强,提高其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从而彻底扭转石油矿区内水源和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和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现状;四是建立健全石油矿区生态修复补偿机制,规范生态治理和补偿标准,切实解决陕北地区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五是加大环保投入,发展循环经济。

2.5 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为了实现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石油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机制,包括石油产业合理化政策,石油产业竞争秩序政策等,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引导,在陕西应实现区域内石油资源比较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的转化,培育区域内有效核心优势,促进石油产业成长;二是构建协调发展的体制平台,包括完善油地领导联席会议制度,理顺和强化油地结合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战略性规划体系,形成事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事项都应提交油地领导联席会议共同商讨、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的机制;三是构建协调发展的政策平台,包括国家宏观支持政策、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民间资本进入政策等。

3 结论

石油产业是陕西省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性强。然而,长期以来,陕西石油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未能实现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理想局面。为此,本文从石油产业链、社会资源整合、石油开发利益主体关系、石油矿区生态环境以及油地协调发展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制约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并结合陕西实际,提出了实现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胡健.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陈多长,顾培亮.石油资源开发与资源地经济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4).

[3] 陈丽新,李国平.石油资源探采利用与资源地经济发展[J].开发研究,2006(4).

[4] 杨嵘.陕西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8(2).

[5] 王灵碧.石油企业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J].经济经纬,2006(6).

[6] 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

第4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

一、名词用作动词

(1)宾语前的名词,在没有其它动词的情况下,一般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B:下砂石击之。“下”本为方位名词,这里则作动词“扔下”的意思。《越巫》

C: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名”在这里地动词“命名”的意思。

(2)名词后面带补语,而补语前又没有其它动词,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

A: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狼》“洞”本不名词,在这里解释为“打洞”,“其中”作补语。

(3)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在”用在能愿动词之后,作动词用,应译为“游泳”。

(4)名词前面或后面用连词“而”来连接并且常有动作的意思时,就活用为动词,如:

A:卧而梦。《始得西山宴游记》“梦”在这里用作动词,译为“做梦”。

B:环而改之而不胜。《孟子二章》“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译为“包围”。

C: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红装”“蹇”在这里都作动词用,译为“穿着艳装”“骑驴”。

二、名词作状语用

在古文言中,当名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而表达的意思又不能作主语时,这个名词就用作状语,例如:

A: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西、南、外、内”均为方位名词,这里均作状语,是“在西边,在南边,对外,对内”的意思。

B:下视其辙。《曹刿论战》。“下”方位名词,现修饰动词“视”作状语。

C:箕踞而遨。《始得西山宴游记》“箕”名词“簸箕”,修饰动词“踞”作状语,译为“像簸箕那样”。

D: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名词作“运”的状语,译为“用箕畚”。

三、动词用作名词或形容词

动词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作主语或宾语但在某些情况下,它的词性会发生变化,带有名词性,进而成为句子的主语或者宾语。同时,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它又会转化为形容词,起定语作用。例如:

A:“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入”均为动词,在这里用作名词,作主语,译为“国外、国内”。

B:“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死生”本为动词,现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为名词作句子的主语。

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处于宾语的位置,活用为名词,“出”即“出产的东西”,“入”即“收入”。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上,那么这个形容词就裟秋名词,充当这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较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形容词前另有定语,这个形容词往往转化为名词。例如:“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爱护。”(《促织》)“白”、“黄”前面有名词作定语,于是就转化为名词。

(2)动词(或介词)后面只有形容词而没有别的名词,这个形容词往往转化为名词。例如: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白”本为形容词,但位于动词“萦”、“缭”之后往往转化为名词,译为:“青山”、“白云”。(《始得西山宴游记》)

B:“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奸”与“凶”均为形容词,这里均作名词,是“奸凶之人”的意思。

(3)在结构助词“之”的后面,只有形容词而没有名词时,这个形容词要活用为名词。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高”与“远”都活用为名词,在句中做动词“居”和“处”的宾语。

五、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后面如果带有宾语,而前面又没有动词作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要转化为动词,作谓语。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苦”在名词“秦”之前,但并不起修饰作用,这就转化为动词,解释为“苦于”、“痛恨”。在《出师表》中“恢弘志士之气”。“恢弘”本为形容词“宽阔”之意,但用在名词“志士之气”之前,没有起修饰作用,就转化为动词,是“发扬”的意思。

六、动词用作状语

在文言文中,如果两个动词连用,且这两个动词又构不成并列关系。那么,前一个动词往往要活用,作后一个动词的状语。例如:“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上枢密韩太尉书》)。“恣”、“观”均为动词,而又构不成并列关系,那么“恣”这个动词就用“观”的状语,当“纵情地”讲。再则,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清”。“立”动词“站立”这里作用“送”的状语,是“站着”的意思。

另外,还有两种特殊动词,那就是使动词和意动词。

1.使动词

这种动词对宾语含有“使之如何”的意思,一般译成“使……”,“让……..”的格式。如:

(1)作则飞砂走砾。(《满井游记》)“飞砂走砾”应译为“使……飞”、“使……走”。

(2)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是“使曹军逃跑”。

2.意动词

这种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怎样”、“以为怎样”的意思。一般译成“认为……”、“以…..为…..”、“把……当做……”的格式。如:

(1)贼之,与对饮(《童区寄传》)。“易之”是“以之为易,认为他容易对付”

第5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

关键词:古代散文;多向并进;前后贯通;内外相联

谈及文言文教学,无论教的主体,还是学的主体都怀有或多或少的忌惮之心。究其原因,在教学层面,教师与学生需要通过多向度的交流与反馈,将文言内容转译为现代文字信息。这个过程本身就比较复杂,如果再遇上文言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教学自然会有很多阻碍。为此,不少学生在学习古代文言散文时,将重心放在文言词汇的梳理上。至于散文所蕴含的人、事、情、理等,则少有涉及;即使有,也是灌输式的一带而过。

但是,就古代散文教学而言,以上所述的做法则有舍本取末之意味,是文言教学之流弊和大忌。为此,本文拟以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谈一谈古代散文教学的方法。

一、多向并进,疏通文本含义

文本内容梳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也不必⑺的地位肆意抬高。为此,在处理这个环节时,需要费一点心力。

本着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原则,教师首先需引导学生自行梳理文本内容。为此,学生自由阅读是古代散文教学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文言词汇、语句等产生自己的认识,遇到各自的困惑。这些困惑恰恰是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最为真实的信息,为人师者最需要敏锐地捕捉住它们并尽可能想办法给予解决。第二步是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即如同桌之间、同组之内、全班范围之内,都是可以有效交流的区域。例如,有学生对《始得西山宴游记》第1段“披草而坐”中的“披”的理解有困难,就可以将这个问题在全班范围内抛出。之后,学生会有不同的释义。有人将“披草”作为“坐”的修饰语进行分析,但紧接着就有学生将紧承其后的“倾壶而醉”搬出来,指出它们结构相似,“而”只能是引领两个动作的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因此,“披”就不能理解为惯常意义上的“穿戴、覆盖”等含义。此时,有学生提出成语“披荆斩棘”,指出文中的“披”与这个成语中的意义相似,都为“分开”。这个回答比较准确,更为有意义的是,其他同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掌握一个重要方法――借助成语来推断文言中词语的含义。此外,教师这个时候需要适时跟进,指明词语之义古今贯通的道理,鼓励学生加强词汇、语法知识的积累,并积极加以运用。

经由学生的自行理解、多向交流和教师的适时、适度的点拨,学生自然会对文本的基本含义有比较清晰的认知。

二、前后贯通,理顺事件内容

客观地说,对文本字词句的理解还仅仅属于粗浅层面的阅读。只有经由此而深入地把握文本在情、意等方面的内容,才算进入真正的文本解读阶段。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散文这种文体的特质。谈及散文,广大师生都会说出一句相当经典的语录“形散而神不散”。但能说出来,并不代表他们真正能理解其含义。比如对散文开头方式的把握,不少学生习惯于接受开门见山式的直接引入。但许多优秀的作品往往会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展现,其中受到《诗经》“比”“兴”手法影响的作家不在少数。依然以柳宗元的这篇游记散文为例,第1段结尾部分的“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透露出作者的写作重心,原来文章开头只是起个引子作用,到了这句话之后才是本文写作的重点所在。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理顺事件之间的关系。散文创作的机理告诉我们,作者总是由于某个事件的触发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在本文开头部分,作者倒是直接讲出自己的创作动因――“自余为J人”。因为获罪,遭受贬谪,随之寄情永州之山水。但是到了第2段,作者有了一段独特的经历,他坐在法华寺西亭,远望西山,顿时产生从未有过的奇特之感。在此情驱动之下,他登上了山顶,“饱尝”自己与自然万物和融为一的“美味”。在这几件事情中,最后的实乃重中之重,而之前的事情实为铺陈,乃至是作者可以创设跌宕效果之必需。这样,学生就能体味出作者写作手法之精妙,继而拍案叫绝。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三、内外相联,明晰作者意蕴

对于写作而言,作者往往有“所指”,但一般不会直接言及,总是有“所借”。因此,只有通过解构作者的“所借”,才能真正读懂文本,继而读懂作者本人。对于散文鉴赏而言,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分析“所借”的内容。

先谈文本内外的关联。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在文本之初只是简单交代了自己有罪之身这个事实,对于其来龙去脉并没有详细述及,这是创作之需要。但是,从文本解读层面讲,教师须引导学生将其背后的故事搬到前台来。原来,柳宗元是因为参加王叔新运动而被贬的。这个阶段,作者的人生经历可谓一波三折,母亲谢世,自己敬仰和追随的王叔文被朝廷处死,自己也不断遭到蜚语流言的攻击。这些经历在其内心发酵,共同构成了他深沉、纷繁的心境。所以,仅仅将阅读的眼光聚焦于文本层面一带而过的背景交代,拘泥于作者的游山玩水和寻“奇”猎“艳”,那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浅表层面。

再谈以作者为视角的内外关联。柳宗元对永州山水的广泛游览,自然是为了消遣,他在山林中、溪流旁赏景、喝酒、做梦,全然忘却自己是罪人的身份与处境――这是一种典型的“出世”姿态与情怀。官宦生活于他为祸患,事实上他已经遭受罪责。于是,他找到了不与自己争执的山水,山水于他而言只有给予,会给他赏心悦目、忘却烦忧的感受,而且没有危险可言。在这种情形下,山水成为他的所爱,他离不开它;他也从这种于他有利的不对称交流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更妙不可言的是,对西山独特景象的“邂逅”更增添了作者内心的奇妙之感。在他心中,已经否定了之前的任何一次游历,自然流露出“游于是乎始”的感慨。可见,此时的柳宗元已经醉心、痴迷于西山。解构到这个层级,学生就可以发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可谓内心与外在的奇特山水融为一体,这就是散文品鉴的精妙之处。

古代散文内蕴丰富,手法精妙,教师不可只将眼光滞留于文言文语言解读的层面,而应引导学生由浅及深地解构文本,发掘作者的真正“所指”,将散文鉴赏提升到巅峰体验层级。

参考文献:

[1]程永超.将文言文教学进行到底――浅谈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J].基础教育研究,2011,(1).

[2]仓.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第6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

一、做好预习是简约化的前提

(1)高中生的预习,不能仅仅将目光定在字词的正音、释义上,还要更多地去学会读文章,去学会问文章。如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大目标预习:①柳宗元怎样赞叹西山的?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②写景的时候作者站在哪几个不同角度?各用了什么技法?在语言的运用上,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句子形式有什么变化?用了什么修辞?③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标出来?

所谓会预习,就是在预习时读出文章的味,读出作者借助文字表达的情,读出自己的情思;所谓会问文章,就是在读文章的基础上去问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结合文章的标题、词语、句子、语段乃至整篇文章,做具体的发问,当我们的学生能问出好的问题时,说明他们真的思考了,读懂了。

(2)教师的预习要预习文本,把自己当学生去看文本,不要急于去翻教参,遇到问题自己去想,这样才能在无形中备学生。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本,去研读、去发现、去思考、去探讨,教师就要在学生之前身体力行,这样导学的指向性才明了。教师才能推测出学生心中的困惑,才能启发学生如何去化解问题。当然,教师不等于学生,学生预习时出现的问题相对来说要比教师多一些,所以,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写的问题收过来,进行认真的阅读、比照、分析、筛选、汇总。教师事先就可以将众多的问题压缩为几个大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可以简约了,这种针对性的教学,既可以解放学生心灵,又可以展现学生能力。

二、简洁导入是简约化的前奏

新课导入要简洁,导入的设置上要直观,不能绕圈子,要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过多的教学情境设计,会影响学生思维的集中。简洁明快,言简意赅的方式导入能迅速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把握教学主题,消除知识障碍,能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三、环节简化是简约化的表现

陶行知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要简化教学环节,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师教得明明白白,学生才能学得清清楚楚。要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 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或两个问题即可。如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把“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和换角度照映衬托”的方法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相关问题,由大到小,层层推进。如推进题:“立之上”如何写出“俯瞰、远眺”的“低、小、广、远”?

要简化教学环节,就要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主,搭建基本的框架,突出语言文字训练这一语文教学的核心,夯实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是在进行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多媒体、表演等手段为辅,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敢于舍弃,善于舍弃。要根据文本内容抓住一个“点”来拓展学习内容,拎一条“线”去挖掘文本的主旨,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谓抓一个“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抓住文本中最重要的词、句、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以此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所谓拎一条“线”,就是要把握文章主旨。找出文本的线索结构和蕴含的主旨。真正的好课都是简洁的,主要教学流程往往也就只有几步,而最为执教者所看重的则是预设的每一步能否真正有效地加以落实。

要简化教学环节,就要学会用语文教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简练,教学语言要精心设计、反复锤炼,不说空话、套话。做到字斟句酌,化深奥为浅显,变平淡为有趣,融抽象为具体。评价语言扼要坦诚,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有的教师会说“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你的答案?”这样的评价表面富有诗意,但学生听起来却是一头雾水,为创造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师不要绕圈子,对、错之间,要泾渭分明;当有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有的教师与其说“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还不如说“某某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声音,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与思考”;当学生之间进行争论时,与其吹捧学生“领新标异二月花,你的发言充满诗意”,还不如说“为了说服对方,请亮出你的证据”。

第7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

柳宗元的古文大致为5类:

1、论说 包括哲学、政论等文以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如《封建论》

2、寓言 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

3、传记 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

4、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为典范《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

5、骚赋 有《梦归赋》《天对》等

愚溪:原名冉溪,在永州。柳宗元贬居永州的第六年移居于此。本文是诗的序言,说明作诗的缘由。文章借溪水改名之事,以“愚”字驾驭全篇,舒徐委婉,含蓄深沉,表现了作者受排斥,遭屈辱,不能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愤懑和牢骚。

全文以愚字为线索,把自己之愚、溪水之愚融为一体,相互衬托。在作者笔下,溪、丘、泉、沟、池、堂、亭、岛(八愚)仿佛全是自己的苦难知己。

正音:

冉Rǎn氏 谪zhé 负土累lěi石 塞其隘ài

宁Nìng武子 清莹秀澈chè 锵qiāng鸣金石

漱shù涤dí 寂寥liáo 智者乐yào也

重点实词:

爱是溪 是,这

或曰 或,有的人

咸以愚辱焉 咸,都。 以,用

见辱于愚 见……于……,被动句式

无以 没有什么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古今异义

牢笼百态 牢笼,包罗,囊括。今为关住鸟兽的东西

词类活用

东流入于潇水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合流屈曲而南 南,名词作动词,向南流

今予家是溪 家,名词作动词,安家

名之于其能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故姓是溪为冉溪 姓,名词作动词,命名

智而为愚者也 智,形容词作名词,有智慧的人

睿而为愚者也 睿,形容词作名词,明智通达的人

邦无道则愚 愚,形容词作动词,装愚、装傻

无以利世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利

不能兴云雨 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

一词多义

之 灌水之阳有溪焉 结构助词 的

名之以其能 代词 它

皆山水之奇者 结构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为 为愚丘 动词 叫做

为愚池 动词 筑成

为愚堂 动词 是

智而为愚者也 动词 假装

皆不得为真愚 动词 算是

故凡为愚者 动词 称作

乐 智者乐水 动词 爱好,喜爱

乐而不能去也 动词 快乐,高兴

名 名之以其能 动词 命名,取名

而名莫能定 名词 名称

居 冉氏尝居也 动词 居住

得泉焉,又买居之 动词 积蓄,储存

焉 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 语气词

予得专而名焉//咸以愚辱焉 代词 它,它们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兼词 于之

类 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动词 类似,好象

第8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

唐圭璋、潘君昭在《论李清照的后期词》一文中说道:“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潮是起伏不定的,情绪是对抗不平的,对目前的处境,她并没有表示甘心屈服。……全词虽然迫促愁苦,但仍流露出词人对生活的执着,以及不甘心走下绝望的心情。”[3]这段文字中“屈服”“不甘心”“绝望”等词语,非对李氏其时心境有细腻入微之把捉者不能道,特显评析者的精见卓识。可惜此文是综论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对《声声慢》之赏读因体例限制并未展开,是以论说未能深透。前贤之思虽微,但足以启发后学。笔者将沿此思路,依照知人论世的法则,结合李清照晚年的悲惨心境,勾勒出《声声慢》中情感流淌变化的轨迹,试为这首千古妙词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角度。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而晚年的李清照是极为凄凉悲苦的。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金人大举入侵,北地烽烟四起。战火纷飞中,李清照跟随丈夫赵明诚携带大量金石文物逃难到了南方。三年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独自一人在江浙一带辗转漂泊,随身所带的金石字画等珍贵文物也在逃亡的路上遗失殆尽。不久,李清照又陷入“失节改嫁”的风波中,不仅受到世人的非议,还因牵涉一场官司险些入狱。幸好友朋搭救,逃过了牢狱之灾。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让人流干了眼泪,也让人心生绝望,但是没有人愿意永远生活在痛苦绝望之中。依照一般人的心理状况,当苦痛极为深重浓厚之时,苦痛者自然想要排遣解脱。李清照的苦痛是如此的沉重,当那些令人泣血的痛苦压得她喘不过气的时候,李清照难道甘心就此淹没在苦痛中?不,她不甘心,也不愿意屈服于痛苦之下;她想要抗争排遣,试图自我拯救悲苦的灵魂,而这自救的心路历程在《声声慢》中有极明晰的展露。

开篇即是寻觅。寻觅正说明不甘心这种孤寂愁苦,想要找到一种依托,找回一些旧日的念想。但寻觅不得,反落得冷冷清清,复陷入凄凄惨惨戚戚之中。这已是秋天,这还是清晨,秋日的早晨最是冷暖不定、乍暖还寒。寻觅不得,心绪也是惨淡,喝酒吧!酒醉或许能忘却愁苦。三五杯酒下去,却发觉酒淡而愁浓,心中的苦痛不曾减去半分。喝酒不行,则举目望天,看能否从苍穹之辽远无边中获取一种阔大的胸怀来冲淡烦愁。可一眼望去,又见大雁。这大雁似曾相识,不禁又勾起对往日甜美生活的回忆,今昔对比,那份深重的痛苦又从心底泛起,悲愁又增添了几分。秋天的最美,赏菊吧,在菊之芬芳清香中陶醉一番也好,只要能将心头的愁苦压下去。天可怜见,原来秋意渐深,早已凋零满地,这份愁苦怎么排遣啊!没法子,干脆坐在窗边,把脑子放空,让自己发会儿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就这样到天黑,只要熬到天黑就可以沉睡入眠,把一切烦恼丢下。可就在心绪慢慢平静下来时,偏偏下起了小雨。小雨滴答,打到梧桐叶上,更打在寂寞人的心里,搅人心神,让人不宁。此境此情,这愁苦分明是愈积愈深了。愁不胜愁、愁上加愁,最后喷薄而出的必然是一个大大的欲说还休的“愁”字。

依上所析,《声声慢》完整鲜明地呈现了李清照在绝望悲苦中试图排遣的心理路向:先是寻觅,继而喝酒,接着仰观,又是赏菊,最后发呆。这五步是层层展开的,前一步无效方转到下一步。但外在景物似乎有意和词中主人公的意绪做对,寻觅却落空,喝酒却酒淡,仰观却睹旧物,赏菊却菊谢,发呆却下起小雨。不甘寂寞愁苦而望排遣解脱,屡屡为之却一一落空。这愁哪里消解得掉?心中愁苦反而在每一次排遣失效后愈积愈深,层层累加。于是乎,从不甘心苦痛而一步步走到苦痛的泥淖中,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陷入更深更密的悲苦中。有一个论者的分析极为精当:“这首词在艺术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握了女主人公内在心绪和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滚雪球’般的推进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每一个波澜起伏,全与客观景物的更迭发生密切的配合,一句扣紧一句,一事粘连一事,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过程中,把愁绪愈积愈浓、愈结愈大,最后达到难以遏制的地步,而使人有九曲回肠、愁肠百结之感。”[4]

一个绝望中的女子不甘于苦痛悲愁,不甘于绝望,意图摆脱消解乃至超越。可这份愁苦深入骨髓,外在事物不仅不能帮助化解,反而在化解失效后层层加深,致使抒情主人公陷入一种愁苦之极的境地。显然,就《声声慢》的内容来看,李清照的这次自救心路是失败了,而这又引发出一个问题:处于愁苦中的人到底能否排遣心中的苦痛?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在这篇短文中,我们不可能也不必全面解析之。不妨选择一个心境相似人物的自救之路来比照观察。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或可作为参照的例子。唐宪宗时期,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变革,意在重振大唐。可惜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对于一个胸怀壮志、欲济天下的士大夫来说,政治上的失意是人生极为苦痛的一件事。初到永州,柳宗元极为痛苦,内心“恒惴栗”,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心神恍惚,愁苦不堪。失意的他整日游山玩水,东走西看,试图以此来排遣心中的烦闷。永州山水虽多,但大都普通平常,无法盈其心怀,因此柳宗元还是郁郁不乐,未获解脱。在经历多次游玩寻觅后,柳宗元无意中发现了西山。西山之景,奇异怪特。游西山时,柳宗元“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极为畅怀,最终“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这心灵释然的过程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明白详尽的记载。当然,我们不能说柳宗元西山一游后再无悲愁彻底解脱,但至少在游览西山时,他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抚慰而变得安宁平和,这是毫无疑义的。柳宗元从“惴栗不安”到“冥合心安”,心中的苦痛在西山之游中得到排遣消解,因此文章的结尾处,我们能读出一种和解、一份释然,心灵也随柳氏一起高蹈超拔起来。柳宗元借西山排遣了个人的苦痛,柳宗元做到了,为何李清照不能?

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以笔者之学识暂无力详论之,但这里可以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笔者认为,李清照自救心路的失败,可能与李清照的女性身份有关。历代文人墨客,不得志者多矣,但迁客骚人们可以走南闯北,游历山河,或在风景秀丽的大自然中抚慰受伤的心灵,或在繁华热闹的都市中忘却一己的悲愁,排遣之法、解脱之径很多。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喝酒不能解愁,那干脆就散发扁舟,自在逍遥去。但是李清照不行。一个女人,一个死了丈夫的寡妇,一个因改嫁风波惹出许多非议的嫠妇,晚年又穷苦潦倒,除了待在家中又能到哪里去呢?即使出行游玩,还得坐在车中,被帷幔所挡,又能赏些什么景?古代女子实在可怜,除了相夫教子,还能做什么?她们活动的空间太狭窄了。李清照丈夫已死,又无子嗣,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能困守在闺房庭院之中,看春去秋来,叹时光流逝,在悲愁浓苦的海洋中头出头没。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避难金华,寄居陈氏宅第,写下另一首名篇《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许多人激赏最后一句把无形之愁写得真切可感。其实这首词也透显出李清照化解愁苦的困窘。在这首词中,“闻说”和“也拟”特别值得注意。“闻说”意谓李清照知道双溪自然风光的佳美,“也拟”说明她想去那里游玩。但事实上一个寄居别人家的流子,哪能随便出游呢?因此终究不过一个“拟”字,出游是不能真正成行的。而双溪春好也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致,这想象中的景致仅仅是幻象,又怎么可能消去作者心中那千斤重的愁苦?于是乎“载不动,许多愁”,愁,还是愁!

李清照另一首晚年名作《永遇乐・落日熔金》,也极有意味。词之结尾云:“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憔悴的李清照,头发花白,在元宵佳节也怕出去,只能待在家中,听人笑语。怕出去,既是不敢出去,也是不便出去、不能出去。如此这般,整日待在家中,困于楼阁,看来看去都是那些熟悉的物事。活动的圈子既然狭仄,得不到大自然景色的陶冶涤洗,心胸也难以阔大豪迈起来,所以李清照之词多婉约之风,多愁苦之音。由此观之,这一见解――李清照自救心路的失败,与其女性身份及处境有很大的关联,虽不中亦不远矣。

至此,我们可对《声声慢》的情感旨蕴作一总括。李清照晚年遭遇人生至痛,但未屈服自弃,依旧在抗争自救。《声声慢》一方面表现了浓烈的悲苦之情,另一方面在悲苦之下还潜藏着一种执着精神。李清照一次又一次地寻求寄托,力图摆脱愁苦,但为晚年生存处境所限所迫,最终落空,愁苦愈发深厚浓郁。然而这种愁苦不只是泣涕交加的情感悲痛,还有着抗争不屈的生命悲愤。我们在这悲痛且悲愤之愁中深深感受到李清照命运的不幸,是以同情她;也体会到她的执着不屈,是以又佩服她。就《声声慢》的内容来说,李清照的自救心路失败了。但孔子说“诗可以怨”,钟嵘在《诗品序》中对之阐发道:“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也就是说,创作诗歌可以疗救诗人悲苦的心灵。既如此,在写下这首词时,李清照内心那积郁的愁苦或许已得到了些许的宣泄和排遣,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看,她的自救之路又算得上是成功了。

参考文献

[1][清]陆以.冷庐杂识(卷五)//徐北文编.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51.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陈祖美编.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116.

[3]唐圭璋,潘君昭.论李清照的后期词[A].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4:78.

第9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柳宗元以前真正意义的独立的山水散文,基本是直接对山水进行描写。查阅作者永州“八记”,多有交代其游踪语句,而其中有些文章是用“从(寻)……行(道)……步(里)”句式记载的,比如:《游黄溪记》“由东屯南行六百步”,《钴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袁家渴记》“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柳州东亭记》“出州南谯门,左行二十六步”,如此精确记载,且不止一处。一般来说,人到哪个地方旅游,似乎没有这样精确计算距离的,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呢?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无事可做,且“恒惴栗”,于“其隙”则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因此,这句话既有文体意义,又能表现作者无聊寂寞压抑的心情。

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对于这句话,很多人认为这是直接描写岸上的景物。例如,霍松林这样解说:“石上满是青树翠蔓,在微风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以想见,那翠带似的蔓条有的在空际摇曳,有的在水面飘拂,甚或浸入水里。寥寥数语,写景如画。”(见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3页)赵昌平这样解说:“潭树青翠,蒙络摇缀,这固然是潭边的实景,然而更是‘心乐之’的特定心境的观感。”(见徐中玉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802页)孤立地看,这样的解说不可谓不美,不可谓不精彩。然而,放眼全篇,就会发现这种解析存在矛盾。如果按照上述的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应是:先写小潭的整体面貌――水清冽,全石为底;然后描写“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写岸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继而写“潭中”游鱼;最后转回写岸上“潭西”和“潭”周围的景色及作者的感受。一会儿潭中,一会儿潭边(也是潭上),一会儿潭中,一会儿再回到岸上,顺序怎会如此凌乱?

细读文章我们会发现,柳宗元对每一处景物的描写都有领起词:“小潭”―“近岸”―“潭中”―“潭西”―“潭上”。中间三个领起词则是由近及远,即由近岸到潭中再到不知其源。如此,“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也应该是“近岸”中的景物,即它是水中倒影。这是个晴天,“日光下澈”,具有成为水中倒影的重要条件;而岸边又是以前无人光顾过的,青树翠蔓靠近水边自在情理之中,此又具备了成为水中倒影的重要条件。此其一。其二,既然“隔篁竹”就能“闻水声,如鸣佩环”,说明水是流动的,自然也就会有波纹,青树翠蔓的倒影随着水的流动而飘荡,不正像翠蔓等被风吹拂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吗?这水成了“镜子”,形成了“镜借”之景,而它又超越镜子,镜子只能如实摄入景物状态,而水不仅能摄入景物,且可因自身的流动而使景物(无论是动还是静)运动起来。因此无论有风无风,翠蔓都是充满动感的。

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此段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一般对“空游”的理解只局限在写鱼不写水的以实见虚的写法分析上,这只能算作一种理解或者一个层面的理解。若将之进一步理解为天空倒影在水中,鱼畅游在蔚蓝的天空倒影中,就真的游在“空中”无所依了,这也是以实见虚。这样不仅写出了潭水之清澈,而且增加了景物的容量,也增加了情趣;同时也与上文的“青树翠蔓”水中倒影的写法一脉相承,合情也合理。宋代刘“炯鱼之成群,闯寒波而游泳,若空行而无依,涵天水之一镜”(《鱼计亭赋》),正是对柳宗元“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改造,涵括了柳句的意思,但失之浅白,没有了想象空间,因而也就没了柳句的丰厚意蕴。值得一提的是,“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一意象,并非柳宗元首创,早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相关的描写:“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洧水注》)、“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夷水注》)。

无论是鱼主动逗引“我”乐,还是“我”感觉鱼儿在主动与“我”逗乐,都暗示着“我”的心态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即自然万物不再是无情之物,而是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这山含情水含笑知己式的人与物的文学艺术类型,前承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后起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郑板桥“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这是柳宗元之前的山水地记、诗序、书札、赋文当中所没有的,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山水游记文学样式的一个标志。

四、“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