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

大学生网络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网络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网络论文

第1篇: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

1.1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因素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特色的调查研究,将信息不对称、法制健全程度、风险感知、广告宣传这4个因素作为影响大学生消费的相关影响因素[5]。(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人员对有关信息的掌握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一般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缺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3]。(2)法制健全程度。在我国有关互联网上的消费的法律法规制度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因此在商品信息上大学生消费群体就属于了信息拥有量少的群体,而商家就能够利用其足够的信息进行谋利。由于法制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不能让大学生消费群体和商家形成公平的交易。(3)风险感知。风险感知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之下,因为无法预料这一消费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由于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同,使得感知到的风险也会不同。风险感知的差异可能使得大学生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不一样,最终导致消费行为的不一样。(4)广告宣传。由于商家的大量的广告宣传,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误导,为消费者提供了不真实的信息,使得消费者做出了不正确的消费行为。

1.2模型的假设根据以上因素的分析,从而提出信息不对称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H1:法制健全程度与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相关关系;H2:法制健全程度与广告宣传存在相关关系;H3:广告宣传与风险感知存在相关关系;H4:风险感知与信息不对称存在相关关系;H5:法制健全程度与信息不对称存在相关关系;H6: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2问卷调查及量表设计

2.1样本选择本研究的对象是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由于数量多、范围广,笔者仅在学校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以及学校周边地区发放问卷,还有一部分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在网络上发放,主要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合肥、镇江、扬州、盐城等城市及地区。正式问卷共3部分:①问卷简介,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②被调查者个人因素调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段、文化程度;③影响信息不对称的相关因素调查,包括信息不对称、法制健全程度、风险感知、广告宣传4个方面。问卷第三部分采用5分法调查大学生消费者的态度,分别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5个态度层次。

2.2问卷测量量表根据前面提出的假设模型,结合本研究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各变量的测量指标。

2.2.1信息不对称的指标体系对信息不对称的测量分为3个测量题项:①我非常关注那些与信息不对称相关的消息;②信息不对称不会影响我的正常消费行为;③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会选择信息更加完全的商品进行消费。

2.2.2法制健全程度的指标体系对法制健全程度的测量分为3个测量题项:①网络管理制度相对健全能够保障商家产品信息的真实性;②我国的法律制度保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③我国的法律制度削弱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2.2.3风险感知的指标体系对风险感知的测量分为4个测量题项:①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仍然进行网上消费;②商家的对商品信息的描述都是真实可靠的;③信息不对称是无处不在、不可避免的;④在网络消费前会先调查商品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麻烦[5]。

2.2.4广告宣传的指标体系对广告宣传的测量主要根据网络广告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分为4个测量题项:①被商家的大幅度广告宣传吸引而进行网上消费;②被虚假的广告信息吸引而进行消费;③广告宣传加强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④广告宣传削弱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2.2.5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测量分为3个测量题项:①我和周围的人经常在网上进行消费;②在经济条件允许下我不在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③进行网络消费时我通过商家描述了解商品信息[6]。

3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1样本描述性统计本研究一共发放800份问卷,其中320份问卷是现场发放,还有480份问卷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进行调查的。最终一共收回722份问卷,剔除其中无效问卷12份(无效问卷主要是问卷中至少有一题没有做),有效的问卷是710份,录入的有效数据也是710份。本次有效调查人数有710人,调查区域在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和地区。从性别上看,男女比例接近对半,女性稍多了一点;就学历而言大部分是本科,占66.5%,专科占26.8%,居第二多,硕士35人,博士学历的16人,比较少。

3.2信效度分析

3.2.1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信度,该值越大表示信度越高[7]。本研究中各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见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各变量的Cronbach’sα值在0.703至0.784之间,均大于0.7,这表明本次问卷调查所设计的测量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

3.2.2效度分析根据Kaiser的观点,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见表2,信息不对称的KMO值为0.655,适合做因子分析。关于信息不对称的3个测量题项落在一个因子内,所对应的因子载荷超过的题项的总体特征,信息不对称可以归结为一个因子。除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KMO值只有0.591,勉强适合做因子分析。经过效度检测,信息不对称、法律健全程度、风险感知、广告宣传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相关测量题项都落在一个因子内,5个方面都可以各自归结为一个因子。

3.3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3.3.1初始模型检验常用的拟合度指标有以下几个:卡方与其自由度的比值CMIN/DF、拟合度指数(GFI)、AGFI调整的拟合度指数、IFI增加拟合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RMSEA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得到初始模型的拟合度见表3。可以看出,CMIN/DF略大于3,其他各指标的值也都略偏小,RMSEA的值偏高,模型适配度欠佳,可以看出初始模型的拟合度还不是很好,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3.3.2模型修正后的检验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后,各项拟合度指标值见表4,可以看出修正之后的模型卡方与其自由度的比值为2.274,这说明适配情况优良;GFI、AGFI、IFI和CFI的值均落在最优值趋向内,模型拟合度良好;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为0.073,在0.05至0.08之间,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在SEM方法中,判别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异于零的标准是临界比例,简称C.R.,当C.R.的绝对值≥2时,回归系数数值即可认定为在显著性水平0.05下,见表5。其中,广告宣传因素和风险感知因素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信息不对称这一变量,广告宣传和风险感知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是间接的;法制健全程度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这一行为,但是法制健全程度通过广告宣传因素和风险感知因素,也间接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有影响[6]。

3.4假设模型验证结论总结以上数据的分析结果,现在将所有假设及其验证结果进行汇总,见表6。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法制健全程度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不大,在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时候可能没有考虑到维权等法律方面的因素;②法制健全程度对广告宣传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减少广告传递给大学生消费者的虚假信息,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③广告宣传对风险感知的影响较大,广告宣传力度的加大,就可能致使大学生风险感知度减小,大学生还是处在信息的劣势;④风险感知与信息不对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风险感知能力越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就越小;⑤法制健全程度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较弱,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生网络消费的影响;⑥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网络消费行为的关系较为显著,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大学生对在网络上消费还是有所顾忌的,商家的诚信、商品的质量、物流的速度都是大学生网络消费所要考虑的问题[8]。因此,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4总结

第2篇: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

网络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增加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因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党、团委、高校和大学生等相互配合,形成立体的全员育人格局。

1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同志多次强调,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提高高校党委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能力,正确引领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为此,一要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包括政治、组织、思想等领导;二要提高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能力,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掌握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

2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

共青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者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卫者,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它的支持。其一,开辟共青团网上教育基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树立为青年服务的理念。共青团在解决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问题的同时,要着眼于解决大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3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中坚作用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这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因而要加强这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其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主体。我国必须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努力造就一支既懂意识形态又懂信息技术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专业队伍。其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作用。调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网上网下的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规律,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的合作,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4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导作用

没有绝对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一方面是受教育者,接受主体的引导,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安全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大学生自己接受,才能真正起作用,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其一,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观念,认识发挥自身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充实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由于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意识形态新样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在考虑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同时,将网络社会的特殊性纳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充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1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容易滋生网络犯罪,网络安全离不开法律的维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其一,澄清认识,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转变大学生的观念,使大学生意识到网络不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要在法律范围内用网。其二,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在建立一批有吸引力的法律类网站的同时,将教育内容与日常网络生活结合,形成润物无声的网络法制教育方式。其三,开设专门的网络法制课程。将网络法制教育纳入大学生法制教育课堂中,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网络知法、守法、维权等内容。

2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意识

形态安全的维护不仅需要法律硬约束,还离不开道德软支撑。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中内容。其一,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这是最直接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观念。其三,加强自律教育。培育网络自律意识是网络道德教育的落脚点,这样才能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落在实处。

3网络安全技术

教育网络技术是网络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前提,只有掌握网络安全技术,才能真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技术教育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开设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将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纳入课堂,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提高大学生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三拓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阵地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同时,扩大社会实践阵地,开辟网络新阵地,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1优化理论课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形态,亦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实践性和现实性,一方面,通过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帮助学生厘清网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扩大社会实践阵地

“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也只有真正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一方面,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建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基地,深化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的认同;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受到“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的侵蚀,需要加以思想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辨别力。

3开辟网络新阵地

网络成为西方争夺大学生的新阵地,并且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社会而产生的,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网络阵地的支撑。我们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加强对网络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如果不去占领,各种非甚至反的东西就会去占领,因此我们必须抢占网络宣传的制高点,唱响网上主旋律;另一方面,加强网络阵地的管理,发挥网络阵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作用,保证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创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也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但与网络的特性、人在虚拟社会中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等不相符,因此,我们在借鉴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的同时,必须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1上下联动

上下联动主要是指联系大学生网上网下生活,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其一,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网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以网络为工具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网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指面对面的现实教育。二者具有互补性,因此,我们要在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其二,把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对的仍然是现实的人,因而教育者要把握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实质,解决好大学生网民思想情绪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生活化和人本化。

2软硬并举软硬并举的方法

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相结合、软性疏导和硬性堵截相结合。其一,软件开发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硬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相关软件。利用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软件,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其二,软性疏导与硬性堵截相结合。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决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软硬兼施。在抵制各种有害思想侵袭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疏导,真正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入脑、入心。

3一多结合

第3篇: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

需要政府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宏观控制和领导,增强文化软实力。同时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做好网络宣传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可以实行校园网络屏蔽或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的管理,引导学生的上网方向,加强管制,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在校园网上多共享一些符合现代大学生价值体系的资源。

(二)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为防止大学生受到极端错误言论的影响,必须健全网络社会管理机制。及时全面掌握网络舆论,正确疏导负面舆论。高校要积极进行自身的网站建设,学生在学校上的最集中的网站就是校园网,因此校园网要做到提高吸引力,努力摸索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向。要及时关注像贴吧之类的公共平台,了解他们的舆论兴趣点和思想方向。建立学校自己的微信平台,吸引学生参与这些公共平台。

(三)结合专业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大学生课上课下手机不离身,24小时随时随地用手机上网。然而这种行为大多数无目的性,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有意识的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而是被随便什么信息牵着视线走。所以,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使用手机上网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网上的某些有益资源,经常给学生推荐网上的文字视频图像,或者布置作业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搜索网上关于某个话题的信息资源。这样把学生从混乱无意义的八卦焦点中抽出身来,养成主动寻找有意义的网络话题的习惯。

(四)结合思政理论,解读网络舆论事件

教师可通过结合思政理论,解读网络舆论事件,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生活化,进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实际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一连串的网络相关事件,启发学生用客观的方法理性地观察社会,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不被一些错误思潮所误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梳理各种信息,拓宽知识视野

每天海量的网络舆论充斥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他不为人知的历史渊源,教育工作者可以把网络舆论中一些横向的、孤立的事件拿来,告诉学生们这些事件共同的历史脉络,使学生的视野向纵深拓展最终于生活中、实践中和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实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确立。

(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挖掘参与网络舆论时出现的问题

参与网络舆论行为就像人们进行的心理活动一样,不容易被外人直接感知。所以,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网络行为,就像自己最了解自己的想法一样。

第4篇: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

一 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以文化为其核心元素,以互联网作为其媒介平台的以人类物质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形式。网络文化是文化与网络相结合而产生的,它以文化作为内核,在虚拟空间中以网络开放的平台作为自身发展的平台,通过网络中独有的元素影响和发展着其文化走向。网络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在网络中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意义的文化属性,网络文化虽然根植于网络并以网络作为自身的传播的媒介,但是其文化属性中的发展衍变具有时代特征的属性是不变的。虽然网络文化的涉及面几乎无所不包,但是其本质也并非是大众的主体文化,而属于次主体文化,也就是“网民文化”。“网民文化”近几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微博等网络文化传播方式的产生,网络文化其自身的辐射半径以及影响力日趋增强,目前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网络文化的延展性

网络文化通过网民自身文化意识的发展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网络渠道已经被大学里大多数学生所熟练地应用。在这个网络虚拟世界中,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取向都随着网络文化的逐步发展而改变。但是网络文化不同于其他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在网络世界中不在同一地域的两个人能够在一起进行文化的交流,这本身就是因为网络文化自身的延展性。网络文化因其自身的关注范畴而调整其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网络文化可以触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人其关注点是不同的,所以网络文化的延展性可以帮助一个对某一领域完全熟悉的人轻易了解其文化。网络的延展性帮助人们轻而易举地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网络监控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通过网络延展性折射出的不良文化难以得到控制,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无疑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网络文化由于其自身的延展特性,既带来了便利、快捷,也有其自身的安全隐患。

(二)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在网络文化的整个虚拟空间里,由于交流方式具有随机性,因而,其涉及领域以及交流范畴涵盖的范围就非常大。网络文化中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不同领域间的联系得到加强,文化形态处于多元化状态。在网络上经常出现的是不同的文化领域、不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取向的人素未谋面却能够发表各自的观点。其观点或者具有参考价值或者不具备参考价值,都融合在互联网络当中,信息的查找和浏览相当快捷便利。不同的文化领域、文化形式、文化行为都在网络文化的包容和涵盖中,可以说网络文化处于兼容并包的状态。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都能够被一部分网民所接纳,并在一次次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中逐渐衍生出多个文化发展趋向。学生在接触网络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文化倾向而选择能够被自身所接受的文化,但是由于大学中的网络安全意识并没有达到欧美发达国家那样高的发展阶段。所以,网络文化中不同的文化观念会对大学生自身的人格观念带来冲击。

二 网络文化带来的问题和潜在危机

(一)对于网络过度沉迷

互联网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新鲜事物,网络是极具诱惑力和吸引力的。所以,大学生极容易出现网络沉迷现象。对于网络的过度沉迷导致学生荒废学业、丧志,并可能就此衍生各种心理问题。过渡沉迷网络,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是对学生本身的极大摧残,所以,对于网络的过度沉迷仍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对于西方价值观念缺乏理性认识

大学生对于新生观念和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往往在对某一事物产生感性认识的阶段便陷入到偏执的状态中去,缺乏理性的思考。近年来,一些西方的价值观念、形态意识、思想文化充斥在网络的各个方面。由于网络文化的传播跨界迅速,所以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冲击。一旦在互联网中出现不良的价值观念,一些思想意识不成熟、不冷静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的暗示,造成对社会的漠视和敌意。对西方的价值需要有理性的审视,既不偏信盲从也不充耳不闻,面对意识形态与自身反差大的文化出现时能够从容面对。

(三)在网络文化接受过程中缺乏自身保护

一些不法分子抓住大学生痴迷网络的这一点,展开违法犯罪活动,一些自我保护意识低的学生很容易落入圈套,最终造成对自身的伤害。一些别有居心的人借网络文化的推力进行分裂、诋毁、谣言一些对是非分辨不清的学生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受害人,去做一些违法的事。所以,在接触网络文化的同时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化自身的监管力度。谨防被一些虚假的信息所迷惑而上当受骗。一旦网络文化出现价值取向的真空时,大学生很难辨别对错,这就需要整个社会来配合学校,抵制违法犯罪活动的侵害。

(四)网络论战引发的道德缺失

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权利发表自身的观点,不论身处何方,即使素未谋面也能进行文化的交流。网络言论纷繁复杂,网络文化自身良莠不齐,这就引发了网络论战的根源,价值观念取向的不同导致了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论战过程中,双方经常会因为情绪失控由论战转化为对对方的人身攻击和侮辱,于是我们不难找出许多网络论战转为骂战的例子。例如:在京哈救狗事件中,爱狗人士与支持维权人士在网络引发论战,在司机是否构成虐待动物一事上争执不下,最终双方形成了网络上的论战。各自的人身攻击已经超出了讨论问题的实际范畴,网络论战引发的道德缺失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巨大,在耳濡目染当中容易形成道德风气的沦丧。

(五)社会传统文化的被动消失

由于网络文化的强势介入,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一直影响着大学青年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传统的文化也大有被取代,被动消失的危险。传统文化给予了中华民族根的精神,追本溯源,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仁义这些人格的净化作用很大。正是因为有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国才成为拥有传统美德的五千年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家。但是网络文化的到来造成了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割裂和断层。人们只要上网浏览一下就知道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大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网络上发表自身的观点,传统文化在价值体系的环节中被弱化,最终造成了被动消失。这对大学青年来说无疑是失去了主体文化的引导,在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

三 网络文化冲击下的教育对策

网络文化在带给我们很多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很多不良文化的暗示和影响。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更需要思想行为的指导,为其日后成为祖国栋梁为国出力而奠定基础。

(一)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控力度

网络文化因为其自身的文化多元性,兼容并包很多文化形式,往往在带来多种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糟粕的一面,所以大学生在面对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形式的冲击下能否依然保持住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就需要真个社会对网络文化实施一定的监控措施,使网络文化中对思想有益的一面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对思想有害的一面能够被过滤掉。当前我国为了整肃整个网络的大环境,净化人们的上网环境,已经于2008年推出“绿坝”网上长城,旨在净化网络环境、将负面的、不良的网络信息过滤掉。这项工程目前在对网络环境净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仅仅推出一道“绿坝”的网络防护墙还远远不够,国家应该尽快完善网络相关法律,依法打击网络犯罪,对于在网络上散播不良信息的团体和个人依法给予惩处。各个大学也应当重视网络文化中不良文化带来的副作用,定期为大学生做网络心理测评,及时了解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根据情况采取措施维护学生的思想健康,所以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控力度势在必行,是确保大学生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

(二)积极开展网络文化知识课程,使学生理性看待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从出现之日至今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这不能说明网络文化没有自身的文化缺陷。我们要理性地看待网络文化就需要各大学积极开展网络文化知识课程,使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网络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冲击。在观察网络文化的某个文化形式的时候能够正确看待该文化的准确文化定位,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抵抗力。在大学各高校之间开展网络文化的知识课程,使学生了解网络文化本质就非常重要,学生自身的抵抗能力上去了,网络文化中一些负面的、不良的文化也不能轻易腐蚀学生的思想。所以,积极开展网路文化的知识课程,对加强学生自身精神素质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5篇: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

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行为理论中的学习能力,是指“发现错误,并重新建构学习方式”。在社会网络研究中,学者们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扩展,更加强调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主动性。即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网络中资源的信息收集、分析识别,进而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总结、整合以及吸收。在社会交往中,大学生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识别、适应以及解释,进而与环境进行持续的互动。社会交往中,大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表明,社会网络地位不同是造成大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网络能够对大学生行为特质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培养与塑造。具有广泛社会网络资源的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把握以及创业资源整合的能力更强。大学生学习能力能够提高创业绩效。在创业活动中,具有良好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对于追求更高的创业绩效具有强烈的导向意识。大学生创业意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在组织的能动性、个人学习能力等决定的,即学习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创业意愿的产生。也有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校环境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将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是以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中介的。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可以激发创业激情和动力,还可以促进创业潜力的发挥,加强与相关创业资源、客户以及其他主体的合作关系,进而促进创业绩效的提升。学习行为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种作用在初次创业与二次创业中的作用具有差异性。

变量测量。本文相关变量的测量量表主要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并根据预调研对问题项加以修改以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调查问卷采用了通用的Likert五点量表形式。其中,社会网络测量量表主要参考了程聪等的研究成果,分为关系强度、网络规模和网络中心度等三个维度。关系强度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拥有更加广泛的人脉”;“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三个问题项。网络强度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与研究人员关系密切”;“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与重要伙伴保持频繁联系”;“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能够快速获得朋友的帮助”三个问题项。网络中心度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能够不断认识新伙伴”;“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在相关行业都有新伙伴”三个问题项。大学生学习能力测量量表主要参考龙永等研究成果,分为机会识别与资源整合两个维度。其中,机会识别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更容易获得创业信息”;“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对创业机会更敏感”;“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会积极寻找潜在创业机会”;“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创业热情更高”等四个问题项。资源整合的测量条目包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素质更高”;“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拥有的知识能够推动企业进步”;“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能够与客户经常分享彼此的产业信息”;“相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贵公司的创业者有能力与客户、供货商或伙伴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等四个问题项。有关大学生创业绩效主要参考了丁岳枫和杜建华等的研究,分为生存绩效与成长绩效两个维度。其中,生存绩效的测量条目包括“贵公司的产品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成本)好”、“贵公司净收益率(净收益/总销售额)较高”、“贵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三个问题项。成长绩效的测量条目包括“贵公司的产品销售额增长速度快”、“贵公司的产品市场份额的增长速度快”、“贵公司的产品资金周转速度较快且资金链稳定”三个问题项。研究样本获取与信效度检验。关于研究样本获取,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以杭州地区的13所高校中展开创业或者有创业意向的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调研的形式主要采用现场发放问卷与邮件发放两种方式进行。本次数据收集活动从2012年9月开始到2013年11月,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486份,回收率为81%,其中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26%。从调研所收集数据的分布来看,在样本的学校与专业分布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关于样本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在本文中,信度我们通过Cronbach’sα系数来进行检验。社会网络、组织学习以及创业绩效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01、0.813和0.739,所有量表的Cronbach’sα都超过了0.7的标准,测量量表中的问题条目相关度最小的为0.431,高于0.4的基本要求。这说明,本文的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另外,KMO最小为0.793,且因子载荷量的比例也都在50%以上。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综上所述,本文的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水平。

在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中,涉及大学生社会网络、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大学生创业绩效等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我们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对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具体来说,在整体模型检验中,我们采用AMOS17.0对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第一步,构建了大学生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第二步,构建了加入中介变量条件下的大学生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影响的中间变量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直接模型与中介模型的模型拟合指标中χ2/d.f值分别为2.46和2.43,均处于1到3之间,达到理论上的合理水平;GFI指标值分别为0.932和0.929,均高于0.9,达到理论要求的水平;CFI指标值分别为0.949和0.951,均高于0.9,达到理论要求的水平;TLI指标值分别为0.972和0.989,均高于0.9,达到理论要求的水平;RMSEA指标值分别为0.061和0.047,处于理想水平0.01到0.08之间。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本文中的直接模型和中介模型可以用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直接模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457,且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因此,我们推测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将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即假设成立。在中介模型中,大学生社会网络对于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创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31和0.325,显著性水平分别小于0.01和0.001。大学生学习能力对于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307,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大学生学习能力在大学生社会网络与大学生创业绩效之间产生了部分中介作用。

第6篇: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

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品种、门类相当广泛、丰富,这就要求资源整合的过程要分类详细、体系完善、技术成熟,不能丢三落四、挂一漏万。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整合的程度尚浅,没有认识到各个整合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也没有很好利用整合平台,资源聚合度不高,呈现“碎片化”状态。“碎片化”整合现象的表现如下:

1.整合要素不集中,网络信息资源分散。各高校之间、高校内部获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渠道不畅通,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较多元化、资源要素不集中,各资源版块与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之间缺乏合作,形成网络信息资源的各自独立、分散、不链接状态。在市场经济的指挥棒下,资源早已从“平均分配”走向“按需分配”、“效益分配”。许多高校最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掌握在专职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学生干部手中;而教务处、党校、宣传部、专任教师等通常掌握的是传播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二手资料,不能及时、迅速地把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资源丰富的部门如果不能与资源匮乏的部门在整合系统中策略一致,协作互补,则直接影响工作效率。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不均,会直接导致大部分学生涌向大城市和热门行业,造成这个行业和城市的门槛越来越高。而相对冷门的城市、职位无人问津,形成就业市场的“冰火两重天”现象。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占有与配置的失衡、整合要素的不集中,就会影响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2.整合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有的学校内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率很高,横向、纵向沟通少,不少网络信息资源类似、雷同、过时、乏味,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高校各部门、各学院、各年级各自为政、各自为网,学校资源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费时、费力、费钱。而真正有用的网络信息资源少之又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仅要内容丰富、详实,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获取有质量、有价值的资源,提升学生的审美鉴别力,拓宽知识面。如果仅仅只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上的简单搜集、罗列、粗加工,整合时没有进行深度开发、提炼,没有开拓性、前沿性的资源,那么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变成无水之鱼、无本之本,久而久之,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路径

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整合机遇”。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和冲击。信息的多元化、开放性会让一些学生迷失在网络中,受一些错误思想的引导。然而,互联网也带来了整个高等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深刻变革,并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机遇。网络这个具有潜力的兼容性大平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带来了很大机遇,大大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开发途径,改变公共信息资源占有不均的现状。由于“冲击”与“机遇”并存。因此,我们在整合中要充分挖掘与整合全社会资源体系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各类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逻辑结构系统,切实增强实效。

(一)“量”的聚集,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要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至高地,首先要建立最吸引学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库”,在“库”中可建立各大“版块”。例如:“就业创业”、“心灵鸡汤”、“时政热点”、“国学精粹”、“学术论坛”等。在建立网络资源库的过程中,调动教育管理者多主体、汇聚多渠道的主观能动性,将分散的资源形成各力;以改变网络信息资源“量”上的良莠不齐和“质”上的聚合度不高。我国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的说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建设成内容丰富、运转高效、载体多样的资源库,将为学校节约很多成本,节省人力物力。通过各学校的内网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各类信息、召开各项活动、宣传各种思想、进行各种引导。学生还可以从资源库里下载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资料、专业文献、PPT、应用文书等等,不仅省时省力,更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互通有无。别是每个学术活动、每年的就业季到来时,学生辅导员将各类就业招聘信息每天更新,即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上,会给学生带来机遇。面对庞大、分散、虚幻的网络信息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各类资源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些有害信息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一些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宪法和法律、煽动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煽动民族仇恨、宣扬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网站,甚至,应该迅速清理,予以屏蔽。中国科学院已于2005年开发“互联网有害系统实时过滤报警系统”,将它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合中,有效避免青年学生接触到互联网上的各类不良信息,避免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担忧。还可以跟踪每个用户的上网记录,分类邮件,分别查找,提升效率。因此,只有先设计好高效、便捷、安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才能获得最大收益。

(二)“质”的改变,打造科学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运转体系整合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库的“高质量”体现在运转速度快、专业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含量高。同时,融知识性、理想性、趣味性、生动性、服务性于一体,呈现出一个稳定协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数字环境。因此,我们在整合、配置时,要巧妙规划,合理布局,规避零散;整合时要比较客观地把握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性质、特点及内在关系,充分考虑到整合的时间、空间、成本、功能、效率等因素,依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相互比较,相互链接。及时增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性,改变学校内部各资源体系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对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和配置,达到效益最大化。科学高效的整合体系,会促进整合质理的不断提升、资源与知识的不断融合、创新与发展。

(三)技术的提升,将“物联网”等新科技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中物联网的兴起大大推动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的变化。“物联网”是指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3]。物联网智能化地将“物”与“网”联系在一起,便于控制、管理。例如:清华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如学生档案管理、就业信息、师生网络交流互动、远程控制教室、宿舍等等。它将创新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促进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环境建设,并将变革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在物联网这个庞大的“资源池”(又称“云”)中,它能够使各类应用系统根据需要获取相应信息、存储空间、计算能力。通过“云计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整合海量而零碎的国内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并进行分类、评判、查找、过滤、排序、建库……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轻松的鼠标点击,向资源库申请各项服务。例如:南京大学2013年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创业作品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信息手段的优势。以往都要将作品印制成册再提交,声像作品、“微电影”的成本都较高。因此,校团委特别开辟了一个“挑战杯”版块,参赛者将不同类型的作品分类提交、分类展示。在效果上图像生动、公开透明、方便浏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运用信息手段处理比赛结果,科学统计,方便投票,这也是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活动成本,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形式。

第7篇: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

摘要:网络的发展在对人类进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着负面的影响。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教育方法应该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改变而改变,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网络伦理道德 大学生 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第四媒体,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网络在其积极意义上作为大学生们学习和娱乐的平台的同时,也如一把双刃剑,日益暴露出他们的伦理道德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凸显出的大学生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覆盖范围广、内容生动直观、传播速度迅速的特点为大学生学习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崭新的空间,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网络的隐蔽性和自由性以及“他人在场”的缺失性,使得大学生伦理道德责任感弱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现实中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干扰。据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思想道德水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这确实是件令人担忧的事情。下面笔者就网络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浅显的概括。

第一, 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容易让人迷失真我

网络以虚拟实在和虚拟空间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人们可以借助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隐匿和篡改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处境来掩饰自己在网络上的各种行为。比尔盖茨曾在《未来之路》中引用了一副有意思的漫画:一只正在操作网络的狗对另外一只狗说:“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形象地表现了网络的虚拟特征。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因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让自己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中被一些虚假的现象所迷惑,而做出些与自己身份不合的举动。“追星族”在大学生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群体,很多大学生甚至放弃学业去碰自己的“偶像”。但是这些所谓的偶像在网络上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个真的自我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网络娱乐性的特点使人沉迷其中,扭曲了人性的正常发展

网络的娱乐性使得大学生不再以学习为重心,他们上网大部分是为了娱乐,网络世界的多变性让他们目不暇接,以至逐渐迷失了方向。不断发展的网络游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华美绝伦的近于现实的网络游戏画面中。在这种虚拟的网络游戏环境中,很多大学生因其心智还不成熟而导致迷失自己,造成其价值观的扭曲,引发青少年犯罪。

第三,网络的隐蔽性造成网络信息的虚假难辨,

网络的这种隐蔽性使得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导致种种弄虚作假、尔虞我诈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个别同学甚至萌生了某种不良的念头,觉得“作假可以获得成功,老实只会导致失败”。这种思想观念,使得大学生不讲诚信的现象在大学里随处可见,作弊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为了奖学金或是评优在考试过后找老师要求加分等等。这些不诚信的举动随着互联网前进的步伐越来越普遍,这告诉人们这种失衡现象应该尽快加以控制,否则将会对大学生伦理道德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二、净化大学生的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我们只能顺应这一趋势,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途径,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用生动快捷的方式把科学的正确的思想观念传播出去,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方法正确,开展教育才会有成果,大学生才会接受,才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改造社会,从而展现自己新一代的精神风貌。

第一,高校要大学生的网络准则,加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网络伦理是现实伦理的延伸和拓展,要想使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必须在现实中加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必须有所规范,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他们心里要明白,让他们懂得自律,同时要对他们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8篇: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德育;网络德育

一、对德育和网络的认识

1.1对于德育的理解

对于德育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狭义的德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另一种是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部分。为了在分析德育与网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本文选取狭义上的理解。

1.2对于网络的认识

随着网络影响的逐渐深远,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络所承载的内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时人们谈网络更多的是指网上资源。此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看待网络与高校学生的关系上,不约而同地将网络看作是主体,是主动施加影响的一方,可能对学生造成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大学生是客体,是被动接受影响的一方。因此,面对网络的影响应该“趋利避害”。这种对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认识反映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一种保护心态。

与此同时,也有少数高校德育研究者更加关注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并把大学生网络行为本身纳入道德教育范畴,认为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者,很大程度上是“利”与“害”的制造者,是网络和网络资源运用的主体。大学生自己同时也是“网络问题”的制造者,应该尽量减低大学生网民自己制造的“网络污染”,正本清源。

二、对大学生德育与网络的关系的探析

2.1“并列”关系

所谓“并列”关系,就是指将网络看作技术载体,德育是思想内容,网络和德育都可以独立存在,德育可以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依托网络这种载体来进行。在这种关系中,网络基本处于价值中立地位,“能载舟亦能覆舟”,全看谁来利用、如何利用。

2.2“包含”关系

所谓“包含”关系,是指将网络看作是文化环境,而德育是教育内容,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面临负面的、消极的网上资源的冲击,德育必须加强和创新。

2.3“同一”关系

所谓“同一”关系,是指将网络和德育统一成为一个整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德育”,即指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需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网络及其资源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认识中,网络既是一项技术,也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但其发挥的作用积极与否与使用者的行为直接相关。如法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说的“科学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的人们”。恰当的使用行为可以使网络发挥出巨大的便利作用,相反,违反规则规范的使用行为则导致一系列的“网络问题”,甚至引发犯罪。

由于对网络与德育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开展德育工作对策及效果的不同。当前高校网络德育研究和实践多是以第一、二种关系为前提展开的,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措施上多是保护性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学生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本文认为应该加强第三种关系下的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重点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三、同一关系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解析

第一,规范网络行为是“网络德育”的切入点和归宿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无非就是要让他们在意识和行为上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意识决定行为,而行为是意识的表现和结果,同时,行为的不断强化也可以辅助意识的形成。大学生网络德育也是如此,它应该首先从培养大学生规范的网络行为入手,以行为促进德育,再用德育规范行为,让大学生成长为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的积极维护者,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避开危险,这才应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高层次价值。

网络德育的归宿是要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因此,高校不妨先从行为规范入手,通过学校的信息管理部门以及各类团学组织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教育,将网络行为规范提到面上来约束学生行为,并制定切实的奖惩措施,以逐步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这是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德育的基础环节。

第二,加强诚信教育是“网络德育”的核心

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切入点,但对于大学生这样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对外界的好奇心正胜的群体,单靠对一些显“就事论事般”的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规范网络行为也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归宿,要保证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使规范的网络行为仍需要内在动力。规范的网络行为包括许多方面,仅以上述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几乎每条都与计算机使用者诚信与否、诚信的程度如何密切相关,因此,诚信是网络德育的基础和核心,要保证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有效、自觉进行,加强诚信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

诚信的内容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境界,信是一种行为规范。从逻辑关系来看,诚是基础,具有本体论意义;信是理性实践精神的外在表现。“诚于内而信于外”,二者是体与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诚信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诚信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后引起学校对网络德育的关注一样,诚信教育也成为新时期从中小学到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本质性问题,而将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许多表面性解决对策,如要求教育者提高素质、创新德育的内容、形式及效果;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以剔除和限制色{学}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通过法律惩治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虚假消息、传播色{学}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等行为。亦或提及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减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这种认识已经关注到了规范网络行为的内在动力问题,但有些宽泛空洞,难免影响网络德育的措施及效果。而诚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和品德则集中地体现了网络德育所需要解决的内在动力问题。因为诚信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规范,指导着人们的外在行为方式;一种制度,反映了社会规则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一个道德范畴,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诚信状况,直接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还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对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防治利器。因此,诚信教育是网络德育的核心。

综上所述,在当前网络日益深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实环境下,认清网络与大学生德育的关系,探究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教育措施、提高网络德育实效的关键。本文认为网络德育可以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为切入点,通过现象深入实质,重点在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最终达到以内在思想道德素质指导网络行为的根本目的。

第9篇:大学生网络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网络成瘾

1、问题的提出

当代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也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普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网络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网络成瘾”便是其中之一。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青少年是主要的网络成瘾群体,而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更是突出。大学生是目前使用互联网最大的群体,《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在中国网民中约占23.3%。由于其自身心理发展特征所决定,因而同时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人群。因而,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的探析,帮助其解决现实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使其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进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就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展开调查,了解网络成瘾状况并探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生活压力等与网络成瘾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层次地揭示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而探索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对策。

2、研究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不同性别、专业(理、文)、生源地(城镇、乡村)的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本科)作为研究对象,问卷发放共计800份,回收问卷778份,回收率为97.3%,有效回收率为92.5%,其中男生376名,女生344名;理科生411名,文科生309名;大一191名,大二183名,大三185名,大四161名;城镇生436名,乡村生284名。

2.2 工具

(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这里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即背景资料和上网基本情况。1)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大学生所在学校、学号、专业、性别、年龄、年级、城乡、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情况(收入、是否离婚和父母职业等)。2)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包括网龄、对互联网内容的偏好、上网频度和上网的地点。网龄是指大学生第一次上网距问卷调查时的时间长度。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偏好内容是根据之前对大学生的访问和问卷调查,找出他们经常浏览的互联网内容,然后尽可能多地列出大学生上网的所有内容,并归类处理,最终列出的14项内容。上网频度包括平均每周的上网次数和时间。上网的地点这个项目主要是想考查大学生平时上网的主要地点,以使今后相应的辅导工作得以顺利地进行。

(2)网络成瘾测验;美国皮兹堡大学Kinberly 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测验(Internet Addiction Test)”包括20题,是一个5级自陈问卷,总分20~100分,20~49分为正常的网络使用者,总分在50~79分为轻度成瘾者(Possibleinternet addicts,PIA),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80分及以上为重成瘾者(Internet addicts,IA)。Laura Widyanto等的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国内经过翻译和修订后采用此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时,取得的Cronb ach’s alpha一致性系数为0.88,间隔4周后问卷的再测信度为0.813,也说明了本测验有较好的信度。

(3)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含90个项目,每项5级评分。测量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评定。测得的是一个人某段时间里(通常是一周)的症状水平。该量表得到受试者在10个方面的因子:驱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

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群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在临床上常常作为诊断的参考,也可以用作初级的筛查工具。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有效回收的720份问卷显示,辽宁省大学生截至2011年6月,个人电脑所有率为93.8%,其中534名城市大学生中97.3%拥有个人电脑,186名农村大学生中83.8%拥有个人电脑;在上网时间上,平均每人上网2.8小时/天,其中男生平均上网3.2小时/天,女生平均上网2.4小时/天;在上网内容分配上,娱乐占62.1%,生活占27.0%,学习10.9%;在上网具体内容上,大学生接触率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网络通讯(包括聊天、Email等)(689人,95.7%)、各类信息查询(657人,91.2%)、多媒体娱乐(631人,87.6%)、其他(除对媒体外)网上娱乐(529人,73.5)、电子商务(492人,68.4%);在上网内容的获取途径上,72.9%的大学生来自于同辈友伴之间相互影响,16.5%的大学生受社会舆论或流行的导向影响,只有10.6%的大学生是通过家长、教师等权威人士的建议来选择。

3.2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相关差异检验

(1)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根据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的测量结果,把720名大学生分成网络成瘾组(得分≥50分)和非网络成瘾组(得分

(2)不同类型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的差异检验;把被试分别按性别、专业、年级和城乡因素进行分组,运用χ2检验,考察不同类型群体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情况,统计结果如下(见表3-1)。

表3-1 不同类型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检验结果(N=720)

**表示p

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的检出率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即男大学生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专业、年级和城乡因素上,网络成瘾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3)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差异检验;对不同性别、专业和城乡因素的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不同年级的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考察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情况,检验结果如下(见表3-2;表3-3)。

表3-2 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差异检验结果(N=131)

**表示p

表3-3 不同年级网络成瘾大学生差异检验结果(N=131)

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组中,男生的成瘾程度显著高于女生的成瘾程度;不同专业、年级和城乡成瘾大学生之间的成瘾程度无显著差异。

3.3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检验

对成瘾组和非成瘾组的症状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而判断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是否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如下(见表3-4):

表3-4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检验(N=720)

**表示p

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在各症状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4、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当今网络的发达促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理论上,正确的使用网络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加眼界,拓展知识面。但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上网的时间过多,娱乐类的内容远远多于学习类的内容。在对上网内容获取途径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上网内容是受到同辈友伴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对网络的深入了解,很多大学生上网只会聊天或玩游戏,不懂得开发更有益的网络资源。因此,高校可开设相关课程或知识讲座,引导大学生有效地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库,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大讲堂。

4.2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

辽宁省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18.2%,高于以往各次调查研究结果,这种情况说明,随着电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甚至成瘾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调查发现:近几年,高校在对学生做退学警告、留校察看、退学等学籍的处分中,有近80%的学生是因过度迷恋网络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1/3的学生因无节制上网导致课程不及格而重修,有86%的学生因网络成瘾导致学业荒废而被退学。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占6.4%,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及难以自控地使用网络,耽误了学业,变得孤僻,不能较好的适应社会。那么,如何避免大学生网络成瘾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发生,我们应该注重寻求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根源,如通过差异检验发现,男生的网络成瘾情况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男生可能更倾向于压抑负面情绪,转而在网络中寻求宣泄途径。但是,大型网络游戏和一些非法等性别倾向性明显的网络资讯也可能是促使较多男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所以除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的机会之外,社会各界对网络环境的维护也是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人群的重要途径。

4.3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大学生在各项心理不健康因子上均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更是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健全人格,掌握生存技能的重要阶段,处于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的过渡阶段,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蹉跎了这最宝贵的时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错失了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这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因此,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有必要就此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找到行之有效的帮助网络成瘾大学生克服网瘾的方法,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充实生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28(1):49~51.

[2]庞海波,吴一智,曾永峰,彭姝丽,陈受隆.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格特征研究.心理科学,2010,33(1):210-212.

[3]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2):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