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家乡特产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银杏》,懂得要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得请教别人,查阅资料。
2.能在习作中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先写它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等,题目自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例文中获取写作素材的方法。
难点:训练学生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
教学准备
《网络:使作文教学更加鲜活——状物类作文》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
(一)浏览网站,激发习作兴趣,活跃气氛
师:大家都比较熟悉银杏,但你有没有认真观察过它有什么特点、思考过它有什么价值呢?大家肯定想再看一看,下面让我们一起浏览专题学习网站。
在网络教室里,学生进入作文专题学习网站,点击导航栏中的“例文点导”,再打开网页右边“友情提示”中的“银杏”,有关于银杏的图片、视频、文字说明等资料。
师:刚才同学们上网浏览了有关银杏的资料,请说说自己了解了哪些内容。
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出了银杏树的样子,有的学生讲述着银杏的特点,有的学生阐明了它的价值。
设计意图:利用作文专题学习网,给学生图文并茂的视觉感受,从而提高了写作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专题网站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诱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学生自然会萌发写作的欲望。
(二)整合网站资源,在线点拨方法
1.初读例文,感知内容
学生轻声读例文,思考:这篇例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2.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学生自读,思考:沈平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按照金老师的要求完成《银杏》这篇习作的,学生讨论交流。
3.读写迁移,运用写法
师:你准备介绍家乡的哪一种特产?
学生如果选写家乡特产方面的内容,可以点击导航栏中“素材汇集”,打开“素材库”中的“家乡特产”,查到连云港的特产,有“过寒菜”、“古安梨”、“云雾茶”、“对虾”、“豆丹”、“海带”、“沙光鱼”等详细的文字介绍以及高清晰度的图片。此外,还有“苹果”一年四季的生长情况录像,“云雾茶”畅销国内外的实况剪辑等。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就不会煞费苦心地去想内容了。如何来写?教师在线点拨:在观察的基础上,介绍特产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再询问他人和查阅专题网资料,介绍该特产的营养价值、用途、食用方法或使用方法。通过询问他人和查阅专题网站资料,介绍该特产在食用或使用时注意的问题。介绍特产时不要平均用力,要注意有详有略,侧重注意一两个方面的内容,注意说法要有根据。学生如果感觉还有困难,则可以先欣赏佳作,由仿写发展为创新,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4.学生起草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作文专题学习网站中的“素材库”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写作材料,解决作文中“米”的问题。同时,“在线点拨”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使课堂处处流淌着灵动。
(三)互动交流,教师在线为学生排忧解难
一、乡土作文敞开写作新门径
习作改革的企盼:依赖于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教学,缺少一个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的作文教学系统和写作训练系统。写作教学内容的缺失和偏位已成了制约写作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如四年级的作文,都是依赖于主题阅读下的作文教学,缺少自身螺旋式提升的写作体系和具体要求,造成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导致作文教学质量不高。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是习作最贴近儿童生活的题材,为丰富儿童写作题材、提高写作质量创造了可能。我们在这方面根据实践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乡土作文体系,主要有五个板块:1.乡土人物:指历史上乡土所涌现的名人贤士;2.乡土景物:故乡的山山水水;3.乡土文物:指乡土历史遗传的所有古迹和器物;4.乡土名物:对地方名特产的特点、传说及其现展的介绍;5.乡土“非物”:就是指乡土的非物质文化,如某一种民间小调、民间曲艺、民间技艺、民间节气、民间仪式活动等等。这个体系为儿童所熟知,易于感受,易于体验,自然也就易于写作。
生命表白的需求:乡土作文就是在《语文课程标准》(或教材大纲)的范围内,以学校的所在地或学生出生成长的本土为题材的作文。儿童的写作离不开乡土,儿童第一眼见到的世界是乡土,童年生活时期最长的世界是乡土,儿童获得生命体验最深的世界是乡土,儿童获得的个性感悟还是乡土,只有让儿童去关注乡土,表达乡土,才能触动每一个儿童心里最柔软的那一块儿,他们也最有话可说,最有话可写。乡土作文是最具有民族根和儿童心的作文。
乡土文化的召唤:乡土资源是源远流长最为丰富的,就拿笔者所在的乡土来说吧,上虞是虞舜文化的发源地,历代乡贤辈出、群星灿烂,民间故事丰盈,民族文化深厚,“东山再起”的东山,孝女曹娥的曹娥江,春晖教育之光的白马湖,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覆卮山……所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珍贵的教育财富。上虞地方文化丛书的出版,小学《可爱的上虞》地方教材的推行,“知我上虞,爱我上虞,兴我上虞”系列活动的蓬勃开展,为乡土写作教学的开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展乡土写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乡土人文熏陶下,激发写作兴趣,贴近现实生活,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乡土写作丰蕴儿童写作情愫
(一)乡土阅读——习得文本方法,迁移乡土表达
1.教材文本中迁移:实行读写结合乡土化,让儿童在读写中迁移写作技能,表达乡土情怀是乡土作文的创新点。如学习《家乡的桥》后可进行主题迁移,描写上虞的桥,叙写古桥迷人的传说;如学习《颐和园》后运用过渡衔接手法写美丽的校园;应用《乡下人家》的对比手法写美丽的水乡;迁移《桂林山水》的排比手法写校园仙鹤喷泉的美景等等。如苏教版第四册《月亮湾》第二段学习后,老师引导学生运用ABB结构叠词、比喻句,抓住家乡田野、小河的形状、色彩,写一段话,写出家乡景色的美。学生在文本的感悟中习得了表达的方法,结合图片和生活观察,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稚气的家乡“图”。
2.乡土文学中品味:乡土文学的作家更接近读者,乡土文学景物的地域性、风俗的独特性、人物的乡土性等特点,更易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感,产生亲和力,更易激发乡土情感。如上虞有孝女曹娥、梁祝化蝶、合浦还珠、称炭炼剑、舜与百官、大禹治水、唐诗之路、谢安出山等美丽的乡土故事;《逗笑歌》《好儿童》《年糕谣》《萤火虫》《莲花落》《打荞麦》《丢手绢》《皮筋谣》《油菜开花黄如金》《抗日民谣二首》《跳绳歌》等有趣的民歌民谣;陈鹤琴、马一浮、徐懋庸、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金近等近现代乡土名家名篇,赵畅、陈荣力、顾志坤、陈秋强、何家炜、高志林、郑志刚、徐伟军等一大群当代名家名篇……从乡土文学中汲取营养,提炼写作技能,丰富情感,更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童谣:“一根绳,两人摇,/三个宝宝排队跳。/摇得低,像水池,/摇得高,像座桥。/摇摇摇,像波涛,/跳跳跳,鱼蹦高。/你跳我跳大家跳,/好像鱼儿水中闹。”这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乡土作家郑志刚的《跳绳歌》,被评为“全国80首优秀童谣”。老师独辟蹊径,开展《快乐的游戏——创编童谣》创作指导,让学生吟诵童谣,发现童谣的特点,运用童谣创作方法创编童谣。如赵艳小朋友的《跳皮筋》:“蓝天高,白云飘,/小朋友把皮筋跳/。蹦蹦蹦,跳跳跳,/你跳我跳大家跳,/一群“袋鼠”蹦得高,/人人跳得乐淘淘。”许佳颖小朋友的《踢毽子》:“踢踢踢,踢毽子,/踢得高,像只鸟,/踢得低,像只鸡。/你踢我踢大家踢,/大家玩得笑嘻嘻。”通过实践,让孩子感受生活的乐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乡土体验—— 汲取乡土营养,触发习作热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乡土化体验活动开掘出习作教学的源头活水,激发出孩子写作的乐趣,让作文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生本,走向社会实践。如开展“走进虞山舜水”活动,亲近地方名胜,写写导游词,编编乡土小故事,模仿人文经典;如对话乡贤名家,了解作家写作背景,解读作品内蕴,感悟创作的心路历程,分享成功的喜悦,展望创作的未来;如夸夸风味特产,编儿歌、写童话、写童谣赞美家乡特产,在生动有趣的玩味中提高写作水平。如:宋明霞老师结合家乡水果丰富的特点,创设举行一年一度的“鲜果展销会”,请小朋友们为家乡的水果编几句儿歌,喊响水果品牌,吸引全国游客参加家乡四季鲜果游活动。学生们纷纷为下管的樱桃、长塘的柿子、盖北的葡萄、丁宅的草莓、二都的杨梅编儿歌,夸家乡,果香飘飘,别有韵味:长塘柿子长得好,红柿子,黄柿子,揭开盖子尝一尝,味道甜甜像蜜糖。紫葡萄,一串串,挂在藤上荡秋千。美人指,红玫瑰,品种丰富任你挑。甜津津,香喷喷,这里是江南吐鲁番。
(三)乡土展评—— 挖掘乡土题材,提升爱乡情怀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而这种充满情感的激励、唤醒和鼓励,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的,都将会产生令人欣喜的力量。融合虞舜文化这些不可或缺的珍贵家乡教育资源,开展如“江南第一庙”“可爱的家乡”等乡土特色小报展评、半山文学社刊物展示、乡土名片激励等激发爱乡情怀,为儿童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丰厚的精神底子。
三、乡土写作拔节生命成长
乡土写作的课堂是真情的课堂,倡导真情流淌、心灵互动;乡土写作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作文课堂在乡野田间,在缤纷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在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的参观过程中,在与乡贤对话互动间,在感动父爱的书信交流中;乡土写作的课堂还是体验的课堂,作文从“过去时”走向“现在进行时”,把体验、活动、写作指导、评价融合在一起,作文顺应儿童生命表白的需求,课堂是一种对话和交流、发现和分享,让儿童拥有一双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拥有一份热爱写作、乐于表达的情感,是乡土文化的滋养和儿童生命的拔节!以下是节选的乡土作文课后真情表白:
这一堂课后,我再去看了看校园里的景物,好像真的变了,变得更美了。谢谢老师,让我们在观察中发现美,在体验中学到写作本领。 (四(1)班 何诗怡)
“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祝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我恭恭敬敬地祝福道。爷爷奶奶高兴地吃着“幸福菜”,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皱纹也舒展开来,仿佛年轻了十岁。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吃着我的杰作,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吃过饭后,我和爸爸向爷爷奶奶告别。下楼梯的时候,我听到了爷爷奶奶在屋子里的窃窃私语,还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我好像隐约听到奶奶说:“……这孩子真的长大了……” (四(4)班 陆天宇)
我相信,以后我出差再也不用担心了,因为我家里已经有一个小男子汉了,我不在的时候,他会照顾好这个家的。
(徐泽昊妈妈感言)
自从我给了爸爸那封信后,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爸爸的回信。看着爸爸语重心长的回信,我的眼泪流了下来。看似一封简简单单的信,饱含着这么多的爱。这次写作让我和爸爸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沟通,让我们彼此理解父女之爱。感谢爸爸,更感谢老师!
【关键词】 小学;作文;空间;拓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要重视小学生的作文指导,让小学生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生活里汲取有意义的内容,用来表现内心的情感。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作文指导不能过于细化,否则会框定孩子们的思维,增加小学生写作难度,从而使他们对习作产生恐惧感。教师要做到引而不发,注重拓展他们的创作空间,开拓他们的写作思路,引导他们在广泛联想、自由想象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产生表达的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自由放飞,任意驰骋。
一、放飞思维,让学生自由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对小学生习作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想象,用他们独具慧眼的心灵,用孩子喜欢的语言,有创意地自由表达。
例如,在指导写作“我们的家乡”这个主题内容,让学生放飞思维,自由想象,在习作中自主表达。大家畅所欲言,有的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畅谈家乡的自然风光,以突出家乡的可爱;有的学生则去品味自己家乡的风味小吃,以拟人化的手法,童话的形式让土特产自述展现家乡的可爱;有的学生还会去搞调查研究,以调查研究员的身份,调查家乡的道路、访问家乡的优秀人才、致富能手,报道家乡的变化、涌现的感人事迹来表现家乡的伟大,等等。
当然,在作文指导过程中,要引导想象,润育童心,让他们个性化的语言,启迪童真,流淌童趣。更主要的是,对他们的表述,应该多一些欣赏,少一点苛责,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
二、张扬个性,让学生自由表达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他们有的多愁善感,有的善于联想,有的精于思索,有的冷静严谨等等,因此,我们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写作主题内容明确后,允许他们进行自由地选择作文的方式,就如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再者,个性不同,对语言的表达也各不相同,有朴实简明的,也有生动优美的,更有幽默风趣的,我们都要对他们进行同样的肯定,即使是朴实无华到近乎口语。简单说,让他们在作文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内容充实,或者意思表达清楚,一二百字的作文也是好文章。只要觉得有意思,只要有表达欲望,均可以各种形式入文。
比如,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都可以渲泄、可以表达,想说就说,想议就议,想写什么文体就写什么文体,想写什么内容就写什么内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他们就没有了约束,他们的主体精神就可以得到焕发,就可以增强作文的信心,作文兴趣自然得到激发,表达空间获得舒展。
当然,我们倡导学生作文“真”、“善”、“美”,要求学生用“心”去观察现实生活,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的美好。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做到“真实”为先,真实地观察生活,真实地表达、反映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目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感,脑有所想”。这样,我们就会从他们的习作中,感受到他们的天真而烂漫、勇敢而率真,就会看到他们的笔下,有对校园、家庭生活中小事的细致描绘,有对亲情、友情的赞美,有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大问题的深入思考等等,真情地表达他们对社会的想法和感受,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与理想。总之,让学生用自己的个性写心,自由表达,这样就能放飞他们的心灵,体现生命个性各异的风采。
三、留心生活,让学生自抒情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同样,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学校学习生活以及家庭生活——把作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心感悟来获得具体的素材和丰富的体验。
关键词:低年级;写话;说话训练;由说到写
众所周知,写基于说之上,并依赖于说。特别是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抓紧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说话能力和良好的说话习惯能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中的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把话说得顺,而且指导学生把话说好,说具体、生动、形象,例如:让学生比较下面的两组句子,哪一句说得好,为什么?
1.“孩子很多”和“密密麻麻的人像蚂蚁一样”
2.“天空很蓝”和“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
在这样的一组组句子中,我力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前一个句子干巴巴,后一句丰富、生动。而经常做这样的比较,学生就会懂得怎样把话说得具体、生动。
针对教学实际,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我总结了一下几条进行参考。
一、坚持说话训练,注重说到写的转化
针对低年级学生习惯性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急于表达的习惯,教师要纠正他们平日练习时说话的方式,有意识地让他们多作思考后再来说,引导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思考说的顺序,说的重点以及说的时候语言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根据学生的基础,总的课堂教学目标分解成几个分目标,逐步训练。分步训练要循序渐进,化难为易,放缓坡度,让全班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而后在分步训练的基础上把一段话连贯地说出来。
例如上第二册《夸家乡》这一课时,教师可先设计几个分步训练:首先是我的家乡在哪里?其次请孩子介绍家乡有哪些迷人的风光?家乡有哪些特产?最后在这些训练的基础上再请孩子说说你对家乡的喜欢,请孩子们想想家乡以后会变得怎么样?教师引导学生按上述分目标分步练说,在前面几个环节都已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连起来说一说,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流畅。综合性训练比分步训练要难,可按“好――中――差”的顺序进行,使中下学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借鉴,提高他们说话的质量。
说话有了条理,有了质量,学生就能渐渐地学会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更好地表达,在写的时候,就会有清晰的思路,不用担心会杂乱无章了。总之要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培养他们说话的目的性,条理性,准确性,为更好地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说和写是统一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写之前的说很有必要,然后就是练写了。写作需要多练,应该经常让学生进行一些小练笔。像现在三年级开始,我们对许多课文都设计了让学生小练笔的机会。这些课堂中都会让学生先说一说,课后再要求学生能写一写,有序的、内容充实的说自然会使写作显得游刃有余,自然流畅。
二、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初写作文最大的困难就是 “无材料可写”。因此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创造和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吻合、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联系点的典型场景,使学生在情真意切的境域中焕发激情,兴致勃勃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是作文关键的第一步。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的作文时,我是这样为学生创设请境的: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玩什么活动,再说一说这项活动怎么玩,最后把喜欢玩同一活动的学生分为一组到操场上玩,结束后回到教室告诉我,你们是怎样玩这个游戏的,玩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按顺序把这些说出来。这时老师抓住时机总结:作文就是用我“手”,写我“口”。怎么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一点都不难。先说后写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于是就很顺利地完成了习作。这样学生逐渐对作文也产生了兴趣。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使他们形成能力,从而为高年级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吸收积累,提高写话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写话的基础正是阅读和积累。阅读是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最佳途径,首先,教师要通过大量课内阅读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积累好的篇章。教师在教学时要相机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采用读读、背背、抄抄、用用等途径引导学生积累趣味语文知识。如: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古诗谚语,精彩片段等。课上要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评价的机会。还可以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如:老师不经意说的一句话,教室及走廊上贴的名言,电视剧中有意思的台词,网络上看到的有关信息等都可成为课外积累的资源。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说写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和鼓励,从而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感受到自己写话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写话的快乐。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时要做到这几点:
1.要面批面改。学生教上来的习作教师要面批面改,这样学生才会知道自己的写话哪里不足,该怎么改。如果是大面积的类似不足,可以集体讲评,特别是对标点符合的使用,学生总是不易掌握。
2.要互批互改。“互批互改”就是同学之间互相批改。在集体讲评当中学生也学会了批改,在批改中提高自己的写话水平。
一 创设情境,激趣,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在作文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激趣,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情趣是促使大脑思维指挥神经互动、连动的兴奋区域,它会使人在快乐中忘记疲劳,自由地发挥,奇妙地创造,使人置身于一种忘我的境地,人若处于这样的境地,还怕写不出妙趣横生的作文来?如习作《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时,课前,教师先选择一只漂亮的大公鸡,对它的外形、动作、神态特点以及怎样打鸣、吃食、打架等生活习性进行录像、偷拍,然后进行生动形象的解说。上课时,教师先隐而不露,让学生用彩色画笔画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让他们沉浸在对动物世界的想象之中,调动内心的情感。然后教师以提示的口气询问:“生活中,老师经常看见有的同学会因某种动物的有趣可爱而破涕为笑,转怒为喜,也会因某种动物的不幸伤残或死亡嚎哭不止或举行隆重的‘葬礼’,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能简单说说原因和经过吗?”喜爱动物是孩子的天性,这样一问无疑打开了孩子情感的闸门,自然流露出他们的悲喜之情。然后借情入境,情境交融,观看录像中活灵活现的大公鸡,便怀有一种盎然情趣,激发了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随之产生。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郊游、参观活动、有趣的小实验、精彩的节目表演等都是创设情境,激趣,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只要运用恰当,就一定能取得好效果。
二 冲破局限,放开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态度。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克服畏难心理,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冲破局限,放开思维,进行开放式作文,淡化作文技巧和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小学阶段的写作一般要求写记叙文,内容大部分是写实的,较难,也较单一。应冲破局限,变单一式作文为开放式作文,进行多种体裁的训练。如,习作《小木船》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这次作文,你想用哪种文体去写?准备写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想写记叙文,记叙与小木船有关的人和事。”有的学生说:“我想写说明文,介绍小木船的来历、外形、结构、用途。”也有的学生说:“我想写童话,告诉大家小木船在动物王国的经历。”……这样“多路出击”,激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另外,写作文要进行必要的技巧性训练,但不能过分强求。有的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大讲作文技巧,甚至硬性规定该怎样写。这样强人所难,使学生思维受到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作文应改变作文技巧和形式上的要求,以减少难度,保留个性,让他们放开思维,用他们“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习作《我爱家乡的_____》(写家乡的某特产)时,教师先让学生抓住题眼“爱”字,从情入手,回忆自己所喜爱的家乡某一特产。然后以《我爱家乡的桃形李》进行习作指导,让学生着重体会老师对桃形李的树干、花、果实、果肉的内在感情,从而感悟老师运用想象、拟人、夸张、比喻等人格化语言的真实用意来抒发对桃形李的喜爱之情。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作,比单纯地讲方法、技巧、重形式要省时有效得多,并且没用固定的框架去束缚学生的思维。结果学生都敢写、乐写,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 顺应心理,乘势疏导,激发创新欲望
每到作文时,不少学生犯愁:一是不懂得写什么,内容难;二是不知道如何写,表达难。的确,把小学生领进作文的门槛并非易事,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能见效。一个教师在为三年级学生上第一节作文指导课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同学们,写文章说穿了就是用笔说话,你们说用嘴说话难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难!”)那么同样把要说的话用笔写下来也不难。另外,作文和说话比起来,还具有容易的一面呢!俗话说: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没法收回来。而作文就不同了,可以一遍一遍地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从这点上看,作文不是比说话更容易了吗?
这段导语,教师顺应学生的心理,乘势导入,成功地将“作文并不难”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从而化解学生作文前的畏难情绪,寥寥数语,颇具匠心。
四 注重观察,丰富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以多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作文教学中应运用正确方法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挖掘出来,并使之得以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注重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与多角度创新选材的指导,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从小就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思维的“触角”,只有在观察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在观察时应指导学生讲究观察方法和顺序,并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如,写《校园的春天》一文时,我带领学生到操场,找好角度,让学生按照方位顺序进行观察。边观察边引导学生:“校园春天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们踊跃回答。进一步启发:“学校是由环境和人两部分组成的,春天,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学习和工作的呢?”这样,学生的文章除了笔下描绘校园春天的美丽之外,还情不自禁地对“花朵”的茁壮成长、“园丁”的辛勤耕耘进行了赞美。在观察、描写角度上也各不相同,有的从环境入手,有的另辟蹊径,从观察师生的精神面貌入手,先写同学们洋溢着春意的笑脸,再写整洁的环境、和煦的春风及随风飘扬的花香,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想象力是人的智慧、知识、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如,写《冬雪》一文时,我在组织学生赏雪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是谁撒下这飘舞的雪花?在这飞雪飘扬的时刻你仿佛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而我们又在雪地上创造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与大自然的沟通过程中,他们想象的创造性迅速提高,他们笔下的大自然也因此有了灵性。同学们在作文中纷纷写道:“冬爷爷知道我们盼冬心切,今天一场大雪从天而降。”“洁白的雪花是冬爷爷送给我们的礼物。”“好一个冰雕雪塑的银色世界!”……我班一位女同学描写从楼上看到洁白的地面上跑着身穿五颜六色羽绒服的同学们,写得十分精彩——“同学们是大地上的五彩云”。多么生动的描绘呀!是想象给了他们如此美妙的灵感。呈现在教师面前的作文,就不再是单纯的一张张纸、一个个字,而是一道道充满活力,情景交融,各具特色的美丽风景。
另外,在观察、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选材也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创新选材体现在所选材料新颖独特、不落俗套等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创新选材,坚持“人取我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写出人人胸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新颖、独到之处。如,习作《我的爸爸》时,教师适时加以启发引导:“这次作文,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选材?每个角度各自又可以写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归纳:(1)从性格角度选材,可写“我的爸爸沉默寡言”“我的爸爸很幽默”等。(2)从才能角度选材,可写“我的爸爸见义勇为”“我的爸爸很正直”等。(3)从家庭和社会作用角度选材,可写“爸爸是我家的顶梁柱”“爸爸是公司的领头人”“爸爸又上岗了”,等等。这样,学生的作文自然就百花齐放,避免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现象。
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冲破定势思维的束缚,从多角度创新选材,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五 输入信息,开掘源泉,增强创新动力
要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有情有趣,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开掘作文内容的源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童年趣事》(五年级下第二单元)时,是这样启发学生的:现在我们是五年级学生了,一年后我们就要升入中学,童年生活也很快就要和我们告别了,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值得回忆的。旧社会的孩子常常说“苦难的童年”“我们没有童年”,现在我们都说“金色的童年”“幸福的童年”,这说明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许多伟大的人物、英雄、著名作家也常常写些文章回忆童年。如果我们现在把欢乐美好的童年写下来,长大后,再读这篇文章,就会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天我们就来写童年好吗?(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主动来写)童年有很多有趣的事,那我们就从许许多多有趣的事里挑一件来写。
关键词:语文;生活;课堂;融合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让语文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才能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唯有让学生觉得语文很有用,语文课很有趣,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有高效率。具体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活学活用,让课堂变成缩微社会
(一)让语文为生活服务。我们有许多寄宿生,他们三餐都在食堂吃饭,每一顿都有人乱倒食物,原因是不爱吃或吃不下。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运用对偶手法为学校食堂拟写一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节约粮食,实行“光盘”行动。学生们写的五花八门:“以剩饭为耻,以光盘为荣”,“珍惜粮食,讲究形象”,“文明用餐,礼貌待人”,“食堂饭菜香,阿姨劳动苦”。不管是借鉴还是原创,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学生既掌握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在兴趣盎然中明白了语文为生活所用的关系。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课前三分钟是很多语文老师用心经营的一块阵地,我想来点新鲜的,既要让学生觉得有趣,有挑战性,又要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把它跟生活联系起来怎么样呢?让学生说说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必须是有新闻价值的,有社会意义的,或者是触动了自己心灵的。通过这样的叙述和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以及表达能力,又能为作文积累素材,一举多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之后,发现学生越说越像样,越说越有深度,越说越能引发讨论,效果真的很不错。
二、打破界限,把课堂变成舞台
语文课就一定要规规矩矩地讲课、听课、感知、探究、拓展、感悟吗?有大语文以及学科综合的理念引领,我们完全可以跨界学习,把语文课堂变成展现学生十八般武艺的舞台。
(一)把创作背景介绍变成展现历史知识的舞台。一些学生历史学得好,那么,把名家名篇的创作背景介绍交给他们吧,给他们一个展现历史知识的舞台,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从历史到语文,由自卑到自信,他们对语文课的热爱就会一天天增加,有了热爱之心,学好语文只是早晚的事。
(二)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生活。有些课文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场面生动;有些课文所展现的生活与我们的现实隔着遥远的时空,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编成课本剧演出来,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更深刻的领悟,让活生生的画面再现在学生眼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这样的改编、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也能让课堂变得活泼灵动,变得生活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审美体验。
(三)让网络高手把新词、热词带进课堂。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成了学生学习的一个良好媒介。但在我们这所乡村中学里,不是每家都有电脑,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用手机学习。于是,我给那些有条件上网学习的学生分配了任务:每次作文课,让一个人来介绍最近的网络新词、热词,然后,让全班进行仿词训练,并把相关资讯改写成100字左右的作文素材。这样的介绍和训练把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社会生活动态,把他们变成社会人,而不是象牙塔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每次这样的作文课都是学生们的期盼。
三、穿越时空,让语文友情主演各类角色
前文已经论述过,生活化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色生香。而生活是个非常广阔的领域,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人、事、景、物、情、理,它以文学、影视、新闻、资讯、活动等等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文学就不用说了,因为它本身就是语文。那么,要让语文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我们就要让语文在影视、新闻、资讯、活动中友情主演各类角色,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演技和魅力。
(一)走进影视作品,改写结局。改写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把时下的热播剧引进课堂,让学生进行改写,绝对比让他们改写课文更有吸引力,何乐而不为呢?比如改写《琅琊榜》的结局。看过《琅琊榜》的学生没有问题,没看过的也没关系,简单介绍一下剧情就行。
(二)关注时事热点,学会归纳概括。新闻资讯可谓是最新的社会生活动态了,是学生感兴趣的,渴望了解的,在做略读训练或综合性学习训练时,可以把他们引入课堂,以阅读文本或链接材料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训练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虚拟参与活动,拟写短信、帖子。初中生不乏追星族,一味压制并非好事,可以适当引导健康追星,把他们喜欢的明星消息引入课堂,如:晨冰恋公布,周杰伦喜得千金,TFBOYS最新单曲,要求他们以短信或帖子的形式参与祝贺活动或网络讨论,可以加些限制条件,增加难度,增添语文味,如“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她是我最好的妹妹哦,喜欢兔子,也是一个象兔子一样可爱的女孩,她也很善良,很喜欢小动物,但是她妈妈不让她养,她很伤心。她一般都是在QQ上和我聊天,她说话也很好玩的,总能把我给逗乐,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妹妹哦!
致小颖子
小颖子来自一个美丽的地方,常熟,听说叫化鸡、玉米饼等美食都是她家乡的特产哦!真有口福,我又嘴馋了。小颖子一直都在写课堂作文,与那些关于爱情的东西几乎绝缘,我很敬佩她的。江苏的女孩都很单纯吧,我相信小颖子肯定是这种女孩啦。
致月之吻儿
月姐姐是我最好的姐姐,她和我的关系比较亲密,我们经常在QQ上聊天,她经常把心事、新鲜事告诉我听,我也当个忠实的听众,一边静静地聆听,一边替她排忧解难,她最近比较少来小荷,不知道她看不看得到哦!
由于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限,离不开教材的支撑、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支架”,协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内化知识、积累经验、丰富情感,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教师在习作中依据习作主题,合理设计“支架问题”,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形成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勇于质疑、乐于习作的学习态度。
一、“支架问题”的设计策略
1.问题性原则。教师要留有让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体验。教师提出的“支架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介于已知与未知之间,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要桃子。若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百思而不得其解,会使学生丧失探究的兴趣。如在苏教版五下“习作1”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读例文《二八月,看巧云》,回答问题:“此文写出了二八月的云有哪两个特点?作者是怎样突出重点,写出云的开关奇巧的?”学生能根据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鱼鳞云,分析其特点和变化。接着教师以“雨”为例,让学生写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雨的声音、雨中景物、雨中动物、雨中人物,在此基础上写出雨的变化特点。
2.目的性原则。支架问题的设计切不可漫无目的,而要紧扣习作主题,通过“支架问题”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索解疑,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成任务,提高写作水平。
3.结构性原则。小学阶段作文多以写事、写人为主,此类作文结构特点较为明显,教师通过支架问题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写话,把握文章的结构框架。如在五上“习作4”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例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分析叙事的结构特点:先简明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中间详细说事情的过程及内心活动,结尾总体倾吐现在的感受。
二、“支架问题”的提问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论语q述而》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助产士”,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通时不要去启迪他,处于口欲言而未能言时不去开导他。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1)支架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主动地思考作文主题,构思写作内容、作文框架。教师的“支架问题”要力求新颖,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三下“习作3”教学中,教者设计如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上作文课,先出个谜语考考你们:“两间小屋左右分,要到睡觉才关门。小屋能把万物收,难放一粒小灰尘。(打一人体器官)。”
生:眼睛。
师:大家反应真快,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目的地谁的眼睛最厉害,请仔细老师,你发现了什么?说说老师今天是什么样子?老师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2)“支架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作文教学的结构、内容、写作方法往往因学生的基础水平、兴趣爱好的不同而不同,因而教师要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不囿于教材,设计开放性的“支架问题”。
2.提出假设性的“支架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教师要利用根据教材、现实中的素材,提出假设的问题,留有让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材料之外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索。如在六上“习作4”教学中,教者出示“小男孩牵两头骆驼在鸟语花香、蝴蝶翻飞的草地上行走”的图片,教者引导学生想象,那位小男孩住在沙漠地带,家里缺水,他经过长途跋涉,经历千辛万苦,走出茫茫沙漠出来找水……教者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展开合理想象,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观察图片“放牛娃骑一头牛,用力在拉另一个小男孩”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有同学这样联想小男孩意外受伤,放牛娃将他拉上牛背带他去疗伤,也有学生联想到被拉的小男孩出来游玩时,不慎迷路了,放牛娃将他拉上牛背,送他回家。
三、“支架问题”的应用策略
1.注重问题探究,激发写作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讨论关注的问题,产生表达的兴趣。如让小学生描绘人民币的外形、图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辨别假币”,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畅所欲言。
2.巧设问题情境,搭建支架问题。学生明确写作主题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与之相联系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体验,为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写家乡的产品,内容非常广泛,既可以是工业产品,也可以是农民产品。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深入了解产品特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谈谈滨海家乡的特产,如何首乌、柳制品等,学生在观察、调查、访谈、上网搜索资料的基础上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习作,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作文;思想;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49-02作文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体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有不少学生“谈文色变”,“望文生畏”。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当前语文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之一。下面我就来说说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感想和体会。
1.培养兴趣,发掘潜能
1.1组织活动,激发兴趣。写作是一种表达,离开学生实际,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必须设法创造一个境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激动不已,从而产生一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我精心安排了许多活动,如观日出、赏明月,组织市场调查,当小记者等。学生亲自参与,有了真情实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论可发。有了写作的冲动,就有表达的欲望了。
1.2讲究方法,发展兴趣。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有其不稳定性。小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往往容易转移。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灵活、巧妙的方法,保持和发展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如在写景作文前,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让学生“觅春”、“探春”、“寻秋”等,比谁的眼睛最尖,耳朵最灵,笔头最快,描写最美,从中提高学生的观察练笔的能力。
1.3立信心,强化兴趣。小学生视课本、读物上的文章为神笔精华,对自己动笔写文章心存恐惧,缺乏信心。怎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呢?根据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我用化难为易、避虚就实的方法。比如,第一次作文课,我不讲写作概念,而是让学生照我的下水文试写“介绍自己的家庭”。课上我具体指导,分散难点,降低教学难度;课下,我个别辅导,反复修改,保证第一次作文字顺句通。当学生自己的作文受到家长的称赞时,就从第一次成功中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写作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一喜一悲;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流行与凡俗等。只要是能够触动心灵,无论是大事小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间接经验就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如:课内课外阅读的书报杂志;看到的电影电视节目;还要听别人讲许多故事等。
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用心记,用心思考;第二,用笔勾画、用笔记。在这两种方法中,用心记、用心思考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还是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都应尽力地用心把它记住;用笔勾画或作笔记是辅助的积累方法。用笔记只能够作为临时之便,用笔记录过后仍然需要用心去记。只有储存在自己大脑里的才真正属于自己的,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活动中运用自如。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起生活多彩浪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而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对象的知觉过程,是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学生有了这一途径,就会善于观察。不仅要有浓厚的观察兴趣,还应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①观察要有观察点,要有一定的顺序;②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不同的事物都有他自己各自的特点,即使同一事物,也有其个性特征,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抓住事物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留意身边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凡是都要处处留心、事事在意;③观察目的要明确、要有重点。
4.抓住生活契机,随时写作
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是无话可说,无米下锅,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具体的约束,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写作的个性化”。
教师不宜简单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或课程表的设置,哪个单元该写什么作文,就要写出什么样的作文,而应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或者干脆不定题目,让学生写自己观察到的、自己喜欢的东西。例如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人生的“史记”,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见闻,鼓励学生及时记录,用笔表达。
5.立足范文,指导写作方法
5.1续写。续写就是学了课文以后让学生按照课本原来的思路和发展顺序接着写下去。它能发展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是学生在尝试“写连续剧”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5.2仿写。作文教学中适当的引导学生仿写,让学生在模仿中摸索、领悟,在模仿中成熟创新。我每教一课,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项作文知识的传授与写作技能的训练,克服了学生怕作文的畏难心理。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我趁热打铁,及时进行读写结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结构及写作方法写一种家乡的特产。一位学生以《我爱家乡的枣干》为题,写的作文被省级文艺刊物发表。
5.3发挥想像,自主创新。想像对每个人来说不是固定划一的,这是因为人们各自的认知基础、智力活动以及情绪爱好有差异。因此,习作不能是一个思路,一个标准答案。我们要注意启发学生大胆想像,甚至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