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

清明诗句经典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清明诗句经典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清明诗句经典古诗

第1篇: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经典;诵读

一、创设班级环境,营造诵读氛围

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在开学初布置教室的时候,创设了一个经典阅读的区域,古诗、三字经、成语图片图文并茂,集雅、美、趣为一体,同时让学生一起收集、放置多种适合学生阅读的古典文学书籍,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然后在教室文化墙上悬挂经典名言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文的兴趣。每节语文课,课前3分钟,我带领学生进行轻松愉快的诵读经典,让学生切身感受经典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浓郁的班级诵读氛围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自信心也更强了。

二、精心选择作品,感受经典魅力

1.结合季节诵读

如,春天诵读《游园不值》、《咏柳》、《春日》;夏天诵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诵读《山行》《秋浦歌》《暮江吟》;冬天诵读《梅花》《江雪》等,这些看似简单实则优美的古诗,读起来悦人心扉;学生会感到犹如身临其境般,这些四季画面就在眼前流动、交替;使学生体会到语言魅力、意境魅力,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使学生从此爱上诵读古诗。

2.童趣作品引领

充满童趣的古诗文特别能激起学生的诵读的兴趣,感受到了有趣,往往就理解了作品。如《舟过安仁》一诗,“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杨万里看到的情景。引起诗人奇怪的是这两个小孩虽然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的竹竿是收起的,船桨也停在那里。诗句“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省略了两个孩子撑伞的事,这是诗人看到。诗人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匠心独运笔法,又不失童趣的内心。

学生们诵读着这些有趣的古诗,不仅陶冶情操,而且对将来语言的感知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借助音乐旋律,配乐吟唱诗词

在诵读活动中,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经典诵读,不能采用枯燥单一的方式学习,而应通过形象的多通道学习,使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体验到活动的有趣、有情、有共鸣,不仅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更使学习兴趣和感悟的能力、语言积累得以提高。

爱唱歌是学生的天性。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歌曲,唱几遍就把歌词记熟了。何不让学生把经典古诗唱起来呢?我找到了一些经典古诗曲目,利用每天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放给学生听。记得那一节语文课,当学生走进教室,听到《静夜思》的歌曲,感到很新奇,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古诗还能唱?听完一遍,他们要求再听一遍,这一次当优美的旋律一响起,他们就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唱完,刚好过了三分钟。

第二天,我让学生唱的是杜牧的《清明》。这首诗学生没有学过,在教他们认识“魂”字后,就让他们跟着唱。几天下来,歌会唱了,诗自然也能背诵了。我给学生简单地介绍了杜牧的情况,对清明节的一些习俗也进行了说明。

刚开始,一周唱一首诗。对于没学的生字,我只教他们正音,对诗不做任何讲解。学生学会后,就组织他们比赛,分组赛,男女赛,个人挑战赛,每一种比赛最后往往都变成了全班的大合唱。教室里歌声、笑声、掌声不断,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几周后,我针对所唱的诗做起文章来,让一首带多首。有的围绕诗人展开,有的围绕诗歌内容展开。对唱的诗和拓展的诗,我会适当讲解,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拓展的诗,允许学生量力而行,保底是学会一首,对上不封顶,特别鼓励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或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行拓展阅读。有趣的是,对于这些拓展的诗我允许学生或背或唱,可以套用其他歌曲的旋律来唱,也可以自己创作。学生在唱这些拓展的诗时,是最开心的时候。《柳树姑娘》、《喜羊羊和灰太狼》,它们的旋律都可以在我们的教室里传出。习惯成自然,渐渐的,学生会自选乐曲主动为诗词配乐,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节奏韵律感,增强了学习效果,进一步感受到诵读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学生从小接触一些经典诗文,对古诗文有所感受、感悟,得到文化上、情感上的熏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第2篇: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主题阅读;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诗词杰作。这些古诗词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于处在记忆力发展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大量地阅读、积累古诗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情趣、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站在时代的讲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有效引导小学生积累经典古诗词,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记、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古诗词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只停留在教材上,而应该延伸到课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g里,获得更丰富的古诗词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呢?在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我将古诗词阅读活动分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

一、主题阅读进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编者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诗词,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这样的主题编排方式给了我们启发:古诗词的积累与学习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沟通学生课内、课外的横向学习,连点成线,拓宽学生古诗词阅读的空间。

(一)文本研读定主题

在浩淼的古诗词长河中,有许多诗歌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抒发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长或讴歌大好河山……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为例,安排了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在研读文本之后,继而从主题出发,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拓展阅读《赠汪伦》、《别董大》这两首表现送别之情的诗歌。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古诗词时,多角度获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当然,灿若繁星的古诗词,主题的归类也是不胜枚举的,有思乡诗、山水诗、边塞诗、爱国诗等题材。在教学中,如果能以点带面,拓展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需要教师能够以《新课标》为指导,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材,善于挖掘,勇于思考,勤于课堂实践。

(二)传统节日觅诗情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这些节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代代中国人贡献给世界和未来的文化财富。然而现今,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都对舶来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此,我们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将古诗词的学习与传统节日融合起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学习蕴涵着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同时大力借助古诗的学习,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让学生感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景象;于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了解古人扫墓的习俗;七夕节,学生在“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中了解七夕的传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给我们展示了古人在重阳节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中秋节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张九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欢度节日之际,我们亦可以开展丰富的节日主题活动。如端午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等,并重点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同学们在故事中了解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于屈原诗词中体味他那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在这样入情入境的传统节日主题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

(三)春夏秋冬赏诗境

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著名诗人留下的经典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我们跟着经典诗词的韵律,带领学生开启了穿越四季之旅。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聆听、诵读着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欣赏柳树婀娜的身姿;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聆听春天的歌声;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里,感受在田野上奔跑的快乐。

在热情奔放的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孩子们一睹西湖盛夏的风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让孩子们领略了夏雨的滂沱。

在高远辽阔的秋天,学生读杜牧的《山行》,品王维的《山居秋暝》,诵刘禹锡的《秋词》,吟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陶醉在秋天的意境中,陶醉在动人的诗篇中。

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者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无需老师再做过多讲解。

二、多种方式促积累

(一)日常活动作保障

1.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推行每周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我们的具体方法是:将教室黑板一角辟为诗词园地,每周一抄上两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诵。

2.开展“课前一诵”活动。每节课上课前学生诵读古诗词一首(两遍),课任老师负责。

3.放学路队诵诗词。每天上午、下午放学时,各班学生在教学楼前排好队,边诵读古诗词边走出校门。

(二)趣味实践展收获

第3篇: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近年来学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一大亮点。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中华诗文的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学生的高远智慧、优秀品格和爱国情操。

近两年,我一直处在语文教学的低年级学段。低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储备量少,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圈,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理解能力。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强,认知欲望也比较强烈。因此,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的训练十分重要。

然而,古诗文诵读的状况在农村小学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没有多大兴趣,由于古诗理解相对较难,大多数学生对古诗产生了“望而生畏”的心理,甚至有的教师认知也很片面,部分教师的古诗文教学也只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特别是低年级,古诗文浅显,考试所占比例也较少,更是被教师、学生所忽略了。古诗文是高度浓缩的精华,语言十分润泽,想象空间更是无比广阔。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就要从低年级抓起,让老师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出口成章”。因此,农村小学低年级古诗文诵读十分必要。

一、b读方式的多样化

1.营造课前诵读的良好氛围。每节语文课课前3~5分钟的时间,教师带领学生诵读古诗文,并且营造一个轻松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毫无诵读压力的状态下进行诵读,从而对古诗文产生浓厚兴趣。诵读篇目由浅入深,由易入难,逐渐深入,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水平。

2.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自谈对古诗文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加强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和诵读理解水平。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具备一双发现亮点的眼睛,对学生的闪光处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不足之处适当给出指导。让学生在这种合作交流的气氛中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爱读古诗文,愿意思考古诗文,体会到古诗文诵读的快乐。

3.家校紧密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诵读中来。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指望孩子能学得更多,学得更好,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很多家长自身知识水平不够,无法帮助孩子解疑释惑,也缺乏耐心。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宣传诵读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低年级阶段是诵读的黄金时光,督促孩子,帮助孩子养成爱读诗、多读诗的好习惯。

4.举办古诗文诵读的活动,快乐诵读。利用竞赛、绘画、手抄报、抄录等简单的方式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到古诗文诵读中来。改变古诗文诵读的枯燥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奖励机制十分有效。教师在表扬的语言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已学过的古诗句正面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快乐的无穷。

二、让诵读延伸

学生诵读古诗文对于积累语文基本常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诗文诵读走入低年级语文课堂,校园里时时传来朗朗的诵读声,对学生的思想情操、文学造诣都很有益。

1.古诗文诵读有益于引起人的心智活动。例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话很容易引起农村孩子的共鸣,许多农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思念,父母临走前的依依不舍正如诗句所写。

2.古诗文诵读有益于班级环境的布置,形成班级凝聚力。为了让学生在班级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喜欢上诵读,我十分重视班级的布置,让班级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黑板上专门留了一块“每周一诗”版块,动员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古诗文书放到班级图书角,学生也可以自己抄写喜欢的古诗贴在班级“比一比”专栏。在古诗文诵读中,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在诵读氛围中形成班级特色,学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3.陶冶学生的情操。班里设有“每周一诗”版块,根据低年级水平推荐了相关篇目。并且结合传统节日、时令等定好篇目,例如清明前后推荐了《寒食》《清明》等相关篇目,让学生在古诗的诵读中不仅增加了古诗的储备,也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典故,并且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4.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高语文素养。低年级孩子的阅读能力有限,拿到短文片段不知所云是何。农村的孩子,课外阅读书相对又比较少,古诗文诵读的开展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平常的口语交际中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三、拓展古诗文诵读空间

1.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诗情画意。例如,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带领着学生到田野、山坡寻找诗的足迹。金黄的油菜花间有几只翩翩起舞的花蝴蝶,学生自然会想起“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看见河边的垂柳吐出新芽,也会联想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学古诗,编故事。根据故事内容,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编故事。例如《游子吟》,学生自编自创,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不仅有利于学生古诗文诵读,对低年级学生说话也是很好的练习。

第4篇: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

一、 标题:诗情定基调

诗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既可以不落窠臼,新颖别致;又能够使人触动记忆,倍感亲切。如《行路难》本为汉代歌谣,鲍照写《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到了唐代,李白创作了《行路难》三首,抒写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很多诗人却钟情以之为题,其悲愤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在现代白话文中,以诗入题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如王安忆的《长恨歌》直接以白居易写过的长诗名为题,琼瑶的《庭院深深》也是化用了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标题即取自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句子;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标题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中的词句;而《南州六月荔枝丹》以诗句为题,昭示着这篇说明文诗情洋溢,文采斐然,独树一帜。

二、 文首:诗情发俏声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开头引用诗句,起到破冰的作用,引出作者想要说的主题。如王开岭的《古典之殇》这样开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

众所周知,古典诗词中到处弥漫着飞卷如席、如诉如泣的盛大雪况:“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文章起笔就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既引出了自己的观点――多少事物古时有今日无,又照应了标题中的“古典”二字。《春江花月夜》是唐人在盛世时代的高歌,横绝古今。而接下来,文中引用写雪的句子,也都是经典名句。

姚化勤《清明》的开篇“还是唐人的清明雨,纷纷斜斜,销人魂魄;还是宋代的杨柳风,微微徐徐,迎面不寒”,前半句化用杜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而后半句取自于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文章接着写道:“‘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子孙上坟来。’一个古老的节日,仿佛仍在家乡――古老的豫东平原上氤氲着,一如遍野的麦苗,苍苍郁郁。”作家本身的文字经过精心锤炼,高度概括,简练形象,与所引用的诗句浑然一体,富有诗情。

三、 文中:诗情传佳音

在文章中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本是诗经中的句子,被曹操引用在《短歌行》中,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再比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本淹没在前人词句中,被晏几道在《临江仙》一引用,立刻生辉,成为名句传诵。“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本是元好问曲中的句子,经过金庸小说的传播,广为人知。

诗情的体现,还在于能够不滞于原诗,取其意,而不取其句,如周涛《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中的文段:

我们以为时间是帝王,是最后的裁判。

我们总是把一代人解决不了的纠纷、矛盾、疑问留给它,寄希望给它来证明。

其实它根本就没有理睬过我们,既不关心也不评判,就像鱼在水中争吵并不与水有关,也像鸟在天上厮斗并不于天有碍。它静默地坐在一切之上,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都是大家熟悉的诗句;但此处组合在一起,新奇脱俗,自然贴切,写出了时间“静默无声”的特点。

在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同时提到了梁元帝的《采莲赋》与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中的句子。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 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从文章的构思角度看,作者写完荷塘月色后,掉转笔端,由空间转向时间,溯历史长河而上,出其不意地把人们带入了六朝荡舟采莲的风流季节,使文章波澜起伏。从内容与情感看,《采莲赋》描写青年男女相爱场景,而《西洲曲》是写思妇情怀。作者将《采莲赋》与《西洲曲》同时引用,妙趣横生,对比鲜明:一个活泼风流,洋溢青春气息,一个则孤寂冷清,饱蘸痛苦思念;一个“热”,一个“冷”;一个“动”,一个“静”。在这样的对比中,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凸现得更加清晰,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的情感更加真切。

四、 文末:诗情余清韵

结尾用诗,是用简洁且精练的语言来总结全文,利用诗富有哲理性特点,或与前文自然衔接,或首尾呼应,或画龙点睛,或深化中心。如彭荆风《驿路梨花》的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个结尾既实写自然梨花,又虚写雷锋精神,虚实结合,意蕴丰富。

再比如熊召政《饮一口汨罗江》的结尾部分: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既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作者以引用清诗的观点来作为自己的观点,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出世与入世间”的矛盾心情。在文章的结尾引用诗词,还能强化感召,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强烈震撼力。如《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满字”,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第5篇: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 经典解析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思想内涵博大精深,采集天地万物之精华,揭示和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其中有许多作品揭示和描绘了众多物理规律和现象,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物理学知识,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对以下几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初步的研究,抛砖引玉,以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第一首:东汉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解析:诗句中的“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形象地揭示和描绘了“燃烧豆茎”的放热现象和“燃萁煮豆”的热传递现象。

第二首:汉代乐府诗《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析:诗中“青青园中葵”描绘了园中葵菜看上去是碧绿色的,揭示了绿色的菜叶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光的物理现象;“朝露待日晞”形象地描述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揭示了自然界水的蒸发现象;“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形容在春天的阳光普照下,万物生长繁荣,揭示了自然界的能的转化现象(光合作用);“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描述了担心秋天来到,花和叶将变黄衰败的心情,揭示了秋天到来叶绿素含量的减少,黄色等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在叶面上显现出来的色光反射现象;“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描绘了千万条大河最终流入大海的自然现象,揭示了重力作用的力学原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叹人生短暂,光阴一去不返,揭示了时间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特点的规律。

第三首: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诗中“客路青山下”描述了路人以青山为参照的相对运动现象;“行舟绿水前”可揭示出二个物理现象:一是行舟时水的反作用力现象;二是行舟与绿水的相对运动现象。“风正一帆悬”显示了以风为动力的力的作用现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揭示了日出日落刚好是地球自转一周天文物理现象。

第四首:唐代李贺的《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解析:诗中“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描绘了一幅秋夜田野图: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揭示了月光的反射现象和声音的传播现象;“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描绘了山间云绕雾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揭示了水蒸汽的液化现象、红色光的反射现象和自然界的重力作用现象;“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进一步描绘田野景色:“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黄的茎叶横七竖八地丫叉着,几只残萤缓缓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飞,发出若隐若现的光点。揭示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现象和光的传播现象;“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描绘了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燐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揭示了水击沙地产生的振动发声现象、燐燃烧形成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现象和光的反射现象。

第五首: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民辛苦劳作的农耕图。诗中可归纳出三个物理现象:“锄禾”动作是利用杠杆原理;“日当午”是地球的自转到正午太阳与地球上某地的距离最小,辐射损失最小,故最热的物理现象;“汗滴禾下土”为地球引力现象。

第六首:唐代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形象地说明了泰山南面受日照,北面阳光照不到形成昏晓的自然情境,揭示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写了诗人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的姿态,揭示了透镜变焦原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极高,群山变小。正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具体展现。

第七首:唐代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析: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形容高高的柳树像碧玉发出翠绿晶莹的光,揭示了绿色的树叶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光的自然现象;“万条垂下绿丝绦” 描绘了万千条柳枝犹如丝带一样下垂着,揭示了万有引力现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述了春风吹起,日照时间变长,气候变暖适于植物生长,植物就发芽长叶的自然现象。

第八首:唐代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中“春眠不觉晓”,描写了诗人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地球又绕太阳自转了半周”的自然现象;“处处闻啼鸟”。表现了声音在空气中四散传播的现象;“夜来风雨声”,蕴含着不同物质发出不同声音的音色原理;“花落知多少”表现了风雨冲力的做功现象。

第九首: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诗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描写了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一针一线地为将要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揭示了尖针穿衣的增大压强原理;“临行密密缝” 描写了慈母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生怕孩子受凉的伟大母爱。揭示了严实不透风而减少蒸发降温的原理。

第十首:唐代骆宾王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解析: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生动地了描写了鹅在水中嬉戏时鸣叫的神态。形象地揭示了声音的传播和音色现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生动地描绘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深刻地揭示了“浮绿水”的浮力现象和“红掌拨清波”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现象。

第十一首:北宋晏殊的词《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解析:词中“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飞来”体现了空气动力学原理,清明节后“梨花纷纷飘落”表现了自然界中的“万有引力”现象,词中描写的春夏交替,更是揭示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季节变迁原理。“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几片碧苔点缀着满池清水”让人联想到平面镜成像原理;“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揭示了声音在空气的传播现象;一个“轻”字,让人不禁联想到空气的浮力作用。“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其中的“逢迎”二字,正是相对运动的形象写照。

第十二首:北宋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词中“高处不胜寒” 写了月宫的高寒。揭示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物理现象;“起舞弄清影”表明了趁着月光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起舞的情感。揭示了月下成影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写了不起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揭示了月亮的相对运动现象;“月有阴晴圆缺”指明了月亮有被他物遮住而出现亏损残缺的时候。揭示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以上精选了部分经典古诗词尝试着进行了物理原理、现象的解析,相信大家一定能从解析中感悟到中华文化的涵博大精深和深刻的物理学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

读书使人成长,读书可以丰富精神,充实生活。读书的美妙无法用言语完美的诠释。如果,有闲暇时间,请放下手机、游戏,多读一些好书吧!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请您阅读。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1中华文化瑰宝——唐诗

——读《唐诗三百首》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高峰。在唐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的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唐诗约为四万八千九百余首。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使浩如烟海的唐诗迸发出最美的光彩。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唐诗呢?

第一,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让诗歌飞翔的是想象。比如读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乡间的小溪边,长长的柳枝垂到溪面上,溪水清澈见底,一群美丽的白鹅悠闲地游着,仰起脖子,仿佛唱起最动听的歌。

第二,能更好地感受意境美。每读一首古诗,我的脑子感觉都在“放电影”,那美丽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铭刻在心中,让我如痴如醉。当我和爸爸妈妈登临黄鹤楼的时候,望着滚滚长江,我的脑子里只有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三,能更好抒发自己感情。当你看到落日那壮观景象的时候,不是:“哇,有好多鸟!”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当你看到一池荷花时,不是“哇,好美的花”,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么,我是如何学习唐诗的:

第一,因为喜欢所以学习。读诗能使人心情愉悦,就像懂音乐的人聆听音乐一样,能从中获得快乐。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

第二,要寻找理解的钥匙。古诗中的关键词,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就是我们理解古诗的金钥匙。比如杜甫的《春雨》,这首诗就是围绕关键词“好雨”来写作的。这场雨好像知道农民的需要,应时而来,大小合适,滋润万物,这不是好雨吗?而且,这场雨夜晚悄无声息地下,不妨碍人们的劳动和休息,多好呀。抓住了“好雨”,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第三,要联系实际学习。古诗中的很多诗句,如果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春天,你会真切感受到“吹面不寒杨柳风”;夏日,走近荷花池边,眼前的美景,就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注解;秋季,火红的枫叶,你会觉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描写是多么恰当!冬天,一场大雪过后,眼前不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吗?结合实际发挥想象,理解古诗自然轻松自如。

我相信,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将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2小口袋书里的大世界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我有一本口袋书,它叫《唐诗三百首》。它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有一条细细的绿色小绳系在上面,搭配起来很是可爱。它就像我的一个好伙伴,我在哪里它就在哪里。别以为这本口袋书很小就没有用处,其实它可是古人生活的万花筒,它带给我们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四季变化,大好河山,喜怒哀乐……都在这里找到精彩的描绘。我们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学过的诗歌都在这里可以找到,有的诗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年四季,季季不同,这在《唐诗三百首》中都有合适的表达。我们都说春天是最美的、最有希望的,确实如此。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春天、春风、春雨,静悄悄、柔绵绵的感觉,让人特别珍惜。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感到了春风唤绿的力量。夏天,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更是美不胜收。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把一幅山树、人家相互环绕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秋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秋天枫林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成为现在人们旅游看枫叶的经典表达。秋天,万物萧瑟。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尽了枯叶满天的景象。也有对秋天唱赞歌的,比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对秋天的喜悦。冬天是雪的世界。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大雪纷飞人归来的景象。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冬雪来势的急、来势的快,表达得形象生动,也写出了诗人面对满天雪花的喜悦心情。可以说四季的美景都在这本《唐诗三百首》里了。

《唐诗三百首》还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的壮观描绘了出来。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把祖国山川河流描绘得活灵活现,让荒凉的沙漠变得十分美丽,令人神往,成为千古传唱。

我们知道,诗歌都会表达情感。《唐诗三百首》表达了很多真挚的情感,其中最感动我的就是友情。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然手法夸张,但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朋友之间的不舍、留恋写得十分生动。还有的诗表达了个人情怀,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人老年衰的伤感。我们熟知的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佳节对亲人的怀念。

《唐诗三百首》还告诉了我们不少道理。比如《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有目标,有愿望,就要更努力,积极行动,才能实现理想。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代诗歌,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经典。我这本口袋书中的诗歌不少在我们语文课本中也有,看到它们,我很亲切。我感觉唐诗三百首就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世界。阅读学习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及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也能体会到古人的情感,还能懂得一些诗中的道理。我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3孔老夫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吟诗作对,一般都是文人墨客的表达交流的寄托所在。《唐诗三百首》,名头之高妇孺皆知,灵动拗口的唐诗,悠悠一千多年的传唱,已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艰涩。泰半久远,我借光阴为引线,在若隐若现的记忆中寻觅那唐代性格各异、出色出众的才人们,花香漠漠落花盈盈。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他独自漫游山中,心里非常清静,放下繁杂的思虑,让奔腾的念头停歇下来,任它随清流远去。意识得到控制,整个天地入眼清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的他,应是受了现实很深的冲击,带着强烈的失落心意归隐山中。产生这种见解实则是基于先入之见形成的无意识的强加,认定一个人的归隐总包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遗憾。

我认为,终其一生,李白都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不会轻易失望失落,他有自在悠然的内心,磅礴的才华和见识。野心催逼他,于是促使他施展其才,就像不能阻止大鹏去展翅遨游九天外,同样不能勉强李白只能看到脚下的一块地方。

他是个精彩的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无论是楼前的流水,怀中的美酒,还是窗前的明月光,入他眼来都别有意趣,他有世人无法企及的才华,哪怕最平常景物,经由他描摹,亦会动人心弦。

里边医生都无法进入政治的漩涡中,有太多人为他抱怨不公,可这样的结局对一个天性浪漫的伟大诗人而言,委实是的结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他生在晚唐,错过了最繁华荣胜的时期,又身处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钟,终身潦倒,郁郁不得志。当时唐朝式微,正逐步走向没落,可是除了咏史诗外,李商隐诗绮丽之处,丝毫不露末世悲凉之意,倒是颇有开元遗风。能不让自身遭遇霸占思想的人是可敬的。唐诗浩如烟海,李白杜甫双马横绝,其余众人峰峦叠嶂,各有拥趸。情势则是李商隐当之无愧独占鳌头。进而放眼晚唐诗人,仍似李商隐的成就为翘首。

李商隐以爱情诗称著于世,我想这与他的情感经历是分不开的。不然,如何能隔了千年,依旧扣人心弦?他曾经有一段影响了他一生的初恋。他与宋华阳的恋情最后以悲剧收场,是李商隐的心结所在,也是他的爱情.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4真好!今年暑假我有幸阅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则伊索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古诗只要细细地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璨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

在我们小学生读的唐诗中,其实有的诗句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相同,如李白的《静夜思》是表达诗人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外出打工,长时间没见家人都有思念家人的情感。再比如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有个“敲”字,显示出贾岛行为很文明、很有礼貌。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红绿灯,大家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要是到了一户人家,就要懂得讲礼貌、懂礼仪。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唐诗与我们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小学生一定要好好背诵唐诗哦!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5对自然的仰慕,对英雄的壮举,对友人的思念。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所以只好借《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来代替我那无法形容的诗句。让我们一起吟诵并感悟唐诗三百首吧。

山水之气

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起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一沵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美好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思念之情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起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在长河中聚集在一起,永远乐会消逝。

人生之挫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白一起面对人生挫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信念。那缕坚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唐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美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觉到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幸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体味如此伟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茶,捧着唐诗三百首,窗外有阳光照过窗帘,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感受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体味那伟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记了今夕今日。

感恩,在生活中是无限存在的,有时是你对朋友一句简单的问候,有时是你对待别人伸出手臂的过程,有时是你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只有懂得感恩的含义,才能学会感恩。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6《芳儿的梦》是叶圣陶老先生《稻草人》这本书里面的一个小故事。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芳儿很爱自己的妈妈,我也爱自己的妈妈。

芳儿妈妈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芳儿的姐姐要送给妈妈一个花球做礼物。芳儿觉得她送给妈妈的礼物一定要比姐姐的好。芳儿想到了家里的一切,想到了野外的一切,想到了街上的一切,但是还是想不出要送什么给妈妈。她一定要送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给妈妈。芳儿把心愿告诉了天上的月亮姐姐和云哥哥,月亮姐姐和云哥哥告诉芳儿,星星就是给妈妈的的礼物。月亮姐姐带着芳儿到天上去摘星星,芳儿把摘来的星星串成了美丽的星星环。她把亲手做成的最独一无二的礼物送给妈妈,妈妈一把抱起了她,慈祥地看着芳儿,芳儿很满足。

我的妈妈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的高中教师,她工作很辛苦,每天早早就要去上班,有时候晚上和周末也要加班。妈妈在生活上很关心我,周末总是问我想吃什么菜,然后去菜市买我最喜欢吃的菜做给我吃。妈妈很关心我的学习,经常过问我的学习,还耐心解答我不懂的题目,鼓励我要认真努力争取进步。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周末的时候,妈妈总带我去骑车、打球、跳绳,她希望我有棒棒的身体。寒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到各地游玩,帮助我增长见识。妈妈还经常教育我在学校要做一个老师和同学欢迎的好学生;在家里要学会独立,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做懂事的好孩子。

第7篇: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

【关键词】芙蓉出水;美学范畴;古典美学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鲍照比较谢灵运的诗和颜延之的诗,谓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则是“铺锦列绣,亦雕Z满眼”。《诗品》:“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颜终病之。”这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

芙蓉出水和错彩镂金作为两个描述性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芙蓉花浮于水面,清新、自然、可爱;众彩交错,精细雕琢,辉煌、灿烂、炫目。芙蓉出水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与其他一些古典美学范畴一样有着深广的阐释空间。

芙蓉出水的主要特征就是自然。以自然为美,以矫揉造作为丑,追求简约、本真是芙蓉出水的内在英旨。在文学理论中,钟嵘作《诗品》标榜“自然英旨”,本于崇尚自然的美学要求,他反对堆砌典故和拘忌声病,而提倡“即目”“直寻”自然协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标举“自然”。纪昀对《文心雕龙 ・原道》中有这样一段评论:“齐梁文藻,日竞雕华,标自然以为宗,是彦和吃紧为人处”。这是刘勰以自然来矫正浮华的文风,与钟嵘是一致的。在唐代,“自然”成为普遍的审美意识。我们从唐代诗篇中可以发现不少颂扬自然,反对雕饰的诗句。例如李白赞美友人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是李白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创作宣言。自然美论的思想与芙蓉出水如出一辙,讲求无所修饰,万物归于自然。

自然论发展到宋代,讲究以“平淡”为美。这就引出芙蓉出水的另一个美学范畴―平淡。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对比陶、谢高下认为“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诗质而自然耳”。谢灵运的诗虽曾被誉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但在宋人看来,终究出于精工,与陶渊明之质朴自然相比,是远不能及的,也就是在此时,树立起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经典地位。其中的原因就是宋人认为自然中见出精神,平淡中见出深意才是艺术之至境。陶渊明符合了宋人平淡美的美学理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无论是诗句的运用还是意境的构造都看不出刻意为文,矫揉造作的痕迹,这与他“悠然”的生活态度是分不开的。隐居山野,回归自然,陶渊明无挂无碍,信手拈来就是悠然自得之语,这是一种活泼的生活的表现和独立人格的塑造,无须雕琢,自成高境。

芙蓉出水的美除了阐释为自然、平淡外,还包含了素,白,清,真的文化内涵。素也者,无色之质也(《管子・水地》)。素就是本色就是白。荀爽说“极饰反素也”。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包含着以素为本,以白为采的价值观念。《论语・八侑》中孔子与子夏语“素以为k兮”以及后来的“绘事后素”,都体现了以素白为美的思想。

芙蓉出水还用来形容质高洁、美素颜的女子。李白《寄远十二首》之十二上句:“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若可餐兮难再得。”写了人面芙蓉的女子,秀色可餐。究竟何为芙蓉之色?或许我们从后两句中能得出答案。“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及兮意已深”。女子有着冰玉清明的精神世界。玉外向有着素朴、光洁、温润的质地,它含蓄而不外露,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向内则内化为一种精神。“君子比得于玉”,“有女如玉”“玉面”“素足”的描写透露出对洁白如玉的女性体貌美的欣赏心理。其他如“冰雪”“冰心”这相互对应的审美文化词语与“素白”与人面芙蓉是分不开的。

另外,芙蓉出水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诸如滋味、传神、意境等,都有着互通的内容,有的彼此可以互相解释。

南朝梁代钟嵘以“滋味”论诗,用味来形容美感。司空图发挥了“滋味”论,把它看作诗中最重要的东西,要求诗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芙蓉出水的美是内蕴、有味的,它决不注重外表形式的显露,而追求内在精神的韵味,在有限的形象内蕴含无限的情感内容,需要读者自己品尝、体验方能进入到艺术的高境,才能“使味之者无极”。“传神”这一范畴是由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来的。顾恺之人物画不注重形似而是特别注重于“传神”,即要求能够传达出人物的内在精神,捕捉某种人生哲理或人生境界。芙蓉出水和“传神”理论是相通的,都重神轻形,注重内在神韵的表现,借用南齐王僧虔对于书法艺术的见解“神采为上,行质次之”。顾恺之本人的绘画作品就往往具有一种飘逸洒脱的特色,强调“传神之趣”“传神写照”。在“传神”论的影响下中国绘画越来越强调写意、抒情、表现,例如宋元山水画,总是把美的自然景色和画家本人对景色的深刻感受融为一体来加以表现,通过自然景物来展现心灵世界。可以说“传神”正是芙蓉出水文艺美学思想在绘画领域的具体表现。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是对我国古代诗论中“意境”理论的总结,他提出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也与芙蓉出水有相通之处,“无我之境”以境胜,突出“神”,重在表现个体主观精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无我之境”,是芙蓉出水的美。王国维还强调境界的“隔与不隔”“写真景物、真感情”“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这便是“不隔”,“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不隔”,而李商隐的诗便是“隔”。

芙蓉出水还与“气韵”“性灵”以及“言形意”等范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见中国传统美学基本范畴之间是可以互通、交融的,原因就在于传统美学范畴都是颇具经验性的概念描述,而不是严密的逻辑体系,这同西方美学具有严密的思辨体系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2] 仪平策.《中国美学文化阐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 韩经太.《清淡美论辨析》.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4] 蔡锺翔.《美在自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5]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修订本,

[6] 闫铮.《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和”之美》.晋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第8篇: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

一、潜育理念的形成与诠释

陶里者,渊明故里义。据传,陶渊明于东晋隆安三年(399)为镇北将军刘牢之僚佐,曾随军东讨孙恩至山阴,在今陶里居住过一段时间并种下五棵柳树,故名曰“五柳先生”。陶里村原称“陶侣村”,自陶渊明住过之后改名为“陶里”,意为陶渊明故里,刻有“渊明故里”四字的石碑至今仍存放在当地的羊山公园内。陶渊明一名潜,于41岁时去职隐居于庐山脚下,躬耕田园,饮酒赋诗,终老一生。他倡导“返归自然”,其思想核心就是崇尚自然。在道德修养方面,陶渊明提出“抱朴含真”作为其奉行的原则。“朴”即淳朴、素朴的人性;“真”,即天真、纯真的个性,是人类自然的本性。“抱朴含真”意为保持人的本性与率真,使它免受礼教的约束或名利的萦扰。陶渊明的这种“天然”的风格与其奉行的“抱朴含真”的原则与思想,对我们当前教育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为此,学校凭借渊明故里这一独特地理位置,秉承其求真尚自然、倡导回归自然本性的思想精髓,提炼出“潜育”这一教育理念。

首先,潜育倡导的是教育要回归自然。要发展儿童天生的禀性,应使儿童有自然的生活。这也是陶行知先生 “教学做合一”和“生活即教育” 理论的实际践行。要让孩子们的天性在享受、体悟、对话自然的过程中,得以完整的养护,使灵性得以更深切的唤醒。在养护天性和唤醒灵性的基础上,使孩子们真正能够爱自然、懂自然、惜自然、敬自然、养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其次,潜育注重隐性育人。潜者隐也,我们强调学校隐性育人功能的重要性。 “最好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不知道自己在受教育”。所以我们的教育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良好教育的浸润,要顺应学生的秉性特长,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育出知礼仪、明志向、会生活、有知识、重践行的高潜质人才,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第三,潜育贵在润心。教育之“潜”, 贵在润“心”。 在潜育理念的引领下,结合陶渊明倡导的“平淡、自然、任真”的价值观,根据学校实际,提炼出了“三风一训”,即:“崇尚自然,求真知”的校风,“贵律己,善待人”的教风,“好读书,重意会”的学风。以此作为我们育人的行动纲领,并内化在师生行为之中。我们提倡让教师良好的言行无声无息地影响学生,让校园美好的环境浸润学生,让身边优秀的典型事迹感召学生,这就使得“潜育润心、行为世范”的校训应运而生。

二、潜育理念下的育人途径与实践

潜育理念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教育的熏陶,在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下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知识得以丰富、品德得以提高。有鉴于此,我们从校园环境打造、人文环境营造、教师队伍建设三方面入手,围绕潜育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育人途径。

1.打造潜育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学校在确立以潜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后,积极打造“以潜达潜”的校园环境,让“潜育”无声地浸润每一位师生。在校前广场、各楼楼名、两大厅、各楼梯走廊、三块绿化场地、校内主干道等建设布置中凸现“潜育”特色,如教学楼的命名,学校共5幢单体楼群,分别命名为“潜育楼、润心楼、正行楼、沁源楼、露泽楼”;校内一主干道取名五柳大道;校前广场命名为渊明广场,塑陶渊明像,在屏风墙上刻陶渊明诗句以及五柳先生传;旁边一块绿化地更是取名为“桃花源”,景墙上雕刻桃花源记,在设计上采用曲径通幽后豁然开朗的格局,表现出桃花源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的意境。总之,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始终烘托与彰显潜育文化,使全校师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均能得到“潜育”的无声浸润。

2.营造潜育为核心的人文环境。潜育,贵在无声的影响、转化和感召,使得孩子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健康成长。为此,学校积极营造以“潜育”为核心的育人风气,让“潜育”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为。在校内,我们提倡要育人先正己,即端正自身行为,提升自身素养,提高自身教能,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行为激励人,以良好的环境影响人,以高操的技能折服人,以自身的榜样感召学生、影响学生,形成春风化雨的效应。让教师能潜下心去育人,让学生能潜下心去学习,在校园中处处充满正气,以正能量激发每位师生的潜能,达到以潜达潜的效果,实现师生和谐、校内平安、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办学目标,最终使学校的人、物、景、事四大教育要素达到和谐统一。

3.建设潜育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在着力打造以潜育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体系之时,我们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特长与潜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与潜才,切实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与内涵。

首先是“潜下心”发展自己。更新教师的育人理念。要求教师甘于寂寞,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保护孩子的天性”,“尽可能给他们自由”,这既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全校教师的共识与行动纲领。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教师在期初制定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期末进行考核评比,使之成为教师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其次是“潜下心”钻研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紧紧围绕优质轻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如备课是上好课的第一个关键的环节,要求教师不能光备教材、备学生,还要认真读懂教学大纲。明确每条教学目标都是上课的方向标,这是关键。同时辅之以多种形式的技能比武、团队赛课、讲座反思交流等。做到勤动笔、勤写案例,挖掘自己的潜能,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三是“潜下心”引领育人。要求教师以自身行动引领学生,潜移默化感召学生。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如我们开展寻找校园最美一瞬间的活动,用照片或文字记录教师美丽行为的一刹那并上墙上网;我们评选校园美丽教师,以其感人的事迹打动人;等等。教师们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带动、影响了一大批学生,教师在学习中经受磨炼、成才和提高,进而带动所任教学班级学生的提高和进步,直至全校范围内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

三、潜育文化熏陶下的学生养成与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成人”,即有修养、有学识的社会人。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潜育文化的熏陶下,在日常的学习中全面发展又能兼顾个性的培养。

1.修德为先,潜心做人。以人性化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用身边的榜样引领学生。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习惯是完美人生的基础,习惯也是潜能开发的基础,人的潜能的自我开发与良好习惯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成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我们先后推行了“陶里小学一日常规”“每周行为一规范”“班子成员巡视反馈制”等举措,来规范每一个师生的行为。尤其是“陶里小学一日常规”,共15条,涵盖师生从早上到傍晚放学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与行为,内容具体,操作性强。其次是建立自信。“相信自我,潜能无限”是潜育理念引领下培育真人的重要思想,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树立自信的实践原则。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学生潜能开发的关键因素,学校结合各类节会开展丰富的活动。如每年“五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雷打不动,其他活动则结合特定的节日来展开,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植树节、消防交通安全日、推普周、心理健康教育周等等,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特长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个性特长,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潜能,使他们的人格在活动中得以良性发展。

2.夯实基础,潜心学习。学习是学生的根本。学习要下苦功夫,浅尝辄止不行,漫不经心更不行。善学之法,在乎于心,用心之道,在乎于专。首先我们以唤醒学生潜在的学习意识为目标,利用谈话课、班会课、社会实践活动、各类节会,使每个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于学习之中。其次精心营造书香校园。“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是书香校园承载的使命,我们抓每日的晨读,要求学生一进教室就要拿起书本读起来,使得每天早晨在校园内的每个角落都飘满了愉悦的读书声。开展经典阅读、古诗考级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定期组织各类竞赛活动,如开展参与面很广的阅读竞赛、作文现场赛、数学之星评比、书画大赛、艺术之星评比、特长学生评比等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进一步彰显了学校潜能教育的文化魅力,激活了学生的生命潜能。

3.拓展实践,挖掘潜能。教、学之根本,在于学生内在的动机与动力,既不是强迫的学习,也不单纯是兴趣与喜好的学习,而是一种对知识最大化的追求。因此,教育必须采取“发展强势智能,完善弱势智能”的潜能开发策略。而小学阶段是潜能开发的重要时期,我们把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等作为潜能开发的重点。在课堂上建构了“情境―体验―创造”的潜能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遵循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让学生在主动愉悦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中发展认知、陶冶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每周开设了特色校本课程,因生制宜组建相关社团。在不同时期组织不同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如走进柯岩鲁镇、探寻古越文化的实践活动,走进敬老院、走进村居(企业)、走进学校的“小三场”等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