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基础课教学论文范文

专业基础课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业基础课教学论文

第1篇:专业基础课教学论文范文

(一)要有深具专业影响力、团队凝聚力的团队带头人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有实践经验,在本行业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其次,能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并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第三,要有一定的高校教学经验,能及时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室内设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本专业建设在当地高职院校中的领先水平。第四,能结合校企实际情况、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现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完善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

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拟定的协议,明确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以及双方的责任、权利。形成一定的制度,来保障行业企业相关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专任教师和青年教师最好每学期轮流赴合作企业顶岗工作,使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实现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学院专任教师和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这样才能型成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一般而言,专业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的项目和内容由双方共同协商设置,并主要由具有企业选派具备高技能水平、经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讲授。

(三)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团队要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将学院教学管理覆盖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与企业共同保障学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的效果。通过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在教学过程中,把设计师请进来,让高职学生走出去。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形成以资深企业为依托的实训体系,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有利资源,建立对内、对外艺术设计专业学员的实训基地。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落实实训与就业一体的实训机制。

(四)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争取条件,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至少在学校内部场所建立一些基本的技能实践场所。例如:

①室内装饰材料实验室,陈列数百种常用装饰材料和数十种施工机具、设备,使学生在校期间对常用装饰材料的品种、物理性能、加工方法、应用范围等有直观了解,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②建成室内装饰施工工艺流程实训室若干个,将常用装饰施工构造按照工艺流程顺序进行开放展示,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室内装饰施工的技术和验收标准,提高学生绘制施工图和从事施工管理的能力。

③建成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体的CAD、3DMAX实训基地一所,主要进行项目实训、CAD工程制图、3DMAX效果图制作以及后期渲染、修图的实训教学。

④建立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要不断完善教学、实训、技能操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做到教学有教案,实训有手册,操作有制度。

(五)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鼓励本专业专职教师多参与室内设计项目的设计和招标工作,这样不仅积累了实践经验,而且为合作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校企合作更深入、更稳定,真正形成了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同时利用行业协会的资源,设立室内设计专业学会学生入会、培训、考核、认证体制,打造良好的培训、考核平台。

(六)建立以科研保证教学团队专业素质的模式

在教学上,定期组织教师听课,开展教案、教学心得交流会议,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在实训上,强调校内教师与企业设计师深入交流。以研讨会、观摩会、文字总结等方式进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历练教师的一线设计能力,培养设计师的实际教学能力。鼓励教学团队成员以专业论文、教学论文、专业展览比赛、精品课程、课题的形式反映、体现教学心得与成果。

二、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学校和企业分别承但本专业的基础课、实践课的教学任务,并进行合理、有效的穿插,将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计划制定、课时安排、实训内容、顶岗实习等环节,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协商确定实施方案。

①在实际教学中,把一线设计师请进课堂,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工作。

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已经建立的设计企业为平台,辐射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让学生走进企业,走入市场,培养实践技能。

③把学院的学术气息带进企业,帮助企业提升专业层次,突破设计瓶颈,既为企业的设计师在专业理论、专业素养方面进行继续培训,又拓展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及方式。

④把一线设计师请进校园,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实际、具体、可行的教学方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⑤广泛与省内外相关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推荐学生就业。

三、教学革新总结

①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加强实训教学力度。

②在基础课教学阶段注重课程衔接和应用引导,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③引入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同步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④建设装饰材料实验室,弥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不足。

⑤建设校内实践场所,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施工的工艺、方法和程序以及各种常用材料的性能。

⑥引导、带领学生积极参加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和竞赛,使学生开阔眼界、提前接触行业环境,增强就业的适应能力。

⑦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与市场、一线设计师有较深入的接触。

⑧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从业资格认证的培训,学生就业率显著提高。

四、结语

第2篇:专业基础课教学论文范文

一、政治理论学习工作

教师的学习提高是发展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按照基础部的要求,组织教研室同志认真做好政治理论学习。对十七大报告、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观点坚持反复学习,把学习的过程作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过程,进一步坚持与时俱进,拓宽思想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思想上的坚定性,行动上的自觉性和工作上的创造性的过程,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理论修养,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作用。

二.教学常规管理

加强常规管理,是落实教学计划的根本保证。因此,本教研室始终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规定,按照各项规定组织教学。每学期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坚持听课制度,坚持业务学习,坚持集体备课,坚持期中期末检查制度,加强过程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扎实高效。

1、着力狠抓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教案编写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本教研室专兼老师都能认真学习《备课细则》,在教案书写中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不仅备教法,而且备学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都能认真履行周一签字制度,签字完整。

上课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本教研室老师教学态度严谨、教学环节完整,都能遵守关于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各项规定,教书育人,完成科室安排的各项教学任务。

作业批改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反馈,本教研组老师做到每次课后都有作业,并根据要求,将作业分为a、b本,认真、仔细、及时批阅作业,评出等级。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指正,有的用红笔划出,甚至注明正确答案。对学生普遍存在问题,课前加以纠错,利用课余个别辅导。有些老师还有详细批语,批语中多是肯定、鼓励学生的话语。

2、注重实效考核,为学校实现考教分离作好准备。

本学期,我们围绕教务部下发的《考教分离制度》(试行),认真讨论试题建设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更新陈旧的知识、题型,根据学生实际,有所针对的降低难度,补充新内容。本着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对语文课程增加了早读抽查、普通话检查、书写规范等项目的考核,注重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

3、严格实施课程标准,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本学期,教研室为进一步适应职业学校专业化发展要求,逐步实现公共基础课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学生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基本人文素养,加强公共课程的适用性,本教研室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语德课程执行标准》,并经过大家广泛的讨论、研究、反复比较商榷,进行了相应补充和完善,为我校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化依据。

4、开展定期评课、集体备课、组内赛讲活动

本教研室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专题活动,本学期开展教研专题会议12次,参加人数42(包括外聘教师)人次,公开示范课3次,组内说课3次,同行听课本学期人均20节次,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本教研室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我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5、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促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本学期语德教研室开展了四项第二课堂活动。做到每位老师都参与第二课堂,采取多种形式,落实到人,有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总结。王芬娥、张国华、朱莉三位教师对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辅导,累计达30课时。白晓戈、朱莉、英语教研室的杨欣老师继续承担本学期我校礼仪队的训练和授课工作,并为学校各类大型活动提供礼仪服务累计达20人次,受到学校的好评。王文倩老师承担了校书法协会指导老师,共举办了两次大型书画展,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粉利老师一人承担了学校“演讲协会”、《争鸣》文学社的指导工作,在她的指导下已相继有四名同学的作品在共青团宝鸡市委的期刊上发表。受学校领导的指示,本教研室全力以赴,在全校挑选学生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第六届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文明风采”系列竞赛活动,参赛作品全部获奖。组织了“争鸣杯”征文活动,参加人次达200多人次,组织了第一届我校普通话大赛。这些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完善”为目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做好辅助工作,增强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实践操作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6、协助基础部做好组内教学检查。

协助基础部邢部长,对本教研室的德育、语文两科共12位教师采取自查和互查、检查组查相结合的方式,从听课、作业、学习笔记、教学研究、学生反馈、文明办公等方面,进行了组内中期教学检查。将检查信息及时反馈给各科任课教师。使各科任课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到教学相长。

7、完成期末各项教学任务,做到有始有终。

(1)认真学习教务科《命题细则》,下发命题通知,做好试题的审定工作。

(2)为电子系、机电系、信息系提供教材参考,确定下学期语文、德育教材。

(3)认真学习《监考细则》,监考安排通知到人,要求认真实行监考职责,端正考风,严肃考纪。

(4)做好期末试卷的分组、流水阅卷及成绩输入工作。

(5)本学期教研室教学工作总结及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6)联系下学期的各课所需外聘教师,初步安排下学期任课教师。

三.加强教研工作,提高业务水平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教育行为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基本的问题。现代化的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由经验性转向科研型,由知识型转向学者型。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驾驭课堂的艺术,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用和制作课件,能够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为此,我们加强了业务学习。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采用集体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学校征订的报刊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使教师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辅助教学。教师由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优化了教师。

2、实抓课堂教学,促教育教学改革。

语文、德育课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最终要通过课堂来实践。因此,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期派田正本老师外出学习,借鉴其他职业学校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完善自己,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有创造性。

3.加强教师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我们号召教师利用现有条件学习计算机技术及课件制作。争取自己制作课件,提高课件制作水平。鼓励教师多使用课件教学。

4、开展学术讲座,提高教师学术研究水平

本学期,基础部组织开展了本部教师学术讲座活动,我教研室四位教师都积极参加,认真准备,白晓戈老师、王文倩老师、王芬娥老师以幽默风趣的报告,扎实深厚的学识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感受到了智慧之美。朱莉、王粉利、张国华老师积极准备和参加了基础部的教改课,赢得了一致好评。也给同行教师树立了榜样,浓厚了教研室的学术研究氛围。

4、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教材,成果显著。

本学期,本教研室6位教师撰写论文多篇,现有9篇在省级刊物发表或在校刊上发表,数篇将于近期陆续发表。积极开发编写教材,本学期教研室朱莉老师参加了陕西省劳动与保障厅技工院校德育教材的编写工作,现已已正式出版。

六、以大局为重,全力支持学校各项工作

第3篇:专业基础课教学论文范文

潘莉萍,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学科教改带头人,任教于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曾荣获江苏省中职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五四杯”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特等奖、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语文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一等奖。

她的教学,于平实精致中见内涵,在行云流水中显张力。她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致力于在作者的世界――“文本”与学生的世界――“心灵”之间构筑桥梁。过程的衔接、问题的设计、语言的组织、精神的契合都融合了诗意的栖居。

郑板桥晚年时画《竹石图》,题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作画如此,教学何尝不如此?

回顾自己站上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讲台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十有余年。想着当初师范毕业时怀着“不误人子弟”的自警走进校园,在经历了初为人师的紧张和兴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在知不足的苦闷、思无果的彷徨、遇良师的欣喜、获成果的幸福中循环着自己的教学生涯。

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了“思考”对一位教师的重要。事先有思,行而有序;事中有思,行而不迷;事后有思,行而有得。事先而思,思学生思教材;事中有思,思预设思生成;事后而思,思成败思得失。一个会思考的教师,才可能构筑一个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课堂。

一、素朴的语文课,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是后人根据老子的哲学思想总结出来的,意思是“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正如人们所说:一门技术或一门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得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程序的关键。语文教学正是如此,教师给得越多,学生接受的可能就越少。语文课应该追求素朴简约之美。

语文课一如摄影,是一门做减法的艺术。在摄影艺术中,拍摄者要减去一切与表现主题无关的元素。这听上去很简单,操作起来却实在不易,因为在减去时必须要考虑各元素之间的潜在联系,表面看是减去一个元素,实际却要用来增加精神的内涵。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说的是写文章,其实适用一切艺术,语文教学是艺术,也当如此!减什么呢?可以减课堂的形式,可以减教学的内容,可以减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切,服从于一堂课到底想要“教什么”及准备让学生“学什么”。

如在教学《诗经・静女》一诗时,依据教材和学情,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将这一课教学设计为“一题引佳境,渐进得精髓”。“一题引佳境”即指用一道填空题串联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读诗、解意、思考、归纳。这道填空是“( )的 为( )的 用( )的方法写( )的 诗”。所谓“渐进得精髓”是指,教师将这道填空题再分解成四道小题,一一探讨完成,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层层深入渐得诗歌精妙之处:诗歌采用的艺术手法、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诗经》中此类爱情诗的特点等等。

再如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教学,我们大可以用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来架构整个课堂,梁先生认为,人一生要解决好三大问题,一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小说中琼西最后恢复了健康正是解决好了这三个问题的结果。带领学生,立足文本,品味重点词句,从而深刻体会,人一生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人和自己内心的问题”。长文短教,大音希声,见微知著。

做“减法”的课堂不胜枚举,如《不自由,毋宁死》的教学,抓住关键段落,以朗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层层递进,让学生习得作为演讲稿这一特殊议论文的范式,引导学生体会演讲的说服力、感染力,在实践中提升演讲水平;《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关键设问词句,引出几幅“湘江秋景图”,从而生发出作者万丈豪情;《在马克思墓前讲话》的教学,扣住马克思的两大贡献,引导学生关注马克思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通过恩格斯叙逝世、议发现、评贡献、追哀悼、抒怀念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的融合;《化装舞会》的教学,通过解题引出文本描写的两场化装舞会:一是父母组织的那场,呈现的是贵族与富人的奢华,一场则是女仆导演并演出的,表达的是穷人的生活,进而把握文本的对比手法,由此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钩玄提要,等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多学”,教师“少教”,注重的是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自然的语文课,大巧不工

《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王弼注曰:“大巧因自然而成器,不造为异端,故曰拙也。”也就是说,“大巧”之所以为“大巧”,其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了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而不是人为地破坏事物固有的属性。一堂语文课,恰恰应当追求“自然”,这自然,一方面是指追求语文课的本源、规律,另一方面是指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自然随心。

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虽然姓“职”,但它首先依然是语文的教育,它本质上是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又具体落实为言语人格教育。不管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人格养成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完整、独立、健全的人格,需要语文课。在职业教育中语文是一个窗口,一个年轻人精神、人格培养的明亮窗口。语文教学中所培育的,诸如独立健全的思想、完整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储备等,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语文是激发一个人求知的永动机,让学生不仅能够“生存”,更学会“生活”,有精神内涵的生活。而我们培养的人才在专业技能上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包括语文课在内的公共基础课所涵养的底蕴所决定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其实还承担着母语教育的重任。母语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丢掉母语,我们将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它面向民族本身,关乎民族生存,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在明白了语文教育的本原之后,我们的语文课,自然会上出语文味儿,而非别的什么德育课、创业教育课之类。如我在教湖南作家刘丹的《寻觅楚风》一文时,把课堂设计为三个层次:品楚风之内涵,悲楚风之不存,唤楚风之复传。条理也许清晰,思想也许鲜明,却总感觉缺了什么,缺什么?那就是“语文”在哪里?这是一堂完整的真真正正的语文课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堂课需要重新来架构,以“语文性”为根本,走进文本,寻觅文本中的“语文性”,探骊得珠,走出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的误区。再如教《荀子・劝学》这样的文章,就要追求“文”与“言”的深度融合,去追求文言教学中“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的和谐之美。

自然的语文课,还应该是一堂摒弃了所有浮华形式和作秀套路的语文课,紧扣文本,教师的讲述力求朴实而切中肯綮,教师的引导力显简明而清晰,课堂的讨论要点总是放在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处,放在学生容易混淆处。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的美,做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三、成长的语文课,发荣滋长

明代高攀龙《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四者之入于心,如木之于地,根深柢固,故能发荣滋长,畅茂荣达而生色也。”荣,草类开花或谷类结穗;滋长,生长。指草木繁茂生长,比喻茁壮成长。

这里的“成长”,指向的不是一时一课的“知识”,而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做到这三点,我们唯有“破”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从职教实际出发,研究我们中职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两大问题,从而创造职教语文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模式,使之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用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来丰富语文教育。也就是说,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要做一个用语文来教学生的老师,而非只是教学生语文的老师。

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下我一直以来对学生的三个“唤醒”,一是用教师爱语文的心唤醒学生对语文的爱。爱上语文,才会相信语文中所蕴含的人世间我们所追求的一切真善美,才会潜移默化为自己的精神构成,打好终身学习、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二是用教师“用语文来教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用语文来生活”的智慧。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是有智慧的,能随时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教育素材,用语文来教学生。这样,学生的智慧才能被唤醒,学生才会学会用语文来生活,人生处处有“语文”,语文成了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部分。三是教师要用全新的评价机制唤醒学生心灵中的成功感,这点对中职学生尤为重要。“成功感”之于中职生,是“稀缺资源”,而“成功感”恰恰又是一个人茁壮成长的必需。所以,要给“成功”一个最切合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定位,重视学生的差异,正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切入语文学习的不同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给学生创造“成功”被唤醒的机会,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一个被唤醒的学生,他的潜力是不可预计的,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发展中,他的成长也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