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成为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黄帝内经》精辟指出“上医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现代科学研究表明,1元的预防投入可以节省医药费8.59元。临床经验表明,又可相应节省约100元的重症抢救费。所以说,有效的健康管理不仅节约卫生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健康水平,减少发病率,延长健康寿命。
体育,顾名思义就是身体教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提高全面素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本来就是为健康服务的,体育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很早之前,体育课就改为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而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因为学生的体质与很多因素有关,而体育教学影响的只是一个方面,作用是有,但不是唯一的。体育教学不单纯是传授运动技能或技术,也不等同一般的身体锻炼。它首先是教育,是培养人的健康管理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人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是为人的终身健康服务的。健康管理是人对其身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对个人的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提出个人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对不同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防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3如何进行健康管理
3.1树终身健康管理的理念
高职校的学生正值人生的大好年华,精力旺盛,总以为病不倒,垮不了。学习最重要,不锻炼身体也无妨。年轻人往往忽略体育锻炼,缺乏健康管理的理念。抽烟、饮洒、过劳、熬夜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大有人在。人们之所以经常出现这种危害健康的行为是因为人们对其危害性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健康管理必须贯穿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当身体出现各种微小的病变时,能及时发现、预防,预防不仅节约卫生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健康水平,减少发病率,延长健康寿命。
3.2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健康规划
每个人的健康需求是不同的。人生的不同阶段,健康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人的一生大体可分为生长发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这三个时期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学的特征不同,因此其锻炼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也不相同,生长发育期的要求是促进生长发育,成熟期的要求是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沛的体力,衰退期的要求是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高职校的学生在管理健康时,进行运动锻炼主要是张扬个性各释放压力。可从事相对激烈、对抗或强度转大的运动。豆芽菜型个体可从事健美锻炼;小胖墩型个体可从事减肥锻炼;中年时期锻炼的强度就要开始下降,主要从事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老年时期应从事更低强度的运动。
3.3掌握科学的锻炼、保养身体的知识与方法
不同的运动项目适合不同的人群。运动既不能缺乏,也不能过度。每人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的锻炼方式,并科学地进行健身锻炼。在运动中要学会评估合适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并注意运动损伤的预防。
3.4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可理解为人们的较固定的行为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多种说法,并无定论。我们可以从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中去寻找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的主要是遗传的因素,后天的有环境因素、营养饮食因素、生活作息规律等等。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我们应该对影响健康的可控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即生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是由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接受客观世界的各种刺激,而这些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形成各种定型,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习惯。习惯形成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监督的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方面:合理的膳食、锻炼的习惯、良好的心态。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课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方式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向学生灌输这方面的内容。
3.4.1合理的膳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营养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因素。饮食营养是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迅速的变化,部分居民膳食中肉类、油脂的消费大幅度增加,导致膳食向高脂肪、高热能、低谷类的不正确方向发展。因营养问题所致的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且此类慢性疾病已成为人们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据卫生部统计,2002年我国约有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所以讲究营养要讲合理营养,也就是每日由食物摄入营养物质要适度,既不能缺乏,也不能过度。体育教学中有机会要向学生讲述如何吃得营养、吃得科学、吃得有利健康。要让学生了解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等七大营养素。了解饮食营养的原则。如食物的数量应满足能量的消耗;食物多样营养平衡;合理安排进餐时间。合理的膳食要求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均衡。现在年青人不吃早餐大有人在。因为早上睡懒觉,没时间吃饭或错过了早餐时间。人体经过一晚的代谢,早餐是最重要的。不吃早餐因影响胆汁液的分泌还容易形成胆囊结石。不良的饮食习惯有:暴饮暴食;长期偏食;饮料当水;零食当正餐,光顾不卫生的小食摊等等。
3.4.2锻炼的习惯
体育锻炼被人们作为维护管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大量的科研数据作证明的,也已被人们熟知。科学的锻炼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都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手段。经常参加适合个人特点的体育锻炼是保持人体生理机能,促进健康的方法。体育锻炼能够从根本上增强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3.4.3良好的心态(情绪)
要管理健康必须要会管理情绪。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种种迹象表明,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是管理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管理健康就要管理好心态(情绪)。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机制是长期的、持久的不良情绪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机能失调。如果不良情绪经常出现,长期存在,它会引起过度的神经紧张,造成机体的病变。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高血压等,进而导致一些器官、系统的疾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紧张的情绪刺激可通过下丘脑及其它控制分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如影响T淋巴细胞的成熟,抑制抗体反应,降低巨噬细胞的活动能力,干扰淋巴细胞的再的循环,抑制y球蛋白形成,降低抗体活性等,从而降低机体对病毒、细菌或过敏物的抵抗力而致病。同时,机体免疫力功能的抑制也是引起肿瘤的原因之一。体育与健康课上,要让学生防止不良情绪致病,就需要教会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及时化解那些强烈的、持久的不良情绪。体育与健康课上,体育教师要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1)加强修养、心胸坦荡。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就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个人如果能淡泊名利,就会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反之便会自寻烦恼,早衰早丧。做人一定分有信仰,修身养性,仁智者寿。有了高尚的情操与品格,就能承受不良的刺激,把不良情绪的反应降到最小最低,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2)掌握心态和情绪的调节方法。如何调节与控制过量的情绪反应是学生的一项心理素质。方法很多,主要有调节需求(降低欲望)、知足常乐;意志控制;转化控制;冷化控制;分散刺激;放松精神;积极预防;药物控制等等。
4小结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高校体育/宏观思路/中观策略/微观操作
二十一世纪,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全面发展的时期,其特点是:科技进步迅速,社会分工精细,产业结构优化,信息传递快捷。《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纪要中说:“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在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对待高校体育,应该确立“为大学生终身受益奠基,为新世纪科技竞争育人”的理念来探索、实践高校体育。笔者认为,我们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探索的勇气,从高校体育的三个层面去实践去研究。
1第一层面:宏观思路——立足转变观念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决定教育的质量。树立新的体育观念,可以推动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促进高校体育评价机制的改革。
1.1确立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高校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高校体育不仅仅是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且还应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不间断地独立地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获得终身的效益,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逐渐增多,人们对生活的意识由工作第一,转变为工作、余暇生活并立。认识到享受运动文化是每一个人的权力,体育运动不仅是人生某一阶段的生活内容,是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努力中,持之以恒以至终身从事的运动。
1.2明确新的体育教育目标
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四种素质:一是有新的观念;二是有创新精神;三是善于开拓进取;四是有团队精神,这是高校体育必须承担的目标。
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经历了从“技能”——“体质”——“健康”的演变过程。传统的大学体育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提高竞技水平的手段来达到所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目标定位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术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
长期以来,大学体育目标定位仅仅停留在“以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狭隘争论上,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体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体育教学的目标也由传授运动技能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向转换。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
1.3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要确立新的教育对象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各自的教授和学习而开展的活动方式,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表现形式,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教学思想,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会引起教学过程效果的相应变化。教学模式的优化,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前提和关键,完善体育教学效果必须从这方面入手。
美国体育教育家穆斯卡·莫斯顿(MusksMosston)在其专著《体育教学》一书中在总结了当时较流行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渡的体育教学新模式。近年,我国学者借鉴国外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按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提出互惠式教学的新方式,其内涵为:按照人的学习规律,遵循教育学相关原则,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提供了可能,为学生社会交往提供机会,这种互助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体育教学的技术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互惠互利的两人或多人小组,使两人在技术技能、学习能力、体育情感等方面能互相帮助,互相提供反馈,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2第二层面:中观策略——明确基本要求
21世纪,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将是高校体育的共同目的,其基本要求包括两个方面。
2.1整体健康的要求
整体健康(Wellness)是指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即以主动、负责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身体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为特征的生活方式,美国国家健康中心的科学家制作了一个大学生整体健康示意图,阐述了一种包括身体的、情绪的、心灵的、社会的、智力的、环境的各方面的组成部分,并与所处的文化氛围保持一致的健康结构图(见下图1)。
附图
图1整体健康构成
高校体育必须将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品质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作为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才是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2.2综合素质的要求
如何达到整体健康的目的?向体育索取健康,向体育索取生命的意识和活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是高校体育走向未来的象征。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必须从五方面强化高校体育的内涵(见图2)。
附图
图2大学生在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3第三层面:微观操作——抓住课堂阵地
实施体育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只有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了,才能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高校体育宏观、中观目标的实现必须抓住体育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3.1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存在着内容狭窄、陈旧、脱离实际等问题。许多内容过于注重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教育,而忽视了为终身体育服务的宗旨。因此,要实现宏观思路和中观策略,就必须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3.1.1理论教学内容
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理论教学的现象。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时数,都无法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知”很重要,知是激发行的动机,是情感和自觉性的重要基础。具体的说,就是要努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和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同时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运动保健、运动处方、医务监督、体育养生、体育疗法、体育观赏,这些理论知识,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都是必要的内容。
3.1.2必修内容
在安排高校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时,应该选择使大学为终身受益和可以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它应以个体性项目为主,这样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长期锻炼。如:健身跑、武术(拳、剑术、太极拳)、健美操、体操(单双杠、垫上运动)、游泳(既健身又提高生存能力)、简易健身器的锻炼方法。
3.1.3选修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选修内容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运动项目,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锻炼,使其成为自己的运动专长,以满足今后参加健身活动,竞赛活动和社交活动的需要。选修内容应以各种球类项目为主,教学不必过于教条,学生只要了解该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法规,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之后,就要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竞赛中去,通过竞赛达到不断提高和完善的目的。
3.1.4休闲和娱乐性体育内容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学应适当增加一些休闲体育和娱乐体育的内容,努力为学生拓宽锻炼途径,丰富社会知识,增强对大自然的适应力。如:组织学生参加郊游、登山、海滨浴、自行车越野、各种棋类、体育舞蹈等活动。
3.2改进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彻底改变其划一性、被动性、机械性的教学状况,朝着兴趣性、自主性和丰富性的方面发展,依据现有条件可以逐步吸收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3.2.1激励教学
为了很好的调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的动机。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应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提倡激励教学方法。如目标激励法、特长激励法、平等激励法、竞赛激励法等。
3.2.2主动教学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智力发达的群体。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意识,努力改变那种教条和死板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凭借个人兴趣和猎奇心理,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受来完成这个教育过程。
3.2.3差异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而实施的有区别对待的教学,其指导思想是对学生全面负责,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素质,实行差异分班,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是搞好差异教学的必要条件。
3.2.4高质轻负教学
高质轻负是指在体育过程中,以保证强身效果为前提,把生理和心理的负荷调节到适宜程度的运动方式。其运动负荷心率一般控制在130-150次/min,而强度一般为极限强度的60%。美国学者实验表明:小量多次的活动有可观的累积效应。它能使人获得足以健身的运动量,收到“零存整取”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效应较剧烈运动毫不逊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高质轻负的方法,可以消除学生对运动量过大而产生的厌烦、畏惧、压抑的情绪,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作用。
3.3改革考核评价
现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仍以分数作为衡量定性的标准,它削弱了“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的具体实施。笔者认为,作为体育评价体系的体育考核,如果能将体育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两者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不仅有利于产生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健康奠基,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而且也有利于推进高校体育教改的进程。
3.3.1高校体育考核的框架
体育考核评价应考虑到健康的各个方面,才能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在生理健康的评价方面,对于部分先天运动素质较差的学生和运动能力强,体育基础好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从他们的进步幅度来评价体育成绩。
在生理健康的评价方面,对于部分先天运动素质较差的学生和运动能力强,体育基础好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从他们的进步幅度来评价体育成绩。
在心理健康评价方面,应将学生在运动中是否获得成功与愉快的情感体验,课外社会体育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考评,使大学生通过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运动在浓厚的运动氛围中,心理上产生感受体验,使精神得到升华。
在能力适应性方面的评价,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各方潜能通过体育运动是否得到挖掘,应成为高校体育考核的一个方面。
3.3.2高校体育评价的手段与方法
以下框架是专家们通过调查分析提出的。
项目成绩比例%内容提示
参与频率30记载学生体育的出勤情况
项目成绩30学生可选自己的强项进行测验
体育能力20包括体育的组织能力,竞技能力,协作能力等
体育文化10包括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专项知识等
健康状况10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分解决
【参考文献】
[1]贡和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J].人民教育,2001,(2).
[2]钟振新.试论构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J].西安体院学报,2003,(2).
关键词体育馆大空间气流组织测量
AbstractThroughathoroughmeasurementofthetemperatureandairvelocityfieldsintheoccupiedandnon-occupiedzonesinthegymnasium,evaluatesthecharacteristicsofairdistributioninthespaceandoffersadvisesonresearchandengineeringdesignforthesimilarbuildings.
Keywordsgymnasium,largespace,airdistribution,measurement
1研究背景
体育馆比赛大厅的气流组织,一直是体育馆类大空间建筑设计的一个难点。而气流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水平发挥和比赛成绩,因而比赛大厅气流组织是整个体育馆空调设计的关键。
目前国内在进行体育馆空调气流组织的研究中,普遍采用模拟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尚缺乏大规模的现场实测研究。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由于受现场条件和测试仪器的影响,测量数据不易测准;第二,体育馆属大空间建筑,测试区域面积及高度均较大,因而测点难以布置;第三,由于进行实测的空调系统已投入运行,因而各种测试工况无法全部满足;此外,还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与时间,以及存在着测试时的协调配合等问题。
然而现场实测研究有其必要性,现场测试是在实际运行情况下进行的,其所得出的各种数据均是真实数值,这是任何模拟研究所无法比拟的。不仅可以发现并提出空调系统中的实际问题,而且也可为模拟实验积验证数据,用以改进模拟研究的准确性。因而,现场实测是进行大空间气流组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对北京一大型体育馆比赛大厅非等温工况下的气流组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际测量,积累了相当的实测数据,为今后体育馆的空调设计与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2工程简介
该馆为北京第11亚运会正式比赛馆,建筑面积25300m2,比赛大厅83m×70m,其中比赛场地70m×40m,大厅中部高度为17.5m,南北最低处高度为12.5m。观众席总数为5748个,其中固定座位4668个,活动座位1080个。比赛大厅空调采用全空气系统低速风道集中送风,南北看台采用机部向下送;场地和东西看台采用侧面喷口送风(一般情况下采用大喷口,乒乓球、羽毛球比赛时采用较小的旋流风口),两部分分别设集中空气处理机组。比赛大厅空调设计参数为:夏季室内温度27℃,相对湿度65%;冬季室内温度16℃,相对湿度40%[1]。
3测试介绍
本次测试于2000年7月进行,测试时间内室外平均气温为32.7℃。
测量的内容为在非等温送风状态下,比赛大厅内部的气流组织状况。本次研究的现场实测是在该体育馆比赛大厅东南的场地(包括比赛区和观众席,41.1m×35m)上进行(图1为比赛大厅概貌),较为详尽地描述了该馆的气流组织状况。由于本次测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反映描述非等温工况下的气流组织特性,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温度场的测量上。
图1体育馆比赛大厅概貌
该馆采用将比赛场地与观众席分区进行空调的气流组织形式。测试时间段内,比赛场地东部为喷口侧送,负责该区空调的空调机组送/回风温度经测定分别为23.0℃/26.5℃;观众席为空场情况,南看台东部为旋流风口加散流器上送,负责该区空调的空调机组送/回风温度经测定分别为22.1℃/25.5℃。
在空间布点上,我们利用了馆内顶棚下的检修马道,沿马道在大厅的东南部区域共布置了10组测点(图2中双线圈编号处),每组测点用4~5个温度计测量不同标高的温度值,高差为2m(如图3所示)。考虑到场地上有运动员进行训练活动,经过与馆内工作人员协商,为不影响运动员的正常训练,因此在场上的最低测点高度定在距地8m处。
温度测量采用RHLOG智能型温度自计仪。这种仪器体积小、质量轻、可以预先设定记数的起始时间,定时对目标环境温度进行自动测量,并把测量保存在内部存储器中,不需人工记录,非常适合于在大空间的布点测量。将一组自记式温度计悬挂在事先准备好的线上,由测试人员从检修马道垂下,温度计按照预先设定的起止时间进行读数并自动记录。待测试完毕后,测试人员将温度计取下,并将数据传入电脑进行处理。
此外,还对比赛场地和观众席的人员活动区域(图2中所有编号处)进行了风速和温度的实际测量。所采用的仪器为RH-31A型数字式风速/风温测量仪。在测点的选择上,除了与空间布线的测点相对应以外,还在比赛场地和观众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了测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比赛大厅内部的热状况。
图4、图5为放线悬挂自记式温度计的照片。其中图4为比赛场地上空的一组测点,从图中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为场地送风的侧送射流喷口;图5为观众席上空的一组测点,从图中也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为观众席送风的上送旋流风口。
4测试分析
4.1工作区
4.1.1比赛场地
场地距地2m处平均温度为25.1℃,最高25.7℃,最低24.9℃,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场地的分布均匀。测试时场地上人员较少且热源分布比较平均,这种情况与实际比赛时情况很接近,可以断定,在实际比赛时,是可以满足运动员对场地温度的要求的。
但测试结果显示场地的风速不够平均,比赛场地距2m处平均风速为0.65m/s,最主0.8m/s,最低0.3m/s,如图7所示。在进行篮球比赛时,场地风速可以达到0.5m/s,而实测的平均风速为0.65m/s,是偏大的。因为比赛场地采用喷口侧送形式,所以场地人员活动区域的风速比较不均匀。设计者在考虑进行乒乓球等小球比赛时,场地送风口由喷口切换为旋流风口,这样可以加快送风气流扩散,使场地上风速有所减小。
4.1.2观众席
观众席座位处平均温度为25.3℃,最高26.2℃,最低24.4℃(见图8)。由于测试时观众席为空场情况,因而我们主要对其温度场地均匀性进行一些分析。由测试结果可见,观众席温度的均匀不及比赛场地,这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观众席测点之间存在高度差造成的温度梯度;第二,观众席送风较多,存在着风量调节不平均的问题。
观众席最高温度点出现在第15号测点。由图2可知,该测点们于东看台上部,由于东侧看台观众人数较少,因而设计者在设计时将该区与比赛场地合并在一起进行空调。由侧送喷口送风,看台前部侧下回风,这种气流组织形式造成了看台上部形成涡旋死角,得热较难排除,温度升高。这种气流组织死角通常热湿环境较差,是在设计中需要避免的。
图9为观众席座位处风速实测值,最高1.2m/s,最低0.5m/s,。可以看出:观众席风速普遍高于比赛场地,平均风速为0.79m/s,但对于观众席来说,特别是考虑到因观众看激烈比赛而情绪高涨时,这种风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观众席风速最大点出现在第2,3号测点,风速分别达到了1.2m/s和1.13m/s。由图2可知,这两点位于南看台前排,基本上处于比赛场地射流送风区域和观众席旋流风口上送区域的交界处,其气流流形较为复杂,因而风速偏高的可能性较大。
在实际有观众观看比赛的情况下,会产生相当大的人员发热量,在大空间建筑中,热空气上升会造成上下温度判别增大、上部温度升高;在体育馆建筑中,则会产生后排观众席温度高于前排的情况,使得后排观众席热环境较差。设计者为了抵消这种温度梯度带来的负面结果,按照相反的梯度进行观众席设计温度的取值,后排设计温度稍低而前排稍高,以此改善后排观众的热舒适环境。
在本次测试中,还对南侧看台前后排观众席平均温度的温度梯度进行了比较。由于测试是在空场的情况下进行的,看台上的负荷同有人员是热产生的部分。结果显示,从第二排观众席座位处至最后一排(第18排),其温度值依次减小,温度差为1.15℃,垂直温度梯度达到-0.18℃/m(如图10所示)。对观众席采用不同的设计温度参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值得在体育馆空调设计中参考。
4.2非工作区
4.2.1比赛场地上空
对比赛场地上空平均温度的温度梯度的比较见图11。由图11可知,其温度梯度随高度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距地8~12m内的垂直温度梯度为0.04℃/m,而距地14~16m内的垂直温度梯度达到0.62℃/m。由测得的场地距地2m处的平均温度25.1℃,可以计算出比赛场地内总的垂直温度梯度为0.20℃/m,由于测试条件与实际较为接近,因而这是一个基本上能够代表实际情况的数值。
4.2.2观众席上空
通过对国内高效管理模式的调研分析,目前现行的高校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高校内部自主经营管理模式;承包租赁经营模式;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1、高校内部自主经营管理模式
这是高校体育场地的主要经营管理模式,高校内部的体育教学部对高校内部的体育场进行管理,在满足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的同时,进行对外开放经营管理,学校有偿对外开放的体育场地一般由体育教学部和后勤部门负责体育场的经营,这种经营模式一般没有明确的经营管理标准,并且不单独核算,不利于高校体育场地的经营水平的提高。
2、承包租赁的经营模式
是承包人根据体育场地的自身调节,结合高校内部的使用要求和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包人每年缴纳一部分的费用,并且对体育场地内部的日常管理修缮、设备的维护等,大型的体育设备和维修仍然由高校内部或者是政府出资。承包的高校体育场地必须首先满足高校内部的使用要求,保证对全民健身和运动训练进行服务。承包主要是承包人的短期行为,在承包期间,在体育设施的使用上容易出现短期的行为,不注意体育场地的设施维护,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的流失。
3、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高校的体育场地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的企业来对高校的体育场地进行经营管理,企业内部按照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对体育场地进行管理,内部的管理机构完善,管理规范。该种经营管理的模式的缺陷在于过度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不太注重体育场地的社会效益。
二、区域性高校体育场地经营影响因素研究
区域性高校体育场地的经营受当地影响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地区高校体育场地的自身状况,地区体育场地的经营定位和服务对象,地区体育场地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的消费水平。云南省高校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改善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状况,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为省内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提供有力条件。体育场地的自身状况。体育场地自身的状况是影响体育场地经营管理模式的主要因素,体育场地的功能、规模、场地面积、主要开展的项目等都对体育场地的管理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体育场地的经营的定位和服务对象。高校的体育场地经营定位是满足学生体育训练的基础上对外开放,最大化的利用高校的资源,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兼顾全民健身的发展理念。体育场地的潜在的顾客也是对选择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体育场地的地理位置和居民消费水平。根据体育场地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居民消费水平,采用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对高校体育场地进行管理,实效高效体育场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体育场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高校体育馆的经营发展理念需要突破传统,将体育场地的经营向着多元化、灵活化的模式发展。顺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满足全民健身的需求,为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贡献一份力量。高效体育场地管理模式随着先进管理理念的发展不断进行优化,实现了提高高校体育场地管理经营发展的目标。经营管理的人性化。服务的质量是吸引顾客的主要因素,为了实现高效体育场地的人性化管理,需要进行人性化的改进,设立专门的残障人士的通道,坐席等,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服务至上,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的质量;经营途径的多元化。为了实现高效体育场地的管理模式探索创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开发其他衍生产品,以此来那个增加场馆经济来源,把增加的收入利用到提高场馆的基础设施上,达到良性的循环;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专业化的人才管理队伍对提高场馆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吸纳专门的管理人才,进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管理,相互互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改变现在的以退休运动员、教练员管理的现状,不断吸纳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提高高校体场馆的运作效率。场馆设施的功能多样化。通过对高校内的体育场地进行升级改造,利用校内的优势资源,将运动与休闲,运动和娱乐相结合,建立起多功能的高校体育场地经营体系,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提高体育场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总结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这些现象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思想不集中。当教师在进行讲解、示范教学时,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讲解漫不经心,甚至谈论一些与授课内容无关的话题。二是学生穿戴不符合体育课的要求,不方便学生体育活动。如有的学生赶时髦,穿牛仔裤、高跟鞋、挂钥匙(异物)等。三是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如有的学生练习动作放不开、不标准,不按要求完成任务等。四是我行我素。如有的学生好表现,以引起同学和教师的注意,表现另类,甚至有意或无意地用对抗心态来与教师或同学作对。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违纪现象的原因分析
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违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教材安排问题。当今的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简单、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反感;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欠妥,有的教学动作偏难,学生通过努力无法完成;有的教学动作偏易,学生觉得无趣,不刺激。2.教师行为问题。一些教师的仪态学生不能接受,讲解内容不合理、不生动;示范动作不规范,不成功;教师责任心差,教学情绪低落,也影响到教学效果。3.对学生在课中发生的问题处理不当,不公正。4.场地条件问题。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布局不规范;学生分组活动相互干扰,有时外界环境也会干扰体育教学活动。5.学生心态问题。学生学习体育的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端正,认为体育课是可有可无的,只要学好文化课就足够了;有的学生害怕吃苦,怕脏,怕累,不愿意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等,消极、被动对待体育教学活动;还因为学生体能差,不敢或不想参加练习。
三、维持体育课堂纪律与课堂教学管理的要求
(一)必须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常规训练
为使得体育课堂教学达到优质高效的要求,在教学之初,教师要告诉学生一些重要的教学指标和要求:(1)准确的集合时间、集合地点;(2)落实体育课代表的工作任务;(3)落实体育课规定的教学常规要求。
(二)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活动范围大,要维持课堂纪律并非易事,教师要有掌控全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活动,一旦有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出现时,教师要作出正确分析,并进行研判,这时教师要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整改措施,及时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做到冷静、公正,不能武断办事。尊重学生主体是第一位的。
(三)及时公正、公平地处理违纪行为
教师发现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违纪现象时,要进行正确的研判,并对具体事情进行具体分析,作出相应的处理。一般来讲,发现学生只是消极地对待教学活动时,教师可进行私下处理,如可采用近身暗示、强调任务等方法,以警醒学生注意。但如果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严重地干扰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采取措施,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提醒、制止等方法。要让有明显违纪的学生明白违纪干扰整体行动是不好的行为,并让他(她)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理。如果个别学生是为了表现自己另类,教师可以采用冷处理的办法,不予理睬,让学生知道教师不赞成自己的行为。当然,在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违纪现象时,尽可能不要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更不要为了处理个别事件而停止整个教学活动。
(四)恰如其分地运用奖惩办法
奖惩办法对维持课堂教学纪律,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效进行课堂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进行及时恰当的奖励,正气可以得到肯定。当然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多是精神方面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他的动作真漂亮”“我们请他(她)来为大家做一个示范”等,教师善意的表扬,期待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精神的力量,让学生感到善意和亲切。维持课堂纪律,恰当、及时的惩罚是必须有的。惩罚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暂时中断违纪学生参加课堂体育活动的权利,让学生承担自己违纪行为的后果;(2)批评和教育,让全体学生受到教育,知道什么是违纪的行为,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并且承担相应的处罚,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要有鲜明的德育观,让学生明白惩罚是课堂纪律的要求,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准搞集体惩罚,鼓励表彰还是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流,惩罚一定是在公开、公正的前提下执行的,且执行力一定要到位,这样才有教育意义。
(五)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
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教学组织工作出现了无序,而在无序状态下什么样的问题都有可能发生。教师要十分注意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如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合理利用现有的场地,正确分配器材,合理安排分组练习和运动密度,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的时间。这样,一堂课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始终掌控着课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学习中,可以减少诸多违纪现象的发生。
(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滞后,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质量管理需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只有更新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而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滞后,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有些笼统含糊,有些缺乏可操作性,满足不了体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制约了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体育教学思想不明确,导致对体育课程定位不合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单方面追求学生在校期间的运动素质发展的短期行为,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多方面知识的要求,另一种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相符合。这两种表现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最终导致学生降低体育兴趣,甚至对体育产生冷淡与不满情绪。
(三)缺乏教学质量监控手段,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将教学课目和内容教授给学生,而不负责管理和监督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到的知识,缺乏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信息反馈和监控,这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有些体育教师缺少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考核成绩不能据实统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有了不合格的成绩就相当于企业生产了不合格产品。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对学生的成绩合格率要规定一个控制指标。
(四)体育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学精力投入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受评职称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缺少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以及教师缺失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的信念或精神。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很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容易满足现状,认识不到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实践等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为此,高校必须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倾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五)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阻碍了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其他学科教学的目标一般是为了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独特性和内在要求。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虽然与体育教学部门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二者之间责任分明。教学具有自身的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是一个独立的分支,体育教学必须按照自身的基本规律实施教学,以体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体育学科的教师认识不到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进而产生懈怠心理,阻碍了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高等院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三项功能,其中,服务是指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的。高校体育教学服务功能尤为重要,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之基础,要发挥体育教学服务功能,需要四大要素支持:发挥管理职责的领导作用、合理进行资源管理、加快服务实现进程、优化测试分析与改革机制。这四大要素都必须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核心,以学生为焦点,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以学生这一主体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本原则,促进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和一定的体育知识。只有使这四种要素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可将管理体系分为四个结构要素。
(一)发挥担负管理职责的领导作用
1.教学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方针是体育教学组织全体成员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质量准则。从事体育教学活动,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质量方针,并对质量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保证教学质量方针的稳定性、适宜性。质量目标即该组织为实现方针而制定的目标,必须依据国家、社会、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质量目标。
2.教学质量管理机构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有其管理机构。
3.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包括评审输入和评审输出。
(二)对体育教学资源的管理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师资、管理者、学生、教材和信息、教学设施、教育经费、教学环境七个方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教师的管理包括:教师招聘和晋级、教师进修和培训、教师绩效评价等。
(三)加快服务实现的过程
加快服务实现的过程是指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是提高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核心内容。服务实现的过程包括制订教学计划、选课与分班、选择教材、教务管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结果考核等。在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需求,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为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体育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增强,积极开展各种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建立测试、分析与改革机制
测试、分析和改革机制是对自我进行检测和完善的一种机制。具体包括: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处理学生投诉、建立纠正与预防应对机制、调查学生的满意度、对教学督导进行评价等。建立这种自我完善机制,可以不断提高高校满足学生体育要求的水平,完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三、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要求
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要素,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为了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能够高效运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建立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必须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进行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亘古不变的主题。高校要积极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监控评估体制,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建立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反馈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反馈体系,可以帮助高校了解教师上课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建立“教学信息员”队伍、“教学督导员”队伍以便掌握教师工作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评教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质量管理反馈形式。总之,要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离不开教学质量管理反馈系统。
(三)制定可行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
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目标要包含体育教学的所有内容,使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针对每一项内容制定适合的具体目标,使教学质量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四)建立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责任制度
建立责任制度就是要保证教学质量方针、管理工作、教学目标等能够顺利实施,对涉及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部门明确其职能职责,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比与奖惩制度,使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理解制度的含义和具体内容,对体育教学的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管理。健全的责任制度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四、结语
关键词:习语;变体;认知;框架;范畴;原型
习语是某一语言团体由过去的经验而形成的概念,是人们约定俗成和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它的构成与应用有时不受语法和逻辑规则的制约。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构成、功能与应用有别于其他词语。英语习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在使用中不可改动,其中任何成分不可替换、增减,它具有整体性(compositeness)、凝固性(institutionalization)、不可替代性(irreplaceability)。然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多数习语可以根据语用者的交际需要而进行多方面操作或转换[1],使它们的组成部分不同程度地替换、拆分、扩充、删减、位置更换,以及变换句法功能等,从而使语用者达到渲染气氛、烘托思想情感、突出某种概念或诙谐幽默等效果。英语习语的变体不仅反映了语用者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灵活的创造力,也是认知能力的体现。认知语言学以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realism)认识论为基础,认为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觉动力器官和智力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类的认知能力,就是在这些相互作用、相互体验中得到运用发展。人类通过身体、大脑来体验世界并取得经验。这种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概念,并以特有的方式在语言结构中加以兑现。习语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习语表征为体验性,英语习语的变体是语用者基于自身体验的大脑认知活动,是对固有英语习语形式进行有理据的、灵活加工的产物,是语用者认知能动性和灵活性的反映[2]。本文试以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原型和范畴理论为依据来阐述英语习语变体的认知本质。
一、英语习语变体与框架理论
1.框架理论概述
Fillmore在1982年出版的《框架语义学》(FrameSemantics)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框架理论,即在特定的语言框架中把由于经验而相连的概念划分到同一集合中。框架语义学出自经验主义语义学的传统,认为框架是一种与某些经常重复发生的情景相关的知识概念,强调语言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它将纯语言知识和概念联合起来[3]。
框架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把框架看成是一种体现人类经验的认知结构,研究人类如何通过词语的意义,激活与这个词语紧密相关的成分。人们为了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首先要在大脑中搜索相关的概念结构,这个概念结构为词在语言及言语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背景和动因。这个概念结构就是语义框架。框架由相互关联的概念组成,要理解这一体系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整个概念体系,介绍任何一个概念都会激活所有其他概念[4]7-14。如uncle(叔叔)、aunt(姨妈)、niece(侄女)、nephew(侄子)等词语同属于kinship(亲属)框架的成员。这个框架中的任何一个词语都会激活这个kingship框架。
2.框架理论在英语习语变体中的应用
英语习语中某些词语可以构成语义框架,或者说,英语习语中某个语义概念属于某个语义框架。根据框架理论,英语习语变体是语用者在运用习语的过程中激活了某个语义框架或激活了属于某个语义框架的概念的结果。
请看例句:
He[ZZ(Z]pouredthebeans[ZZ)](他泄露了秘密)。
tospillthebeans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泄露秘密”,在例句中变体为pourthebeans。词语spill可解释为:Tocauseorallow(asubstance)torunorfalloutofacontainer(使溢出,使溅出:造成或让(物质)从容器中跑出或溢出)。而pour的释义是:Tomake(aliquidorgranularsolid)streamorflow,asfromacontainer(倒:使(液体或颗粒状固体)从一容器中流出)。可见spill与pour这两个词同属于“让(物质)从容器中跑出或溢出”这一语义框架,spill这一词所表达的概念,激活了它所属概念体系中相关的概念,使语用者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从而生成了pourthebeans这一变体成语。pour与spill具有共同的属性,属于同一框架,但所表达的语义要比spill更强烈,语用者选择了它,来加强语言效果。
框架理论不仅对规则的语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同时对不规则的语言现象也给予合理解释。例如,在restaurant(餐馆)的框架中,许多通过传统的上下义关系、整体关系等语义关系无法相连的概念,如customer(顾客)、waiter(服务员)、menu(菜单)、order(点菜)等获得了一种联系,即它们同属于restaurant(餐馆)这一语义框架中。再如,commercialtrading(商品交易)是一个认知框架,它包括四个语义要素:buyer(买方)、seller(卖方)、commodity(商品)和price(价格)。基于这种框架理论,英语习语变体的某些现象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请看以下例句:
Itisveryeasyforthoseacademicstolookoutoftheir[ZZ(Z]carpetedivorytower[ZZ)]acrossthequagmireofbusinessstagnation(对那些高等学府里的人来说,他们很容易透过他们舒适的象牙塔看到外面经济停滞的困境)。
英语习语ivorytower象牙之塔(高等学府,逃避现实生活的隐蔽处)被变体为carpetedivorytower。tower(塔楼)这个语义框架可包含其他一些与其相关的概念,如地板、楼梯、塔顶等等。那么,由staircase(楼梯)或floor(地板)我们会联想到carpetedstaircase,即铺了地毯的楼梯,或carpetedfloor,铺了地毯的地板。那么,tower就变成了carpetedtower。carpet与tower在词义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在框架理论下,它们却会很自然地被联系在一起,引起语用者的联想,产生了习语变体,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3.英语习语变体与视角的关系
视角(perspective)也是框架语义学所涉及到的描述语言的方法。视角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认知主体从不同的意向出发来观察同一情景或事件便可以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我们说出的每一个句子或每一段话语都有一个特定的视角,而进入我们视角的成分成为句子的核心成分[5]162。对一个事件,不同的句子可能有不同的视角。
下面的两个例子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同一件事情:
(1)BostonBridgecollapsed(波士顿大桥坍塌了)。
(2)thecollapseofBostonBridge(波士顿大桥的坍塌)。
例(1)描述的似乎是大桥坍塌的整个过程,观察的视角放在时间的不同状态的动态移动过程,所以凸显的是时间关系,具体体现为动词:collapsed。例(2)描述的是发生大桥坍塌的这样一个事件,凸显的是整个坍塌过程的结果。这种凸显是认知者以动词认知域为基体,进行更高层次的认知处理和概念化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状态是作为一个完型加以记录的,所以凸显的是非时间关系,具体体现为名词或名词化:thecollapse[5]163。英语习语变体也是语用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的结果。
请看例句:
Idoubtedwhether,evenwithmuchburningofthemidnightoil,Icouldassembletheanthologybythedeadlinesuggested(我怀疑,即使是点灯熬油我也不能如期完成诗集的编纂)。
在这句话里,英语习语toburnthemidnightoil(熬夜)被变体为theburningofthemidnightoil。习语原型toburnthemidnightoil所展现的是熬夜的过程,强调的是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语用者将它变体为theburningofthemidnightoil,与介词with连用,变成了完成任务(即如期完成诗集的编纂)的方式,是将熬夜这一动作概念化,由toburn变成了theburning,这反映了语用者以不同的视角来运用习语。
再如:comeofage(达到法定年龄)可变体为comeofcollegeage(达到上大学的年龄);keepcompany(结交)可变体为keepratherdisreputablecompany(与不三不四的人鬼混);force(ordrive)tothewall(逼某人至绝境)可变体为forcetothefinancialwall(逼某人至经济绝境);jumpthequeue(插队,抢先获得某物)可变体为jumptheimmigrationqueue(抢先办理移民居住手续)。这些例子说明,语用者,即认知主体从不同的意向出发来观察同一情景或事件,如age,company,wall,queue这些词,使它们在新的视角下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些词前面的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就是语用者观察事物的新视野,这样一来,这些英语习语在原有的意思上得到发展、扩充,产生新的内容。这种变体说明语义联系着场景(scene),场景必须经过语言使用者的视角才能进入语言,并与语义发生联系[5]163。
二、英语习语变体与基体(base)和侧影(profile)理论
在框架语义理论里,显像指代词语象征的概念(相当于我们以往所说的指称意义),又经常被称为概念显像;框架则用来指解概念显像所需的背景知识或概念结构,也可以看成是概念显像所蕴涵的背景知识或概念结构[6]。根据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词的意义由基体(base)和侧影(profile)两部分构成。基体指的是语义结构在相关的认知域中所覆盖的范围,即框架,如kinship一词,它是个基体,覆盖了“亲属”这一范畴,而侧影是在基体部分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部分内容,即显像。如uncle,它是个侧影,是“亲属”范畴中的一员。词义就是依托于基体语义域而成为侧影的部分。再如radius(半径)这一概念只有依托于基体语义域circle(圆)才能得以理解。可见,base就是个整体,profile的意义只有在base中才能确定。Fillmore曾经这样定义框架这个概念:“当使用‘框架’这个术语时,我心里想到的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概念体系,对这个体系中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都必须依赖对其所属的整个结构的理解。”[4]14-16
我们再以上面的句子为例,用基体(base)与侧影(profile)理论来解释说明习语变体现象。
Itisveryeasyforthoseacademicstolookoutoftheir[ZZ(Z]carpetedivorytower[ZZ)]acrossthequagmireofbusinessstagnation.
在carpetedivorytower这个变体的习语中,carpet属于tower这个语义框架范畴的一员,carpet是侧影(profile),tower是基体(base),要理解carpet所表达的概念,首先要理解tower这个基体所覆盖的概念,如地板、楼梯、塔顶以及地毯等等。语用者在识解这个习语的过程中,tower的这个基体引发了carpet这个侧影,并被激活,产生联想,导致习语变体。
三、英语习语变体与原型范畴理论
1.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与框架理论有密切的关联,都涉及到语义的范畴问题。世界是由性质不同、形状各异、色彩有别的事物组成的。人们为了清楚地认识世界,把这些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理出头绪加以区分,便采用了分类这一基本的方法。分类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分类的心理过程就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而范畴化的产物就是“认知范畴”(cognitivecategories)[7]2-14。美国心理学家Rosch指出:“人类的类属划分不应被看做是历史事件的偶然性的产物,也不应被看做是某些人一时兴致的产物。”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来,在范畴化的过程中,人们对属于不同类别的事物进行区分,将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归成一类,然后提取某一个范畴中的物体所具有的共同属性[8]。如robin(知更鸟)、sparrow(麻雀)、ostrich(鸵鸟)等均属于一个范畴,即bird(鸟类)的范畴,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属性。
范畴化或概念形成过程具有认知特征,是一种认知活动。范畴化完全可以被看做是人类心理标记的集合,它存在于心智之中,受直觉和感知的影响,并可以根据认知的目标和需要进行调节[7]60-90。
2.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所说的原型就是一个概念范畴或语言范畴中最具有突显性和代表性的成员。原型被看做是认知参照点。因为原型通常具有认知上的突显性,它们最容易贮存和提取。一个范畴的原型通常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事物,当问及一个范畴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范畴的原型成员[8]。如当说到鸟的时候,人们会自然地首先想到麻雀、燕子而不是鸵鸟、企鹅,因为前者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所以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原型在范畴中起决定性作用。范畴是以原型为中心而构建的。
3.“家族相似性”理论
原型之所以能最好地表征范畴,是因为它有更多的特征与该范畴的其他成员相同,但是,这不是该范畴的全部成员都具有的共同特征。如robin(知更鸟)、sparrow(麻雀)、ostrich(鸵鸟)等同属于鸟类的范畴,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却不完全相同。范畴的其他成员之间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这些联系就如同一个家族成员的容貌都具有一些相似性,但彼此相似的情况又各有差异一样,Wittgenstein把这些联系称为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的“家族相似性”。Jackendoff认为,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个具体范畴的事例必须以范畴内部的某些联系为理据。同一范畴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一些联系,正是各种不同事物的各种不同的联系组成了各种不同的范畴。根据“家族相似性”原理,一个范畴的所有成员,是由具有互相重叠特征的网络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相似性有时是一种总体上的相似性,有时却是一种细节上的相似性[7]24-41。以动物为例,动物按其特点被划分为多种类型,如猫科动物、鼠科动物等等。猫和老虎并不完全相同,但却属于同一家族。
4.“原型”和“非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出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之分,即“原型”和“非原型”这个事实。在原型理论中,完全符合范畴规定的是原型成员,部分符合规定的,则属于非原型成员。原型成员处于范畴的中心,其他成员则视其与原型成员的相似程度分别处于从原型到非原型之间的各个位置上并具有不同的范畴隶属度[8]。如麻雀、燕子在鸟类范畴中是原型成员,处于核心位置,而企鹅、鸵鸟的范畴隶属度最低,处于边缘位置,属于非原型成员。
5.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习语变体中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英语习语变体的这种语言现象置于原型范畴的理论下来探讨其认知特性。
请看例句:
(1)a.IsArafathisbrother''''skeeper(此事与阿拉法特有关系吗)?
b.InDenmarknooneishissister''''skeeper(在丹麦,人们都是各顾各的)。
以上两句中被变体的原型英语习语为:AmImybrother''''skeeper(此事与我无关)。
(2)WeshouldnotentirelyrelyontheJapaneseevenwhentheyarenotbearinggifts(我们不能完全依靠日本人)。
原型英语习语为:TrustnottheGreekswhentheycomebearinggifts(即使希腊人带来礼物也不要相信他们;不要相信敌人)。
(3)Criticshavehad150yearstodowhattheywantedwithitandtheydidnothing.SoMariesteppedinwherecriticsfeartotread(评论家们花了150多年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一事无成。而玛丽竟敢来接手连评论家们都不能做的事)。
原型英语习语为:Foolsrushinwhereangelsfeartotread(傻瓜总是胆大妄为)。
在例句(1)a和b中,习语AmImybrother''''skeeper中的“I”被变体为Arafat和noone。在例句(2)中,习语trustnottheGreekswhentheycomebearinggifts中的theGreeks被变体为theJapanese。在例句(3)中,习语Foolsrushinwhereangelsfeartotread中的fools和angels被变体为Marie和critics。不难看出,I,theGreeks,Fools和angels这几个在原型习语中被变体的词同属于一个范畴,其原型应该是human(人类)。在human范畴中,I,theGreeks,Fools是典型的成员;angel具有相似性,处于边缘地位。在这些习语变体的过程中,原型human具有认知突显性,成为一个认知参照点,语用者围绕原型进行相关推理。这种推理是建立在参考原型相似性类比基础上的,语用者之所以能够灵活地变动习语使之恰当地表达具体内容,就是利用了词语纵横交错的相似性网络和属性,自然而然地改变替换原型习语中的某些成分,虽然词语被替换,然而词语的属性并未改变,都是围绕着human这一原型变体的[7]133。因此说,以上几个习语的变体是认知范畴化的产物,是原型范畴理论的体现。
四、结语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语言的运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准确、恰当地运用习语会使语言变得生动有力,而能够了解并掌握习语的转换功能,灵活运用习语则更会使语言锦上添花,使静止的语言产生立体的效果,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论述了英语习语变体现象,目的在于更清楚地理解英语习语变体的认知特点与本质,对习语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有更透彻的理解,并能创造性地应用。
参考文献:
[1]FernandoC.Idiomsandidiomaticit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42-56.
[2]王洪刚.体验性、创造性与关联性:习语理解和加工的认知基础[J].外语学刊,2005(6):51-55.
[3]朱永生.框架理论对语境动态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1-4.
[4]克罗夫特.认知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6]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8):142-147.
而“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一内容的复习教学,也必须讲究“得体”。
交际语言的“得体”,是指注意语境,注意对象,在什么场合下该讲什么话,在什么对象面前该讲什么话等。
“语言的实际运用”复习教学的“得体”,是指体现复习课的特点,在了解该内容在初中六册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理清主次,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做到提纲挈领,有的放矢。
“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这一教学内容,虽到初五册和初六册课本才明确地提出来,但这个知识点却贯穿于初中语文课本的始终。例如第一册“要说得清楚简洁”;第二册“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说话要连贯、严密”;第三册“说话要看对象”、“说话要讲究方式”;第四册“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说话要注意语言美”,等等,都属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范畴。
过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囿于陈旧的教学观念,重读写,轻听说,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一内容重视得不够,或置之不理,不安排教学,或放任自流,不认真组织教学,这就不仅为复习教学造成困难,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初中毕业前的复习阶段,必须安排“语言的实际运用”的复习。但这一教学内容涉及点多,分布面广,而按复习计划,我们只能安排一个课时的复习。在有限的一个课时里,怎样组织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必须做到复习教学的“得体”。
第一,必须体现复习课的特点。复习课的特点是信息容量大,训练性强,尤其是讲究口头和笔头训练的“语言的实际运用”更应强调这一点。因此,在进行复习时,切忌停留在口头讲述上,也不宜简单重复过去解答过的题目,最好能避开课本里已做过的例题,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重新设计训练题。这些训练题应分为两类,即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分项训练是“简明”、“连贯”、“得体”三个内容的单项训练,综合训练则熔“简明”、“连贯”、“得体”三个内容于一炉,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样训练,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新鲜感,可以激发学生联系旧知、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必须明确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教材没有阐述,但却是学生系统掌握“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一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必须向学生讲明白。“简明”是对语言本身的要求;“连贯”是语言和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得体”是语言和语言所涉及对象的交际要求。
简明、连贯、得体是对语言运用的不同要求,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的。简明是连贯和得体的基础,语言不简明,就无从谈连贯和得体。连贯是语言在简明的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又是得体语言的基础;如果不注意语言交际的得体,光有简明、连贯的语言,同样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这些内容层次较高,含义较深,但初三年级学生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只有让他们能够这样理解,他们才能从“知其然”的状态进入“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第三,提纲挈领,确定复习要点。“语言的实际运用”分散在六册教材中的十三个地方,复习时不能不分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仔细推敲教材,就不难发现,“简明”、“连贯”、“得体”这三项内容就是教材中十三个知识点的纲。以纲带目,可以梳理出如下扼要的三点。
简明:①用词准确,②句子无歧义,③语序合理,④不重复哆嗦。
连贯:①中心明确,②句序合理,③过渡自然。
得体:①注意场合,②注意对象,③注意礼貌,④注意文体。
这样梳理,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做到胸有成竹,纲举目张。
第四,精心设计复习训练题。做训练题,是对复习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步骤,训练题设计得好,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训练题,除了要体现复习的要点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用发生在他们身边而又不知如何处置的事设例,以增强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例如,初三年级学生李向明在公园里看见一中年男子随手丢了一块果皮,他跑上前去拦住那人说:“你这个人,怎么不讲文明,乱丢果皮?去,把它捡起来!”李向明这样说对吗?为什么?如果你也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说、怎么做?
2、联系校园文化中某些众所周知而又为学生们熟视无睹的语言现象设例,激发他们的逆向思维。例如,某歌星演唱的《一封家书》,歌词的结尾“此致敬礼”是否得体?说说你的看法。这类题目旨在启发学生留意文化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引导他们辩证地思考问题。
3、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设例。例如暑假期间,李刚到北京姑姑家度假,新学期开学前几天,他患了感冒,发烧、头痛,不能按时赶回学校上课,他打电话向班主任张老师请假,接电话的是张老师的爱人,她告诉李刚说张老师不在家。李刚请她代为转告张老师自己因感冒不能按时回校。请将这些情况用对话形式表达出来。这类题让学生明确,打长话不能重复罗嗦,必须尽量简明扼要。
4、用与他们当前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设例。例如,今年中考志愿表上,录取的学校有四个类别:中专、中师、高中、职高。假如你已被通知参加中师类学校的面试,你将通过怎样的语言使面试老师毫不犹豫地录取你?做这样的题,学生们会全神贯注,认真思考。
体验式学习强调并鼓励将具体的教学行为和抽象思考连接起来,进而能让学习活动取得最大的效果,是一个“体验-反思-延伸思考-具体应用”循环往复的过程(见图1),体验式学习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让参与者或者学生对学到的东西有一种“所有感”,它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大幅提升知识的转移,最终促使学生将学习和表现视为自己的责任,从而真正让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2]。1)体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会产生学习经验,但这些经验都必须要经过妥善的“处理”才能形成某些学习目的,而学习的目标一旦建立,就可以选择许多类型的活动和经验以促成设定目标的实现。当学生参与某一项特定的活动并有了具体的亲身体验后,就形成了经验的“资料产生”阶段。但若是图1体验式学习的循环过程“资料”停在该阶段,留下来的也只能是一些琐碎的、零散的活动经验罢了。2)反思。仅仅是有“体验”经历,不见得就会有“学习”的发生,还必须要借助反思的过程将新的经验和旧的经验整合起来,只有借助了反思,经验才能转化为体验式学习。需要强调的是,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得到经验,还需要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来回顾和反思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所见、所感及所悟。而这一阶段的反思过程,可以是个人的自我反思,也可以是借助教师的引导或者课堂的讨论,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将经验变为实际知识成果。3)延伸思考。体验式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寻找规律、特征或者模式,这些规律、特征或者模式能将原本分离的事件联系起来,通过研究人们的情感、想法、行为或者观察是否带有某种规律,进而实现将经验进行延伸。如果说参与体验式学习的学生要将在虚拟的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条理化的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那么,学生就必须要有能力将该经验进行推广,由此及彼,学会关联。而此时,学生就必须要根据虚拟活动中的经验,以及通过反思而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在这一阶段,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教师,通常都会询问参与的学生类似的话“所以呢?”也就是说,“延伸思考”需要的是“可能会是什么?”或者“可能会发生什么?”之类学生经过思维折射后的想法。可以说,“延伸思考”这一阶段扮演了“旧经验”即“体验阶段”和“新经验”或“新行为”之间的最重要的转换角色,而不是专注于“体验阶段”的“旧经验”发生了什么。4)应用。这个阶段的学生要面临教师“接下来呢?”或者“今后若是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你该如何去做”的询问,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拟定计划,将前一阶段得到的延伸思考付诸行动。将注意力从体验转移到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况或情境,正是体验式学习吸引人和有意义之处。根据体验式学习的循环过程,“应用”之后将再次指向“体验”。这表示本次的“应用”学习成果将会成为下一次“体验”的背景知识。当体验式学习循环过程的4个阶段完成后,又回到起点,等着下一次新体验的启动,进入再一次的循环。
2具体应用
1)体验内容的设计。体验式学习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并不直接在第一时间向接受体验式学习的人员讲解某种特定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最初设计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过体验后,了解和掌握体验活动本身所蕴含的理论知识或技能,进而促成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得到稳步提高。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之后深谙其中寓意的体验式活动成千上万,如何在保证教学效果不变的同时又能保持与课堂教学计划一致的目标下完成体验式学习过程呢?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设计体验式学习内容时保持与课堂教学计划一致。2)学生参与体验,积累“学习资料”。如体验式学习循环过程表明,每个人对于“经验”的积累,都需要经历一段各自亲身体验的过程,只有亲身体验后,才能对学习的目标产生深刻感受。因此,授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主题目标,选择和设计一项与本次课程教学目标一致的项目,在课程的导入阶段,将设计或选择的项目引入课堂。在《体育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人数通常在100人左右,为了更大程度上发挥体验式学习的效果,发挥在体验过程中“团队”的熔炼和发展效用,此时可在课堂上进行如下的分段教学:第1阶段,要求学生随意或按要求组建5个20人左右的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临时的负责人,配发相应的道具,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的“团队文化”建设,如“团队”的名称、口号、队徽及队旗。因为体验式学了具有锻炼和提高个人的技能功效之外,更强调“团队”的熔炼和发展。第2阶段,完成“团队文化”建设之后,就进入限时的实际体验活动环节。在这一阶段,授课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本次体验活动过程中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以及在完成目标任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及要求。如在《体育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涉及“沟通”与“执行”2个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分别设计和实施“盲人方阵”和“珠行万里”2个体验活动,2个活动的体验时间分别被限制为在40min内完成。在“盲人方阵”的体验过程中,参与的学生被要求佩戴眼罩,形成“盲人”状态,在任务完成之前,任何人不允许摘下眼罩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体完成搭建最大化的正方形。在目标一致而具体操作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完成规定的任务?没有沟通是完不成任务的。在“珠行万里”的体验过程中,参与的学生被要求在仅使用一根手指且不得借助其他任何外力的前提下,集体将一根塑料PVC管升起和下降到一定高度。没有高效的执行力,同样大家只能是“望管兴叹”了。通过40min的实际体验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地积累了学习“沟通”或“执行”这一学习目标的“资料”,继而在下一步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会把个人积累的零散的如何保证“沟通”或者“协调”等“学习资料”加以分析和讨论。最终,学生的体验过程与体验感受会与教学目标形成一致。3)体验结束后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让学生学会在体验后的“反思”。体验结束后的分组或集体讨论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进行实际体验活动之前,教师已经根据本次课堂的教学主题设计出此次的体验活动,整个体验过程将是此次课堂教学主题的生动再现。其次,参与的学生在正确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主题之前,对于体验的内容完全不了解,而在体验结束后的讨论环节,学生的感受和领会则会更准确和更深刻,也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原本是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以上述“盲人方阵”体验活动为例,40min后,无论体验活动的学生是否完成任务,活动立即停止。授课教师在表扬全体同学积极参与之后,可以针对完成了任务的“团队”提出要求“将团队顺利完成任务的主要原因,在经过集体讨论之后进行汇报。”针对未完成任务的“团队”提出要求“讨论团队失败的原因并进行最后总结。”接下来,学生之间的讨论将是积极的、踊跃的,也是具有针对性的。面对与其有直接关联的任务,他们的感受和体会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也是最能接近“沟通”这一教学主题要求的。因为他们的讨论大都会集中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各自“信息与要求”的上下传递形式是否有效、传递的类型是否可行以及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等方面,这正是教学主题所要涉及的教学内容———“沟通”的定义、方式、途径及障碍。从而使学生通过体验之后的“反思”,进入课程的正式理论教学环节,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程转变。4)由此及彼,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与个人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延伸思考”以及实际“应用”。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最终的讨论结果或许是形形、深浅不一的。若想将众多的认识与理解归纳为大部分学生认可和接受的结论,教师此时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主题而设计的体验活动本身,即是对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是对周围现象的一个反映,教师根据对课堂教学主题的把握,根据对活动和现象所反映出来的理论知识点加以阐述和讲解,学生结合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会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是传统教学中枯燥的说教和讲解所无法比拟的。
3注意事项
体验式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限定了条件和情形的各种活动,并需要借助道具的使用,学生真正的从过去安静的“座位式学习”变为活跃的“体验式学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体验式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体验式学习的场所尽可能空旷。体验式学习要求学生是在“做中学”,学生就必须从座位上“走出来”进行实际体验,因此将体验式学习引入体育管理类课程教学时,教学场所不应放在教室内,因为过多的桌椅占用了学生活动空间,会影响体验效果及教学效果。2)体验式学习内容的设计应遵循“本土化”和“生活化”。在国内,体验式学习又被称为是拓展训练,它来源于国外的OutwardBound,是一个“舶来品”,因其具有非常好的学习和教育效果而受到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在使用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和模式上,必须“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设计和使用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项目,以免学生“难以接受”而拒绝参与体验[3]。3)教师需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注意记录和归纳。如前面所述,因为学生在体验之前对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及要参与的体验活动内容并不知情,因此在体验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最为自然和真实,教师可根据此状况将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与教学主题相悖的种种语言及行为表现一一记录和归纳,从而便于在讨论阶段抛出问题,寻求学生的解答,最终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教学中的知识要点。所谓“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便是如此。4)教师的引导应注重“”。每个人对于身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当教师的最终观点与个别学生的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尊重学生的观点或看法,课后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观点存在的内在原因,进而做出最终判断。正如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的“世界上没有2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任何教师不可能要求在信息社会条件下的当代大学生,全盘接受我们的观点和立场,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4体验式学习引入体育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