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端午节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出自苏轼《浣溪沙·端午》。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出自张耒《和端午》。
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出自边贡《午日观竞渡》。
5、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出自舒頔《小重山·端午》。
6、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出自文天祥《端午即事》。
各位同学,我念一首儿歌给大家听。“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同学们,儿歌里说的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这一天,吃粽子,尝咸蛋,划龙船,挂艾草形成了端午节独特的风俗。今年的端午节是5月28日,本周星期四。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但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00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学习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一、明确了民俗背景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传统佳节。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午。当天有很多传统活动: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故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中华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传统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机会,为引导学生过好端午这一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坚持了节前抓宣传
1、在全校范围内召开各类会议,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动员,要求各班级做到节前有宣传、节日有活动、节后有总结。确保这次活动质量和效果,不走过场。
2、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阵地,通过校园广播,专栏,网络等媒体宣传,通过制作并张贴宣传画营造节日气氛,提高同学们的认知水平,丰富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和民俗知识。
3、利用学校例会、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队)会,举行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通过开展诵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把诵读活动变成了一次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三、坚持了节中搞活动
首先,为了确保活动开展,我校召开了行政会议,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专题研究活动方案、评分办法和奖励措施。落实了分工和职责。其次,公示方案。学校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方案张贴出来,使教师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再次,组织报名。全校教师踊跃报名,积极参加“我们的端午节”主题诵读活动。截止月日上午,全校共有名师生报名参与活动,参与率达%。活动形式主要包括6种:
1、不少同学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仍然较少,因此学校在周一升旗仪式中安排学生演讲关于端午节日的有关讯息。2、学校宣传部作了以“欢乐端午”为主题的黑板报,为端午节到来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3、学校组织各班召开班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宣扬理国。4.、班级还召开了“传统节日之端午节”学习会,通过学习交流,增强了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也培养了大家的兴趣。5、开展了“我们的端午节”主题诵读活动,评选了一等奖名,二等奖名,三等奖名。有力地促进和引导我校教师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6、学校特意策划了以“端午”为主题的演讲故事活动。师生人人上台讲体会,谈感受。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回顾历史,乐谈粽子,通过举办各种比赛,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和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小学生端午节演讲稿 同学们,老师:
大家好!我是木瑾瑾!马上我们迎来的就是端午节,听到这个节日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但我还是要为大家介绍介绍!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是五月三十日,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天等。
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吧!归纳起来,大概有几点吧:一,纪念屈原,屈原是楚国诗人,他在这天汩罗江殉国。二,迎接伍子胥,当时人们把伍子胥视为河神。三,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她只有十四岁,每日每夜沿江痛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她父亲的尸体。四,迎涛神,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后来人们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节我们会吃粽子,都是用艾叶包的,家人在一起吃,其乐融融,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粽子的品种很多,有蛋黄粽,有肉粽,还有蜜枣粽等。我们还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划龙舟是为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龙舟不是一个人在划,而是十几个人一起划,有一个人在前面击鼓。龙舟的样子更是美轮美奂,非常精致,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们都是精雕细琢。我们还会看到街上的妇女都带着艾虎,人们认为艾虎可以驱邪,小孩子们还会戴着香囊,可以驱避毒虫。今天就讲到这里了,端午节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绍喽!
初中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旳各位老师、亲爱旳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XX年的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
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XX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高中端午节演讲稿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这首诗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
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
20xx端午节主题演讲稿范文一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在此佳节来临之际,我祝所有朋友们节日快乐,合家幸福!
端午节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举行的仪式或庆典。全民认同并参与,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疫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 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演讲稿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既“端午情结”。
我们永远纪念中华民族之魂,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0xx端午节主题演讲稿范文二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的主题是《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xx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这一传统佳节吧!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20xx端午节主题演讲稿范文三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
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刚过,但屈原的故事我们长留心间。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一片冰心,穿透了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光耀在中华大地。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铸造了我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这就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现在,端午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正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是现代人如果只是吃粽子,或是看看电视里的划龙舟,就失去了端午节原本的意义。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
让我们永远纪念中华民族之魂,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集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离世已有2300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同学们早上好,我们刚刚结束三天的假期回到学校。
放假开心吗?(开心)
我们这次是因为什么节日比平时多放一天假?(端午)
很好,我们前天刚过完一个开心的节日,端午。谁来说说看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于2009年9月30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到端午,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其它国家的节日——韩国江陵端午祭, 2005年11月25日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当时的中国人心中造成极大的冲击。我们在座的同学那个时候年龄都很小甚至刚出生,可能无法体会当时这件事在中国人中间引起的震动。
但我相信,我们的老师们,我们的家长们,很多人都对那件事有着深刻记忆。当时中国人听到这件事最大的感受就是:韩国人太了。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我们华夏民族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一个节日,它怎么就变成你韩国人的节日?你还要把它申请为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当年的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件事极大地刺痛了中国人的心。
但现实就是现实,不管你有多愤怒,他们的申请终究是成功了,每年的端午节期间,江陵会迎来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达百万之多。中国人只能安慰自己,他们的是江陵端午祭,我们的是端午节,不是一回事,没什么好气的。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
但是,这件事对我们的确有着很大的触动。在此之前,每当有人大代表提出将我们的传统节假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时,响应者总是寥寥无几。但这件事之后,我们痛定思痛,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终于,在两年后,通过了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的规定,从2008年开始实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五年级同学,你们在一年级的那个
中秋节还是不放假的,但二年级起,你们的清明、端午、中秋就开始放假了。这一天,意义很重大。一是弘扬中国文化,二是让大家不要忘本,忘记中国的传统,在传统节日里能与家人共渡。
几年之后,我回头看韩国成功将端午节申请为自己的文化遗产,突然觉得我们没有任何资格指责他们。端午节是我们的又怎么样,如果我们自己不重视,不珍惜,你能怪别人重视它珍惜它吗?
就象两个月前我在办公室给朗诵组的同学试新订做的汉服,有好几个小同学在办公室外面很新奇地说“韩服韩服”。去年,在成都有一个穿着汉服上街的女孩子,被一些小年青人当成是日本的和服,强迫她脱下来当街烧掉。为什么会有这种误会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汉服消失了,但是在韩国在日本,他们从我们这里学去的民族服装去保存完好。
同样,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这些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很多在韩国和日本都保存完好,有些甚至比中国还隆重。
传统节日是我们祖先流传几千前形成的文化遗产,连别人都很重视很珍惜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不重视呢?
但反观现在,我们的同学们能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的寥寥无几,反而说起西方的圣诞节、平安夜、万圣节之类的是头头是道。其实,这些节日跟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它们所产生的文化背景所表达的信仰与我们完全就不是一个文化体系。之所以大家会熟悉那些节日,完全是商家为了商业目的而进行的炒作。但很不幸的是这种炒作居然这么成功。
在这里我向大家提一个要求。从现在起,我不希望我再在圣诞节收到任何同学的礼物和祝福。因为圣诞节,是西方基督教庆祝耶稣诞生的一个宗教节日。而我是中国人,我不信基督教。耶稣是哪一天诞生的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很喜欢老师,你想表达一下对我的祝福,请你在教师节给我教师的祝福,或者在元旦给我一个新年的祝福。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这种行为不够时尚,不够国际化,但我只想说,在我们连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都快要被丢弃完毕的时候,有什么心情或资格去追求那些与自己无关的时尚呢?
从去年起,我就在期待,通过某一次国旗下的讲话,向大家系列地详细地介绍我们的传统节日,它们的来源、传说,它们的风俗,它们对我们中国人的意义。但当昨天晚上我开始准备这篇讲稿时,发现短短的几分钟根本不足以表达出我们这么多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因此,我今天只能笼统地向大家宣传,我们的传统节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我们汉族人的意义。我希望并提出要求,从接下来的这一个学年,每当有与传统节日最相邻近的那个升旗仪式,轮到的班级自觉地去查找关于这个节日的各种资料,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中,介绍给我们所有的同学。
我希望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珍爱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你今后身处何方,请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名叫炎黄,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 今天是星期二,昨天是五月初五,我们又站在了操场上,看我们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的由来》。
一、端午采艾与妇女卫生
五月五日这天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日子,五月也是夏季禁忌最多的一个月份。在早,北方人们对五月的认识是这样的:“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戒斋,处必掩身,勿躁,止生色,勿或进,薄滋味,勿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刑事勿行,以定晏阴之所成。”[1]后来,五月被视为“恶月”,在史籍中不断有记载。《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齐国孟尝君田文五月生,其父婴说:“五月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异苑》也称五月为死亡之月。
在中国百姓民间信仰里,五月为恶月,因此其心理状态是辟邪、厌疫。辟邪趋吉的主要方式是插艾。民谚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对采艾的最早记载要推到《诗经》,其《王风·采葛》里有“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的诗句。而负责采集的多是妇女。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有在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朝鲜族在五月初五当天日出之前,人们相约到野外采集艾蒿,日后作为药或熏蚊驱虫。达斡尔族也将五月五日所采的艾蒿,插在帽子上,夹在耳朵或衣服上。纳西族端午也插艾叶、菖蒲和麦穗,以示神灵保佑住宅安宁”[2]。
艾草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药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专门记录古代楚地岁时节日风俗习惯的笔记体散文。谭麟在《荆楚岁时记译注》中将此书反映的内容归为七类:历史事件与人物,农事生产,防病、治病及卫生,祭祖祭神等。采艾习俗被归为防病、治病及卫生一类。王毓荣《荆楚岁时记校注》对采艾习俗记载如下:“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按: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艾是也。’”[3]艾味苦,是一种药材,叶子有香气可入药,内服可作止血剂。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地民间谚语有“善正月,恶五月”之说。从五月开始,江南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潮湿炎热,各种病菌蚊虫开始繁殖,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各种疾病的滋扰。此时,人们除了坚守一些禁忌外,也会借助外力来祈求平安度过此月。插艾和菖蒲便是其中最主要的外力。《史记·河渠书》记载有“诸夏艾安”,也就是太平无事的意思。菖蒲的形状像利剑,有抵御的意思。顾禄《清嘉录》卷五有关于菖蒲的记载,“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用。”
从医药学上说,艾蒿与菖蒲都是妇科的良药。菖蒲的根状茎可作药用,为芳香健胃剂,还有通淋的作用,可治疗淋病引起的盆腔炎、痛经、不孕等症状。艾蒿的功能在于养血、暖子宫,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胎漏下血、带下等症。这些正是端午节称作女儿节的意义所在。
二、端午食粽与生育巫术
端午食品的代表是粽子。过端午节的各民族都有食棕的习俗,粽子是由妇女做的。粽子有两种,一为“角黍”,做法是把粽叶或竹叶泡湿,糯米发开,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状,蒸煮熟而食之。一为“筒粽”,方法是在新砍的竹筒中注水,置火上烧烤成熟食。《荆楚岁时记》记载了五月食棕的风俗:“夏至节日,食棕。”[4]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传说是为纪念屈原的。这源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的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其实吃粽子怀念屈原较晚,在这之前粽子已是一种夏令或夏至食品,同时用以祭祀水神。
我国地域广阔,河流纵横。在原始社会,江有江神,水有水神,河有河神,各民族各地域早就形成了对水神的崇拜。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与祭祀水神有关。《尔雅翼》卷十八“儜”字注云:“《荆楚岁时记》称,屈以夏至日赴湘流,百姓竞以食祭之。常若为蛟龙所窃,以五色合楝叶缚之。又以獬豸食楝,将以信其志”。獬豸是一种独角神羊,在远古风俗中有以羊占验和裁决审判一说,即所谓的“神羊决狱”。而“水成的獬豸当是上古江淮居民崇拜的江水女神奇相,淮水女神无支祁和决疑神羊獬豸的一个总合体——奇相、无支祁,也是一种独兽怪兽,在形象上易与獬豸相混”[5]。壮族端午节吃的“羊角粽”目前还明显地保存着上古祭獬豸神兽的遗风。
湖南地区的特殊风俗“吃祖婆粽”把吃粽子与祈子密切联系在一起。“吃祖婆粽”这一习俗由老年妇女主持,参加者全都是妇女,男子不能参加。首先要用艾、菖蒲煮一锅水,进行沐浴清洁身体,然后由已婚妇女上楼包粽子祭祖先。开始包粽子时,妇女必须站立,由主祭人包十二个,称“背妹粽”。它由两个枕头大的粽粑合在一起,象征神婆,也象征多子。接着包十二个角粽,这时妇女们才坐下。她们不能说“粽子”而称“祖婆”,称包粽子为“给祖婆穿衣”,煮粽子为“给祖婆烧水洗澡”,认为只有这样妇女才能多生育。宋兆麟先生认为,“在‘背妹粽’的仪式中,人们必须以艾、菖蒲汁洗浴、净身,为生育提供了条件。而‘背妹粽’正是一种交媾巫术,经过交媾的粽子才有繁殖能力。正因为如此,妇女才争吃祖婆粽,这显然是求子巫术”[6]。
此外,端午节的重要食品还有鸡蛋。大人们要在早晨小孩还没有起床之前就要把鸡蛋送到小孩嘴边,不仅仅是因为鸡蛋有强身健体的重要功效,也同卵生神话有关。在所有的时代,蛋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生命复苏的标记。“卵和蛋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其它所有表现都从属于它。在科学的意义上,人的卵以及产生卵的卵巢和在其中发育成婴儿的子宫,甚至在更广泛意义上包含这一切的女人,是自然创造力的最好最大成就的象征”[7]。
虽然从这种意义上看,吃鸡蛋与“吃祖婆粽”一样都是在宣扬一种生育巫术,但却深刻体现了妇女祈求生育的文化因子。节日习俗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历史积淀化的过程,约定俗成的节日文化一旦形成,就有了女性民俗文化的特殊因子。
三、端午节戴石榴花与女儿归宁
已嫁妇女归宁之俗早已有之,它起源于我国的传统节日——社日。社日源于先秦,盛于唐宋。唐代每到社日,妇女可休息一天。唐代诗人张籍《吴楚歌》云:“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到了宋代,节日被分成春社与秋社两种,出嫁的女儿可在这两天回娘家省亲。社日这一习俗到了元代就消失了,所以明清时已鲜为人知。但是已嫁之女归宁的习俗却被沿袭下来,融入到端午节的节俗当中。也正是由于归宁习俗的注入,所以端午节又有女儿节这一别称。
归宁只是端午节众多节日活动中的一个小部分,这一小部分所包含的妇女祈子的因素却极易被人们所忽视。另外,旧时北京妇女在端午这天还头戴一朵火红的石榴花,就是因为石榴花是多子多孙的象征,是吉祥花,寓意吉祥。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孝是封建伦理的核心,而重子嗣则构成其具体内容。这种观念积淀到了传统节日的深层结构与心理主题中。传统观念认为只有生子才能使妇女有地位,而且就妇女本体来说,她们祈望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后无子的妇女会被夫家休掉。
汉代开始有了七出之说:“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8]自唐代开始七出正式成为法律条文。《唐律疏议》:“诸妻七出及义绝之状而出者,徒一年半。《疏议》: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泆,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9]可见,“无子而出”从汉到唐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而且“无子”在唐代已经是高处七出之榜首了,可见生子对女性的重要性。妇女端午戴石榴花乃是在祈盼多子多福。
注释:
[1]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第453页。
[2]刑莉:《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3][4]王毓荣:《荆楚岁时记校注》,文津出版社,1989年,第156-157页、174页。
[5]张君:《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2页。
[6]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90页。
[7](美)O·A·魏勒著,历频译:《性崇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264页。
[8]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卷十三《本命》,中华书局,2008年,第1305页。
中秋节演讲稿一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是中秋佳节,我代表公司向所有的同事们说一声节日快乐,也祝福我们的家人能够健康幸福。"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虽然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为了公司的发展聚在了一起共同努力,一起为了公司的成长壮大,在此我向为了公司付出青春与汗水的员工道一声谢谢!在今天这个花好月圆的美好夜晚,我们难免会有思念亲人的感想,但是也为在我们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而感到高兴。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丰收的节日,是合家团聚、把酒邀明月的喜庆节日。关于中秋,自古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在中秋之夜不仅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而且将中秋之夜点缀得浪漫、温馨,更加迷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之夜,尽情抒发自己情怀,留下许多不朽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皓月当空洒银泄玉,中秋正至喜事悦人。昨天的成绩造就今天的辉煌,今天的辉煌又是明天新的起点。当前,我们公司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多个项目的快速推进,为公司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机关是公司实施有效管理的"中枢神经",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内外沟通的枢纽作用,其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对内对外形象和发展。让我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以更加勤恳敬业的态度、严谨扎实的作风和热情充沛的劲头,不断推进公司各项工作再上台阶,再创佳绩。
让我们怀着饱满的热情,为了公司的大力发展而贡献出自己的努力。谢谢大家!
中秋节演讲稿二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定会浮现起那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有诸多事情难以两全,多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此时不能回到亲人身边。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一直被人们喻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而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圆,所以又叫团圆节。中秋赏月,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当然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国,有二十多个民族也在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所以这天都以月饼作为礼物,亲友间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家家赏月欢宴,呈现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团圆节哦,也让我们更加深切盼望海峡两岸同胞们早日团圆,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随着中秋节的即将来临,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国庆节,也接踵而来,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在我们欢庆这双节之时,我们也应该在学业上来个双赢,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我们共同去努力吧!
中秋节演讲稿三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喧嚣的都市车水马龙,奔波的人们已很难使自己停下来,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之时,一轮皓月高挂天空,传统佳节的温馨便俘虏了忙碌着的人们的心灵。我们互相传递的礼物,不止是礼物,还是问候,是祝福,是浓浓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这个中秋,我们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古往今来,寄托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乡愁与离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将在这一节日里重温民俗再叙乡情。
一、点题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点题法就是通过对文章题目的分析,抓住文章要旨,把握结构。有位教师在教《白杨礼赞》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教师板书:白杨礼赞)白杨“赞”它还不够,在“赞”字前面加一个“礼”,请同学说说这“礼”是什么意思?(同学回答:表示敬意)对,“礼”是“顶礼”,向它表示敬意。那么为什么要对白杨表示敬意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
这个导语的设计,紧紧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礼”,进行分析与挖掘,把学生的思路引进题目的中心和课文内容中去。
二、平开法
就是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等,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种导入法特点是“短、频、快”。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导语:
师:我们天天读书,从小学、中学以至进入大学,这是为的什么呢?是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板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自读。
三、类比法
这种导语的方法是利用新旧课文之间的相似之处或不同之处,进行引伸或类比,从而达到由彼及此的过渡。如,《范进中举》的导语: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他和丁举人都是读书人,遭遇却截然不同,爬上去的丁举人吃人,而没有爬上去的孔乙己被人吃。他迂腐穷酸而麻木不仁,被人当作笑料,遭到丁举人毒打,最后默默死去。发生在孔乙己身上的悲剧是不是个别现象呢?不是,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所写的范进也是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典型。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遭遇又如何?我们阅读《范进中举》一文就可以明白了。
四、复习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课,新旧联系,温故知新。如,于漪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
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大家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和姿态的呢?
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地去赏《春》。
五、交谈法
这种导语设计的方法是通过师生间随意的交谈来去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拉家常式的导语会使学生顿感亲切,课堂气氛随之活跃。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的导语:
教师问: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我们家乡,端午的习俗有哪些?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吃茶蛋、咸鸭蛋等。教师:请一位喜欢吃咸鸭蛋的同学来说说咸鸭蛋的特点。学生:蛋黄是红色的,可以流出红油,又鲜又嫩。教师:今天让我们随同散文大师汪曾琪走进他的故乡――高邮,来品尝他故乡的鸭蛋,细细体味蕴涵于字里行间的那种深深的情、浓浓的味。
六、情境法
这种导语的设计,教师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创设一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于漪在讲授《七根火柴》时用了这样的导语:
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是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到,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行过草地的时刻,就是这个火柴,发出过怎样的光?放射出多少热?它又有怎样的价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