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训练范文

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康复训练范文

急性期的偏瘫病人,用些营养脑细胞,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的治疗药物很有必要。当偏瘫病人进入平缓期时,除了继续服用引起偏瘫的原发病症药物外,其他药物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康复训练越早越好

康复训练的时机首先要求病人病情稳定,这主要包括血压稳定、呼吸稳定、心跳稳定,体温稳定。在稳定的状况下我们康复中心再给患者做一个评估:通常脑梗塞患者在病后两天左右就可以进行康复治疗,对于脑溢血患者时间可以往后延迟些,比如一周后。评估后就可以制订一些早期的康复方案,如早期床上的摆放,还有关节的一些被动活动,可以通过健手带动患手,这样可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锻炼控制患者躯体,让患者身体控制能力得到提高。这一时期还可以给患者进行一些心理疏导和摆放,也可以借助针灸、电刺激等来预防肌肉萎缩。

练习走路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当患者“患肢”有一定负重能力,站位平衡达到三级(即病人站立,有人轻推而不倒),能很好地控制髋、膝关节,即可下床练习走路。只有这样,才能甩掉偏瘫留下的不良姿态。如果脚步已经出现了画圈步态,应该注意锻炼膝关节的弯曲。让患者脚下踩着一个板,让髋关节挺起来,按照正确的锻炼方式就可以减轻患者的画圈步态。

康复训练需要患者积极参与

康复训练需要病人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可以增强大脑的重组功能。如患者穿毛衣时先把左袖对准左手(患肢),用右手向上拉至肩关节,然后再将衣袖穿到健侧手臂上。穿裤子时同样是先穿患侧位然后穿健侧位。用健侧位手辅助将裤子拉起。穿鞋的原则也是先穿息侧,可以做一些便于扣的鞋扣等。

有人患偏瘫后,任凭别人怎样劝说,也不接受康复训练。家人帮他活动胳膊腿,他就说疼。这是长期不动引起的废用综合征,长期不动会造成软组织挛缩和疼痛。这种情况下,家人可以告诉患者:虽然医学界认为,坏死的脑细胞不能恢复功能,但是人的大脑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区域,通过康复锻炼,可以用开发出来的新区域代替坏死脑细胞的功能,从而恢复部分功能甚至完好如初。长期躺着不动疼痛不会消失而且症状也不会得到改善。如果疼痛比较明显,可以用冰敷。将冰块包在湿毛巾中,在疼痛处敷5―10分钟,这样可以明显减轻疼痛。

康复训练对任何时期患者都有帮助

正确的康复锻炼对于任何时期的中风病人都是有帮助的,只要能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第2篇:康复训练范文

1、骨折术后康复的目的是什么?

骨折术后康复的目的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促进骨折后机体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继发症的发生。对于失去功能者,通过对其已有功能的训练能够对已经失去功能的部分进行代偿,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能够尽可能健全地重新回到社会,回到工作岗位。

骨折术后康复的开始时间尽可能要早,一般在骨折得到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骨折得到复位固定后指的是石膏固定已经干了或牵引已经安装好或已施行了内固定术后,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2、骨折术后为什么要进行康复训练?

骨折在治疗中常常需要较长时间固定伤肢或伤部,这样会使肢体因长期固定不动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内粘连或韧带退变失去弹性,弄不好虽然骨折已愈合,但肢体仍不能恢复正常功能,甚至造成残疾。

骨折术后进行功能锻炼,通过肌肉运动刺激运动功能恢复,肌肉活动还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可使肌肉韧带的状态改善,恢复其弹性和延展性,增强肌肉力量,对抗肌肉萎缩,并可通过有目的的训练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劳动能力。必须在骨折复位固定后的早期就开始施行。凡未固定的肢体和关节都要每天定时、定量地进行主动充分活动,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

3、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应如何进行?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一般可分为三期进行:

康复训练的早期:

此期即伤后l~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康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静力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处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

康复训练的中期:

即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此期除继续做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以防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在病情允许时,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此外,可配合理疗以达到消肿、化瘀并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伤后5~6周,骨折有足够的骨痂形成,可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由一个关节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常遗留较显著的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最好于固定2周左右就开始关节面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予以固定。这样,通过关节软骨面间的互相挤压和磨擦,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并使其有较好的塑形,同时,可以防止关节内粘连形成。

康复训练的后期:

已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此时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大多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康复训练主要形式是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恢复期进行康复的同时可配合理疗及步态训练等。

典型病例:

付某,女性,55岁。患者不慎跌倒,左胫骨骨折,在积水潭医院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成功,由于床位紧张5天出院。出院后由于不知道如何锻炼,一直不敢动。术后3个月时发现膝关节、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患者感觉肢体疼痛、肿胀,无法行走,饮食和睡眠也很差,生活质量大大降低……于是在手术3个月后,被送至北京健宫医院康复,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进行了麻醉下的关节松动术,一对一手法,激光、超声药导等治疗,在随后的20天里关节功能恢复,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一、上肢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人类双手极其灵巧,上肢的其他结构都是手部活动的辅助装置,肩、肘、腕以及手部各关节的复杂连接,各肌群的力量、灵敏与高度协调,以及整个上肢的长度,都是为了使双手得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上肢骨折后功能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恢复上肢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肌力,维持和恢复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

二、下肢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负重和行走是下肢的两个主要功能,下肢骨折后康复方案的制定也必然围绕这两个重点来设计和实施。骨折稳定性的重建和骨折的愈合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肌肉力量的恢复则是功能正常发挥的保证。不少病人在骨折良好愈合、关节活动度良好恢复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行走或步态的异常,原因就在于肌力未能有效恢复。因此,肌肉力量训练是下肢骨折后康复的重头戏。

下肢骨折后的康复可以分为早、中、晚期的康复训练,早期主要为足趾、踝关节和髋关节的主动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术后第3天开始,疼痛反应减轻即可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的连续被动活动及理疗可以减少术后关节粘连,在第二阶段康复中,主要内容仍是不负重前提下的活动度训练和肌力练习。第三阶段进行负重情况下的活动度训练与肌力练习,并增加步行和平衡能力训练。

在下肢康复训练中要针对膝关节僵硬进行康复治疗。典型的膝部损伤会使膝关节成负重屈曲,膝关节内侧和后侧的软组织被异常后推,这种又可以引起膝关节中后部肌腱、肌肉和韧带被异常扭转,并出现膝后N旁筋膜变短及股内侧肌力减弱,这种软组织的移位和扭转会使关节受力异常,导致关节的潜在退化和受力异常,膝关节有时表现为膝关节反张。康复训练通过肌肉力量技术恢复肌纤维的正常螺旋和软组织纤维的正常平行排列和大量肌纤维(筋膜)彼此滑动能力和肌肉间肌力平衡,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

三、周围神经损伤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急性期炎症水肿消退后即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重点为促进神经再生,保持肌肉力量,增强肌肉肌力和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针灸理疗、作业治疗。

第3篇: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stroke rehabilitation efficacy. Methods 12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rok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64 cases.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same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training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system. Using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1). Conclusion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 improve self-care ability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Keywords] strok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1]。据统计,脑卒中的致残率高达85.6%,约有75%的脑卒中患者遗留偏瘫,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早期康复指导,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2-4]。2007 年2 月~2009 月8 月间,将我院12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4 例)与对照组(64 例)进行了康复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 年2 月~2009 年8 月在我院经临床和CT确诊的住院脑卒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4 例。康复组中,脑出血30 例,脑梗死34 例;对照组中,脑出血31 例,脑梗死33 例。两组性别、年龄、运动功能、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后即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方法主要采用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心理疏导。肢体功能训练主要包括患肢按摩、患肢被动运动、系统功能训练等。按照脑卒中病人的功能恢复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

1.2.1  康复训练时机

康复训练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 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一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24~48 h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48~96 h后介入早期康复训练为宜。

1.2.2  肢体功能训练

①保持良好的: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肢关节变形。仰卧位时,肩应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使患肢处于功能位。定时翻身,每2 小时变换1 次。②患肢按摩: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强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③患肢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 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④系统功能训练:包括急性期床上正确的肢体摆放、拍打按摩、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挤压等;之后,左右侧翻身、上下肢控制能力训练等;待病情稳定后,床上活动,如向患侧翻身、患者独立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立位。床边坐位独自坐起指导,从坐位到站立的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等。

1.2.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等,指导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如厕、入浴、洗浴、刷牙、洗脸等,2 次/天,30 分钟/次。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进食指导、吞咽功能训练等。对有语言障碍的进行语言训练。

1.2.4  心理疏导

贯穿于整个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时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即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如对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悲观、失望、孤独感等应及时引导、安抚,建立其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提高其康复的主动性,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

1.2.5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不能停止训练,每天坚持累计训练3~4 h,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定期回访,有条件的可在正规的社区康复机构继续康复。

1.3  评价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比较[2]。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60 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 分者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40~20 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 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2  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见表1。入组时,康复组和对照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至两组出院时,康复训练组>61 分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例(×10-2)〕

组别

例数

>61分

61-41分

40-21分

≤20分

对照组

64

17(26.6)

23(35.9)

21(32.8)

3(4.7)

康复训练组

64

33(51.6)

24(37.5)

7(10.9)

0(0.0)

3 讨论

脑卒中病人在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这是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5]。大量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 个月最快,因此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6]。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对病人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早期的康复训练以保持肢体处于良肢位为主,给病人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治疗。这种抗痉挛的预防治疗无论对缺血、还是出血病人都是安全的。通过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训练,可建立随意的、协调的、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障碍也是影响脑卒中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肢体功能障碍不仅造成病人的身体残缺,而且引起抑郁、悲观、情感异常等心理障碍,势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必须把心理康复作为全面康复的枢纽,疏导、支持、鼓励病人积极参与训练,使康复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康复组患者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说明康复训练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也证明了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在促进中枢神经的功能重组,帮助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应用的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计划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偏瘫康复的基本动作,不需要任何器械,不受环境限制,简单易学,适用于医务人员、社区康复工作者、患者及家属。但由于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在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训练强度。

参考文献

[1] 南登昆,缪鸿石. 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8.

[2] 张帆,曹红,李华高,等. 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4, 19(4):214-215.

[3] 李红玲.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远期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1):15-16.

[4] 东汉黄夫. 脑血管障害·临床和研究的最前线[M]. 东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2001:141-144.

第4篇: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或中风,是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高。中风存活者中约有70%~80%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若病后处理不当可导致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中风康复的目标是恢复或重建功能、发挥残余功能、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适心理、学习使用移动工具和辅助器具,为回归家庭社会做准备,提高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横林人民医院2000年~2001年收治的ICVD患者共102例,男78例,女24例,年龄46~74岁,平均60岁,患者发病后开始功能锻炼前与采用及未采用此套运动功能康复锻炼方法后半年的随访与评估,半年后随访结果为坚持此套运动功能康复锻炼方法为61例,而由于种种原因未坚持的有41例。

1.2  运动功能康复的步骤和方法:在卒中发病后3~7 d内开始者,平均康复时间为21~55 d,1个月后开始者,平均康复时间为6个月以上。因此,近年来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专家支持早期甚至超早期康复,以有效地防治废用性肌萎缩和废用性肌腱挛缩等废用综合征,有利于预防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一般以发病后3~4周内开始为宜。

1.2.1 床上锻炼:对于肌力0~1级,或部分2级患者,需先行床上康复锻炼。①患肢保持功能位;②其他辅助治疗,根据患肢肌力,行按摩、针灸、温浴中被动运动及各关节抵抗运动,亦可配合各种理疗。

1.2.2 起坐缩压:①通常应用摇床,将头部缓慢升高使患者从平卧转为不同角度的倾斜位直至坐位;②起坐锻炼一般于每天早晨及午餐前施行2次,并在该倾斜位进餐;③起病后7~10 d以上,起坐位达80°,持续30 min以上,无不适者可开始转为轮椅训练。

1.2.3 站立训练:①注意事项:肩胛带肌肉尚处于弛缓性瘫痪的患者,用绷带将患侧上肢托起,以防止肩关节半脱位;②护理者双手扶患者双肩或腰部,并支持患肢膝部;③纠正患侧下肢不良姿式,如大腿内收、外旋、膝关节屈曲、足内翻、足趾屈曲、内收等;④心功能良好者,每天训练3~5次,每次3~50 min,但以疲乏及其他不适感为度。

1.2.4 步行锻炼:①先要扶杖步行;②站立平衡后可横侧移步,渐向步行锻炼过渡。待平地步行的基本动作已娴熟,步态正确后,开始练习上、下梯、跨沟等。以上步行练习,必须循序渐进,注意安全,防止骨折、软组织损伤。

2 讨论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因此,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生之后,即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尽早有目的地对患者实行系统化康复护理。采取先急后缓,先主后次,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请科主任协助诊查和处理。如患者患脑血管病后,往往出现肢体活动受限、语言障碍,生活不能自理。针对其健康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护理。

2.1  步行期康复训练:在正式站立和步行前首先做好床上运动,增强躯干肌力,训练平衡,练习起坐,在此基础上进行站立平衡练习,利用助手扶持或拄拐,平稳后开始步行练习。开步常呈外展姿势,成人字形,可用辅助器材帮其矫正脚的姿势,对开步极困难者可用绳绑于患肢上帮助上提,协助开步。并注意矫正患者步态。走路平稳后,再进行上下台阶练习,同时进行患侧上肢练习,大多数患者手部功能恢复较慢,鼓励患者活动上肢各关节,逐步进行持物练习,对各期情况进行评定的同时制定下一步康复计划。

2.2  平衡训练:开始时坐在床上,双腿下垂于床边,再下地坐椅子,每次坚持10~15 min。然后练习站立平衡,最后步行训练,其步骤为:站立练习,分为助手辅助站立,扶杖站立,坐椅站立,站立时身体左右转动,左右侧弯和前后倾斜。

2.3  迈步练习:重度偏瘫患者助手协助步行,多采取在瘫痪下肢的脚上拴一根绳子,当患者想迈步时,助手往上提绳予以协助。这种方法患者容易接受,好似本人真的会走了,而由衷地高兴。中度偏瘫患者在床边或扶墙训练;轻度偏瘫患者可扶手训练。要牢记协助者不宜用力牵拉患侧上肢,因为患侧的上肢恢复一般较下肢困难,若将处于瘫痪状态的维持肩关节紧张性的肌肉拉伤,会给后来的恢复造成极大障碍[1]。

2.4  登楼梯训练:当偏瘫患者登楼梯时,栏杆应在健康的一侧,使患者能抓住它。患者不要望楼梯顶部,以免眩晕。当患者下楼时,栏杆应在患病一侧,患者可以靠着它,防止跌倒。因偏瘫患者跌倒时,几乎总是跌向偏瘫的一侧。

2.5  肌痉挛的康复:痉挛治疗主张把治疗和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为技巧性动作。在治疗时引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认为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控制十分重要。早期正确的肢体功能位可以减轻和对抗痉挛肌肉张力。以俯卧为主,定时翻身,尽量避免仰卧位。上肢以对抗屈肌为主的伸位,下肢以对抗伸肌为主的屈位。持续而缓慢地牵伸痉挛肌,并且给予按摩,使其放松,反复进行使肌痉挛暂时得到缓解。肘指膝痉挛是康复重点,应用各种感觉刺激诱发肌肉活动,调节各种反射对运动的影响。

第5篇: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手外伤;康复护理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对人类的功能及外观极为重要。受外伤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手功能障碍,有较高的致残率,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给社会也带来很大的负担。我院开始只采用手术治疗该病,只偏重于手术效果,对康复护理不够重视,术后效果欠佳。2009 年后,我们针对手外伤患者采取系统康复护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自2009 年4 月至2011 年4 月收治的50 例典型的手外伤患者术后的系统康复护理训练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 例,男38 例,女12 例。年龄6~65 岁,平均33 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屈肌腱损伤修复术,无其他疾病史。

        本组术后随访6~12 个月后,按肌腱总主动活动度评价标准[TAM]评定[1]TAM(total active motion,TAM)=患指总屈曲度[掌指关节(MP)屈曲度数+近侧指间关节(PIP)屈曲度数+远侧指间关节(DIP)屈曲度数]-总伸直受限度[掌指关节(MP)伸直受限度数+近侧指间关节(PIP)伸直受限度数+远侧指间关节(DIP)伸直受限度数]。优:屈伸活动正常,TAM>220度;良:功能为健指的75%以上TAM达到220~200 度;中:功能为健指的75~50%,TAM达到200-180度;差:功能为健指的50%以下,TAM<180 度。本组患者疗效评价结果为:优35 例,良10 例,中5 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期间问卷调查,50 例患者术后均能按步骤顺利康复。

        2  治疗方法简介

        手外伤患者在臂丛麻醉下行屈肌腱损伤探查修复术,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加规范的早期系统康复,预防感染等治疗措施。

        3  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取舒适卧位,抬高患肢。肌腱修复后应适当制动,但同时又要得到主动功能练习,以利肌腱愈合的可塑性及防止粘连形成。以往屈肌腱术后常采用保护性屈曲位,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增加了发生粘连的机会。术后早期保护性主动和被动活动,是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措施。

        本组50 例按计划进行了系统康复训练,5 例因肌腱粘连严重,术后有3 例手指疼痛麻木症状明显,遵医嘱给予镇痛和抗炎类药物,3 天后即明显缓解;2 例患者出现患指肿胀、切口持续渗液症状,得愈患指抬高、每天换药20%甘氯醇日3 次静脉注射,4 天内症状均消失。在此期间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第6篇: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面瘫 面肌功能锻炼 促进康复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西医称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脉络空虚,风寒或湿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成。西医则认为是茎乳孔(面神经管)内组织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和水肿,使面神经受压或面神经本身的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

面瘫的临床表现:起病突然,患侧颜面不适,麻木、发紧或板滞,或有耳后疼痛,口眼歪斜,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畏光、流泪,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嘴角低,鼓腮吹气时口角漏气,口角易流涎,笑时口角向健侧歪斜,吃饭时常嵌留饭菜在齿颊之间,饮水漏水,有的可伴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等。

近半年来,我科收治面瘫患者较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配合全面的优质护理,取得满意疗效。中医选用电针、温针、艾灸、推拿、拔罐、梅花针、热奄包,内服牵正散加减,以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舒筋。西医给予抗炎、抗病毒、脱水药静脉滴注,以减轻水肿,减少面神经受压时间,改善症状,并内服甲钴胺、维生素B1等以营养神经。治疗必须配合精心的护理,良好的护理是面瘫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结合我科开展优质护理,大大增加了和患者交流的时间,这对指导、教会并监督患者瘫痪面肌的功能锻炼成为可能,单纯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通过规范训练,大大缩短病程,成功治愈。现介绍如下。

面瘫患者的康复,除应做好生活起居指导、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外,尤其应该做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康复训练。通过临床观察,笔者认为,这是护理内容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而单纯周围性面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均不受影响,通过指导完全能达到自主训练。

康复计划

稳定思想,取得信任,积极配合:面瘫患者多起病突然,恢复比较慢,治疗时间相对较长,病人担心预后,再加上面瘫引起外观形象改变而羞于见人,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改变及情绪变化。首先要为患者提供本病的简单治疗、护理及预防知识手册,让其了解本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以及我们的治疗手段和医护技术力量,并介绍治愈成功的病例或采用现身说法等,以稳定思想,取得病人的信任,充满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促进康复。而不会操之过急,影响疗效。

康复训练目的:通过积极、有效、规范的康复训练,疏风通络,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缓解面部痉挛,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病邪对面神经的损害,促进神经功能的自我修复。

意义: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并防止瘫痪面肌萎缩,功能受限。

第7篇: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智力缺陷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康复训练;因材施教

1.感觉统合训练概述

(1)基本内涵。在教育实践中,感觉综合训练通常是指运用滑板、蹦蹦床、独脚凳等相应的器材,根据智力缺陷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特点,针对人体的基本感觉缺陷进行补偿性训练,提高肌体的基本活动能力,矫正和补偿儿童在前庭平衡、本体觉反应和协调、触觉等方面能力上的缺陷,促进身心功能恢复和智能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训练方法。

(2)主要内容。一是感知能力训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就是借着感知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二是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训练(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等),目的是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训练,目的是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三是语言与交流能力训练。目的是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等动作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四是认知能力训练。目的是能逐渐做到利用视觉和听觉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

2.应用感觉统合训练的要略

(1)全面了解智力缺陷儿童情况。训练前,先由专业康复老师来观察儿童的情况,初步用器材来评估儿童的智力水平,并结合家长对儿童的日常行为的描述,发现儿童存在的缺陷。康复老师给家长一张感觉统合测试量表,让家长根据儿童的日常行为来填写,从中判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并且全面了解儿童表现。

(2)制订康复训练目标。在了解智力缺陷儿童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好教育康复训练的总目标,即运用感觉统合康复训练的主要手段,遵循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和病理特点,选择针对性的器材进行补偿性训练,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的发育,并为以后的教学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围绕此总目标,根据每一个儿童的具体特点,确立好相应具体的分训练目标。

(3)优化训练手段方法。一是因材施教。每一种训练都有其适用范围,如儿童表现为跌跌撞撞、肌张力不足、容易跌倒等症状,就进行本体感训练,训练器材为跳床、独木桥、脚踏车等;如儿童表现为多动不安、焦虑等症状,就进行固有平衡训练,训练器材为独脚椅、大陀螺等。二是尊重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实际身心特点安排合适的训练负荷量,分解动作和步骤,分步来训练。训练中谨防过度刺激,可以先让儿童在课前作好预备动作。训练中配上轻音乐,在轻松情境下完成训练。训练都采用动静结合方式,让儿童训练一段时间后休息,再训练,再休息,循序渐进。通过不断改善和提高,使训练一环衔接一环,环环相扣,更好地刺激大脑的活动区域。三是师生游戏互动。在训练中,采用角色扮演方式来提高儿童积极性,如让儿童扮演“袋鼠”进行手脚协调的双脚跳跃。因势利导,用游戏将儿童不佳的感觉反应进行有效的组织,教师和儿童一起训练,与儿童交朋友,融入儿童的世界中,使他们在玩中练,在练中成长。四是家校合作共育。感觉统合训练仅仅依靠老师和学校是不够的,也需要家长的共同配合。因此,指导家长学习训练方法,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是很有必要的。家庭的训练有很多方法,如带儿童去散步,上楼梯时不坐电梯而是步行上去,在家里可以走直线,在客厅里做翻滚爬行,等等。

3.结语

智力缺陷儿童的康复训练是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总之,应用感觉统合训练要根据对象的特点分步训练。只有坚持不断地进行循序渐进训练,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达到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中风患者;社区康复训练;现状;探究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可分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1]。脑中风的最大危害就在于可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进而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等,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以往研究证明,对脑中风患者实施及时而有效的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病后的自理能力,使患者有恢复的可能,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本文笔者通过对传统康复训练的改造,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效果,现将过程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0例脑中风患者均为我院辖区内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的新发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1个月以内既开始接受康复训练,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其中实验组有女性患者6例,男性患者9例,患者年龄在53~67岁,平均(57±3.2)岁;对照组有女性患者7例,男性患者8例,患者年龄在55~66岁,平均(56±3.3)岁。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发病1个月以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此项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二次发病的患者,排除年龄过大,本身具有其他严重慢性病,影响自理能力和运动能力的患者,排除不愿意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康复训练方法

1.3.1一般的康复训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运动功能的恢复,运动功能中又包括四肢协调和控制能力的康复训练和患者表情肌功能的恢复,训练期间首先从独立行走开始入手,待患者独立行走动作稳定协调后,再加大动作难度,逐步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与身体协调能力,对于中风造成的口眼歪斜的患者,可适当为患者进行按摩等康复手段,令患者多加锻炼表情肌。②自理能力的恢复中,在患者恢复独立行为能力的同时,患者已获取部分自理能力,但对于精细化的动作仍需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训练患者吃饭穿衣的能力,控制排便的能力。

1.3.2给予实验组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在对这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增加医护人员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与患者家属联手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通过家属的亲情支撑,给患者希望和力量。健康宣教方面,主要为患者的饮食方案的制定和患者家庭环境的整改,患者发病后,应食用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同时利于肠道运动,能使患者规律排便,在患者的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意防摔倒。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由SSP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

1.5比较标准 在分别进行康复训练1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的独立行走状态,自理能力状态,并比较两组患者跟踪随访1年内的复况。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有8例基本可实现独立行走,有6例患者可较好的完成穿衣吃饭等自理行为;

对照组有4例患者基本可实现独立行走,有3例患者可较好的完成穿衣吃饭等自理行为(对照显示见表1)。实验组患者运动能力及自理能力的恢复水平,远高于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关于脑卒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主要结合头颅CT可明确诊断[2]。对于已确诊的脑卒中患者,要积极进行抢救治疗,然而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也同样重要,以往的康复训练方式,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研究证明,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恢复速度降低患者复发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第9篇: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老年患者;骨折;护理要点;康复训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04-02

老年群体因骨质疏松已经成为骨折易发群体,且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老年骨折愈合速度较慢,这样老年群体一旦发生骨折不仅会影响其活动,严重的甚至要长期卧床,影响其机体功能,此外,在康复过程中老年患者还会面临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基于此种现状,老年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护理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一环。我院选取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就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康复与功能康复及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为62-89岁,平均年龄为(76.8±9.4)岁。52例骨折患者按骨折类型分为经颈型骨折18例,头颈型骨折患者15例,头下型骨折患者12例,基底型骨折患者7例。52例老年骨折患者有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合并高血压患者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2例。

1.2 治疗方法 52例老年骨折患者中有9例采取保守治疗法,有28例进行螺纹钉及多根螺钉加入固定治疗,另有15例患者行股骨头与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52例患者住院时长为23d-46d,骨折术后均实施精心的护理与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

1.3 康复训练内容 ①术前康复环节:术前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该类型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前康复训练能够切实提高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还影响到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情况。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康复训练包括日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患肢股四头肌各舒张与收缩30单元左右,且每天保证进行肌肉训练3-4次,且每次康复训练时长为30min左右;日训练还要进行患肢踝关节的背伸与跖屈锻炼,该项锻炼中要保证患者持续最大耐力[1]。这两种康复训练方式要按照医护人员叮嘱,在无疼痛的情况下进行,且训练的强度、时间、速度等根据患者情况调整[2]。②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该环节的康复训练一般在术后患者引流管拔出后进行,其康复训练方法仍采用术前康复训练方式,但是训练强度与训练量要在术后康复训练中逐步加大加强,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调整,切不可操之过急,引起副作用。术后康复训练环节还包括参照患者的手术方法,于术后7天左右时添加运用下肢功能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在应用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要将患者的患肢置于仪器上,保证位置准确,康复训练之初从康复器一档开始每天3次康复训练,每次持续2小时左右,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二到四档的训练,每次康复训练要保证患者无痛苦。此外,患者的患肢训练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抬肢练习,该训练能够保证患者的协同训练,增强患者全身的功能锻炼,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③出院后康复环节:老年骨折患者康复时间较长,出院后患者为保证肢体功能无障碍化仍要继续康复锻炼,出院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与安全护理措施,并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后对患者进行康复回访。

2 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通过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关注老年患者生理需求两方面[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方面,医护人员应该注重对待患者的态度,对待反应较慢的患者要注重放慢语速,保持耐心;老年患者常伴有心理重负,医护人员要常关怀患者,并在治疗的每一环节都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要注重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了解患者的焦虑原因,并予以适当的心理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护人员还要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并针对不同的患者予以个性化的关注与护理。对患者的生理关注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推进康复训练工作的进展。此外,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针对患者的接受能力、心理状况、疼痛敏感性及合并疾病病情等予以关怀。

2.2 专科护理 专科护理工作主要包括牵引护理、术后引流、感染预防等护理环节。其中牵引护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皮牵引与骨牵引两方面护理,牵引护理应该进行位置控制,如患者牵引时肢体一般呈内旋位,肢体外展的角度要控制在20-30度,还要注意避免患者牵引绳的断裂与滑脱[4]。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要保证负压、堵塞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记录等护理环节。感染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骨牵引针眼感染的预防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保证针眼的清洁、干燥。

2.3 并发症护理 老年骨折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有压疮、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及深静脉栓塞等[5],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或按摩,并保证患者肌肤干爽;还要帮助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并做好清洁;并进行静脉输液,或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

2.4 功能锻炼 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还要进行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护理,该环节护理要叮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医护人员还要予以科学化的指导,以保证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 钟振美.3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13(1):118-120.

[2] 孙玲.中老年骨折护理的研究与总结[J].中外医疗,2011,30(25):127-128.

[3] 赵秀芝.老年骨折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0):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