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

第1篇: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对不同地区的中学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解分析。

2.方法:对不同地区的中学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学健康教育的教学途径。

二、结果与分析

1.开展阳光体育,增强学生体魄。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的素质是中学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坚持晨炼、课间操和开足体育课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的趣味性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营造“轻松、和谐、快乐”的良好氛围,力争做到全校师生齐锻炼的局面。但是在倡导中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应该给与正确的指导。如部分中学生特别是女生特别关注身材所以盲目地拒食造成营养供应跟不上身体发育的需要;部分女生为避开其他人的目光选择在晚上9点半左右跑步,造成晚上睡眠时间大脑异常兴奋,影响睡眠质量。对于这些不健康的运动方式和行为我们可以凭借展板、板报、宣传画等形式传授正确的适合中学生的锻炼方法使他们做到健康运动、健康成长。

2.利用班会、团体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中学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面临的心理困扰也比较多,据调查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教师积极开展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借助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的现状并积极地去应对。比如,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对和自己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多是敌对的态度,这是一种不健康心理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开展必须由多人共同完成的小游戏、比赛等团体活动,同时有意把竞争对手分为一组,让他们有进退与共、输赢并进的感受,从而正确地理解“竞争”的涵义,正确对待团结和竞争的关系。

3.利用传统节假日完善学生的情感教育 人际沟通和交往的知识和技能是中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目前电视、网络、游戏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情感交流缺失。有些中学生即使想对身边的人表达某种情感但也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表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传统节假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弥补他们和身边人情感交流的缺失。如在母亲节、父亲节来临之际以征文等形式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或开展“亲子面对面”等家庭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家庭关系。又如在感恩节到来的时候,教师介绍关于感恩节、感恩的小故事,从而触发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教师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假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而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技能。

4.联系时事进行安全教育

预防意外伤害、急救与互救等是中学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所以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必须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结合时事,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如为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讲解食品安全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然后传授保证食品安全的方法如购买食品注意看保质期、生产日期等。又如在今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引发海啸时,教师可以结合实况分析地震、海啸前的预兆,并告知一些有效的避难的方法。

5.与学科知识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

学生大量的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身体健康成长、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健康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健康教育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生物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三、结论与建议

第2篇: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48-02

一、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分析

在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随时随地会出现不可预知的机遇与挑战,对人们来说,拥有高标准的道德素质极其重要。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提高心理道德素质是其必修课程。现在的中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保证了祖国未来的发展,若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社会上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需要对中学生的身心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身体方面,需要使中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质,在心理方面,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健康的心理素质[1]。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可以充分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不良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还可以合理改善自身的不良思想及行为,适应现在的复杂生活,不被不良行为所影响,拥有自己崇高的理想与抱负并为此全力以赴。

国家颁布了很多关于中学生犯罪心理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重点表明中学生接受不良的网络信息资源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其后果极其严重。为了国家的未来发展,为了形成良好的教育体制,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对中学生进行合理的关于信息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对中学学校提出的重要教育标准准则之一,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及教师的重要职责。国家对学校制定的重要教育目标是在学校及教师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进行合理的指引与教育后,使中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使其适应繁杂的社会环境并不被外界的不良行为干扰,使其心理素质得以增强。

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是基本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格外重要,拥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对于一个中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的信息技术更加生活化,其功能也更加强大,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们的信息资源共享,多功能软件的出现也加大了用户的使用率,然而中学生也是信息技术使用的一部分群体,使用信息技术时,中学生会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资源,这也是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途径[2]。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这就形成了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也是改善中学教育体制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研究

1.对中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信息技术教育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信息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其不良的信息资源对人们的生活亦有很大的影响,对一切事物都怀揣好奇的中学生们,影响更加重大。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授课老师必须指导学生们接收对其有益的信息资源及学习对其有帮助的信息技术,要保证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及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良好的影响,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健康的阴影,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养成。例如:中学生用网络信息技术下载软件时,会有不良视频的出现,这会诱导中学生产生模仿心理,最终导致犯罪。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要从两个方面看待,但要从积极的方面出发,处理事情,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现代社会的中学生应该牢记的,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不良的事物或消极的想法都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不要盲目模仿所接触的任何事情,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准确判断,要吸取信息技术的优良之处,避免不良活动对自身心理素质的损害,做到在学生的思想层面上进行信息技术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增加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随着科学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在中学生的周围充斥着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的信息交流平台也随之出现。中学生出于好奇,不断地了解、熟悉、研究及效仿新事物,由于中学生不能准确地认知、判断事物,造成其认知能力混乱,形成不良的思想及不健康的心理。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准确掌握每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素质培养,改正其错误的认知观、判断能力,使其拥有优秀的个人品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3]。

3.有效运用校园网络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校园网络的出现,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迎来全新的挑战,校园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成为学校及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大难题。(1)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国家应该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使中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主要对中学生进行授课,学生不能选择,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此课程的排斥心理,而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使学生把学习心理辅导课程当作学习使其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难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中学生通过在校园网络上的交流与学习,增强自身保护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水平。(2)通过线上心理健康咨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由于实际课设的心理咨询室每天接待的学生人数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而往往实际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形式,这种形式使一些学生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出现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与心理问题分析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心理问题,释放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等。这有助于心理咨询教师对每位中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并根据其自身性格特点及自身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及事件出现,无疑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及内心。对于中学生来说,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及信息技术的教育,是中学生走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学校及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凤宁,黄永荣,赖意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学术论坛,2010,4(03):56-59.

第3篇: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45-01

中学阶段是人在生理、心理上渐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中,中学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些异常现象(或成为心理障碍)。这些异常现象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意志、交际等诸多方面,甚至导致一些心理疾病(如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的产生。

一 心理卫生工作在教育上的意义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生长发育和变化时期,在中学开展心理卫生工作,不仅能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促使学生身心健全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

1.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

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即人的健康的新概念不仅指身体方面,而且包括心理方面。

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整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分不开的。生理与心理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生理上的缺陷和躯体性疾病,都会影响人的心理,使人产生烦恼、焦虑、忧愁、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认识、意志、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心理上的长期或严重不健康状态,如过度焦虑不安、愤怒、抑郁等又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疾病。有时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注意心理卫生,对于增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当一个学生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无忧无虑时,就能比较充分地发挥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学生若经常处于焦虑、忧愁、恐惧等情绪状态,就会压抑其智力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曾强调指出,儿童的情绪生活与儿童的独立、探索性思维是活生生有机地联系着的,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的兴奋、激动,对发现真理的诧异和惊讶,产生愉快的经验,那么,这种健康的情感将能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不良的情绪,如受压抑、害怕、恼怒、反感等,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阻碍其智力发展。

二 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而现行的与中学生心理发展不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一些学校由于单纯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采取暴力的方式,对差生一味地批评,很少鼓励和表扬,这样,使部分同学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下,自然,心理异常也就极易产生了。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一些常用的具体方法。

1.谈话法

谈话法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辅导中经常采用的方法,系指由教师以学生为特定对象直接交谈的方式。它要求教师通过谈话,运用心理健康有关知识和原理,解决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排除心理障碍。这种方法常用于班主任工作和心理咨询中。

咨询面谈首先要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而要做到深入了解,关键是要与来访学生建立恰当的关系,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可靠、受尊重和理解。因此,在面谈开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来访学生尽可能充分信任老师。在面谈中,教师要学会倾听,鼓励来访学生进行表达,适当地进行提问和总结,帮助来访学生理清思路,澄清问题。

2.建立心理档案

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家长和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建立心理档案正是向班主任、老师和家长提供资料 (包括智力、能力倾向、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倾向、心理健康水平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扬长补短。可见,心理档案是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好帮手。

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件严肃的工作,要求建档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对建档对象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遵循心理诊断和心理测量的有关原则,如心理档案不许扩散,不许滥用,不得侵犯个人隐私权,更不可作为用来批评、衡量学生的依据。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需要创设某种特定情景和题材,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如对一些攻击性强的学生,让他们扮演挨打者,让他们体验被人欺负的滋味,从而减少其欺负弱小同学的行为。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创造角色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角色扮演中主要担当组织者的任务,安排角色扮演者和剧情等。

4.班级、小组讨论

这种方法是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讨论中,教师担任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和主题。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明辨事理。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事实证明,在不同家庭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心里健康状况是不一样的。得不到父爱或母爱的中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受到过分溺爱、娇惯的中学生则容易形成骄傲、任性、无原则的心理疾病;经常受父母打骂的中学生容易胆怯、不诚实,甚至患恐惧症……可见,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和家长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 宋有.现代远程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第4篇: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因此,班主任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中学生心里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成长往往起着很大的影响,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认识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班主任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更好的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搞好师生关系。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所以每一位班主任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好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要注意语言分寸,做到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这样才能搞好师生关系,从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四.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加强班级管理。

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时时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利于班级的管理。

五.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对待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第5篇: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概述

不同于以往的注重课堂教学的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更注重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塑造学生的心理技能及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活动训练的开展,使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自主的感悟、深切的体会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模式研究

2.1明确的树立活动单元的目标及内容。首先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确定活动的实施对象。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学习需求、学习环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活动课内容。在明确了具体内容后,我们应确定一个体现活动特色、提纲挈领的名称主题,注意不要将个人情感、政治立场反应于主题中,力图用中性的描述、通俗易懂的思想紧扣主题活动的核心,避免专业性过强词语的运用。当然,中性的描述并不代表题目的枯燥,我们应运用创新的思维、新颖别致的思路注意引人入胜的主题确立,充分的发挥想象的空间,注重兴趣教育,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热爱活动的积极性。接着我们应根据确立的活动主题制定相应的课程辅导策略及方法,要注重主题与目标的有效配合,内容与方法的严谨、协调,活动方法与形式的充分适应。

2.2活动课的准备工作。活动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应包括活动的时间、场地的安排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同时学生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及广泛积极的心理动员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信任之行”需要准备眼罩及障碍物等活动材料,活动方式可以是分组的、集体的,地点的选择则必须是平整、活动范围较为充分的场地。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充分的重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优势,创新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功能化软件进行心理场景的布置、演示、模拟及录制等准备工作。为了避免学生参与活动的紧张情绪我们应开展必要的活动课前辅导及动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做好活动前身心上的双重准备。

2.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过程设计。通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主要由课程导入、内容展开、推进直至结束等环节组成,从活动的层面讲具体分为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及结束活动三部分。

2.3.1热身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通过学生之间信任的建立、团队的合作上升到心灵层面的沟通过程,只有建立在了解、和谐、健康、安全、放松、自由氛围基础上的活动课程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敞开心扉、主动参与、热切交流,圆满的完成活动课程。因此科学有效的课前热身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整个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教师们可以用激情生动、富于变化、富于感召力的语言进行开场动员,从思想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可通过设置简单的互助游戏活动使大家在互相配合、互相协作中调动活动的兴趣,如站成一列依次互相为对方拍背。当然热身活动的时间不应太长,点到为止即可。例如在树立自信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可先让每位学生主动发言,说出对自己身体中最满意的一个部分,通过学生自主的介绍,自信的描述,同学们的热烈观察引入自信的教育课题。

2.3.2主题活动即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主体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应重点的围绕活动课的主题和目标进行设计及实施,包括活动的展开、推进与。

其中设计环节包括具体的流程设计、形式设计、方法选择、多媒体手段运用、活动时间安排等。活动、体验、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基本要素,我们应围绕课程的目标及内容,并严格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的设计,运用感知、参与、体验、内化的方式逐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连续性。对于活动形式的选取我们应本着开放、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特性,进行与活动主题相适应、相切合的具体形式。包括游戏式、情境模拟式、角色扮演式、讨论式、实践式等。针对多样的活动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方法也是生动多变的。例如游戏活动可通过学生互相配合、互相竞争、努力探索的游戏模式开展教育活动,角色扮演法可通过一定的情景剧、小品使学生身临其境的通过角色的扮演体会当事者的心理变化、体会多重人格特征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可让学生通过角色的互换、集体的配合表演体会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小组讨论法则较为简单可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自由分组讨论、固定人数讨论及持不同观点自由辩论等。

对于实践活动的安排我们要合理的评估课程环节的设计时间,注重重点的突出及不必要环节的省略,从而防止课堂教学环节头重脚轻、课堂节奏松紧不一现象的发生。

2.3.3结束活动。结束活动的教学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精髓的归纳与总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收获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外活动的延伸,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

3.结语。总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模式的有效开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应充分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求设立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活动环节,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力、创造力、总结力的塑造强化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牢固树立他们拼搏的意识、自主创新的精神,从而使中学生以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质勇于开创他们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鑫鑫.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思考[J].中小学校外教育,2009:34-35.

第6篇: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政治课堂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有许多内容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相关的,因此政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的关联和共通性。

一、在中学政治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也逐渐体现了出来。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据调查,约有20%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障碍。思想政治课堂是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地,从教材建设和教学大纲的内容来看,我们都不难发现,其中有多数内容是与心理健康直接相关的。因此,无论是从学科的发展还是从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上来看,在政治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在政治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要在政治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就需要从思想意识上肯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精神品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作为政治教育课堂的引导者,要端正自身在思想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应该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中学政治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教材中有诸多内容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关的。比如教材中“我的成长”“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等,都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分析了学生与周围成长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在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内容以及指导学生自强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内容,都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相关的。通过利用这些教材资源和对教学内容的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

3.锻造学生的意志品质

优秀的意志品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意志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关于教材中“我的成长”一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以教材为依托,扩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等让学生感受强大意志品质的力量,在面对挫折时引导学生积极应对,找到自身的优势,挖掘潜力克服困难。此外,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上,要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多思考,通过肯定学生的个人思考和见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提高政治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将实践中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1)课堂教学引入。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大约5分钟的时事评论。通过个人展示的方式让全班学生看到他的开阔思维,并且增进交流。课前演讲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政治时事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敢于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现自我,克服心理压力。

(2)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推动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辩论赛以及小组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并且训练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的营造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开放的教学环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且更能促使学生在教学中进行自我情感的调控。

5.增强政治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教学管理能够对教学成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教师在政治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进行政治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即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理解和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且教学生学会控制个人情绪。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中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支持和鼓励。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评价也是完善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学生通过反馈个人心理状况,让教师能够及时根据教学成效调整教学进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以政治课堂为依托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强化政治学科建设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石玉明.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01).

第7篇: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综合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1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和未来性等基本特点。中学生物学内容丰富、综合性强、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等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也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高中生物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因为研究对象就是生物本身的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它生存的环境,所以大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例子来说明,这也是生物学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关键。教师应当重视这一点,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举一些学生都熟悉的实例来说明生命现象,还应多向学生介绍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进行探索的积极性。例如,在体温的调节一课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人冷的时候会打颤、起鸡皮疙瘩;学了生物的种间关系,就可以解释大豆与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蛔虫与人的寄生关系等;在遗传变异部分,向同学介B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多种育种方法,让同学了解利用遗传学原理的现代农业技术;另外,通过人们在研究消化的时候发现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生长素等例子,可以启发同学其实许多重大的发现都产生在生活细节当中。只有学生觉得课程内容是生动有趣并且十分有用的时候,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将大大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发现和思考的学习习惯,并重视学生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身边植物或农田作物的生长,总结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并分析合理密植、温室大棚、增施农家肥等措施是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在神经调节部分的学习过程中,讲到反射作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就让学生试着举出生活中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例子,并区别两者不同;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的小实验,如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的鉴定,或一些标本、模型的制作,如DNA双螺旋模型等,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对知识形成具体形象的记忆和理解;遇到需要进行讨论或提出设想的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大胆提问、各抒己见,给学生提供想象和思维发散的自由空间,在经验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中推陈出新,获得对知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科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也将有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生活。

三、实施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健康是良好学习生活的基础,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由于中学生物学包含的生命的物质基础、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知识均涉及人类健康问题,所以中学生物教学成为实施健康教育的最适合的入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怎样去解释和应对生活中遇到的与健康相关的现象和问题,积极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讲到生命的物质基础这部分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健康饮食、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物质;进行新城代谢的讲解时,顺便提到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喝水、多运动以及如何促进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在阐述生长发育的机理时,不忘告诫学生注意睡眠和锻炼;另外,生物课堂作为普及生理知识的最佳平台,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青春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变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生物课堂和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明白原理的基础上掌握保持健康的方法,远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四、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部分,培养具备良好个人素养的学生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由于中学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及生命与环境关系等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师应在帮助同学正确认知生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在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怀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同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关爱、理解、帮助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让学生了解人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建立起保护环境的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做有环保素养的社会公民。

总之,生物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学生物教师应抓住学科本身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入手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素养,让学生在对生物学产生巨大好奇心并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和生命的奥妙,增强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成为满足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利. 解析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入素质教育[J]. 成功(教育),2013,22:112.

第8篇: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兴安岭 中学生 心理健康 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86-01

对于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至今还尚属首次。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课题的实施,填补了大兴安岭地区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空白,掌握到了相关的科学数据,为今后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研究结果详见《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本课题采用测量法,选取的工具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从量表的使用以及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够直接找出引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原因。但是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上,我们也不难总结出其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从社会的层面上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总体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多元价值观的并存以及社会信息量的激增,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激烈,这些无疑都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紧张,青少年学生自然也不能置之度外。其次,从学校和家长的层面上看,中学生除了要承受来自社会生活层面的压力外,还要面临着基础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学习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应甚至于心理障碍,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等。再次,从中学生自身来看,青春期是人生中重要而又特殊的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由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素质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特殊的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疾风骤雨式的千变万化,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从课题实施的结果来看,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多处于轻度水平。但是,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关系到林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林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角度上看,更是关系到未来林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成败。首先,学校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第二,广大教师要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识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同时,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各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应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建设“心理咨询室”,配备和培训专业人员,疏导心理冲突,针对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咨询与辅导,采用科学的心理治疗手段,使得个别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时地得到矫正和治疗。第四,学校要丰富中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举办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讲座,可以成立多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小组等等。最后,以政府为主导成立全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的作用,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应当成立全区范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员和有识之士,充分整合全社会的相关资源,为全区的广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集宣传、科研、教学、咨询、治疗于一体工作平台。

第9篇:中学生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习适应性;心理适应;心理健康

帮助中学生及时且恰当地调整心理状态、学习技术、学习态度等,有助于增强中学生在面对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新环境时的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适应性,进而真正成才。

一、帮助中学生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中学生提升心理适应能力的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及思维方式的扩展和变化心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若是缺乏良好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引导,很容易受到青春期不良心理的影响,降低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想要中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高效合作。

学校方面非常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设立心理辅导室。首先以教学方式帮助中学生正确地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和心理变化的特点,帮助学生正视这些青春期变化。教师可以在授课时正确引导中学生主动回顾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发展过程,让中学生主动去适应这些青春期心理变化,学会正确处理因为心理变化而导致的问题。然后,通过一对一的近距离沟通帮助出了心理问题的学生作心理疏导和心理调适,让中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以健康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性。

家长方面则需要随时关注学生在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改进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态度,在给予学生父母般关爱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平等和充分的尊重。

二、帮助中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适应新情况

学习态度指的是学习者对学习的一种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以积极心态去适应新情况的重要前提,对于中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性也大有裨益。

1. 中学生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获得这种端正的学习态度。学校通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心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强上进的信念,让学生拥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魄力,使学生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培养出认真执著的学习态度。

2. 教师充分发挥其作为 “人生导师”的作用

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解析初中课程知识与小学所学内容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学阶段的课程知识是小学所学知识的递进与升华。比如七年级数学课程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点正是小学知识中“直线”的进一步深化。如此,先让学生对课程知识产生认同感,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新课程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 父母要做好学生的坚实后盾

学生取得成功时,父母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提醒他们不要骄傲自满;学生面对挫折时,父母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教导他们再接再厉,以此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帮助中学生调整学习技术,适应新变化

培养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能,保证学习质量。学习适应性其实也是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良好学习效能的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来提升的。这说明良好的学习技术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1. 改进学习习惯

中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都与小学时期有所不同,学生需要改进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从心理到生理都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

初中低年级正是帮助学生度过学习适应期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习惯是低年级教师首当其冲的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向小学的同行们了解小学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习惯的方式来正确把握引导方向,帮助学生在以往的基础上改进学习习惯。其次,教师还要能将小学、初中阶段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用课程知识给学生搭建一个桥梁,使学生平稳过渡学习适应期,逐步改进并养成适合中学阶段的学习习惯。

另外,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教师还要和家长们一起肩负起监督、提醒的责任,保证中学生能坚持下去,最终养成稳定的学习习惯。

2. 改进学习方法

根据多方面研究发现,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绩有很大的正相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学习方法正确,能提高学习成绩。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还能为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不过,学生自己对于学习方法的把握能力不足,教师的总结和指导作用至关重要。这也要求中学初级阶段的教师能够深入小学高年级课堂,就近观察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将这些观察结果与初入中学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学习适应性差的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

另外,教师们还可以主动与学生做朋友,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了解学习适应性好的学生快速适应的原因。比如,他们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会自主预习和复习,会认真仔细做课堂笔记等。然后再将这些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去粗取精,在更多学生中推广和培养,从而提升学生总体的学习适应性。

四、帮助中学生了解学习环境,适应新环境

学习适应性包括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学生能否快速地适应新环境,对于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习适应性非常重要。在学生对新环境适应过程中,教师肩负介绍和引导的作用,家长则有着辅助和支持的责任。

教师在授课时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交流沟通时平易近人,将极大程度地消除学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抵触心理。家长积极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互动参与式的校园活动,能让孩子迅速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学生与新环境之间的隔阂感。

此外,中学生本人也需要明白“山不来就我,我就山”的道理。学校整体的学习环境是不会因为某一个学生个体而改变的,只有主动去认识和了解新环境,真正接受教师的引导和父母的辅助,才能对新环境中的物和人产生认同感,从而真正适应新环境,融入其中,最终成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