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性技术创新范文

基础性技术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性技术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性技术创新

第1篇:基础性技术创新范文

一、教学内容应具有可拓展性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只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为基础,要求“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标准。放开手,把主动权给学生,学生有了主动权,这种方法在操作时有很大的弹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都可收可放,很灵活,在学习练中可以讲,在讲时可以让学生练,边讲边练。

例如,教学“在Word中编辑文字字号、字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输入文字后,对文字字号、字体进行设置,然后再调整。学生在练习时,往往因为个人能力的差异以及兴趣驱使,而花很长的时间用于尝试各种字体及字体大小,这时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人掌握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二、多给学生练的空间

1、少讲多练,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在实际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使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教师要少讲,而学生要多练。少讲并不是不讲,而是没有必须讲的就不要讲,把那些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教学内容做必需的讲述,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学生小学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不同,基础也不同,那么在初一年级的起点自然也不同,学生在理解、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自然存在差别。显然,同样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不适合所有的学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在实践中“多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像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

2、精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

传统学科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及延伸。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它的缺陷在于: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多尝试。

由于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同一年龄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很快分化,这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初一年级的新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小学,这些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同,会造成同班同学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差异很大。家中有计算机的和家中没有计算机的学生也往往有一定的差别。以上因素使要求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水平,比如 操作水平,授受能力等,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多作尝试。

四、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1.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学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非常重要,教师要用心选择,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一章时,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网页,学生所做的网页各式各样,各具特色。这时教师不仅要肯定学生的创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使其更好地掌握制作要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实际上即是鼓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

2.因生施教,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第2篇:基础性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能力;创新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中,我国电子通信行业以优异的特点快速发展。电子通信行业不仅影响社会的发展,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在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该技术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在与世界通信技术的比较下,无论是在研发能力还是创新能力中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针对该问题,政府要加大对电子通信技术的研究,促使企业在根据自身发展状态中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从根本上促进电子通信技术能力的创新性发展。除此之外,电子通信技术能力在创新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掌握问题发生的本质,才能促进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能力的创新性发展。

一、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能力创新性发展现状

(一)具有自主研发的能力

电子通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引入了其它先进技术,而这些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电子通信行业的进步。在引入的众多技术之中,研究人员通过对此进行改进,不仅提高了电子通信行业自主研发的能力,并且还为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现如今,市场竞争激烈,电子通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特点逐渐打破了发展的格局,并且在市场中占据了重大的占有率,特别是在通信设备中,电子通信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模式,实现了群体性的发展,促使电子通信技术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就目前而言,我国电子市场的服务器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状态,很多企业虽然对市场进行了垄断,但是所研制的产品并不能完全服务与社会。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各种网络产品也得到了发展,很多低端、高端产品都在市场中获取了相应的市场占有率。

(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电子通信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进行申请的时候,专利数目比较少,并且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比如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在申请专利的项目中只占据6%,在数字电视方面占据的数据则更少。[3]除此之外,我国在进行专利申请的时候,基本上以外观申请为主,对发明申请的数量非常少,这种情况从立定程度表明我国电子通信行业不具备技术能力创新性。

2.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在技术上缺乏技术标准,这种标准要以高级标准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不被激烈的市场规则所淘汰。

3.电子通信技术的软件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电子通信行业的竞争力无法得到提高,从而无法在行业中产生较大的进步。

4.在相对集成电路上设计能力是比较薄弱的,不具备较高的制造水平,也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因此,只有对关键技术进行掌握与了解,才能促进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性发展。

(三)在研发中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

通过对近几年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得知,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创新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这种情况加大了我国科研队伍的研发要求。在与国外电子通信行业的对比中,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发展规模。比如,华为和中兴企业虽然对资金投资比较大,但是却没有超过10%,从而无法对产品进行研发,无法促进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4]除此之外,电子通信技术在进行创新性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对人才的培养,但是我国电子通信行业不仅缺乏资金,也缺乏相应的人才,无法qe电路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电子通信技术受到制约。现如今,很多学习集成电路的专业学生并不具备广泛的社会经验,需从国外进行引进,其中所产生的经济费用,会使很多企业无法进行承担。

二、对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能力创新性对策进行研究

(一)政府进行扶持

对电子通信行业进行技术能力的创新需要充足的资金,由于企业在资金方面的运转不够协调,从而无法对此进行资金的扶持,因此,各个企业之间要进行相互联系与合作,从根本上促进技术能力的创新。现阶段,企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阶段对企业的生存与发扎而言至关重要,只有加强合作,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创新。与此同时,在很多技术研究中需要政府进行资金扶持,在充足的资金下,才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研究,并且由于企业并不具备研究能力,无法从根本上促进电子通信行业在技术能力上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要进行扶持与帮助,并且进行组织与协调,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比如说,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众多科技成果转变为新型产品,并且要对电子通信行业进行设备采购上的支持,对电子通信行业进行引领,对企业进行规划探索。

(二)加强国际合作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潮流可以得知,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具有很大的比重,在国内,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加强联系,对技术能力进行探索,从根本上促进企业产业链的发展,使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提高产品转化率。[5]除此之外,电子通信行业要加强对技术能力的认识与了解,对技术能力进行不断探索,使企业自身的命运掌握早自己的受众,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促进电子通信行业的进步。比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国际企业进行合作联系,在打成共识的情况下形成产业联盟,将设计、生产以及封闭等各个环节形成产业链,使我国设计系统的能力得到提高。[6]电子通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开放的环境,只有使自己具有国际化,才能改变传统的闭门造车创作习惯,尽可能的使技术的研发达到另一个高度,使更多先进技术具有稳定性、可行性与发展性。

三、结语

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阐述,可以看出,在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电子通信行业已经成为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促进信息与科技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取得成功,除此之外,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下,信息传递慢、传递内容不够准确的现象也得到了改善。电子通信技术能够对各项信息进行综合性发展,特别是对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技术,在促进这些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促进了电子通信行业的进步。但是,电子通信技术虽然在发展中有着良好的发扎前景,但是在技术能力上仍然缺乏创新性,要想从本质上进行改变,不仅需要内部员工努力工作,还要将电子通信以另一种发展姿态面临整个社会,在政府与国家的扶持中,从根本上改变电子通信行业在技术能力上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琼.浅析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能力创新性前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5).

[2]雷蕾.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3(10).

[3]蔡斌,郭歌.基于电子通信行业人力资本管理信息透视[J].电子测试 ,2013(19).

[4]刘建新.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26).

第3篇:基础性技术创新范文

摘 要: 医药制造业是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其技术创新的各个方面都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以泛长三角地区四省市1995~2008年相关数据为基础,用多方程模型分析各种融资方式对该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发现:四种融资方式对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政府资金支持、企业自筹资金及外商直接投资三种融资方式对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影响程度最大的为企业自筹资金,外商直接投资次之,政府资金支持最低,而金融机构贷款的影响却为负。

中图分类号: F832.7; F273.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3)01-0079-0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各国在抵御金融危机的同时,也在积极探寻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支点。医药制造业这一被国际公认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它已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2011年,世界医药产业市场额比上年增长12%以上,医药市场总容量超过八千亿美元,这充分说明医药产业具有无限的商机及发展潜力〔2〕。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政府纷纷提出有利于医药制造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政策,以在全球市场中抓住机遇,占领制高点。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已将医药制造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在未来10至20年内予以重点发展。而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医药产业在近30年内表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17%,高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及同一时期其他工业的年均增速,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虽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但医药制造业在此次经济危机中表现抢眼,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专家预测,我国广义上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容量在2020年将达六万亿元〔3〕。而据艾美仕公司的报告,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日本;而中国医药行业未来10年的复合年增长速度将超过20%,到202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医药产业将成为中国高科技领域及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4〕。

然而,由于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不高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大大制约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估报告(2009―2010年度)》,中国医药制造业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新药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中国制药公司销售总收入还不及美国公司的1/3,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存在技术创新水平低下、医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等问题,中国医药制造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如何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我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如何充分发挥医药制造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政府和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关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文献,其研究手段以定量的实证分析居多。总观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其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1)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茅宁莹等运用DEA方法对1999~2008年我国主要省(市、区)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省(市、区)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且总体上看,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5〕。(2)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吉生保等认为,在中国,政府出台关于医药行业利好或利空的政策会直接影响到医药行业的R&D生产率发生快速增长或快速下滑的变化〔6〕。张永庆等认为,医药企业的规模、市场份额的分布、科研经费投入以及政府对医药企业的资金支持都与企业的R&D效率有着很大的联系。经过实证分析后,他们发现: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对企业的研发效率贡献不显著以外,其他因素的增加或提高都会对企业的研发效率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7〕。(3)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王树华以桂林市为研究区域,从科研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素质及研发能力与科研设备三个方面考察该地区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现:桂林市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并认为应该通过完善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改革陈旧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加强政府对其宏观管理三个方面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8〕。李晓梅等以东北、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的医药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对比式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从总体情况看,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独占鳌头〔9〕。

与国内相比,国外对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方向主要分为:(1)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与医药企业融资的关系研究。Paul通过对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与医药企业融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现代生物技术在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的企业更容易融资〔10〕。(2)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Cerda通过对20世纪后期的美国医药新产品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的人口数量及行业的市场规模对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人口数量及市场规模的变化〔11〕。Kwong和Norton在对美国八个医疗领域的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好的详细的广告对新医药产品进入临床开发的数量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12〕。

这些研究各有千秋,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随着医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融资规模对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逐步增强,而以上研究中鲜有涉及医药制造业的融资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少关注不同融资方式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差异性影响。其次,国内学者在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过程中,所选样本范围大都为全中国,鲜有关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性的研究。本文基于拓展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泛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5年至2008年为面板数据的研究区间,着重分析不同融资方式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差异性影响。

二、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状况

2010年,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为284662亿元,同比增长2402%,占全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2424%。从技术创新层面上看,2010年,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实现新产品产值达66817亿元,同比增长1396%,占全国新产品总产值的3770%;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达62849亿元,同比增长1469%,占全国新产品销售总收入的3751%;申请专利数达1567件,同比下降2749%,占全国专利申请总数的2771%;R&D经费投入达4828亿元,同比下降1349%,占全国R&D经费总投入的3440%。总体而言,泛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该地区医药企业原创性技术的缺失。与其他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尽管泛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研发能力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就其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而言,还主要停留在对国外相关成熟技术的局部改造与集成创新方面,医药企业的原创性技术专利数量几乎为零。因为该地区医药企业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企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低,缺少“医药龙头企业”。这些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的医药企业无法向技术研发投入充足的资金,也决定了其整体研发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差距甚远。第二,该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无法满足其技术创新的需要。虽然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整体上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但是研发投入不增反减,说明该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无法跟上其技术创新的步伐,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瓶颈之一。

第4篇:基础性技术创新范文

由广东省玩具协会主办、广东电视台嘉佳卡通卫视承办、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赞助的 “星创意·心设计玩具创意设计大赛”在全国各大高校、设计师、团体与及其它设计爱好者的支持下,共收到参赛设计作品700余份。其中来自广东省内的参赛作品404份,省外共353份。企业评委经过反复审评和讨论,从两个参赛组别中各评出50份,共100份优秀的入围作品。

这次大赛分动漫衍生设计和智能遥控设计两大类。据组委会介绍,为强调创新设计及参赛作者的综合素质,入围作品的评选分别从创新性、完整性、可行性和美观性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创新性和完整性各占30%。

纵观两个组别的入围作品名单,广东商学院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此次入围作品最多的两所院校。其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仅在动漫衍生设计组别便有多达30份作品成功入围,而广东商学院也在智能遥控设计组别上有27份作品进入该组别的前50强。记者留意到这两间学校提交的作品很多,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动漫衍生类作品就有122份,而遥控设计类亦有73份之多;广东商学院共投稿67份,95%为智能遥控设计类。

在这100份入围作品中,有两份来自广州市越秀区培正小学三年级学生贝秉晟。其作品《炮轰城池挖掘坦克》和《履带排雷车》一起入围动漫衍生设计类前50名。

据贝秉晟的母亲邵女士介绍,小秉晟自小动手能力就很强,脑子很灵活。在秉晟很小的时候她就开始买各种品牌的高级的、难度大的模型给他玩,而小秉晟往往把这些模型拆成一个个零件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重新组装成新的不同于原来的作品。邵女士还说,小秉晟参加过有关兴趣班的学习,这次的参赛作品还是一年前做的。由于比赛投稿截止时间恰恰赶上考试,只能选择投这两份非电动的作品,但他们都不是很满意,表示还能做出电动类的更优秀的作品。

本次评委之一的廖斌总监则表示,本次参赛作品不少,而遥控类海陆空功能兼备的则是亮点。对于这次小秉晟的作品,廖总觉得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之处在于专业知识不够牢固,但小小年纪实属难得。

第5篇:基础性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当今世界比任何r候都更重要的是拥有大量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工作能力。生产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和竞争产品的产品是赢得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创造大量的创意和高质量的艺术设计师。

一、高校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中的问题

目前,艺术设计教学的主要课程是多种设计课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计划式技能教学。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的训练目标针对学生能快速理解、消化和应用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被动和消极的知识灌输。从知识的教学目的而言,传统的中国教育和西方现代教育模式并非没有它的优势,相比于学生的同等水平,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准确度往往高于西方的学生。但我们会发现,当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与西方学生相比,在独立、适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来,在逻辑与学分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异。我们定期培训“好学生”传统教学的设计院校相同,但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缺乏共识,这导致学生在学校完成愁眉苦脸的课程设计,毕业后进入设计企业很难适应的设计创意产业。

二、加强创新思维培养

在我国,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他是一名从事思维科学研究的国外教授。他把创造性思维放在思维科学的大范畴,把它作为思想科学的重要基础科学研究。人们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思想,是人类思维中最亮的花,是最理想的结果。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出现,创新思维已成为各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和基础,创新思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新兴学科,诞生于前世界新兴创新热潮的需要。创新思维的特点是开放性、突破性、全面性、特异性、灵活性、新奇性、新颖性、灵活性和非显著性。要有效地加强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活动的主体,必须有一个宽松的思维环境、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1、教育改革

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现代设计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与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设计师的创新能力。摘要设计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工作的体系。通过研究与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相关的理论问题,明确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方法,提高艺术水平和设计创新水平,培养创新的艺术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学科交叉学科交叉研究,整合以往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研究,初步建立艺术设计理论体系和设计创新思维,产生新的设计理论增长点,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研究和科学意义的发展。

2、考核模式的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来评价。摘要将过程监控的评价方法与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并通过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过程评价。过程监控评估内容除了知识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包括了艺术设计的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尤其是在学生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多个方面,例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检验,建立了综合评价机制专业特色。实施综合评价机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创新,抓住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反映学生的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辩护,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的情况,更准确地把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形成创新能力。等专业操作类型、课程设计、室内设计课程评估,能够充分吸收竞价系统的方法,引入测试的评估工作的学生在课程的过程中根据项目任务任务完成产品设计,这种评估方式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热情去探索。

3、高新技术融合

艺术与设计,从源头解决“创造”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与新设计理念,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技术达到“创造”的根本目的。在计划经济的时代,高校的艺术设计实验教学资源稀缺、设计思想和实现的作品主要由传统工艺和大学之间的联盟,有限的实验教学条件,实验教学分享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的学科,最初的模式被打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模式在艺术设计越来越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设备的高科技内容和利用率越来越高,艺术设计和有机集成的高科技已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4、实验教学体系建立

为了满足艺术设计教学的要求,高端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分层、分阶段、渐进模式,从简单到综合、内部和外部的结合,实验教学大纲反映教学指导思想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在实验教学体系中,有三个层次:

一是理论教学服务实验教学。艺术设计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主题,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一个亮点。

二是独立的实验室课程。一些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一门相对纯的实验课程,当然,也不乏创新设计和理论知识教学。

三是开放实验。实验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专业展览、专业竞赛等活动的空间。

三、结语

针对新要求设计师在未来知识社会,他们应该有复杂的形势分析能力,创造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就质量而言,在掌握一般文化知识和设计技能的同时还需要获得更大范围的移动技能,特别是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如何设计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是21世纪艺术设计前沿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艺术设计、创作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创新思维的理论支撑和指导,避免盲目地进行艺术设计和创新。

参考文献:

第6篇:基础性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 美术兴趣 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得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像;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

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初三的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有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3.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第7篇:基础性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聚;合作创新;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4-0783-04

在日益复杂和快变的环境下,合作创新已成为发达国家新的技术创新组织形式,成为提高创新能力和实现科技资源有效利用的有效途径[1]。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集聚已成为趋势[2]。农业产业集聚吸引了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农业创新主体汇集,它们之间能否利用各自优势合作创新,如何进行合作创新?

以合作创新为主题,已有文献从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集群内合作创新增加了创新效率。Schmitz[3]提出了“集体效率”,他认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产生集体效率。Elenkov等[4]的实证分析表明,集群内企业的相互学习与其突破性的产品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产业集群内的信息共享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李京文等[5]认为,合作创新为企业间的知识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平台,在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溢出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帮助。第二,产业集群降低了交易成本,降低了风险,获取隐性知识,从而有利于合作创新。Porter[6]指出,产业集群中有联系的企业、政府、大学长期合作,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和扩散,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有利于企业创新。Lissoni[7]强调了隐性知识在创新中的作用,而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为集群内企业形成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提高了制度保障。产业集聚有利于克服企业合作创新中的机会主义和提高信息的对称性,降低了企业合作创新的成本[8]。范如国等[9]J为,参与合作创新的企业利用集群创新网络内的资源云,通过较少的资本投入,可以带来企业技术水平的改进。周F[10]认为,通过合作创新,可以共享资源,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蔡猷花等[11]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链式产业集群环境下,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合作风险系数、知识创造系数与创新合作意愿度负相关,共享知识中互补性知识比例与创新合作意愿度正相关。

以上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农业产业集聚与合作创新的研究不足。现有研究主要从非农产业集聚的视角研究合作创新。相对而言,农业部门的进入门槛较低,农业经营主体更为分散,所以研究它们之间的合作创新效应很有意义。二是对农业合作创新的研究不尽全面。现有研究主要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合作创新,只是回答了“为什么会发生”,而未回答“如何推动合作创新”。基于此,本研究拟从农业产业集聚的视角,研究农业合作创新的机理,并构建农业合作创新模式。

1 产业集聚对农业合作创新的影响机理

简便起见,假定有一个合作项目,存在两个类型的人,一类为技术供方i,一类为需方j。该项目成功的概率P决定于该技术固有的成功概率p(p>0)和各方的努力程度?琢(0

E(Ui)=[p+(1-p)?琢i]Yi-Ci-Aie■ (1)

其一阶条件为

■=(1-p)Yi-■e■=0

?琢i=?茁ln■?茁(2)

从需方看,产出取决于该项目的技术含量T,Yj=BT?酌,其期望效用为:

E(Uj)=[p+(1-p)?琢j]BT?酌-Cj-Aje■ (3)

对式(3)求导得式(4):

■=(1-p)BT?酌-■e■ (4)

由式(2)、(4)可看出,供需双方努力程度都与集聚度正相关。随着集聚度的提高,双方努力程度都在增加,合作成功的概率也越大。式(4)还说明,技术含量越高,需方的努力程度越大。也就是说,双方在选择时,技术供方会优先选择相关产业集聚度高的合作伙伴,而技术需方会优先选择技术高的合作伙伴,此时双方都彼此“达成愿望”。

开展高水平的技术合作,是合作创新的内在要求。相比而言,农业创新的外部性更大,更需要不同主体间的合作与配合。农业产业集聚促进了集聚区的内外技术合作,其内在机制在于,农业产业集聚降低了技术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产业集聚区内的参与方有更多的选择,此时技术交易成本就是一种筛选机制。

2 产业集聚中农业合作创新模式构建

合作创新主要是集聚区内各创新主体之间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农业高校具有理论研究的优势,重点研究基础性、前瞻性的关键性技术;科研机构有着专业化的科研队伍,重点研究专业性的创新性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升级换代产品;而应用性的研究主要由农业企业来做。通过基础性研究带动专业性和应用性研究,通过应用性研究拓展基础性研究和专业性研究。因此,农业合作创新模式应有以下三种。

2.1 农业技术协同创新模式

农业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图1)是由农业高校牵头,以农业基础性、前瞻性技术创新为导向,通过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等单位的合作,成为农业关键性技术研发中心。

农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主体由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组成。在该模式下,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在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合作,在政府、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等组织的推动和支持下组成“农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混合创新组织,使得农业知识、技术、信息、资源等不断集聚并迅速扩散,有效降低了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协同创新。

农业高校具有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农业基础研究的优势,在农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一方面培养和集聚农业科技人才,协同农业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围绕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确定研究方向,为农业新技术的开发、扩散和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也是农业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关键性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专项农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并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关的信息反馈到农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关键性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努力把农业协同创新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竞争优势。农业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有能力为农业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经费,还可为农业关键技术的试验与实施提供场所,并因其在行业内的重要影响力而有助于新技术的推广。

政府、科技服务和金融机构是该模式运行的支持保障。农业基础性研究的比较利益相对较低,风险较大,而且公共品属性更强,因此决定了政府成为研发经费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设立专项资金、提供公共风险资本等方式支持农业技术协同创新。还可以通过制订政策,持续和稳定农业技术创新支持政策,可以通过完善技术协议、知识产权等法律手段维护协同各方的权益,保障农业技术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科技服务为农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提供配套设施和服务,如协调合作方的关系,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及组织评审、定期开展阶段性评估、公平分配创新成果等。金融机构可以为农业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经费筹措渠道等。

2.2 农业科技示范模式

农业科技示范模式(图2)由科研院所牵头,以专业性技术如产品更新、技术升级为导向,通过科研院所、r业高校、农业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技术示范是农业技术推广前的关键环节。通过示范,一方面可以检验农业技术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可以产生很强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从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农业科研院所具有专业化的科研队伍、科研机构和丰裕的科研基地,在组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这种模式一般以科研院所为主导、农业高校和农业企业参与的模式运行。一是利用科研院所自身及其分支机构的科研基础,整合农业创新资源,建立农业技术示范基地。二是通过与农业高校、农业企业合作,打破科研院所内部与外部相互封闭的体制壁垒,激活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潜能[12],进一步拓展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如在示范基地中建立研究中心和农业技术中试基地,一方面充分利用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科研优势,开发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另一方面发挥企业的市场优势,对农业技术成果进行熟化处理或产业化检验。

该模式运行的支持保障主要包括科技服务、政府、金融机构。农业技术的培训、咨询、技术中介等服务,是发挥农业技术示范效应的关键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科技服务可以明确各方合作目标、权利及义务,促进资源、技术和管理要素的紧密结合,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协调各方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和政策保护,如以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或园区建设的形式,吸引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和企业集聚,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提供平台。金融机构可以为农业技术示范提供必要的资金。

2.3 农业技术转化模式

农业技术转化模式(图3)是由农业企业牵头,以农业应用性技术创新为导向,通过农业企业、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建立农业技术转化中心。

企业与市场接触更为充分,更能了解技术需求,从而诱导技术创新;其次,企业具有提供创新资金、设备的优势;再次,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促使其尽快将技术转化,运用于生产领域,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扩散推广。因此,该模式应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主导作用,同时联合农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注入资金、技术入股等方式,形成实体型的农业技术转化中心。按照市场规律,以产权为纽带,协同开发农业应用性技术并进行推广转化。此模式中,产学研三方是一个紧密联合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投入、共同经营、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实体内研究、开发、生产、营销环节紧密相连,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并迅速形成市场竞争力。

从支持保障看,该模式运行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农业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要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必须完善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在农业应用性技术未转化获取效益之前,农业企业难以通过常态融资市场进行筹资,但风险投资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科技服务、政府也是农业技术转化的重要保障。科技服务主要包括农业技术转化服务、技术投资服务、技术扩散服务等。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和补贴等来支持农业风险投资和农业技术研究。

3 结论与启示

上述研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合作创新的影响。其机理在于,农业产业集聚降低了技术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了高水平的技术合作。同时,分析了农业合作创新的三种模式即农业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模式和农业技术转化模式。

合作创新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主要是集聚区内各创新主体之间专业化分工与合作。高校利用理论研究的优势,重点研究基础性、前瞻性的技术;科研机构利用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和机构,重点研究专业性的技术;而企业主要研究应用性的技术。对外,指集聚区内的创新主体与区外的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交流。对外交流和合作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外合作,可以争取有利的资源,正确把握科研的未来趋势,提高科研竞争力。这就需要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内的制度规范,促使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和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在合作创新中,特别是农业应用性技术,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地位。建立农业风险投资机制和合理的技术转让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合作创新中的作用,是合作创新的关键。

资源共享是合作创新的重要保障。利用区内的优势资源和基础条件,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比较优势,通过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集聚区内信息化建设,为合作创新提供便利的条件,是促进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 伟,周 文,郎益夫,等.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和风险研究――以海洋能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9):59-67.

[2] JELAVICH M. Manufacturing and rural economie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role of nondurable producers,labor costs and state taxes[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2001, 60(1):185-192.

[3] SCHMITZ H.From ascribed to earned trust in exporting cluste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139-150.

[4] ELENKOV D S,JUDGE W,WRIGHT P. Strategic leadership and executive innovation influence:an international multi-cluster comparative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2005,26(7):665-682.

[5] 李京文,任 伶.通过合作创新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9(4):102-104.

[6]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77-90.

[7] LISSONI F. 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the case of Brescia mechanical cluster[J].Research Policy,2001(30):1479-1500.

[8] 曹休,戴 振.产业集聚环境中的企业合作创新行为分析[J].经济地理,2009(8):1323-1327.

[9] 范如国,李 星.产业集群内多企业动态合作创新博弈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1(12):35-43.

[10] 周 F.基于最后通牒博弈的产业集群合作创新演化分析[J].求索,2013(1):23-26.

第8篇:基础性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05-02

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是经济发展阶段性产物,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是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共性技术是指其研发成果在很多领域被普遍应用,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1]。产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围绕某一特定产业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满足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对共性技术需要,弥补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路径和基础性工程,在提升中小企业总体技术水平、实现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快速转型的战略选择。

一、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特征

1.基础性。共性技术是企业产品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其成果处于基础性地位,为后续技术开发和推广提供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持,为产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提供技术基础平台。

2.外部性。由于共性技术可为许多企业、许多领域共享,任何开发共性技术的个体不能独占共性技术成果及其带来的全部收益,因此,共性技术是准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

3.集成性。共性技术在研发的过程中凝聚着多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升级需要多学科研究人员的联合研发才能完成,其成果受益于其他产业技术进步的扩散效应,也促进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4.成果共享性。由于共性技术成果可共享,提高了企业、行业或产业的技术水平,如发动机技术应用于汽车、发电机等产业。

二、国内外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运作模式

(一)国外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运作模式

从世界各国共性技术发展看,政府虽然扮演的角色不同,对共性技术支持的方式不一样,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以美国、加拿大、欧盟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型模式和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1.政府引导型——美国、加拿大、欧盟。美国、加拿大、欧盟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技术市场运行良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会主动从事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政府通过引导、激励具有技术、资金优势的企业从事共性技术的研发、创新,向多个产业扩散、转移共性技术[2]。

2.政府主导型——日本、韩国。与美国、加拿大、欧盟相比,日本、韩国市场经济不够发达,技术市场不完善,在技术上没有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依靠对先进、核心技术的引进、跟踪模仿实现技术升级和突破。政府通过制订计划、政策,推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从事共性技术研发、创新,促进成果的转移与扩散[2]。

(二)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运作模式

1.政府出资兴建。政府立足于产业发展,牵头组建技术中心,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多项共性技术服务。这类平台建立和运行资金有保障,集群内外资源整合效率高,任务明确,管理规范,服务内容广泛,成果推广较快。

2.行业协会主办。集群内行业协会利用自身优势,牵头整合集群内企业和各种技术资源共同创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这类平台国内外发展信息灵通,最大限度整合产业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

3.管理部门自办。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自办技术服务机构,负责各项开支,以产业发展为己任。这类平台经费来源有保障,易管理。

4.龙头企业改建。龙头企业以自身的技术研发部门为基础,投资建设具有技术研发、设计、检测、信息网络等服务功能的技术平台,政府少量出资,机构运行由企业代管,研发成果和服务供出资企业共享,也可有偿提供给集群内其他企业。这类平台管理机制灵活,工作效率高,与企业技术需求紧密结合开展研发,技术人才素质较高,仪器设备齐全,成果转化率高。

5.骨干企业联办。政府组织以龙头企业为主,骨干企业分工负责,分工承担技术服务业务,共同为产业集群企业服务。这类平台服务手段先进,专业水平高,互补性强。

6.政府出资、园区管理。政府投资、园区管理创办面向市场的技术平台,为客户服务,为产业服务。这类平台纳入产业发展规划,人员素质较高,管理较规范。

7.园区与企业合作。工业园区与骨干企业合资合作在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技术人员培训等项服务。这类平台扩展了企业业务,提升了产业档次,实现了双赢。

8.部门与企业合作。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科技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与企业合作搭建技术平台。这类平台具有政策、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带动能力强,服务手段先进,服务支撑能力强。

上述模式虽然组建主体不同,运行方式不同,但共性特点为:一是解决企业共性技术需求,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二是通过良性运行机制,兼顾各方利益,突出公共性、公益性;三是政府资金引导,依托现有技术服务机构,逐步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3]。

三、秦皇岛调研分析

秦皇岛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发展较晚,处于建设初期,服务能力和水平滞后于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发展需求,尚未形成对区域产业有力支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平台服务能力不足。平台规模较小,资金投入不足,仪器设备不完备,对区域产业内企业服务覆盖面小,局限于技术咨询、产品检测、技术推广、信息查询、技术培训等较低层次的服务,研发服务不能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能力严重不足。

2.运作机制不完善。政府设立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没有真正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而企业设立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仍停留在企业技术中心角色上,研究的是专有技术而不是共性技术,缺乏清晰的业务定位和核心竞争力,服务的是本企业,无法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综合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平台自身的发展。

3.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多数共性技术平台是政府主导型,研发方向、筹集资金、组织开发由政府确定,其领导由政府官员担任或从集群外招聘,他们对集群企业技术需求缺乏很好的把握,在运作过程中与企业缺乏充分的沟通,研发成果与企业需求不符,使企业参与平台建设积极性不高。

4.专业人才缺乏。共性技术平台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服务经验明显不足,在高收入吸引下,人员流失严重,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管理等综合性人才。

四、中小企业共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路径

1.完善法律法规。针对平台特点、服务对象、技术特征等方面,构建有利于平台建设与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动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的协调机制、联动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并由相关部门大力推行、监督实施。

2.“官产学研”连动效应。政府、大学、科研院所或者企业个体实力薄弱,无法单独进行共性技术研发,必须联合各方力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优势互补、高效整合各方技术资源,共同推进共性技术的研发。

3.市场化运作。遵循市场经济内在规律,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本着 “整合产业人才、技术资源,集中研发,成果共享,有偿使用,注重效果”的原则,在组织形式上,依法注册,独立运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履行相关法律义务;在运行机制上,建立规章制度、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平台形成强大的生命力。

4.专业化运作。技术服务是一种非常专业的工作,要在“官产学研”模式紧密结合下,吸引投资参股、委托专项技术项目的开发、建立实验基地,以项目为纽带,优化技术要素,带动平台良性发展。

5.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应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高标准、严要求平台的申请和认定,选取实力雄厚,高技术水平的组织承担平台的建设与运行任务。按照严格的程序,由专家委员会对平台的实施进度、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根据平台综合评价结果,给予经费补贴和奖励。

6.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吸引、培养、激励机制,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提高平台对人才的培养和聚集能力。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参训人员对平台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和搭建平台的能力,造就一支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开放共享意识和高水平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何炳华,胡蕙芳.区域产业集群技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企业活力,2010,(4).

第9篇:基础性技术创新范文

展望2015年,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中各国竞争日趋激烈,将给我国工业创新发展带来更大挑战;国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落实,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将进一步推动工业技术创新迈向新的阶段。

对2015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影响深化,各国继续加强战略部署力图主导全球创新体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全球进入新一轮产业调整与竞争周期。为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将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紧盯前沿技术,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协同网络,以继续保持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领先地位。

美国继续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巩固制造业领先地位。按计划截止2014年底,将设立8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预计在2015年,已建成的创新中心将逐渐在先进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发挥作用,同时美国政府也将进一步倾注力量继续建设新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法国提出建设“新工业法国”,推动法国工业复兴。目前,法国已推出包括:无人机等10项标志性成果。预计2015年,“新工业法国”战略将进一步推动法国工业发展和转型。

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得到落实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不断强化。一是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要求。紧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强化激励,大力聚集创新人才;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二是《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简称《方案》)即将实施,创新资源将进一步优化整合,聚焦国家战略目标。三是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改革,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激发科技机构和人员的内在活力与动力,加快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四是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发挥小微企业的创新生力军作用,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展望“十三五”的关键一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进一步深入落实,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创新对于工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用将更加有效发挥。

我国工业技术创新基础要素总量预计稳步提升

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工业在资金、人才和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的总量已达到世界前列,技术创新基础明显增强。

第一,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过去十年来,我国研发投入保持了年均增长22%以上的高水平,已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总量第三的国家,研发投入强度从2004年的1.2%稳步提高到2013年的2.1%。未来一段时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仍需继续保持不低于22%的增长速度。以此速度发展,预计2015年R&D经费投入总量预计将突破14000亿元。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势头迅猛,近年来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投入比例一直在70%以上,从2007年的72.3%提高到2013年的76.6%。可以预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导和带动下,这种增长态势在2015年将进一步加大。

第二,企业研发人员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在全国企业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这一比值由2004年的54.2提高到了2013年的249.6,从趋势看,2015年将会有新的增长,研发人员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第三,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组建研发机构。企业内设立专业的研发机构是企业有效开展创新活动的必要组织形式,是企业构建自身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要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比例、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但近年来一直呈现出可喜的增长态势。预计2015年,这种增长态势将一直持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组建企业内研发机构。

从以上趋势看,2015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会更加坚实,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会进一步加强。

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产出将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十二五”末期,国家着力实施创新型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产出成效显著。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TD-LTE技术、产品、组网性能和产业链服务支撑能力等均得到了提升,涵盖系统、终端、芯片、仪表的完整产业链已基本完成,已累计建设58万个基站、发展650万个用户。中兴、华为在2013年全球企业PCT专利申请量排名中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

在技术市场的交易情况方面,2004年至2013年我国技术市场交易额以平均21.2%的速度增长。可以粗略估算,2014年我国技术市场交易额将达到9000亿元,2015年仍将保持22%的增长速度。

在新产品销售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二是内外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差距大。三是国有企业的表现不尽人意,五年中有两年的占有比重低于全行业平均值。

预计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情况仍将保持良好势头,增长速度将有所加快,但与外资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5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将进一步增长,技术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仍需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提高创新能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能力落后将成为制约工业领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主要由于现行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很多大企业都处于资源型、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的高利润使企业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性强,未形成依靠创新获利的机制;市场秩序不完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抑制了企业创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不足,侵权容易维权难,创新成本加剧;现行财税体制对创新重视不够等。

企业总体的创新能力不足。我国规模以上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只有14%左右;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到1%,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5%的水平;创新成果少导致我国在高端装备、关键设备和关键元器件等方面严重依赖进口。

创新活动碎片化,导致“孤岛现象”严重

随着全球竞争由产品竞争转入产业链竞争,技术创新的模式也由过去的单项技术突破转为多项技术的集成创新,产业链上下游技术的关联性和融合性一定程度决定了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日益渗透和内在地融入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链延伸、产业链跃升、价值链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技术结构升级等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环节和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计划、创新资源投入相对分散,一定程度上造成各领域科技资源碎片化,资源配置的短缺与重复现象并存,同时,创新活动分散在不同单位进行,难以形成创新链。

我国科技创新项目较为分散,又多以单项技术为主设立,本就存在着体量小、学科单一、综合度低等问题,这些项目分散下达到多个承担单位,每个项目承担单位彼此独立,只完成技术研发任务,不考虑成果能否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技术匹配衔接,进而转化为实际产品,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严重,科研资源的配置和科研项目的实施与部署创新链、建设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资金链难以实现有效结合。

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工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完善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但是,当前我国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产学研互动协作不紧密,产业基础共性技术薄弱,导致成果产业化困难,产业链竞争优势难以形成。

我国产学研协同合作尚不深入。我国产学研合作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层次不高;共建研发机构及技术联盟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深度不够;对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关心少,动力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力度不够、分配机制不完善等现象普遍存在,合作活力不强。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主体缺失。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是针对共性技术建立网络化创新载体,而我国更多投入到应用技术和商业化领域。由于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研发者不能独占产业共性技术成果及其带来的全部收益,导致企业受利益驱动,将有限的企业资金投资于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对共性技术研究缺少投入,这种情况决定了企业难以成为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主体。

知识产权获得和运用能力不足制约工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稳步提升,主要工业领域专利积累较多,但知识产权获得和运用能力不足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是,关键核心专利缺乏,转化运用能力不足。我国主要工业领域专利数量大,但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缺乏。移动通讯、电子信息领域虽有一定专利优势,但知识产权龙头骨干企业少。高校和研究机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应用率低。二是,协同运用机制不健全,应对风险能力不足。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机制不健全,创新主体的活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的行业指导和应对风险的援助机制有待加强。三是,侵权假冒时有发生,保护环境仍需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一些跨国公司利用拥有的专利优势,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仍然是激发工业创新发展活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深化改革,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

一是完善激励创新的市场机制。建立国有企业创新导向的考核机制,明确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基础性行业和垄断型行业的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倒逼”机制的建立,激发大型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善民营企业市场竞争环境,鼓励其通过技术创新增加附加值获得利润。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加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础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其健康发展,激发其技术创新活力。二是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环境。完善支持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真正落实并逐步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强化政府采购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明确政府采购中小创新型企业和自主品牌的比例,建立相关政策的跟踪、评价和监督机制。

统筹创新资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各类科技计划之间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破除条块分割,完善资助支持方式,解决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聚焦当前经济发展和工业领域的现实需求,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项目,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的设置、实施和管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遵循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提高企业在立项论证阶段的参与程度。二是健全创新资源的共享机制。支持建设的科技基础设施、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向企业的开放力度,探索有效的模式,实现创新资源共享。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和集聚。

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合作。加强政府引导及政策扶持,鼓励行业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网络化协同合作的产业创新联盟,引导并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和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二是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围绕新兴的战略性领域发展需求,按照“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依托现有国家级科研院所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促进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的有效对接,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整体带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