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

第1篇: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商务英语语言基础和优异的商务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以及现有专业英语课程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和灵活的商务交际能力。据世界贸易组织估计,至2010年年底,全球1000强企业中70%的员工的母语不是英语,所以他们必需使用英语进行企业内部沟通,与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及客户进行沟通交流。

目前阶段,国内各大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都要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与专业应用能力,如物流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物流英语,国贸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外贸口语和函电写作,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会计英语等。但是,专业英语是否满足经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专业的商务交际能力,值得我们予以探讨。

1 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分析

因为专业和学校的不同,又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全国各大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基于培养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胜任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我们可以确定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商务交际技能。

1.1 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商务人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商务沟通能力。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不仅在传递信息或表述事实,同时也在表达感受和陈述意见。在经济活动中,商务沟通可以是公开演讲,可以是贸易谈判,可以是主持会议,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尽早培养商务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2 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商务写作能力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商务写作有以下两大基本功能: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商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代表本机构有效的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用来履行这两种功能的各类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这些商务文件的写作必须纳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在学习中予以掌握。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

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市场开拓、贸易往来、市场调研、宣传策划等工作,有较为频繁的机会与来自全球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因此,在市场、劳动力和资金都全球化的今天,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现有专业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

但是,目前各大高校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各种专业英语课程,显然不能完成上述培养目标。下面我们以物流专业英语为例来分析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商务交际能力培养要求的客观差距。

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提高英语的阅读、听说水平外,还应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的任务: 转贴于

(1)掌握一定量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

(2)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3)熟悉物流企业的管理技巧与方法;

前导课程:《大学英语》、《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综合运输》。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由此可见,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物流专业词汇和物流专业知识展开的,在教学任务上偏重的是对物流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这对上文提出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直接起到发展培养的作用。

3 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英语的自身局限性,那么商务英语如何能够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3.1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商务英语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技能和商务背景知识的密切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英语为主要的工作语言,与同事、合作伙伴和境外客户进行流畅有效的商务沟通。但是这些学生大多不具备任何的商务经验,因此,在今后的商务实践活动就面临着沟通不畅的问题。商务英语课程可以以商务交际活动为主线,设置虚拟的商务活动场景,模拟相关的商务活动,通过求职面试、部门分工、商务谈判、内部协商、市场调查和处理投诉等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各类常用的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如备忘录可以用来向公司员工通知公司内部政策的变化,也可以寄给客户作为进一步协商的依据。分析报告可以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化,也可以作为市场准入的依据。商务简报可以通报某个项目的进展,也可以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商务英语文件,讨论各种文件的特点和功能,并且提供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商务文件写作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各类商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3.3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更需要强调文化差异,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胜任今后的商务工作。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将语言传授和国际商务活动中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利用各种真实语料来模拟商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化差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达的今天,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开设经济类专业英语的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商务沟通能力,商务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成为真正实用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一、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1.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流程再造、客户管理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的人才的需要。但高职教育由于市场反应慢,加之与企业的联系松散,使得其专业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专业设置的通用性与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发生偏差。除部分行业办的高职院校外,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

3.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发生偏差。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的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学校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一个学校毕业的学哄性太多,像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4.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甚至很多院校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训计划与实训方案。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情景模拟背景会因实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二、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硕士论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4.企业也是教师开展现场调研的基地。是促进教师将其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企业是教师开展调研活动的基地,可以为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

三、经济管理类高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1.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医学论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2.采取员工培训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与学校联合的一般为大企业,校企双方通过签订联合办学的契约,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是一种校企双方之间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或高层次的专项管理培训等。

3.开展“订单式”教育。所谓“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在学校挑选学生,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教学计划,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联合方式。

4.企业管理咨询业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其经济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产业务实的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辨析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机会,根据清晰的市场定位采取适宜的行动方案,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解决问题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职教论坛.2003.14

第3篇: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

第一,构建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运行机制,科学设置实习、实验等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实现以解决处理特定行业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推动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上台阶。第二,将工科特色和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建设上实现工科品牌优势与经管特色的深度融合,凸显高校特色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渗透和统帅作用,培养既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又具有工科基础理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第三,以塑造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整合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紧跟特定行业发展方向,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督导与管理、教材建设体系,提升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第四,探索差异化优势的办学思路,打造与重点高校、财经高校相区别的非对称性竞争优势。由于学校办学的行业特色较鲜明,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的主导专业竞争力较强;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不属于这类高校的主导专业,鲜明的行业特色如果不能被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有效吸收的话,行业特色就会成为行业的累赘。为此,经济管理类专业主动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上向学校的主流特色靠拢,既能借助学校工科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自身,也能强化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与非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差异化优势。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框架

课程建设要突出特色[2]。在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要始终要求立足于特定行业,依托工科行业这块“自留地”来推动专业发展,培养具有解决特定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这即是说,要将工科特色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导方向,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强调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整体建设,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彼此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3]。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推动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工科特色的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其总体框架可概括为5个方面(图1)。由图1可知,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其总体思路为:(1)优化教学内容,要构建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2)充实教学条件,要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3)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要完善能充分体现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体系;(4)提升教师素质,要塑造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经管教师队伍;(5)强化实践教学,要设计工科特色的经管实践教学环节。这5个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从图1能够看出,工科特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与考核、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的统一体。其中,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在适当增加工科类课程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紧紧跟随时展和特定产业发展,充分掌握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最新前沿与发展趋势。教学条件建设首先要求组织编写具有工科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着力解决工科特色的经管专业教学的一些共性问题,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教学过程和考核的科学化,要求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凸显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典型案例教学作用,并逐步建立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考核体系。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则强调引进具有工科背景的经管师资的重要性,将派遣教师进修工科类课程、派遣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作为解决现有教师欠缺工科知识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强化与行业内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建立具有较高仿真性的模拟实验企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内容

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与考核、师资队伍、实践性教学环节共5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内容

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向纵深发展[4]。为培养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奠定基础,必须构建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1.增添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可在保持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增添个别体现工科特色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为了突出石油化工特色,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如石油化工过程概论等基础课程。2.设置行业经营管理类课程。这是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反映特定行业特色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开设了国际石油经济学、石化商品学等课程,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会计学专业学生开设了石化商品学等课程。3.教学内容紧跟行业经营管理最新前沿与发展动态。这主要是追踪学术前沿,实现经济管理类教学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如请行业内企业管理层到校做学术讲座,介绍行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发展前沿,及时将企业经营管理最新发展动态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依托茂名石化公司、中海油西部公司等石油化工企业,聘请这些公司高中层管理者到校为学生做行业经营管理前沿讲座,加深了学生对行业特色的把握,也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同步前进。

(二)充实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建设包括教材、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硬件设备等诸多方面。为培养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充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建设条件,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须从教材、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等方面展开研究。1.编写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教材。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教材建设是关键环节,教材选用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质量[5]。因此要积极联合其他同类型工科高校教师,组织共同编写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专业教材。2.编写凸显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工科行业特色及其用人规律,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在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方面,设置明确具体又具有操作性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进度安排。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积极推动石油化工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制定出了具有石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打造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3.编写凸显工科特色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习指导书。要从凸显工科特色的要求出发,结合工科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需要和行业特色,编写相应理论课程以及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大纲或实习指导书等。比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凸显石油化工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大纲、实训指导计划等。

(三)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与教学考核是教学组织实施及其效果检验的关键。要在广泛调研行业经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当前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经营管理规律,对教师选聘、备课、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习教学乃至毕业论文指导与学业成绩考核评定等教学过程和考核体系的诸多环节进行设计,完善充分体现行业特色和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体系,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1.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设计教学过程。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凝练行业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并以回答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导向,有的放矢,围绕问题进行教学安排,设计教学过程与环节。当前,在教学方法上不少教师仍以讲授为主,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有待推进[6]。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要求积极推行探究式、讨论式教学。2.将行业内企业管理经验作为主要教学案例。要在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调研企业的基础上,搜集整理行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案例,建立行业经营管理教学案例库。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案例来进行讲解,以加强学生对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3.建立以解决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能力考核体系。设计以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行业经营管理内在本质,必然要求建立以解决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能力考核体系。

(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才保障[7]。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要求“引培结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引进工科背景或工作经验的经济管理类师资,推动经管师资队伍朝着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塑造一只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经管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1.引进具有工科背景的师资。引进既具有行业从业经验、又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师资,弥补现有师资队伍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的缺陷,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经济管理类师资队伍素质。2.引进具有工科专业背景的经管师资。在引进的经管专业教师中,强调教师原有专业知识具有工科背景。如引进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中,其本科阶段为工科专业。这样,该引进人才对相应课程的理解可能较之于单纯市场营销专业博士毕业生更深刻、更全面。3.派遣教师进修工科类经管课程。教师团队不仅要教好课程,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及时更新知识[8]。这要求采用在职培训、脱产进修等方式,推动现有教师加强对工科类经管课程的学习,以期达到胜任工科类经管课程教学任务的目的。4.派遣教师到行业内企业调研学习。这是指加强与企业的互动,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调研、跟班学习等,以加深经管专业教师对企业管理经营活动的认识,拓展教师知识面。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要求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学习,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周边的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实践调研、跟班学习,从而加深了教师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认识,有力推动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步伐。

(五)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是要从事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9],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应用能力。为体现工科特色,要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传统教学机制,另一方面将着力建设模拟行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增强经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科特色。1.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当前多数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建立了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实习基地,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提升这些实习基地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周边城市相关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增加企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茂名石化等石油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石油企业工作现场听取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石油行业的理解,推动了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2.建设模拟行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要在充分调研行业经营管理流程、运作模式、决策程序的基础上,建立模拟行业企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推动经管实践教学朝着特色更鲜明、实用性更强、针对性更准的方向前进。

四、结语

第4篇: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

一是强化特色,差异发展。与会代表认为,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具有不同的使命,各院校要认真反思,通过学校、专业、教师准确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实现差异化培养。对于不同层次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有何区别,有代表通过对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如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周茂荣教授以武汉大学与湖北经济学院为例对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毕业生素质与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万后芬教授分析了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共性与特色,她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共同的要求,然而又具有不同的特色定位,如有的高校凸显行业与地区特征,有的则强调区位优势。

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协同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如何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本次论坛交流、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大部分代表强调,必须根本转变经济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经济学、管理学是致用之学,经济学管理学的人才培养更要改变学校“关门”培养的模式,探索学校与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特别注重探索多部门、多渠道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很多与会代表从实际出发介绍了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学院钟育赣教授介绍了学校基于“大类招生,三年级分专业”改革的国际化经济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武汉理工大学董登珍教授等以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成立课外学习小组,选读经典著作,交流学习心得,专题研讨科研项目申报、研究进展,加强学术交流;依托科研项目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开展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方式,提出了“学研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会代表强调,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我国经济学管理学教育质量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根据新的培养理念重构课程体系。

三是教学内容重构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要在坚持继承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出积极贡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要固化学科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体系结构更为科学、优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实现经典理论与学科研究新成果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体现创新与活力。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加快教材建设是关键与保障。高校要根据自己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选用国内外最优秀的教材,编写高质量的教材。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代表们认为,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方法应多样化。要培养国际化、创新性、复合型高级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满堂灌式的课堂讲授方法,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东北财经大学李维安教授对研究性教学理念、特征、意义、制约因素以及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很多代表根据经济管理类课程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诊所式教学等具体教学方法。很多代表强调,案例教学是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针对案例在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昆明理工大学段万春教授提出要加强本土化案例的编写,要深入研究中国情景下管理实践,多种渠道收集案例素材。

四是高度重视实践、实验教学。很多代表强调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不能仅限于纸上谈兵,要特别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体验和参与,高度重视实践、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实践教学定位是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和深化的核心环节,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华中师范大学桂学文教授还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对北京邮电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具体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多模式并存”格局是必要和合理的,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包括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创”大赛三部分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渤海大学单凤儒教授针对管理实践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经营管理活动难以模拟,实践考核难以结构化和程序化等难题,提出要突破“课堂讲训练、纸上练管理”的困境,建立大培养系统,进行无边界的教学,创建以情景为载体、以应用为导向的生活化渗透式实践训练模式。

第5篇: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作业

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作业无疑是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习得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在现有教材配有课后习题的情况下,教师布置课程作业的首选形式即是将课程重点内容与习题对应进行选择,让学生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完成。诚然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尤其是理论内容和知识性内容来说,处置得当。但是从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来讲,教材习题作业形式就明显作用有限,即只能够完成理论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意味着这种作业形式只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手段。使学生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职业能力的特定的作业形式的内涵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一、教学过程中的作业

作业即教师布置的功课,由学生课后完成。教学过程中的作业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验、实习、实际操作等等,是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实践形式,其目的在于印证知识或运用知识形成各种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形成,一般是由掌握知识开始,逐步转向半独立作业,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较完全的独立作业。从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①引起求知欲阶段;②感知教材阶段;③理解教材阶段;④巩固知识阶段;⑤运用知识阶段;⑥检查知识、技能、技巧阶段,这六个阶段来审视,作业至少贯穿于后三个阶段,所以作业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是紧密围绕企业运营与管理的实践技能展开的,不必讳言的是教材习题是以课本章节为边界,其功能性目标的重点是对理论和程序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缺乏使学生对企业职业技术的整体工艺的理解和融通,遑论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职业能力。看似学生完成了作业,老师检查、批改也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到企业中再看,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还得在企业中现学,职业教育所强调的职业能力培养在作业这一环节并没有被切实地得到训练和提升。

二、职业能力

目前,学者一般将职业能力分为: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一般工作技能、操作技巧、销售能力6大因子。又可以进一步将其细分为:与同事的关系、与人合作、与上级关系、团结他人,适应能力;讲话思路 、倾听他人、撰写公文的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指导培训他人、激励他人、解决问题;一般计算机操作、管理软件操作、运用互联网、外语听说、普通话、财务;服务操作、设备使用;销售等能力。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往往比较注重(1):学生的服务操作技能、外语和计算机运用等方面的培养,但是比较缺乏对学生(2):沟通、合作,职业道德,共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而后者却正是被企业经营管理者认为是最为重要的职业能力。

检视我们的教学过程,我不难发现:上文中所述的(1)是我们教学中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就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但是(2)却是教学的软肋,无法通过课堂模拟训练完成。所以有必要引入一种具有实践针对性的作业系统,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作业系统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作业系统,应该关照企业实际运营管理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切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基于十余年的课业指导经验,借鉴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养要求,结合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笔者将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业系统描述如图一。

图一 专业课程作业阶段分解图

(一)作业的阶段分解

1.教师设计阶段:教师基于行业企业实际问题,以课程目标为指导,做好作业设计,期初布置,侧重分析企业实际情境,明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阶段性和层次性;

2.学生准备阶段:学生组建团队,分工合作,拟定计划,收集资料,讨论甄选,组织布局,形成定稿,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课堂陈述阶段:学生在课堂演示,接受老师与同学的质询,考察学生的知识反馈能力和现场反应能力;

4.综合评价阶段:学生自评、团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团队配合、表达能力、报告的说服力及对听众的影响度。

(二)作业的内容

紧扣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将学生作业的内容的方向锁定在生产型企业或服务类企业经营管理实景化应用问题的诸方面:环境、经营特点、产品与服务、价格与销售、客户关系、竞争优势、决策建议等。

(三)作业的形式

根据企业实际问题,参照常见的企业经营管理报告形式,学生的作业形式为:商业活动计划、企业环境设计、经济管理类报告、问题调研、决策辩论等,以PPT形式公开陈述,提交合乎应用文体规范的纸质报告。

(三)作业的格式

作为一个准职业经理人,学生报告的信度和可行性决定了他/她必须使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参照一般研究性文体的格式,根据企业公文及文件沟通的要求,学生作业的基本格式为: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与局限、研究过程及内容、结论、建议、参考文献等。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作业框架如图二。

图二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作业框架

四、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作业的意义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作业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来突破现有的以教材习题为主的作业形式,避免枯燥无味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无用,而出现的机械性抄写应付的现象,复归作业巩固认识、提高能力的原初意义,让作业真正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自主学习的正向驱动力,改变以往教师完全主导课堂,甚至代替学生思考、训练的局面,使教师转变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指导者。

校企合作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和酒店业务沟通对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对教师的“双师”素质的提升,使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了相当的解决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的良好基础。行业企业也更为迫切地希望自己的经营管理问题有学院派的智囊以备顾问。学生通过系统化的企业运营实景问题的解决过程得到职业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迅速成长为行业企业所需要的管理后备人才。这样就能切中校企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使校企合作共赢。

通过作业的层次性,透视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处于团队合作中的学生因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有差异,所以素质和水平不一。但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取长补短,凭借团队的力量来完成作业项目。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实一体。加强动手动脑的实践性强的作业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经济管理类实践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经过科学严谨设计的作业,注重训练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也就是上文中所提出的(2)中包括的学生职业能力,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使他们真正回归学习主体,以勤奋、务实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专业学习。

参考文献:

[1]薛小明.职业能力及其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陈玉君,孔元发.强化课程作业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3]沈林.大学生作业抄袭现象的根源分析及解决思路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

第6篇: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08-01

目前运筹学课程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和管理问题中应用很广泛的一种定量方法,它起着联系基础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与专业课的桥梁纽带作用,是解决经济与管理问题的一个方法论和工具。国际上已经把运筹学方法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决策方法广泛应用于管理决策中进行科学管理,运筹学已经成为商学院很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并出版了很多优秀的教材。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运筹学的目的是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我国传统的运筹学教学使这门本源于实践的科学,又远离于实践。另外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对定量方法的恐惧心理,许多学生对运筹学的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下滑。期末考试的成绩远差于一些专业课程的成绩。这是我们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中应该避免的,所以必须在教学上有所创新,采取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运筹学的魅力,才能使学生轻松掌握如何使用运筹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 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教学法

目前在运筹学教学方法改革中最多提出的是案例教学法,魏晓平和宋学峰提出了在管理运筹学中应用案例教学,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研究、分析、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认识者的身份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向参与的学习过程。国际上的教育工作者也很早提出了案例教学在运筹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编制了一些优秀的教材,其中包含大量的案例。廖志高和胡知能专门研究了工商管理类运筹学案例教学的改革,指出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案例教学的组织很关键,应以每一个独立的模型为单位组织教学,每个模型以一个实际案例引出,进行理论知识和建模方法的讲解,然后布置一个相似的案例,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建立模型。案例成为教学的载体,最终又是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2 教学过程的创新――“三步曲”

第一步: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引导学生由实际中管理决策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由实际决策需要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同时启发学生对与该问题相似问题的思考,拓展该模型的应用范围。

第二步:模型求解,使用计算机软件求解。运筹学理论上的求解方法主要是单纯形法,但是该方法的求解过程,是数字的重复迭代过程,解题过程耗费大量时间。在理论授课和课外作业中,只能对那些决策变量和约束条件较少的问题进行讨论,而针对实际应用中的大型案例来说就脱离了现实,显得无能为力。为此,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使用计算机软件求解的必要性,邱丽绚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管理类运筹学教学中的优点。计算机软件求解模型应该辅以上机实验课教学,具体的操作还是以案例为载体。

第三步:求解结果的应用,如何辅助决策。如何使用求解结果辅助决策,是使用运筹学建立模型的目的和出发点。所以最后必须将求解结果回归于实际问题。而在与实际问题结合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阐释运筹学模型理论上的成熟性和实际应该的灵活多变性,这两点决定了运筹学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以上三步组成的“三步曲”教学过程,从实际问题引出运筹学模型,然后采用功能强大的软件求解,最后对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回归实际,指导实际决策。这样从实际出发经过数学模型的求解最后又回归实际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好地体现了运筹学模型的强大的实际作用。

最后针对每一个模型在完成“三步曲”教学过程的基础上,进行一次上机实验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核方式的创新――案例报告

最后还要做到考核方式的创新,不少教育工作者已经提出传统考核方式对于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运筹学的弊端。邱丽绚指出,限时笔试的规范化考核方式,学生只能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去求解类似于例题的题目,这种考核结果不可能准确地评价出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借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预先给出多个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题目,自己设计求解要求,并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然后上机求解,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实际问题给出可行性建议或决策分析,最后以论文形式上交。

鉴于以上两点,本人认为考核方式改革的宗旨是在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所以本人摒弃传统笔试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上做大胆创新,以“案例报告”的形式作为期末考核方式。案例报告考核方式的总体思路是要求学生使用运筹学模型解决自己专业的相关问题。案例报告一共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案例描述,要求学生自己搜集待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第二部分是模型建立,在考察学生对模型建立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建模能力;第三部分是模型求解,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种计算机软件求解方法对所建的模型进行求解:第四部分是结果分析及应用,在求解的基础上,从理论回到实际问题中,使用求解结果对管理决策者进行辅助决策,另外还要求使用灵敏度分析对决策环境的改变做出应变。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很灵活很科学地考察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三位一体”的创新,在科学有效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消除经济管理类学生对定量方法的恐惧感上也将取得革命性的效果。这种效果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仅影响了学生对运筹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维R•安德森,丹尼斯J•斯威尼,托马斯A•威廉斯.数据、模型与决策(管理科学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1版,2006.

[2]董振宁,刘洪伟.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32-35.

[3]刘才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管理运筹学教学方法谈)[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9):46-48.

[4]李宗泰.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2):266-267.

[5]侯云先.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3+2”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4):56、66、76.

[6]任志霞.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6,11:86-87.

第7篇: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

 

一、双语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加拿大,双语教学一般指在英语地区用法语授课的教学形式。在美国,双语教学一般指用西班牙语进行的学科教学。在澳大利亚,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英语)进行的部分学科教学。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学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深入,世界经济正朝一体化的方向加速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己经7年多了,我国享受的对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保护政策逐渐到期,全球竞争越来越加剧,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同时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竞争对手的挑战,这对21世纪的企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双语教学近年来逐渐进入了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学院。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明确要求高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还特别强调“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入世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至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全球化,需要有“全球化”的管理人才去适应。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融合是大势所趋,双语教学是在这种国际形势下的必然产物。双语教学不论是对高等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还是对中国的整个教育界,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引入工商管理类双语教学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引入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理念,促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第二,努力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培养的管理人才将直接面对着一个与世界接轨的知识型社会,频繁的跨国贸易合作要求我们掌握国际上的各种游戏规则尤其是经济、管理和法律规则。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形式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和学生的外语水平与专业知识的实际,目前国内大多数经济管理学院所采取的双语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

 

1.混合型。

 

这种双语教学形式,采用外文教材,教师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进行讲授。这种形式既有外文的内容,又有汉语的辅助理解适合大多数高等学校。

 

2.全外型。

 

即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采用外文教材,直接用外文讲授。这种形式对教学老师和听课同学要求都相当高。一般在国内的名牌大学里采用。

 

3.半外型。

 

这种形式属于双语教学中比较初级的一种,即采用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地方性以教学为主的高校,在基础英语教学之后,再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有选择地采用这种双语教学形式比较合适。

 

另外,少数教师也采用中文教材,但板书或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外语,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类型,在双语教学中用得也比较多。

 

四、工商管理类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

 

1.师资。

 

“师资”问题是对于进行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双语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涉及到英语,内容涉及到国际上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及法律规则。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对教师的高要求。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感觉压力很大,自己必须在完全消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走在该专业领域的最前端,不断地补充新材料。

 

教师的口语标准与否,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英语语言应该精炼简洁,板书时重要的英语词汇要加注中文,以确保学生掌握。其实双语教学中英语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习得是并重的。当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大面积跟不上时,那就说明教师在教学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很有可能是教学难度过大,应及时调整。

 

一般说来,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均达到较高水平时,双语教学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从海外留学归来的老师,在双语教学中充分运用了纯熟的英语口语和国际领先的教学理念,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目前,教师的英语水平还是整个双语教学过程的瓶颈。大多数学校现在还没有统一审核教师英语能力的标准,申报双语教学的教师大都是自我评定,然后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各学院教学质量跟踪小组随时监督。

 

2.教材。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九条指出“对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但现在的工商管理类原版教材价格动辄上百元甚至几百元人民币,这对于学生来说难以承受。所以更多的经济管理学院比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选用影印版外文教材,价格一般在几十至一百元人民币之间。采用外文影印教材同样也能做到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保证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是原汁原味的。但影印教材都会涉及影印版权的问题,所以外文教材大都在国外出版后一至两年甚至几年后才能影印出版,有较长的时间滞后期,这对于工商管理类课程动态性和即时性很强的要求不吻合。

 

3.学生两极分化。

 

由于本科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外语基础雜剛双语教学的态度截然不同。工商管理专业中对双语教学抵触比较大的同学认为,“我们学的是管理知识,而不仅仅是外语。上双语课程,由于外语的原因变得艰深晦湿,我们往往将课本当成外文阅读材料,学习的重心不知不觉偏向了外语而不是专业知识本身,这样就造成了本末倒置。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则认为,“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不仅仅限于每周两次英语课,双语教学模式的推行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方式,在专业基础课,甚至是专业课上接触英文教材,接受国际先进的管理知识,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经典案例,无论对于专业知识的习得,还是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都是很有益的”。学生中这两种极端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态度。英语水平偏低的同学,在英语学习中己经存在很大困难,当面对一本全英文的专业教材时,产生排斥、逃避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很多同学想找翻译版教材做辅助材料的主要原因。但如果同学们能克服困难,尽快摆正心态,努力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收益将是巨大的。对于英语基础好的同学来说,他们是双语教学的最大受益者,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英语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大的跨越,他们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很快地适应国际企业管理前沿的角色。

 

五、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功能定位。

 

双语教学不应该与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功能相混淆。这也是目前颇有争议的方面。我认为,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用双语教学让同学们通过纯外文教材,学习管理方面的专业词汇,了解原汁原味的英文内容、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及丰富多彩的跨国公司经典案例,并且让同学们有能力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能够一定程度上进行外文文献检索。而英语会话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听写能力则是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不要本末倒置。

 

2.教师培训。

 

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很容易出现两种不利局面:会说英语,但没有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或者有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但英语表达能力欠缺。这两种情况对本类专业双语教学都是很不利的。引进有国外生活经历的教师,或有本科英语专业背景的、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硕士学历的教师,他们比较能胜任本类专业双语教学。或者把现有讲授双语的教师送出国外进行为期1至2年的培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对于以教学为主的一般本科院校引进双语教学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把教师送出国去培训双语教学能力是比较可行的,成本也不高。

 

4.课程安排。

 

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应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之间为宜,最好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因为这一期间同学们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并且学生要考英语四、六级,这样可以相辅相成。另外,有的同学要考研究生,名牌大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有一部分专业课试题是需用英文解答的,面试也要用英文,以测试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并且这些方面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要求都比较高,基础英语很难涉及到这些内容。而且外企在招聘学生的时候,管理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就更是必须的。因此,这也可以増加同学们双语学习的积极性。

 

5课程设置

 

从我所上过的双语课程效果来看,学生要先上过工商管理的基础课程后再安排双语课程效果比较好,也即先修课程用中文讲授,后续课程用英文教学。比如,同学们先学过用中文讲授的《营销管理》,再学习用双语讲授的《国际营销》效果就比较好。而给同学们上《组织行为学》的时候感觉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之前同学们连有关的基本概念都没有,突然接触到有不少专业词汇的课程就有较大难度。再比如先上过中文版的《基础会计》,然后再上英文版的(〈高级会计》效果就明显好些。学过了一些管理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后,《国际企业管理》采用双语教学效果就不错。

 

另外,最好是必修课安排双语教学,学生学习态度比较好,而选修课用双语讲授则会受到学生态度以及积极性的较大影响。由于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所以没有统一原则要求哪些课程必须开设双语教学,哪些课程不能开设,这需要教务处和学院协调安排。尤其是在教学大纲修订的时候明确注明某门课是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也应该用英文写以示强调,而不是每门课都可开设可不开设双语教学。否则,这种随意性会使得这门双语课程缺乏连贯性。当然,目前很多经济管理学院己经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将双语教学考虑在其中,这一方面的问题将逐渐得以解决。

 

7.课程考核。

第8篇: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英国的Beverridge在1909年就已提出,其概念的界定主要是用来判定哪些劳动者可以被雇用,哪些劳动者是必须被替代[1]。之后,由国际劳工组织把就业能力表述为“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到20世纪90年代期间,就业能力问题成为许多欧美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观其研究,大多数是从广义的就业角度出发,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给出了略有不同的解释[2],国内学者虽然对就业能力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概念、构成要素和层次方面[3]。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校目前布点最多的十大本科专业门类且就业市场形势不够乐观的现实,思考如何提升该类专业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的问题,结合兰州交通大学近几年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类大学就业能力的提升应聚焦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方面。实践证明,以此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定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1 明确就业能力的内涵,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适切性

(1) 专业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专业能力主要指工商管理类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专业知识是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及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学习,将外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这是学生个体成功的完成各项工作(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和思维习惯的优劣,而其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又基本决定了他的就业方向,因而在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这种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能够通过原有知识来融化新知识,进而产生新思想,逐步达到智慧的境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做好铺垫。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从历史、现实学习知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对现实的认识,掌握驾驭新知识,具有不断创新知识的动力源,从而形成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从狭义上讲,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辨析及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兴趣特长及需求出发,广泛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填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实、完善和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完全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努力实现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以形成科学的批评性思维方式,追求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成果。专业技术能力是指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应用能力,旨在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这主要依赖于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2) 通用能力是提升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这种能力是指那些与某种具体的工作没有必然关联性的通用性能力,即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得以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近年来用人单位一直最看重的部分,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能力。其能力是随个人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要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也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参与实践、归纳总结、观察学习、模仿体会、专业训练、实习培训、业余爱好、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等。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步入职场中最宝贵的财富。

(3)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升学生应变能力的核心。这种能力主要是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进入职场后是否能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因素。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这些能力只有在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近年来许多企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在签约前来单位实习或试用,其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通过我校多年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兼职等活动得以提升的。同时,从已毕业的历届毕业生我们也能发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持续就业的愿望,也关系到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态势是否兴旺。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据教育部资料显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4]。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毕业生适应能力不强、所学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等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重任,以加强“三项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 强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一是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应用,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主要是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坚持四年教学不断线。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质量的基础上,开设一定学分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为学生拓展专业基础做好铺垫,强化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质量。注重实践,以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导,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将企业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况通过ERP实验、会计仿真模拟、证券投资即时模拟等实验再现真实情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突出应用,以职业规划、特色培养为目标,以专业选修课为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纵向深化培养。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为工业、铁路运输、流通、银行等企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类科研训练的支持平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提升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抓好专业核心课程与及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学习支撑。多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在已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9门核心课程中,已建成“财务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3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网络课程。核心课程的高标准建设为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继而通过核心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先后建成了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课件库等,开通了网络课堂和网上答疑系统,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的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管理与工科知识的融合,形成了由“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图1)。该实验体系,其内容涉及24门课、193个实验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50%、40%、10%。为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每年都要对实验项目做出更新,及时补充、完善各专业系列实验指导书;其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综合性、融通性、实战性、开放性;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技术平台、实验教学团队的一体化整合;体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效对接与融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与训练,达到目前国内用户群最多的用友ERP管理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的熟练运用,真实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体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模拟与实训,使学生体验了从实验项目→课程内实验→独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小型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省及全国各种竞赛的创新教育的全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调查,学生对专业实验教学总体评价满意,认为对他们的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很大。

四是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省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管理类基础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经济法案例模拟”、“会计实训仿真”、“会计手工模拟”、“电子商务”、“情景模拟”、“经济模拟”8个专业实验室,有ERP-U8管理软件、福斯特等公司的应用软件28套。该中心已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服务平台、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中心已开设24门实验课,193个实验项目,面向全校8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点开放,每学年约有1800余名学生在该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另外,还通过跨专业实验、选修课实验、各种模拟大赛等创新实验课的开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心的作用;通过校企共建3S平台,合作教学、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示范效应。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学生在该中心完成的多项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好评。

(2) 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

通用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大学毕业生当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中增强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中,努力构建多维度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这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是强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提升学生通识能力奠定基础。首先,将数学作为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从事经济研究必不可或缺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予以高度重视。我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三类必修课,数学建模等多门选修课。其次,拓展英语教学。在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口语、商务(或财经)英语、经典外文文献选读等课程的基础上,还长期开展双语教学,现已形成以14名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语”教学团队;“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内的双语教学课程群。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使学生熟悉了国际商务运作模式,为学生进入外资企业或从事涉外业务奠定了基础。双语教学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历届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在80%左右,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第三,注重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无论是做出怎样的宏观决策或微观管理,都需建立必要的应用模型,这一过程都与计算机紧密相关。为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VB 程序设计、数据库、办公自动化四门必修课,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等多门选修课,专业实验课多数也是借助计算机模拟来实现。

二是多措并举,为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创造条件。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促使学生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从情感教育、养成教育、自信教育、主题教育,探索体验教育、“自媒体”教育等6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学校各级管理层面有效的联动机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实现对大学生的全方位的精心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要精心指导,将其具体任务分解细化至每学期。举办各类论坛、讲座,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度。举办“创业创富论坛”,邀请北京中铁二十二局、甘肃武威市交通局、甘肃祁连山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青藏公司等企业的高管为学生讲授企业管理经验;邀请我校已毕业的MBA学员每年5月、10月两次进(本科)课堂,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事业成功经验分享,并开展企业发展、社会需求、能力养成等方面的讲座与交流;邀请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生涯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就业能力提升平台。挑选在就业、考研、公务员、选调生、资格证书、银行系统等考试与选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深入学生班级的形式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举办企业模拟招聘大赛,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高校招生就业处领导等作评委,通过制作简历、岗位竞聘演讲、专家点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以毕业实习带动就业,与广东智通人才、宁波人才中心、东莞人力资源局、德邦物流、红豆集团等形成了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邀请中储物流公司、西部中大建设集团、链家地产、光大银行、甘肃银行、TCL乐华多媒体事业部、兰州商业会计学校等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

(3) 适切的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典型“案例教学”为导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赴企业实地调研形成的典型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已有2篇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精选选国内外经典案例,开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易于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课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以“情景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主要通过教学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管理理念、学习管理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如营销学中的营销体验,会计基础实训中会计人员工作角色体验,模拟法庭、商务谈判、企业经营模拟中各种管理角色的体验等,使学生受到有益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锻炼。以“实验仿真”为依托,提高学生科学决策能力。如在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学生借助网络数据库资源获取相关资料,运用实验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方法。总之,近几年,我校在通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科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是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搭建差异化的实习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依托学校在铁路行业的优势,注重铁路系统内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学校在工科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兰州电机厂、兰州机床厂等多家传统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地方知名企业共建校政企联合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采用集中、分散与轮转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各企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实习实践体验机会。通过专人负责、科学考核、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等措施保障,增强了实习的实效性。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指导教师严把论文选题关,本科生导师为各专业进行“文献查阅方法与技巧”、“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如何做好毕业论文”等讲座,以及论文审阅、论文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论文指导与写作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组织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赛、股票交易模拟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重要赛事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潜能,提升了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11项国家社科和自然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横向项目等,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创造了条件。在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80%左右的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主持的“甘肃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等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其选题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另外,学校成立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施菜单式培育,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

第9篇: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

Taking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Example

Wang Dajiang

(Economy &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课程和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具体教学中存在培养目标脱离就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对课外时间的有效利用等问题,通过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强化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措施,可促进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Abstract: Local college administrative major courses and student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crete teaching,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raining goal separated from the actual demand for employment, the curriculum being unreasonable, the teaching method being unitary, neglecting effective use of extra-curriculum time, etc. Through taking the market demand as the basis, determining personnel training goal, taking the market demand as the guidance,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dia, making full use of the students' spare time, strengthening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inspection way and so on,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major courses teaching can be promoted,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can be improved.

关键词:专业课程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Key words: major courses;courses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13-02

0引言

地方院校应该针对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特点,对管理类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各种缺陷,以适应现实的职业需求。

1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特点

1.1 人才培养特点作为地方院校的渭南师范学院,应把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力求做到在开展本科层次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调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注重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地方院校的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立足于学校定位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向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转变;从注重继承性教育向注重创新性教育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培养的教育观念向树立整体综合化的教育观念转变;从注重教如何做事的观念向既教做事、又教做人的观念转变;从注重共性教育观念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观念转变。

1.2 学生特点渭南师范学院为一所省属院校,生源整体的文化水平比一般高校要略逊一些,管理类学生又大都文理兼招,在基础知识方面,他们的大多存在不足,像文科生的理科功底一般较差,理科生的文学知识又略有欠缺;在实践应用方面,文科生缺少逻辑推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而理科生又在想象力、审美力方面不如文科生;在学科兴趣方面,文科生大多喜欢管理方面的学科,更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组织,而理科生则更多的关注技术型学科,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方面理论的支持,但在进入管理类专业之后,由于管理类学科的知识更多的是属于文科方面的知识,大多数文科生存在着优势,而理科生在这一方面就显得有所欠缺。

学生的发展也出现了统一的趋势,都朝着文科的方向发展,所以文科生的弊病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了这些学生的身上,那就是管理类学生大多动手能力差,技术应用水平这一方面很难过关,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缺乏。

2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从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来看,精英式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培养目标不切实际,脱离市场实际需求。要求高校必须依市场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目前地方院校很少真正研究过市场,多数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教师的经验和臆想制定出来的,与真实的市场需求有很大差距。

2.2 课程设置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课、专业课比例不够优化,选修课所占比重偏低,这样不利于学科间的融合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考虑人才市场实际需求,对社会前沿问题关注不够,造成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感到学非所用,用人单位也普遍认为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3 教学方法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整个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单纯灌输为主,学生只是处于次要地位,大多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演绎推理式的教学,这种教学虽具有系统性与严谨性,但不足也十分明显:第一,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大多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所有的时间都是在跟从老师的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是非常不利的;第二,教师只是单纯的传授给学生知识,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机械的死记硬背,而不会灵活运用,这对以后的工作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注重书本上那些死知识,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对象来对待,教学活动纯粹只是变成了教书活动。

2.4 忽视课外时间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基本是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所有的教学活动几乎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个别课程虽然也组织一些教学参观、实践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但这只是点缀性的,其目的往往是为了证实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样必将导致教师对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的忽视,产生教学就等于课堂教学的错误认识。实际上,课堂的课时是很有限的,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自由支配,因而课后的自学、互相交流与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要花费好几天的工夫备课,参阅各种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具,运用各种方法,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然而,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再透彻,学生所学知识是有限的,只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后引导,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5 理论教学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岗位具有多重、复合的特点,涉及相关性不密切的岗位群,导致实习岗位缺乏。其职业活动规范性和流程性不强,一般无清晰的文本描述。给实训的组织和考核带来了难度。加上近年来,在加强公共课程教学的同时,实践教学环节已被严重挤压,再加上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实验设施、场所相应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训练,导致实习流于形式。

3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 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应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因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学校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了解现在的市场需求,培养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也只有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对未来的职业目标有一个好的规划,才能让他们更加具有学习的动力,减少对前途的迷茫,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方院校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迎合市场需求,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3.2 优化课程设置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要充分体现岗位实际需要和培养目标定位,在遵循国家基本规定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于公共课,要着眼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及自身发展的基本能力和基础人文科技素质的培养。重点加强公共课程开设的同时,对于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其专业领域中通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重点加强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并确保一定的学时和教学质量。

3.3 丰富教学方法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变,可以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环境中应用理论,不只是简单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所扮演的各种角色设计各种任务,如收集企业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撰写招投标书、拟定合同、成立模拟公司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及各种必备的技能;利用问题引导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启发教学法,教师不把最终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寻找它、发现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悬念,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和各种学习资源,收集资料,参与课堂讨论,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能力和借鉴能力。

3.4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在每一节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为学生设计好工作环境,分配社会角色及各角色的工作任务,提供各种必备资源,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理论经验,学习理论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活动,开拓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院校大多数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课堂时间十分有限。传统教学导向不明确,往往导致学生不知或不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用途,不会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以正确的培养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引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好课余时间。

3.5 强化实践教学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课内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通过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此外,鼓励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锻炼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有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要通过合理确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强化实践教学等措施进行改革,为地方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的同时,具备扎实的企业管理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适应时展的要求,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董德民.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9):112-113.

[2]何维达,邓立治,胡淑芳.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师,2009,(9):162-163.

[3]蔡发群,郭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网络财富,2010,(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