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项资金论文范文

专项资金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项资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项资金论文

第1篇:专项资金论文范文

一是出台林业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出台以后,为认真贯彻执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局按照省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的规定,及时对林业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对过时的、不适应林业专项资金管理需要的文件及时进行废止。同时,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并开展廉政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出台了两个规范性文件:《江苏省林业项目管理办法》、《江苏省林业项目验收管理规定》。明确并规范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项目申报、项目和资金监管、项目验收等方面的行为,从制度上防范责任风险和廉政风险。二是完善有关政策。会同省财政厅对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和绿色江苏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对投资结构,资金扶持重点,补助对象,补助标准等进行合理调整,并以项目申报指南的形式予以落实,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三是改进管理方式。商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简化项目管理程序,对省级有关林业项目采取“以奖代补”、委托验收等管理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科学编制预算,规范执行预算,林业财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首先,科学编制好年度预算。2014年,我省省级部门预算在政策上做了很大调整,在严控对一般性支出、一般公务用车购置费、“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实行“零增长”的同时,对2015年省级各部门、单位的专项转移支付数量压减1/3,同时整合相同或相近的专项,逐步减少竞争性无偿支持专项;实行“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清单”制度。为此,我们在编制2015年部门预算时,重点把握三点:一是依据“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坚持以规划为导向;二是坚持有保有压,确保重点。压缩一般性支出,保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林业重点工作所需经费和林业规划确定的重点林业工程所需经费支出预算;三是严格审核,确保所编预算合规合理。在汇总、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我局林业计财部门认真履职,严格把关,严格审核支出预算内容是否符合预算管理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申报支出预算与工作任务和建设内容是否匹配,所拟定的绩效目标是否合理。其次,规范执行年度预算。2013年,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我省也相继出台了“十项规定”和公务接待、会议费、培训费等管理规定。全面把握政策要点,加强林业经费支出管理,是林业计财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年来,我们以“三公经费”支出管理为重点。严格按预算法、会计法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规定要求,严把经费支出关,坚决杜绝违反“八项规定”和财经纪律的行为。为此,我们完善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了省林业局系统财会人员的业务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依法管理水平。今年,局机关和直属单位“三公经费”、会议费等一般性支出,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三,实行预算和决算公开。按照江苏省政府总体部署和要求,在省财政厅的统一指导下,我局制定了切合林业实际的、便于监督的财务预算和决算公开的程序、方案,并按省财政厅的统一标准,及时将我局2013年财务决算和2014年预算情况对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明确责任,加强林业项目管理,确保建设成效

省林业局明确了林业项目管理责任。通过出台《林业项目管理办法》,规定了省、市、县三级林业主管部门以及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内设职能机构在林业项目管理方面的责任,加强林业项目的申报管理。省林业局启动了林业项目管理专家库建设,明确规定了竞争性立项的林业专项项目必须经专家评审,林业主管部门依据项目申报指南并结合专家评审意见申报项目。重大林业项目申报和资金申请,需由林业主管部门集体研究决定,并按规定的程序申报。组织开展项目中期检查和现场查验,督促项目建设单位按预定的目标、任务或批准的实施方案实施项目。及时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和绩效评价。项目建成后,我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并根据项目资金来源、额度,分别由省、市、县三级林业主管部门分工负责项目验收。省林业局还根据省财政厅的要求,设定绿色江苏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及时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良好。

四、强化林业专项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第2篇:专项资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进建议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越来越多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地,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财政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不断增加。生均拨款和财政专项资金拨款是高职院校财政拨款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为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通过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和绩效目标的财政资金[1],具有特定性、多样性和时效性等特征[2]。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包括基本建设专项拨款、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和学生资助金等4大类。规范化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有利于高职院校切实落实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方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内容模糊,预算编制不科学。项目申报通常是由学校领导决策后布置职能部门或者相关的二级院系编写申报材料,再由职能部门或者二级院系部门负责人组织相关教师具体负责编写项目申报材料。编写人员可能因层层传达或者政治站位较低,领会不到学校领导层的战略规划而导致申报内容空泛,建设目标不明确;部分申报人员则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更多改变支出方向的余地,有意将申报书中的项目建设内容模糊化。建设内容不明晰,必然导致项目绩效目标量化指标缺乏,定性指标不明确。同时,部分申报人员仍存在“争项目、争资金”的观念,忽视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实际教学科研需求和学校中期规划,甚至部分项目存在投入产出比明显不对称现象。大部分项目申报人在申报阶段并未进行详尽调研,预算编制往往依靠主观认识和经验,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再者,由于没有财会基础,项目申报人对经济科目的分类不清晰,造成经济科目预算不准确,而财务人员对项目具体的建设任务和需求不甚了解,审核项目预算时难以对预算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前期申报工作存在的问题,往往给后续项目实施造成困难。(二)项目支出进度滞后,资金使用不规范。大部分财政专项资金下达至学校零余额账户时间为每年三四月,资金下达后,各财政专项项目还需根据制度规定进行项目启动的校内审批与公示,正式实施时间往往要到五六月;部分项目采购业务属于招标范围且达到招标规模标准的,还需进行招标采购,从项目申购到签订采购合同通常需要两到三个月时间,耗时较长;教室、实训室和学生宿舍翻新改造项目为了不影响日常教学与师生校园生活,通常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以上原因都将导致前期项目支出进度无法达到序时进度要求。另外,项目经办人员大部分为一线教师,他们身兼教学、科研等多项职责,用于办理项目业务的时间非常有限,而项目从采购到付款需要经过一系列烦琐的流程,项目执行拖拉现象较为突出。等到临近支出进度考核节点或者年底,部分项目人员为达到支出进度或者避免资金被财政收回,会申请提前付款或者有意模糊专项资金预算支出界限,在财政专项资金中列支不相关的支出。(三)项目管理效率低下,执行信息传递不及时。财政专项资金通常由财务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或者学校预算工作需要组织申报,大多数情况由学校管理层决策后由职能部门或者二级院系布置相关人员进行申报,小部分由项目申报人自行申报,项目申报存在被动性和方向不明确性现象。同时,职能部门在项目申报业务中处于被动配合状态,主要是对属于其职能范围内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审核,财务部门则对所有申报项目的预算进行审核,申报人员、职能部门和财务人员各司其职,但未进行充分沟通,容易造成项目申报材料内容上前后矛盾。组织申报工作效率较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项目负责人或执行部门、职能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纪检审计部门相互协调。项目负责人或执行部门负责项目申报和实施,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实施过程的协调和事项审批,财务部门负责会计核算和资金监督;纪检审计部门负责资金使用和事项的监督。实务中,一些经济业务从采购到申请付款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但由于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掌握的信息不完整、不及时,往往在付款环节才被发现。(四)缺乏事中监督检查,事后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省级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目前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资金申请轻过程监督,重结果轻绩效”的现象。项目实施过程中,只有财务部门注重审核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职能管理部门极少关注项目业务流程及事项的规范性、预算执行情况和阶段性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审计部门更是缺少事中监督检查和纠偏。项目资金使用完毕,项目后续的完成情况很少有人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结题验收处于被动状态,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验收的项目则由项目负责人或经办人员按照要求报送相关材料,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要求验收的则在资金支出完毕时视同结题。项目绩效考核同样处于被动报送自评材料和接收上级审计部门审计状态。高职院校本身缺乏对已结题项目进行验收和绩效考评的机制,具体体现在绩效考评牵头组织部门不明晰,考评结果运用机制不完善。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进建议

(一)优化项目申报流程,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项目申报启动工作由财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充分与上级主管部门业务处室沟通掌握专项资金设立意图及支持方向,然后由学校领导层与各职能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开会讨论项目申报方向。职能部门根据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项目申报范围及指引,组织二级院系开展项目申报工作。二级院系自行确定申报项目清单,由相关人员编写申报材料。通过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明确项目申报方向,提高项目申报的精准性;通过提高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参与度,调动项目申报工作积极性。预算编制方面,在讨论项目建设内容环节,项目申报部门或人员可以请学校财务人员参与进来,以便财务人员在充分了解项目建设任务和具体需求的前提下为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提供专业建议,使预算更加科学规范,测算依据更加细致合理。同时,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预算与绩效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等相关培训业务,或者通过“送教上门”等方式宣传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让更多教职工了解最新的财政资金管理理念和规章制度,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效率。(二)优化工作岗位设置,提升财政专项资金执行效率。相比于一线教师兼职负责财政专项项目实施与管理,由行政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管理工作能大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基于对行政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以及固定的坐班时间,能够更好地保障项目实施进度和业务规范性,同时还能让一线教师有更多精力从事教科研工作。人事部门要明确项目管理为行政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并将岗位职责写入各部门“三定”方案。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这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风险管理意识,规范办理采购、招投标、验收和付款等各流程业务;提高自我审视和自我管控意识,及时收集和整理有效的项目过程材料,确保工作的严谨性。(三)建设财务信息化系统,实现项目全程管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项目申报、资金下达、业务流程和预算执行情况互相独立,部分项目负责人和经办人对负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易造成实际支出偏离预算。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的信息掌握也不全面,管理效率低下。高职院校要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建立一个包括项目申报、立项论证、项目执行(含采购申请、合同管理、业务报销等流程)、项目验收及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的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项目执行情况和支出进度。通过信息化加强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提高项目执行效率,降低项目支出偏离预算、业务操作不规范的风险。(四)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加强事中监督检查。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完善项目考核验收和绩效评价制度,牵头制定各类型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从预算执行、业务操作、支出进度、项目成果、量化绩效指标和定性绩效指标考核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到项目负责部门、项目负责人年度评优,并作为以后安排资金的重要参考。同时,审计部门要重视项目中期检查,通过及时检查项目预算执行和业务操作规范性,降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违规风险。

三、结语

财政专项资金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资金来源,合法、合规、高效地用好每一笔财政专项资金,创造其应有的价值,对高职院校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Z].2018-12-24.

第3篇:专项资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 管理 问题 对策

一、财政专项资金概述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安排的用途固定、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它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具有政策性、时效性、广泛性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保障民生、促进各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财政部门采取的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绩效评价、整合项目资金等措施也推动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推进依法理财,有利于建设阳光型政府。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缺少科学性

首先,财政专项资金涉及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经济建设等领域,名目繁多,因此在编制预算时由于缺少科学标准,编制出的预算就会缺少科学性,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

其次,由于财政专项归口不同,可能会产生“多头申报”的现象,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由于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政绩考核目标,也会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向不科学,例如经济建设投入大,而民生方面投入小。

最后,一些地方政府和单位在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时,缺少前期考察、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导致预算编制无法实现精细化,后期的预算执行很难保证,削弱了预算的执行力度。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各级政府虽然建立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但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有不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地方,因而实践性不是很强,操作性也不是很高。同时,很多时候很多单位和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弱化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导致管理不到位。

另外,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也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如资金拨付不及时、拨付程序不规范等,容易滋生腐败。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违背专款专用原则,挤占、挪用、串用专项资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透明度不够

目前,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涉及众多部门,并且金额很大,同时财政部门没有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信息的共享平台,使用情况信息不透明,因此,相关部门无法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财政专项资金监管难度很大。

(四)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力度不足

首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方式落后,普遍采用的是下一年度的专项资金审计,事前、事中的监督少。

其次,按照有关规定,专项资金结余要上缴财政或经财政批准留用,个别单位为了不上缴就突击花钱,而财政监管滞后,给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三,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监督缺乏法律约束,缺少制度保障,影响了监督的权威性。

第四,对违法违纪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不大,缺少责任追究,降低了监督的震慑力。

(五)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不规范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有的单位对财政专项资金没有做到单独核算,无法实现专款专用;有的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原始单据不合规,支付流程、支付手续不规范;有的单位在年末虚列支出,将专项资金转入结余或往来科目中,支出的随意性增大。

(六)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缺乏绩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大部分单位中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意识不强、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重预算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益”的观念还存在,无论是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还是在决算环节,财务部门也只是做个简单汇总,而不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尤其是相应的问责机制、约束机制的缺失,也大大削弱了绩效评价的执行力度。

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科学编制预算

首先,强化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意识,改变落后的预算编制方式,严格执行立项程序,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严格履行预算审批手续。

其次,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中,对于投资数额大、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一定要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甚至可以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避免资金浪费。

再次,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专项资金直接拨到项目单位或供应商,杜绝以拨列支。

最后,改进政绩考核目标体系,使财政专项资金更多的投入到社会保障和民生领域。

(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

首先,要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和相关实施细则,严肃财经纪律,对财政专项资金从立项、评审、预算安排、使用、监管、绩效考核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要保证专项资金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它的分配职能,合理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同时还要严格遵守财政专项资金的拨付程序,履行拨付职能。

最后,要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三)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信息共享平台,接受社会监督

首先,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的信息进行公示,尤其对金额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项目还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信息共享平台,对相关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科学授权,使他们能够利用信息平台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料。

最后,要依法通过政府网站、广播电视等渠道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向、实施进度、绩效评价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特别对违规行为坚决曝光,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建设阳光型政府。

(四)健全监督机制,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全程监督

要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各级政府和单位要提高专款专用意识,要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划拨、流向、使用情况等各个环节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并不断完善审查监督机制,提高监督的权威性,加大监督的执行力度。

还要加强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制约,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五)遵守财经纪律,规范会计核算

要按照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进行会计核算,对财政专项资金单独核算,坚持专款专用,杜绝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做好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监督作用。

(六)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合理运用考评结果

要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一定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科学设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要把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安排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要把考评结果与领导个人的升迁挂钩,以提高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考评的重视。

要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还要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绩效评价成绩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发现有挤占挪用等违纪问题的单位要收回财政资金,并按照法律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发挥财政资金在民生、社会保障、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作用,要不断提高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认识,提高财务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世德.浅谈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

[2]宗清俊.浅谈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5(6).

第4篇:专项资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切块到县;西部某县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07-02

一、中国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构成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是上级政府下拨给下级政府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财力性资金,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上级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精神。就中国现行的转移支付体系,专项转移支付主要形式有:(1)专项拨款(Earmark),是中央政府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按项目确定的补助形式,通常具有特定用途,如支援农业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重大自然灾害救济支出等。(2)结算补助(或上解),是每个财政年度终了,上下级政府之间就某些事项的结算补助或上解、双向财力转移,如中央和地方企事业单位之间上解下划结算、拖欠世界银行贷款扣款结算上解、中央收入混入地方国库专项上解等。(3)民族优惠政策转移支付,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边远地带,自然条件较为艰苦,财政支出成本较高,经济基础薄弱,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一般都是体制补助地区,财力对财政收入的增长弹性较差。

二、西部某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现状分析

1.总体情况分析。1994年以来,云南某县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规模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专项转移资金从1994年的1 082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3 495万元,同时,增长速度也不断提高,尤其是2007―2009年之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6%(如图1所示)。

2.专项补助项目点多面广。专项资金的零星分散,尤其是小规模项目的大量存在,会加大上级政府对项目的管理难度,增加项目的管理监督成本,降低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上级划拨专项资金分成0万元~5万元、5万元~10万元、10万元~20万元、20万元~50万元、50万元~100万元以及100万元以上六个资金段。

2007―2009年间,云南某县的专项补助项目在个数数上以0万元~20万元为主,此资金段项目个数占总项目个数的73%,但是,0万元~20万元资金段的项目总补助金额占全部项目总补助金额的20%。以5万元以下的专项转移资金为例,5万元以下的项目个数占项目总数的40%以上,但是资金总额只占资金总数的3%~5%。同时,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所占上级专项转移支付总额比例虽然能达到45%左右,但是,云南某县近三年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个数却占项目总数不到5%的比例。

3.专项资金在部门间分散分布。专项资金的管理单位多,容易导致项目资金的重复申请和交叉使用,从而影响资金的管理与运用缺乏效率。农业生产项目一般涉及到农业、林业和水利三个部门,虽然农业生产项目相对工业生产项目具有成本低、技术含量不高的特点,但是,如果同一个农业生产项目资金分散度过高就会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2007―2009年期间,云南某县农林水项目资金的分布就表现出一定分散性(如表1所示),依旧以5万元的项目为例,2007―2009年该县5万元以内的项目其平均补助额仅为2.6万元~3万元之间,并且这些资金还分布于农林水三个部门,每个部门平均能享受到的项目资金补助额仅为0.9万元~1万元,如果部门之间存在事权不清晰或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那么资金还会出现倾斜于某一个部门的情况。

三、关于专项资金分散现状解决方法的建议

项目资金的分散,尤其是小规模项目资金的大量存在并逐年增加。一方面,加大上级政府对项目资金管理监督成本,降低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尤其是大型项目数目甚少,不利于当地政府进行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专项资金分散容易导致项目重复建设、资金交叉使用情况,资金的规模效应难以实现。为此,需要在明确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1.明确政府间支出责任,厘清财政资金属性。根据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基本原则以及专项资金的属性特征,界定财政专项资金和财力性补助的范围,通过严格的专项资金设立条件,从源头上避免专项资金设立的混乱,为建立符合专项资金管理特征的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2.界定专项资金的范围,部分纳入财力性补助。在研究确定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上级政府事权内的支出责任,明确专项资金补助范围,根据目前专项资金设立中明显存在财力性补质的专项资金,以及专项资金支出方向、具体用途等状况,将不符合专项资金性质的纳入财力性补助范围。具体整合办法如下:(1)将按照人均标准计算的省对下专项补助资金,统一纳入均衡性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范畴,不再设立为专项资金;并相应地建立有关机制,使中央下达的资金与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效地衔接,避免工作脱节。(2) 将有明确项目支出方向,没有规定资金具体用途,需要在执行中根据项目申报情况下达的专项资金,统一纳入均衡性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范畴,不再设立为专项资金。

3.继续深入推进专款切块到县。按照“专款下放、权力下放、责任下放”的基本原则,适时调整专款切块范围和基数,逐步深入推行专款切块到县,加强对切块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将一定金额以下的专款划定为零星专款,将其进行整合,以因素法或基数法的方式,确定零星专款补助额度,明确资金使用方向,由各地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安排用于急需的项目,这样既能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又可减少监管成本。

参考文献:

[1] 赵长虹,周忠浩.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Z],2009-03-18.

[2] 土小朋.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绩效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11).

第5篇:专项资金论文范文

实行部门预算以来,财政部门为了支持高校发展,预算中不仅安排了基本经费,而且安排了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科、人才强教、信息化管理、实验室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发展,对高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项经费一般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以指定用途的方式拨付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该资金一般是用于完成某种特定的事项或工作,不能改变其用途,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需要独立核算。现针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特点就专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经费预算编制、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缺乏全局观念

在高校的教育事业经费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来源于财政专项资金,各高校为自身建设和发展,都把专项资金视为提升学校各方面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都很重视对专项资金的争取[1]。但因学科、科研、教学分部门归口管理,互相沟通不多,项目负责人大多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在不耽误教学科研工作的情况下,再完成相关项目的申报执行工作确实工作量较大,往往为完成任务仓促上报,缺乏科学的论证评估机制,调研不够,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如有些连续性项目没有全面考虑做好规划,重复建设、重复购置较多,有的设备购置后没地安放,有的设备购置后相关配套跟不上,无法使用,造成资产闲置,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而需要的设备却没做预算。还有些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改造没几年,又不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又要重新改造,浪费严重。

(2)项目绩效目标、项目内容及申请理由等不明确

北京市专项申报在写明项目内容及申请理由的基础上,从2010年增加了所有项目都要写明绩效目标的要求,但很多项目的绩效目标、项目内容和申请理由不明确,理由不充分,项目内容不够全面,漏洞较多,执行过程中偏差较大,达不到预期绩效目标。

(3)预算支撑材料不够详细

预算编制时,很多项目支撑材料不能按要求提供,不能为自己的预算提供有力支撑。支撑材料在校外评审时不能自圆其说,评审核减较多,无形中减少了本单位的预算额度,影响本单位的绩效考核。

(4)校内项目评审流于形式

在项目申报校内评审时,有些学校并没有真正组织专家对将申报项目进行论证、评审,虽然专家签字了,但并不了解项目内容。这种流于形式的评审没有起到校内把关的作用,上报后校外评审自然问题较多。

(5)项目网上录入时错误较多

实行部门预算以来,北京已经全部实现了网上申报,专项经费要每个项目逐个录入,录入过程中很多参数要选择,如果选择错误,往往造成项目不能及时评审或淘汰,比如信息类项目要先报经信委评审后再报财政评审中心进行评审,如果类型选择不对,会影响项目评审或批复。

(6)评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些经费核减不合理

专项评审主要以申报资料为依据,由于评审人员经常更换,缺乏实际调研或评审人员素质不高,并不了解高校项目特点,评审时主观性较强,有些核减不合理,有些预算不合理的又并未核减,造成专项评审结果与实际不符。

(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下达较晚,影响执行进度

北京每年预算是在上年的9月开始,批复在次年3月,经费到达项目单位一般在4月份,有些项目在半年期间已经发生了变化,偏离了预算;有些基建项目各种批复手续前期费用需要提前支付,但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项目经费只能从国库支付,不同帐户之间不允许转帐,造成付款时的麻烦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执行进度。有些追加经费拨款年底才到,没有足够时间进行有效实施和执行。

(2)政府采购流于形式

政府采购过程中虽然看似流程无懈可击,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采购来的设备高于市场价很多、性能不好且售后服务跟不上,更有些暗箱操作围标等违法事件发生。近几年加大对高校经费的审计力度,违法案件不断出现,很多违法案件都是跟招投标有关,不得不引起人深思和关注。

(3)预算和执行两张皮

项目执行过程中,很多项目报销内容和预算不符,经常出现一些随便改变专项经费用途的现象,严重损害了高校专项经费使用的专用性,破坏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基建项目,批复后,由于申报时对项目缺乏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未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编制预算较粗,虽然按招投标程序进行,但招投标项目内容已改得面目全非,竣工决算与工程预算相差甚远,预算和执行严重脱节[2]。有些项目的设备采购预算和执行也经常改变,有些专项软性支出评审时预算较粗,实际执行时不好掌握,预算调整较多。

(4)不按进度执行,突击花钱现象严重

由于有些专项下达较晚,有些项目负责人忙于日常工作,没有做好项目执行进度计划,平时不着急,每到年底或项目要收回时才开始执行,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严重,财务人员年底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不堪重负。更有甚者不按合同支付进度,将专项款从国库帐上转到供货商帐上,造成假支出现象。尽管如此,多年来财政年底结余很多的问题一直未解决,

(三)绩效考评中存在的问题

(1)绩效评价的理念存在问题

多年来,很多高校一直是重投入,轻产出。重视专项资金申报使用,而对专项资金的效益关注不够,这导致绩效目标不能有效实现,达不到项目建设的预期目的。

(2)高校通用的绩效考评指标过于复杂且不明确

由于高校专项资金类别较多,很难有指标来覆盖所有项目,比如信息化项目、教学改革、人才强教、基础建设等项目侧重不同,核算内容不同,考核指标不同,有些是可以量化的,有些是无法量化的,指标不能很好的衡量成果。

(3)绩效考评的成果质量不高

项目成果质量普遍不高,有以下现象:高校专利成果较多,但转化成生产力的很少;发表的论文很多,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很少;出版图书的很多,但能有销量的不多;购置的实验仪器设备很多,但使用的不多;基建改造项目投入很多,但工程质量不高;人才强教项目很多,但培养的人才不多。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预算编制要全面、细致,具有前瞻性

申报的项目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并结合前几年相关项目建设情况、现有的需要、将来的发展,全面考虑项目建设内容和项目预算,明确绩效目标,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对项目经费预算要尽量细化明确,支撑材料要有说服力,要能为项目完成提供经费保障。

在预算上报前,学校要提前两个月由归口部门组织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经归口部门初步选择后,财务处组织各部门参加校内专家评审,从财务处、归口单位、项目负责部门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及预算,分轻重缓急,优先考虑必要的项目,按顺序评审出上报教委的有关项目,并提前做好支撑材料的准备工作,预算额度不够的可在校内经费中安排。

(2)提高评审人员业务素质

校外评审人员一般是上级财政部门指定的,财政部门要严格把关,评审前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安排有相关的经验和业务素质评审人员,评审机构要每年收集被评审单位的意见,及时调整相关评审人员,提高评审质量和水平。

(3)严格政府采购管理,加强项目执行监管

货物及工程项目达到一定标准都要通过政府采购,学校要在采购每个环节把好关,严格按流程操作,财务、监察审计、归口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全程参与,确保采购行为公开、透明,确保货物、工程质量,防止和杜绝专项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违规现象。

(4)加强预算控制,严格按预算执行

预算一经下达,不得随意变更,严格按预算执行,特别是各项目之间不得随便更改用途,如有特殊情况,按原审批程序上报调整预算。这也要求各单位加强电算化核算工作,增设项目经费收支科目单独管理[3],根据预算控制需要设置相关科目,让电脑对一个项目的各项资金进行分别控制,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超支,更好按预算执行。

(5)落实责任制,保证项目执行进度

建立项目负责人和主管部门领导对项目共同负责制度,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按计划进行工作,合理安排支出进度。主管部门负责人对专项主要起到监管、督促、协调的作用,审计财务部门也有监督、协助项目完成的责任。特别是财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及时掌握项目执行情况,协调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项目执行提供好的建议和意见,解决年底结余资金太大的问题。

(6)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的上级部门应对专项经费建立一套科学的(下转第125页)(上接第122页)绩效评价指标,以往的考核指标过于复杂,实践中不好操作,应针对各类项目确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尽量能量化,预算编制时也应该参考这些考核指标。通过内审或社会评审每年有针对性的考评一些项目,项目绩效考评结果应与责任人的业绩评价、薪酬、职务升迁挂钩,调动教工参与专项经费管理的积极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佘文琰.高校专项经费预算管理探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0):281-281.

[2]唐玉平,曹永模.加强高校专项资金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0(12):

71-71.

[3]刘晓玲.高校专项资金核算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11(1):24-24.

作者简介:

第6篇:专项资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区;投资多元化模式

0.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矿山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可见矿山地质灾害已经变成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矿山地质灾害是广义地质灾害的一种,它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作用和社会影响正日趋严重,已不容忽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重要板块。所以,建立多元化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融资模式,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方式现状

1.1常规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方式

我国现阶段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投资方式大多呈现单一方式。财政拨款一直是我国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的主要资金来源,并占我国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投资总量的50%以上。此外还设有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我国设立了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这项基金由中央财政投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从事矿产资源开采活动的采矿权人,收缴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保证金,主要用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另外,银行贷款是矿山企业进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融资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矿山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具有投资周期长、产出效益低、风险较高的特点,从银行贷款较为困难。其融资规模增长一直较为缓慢。

1.2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方式的发展

从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方式的现状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投资主体,主要还是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投资方式单一,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尚未形成,社会资金的投入正有待加强。也正由于此,近年来,虽然我国矿山地质防治工作已取得较大成绩,但由于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历史欠账太多,加之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破坏具有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导致治理速度缓慢,全国矿山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所以,多元化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融资渠道亟待解决。

2.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多元化投资机制

2.1建立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

通过对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方式现状研究,我们了解到制约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瓶颈,归根结底是资金问题。我国现有的单一的投资渠道,不能使我国矿山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势在必行。对于矿山的地质灾害防治的投资,我国设有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勘查、监测工作,少部分用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中央财政取消“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后,各地也不再设专项资金。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正常进行。后来又再次设立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以确保潜在的地质灾害得到及时调查、勘查和治理。

2.2建立矿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

矿区地质灾害是由于采矿活动引发或加剧的人为地质灾害。它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采空沉陷、岩溶塌陷)、尾矿坝溃决等。实践中,因为治理费用较大,矿山企业承担不起,多由主管部门补贴,如今行业主管部门已经撤销,因此,如何筹集矿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便成为地质灾害多发区许多矿山企业需要面对的难题。考虑到因采矿活动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既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具有相当的随机性。其防治费用既可选用“基金”的办法,也可选用“保险”的做法。不论是哪一种办法,都需要从矿产品产值中抽取一定比例缴纳。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由“基金”或“保险”提供赔付,矿山企业可用这笔费用进行善后修复和处理。

2.3建立适合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财政税收政策

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国家财政对矿山地质灾害的投入产出和成本核算机制,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和效益。将国家财政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投资,转变成补、鼓励性投资,成为引导社会资金向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资的助推剂。在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市,设立与矿产资源开采有关的税种,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制定适当的税率,为当地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资金来源。

2.4通过证券融资改善矿山地质灾害投资现状

证券融资包括市政债券融资和企业证券融资。市政债券发行的目的,包括弥补财政赤字和为单独的项目融资,在矿产地质灾害防治中,主要可用于单独的项目融资。这种债券的特点是具有免税效应,可以吸引众多的居民投资者、投资基金、银行信托机构的资金,但同时债券需要到期还本付息,所以项目要有可赢利性。因此,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和经济可行性是考虑的重要方面,也就是只有准公共产品才能适用与市政融资。企业证券也是很好的融资方式,由于矿产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自身无法直接提供,发行证券融资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企业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股份制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股票融资分为优先股和普通股,优先股可以实现某些单位的控制权,有效防止私人对矿产地质灾害防治过程的不良运作;普通股可以有效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同时也可以吸引部分民营企业参与到项目的管理中,有利于提高矿产地质灾害防治的运作效率。企业债券融资也可以吸引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债卷融资具有操作简单,筹资迅速的特点;企业债券和市政债券一样,有还本付息的压力,所以利用此方式筹集资金,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结语

我国是矿业大国,今后一段时期,矿产资源紧缺仍是主要矛盾,矿产资源高强度开发仍会带来更大的环境矛盾。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高度,深刻理解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注重制度创新,建立企业承担责任、政府有效监管的机制,多元投融资模式,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改善矿山环境和矿区周边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梁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投资机制与政策研究报告[R].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04.10.

第7篇:专项资金论文范文

Abstract: Small and medium-sized regional securities firms belong to capital-intensive companies, which results that the funds management has a central place in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ctivities for the regional securities company. The paper presents "concentration+administrative" capital management mode, conducts argument and analyzes the logic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 证券公司;“集中+行政”模式;资金管理

Key words: securities companies;"concentration+administrative" mode;fu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161-02

――――――――――――

作者简介:陈胜军(1966-),男,湖北武穴人,江苏省会计学会,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理论与实务。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证券公司规模和业务日趋庞大,截止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09家,与1995年相比,增加了十几倍,其中80%的证券公司为中小区域性证券公司。我们知道,区域性证券公司属于资金密集型的公司,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管理是公司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要实现长久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就必须将资金管理控制放在首要位置,必须高度重视资金管理控制方面的问题。论文针对区域性证券公司的特点,设计一套适应符合其特征的“集中+行政”资金管理模式。

1 资金管理模式设计原则与各类匹配关系

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设计应遵循原则:①整体性原则。证券公司的资金管理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对公司各部门各营业部的控制,既要符合公司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公司的短期目标,还要与公司的其他管理制度相协调;②成本效益原则。对实行资金管理时要考虑成本和效益相配比的因素,在进行模式设计时,不能一味追求模式的先进性,力求以较少的成本;③管理规模合适性原则。区域性证券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是为了企业更加良好运行而服务,制定集中度适中的方案,从而达到资金集中管理应有的效果;④与战略、业务匹配原则。区域性证券公司的战略和业务与全国性证券公司不同,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另外,还要针对资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针对容易出错得细节,提出针对公司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方案;⑤可操作性原则。证券公司选择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必须结合各公司的实际情况,其中的方法、手段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

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需要与战略、运营、内部控制和全面预算进行匹配。资金管理模式与各类匹配的总体关系如何呢?①资金管理模式与战略是一种目标导向关系,公司的战略目标决定公司的资金管理模式。区域性证券公司强调中央集权,采用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控制模式;②资金管理模式与运营是一种主体支持关系,资金管理模式为公司的业务运营服务,运营管理是主体,资金管理模式是辅体;区域性证券公司运营管理不同于制造企业,其特点是显性机器流程少而隐性人脑流程多,因此,资金流程实时管理十分重要;③资金管理模式与内部控制是一种保障条件关系,资金管理模式中需要构建资金管理的内部系统作为安全保障。区域性证券公司十分强调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和保障,可以理解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是区域性证券公司最重要内部控制系统;④资金管理模式与全面预算是一种工具功能关系,资金管理模式需要借助于全面预算工具实施,因此可以说全面预算是资金管理的一种工具。区域性证券公司由于层级不多和规模有限,因此,区域性证券公司全面预算多采用准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方式授权编制、修订和考核。

2 “集中+行政”资金管理模式的选择理由

根据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的选择原则和与各类管理匹配要求,我们认为区域证券资金管理模式合理的选择――“集中+行政”模式。论证理由如下:①集中模式是证券公司资金管理的唯一选择。证券行业有别于其他非金融行业,资金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处核心地位。因此,集中式资金管理模式是所有证券公司的首选,甚至于其他所有金融类企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公共基金公司等)的首选。证券行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产业,有着自己的一些经营特征,比如高风险、高资金量等,这些都会对其资金管理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②行政模式是区域性证券公司有别于全国综合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证券公司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资金管理模式。与区域性证券公司概念相对的是全国性证券公司,这类证券公司(例如中信证券)网点地域分布十分广,管理空间跨度较大,因此这类公司比较适合使用宽松的资金管理模式。相反,区域性证券公司除了具有证券公司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网点分布区域化、规模中小化、业务较为单一这样的特点,导致其资本效率低、创新力不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控制存在不足等缺陷。针对区域性证券公司的这些特点,此类公司可以选择较紧的“集中+行政”的模式进行资金管理。③“集中+行政”的模式是区域性证券公司考虑“原则”和“匹配要求”的合理选择。基于上述原则和匹配要求,区域性证券公司就要选择小快灵的特色,就要选择安全性和快速性的要求,就要选择既考虑分部的积极性又考虑总部的权威性两者关系的要求。

3 “集中+行政”模式逻辑框架与特点

3.1 “集中+行政”模式逻辑框架 区域性证券公司“集中+行政”的资金管理模式逻辑框架主要体现为:

①资金管理内容由六部分组成:客户资金管理、总部对分部资金管理、财务计划与预算、资金内部控制系统、IT技术的支持管理。②公司的组织模式选择一种半职能半事业部的组织形式。何为半职能半事业部的组织形式呢?就是区域性证券公司的各业务部属于类事业部组织,但是又不同于全国综合性证券公司的业务部,具有完整的事业部的功能。③区域性证券公司责任中心控制模式是一种类利润中心的管理模式,即总部对各业务部按利润中心考核,但是考核的利润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利润,有的时候仅仅是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④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使用管理方式选择比较行政化的收支两条线和结算中心模式,相对全国性证券公司的资金使用管理模式更“行政化”。⑤区域性证券公司“集中”表现形式主要为:资金集中管理;信息集中核算;人员集中委派;预算集中统御;核算科目集中设置;重点业务总部集中管理。⑥区域性证券公司“行政”表现形式主要为:资金管理的“行政化”;人员管理的“行政化”;计划预算管理“行政化”;重点业务管理“行政化”。(见图1)

3.2 “集中+行政”模式特点 区域性证券公司已形成清晰明确的“集中+行政”的资金管理模式,总部对各营业部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集中+行政”的资金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属于偏紧的资金管理方式。区域性证券公司由于规模较小,网点区域分布较为集中,所以总部有能力对各营业部、子公司的资金收支的全面管理。因此区域性证券公司实行的是一种偏紧的资金管理方式。

②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资金集中在总部统一管理。区域性证券公司中,营业部获得的资金收入直接汇入总部账户,同时在营业部财务部门记账,营业部需要定期上报利润表便于进行绩效考核。资金的支出按管理特点分类分为固定费用和专项费用。固定费用主要通过预算拨付,在费用未发生时,营业部一年预算的总数存放在总部账户,待费用项目实际发生时,核准拨付。专项费用需要提前报总部审批,通过之后才可拨款。所以说“集中+行政”的资金管理模式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并且将资金完全集中于总部统一管理配置。

③部分重点业务由总部直接管理和经营。区域性证券公司的营业部只能经营经纪业务这项传统基础业务,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均由总部直接经营。全国综合性证券公司业务的组织管理则与此完全不同,综合性证券公司的营业部除了经营经纪业务以外,也可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业务,总部将营业部作为纯利润中心进行考核。另外,区域性证券公司总部考虑分部上报的专项资金项目是否批准时,需要对各个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权衡配比,做出有利于全公司整体的方案。

④业务部门的资金部分属于“自有资金”,而部分属于“专项资金”。区域性证券公司的业务部门并不像全国综合性证券公司的业务部门有完全的责权利,不属于纯粹的利润中心。全国性证券公司的业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有更大的权力,资金可以通过结算中心投放或者借贷,自有资金包括经营预算资金和专项预算的资金,而区域性证券公司的业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权限受很大限制。总部给业务部门的资金(即自有资金)仅为“吃饭资金”,而业务部门新增业务项目所需要的追加资金则为“专项资金”(任务一旦完成总部要收回)。

4 结束语

本论文首先论述了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设计原则和选择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模式应该选择“集中+行政”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重点业务由总部直接管理经营、充分给予分部权限来调动积极性和市场与行政结合等特点,符合中小区域性证券公司规模不大、业务较简单要求。论文从区域性证券公司资金管理的客户资金管理、总部对分部资金管理、财务计划与预算、资金内部控制系统、IT技术的支持管理等六个方面刻画了资金管理模式逻辑结构。

参考文献:

[1]Global liquidity management comes of age[J], Global Finance, Sep.2003.

[2]Ingo Walter , The Asset Management Industry in Europe: Competitiv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under EMU, 1991, Working Paper.

[3]陈珩.加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J].财税科技,2006,(10).

[4]陈凯.关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几点认识[J].会计之友,2006,(6).

第8篇:专项资金论文范文

一、科学合理地安排资金,保障行政政法经费等重点支出。

(一)重点保障政法支出,确保公安、检察院、法院公用经费达到上级规定标准。根据上级要求,2012年预算安排需达到:公安年人均公用经费2万元,检察院人均公用经费3万元,法院利用诉讼费收入安排公用经费达到人均公用经费3万元。2012年我们继续保证政法经费保障性安排。

(二)预留经费充分保障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该项工作是全国性的大型国情调查活动,要求高,动员社会力量大。为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安排预留资金100万元、争取上级资金25万元予以重点保障。并出色完成了市人口普查办公室成员单位负担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2012年大舜文化节及烧烤节,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大舜文化节筹委会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下,2012中国(诸城)大舜文化节及烧烤街各项活动基本达到了工作预期,取得了成功。提高了诸城在区域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对诸城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随着楼宇项目建设,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各类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愈加繁重,为此,我市斥资440万元购置一台登高平台51米消防车,落户诸城消防大队。进一步充实了诸城市消防大队执勤战备力量,大大提高了诸城市消防的整体灭火救援战斗力,标志着诸城市消防车辆装备向高、精、尖迈进。

(五)充分发挥特殊疑难专项资金的作用,协同市部门认真筛选需重点解决的特殊疑难案件,重点解决特殊疑难案件3个,获得市级补助专项资金1.84万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同时,积极落实网络管理、公共安全、打击、侦办大案要案、等工作经费,支持了“平安诸城”、“和谐诸城”建设。

(六)加大城市宣传和旅游投入,有效促进了城市形象和旅游产业的提升。以叫响“中国龙城·舜帝故里”品牌为目标,8月29日与央视合作开展的“中国恐龙大调查”诸城现场直播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据央视统计全球观众超过2亿,“中国龙城”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学术方面,先后在《白垩纪研究》、《中国科学通报》、《地学前缘》、《地质论评》、《中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重要科学杂志上发表了10篇极具影响的科研论文,正在筹备在诸城召开的白垩纪陆相生态系统研国际学术研讨会。

(七)加大校园安保投入,建立健全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及周边区域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市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意见》,在市区各学校(幼儿园)配备安保人员和安保器械,维护学校(幼儿园)周边安全稳定。今年共向社会招收106名安保人员,我们为校园安保提供了经费保障。一是确保校园专职保安队员工资。确保专职保安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划拨到位,稳定专职保安工作人员队伍。二是购买必要的安保器械。为校园专职保安队员统一配齐购置警用器材,加强安保队伍规范化建设。三是加强校园技防设施建设。加大投入,确保各学校全部达到校园技防设施标准,切实提高校园安全防范水平。增设视频探头,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监控网络,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彻底消除学校周边的不良因素,为广大师生创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八)圆满完成今年中央政法转移支付资金业务装备采购工作。从2009年开始,中央以转移支付资金的形式对政法部门办案及装备予以保障,我们依据财政部印发的《政法经费分保障办法(试行)》规定,对今年的政法转移支付资金装备进行集中采购,在装备数量多、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首先积极协调各政法部门和采招办,其次对采购装备进行大致分类,对普通办公装备统一由采招办进行采购,对非常专业装备进行单位与采招办相结合的方式采购。这样可以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工作效率,经过紧张复杂的工作,装备采购工作现已接近尾声,绝大部分装备已基本到位。

二、夯实财政管理基础,提高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将部门预算管理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增加年初预算到位率,减少预算追加,推进部门预算的法制化。对项目支出进行科学论证、项目评审,推进部门预算的科学化。进一步加大行政政法单位财政直接支付的资金范围和政府采购规模,提高部门预算执行的透明度,进一步强化综合预算意识。

为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项目资金管理流程进行重新审视审查,在旅游资金、维护社会稳定及民生安全等方面资金,进行重点规范,建立款项拨付明细台账,所签订的合同进行必要的司法公证,确保项目资金合法性。

三、开展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抓好跟踪问效的落实。

对2009年的政法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采用日常监控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强化对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监督,实行跟踪管理、跟踪问效,严格使用范围,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和使用效益。

四、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届五中全会以及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按照局党组的工作部署,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合理的落实2012年预算,做好政法经费保障,确保其他各项重点支出。首先要保运转,确保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确保重大活动、急事难事的经费需要。其次是保稳定,关注群体性上访、社会治安等涉及社会稳定大事,未雨绸缪,超前应对,逐步加大对政法、维护稳定等方面的支出。第三是保基层,重点解决基层行政政法单位装备建设、办案经费及办公用房维修等方面的困难,推动基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第9篇:专项资金论文范文

(1)专项经费和配套资金没有按课题专户核算。高校科研单位专项资金一般都专户核算(有时按组),但配套资金没有专户核算的问题普遍存在。

(2)列支违规支出,挤占专项经费,公款私用。报销与项目无关的费用,如手机费、专利年费、一般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论文评审或答辩费、一般的车辆运行费、差旅费、礼品、办公家具、课题组成员领取专家咨询或劳务费。

(3)以虚假的“食品、礼品、办公用品、劳保用品、书籍”等发票入账,用于购买商场超市购物卡。

(4)固定资产购买后,项目间交叉混用,或者根本就与该项目无关。

(5)劳务费、专家咨询费被冒领或者超支,由于核算人员没有参与前期的预算,造成无法控制其各科目的具体金额,超支严重。

(6)大额假发票时有发生。主要是定额票比较多,机打票也不少。外地假发票识别较困难,即使借助网络平台也难下定论。

(7)大宗材料费存储存在问题,没有建立出入库制度,无法核查材料的真实支出情况。项目交叉使用材料问题存在。

(8)外拨经费缺乏监管。没有与课题参加单位签订任务书,或有任务书而没有预算明细,无法判断是否真的参与课题。

(9)有的项目因为项目负责人的辞职和单位领导的不正常更替而停摆,还有的项目因为出现了无法克服的技术困难而处于停滞状态。

二、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管理的相关建议

适逢国家出台教育经费年的专项治理年,可以借此契机,将科研经费管理细化,制定一些细则。

(1)由财务人员对科研老师进行定期培训。

(2)严格界定项目支出是否与项目有关,严禁与私人财产相关的费用报账。由课题组负责人作出判断,最后如若审计仍有问题,由课题负责人负责。

(3)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问题。助研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直接打入个人账户,超支部分由课题组自己买单。

(4)假发票问题应该尽量杜绝。要提高前台核算人员的识别假票能力话,定期举行一些讲座帮助科研老师做一些财务咨询,介绍一些假发票识别办法。

(5)明确大额外购材料费的控制审批流程。大宗材料一定要建立出入库制度,由专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