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科护理总结范文

骨科护理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科护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骨科护理总结

第1篇:骨科护理总结范文

随着医学发展,高新技术时代的到来,骨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手术方法和器械日益更新,骨科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面对这一形势,骨科护理人员迫切需要提高和更新专科理论和护理技术,那么,如何适应骨科护理专业发展,是摆在每位骨科护士面前的紧迫问题,在此,谈谈骨科护士的继续教育。

做法:

1 强化骨科护士继续教育的意识:明确骨科护士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不仅是护理人员梯队建设的铺路石,也是提高护士应变能力的加油站,更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

2 制定骨科护士继续教育计划:对不同职称的护士进行不同难度和深度的专科理论和技能培训,熟练掌握骨科常用护理技术、骨科常用治疗技术及护理配合、骨科护理概论(如骨与关节的解剖与生理、骨折的基本知识、骨科病人的护理评估、常见症状及护理、营养护理、康复护理、常用药物护理等),逐步掌握专科各疾病护理。

2.1 定期进行业务学习:除了学习对常见病的护理外,还要对新业务、新技术进行专科护理讲课,借鉴他人的护理经验、掌握新的专科护理方法,并进行多次PPT讲课,使护士们了解新的理论和技术。

2.2 定期进行护理查房:通过对病人病史的熟悉及汇报,和病人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快速地提升了护士的床边综合能力,并且找出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加深护理人员对骨科常见护理问题的认识,更好地掌握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

2.3 组织疑难病例讨论:针对病人情况,由护士提出护理难点及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便于护士系统的学习该疾病的知识,更好地掌握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

3 做好知识的巩固:运用晨会提问的方式,对专科护理知识进行提问。一人回答,另外一人补充,最后由护士长全面点评。

第2篇:骨科护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骨科;护理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84―01

对骨科护理问题进行总结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本次研究特就骨科护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100例于2012年2月至2013年7月间在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占37例,男性患者占63例,患者年龄范围居于21至78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8.6±9.7)岁。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在此护理基础上总结常见护理问题并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1.2.1骨科护理中常见的问题

1.2.1.1缺乏完善的制度 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足,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完备的法律意识,责任感不强,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容易加大骨科护理管理风险的发生几率[1]。

1.2.1.2缺乏有效的管理 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同时部分医护人员质量管理意识较差,监管一旦缺乏必将酿成严重的安全问题,使护理质量大打折扣。护理工作强度较大,医院对工作人员的配置缺乏合理性会对护理效率和护理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1.2.1.3硬件设施不够完备 电气设备使用不当、地板未添加防滑标志、病床缺乏床栏以及老旧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等严重影响护理效果。

1.2.1.4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 部分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使护理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在出现突发问题时不能准确作出判断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2.1.5患者自身原因 患者心理波动较大,治疗和护理配合度较低,部分患者由于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很容易出现低落,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1.2.2骨科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1.2.2.1完善护理制度 加强对护理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定期考核护理质量,对护理工作的流程进行约束和规范[2]。

1.2.2.2加强护理设施投入 加大对各种护理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对物、急救器材等的管理,为老弱为重患者病床增设床栏,在容易发生滑倒、触电的地方增加警示标志。

1.2.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以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由资格较老、经验丰富的护士带领新人进行学习,通过提问以及考试等形式使护士的应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1.2.2.4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 通过不同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做好交接班工作,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团队意识。定期举行护理风险总结会议并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1.2.2.5完善护理工作流程 对护理工作流程进行统一和规范,保证人员配置的合理性。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各项必要的护理记录工作,以便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进展获得充分显示和反映[3]。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3.0,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27例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占54%,12例患者对护理质量比较满意,占24%,11例患者不满意,占22%,护理满意度为78%;观察组41例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占82%,7例患者对护理质量比较满意,占14%,2例患者不满意,占4%,护理满意度为96%。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4例患者皮肤潮红,占8%,4例患者头晕,占8%,6例患者便秘,占12%,并发症发生率为28%,观察组1例患者皮肤潮红,占2%,1例患者便秘,占2%,并发症发生率为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科病种类繁多,患者年龄跨度较大,容易伴发器官受损以及大面积软组织受伤等,而且康复进程较长,为了保证患者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为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必须及时对护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华锦嫦.骨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4):110-111.

第3篇:骨科护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骨科大手术主要是指胫腓骨骨折,股骨骨折,髌骨骨折,内外踝骨折等。而在骨科大手术术后,患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DVT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而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可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为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措施,笔者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发生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19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3.12±9.32)岁。

1.2研究方法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基本病情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患者基本病情如表1所示。临床表现为术后患肢肿胀、疼痛、发硬,并在活动后加重,血栓部位出席压痛;部分患者的患肢皮温降低,皮肤呈青紫色,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部分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的患者,出现Homans征与Neuhof征阳性。

表1患者的基本病情分类分析

基本病情 例数 比例

急性 37 72.55

慢性 24 47.06

膝部 30 58.82

髋部 22 43.14

踝部 7 13.73

髂静脉、股静脉血栓 41 80.39

其他 7 13.73

2.2护理与治疗结果本次共调查骨科患者479例,其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1例,发生率为10.64%。均采用了药物抗凝治疗、机械预防措施,对于肿胀的肢体适当给予外敷中药,以迅速减轻患者的肢体肿胀。经治疗并护理后,本组51例患者中,治愈34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31%。治疗1个月后,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复查,显示其肢体静脉血栓消失。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3讨论

DVT是骨科下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极有可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致残,严重者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有研究指出DVT中肺栓塞高达39%~41%[2],所以,做好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采取各种活动方式加强静脉回流,从而有效避免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首先,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在手术前,对择期手术患者健康教育,讲解静脉血栓形成的,使其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有关知识。使其明白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并教会其在床上做有利于健康回流的运动,使其能够在术后尽早进行下肢主动运动训练教会患者做下肢、足和趾的主动运动[3],从而有效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通过上肢静脉采取静脉输液及麻醉给药,从而避免下肢静脉。在患者手术完成回病房后,卧床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大声咳嗽,从而利于静脉回流。6h后即鼓励患者做下肢、足和趾主动活动,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从而加强腓肠肌按摩,在术后6~8h可下床活动[4]。在患者的患肢肿胀明显减轻后,则指导其下床适当活动,以增强肌肉收缩,从而加速静脉血液回流,并防止新的血栓形成。活动的过程应循序渐进,必须避免久站。由于遗留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活动后肿胀等的患者部分患者,应在活动时遵照医嘱,穿医用弹力袜,从而减轻症状,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告知患者在休息时也应抬高患肢。

第二,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因肢体疼痛较重、肿胀而担心手术的预后,加之患者长期卧床,与朋友、家人交流较少,本身就存在抑郁情绪[5]。此时,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用微笑与真诚打开患者心,通过讲解成功病例而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

第三,饮食护理与护理。诱发DVT的重要原因是血黏度增高,所以应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饮食,尽量保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从而有助于患者康复。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肢情况,如有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时情况是,则要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调整期,使患肢保持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cm[6],从而利于其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其患肢肿胀。严禁采取热敷、针刺和按摩的护理方式,以防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避免对患肢挤压严格制动,以利于静脉回流,促进消肿,并防止血栓脱落栓塞重要器官。

第四,溶栓护理。在急性期患者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药物,因此应密切观察其凝血功能的变化,严密监测其出血倾向,一旦发现患者存在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黑便、尿血等出血情况,则应及时通知医师。患者在急性期血栓较疏松,容易发生血栓的脱落。所以在溶栓治疗时,护理人员必须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并对出现的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及紫绀等情况的患者高度重视。一般在血栓形成在骨科大手术1~2周内发生,切多发生在久卧开始活动时,因此在这段时间不仅要做好抗凝治疗的早期预防(可应用双香豆素),同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且避免动作过大的床上活动时。

第五,加强出院指导。患者出院之前,应由专门的护理人员为其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家属配合,留下患者的联系方式,以保证能够做到定期回访。督促患者做好定期的复查,以提高其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子新,彭桂英,席会文,等.血府逐瘀汤加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75-76.

[2]李进.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11(4):521-522.

[3]马荣艳.骨科术后整体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5例护理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102-103.

[4]冯娴,崔丽娜,韩轶梅,等.下肢静脉泵在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研究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0):2793-2794.

[5]陈敏,李丽.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119-118.

第4篇:骨科护理总结范文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在骨科患者翻身护理中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骨科120例无法自行翻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翻身护理,观察组采用生物力学翻身,观察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翻身方法对压疮发生率的影响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压疮发生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调查及难以翻身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生物力学;骨科;翻身;护理

骨科患者护理工作中,特别是脊柱及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不但影响患者的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翻身技巧不当易导致护理工作吃力、患者疼痛,引发医患纠纷,并严重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结合生物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针对骨科患者自主翻身困难患者的护理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近年来在骨科患者翻身护理中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0年12月的120例无法自行翻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1人,女性49人,年龄在21~79岁,平均年龄(45.3±7.9)岁。脊柱疾病25人,四肢骨折57例,关节损伤24人,严重软组织损伤10人,多发骨折4人。保守治疗24例,手术治疗96例,住院时间14~59天,平均住院天数(21.2±5.4)天。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性别比、年龄、病因、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生物力学翻身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翻身护理,翻身中如遇困难可与另一名护理人员相协作翻身。观察组给予利用生物力学方法的翻身护理,即翻身前先将病床升到护理人员髋关节的高度,便于操作省力,且避免病床过高导致的双臂上提困难或者过低导致的腰部用力困难,协助病人平卧后,护理人员站立于病人转向侧,将病人远侧腿屈曲置放于近侧的腿上,远侧手臂放于病人胸前,护理人员两脚前后分开站立,并将重心放在前脚上,利用双手分别扶在病人的远侧肩部和髋部,前腿向后腿移,使自身的体重力作用于病人的翻转。患者肩背部及骶尾部、膝下各放一小枕,足跟处也放一小水枕,以增加患者的受压面积,使病人的身体处于平衡稳定状态,不易倾倒,以提高病人的舒适和安全感;翻回正卧位时先将病人近侧腿放平,然后患者近身边手放平,摆正病人头部,护理人员轻轻按动病人髋部和肩部,使头、肩、臀在一直线上。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垫枕的放置也不相同,要结合生物力学维持脊柱生理曲线及关节功能位来指导摆放患者,并在患者康复期给予生物力学的腰肌功能锻炼。对于有压疮倾向患者可给予医用喷气气垫,翻身后迅速给予身下环境清理,保持患者身下干爽。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压疮发生几率,患者自述评判翻身中疼痛情况[2]:无痛:翻身过程中及翻身之后髋部无明显疼痛;疼痛轻微:翻身过程中及翻身之后髋部有轻微疼痛,可忍受;疼痛明显:翻身过程中及翻身之后髋部有明显疼痛,需休息片刻可继续翻身;疼痛剧烈:翻身过程中及翻身之后髋部有剧烈疼痛无法忍受。护理满意度评价:满意:翻身技巧熟练度高,无痛或疼痛轻微,态度良好,维持舒适;基本满意:翻身技巧熟练度较高,疼痛轻微或尚可承受,态度良好,可保持维持状态;翻身技巧熟练度差,有剧烈疼痛,态度尚可或稍差,无法长时间维持。翻身护理困难度:困难:两人或两人以上护理人员协助翻身,翻身中患者疼痛剧烈或明显,需不断休息;吃力:一名护理人员可完成翻身,但翻身中出现患者疼痛明显,需休息后二次翻身;轻松:一名护理人员即可轻松翻身,翻身过程中及翻身之后髋部无痛或疼痛轻微。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且P

2结果

2.1压疮发生率:观察组住院期间发生压疮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发生压疮6例(10.0%),两组在压疮发生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P

2.2满意度情况: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及护理中翻身难易度情况比较见表1、2,由此可见观察组无痛率较对照组要高(χ2=4.659,P

3 讨论

骨科患者特别是脊柱及下肢骨折患者中长期卧床、难以自行翻身患者较多,传统护理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强的力量支持或两人配合翻身,不但费时费力,一旦配合不好,则容易导致患者疼痛剧烈,甚至再发生发生骨折、脱位,导致医患纠纷发生。而护理人员多为女性,其体力较难承担传统的硬性翻身护理方法,常须两人配合完成,即便这样依然感觉身心疲劳,这已成为考验骨科护理人员体力与耐心的问题。近些年来对于生物力学应用于护理中的应用情况[3]可以看出,在患者翻身护理中拥有生物力能够有效的减少护理人员的能量消耗,减少体力劳动付出,缓解了骨科护理人员的身心疲惫,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4]。

生物力学中认为机体运动多为骨骼肌牵拉骨骼的杠杆原理,以关节为支点和枢轴[5,6]。骨科护理翻身中应用生物力学原理,既可以节省护理人员的力量输出,又能简单而又便捷的实现无痛翻身,有效地减少了骶尾部的受压,减少了翻身中组织与床面的硬性摩擦,因而压疮发生几率有了明显的降低。同时将病床升至合适位置能够增加护理人员双臂的正常发力,翻身护理仅一人即可完成,大大减少了护理中的人力资源消耗[7]。翻身之后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身下的污物及潮湿环境快速清除,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也得到了休息,患者舒适度明显增高,配合康复期生物力学的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减少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8]。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我院近年来在骨科患者翻身护理中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及效果,可以看出,骨科患者中长期卧床,难以自行翻身患者较多,采用生物力学翻身护理不仅能够便于护理人员轻松帮助患者翻身,还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压疮的发生,为骨科护理中值得推广使用的翻身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萍,赖红梅,程薇.应用l临床护理路径对骨科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

[2] 卢璐,邱奇婵.人体力学在帮助患者翻身时的护理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2007,29(2):182.

[3] 邢曙,罗桂珍,陈平波,指导及协助髋部骨折患者利用人体力学原理进行自我翻身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0,9(9):48-49.

[4] 陈小花,陈小群,陈雪娥.髋部骨折患者翻身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13):1239.

[5] 刘志雄,王卫青.雷铭.实用骨科护理手册[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

[6] 梁业梅,轴式翻身法搬运肾穿术后病人的可行性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299-1231.

[7] 凌淑芳,改良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在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0,23(23):4523-4524.

[8] 周杰,刘玲,华艳波,等.改变压疮管理模式提高预防压疮护理有效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0,32:273-274.

第5篇:骨科护理总结范文

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不同于其它科病人,由于创伤、多发骨折、复合伤、截瘫病人,加之老年病人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因疼痛原因限制,给骨科基础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从2005年2月~2006年3月,从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了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病人基础护理合格率从上年的96.8%上升为99.2%,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骨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1 高度重视基础护理工作,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

1.1基础护理工作是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安全的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因此有计划、系统的组织护士学习医学伦理学、护士职业道德修养等理论知识,目的是提高全体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高度认识,能够自觉认真的完成好本职工作。

1.2护士应具备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护士既然选择了护理工作,就要以护理事业的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用心去呵护每一个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一切以病人舒适为中心,把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教育护士在工作中自觉地关心病人、体贴病人、帮助病人,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1.3营造积极的人文关怀氛围。新的护理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的护理工作环境,和谐的护患关系,倡导“团结协作、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在这种氛围中,使护士积极愉快的工作,处处为病人着想,病人需求无小事,主动愿意为病人服务。

2 提高对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2.1充分理解和认识基础护理工作的意义,目的是让每一名护士都能认识到骨科病人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仅是病人清洁、舒适,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础护理工作,减少危重、长期卧床、重大手术后病人的并发症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例如坠极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每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安排有资历的教师结合临床病人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课、教学查房,促进当班护士认真观察病情,认真完成基础护理工作。

2.2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纠正护理缺欠。每天早查房护士长都要对新入院病人、术后、危重病人进行全面床头交接,询问病人护士工作情况,通过早查房,进一步提高各班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找出基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在思考以往发生过的一些护理缺欠,吸取教训和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骨科病人基础护理质量。

2.3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可以调和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病人需求,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及时解决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通过发放住院病人问卷调查反馈表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上一年97%上升到99.7%,整体护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 加强重危病人基础护理质量监控。

3.1对危重、新开展手术病人,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出严密的护理措施,及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力争达到预期目标。

3.2护士长每日从早查房开始,一看、二问、三动手,检查夜班护士的工作质量,了解和掌握病人皮肤及各种管道护理、伤口渗血、患肢未梢血运观察、协助功能锻炼情况等,对白班各班人员不定时查,检查结果填护理工作情况量化表格,每项有相应分值,这样更好地促进护士自觉地工作流程、巡视制度进行主动服务,对当班病人病情做到心中有数,促进和提高骨科基础护理水平,同时又起到了对护理工作质量监控作用。

3.3以护理质量监控结果,做为评价每个护士年终工作总结的硬指标。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尤为重要,任何小的疏忽都可给病人造成并发症,因此,护士长每日必须做到以重危病人护理为中心,对每一个护士的技能、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性的进行随时检查,其结果进行量化管理,到年终进行总结表彰,优秀者可优先晋升、评优等,对分数低于90分以下者,帮助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如果连续处于低分者,可考虑末位淘汰制,目的是让每一位护士真正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之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苏君。基础护理-护士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3.

第6篇:骨科护理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2-0084-01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及21世纪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护士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临床带教。临床带教质量的优劣,影响着护生对护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临床实习是护生进入临床工作前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是护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后从理论到实践实现质的飞跃过程,是成为一名合格护士最关键的阶段。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出新一代骨科护理人员,使护理事业后继有人,一直是护理人员探讨的目标。本科自2006年至今,带教护生276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临床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1 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

按照实纲的要求和骨科工作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带教计划,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与实习内容。护生在骨科实习时间为4周,将实习分为3个阶段,设定具体的内容和操作,对护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2 带教计划的实施

2.1 熟悉阶段 入科第1 d,初步介绍骨科环境、布局、内部设施、病房床位的区域、各级人员职责分工及介绍各自的带教老师,消除陌生感,并提出要求和希望,由护士长负责。由总带教老师负责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尤其强调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等,使护生深入了解规范工作的重要性。讲解常用器械名称、使用、用途、方法、护理要点并示范操作。

2.2 实践阶段

2.2.1 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方式 选派经验丰富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技术的护士带教,各项治疗及护理必须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要求每位老师增强带教意识,放手不放眼,不断加强和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护生参加白班、夜班值班工作,加快对护士角色的认识和转换,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深入了解。逐步掌握骨科的术前、术后的护理知识;石膏固定、牵引患者护理措施;颅骨牵引患者、脊柱骨折患者翻身方法;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法以及骨科患者所要求的特殊;现场示范,并要求护生一同参与患者的功能锻炼及健康宣教。在护理操作时注重以人为本,要考虑患者的感受,应用语言沟通技巧,按护理程度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2.2.2 调动积极因素 在工作中,鼓励护生不断地提问,丰富临床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增加讲授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应多鼓励引导,出现问题少批评,教师要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在实习过程中达到师生紧密配合,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2.2.2 言传身教 带教老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做护生的楷模,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学习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护生动手能力,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

2.3 终末考核 临床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境是严格考核。安排出科理论及操作考试,由护士长与总带教老师监考,记录成绩,严肃认真,带教老师负责地填写《实习鉴定》,总结实习情况,表扬和鼓励优秀护生,对她们的缺点和不足给予耐心教育。征求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带教方法,提高带教质量。

第7篇:骨科护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骨科手术;护理查房;手术配合;满意度;护理

手术是我国骨科临床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治疗方式,长期观察发现,骨科手术病人的手术配合度可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如何提高骨科手术病人的手术配合质量一直是我国医疗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1]。近年来一部分临床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临床护理能够提高骨科病人的手术配合度[2]。为此,我院本次针对护理查房提高骨科手术配合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3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未合并脏器损伤;成年病人;认知功能正常。采用单双号法将83例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1岁~67岁(40.8岁±1.4岁)。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3岁~66岁(40.5岁±1.6岁)。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开展本课题研究前我院已获取两组研究对象的知情和同意,研究对象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给予骨科常规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包括健康宣教、环境护理、术后锻炼指导等。研究组病人在骨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病人实施护理查房。①将入选研究的病人根据骨科疾病的不同分为脊柱损伤组、四肢损伤组和髋部损伤组,由高年资护理人员负责脊柱损伤组病人的护理查房,由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低年资护理人员负责脊柱损伤组病人的护理查房,由不同年资的护理人员负责髋部骨折病人的护理查房。②负责不同骨科疾病病人的护理人员收集病人的详细资料,为病人制定护理计划。参与病人手术治疗的巡回护理人员和器械护理人员,术前1d访视病人,了解病人的一般状况、既往疾病史、心理状况等,及时与出现不良情绪的病人沟通,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③术前手术室护理人员、巡回护理人员、器械护理人员进行交流,报告各自术前的访视内容、病人状态、手术器械准备状况等,分析手术治疗存在的一些风险问题,制定预防对策。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配合度和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析护理查房对提高骨科手术配合质量的影响。

1.4评价标准

①手术配合度:该指标根据病人面对手术的情绪、态度进行评价,共分为配合、基本配合和不配合三级评价。配合:病人面对手术有轻微的不良情绪,能够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基本配合:病人面对手术产生明显的不良情绪,但在医务人员和家属的劝导下能够配合手术治疗;不配合:病人面对手术有强烈的不良情绪,不能自主配合手术治疗。②护理满意度: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中包括护理服务及时性、护理服务有效性、护理人员工作态度、职业技能4个评价维度,每个评价维度均为1分~4分(差、一般、较好、很好)4级评价,问卷评分>14分为非常满意,9分~14分为满意,<9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图略

3讨论

第8篇:骨科护理总结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骨科患者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9~79岁、平均(49.28±2.10)岁,疾病类型:四肢骨折51例、骨盆骨折17例、脊椎骨折12例。经抽签(具随机性)将例患者平分为(n=40)两组(研究组、对照组),上述资料研究组、对照组对比P>0.05(数据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1.2方法1.2.1研究方法:两组骨科患者均接受临床对症治疗,对照组骨科患者提供病情监测、遵医嘱给药、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骨科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舒适护理服务。记录两组骨科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于患者出院当天指导其独立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由骨科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制定),该调查为不记名形式,待填写完成后有效回收调查表并准确记录得分情况(满分100分,分数与满意度呈正相关)],将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1.2.2舒适护理:①接诊后责任护士应给予简短自我介绍,讲解入院治疗注意事项,主动询问患者所需并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②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提供音乐、书籍、电视等物品,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其*通讯作者生理不适感;③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房间内可适当布置绿色植物,保持温度(24~26℃)、湿度(50%~60%)适宜,适当开窗通风注意换气,规定每日熄灯、探视时间保障患者获得充足休息;④通过与患者沟通掌握其实际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不了解自身病情者可简要介绍其发生、治疗等相关知识,过度担心疗效者可例举以往临床成功治疗病例,对治疗失去信心者可给予适当语言鼓励;⑤护理人员应与家属共同制定健康食谱,此举可有利于为患者提供符合其日常饮食习惯的食物从而增加其进食欲望,食物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质等营养物质,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并有效预防便秘,禁食辛辣、刺激、生冷等食物,忌烟酒;⑥鼓励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积极配合实施康复训练,告知康复训练对疾病疗效及预后的积极意义,以及不遵医嘱配合治疗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⑦告知日常生活应注意劳逸结合并保持身心愉悦,可鼓励患者提出与疾病治疗相关意见或建议,若建议合理应与临床医师商议采纳,使其感受到治疗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提高其治疗积极性。1.3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输入MicrosoftOfficeExcel2003软件的Excel表中,经SPSS19(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19.0)统计学软件给予分析,本文中满意度评分属于计量资料(表示方法x-±s、检验方法t),检验结果P<0.05则提示数据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骨科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骨科患者大多由暴力因素所致各类疾病,目前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实施相应治疗,疾病及手术将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创伤,且部分患者治疗后将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2]。研究表明,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是保障骨科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但由于患者间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经常规护理后并无法获得满意效果[3]。此外有研究显示,对骨科患者仅提供常规护理措施虽可显著缓解其生理不适,但无法缓解患者因过度担心疗效、不了解病情、对治疗失去信心所致相关负面情绪(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4]。舒适护理(comfortcave)是近年来广泛于临床推广使用的新型护理理念,其特点包括创造性、个性化、有效性、整体化等,具体指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提供临床护理服务使其达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舒适状态。有学者提出,对骨科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若加用心理、环境、饮食等舒适护理措施,将显著提高患者身心舒适度,对保障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中研究组经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舒适护理后,该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仅提供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与国内外相关资料具有一致的研究结论[5]。

综上所述,对骨科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舒适护理可显著提高其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今后推广。

作者:胡文君 尚艳 王花丽 单位:第一五二医院骨二科

参考文献

[1]李艳.骨科患者术后疼痛预见性、舒适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3):123-124.

[2]宫玉红.舒适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心得[J].中外医疗,2012,31(11):153-154.

[3]轩宗香,赵亚丽.舒适护理在骨科患者的应用体会[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32(3):227-228.

第9篇:骨科护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 循证护理;下肢皮牵引;骨科 足跟压疮 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95-02

下肢皮牵引术是骨科疾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牵引带滑落是该项治疗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不能够充分保证牵引力得到充分的维持,踝关节处的皮肤出现压疮的可能性较大,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1]。本次对接受下肢皮牵引治疗的骨科患者实施循证护理预防足跟压疮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接受下肢皮牵引治疗的骨科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5例;患者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3.1±0.5)岁;观察组中男22例,女16例;患者年龄44-83岁,平均年龄(63.2±0.6)岁。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采用常规骨科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询证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确立询证问题: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对护理服务工作中所遇到的共性和难点问题进行总结,并整理归类。(2)循证支持: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途径查询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合我院骨科护理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护理计划,然后组织专人负责实施。(3)询证护理的实施:① 皮肤状况的评估:主要包括皮肤颜色、温度、干燥度、弹性、完整性等,前瞻性观察足跟压疮情况。② 翻身卡:为患者建立翻身卡,特别是筛选出压疮高危人群,对牵引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皮肤感觉及活动等情况进行观察。③足跟部位减压:采用专门的踝关节保护套套包裹于患肢踝关节处,固定保护套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对松紧程度进行保护,保证舒适且不下滑。每日打开牵引套2次,并按摩受压部位。④ 生活:保持床单整洁,穿棉质衣裤,做好生活护理,保持牵引处的局部皮肤处于清洁干燥状态。⑤ 认知干预:说明正确皮牵引的知识,保持正确牵引,并说明注意事项。指导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运动以及关节运动。⑥ 饮食干预: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维持正氮平衡。宣传营养知识,根据患者爱好制定食谱,选择一些营养丰富,且具有足够蛋白质和热量的食物,静脉输入白蛋白、血浆、脂肪乳等方法均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应用[2、3]。

1.3 满意度评价方法

在骨科治疗结束患者出院前对下肢皮牵引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不记名打分调查,100分为满分,80分以上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其余者为基本满意[4]。

1.4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用( ±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

2 结果

2.1 对骨科下肢皮牵引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对照组满意度78.9%,观察组满意度达到97.4%,该项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

2.2 住院期间出现足跟压疮症状的人数

对照组中9例足跟压疮,观察组中有1例,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2.3 住院接受骨科治疗时间

对照组共接受骨科治疗(23.69±6.51)d,观察组共接受骨科治疗(16.95±4.20)d。组间差异显著(P

3 讨论

应用循证护理服务模式对接受下肢皮牵引治疗的骨科患者实施护理,不仅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以往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的盲目性、主观性的缺点,还可以使护理服务活动真正的做到有证可循,有据可依。相关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服务过程中能够更加遵循个性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强调临床实践过程中,以护理问题为基本基本的出发点,将相关的科研结果、临床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的结合,使广大护理人员能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使并发症出现的几率明显降低,使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得到显著提高[5]。

参考文献

[1] 邹爱凤,姜红.循证护理在预防股骨干骨折患者便秘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24(16):334-33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