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的人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的人教学设计

第1篇: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优化设计 一体化 工作任务 载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45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of "school enterprise dual system and engineering integration" has improved the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is more complex, and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e task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After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it leads to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e task. The design process mainly includes four steps: the source of the carrier, the selection of the carrier, the sequence of the carrier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arrier. The source of the carrier is more extensive, there are the introduction of enterprise products and other channel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arrier selection is to integrate with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of the typical process is selected. In our school, we have determined the 11 parts, such as the processing of the end cover parts, and so on. Vector ordering and optimization to overall consideration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task, the orderly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types of 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 of accommod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optimization design; integrated; task; carrier

0 引言

技工院校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安排导致知识点分散,没有突出知识的应用,学生就业后面对实际问题往往难以解决,①这种教学安排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既有重复又难以有效结合,②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针对这些问题各技工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其中比较成功的是“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一体化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重点关注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了现有的培养模式,③学习内容是真实的工作内容,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④“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一体化课程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这种课程体系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整个一体化教学开发和执行过程中,比较难以把握的是代表性工作任务的优化设计。

1 工作任务的优化设计

“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流程为:行业企业调研、实践专家访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制定课程标准、设计学习任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页编写、学习工作站建设。⑤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如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学习任务是重中之重,也是难点。如谌斌龙等对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进行了阐述,⑥但只是提出了一般性的流程,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处理方法还有待于完善。本文以我院高技班级数控加工专业为例,就代表性工作任务的优化设计进行探讨。

我校高技班级数控专业每年招收1个班级学生,人数为50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学院在高技数控班级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改革。教研组在充分调研企业、学校的基础上和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了一体化课程标准。一体化课程开发和执行过程比较复杂,而工作任务的优化设计是重点和难点。工作任务的优化设计主要包括四个步骤:载体的来源、载体的筛选、载体的序化和载体的优化。

载体的来源是指学习任务来源于企业真实的产品,这需要通过调研来完成。教研组调研的企业主要包括杭州齿轮箱厂、开山集团、杭州汽轮机厂、赣州齿轮箱厂、杭州液压精工等企业,得到端盖、下磁体轴、导向顶杆、齿轮轴、芯杆、螺套、型腔上段、轴套、导套、中心顶杆、曲轴、偏心轮、凸轮、制动盘、磁极压板、副布轮支架、侧板、涡盘、换色基座、气动扳手行星轮架、导叶、阀体、汽轮机叶片和叶轮等24个产品。

载体的筛选是指根据课程要求,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一类零件作为学习的载体,这类零件既是企业真实的产品,同时也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如是轴类、套类零件等。载体选择的基本原则是要与生产实际接轨,选取具有典型工艺的先进技术。教研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数控车教学的学习载体主要是端盖、齿轮轴、螺套、轴套、曲轴5个产品;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教学的学习载体主要是凸轮、侧板、涡盘、换色基座、阀体、叶轮6个产品。

载体的序化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调整学习载体的教学顺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根据是生手、熟手、能手这一技能成长规律。载体的序化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前后衔接顺序。教研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形成了零件的数控加工课程工作任务共11个:端盖、螺套、凸轮、涡盘、齿轮轴、轴套、侧板、换色基座、曲轴、阀体、叶轮。前4个任务主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第5~8个任务主要目标是强化学生的数控工艺能力,后3个任务的主要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复合能力。

载体的优化是指学习载体来源于企业,但要适用于教学。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产品比较复杂,很少有简单轮廓和工艺的产品,比如一般的轴类零件均具有螺纹孔,但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就让学生做螺纹显然是不合理的,学生也难以接受。这就要求在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要对企业产品进行适当的优化,以使学习任务适用于教学。

如第一个工作任务端盖零件的加工,企业产品本身是比较复杂的,如图1所示,零件的左端有滚花,内部有内螺纹和凹槽,并且凹槽处于不太好加工和测量的部位,零件的顶部还有一个小螺钉孔。在教学过程中,端盖是第一个学习任务,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加工技能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完成这么多教学任务是不合适的。解决方法是对企业产品进行相应优化。端盖的处理方法有三个,第一是将滚花去掉,改为普通的外圆柱面,因为这个技能在普通车床加工技术已经训练过了,作为数控车床加工没必要重复,同时也简化了零件图;第二是将顶部的螺钉孔去掉,不进行钻孔和攻丝操作;第三是将零件内部的轮廓进行优化:将凹槽(退刀槽)去掉,把内螺纹去掉,改为普通的内圆柱面,并且将内孔尺寸改为一个方向递增,而企业产品需要掉头进行车削。优化后的结果如图2所示。

值得提出的是,在将企业产品转化为课程载体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地优化,而应该将前后学习任务有序地进行,如上述端盖零件的优化过程中去掉了螺钉孔和内螺纹的训练,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需要学习,而是应该将其安排在后续的工作任务中完成。同时,在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需将每个学习任务的教学知识点细化,并且将这些知识点与相关工种国家职业标准融通,以保证基本的教学内容没有遗漏,从而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没有抛弃职业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2 结语

“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一体化课程体系有效地改善了教学,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工作任务的优化设计是其重点和难点。其设计流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载体的来源、载体的筛选、载体的序化和载体的优化。载体的来源比较广泛,有引入企业产品等渠道。载体选择的基本原则是要与生产实际接轨,选取具有典型工艺的先进技术。载体的序化和优化要通盘考虑整个课程的工作任务,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并且与相应工种国家职业标准融通,以保证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注释

① 刘智玉.《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J].中学理科园地,2014(2):26-28.

② 姜艳芬,康新英.《PHP程序设计》课程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高职教育,2014(2):59-60.

③ 李木杰,张利芳,汤伟群等.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④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人物角色;设计策略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儿童对英语语言产生部分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初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英语能力。为此,小学英语教师需努力探索适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的教学模式,使用教育游戏可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健康发展。当然教师应做好任务角色设计工作,让小学生在教育游戏中找准角色定位,推动英语知识的学习。

一、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人物角色设计需保持趣味性

趣味性作为确保小学英语教育游戏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游戏充满着欢乐和趣味,小学生更加愿意积极参与到教育游戏中,并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充满渴望和期待,且注意力较为集中。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教育游戏中设计人物角色时需保持趣味性,将学生喜闻乐见或感兴趣的人物角色融入到教育游戏中;或者是增添一些适当的喜剧元素,不能过于枯燥和死板,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育游戏的乐趣,并扮演好人物角色。

以《Happy New Year》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Happy New Year》,为教育游戏渲染氛围,让英语课堂变得喜悦、欢快。小学生对于过新年来说,对压岁钱充满着的期待,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趣味性教育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长辈和小辈模仿拜年发压岁钱的角色。在游戏中练习句型:A:Happy New Year!B:The same to you/You too。同时,教师为提升教育游戏的趣味性,可让小学生自主设计新年贺卡,自己绘画和写出祝福语,向同学赠送礼物,扮演好“新年使者”的角色,体会到英语知识的学习乐趣。

二、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人物角色设计需保持针对性

在教育游戏中每一个人物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教育游戏,教师在设计人物角色时需保持针对性,有意识的引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锻炼英语技能。为此,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教育游戏中的人物角色时,应通过游戏中具体角色的扮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他们在教育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更具针对性,这样能够真正实现有的放矢,明确小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且他们在扮演人物角色时更具目的性。

举个例子,在讲授《How much》时,本单元通过复习数字单词1至19,让学生能够使用数字来表达价钱,教师可设计一个购物类教育游戏,在游戏情境中呈现顾客和营业员中买卖物品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购物教育游戏中设计人物角色时,不仅应让学生掌握购物相关的词汇、语法和句型,还应凸显人物角色的针对性,即为顾客和营业员,以实际购物的形式来实现教育目的。诸如:A(顾客):How much is it?B(守护员):Three yuan。A:Here you are。B:Thank you.。在游戏中学生的人物角色定位准确,学习目标自然也准确。

三、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人物角色设计需保持多样性

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虽然教育游戏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更具优势与吸引力,不过为让学生对教育游戏始终充满着热爱和激情,教师在设计人物角色时应保持多样性,通过多样性的人物角色让他们始终积极踊跃参与到游戏中。小学英语教师也应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设计教育游戏中的人物角色,不能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固定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角色开展教育游戏,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触和收获。

例如,针对同一个教育游戏角色可灵活改变游戏教学方式,在《The king’s new clothes》教学实践中,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Story time是安徒生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的英文简化版本。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使用角色表演的教育游戏,在这里可进行适当加工改进,将课文内容改变为舞台剧,游戏方式由普通的分角色对话转变为舞台剧表演。这不仅是对教育游戏难度的提升,也能够让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形象更加丰满,让学生以King和Man1、Man2等的口气,用一般过去时态进行对话和表演,并掌握动词的过去式和发音,提升学习效果。

四、总结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充分发挥教育游戏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在设计人物角色时更应格外重视,要保持人物角色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并控制好课堂秩序,让教育游戏有序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霞. 教育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2:101.

第3篇: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外在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16-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03

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支点,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一直是有效教学关注的焦点与践行的着力点。然而,当前关涉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大多从教师的“教”入手,致力于“有效地教”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践行,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有效地学”。事实上,基于教师层面“有效地教”固然重要,但教师层面的“有效地教”必须基于学生层面的“有效地学”,

“有效地学”是“有效的教”的出发点与归宿,倘若学生不能有效地学,那么教师再有效地教也往往徒然。因此,有效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学生“有效地学”,教学设计所采取的一切措施与展开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鉴于此,本文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这一基于人类认知结构与外界信息结构交互作用而决定教学设计的理论,探究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所亟需注意的方面及方法,旨在为有效教学设计提供新的理论思路与践行策略。

一、认知负荷理论概述

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CL)系指认知主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需心理资源的总量,该概念最初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John Sweller于1988年首次提出。研究发现认知任务所引发的认知负荷量主要取决于该认知任务的组织、呈现方式,内在本质特性以及认知者的专长水平这三个因素,缘此也就产生外在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以及相关认知负荷这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其中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由认知任务设计与呈现得不科学所引起的,这些与实质性认知加工过程无关的活动会额外引发工作记忆的认知操作,从而挤占一定的认知资源,因此外在认知负荷也常常被称为无效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是工作记忆在加工处理认知任务本身所蕴含的信息内容及其交互性时所产生的负荷。内在认知负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认知任务本身及认知者固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背景。一般来说,内在认知负荷在一定程度上标示着认知任务的复杂性或难易度,因为认知任务越复杂、难度越高,工作记忆所需承受的负荷就越大。然而如若学习者具有与认知任务相关联的图式,那么在加工处理相同的认知任务时,即使认知任务包含大量元素且元素间交互性强,但它们在工作记忆中也只是一个组块,从而会比其他认知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识负荷。相关认知负荷通常是由认知加工过程中用于建构图式或图式自动化的操作活动所引发的,它可以促使认知主体把剩余的认知资源投入到实质性认知加工活动中去。与外在认知负荷阻碍认知加工明显不同的是,相关认知负荷非但不会阻滞认知加工,反而能促进有效的认知加工,因此相关认知负荷也常常被称为有效认知负荷。

二、认知负荷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其对有效教学设计的启示

1.认知负荷理论的理论基础

认知负荷理论主要基于人类认知结构(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理论之上,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又与图式(根据信息功能及其用途范畴化的信息单元)关涉甚密。为此,要清晰而全面地介绍认知负荷理论的理论基础,有必要从工作记忆、长时记忆以及图式理论三个方面予以切入。

首先,工作记忆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决定人类学习心理机制的认知结构是由工作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所组成。其中工作记忆系统是对认知任务予以加工处理的心理结构,其突出特点是同时加工新信息的容量是极其有限的。倘若同时进行若干种认知加工活动,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资源分配的问题,并且在资源分配时严格遵守“总量不变,此多彼少”的分配原则。因此如若个体在加工处理某认知任务时所需认知资源的总量超过了其本身所固有的认知资源总量,就会导致认知负荷超载,继而影响到认知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其次,长时记忆系统的贮存容量是无限的。长时记忆系统是对经过工作记忆系统加工处理后的信息赋予意义并将其长久贮存起来的心理结构。相比工作记忆系统容量的有限性,长时记忆系统的贮存容量却是无限的,储存有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对于人类的认知活动意义重大,因为在加工处理外界新信息时,外界新信息必须先与这些缄默知识中的“相似块”进行耦合、接通和活化,继而才能被接受、编码和存储。第三,图式可以整合信息及其产生式规则,成为贮存空间小且无需控制性过程的自动化加工单元。根据图式理论,长时记忆中的知识是以图式的形式贮存的,图式的构建可以有效减轻工作记忆的负荷。此外,工作记忆系统处理图式的能力是很强的。工作记忆系统在加工处理新信息时需要用到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缄默知识,而这些关联缄默知识如果是以图式的方式编码存在的话,那就可以有效减轻工作记忆在加工处理过程中所需承受的负荷,从而优化其工作。

2.有效教学设计应科学管理三种认知负荷

认知过程是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外在信息结构两者交互作用的过程。前面已经提到,人类的认知结构是由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系统与贮存容量无限的长时记忆系统所组成。一方面,对于某一具体的认知任务来说,认知主体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系统是固化的、不可扩充的,可谓认知活动的瓶颈,因此这就客观要求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想办法确保个体加工处理认知任务所需认知资源的总量不超过工作记忆系统所能承载的总量。尽管内在认知负荷是学习任务本身固有,是不可改变的,但在教学设计时可通过降低学习任务本身元素的数量及其交互性来降低内在认知负荷;而外在认知负荷是无效的,在教学设计时要通过相关针对性策略来控制它。总之,要使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系统能够、并且有效加工处理学习任务,有效地教学设计必须优化学习任务的信息结构,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与内在认知负荷。另一方面,长时记忆系统中存有大量的缄默知识,而这些缄默知识如果是以图式编码存在的话,将非常有助于工作记忆系统加工处理外界信息,同时也可以直接驱动行为。由此,为了增强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与利用认知主体长时记忆系统中的图式。图式的形成与发展又需历经图式建构与图式自动化,而相关认知负荷有助于促进图式建构与自动化。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必定要设法增加相关认知负荷。总之,教学设计与认知负荷密切相关。认知负荷过低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过高又会阻碍认知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且外在、内在与相关认知负荷三者又具有可加性。因此,有效教学设计必须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与内在认知负荷,同时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所承受的三种认知负荷之和不超过但趋近其工作记忆的总负荷。

三、认知负荷理论视阈下的有效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1.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源于认知任务设计与呈现得不科学,因此要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设法改善与优化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呈现方式。笔者根据自由目标效应、分散注意效应、冗余效应以及通道效应这四个外在认知负荷效应,提出相应的四种有效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策略,具体如下:(1)自由目标策略。由自由目标效应可知,当学习者面对单个明确的任务目标时,他们会诉诸“手段一目的”分析范式予以解决。为此首先需要分析问题原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继而寻求潜在的解题方案并评价其绩效,这一复杂的解题程序会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继而形成较大的外在认知负荷,削减了学习者用于建构和获得图式的认知资源投入;而当面对一个自由目标任务时,他们的注意力将从目标导向的搜索方法转向关注任务状态及可用的方法上来,相视而言,其解题程序就能简化很多,这样产生的认知负荷就很小。因此,根据自由目标效应,在教学设计时,宣采用自由目标策略。即在任务呈现时,彰显学习目标的二重性,让其在“预设”与“生成”的张力下进行或者为学习者设计多个学习目标。(2)关联信息捆绑策略。由分散注意效应可知,如果认知任务包含两种或多种分散的信息源时,认知主体在加工处理时必须将注意力分散至搜索并整合各种信息源的关联信息上,从而产生较大的外在认知负荷。因此,鉴于分散注意效应,在教学设计时,宜将各种关联信息捆绑在一起,使其在空间上邻近分布,时间上同步呈现。如在进行既含文本解释,又有图表的样例教学设计时,宜将文本解释整合到相应的图表中去,捆绑起来一并呈现。(3)一步到位策略。根据冗余效应,如果单一的信息呈现即可完整而明确地传达清楚信息意义,最好独立呈现,否则认知主体在面对多元表征的信息来源时,需要耗费一定的认知资源来分析各个多元表征的信息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产生较高的外在认知负荷,降低了学习效果。因此,根据冗余效应,在教学设计时宜采取一步到位策略。即在呈现信息时,如果单一的信息呈现即可完整而明确地表征信息意义,那么就不要采用内容重复的多元信息表征,独立呈现即可。(4)多通道策略。根据通道效应可知,同时以不同的感官通道(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呈现信息,由于工作记忆中听觉加工和视觉加工是相对独立的,从而可以有效减少视觉或听觉单一通道加工信息的认知负荷。因此,为了减少外在认知负荷,根据通道效应,在教学设计宜采用多通道教学设计策略,即同时利用视觉和听觉呈现信息的不同部分。

2.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内在认知负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认知任务本身及认知者固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背景,但对具体的认知主体来说,内在认知负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认知任务本身,即元素数量及各元素间的交互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必须设法降低认知任务本身的元素数量及各元素间的交互性。鉴于此,我们可以采用任务先“分”后“整”逐步呈现策略与任务先“简”后“繁”二次呈现策略来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具体如下:(1)任务先“分”后“整”逐步呈现策略。所谓的任务先“分”后“整”逐步呈现策略是指先呈现部分认知任务,然后依次逐步呈现其余的认知任务,最后呈现完整的认知任务,这里的“分”与“整”指认知任务的部分与整体。任务先“分”后“整”逐步呈现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其科学依据是先呈现部分认知任务,可以从总体上降低认知任务的内在认知负荷,有利于部分图式的建构。操作性强且实效性高的任务先“分”后“整”逐步呈现策略有Mayer等提出的分割技术和Catrambone提出的子目标方法。其中,分割技术是指事先将学习任务分割为一系列学习片段,再依次呈现:而子目标方法是指从总学习任务中提炼出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子目标。(2)任务先“简”后“繁”二次呈现策略。鉴于任务先“分”后“整”逐步呈现策略可能会影响到认知主体对认知任务的完整理解,进而制约完整图式的构建。因此,为了更有效地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宜采用任务先“简”后“繁”二次呈现策略来有效降低内在认知负荷。所谓任务先“简”后“繁”二次呈现策略是指先抽取认知任务所包含的主要元素并将其压缩成组块或信息单元予以呈现,然后呈现完整的认知任务。可见任务先“简”后“繁”二次呈现策略即分两次呈现任务,只是第一次呈现的是任务的简洁版本,而第二次呈现的是任务的完整版本。任务先“简”后“繁”二次呈现策略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其科学依据在于在认知之初,压缩或简化认知任务所包含的元素,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继而有利于建构不失整体的部分图式;而在后续的认知活动中,尽管所需加工处理的认知元素增多了,但工作记忆系统因有了先前建构的部分图式为基础,从而有利于加工处理完整的认知任务,建构较为完整的图式,在此过程中先前建构的部分图式的不完整性也得以弥补。现实中Pollock等提出的独立元素法就是切实有效的任务先“简”后“繁”二次呈现策略。所谓Pollock等独立元素法是指在呈现学习任务时要分两次予以呈现,其中第一次通过压缩或简化的办法呈现该学习任务的简洁版本,在第一次简洁版本的基础上,第二次呈现学习任务的完整版本。

第4篇: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转变“授——受”的单一教与学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学习,促进有效思维。笔者认为,巧设有效的认知冲突,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要路径,也是有效路径。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制造认知冲突,能够使学生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往复,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运用,实现数学思维的有序提升。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成功教例,谈谈体会。

一、悬念激趣,触发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求知欲,这既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有利因素,又是触发思维的契机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并结合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创设故事情境,设置认知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触发数学思维。

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教材“认识厘米”时,为了让学生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建立初步的应用意识,我特意在课始播放动画视频,创设“黑猫警长”的故事情境:黑猫警长抓住了盗窃珠宝的老鼠“一只耳”,据它交代,赃物就藏在大树正北方向7个脚长的地方。可是黑猫警长赶到那里,从大树开始向正北方向走了7个脚长,却始终都没有找到赃物所在。大家猜一猜,到底是一只耳在说谎还是警长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黑猫警长的7个脚长和一只耳的7个脚长距离并不相等,这是导致问题的直接原因。此时我创设认知冲突:如果生活中人人都用自己的长度标准来测量距离,将会制造很多麻烦。应该怎么办呢?学生认为,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作为测量标准。此时我引入厘米这一长度概念,使课堂教学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新旧结合,启发思维

新知犹如树的新枝,新枝必从旧枝生发而来,教学亦然。教师要善加挖掘,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经验,并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新旧知识的差异,在新知的生长处制造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确定位置”时,我采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情境创设,出示横排竖排的一群羊儿,并做了这样的问题预设:“灰太狼伪装成羊儿,就隐藏在羊群中的第二个。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左往右数第二只,一种是从右往左数第二只,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找出来呢?由此学生得到认知,要想找到灰太狼,就必须要知道两个要素,一个是“第几个”,一个是数的顺序,从而学生得到确定位置的相关经验。那么是否确定了这两个要素就万无一失了呢?接下来我改变了问题的条件,出示小动物的做操方阵,让学生思考:现在灰太狼又伪装成小动物混在队伍中,知道它站在第三个,哪个才是它呢?这样一来,光知道“第几个”和“数的顺序”显然是不行的,经过思考和自主探究,学生发现除了确定第几个之外,还要确定第几排,但这个第几排的确定也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数的顺序,到底是从前往后数还是从后往前数。

以上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运用两个情境突破学生的旧知,先明确了“第几个”和“怎么数”,但在第二个情境中产生了矛盾,光知道第几个是不行的,还需要知道第几排。由此,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嫁接,主动思考,认识到要知道“两个第几”才能解决问题,思维获得了启迪。

三、对比辨析,深化思维

在数学双基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变式对比和反例进行概念教学。所谓变式,就是指针对知识的本质通过实例的不断变换,让学生明确属性,获得更深入的感知。而反例则是变换本质属性,让学生辨析对比,在认知冲突中巩固和深化认知,有效提升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倍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小猫采到了6朵红色花和3朵黄色花,想一想,红色花和黄色花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学生认为红色花是黄色花的2倍。为什么这样呢?我让学生上台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为何是2倍的关系。紧接着设置了变式:如果小猫采到8朵红花和4朵黄花,那么红花和黄花有什么数量关系呢?如果小兔采到4朵红花和2朵黄花,那么黄花和红花又是什么数量关系呢?学生由此对倍数关系有了较为直观的表象积累。

为了巩固“倍的认识”,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花的数量不同,但都是2倍关系呢?学生讨论后认为,上面的花是两份,下面的花是一份,由此得到2倍的关系。此时我呈现反例: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椭圆形和三角形的数量关系也是2倍关系吗?为什么?学生从2倍关系的本质入手,认为两者的关系不是2倍关系。在图1中,是把2个三角形看做一份,一个椭圆形看做一份,另外2个椭圆形看做一份;在图2中,是将2个三角形看做一份,3个椭圆形看做一份。

以上教学中,通过反例和对比辨析,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学会主动比较共同点,对倍的意义有了深入理解,能够自主建构倍的概念,深化数学思维。

第5篇: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品 学生认知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92-01

0.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思品学科主要由心理、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国情常识组成,通过这门学科,培养学会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挂,从而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善于用正确的思维判断是非,而不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初中思品教学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把应试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上来。

1.培养初中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意义

社会认知能力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的基本认识,能够对某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一定的评价和判断。社会认知能力与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在不断学习中,社会认识能力也会得到增强。错误的社会认知加工会造成行为上的偏差,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困扰,甚至灾难。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当他们也有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会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让学生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从行动中表达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对策

2.1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社会认知意识

传统的政治教学偏重于应试教育,教师过于注重教材,常常以考试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道德素养及对法律法规的认识,这样不利于培养学会的社会认知能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改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1]。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一定的社会问题带入教学中,再与学生共同探讨社会问题,通过政治思维方式,全面认识社会问题,展开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将学生常常经历却被忽视的问题引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巩固相应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品德知识,例如,踩踏事件、环境保护问题等引发我们对生命进行思考,学生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同时也要注重素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符合初中学生的政治思维特点,从而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体会,能够自己的价值观进行评价。在进行思品教学时,在引用生活实例时,要有理有据,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社会认知意识。

2.2利用多种教学途径,培养社会认知能力

在思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辩论环境,提升学生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学生能够形成感受到各种思想的融合,实现思维共鸣,在交流中获得进步[2]。在进行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例如,让学生对“为了帮助别人自己却受伤了,值不值?”进行辩论。通过问题的辨析,学生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值得,因为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快乐;也有的学生认为要客观看待问题,如果当时的情况对自己的安全十分不利,则不能够盲目施救,还应当有妥善的办法。通过创设问题,学生能够对是非、公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进行初中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当前社会热点相关的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较为真实的社会场景,激发学会的社会意识。例如,将我国在航空事业上取得成就的视频播放出来,通过观看,学会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油然而生,其社会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还可以通过班级板报,将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制作班级信息栏,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能够根据政治学科的知识,理性分析问题,形成自我的判断力。

2.3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社会认知能力

初中思品教学不应当局限于教室,而应该通过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通常我们都说“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指学会的身体健康,还应表现在学生心理素质方面,促进学会身心健康,保持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积极人生态度,这对初中生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3]。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应当在积极、和谐的氛围内不断提高的。教师在思品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包容和理解的积极教育环境,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得到真正锻炼。例如,教师可以在五四青年节的时候开展“争做好青年”额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项活动进行展开,可以是帮助敬老院的老人,也可以是对校园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以及帮助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学习等等,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活动的完成度也更好。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到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在实践中,社会责任意识被激发,社会认知能力也得到锻炼[4]。

3.结语

初中思品是培养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学科。初中思品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社会认知力融合在政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力。初中思品教学可以利用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社会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将这些意识逐渐融合到行动中去,不断提高其社会认知力,为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燕莉.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J].新课程学习(中),2012,78(08):34-35..

[2]沈苏甜.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与学生社会认知力的有机融合[J].新课程学习(中),2012,78(08):70-71..

第6篇: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模式,融会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增加了复习单元、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等部分,并增加了任务型学习成分和语篇输入。每个单元都列出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为A和B两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语言内容,B部分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知识。每个单元还附有“self check”部分,学生可用来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一课出自《新目标》七年级Unit 5,其主要教学内容为学会用“have”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和回答;教学重点是与球类运动有关的词汇学习以及使用“do”和“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的学习和应用;教学难点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以上句型。

二、设计理念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网络信息、电视、报刊杂志等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为: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图像和声音的巧妙结合,形象化的呈现情景和创造情景,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便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吸收,启发其思维活动,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去,实现生生互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以便节约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设计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据此确定了本课时的总体目标为: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语言交际,培养自信,感受成功。具体目标包括以下三点。

1.语言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与球类有关的词汇,运用“have”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与回答。

2.语言功能目标

能用“do”和“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自如地谈论学生所拥有的物品,具有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将本课内容与奥运结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Warming-up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唱一首上一单元所学的英文问候歌曲来放松紧张的心情。

Step 2 Leading

1.Show a short play.

“Flash 1”展示的是与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有关的体育英语短片。

“Flash 2-11”展示学生们提到的所熟悉的球类运动项目。

设计思路:从学生熟知的话题入手,运用有声的多媒体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引出本课的话题,使导入部分具有“切入口小,切入主题快”的效果。

2.Learn the new vocabularies.

设计思路:利用生动形象的球类运动图片,或利用老师、学生所带的球类实物进行新单词的学习。在这一活动中我一边介绍生词,一边把各种球或球拍采用扔、踢、递、投等方式分发给不同的学生,一是为活跃课堂气氛,变枯燥的单词学习为生动有趣;二是为下一步就物品的所属关系进行交际提问做铺垫,一切教学活动都丝丝入扣、过渡自然。

Step 3 1c

1.This activity provides practicing the key sentences.

设计思路:利用学生手中的物品导入第二人称句型的学习,先操练肯定回答,后转换成否定回答。可以把学生手中的物品拿掉,创设无球情景,自然地引出否定回答。运用连珠炮似的提问方式从听与说的角度进行语言点的训练,当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上口后,则可导入“pair work”进行学生之间的对话练习,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以致用。

2.Where are my soccer balls/basketballs/volleyballs?

Bring your balls here. Listen and ask.

设计思路:通过寻找球的主人,让两个以上学生带着球站在讲台前创设第三人称复数的句型操练。

3.Make use of the balls in students’ hands to drill .

Does she/he have a soccer ball/basketball/volleyball?

Yes ,she/he does. / No, she /he doesn’t.

设计思路:利用学生手中的物品导入第三人称单数的句型操练。

Step 4 Break

Do sports with the students.

设计思路:本环节一是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保持,需要中场休息。于是结合奥运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展示了一幅福娃们做运动的画面,同时放一首与体育有关的动感英文歌曲,让学生们利用手中的球类物品,伴着音乐一起运动、放松;其二可运用所学的句型“Do you /he/she/they have…?Let’s play…”邀请老师、同学一起放松,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Step 5 A memory game

设计思路:针对本班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强,我把本课的2c的结对活动改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记忆力比赛,让两个“volunteers”迅速观察画面内容,然后面对学生。学生可利用本课所学的句型提问,能力强的学生还可拓展运用“There be”句型。在有趣的竞争活动中,创设了交际情景,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了综合运用。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尽量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Do you/they have a …? Yes, I /they do. No, I/ they don’t.

Does she/he have a…? Yes, she/he does. No, she/he doesn’t.

六、教学反思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对于一节课,我们所看重的,不是老师的精彩表演,而是学生的表现。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不再是知识灌输者与被动接受者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互动关系。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充分考虑单元的主题和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第7篇: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说课 备课 教学方法

毕业六年了,我却越来越发现自己不会教书了。每每面对学生,看着躺在黑板上非常有趣的化学元素时,尽管心里有滔滔不绝的话想说,可是面对学生于己无关的表情,往往感到手足无措,不禁想问我们的教学到底怎么了?十一月初,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地请省教科所的专家来校上了一次说课与教案设计讲座。高老师给我们讲授说课的有关内容及个别优秀案例后,给所有教师准备了一个课题,要求按系部经过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上来说课。从拿到课题到上台,有四十分钟的准备时间。任务一宣布,高老师说可以按组自由讨论,这时大家就跟炸了锅一下。对于我们学校的绝大多数老师来说,什么是说课?怎么说课?说课有什么作用?很多人都不了解。面对挑战,有的人提前离去,有的人小声抱怨,就听这么一个案例就要自己练习说课,太难了吧。所以在第一次上台时,有的人还没有准备好,有的人思路不清晰,啰里啰嗦说了很长时间,也有个别说的比较流利的,总体心里上多少有些紧张。对于这样的表现,我们部长特别重视。之后我们教学系部就举行了一次说课比赛,这次我也参加了才真正意义上参与到了这个话题。在上周学校举办的说课比赛中,我对于教改以及说课又有了一丝新的认识。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所任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单从说课的定义就知道,这个活动的组织需要教研组的所有教师聚集在一起,针对同一内容各人发表自己的设计理念,最后经过讨论得到一个提升。而实际上,由于职校的特点,不用说讨论同一课题,所有人就是集合在一起聊天的机会都很少。这是我们在以往的备课中存在缺失的地方,以后应该有个大的改进。我们在说课实践中认识到,这个定义是不全面的。根据我们的理解,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二、说课的主要内容

说课程标准(大纲)及教材、说课题教材的编排体例、说教学对象(学情分析)、说本课题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时间安排、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学法)、教学环节(媒体、环境、实施步骤)、说评价 说反思(课后说)。

三、说课的意义和作用

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通过说课,让授课教师说说自己教学的意图,说说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2.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通过说课,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4.说课没有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认识到了说课的诸多好处后,我开始思考了如何在我的化学课上发挥说课的优势。我决定要吃透说课中的要点,把它渗透到我的教学中来。原先面对新的一节课的内容时,我会边看书边找重要内容写在教案上。再单独看书,找出重点内容勾画出来。那样的备课准备工作非常简单,我也省事。可是到了课堂上,讲起课来,看一眼书讲一会,完全没有清晰的思路可以顺延。对学生提问也发现有时学生完全不知所措。应该是逻辑性不强,提问与下面的讲解关联不密切所以起不到很好的提问效果。课堂上有时提出一个问题,叫小组讨论,由于没有提前计划好该提什么问题?应该注意哪些地方?谁来回答等等。所以问题布置下去有的人自己思考,有的人压根不看题,还有的人到处乱跑,整个教室看起来就像自由市场毫无秩序。这样的课堂是毫无效率的散沙,我要改进备课,首先从说课开始彻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8篇: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

摘要:本文在了解微课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剖析微课设计过程,分析微课发展所存在的理论问题,结合微课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试图对已开发的微课视频进行完善和再开发。

P键词:微课制作;教学设计;平台管理;学习者观念变革

一、微课概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微课开发目前已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热点,因此也应该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重点关注、学习和研究的对象。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日益发展,催生了“MOOC”,“微课”等在线学习平台的出现。作为大规模在线课程,微课学习因为其便利性与公平性等优势将逐渐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途径。而微课这种大规模在线学习平台的出现也将给教学带来一场革命性的改变。

二、微课教学资源的设计过程

微课教学资源主要是由教师或者教育者来进行设计制作的。制作出一个好的微课视频是需要每一个制作者花费许多精力的,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精心设计的。

(一)选题

微课设计首先必须要确定选题。微课作为一种教学媒体,是以多媒体为媒介的,所以选择的课题内容要适合多媒体教学,对于那些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的东西,制作出来的微课也许也不能令人满意,所以这些内容还是要坚持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来进行讲授。一个好的微课视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的,一个质量水平不高的微课则会让人感到乏味无趣,必然会导致学习热情的削减。因此在制作微课的选题过程中,该题目必须要能够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能够插入丰富多彩的图像、数据资源,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倍充分的调动出来。

那什么才是选题的标准呢?选题与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什么关系呢?选题必须要科学性、严谨性,内容要充实,符合认知规律,同时也没有科学性或政策性错误,最好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最好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每一门学科有其侧重点,所以微课也必须紧密结合该学科的发展状况及教学要求,适合本学科的教学对象。选题主要分为四类,每一类对应的方法也不相同:(1)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课题主要适用于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的教学方法;(2)以实践操作为主要目的的课题主要适用于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的教学方法;(3)以欣赏观摩为主要目的的课题主要适用于表演类、示范类的教学方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要目的课题主要适用于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的教学方法。

(二)选材

与选题同样重要的就是选材,同样是选,选材和选题都必须要经过精心挑选的。微课教学手段的采用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它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微课不能采用大幅度、大范围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核心内容。大学中许多基础的教学科目的微课视频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幻灯片的形式录制,由于幻灯片的容量有限,如果把大批量的文字用幻灯片的形式来呈现的话,就会给人密密麻麻的感觉,那么学习者就连观看的兴趣也没有,更别谈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了。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好坏决定了微课视频效果的高低。微课的“微”就体现在微课视频的短小精悍上,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做到“快、狠、准”。在设计微课时,切入主题要迅速有力,不要用长篇大论来进行铺垫,力求在最开始就能将自己的主题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习者面前。重难点的学习也应该条理清晰,让学生能够在5到10分钟之内完全掌握该方面的知识点。

(四)录制视频

视频的录制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录制视频录制的过程中要画面清晰、声音动听。现在网站上的很多老师为了能够录得满意的视频,他们选择了在凌晨录制,因为要录得高质量的视频需要一个特别安静的环境。录制过程中一旦出现口误就得重新录制,所以最艰难的还是微课的录制。在录制的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语速、语调,声音的质量也会影响观看微课的心情。虽然整个微课的视频时间只需要5到10分钟,但是有时候可能需要我们花几个晚上的时间进行反复录制和修改,直至最后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微课视频。录制需要注意的东西有很多,如:录制背景最好是白色或浅色,最好不要出现其他杂乱的物体;针对大学生的教学视频可以不用将主体录制进去,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考虑是否将他们录进去。。。。。。录制好以后,还要把多余的部分请技术人员裁剪。经过剪切合并的微课没有多余的东西,观看起来清晰流畅,这样能够让学生一直在学习的状态中,从而使思维更加的活跃。

经过了选题、选材、设计教学环节、录制视频四大环节之后,微课视频就制作完成了,这样就可把微课应用到教学中了。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第一,它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为作为传统课堂补充的微课不但能够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进行按需学习,既可以查漏补缺,又可以强化巩固知识;第二,微课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化大时代,教师必须不断根据时代专业的发展需求来提升自我批判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讲解与总结知识点的能力。最后,微课在教育界的发展与应用也体现了教育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微课的平台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平台,这种跨越时间、地点的学习方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缩小南北方教育教学的差距。

三、微课的再开发

微课的开发共分为四个步骤:内容规划、平台建设、微课开发、交流应用。其中最能够促进微课的知名度的就是平台的建设,微课平台不应该只能进行微课资源的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功能,还应该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教师微课中进行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从而能够实现微课的再开发,不断对微课进行发展完善。

四、微课遇到的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我们发现微课在设计、应用、开发时遇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大众对微课的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

经过调查发现,人们对微课概念的认识尚未明确,甚至存在某些误解。从名称上来说,有的人认为是“微课”,有的人认为是“微课程”,更有人认为两者是相同的概念。从概念上来说,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如张一春认为微课是一种教学活动;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一种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焦建利认为微课只是一种教学资源,不宜用课程这么大的概念去定义;苏小兵等认为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是由目标、内容、教的活动、交互、多媒体等五大要素构成。微课究竟是什么?至今仍然没有人能够提出令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对微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课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开发微课的人数少、目的不明确

通过对一些大城市里学校老师的调查,大多数教师制作微课只是为了参加比赛获奖,能够将微课视频应用于自己教学的老师则是少之又少。这从侧面显示出目前微课的开发只是停留在比赛和观赏阶段,微课教学视频的实用性急需加强。

(三)微课开发方式单一

通过网站调查发现,微课的开发以课堂实拍和PPT录屏两种技术方式为主。其中课堂实拍占31.7%,PPT录屏占35%,课堂实拍+PPT录屏占21.7%,三者合计达到88.4%。表明当前教师掌握的微课开发技术有限,仍然局限于以某一两种开发技术为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课堂录像,另一方面是绝大多数一线教师还没有掌握微课制作的各N新技术和新方法。

(四)学校、教师观念未完全转换

学校的老师本身也存在“抵制”情绪,很多老师都人为微课只是信息技术科的事情,和传统科目的学习沾不上边。弄了几次没效果,很多老师都会应为倒不如‘三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来得简单来得轻松。

有的学校的评价机制没有发生改变,他们还是沿用学生的优秀率,及格率等机制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班级之间仍以这些‘硬指标’来展开竞争。

所以,微课现在某些学校和班级只会当附件或‘课外书’的角色来对待。

五、研究改进与建议

根据以上问题的提出和分析,我们以为,微课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比如现今的微课学习方式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学习者只需打开学习界面并且挂机等待,学习界面就可显示学习已完成。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自制力不强的学习者可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状态。所以相关人员可以把研究重点放在实际运用中碰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上:除了在线考试,通过何种手段可以保障坐在电脑面前的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为现实情况表明,参加微课学习的学习者甚众而坚持者甚寡。同时“数字鸿沟”的问题也难以达到教育公平的效果。此外,由于不同国家间的语言不通,也难以达到理想的大规模国内国外学习者一同学习的效果,即使都采用英语为第一语言,但是这对于母语非英语的学习者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最后,微课实际运用中碰到的教学问题也将是研究人员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从未碰到过的问题。所以为了真正实现“人人教育平等”的美好愿景,研究者们还需要跟实践者一起开展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沈敏.“开放在线课程”正在猛烈冲击传统大学. 新华每日电讯,2013 -7-19 .

[2]沈敏. “在线”教育改变大学[N]. 经济参考报. 2013-7-26 .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04).

第9篇:有的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

目前,各个学校也在忙着进行信息化建设,比如:校讯通、班班通等信息化设备,以及各种网络教学和课程整合。但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担任各种任务的信息技术教师却往往被忽略了。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到底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又该如何去成长呢?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

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专属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有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还有其他学科教师转型而成的教师等。可以说,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来源纷乱繁杂,良莠并存,信息技术的专业能力不一,因此各自的成长方向也不一样。

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有三种工作要完成。首先是在课余时间专注与专业能力的培B与发展,例如编程、图像处理以及flas等;其次是在课余时间完成各个部门的大小事务;最后则是整个学校的杂事,要知道电脑的搬运、手机与电脑的维修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连搞卫生也包括在内(因为领导说计算机上的灰尘,只有计算机老师敢搞)。更夸张的是,在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甚至凡是与电有关的都会来找信息技术教师。

例如打印机,不管是大学还是工作后,凡是与复印和打印有关的工作都是专门的文印室完成的。一旦打印机出现问题,就会接到任务――修打印机。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时手足无措,因为用都没用过更何况是修呢,但是领导交代的任务不会也得会,实在推脱不掉只能上网查询根据提示小心翼翼的进行操作。

在这样的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师真正达到了一种“万精油”的境界。因此专业成长也受到了限制,最后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成长方向,即“专业型”、“干事型”以及“打工型”。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途径

其他学科教师的成长主要是沿着自身学科的发展方向精心钻研即可获得成就。当然个别教师也会成为干事,而且不想干了可以轮换,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却不行,他们的工作环境对比其他学科教师更为复杂,杂事也更多。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非易事。更由于专业发展也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等特点,并且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修养也很有关系。有的人善于自学,善于借鉴,善于反思,这能够促进专业发展;有的人却需要氛围,需要活动,需要一定的压力或鼓励等外力,才能促成专业发展。

那么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究竟路在何方?

“专业型”教师的发展方向是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专业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对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会有质的改变。

“干事型”教师简单的说是朝着秘书的方向发展,最终能否获得成果还未可知。这一类的教师被安排的课程特别少,仅仅一个班的课,而其他人是带着好几个班的课,但总是听到他们在埋怨干的杂事太多,耽误了时间,有时候甚至连课都会忘记去上。

“打工型”教师可以说是朝着全能维修人才去发展,通过无数次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逐渐掌握了各种设备的维修方法与技巧,也算是有了不错的收获。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上有所成就。

三、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成长

教学需要反思,才能反馈自身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教育方法和教学效率,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反思可以针对三个环节进行,即课堂效果反思、教学评价反思、教学设计反思。

当然,教育反思不仅仅包括这三个环节,还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内容。因为反思是一种总结与发现,能够及时看到问题的所在,自己的不足,找到更好的教学策略发展自己驾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能力。

教学需要不断的进行教研活动,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原因,导致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仍然没有达到其他学科已经具有的常态化开展。因此,不管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都需要将教研活动进行到底,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此处的“将教研活动进行到底”包含两层寓意,一是要在集体教研活动上常态化,组织者要进行到底;二是要在教师个人教研活动上持续化,自己要进行到底。

一方面,要积极地开展与参与说课比赛、上公开课等教研活动,这样能够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研成果的取得。另一方面,要对教研活动进行总结与交流,才能在专业成长上水到渠成。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处于既重又轻的“尴尬”局面。如果能打破这种局面,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与合作,就能实现“共赢”。一方面,其他人要看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易,因为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他们要不断学习、充电。同时他们兼职多,杂事多,关键时候能快速解决问题。因此,要重用之也要“福利”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也要端正态度,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因此,我们需要有充分的认识与长远的打算,以及执着的精神去发展每个人的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书明,袁雪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

[2]罗东飙,邓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能及校本专业发展途径浅探.文化教育研究,2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