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音乐课被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 不够重视
在农村小学里,从校长、领导到普通教师都有着一种偏见思想,把音乐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属于副属地位,一切都应“副”从主便,因此很多音乐课都被敷衍了事,有的上成了语文、数学,有的则上成了自习课。目前,乡村的中心小学仍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这可能是因为:在领导眼里,由于师资短缺,让教师既教语文或数学,又兼音乐,是一种更好的“统筹安排”;在教师的眼里,认为乡村音乐教学,是被人所遗忘的。当了专职音乐教师就好像埋没了自己,更不用说什么出头之日,难免会有几分伤感。就这样农村音乐教学空白更多。殊不知,这里的学生们是多么地喜欢上音乐课,可是每次上音乐课,却叫他们很失望。越来越重的负担使他们也不得不“副”从主便。所以我认为,作为校长、领导、老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给学生上音乐课的权利。
二、音乐课当成“唱歌课”——教学模式陈旧
我的小学生涯也是在农村度过的,因此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时上音乐课,老师从不教歌谱。总是老师教一句我们跟一句地学唱歌,一直唱到下课铃响。这样单调、古板的教学模式,难怪学生唱准的没几个,也难免这些学生会五音不全。现在,我以教师的身份走向农村,却发现仍有些音乐教师仍用这种模式教会着这些天真烂漫、很赋天性的孩子。农村小学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课都是让其他科目的老师应付着上,而这些老师则把音乐课间化成“唱歌课”,应付式地将一两首歌曲教给学生就完了。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了兴趣,也自然而然地将音乐课当成是副科,是茶余饭后的甜品。一些小学生读了几年书还不知道上音乐课是怎么一回事。我参加工作5年,在基层小学,乡镇中心小学都遇到过五六年级的学生不认识Do-Re-Mi-Fa-So-La-Ti,念成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开始犯疑,难道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我们的音乐天地却是一同往昔的吗?我有点不寒而栗。
三、教学设备不齐备
在许多农村小学里没有一件乐器,教师在介绍乐器时就只能把书举得高高的指着书上的图给学生看,我觉得这一幕让许多人看了都会心酸。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要靠耳朵去聆听的美。我清晰的记得我第一次现场听到大提琴那雄浑的声音时被感动的心境,农村的孩子最熟悉最常听到的乐器也只有喇叭了,我在想他们如果听到电子琴,听到萨克斯,听到钢琴、小提琴,会有多少次的感动。
音乐教育能使孩子的听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此外,音乐教育在许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耐力、专注力等)的培养中有着其独特的功能,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重视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势在必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改善办学条件,增置教学设备。
农村小学应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增置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如设立音乐室、多媒体室等,同时购置一些教学设备,如电子琴、录音机、鼓号乐器、打击乐器等,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园才充满生机和活力。
3.2 重视音乐,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
校园内外应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文艺活动,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学校应积极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如鼓号队、合唱队、电子琴班、舞蹈队等,开展各种活动,如校园歌手比赛、班级合唱比赛等,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
3.3 音乐课的结构安排要科学,重视基本乐理学习。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育;音乐游戏
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无论是音乐的欣赏、表演或创作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都不可能是胡思乱想、胡编乱造的结果。那么,怎样在“难”的音乐和孩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呢?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游戏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儿童接触音乐作品的目的:第一是学会感受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借助声音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容;第二是学会用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作品的情感和内容;第三是学会自己用声音或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欣赏、表演和创作这三个方面的实践内容。。
一、音乐游戏的特点和分类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是学好音乐的基础。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音乐游戏除了具有“音乐性”这一主要特点外,还应具有自然性、趣味性、创造性等游戏的共同特点。为便于教学与运用,根据游戏的功能,把音乐游戏分成以下几类:1、节奏训练类游戏。2、音准训练类游戏。3、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4、训练动作与音乐协调类游戏。5、识谱类游戏。6、其他游戏等。把音乐游戏归类,主要为了教学与研究的需要,我们可按教学要求选择和搭配相应的游戏进行教学。
二、音乐游戏的意义
1.相对于其他学科,音乐课具有独特的学科性。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非常喜欢。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比如学生在认识l、2,3、4、5这五个音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小青蛙上台阶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小青蛙,将1、2、3、4、5五个音符写在形象的“台阶”上,小青蛙上第l个“台阶”时,让学生唱“l”,在上第“2”个台阶时,就让学生唱“2”,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能识别这几个音符了。
2.音乐游戏的课堂教学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T台秀》的游戏。在音乐教室中设计一个“秀场”。当哪一位或者哪一组的同学表现好时,老师就让他走上T台,像电视上的明星那样为大家表演,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了音乐知识,二来锻炼了表演、表达能力,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3.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老师做的事就是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设计好音乐游戏。让学生扮演好游戏角色去学习音乐。如在《蜗牛与黄鹂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蜗牛、黄鹂、葡萄架等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提高。
三、音乐游戏在音乐课堂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我们在音乐游戏的运用上还学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要探究音乐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并且要求学生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服从老师的指挥。音乐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使学生感受到内心对音乐的需求、快乐和兴趣,从而主动的通过自己手奏、口唱带领他们学习新曲。音乐教学决不应压制或扑熄这种意欲和冲动,相反的,应当激发起这种冲动,但是运用游戏时还需向学生讲清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要求儿童必须遵守规则,服从老师的指挥,掌握游戏的步骤和方法,如有歌曲的游戏,一定要认真唱好歌曲,训练音准的游戏一定要认真聆听琴声等,否则就会妨碍游戏的进行。
2.必须研究各个年级段的不同音乐游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括泼好动,好奇心强,好于表现,易被生动有趣的情节、色彩鲜艳的图画,活动教具所吸引,运用音乐游戏牵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更进一步得到知觉的满足,在设计游戏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他们的思维活动的掌握和调动。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上有很大变化,情感和意志方面有所发展。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不能强制,不要使学生有反感的情绪。可通过调动他们的兴趣来运用游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运用不同的音乐游戏,让他们都能在音乐课中轻松、愉快地唱,玩、跳,让他们喜欢音乐,乐于学习音乐。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情感教育 情境教学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本必修课,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阶段。学生通过音乐教育逐步形成对音乐的认识和喜爱,从而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由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完善个人修养。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为着眼点,讨论“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育情”的音乐情感教育功能。
一、小学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人施以教育的力量。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高度,以达到最佳功能状态。前辈学者曾总结指出:音乐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品质,它集合最严格的理性形式与最鲜活的情感情趣,以理性化的情感表达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它关注人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的教育,旨在促进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情感教育促进音乐教育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中可以得到最为充分、最为深刻的情操陶冶,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教育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对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的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程环节,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尽可能多地发掘音乐中的各种情感因素,通过鲜活的、直观的方式感性地引导学生学习音乐、融入音乐,从而通过体验得到思想的净化与提高。例如,在教唱《小雨沙沙》这首歌曲时,教师应当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从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万紫千红的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从而懂得种子的成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
2.情感教育是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最佳途径
审美性是情感教育的一个特性,换句话说,情感教育天生具有美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就将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从单纯的知识传递与获得的过程,转变为一种具有审美功能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教师以音乐本身为审美本体,通过运用美的手段、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综合外化和内化因素,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认识、理解、鉴别甚至创造等能力,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即美育的过程。情感教育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刻板的“应试教育”而导致的学生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生活,通过教师的审美化的教学,使得教学过程充满活力,高质量地完成知识传递和情感发展的任务,达到“情、智”的和谐统一。
3.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社会化理论认为,只是在个体对社会价值、社会秩序、社会主流观念内化吸收,才能完成其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笔者认为,“社会化”的重要前提就是培养个体间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并建立社会性的情感纽带。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合作观念。
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促使学生对周围的学习、生活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独立的个性与人格。
二、小学音乐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
“境”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情”是一种精神的烘托,只有有“情”之境,才能使物质因素有了情感色彩。因此,当“情”与“境”相互交融,“情境”也就形成了。情境是音乐教学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应该将“物质”和“精神”融合一体,形成融洽、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探求音乐知识的内涵,从而使得学生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授《草原牧歌》时,教师先播放一段介绍内蒙古风光的MTV,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地区的风土人情,配以歌曲旋律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蓝天、白云、牧场、羊群,草滩、鲜花、、雄鹰、骏马,激发学生对内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从而带动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2.整合资源,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强调开发和创生各种课程资源,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在《劳动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听、唱、创、赛、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游戏指导学生学习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歌》讲述了7个小矮人在矿井劳动时场面,教师在教学中播放演示课件,引导学生与小矮人一起劳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枯燥、抽象的欣赏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穿衣服、叠衣服的比赛,突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将音乐教学与实践生活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
3.巧设提问,引导学生参与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问题,在师生的连续问答中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歌曲《嘀哩嘀哩》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和无限欢乐的心情。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情景问题,如“春天到底在哪里呀?”“春天是什么样的感受?”等等。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使问题情境具有可接受性和探索性。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交流
情感教育的成功性是指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音乐的愿望。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相互尊重,全面发展,以获得成就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师生进行相互交流与互动,加强情感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结语
正如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教育对于个人来说相当重要,而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举足轻重,它可以促进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是实施美育的最佳途径并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该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
关键词 音乐教育哲学 审美音乐教育 实践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由“审美”至“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转向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众多学者对音乐教育哲学的专门研究中,以贝内特・雷默为代表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和以戴维・埃利奥特为代表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逐步形成两大阵营,彼此间展开了持续的颉颃对垒。
1.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
20世纪中叶,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西方美学的学理基础上开始萌芽,强调音乐本体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美,这种独特的属性即为音乐教育的基础。由此,持此种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学者们便达成群体共识,认为音乐教育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作为其主要任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便是让学生多进行音乐听赏,通过往复的过程获得相应的审美经验。
谈到审美音乐教育,不得不提及的便是美国的贝内特・雷默,他在20世纪下半叶便成为当时提倡此种哲学观的关键人物,其享誉全球的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最大的学科贡献便是构建了基本的审美音乐教育理论框架,并且他两次对原版作了补充修改,这三个版本的相继问世反映出雷默的思想趋向和主要观点,也由此被视为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音乐教育的哲学》的第一版、第二版中,雷默运用绝对表现主义哲学,针对审美教育可细描和表达人类情感的价值功能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观点,并指出两者的内在价值具有统一性。此外雷默指出,在把审美品质视为基础和前提,把发展和培养审美感受力作为首要任务的同时,还须严格遵守审美音乐教育的原则:第一,若以年龄区间来划分,那么无论哪个层次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音乐,都应当是真正能承载情感的音乐;第二,体验是认识音乐审美意义的惟一途径,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平台,提供彼此分享审美意义的机会;再次,音乐教育关键的作用就是可帮助学生提高对各类音乐要素的敏感度;最后一点便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所属的年龄段问题,选用与其年龄相匹配的学术语言,并与最终的音乐教育目的相契合,从而准确明晰地向学生说明音乐的表现性内涵。[1]
虽然审美音乐教育观在音乐教育事业的稳定与统一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问题与缺陷,比如否认了音乐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审美经验脱离了日常经验等,所以,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开始不断遭到学界激烈的批判,最终导致了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出现。在这样的格局下,雷默对《音乐教育的哲学》先前的版本作了修改并出版了第三版。此版本对审美音乐教育观进行了重新建构,相较前两版,他在最新的改动中对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描述花了较多笔墨,认为后现代思潮已经渗透到各个人文学科领域,音乐教育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雷默承认当今音乐教育哲学已经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时期,最能体现其远见卓识的地方在于,他意识到在音乐体验过程中,文化维度的插入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教育必须安放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依托各自的学术话语体系进行。
2.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是在20世纪90年代审美音乐教育哲学遭受激烈批判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它是在亚里士多德和新实践论的学理基础之上被建构起来的,与“社会―文化”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它的本质并非简单地从美学角度就可挖掘出来。它认为:积累学生的音乐体验经历才应该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它比审美经验涉及的范围宽广得多;且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非“表演”莫属。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最重要的思想内核便是强调音乐听赏和音乐实践的核心价值是在音乐愉悦自我的基础上加深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并最终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埃利奥特在《关注音乐实践》的目录中就非常鲜明地提出:要走向一种新的哲学。关于它的称呼,埃利奥特开宗明义地指出:“简单地说来,本书中提出的哲学就是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他还声明,“这种实践哲学与以往音乐教育所谓的‘官方哲学’――审美哲学”从根本上来讲是没有交集、互不相容的”[2]。
埃利奥特在书中着重阐释了“音乐本身的概念应是开放的”观点,此外,埃利奥特还特意针对易混淆的音乐体验和审美体验概念进行了区分。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人对同样音乐的体验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体验是由其自身所处文化与语境所决定的,是多样化的社会建构,包括道德的、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个人的等多个维度,其辨识度最高的一点特征便是个体在聆听与制作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异常的专注与投入。所以,埃利奥特认为,音乐的本质是语境性的、社会性的,甚至是政治性的实践,它是无法脱离具体真实的音乐语境、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制度、、个人情感而独立存在的,只有承认这些因素的微妙作用,才是当今生活实践的常态。
另外,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非常强调表演,认为“表演就是一种行动,并非沉思性的感知;表演就是创造和生产,而不是接受和消费;表演就是参与,而不是疏远与隔离;表演就是演奏;表演是过程性的、当下的活动;表演的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身体经验;表演是个体和集体身份的阐述”[3]。不过,“表演的最大优势还是在于它是一种需要身体参与到其中的一种方式――通过直接参与体验到音乐生产过程中而使自我感到充分的满足”[4]。
二、由“实践”至“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转向
1.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的世界,音乐文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更加多样和复杂,大家逐渐认识到来自不同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的每一个个体,都是音乐教育必须全面考虑的,无论哪种教育均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更多的应是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不同状况包括他们的阅历和经验,来具体分析、因材施教。音乐教育者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兴趣以及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多元化,“准确地说,多元主义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它致力于解释艺术实践和语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5]。因此,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观炙手可热。
随之“热起来”的当然还有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它也呈现出更为多元的、国际化的局面,但之前两大研究范式的格局都面临着来自内(音乐人类学)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部的挑战,甚至出现以保罗・伍德福德提出的自由音乐教育作为“第三种范式”的倡导,然而他的观点在很多方面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共通的,所以还不能被认为是第三种范式,可以将其看作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纵深发展的产物。
2.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自由音乐教育观”――伍德福德《民主主义与音乐教育》
2005年,保罗・伍德福德出版了著作《民主主义与音乐教育:自由主义、伦理和实践的政治学》,在音乐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该书提出了在民主社会中构建自由教育的主张,甚至连坚持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埃里奥特也称伍德福德的著作是“关于教师和学生民主观念的典范”。这种自由教育关注政治、道德义务等的介入和对话,认为“无论是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还是大学中的音乐教育,都应该致力于探究、批判及调和各种哲学、音乐和教育学观点”,以迈向民主社会的实践。
在此基础上,针对审美音乐教育和实践音乐教育两种显得比较对立的教育观点,自由教育则采取了一种比较中立的路线以“更切近地倾听对方,避免走极端”[6]。事实上,伍德福德所提倡的就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音乐教育应该有一个全新可行的目标,通过音乐教育者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去更主动地、更有选择性地塑造他们的小世界,并在此过程中追求相互的理解、协调、尊重和谅解。
另外,伍德福德提出自由音乐教育与基于表演的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教育)是相对的。这种自由主义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有思想的对话,允许学生自由发展,而不是像实践音乐教育那样“仅仅是为了表演”。
三、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过去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往往视“音乐中的审美经验”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共性机制,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审美教育”这个概念是起缘于西方传统的,对于西学“舶来品”,我们如何看待它所带来的“损”和“益”?究竟该如何正确处理它与我国音乐教育国情的“对接”关系?是完全照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观念和框架去构想么?事实证明,这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因此,我们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便看到了让人可喜的变化。较以往的音乐教学大纲而言,“新课标”不仅在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课程价值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与跨越,另外在学习领域方面也大胆迈出了步伐,其最引人注意的便是重构了音乐学习领域,提倡积极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等,笔者以为,引入文化维度的本意,可以更好地说明各种音乐真实的存在状况,这无疑是对音乐学习质量的一次极大提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个体。且现今语言学转向引起的多个人文学科转向,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人与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音乐交流和相互理解,而并非是一种主体对客体审美的固定学习模式。如果忽略了对相关文化和理论知识的教授,学生的音乐学习只会止步于感受――审美层次,无疑是对今后音乐知识的教与学,提高自身音乐文化修养种下了“病毒”。
如果说“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存在弊端的话,那么实践音乐教育范式亦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知道,将实践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的音乐教育,目前仍仅仅囿于小空间――教室实践之中,这样的“实践”实质上是与文化相脱节的,也忽略了一些更为重要的文化信息,如音乐功能、文化价值等。“审美”与“实践”固然重要,但不能全权替换音乐的其他功能,这样只会导致非艺术价值的日益“黯淡”,甚至有可能导致多种音乐价值在人们心中分崩离析。
就普通音乐教育而言,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是专业化的学习,再加之当代音乐教育必须结合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和文化表征,因此,我们需把学校音乐教育过程还原为一个更为有机的文化过程,尽量做到视阈间的交融,真正思考人类学家提出的“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之思想内核。简言之,即将审美、实践、多元文化教育最大限度地“无缝贴合”。
审美范式和实践范式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紧密联系,因此都具有自身的重要历史意义。但随着世界的急剧变革、文化的多元发展,这两种范式都面临着挑战。审美范式面临的挑战更多来自于其哲学基础以及它所依存的认识论,而实践范式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如何深入地建构和充实的问题。
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想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文化教育发展,就必须认识到音乐教育哲学是以人文学科为基础的,学生才是音乐的创作者和意义的阐释者。音乐教育应着眼于人的一生,在教授技能的同时,更多地传承音乐文化。如果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始终将审美作为核心,最终的结果将会使得学生音乐生活经验边缘化。另外,针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首先我们应对学校音乐教育进行现象学意味的还原,并且在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精神,在音乐理论或实践学习中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顺利地表达自我。当然,一定需要注意的是切勿操之过急,难度要适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小学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 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 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4] 覃江梅.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J].中国音乐,2008(1).
[5] 李渝梅,李方元.解读“功能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5(4).
众所周知,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没有乐谱就无法记录稍纵即逝的音乐,就会给音乐的保存、传播、学习带来困难,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乐谱也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之一,鉴赏音乐、歌唱、乐器演奏和创作活动都是需要乐谱加以记谱和表达,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必要进行识谱教学,也正因为如此,历来的音乐教学都把“识谱教学”做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并且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谱读乐”的要求,这与以往相比降低; 识谱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更好的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在音乐实践中学习识谱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活动密切结合”。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听唱法学习唱歌,可以使用模仿的方法学习演奏,还可以用即兴是方法创造音乐,把枯燥的音符转化成鲜活的音乐形象,这样一方面更加形象、具体,另一方面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也调动了学生学习识谱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学生学会读谱主要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而不是通过专门的读谱练习,现在世界上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专门研究儿童学习器乐从听入手,并不先教识谱再教弹琴,就是以听唱(奏)法进行识谱教学,这就意味着在进行歌曲教唱、演奏乐器、欣赏乐曲等活动时“捎带着”学习识谱,而不是借这些教学活动达到学习识谱的目的,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听会唱的歌曲,是通过“听”会的多?还是通过识谱“学”会的多?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在唱歌课的教学中,先让他们把歌曲唱会,然后再唱曲谱。由于歌曲的曲调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印象,那么,他们便会很快反应过来:这个音应该唱多长;下一个音又应该唱多长;这个音应该唱多高;下一个音又应该唱多高……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头脑中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音高和节奏的感觉。我想,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音高和节奏感(尤其在学生基础较差的阶段)是很有帮助的。当学生对这曲谱很熟悉了的时候,我们再把中间的识谱知识拣出来解释给他们听。这样的话,学生即能很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而且还能加深对概念的记忆。
音乐课提倡乐器进课堂,这是识谱教学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电子琴的演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提高识谱能力。
音乐课提倡乐器进课堂,这是识谱教学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电子琴的演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提高识谱能力。
二、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
《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的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1)小学低年级做为识谱教育的准备阶段,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通过听唱学习唱歌,用“模唱唱名”的方法学习唱谱,并要求学生多做“背唱歌曲的唱名”,有了大量的感性积累,就比较牢固的建立起“唱名音高感”,为以后的正式识谱学习打下基础。2)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看谱唱歌,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学会识谱。
学生的识谱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材只给我们提供了素材,音乐老师如何运用好这些素材,需要根据每一年段的要求制定明确的识谱计划,结合每一课创造性的来做好每一环节。
三、结合学生实际 慎重选择简谱和五线谱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曾有多次推动“简谱改五线谱”的努力,然而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我国广泛使用简谱的现实倒得到了一些外国教育家的赞许。其实,衡量音乐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不能以选择何种乐谱为依据,学习简谱未必就是“拖了音乐教育的后腿”,改学五线谱也未必能获得“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的效果,因此,在选择使用何种乐谱的问题上,要注意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调查了解本地区、本校近年来使用谱种的具体情况,慎重做出选择。
四、五线谱识谱教学应采用首调唱名法
前言:21世纪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变化,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我们针对弊病作如何改进?音乐需要天地,天地需要音乐。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的地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上的老师们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飞翔……
关键词: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
今年亮相春晚的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让处在音乐干涸期的流行乐坛为之一震,成为此次春晚的一个亮点。《老鼠爱大米》以其诙谐、风趣的歌词和简单明朗的旋律走进了万户千家。而我们的音乐课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现在的学生所喜欢的呢?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本过时了,也不是说让我们的课本完全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正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因此,选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到中小学音乐课本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应予以保留,虽然这些歌曲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遥远。但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有必要并且很有必要将传成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下面再来谈谈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再经过包装,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0-90年代的儿童歌曲,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优秀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最新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优秀歌曲的数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材更新时间根本无法保证,造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外部设施的缺乏,使我国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教育形同虚设。这是我国的各级官员们特别是打着“孩子至高”应旗号的人们应该认真检讨反思的。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总体数量较多,而几乎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专业课程,不是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该介绍这些内容,是在是因为其难度以靠近音乐专业本科教学难度。这一点似乎是受大浪潮(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被填塞满了诸如音符、休止符、音阶、音程、和弦、调、调式、曲式以及数十种音乐记号,并视唱带有一个、二个、甚至三个升降号的曲调,听辨音程、和弦、调式,听写旋律,分析曲式等等。这种状况,使得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面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我们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为了孩子,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通过这种填鸭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那种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从学堂乐歌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学歌的唯一形式就是口传心授,这是由当时的教学环境所决定的,而如今,处于21世纪前沿的新一代的人民音乐教师还用这种老式的教学法那才是贻笑大方。首先,我们的了解音乐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把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的艺术。既然它是听觉艺术,听也就是欣赏才是真正的“主角”。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向应该逐渐转向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正如周大风同志在其《音乐教育改革刍议》中提到的那样“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的结构。改革‘以歌唱为中心,识谱为辅’,而代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艺术是以感受为特征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多听民族的乐曲,……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爱好。特别要注意‘听比唱更重要的规律’。”。
认识到了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们应如何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呢?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1895—1982)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用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形式,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具有以下几点: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4、从本土文化出发;
5、适于开端;
6、为所有人。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学的方式也在逐步地趋于数字化。在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中,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应用正在拓展更大的空间。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数字化音乐教育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本论文以音乐教育网络数字化为课题,以数字音乐打破传统教学以及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数字教学的优点及未来的需要展开论证分析最后得出网络数字化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改革;数字化音乐教育
一、前言
如果说,全球最大著名电脑软件公司“微软”的崛起,是离不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那么,目前所有行业的稳定,且高效持续的发展和管理,就离不开电脑软件和电子设备的运用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开始在我国音乐教学中得到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这一辅助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中,充分的利用了它的省时、节资、实时便捷效率高等特点,建立了数码多媒体教室,实行部分课程的集体教学,很好的缓解了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不足的状况,深受教师,学生的欢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应根据未来音乐教学的需要,在中小学中提倡使用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更好地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二、数字音乐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音乐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如今数字化的信息时代给传统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在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狂潮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艺术应运而生,但数字音乐教学又不同于以往的音乐教学,它伴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科学技术和音乐艺术的交叉、融合。数字艺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涉及音乐制作、音乐教学、网络音乐、虚拟音乐、网络艺术、多媒体、数字音乐等领域。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音乐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2.1 数字音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在音乐教学中,九年制义务教育除了要让中、小学生学习掌握部分音乐技能外,更重要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审美感,而这就要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感,以及音乐表达力以及音乐演奏技能。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方法以及师资不足等问题对师生间的音乐语言沟通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例如在“一对一”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可能因为近距离地接触造成紧张而影响发挥,使授课教师在情绪受到影响,从而无法进行良好的音乐传达;再者,很多教师以技术教育为重而忽视了对音乐理解、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够良好的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如果在音乐教学中使用数码音乐教学的手段情况将要大不相同了。首先,网络数字音乐教学模式上大多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它通过高科技的设备手段进行“一教一”的教学,使师生间避免了过近距离的接触,“教”与“学”的双方都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阻碍交流的障碍几乎没有;其次,网络数字音乐教学手段在教学时,学生已不是传统教学方式中那种完全被动的对象,使学生占有很大主动性,这种使教学中的客体能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并表现出来,使主体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再者,网络数字音乐教学手段能够让教学的主、客体双方尤其是客体方面直接进行复杂的音乐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音乐创造力。
2.2 如何创造一个视觉与听觉丰富、趣味性浓的音乐课堂
想要长期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该怎么办?
我想如果把无线麦克风、无线耳机、幻灯机、投影仪,这四样电子设备联合起来用,可能效果会好的多。
现在有许多大型的学校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设备,已经非常普遍了。有的学校甚至还是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这样,下面每一位学生的电脑都可以和教师的电脑联机,实现每台电脑画面完全同步的效果(就和很多学校上信息课的方法一样)。
这是现代教育的典范,更是现代音乐教育的典范。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把这些设备联合起来,让声音和图像完美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无线麦克风就像人们的嘴一样,把采集到的说话声发送给无线耳机。只要我们戴上无线耳机就会非常清晰的听清说话人的每一个字!并且教师说话的声音也不必太大,这样还有助于防止用嗓过度,同学们听到自己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入自己的耳朵,那种好奇心、新鲜感也会提升他们的兴趣。
幻灯机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的眼睛,那么投影仪就是放大镜。平时一张很小的小纸条,放在幻灯机上,然后再通过投影仪放大,传输在屏幕上。这样即使是再小的字条,再小的字,下面的每一位学生都会看得非常清晰!
基本演示文稿制作:PPT,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程序,是Power Point简称。Power Point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 软件系列重要组件之一(还有Excel,Word等)。
它和前面投影仪的组合,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教育中的黑板。但是,PPT比传统黑板更具动态性和美观性。下面我们来总结PPT具有哪些优势:
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把板书的内容事先整理好思路,有条理的写在PPT上,这样可以节约正式上课的课堂时间,也可以为备课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一、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时代的进步日新月异,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因此,教育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赞科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认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音乐教育就是对这句话的充分诠释,音乐能够给人的精神带来阳光,驱走心灵中的阴暗,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光明和快慰。
二、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就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消极地接受,毫无效率可言。新时代的教育要改变这一切,给学生参与的机会,给学生发表意见和表演的机会,教师不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不束缚学生的思想,这样就避免了教学枯燥单调。
三、教学音乐课要有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学生的素质不一样,接收能力不同,发展不尽平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够急于求成,不能希望各个学生对歌谱和演唱以及乐器等一学就会,不能够盲目按教材的规定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教师硬性地灌输,灵敏度不够的学生就会对音乐产生厌恶情绪,厌恶上音乐课。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要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
四、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德育
音乐教材中,很多音乐的旋律优美,扣人心弦、动人情怀,很多歌词具有道德感染力,让人演唱之后激情澎湃。音乐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都有一个良好的培养。例如,歌曲《祖国祖国多美丽》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让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金孔雀轻轻跳》表达了全国人民和少数民族的团结一致;《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告诉了小学生要如何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老师最理解我》则是歌颂了美好的人物形象;《我的小花园》对大自然进行了美好地描述,让学生对大自然充满美好的向往;《摘星星》则表达了那些良好的祝愿……这些都引导学生对是非曲直、真善美丑有一个明晰的分辨。学生在演唱的同时,就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世,就学会了怎样审美。
五、要让学生学习自己来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满堂灌”“抱着不放手”,而且把时间控制得很紧张,学生的思想没有自由飞翔的机会,这些都要经过彻底的改革才能解决。例如,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支持,鼓励学生放手去做,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谱曲、作词以及演奏方面的工作,之后要给予高度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让学生自己说出他认识到的歌词的意义;让优秀的学生带动资质较差的学生,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习,以己之长补人之短。这种合作中既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交流,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协调性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六、音乐教学要触类旁通
艺术是相通的,学习音乐的时候,其他的知识也要有所涉猎。例如,教师在教学《摇篮曲》时,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来了解了舒柏特的生平,知道了歌王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同时也会了解到古今中外有很多优秀的摇篮曲。这种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学到很多的知识,而且他们的印象会非常深刻,历久难忘。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 影响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11-01
一、流行音乐相关概念及分类
流行音乐具有复杂性,很难用单一的词句去描述它。总体上说,流行音乐不同于古典音乐、严肃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而是一种简单、易懂且朗朗上口的,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因为易于流传且备受喜爱,所以对学校音乐教学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其中不乏粗浅鄙俗之流,这些音乐带有浓厚的商业意味且格调低下,这也是学校对其一直采取“封杀”、禁止的原因。
流行音乐来源于西方,因此其分类也是在西方流行音乐发展史的基础之上总结的,主要分为爵士乐(Jazz)、摇滚乐(Rock)、乡村音乐、世界音乐(World music)、索尔音乐(soul)以及其他音乐(例如,迪斯科等)六种。
二、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的作用
从钻木取火到懂得打猎,从风餐露宿到衣食无忧……当人类的物质生活得以维系满足甚至富足的时候,就会对美好的事物产生向往和追求,这是人类的本性。美感是人类文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对音乐的追求,也正是美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特别是在我国,一直将音乐比作“六艺”之一,足见其在我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回归现代,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最耳熟能详的口号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事实上,现实的运转情况在多年的义务教育中,这几方面的发展确实不平衡、甚至是孤立和分离的。对智育的重视挤占了对美育教学的深入实施。值得高兴的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带动了我国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也推动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因为音乐可以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达到相应的美德教育的目的,是学生排斥反应最小的科目。而流行音乐因其包容性及开放性而拥有不同年龄段的广大受众群,这就表示流行音乐本身就具有消除教师与学生年龄鸿沟以及沟通障碍的“魔力”,同时,其与时代紧贴的特性也间接推动了流行音乐教学的不断进步。
三、流行音乐对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1.流行音乐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我国重视智育是分不开的。同时,受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学生中小学阶段的课业压力是很大的。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更是会表现出叛逆情绪,需要精神依托和情感宣泄。音乐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的成长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音乐在中小学生成长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流行音乐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对他们的生存起到帮助作用。其次,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流行音乐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流行音乐在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再次,流行音乐给了中小学生一个“出逃”生活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给他们勇气战胜自己内心对未知和压力的恐惧。最后,流行音乐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够包含众多元素。也正是因为如此流行音乐给中小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理解与接受方式,满足他们对不同情感的宣泄需要,抚平他们的情绪,有助于他们情感的健康成长。
2.流行音乐对中小学教师的影响
曾经,我们忽视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素质以及性格塑造的积极作用,甚至拒绝抵制流行音乐对青少年造成影响。但是,事实证明,流行音乐并没有因为我们的抵制而停止发展。而流行音乐对我国教师的影响则是复杂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流行音乐从一开始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歌手的作品被称之为“靡靡之音”,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随后流行音乐依然顽强的在各种抵制下持续发展,可仍然受到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抵制。他们并不是抵制流行音乐本身,只是拒绝在日常教学中加入流行音乐。直到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一方面,因流行音乐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又因为学生对传统教育内容缺乏兴趣,所以,教师们开始逐渐将流行音乐引进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
四、科学合理利用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
1.客观看待流行音乐
在流行音乐发展势头良好的今天,市场上流行音乐数量庞大,良莠不齐。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存在鄙俗的作品而否定流行音乐的价值。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流行音乐的问题,既要看到其消极和负面的一面,也要正视其积极正面的功能。同时,新课程改革之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更多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生心理发展上来,对音乐教学的推进正是因为音乐在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周遭环境、同学、家长等的热爱之情。客观公正的看待流行音乐,并将有益的流行音乐适当引入中小学音乐教育,可以为音乐教育进一步推行注入正能量。
2.将流行音乐引入中小学音乐教学
流行音乐是社会的产物,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存在于社会中,为了谋求发展和进步,自然应该吸收社会上的有益元素为自己注入新鲜的血液。而流行音乐就是一剂强心针。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转变自身思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展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基于这种思想,流行音乐首当其冲的应该得到“解禁”。
流行音乐并不是像学校之前认定的那样一无是处,相反,好的流行音乐统一具有艺术魅力,并运用自然而富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方式,给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3.注重持续培养音乐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为了更好的推进流行音乐对中小学教学的正面作用,持续关注并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是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
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培训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注重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现身音乐教育的热情。情感是艺术的生命,而音乐教学包含了情感教育,具有情感的音乐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应不断完善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从知识观、学习观以及教师观三方面入手,全面丰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素养,帮助她们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流行音乐与青少年亚文化》[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第03期
[2]田梅荣.《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