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变的过程中,公开市场业务将越来越成为主要的间接调控手段,而一定规模的可流通国债是公开市场业务开展的前提。因此,国债政策的制订和调整能否考虑到公开市场业务的需要不仅会关系到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
一、国债现状与公开市场业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分析
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有利于财政集中资金,是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建设资金的手段,另一方面对中央银行来讲,是公开市场操作最有效的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对国债的买卖调节货币供应量。为此,有的国家或地区虽然无财政赤字,为配合中央银行的操作而特意发行一定量的国债。如香港90年代以来,先后发行了3个月、2年、3年、5年期国债,使国债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而从我国国债政策的发展历程看,国债至今基本上只是财政筹资的手段,无论是发行方式的选择、发行规模的确定、发行期限的设计、品种的确定以及持有者结构,都明显表现为单纯为财政服务的特征。
1.国债的发行规模与弥补财政赤字密切相关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发行规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86年,年平均发行额在100亿元以下;第二阶段为1987-1993年,年平均发行额为300亿元左右;第三阶段为1994年至今,1994年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1996、1997年则突破了2000亿元(参见表1)。国债规模阶段式上升的具体原因在于弥补财政赤字手段的根本转变。1981-1986年,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除发行国债外还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1987年国务院规定财政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1987年起,为了弥补日益增加了的财政赤字,国债规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首次突破100亿元,1994年国家正式确定了财政赤字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或用银行借款来弥补的制度,至此,发债成了弥补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导致政府举债的第二次飚升。
2.国债的品种规模等均不能满足公开市场操作的需要
我国从1994年起完全杜绝了中央银行直接从财政购买国债的方式,中央银行只能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对象的可转让国债,在国债总量中的比例保持在稳定的高水平,有利于这些业务的顺利开展,在该手段利用得较充分的西方国家,这个比例一般保持在70%-85%之间。据统计,至1998年上半年为止,我国共发行国债累计为11750亿元左右,国债余额约为5690亿元,但可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国债只有约2000亿元,如考虑个人及各类银行、企事业单位持有的可上市国债不进入市场流通的因素,实际上市流通的国债大约只有1000亿元左右,约占国债总余额的15.2%,是近几年的最低点。如目前交易所现券市场可流通的国债品种只有7个,且有两个品种马上到期,在没有新品种补充的情况下,不仅可流通国债的相对量下降,绝对量也减少。
最近几年我国大量发行凭证式国债,主要是因为我国正处于偿债高峰期,从尽量低成本筹资的角度出发所作的选择;但凭证式国债是一种储蓄债券,只拥有筹资功能,不能转让,无法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这几年国债的市场化改革可说是走走停停,1994年开始发行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债券,1996年是国债市场化飞速发展的一年,无论从国债的发行方式、品种、期限、利率的决定上都大大地向市场化的道路迈进,但1997年以后又回归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1997年发行的2457.51亿元国债中,1643.33亿元的为凭证式国债,占了三分之二,而1998年除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国债外,其余全是凭证式国债。
另外,从国债的期限来看,主要也是从财政筹资的角度考虑,占绝大多数是中期国债,短期国债发行量小,品种少,发行不规则,没有形成固定的周期。因为1997、1998年没有发行短期国债,造成二级市场上可供交易的短期国债断档。
3.债券利率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从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开始,国债发行利率基本上是固定的,在1984年以前,国债利率低于同期银行利率,因此采取了行政化的摊派方式推销国债,1985-1995年,国债发行利率比同期银行利率高出1-2个百分点,国债信誉较好,出现了一级国债市场热,加之1991年以后全国开放国债流通市场,出现了发行市场利率行政化,流通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格局。1996年公募招标发行方式,是国债发行市场化的尝试,使国债发行市场的利率与流通市场的利率更能合理地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但1997年以来,又回到了行政化发行方式上来,由于债券的市场利率没有形成,利率不能随行就市,无法提供金融市场银根松紧的信号,阻碍了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的调节作用,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数量,但这种纯数量的干预,如不伴以价格信号,就有可能削弱其效果。
4.机构投资者及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参与程度和效果均不理想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建立在较多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是商业银行)参与国债市场的基础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和交易国债的重要作用在于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提供手段,使之通过买卖国债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流量和流向,以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因此,商业银行持有一定规模可流通的国债是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为配合中央银行金融调控而加快了国债市场化改革的1996年,商业银行成了国债市场的积极参与者,在国债的一、二级市场都唱了主角,商业银行曾在696债和896债的持有数量上大大地超过了个人。但此后不久有关部门对商业银行持有国债进行了限制,导致其国债持有量的削减。1998年,政府开始向金融机构大量发债,总量超过4000亿元,其中向除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外的其它商业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定向发行7年期专项国债450亿元,向农建中工四大专业银行发行30年期记帐式国债2700亿元,向商业银行发行期限10年的特别国债1000亿元,使金融机构持有的国债量大大增加。
与此相应,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实践是:1996年4月,以国债为操作工具的公开市场业务正式推出,中央银行通过招标方式同一级交易商进行短期回购交易,其后业务中断。1988年5月下旬,中央银行又恢复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回购交易的业务,从5月份起,实行连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162亿元,但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却因下列原因大打折扣:
一是两个市场的割裂。1997年6月6日,为遏制商业银行通过证券交易所回购交易进入股市追逐高利,人行发出通知要求包括所有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商业银行退出国债现货和回购市场,6月16日将之全部并入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系统,形成流通市场中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市场割裂的状态,使国债难以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难以形成真正的二级市场收益率。
二是银行间国债市场的国债存量规模和交易规模都较小。金融机构手中的国债全部是中长期国债,其流动性不如短期国债强,其中向四大专业银行发行的2700亿元30年期的记帐式国债是为弥补其资本金不足的需要的,不宜作为经常操作的工具,同时中长期国债利率弹性小,其利率与价格也不如短期国债容易预测,使操作的难度加大。
二、完善公开市场操作的思考
1.国家财政与中央银行在国债政策的制订和调整上要紧密配合。要使国债真正成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财政与中央银行应该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运作的角度,在国债的发行规模、品种及期限的设计、发行时间的安排、一级市场参与主体的选择、二级市场交易方式的开发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的时间、方向、利率水平的调整等方面经常沟通、切实合作,力求国债政策能同时较好地兼顾财政调控和公开市场业务的需要。鉴于目前中央银行可操作的国债品种数量较少,有专家建议将现存人民银行对中央政府的债权转变为长期政府债券,允许人民银行将它作为交易对象,与商业银行进行回购操作,使之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这样做也需要有财政部的配合。
2.改革国债利率机制,建立国债的市场价格机制。一是国债发行市场的利率要逐步市场化,这就要求改变国债利率主要参照银行同期利率的做法,使国债利率最终能反映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发挥其基准利率的作用。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加大利率浮动的幅度,国债发行利率可随市场利率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如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可采取溢价或折价发行的方式;第二步是实现发行利率市场化,主要是在发行方式中,更多地采用公募招标的方式,通过投标人自行竞价产生收益率,使发行利率达到或接近均衡利率。二是建立二级市场上国债市场价格机制,货币政策委员会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要运用现代通讯设施加强与财政部、各商业银行和大型证券交易商的联系,密切注视市场的动态,根据市场交易情况,决定买入或卖出证券的价格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从而建立起询价—报价—决策—交割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3.扩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199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说明金融管理当局的政策安排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将取代交易所市场成为我国国债市场的主体,它也是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场所。1997年底,我国有关法规规定证券及投资基金投资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其净资产的20%,国债投资基金的建立有利于证券公司、基金组织成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要强化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当务之急是要将证券公司及其它证券经营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吸纳到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来。这样做一是有利于提高市场活跃程度,扩大交易规模,增加央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操作对象;二是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三是有利于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合法渠道融通短期资金。
4.增加机构投资者短期国债的持有量。一方面短期国债断档严重影响了国债的流动性和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另一方面,短期国债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二级储备”,能增加其资产的流动性。有资料显示,我国国家商业银行流动性储备的比例小于8%,比国外一般水平的20-25%的比例低得多。因此,当务之急是增加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对短期国债的持有量。
笔者认为,目前正是向金融机构发行短期国债的时机。国债的认购主体不同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一般来说社会公众认购国债只引起资金使用权的转移,而银行系统认购国债,在具有超额准备金时,则意味着等量的基础货币被投放到社会。它会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在目前普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宏观形势下,宜向金融机构发债。而且在经济偏冷时,发行短期国债,在短期内还本付息好比在一定程度上增发了货币,有一种扩张效应;从另一方面讲,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使商业银行大量资金从准备金帐户中释放出来,同时居民储蓄增多,商业银行资金存差较大,需要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作为“金边债券”的国债,兼顾了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目标,持有一定量国债,也是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大用。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和操作目标问题[J].改革,1997,(5)。
[2]朱雨波。国债:财政政策调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结合点和矛盾点[J].四川金融。1997.(10)。
关键词: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开拓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电力市场正在不断地完善,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对开拓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工作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开拓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工作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一、电力企业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产业,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二、电力企业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各方面电力需求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三、电力企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要了解开拓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工作,促进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作出巨大贡献,并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全面提升电力企业业务的发展水平。
二、电力市场业务扩充现状
目前,由于我国电力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存在很多的弊端,所有物资的生产、流通(资源的配置)及其价格都由国家计划调控,政府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干扰过多。这种对社会资源的统一生产、调拨和分配的做法,难以对市场供求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做出灵敏反应。
另外,现行业扩工作机构和流程的设置不适应市场经济高效、便捷的要求。手续繁琐、环节较多,且各环节之间未真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乏联系和配合,势必造成报装速度较慢。因此,要搞好业扩工作,就必须加快指导思想和工作机构的转变,消除不利因素,适应电力市场的需要。
因此,要开拓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工作,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扩大电力企业的领域,同时,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促进服务行业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业务经营活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三、开拓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工作的有效措施
我国电力市场在单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了发展,导致电力市场的发展动力不足,同时,还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必须要加强电力市场业务扩充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深化企业改革,推动电力企业发展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而且是独立的经济组织,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面向市场,转变电力企业经营机制,使电力企业经营机制由不“活”变“活”,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我国的电力市场是由数以万计的不同形式的电力电力企业组成。电力企业的业务生产和经营,决定着电力市场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决定着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必须要深化电力企业改革,推动电力企业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发展。
另外,要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把科技应用于生产,才能发挥作用,主要靠电力企业。直接制约经济发展,目前是脱节,所以要加强电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系,提高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总之,必须搞好电力企业改革,加大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且要建立竞争机制,增加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2 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市场结构
传统形势下,电力企业业务扩充工作和业扩人员的指导思想仍然停留在过去经济形势下的卖方市场,已不能适应当前摆在供电企业面前的买方市场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缺乏服务意识、竞争意识、价格意识、法律意识。这种情况不利于供电企业进一步开发新的电力市场和参与能源市场的竞争,也不利于新形势下业扩土作的顺利进行。而且,电力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电力市场稳定与否以及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改善观念,转变工作思想,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和经营者:要提高素质, 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市场交易原则,自觉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要加强自身的安全体系和道德体系建设,诚实守信,依法经营,通过抓管理、抓质量来提高产品竞争力、赢得用户信赖。二、用户:要提高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国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法制,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电力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使法律起到威慑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鼓励和支持群众举报违法犯罪。
此外,企业要加大培训和教育,通过学习,培养电力企业职工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理论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力,并且,通过学习,要使电力企业职工树立起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遵守市场规则的观念,树立学法、懂法、守法观念、培养电力企业职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
3 合理配置所有资源,转变工作机构
电力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多个专业和部门共同完成。而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因此,要在市场的作用下,合理配置企业资源,转变工作机构,通过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外,要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的作用,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用电供求关系变化,传递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供求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可以使资源流向市场需求量大、利润空间大的行业和部门,另一方面,电力企业要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市场的所有积极因素,推动电力企业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规范市场秩序。
4 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通常情况下,法律手段对经济主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严格的强制性,对电力市场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强制性。由于行政手段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实现调节意图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指示、命令、规定一经,所有的经济活动主体就必须执行,不能自由选择。二、直接性。运用行政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调节对象,这不象经济手段要通过一系列经济机制才能作用于调节对象。三、快速性。由于行政手段直接作用于调节对象,它可以比较快地达到预定的目标效果。
因此,电力企业要面向市场,进行商业化运营就必须依法管电、依法治电,进一步提高对供用电合同的重视。以合同来保护和约束双方的行为,以法律法规作为供电企业开拓电力市场的依据。因此,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整顿企业内部结构,打击违法行为。同时要消除业扩工作中不利因素,努力寻求地区间合作,以缓解用气紧张的矛盾,弥补电力企业的不足。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有的社会形势下,要想不断地开拓电力市场、保持企业的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改进工作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合理配置资源,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电力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平稳运行,开拓业务扩展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开市场操作  ; 货币政策  ; 操作效率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现状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势不可挡,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系列复杂的经济问题亟待解决,各国的货币政策需随经济走势不断调整正是其中凸显的问题之一。公开市场业务仅用短短几年便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小不点”发展为“主力军”。2009-2010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打击,央行坚持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对扩张总需求、支持经济回升、遏制2009年初的通货紧缩预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11-2013年,我国央行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连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作为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在2009-2013年间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发挥了显著效用。
根据央行2013年公开市场业务公告,2013年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有48个,同时还启用12个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参与机构。交易工具主要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并呈现阶段性使用的特征。图1中数据说明,2009-2013年间各阶段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合理,有效引导了市场预期。同时,通过考察2009-2013年间Shibor月度隔夜拆放利率,2010年和2011年度该利率指标飙升,反映出我国金融体系内部出现严重的中国式钱荒,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遭遇严峻考验。央行在这两个年度内没有实行正式的逆回购以缓解市场资金急缺的情形,而是采取了定向性逆回购以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从而实现了钱荒现象的平稳过渡。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效率分析
(一)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波动的影响
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银行体系流动性也会得到相应管理。2009-2010年货币政策目标是回收流动性,2009年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10年公开市场操作与存款准备金政策相配合,加大了流动性回收力度。2011-2012年的满足流动性也得到较好体现,先是2011年上升0.3%,继而2012年上升1%。2012年,根据政府提出对于流动性需求的要求,我国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运用上灵活持续开展逆回购操作,相当于投放流动性,超额存款准备金也就相应增加。
(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的金融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和货币创造的基础,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包括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以及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通常来讲,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是不完全的,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形成的那部分基础货币可控性较强,而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可控性较弱。表1中,从基础货币余额同比增长百分比可以看出,增长最快的是2007年和2010年。2012年只比上一年增长了12.3%。因为欧洲债务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外汇流入因此减少。为了应付新局势央行对流动性提出了新要求,上半年以正回购为主下半年以逆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开始抚平流动性的波动。因此为了保证实施,基础货币的增速总体放缓。
(三)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2009年M1和M2同比增速都比上年要高。到了2010年M1增速又下降了11.2%,M2减少8个百分比。2011年M2持续下降比上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M1增速比上年末低13.3个百分点。2010年使用的是进一步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2011年采取例如暂停三年期央票发行来调节流动性以促进均衡的措施。流通中的现金同比增长速度在2010年上升后又在2011年下降。货币供应量回落。在2012年,M2增速比去年同期增长0.2%,虽然M1和M0增速都放慢,但这不并妨碍货币供应量总体小幅上涨。微调公开市场和引导市场的作用在期望中产生了这种效果。
(四)对市场利率走向的引导效用
由于公开市场操作自身优势,它对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以及市场利率都有引导作用。图2选取2009-2012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在2009年到2011年上半年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引导市场利率上行。在这三年里,因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被中央银行合理适时开展运用,保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2012年我国央行适度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回落和平稳运行。数据结果表明,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和市场利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公开市场操作对同期的市场短期利率和中期利率具有一定解释作用,说明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已经逐渐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问题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一)公开市场操作目标的阶段性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目标仍是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由于我国货币传导机制不是非常顺畅,使得我国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就目前情况来讲,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仍受到抑制,导致我国的利率还是不能反映市场资金需求状况。目前我们还不能够像发达国家那样使用市场基准利率如同业拆借利率来作为操控目标。
(二)公开市场操作交易工具的局限性
国债市场活跃程度不高。我国国债市场目前总体规模较小,并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尚未完全发挥国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从国债依存度来看,1995-2009年高达96.9%,大大超过了15%-20%的适宜值。交易品种非常有限且主要是中期国债,但是根据公开市场操作本身的要求,银行持有的工具应该具备期限短、规范可靠的性质,而我国的短期国债比例很小。在持有者结构方面,持有结构中以个人为主,央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持有比例较少,使得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无法顺利开展。沪深国债市场与银行间国债市场分割, 参与市场的投资者类型少。这些都严重影响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活跃程度。
央行票据发行成本偏高。首先央行票据持有者仅限于商业银行,居民及其他部分金融机构不能持有,这就直接导致降低了市场交易活跃度。其次央行票据使用时间过于短暂,相比较而言,美国在1935 年出台《银行法》后,就开始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距今已经70 多年历史。再次央行票据成本较高,随着外汇的增加,央行票据的发行规模也随之增大,提高了央行宏观调控的成本,并且央行票据的发行和回购只影响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发行所筹集的资金并不参与直接经济活动,却还要为此支付高额的利息造成成本高收益小的局面。第四票据到期后央行要面对更大的对冲压力,比如2012年第一季度到期的央票约为1950亿元,央行在兑付这些的同时如果要采取继续收回流动性的操作,就必须扩大票据的发行量,这样如此来回循环央行会陷入发行的窘境。最后央行票据作为一种临时性的调节工具,它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短期的问题,其发行量也是央行视宏观经济情况而定并不适合反复使用。
政策性金融债券效果不显著。跟国债的情况类似,政策性金融债券存在期限结构不合理现象。短期债券存在感不强,影响了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效果。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发行新债的方式获得资金来还旧债,发行目的与货币政策的目标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这样一来公开市场操作控制基础货币的能力就受到了打压,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政策性金融债券对于利率的调控也并无明显的优势,利率并未实现市场化的转变。
(三)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优化对策
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流动性强、信用风险低、市场认同度高是作为理想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应具备的特性。同时还应满足操作工具与本国货币政策目标及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相关且方便度量,并能够达到一定规模。因此在使用工具时应当多元化组合使用操作工具。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选择上也逐步趋向多元化发展态势,通过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来解决操作工具不足的问题。2013 年初,央行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LF),旨在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期限品种,进一步发挥公开市场操作预调微调功能,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进行运用。
逐步扩大国债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应用。随着经济转型与汇率市场化的推进,央行票据发行必然要下降。而随着利率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完善,国债将逐步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流工具。国债具有良好的二级市场环境,操作成本低,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更为有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
综上所述,在未来,为了早日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及其他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目标条件的形成,国家政府应该配合前进的步伐,将重要的金融管理权限中的一部分下放,力求中央银行能够更好地做出决策管理。中央银行也必须加快自身资产结构的调整,增加有价证券在资产中的比重,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希望在未来货币市场利率将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标。毕竟我国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时间较晚,对于这项货币政策的探索还将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安立波.中国公开市场操作行为的有效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2.孙若宁.央行票据: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现实选择[J].央行建设,2013
3.张春艳.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款项。这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其他国家已经很少使用甚至废除,然而在中国,由于外汇管理制度造成央行无法完全决定基础货币的吐出,使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正在被频繁使用。
(一)优势
直接提供流动性。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和“惜贷”,市场普遍会缺乏流动性。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且这种注入行为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可逆的,同时可以有效的缓解市场的流动性不足。
增大货币乘数。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仅可以直接向商业银行注入可用的资金还可以增大货币乘数。同时央行投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基础货币,加上货币乘数的效应可以成倍的增大货币供给特别是广义货币供给量(M2)。
(二)劣势
不能精确调控货币供给。从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幅度可以看出,人民银行每次都降低0.5%或其倍数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样每次投放出的货币数量都大体相当即每0.5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相当于2000亿的基础货币。这样中央银行就不能够很精确的调控市场的货币供给,而只能是模糊的调控。
不可频繁使用。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频繁的变动势必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管理。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势必会大幅度的影响到货币供给,这样就会给经济造成频繁的震荡,不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
从上面的优劣就可以看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着它独特的优势也有相当的劣势,一般的经济学教材都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视作一剂“猛药”,中央银行不可轻易使用。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只要是利大于弊,我们就可以考虑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二、 基准利率
利率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包括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也包括存贷款基准利率,还包括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等。这里我们讨论的利率仅仅是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在中国这两个利率都没有市场化,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一)优势
降低融资成本。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营运资金基本都是借入负债,央行降低利率能够使得整个利率水平都下行,极大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当处于危机之中而缺乏流动性的时候,同样需要从外界借入资金,低利率的环境能够降低借入资金的成本,使得金融机构不至于倒闭。
增加货币投放。央行降低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低成本的向中央银行借款,从而增加中央银行的货币投放,增加货币供给。在中国,中央银行降低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宣誓效应”,表明中央银行会随时出手拯救市场,以增加市场的信心。
刺激消费。中央银行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居民消费从而拉动国内需求。众所周知,中国的储蓄存款的GDP占比是很大的,在当前的经济危机的环境下,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就是要居民用这些存款来消费,以达到拉动内需的作用。
(二)劣势
流动性陷阱。降低利率固然有很多好处,然而如果货币当局不顾一切的将利率降到极低的水平(如日本),则极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情况,即无论利率再如何降低,货币供给也不能增加。这样货币政策将完全失去作用,所以在降低利率的同时要谨防流动性陷阱的出现。
投资效率低下。我们都知道高利率是对企业的一个筛选,那么低利率则使得无论什么企业都能够以低成本得到银行的贷款,同时这些贷款就会被一些企业投资于低收益的项目或是资本密集型的项目之上,这样就造成投资效率的低下。由于大量的投资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使得其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增加银行坏账率。低利率的环境不能够很好的筛选出好的企业和好的项目,如果银行的贷款审批不严,那么那些不好的企业在以低利率借到款项之后很可能不还,这样就会增加银行的坏账率,使得银行风险增大。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应对经济危机利率是个不错的工具,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货币政策也主要集中在了降低利率。
三、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货币供给的精确控制的一种工具。在中国,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包括人民银行的正回购、逆回购操作和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而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国独创的一种用于应对2004年以来流动性过剩的工具。
(一)优势
精确控制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达到精确控制货币供给的目的,央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来确定公开市场的货币投放和回笼量,以达到控制货币供给的目的。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每周二和周四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每周二央行进行7天、28天、91天的正回购,每周四央行进行3个月的央行票据发行和适时进行正回购操作。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央行通过减小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量的方法来投放货币,增加货币供给。
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表达中央银行意图。公开市场业务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以表达中央银行对当前利率的看法,示意中央银行的意图。特别是1年期和3个月期的中央银行票据利率可以直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从而表达出央行对现行利率的看法。像去年几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前央行都引导央行票据的利率大幅下行。
(二)劣势
调控成本高。当央行进行公开市场的正回购操作和发行央行票据时,中央银行都会对外支付正回购和票据的利息,大量的持续的正回购和发行央票会极大的增加央行的调控成本。
必须持续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另一个劣势就在于必须持续的进行,如果央行不持续的进行正回购和央票的发行,那么以前发行的央行票据和正回购到期后会释放巨额流动性,将严重冲击本国货币市场和国民经济。所以公开市场业务必须持续进行,使它成为中央银行的一个日常货币政策工具。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公开市场业务有着它天生的优势,能够成为中央银行的日常性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同样可以通过减少公开市场的操作量来投放货币,增加货币供给。
网络金融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是网络技术与金融业务全面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通过网络为媒介,以相关软件平台进行,进行网上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及相关的金融业务操作;从广义上来讲,网络金融还包括与其相关业务操作的金融结构、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及网络安全方面[1]。
与传统金融相比较,网络金融具有以下新的特征:首先是虚拟化,主要体现在金融业务的虚拟化,服务机构的虚拟化等,像电子货币的出现使我们的实物货币逐渐虚拟化;其次是业务边界的模糊性,网络金融运用网络技术使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严重冲击着传统金融体系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分工,导致金融业务边界逐渐模糊;再次表现在开放性,网络金融突破在空间、时间、地域上的限制。网络金融有3A金融之称,即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提供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最后是运行的透明性,实现了透明度高的网络金融,为金融业务提供了信息方便。
二、网络金融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工具、选择性工具和补充性的工具,由于选择性工具、补充性工具受网络金融的影响不大,在这里我们仅对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作分析。网络金融不断创新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结构和货币供给需求,使它们处于相对复杂的状态,这就为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节时带来了困难。不确定性的增加,则对传导机制、传导时间和传导效果就不容易做出判断。
1、网络金融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节效果降低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金融市场中货币的供给量,但是近年来网络金融的蓬勃发展为投资者追求利益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使资金借助网络金融的渠道从商业银行流向非金融机构与市场,因而避免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它的约束,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地位逐渐降低。究其原因:首先网络金融作为一个新型的金融体系内容存在,中央银行不能对其征收法定存款准备金,否则会缩小其在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网络金融的发展会受到阻碍。如果我国对网络金融机构收取较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而国外不收取,这样国外的金融产品很快就会进入中国市场,削弱了本国的竞争力。再者网络金融所进行的金融业务交易中多是以中间业务为主,涉及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业务比较少。并且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会将一些传统的存贷业务转移到证券业务、中间业务等。这些都降低了中央银行想通过计提存款准备金来控制货币的供给,使商业银行作为传递导体的功能降低。
2、网络金融削弱了再贴现政策
在现实中,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来达到调节效果本身就不理想,原因是中央银行虽然在再贴现率上具有主动权,然而金融机构却具有选择是否贴现的主动权,如果贴现率比较高那么金融机构则会选择其他的方式融通资金。网络金融的出现使其交易成本降低、信息透明度高、不易受再贴现政策的约束,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得到资金需求。这样无疑削弱了金融机构在融资时对再贴现政策的依赖性,网络金融的出现降低了再贴现政策的传导效率,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效果。
3、网络金融对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影响
公开市场业务相对于其他两种货币政策工具是最灵活的。首先一方面伴随着网络金融产品的创新,流动性、盈利性又比较高且网络金融多进行的是中间业务,所以说金融机构可能会通过调控发行不需要交纳准备金的电子货币来抵消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的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电子货币出现之后可能会使网络金融的金融产品业务逐步创新,例如电子货币的出现,可能会导致用来吸收存款准备金的公开市场业务的出现,这些创新性的公开市场业务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中央银行通过吸收过多的流动性资产,基础货币减少影响货币乘数,反过来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削弱。
当然了网络金融虽然改变了金融资产的负债结构,但由于信息透明化、成本低等优点也加快了网络金融国际化和市场一体化,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速,同时网络金融加强了货币当局公开市场业务的“告示效应”,使传统的信贷模式由原来单一从商业银行获得走向了多元化。比如在线P2P信贷模式的出现就为资金贷款提供了很好的来源。因此,在金融网络化的条件下,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变得尤为复杂其效果也是难以预料,是促进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还是削弱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这就取决于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动态博弈了,同时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前景有一个预期。
三、结论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中央银行频繁调整货币政策。1997—2002年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2003年后货币政策为稳中适度从紧。2008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去掉适度,变为从紧,中央银行紧缩的态度更加明确。2008年10月存款准备金率、利率齐下,发出明确政策信号,货币政策又开始从松。2010年起货币政策明显从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齐升,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1次,2011年6月提高至21.5%历史高点;1年期定期利率提高5次,2011年7月提高至3.5%。2012年货币政策适度放松,存款准备金率、利率降低数次。
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主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而较少选择利率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的这种选择偏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是否一致?对于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实施所产生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并对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增强宏观调控的效果。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当局往往会使用一些货币政策工具来应对这些变化。对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徐诺金(2008)认为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理论中,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影响巨大,不宜频繁使用。但由于我国目前的货币供给机制是外源型创造机制,以外汇占款为绝对份额,且外汇收支顺差有增无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对冲流动性过剩而对银行流动性影响不大,因此,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在我国可频繁使用。
熊奕(2010)比较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给中央银行带来的成本, 发现使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成本存在显着差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利率, 发行央行票据都会增加中央银行的成本,相对而言,利率的成本较为突出,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成本较小。
林松(2011)也从成本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央银行统一提高利率的情况下,无论是国有企业或是民营企业,它们的融资成本都会增加。因此,在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商业银行、国有企业都会对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会对中央银行选择何种货币政策工具产生影响。
在实证分析方面,耿强、樊京京(2009)选取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08年3月的样本数据,变量选取总工业增加值、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一年贷款基准利率、广义货币供给、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进行平稳性检验,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认为,要实现物价的稳定,又不剧烈的影响产出,基准利率是个比较有效的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对物价产生效果的滞后期过长,中短期内物价仍会上涨;再贴现率短期内影响比较明显,但中长期内作用失效。
但是也有不同的结论。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2011)在社会融资规模视角下研究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采用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分别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对社会融资规模(债券融资、股票融资)作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发现:利率对贷款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的影响程度较小;存款准备金率只适合用于短期调控,不适宜用于长期调控;央行票据在用于调控债券融资、股票融资方面是较好的货币政策工具。
徐晓伟,王伟(2012)将突发冲击和货币政策工具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借助DSGE模型研究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对突发冲击的效果。当政府的目标在于抑制经济过热、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时,价格型工具在应对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更为有效,而数量型工具在应对来自于市场需求方面的冲击更为有效。在应对通货膨胀方面,数量型工具要显着优于价格型工具。
上述文献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货币政策工具选择问题。在阅读相关文献之后,本文主要从实证方面分析2006年至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对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建立脉冲响应函数,得出相关结论,并对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提出了建议。
三、实证检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之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由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调控。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本文讨论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存款准备金、利率、公开市场业务。
本文所选取样本数据的时间为:2006—2011年的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中国债券信息网。选择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CL、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LL、公开市场业务OM(公开市场业务包括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逆回购)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变量指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额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所以选择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货币供应量M2、信贷额XD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被解释变量。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
在设定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时要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对所有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方法是ADF检验,运用AIC和SC准则来确定滞后阶数。为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各个变量均取自然对数以后进行实证分析。使用Eviews软件进行检验,结果如表一所示。
由表一单位根检验可知,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变量公开市场业务OM的ADF统计量绝对值大于5%的临界值的绝对值,拒绝原假设,即序列不存在单位根,表明公开市场业务OM是平稳的;其他变量的ADF统计量绝对值均小于5%的临界值的绝对值,接受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其他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所有变量的ADF统计量绝对值均小于1%的临界值的绝对值,接受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所有变量都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的ADF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相应的临界值的绝对值,拒绝原假设,表明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都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表示这些变量是单整I(1)序列。因此可以使用协整检验研究各变量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二)协整检验
时间序列中,每一个序列单独来说可能是非平稳的,但这些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存在不随时间变化的性质,即这些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分析这些变量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对存款准备金率与消费者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信贷额作协整检验,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存款准备金率、消费者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额至少存在4个协整方程。
对利率与消费者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信贷额作协整检验,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利率、消费者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额至少存在4个协整方程。
对公开市场业务与消费者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信贷额作协整检验,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公开市场业务、消费者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额至少存在4个协整方程。
以上协整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业务与消费者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信贷额各个数据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三)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分析用于衡量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能够比较直接的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以下是基于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考察CPI、M2、XD分别面对CL、LL、OM冲击下的脉冲响应结果。
如图一所示,对CPI的影响中,存款准备金率CL对CPI的当期几乎没有影响,对CPI的正向冲击第二期达到高峰,之后影响逐渐弱化,在第四期达到第二个小高峰,随后影响消退;利率LL对CPI的脉冲响应有较大的纵向截距,表明LL对CPI的当期影响较大,影响保持正向略有波动,第六期后影响基本消失;公开市场业务OM对CPI的当期影响较小,前两期有负向冲击,之后转为正向冲击,影响都较小,第六期后影响基本消失。对M2的影响中,存率CL对M2当期产生正向冲击,第二期之后影响迅速转为负向影响,第三期时负向影响最大,随后影响逐渐减弱,持续到第七期消失;利率LL对M2具有负向冲击,在第三期达到高峰,随后影响减弱,持续到第六期;公开市场业务OM对M2的即期正向影响最大,之后迅速转为负向,第二期达到负向的最大影响,之后负向影响小幅波动,第六期后影响消除。对信贷额的影响中,存率CL对信贷额XD的即期影响为正,第二期至第四期影响为负,之后正向小幅波动至第八期后影响消退;利率LL对信贷额XD即期影响为负效应,之后迅速转为正效应,然后迅速回落,第三期为负向高峰,后又迅速转为正向,第四期为正向高峰,第五期后影响基本消退;公开市场业务OM对信贷额XD产生即期正向影响后,影响迅速转为负向,第二期为负向最大影响,之后影响消退,第三期后基本消除。
存款准备金率CL对M2、XD产生即期影响,对CPI第二期影响较大,对CPI、M2、XD影响时间相对较长;利率LL对CPI、M2、XD当期影响都较大,影响时间较短,对CPI、M2、XD的影响持续到第六期后基本消除;公开市场业务OM对CPI、M2、XD都有即期影响,且会出现方向转变现象,影响时间较短,对CPI、M2影响时间为6期,对XD影响持续到第4期后消失。
外汇冲销,是一国货币当局为使国内货币供给免受外汇储备变化引起基础货币相应变化的影响,而采取紧缩国内信贷的政策。而外汇冲销干预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国资产抛出本币,抑制本币升值,维持汇率的稳定,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客观上造成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多、货币市场上货币供应量扩大。
那么,为了控制国内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又要在货币市场上采取相应的配套操作措施(如通过国债市场上的公开市场业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再贴现率等)对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予以抵消,稳定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冲销操作的目的就是保持国内货币供给量稳定、抚平经济波动,通过货币政策实现内外均衡。
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和保证外汇储备增长的政策,在这两个前提下,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快速增加。在这段时间内,对我国因抵消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冲销实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收回再贷款
再贷款是指央行通过对专业银行的贷款来影响流动资金,实行对货币流量的控制。
1994年我国实行汇率并轨后,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大幅贬值,这一阶段国际收支年均顺差达 451.2亿美元,外汇市场供过于求,大量国际游资的趁机涌入,导致当时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为稳定汇率,央行采取了回收商业银行再贷款。
通过对央行数据统计最终得知,当时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贷款规模管理和商业银行再贷款的调控来实现的,再贷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形式,而且在中央银行资产中比例较高,相对于其他资产有一定的调控空间,但是经过分析也可以看出,虽然外汇占款的增量在减少,但是冲销的缺口依然很大,所以收回再贷款这一冲销政策依然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实行公开市场操作
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出口增长大幅减少,加上周边国家汇率不断贬值,市场产生了人民币贬值的预期。面对这一国际情形,我国政府通过减少购汇来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 ,外汇占款的大幅减少,使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情况。由此,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加大基础货币的投放。
1、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
债券回购是指债券交易的双方在进行债券交易的同时,以契约方式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以约定的价格,由债券的卖方向买方再次购回该笔债券的交易行为。
1996年4月9日,央行通过银行间市场开始了债券公开市场业务,采取逆回购的冲销措施。而这一措施实际就是向社会投放基础货币,这与当时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矛盾,由此央行于1997年停止了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在之后很多年内,央行除了国债以外,又增加了中央银行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并且增加了此类债券的交易品种和招标方式等,规模相比之前也有所扩大。
虽然实施这些措施的当年的CPI指数确实有所下降,但是当时的通货紧缩并未得到根本治理。因此,央行的冲销干预的效果并不显著。而自2001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基本面向好,央行为了稳定人民币币值所采取的回购及现券买卖方式,最大限度的加大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使得冲销政策再这一时期效果显著。
由此可见,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对稳定基础货币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2、发行央行票据
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发行央行票据,是一种向市场出售证券、回笼基础货币的行为,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基础货币的投放。
针对国际和国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2003年4月,中国中央银行发行了以自身信用为担保的央行票据,利用央行票据这种全新的金融交易品种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以实现基础货币的回笼。
如此“绩优生”,却在此前因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不达标而受到央行处罚,被取消2017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资格。相关业内人士分析,宁波银行或因广义信贷增长过快而受罚。根据测算,其广义信贷增速超出监管指标要求。
受MPA考核等因素影响,宁波银行的规模扩张速度在逐步放缓,营收增速在一季度有所回落。业内人士认为,在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的前提下,未来各家银行或将启动缩表,规模扩张放缓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作为上市银行的宁波银行,其ROA(资产收益率)、ROE(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贷款质量均在同行中排名前列,随着规模扩张放缓,这样的“好景”还会“常在”吗?
能否持续领跑
年报数据显示,宁波银行2016年底总资产保持了同比增加24%的发展速度,驱动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9.2%。同时,公司手续费收入表现靓丽,同比增加35.6%,主要得益于托管业务和理财及非银产品代销的快速增长,分别同比增60%和150%。
原本市场比较担心,受到MPA考核影响,宁波银行等发展迅速的城商行会出现缩表的态势,这种担心也一度反映到了公司的股价上。从前述年报数据看来,至少在2016年度,缩表还是将来时。
而从盈利能力上看,2016年宁波银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7.74%,较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录得净利润78亿元,同比增长19.35%。根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6年度净利润实现双位数增长的上市银行只有4家,而宁波银行净利增速最快。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宁波银行净利增速将达到20.07%,还成为唯一净利增速超过两成的上市银行。
稳步增长的态势在2017年一季度得以延续。
截至一季度末,宁波银行资产总额9195.83亿元,比年初增长3.91%;各项存款5410.85亿元,比年初增长5.80%,各项贷款3136.68亿元,比年初增长3.69%。与此同时,2017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4.33亿元,同比增长5.8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9 亿元,同比增长16.20%;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6.58亿元,同比增L7.55%,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25.77%,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横向比较来看,在全部上市银行中,宁波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在一季度依然保持前三。但纵向比较来看,平安证券认为,公司今年一季度营收增速回落至7.7%,一是由于规模扩张放缓造成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速放缓;二是公司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速仅为5.6%,较去年同期89%的增速明显下降。平安证券预计,在17 年资管业务和理财业务趋严的背景下,公司手续费增速将维持回落态势。
看起来,尽管市场所担心的缩表尚未凸显,但公司一季度业绩受到央行MPA考核及去杠杆政策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
MPA考核压力
那么,让宁波银行倍感压力的MPA考核,还将对其持续产生哪些影响?
2015年12月29日,央行公告称,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并适应资产多元化的趋势,从2016年起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MPA 体系的指标分为七大类: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在MPA考核制度下,央行每季度会对商业银行诸多指标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
对于考核不合格的银行,央行也是手段多多,其中之一就是将公开市场操作的业务资格与MPA考核挂钩。今年3月,因MPA考核结果不达标,宁波银行和贵阳银行就被央行取消了2017年的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资格。
据了解,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资格是按年考评,评审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参与公开市场业务情况、债券一级市场承销情况、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情况及执行和传导货币政策情况等方面内容。
此前,作为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宁波银行可以从央行获得大额、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银行可以获得利差收入。如今,至少在一年的时间内,宁波银行将不再享有这种便利。而为了在下个年度恢复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资格,宁波银行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调整。
业内人士分析称,宁波银行等或因广义信贷增长过快而受罚。根据测算,部分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高于其资本充足率能支撑的最大值,也有个别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超出广义信贷增速指标监管要求,宁波银行正是其中之一。
天风证券银行研究团队也认为,考虑到人行将执行和传导货币政策情况纳入到一级交易商评审体系之中,贵阳和宁波两家银行确实可能因广义信贷增长过快而在一级交易商评审中处于不利位置。
MPA考核中,涉及广义信贷增速的主要包括反映资本和杠杆的资本充足率、反映资产负债的广义信贷项目。央行在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将于2017年一季度MPA评估时正式将表外理财资产在扣除现金和存款之后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纳入后仍主要对新的广义信贷余额同比增速进行考核和评估。”
根据银监会的公开数据,到2017年1月末,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9.3%、15.1%、23.1%和16.2%。可以看出,以宁波银行为代表的城商行的表内资产规模增速最高,而当把表外理财业务计入后,中小银行更加难以达标。
宁波银行不仅广义信贷增长较快,且资本充足率与其他上市银行相比较低:截到2016年末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55%,已近监管红线,无法满足公司资产规模的增长要求。
要想改变上述状况,宁波银行压缩其广义信贷在所难免。受此影响,其规模增长将有所放缓,手续费增速将维持回落态势。
通货膨胀;流动性;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2.5;F8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44-02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
为了应对由美国次级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来拯救本国经济,包括积极的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的一面,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是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经济发展中的弊端日益显现,一些因素正在逐渐演变成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了当今经济的重要问题,其中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通货膨胀现象表现为货币购买力下降和物价上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价格上升,也就是说同等数量的钱所能买到的东西或者享受到服务越来越少。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9年与2010年部分食品、农产品以及工业品的比较如下:大米由3.99元/千克上涨到4.77元/千克,鸡蛋由8.09元/千克上涨到9.23元/千克;小麦由1.93元/千克上涨到2.12元/千克,玉米由1.86元/千克上涨到2.1元/千克;无烟煤由402.6元/吨上涨到473.9元/千克,钢有45368.6元/吨上涨到52264.5元/吨。
二、货币政策政策评析
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观点,通货膨胀的产生实际上就是货币的供给大于了实际生产中对货币的需求,他们认为货币是中心的,只是作为一个商品交换的媒介,因此在货币攻击大于需求时,同等数量的商品就会有更对的货币来表现,因此调节通货膨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介绍货币供给量。因此,货币政策是治理通货膨胀最有效的最直接的方法。货币政策包括利率政策,准备金率政策以及政府的公开市场业务,这三种是货币政府最常用的也是对货币供给量有直接影响的政策。
1.利率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未到期的票据进行贴现,通过贴现率来影响到市场利率的影响,从而控制货币的供给量。通过利率的提高,一方面,会刺激居民消费者的储蓄愿望,增加储蓄;另一方面,由于利率的提高,会增加利用资金的成本,减少投资意愿,对投资过热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这两种方式都有利于减少市场货币的供给和市场中新增项目的投资,对治理高通货膨胀率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利率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和时间,利率的提高到经济中对此的反应会有一定的时间,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这段时间大概有1~2年时间,因此这一政策具有滞后性。同时由于政策的滞后性,往往带来政策的失效或者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利率的提高往往会增加资金的利用成本,由于政策的滞后往往这一政策都会在一年以后显现,而经济有可能在一年以后已经转好或者市场已经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由于投资成本的逐渐增加,市场就会减少投资,经济就会出现一定的回落甚至衰退,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最后,加息来治理本国的通货膨胀,还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政策,但是由于我国为了治理本国的通胀,提高利率,就会与国际社会形成一定的利息差额,这对一部分国际流动性过剩资金,无疑是最安全的避风港,因此就会带来大量的外资涌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市场不利。
因此面对我国通货膨胀时,我们更应该对我国以后几年经济有一个全面的评估,不能够只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纵观我国进入后金融时代以来,国家进入了“十二五”规划时期,对经济增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对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求持续的健康的发展。同时我国经济也走上了加息周期里面,但是加息的频率不高,而且每次加息都是在基准点的范围向上加,说明我国政府对加息这一政策的利用还是很谨慎的,这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法定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以法定的形式规定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所拥有的各类存款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公开市场业务是之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从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这两项政策的作用都是很直接快捷的,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可以很迅速的冻结一部分银行资金,减少市场的货币供给,同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如发行国债,很快就可以回笼资金,而且可以根据经济的需要分短期和长期来调节经济,这对市场的货币量是直接的影响。
面对我国日益增长的市场货币供给量,国内流动性过剩现象越来越明显,政府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采用最多就是这亮相政策,提高准备金率,进入2011年准备金率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9.5%,相当于就固定了银行资金的五分之一。同时在公开市场业务上,中央银行在2010年4月8日就重启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首期发行了150亿元,两周后,央行又发行了900亿元3年期央票。面对我国国内流动性过剩,政府更多运用了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两种手段,对货币量供给有直接的影响,这更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
3.人民币币值
按照国际贸易理论可知,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减轻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可以以较少的人民币进口到更多的产品,同等数量的外国产品做表现为人民币更少,这样就有利于降低本国物价,抑制本国的通过膨胀。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考虑在国际大环境中,各国货币都在贬值中,而中国人民币正处于升值的周期中,这无疑会引来大量国际资金进入我国市场,再加上我国利率与发达国家存在比较大的利差,这进一步吸引了外资的进入。而大量的外资进去到中国国内,势必会导致流动性的进一步加大,从而引起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对于人民币升值这个双刃剑,应该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虽然我国人民币进入了升值周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就应该一直升值,这要取决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发展水平。
[1]赵峰.新编经济学说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