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管理建议和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建筑设计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和配套制度对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在市场公平竞争、合同权益维护、合同管理职能、合同制度完善、合同内容、合同履行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合同管理中的法律意识不强(1)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建筑设计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涉及合同洽商、草拟、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等过程,涵盖了设计规范、责任、权利、技术、财务、法律等专业领域。这就要求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技能,各个职能部门必须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合同管理的积极作用。然而,许多建筑设计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法律教育,缺乏系统的合同管理知识,素质不高,业务不精,无法对合同进行有效管理。项目合同签订后,将合同束之高阁,未能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积极与各职能部门沟通交流,造成合同管理与相关职能部门脱节,不能及时处理合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合同目标不能全面实现,给企业造成损失。(2)合同管理中的法律意识不强建筑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必须选择合格的建筑设计单位。市场经济秩序日益完善的今天,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的招标、投标、中标、谈判、签约、结算、缺陷维护等一系列过程中,合同是维系项目各参与方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约束各方主体行为的法律准绳,更是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依据。但是大部分建筑设计企业对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企业效益与合同、合同与合同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合同风险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建筑市场活动中,一些业主钻法律的空子,打球。抓住建筑设计单位拓展市场、获取高额回报的心理,要求建筑设计单位违反设计规范,违规变更设计内容。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设置陷阱,或者在支付设计费的过程中百般刁难,迫使建筑设计单位违约。由于合同管理中法律意识不强,对合同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建筑设计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重合同签订轻合同管理(1)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建筑设计合同在合同当事人志愿的前提条件下,按照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对业主、设计单位等合同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作了明确规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筑设计企业必须组织人财物等资源全面履行自身义务,完成合同约定的设计任务,确保项目合同完全履行,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当前建筑设计企业合同管理制度普遍不够完善,未建立系统的合同资格审查、合同评审等程序。合作对象的选择随意性较大,不能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实施合同管理工作。合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合同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在建筑设计企业内部常常好事大家抢,权利大家争,责任大家推,问题久悬未决。甚至由于惯性思维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对仅有的合同管理制度也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有章不循的现象时有发生。(2)重合同签订轻合同管理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应围绕合同履行全面展开,合同管理作为工程项目设计管理的核心,贯穿于工程项目设计的全过程,对项目的实施起总控制和保障作用,对企业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企业往往重视合同的签订,轻视合同的管理。注重工程设计的实施,忽视合同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合同管理粗放,重干轻管,先干后算、干而不算等现象屡见不鲜。干赢了工程设计,却输了经济利益。
3、履行过程监督不力,合同履行效果不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大,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多。合同作为约定各方主体责权利关系的重要文件,是对合同当事人争议判定的法律依据。建筑设计合同对合同当事人的一般责任、工期、质量、款项结算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对设计内容变更、合同争议、违约、索赔等都有明确界定。建筑设计企业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一般直接采用标准建筑设计合同范本,却忽略了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未能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在专用条款中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条款在责任约定上不明确、不规范,用词不准确,给合同的正常履行留下了漏洞,埋下了祸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或其他相关责任单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对合同约定事项消极履行、不完全履行、预期不履行。由于合同文本存在缺陷,建筑设计企业对合同难以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导致建筑设计企业索赔过程艰难,经济利益受损。工程项目实施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施工条件、工程量变化、合同主体变化都会造成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变更过程难免引起合同主体权利、责任、义务的变化。往往会因此出现合同争议,处于弱势地位的建筑设计企业经济利益也会遭受损失。
二、加强建筑设计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对策
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建筑设计企业的合同管理不是简单的要约邀请、发出要约、做出承诺、合同签约等过程。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工作。充分挖掘合同潜力,实现信息化合同管理,全面履行合同义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企业才能保持良好信誉,规避市场风险,顺利实现经营目标,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1、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合同管理中的法律意识在市场状况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建筑设计企业应设置法律咨询部门或聘请法律顾问,参与重大项目合同的起草和谈判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将合同管理工作纳入日常性基础管理工作之中。建筑设计企业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合同管理局域网,开通合同管理服务专线,用合同管理论坛、QQ群、微信群等方式普及合同管理知识。树立合同管理理念,提高全员合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全面学习《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建筑法》、《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工作人员合同法律意识,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及时有效地处理合同纠纷,减小企业损失。
2、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职能随着建筑市场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企业现行的合同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合同管理工作应主动适应新常态,奋力开创新局面。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体系,明确界定合同管理职能,配备高素质的合同管理人员,推动合同管理工作高效运行。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统一进行日常合同管理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类管理,专项管理,责任追究”的原则,建立招标投标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合同评审程序、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法人授权委托制度、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完善合同管理体系,明确界定合同管理职能,配备高素质的合同管理人员,推动合同管理工作高效运行。并通过行政监察、纪检监督、审计等办法加大制度执行力的检查,明确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能,使合同管理制度行之有效。
3、动态监控合同履行过程,确保合同内容顺利实施建筑设计企业合同管理工作涉及合同洽商、草拟、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等过程,涵盖了设计规范、责任、权利、技术、财务、法律等专业领域。合同管理人员必须结合工程项目实际选择标准合同文本,做好合同日常管理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合同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合同管理职能部门要完善合同管理档案,分类分级建立合同登记管理台帐。对涉及工期、款项结算、质量登记、业主特殊要求等管理要素进行系统归类,设置合同管理要素预警线。在合同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与作业、财务、法律咨询等相关部门沟通,动态监控合同履行全过程。一旦发现进度延误、质量缺陷、款项结算等要素有突破预警线的征兆,合同管理部门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纠偏措施,确保合同内容顺利实施。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行业政策环境变化、施工条件变化、工程量变化、合同主体变化都会造成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建筑设计企业要充分研究项目合同的有关条款,正确认识合同变更的利弊。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及时落实合同变更相关工作,为合同变更索赔准备事实依据。
三、结论
论文关键词: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机制;人力资源
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佛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全部的资产,但是你只要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来给我,5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这深刻地说明了物质资产易得,人力资源难求的道理。因而,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每个企业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
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就是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企业要努力创造条件,既能使员工们自我意识到其工作的结果对自身有意义,值得为之奋斗;同时又能意识到其奋斗对社会或企业有一定的意义,应该为之效力。让每个员工都感到主体意识得到了尊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就要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心理学家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是打算达到一定的目的和目标的,这个一定的目的或目标作为导向行为又总是围绕着满足需求的欲望进行的。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其最基本的需求是物质需求。
按照唯物史观,觉悟是以利益为基础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之所以深得民心,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客观上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须靠广大员工的觉悟和努力。为此,企业家必须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努力帮助员工解决好分配、住宿、食堂、医疗、劳动条件以及婚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作为一种利益主体,受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利益追求上必然会呈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当物质利益得到基本满足以后,相对于物质待遇,员工们尤其是员工中的白领阶层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精神需求往往又是无形的、微妙的,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信息会导致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个体或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空,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这就需要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察人人微。一个微笑,会给人带来莫大的喜悦;一声问候,会驱散他人心头积压的愁云;一句话语,会解开对方百思不得其解的陈谜……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最殷切的精神需求是渴望工作上和事业上被公众肯定和尊重,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为此,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要有意识地为员工提供条件,创造机会,保证人人有用武之地,个个能人尽其才。可通过摄影、美术、书法、各种比赛、展览、联欢等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以提高员工的生活情趣,陶冶员工的精神情操,增进员工的感情交流。员工的合理需要在企业越是得到满足,就越会把企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从而产生难舍难分的归属感和同化感,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
企业员工是企业生产力的能动因素,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创造财富的财富。企业要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就必须注重从人性的特点出发,研究和探讨员工的行为,以铸造员工对企业的献身精神,增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家不仅要知道用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怎样才能使人为你所用。这就要求去研究和探讨企业员工在其思想和心理因素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为此,作为企业家,必须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不可否认,企业家与企业员工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资关系,获得利润仍然是企业家投资的直接动机和目的。从企业员工的角度说,只有自身的权益在企业中得到体现和保障,才能对企业产生向心力和忠诚度才会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的业绩和企业的效益与前途是直接相关、紧密相联的,企业的前途是自身在现在和将来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企业才会有凝聚力,才能团结一致抵御经营风波和风险。
企业家在制订企业发展目标时,也要努力构造一种公平、透明、参与的机制,要让每个员工了解并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从而自觉地将企业目标化为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同心协力,自觉奋斗。企业的管理者还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及时让员工们知道企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对策,并广泛组织员工们参与企业决策的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既可兼收集思广益的效果,又可以刺激员工们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只要员工们真切体会到企业的兴衰成败与自己息息相关,离开企业自己将难以发展,就会形成对企业的深刻依附感,井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实现与企业目标的一体化。
3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是推动企业追求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新价值,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因所在。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对沉淀在员工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影响,加以分析甄别,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
面对人世,企业家对进入中国的国际垄断公司在资金、技术、产品上对民族实业带来的压力忧心忡忡,但对人才这一关键性资源的争夺却普遍认识不足。
因而,在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为此,企业要注重科学分工,改变“老板说了算”的作坊管理方式,按照分工履行职责;要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打破家族界限,给人才以平等的竞争机会,真正让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担任企业要职;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改变依靠家族的道德规范制约管理企业人员的做法,应通过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劳动职责、劳动时间和基本报酬标准,依法落实员工的社会保险;要尊重和满足下属的自尊心,建立与员工的对话制度,改善沟通,及时听取员工对企业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强化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努力培育团队精神。
4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
企业的经理层是企业的精英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企业的兴衰。企业家一定要摆正自我与精英人才的位置关系,要把精英人才看成是与自己(物质资本所有者)地位对等的智力资本所有者,自己与精英人才之间不仅仅是雇佣、使用关系,更是平等的出资与出智的资本所有者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企业家应该懂得当优秀人才晋升到一定的企业管理岗位时,相应的权力就成为他们最大的苛求,能不能满足他们的“权欲”,授予相应的权力就成为一个关键砝码。要知道没有一个精英人才在企业中是甘愿成为局外人的,他们都渴望真正站在企业经营第一线,能够在第一间段精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动向和董事会决策,以便及时进行自主经营决策。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向通用电气的韦尔奇那样当个开明的企业家,着力抓好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而把企业的经营权切实交给经理层。韦尔奇那种选择优秀人才,为他们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个人才智的空间与权力,放手用人,让精英人才的自我价值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以实现,以此来满足精英人才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培育经理层对企业忠诚的做法在实践中是非常有效的。事实表明,授权是企业家重视和信任精英人才的最佳表现,也是企业有效地留住精英人才的关键举措。
构筑精英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还要重视人才的教育培训,积极帮助他们自我成长。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一种充实自我,迎接挑战,跟上时展步伐的欲望。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积极帮助人才进行自我完善是提升精英人才企业忠诚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美国新经济的实践证明,人才的教育培训是最有效的企业投资,不仅可以使企业以极小的投入换来无尽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人才的能力提升让他们感觉到自我发展有奔头,有所贡献也有及时补充,从而更加忠实于企业。企业还应注重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学习成为连接企业与人才相互沟通、彼此促进的工具。应建立鼓励集体学习的制度,努力培育精英团队,使学习成为每个人才的自觉行为,主动地按照企业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自我提高,让每个人才都能感受到自己在精英团队中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就可以收益更多,进步更快,从而产生工作的自豪感、快乐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凝聚人才的企业磁场。
5构造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关键词:印章管理;风险;分析;建议
印章是一个企业内部行使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载体,是企业法人进行正常工作流程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进行企业各项业务流程的工具,因此,对印章的管理应根据印章的使用环境、使用用途和使用需要作进一步的细分和辨识。不同的公司对印章管理各有不同,例如有的公司实行双人轮岗制,有的实行专人专章管理等,但无论怎样,对印章的管理还是以安全、便捷、易操作为出发点。
对印章的管理,安全是首要任务。但由于印章使用涉及使用人员范围广、使用环境各有不同等因素,所以对印章管理存在一定管理难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也比较明显,容易造成种种风险隐患。为此,本人结合多年来从事印章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针对印章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印章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辨识
1.印章管理流程、制度存在缺陷或不足
若企业在实际印章管理过程中,对印章管理的流程和制度没有及时更新和完善,就会造成印章管理的缺陷或不足。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印章的使用环境也会随着变化,以人为主体的使用方在印章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企业就有必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新和完善印章管理流程、制度。
2.印章管理人员职责不清晰、职权未监管
一个企业中印章的直接管理人员的权力是比较高的,所以企业若没有制定清晰的工作职责,没有设置对其监督管理权限,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讲,都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甚至会引起法律责任。例如企业未建立印章管理的保管人、监护人、签字人等审批流程,未明确印章管理的监督人职责、名单等。
3.印章管理存在管理人员过多,组织拥挤
印章管理的宗旨是安全、快捷,若印章管理背离这个宗旨,就会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失效。印章管理人员不宜过多,一来是节约企业人力资源,二来也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中间无用环节,给印章使用人员带来便捷。
4.印章管理存在管理权限重叠现象
若印章管理人员有多个,而他们的职责又相差无几,这样就会造成印章管理的混乱、重叠,导致相互扯皮、推诿,造成管理和流程失控,甚至引起法律风险。
5.印章使用不符合相关规定,主要表现如图1所示,详述如下:
(1)印章使用流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在企业内部,印章在使用前应先由相关部门审批,待合格后才能交印,否则印章管理人员应拒绝交印。若印章需要对外出具,则须通过有关部门同意签字后,才能由印章管理人员出具,同时填写相应对外出具章。在企业中是否严格遵循相关用章规定,决定了用章管理是否安全。
(2)印章使用是否存在提前现象
印章使用人员往往为了图方便、减少繁琐环节而违反相关用章规定,提前在空白合同、协议、支款凭证和往来函文中加盖公章,导致用章混乱、失控,容易造成企业利益受损,甚至承担法律风险。
(3)印章使用是否存在混用、共用现象
印章使用人T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对印章使用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存在印章的混用、共用现象,导致一旦产生纠纷,难以界定经办责任,容易造成法律风险。
(4)印章使用是否存在废仍用之现象
按照企业印章管理规定,对发生权限变更、业务变更或撤消的印章应予以销毁,企业内部也应广而告之,若印章使用人员不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对废旧印章仍然使用,就会造成印章使用混乱,新旧章界定不清晰,影响印章的使用监督。
(5)印章使用登记是否准确、完整、相符
印章在使用前应由经办人登记准确、完整的信息,并由印章管理员检查登记信息是否与实际相符,否则拒绝交印。若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容易造成发生问题后无法追溯责任,造成无法监管。
(6)印章使用是否有完备的保管制度和设施
印章在使用完后交由印章管理员存放在指定的保管设施内,并且印章管理员也应严格遵守相关的保管制度。若将印章随便放置于公开场合,无人保管,就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容易造成印章损坏、被盗、丢失等风险。
(7)印章使用是否有可靠的交接手续
印章保管员在职务变更、退休后就不再经办印章管理职责,此时应按照印章管理规定与被交接人进行可靠完整的交接手续,并由双方签字确认,企业内部也应广而告之。反之,则会产生印章管理效率低下、停滞的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8)印章使用备案是否齐全
印章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资料,例如登记册、档案册等材料必须定期保存在档案室,以备核查,所有材料必须齐全。否则容易造成法律风险。
(9)印章使用的监督机制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
印章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机制是保障印章安全和有效的主要方式,所以监督机制应完善,并且对其执行也应到位。否则就会造成印章管理无法及时整改和纠正,容易引起法律风险。
二、印章管理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如图2所示。
对健全印章管理制度的建议。
1.印章管理职能人员的设置
印章管理中,相关职能人员不能为同一人,例如管理员和监督员不能为同一人,建议印章管理的各个职能由不同人员担任,并且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对印章的管理应与部门的经营决策相联系,一般对印章的管理应由企业或部门的最高负责人亲自管理或交由授权人员管理。
2.印章管理手续流程的设立
一个高效、有序印章管理需要几个流程明确、执行到位的手续流程,各个印章的使用都应按照手续流程的规定分步进行,防止违规用印。例如对印章报废、印章交接、印章经办、印章保管等环节应设立较为明确的手续流程,并且规定各环节的责任、义务和权限。
3.印章管理使用人员的确立
印章管理中,无论是管理员、经办人都应预先确立,并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严格按照印章管理相关规定执行,避免印章混用、冒用、盗用和伪造等情况发生,当出现问题时,应及时整改,并将此作为评定和衡量人员的标准之一。
三、小结
随着经济及企业规模的发展,印章的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多,印章管理的风险愈来愈多,管理的难度亦会愈来愈大。因此,本人从分析印章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以促进企业提高印章风险防控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标,印章管理是一个持续提高、深入研究的课题,希望通过本文能与相关人员进一步沟通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江峰.企业印章法律风险防范[J].科研,2016(08).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9-042-01
企业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提高、企业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有良好的安全条件和安全生产管理来支撑。
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1.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致使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形式大于内容。有些企业的安全部门、安全管理人员和其他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协同合作,致使企业安全部门提出来的安全问题,被企业忙碌的生产所掩盖,无法引起企业相关部门的重视。
2.企业安全投入不足。目前很多企业的生产项目审批制度滞后,没有合理的安全论证和安全评价,埋下了安全隐患。有的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没有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有的甚至为恶劣节省成本,购买一些劣质的劳保用品。有些企业甚至连工伤社会保险都没有参加,致使生产人员患职业病或因事故遭受伤害时,无法获得经济补偿和医疗救助。有些企业生产中安全理念较为落后,同时缺乏一些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及安全设备,较差的安全条件使生产人员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安全生产保障。
3.企业工人素质低,安全培训不到位。企业规模的扩大或在生产旺季,通常会招用一些临时工或派遣工,由于受教育阶段缺乏安全教育和培训,技术和文化素质较低,致使他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安全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同时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甚至不做安全培训,让工人直接投入到危险作业和特种作业中,致使企业工人缺乏基本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生产知识,埋下安全隐患。
4.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意识不强。目前很多企业在实际的生产中知法犯法,进行违法生产经营,致使安全生产事故接连发生,甚至会出现群死群伤的重大恶性事故。有些企业因其生产效益不错,加上多年没有安全事故发生,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着侥幸心理。由于有些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不足,对企业安全生产不够重视,致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普遍存在安全隐患。
二、针对企业目前情况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改进措施
1.加强安全生产的目标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管理优势在于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的活力,用目标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所以企业要:完善目标体系,层层制订目标;重视协商,吸收员工参与,避免由上往下强压;注重实效,强调成果,不满足于过程和行为;重视职工的培训和开发,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交流、检查、控制;完善目标的评审制度,进行白上而下的考核。同时要注意缩短目标实现的时间,加强目标的反馈作用,激励和处罚并举。
2.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企业安全生产检查具有及时发现并消除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工作环境、人员操作等存在的可能发生事故的隐患,防J卜事故发生的作用。企业的安全生产检查对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求较高,参与者应充分做好准备,熟悉有关的规定和标准,对照检查要求,认真检查。检查的内容要根据外部的环境,单位的内部状况进行制定。检查计划要按分线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制定。认真做好检查结果的处理,给隐患单位发整改指令书,明确整改内容、期限、责任人和整改结果的验收。
3.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约束、安全目标责任、安全目标考核、安全目标管理监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分解,建立职工、各职能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到岗、到人)。在责任制的层而上分析和把握安全生产的存在问题,并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进行严格的检查、考核、重奖重罚(责、权、利联系)。
4.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以改善员工的安全行为,企业要定期通过讲座或内部安全手册的方式进行对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员工(新入职人员、换岗人员、重新上岗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了解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任务,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辩识危险、危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熟悉岗何职责以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等。
关键词:营销网络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已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影响,作为企业转型中的中国,也毫不例外。根据相关文献统计,2008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已经倒闭10万余家,其中大多数为出口加工制造业。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月份外贸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增长仅1.0%,连续9个月回落;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处于货物囤积,流动资金匮乏的寒冬时期。因此,企业应以理性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当前的市场环境,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并对已有的营销网络进行耐心管理,以帮助企业攻破时艰。
一、经济危机形势下企业营销网络建设问题分析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管理处于粗放式阶段,经济危机形势下由此导致的问题十分明显:
1.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营销阻力,营销网络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明显下降,中小企业的营销后劲不足,特别对国外市场缺乏竞争力。其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对营销网络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缺少有效评估,而陈旧的营销网络自身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应变经验和灵敏度,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企业缺乏科学设计营销网络的能力。企业不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设计产品营销网络,对渠道的选择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在渠道选型时不将实证调查和科学计算作为设计依据,而靠主观臆断;也不根据产品的特性分析来设计分销渠道的长度、宽度和密度。一些企业对网络渠道设计企图一劳永逸,未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企业的营销网络。
3.企业疏于对营销网络的持续性管理。许多营销网络成员对目前企业的营销策略领会不够;多数营销人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培训评估;在渠道激励、串货管理、赊账管理、促销措施、价格浮动等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管理体系,管理过程中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究其原因,就是企业没有选择一套先进、使用的理论来指导他们的管理实践,进一步说就是企业对营销渠道的知识掌握不够,对其认识水平不高引起的。
4.营销网络中的成员营销意识落后,营销手段单一。目前营销界提出的战略思想是“4S”思想,即满意(Satisfaction)、服务(Service)、速度(Speed)和诚意(Sincerity)。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营销还停留在“我卖什么你买什么”的坐商思维层次,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品牌意识,不做客户关系建设,不搞终端维护,更谈不上区域经营的营销策略和计划。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企业对营销网络的激励和监督不够,对渠道的培训和提高意识不强。
5.营销网络中的不同渠道成员间跨区串货、争夺客户、不规范促销现象普遍,渠道间冲突不断。有的渠道为了争夺市场和客户,在本区内按规定价格销售,在别的区域压低价格来争夺非责任区的客户。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企业品牌力量减弱,销售网络铺设受阻。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是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导致销售商之间的竞争加剧,主观原因是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销售网络的管控措施乏力。
二、科学合理地建设营销网络
1.严格遵循原则合理设计营销网络
营销网络是在一个以多因素为基础的经济环境下生存的,这些因素包含科技、政治、法律、文化和地理等方面,因此在建设营销网络时必须按照有关原则合理设计,避免这些因素变化对营销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一是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原则。因为产品和服务最终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设计中首先要满足客户的需求;二是符合产品特性的原则。产品特性一般包含:产品识别、标准型、聚合性、受众范围、替代性、成熟度、客户购买风险、谈判需求等。不同的产品特性对渠道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三是坚持以盈利为基础的原则。这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销售的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盈利;四是适应市场竞争状况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原则。
2.把握关键环节科学设计营销网络
根据斯特恩的“用户驱动分销系统设计”思路,现实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环节:一是分析网络渠道形势。这一步骤的核心是比较本企业与目标竞争对手在货物周转、市场覆盖度和成本变动趋势等方面的差别。对于企业来说,在分析营销网络形势时,除了要搞清楚自身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了解到主要竞争对手使用的何种营销方式,以及每条方式所带来的市场份额,并将这些数据与自身的情况对比,以便通过分析了解对手。二是充分了解和区分顾客。不同顾客之间的差异程度很大,很难用整体划一的营销网络形式满足所有顾客的要求,可根据不同顾客群体对特定服务项目重要程度的认识进行顾客细分,并为每个细分群体确定能为其提供最优服务的网络渠道类型。三是营销网络渠道决策的经济性。企业在比较不同渠道选择的获利能力时,必须判断不同组合的收入、成本和资金需求情况。第四,战略适应性和可行性。理想的营销网络还必须在战略责任、可用资源、渠道战略的历史等限制条件下实施。如果确认某项选择适应当前的战略,是可行的,还必须看它是否适应将来的战略需要,并让竞争对手陷入困境。
3.认真规划完善营销网络的组织结构
明确营销网络的设计原则,设计程序和关注的重点以后,就要具体确定营销网络的组织结构。企业首先应该明确的是采用直接营销还是采用分销网络,这主要通过经济利润的角度来加以选择定。如果选择分销网络,就要设计网络渠道成员的结构。每一个分销网点的结构主要是长度结构和宽度结构,营销网络渠道的长度是指产品从企业到达消费者手中要经历的环节个数,其宽度是指同一长度环节地位的商数目。各种渠道之间的制度关系被称为渠道网络。渠道的长度结构与宽度结构与企业的产品特点直接相关。渠道太长则会导致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不灵敏、产生信息传导失真的现象;渠道过长,大量利润被营销商带走,出现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的情况。那么渠道太短就必然要增加渠道的宽度来增加产品的市场覆盖率,这将会使企业对渠道的管理产生困难。渠道过密则会导致经销商对产品打折和服务质量降低,从而导致经销商利润下降和消费者满意度下降,最终影响企业的形象;渠道过于单独则会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因此企业要对市场进行调查后来决定渠道的宽度结构。
三、加强企业营销网络管理的主要对策
1.要用积极的营销策略应对市场变化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影响最大的就是国外市场占有率。由于我国积极的货币政策无法使我国出口产品参与低价竞争,因此企业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改善营销服务质量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下功夫来占领国外市场份额。企业和销售网络应该提升自己对市场的灵敏度,认真分析市场空隙,抓住一切机会占领市场。同时,要注重战略转型,要将营销重点从扩大出口转到拉动内需上来,以适应国家“出口转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
2.要用发展的思维持续管理经销商
首先从营销环境的角度选择经销商;其次,应根据企业产品的特点对经销商开展集中培训和跟踪辅导,让他们接受企业的营销战略,明确企业的营销目标,并帮助他们把握经济危机环境下营销规律,并建立经销商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
3.要用合理的手段解决网络渠道冲突
营销网络中的渠道冲突是指一个网络渠道成员正在阻挠或者干扰另一个成员实现自己的目标;或一个网络渠道成员正在从事某种可能伤害、威胁另一个渠道成员利益的活动;或以损害一个渠道成员的利益为代价而获取稀缺资源的活动,企业应该主要通过说服教育、谈判等手段来加以解决。但是,特殊形势下企业还应采取实质措施为渠道减负,例如联想对其渠道商采取了“准备过冬、二次创业、下调指标、延长保价”的16字措施;惠普则通过提高返利来激励渠道商与企业共度难关。
参考文献:
[1]冯留锋、熊黎,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增刊):254-255.
[2]杨亚红,浅析金融危机对中国市场营销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0):111-112.
[3]周文,营销渠道[M].北京:世界经济出版社,2002.
[4]张英奎、袁云峰、赵华阳,产品分销渠道设计原则[J].企业研究,2005,17(7):54-55.
[5]汪长江,渠道升级及渠道适宜性原则与标准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6,22(21):32-33.
[6]路易斯•斯特恩等.营销渠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湖南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湖南电力)是湖南省境内以经营电网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拥有设计、施工、发电、供电、修造、科研、学校等企事业单位34个。其中分公司27家,主要是发电、供电单位;子公司7家,主要是设计、施工、修造企业。2005年末,公司资产总额344.07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30.55亿元。
获奖理由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现代省电力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湖南省电力公司财务工作者积极探索,以财务战略为导向、以财务信息化为突破口,通过创新财务管理体制、资产经营责任制、预算管理模式,建立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了管理能力,促进了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2年以来,湖南电力在电网建设还本付息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利润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盈利能力快速提升;资产规模在迅速扩张的同时,有效资产比重快速上升。
一、以财务战略为导航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2004年,湖南电力提出了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现代省电力公司的战略目标,根据整体战略公司制定了“权衡收益与风险,谋求最大与最优”的财务战略,实现省公司的资产规模扩大,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最优,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公司财务积极与各方面沟通,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对公司战略进行全面阐述。公司战略目标的四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但如果没有衡量标准,各部门(或单位)之间就有可能只从有利于本部门(或单位)工作开展的需要,扭曲对“一强三优”战略的解释。为了清晰地表达“一强三优”战略目标,公司财务与其他部门一道共同制定了“一强三优”的具体标准,为公司上下贯彻战略目标树立了标杆。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公司财务与业务的良性互动,建立了优化资源配置机制。电网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但公司财务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在电网发展的同时,要确保公司价值稳步增长。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出来之后,公司相应地编制电网发展五年规划。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建设必须保持较大规模,另一方面,国家对电价管理越来越严格,新增电网资产还本付息任务必须依靠增量电量来消化,电网公司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公司未来价值影响十分关键,电网不能无限制扩张。公司在制定五年规划时,先商定一个可以接受的资产回报率,然后再来决定电网投资规模结构等等,同时根据分层次管理原则,要求基层单位自行承担新增资产还本付息任务,确保资金流向合理,资源配置有效。
为了贯彻财务战略,湖南电力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战略支持保障体系。全面预算管理以公司战略为出发点,通过规划未来的发展来指导现在的实践,具体表现为将年度预算、三年滚动预算、五年财务规划和公司远景财务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日常预算管理成为促进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实现物理规划与价值规划,项目计划与预算安排的有机统一,财务预算与专业规划的有机衔接。
二、以信息化为突破口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
财务管理现代化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理念现代化、组织现代化、方法现代化、手段现代化和人才现代化。财务管理信息化是财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现代化的理念、组织、方法、手段和人才,因此,湖南电力选择了从信息化入手积极推进财务管理现代化。
湖南电力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坚持以价值链为主线、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原则,建立统一的财务信息化平台,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高度融合,总分公司信息合一,母子公司信息实时穿透,确保能够实时查询到所属各单位详尽的财务信息,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确保公司价值不断增值。
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湖南电力制定了财务信息化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实施,没有搞重复建设;充分发挥现有财务网络资源的作用,积极整合,使财务信息由分散管理转为集中监控,由事后统计转为实时共享,彻底扭转了由于缺乏数据整合,存在“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的问题,使湖南电力管理能力大大增强。
在决策支持能力建设层面,湖南电力建立了“财务管理信息门户系统”,在集团层面建立管理数据平台,该门户系统既能从各层级单位垂直取数,同时也可从集成的各业务系统中取数,确保了数据的高度集成,为综合分析、交叉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数据的展现与简洁、直观,以“数字仪表盘”的方式为各级决策人员提供实时、可层层深入分析挖掘的、以财务管理信息为主的企业管理信息,利用数据、评价指标体系和决策模型库,对公司的经营绩效、经营风险、财务状况、获利能力和经营成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和判断,并通过分析结果反馈指导业务运作,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湖南电力特别注重利用现有财务信息系统的潜力,通过信息化载体规范公司系统财务基础管理工作,优化和固化主营业务与管理流程,循序渐进推进财务管理现代化。
三、以财务管理创新为手段提升企业价值
一是创新了财务管理体制。适应建设“一强三优”现代省公司的需要,湖南电力构建了“责权明确、机制健全、手段现代、运转高效”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新体制。
二是创新了资产经营责任制。湖南电力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基本模式是“模拟市场、工效挂钩、指标考核”,但具体内容每年都在不断完善。这种模式从理论上来讲,通过核定内部转移价格,建立内部电力市场,将基层单位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直接在财务报表上反映企业经营成果;根据效益完成情况兑现工资和留利;另外还要考核安全生产等关键指标。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个体利益非常强,湖南电力既认同公司是一个整体,同时也承认每个所属单位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公司借鉴市场运作机制对基层单位进行引导,在建立内部电力市场的基础上,建立了内部资金市场,借助公司集团账户,资金集中度大大提高;建立了投入产出机制,新增资产还本付息任务由基层单位自行承担,并纳入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对于稳定公司价值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5年,湖南电力公司资产经营责任制被列入国家电网公司同业对标最佳实践库。
三是创新了预算管理模式。湖南电力预算管理逐步从利润目标管理模式过渡到“战略导向、集分结合、环环相扣”的管理模式。“战略导向”是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协助公司确定战略目标,编制战略规划,实施战略规划,评价战略管理业绩。“集分结合”是指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对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实行以分权管理为主的模式,主要是考虑子公司很早就进入市场,成为了“四自”主体,具有比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且主辅分离马上要实施,除了按规定需要省公司审批的重大事项外,其余事项由各子公司自行确定;而对于分公司,主要是发供电企业,由于受国家政策管制,对分公司采取相对集权的管理模式,对分公司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建立了预算集中审批制度,省公司除了下达预算总金额外,还要规定具体的项目,规定资金的使用方向。环环相扣是指预算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设定,更重要的是通过预算的执行与监控、预算的分析与调整、预算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在预算编制环节,在内容上要求财务与业务高度融合,在体系上包括公司各层次预算以及各类别预算。在预算执行环节,强调通过资金调拨牢牢控制公司系统的生产经营活动;借助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信息实现了适时反馈;同时建立了预算执行分析检查汇报制度,财务与其他相关专业部门共同监督基层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确保了预算管理在公司生产经营中的龙头作用。在预算考评环节,将主要预算指标纳入责任制中考核,通过责任制与预算的有机结合,既管好了结果,又管住了过程。
四是努力倡导优良的理财文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受计划经济惯性思维影响,湖南电力一些人对财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财务知识也比较粗浅,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公司价值创造,湖南电力以总会计师为首的广大财务人员特别注重与其他业务部门进行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加上外部宽松的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等,统一了公司上下对财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保证了理财措施的有效落实,价值管理在公司经营中的中心地位得到认同。
四、以依法理财为保障防范公司经营风险
一、工作目的
通过全面清理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资产和经营状况,核准相关的基础数据,为区国有(城镇集体)资产结构调整规划的编制,财务预算管理,区属企业经营者考核评价等工作提供依据。
二、组织领导及机构
**区清产核资办公室(以下简称区清产办)与**区国有(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国资委)共同组织开展本区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区清产办由区国资委、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税务分局、工商**分局等分管领导组成。区各集团公司相应组成清产核资领导小组。
三、适用范围
(一)区属重点国有(城镇集体)企业;
(二)委托监管单位及相关委、办、局所属企业;
(三)其他区属国有(城镇集体)企业。
四、工作程序
(一)准备阶段
1、协商。
企业或企业集团根据区清产办(区国资委)的部署就开展清产核资具体工作方案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
2、企业上报。
根据协商确定的一致意见,企业向区清产办(区国资委)提出清产核资工作申请并附清产核资工作方案。
3、审核批准。
区清产办(区国资委)对企业提出的申请经审核后批复给企业。
4、培训。
对参加清产核资的单位请市清产办组织业务培训。
(二)实施阶段
1、清查。
清查工作应由企业或企业集团自行组织力量开展;确有需要,也可请区清产办委托有一定资质的中介机构帮助进行。
(1)清查内容:包括户数清查、资产清查、经营状况的清查。
(2)清查时点:一般为上一年度12月31日24时。
2、清查阶段报表填报。
(1)企业应根据清查情况,分类填写清查登记表。
(2)企业填写清查阶段报表的账面数、清查数,并汇总报送区清产办。
3、不实资产核销。
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完成清查后,按照市国资委《关于本市国有企业不实资产核销中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关于区属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不实资产核销的若干试行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区别经营者在任与前任形成不实资产的情况,分别处置,形成不同的处置意见,由区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4、质量检查。
(1)企业集团组织所属企业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质量的自查、互查和检查。
(2)区清产办将对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资产清查的工作情况以及编制的清查阶段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检查。
5、上报结果及批复。
(1)在区清产办(区国资委)对企业清产核资结果审核确认的基础上,企业正式行文报送清产核资工作结果,完成清产核资报表(核实数)的编制,形成集团核实后的合并汇总报表报送区清产办;社会中介机构清产核资专项审计报告和鉴证报告、管理建议书等。企业法人代表对企业清产核资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承诺。
(2)区清产办(区国资委)根据有关规定对资产损益进行核定,核准企业国有资本金和相关数据并批复企业。
(3)企业根据区清产办(区国资委)批复,按区有关文件规定就资产损失进行移交处置并完成调账。
(4)企业或企业集团依据批复进行产权登记、工商登记;同时按批复数与资产统计年报衔接,并作为区属企业经营者考核评价等资产监管工作的基数。
(三)总结阶段
1、建章立制。
企业或企业集团针对在清产核资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建章立制工作,完善各项制度。
2、工作总结。
企业或企业集团要编写清产核资工作总结,报送区清产办。
(四)其他事项
1、本次清产核资不再进行固定资产价值重估。
企业改制转制需要解决账面资产与实际价值背离时,可以通过资产评估的方式予以解决。
2、对企业或企业集团提出产权界定要求的,经向区清产办提出申请,由区国资委、区清产办共同界定完成。
五、工作要求
(一)要切实提高认识
参加清产核资的所有人员,一定要认识到清产核资工作的必要性、责任性、严肃性;要认识到资产、经营状况清查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对做好国有(集体)资产监管工作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做好清产核资工作。
(二)要切实加强领导
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董事会、清产核资领导小组要根据清产核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三)要切实维护纪律
要严肃清产核资工作纪律,在清查过程中,必须按已经明确的政策规定执行;对有意隐匿资产、隐瞒或虚报损失的行为,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四)要确保工作质量
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认真把好清查关、审核关、填报关、检查关,确保工作的质量。
(五)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共赢博弈
一、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1、校企合作主体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
几乎所有的院校在主观上表示非常重视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问题,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及具体实践和运作模式的认识比较模糊。比如说一些采用“2 + 1”酒店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认为,校企合作就是2 年在校学习,1年在酒店实习,学习是学校的事情,而实习则是酒店的事情,把学习和实践割裂开来,这就显示出这些院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内涵,没有充分实现学校和酒店之间的资源共享。另外,作为校企合作主体之一的酒店来说,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倾向。
目前,酒店普遍存在着用工短缺的问题,这就驱使他们纷纷把人才来源指向各高职院校。大部门酒店与学校合作,其目的就是为酒店找到员工,对学生利用有余、培养不足,酒店行为短期。
另一方面,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差、人才培养方式不当、职业观教育不到位等问题也会影响学生对酒店行业的正确认识,从而造成其择业观的偏差。另外,酒店把高职学生与社会雇工同等对待,不在如何留住毕业生方面下功夫,也是造成学生专业忠诚度低的原因之一。
2、校企合作的规范约束机制不健全
就目前来讲,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等约束机制缺失或者不完善。从政府层面看,国家和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也陆续推出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意见或办法。
3、校企合作的效果评价机制缺失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效果评价机制。效果评价机制的缺失,容易导致合作酒店调换频繁、学生实习动态监控不力、酒店与学生冲突频现、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
4、共赢博弈机制分析
博弈,词语解释是局戏、围棋、赌博。现代数学中有博弈论,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表示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理论。博弈的类型分为: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完全信息博弈、非完全信息博弈、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等等。
共赢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提出。在数学中,1+1 =2在算式上是正确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凡事业上成功的人都懂得使“1+l>2”。成大事者善于合作,因为他们明白两个拳头和一个拳头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他想领导一个酒店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他会建立一支有效的队伍做后盾。
中国有句老话:“一个巴掌拍不响。”本义是指靠匹夫之勇,很难成就大事。诚然,经营自己的事业,需要自力更生,也是为业之道。但是个体力量与群体力量相比总是很小的、有限的。
由此可见,共赢是一种卓有远见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比赛,又相互激励……达到的效果远远比单赢要大得多,远得多。
二、 酒店管理专业建立共赢博弈机制的具体措施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一个组织获得长期生存和繁荣的最好途径是:考虑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发展有着十分强大的影响力。
1、转变合作观念。
学校与酒店积极转变、加强合作。学校应积极改变培养目标单一、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师资专业水平低、毕业生上岗能力差的现状。酒店也应萌发社会责任感,及时承担起“工学结合" 的使命,意识到工学结合这是一种多赢的教育模式。职业院校和酒店共同就培养怎样的适用人才开展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标准、数量、途径和服务范围。制定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2、建立合作基础。要实现平等互惠的合作与交流,校企双方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基础和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良性互动。从资源优势的角度而言,学校有人才、知识、信息、等资源优势,酒店有生产技术、实践环境、资金设备等优势,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酒店的优势很容易发挥,但学校的优势却很难体现,原因是学校普遍地缺乏与酒店进行深入合作的能力,学校不能给酒店带来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对酒店帮助不大。
3、政府促进、行业协会助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当地旅游行业主管部门、酒店、学校和学生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破纳什均衡,必须在政府组织下,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以市场内涵为连接点,以社会利益为落脚处,尽可能发挥各地与各自的资源优势,最终实现各自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并能达到高度统一。
政府要培育良好的市场秩序,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从健全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的角度,促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酒店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建立;完善政府导向、约束、激励机制等校企合作外部机制;引导建立市场条件下的第三方专业化组织,评估鉴定校企合作,并为校企合作提供信息咨询、政策分析、行业动态等服务;构建职业教育与行业酒店的对话平台,研讨校企合作问题,寻找战略发展的结合点,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等。
参考文献:
[1] 康敬华. 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01) .
关键词:核心创新;集约化项目管理;制度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促发展
经营管理作为建筑企业创新的一部分,是建筑行业活力之源和生产效率增长的驱动力。那么,集约化经营管理如何进行?如何创新?创新的核心范围在哪里?下面,剖析一下建筑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从核心创新的途径。
既要集约化经营管理,又要从核心面去创新。并不是一句唱词,也并非轻易能够企及。它需要用集约化的理念将管理落到实处,更要抓准管理中的核心面。集约化经营管理,本身便是市场经济之下企业管理的根本性转型升级,是首当其冲的创新举措;在此基础上从核心面进行创新,是对集约化的进一步提高与升华。
从核心创新之——深度树立集约化项目管理思维
尽管市场经济发展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完善,建筑业市场也是历经了多次自身的升级与发展,但至今为止,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管理粗放的现象仍渗透与行业内各领域,如“项目施工技术方案”,流于形式、项目合同管理未能形成体系等等。加强项目管理,促进项目管理的集约化就是要推行总承包体制下科学的项目管理模式,即大总部小项目模式,这一模式可用四句话描述,即“总部服务控制、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协力合作”。
从核心创新之——坚持贯彻制度化企业管理理念
市场经济机制决定了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效益唯效率马首是瞻,注重效率是当下各种行业的主基调。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人治管理色彩依然浓重,企业存在着严重“内部人控制”现象,以至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专业职能部门的参谋作用、职工民工监督管理作用难以发挥,现成的管理制度如一纸空文,正常的工作秩序肆意践踏,严重妨碍了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建筑企业办事效率低下的行业特性。
实现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象我们已经改制为公司制的企业,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健全规范的法人法治结构是公司制企业的核心。建筑企业制度化建设,是建筑业产业升级的重大课题,亦是解决眼下效率低下的先决条件。
从核心创新之——巩固完善企业文化促发展体系
一个企业,不只是一个赚钱的机器,还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每个企业在成长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鲜明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企业精神、信誉和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优秀的建筑企业文化展现了企业良好的管理风格、经营状况和员工优良的品德风貌等,是建筑企业社会形象的基本体现。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创新和管理的。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优秀人才提供和谐、稳定且能展现其才能的良好发展环境,并对员工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对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实践建筑企业“以人为本”,“团结、诚信”的企业文化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要研究现有的企业文化特点,对于优秀的元素部分加以保护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要重视企业文化交流,学习和借鉴同行优秀的企业文化思想,在吸收同化的基础上找到符合自身企业经营发展的创新点,并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对外宣传、展示、推广,以期能推动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从核心创新之——坚决落实技术优势的集成化发展观念
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竞标的根本还是技术优势。现如今,企业许多技术成果既没有转化为市场投标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独到的竞争力,也没有很好地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在施工管理和成本效益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不能在企业内部为其他单位所共享,也更谈不上实现成果资源的社会共享。技术成果管理的零散化、非系统化人为地妨碍了企业技术优势或特色的形成和技术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再看现今的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已成为取代人力与资金的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我国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行业,近年来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就是得益于施工技术能力和企业技术装备的迅速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地是必须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作支撑,这就要求企业除了要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竞争体系外,更要加强对已有技术成果的管理应用,将现在的技术成果进行必要的集中和分类集成,如通过做成画册、手册或vcd光盘等,实现技术集成、方案集成、工法集成,结束有限的企业技术成果零散状态,形成企业整体的技术优势。技术成果集成后,成熟的工法、高水平的技术方案、先进的专业技术和成功的技术经验不仅可以交流共享,还可服务企业的市场开拓,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从核心创新之——深入强化事前预控管理思维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性:时效性。事后管理就是出了问题才去管理,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式管理。建筑施工企业事后管理的情况可以说比经皆是,不仅使人感到管理上杂乱无序,而且使企业效益流失,官司不断。其根源在于缺乏预控管理的目标,缺乏实现目标的保证措施,或目标与措施都有,但落实不力,形同虚设。
事前管理是主动的、积极的管理,是能够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的预见,并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的管理。譬如,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重点的目标管理体系;建立以合约管理为纽带的项目管理体系;建立以分层管理分级控制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以量价分离为根本的成立控本制体系;建立工程项目的投标评审与合同评审体系;建立投资项目的前期调研、专家论证和评估制度与体系;建立对工程项目垫资、担保的风险论证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各业务职能部门的作用,尤其先提出意见,然后领导决策等。只要能把上述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则可以防患于未然,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把失误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从核心创新之——积极推进适度集中、联动发展
竞争性市场机制之中,组合拳是关键的竞争策略。资源分散表现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上。在企业内的同类型专业企业在各子公司水平重复设置,这样结构趋同、业务趋同、目标市场趋同,公司同类资产、人才、设备被分散在不同部门,不但造成财力、人力等资源严重浪费,更不能形成合力发展规划优势。在无形资源上,企业品牌是几代人共同创造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