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西医护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医护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医护理论文

第1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况判决利益衡量行政诉讼

一、从一个典型案例说起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2004]皖行终字第51号行政判决书:2001年8月,被告歙县人民政府与第三人黄山徽兰房地产开发公司签定了《小北街改造项目协议书》。2002年8月,第三人以(歙)房预售证第005号预售许可证向社会公开预售上述协议书项目开发范围内新建房屋。2003年3月31日,位于该改造项目范围内原告张铎所有的小北街15号的房屋(原告持有该地歙国用[2000]字第813号国有土地使用证)被拆除,原告张铎提起要求撤销被告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诉讼。一审法院判决:确认被告歙县人民政府以《小北街改造项目协议书》形式规划、管理和利用小北街15号地的行为违法,责令被告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判决理由是:虽然被告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和法庭的要求提供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应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依法应予撤销。但由于小北街15号地块事实上已被纳入小北街地段整体改造,且整体改造已全部完成,如判决撤销可能造成重大损失,故应适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8条(以下简称第58条)之规定确认其违法。原告不服,认为小北街地段是商业开发,而非整体改造,撤销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不会给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故不应适用第58条之规定,即以一审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为由提起上诉。2004年7月13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基于同样理由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本案(以下简称为开发案)属于情况判决适用的典型案例,法院依据司法解释第58条,基于对涉案公共利益的保护,对本应撤销的被诉行政行为只确认其违法以保留其法律效力,从而使该公共利益得到保全。但案件的审结并不意味着纠纷最后的尘埃落定,违法的行政行为因为保护公益而逃脱了法律的应有制裁,个人合法利益因为公益的考量而失去了应有的司法救济,司法的公正,法律的威严在个案当中被模糊化。这些也正是情况判决制度自设立以来一直饱受争议的重要原因。本文拟就案中原告个人合法利益保护在实质意义上缺失的现实对情况判决制度中个人利益保护问题予以探讨,以图对个人利益保障这一法律目标在情况判决适用中得以更好实现并有所裨益。

二、情况判决中的利益衡量问题

情况判决制度由日本首创,经由我国台湾承继完善,之后在祖国大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8条中得以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判决,并责令被诉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害的,依法判决承担赔偿责任。”该条规定即是我国大陆适用情况判决的法律依据。情况判决是指依据一般行政法治规则,被诉行政行为被确认违法就应当予以撤销,但基于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的考虑而只判决确认该行政行为违法而不予以撤销,同时责令被诉行政主体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赔偿原告因该违法行政行为受到的损害的一种判决方式。其本质即在于对一个本应撤销的违法行政行为,由于考虑到公共利益只确认其违法,而继续保持该行政行为效力的判决方式。根据司法解释第58条之规定,我国情况判决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第一,涉案行政行为违法,依法应予撤销。第二,如果撤销该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利益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动力,决定着法律的产生、发展和运作,而法律的基本功能之一也在于对各种利益进行平衡和协调。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时代里,利益冲突已经构成了社会常态。当利益冲突所引发的纠纷推列到法官的案前时,依法对所有涉案利益进行衡量、取舍和协调就成为纠纷解决不可缺少的司法历程。在情况判决当中存在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现实冲突:一方面是如撤销被诉行政行为,涉案公共利益可能会遭受重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如不撤销被诉行政行为,涉案的个人合法利益则不能得到本应有的保障。由此,作为法解释方法的利益衡量原则在情况判决的适用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需要衡量撤销或不撤销被诉行政行为,给公共利益带来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涉案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进行衡量,而后者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各种合法利益的是法律追求的目标。由于情况判决“承认‘违法却合乎公益’的情况的存在,而使得公益判断脱离法治主义的束缚,极端情况下有可能沦为行政机关乃至司法机关的独占与恣意”1.从而也为涉案个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更大显性或隐性的威胁和损害。同时由于公共利益自身固然的抽象性,以及法律对其“重大”程度判断标准规定的模糊性,决定了情况判决在把法院推到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裁判者”的位置,留给法官颇大的自由裁量空间的同时,也给留下了诸多的技术难题,造成法律实务中个人利益的在实际意义上的沦丧的现象屡见不鲜。故此,情况判决适用条件得到法律和法理学家的众多关注。而在这当中对个人利益的衡量与保护则成为关注的焦点。

三、个人利益是利益衡量中的独立因素

情况判决中当事人利益保护不仅仅在于获得事后赔偿,还包括是否适用情况判决的选择判断过程中,也就是选择适用情况判决的利益衡量过程中不单单考虑公共利益,而要考虑一切应考虑因素,把个人利益加入对利益衡量的序列当中。

公共利益不应该是情况判决中利益衡量的唯一因素。现代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和冲突两个方面,个人利益至上或公共利益至上的绝对主义都是非理性的。公共利益也并非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就某种层面上讲,公共利益只不过是每个具体的个人利益中具有共性的那部分的总和,其源于个人利益而又独立于个人利益。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体时空之下,两者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无可置疑,“大公无私”、“以大局为重”的精神理念,仍是我们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所倡导的主旋律。公共利益至上的观念在我国有更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积淀,对我们的法官影响也更深。以保护既存的公共利益为立法初衷的情况判决制度的设置,不能不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然而诚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只能是体现一种道德上积极的观念,从法律公平和正义的角度看,却未必可行。”1

国家的存在、法律的设置,从根本目的上来讲是在对个人权益的实现,从而个人权利以及其后所隐含的个人利益应被作为公共权力的起点和终点,这是逻辑上的必然。如此一来,如果我们单纯以公共利益为理由来否定个人利益,不仅会损害个人追求利益的积极性,进而导致社会利益总量的下降,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国家和法律的异化。

情况判决即是以利益衡量之法解释方法来解决行政争议的判决。利益衡量在行政个案中的最大意义在于当涉案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尽量地在二者之间寻找到妥协的方案,在确保优位利益的同时把让位利益的牺牲程度降低到最小限度。也就是说,“利益衡量的结果应使各种利益尽可能的最大化”。2而就笔者的理解,利益的最大化应指的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把它放在情况判决中利益衡量的领域上来讲,也就是要求利益衡量的结果选择,应以衡量对象对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增进的增进量或减少社会整体利益损害的减少量的大小为依据,而不能简单仅因为是涉及到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就忽略对个人利益的关注。

基于此,笔者认为公共利益至上的绝对主义是极不适当的,在公共利益并不存在恒定的优位位阶,它并不能够独立成为否定个人利益正当的、充分的理由。因此,“在特定条件下,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利益应当优先得到保护,但在一般情况下,法院应当通过利益衡量来确定优先保护国家利益还是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的时候,也应当予以保护”。3这也就意味着,情况判决之所以对公共利益予以倾向性保护,并非在于或仅在于公共利益的性质,而是基于某种衡量之后的一个选择。

个人利益应纳入到利益衡量的序列当中,关注个人利益是选择适用情况判决的重要因素。我国情况判决制度法律规定中对公共利益的损失程序判断标准未作明确规定,不能不说是立法的一个缺憾。之所以对公共利益损失程序的判断标准给予关注,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司法解释第58条对情况判决限制以“将会给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这另一前提条件,这当中有个不言自明的暗示:如果该损失未达到“重大”之程度,则不得适用情况判决。同时《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9条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判决撤销违法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在判决撤销的同时,可以分别采取以下方式处理……”比较这两条司法解释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对公共利益所造成的损失是否达到“重大”之程度,是否撤销被诉行政行为,是否适用情况判决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二,情况判决实则是对宪法共同所保护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进行衡量之后的结果。而从逻辑上讲,“衡量”应该是双方或多方之间相比较的过程。如果缺乏相应的参照标准或衡量对象,所谓“衡量”也只能沦为单方面的意志判断。或许我们可以从抽象的层面,用比例原则对以“公共利益”或“公共福祉”为理由限制个人合法权益的情况判决予以拘束,但如果缺失具体、客观层面上的规制,情况判决的适用则可能因全系于法官的主观价值判断,缺少一般的根据而难免会落入脱离法治的窠臼;其三,公共利益的抽象性决定了在公共利益界定方面存在着必然的自由裁量空间。这即意味着我们只能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衡量过程中进行客观规制,才能真正在防止情况判决的被滥用方面有所作为,以保护个人利益不受看似合法却实则违背立法意旨和立法精神的伤害;其四,公共利益与人个利益是行政权力运行的并行目标,任何偏废与立法意旨都是相违背的。由此情况判决在同受法律保护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所采取的妥协方案应是对二者进行“衡量”而非“取舍”的结果。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是性质不同,二者难以进行直接的比较,所以确立一客观标准具有了重要的意义。由此看来,对情况判决中涉案公共利益的损失程度这一客观适用条件的判断标准予以明确的规定,是严格情况判决适用条件,更好实现情况判决制度立法意旨的关键步骤之一。

对公共利益损失程度的判断,日本和我国台湾均以“考虑原告所蒙受的损害的程度,其损害的赔偿或者防止的程度及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情况”(日本《行政案件诉讼法》第31条)、“经斟酌原告所受损害、赔偿程度、防止方法及其他一切事情”(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第198条)作为利益衡量参照的标准,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即在我国情况判决的适用条件或法律适用过程当中,应把原告方的个人利益纳入到利益衡量的过程当中,考虑原告方所受的损害程度、其损害赔偿或防止的程度及方法等一切因素。一方面是为规制情况判决制度的滥用,另一方面则是对情况判决中的个人利益予以应有的关注和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衡量比较的过程当中,应该杜绝单纯以经济效益为取向,去追求利益衡量所谓的“利益最大化”。首先,公共利益包含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等多方面的内容,法律的尊重、法治的维护也是公共利益内容之一。其次,单纯以经济利益为衡量标准会造成法律价值的扭曲,在一个以经济效益为取向的分析方法中,由于政府“实行程序所花费的成本,比私人因此所得到的利益更为明显可见,而且政府的负担是较不可避免的……从而(使)不可避免的行政成本重于个别程序保障所导出价值,而使程序的保障相形之下被牺牲”1,而最终导致“原本应该受到正当程序条款保障的私人,反而失去践行程序的权利”。2即如果单纯以经济效益为取向,去追求利益衡量所谓的“利益最大化”,很容易会造成近乎所有的衡量结果都对政府有利,而使得个人合法的利益在实质意义上被架空,从而使情况判决沦为法院对剥夺个人合法利益行为正当化的手段,最终落入司法恣意的窠臼。故此,我们在进行利益衡量时,应对其适用的范围、必须考虑的要素作更为严格和周全的设置。这当中有学者认为“如果个人利益因为涉案行政行为的撤销,也可能造成重大损失时……也应该适用情况判决”3的观点,就是单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理解“利益最大化”,从而扩大情况判决适用范围的典型表现,笔者认为该观点值得商榷。至于涉案第三人的利益损害应如何处理,因属于另一层面的问题,在这里不作深述。

四、结语

回归到“开发案”中,可以认为本案之所以适用情况判决,并非仅因为“小北街改造”这一开发项目是属于“公共利益”,而是经过衡量该公共利益“如判决(被告行政行为)撤销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之后所作的法律适用。我们姑且不论本案中对该“公共利益”的界定是否合适,纯粹从法律适用的逻辑这一点上来看,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该案的判决结果无疑是正确的,由于法律规定缺失,法院在处理过程、判决理由中没有交代个人利益在利益衡量过程中的作用。

对公共利益损失是否“重大”的标准的界定是“开发案”审判应考量的焦点所在。然而一审过程中法院的判决理由只列举了“小北街改造”这一开发项目是属于“公共利益”、“如判决(被告行政行为)撤销可能造成(该公共利益的)重大损失”,但对该可能损失程度之所以能够界定为“重大”的参照标准和论证过程并未作以说明。二审中二审法院认同该理由成立但同样也未对此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在目前,对这个标准的把握和过程的论证,我们只能冀求在法官“心证”过程中能够存在并得以良好的运用和运行。这固然是我国行政审判书本身的沉疴所在。而笔者认为,由于公共利益本身固有的抽象性,出于对个人利益保护之目的,应该更多地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衡量标准中注入更多的客观因素,把个人利益纳入到利益衡量的序列当中,明确利益衡量应考量的因素,以图缩小法官在情况判决中可以自由裁量的空间,为情况判决立法初衷的正当实现提供更多更为务实的保障,而把它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途径。

1「中国台湾翁岳生主编:《行政诉讼法逐条释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562-563页。

1甘文:《利益衡量与司法审查》,《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03年第2期,第144页。

2甘文:《利益衡量与司法审查》,《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03年第2期,第156页。

3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1叶俊荣:《环境行政的正当法律程序》,自印本,1997年版第79页。

第2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摘要】重视医护之间合作的文化建设可保证良好的医疗质量,降低医疗纠纷和减轻医疗费用。同时对于维护手术室的正常秩序,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具有积极的协调和推动作用。

一、影响手术室医护合作的常见原因

1.1缺乏沟通医生与护士之间的冲突普遍是缺乏沟通,互相之间不了解,甚至产生误解所致。手术室的满意度在医院中常处于医技系统的中下水平,主要是病区的医务人员认为手术室的工作人员态度上有些傲慢,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强调客观原因,与临床配合不好等问题。

1.2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已成为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谢辛尔报道,国内外对职业压力的研究证明: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身心的紧张性反应,如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可能会出现对工作的厌恶,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工作成就感。手术室的手术时间长短不一,病情变化复杂,如果护士配备不足,超负荷工作,没有时间与患者和医生沟通,则会出现护理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护士和医生难以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

1.3护理技术与知识的发展滞后手术科室新技术、新项目及大量手术设备的引进与开发,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目前国内缺乏正规的手术室护理培训,造成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或协调能力不高。护理的发展已远远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部分护士局限于“传递器械”,无进取心,无法与医生新知识同步,影响双方的合作。

1.4角色期望医生对护士的角色期望:(1)术前准备用物齐全,确保手术顺利进行;(2)熟练的技术操作,敏捷、主动配合手术,熟悉手术步骤,提前准备好物品;(3)具备综合科的工作经验,具备应急能力。护士对医生的角色期望:(1)手术操作规范;(2)尊重护理职业;(3)关心、支持护士的工作。当彼此的角色不能满足时,会产生冲突,发生问题互相推卸责任。

二、密切医护合作的方法

2.1培养良好的团队工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一种合作精神。

团队精神依靠的不是单个人的强干精明,而是群体的合力。当新的理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之后,在医疗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使医务人员有“一脚踏在手术室,一脚踏在法院”的感觉,在积极为患者手术的同时必须密切合作,为可能的医疗纠纷寻找无过错的证据。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护理工作越来越成为一种协作的过程。医生和护士的服务对象都是患者,工作目标都是为了解除患者的痛苦。医护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2.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室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应及时与手术医生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根据医生的需要准备物品,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将手术医生的习惯记录入医生档案。增进护士之间的交流,定期将手术医生改变的习惯通过晨会让所有的手术室护士都熟悉,以免在配合时出现不熟悉的现象。护士应将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患者的情况与医生回报,正确查对,以免出现差错。

2.3术前访视和术后回访的必要性开展术前访问,手术前一天手术室护士带有术前访视单及所需手术、麻醉方式的图片到病房,面对面的直接与患者交流,沟通,要求有丰富的各科手术知识,还要有交流技巧。手术结束后的第三或第四天,再进行术后回访。通过术前访视和术后回访,可以发现许多潜在的护理问题。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医生和病房护士沟通,使手术前的准备更加充分,也促进了手术室护士临床专科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强化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开展,体现了人文关怀护理理念,对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也起到重要作用。

2.4提高手术室护士业务素质手术室护士在业务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护理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基础,促进技术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鼓励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参加“自考”、“远程网络”等各类考试,鼓励参加全国的护理会议和手术室学术会议交流。当开展新技术及重大复杂手术时,参加医生的会诊讨论,请医生就新技术进行一次专题讲座介绍国内外开展情况,本科开展此项业务对护理的要求,使大家全面了解。必要时送护士进修学习。

2.5保持医护记录的一致性手术护理记录单以前常出现医护记录不一致的情况,现手术室护士每次在记录时先与医生确定记录内容再记录,并建立监督机制,以确定记录的正确性。医护记录的一致性有利于医护记录的相互监督,避免漏记、错记,使不一致性得到及时修正;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书写水平;有利于医护沟通,减少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6强化安全意识及服务意识,确保手术安全由于手术风险大,患者及家属期望值高,现阶段患者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增强等因素,特别需要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同时培养手术室护士无私奉献、忘我牺牲、救死扶伤、任劳任怨的职业道德,以确保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晓莉,吕海燕,李曙光.医生和护士对医护合作所持态度的对比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66.

第3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在现阶段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与患者仅作为两个独立的群体而存在,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从而造成了在某些方面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误解,从而使得医患关系不良。部分医疗单位仅以营利为目的,缺乏一定的公益心与同情心,致使在医疗过程开展中,没能切身体会到患者的感受,从而造成不良的医患关系。而就患者而言,当其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存在一定的误会时,其采用的方式不是合理地进行沟通,而是采用较为极端的方式进行解决,这一方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困扰,还会对患者自身的病情造成影响。

2患者对医院信任程度的减弱

由于相关医疗单位自身行为的不规范以及舆论的过度描述,目前患者对于医院的信任程度直线下降。患者将去医院就医当作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进行实施,甚至有些患者不顾自身病情,也不愿前往医院就医。在医护过程中,正常的医护环节在患者眼里,也是医疗机构在想方设法赚取利益。这都是信任度不良的表现。

3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要点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是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过程中,政策制定与实施部门、医院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本身都应做出改变,为医患关系的改良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从医疗护理服务理念的转变、有效沟通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医疗体系的不断晚上等方面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要点做出了探讨分析。

3.1医疗护理服务理念的转变在医疗护理服务中,良好的、先进的服务理念是医患关系能够得到有效改善的保证。在护理服务中,工作人员应该切实从自身服务力度出发,改善对待患者的态度,真正将护理的过程当作为别人服务的过程,从而用自身的态度化解医疗过程中较为僵化的医患关系。另外,理念的转变也在于医院开设目的的转变。医院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盈利,更在于救死扶伤。医疗单位切实改善自身的行为,也是医患关系得到提升的重要部分。

3.2有效沟通体制的建立医疗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缺乏是造成医患关系不良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有效的医患沟通体制应该得到建立,工作人员在医疗行为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解释清楚自身行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让患者真正感受到自身在服务过程中的用心,从而起到沟通的作用,以改善不良的医患关系。

3.3社会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医患关系长期无法得到实质意义上的改良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医疗体系的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社会医疗体系进行改革,将更多的公益性质引入到医疗体系中来,从而代替其盈利性质。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做出合理的管束与监控,防止以单纯盈利为目的的医疗行为的出现。"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制定部门应该切实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善医疗体制,从而使医患关系紧张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4结语

第4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汲取中医护理、西医护理、新兴边缘学科的护理研究之长,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结合中医基本理论与方法,实施保持和增进人类健康的护理过程。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飞速发展的需要,其发展的可行性及策略,主要从以下几面进行探讨。

1 中、西医护理学的特点

1.1 西医护理 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三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理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护理操作技术更为科学、规范、实用,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科学。系统化整体护理成为现代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是把服务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去考虑人类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通过护理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直接服务于整体的人。但西医护理,大多采用对症护理,即见效快,疗程短,但难免有副作用或不可避免的损伤;西医护理在康复、强身、健体等方面也应充实和发展。

1.2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理论和方法。

1.2.1 中医护理的原则 (1)扶正邪:护理的目标是增强人体的防御能力,去除致病因素。(2)标本缓急:急则护标,缓则护本。(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视临症表现施护症候相同,护理方法一样,症候不同,护理方法不同。(4)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预防为主,强调观察病情,防止发生并发症。这些理论与方法正是整体护理要纳入的重要内容。

1.2.2 中医护理的特点 (1)整体观:中医理论以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对待人体和疾病。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经络将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体现脏腑之间,脏腑与各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尤其是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论,表明人与所处的外部环境,又是一个整体。外界的各种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生理与病理反应。因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情绪变化都与健康有关。所以,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不谋而合。(2)辨证施护:根据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的理论与方法,确定实施护理原则与方法。总之,中医护理在饮食、运动、睡眠、心理护理等健康养生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

但长期以来,大量的中医护理经验和方法,一直散在于各种中医古籍之中,虽然也出版了许多中医护理书籍,但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护理操作程序,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如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进一步规范化,在继承传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科学的、实用的内容来充实自身,不断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1.3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护理学,其特点是:它从人体与自然界的整体观、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医学模式相结合,开展以人为中心的中西医结合系统化整体护理[1];在护理理论上,中西医汇通,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护理理论,丰富中国护理学的内涵;在护理实践上,西医的先进护理技术与中医的辨证施护相结合,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为服务对象解决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的实际需要。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进而相互学习,吸取两者之长,确定两者结合点,从而融会贯通,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它不同于中医护理现代化,更不同于传统中医护理。它是医学新理论的真正结合,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转贴于

2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的可行性

2.1 中医护理观符合现代护理模式,奠定了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结合的基础 整体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生理-生物-社会-心理的整体护理观念,并进一步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相吻合[2]。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是将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西医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进行辨证施护及护理效果评价。

第5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我院从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应用蓝光照射配合中西药口服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43例患儿。男81例,女62例;发病年龄为生后24h~25d;其中有67例足月儿,27例早产儿,8例过期产儿。其原发病因分别为新生儿窒息53例、新生儿败血症38例、新生儿肺炎41例、新生儿溶血症11例,均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除对因治疗外,均用蓝光照射配合中西药口服治疗。

2治疗

2.1蓝光照射治疗

蓝光箱子,使用波长为420~470nm的蓝光荧灯进行治疗。在箱内加2/3的水(必须是蒸馏水),将水的温度恒定在30~32℃,湿度控制在55%~65%。灯管的患儿的距离为35~40cm。对于烦躁不安的患儿在放进箱内之前,可给予镇静剂。待光疗箱的温度预热之后,便打开蓝光灯,将患儿放进箱内,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呛奶、溢乳后窒息)。照射时间12h/d,一共治疗3~6d。

2.2口服妈咪爱

患儿在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妈咪爱(枯草杆菌二连活菌颗粒)口服。

2.3中医治疗

退黄汤是我院中药房煎制的,100ml/包,其组成的成分包括:茵陈10g,栀子3g,大黄3g,黄芩6g,白术5g,茯苓5g,甘草3g,泽泻5g,将这些中药水煎内服2次/d,通常7d为一个疗程。

3疗效标准

患儿在接受治疗7d之后,显效:黄疸现象明显的消退、精神好、吃奶好,经过皮肤测定胆红素值<119.7μmol/L;有效:患儿的黄疸现象大部分消退、精神较好、吃奶较好,经皮肤测的胆红素值为119.7μmol/L~171μμmol/L;无效:黄疸并未明显的消退,且病情有所加重,经皮肤测得胆红素值>171μμmol/L。

4结果

本组的143例患儿中显效129例;有效11例;无效2例。

5观察与护理

5.1光照疗法的护理

第一,用黑布、黑纸遮盖眼睛及,放入箱内。第二,箱内温、湿度要适宜。第三,每1~2h测体温1次,腋下温度超过38℃时,应调节箱温。第四,照射期间注意观察患儿精神、呼吸、脉率、黄疸等,若见烦躁、哭闹、发热、皮肤花纹等应查找原因,及时调节箱温或停止照射。对由不适应环境引起的哭闹,可给予触摸皮肤,以满足其生理需要。第五,多喂糖水,以防脱水或电解质失衡。第六,注意观察大小便性状及数量,因光疗患儿大便可见绿色或棕色稀便,尿液色深。第七,蓝光灯管若为单面,可每2h翻身1次,以提高疗效。第八,详细记录照射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若累计使用1000h,应更换灯管。

5.2生命体征及精神状态的观察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精神萎靡、吸吮无力、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处理。

5.3皮肤颜色观察

记录婴儿出生后即应密切观察皮肤黄染情况,注意出现的时间、加深的速度、黄染的程度、消退的时间、是否有退后复黄的情况,以利于及早明确黄疸的性质。并应注意必须在自然光源下观察黄疸。黄疸最早发现于巩膜,再见于皮肤。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5.4大小便观察观察

记录患儿粪便、尿液颜色及量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大小便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5.5喂养护理

母乳性黄疸者,嘱暂禁母乳,给予人工喂养。同时对其母亲用茵陈、金钱草、车前草煎水代茶饮用以清热利湿,且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煎炸之品及生冷、发物。患儿应多饮水,以利小便,使湿热随尿排出而达退黄目的。

5.6健康宣教

大多数新生儿家长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思想上不够重视,要向家长讲解黄疸原因及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措施,严重时可引起核黄疸,致婴儿死亡,取得家长信任,保持良好医患关系,他们会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婴儿的观察、治疗和护理。部分家长因不赞成继续使用而中断中药治疗,经调查询问,个别家长认为效果不明显,另有家长认为喂患儿中药苦而拒绝坚持下来,说明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

第6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论语》:互文性理论:不同译本

一、《论语》及其不同译本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其思想和学说也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不只在中国被奉为经典之藏,在世界上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有很多不同的译本。在《论语》的诸多译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861年的理雅各译本、1898年的辜鸿铭译本、1938年的林语堂译本、1950年的庞德译本、1996年的韦利译本、1998年的安勒哲与罗思文译本等。这些译本都对于《论语》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中,理雅各的译本有着最高的影响力;在中国人中,则数辜鸿铭的译文最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将用互文性理论对他们的英译本进行分析。

二、互文性理论与翻译

互文性,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瓦于1969年提出,又称“互文本性”,“文本互指性”。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变形。在特定的文本中,总能看出其他的文本的端倪,比如题材、语气、篇章结构等,甚至包括文本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等精神内涵。简单来讲,“互文性”理论消解了作者的中心地位,新的文本不是作者凭空创作出来的,而是读者与其他文本及其所包含的世界进行思想碰撞,吸收,融合之后创作书写出来的。这也为读者的创造性阅读和书写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在翻译领域中,在作者、读者、文本及文本包含的世界之外,还多出了一个译者的元素。所以,翻译实践也是译者与作者、读者、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形成的一个选择与吸收、创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期间不断出现某种意义的无限补充、替换、增殖,甚至是不同程度的误读,形成一种“增益”或称“添补”的互文性转换活动,是合阅读与阐释之力造就的一种语言转换的实践活动。

在这种翻译实践活动中,互文性体现在三个环节上。译者首先是作为读者对原文本进行互文性阅读和理解,这是接受理论或文本的体现;接着,译者作为阐释者对文本进行互文性阐释,对文本的阐释要求阐释者自觉地、在更高的水平上运用互文性知识对文本进行解释;最后是译者作为作者对文本的互文性书写。此过程中间包含了不同的世界和文化背景,有时译者会做出主体性选择如“文化误读”和“文化过滤”等。

三、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的翻译比较

理雅各和辜鸿铭都有着深厚的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汉英两种语言的功底,这充分保证了他们翻译中国儒家典籍的水准。理雅各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汉学家,对中国古典经典著作的研究功底深厚,翻译了很多中国古典巨作。他以“忠于原作”为己任,翻译作品力求忠实于原文。辜鸿铭是我国清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大家,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对英语的造诣甚至令英语本族人仰慕。他所译的《论语》、《中庸》,译文“别出心裁,只要可能,一概不用中国人名、地名”。为了使内容和思想易于被西方理解和认识,还广征博引西方的名句、典故参证注释,以“勾起读者原来的思路”。因此辜鸿铭的译文在欧洲广为流传。由于两人背景不同,翻译风格迥异,所以本节将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对他们英译本中的几处进行分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里雅格:The philosopher Zengsaid,“I daily examine myselfon threepoints:——whether,in transactingbusinessfor others,Imay have beennot faithful;——whether,n inter-course with Mends,I may have beennot sincere;——whether I may havenot mastered and practiced the instruc-tions ofmy teacher”

辜鸿铭:A disciple of Confuciusremarked,“I daily examine into my per-sonal conduct 0n three points:First,whether in carrying out the duties en-trustedtomebyo thers,Ihavenot failedin conscientiousness;Secondly,whether,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Ihave not failed in sincerny and tru-stworthiness;ThUdly'whether I havenotfailedtO practicewhatI professinmy teaching,”

这句话中,“子”的翻译应该是一个难点。“子”是中国古人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论语》中出现的“子”大多指孔子及其弟子,如有子、冉子、曾子等。如此多的“子”,对外国读者来说理解很困难。辜鸿铭在其译本中将“子曰”中的“子”全部译为“Confucius”,其弟子则都译成了“adisciple of Confucius”,其他众多人名中,也保留甚少,大都采用了省略或解释的处理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在《论语》中出现的重要人物,他会用西方文化中的相似人物来诠释。例如,他把颜回比作耶稣的门徒圣约翰,注释为“the St.Johnof the Confucius gospel,——apure,her-oic,ideal character,the disciple whomthe Master loved”;把武王注释为“thewarrior king or the conqueror:the Sol-omon of Chinese history",比作基督教文化中的所罗门王,等等。辜鸿铭采用这种翻译方式旨在凸显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共性,而这种对中西两种文化共性的寻找就是互文性的一个表现,在目标语文化中寻找互文标记,利于读者产生共鸣。而这里,里雅格将曾子译为“The philosopher Zeng”,也是试图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

从译文的结构上来看,理雅各是完全忠实于原语的语段模式直译,体现的是和源语的互文性。而辜鸿铭则采用英文中“概括一具体型”的语篇结构形式,即以一个语言成分为主干,带有若干个附属成分,主干与附属成分之间由一定的逻辑关系相连。这样的结构适合西方人的思维路线,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所以这里体现的是译者在做阐释时的译文与目标语的互文性。

2.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而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5》)

理:Thematersaid,“MaynotShunbeinstanced,Havinggoverned effici—ently with out exertion? What did hedo? He did nothing but gravely and re-verently occupyhisimperial seat,”

辜:Confucius remarked,“The an-cient Emperor Shun Was perhaps theone man who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the principle of nongovemment,Forwhat need is there really for what is cal—led govemment?A ruler needs only tobe earnest in his personal conduct,andto be have in a manner worthy of his po-sition,”

“无为”,从道家的思想来说,意为人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儒家的“无为”强调“德治”,尧舜的德行齐于天,其德如风,能够自然而然的感化百姓,自然以治天下。二者的“无为”并不相同。理氏的翻译是对原文的直译,偏向道家的“无为”概念,是对儒家精神的一种误读;而辜氏译文是通过对爱默生的作品《English Traits》中的“non-govemmentand non-resistance”感悟后译出的,对于舜的“无为而治”解释得比较贴切,对舜的形象刻画也较符合儒家统治者的理想形象。两位译者对“无为”理解的不同及二人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两人译出的结果不同。

3.…千乘之国……。

里:A kingdom of a thousandchariots

辜:A State of even the first-ratepower

“乘”的读音是sheng,指的是古代用四匹马的车。在古代,一个国家拥有的战车数量是衡量其实力的重要标准。从互文性来看,两位翻译大家在原文本的理解上和阐释上都是准确的。辜鸿铭采用了归化的方法阐释原文,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里雅格则采用异化手法将其直译为“athousand of chariots”,让目标语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两人无论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在这个关键词的理解和阐释上都体现了它与源语文化的互文性。

第7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对医学护理学专业而言,毕业论文是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规划的主要组成内容之 1。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应用医学护理学及 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思维认知方法对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高学生参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积极 性,增强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毕业论文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考核依据。因而, 对毕业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并实施改革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1.1毕业论文相关知识欠缺

 

多数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是首次接触毕业论文,在这之前他们从未受过相关的完善而系统的写作训练,致使不少学生一时 无所适从。而且,医学护理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通常在 进行临床实践实习的前期,而这_时期通常正是重要的专业课 学习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又面临着各种考试以及就业 单位的种种考核等实际问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地 研究和准备毕业论文课题的设计。

 

1.2教学管理质量有待进_步提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呈膨胀性发展,学生数量增加迅 猛,而相关的管理人员有限,管理水平又参差不齐,面对各种变 化的新情况,不能与时俱进地迅速做出应对。南阳理工学院作 为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学科门类较多,各学科对毕业论文的 要求大多不同,这给管理工作更增添了难度。而且,个别管理人 员办事推诿、拖拉、不负责任,导致教学文件不能迅速有效地传 达到指导教师手中,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及时,对学生完成毕业 论文影响较大。

 

1.3指导教师投入精力有限

 

由于学生数量猛增,师生比例存在着严重的失调现象。就 我院医学护理专业而言,每位指导教师带有十多个毕业学生, 而且多数教师都承担有大量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投入指导毕业 设计的精力明显不足。个别教师对工作相当不负责,甚至有的 教师连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没有仔细地审阅,致使论文中出现大 量的低级错误。在开题和答辩时,_些教师既不提问也不指正, 或者教师自身的知识面较窄、知识层次较低,这些问题的出现 也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严重下滑。

 

1.4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

 

毕业论文设计时期也是教学管理上相对松散的时期,尽 管这段时间事情比较多,但教学内容的时间性要求不像课 堂教学那么严格,这使得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对自己 放任自流;有的学生文字表达和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却不虚 心请教;有的学生不拟定提纲,写论文时东一句、西一句,不 能合理、正确地描述课题内容和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实践工 作。

 

2论文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

 

为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 管理,笔者设想构建出一套包括4个层次(教师一专业系一学 院一专家组的动态管理模式,并从我院医学护理本科毕业设 计开始实施,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指导教师及院系之间的协 调与监管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体系流程详见图1。从图 中可见,监控体系主要包括论文选题与设计、设计的实施与督 查、成果评估3个核心环节,过程严谨,工作量饱和。各环节的 具体特征如下。

 

2.1.1论文选题与设计这一环节从临床实践前4周开始进 行,采取“题目公开、双向选择、院系调控”的方法,指导教师结 合临床实践需求、医院实际状况、科研项目、教学改革与管理、 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等情况设计题目,题目要求本着目标明确, 难易度适中,可控性强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结合具体临床实践。 既可以由导师亲自设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所查文献资料等自己进行选题,选题可全方位、多角度涉及。设计完毕的课题由导师汇总至系里,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对 每一个课题进行“盲审”,包括题目的方向、深度、广度及工作 量等,对不合格的课题坚决予以退回,要求重新修改完善直至 达到标准要求。最后,由系审核评估小组将合格的课题送交学 院教学督导小组,后者对所选课题进行总审把关后,上网公 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环节要有一个发动宣传时期,针 对全系护理专业将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全体学生,邀请经 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写作和培训指导,从而使护理专业学生了 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 研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其求知欲和科研兴趣。还应组织指导 学生阅读专业刊物,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并向学生 介绍成功者的典型事例,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最后,将选题表 和任务书分发给每位学生,并要求其撰写课题大纲并将选题 表和任务书填好,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修改后再将以上材 料返回给所指导的学生,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参与到临床实 践之中。

 

2.1.2设计的实施与督查这一环节是完全的动态流程,从资 源的合理组织(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应用相关的实验设备、收集 病例、论文的设计规范等)到设计任务的完成,涉及的各种相关 表格和项目的填写,学生是主要实施者,指导教师负责指导、解 惑和把关,学院督导小组进行全过程监控。

 

学生根据课题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仔细规范地收集病例,分 析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其中病例的收集是关键,要尽可能多 地去收集病例,对所收集到的病例要尽可能详细地进行记录, 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对患者的姓名、性别、 年龄、职业、籍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种阳性和阴性体征、 诊断或印象及治疗处理意见等都要做到认真、仔细地记录。在 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和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并在导师的指 导下做好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开题报告撰写完毕,由系审核 评估小组再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特别是 对开题报告中相关内容的创新性进行严格评估。评审完毕,将 需要补充修改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其根据专家指导意见 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随后,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拟定各周计划 进行前期具体的课题设计工作,主要涉及细节方面的完善等内 容。

 

学院督导小组要严格进行监督管理,包括严格执行教 师和学生的考勤和请假制度。督导小组应定期聚会,反馈意 见,提出建议,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对学生在临床实践中 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心理问题更应该特别关注,确保学 生安心顺利地进行临床实践和毕业课题设计。为保证毕业 论文保质保量地完成,根据周进度计划表,要在中期进行一 次全面系统的检查工作,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 和通报,多方沟通以确保问题通过最有效的途径得以迅速 解决。

 

临床实践后期,要求学生抓紧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并深入 总结探讨,将所遇到的具体情况随时和导师沟通交流。待论文 写作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特别仔细地去审核其中的关键词、统计 数据表、图表、参考文献等相关内容,注意其中的规范书写方 式,避免学生养成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写作习惯。随后,进入到毕业论文的结题审核和专家评定阶段。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 家进行严格仔细的审核评定工作,在选择专家时,必须邀请课 题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组的成员不得少于7人,其中校 外专家不少于2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不少于5人,专家 评审小组的主席必须是取得教授或主任医师职称的人员。毕业 设计的实施与督查这一环节是毕业论文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环 节,整个过程大约历时18周。

 

2.1.3成果评估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包括:毕业论文设计过程 中临床案例收集、整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方案和 结构的合理性、创新性;独立工作能力;文字综合表达能力的 准确性、规范性;图表的美观和质量;整个设计写作过程的工 作态度。其中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的意见各占20%,答辩小 组意见占60%。答辩内容包括个人对论文的设计撰写的全过 程、遇到的难题及解决办法;论文形式的规范性以及内容的质 量高低;论文答辩过程中回答问题的严谨性和正确程度等。由 答辩评委会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分别打分,最终得 出平均答辩成绩。综合导师和评审小组成员给出的成绩以及 最终答辩成绩,得出综合成绩,并经学院教学评审委员会进行 最终审核和验收后,将成绩在网上进行公示,并以此来评估导 师教学和学生培养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对于特别优秀的毕业 论文,由学校推荐并提供经费在相关专业期刊发表,为提升专 业品牌和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做贡献。同时,对毕业论文的作 者及其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 在全院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毕业设计成果评估这一环 节大约历时 2 周。

 

2.2建立学生论文意见反馈统计数据库

 

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之后,根据我院护理专业本科生 培养计划和相关文献资料,设计一些调查问卷,如调查学生对 毕业论文的认知和态度,包含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写作态 度是否认真等多个选项以及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中、后期 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议的解决办法等。前者可以采用半 开放问卷,而后者可采用开放性问卷,允许学生自由回答。通过 发放调查问卷,再次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真实而 充分地反映撰写毕业论文是否在学生中起到积极的效果,另_ 方面,也可以从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地探索研究, 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之后的毕业生论文设计的顺利进行做 更为完善和充分的准备。同时,将这些调查资料建立数据库, 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既可以在整个学院内部之间进 行有效交流,也可以在兄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以实现成果和 经验共享,为整个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做出贡 献。

 

3结语

 

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上述改革,建立有效的动 态监管体系和积极的反馈途径,护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 质量较以往有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答辩的问题较为重视,答 辩的准备也比较充分。同时,其论文写作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 步,在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科研设计、实验要素、科研 资料、统计学处理、参考文献引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 体会。通过这一创新改革,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撰写毕业论文的任务,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创作和科研的热情,增强 了导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 作,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大学本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和任务。

第8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在中医学范畴里,病理状态是一组症状和体征,中医称之为‘证候’”,“中医的临床证候是以脏腑(局部器官)病变为中心,同时注重全身状态的辨识”。为使中医学的表述比较符合现代的习惯,笔者曾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概括为“状态医学”[1]。“状态”是中医对“证”的描述,“病因病理”是西医对“病”的描述,两者不同的表述方式构成了人们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两种不同方法。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作为中医的状态医学理论及其诊疗方法的特殊规律,决定了它在临床上的独立地位。

1 中医的状态与西医病因病理的关系

中医的状态与西医的病因病理是整体综合反应与局部病灶的关系,它们在临床上有以下不同表现:(1)状态与理化指标不一致。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临床上可以见到虚寒和虚热两种状态[2];持续高热?1~2?周的病人,可以见到持续寒冷的状态[3]。(2)器官组织的各种理化检查未见异常,临床上可见多种状态失常。例如脾虚证、肾虚证、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胆湿热证、湿痰(二陈汤)证等等。(3)局部器官患病,代偿功能正常时,病人全身状态可以正常。例如部分乙型肝炎病人、肾盂肾盏结石病人全身状态可以正常。(4)同一疾病,如肺炎,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全身反应状态相差很大,必须使用不同疗效的方药[4]。中医称之为“同病异治”。(5)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状态,使用同一方药治疗。如冠心病、癌症、肺炎恢复期等3种病因病理完全不同的疾病,在某一阶段可以出现气虚状态:面少华色、乏力少气、纳差、四肢倦怠、舌淡、脉弱,可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这就是中医的“异病同治”。由此可见,状态是病因病理之外的另一类问题。(6)孪生者在遗传和童年生活条件方面,是不同个体最大限度相同的例子。然而同生不同死,且生病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这些事实说明,不同个体自身内部的协调状态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个体内部协调状态的不同,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千变万化的第一内因,也是中医学存在的基础。

2 中医状态的诊断

人体机能状态正常与否的第一个感受者是自我,因此,症状是诊断状态的第一要素,体征是客观依据。由于人体机能状态并非各器官功能的简单加减,因此,现代医学的理化指标在诊断状态时,只供参考[3]。

从上文可以看出,即使是同卵孪生者,遗传和童年生活条件最大限度相同,但在不同个体,其内部协调状态不同。状态不同必然反映在对相同的致病因素有不同的反应。所以,用遗传因素、外在条件和器官病因病理去解释或诊断状态,是不符合状态的多种多样和千变万化的客观事实的。

同一疾病不同时期,状态可能不同;不同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状态。整体状态有病,局部器官可以正常;局部有病,整体状态可以正常。体温测量与人体寒热状态没有必然联系,等等。均证明状态与病因病理是人体疾病的两个不同方面,用于诊断器官病理的理化指标是不能作为诊断状态的依据。

中医状态的诊断,是一种以病人自身感受(症状)和临床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不同状态的区别,主要是依据临床诊疗实践中所见病象,进行深入细致分辨的结果。笔者?1999?年秋诊治?1?例病人,属中医外感病秋燥中的温燥,症见:发热,少许恶寒,咽干鼻燥,干咳无痰,口渴舌干稍红,脉浮数等,更见满面白色细小皮屑。可谓典型之至。如果从病因病理角度,只能归为病毒为害,西医没有应治之法。

状态的诊断,实质是以症状、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与分类。分类的基点是寒热、虚实;分类的目的是区分不同的状态——证候,寻找有效的方药。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平衡和人体与自然界保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一定强度的致病因 素导致了平衡失调,从而出现疾病。因此,中医对人体机能状态的判断有两个基点:(1)偏寒或偏热;(2)太过或不及[2]。所以,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是状态分类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总纲。因为临床上千变万化,数之不尽的各种状态,都是寒热虚实的进一步的具体划分。

中医学中的基本状态约20种,包括脾虚、肾虚[3];常见状态?200?多种[5]。假设人体分为九大器官系统,按排列组合的数字方法计算,人体状态数以万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状态诊断的复杂性。

3 中医对状态的治疗

状态的治疗是人类医学的一个特殊内容。从表面来看,中医药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统医学一样,都是使用天然药物。现实是: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与众不同,疗效在众传统医学之首;中医药不仅对现代临床各科半数以上的疾病有良好疗效,且很多西医难治、不治之病症是中医的优势。

上述特殊和不同的原因在于,中医学的本质是状态医学,其诊断、治疗疾病的角度与西医的病因病理角度是两个不同范畴。

状态治疗的首要特点是:以方治病。这里的病,不是指局部器官的问题,也不是现代病因病理的中心环节,它是全身各器官组织某一时间综合协调的结果,是状态异常,或者称之为状态病,中医称之为证候。这里的方,不是某类药物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针对细菌或某器官的现代病因病理意义上的药物;而是针对人体不同状态确定治疗大法而拟定的处方,中医称之为方证对应,即以特别组成的方剂治疗不同的状态。

状态治疗的第二个特点是随证加减。尽可能使用代表方是中医治疗状态病的基本原则,但原方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准确对应临床上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必须根据具体病证,在某代表方的基础上增减原方的药量,或加减某几种药物。“随证加减”反映了状态的千变万化,提示固定的成方中药制剂,在当今和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会成为中医的主流。

整体与局部并重是状态治疗的第三个特点,但必须强调状态的治疗贯穿始终。例如肺炎病人,不同时期使用银翘散加减、麻杏石甘汤加味、清营汤加减、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竹叶石膏汤加减等等[4]。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功效有很大差别,证明中医治疗是以状态为核心,局部病灶的治疗服从整体状态治疗。即“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治疗,必须综合状态治疗的原则”[2]。

4 关于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对中医学体系自然科学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讨论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状态的诊断、状态的治疗之后,我们对中医学的本质——状态医学及其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再次强调,状态与病因病理是临床医学的两个不同范畴,两者必须用完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维、诊断与治疗。

在清楚以上原理之后,状态医学的独立性和中医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也就成为一个清晰的事物。中医现代化应是以发掘、完善中医学理论,以及相关诊断、治疗方法为核心;全面引入现代病因病理学说,加强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针灸等治疗;加强器官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预后判断。

本世纪初,随着西医在中国的不断普及,现代科学的各种方法和成果为西医所利用,中医相形之下变得弱小。西医有理化指标,诊断明确,对器官疾病分析入微,且可见可数;故不少中、青年中医下意识地忽视了中医理法方药的主导地位,以至见到体温升高就投清凉之剂,高血压伴见气血虚弱也不敢进补。

中医学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疗体系,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引入,不会冲击或改变中医的状态医学优势,它将弥补中医学对局部器官病认识的不足。

近40年来,中国的西医大规模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复方的临床验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这些现代成果,证明了中医药、针灸临床运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也为今天中医现代化——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针灸治疗,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科学资料。

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的要点是:遵循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对状态诊断、治疗贯穿疾病的始终,而西医病因病理角度的治疗必须综合中医治疗的原则。

5 关于中西医结合

中医的状 态医学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医学在理论上是可以融为一体的,但在临床实践上,由于两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因而形成了事实上的两个临床医学体系:西医的病因病理学说是对器官病细致入微和多层次研究的理论,它的相关诊断、治疗方法,对器官病是首选的,很多治疗是特效的。因为不同个体,不同种族的病人,只要病因病理诊断相同,其有效药物的作用点和过程也相同,相关治疗就“经得起重复”,这就是所谓“特效”。中医学在状态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大量的有效方药和相关理论。如何面对实际,接受状态的客观存在和相关的理论,是今后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但是,怎样用西药体现状态治疗,在实际上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难点。但笔者提请医学同行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中医的状态是西医的病因病理之外的另类事物,不论医学怎样高度发达,生物遗传技术怎样完备,或器官移植和人体复制成功,人体内部的协调总是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必然使中医的状态医学与人类共存。

参考文献:

[1] 张有和.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3-4):1

[2]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05

[3] 张有和.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J].医学与哲学,1999(1):7

第9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贸易保障措施;衰退产业;利益集团

贸易保障措施指的是一成员国某项进口产品的数量与国内生产相比绝对或相对增加,且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进口成员国依法采取的提高关税、进口数量限制等措施,以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贸易保障措施是与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并列的,WTO所允许的三种贸易救济方式之一。贸易保障措施的实施一般有三个条件:一是进口激增。进口激增,指的是进口数量的急剧增长,而不是进口价值或金额的增长。进口增长既可以是进口产品数量的绝对增长,也可以是相对于进口国国内生产而言进口数量的相对增加。二是国内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威胁。三是进口激增是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实质性原因。

衰退产业指的是指由于技术发展、工资上升、国际贸易的开展或者其他的原因导致的本国原先的优势产业逐步失去国际竞争优势并面临衰退或正在衰退的产业。由于衰退产业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因而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必然会导致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进口的激增并对国内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因而衰退产业比较容易满足保障措施的实施条件。这些衰退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乐意去游说政府采取保障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本国政府执政党为了选举或再选举的需要也乐意接受这些游说并对这些衰退产业实施保障措施进行贸易保护。 首先我们暂时忽略外国对本国实施保障措施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对衰退产业进行保护涉及两个利益集团的利益。

一个是衰退产业利益集团,另一个是进口产品利益集团,如进口商和销售商。假设对这一衰退产业采取保障措施前,衰退产业利益集团和进口产品利益集团都存在着固定的政治捐献量S1和S2。而且利益集团只有在自己的要求没有被满足或者政府改变现状的政策损害了自己利益时才放弃固定政治捐献S1或S2,转而用S1或S2支持另一个政党。如果衰退产业利益集团选择游说政府采取保障措施的话,需要付出的政治捐献为C1,进行游说的成本为D1。而如果进口利益集团打算阻止保障措施的实施而进行游说的话,需要提供的政治捐献量为C2,游说的成本为D2。政府决定实施保障措施的话,衰退产业既得利益集团能得到的利益为п1,进口产品利益集团由于实施保障措施而导致的福利损失为п2。

虽然保障措施对单个消费者造成福利损失很小,但给衰退产业或进口产品利益集团带来的利益却是很大的。所以C1和C2都比较大,同时由于保障措施的实施会导致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进口数量的限制,因而衰退产业利益集团п1较大,因而衰退产业利益集团愿意提供的C1也较大,而进口利益集团由于只是赚取商品销售中的价格差额,因而п2要比п1小,因而进口产品利益集团愿意为阻止保障措施的实施而提供的政治捐献量C2要比C1小,所以我们认为,C1>C2且都大于S1和S2。 如果衰退产业利益集团和进口产品利益集团都选择不进行游说的话,如果政府不采取保障措施从而维持原状的话,政府可以从两个利益集团那里得到固定政治捐献量为S1+S2。而政府决定采取保障措施的话,那么就会导致进口产品利益集团的不满,从而失去进口产品利益集团的固定政治捐献S2。那么根据政府政治支持最大化的假定,政府很明显不会对符合保障措施实施条件的这一衰退产业实施保障措施。此时与实施保障措施相比,衰退产业遭受的潜在损失为п1,而进口产品利益集团与实施保障措施相比,获得的利益为п2。

如果衰退产业利益集团选择游说而进口产品利益集团不选择游说的话,如果政府决定采取保障措施,能获得的政治捐献量为S1+C1。而如果政府决定不采取保障措施,则政府能得到的政治捐献量为S2。因而根据政府政治支持最大化的假定,政府会决定采取保障措施。此时,衰退产业利益集团从保障措施中的获利为п1-D1-C1。而进口产品利益集团由于保障措施而遭受的损失为п2。 如果衰退产业利益集团不选择进行游说,而进口产品利益集团选择进行游说的话。如果政府决定采取保障措施的话,那么政府能得到的政治 捐献量为S1。如果政府决定不采取保障措施从而维持原状的话,那么能得到的政治捐献量为S1+S2+C2。根据政府政治支持最大化的假定,政府显然没有实施保障措施的动力。此时与实施保障措施相比,衰退产业遭受的潜在损失为п1,而进口产品利益集团与实施保障措施相比,获得的利益为п2-D2-C2。

如果衰退产业利益集团和进口产品利益集团都选择进行游说的话,那么政府如果决定采取保障措施的话,能得到的政治捐献为S1+C1而政府决定不采取保障措施,能得到的政治捐献量为S2+C2。由于C1>C2,且S1和S2相对于C1和C2而言都较小,所以一般存在S1+C1>S2+C2。所以政府根据政治支持最大化的假定,会决定采取保障措施。此时衰退产业利益集团由于保障措施的实施而获利为п1-D1-C1。进口产品利益集团由于保障措施的实施而遭受的损失为п2+D2。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博弈矩阵。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忽略外国对本国实施保障措施时的压力,在决定是否会对满 足保障措施实施条件的涉及最终消费品的产业进行保障措施保护时,那么对于进口产品利益集团而言,选择不提供政治捐献进行游说是其占优策略,而选择提供政治捐献进行游说是衰退产业利益集团的占优策略。博弈的结果是,衰退产业选择提供政治捐献为政府采取保障措施进行游说,而进口产品利益集团选择不提供政治捐献为阻止政府采取保障措施进行游说。政府最终根据政治支持最大化的目标会对符合保障措施的涉及最终消费品的这一衰退产业采取保障措施进行保护。如2005年欧盟和美国均对我国一些服装产品实施的特殊保障措施。

如果与国外相关的利益集团不选择进行游说的话,其结果就和我们刚才我们分析的不考虑出口国压力的情况一样。如果与国外相关的利益集团选择进行游说而衰退产业利益集团放弃游说的话,那么政府决定采取保障措施能得到的政治捐献为S1,而如果政府决定不采取保障措施而维持原状的话,能得到的政治捐献量为S1+S2+S3+C3或S1+S2+S3+C3+C2(前者和后者分别表示进口产品利益集团不愿意提供和愿意提供政治捐献进行游说)。因而追求政治支持最大化的政府肯定不会选择采取保障措施。 如果与外国相关利益集团和衰退产业利益集团都选择进行游说的话,由于S1、S2、S3均较小,为简化分析,我们忽略S1、S2、S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