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当代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当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界中的美丽的瑰宝,它作为作者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同学们进入文学领域的重要环节。本文就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与措施,促进学生们文学素养的提升及高中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一、提高学生诗歌理解能力
自以来,我国古体诗和旧体诗受到了国外现代诗歌的影响,同时在中国特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现当代诗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当代诗歌是成长和发展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因此,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也应该让学生比较清楚了了解到这些诗歌的来源于意义,只有学生懂得了其中的来龙去脉才能够保证诗歌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来说,现当代诗歌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它不仅是教师教授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因此,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犯法,而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得以领悟。
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诗歌,也就是说要对是各种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拆卸开来进行解读,了解诗歌的语言构成。其次,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及艺术技巧,弄清楚诗歌表现手法与技巧,从而帮助同学们领悟诗歌的内涵。最后则是感受诗歌中的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乡情趣。
例如在学习戴望舒《雨巷》时,起哄有一段较为精彩的语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老师在这时就应该首先将学生解释清楚当时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进行这些精彩语句的分析。1927年,中国正处于半殖半封社会,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戴望舒作此诗正是以雨巷来喻指黑暗动荡的社会,表露出自己对社会显示不满及无助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不仅将学生们带入到当时的社会情景之中,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明白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二、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我国高中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预习、学习及复习的固定模式。高中语文也不例外,甚至已经成为了课前阅读、课中讲解、课后练习的机械化教学模式,诗歌学习本来是一审美乐事为成为了僵化的学习。在这一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此本文并不是否认这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去了解文章背景、熟悉字词、解读文本、拓展阅读必然更好,但是能够做到这样的学生寥寥无几,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仅仅是持一种敷衍的态度来应付的。而当前大多数学生对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陌生感。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加以利用呢?
老师如果能够紧紧把握住学生对诗歌陌生感这一特点,然后再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介绍背景,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提高学生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有着巨大的作用,从而也能够帮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诗歌鉴赏课堂教学中去。
例如在学习诗歌《再别康桥》时,老师便可以结合同学们对诗人徐志摩的认识来加以引导。很多学生对徐志摩并不陌生,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看过《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剧。但是考虑到学生们对他的了解仅仅处于较为疏浅的层面上,并没有很深的认识,但是这篇诗歌的学习恰恰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在教授这一课文时,可以利用播放电影的形式来介绍徐志摩一生的经历及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便展开《再别康桥》这一诗歌的学习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众所周知,诗歌是一种艺术化的文学样式,而当代诗歌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学体裁,在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包含丰富的意蕴及内涵。正因如此,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更应该结合诗歌教学实际,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景和意境当中,才能够达到诗歌教学应有的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本中节选了苏婷的一首诗《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有部分诗句如下: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在这段诗中,该作者运用了用写实和言情手法的结合,深深的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全文每一句、一字都体现出了作者的情真意切,实在是感人至深。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们传达爱国主义这一理念,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感情。只有学生们觉得自己就像孤身一人站立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的土地上,吸取着祖国带给的营养而不断成长,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到我们祖国的伟大,激发自身的爱国之情。
总而言之,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与爱国热情,培养和完善同学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但是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正确的加以引导,只有让学生突破思想束缚、认真的体味诗歌,才能真正取得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效果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长秋.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05)
[2]张玉芳.浅谈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3]黄霞.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之我见[J].魅力中国. 2010(10)
[4]费淑艳.现当代诗歌鉴赏的“四要”[J].语文建设.2008(11)
一、更新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1]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受益的多种能力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也应具有灵活性,建构互动而开放、动态而灵活的探究式文学教学理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现行主流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文学史”和“文学思潮”等知识的系统传授,也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可是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比较封闭、缺少弹性,缺乏师生互动,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学生“学”的主体性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就受到限定。为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思想,我们拟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地位进入知识场域,在师生互动协作、学生与学生合作中合理利用开掘教学内容和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对话式、活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利用各种教学环境要素,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和进行素质拓展,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协作者;这种模式还可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要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需要不断运用和创造各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所有的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教学和对象和教学的客观条件进行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为目的,从而解决学生学得“被动”和学得“无趣”的问题。
为了实现文学课教学的目的,即“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2]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重视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进度,在课堂上注重学法和文本解读法的指导,并进行示范性的文学分析与阐释。
有许多论者对一些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诸多实践和探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借鉴和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在读图时代,影视文化大行其道,学生对文本阅读比较淡漠,这是不争的事实。使用影视与文本互读法,不仅可以创设师生对话的可能,也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家故居的实地考察、就近进行当代作家采访等。讲抒情性的文学,如诗歌、抒情散文等,朗诵法可以使学生融入教学情景。讲叙事性的文学,如戏剧、小说等,可以使用讲评书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说改编和表演;表演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也有利于建立对话式的教学态势。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新”的感觉,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在读、讲、编、演的过程中,通过文本与作者发生思想情感的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再创造力。
三、变革教学评价机制
要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变革现行的较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在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中,要不断建构起过程化、多样化、灵活化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 企业档案管理 现代化 改革措施
前言:
企业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存在,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脚步,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与时俱进的发展企业经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的有效管理可以推动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因此,企业要更新管理理念和手段,培养新型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加强企业档案的利用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1.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档案管理体制与现代化企业制度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由于很多企业对于档案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档案意识十分薄弱,企业管理者对加强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认识不足,许多单位的档案工作仍然采取传统的工作方法,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除此之外,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疲于进行业务监督指导及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无法集中力量进行有关业务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等的制定;有的企业会比较反感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其具体档案业务的干预,不予积极配合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相背离,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有待增强。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等众多方面的因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构成总体目标,需要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更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转变原有观念,通力合作,与时俱进。目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量的案卷质量不高,缺乏完整的检索工具。许多部门的立卷、编目、检索等,未按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标准规范操作,导致企业档案的利用效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1.3 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缺乏
企业中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企业要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要求档案人员既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够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更新,同时要具有先进的管理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从目前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组成现状来看,许多企业的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还停留在收发、查找的阶段,缺少现代化管理的理论知识,难以掌握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能。此外,由于档案意识普遍较低,导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无力购买现代化的设备,从而造成企业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2. 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改革措施
2.1 更新管理理念,增强企业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
企业增强对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意识,解放思想,摒弃传统管理思想带来的限制和约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手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同时,要不断强化企业员工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积极配合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相互协调帮助,共同完成企业的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大胆探索符合档案工作自身特点的规律,能够有效为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的档案工作理论与方法,同时,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现代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原则,并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订档案工作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档案工作服务质量,增强企业档案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2.2 完善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
企业为防止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重复、繁杂的混乱局面,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必须完善档案工作标准化管理。在档案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总结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有创造性的制定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档案管理标准化制度。同时,档案标准的制定,必须汲取相关科学知识,来充实和发展档案管理学,确保档案管理的科学性。
2.3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培养新型的档案管理人才
在档案管理现代化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中,企业必须注重对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企业要加强对员工专业知识、信息技术以及综合工作能力的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的高层次管理人。同时,企业要根据企业档案工作的特点,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选择和配置。要选择有真才实学、有实干精神的人做档案管理工作。新形势下企业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熟知档案管理法规和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技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尽快实现企业档案数字化。
结束语:
总之,在网络时代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化、智能化和高科技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企业档案管理想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使得企业档案得到有效的利用,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义全;谈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建设[N];中国档案报;2000年.
[2] 李心亮;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服务企业经济建设[N];中国档案报;2001年.
[3] 吴建 文;机关档案室档案现代化管理发展趋势初探[N];中国档案报;2001年.
[4] 张彦 徐健 张鹏;网络时代 档案现代化管理新走向[N];中国档案报;2002年.
[关键词]知识观高职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黄斌(1963-),男,江苏启东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胡虹(1977-),女,四川广安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业催化及高等职业教育;仓理(1963-),男,江苏宿迁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工及高等职业教育。(江苏南京21004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68-02
人类历史在17世纪工业革命之际经历了现代知识观的洗礼,在20世纪末又迎来了后现代知识观所带来的变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对知识价值的看法、知识内容的认识、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评价等观点正从“一元”走向“多元”。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唤醒了我们对建立在科学和理性基础上的职业教育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等全新的思考。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并不是否定现代知识观,使其成为了历史①,相反,后现代知识观与现代知识观共同构建起了当代知识观的发展。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当代知识观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化工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生产性化工实训教学工厂的建设、运行和实践教学进行了艰苦的卓有成效的摸索与实践。
一、当代知识观的基本特征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产生、作用、获得及应用的总看法,是关于知识的理论观点,是教育的观念基础,也是高职实践教学乃至实训基地建设的逻辑起点。不同的知识观支配着不同的教学实践。现代知识观认为,人类掌握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和整体性,因此普遍性与必然性、客观性与确定性被认为是知识的应有属性。而后现代知识观所认识到的则是知识意义的多样性、不断可生成性,亦即意义的不断可解释性。
作为科学世界的思维,普遍必然的有效性无疑是现代知识观的知识标准。而后现代知识观则揭示了人文世界意义的可不断解释性。这意味着,哲学的发展为高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在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实践模式,带给了从教者对当代知识观的再认识。
当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建构性,知识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强调要为学习者提供宽阔的学习平台,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个人意义的知识;知识具有社会性,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再是学习者的单向作用,而是学习者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尤其强调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的过程;知识具有默会性,除了可用书面语言或数字公式等表达的显性知识以外,还存在着很难或无法量化、文字化、符号化的或很难通过书面形式表现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习得与传统的知识传授不同,不是通过理论学习而获得,而是需要学习者通过参加有关操作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所要学习的知识;知识具有情境性,任何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特定的时间、空间、价值体系和语言符号等诸多因素,只有通过特定情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学生才能通过个体的亲身实践,获得新知识的生成和迁移②。
可见,实践是默会知识传递的载体,实训教学是学生获得职业经验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领会隐含在具体操作和行为中的默会知识。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和开拓实践基地,改革实践教学,尽力创建与本专业领域岗位(群)相一致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反复的实践活动,把默会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并外显于行动,实现从新手到熟练者的重要转换。
二、当代知识观视野下的现代化工实训教学工厂的构建
“现代化工实训教学工厂”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实训过程中坚持“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原则,以教学为主,实行企业化运作。在角色定位中,学生是实训工厂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负责技术指导。运行管理制度上按工作岗位实际情况设立车间,班组管理制度以及车间主任、班组长、员工、设备管理员、安全员岗位职责等③。并以组织工厂生产开展实训教学工作,将班级分为若干“班组”,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管理模式下,进行生产操作。实现了学生的角色转换和自我管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培养合作意识、安全意识和沟通协调等能力、使之最终成为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职业人。
三、当代知识观视野下的高职化工实训教学改革
1.面向知识的默会性,明确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目标。默会知识是存在于个人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在化工实践教学中学生会无意识地获得大量的默会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学生和教师都对知识进行了积极的建构,彼此得到了新的理解。④一直以来,化工类专业教学拥有较多的实验、实习以及毕业环节等实践环节,并试图通过毕业环节的技能考核和论文答辩来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但这一目标却忽视了知识的默会性,往往会在实际贯彻中失去了方向,或流于形式,或成为传统的“应试”结果。因此在现代化工实训教学工厂的运行中更加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能力,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智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参与“教学工厂”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可结合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夯实实践基础。
2.面向知识的社会性,改革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主要以验证形式为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分离,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用于验证理论教学内容,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简单结合构成了化工专业学习的统一体。但以现代人才培养目标去评价传统的化工实践教学模式,发现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实习时只能看,不能动手操作,实习过程中是教师或师傅先讲,学生再去认识工艺流程等,这种方式造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严重缺乏,实习的效果不甚理想,教学目标难于达到。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形式单一、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缺少吸引力。基于对“知识的社会性”的认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尝试改革传统化工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下,以真实工厂生产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实习内容包括冷态开车、正常停车、事故处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工艺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常见仪表阀门类型,还要学会DCS的操作控制、工艺参数变化趋势正确与否的判断,以及出现问题的判断与事故的排除。这些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前很难在学校内有效养成,大多需要学生在入职后的1~2年中跟着师傅做中学并慢慢领会内化。
3.面向知识的情景性,创新化工实践教学的形式。高职实践教学传授知识类型的主体是“隐形知识”,其教学过程是一种以获取经验性与策略性“隐形”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过程。此过程必须经由个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建构、习得。因此,现代化工综合实训工厂以真实的生产装置为载体,仿DCS操作形式模拟实际生产操作。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团队分工协作,在理解工艺原理、熟悉工艺流程和具体的生产现场阀门仪表的情况下,内、外协同完成具体生产任务。在如此的“工作情景”下教师无疑是一个管理者,但仅仅又是作为学习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被抛弃,反而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把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在这种真实的生产过程中,以职业人的要求来培训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4.以当代知识观为基础的化工实践教学评价。对当代知识观中知识内涵的再认识,转变了从教者传统的教学评价思维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有了根本的变革。以工艺类专业实训及考核模式为例,传统的实训内容包括厂况、厂纪教育、安全教育、工艺介绍、设备介绍、现场实习、单机的仿真实训,因此与之对应的考核内容就包括了安全考核、现场考核(主要是考查对工艺流程的掌握程度)、仿真考试、卷面笔试,以及实习报告、实习日记,这些培训及考核内容从传统知识层面来看是比较全面和合理的。但评价的方式都是“终结性”的,是静态的,使得教师和学生都不自觉地趋向一元性,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一味趋同,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体自身能力的挖掘。传统的化工实践教学评价显然无法对千差万别的实践表现和认知水平做出符合当代知识观的有效评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沟通协调能力等都无法从传统的实训模式中得到培训,也无从考核。
以现代知识观为准则的教育评价体系趋向多元化,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个体理解、阐释、质疑和应用上,教育者更关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在各方面的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增长方式并非线形积累,而是非线性的转化。教育评价应该是动态性的,它不仅仅是对已设计好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判断与分析,而更应是在特定情景下做出的动态评价。动态的教学评价应考虑其空间与时间的特性⑤。因此在现代化工综合实训教学工厂中,对实践教学评价要求做到随时间空间的动态的评价,考核过程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使得考核内容更加全面、合理。例如在化工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的安全意识,传统培训及考核都只能停留在纸质层面,无法真正对学员进行现场安全培训,而改革后可在现场进行安全救援预案综合演练、专项演练,真正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学会应对突发事故的处理方法。
以使用本套装置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本、外校学生为对象,我们对实训教学的效果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实习方式、实践技能提高、分析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安全意识培养、环节安排满意度、考核评价满意度、学习动力促进八个方面。结果显示各项评价指标满意度均在98%以上。绝大部分同学对可以进行动手操作的生产性实习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认为这样的实习方式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边做边学”的培训模式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让理论知识和实践得到了更加有机的结合。
[注释]
①陈嘉明.“一”与“多”:现代与后现代的知识观[N].光明日报,2007-04-24.
②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129.
③黄斌,仓理,胡虹.现代化工虚拟教学工厂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75.
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进一步呼吁歌剧艺术工作者们深入民间生活,深入乡土文化生活进行素材挖掘与进行艺术创作的现实要求;还体现在它能够促使我们进一步展开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创作出更多影响人们精神和世界观的经典歌剧作品。
歌剧《小二黑结婚》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这部作品无论是从舞台呈现,还是从内容表现以及到音乐审美都具有经典性的普世价值。它不仅有着叩击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内涵与开启人内心世界的永恒魅力,而且它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思想领域,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引起了人们精神与思想的共鸣,我们即使在今天观看这部戏,也仍然能够感受到小二黑与小芹的那种冲破一切阻力,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超越了时代,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与观众的打磨,因而最终成为了精品。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虽然现代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像《小二黑结婚》这样的经典作品却越来越少。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根基相对漂移的时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使我们逐渐远离了相对稳定的乡土文化生活环境。于是,在现实世界中,虽然我们有着丰厚的物质生活,但由于我们远离了自然,远离了乡土,所以我们似乎割断了乡土文化传统,人的理性主体也似乎进入了黄昏阶段;人们难以再有张载所说的那种雄心壮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也缺少了像“小二黑”那种冲破一切阻力,争取先进思想的精神力量,而没有了这种雄心壮志与基于乡土文化传统的精神力量,我们也就失去了可以把握时代本质的思想自信和语言力量,所以我们往往只能对某些情景化事件或事物的经验进行片断式叙述。而这种叙述往往缺少超越时空的力量,因而无法成为传世的经典作品,也无法树立更多的典型形象。于是,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似乎越来越缺少像“小二黑”与“小芹”那样的先进典型,却出现了不少诸如“三仙姑”与“二诸葛”之类的落后典型。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今的老一辈人更像当年的年轻人“小二黑”与“小芹”,他们在青年时代主张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生活,相对于物质追求,他们更崇尚精神恋爱。而如今的年轻人似乎更像当年的“三仙姑”与“二诸葛”。在婚恋观上,他们不但更趋于追求物质享受,而且讲究婚恋“快餐”,甚至动不动就算八字、求命运。所以,在当今时代排演歌剧《小二黑结婚》的现实意义,在于呼吁剧作家、歌剧艺术工作者们深入民间乡土文化生活,在民间充分挖掘创作素材与寻找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类似于歌剧《小二黑结婚》的经典作品。
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当代演出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呼唤,还在于对当今时代更多经典作品的呼唤。我们呼唤经典并不仅是要对媚俗的作品进行批判,而还要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励优秀作家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回顾历史上传世的经典作品,从来都是出自少数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卓然脱俗追求崇高主题的作家之手。俗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庸俗泛滥才突出经典价值。因而要体现出作品的经典价值,笔者认为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经典作品需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美学价值观
综观歌剧《小二黑结婚》,虽然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唱段与情节也并不复杂,却能以一个很小的视角体现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美学价值观。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便是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和谐”价值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强调人人应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人人都应当具有独立的人格。孟子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所谓大丈夫的崇高人格,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动摇。庄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4]可见,庄子亦认为至人具有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独立精神和自主精神。歌剧《小二黑结婚》同样强调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剧中的“小二黑”有着独立的思想与崇高的人格,他拒绝父亲给他找的童养媳,坚持自己的爱情信念,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剧中的“小芹”也是具有独立品格的先进典型,她不为财力所诱惑,批评母亲利用封建迷信骗取钱财的不良行径,毅然决然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不仅争取了自己的婚姻幸福,同时也教育了自己的母亲。因而,歌剧《小二黑结婚》对我们当代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对一种积极健康、独立健全的崇高人格的呼唤。因为我们除了需要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之外,还需要建构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因此,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内在动因。同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中,这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文化理念也能够转化为符合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使其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美学价值观就是指作品在艺术上的独创性与完美性,在人的审美感受中能够给人以美的体验与美的愉悦。应当说能够达到这个价值标准的舞台作品,代代都有,包括当代,从美学上来说,比前代强、能够给予新的审美体验的作品其实是很多的,甚至是不亚于以前的经典作品,比如说,比《小二黑结婚》在美学上更加提高的作品有的是。但是这不是唯一的条件。这种条件在有的情况下可以成为经典,比如一个时代的文学在艺术上很匮乏的时候,如果一部作品可以给人以开拓式的完美性,那么人们从艺术上的价值认为它就是经典的。但是仅凭美学的价值观成为经典的作品不是很多,它还需要有文化价值观的支撑。因而,经典作品的文化价值观与美学价值观应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其次,经典作品需具有历史价值观与传承价值观
经典作品的历史价值观体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要记录历史真实,还要揭示历史规律,同时,作品创作出来后,还要禁得起历史的冲刷与检验,从而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我们知道:以往任何的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结果,都经过了岁月流逝的大浪淘沙,都是在与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激烈竞争后存留下来的。这些经典作品在产生的过程中也曾经面临过许许多多的怀疑和批评,作者也曾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犹疑和彷徨。因而,优秀的作品必须有足够的岁月长河的历史冲刷,才可能最终使经典作品水落石出。这种经过岁月冲刷和检验的作品往往是超越时代的,它们的作者往往比同时代的人看得更远(即使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捕捉到未来的蛛丝马迹)。因此,很有可能,在今天不为人理解的作品,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由我们的后人发现它们的经久价值。因而,对待经典作品,我们必须有历史的态度。
另外,经典的作品还需要具备传承价值观。我们在当今时代重新排演歌剧《小二黑结婚》,也体现了这种传承价值观。传承价值就是需要具有某种传承文化意义、传承文化个性的一种价值,就是能够把特定民族、国家、族群、地域的文化传承的价值体现出来。作为一个特定文化象征,这种经典每个种族、每个民族都有,比如从经典的诗词到《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很多,它们都体现了我们这个特定文化传承的价值。同样,歌剧《小二黑结婚》也体现了这种传承价值。不仅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故事充满着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充满着追求婚姻自主和理想生活的坚定信念,具有思想传承的价值,而且由于歌剧《小二黑结婚》在音乐中加入了大量民歌小调、梆子戏曲等地方音乐的“血脉基因”,因而也具有了传承某种特定族群、特定地域文化的特殊价值观。
最后,经典作品还需体现深刻的思想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
歌剧《小二黑结婚》之所以成为经典,与作品的思想立意不无关系,作品不仅宣扬和提倡婚姻自由,更注重宣扬“爱人不爱财”的处世之道,这种处事之道就体现了深刻的思想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因而在当代演出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舆论宣扬“奉献精神”,批评“见利忘义”的思想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我国古代学者谈论价值观的问题,叫做“义利之辩”。所谓“义”、“利”关系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关系,一是指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即公利与私利的关系。在先秦时期,儒、墨、道、法诸家都有各自的价值观,但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则是儒家的价值观。儒家认为,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因此,儒家的价值观可称为道德价值至上论。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5] “义”是道德价值,“上”指优先地位。他要求门人弟子做到“见利思义”,并向他们表态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他们要求人们在道德原则面前拿出勇气,“见义不为,无勇也”[7]。同时这种道德价值观还可以以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方式进行体现。人道主义价值观,指作品在表现生活时,我们不仅要关心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还要批判社会上的黑暗势力,张扬人道主义的正义价值。应当说,这是成为经典作品的重要标准。歌剧《小二黑结婚》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在于作家、编剧和作曲把笔触指向了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不久的一个偏僻山村,把视角落在了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生活的一批青年身上,描写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思想斗争。
总之,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当代演出的现实意义在于号召我们当代的艺术家们深入生活,从传统文化与民间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素材,并启发我们对当代更多经典作品的呼唤与思考。因为凡是经典的作品,都需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作为常人之境的文化精神和社会现实,它不仅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还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经典作品能让我们在欣赏中感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也能让我们找回曾经忘却的梦想和沉寂的激情,让我们在感受经典的同时开始遐想、体悟与反思:在当今时代,我们虽然拥有如此多的创作素材和如此优越的创作环境,却为何很少能创作出像歌剧《小二黑结婚》这样的经典精品之作呢?这也正是我们思考传统的、民族的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当代演出的魅力、价值与意义所在。
注释:
[1]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也是张载哲学的大纲,世称“横渠四句”。
[2] 孔子:《论语・子罕》,载于《四书五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3] 孟子:《孟子・滕文公下》,载于《四书五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4] 庄子:《庄子・齐物论》,载于《老子・庄子》,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一)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指的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经过有差别的生活和实践所形成的脑力和体力方面的劳动能力。而相比于物力资源来说,人力资源的侧重点在人,也就是人是创造性的主体,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以人为主的管理模式目的在于平衡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并发挥个人能力的优势。而人力资源工作的最终目标在于组建起一支素质有保障且整体性出众的队伍,并在不断进步中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换言之,就是让人才决定企业发展的未来方向,这种全新的理念也必然使未来的企业发展模式产生巨大的变化。
(二)人事档案工作。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一项事务,主要目的在于将个人经历和工作表现等数据进行记录,从而为今后的使用提供重要的资料。人事档案的内容包括个人经历、业绩、性格、工作状态等,且具有高度的机密性和精确性,是企业对于人才培养和人才考察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
二、企业变革期人力资源实践的匹配观点
业内学者的观点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环节上其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因此会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不同的标准,所以必须有符合实际生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与之相适应,将不同生产阶段的实践互相搭配,对比其效果,引出所需的材料,有利于将不同的实践组合有可能会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找出最佳的方案。但因为生产条件不一样、策略方针各异,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需要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较强的场景依附性,对其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力度也会大幅度增加,现存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大多数是具体的案例分析。人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企业员工业务审计、绩效考评的首选资料。并且,人事档案资料能够协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真正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方针,应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人力、物力进行组织与调配,促使其长期处于最佳比的状态中。总之,其两者是密不可分、唇齿相依的,彼此发展的情况对对方均会产生一定的效应。
三、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人事档案管理变革分析
(一)人事档案的信息收集机制变革。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出发,人力资源档案不能只包括员工基本信息资料,同时还需要能够通过人事档案反映出人员所具备的隐形知识,如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状况,这些有关信息就需要经过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活跃搜集,不断开掘。为深度开掘这些隐形信息,档案管理人员可对人员进行定时考评,考评内容应包括职业技能水平、工作完成状况、职业道德等方面,并将查核成果归纳到各人员的人事档案中。在人力档案管理的工作中,不但要全部搜集人员的基本资料,还应在此基础上,搜集使用人员关于事业单位具有积极意义的信息及意见,从而为管理层管理决策的拟定提供重要参阅,促进事业单位形成一种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机制。这就需要人事档案人员加强和各级人员的沟通,积极听取人员的工作意见,并加以收集、整理、汇总、保存。
(二)提升服务意识。人员的服务意识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未来,人才必将成为各大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所以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也要从自身的观念入手,从态度上做到端正,从而改变一直以来的被动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意识。这样以来可以使人事档案工作更好地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具备竞争意识。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的作用性被进一步放大,换而言之,知识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而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体现出企业的工作效率。这就要求人事档案管理部门首先要将信息准确、及时地提供,并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密切合作。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具备竞争意识,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竞争中加强目标的管理。
(四)完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管理模式,而在新形势下,人事档案体系的转变也是时代的必然需求。而对于无法适应新形势或是缺乏科学性的制度和体系,就要加大力度进行改革,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让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科学化。例如在收集档案时,要注意档案的时效性;在整理档案时,要根据其科学性进行筛?x等。这些工作都是保证档案及时、完整的有效措施,也是结合企业的内部情况而决定的。所以,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完善档案管理体系,从事人事档案工作的完整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 教学现状 多媒体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和生活。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鲁郭茅巴老曹”文学六大家,20年代形成了北大的学生数次的思想潮流和文化运动,30年代形成了上海为核心的,三足鼎立的三大文学流派,形成了西南联大名师齐聚的独特风景,40年代出现了众志成城的抗日文学大潮等现象。同时现当代文学史中,经受历史涤荡留下的经典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血和热。然而在今天,随着商品经济文化的冲击,随着高校教育的扩招,曾经被视为“精英教育”的大学教育现在多少已沦为“大众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不读文学作品,就算读了作品也读不懂,读了作品不进行思考,思考了却不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挂钩,以现代的眼光去质疑当时的文学发展。
贺仲明先生曾在《文本阅读能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表达了对当下背景下,现当代文学教学重理论轻阅读的隐忧。其实这一隐忧并非贺先生一人独有,该领域的研究大家诸如朱晓进、温儒敏、陈思和、何言宏等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但遗憾地是,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总体上依然还是走的理论讲授大于文本阅读之路。典型的现象是:教学方面,各高校日益重视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学术成就,导致部分教师直接将自己对该课程的学术研究灌输给学生,对文本分析的过程也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教师一方面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独特的观点,另外一方面学生跟着教师思路死记硬背,也难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系统的文学观念。
一.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偏重于人文知识的体认、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除了要和整个文学教育一样,负有“将文学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生存世界”等进行发掘和展示之外,还应该努力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呈现着的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发掘其所蕴涵着的精神资源,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的现代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然而目前许多文学史教材与有限课时形成了诸多的教学问题。
1.教材理论阐释和文本分析尚未并重
建国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主要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钱理群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朱栋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丁帆的《中国新文学史》、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可以说教材权威编者比比皆是,但内容学术性较强,学生看一遍如云里雾里,看第二遍朦朦胧胧,看第三遍的人少之又少,导致学生理解、掌握有困难。例如目前的教材,普遍都重点分析了郁达夫《沉沦》的病态描写以及“零余者”等常见问题,但学生在读完文本,还是会提出一系列的疑问,例如:为什么“他”一定要将自己学业、爱情、友情各方面的失落简单归结于“弱国子民”这一原因?同样为留日学生,为什么郭沫若没有写出《沉沦》但郁达夫却写出了《沉沦》?等等诸如此类问题。由于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一般开设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刚迈入大学,本身就对大学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而现当代文学一开始又涉及很多新文学理论和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到第一个十年结束之后或许才对五四精神、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词汇有个朦胧的了解,对于郁达夫这种大胆地描写更多地学生是不敢评论,也不会评论,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去识记教材中对该文本的分析,但这并不是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
2.教师教学地位的偏差,教学定位的倾斜
吴晓东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些疑问:“我们所理解的文学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文学做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我们研究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文学教育?我们究竟想让学生从我们的讲授中获得什么?”的确,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历史发展到今天,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普遍反映出来的就是教师的教学地位定位不准确,出现的“满堂灌”、“一言堂”现象,而且由于各高校现在对学术成果的重视,导致教师忙于学术研究,轻视课堂教学,以教科书为标准,照本宣科,讲授毫无新意,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角,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另外,教师的“满堂灌”貌似更侧重地是对教材中文学思潮、文学理论的讲授,往往在讲到作品时以“故事梗概”的形式简短论述,丧失了文学本真的色彩,学生因为教师的故事梗概对文本有一知半解的了解,对原文反而没有了全篇阅读的兴趣。
同时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代文学中,在讲授余华的《现实一种》时,好多老师会根据作家的创作分期,将《现实一种》作为早期作品,给学生介绍一下他早期小说呈现出的“暴力”和“血腥”之美,并将《现实一种》这一小说简单地概括为:余华以纯粹零度的情感介入,异常冷静理智、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一个亲人间相互残杀的故事。然而小说其实从生命的本质上,为读者反思了人生、生命的本质的残忍。但是推而论之的话,后来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样一种平实不动声色地叙述,未必没有展现生命的残忍。同时对于目前依然写作的余华(例如《兄弟》《第七天》好多教材未列入,好多教师也不讲),教师和教材不能将其目前的创作简单地划分为前后时期进行分析,类似的作家还有贾平凹、毕飞宇、余秋雨、陈染、林白、王安忆、严歌苓等。
二.现当代文学史的改革探索及建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的提升,与现今大学教育理念的建构、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学观念的更新均有着直接的联系。探索现当代文学史教学的新途径,对冷静审视大学现当代文学史教学现状具有进步意义。因此,本文尝试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上,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讨一下现当代文学史的改革思路和教学建议。
1.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文本细读”是西方文论的一个关键词,它的主要含义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文本细读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首先尊重文本,立足于文本表达,通过慢慢地读,细细地品,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含的深厚意蕴做出丰富的阐释。但是,目前教学所存在的现象是,一方面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认为作品的阅读涉及的考试内容十分有限,同时学生阅读水平的日益下降,导致学生读作品读不懂,读不深。例如在讲到鲁迅的《狂人日记》时,学生普遍反映搞不懂小说到底讲了哪些内容。书中的“陈年流水簿子”为什么是象征性的含义,狂人为什么是一个反封建反礼教的先驱。另外关于文本细读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反映在诗歌的阅读上。当代文学中,80年代的“朦胧诗派”以一种复杂、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的复杂姿态,表达了对抛弃的失落感、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执着、对失去家园的牵系,但是教材在介绍诗歌的时候,更多是以诗歌为基础,重点分析的是诗歌背后体现出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历程,但是怎么个独特法,可能更多的需要学生去阅读。但很多教师在讲到该节的时候,更多是先给学生列举作品,接下来就开始分析诗歌背后的精神世界、艺术风格等。例如讲到北岛的诗作的时候,学生一般根据教材和教师的要求,阅读的仅仅是《回答》《一切》等常见诗篇,但是北岛的《你好,百色花》、《五色花》、《我走向雨雾中》、《路口》等诗歌,同样具有一些和“朦胧诗”派总体特征不一样的美。笔者选了一个独特的讲课方式,课前让学生自行搜集北岛诗作,课堂上开了一场“朦胧诗派诗歌欣赏品读会”,在学生一个个站起来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一方面一些诗歌的诵读加深了学生对“朦胧诗派”的总体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在文本细读的同时,也发现了北岛作为独特的个体,他的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在品读诗歌时,他们也体会到了诗歌“言有穷而意无尽”的美,可谓“一举多得”,远比教师照本宣科讲授要好得多。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能
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局限,体现了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的与时俱进和教学手段的推陈出新,是该课程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的适当运用,可以使教学效果倍增,但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炫技”似的课件展示,则会将原有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一定要“适可而止”。
多媒体教学使新颖、形象、丰富多元的信息传递得到了充分体现,改变了传统教学“手写口说”的固定模式,使之成为“图、声、文、像”并茂的多样展示,增加了课堂信息的传递量,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例如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一些已逝的作家的肖像图片、影像资料、手稿书影得到再现,从直观角度丰富学生对作家的认识,与此同时一些作家的经典作品也被改编成了优秀的影视作品,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的《雷雨》《日出》,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等等,适当地运用试听资源,通过影视片段,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变难为易。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深对文学文本的深刻理解,还可以从中对话剧、电影、小说等不同文学艺术门类的特征及表现手法加以直观地辨别和认识。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其优势存在,但一定要把握适度原则。失败的多媒体教学案例同样存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沈从文、徐志摩、萧红等人的作品一方面学生比较感兴趣,同时学生也对作家的爱情历程有所期待。有的教师或许会将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甚至爱情经历大做文章,导致课堂倒是热闹非凡,学生参与热情极高,但是这种做法明显喧宾夺主,偏离了课程教学的方向和内容,导致原本应为重点的文本分析、作品介绍等流于世俗和哗众取宠的境地。
3.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辩证学习
众多教材中,对现代文学的分期一般为2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40年代文学;而当代文学则一般为17年文学、文学、新时期文学,也就是大家所俗称的“六大块”。在题材上,一般分为小说、诗歌、散文、话剧四种文体,这当然有其优势,便于讲授和区分,但是也有一些尴尬的现象。比如老舍这一作家,其创作历程从20年代文学可以一直延伸至十七年文学,创作成就涉及小说、散文、话剧等多种文体,在介绍该作家时,不免出现前后重复和渗透。所以在当代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针对现代文学中老舍的创作成就,反思老舍建国后文学的独特价值。从前后创作文体的不同,去反思老舍各时期的文学成就和不足。
同样,在学生学习过一学期后,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将一些具有共同创作倾向的作家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梳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线索。例如,从大的方面来说,现代文学史就是体现“人的观念”的一部发展史。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到冰心的爱“人”的哲学思想,老舍的批判“市民人”的思想,到30年代左翼革命文学中“革命人”的文学思想、京派“独立人”的文学思想,海派“都市人”的文学思想……学生在梳理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重新回顾这些作家的作品成就,同时也从另外一条线索发现作家的独特魅力。相应的例子比如从现代文学的“第一代海派”到当代文学的“都市文学写作”,到通俗小说中的“都市小说”,同样可以梳理出不同时期,针对都市描写的侧重点和闪光点。当然,这种梳理一般放在较高年级的文学专题讲授中,可能更易于学生接受。
三.结语
北大温儒敏教授曾经提出呼吁:“本科文学基础课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本文也算抛砖引玉,希望广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师能够看到文本细读的重要性,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从单方面的教授,转向导学、助学、促学的教学相长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3]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2]何言宏.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专业性问题的反思[J]江海学刊.2006.(3).
[4]张伯存,王冬梅.文本细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J].枣庄学院学报2014(3).
[5]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6]朱晓进.略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历史意识[J]江海学刊.2006.(3).
[7]贺仲明.文本阅读能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J].江海学刊.2006.(3).
据不完全统计,以现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所收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从广义的文学概念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或许称为“现代文”更适合)共计130余篇。从定量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和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两个取向来看,中学语文教材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汰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从作品文体类别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多为散文类和诗歌类。其中,散文类作品共占总数的80%以上,小说和诗歌类作品各约占总数的10%,戏剧类作品不足1%。其中所选的现代小说除了鲁迅《社戏》、《故乡》以及沈从文《边城》等经典作品之外,寥寥无几。这种文体比重倾斜的状况或与教材的容量和小说及戏剧文体的长度有关。从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分布来看,在这些篇目中,多数为生活类、人情类、家庭伦理类、思想品德类以及科普知识类的题材,而政治思想教育、革命史教育之类的题材所占比重和以往教材相比在逐渐减少。
诸如朱自清《背影》、张晓风《敬畏生命》、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钱钟书《谈中国诗》等篇目都体现出这一题材和主题取向。另外,经过本文粗略的考察,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随着年级的晋升,现代文所占比重稍有下降减少,而文言文所占比重则稍有上升。在现代文中,所选作品更倾向于经典作品。以高中语文第三、四、五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像鲁迅《拿来主义》、《雷雨》、巴金《小狗包弟》等作品都体现出某种潜在的意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布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学教育思路。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现代文的文体类别、题材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的考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中学语文教育一些潜在的导向、思想和意识驱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中学语文教材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这些质性(qualities)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教育导向的改变。当今中学语文教育逐渐转向以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主导的方向,正逐渐淡化以往中学语文鲜明而浓厚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色彩。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生活教育成为中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从现代文学篇目的选择可以看出来。尽管其中还是选择了为数不少的关于中国现代革命史以及政治内容的作品,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作品,但这些作品主要并不是用来表现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的,而是更多地用来体现特殊文体的基本特征。
(2)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篇目的时候更注重其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3)对现代文的选择更趋多元化,已不仅仅限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而是根据中学教育的阶段性特点进行选择。从以上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现今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知识的进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现当代文学这一范围来看,可以看到本学科学术研究对中学文学教育的投射和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缓慢的,而且是不明显的。
2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现状和问题
应该说,中学语文教材出现的这些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思想与方法更新的启发。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就体现在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人文启蒙思想的影响。现代文学研究也就逐渐走上了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道路。所谓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体现在人文启蒙、审美现代性上。这一点和80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关。在中学语文教育界,也逐渐受到学术研究的深刻影响,语文教材的修订也体现出这一点。尤其是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更体现出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深远影响。以往那些具有鲜明政治教化和思想教育的文本开始淡出中学语文教材,取而代之的是能够体现和包容人文素养、审美、知识和情趣的作品。但在这一趋势中,我们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阐释遵循的仍是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反映论。
其基本教学思路是:首先是介绍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是作家生平介绍,再是作品的意义分析。这就形成了“时代———作家思想———作品意义”的思维逻辑和阐释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地解释作品和世界的关系(作品———作家———世界———读者),但又会遮蔽作品内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这一点在传统的中学文学教育中占据着长期而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形成相对稳定范式的条件下,中学文学教育也受到潜在的影响。应该说,这种影响关系更深层地源于80年代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历史语境。中学文学教育实践在这一宏大背景和深远的历史环境下,也因此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教学模式。那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又如何对中学文学教育进一步产生影响呢?中学文学教育实践又如何将新的信息反馈于文学研究呢?这是本文要继续追问的问题。
3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与中学文学教育的可能性
1中学语文教材选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以现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所收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从广义的文学概念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或许称为“现代文”更适合)共计130余篇。从定量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和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两个取向来看,中学语文教材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汰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从作品文体类别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多为散文类和诗歌类。其中,散文类作品共占总数的80%以上,小说和诗歌类作品各约占总数的10%,戏剧类作品不足1%。其中所选的现代小说除了鲁迅《社戏》、《故乡》以及沈从文《边城》等经典作品之外,寥寥无几。这种文体比重倾斜的状况或与教材的容量和小说及戏剧文体的长度有关。
从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分布来看,在这些篇目中,多数为生活类、人情类、家庭伦理类、思想品德类以及科普知识类的题材,而政治思想教育、革命史教育之类的题材所占比重和以往教材相比在逐渐减少。诸如朱自清《背影》、张晓风《敬畏生命》、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钱钟书《谈中国诗》等篇目都体现出这一题材和主题取向。另外,经过本文粗略的考察,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随着年级的晋升,现代文所占比重稍有下降减少,而文言文所占比重则稍有上升。在现代文中,所选作品更倾向于经典作品。以高中语文第三、四、五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像鲁迅《拿来主义》、《雷雨》、巴金《小狗包弟》等作品都体现出某种潜在的意识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布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学教育思路。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现代文的文体类别、题材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的考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中学语文教育一些潜在的导向、思想和意识驱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中学语文教材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这些质性(qualities)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教育导向的改变。当今中学语文教育逐渐转向以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主导的方向,正逐渐淡化以往中学语文鲜明而浓厚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色彩。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生活教育成为中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从现代文学篇目的选择可以看出来。尽管其中还是选择了为数不少的关于中国现代革命史以及政治内容的作品,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作品,但这些作品主要并不是用来表现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的,而是更多地用来体现特殊文体的基本特征。
(2)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篇目的时候更注重其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
(3)对现代文的选择更趋多元化,已不仅仅限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而是根据中学教育的阶段性特点进行选择。从以上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现今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知识的进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现当代文学这一范围来看,可以看到本学科学术研究对中学文学教育的投射和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缓慢的,而且是不明显的。
2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现状和问题
应该说,中学语文教材出现的这些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思想与方法更新的启发。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就体现在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人文启蒙思想的影响。现代文学研究也就逐渐走上了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道路。所谓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体现在人文启蒙、审美现代性上。这一点和80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关。在中学语文教育界,也逐渐受到学术研究的深刻影响,语文教材的修订也体现出这一点。
尤其是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更体现出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深远影响。以往那些具有鲜明政治教化和思想教育的文本开始淡出中学语文教材,取而代之的是能够体现和包容人文素养、审美、知识和情趣的作品。但在这一趋势中,我们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阐释遵循的仍是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反映论。其基本教学思路是:首先是介绍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是作家生平介绍,再是作品的意义分析。这就形成了“时代———作家思想———作品意义”的思维逻辑和阐释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地解释作品和世界的关系(作品———作家———世界———读者),但又会遮蔽作品内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这一点在传统的中学文学教育中占据着长期而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形成相对稳定范式的条件下,中学文学教育也受到潜在的影响。应该说,这种影响关系更深层地源于80年代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历史语境。中学文学教育实践在这一宏大背景和深远的历史环境下,也因此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教学模式。那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又如何对中学文学教育进一步产生影响呢?中学文学教育实践又如何将新的信息反馈于文学研究呢?这是本文要继续追问的问题。
3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与中学文学教育的可能性
如何实现当代文学研究与中学文学教育的沟通与衔接,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既是这一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术研究对文学教育和国民教育的义务。从具体的层面上来说,新的文学研究理论、思路与方法,如何更新中学文学教育,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首先是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体现在中学文学教育当中。诸如一些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当中。这是对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要求。#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