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食堂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食堂财务 消费商务系统 外包食堂 财务风险
一、引言
消费系统是以计算机管理为核心,以非接触式IC卡为信息载体,以售饭机等为消费终端,以读卡器等作为读写控制终端的全新知能管理系统,消费者只需开一张经授权的IC卡,即可完成各种消费的支付过程和出入控制。其强大的后台管理和完善的信息处理能力,能有效的处理IC卡的发行、取消、授权、充值等工作,并可完成各类消费信息的查询、统计、清算、打印、报表等业务,有效的提高了财务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被广大企业、机关、学校等应用于公共消费等场所。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学校食堂都采用外包模式,在应用消费商务系统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时有财务问题发生,带来或大或小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下面,本文就外包食堂消费商务系统的财务风险控制浅谈几点看法,以期加强外包食堂的财务管理能力。
二、外包食堂消费商务系统常见财务风险成因
1.消费商务系统管理制度不健全。外包食堂使用消费商务系统,能有效的规范财务信息资源提高食堂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与财务核算分析能力。但是当前很多食堂消费商务系统的建立,主要集中在消费商务系统技术层面的实现上,而相关的管理制度的建设却被忽视,使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很多消费系统财务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不健全的管理制度下,消费系统体系内各部门各人员权责界定不清晰,极容易因为责权不明而发生纠纷,甚至时有被某些人利用漏洞谋取私利,最终引起发财务风险。再如消费商务系统的应用,不仅涉及财务管理问题,还涉及网络技术管理问题,但部分外包食堂在财务管理与网络技术管理方面的协调度不够,造成数据规范不一致,也极容易造成财务风险。
2.消费商务系统软硬件功能不够完善。食堂消费商务系统的正常运行依大的依赖于软硬件环境,需要有完善的软硬件环境的支撑,如果软硬件出现问题,势必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对于硬件系统来说,食堂消费系统的使用频率极高,工作环境极为复杂,在这种复杂而恶劣的使用环境下,极容易出现硬件故障,如果不经常对硬件系统进行检修维护,及时排除和修复系统故障,极容易产生大问题,如数据丢失等。再如软件系统中各项财务信息的关联协调,一旦出现软件故障,某个数据出现错误,极容易引起发数据冲突。
3.消费系统数据安全性与保密性存在问题。食堂消费系统的财务数据与传统财务处理方法不同,传统财务数据的处理,是基于封闭的财务空间处理方法,而采用消费系统后,财务数据的传输与处理,是在开放的网络中进行的。虽然随着网络与数据安全技术的提升,消费系统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依然无法做到绝对安全,包括如密码保护、数据传输等等,尤其是消费系统数据敏感性极高,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直接造成财务数据问题,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外包食堂消费商务系统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1.健全消费系统管理制度。食堂消费商务系统的使用,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极大,尤其是财务数据的处理、传输、存储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健全与消费系统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一方面满足消费系统数据传输、处理、存储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与其它系统数据的交换的需要。同时,由于财务数据的延迟性,应当进一步确立责权体系,落实责任,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定期对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财务数据的清晰、明了,避免出现资金问题。例如食堂消费系统都是采用预存方式,用户通过预存缴费再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恶意欠费现象,避免了现金交易带来的一些问题,但这种方式会形成一笔数目庞大的卡内圈存资金,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情况必须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跟踪、监管、调查,以避免产生糊涂账现象。
2.高度重视系统软硬件的检修维护。目前很多外包食堂都没有建立相应的消费系统检修维护制度,更没有配备专人负责消费系统软、硬件的检修维护,仅只在系统出现问题后再让产品厂商派遣技术人员前来检修,这种现象极容易造成一些小问题、小漏洞被忽视,甚至出现未影响系统正常使用的大问题被忽视现象,一旦被人利用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应当建立起相应的检修维护制度,并配备专门的检修维护人员,对系统软、硬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修与维护,及时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时修复系统存在的漏洞,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以免因系统软硬件问题带来财务风险。
3.提升消费系统数据安全性。虽然目前食堂消费系统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由于在食堂消费系统建立过程中,受到设计、财力、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系统漏洞等等。外包食堂在应用消费商务系统时,必须注意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合理设置权限,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关键岗位采用定期轮换制等等。另外,还应当加强密码保护机制,如管理账号采用复杂密码、动态密码等以防止密码被窃取或破解。再如优化数据库管理,对用户进行安全认证以控制用户对服务器的连续接,限制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与处理权限。再如建立突发事件安全管理机制,采用双机备份和磁盘阵列,保证系统在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稳定运行,避免因数据遗失、破坏、篡改等带来财务影响。
四、结束
食堂消费商务系统的使用,有效的提升了食堂财务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提升了食堂的服务能力,对食堂的经营管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对传统财务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消费商务系统财务管理的不同,使得其财务风险的来源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外包食堂消费商务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管理制度、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入手,封堵财务风险漏洞,降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兴德.浅议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4)
一、指导思想 确立后勤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改善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的理念,确保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足够的支持条件,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确实加强校园规化和管理,严格财务制度,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品位。 二、具体工作 (一)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财务出纳制度》、《安全保卫制度》、《食品卫生制度》、《物品采购制度》、《寄宿生管理制度》、《假期值班制度》,使得各项制度有章可循,责任到人,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统一要求。 2、严格财务制度,年度初搞好学校的收支预算工作,所有发票、报销凭证坚持一支笔管理制度,先签字后报销,认真做好电算化工作,按时上报各类报表,认真做好医疗保险、养老金保险、住房公积金的结算工作,做到准确无误。 各班主任严格按照收费标准收费并及时将费用上交总务处,解款入帐,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总务处将对工作出色的班主任实行奖励制度。 3、对各班级的动产使用和保管继续施行包干制度,签定合同。总务处在期初和期末组织专人负责验收,视情况进行必要的奖罚。 (二)加强校园管理,优化育人环境。组织专门人员,联系劳技课的教学,引进适量的花草树木,借鉴已有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化,局部推进,同时对已有花木进行定期修剪、施肥除草、防病虫害。 2、明确划分各班级保洁区,不留卫生死角,根据校园卫生管理的要求,适时打扫,做到室内、地面干净整洁,墙面无灰尘污迹。窗明几净,保洁区内无废弃物和杂草。 3、认真抓好学生公寓新建和学校校舍修建,督促其进度和质量,以保证工程优质优量 、尽早地竣工。使学校教育教学正常有序开展。
4、校园管理不仅仅是钱物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只有管理才能出效益,本学期学生公寓即将投入使用,本学期要在加强对寄宿生管理上动大手笔,下苦功夫。只要制度健全,措施到位,方法得当,我们完全可以做好这项工作。 (三)、服务教育教学,提高办学质量。根
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及时配备教学用品和卫生洁具。 (四)、关心师生生活,提供后勤保障。努力办好学校食堂,这是师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阵地,结合在食堂管理上已经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弥补食堂管理上的一些不足。 本学期要努力完善食堂管理制度,严格遵循《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虚心听取师生的合理化建议,不断提升服务理念,切切实实为师生的生活服务,把食堂办得更好。 2、保证师生水、电的正常供应,为方便教师生活和工作,每个处室均配备饮水机和电脑,随着学校的发展,师生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还将会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开源节流更重要,平时要注意节约用电、用水,不开无人灯、电脑、电风扇,发现问题及时修理。 3、搞好鱼塘和生猪的综合饲养、管理,种好青饲料,对鱼塘要适时消毒,改善师生生活。 (五)、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建立安全和治安管理网络,每天都有专人值班负责,并做好值班记录。 2、安全教育要以预防为主,所以平时要加强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 (六)、打造发展平台,珍惜发展机遇。 帮助企业协调好税务、工商等方面的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办好现有校办厂的基础上,寻找机遇,努力做大做好校办企业这块“蛋糕”。并及时收取上缴款。
[关键词] 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管理;监督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a)-198-03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od hygiene management in the railway enterprise
LI Ming1, MA Lanyun2
(1.Ji'nan Railway Institute for Health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Ji'nan 250031, China; 2.Ji'nan Railway Institut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od hygiene manage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of quantitative factors in the railway enterprise,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or hint to the policy-makers. Method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ound in health inspection and the status quo. Results: There were many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to implement the quantify levels of food hygiene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railway companies. Conclusion: The system can be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by increasing publicity, evaluating the rank firstly and then improving the condition, strict hygienic permission examination, establishing a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o on.
[Key words] Food hygiene;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Inspection
食品卫生涉及每一个人的健康,食品卫生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作。为了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鼓励企业自律,自2002年卫生部发出通知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以来,铁路企业卫生监督机构就着手开展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相关工作,但进展缓慢。随着2007版量化评分表的公布和使用,量化评分的标准更加完备。近期个别铁路地区开始对旅客列车餐车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但是全国各地区差异很大,大多数铁路地区停留在只评A级单位的水平上,而且铺开的面不广[1]。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对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给决策者提供参考或提示。
1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不利因素
1.1 各方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企业管理者主要注重生产效益和生产安全,对生活保障和服务水平没有放到突出的位置,致使卫生监督管理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没有具体的行动。其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有畏难情绪,企业效益不好,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改造,考虑成本控制的问题,难度会更大,只好不再提出要求,致使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行受阻。另外,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在铁路内部属于后勤单位,为生产一线服务,管理者认为服务到位就可以了,服务质量要求不高,从主观上不重视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最后,铁路卫生监督机构也没有足够重视或力不从心,辖区经营网点太多,每个点都要评级、改造、验收,工作量明显加大,现有监督力量有限,经费不足,认为应该先保证现有工作不出问题,所以对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采取了延后的做法。
1.2 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铁路卫生监督机构开设了培训班,对监督人员、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和一部分从业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并分发了宣传材料,但是,单位卫生管理人员学习不深入,企业主要负责人不知道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造成申请资金投入少和无投入,并且社会知晓率低,未形成社会普遍要求。北京市公众认知情况调查表明,公众对实施该制度总体认知率还很低[2]。
1.3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铁路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以运输生产为主的单位,对于主业以外的部门管理革新缺乏积极性,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到运输生产上,在近几年运输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无暇顾及后勤服务性部门,加之宣传跟不上,监督机构的呼吁不及时,决策者认为虽然节约了监督成本,但是增加了食品经营投入,对整个铁路企业来说意义不大。
1.4 资金投入不足,效益不显著
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软件、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更新,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而投入的资金产生不出直接的经济效益,反映在服务质量上也不明显,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效益不显著,也是造成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1.5 不符合标准的单位难以取缔
在企业内部,考虑到职工群众的生活便利,尤其在偏僻小车站,若取缔了职工食堂,职工就无法就餐,无法保证运输安全。卫生条件差总比没有饭吃要好。铁路监督机构和餐饮经营单位有共同的上级领导,执行取缔难度很大。因此,监督人员也有懈怠情绪。
1.6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偏高[3]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偏高,铁路许多小加工经营单位难以达标,使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难度加大。它们是为了方便职工而设,没有竞争对手,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分级与不分级对它们来说没有很大的关系,即使列车餐车分出不同等级,但是,每列列车只挂一节餐车,没有竞争者,也达不到让消费者对其进行优胜劣汰选择的目的。
2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有利因素
2.1 政令畅通是实施的保证
铁路组织机构严密,管理严格,上级组织下文件,下级组织坚决执行,可以从铁道部或铁路局下文件,限期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效果会很好。
2.2 有强有力的宣传工具
铁道报、铁路电视台、车站和列车广播室、局域办公网、单位宣传栏等多种宣传媒体或媒介,都应加强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宣传,有很畅通的渠道,宣传全方位,效果更明显,有了广泛的宣传发动,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3 铁路食品加工单位软、硬件设施较完备
铁路食品加工单位软硬件设施较完备,多数不需要大规模改造,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日常管理较全面,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卫生管理水平较地方同等规模的餐馆高,日常考核较连续,考核奖惩制度能落实到实处。
2.4 地方政府推行后能起到带动作用
地方餐饮企业挂出卫生等级标牌后,对不知道卫生评级的铁路职工和管理者都是全新的事物,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探讨,从而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之比较,激发他们把自己经营管理的餐饮网点评定卫生等级的积极性。
2.5 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
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投入了大量物资,加工经营场所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食品加工设施有了更新,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得到健全和落实,台账资料逐步完善,而且成了长效机制,借此良机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会更加顺利。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人们的卫生意识逐渐增强,奥运会期间的各种保障卫生的做法在延续,人们要求食品卫生安全的呼声随着奶粉事件的出现更加高涨,这都有利于该制度的推行和实施。
3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对策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少数食品卫生管理员通过培训,了解卫生分级管理制度,绝大多数负责人和从业人员不知道这项制度,更不用说广大普通职工。所以,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从业人员和多数普通职工都了解这项制度的内容和作用,才能为这项制度的推行创造良好的氛围。铁路应利用宣传工具多样化的优势,多方位加以宣传,提高职工、家属和旅客的知晓率,为实施该制度打好群众基础。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不应拘泥于评分表,可允许有缺项,全面评级、推开,一旦被评级别较低,企业就会引起重视,更有利于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工作的开展和卫生状况的改善。实施该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现有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督质量,逐步改善食品卫生安全,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健康。卫生质量是否改善是实施该制度成功与否的关键。允许企业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符合现实的。
严格把好卫生许可关,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许可,使经营者自觉进行设施和管理的改进,这样使容易改进的关键项目先整改到位,对于确实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改进的项目,在评估了该关键项对该企业危险性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放宽改进时限,边经营边整改,但应对员工作出该关键项的风险提示或警示,在操作时注意,防止由此产生问题。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应建立激励机制,与企业主要负责人考核评先挂钩,铁路许多站段已经将卫生管理纳入每月和每季度的综合量化考核,而且分值较高,若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年终先进一票否决。若实行卫生信誉度上等级有奖,降低等级处罚的激励约束措施,企业负责人就会有积极性。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宜先易后难,逐步推开。对于行车公寓、酒店、大型食堂先行评级挂牌,然后对中、小食堂、餐车、伙食团(指铁路内小车站或工区内有3名以下炊事人员、30名以下就餐者用餐的小型食堂)进行评级。对10名以下就餐的小伙食团可以杜绝发生食物中毒为底线,对其供餐的品种进行限制,只允许做热菜,禁止冷拼菜,然后适当放宽量化评分表上对硬件的要求,如机械设备、水池数量等。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应加强企业的主动参与意识。食物中毒是影响运输生产的事情,如果行车人员发生食物中毒,就成为行车安全隐患,所以企业负责人应提高认识,为保障职工家属和旅客的健康,保障运输安全,也应该做好食品卫生安全这项工作。
评级后应留出一定的过渡期,作为整改期,循序渐进地改造,然后从监督频次上逐渐调整,让企业适应监督模式的改变。现在各类评级都只有监督机构和被评级单位知道,未评级单位不知道具体情况,形不成“比、赶、超”的竞赛效应。应该利用现代技术从互联网或局域网信息,使他们相互了解评定情况,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卫生水平。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工作。为了节约卫生监督人力资源,避免重复工作,尤其是铁路沿线点多、线长,网点相距几十公里,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路上,在日常卫生监督过程中,对食品经营单位附带进行日常卫生监督量化评分工作,积累数据,在全面评分时,就不必每个网点都去几次,这样既是一次宣传,又节省了有限的人力和时间。
对全国铁路系统而言,可按不同地区、不同餐饮类型[4],实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以平衡地区差异和行业水平的差异,由各监督机构自行制订评分标准,如列车餐车、中间站伙食团等,与地方餐饮单位有着不同的环境和内部管理模式,只要先评定出等级,便于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卫生水平,就是最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军,宋仰东,张玉华,等.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评定问题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2):141.
[2]田建新,常丽媛,高静,等.北京市实施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公众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5):411.
[3]陈解华,黄飚,龚大福,等.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效果浅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3,10(5):29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atus regarding the sanitation of 44 academy socialized security canteen of a certain institution
WANG Shan-yu1 XU Bao-feng1 XIAO Hong1 YAO Wei1 LI Qiang1 CAO Yu-ting1 GAO Chun-yu2
1.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Military Authority Affairs Administration Managenment,Beijing 100082,China;2.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Airforce of PLA,Beijing 10007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understand the sanitation status of the academy socialized security canteen in military institutio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rmulating the risk inspection,warning,control strategies and HACCP plan of food safety.Methods From October 2014 to March 2015,academy socialized security canteen of a certain institu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The basic saniation condition,facilities & equipments,sanitation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of food safety and so 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and spot check,the main risk factors and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were found.Results The 44 dining halls were undertaken by 26 catering industries with one to seven canteens undertaken for each one.Among nealy 2000 employees,the number of cook were more than 40%,and servants accouted for 34%.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food hygiene knowledge evaluation were nearly 75%.The number of daily people were more than 45000.The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canteen were 165 thousand and 700 cubic meters.The area ratio of canteen and operation room was 1.96∶1.00.The possessed per capita canteen area was 2.25 cumbic meters,the operation area was 1.71 cumic meters,which was far more than the per captia standard of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2.4 cumbic meters,and the rate of 29.55% (13/44) had complete function room with complete sanitation management system.HACCP was not eastablished in a single enterprise though having passed IS9000 quality certification.Conclusion The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facility condition obtain obvious improvement regarding socialized secuity canteen of military institutions,however,the overall arrangement is still unreasonable so that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standard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Institutions;Socialized security;Canteen;Sanitation status
军队院校社会化保障食堂的卫生监管,一直是院校后勤保障的重点工作之一,特别是时常出现的食物中毒事件,更加引起了各部门的高度关注。影响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原料生产到流通环节,再到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对食堂而言,既有硬件设施条件方面的,也有人为管理制度落实方面的,涉及内容很多[1-3]。为全面了解掌握军队院校社会化保障食堂的卫生状况,本研究对44个社会化保障食堂(10个A级、34个B级)进行了卫生状况调查与分析,旨在为军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与食品卫生管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3月,采取调查表填报与现场抽查复核的方式,由院校食堂管理单位或承包经营企业按照统一下发的《军队院校社会化保障食堂卫生状况调查表》,对某部所属军队院校实施社会化保障的44个食堂(A级10个、B级34个),从承包商与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工作用房、设施与设备、制度与管理、食堂布局示意图5个方面共50个项目的调查内容逐项填写。为确保数据的准确,于2015年6月又抽查了12个食堂,采取现场核实的方法,进行补充调查和数据纠正后,再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承包商?Y质与服务人员的卫生素质
此次调查的44个食堂由26家餐饮服务公司承包,均为经过资质认证的餐饮服务公司,建立了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共有从业保障人员1956名,其中行管人员180名,炊事员784名,服务员656名。有291名炊事员取得了等级厨师证,高级厨师有113名。经测评,全体从业人员饮食卫生知识掌握良好,卫生知识知晓优良率近75%,及格率超86%,共办理《健康体检与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1877个,持有率为95.96%。食品卫生监督量化达A级的食堂,其人员卫生知识及格率及办证率均为100%,具体从业人员情况见表1。
2.2用房面积与功能间设置
调查结果显示,44个食堂的餐厅与操作间比例为1.96∶1.00,加上辅助用房面积,餐厅与加工用房的比例为1.62∶1.00,与集体用餐单位设计规范要求的餐厅与操作间约为1∶1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如按日常保障就餐人数计算,人均拥有餐厅面积为2.25 m2,A级食堂为2.36 m2/名;如按最大保障人数计算,人均面积为1.71 m2,而操作间的面积人均只有1.17 m2。值得注意的是10个A级食堂操作间人均面积只有1.02 m2,特别是接近85%的食堂未建专用的冷荤间。在副食操作间的功能划分上,部分无粗加工间,部分粗加工鱼、肉、禽、菜共用一处,部分无专用餐具清洗消毒场所,部分主副食混存一库。功能间齐全的仅有29.55%(13/44),较齐全的为52.27%(23/44),还有18.18%(8/44)的食堂功能间设置严重不全,具体用房分配情况见表2。
2.3设施建设与卫生管理
食堂的设备除炊事机械、灶台外,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就是盛放食品的容器和冷冻冷藏与消毒设备。调查发现,各单位对食品原料与成品、半成品容器的区分尽管采取了多种方法,部分使用颜色,部分通过形状,但在对12个食堂进行抽查时发现,仍有10个食堂存在生熟混用、荤素混用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对有颜色的毛菜筐与白色精菜筐区分的意义不了解、对原料与成品容器混用的危害认识不足所导致。部分将自助餐台上的方形熟食盘盛放生鱼生肉,这可能直接影响到饭菜的卫生。10个A级食堂中有6个建有固定或移动式冷库,冷冻与冷藏的总容积为280 m3,基本满足食堂肉食品原料的储存与其他半成品的存放;其余38个食堂仍以数量不等的冰柜、冰箱为主要冷冻冷藏设备。2.4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
在餐具的清洗消毒上,基本上实现了程序化清洗,有22个食堂购置了自动洗碗机,占食堂总数的50%。消毒则以热力蒸汽消毒和红外消毒为主要方式,辅助以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消毒能力基本满足保障需要,且A级与B级食堂间无显著性差异;所有冷荤间和配餐间均安装了紫外线消毒灯。在病媒生物防制反面,根据需要安装布置了灭蝇灯、粘蟑板,建有纱门纱窗,库房门口有挡鼠板,下水道有防鼠金属网,基本做到设施齐全。但在厨余垃圾的收容处理方面,无害化程度不高,存在容器不密闭,做不到日产日清。表3为44个社会化保障食堂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设施设备统计情况。
2.5食品安全监管与制度落实
就调查情况来看,各单位比较重视食品安全监管,A级食堂全部建立了食品卫生检验室,配备了专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装备,选配专业人员定期进行食品抽样检测,特别是食品留验,做到了100%落实。有34个食堂建设了视频监控系统,布设监控点321个,基本做到了全程监控无死角。所有食堂都建立了卫生管理制度,但有13个食堂缺少专间管理规定或无应急处置预案方案。部分企业试行建立“食堂质量控制手册”,落实“日卫生检查”“食谱制订管理规定”“食品留验与检验制度”“采购验收作业指导书”“烹调监控作业指导书”“从业人员培训控制程序”,但无一家企业建立HACCP计划,这对食品安全管理影响较大。表4为社会化保障食堂食品安全监管措施与制度落实情况。
2.6功能间设置与布局
综合分析44个被调查的食堂布局平面图,如按集体用餐单位应该符合“生进熟出”、功能间齐全的要求,除10个通过卫生量化分级管理A级评审的食堂和6个较好的B级食堂外,其余食堂均存在布局不合理、功能间不全等问题,特别是仍有8个食堂的主、副食加工相互交错,粗加工间鱼、肉、禽、菜不能划区加工,分池清洗,存在相互交叉污染的卫生隐患。
3讨论
影响食堂食品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许多研究证实,无论是硬件设施条件,还是原材料质量,特别是人为操作因素,都直接影响到食品卫生质量[4-6],因此,全面了解和掌握食堂的卫生状况,弄清食堂承包商资质、人员素质、工作用房面积、设施与设备配备、制度与管理措施、功能间布局等情况,对全面研究制订食堂管理有关规定,预防食物中毒和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确保就餐人员健康安全极为重要。
有研究证实,企业信誉直接影响质量,尤其是餐饮企业,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7-8]。本次调查发现,44个社会化保障食堂的承包商均为注册的餐饮服务公司,都取得了国家认可的服务许可证,无论是资质、还是业绩,都为当地著名的餐饮企业,为保证服务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公认的是食堂的建筑情况也会影响到饮食保障?|量,特别是功能间建设和“生进熟出”的加工流程。功能间不全或生熟交叉,都会直接影响饮食卫生质量[9-12]。此外,还有餐厅面积、操作间的大小等,特别是两者间的比例。如果餐厅很大,而操作间很小,往往因超能力接待而影响到饮食卫生质量;反之又会造成浪费,因此,应该按照有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食堂用房,确保比例合适。本调查显示,如按正常接待量计算,44个食堂的餐厅面积人均达2.25 m2,基本符合要求,这也是近年来狠抓院校营房建设的结果。
影响食品卫生质量较重要的食堂设施设备条件除防尘、防蝇、防鼠、防虫卫生设施外,主要有容器、冷冻冷藏和清洗消毒设备[13-16]。本次调查发现,80%以上的食堂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容器标识清晰,部分食堂毛菜筐、精菜筐和食品盒都采用标准化的产品,区分清楚,容积符合加工规模的需要。在10个日正常保障人数超过1000人的食堂中,有6个建有自用的冷库,保证了肉食品原料和半成品的冷藏需要。其他食堂配备的冰柜、冰箱的数量和容积也可满足需求。在餐具的清洗消毒方面,有22个食堂购置了自动洗碗机,占食堂总数的50%,其余食堂则采取人工清洗方式,消毒方式均采取消毒柜与化学浸泡消毒相结合的方式。
关键词:现代企业;员工食堂;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长期以来,多数企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生产经营工作上,使得员工食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能提上日程,忽视了后勤饮食服务的重要性,员工食堂人力资源管理由于缺乏先进的激励机制,导致工作人员流动频繁,技术人员匮乏,而且缺乏一套严格规章制度的规范制约,很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整个食堂工作环境缺乏生机,甚至会出现由于管理不善引发安全风险,为整个企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现代企业必须加快员工食堂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步伐,提高管理效益。
一、现代企业员工食堂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后继乏人
现代企业员工食堂工作人员多数都是农转工或外来打工者,而且多数年龄偏大,这部分工作人员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缺乏技术、服务理念落后等等。有限的人力资源水平使得科学系统的食堂管理工作很难有效开展,从而影响了员工饮食服务水平。
2.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与培训机制
现阶段的现代企业员工食堂没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制度化、系统化与规范化管理,形式上设置的食堂人力资源机构,其工作内容仍然局限于简单的生活琐事处理,没能建立起集“员工招聘、升迁、业绩评估”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同时也忽视了对各层食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服务意识、安全技能等的培训,导致了一些任务执行不到位,甚至敷衍了事、蒙混过关等现象屡见不鲜,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没能得到质的提升,造成问题从不间断。
3.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由于受到传统收入分配制度的影响,有些现代企业员工食堂人力资源管理也未走出计划经济模式,工作人员收入大致相当,而且普遍较低,由于缺乏灵活的薪酬激励机制,造成很多员工丧失了工作积极性,工作意志消沉。同时,也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项目与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积极分子的工作热情,进而从整体上影响了食堂服务水平。
二、现代企业员工食堂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1.创建现代化制度管理,加强责任意识
人力资源管理积极作用发挥的基础是维持人员的稳定性,各大现代企业要不断走出传统观念,打破合同工、正式工同工不同酬的管理制度,改变过去以身份定待遇、定福利的观念,可以面向社会广泛召集具有合格素质、良好技能与管理能力的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以绩效和能力为标准合理分配岗位,根据工作任务量、技术含量以及工作业绩公平分配酬劳,并创建完善、规范的规章制度,使得一切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有章可循,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公平、合理。
建立科学、有条理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日常工作状况的检查与监督,实行工作人员准入制度,任何前来工作的员工都要进行严格的身体健康检查、技能测试等,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考核,一切不适应现代化经营的制度要及时更新和撤销。
2.稳定工作人员,着重技能与素质的培训管理
为了能够为员工食堂管理打造出一批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人力资源队伍,企业就要积极重视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加大对食堂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参照当前的工作人员状况,来打造科学、规范化的培训系统,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来设立科学的培训目标,提出有意义的培训内容,采用有效方法,逐步落实培训,形成一个培训周期,同时也要有侧重、有针对地开展培训,要严格核心骨干力量的培训,以此来塑造并完善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专业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加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吸收或培养高能力人才
现代企业员工食堂管理部门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为了彻底优化内部员工素质和水平,可以大幅度地面向公众来选贤任能、广纳贤才,可以尝试调动大学生队伍参与其中,以此来熏陶和影响整个食堂工作人员队伍,也可以创建人才招聘中心,特设食堂人才招聘项目,试着同一些专业院校的饮食专业建立合作关系,为食堂选拔合格的营养师,为整个员工食堂带来浓厚的饮食文化,打造营养工作餐,增强员工食堂工作效率,彻底优化食堂环境。
4.打造科学的考核机制
参照不同岗位的职责范围,对各个不同岗位工作规划出不同的考核标准,从员工的实际工作结果出发,注重数量考核,也要加强质量监督,打造出科学的、能够被执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利用这一考核机制来对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成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让每一名员工的付出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回报,主动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全面提高工作积极性。
总之,现代企业员工食堂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不断改变与创造新的管理方法,打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引进高水平管理人才,营造出一个文化充溢、服务到位的饮食环境。
参考文献:
高校饮食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高校饮食财务服务性、公益性和福利性的基本属性,决定了高校饮食不同于社会饮食业。高校饮食集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决定了高校饮食财务管理与核算趋于企业化。高校饮食为特殊群体服务的内涵,决定了其先社会效益再经济效益的经营理念。
高校饮食财务规范化管理是饮食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财务管理是饮食管理的核心,贯穿饮食管理工作的始终。财务管理可对饮食工作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对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全面反映饮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建立健全饮食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饮食财务管理是从数据出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任何一个企业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下,完善和加速企业化运转机制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高校饮食各项管理工作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会在财务制度上体现出来。对于正在逐步成长过程中的高校饮食来说,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高校伙食经营服务从主副食采购到验收、保管、出库,从饭菜加工到出售,从收支核算到月度结算,是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化、科学化运作以及强化对每一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饮食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一)物资管理制度。办理高校伙食所需的物资数量多、品种杂,需要结合实际分门别类地制定好管理制度,以加强对主副食、物料用品在采购、验收、保管、出库、盘点、报损等物流活动方面的管理。
(二)经营收入管理制度。经营收入是财务活动的结果,必须保证伙食经营收入全部、足额、及时地回笼,确保核算期的经营服务收入与其成本费用相互配比。
(三)成本与费用管理制度。成本费用制度必须明确伙食经营服务成本与费用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定额、开支要求,确保各项支出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四)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是要加强对炊事机械设备等资产的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五)收入分配、财务核算和监督制度。在收入分配制度强调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强调社会利益,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关系。
二、实施合同化管理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高校饮食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饮食已经开放校内服务市场,引进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的饮食服务与经营。还有更多的高校在做好校内服务市场的同时转变经营机制,注册成立股份结构多元化的法人实体,融入社会的第三产业。
高校在办伙模式多样化的情况下,对各类经营服务食堂实施合同管理,签订规范的经营合同,这已成为普遍的做法。因此,在财务管理上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经营合同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保证各项经营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营合同符合高校的实际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关要求,要确保高校伙食工作的正常运行,确保其信誉不受损害、利益不受损失;经营合同要详细约定经营者在经营期内应完成的各项经济指标,以明确经济管理责任和职责;经营合同要清晰划分甲、乙各方应承担的经营成本与费用的范围与标准,以便准确进行成本核算和收支结算。
三、科学核定伙食成本是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关键
成本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关键。高校饮食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应强化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作为提高经济效益活动的主攻方向,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成本管理系统。
如何科学核定高校伙食成本中的人工费、主副食原料费、物料用品费、水电费、燃气费、蒸气费、设施与设备维修费、保洁费、消毒费等费用;如何科学核定计入学生食堂销售成本的各项费用标准,是搞好高校伙食成本核算的关键。其工作重点是:弄清楚学校给予学生伙食的补贴项目及费用,如人员工资、水电气费、房屋设备租赁费等,将学校给予的补贴费用从食堂的成本核算中扣除,以体现学校对学生伙食的关心支持和优惠补助。实行主副食原材料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办法,既可以保证主副食原材料的质量,也可以降低原材料的价格,同时可以杜绝原材料采供过程中的违法乱纪现象的产生。但要将附加的采购费用按比例均衡地计入主副食原料出库价内,就必须准确计量伙食经营过程中耗用的水、电、燃气、蒸气等的用量,科学分摊损耗和公用部分的用量,保证计入伙食成本的费用支出真实、准确、合理。
四、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是规范化管理的保证
高校伙食成本核算包括主副食原料的收发存核算、饭菜成本与价格核算、各类收入的核算、各项费用支出的核算和利润的核算等多个方面。要完成这些核算工作并在核算过程中对食堂成本实施有效控制,不仅需要财务人员进行的会计核算,更离不开伙食部门各级炊管人员的共同参与,只有形成一个自下而上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降低伙食成本、提高饭菜质量才会有切实的保证。有健全的主副食库存明细账,实行月度盘点制度,能够有效控制储备量,准确计算耗用量;有完善的饭菜成本核算与饭菜价格定价机制,能够科学、合理地核定饭菜销售价格;实行逐级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有明确的费用控制指标,能够有效地降低费用支出;有规范的饮食会计月度结算与财务报告制度,实行电算化运作,能够准确、完整、及时地反映各经营服务餐厅的运营状况;有定期的伙食成本分析制度,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伙食成本状况,能够对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五、加强对伙食成本的监督和考核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
高校饮食在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运作中,应加强对伙食成本的监督和考核,这也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随着高校饮食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监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管理层、决策层在重大决策中不可缺少的参谋。高校饮食应推出内部审计制,设立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实施常规审计监督和不定期的专项审计监督。通过审计监督和考核财务主管及经营管理人的管理能力、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和责任心,同时也能更详细地了解资产质量和资金运作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关键词】煤炭企业 后勤管理 思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浪潮的带动下,勇于探索和实践,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职能转变、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调整。后勤管理作为煤炭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科学规范、高效实用的后勤管理体系。
一、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不规范的管理制度限制了后勤服务质量的提升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煤炭企业后勤管理制度基本属于附属体制,后勤服务基本处于管理体系的末端,根本不受重视。在传统的后勤管理制度下,后勤工作人员没有服务意识,把大量的经理花费在日常会议、行政管理方面,对后勤服务管理的业务领域不熟悉、难精通,进而影响了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后勤工作中人力、物力、财力产生了无形的浪费。
(二)煤炭企业后勤部门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后勤部门不受重视,导致煤炭企业后勤部门的基础设施年久老化现象严重,为后来后勤管理工作留下了许多隐患和困难。当前煤炭企业后勤部门面临的是水、暖、电线路老化;房屋、食堂、澡堂等亟待修缮;一些防火设施年久失修;没有配备最新的防水、防火设施等问题。后勤部门是一个只出不进的“烧钱”部门,加上企业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力度小,后勤管理上的问题层出不穷,基础设施的修补、完善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
(三)后勤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低下,服务意识缺失
煤炭企业后勤工作范围非常广泛,有环境保洁、设备维修、员工食堂、园区绿化、企业安保等,因此对后勤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比较高。然而目前情况却是煤炭企业的后勤人员存在年龄较大、身体素质差、工作能力不高等问题,还有些员工不满意目前的工作状态,常常消极怠工,得过且过。我国煤炭企业后勤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低下,服务意识缺失,且人员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了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建立健全煤炭企业后勤管理体制,注重科学管理
煤炭企业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在要求,遵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是创新煤炭企业后勤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后勤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推动后勤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要有相配套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要使员工的辛勤付出跟回报成正比,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后勤工作效能和质量。其次是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要变被动为主动。煤炭企业后勤部门要简化工作流程,落实积极主动服务机制,要做到主动服务、优质服务、高效服务、拓宽服务范围和渠道,增加服务项目。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后勤服务预警机制,要防患于未然。定期召开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积极改正。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后勤管理工作是煤炭企业管理建设工作的重心,要想使煤炭企业后勤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就要加大Y金投入的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建设的需要。一是做好后勤管理工作规划,对职工宿舍、食堂进行维修改造,添置一些新的硬件设备,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二是针对一些老化水电气等线路进行检修,更新,引进一批最新的防火、防水系统,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三是新添一批办公设备,包括员工电脑、打印机、投影仪、传真机等,及时更换办公室损坏的桌椅,大大改善员工的办公条件。
(三)做好后勤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强化服务意识
煤炭企业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是要对后勤工作人员开展专业技能操作培训,结合员工工作特点和岗位需要进行专业的精细化的培训,这样既可以充分挖掘员工特长,更好地服务于后勤工作,又能满足员工自我成长的需要。其次是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后勤工作人员要重视自身修养建设,端正工作态度,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贪图小利。三是培养后勤服务意识。与时俱进,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煤炭企业后勤服务意识建设。鼓励员工自发组成后勤服务团队,创新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提高后勤员工工作成就感和认同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勤服务工作中去。
(四)制定科学、严谨的员工激励考核制度,促进后勤管理条例高效落实
制定科学、严谨的员工激励考核制度是推进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既可以促进后勤管理条例高效落实,又能够激发员工潜能,实现公平竞争。加大绩效考评意识的宣传力度,将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让员工感到公平、公正,促进良性竞争。建立健全后勤绩效管理制度,绩效目标的制定,考评计划、部门协调、资源配置、考评评估、绩效监督等都要纳入制度化管理体系中。
三、结语
后勤管理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工作内容相对冗繁,对维护企业稳定,提高员工向心力有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经济形态逐渐走向产业化、服务化,进而对后勤服务管理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煤炭企业后勤管理不应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了,它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促进煤炭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用现代化企业制度变革后勤管理模式,开创煤炭企业后勤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顾占涛.现代煤炭企业后勤服务专业化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1).
一、xx年度工作总结
1、机构、制度建设
⑴根据公司发展战略,依照公司副董事长要求,xx年7月份,在公司原有的组织体系基础上,设置了新的公司组织机构。总经理负责制,下设商品部、营运部、企划部、财务部、人事行政部、物业部等六大部门,并任命了六位经理,各部门依照其职能,设置了不同的岗位,并确定了各部门主管、领班。组织机构的设置,为公司高效运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⑵设置组织机构只是人体的骨架,要有效运作,还需赋予各部门职责权利,按照各部门职能制定了各部门的职责权利,同时对各个岗位的职能做了描述,完善了各部门的职责。使各部门、岗位权责分明,分工明确,人岗适配。
⑶根据公司原有制度,按照公司实际状况,制定了员工手册和公司管理制度,并根据需要制定了一部份审批流程及工作标准,使公司职员日常行为得到规范,工作流程有所依循,进一步加强了公司依制度管理的治企理念。
2、招聘管理
⑴根据公司发展需要,依照各部门岗位编制,根据各部门岗位需求,本部门积极采取招聘措施,本年度共招聘营业员395名,共招聘自聘员工134名。
⑵招聘渠道与招聘实施
a. 充分利用本地区招聘机构,适时在网络招聘平台上本公司用工需求信息,在楼层主管、保安员、收银员、企划职员、工务员等几大块都招到了合适的人才。
b. 积极参加市人事局、抚州招聘网召开的大型招聘会,组织参加东华理工学院人才招聘会,对宣传和推广融旺百货的市场知名度起得了一定效果。从六月份开始,本部门以广场现场招聘会形式招聘营业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月大约招聘25-30名营业员,基本上满足了营运部营业员需求。
⑶招聘需求与招聘程序
本部门按公司发展需要及岗位需求实施招聘计划,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岗位缺编的部门,要求部门按程序审批。招聘专员从信息、筛选、面试、复试、试用等各个流程依标准实施。
3、培训教育管理
百货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就是培训教育,公司高层非常重视培训教育。
⑴ 根据公司实际培训需求,本部门购买了五十个专业课程。其中涵盖了商业礼仪、销售技能、个人能力、绩效管理、职场心态等课程,并将这些课程拷贝给总经理及营运部、商品部等部门,同时购买了一部份管理书籍供公司职员阅读学习。
⑵ 根据课程特点及各部门工作特点,组织商品部、企划部、财务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下属》,组织本部门职员学习《人力资源实务》与《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下属》,组织物业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下属》及电力专业课程,组织营运部营业员学习《销售技巧》等课程,组织保安员学习消防安全专业课程及职场心态课。本部门将继续组织各部门持续学习,并要求培训后及时总结,及时考核,使学习培训机制连贯性,长期性,持续性。
⑶ 根据公司发展需求,本部门与今智塔培训机构合作,开发了《系统执行力》培训课程,并邀请今智塔专业培训师授课。xx年12月6日,公司中高层管理干部均参加了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⑷针对今年新入职员工较多,本部门开展新员工入职培训课,营运部及其他各部门新入职员工均得到培训,使新员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有初步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绩效考核管理
本部门根据基层员工实际情况,依照公司需求,制定了物业部职员、财务部收银员、营运部客服员的绩效考核方案,并依方案实施考核。因考核没有具体的业绩指标,无法量化,致使考核相对流于形式,考核效果相对未能达到预期,但增强了员工对公司的凝聚力,相对的提高了基层员工的积极性,规范了员工的日常行为。
5.薪酬福利管理
⑴本部门依据公司发展,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薪资体系,在员工转正、晋升、加薪等关系到员工薪资福利的各个方面,均严格审批,切实执行。
⑵工资核算自八月份始,重新制定审核审批手续,工资核算零差错,工资按时正常发放。
⑶基层员工初步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改善了基层员工的薪资待遇,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
6.食堂宿舍管理
食堂及宿舍管理工作比较规范。xx年7月份,针对员工对食堂饭菜质量及服务问题提出的意见,公司成立以人事部门为主要成员的膳食委员会。膳食委员会按照委员会职责,定期检查食堂饭菜质量及卫生安全标准,定期召开会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食堂做出整改。目前食堂饭菜质量及服务质量均能被员工接受,员工满意度较高。
7.日常行政管理
⑴公司所需的后勤保障工作均能及时完成,行政仓库及物料仓库尚能规范管理。
⑵公司xx年度办公管理费用70000余元。本部门制定了采购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及废旧品统一处理等制度,规范了部门工作行为,降低了日常管理费用。
8.档案管理
按照公司规范管理要求,本部门成立档案室。由部门的职员任兼职档案员,收集公司近一年来的各种资料,并进行整理、识别、立卷、归档等工作。初步建立了公司档案室,档案管理初见成效。
9.考勤管理
根据公司考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考勤纪律。本部门考勤员每月定期审核考勤数据,及时公布考勤结果并予以处罚。工资核算严格按照考勤统计结果。按照各部门工作实际情况严格审批排班表,调休、轮休、加班等按审批程序办理。公司职员基本上能够按时出勤,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较为少见,保证了公司有序运营。
10.督查管理
公司xx年8月份成立督查组,督查组成员主要由本部门人员组成。督查组成员按照督查组赋予的职权,每周定期对公司各项工作及纪律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形成督查改善报告,并下发到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对在工作中违纪的人员进行处罚,维护公司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督查工作对促进公司规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1.团队建设管理
xx年度本部门职员以公司重点工作为中心,聂初发主管和崔汉卿主管积极支持部门经理,带领行政人事部全体职员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团队管理中,本部门以激励、表扬、赞美为管理理念,以团结、互助、友爱、宽容为宗旨,以大局、整体、责任、公正为精神,来融合团队,凝聚团队。同时,本部门还倡扬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成长性的团队。本部门利用晨会、外部培训、内部培训等平台,鼓励本部门多学习,持续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职场心态,学习其它有助于个人成长的课程,使本部门职员持续不断学习,持续不断得到成长。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管理制度尚显粗糙,仍需要得到简化优化。
2.公司各部门的运营流程尚不够规范,工作标准尚未建立,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够顺畅。
3.招聘工作基本能够满足公司用人需要,但尚有一部分缺口,招聘力度仍需加大,招聘渠道仍需拓展。
4.招聘审批程序执行不够到位,人员编制不太合理,某些部门人员超编现象较为突出。
5.员工流失率较高,离职面谈工作没有开展,降低员工流失率方面没有制定相应措施。
6.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培训评估没有实施,没有适合的专职培训师,员工服务意识、销售技巧、职业素养、执行力等有所欠缺,尚待学习提高。
7.绩效管理只考核一部分基层员工,考核体系尚未完善,考核过程尚不能得到控制,考核管理流于形式,考核结果不能运用。
8.薪酬体系尚显粗糙,薪资标准控制还不够严格。
9.食堂饭菜质量尚需提高,检查力度还需加强。
10.办公费用较高还需控制,采购审批制度及出库入库管控还需加强,办公用品管理力度还不够严格。
11.督查力度不足,督查范围不广,制度维护力度较弱。督查工作尚流于形式,未能触及督查核心内容。
三、xx年度工作计划
xx年是公司发展的关键一年,本部门将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及经营目标开展工作,团结努力,履行职责,确保人力需求、人力培训、制度维护、薪酬激励、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能满足公司经营发展需求,为实现公司xx年度目标尽职尽责。
1、健全和完善公司各项制度及工作标准
⑴根据公司发展需求,适时修改和优化公司管理制度,使公司制度更加合理规范,为公司“法治”打下基础。
⑵根据各部门实际运营状况,制定和完善公司运营流程,使各部门沟通更加顺畅,程序更加规范。
⑶根据原有的岗位职责,结合公司各部门的实际情况,重新修改各部门的岗位职责。使职责清晰,责任明确。
2.深挖招聘渠道,满足人力需求。
⑴根据公司岗位编制及岗位缺编需求,制定公司年度招聘需求。根据招聘需求,确定招聘渠道,执行招聘政策及招聘程序,为公司招录到合适的人力及人才。
⑵根据xx年度招聘经验,营业员招聘这块坚持走广场现场招聘形式,辅以海报宣传张贴和广场外招聘横幅悬挂,坚持每周五个工作日在广场外现场招聘。
⑶自聘员工招辞趋于稳定,缺编不大,网站招聘进一步优化,保留江西人才人事网和抚州招聘网。
⑷做好xx年度招聘费用预算,降低日常招聘宣传费用和网站招聘费用。
⑸与营运部门沟通,搭建离职员工面谈平台,切实了解员工离职原因,分析并加以改进,降低员工流失率,稳定营业员队伍。
3.加强培训管理工作,构建培训体系。
⑴如未能招聘到适合的培训专员,xx年培训工作由崔主管负责兼任培训专员,实施xx年度培训计划。
⑵根据公司实际状况及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制定xx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⑶与外部培训机构联络,xx年度拟将公司管理人员送往专业机构或大型知名百货企业参加培训,主要课程是商务礼仪、销售技能及服务理念这三大块,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⑷内部培训工作主要由培训专员开展,辅以各部门主管。继续开展视频培训学习,xx年度每个部门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每周安排一次两个小时的课程。学完一个课程,撰写培训心得,并进行考试。整个年度持续不间断的学习,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成长性团队。
⑸对每月新入职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做到及时性、有效性,最快的让新进员工熟悉公司流程制度,了解公司企业文化,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
4.加强绩效管理,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
⑴根据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制订公司xx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⑵按照xx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组需全程监控,使绩效考核公平、公正、透明,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使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不劳者不得。能者给予上升的通道,庸者施以教育的机会。
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面谈,倡扬先进,教育后进,给后进者改善教育进步的机会。
⑷根据考核结果,不断改进考核体系,使考核体系更加完善,更能发挥激励的作用。
5.控制人力成本、完善薪资结构。
⑴根据公司发展需求,重新审订各部门编制,确保人岗适配。精简富余人员,降低人力管理成本,适当调整在职员工薪资待遇。
⑵根据现有的薪资标准及岗位情况,设计详细的薪资等级制度及岗位等级制度,结合绩效考核结果,给予员工更好、更科学、更广泛的晋升空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凝聚力。
⑴xx年度,本部门拟与企划部配合,创办企业内刊,刊登公司高层动态,公司政策,宣扬公司文化,宣传先进个人事迹,选登员工优秀诗歌、散文、随笔等文章。发挥员工特长,提供培训教育及展现自身才华的平台。
⑵xx年度,本部门拟与企划部配合,拟定企业之舞,决定企业之歌,并进行培训,人人会唱、人人会跳,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在广场前设立公司旗帜及国旗。每月定期举办一次国旗、企旗升旗仪式,熏陶员工爱公司、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向社会大众展示融旺人爱员工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⑶建立公司网站,树立对外商业形象,建立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让抚州人民更加了解融旺,信任融旺,打造融旺良好的商誉及品牌。
⑷加强新入职员工企业文化培训教育活动,使融合聚力的企业文化根植能到每一位融旺人的心中。
⑸员工婚、丧、生病及有特别大的困难,需要公司施以援助的,各部门及时与人事部沟通,由人事部和相关部门代表公司给员工或员工家属施以帮助和慰问,真正关心员工,让员工有家的感觉,让员工真正融入到融旺这个大家庭中。
7.规范行政管理工作,降低管理费用。
⑴xx年度在上一年度办公管理费用的基础上降低30%。物资采购要严格审批,办公用品申领要严格手续,不合理采购要坚决杜绝,必需品、常用品要批发储存。
⑵加强废品统一管理,增创经济效益。
⑶易耗品仓和物料仓每月月终报表需上报审核。
⑷加强食堂检查力度,提升食堂饭菜质量及服务质量,提升员工满意度。
⑸及时为公司各部门服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8.严格考勤管理制度,保障企业有序运行。
在xx年度考勤管理基础上,进一步控制调休频次,严格按照排班表执行,严格执行请休假审批制度,杜绝先休假后审批的弊端。坚决执行考勤纪律制度,及时处罚违纪职员。
9.加强督查力度,维护制度和流程的权威性。
进一步完善公司督查流程和制度,扩大督查范围,触及部门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是否合乎规范要求。严格执行每周一次的督查频次,使不规范行为得到及时改善,使领导批办的事项能及时得到落实。加大督查处罚力度,维护公司制度的权威性。
10.加强团队建设,打造强有力团队。
⑴在部门内建立学习制度,充分利用晨会、媒体、培训机构等平台,鼓励本部门职员持续学习,持续成长。
⑵继续保持多鼓励、多赞美、多表扬的团队激励理念,建立一支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团队。
⑶与团队成员多沟通,及时了解团队成员工作和生活情况,关爱、帮助和团结每一位成员。使团队成员始终处于融洽、合作、友爱、宽容的团队氛围中快乐工作。
【关键词】 高校 食堂 财务管理 市场化
一、引言
高校的食堂管理是整个后勤管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该项工作不仅直接影响高校师生及职工的健康与情绪,而且也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科研教学的正常运转。随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企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目前高校食堂大多采用办公制或者是经济承包的方式,伙食服务已经趋于市场化,越来越多的高校食堂开始意识到,整个行业的经营格局和市场竞争状况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其对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工作的需求也逐步显现。另外,随着我国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高校食堂也需要思考如何在保证供应食品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食堂的经营效果和效率。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食堂都已经脱离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基本完全划归于后勤部门管理。跟一般企业提供的产品不同,高校食堂除了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得兼顾自身的公益效益。为了满足高校师生多样化的菜品需求,高校食堂需要进一步调整菜品的价格以及相关服务,不断提升食堂的口碑。目前,高校食堂的社会化发展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在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预算管理粗放,成本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缺位、监督管理滞后等问题,鉴于此,提高高校食堂财务管理已经成为提高其综合服务效益的关键所在。
二、高校食堂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基础薄弱,成本控制效果不显著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食堂作为纯粹公益性的单位,基本没有对成本效益方面的考虑。随着高校食堂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加大,相关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一方面,高校食堂目前的成本核算基础非常薄弱,一些基础性工作的范围和质量都难以达到进行成本核算的标准,给食堂定制成本计划以及进行相关决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具体来说,成本核算包括原始记录、材料计量、材料验收等各项基础工作,较为繁琐和庞杂。在实际操作中,高校食堂往往对原材料的原始记录较为重视,但是对于材料购进之后的验收、盘点、领退等各个环节管理较为粗放。由于很多食堂不能在成本管理中制定出科学的成本定额和出料率,相关基础数据的缺乏也给成本计划、决策等环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十分容易造成用料的浪费。另一方面,一些高校食堂在成本控制上还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从提高生产效率等实质性方面进行考虑。目前高校的成本控制还停留在一些比较显见的成本上,主要通过对原材料价格的控制、精简日常管理中的办公费、招待费等等,但是对于一些隐性的成本却缺乏应有的关注。高校食堂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还应该从提高劳动效率、设备使用率等方面入手,从源头上控制整体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2、成本预算编制不规范,随意性支出较为普遍
目前,由于高校食堂对于财务预算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认为仅仅只是“走过场”,对于预算的编制,没有真正做到贴合师生的进餐量和消费额来编制预算。由于没有对需求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导致浪费情况日益严重,造成了最终成本过高的现象。由于缺乏预算的科学指导,高校食堂在采购原材料,尤其是油盐酱醋、一次性包装物方面会出现大量的积存,营业成本过高。另外,在食堂日常的支出过程中,对于原材料采购和资产管理方面较为粗放,由于大多数高校食堂都选择一家供应商进行日常供货,蔬菜以及肉制品价格普遍偏高,甚至在质量上也出现问题。采购员以及保管员对于入库后的物质,没有能够及时进行盘点,采购数量与最后的实际使用量相差较大。由于缺乏应有的计划,对于一些容易腐坏的食物,相关的检测和保管手段滞后,十分容易造成原材料的浪费。一般来说,食堂采购应该按照营养学定制具体采购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价值随意采购,招投标环节的缺乏,使得高校食堂更加难以获得公允的市场价格,报价虚高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损害了高校食堂的利益。除了物资采购方面,在食堂的水电支出及员工的福利支出方面,预算工作中的计算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目前,高校食堂大多为员工提供工作餐,而这部分支出却被当成了食堂的日常支出。此外,对于水电费的费用,许多高校食堂都不是按照食堂的实际使用量来摊销,而是采取承担一定比例的学校总费用的方式进行缴纳,这一系列的做法都不利于食堂的财务管理工作。
3、内部控制不完善,内部监督缺位
高校食堂的内部控制不完善,导致了各项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规范的管理,监管力度难以加强。首先,内部控制不健全,成本核算真实性难以保证。一般来说,高校食堂的成本核算项目仅仅限于主副食、调料、水电费、燃料等项目,然而有一些高校却人为加入了本来应被划拨为高校行政费用支出的维修费、招待费等项目,由此变相虚高了食堂的伙食成本,对师生利益是一种损害。除此之外,有的高校食堂为了转移利润,将不相关的费用支出直接计入伙食成本中,从而使得账面上的数额失真,降低账面利润。其次,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强,缺乏可行性。目前,高校食堂现有的内部控制工作并未能够将食堂中各个项目一并囊括,更难以贯彻到食堂的整体经营流程中去。内部控制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够从根本上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内部控制的实际效用,影响了高校食堂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提升高校食堂财务管理工作的途径
1、提高食堂成本管理意识,加强成本管理手段
提高食堂员工的成本意识,是高校食堂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首先,高校食堂在培育自身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成本控制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对食堂的所有员工都进行成本控制教育,培养起大家的成本管理意识,从而在日常的细微工作中都能有意识地去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切实做到“成本控制,人人参与”。其次,还需要重视食堂内部员工自我管理意识的培育。高校食堂的日常成本管理,说到底还是需要员工的积极配合和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只有员工深切认识到企业成本管理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对日常工作中的成本费用进行自主控制,针对高校食堂的业务特定,要将经济性和公益性相结合,有底线、有原则地降低伙食成本,从而提高食堂的经济效益。最后,还要重视对相关成本管理专职人员的配备。需要引入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成本管理人员,这类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之外,还应该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需要对食堂整个的运作流程有着较为充分的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以往通过直接降低材料、人工、加工费等为主的成本管理方式已经开始逐步转变,应用型成本动因观念已经逐步成形,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对成本进行预测、分析、决策、预测,从而全面提高食堂的实际效益。
2、规范预算管理,加强对预算的执行与考核
财务预算是高校食堂全面推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首先,高效食堂应该加强对预算的执行与考核,改变以往的事后算账模式,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偏差,从而进行有效改进。其次,针对目前预算执行不力的情况,应该推行程序化管理,也就是将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分别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及个人。高校食堂的财务预算只要一经下达,各个执行单位及个人就必须及时组织并执行,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落实到食堂内的各个部门、班组及个人,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财务预算执行与责任体系。通过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强化,确保将高校食堂的各个经营环节都纳入其中,从而实现内部管理的有序性,给接下来的内部控制、内部监督等工作打下基础。最后,高效食堂还要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控制方面的功能。在强化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要注意有的放矢,奖惩分明。通过将预算执行与部门、员工的经济效益相关联的方式,尽可能地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积极性,力争实现高校食堂价值最大化。
3、加强高校食堂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强化内部监督
加强高校食堂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要从食堂日常经营的细节抓起。首先,针对高校食堂的库存情况,应该采取定期盘点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把控。其次,在应对食材价格波动的方面,应该实现对价格的控制管理。对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食材,高校食堂应该积极拓展采购渠道,可以利用市场调查、网络、现场走访交流等方式,尽可能将渠道资源打造得更加丰富,以便一旦食材价格出现明显波动的时候,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不同食材的采购价格,采购部门需要会同检查部门拟定出相应的价格清单,在提供给各个部门进行分析评定之后,再进行最终的定价。最后,还要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与控制,尤其要重视对原材料质量的把关和对货款的支付行为的控制,坚决打击采购人员同供应商之间的共同造假,确保高校食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为降低成本创造可能。
四、结语
随着当下物价的不断上浮,高校食堂作为具有市场性、公益性双重性质的单位,必须强化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面对着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各高校食堂要尽快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经营的各个环节,重视对现代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运用,大力推进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重视财务监督,有的放矢地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便实现对现有财务管理工作模式的顺利改革,通过对高校食堂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自动化等方面的打造,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障高校食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连美:高等学校食堂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1).
[2] 张爱华:自主经营模式下高校食堂成本管理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