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匆匆教案范文

匆匆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匆匆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匆匆教案

第1篇:匆匆教案范文

“遵守交通规则,不乱闯红灯”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行动!我们做为小学生不只是从自身做起,还要做一个公益的宣传员,时刻提醒那些不守交通规则的人们,真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行驶,并希望叔叔阿姨们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说到“交通规则”就会想到交通警察。交通警察,他是确保司机和行人安全的纽带。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一次过马路时我看见交警叔叔忙碌的身影,他一会儿疏导堵塞的车辆、一会儿帮助小朋友或老奶奶过马路。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就想起妈妈给我讲的雷锋叔叔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故事,看着交警叔叔我仿佛看到雷锋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如果社会上再多一些雷锋一样的人,大家都互敬互让,我们的祖国就会变得更加文明、和谐。意外也会少发生一些。突然“砰”的一声,我被眼前的一幕吓呆了。悲剧就在我眼前发生了,刚刚还在帮助老奶奶过马路的交警叔叔躺在了血泊中……原来是一辆黑色小轿车的司机闯红灯了,撞完交警叔叔后接着他又连续和两辆车相撞,幸运的是其他司机和行人都没事。这时120急速的赶来,把敬爱的交警叔叔送往医院抢救了……我想,可能又一个家庭被破灭了,一个孩子失去了爸爸、一位老人失去了儿子,我的眼泪不知不觉留下来了,在心里默默得为叔叔祈祷,希望奇迹出现。事后才知道撞人的司机喝酒喝多了。严重的“酒后驾车”!在此我强烈的呼吁所有驾车的叔叔阿姨们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也为了您和其他家庭美满幸福一定牢牢谨记“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驾驶吧”!如果,您喝酒了,请不要开车!!如果,你疲劳了,请不要开车!……

看到这种场景,使我想起那个令人震惊又悲伤的校车超载事故。那是2011年11月16日上午9时15分,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了一起校车超载的交通事故:一辆大货车与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接送幼儿的校车迎面相撞,最后造成20人死亡,44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校车超载事故中受伤的全是幼儿,最大的6岁,最小的才三岁。当我从网上看到这新闻时,都惊呆了!据调查发生校车超载事故的校车是一辆金杯面包车,为幼儿园所有,经过私自改装。该车核载9人,实载64人。天啊!居然超载这么多人!怎么会有这么不负责的幼儿园呢?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国家应该彻查所有不正规的校车,并希望这些事故会给那些违规的校车一个警告!

第2篇:匆匆教案范文

关系代词that,which,who 的基础知识。

【课型】

新授语法课。

【所属板块】

九年级 Unit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3。

【教学流程】

Step 1 关系词 who/that

下面我们来学习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that,which 和who 的基本用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图片(歌手张杰)。Look, what is the man?(Yeah, he is a singer.)

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s thin. He always wears suits. And most girls like him.)

I like the singer, too.

好啦,现在我们写出了四个句子(如下)。

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呢?我们想把“I like the singer. ”与“He is thin.”这两个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我们该怎么办呢?细心的你发现了什么吗?对了,这两个句子都含有共同的部分,那就是the singer 和第二句中的He 指的是同一个人。

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只要将第二句中的He 用关系词that来替换就可以了。然后,再把that引导的这个句子放在另一个共同部分the singer 的后面。这样,就是“I like the singer that is thin. ”又因为the singer 指的是人,可用关系词that也可以用who,也可以说成“I like the singer who is thin. ”你明白了吗?(如下)

那么用这种方法,你能将“I like the singer. ”与下面两个句子“He always wears suits.”“Most girls like him.”合并吗?

是的,只要将其中的he/him替换成who或者that, 再把整个句子放在the singer 的后面。

Step 2 Let’s read and conclude!

Read the three examples together, and try to find out what the Attributive clause is.

好,现在再来认真观察以上三个句子,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吗?定语从句是哪一部分?放在什么位置的?关系词who/that 引导的那部分就是定语从句,放在名词the singer的后面,所以the singer 叫先行词。我们把who和that 称为关系词,它们能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其前面的先行词。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叫定语从句呢? 我们说,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句子叫定语从句。而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就叫先行词。定语从句一般放在先行词(被修饰词)的后面。

Step 3 关系词 which/that

先来看一看幻灯片上的句子:

上面各句中,它们的定语从句是哪一部分呢?对!that/which引导的那部分就是定语从句。其前面的名词the music 叫先行词,that/which称为关系词。那么,之前的who怎么不见呢?who到哪里去了?你想到了吗?――那是因为先行词的缘故!这里的先行词the music指的是物,所以用that或 which来引导定语从句。你明白了吗?

最后,回忆一下定语从句的窍门在哪里,判断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词关键是看先行词,指人还是指物。即:

Step 4 Let’s do it!

好啦,现在留一些作业给你复习巩固吧!

Fill in the blanks with“who/that/which”.

1. The actor used to be a teacher is ready to help others.

2. The girl I spoke to just now is my best friend.

3. The dress you bought in the city mall is made of silk.

第3篇:匆匆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过小高斯巧算数学题的事,让学生知道在学习中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的说话。

3.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带来一道数学题,大家看,应该怎样算呢?

2.同学们,在二百多年前德国的一所小学校里,有一个年近8岁的孩子也很快的算出了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老师告诉你们:他就是聪明的小高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聪明的小高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同学们想读读课文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4页,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

2.大家读得好认真啊!老师特别高兴。那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我的挑战吗?那谁想读?(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真不错,看来大家都和生字宝宝成为了好朋友。老师相信现在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小高斯一件什么事?

2.那小高斯是用什么方法算得呢?谁想说说?那谁能找出相关的语段在读一读?

(你找的语段很准确,他读得怎么样?谁想评一评?)

3.同学们,小高斯用自己的想法算出了这道题,多了不起!如果小高斯就在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的确,这么难的题,一个仅仅8岁的孩子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算出来,真令人佩服!

4.面对小高斯与众不同、出乎意料的算法,老师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下面同学们就默读课文,圈出表示老师态度变化的词语。

5.谁找到了?想说说?这些词语概括了老师态度变化的全过程。下面同学们就在小组里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在读读老师态度变化的句子。咱们比比,看谁得的好,最能体现老师的不同态度。

(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哪个小组向按自己的理解读读表示老师态度变化的句子?)

6.同学们,老师的态度变化多大啊!由先前“不耐烦”到后来的“惊喜”,“他惊喜地看着小高斯,好像刚刚认识这个砌砖工人的儿子”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是啊,小高斯就是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的父母很可能没有什么文化,可他们的儿子却是这么优秀。咱班多数同学也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所以只要我们自信、勤思好学,也一定能成功、成才!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演一演

课文我们理解得很好。如果让你们去扮演他们,相信一定能演得更好!现在同桌就商量商量,你想扮演什么角色,想怎么演,一会看看那桌最精彩!

二、拓展延伸

聪明的小高斯,用他充满智慧的大脑。想出了这种独特的算法,赢得了老师的赏识,老师又为小高斯作了什么事呢?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不久”一齐

同学们小高斯只是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但他却不平凡,你知道是什么使他成为一名伟大数学家的吗?

大家说得都对,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也许也会有令人惊喜的结果。可能第2个、第3个小高斯就会在我们班级出现,说不定比小高斯还出色呢!

三、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举出一个在你生活或学习中,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例子。

板书设计:聪明的小高斯

第4篇:匆匆教案范文

Abstract: Gratitude is the Chinese nation's fine tradition,is the embodiment of modern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pirit,it is also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in life,Thanksgiving is an emotion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and the social harmony development.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教学实践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anksgiving education;teach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194-01

一直以来,人们关注更多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即智商因素,而对情感因素缺乏应有的重视。大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强但情绪化倾向又非常明显的特殊受教育群体,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感恩教育”应占有重要地位。

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诺某斯指出:“关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怀是出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结和接触。一方付出关怀,另一方接受关怀。”①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2009年9月10日上午 8:19教师节,正在进行校园值班,收到这么一条教师节的的祝福短信,是当天所有的短信当中最让我感动也给了我很多启示的一条。这条短信的内容是这样的:“亲爱的老师:节日快乐!祝老师永远幸福、平安、健康,万事顺利!老师,您知道吗?您是我进这个学校第一个记得我名字并跟我打招呼的老师,当时我真的超感动的,因为我都还不知道您是谁。我之所以留下来是因为老师您们真的太好了,我舍不得。老师:真的很谢谢您帮了我很多很多……谢谢!谢谢!”

案例背景:

这条短信是由我们系某班级的某同学发的,由于该同学所属的专业学费昂贵。两年前新生报到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位面容苍老、衣着窘迫的父亲带着一个略带羞涩、低着头的女生来报到。面对高额的学费,这对父女面带愁容,父亲向我们袒露:家里特别贫困,某的母亲身体不好,某因为生病也花费了家里大部分存款,如此昂贵的学费根本支付不起。某依旧低着头部说话,我问某::你想读这个专业吗?某点了点头。最后系领导通过和其父亲讲解绿色通道、助学金、助学贷款等途径可以完成学业后,其父终于答应让某留下来读书。

报到时的印象太深,让我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学生的名字。第一次在校园里见到她时,她依旧是低着头走路,我走到她身边,叫了声她的名字,问了问来学校后是否习惯?但是我真的想不到,这个很平常的问候却改变了一个学生是否留在学校读书的重要决定,而该同学在学校表现非常优秀,对身边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从奖学金中拿出一些钱作为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帮助贫困学生的基金。

一方面,日常学生工作中多给学生一些关心,平时的轻声关怀让一个学生感觉到学校的温暖;特别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应该要更多些,也许他们最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学校和社会带给他们的温暖和鼓励。大学除了采取多种办法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外,更注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贫困生进行人文关怀,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另一方面,在对部分受助不感恩的贫困生进行道义上的谴责之余,我们不妨对资助工作本身也进行一番冷静的反思。贫困生家庭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经济的拮据、物资的匮乏、家庭的变故,固然使不少寒门学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但也使不少人形成了终生亚健康的心理。他们或极度自尊,或极度自卑,或极度冷漠,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与社会有点格格不入。受助不感恩就是表现之一。受助期间,他们没有主动联系资助人、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固然不对,但一些资助人除了在资助仪式上一捐了之外,又何尝给受助人打过电话、写过信,询问、关心过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呢?其实,这些贫困生不但需要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和抚慰!而大多数好心的资助人恰恰就是忽视了这一点。

社会学家认为,忘恩是人的天性,他像随处生长的杂草,而感恩犹如玫瑰,需要用良知去栽培与滋润。因此感恩需要通过教育来促使大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行为。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遵循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发展特点,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大学生感恩教育应是大学德育的应有之魅学生“道德意识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不忘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之于需要之人;唤醒他们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就其内涵而言,作为一种意识、情感和行为为中心的教育,它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是更高层次的感恩教育。由于感恩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综合,人是否会有感恩的动机和行为,来自于感恩意识的指导和支配。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恩惠和帮助的由衷认可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任何一种积极文化所公认的基本道德律。报恩的行动建立在感恩的动机与需要的基础上,而动机与需要则是在感恩意识的指向下进行的。一般地说,个人受到他人施与的帮助由此而充满感恩的思想和情怀,此人便具备了感恩的意识;相反个人在受到他人的帮助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内心充满了冷漠与世故,则不可能引发感恩的行动。

作为高校,如何对大学生补上“感恩”这一课,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培育“感恩文化”以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使他们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等等,这都应是当前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美]诺丁斯内尔.学会关心一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感恩教育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美]诺尔曼・丹森.情感论[M].魏中军,孙安迹,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1.

第5篇:匆匆教案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 问题情境 原则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或解决问题的中心内容,它让学生产生问题,领受“任务”,并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认知与个性发展。

1.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原则

所创设问题情境要具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进行广泛的类比、联想与猜想;还要有挑战性,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案例1: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必修3第三章3.3.2节内容中的一道几何概型课例的教学

例:假如你家订了一份报纸,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00―8∶00之间,你父亲在离开家之前得到报纸(称为事件A)的概率是多大?

这是我校一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1)这是什么型的概率呢?(学生几乎都不用想就回答:几何概型。因为学生知道这节课正在讲几何概型的内容)

(2)你知道事件A发生时x、y的大小关系吗?(学生很容易想到y≥x)

(3)你知道x、y的取值范围吗?它表示什么区域?(学生根据题意回答:6.5≤x≤7.5且7≤y≤8,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它表示一个正方形区域,面积等于1)

教师这时画出几何图形,然后讲解:根据题意,只要点落到阴影部分,就表示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即事件A发生,所以用几何概型公式:

2.问题情境的适时性原则

所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设计问题有一定难度但趋向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现区”,促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因此,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且富有成效。

案例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2.3.1节)

引入情境问题:

(1)早晨阳光下,旗杆与它在地面的影子所成角度是多少?(学生都能回答:90°。)

(2)随着太阳的移动,不同位置的影子与旗杆的角度是否会发生改变?(引导学生发现旗杆始终与地面的影子保持垂直关系)

(3)旗杆与地面内任意一条不经过旗杆位置的直线关系如何?依据是什么?

(4)定义中“任意一条”能否用“无数条”来替换?(其目的用以辨析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内涵)

(5)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

(6)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在操作中辨析、思考折纸过程的数学本质,最后得出图2情形。

3.问题情境的科学性原则

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内容要科学,有针对性,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相应的数学知识点为依托,不可随意编造或东拼西凑,表述要科学,结构要合理,由易到难。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4.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原则

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要有效率,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有较高的比值;要有效益,教学目标与个人的教学需求相吻合。

5.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课题,不要故弄玄虚,离题太远,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直接有利于当时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

(2)要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步步释疑,切不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超前引路。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要提出带有导向性、难度适宜、启发性的问题。

(4)教师不仅自己要刻苦钻研、精心设计,而且要经常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设计思路,变“传播”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爱上数学,真正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2]周小山等编著.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7.

[3]田仕芹.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中学数学杂志(高中),2007.6.

第6篇:匆匆教案范文

【关键词】安全事故;生命安全教育近日,一场意外的春游交通事故更是为举步维艰的春游之行兜头浇了一盆冷水:4月10日上午,海南省澄迈县一辆载满春游学生的客车发生侧翻,当场造成8名小学生死亡,32名小学生受伤。当晚,海南省教育厅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校外集体活动必须严格执行报告审批制度;11日,教育部再发紧急通知,同样强调“严格审批学校组织春游”。

2006年10月25日晚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寄宿制学生晚自习结束后,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45名学生受伤。2011年03月16日上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第二中学附属小学学生在下楼参加升国旗仪式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1名学生死亡,12名学生受伤;2010年3月8日至5月4日,短短57天内,海南各地已有17名学生溺水死亡。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屡见不鲜,我国少年儿童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

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全,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次,安全教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要确保学生安全,必须抓好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救护的能力,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真对性和有效性,尽量将安全事件消与无形,将安全损失降到最小的程度。

要做好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营造安全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自我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自己的东西随意乱放,等到用时才去找,找不到了就急着找老师,这种现象在学校中经常发生。还有课间活动时,经常发生弄痛,弄伤,急着找老师的。我们应该把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真抓实练,不流于形式。安全逃生,自救技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让他们在从小伊始就有这种意识。

学校要通过张贴各种安全标语,设置安全橱窗,出专题安全教育黑板报,上安全教育课等方式,使小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安全知识,在学校浓郁的安全氛围感染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如: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事情做错了,可以改正重来,我们的生命一旦失去了,还会再来吗?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地震中如何避险自救呢,……教学中通过学生认识安全标志、学习有关交通、防火防电、饮食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二、认真做好学校安全教育工作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学校的安全已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对上级安全会议精神和文件要做到及时传达,结合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落实。做到每天两个一:课前一分钟的在校安全教育,放学一分钟的安全交通警示教育。在班级要不厌其烦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班级每周要开一次主题安全教育会,学校每月要开一次安全教育会议,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安全事例及经常遇到的突发事件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并通过讨论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正确做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真正做到有效地预防和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危。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学习一些有关的安全小常识,以便应急。

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存在

热爱美好的生活,珍惜、关爱和呵护生命是教材的主体内容。认识生命要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入手,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设计让学生从"奇妙的我"开始来探讨自己身体的秘密,这是他们最容易接受,也是最感兴趣的事情。以此来培养学生珍爱自己的情感,对自己充满自信和兴趣。激起他们乐于爱护自己的身体的意识。还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的坐、立、走等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与作用。知道男、女身体的差别。会爱护自己的身体。在教学中运用询问父母等方法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调查学习。比如"身体里面的秘密"活动,通过学生询问父母等方式了解自己健康的皮肤、强壮的骨骼,然后说出自己所能做的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健康成长,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让学生通过了解心脏、肺、胃、肠等主要器官以及他们的作用,对自己的身体充满兴趣,喜欢自己。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讲述自己掉牙的经历。通过学生遇到的正常的生理现象,来探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确面对各种成长中的问题。

让学生建立自我保护的意识,首先从呵护自己的身体做起,通过设计"做自己的守护者"让学生能够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增进学生对自身的关怀。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比如上学路上遇到的情况、一个人在家里时的情况等,让学生进行分辨,建立在任何情况之下,生命是第一位的这样的生命意识。而"我的身体你不能碰"不仅是安全教育,更是一种对生命尊严和个体独立性的呵护。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危险是可以化解的,"生命的教育"集中呈现给学生的就是在学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危及到生命的一些危险。其中居家安全是学生最切实的安全教育内容,对学生来说,家里的厨房危机四伏,而受到忽略的各种电器,饲养的宠物等,都可能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伤害。就是为学生学习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设置的课程,这是它所要承担的特殊任务。

四、帮助学生认知“感恩亲情,关怀生命 ”

"爱"是生命的主题,让学生认识爱,学会爱,进而对社会具有感恩的意识,不仅是让学生对社会有所回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亲情中体验到"爱"的时候,会使他们更加感觉生命的美好。"我从那里来"设计从妈妈对自己的哺育入手,模拟各种活动增进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浓浓的亲情,使学生对妈妈更有一种依恋和感恩。而在"生命的关爱"中,在"我的爸爸妈妈"的活动中,涉及到的将是维持家庭生活的过程中父母的辛勤劳动,使学生在感动之余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感谢父母,我们要珍爱生命。

由此让学生在学习生命知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对父母、社会的感恩意识,以及对自己神圣的生命的珍惜。关爱和感恩不能止于亲人,要涉及更多的人。在沟通与交往中以爱心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必须的生存方式,同样地,人类生命现象会很复杂,如果面对残疾人或者生活上有巨大困难的人,学生该怎么办呢?"感恩生命"以及"学会行动"等活动引领学生来感受、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对其他的人充满爱心,热爱每一个生命体,同情与关怀需要帮助的人。对残疾人不歧视、不回避,与他们交朋友,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人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的,通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反思,明白我们面对着个体与群体等等各类关系,要生命愉悦、有意义,就要与他人或者外在的环境处理好关系。探究"爱"的价值与内涵,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第7篇:匆匆教案范文

事实上,有很多走失的孩子无法与亲人团聚,就是因为他们不记得自己父母的名字和电话等重要线索,导致民警无法及时与其家人取得联系。看来,从小对孩子进行有关走失方面的安全教育十分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牢记重要信息。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记忆力。在哺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经常对他念叨爸爸妈妈的名字、手机或电话号码等。长此以往,这些重要的信息会在孩子的大脑里一点一点地留下深刻的印记。

认识居住方位。抱孩子出去玩时,就可以告诉他,家的具置在哪里,位于哪条街道,几号楼几单元,周围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和设施,乘坐哪些交通工具、哪条路线能够抵达等等。家长往往会低估孩子的能力,认为他迷路后回不了家。其实不然,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走失后是可以自己找回家的,关键要看父母是否从小教孩子认路,尤其是自家的路。

学会报警自救。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告诉孩子警察是抓坏人的,是可以信任的好人,遇到困难一定要找警察帮忙。有的父母爱在孩子耍赖时吓唬说:“再不听话就叫警察来抓你!”时间久了,孩子对警察会产生恐惧感,见了警察就躲,更谈不上求助了。孩子再大一点,会打电话了,家长要教孩子,万一走失时可迅速拨打110进行报警。

提防陌生人。在“认生”过后,很多孩子不再会对陌生人设防。面对陌生人,孩子要做到“三不”,即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不接受陌生人送的任何礼物,不跟陌生人去任何地方。

培养应变能力。现实生活复杂多变,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父母一定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为地模拟各种紧急情况的场景,引导孩子“实战演习”,灵活应变,掌握各种自救的方法。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孩子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应变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后,孩子才能在困境和突发事件面前真正做到临危不乱、从容应对,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将可能产生的危险降到最低限度。

温馨提示

走失事件一旦发生,家长的沉着应对同样重要

一旦发现孩子走失,家长切记不要惊慌失措,而应沉着、快速地做出反应。

立即广播,在商场、火车站或公园进行广播,把孩子的具体特征、衣着打扮及亲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反复广播,并向保安或相关工作人员留下联系方式。

父母应留在走失地点等候,因为,凭着记忆孩子可能会找回走散的地方。

在等候的同时,让家人向住址或走失地点所在辖区的派出所报警。

迅速联系亲朋好友,让他们帮助寻找。

第8篇:匆匆教案范文

针对上述案例情形,非专业教师和专业教师各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呢?

一、非专业教师的应对措施

1.转移注意力。如:“强强,老师这里有你喜欢玩的小皮球,你先玩会皮球好吗?”这种做法看似合理有效,其实并没有教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技巧,反而会使幼儿养成抱怨、打小报告等不良习惯,因为此类方式通常都能获得教师的注意。

2.指责或威胁。如:“玲玲,不要这么自私,滑板车是大家的,要轮流玩。”“如果你不让别人玩,今后别人也不会让你玩的。”指责或威胁的方式若把握不好度,就会在无意中伤害幼儿的自尊,甚至会影响到幼儿之间的和谐相处。比如,“今后别人也不会让你玩的”这句话就可能误导其他幼儿今后不再让玲玲玩他们的玩具。

3.许以好处。如:“玲玲,如果你让强强玩会儿滑板车,明天上午老师让你当点名员。”这种方式贬低了行为本身的价值,使得幼儿在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时追求好处,难以培养幼儿“礼让”“分享”等良好的行为。

4.隔离或思过。如让不肯轮流玩的玲玲到一旁思考自已的行为是否正确,等她愿意轮流玩时再回到集体之中。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改变幼儿的行为,却并没有教给幼儿任何解决问题的技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幼儿的一种变相惩罚。

除了上述几种措施外,非专业教师往往还会这样做:给幼儿讲大道理;过度维护受害者;强调自已的感受;追究起因而不重视如何指导幼儿解决问题,等等。

二、专业教师的应对措施

1.发展幼儿的社交技巧。即利用这一事件发展幼儿的社交技巧,让幼儿学会轮流、协调等处世技能。⑴教给幼儿找准提出“轮流玩”的时机。引导强强“等一会儿”,建议强强“观察玲玲”,等玲玲露出“不想玩”的迹象时再提出“换我玩”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强强往往能成功实现自已的要求。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恰恰教会了幼儿学习观察的技巧,并发展了幼儿“轮流”的行为。(2)教给幼儿与别人协调的技巧。引导强强用玲玲最感兴趣的事情或物体来吸引玲玲同意自已的要求,如教给强强这样给玲玲说:“如果你让我玩滑板车,停会儿我和你一起玩跷跷板。”显然,教师向幼儿示范了如何用口头的方式与别人协调的技巧。

第9篇:匆匆教案范文

一、渗透“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之美

传统的教案,其着眼点往往是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突出了教师的自我认知,所以比较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探究能力。而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案不仅仅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探究、整合知识的组织方案和指导方案,同时更是学生探求知识、追求发展的学习策略。具有集教案与学案一体的特点。更突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因此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相比,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关注教师如何教,同时更应关注学生怎样学。所以在设计上要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体现教师多种教学方式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有机统一;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与学生的得,体现在学生的发展。

二、渗透学科实验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之美

科学研究表明,审美情感对科学认知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实践也证明,把握好学科之美,进行立美教学,会对学科学习认知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美在于从实验的视角揭开科学的蕴含,用科学的方法改造自然、服务我们的生活。所以揭开未知的谜团是化学学科的生命力所在。化学导学案应成为充满探究激情,调动学科思维,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阵地。化学学科正是通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求证,通过一代代人为之献身,来彰显其科学的价值。

因此在导学案设计上,要充分重视对实验的考察,特别是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微型实验开发,利用实验所反映的原理、实验过程的设计能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化学学科能力是极为有效的。同时及时捕捉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计和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会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例如结合地震,如何防止和解决水体污染以及灾区的消毒、卫生防疫等问题,太湖的蓝藻爆发与治理,临近县市的铅污染事件,弥漫全国的雾霾事件等,都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中。以适当的形式将这些事件呈现在导学案中,加强了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科学的献身精神有积极意义。

三、渗透过程探究的层次之美

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究的过程,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问题的探究过程某种程度上说比结果本身更重要。因为有了科学的过程设计与深入探究,相应会带来科学的结果。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体现这种理念,多增加一些探究性问题和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以及深刻性,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养成这种意识,对于其终身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例如曾经在有机物部分学习,结合生活实际,布置这样一道题:

医院里常常需要检查检验病人血糖浓度或尿样中葡萄糖的含量是否正常,请你与同学一起组成学习小组,走访医院有关科室:①了解正常人这两方面的指标。②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血液和尿液样本的。③检验的结果(化验单)如何表示的。将调查研究结果写成报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通过解决这道题目,学生不仅接触了社会,增加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培养了合作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们不仅仅知道了结果,还联系人体更多的生理指标,开发出了系列研究性课题,编成了学生们自己的校本课程。当然在编制时或设计成课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知识的层次性和内在逻辑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重组,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让每一位都有完成的成就感。

四、 渗透外在观感和内在激励之美

现代的教材观强调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的交互作用。因此教材不仅应该提供静态知识,更应该提供能积极地、主动的发挥作用的东西。教材要具有激发、鼓舞和唤起的力量,能对学生有吸引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新教材的使用,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许多资料和图片在突出观赏性、艺术性、启发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让知识融入多样化的情境中,有利于学生从科学、技术、社会 等多角度来理解、构建化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激励学生的意图和作用明显。因此在教学案中加入化学史、化学家事迹、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同时认识到,化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化学家的奋斗,展现他们的追求理想、勤奋探索的精神,必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学案实际已经成为知识、艺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

五、渗透总结反思成长之美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深刻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而导学案已经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到底导学案对教师和学生的促进如何?这需要应用后在课后反思中总结。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和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自己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或创造性见解,从而促使自己往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而学生也要根据老师的批阅进行反思、总结、提高。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所以导学案已成为师生沟通、互动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我想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改进和实践,渗透美育特色的导学案必将不断完善和发展,带动教师善于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为构建和谐、有效的化学课堂做出积极贡献,从而成就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 田晓梅 周青 化学教材中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