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课堂范文

美术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课堂

第1篇:美术课堂范文

一、准确定位,亲近童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美术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历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应主动从多角度了解儿童,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寻找适合儿童成长的方法,创设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儿童是靠着形象来思维的,所以教师应怀揣一颗童心,永远有一双儿童的眼睛,运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能够让自己的课堂香气四溢。这也是师生感情的催化剂。例如在教学《各式各样的椅子》的时候,若提问:“这些椅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很木然。教师可以从儿童的心理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这样启发学生:“这些椅子身上都长了些什么呀?”这下学生可来劲儿了,有的说椅子长了翅膀(扶手)和腿脚,有的说椅子长了脖子(靠背)……学生自己画椅子的时候表现欲很强,都想把椅子画得漂亮些。于是枯燥的课堂多了几许亮色。

教师应尊重孩子,争取当学生的大朋友,蹲下身子,带着未泯的童心,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交流讨论,完成手工制作。对于学生的心声,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使师生之间产生默契。例如在教学《自行车的故事》时,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到操场上骑一骑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构造,探讨为什么自行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不会倒下。孩子的脸蛋儿像盛开的花儿一样,甜蜜蜜的。和学生同游戏同欢乐,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亲密无间,学生敢想、敢说,其乐融融。

二、机动处理,呵护童心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师不能一味地执行教学预案“教”教材,而应“用”好教材。教师解读美术文本时,可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思考,对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让教与学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多元效果。

例如在教学《我设计的未来建筑》时,除了站在课程的高度,考虑编者的意图,更应该考虑学生本身的儿童视角。这应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立场,避免教学烙上太多的成人思维。未来建筑是什么样儿的呢?孩子们的想象如天马行空,他们眼中的未来建筑不仅仅只是造型奇特,样子美妙,而且充满着神秘色彩:海底城市、太空建筑、冰淇淋房屋、不断长大的建筑……让人眼花缭乱。教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构想。有人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设计是必然的。当有价值的“意外的智慧”闪现时,教师应从儿童的认知上去分析,及时捕捉,点燃孩子的“创造之火”,恰当引导,巧妙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演绎迭起的美术课堂。

三、激活童趣,放飞童心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的确,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是进行美术创作的原动力。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自我体验。“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美术教学中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画一画,这样才能把握制作材料的性能、使用工具的特点。例如在教学《穿穿编编》时,教师没有给学生规定好具体的条条框框,而是让学生自己揣摩、尝试,选用适合的材料,大胆地将自己设计的造型用不同的“穿编方法”表现出来。学生在尝试与合作中,体验到思维的快乐、动手后的愉悦。学生穿编出的图案、造型各具特色,生动传神。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洛克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小学生天玩,教师可以牢牢抓住这个特点,“投其所好”,把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发展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把游戏带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游戏中教学,在玩中创作。如在教学《卡通卡通》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美羊羊、百变小樱等面具,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面具,戴上并尽情表演。当学生完成作品后,还可以让他们戴着自己制作的面具参加班级化妆舞会。

第2篇:美术课堂范文

关键词: 美术课程 乡土资源 开发利用

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多个方面,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了乡土教材。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体现地方民族特色,以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同化。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本地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作为地方课程的主要来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一直被关注,尤其是地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800里的巢湖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巢湖到处丛生着的一撮撮芦苇是编织的上好材料,巢湖又是“鱼米之乡”,生产各种有色谷物,可以用来设计粘贴画,秸秆也可以用作编织的材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有选择地将当地自然材料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当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现有教材,注重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一、乡土文化教学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文化部公布了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名单,巢湖市榜上有名。这是巢湖市继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再次被命名。剪纸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根雕、面人,羽毛画等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走进群众生活,大放异彩。巢湖市民间艺术家尹修平,擅长用麦秆作画,经过半年的努力,尹修平近日又以麦秆为原料画出了《清明上河图》。有6项进入第4批合肥市级非遗名录初选名单:浮丘钓台的传说、巢湖鼓舞、洪氏银器制作、周氏微书、孙氏篆刻、黄麓古村。由此看出巢湖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从中我们可以借鉴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我校美术教育以本地乡土资源为载体,促使学生了解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给学校美术教育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乡土美术进入美术课堂,完善特色教育

学校美术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要在课程开发上下工夫,引入乡土美术丰富美术教育资源。乡土美术课程的开设可牢牢地抓住这一思想主旨,真正将“以校为本”作为“特色教育”的根本原则。我在乡土美术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大胆实践,将原有的美术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之类零散的课程形态归并到一个课程目标和内容架构之下,加入“乡土美术”课程和内容,使得美术教学一方面能够获取和利用优势的资源条件,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使乡土美术真正成为国家和地方课程有效、有益的补充。

三、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

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乡土美术,在于它所涵盖的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这就需要生活的积累。通过学习这些乡土美术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从小就受到美术的熏陶。了解乡土美术,亲身感受美,使学生的美术学习不脱离当地的文化背景。

四、乡土美术资源有利于农村美术教育的整合

农村富含自然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唾手可得,成本低廉,也可用于教学活动,如一些俯拾皆是的泥、石、木、竹等都可作为泥塑、石雕、木刻、竹雕、竹编的创作材料。农村社会保留的一些传统习俗,如岁时节令和生活仪式,如诞生、结婚等重大的庆祝活动,都会有多样多彩的美术形式出现,渲染喜庆的气氛或祈祝吉祥如意,这些都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是发展农村美术教育的有利条件。以乡土美术作为农村美术教育的突破口,开发和利用好当地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必将给本区域农村美术教育开辟一条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五、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乡土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它的学科跨度大、操作性强,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多元化教育是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开展地方乡土美术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乡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在当前多元文化环境下,尤其是视觉文化泛滥的现实环境中,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鹜,而对乡土文化却持漠视或鄙薄的态度。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乡土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培养乡土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美术课堂范文

一、教学示范是教师能力展示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初中美术课中,教师不可回避地要接触到一个“示范教学”的问题,而许多教师怕在课堂中出差错,往往会故意省略这个步骤。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必须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我也常在美术教学公开课、观摩课上发现上课的教师不怎么现场示范,似乎“遗忘”了美术教学中一个最基本、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事后了解到是怕出错,显然是在教学上不自信的表现。究其根本原因有:一是教师的“功力”不够,有怕烦和畏难情绪,因为大量的范画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二是教师的“手”功不够,缺少相应的教学基本功,怕在示范中出现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录像、范画、范作、参观等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和表现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里强调了教师的示范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个好的示范可以直接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苏教版第十三册 "造型·表现"中的《身边的物品》一课教学时,以苹果为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做到既能表现苹果的形,同时又能表现苹果的立体感,教学上采用了直观示范法,从其难点(明暗)开始示范,表现了由暗到明的作画步骤与方法,尤其是暗与灰的明暗过渡手法的示范,更是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暗部与灰部色的自然衔接以及对投影的刻画过程。示范过程清晰,教师边讲边画,学生看得真切,当教师画完一个既有形又有立体感的苹果时,学生发出阵阵惊叹和掌声,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们急于表现的欲望,使得在后面的训练中学生感悟和表现的兴趣浓厚,较好地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适时的教学示范能够化解教学难点

一节美术课有许多的教学环节,包括导入吸引、教学互动、分析讲解、教学示范、学生实践等等。那么我们在课堂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目标的需要性,如这节课需不需要示范这个环节、示范在这节课中的作用是多少、示范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示范的选择时机在哪里。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适时示范,化解难点。

示范一般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在课前准备范画,以比较大的画面,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教师所要表达的要求,既能在课堂上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又符合教材内容。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重点难点设计示范。为使学生看得明白,教师现场示范,这需要把握示范的时机、示范的量等,到什么程度需要教师把握。我在校本课程“色彩静物”的教学中,在前两节课中推出了教学范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作画的步骤,范图画面大,过程清晰,学生看得明白;上第三课时就采用了现场示范的方法,就如何调色、如何处理冷暖色、如何表现亮面色的用笔,均一一展示给学生看,及时解决学生在操作上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的示范早了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示范的作用也不大;过后再示范,学生画面问题已显现,自然有损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唯有抓住恰当的时机,才能承上启下,让学生少走弯路。实践证明,适时地运用示范方法,既能让学生看得清、记得牢,同时也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体验、产生一种表现欲望,并最终将其转化为持久的兴趣,这正是美术新课程的要求。

三、教学示范对形成学生美术的技能技巧有着直接作用

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操作活动,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如掌握绘画中的素描、色彩表现及国画上的用笔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教学示范进行传授,即便有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视觉感官刺激上还是教师的直接示范更受学生欢迎。如在苏教版美术教材第十六册《从心底接触自然》一课中“树的画法”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树的基本表现方法进行示范当画到树梢时,面对繁杂的树梢,我向学生介绍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树梢画法——鹿角枝,当简单形象的树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眼前一亮,对这样画树梢的技法充满了好奇,在练习时也注意到适度的模仿和表现。由于示范的成功,讲解示意到位,学生作业明显令人感到满意。

四、教学示范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基本功

第4篇:美术课堂范文

【关键词】:美术课 导入 课堂效果

“好的开头,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有所谓凤头之说,如同凤凰头那样美丽动人,成功的课堂导入与之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教师上课开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助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

一、美术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一)针对性。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教师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去设计这一环节,而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去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特而走入“做秀”的误区。千万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

(二)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愿望”。导入时有意安排的某些富有情趣的环节十分重要,但选择材料的趣味性一定要健康高雅,既要满足或者能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同时,还必须具有“示范性的审美趣味,”既不片面追求趣味或为趣味而趣味,要坚持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操,追求品位第一。假如课堂导入布满趣味性,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

(三)艺术性。导入要有艺术性。导入是一种铺垫,一种情理之中的意外设计;也可以是一种悬念,一种能调动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安排;更是一种吸引,一种让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割舍不下的挂念……它可以利用现有的丰富数据,通过教师的适度编排,演绎出精彩的情境,体现出彼时彼地,此时此刻的美感,吸引学生的视觉注意力,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心理共鸣,从而能更好的“调动”其关注力。

二、常用的导入方法

由于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一般情况下,直观形象是学科的突出特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因此,美术课的导入常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一) 歌曲、影视导入。高中学生活泼好动,且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歌曲、影片很有新鲜感。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内容的爱好,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的特点,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或影片,创设生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普高新课程中把音乐和美术合称为艺术课,足见两者之间的关联是如此密切。在美术史上也不乏有一些既是音乐家又是美术大师的艺术家,如:达芬奇、丰子恺等。

美术鉴赏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时代的脉搏》和第八课《不同的歌声》中,采用音乐歌曲导入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七课《时代的脉搏》导入实例:

音乐欣赏: 听音乐说出这些乐曲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作品?

音乐响起马上就吸引了学生,因为里面有他们没有欣赏过的音乐。探索未知是人的本能反应,这就形成了磁吸效应。

我采用三种不同动作模式的图片,分别演绎《地道战》、《故乡的云》、《飘移 头文字D》。这三首歌曲在乐曲的旋律、乐器的使用、演唱的风格都有很强的时代性,体现了――改革开放――高科技时代,从傅庚辰到费翔再到周杰伦的时代变化元素。通过听音乐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把课题中“时代”模糊的概念清晰、具体化。最后把社会思潮、时尚的多种元素与美术的发展相联系再导入课题《时代的脉搏》。这时学生对课题已有深刻的认知,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二) 时事、故事导入。故事导入的魅力在于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又能自然导入新课,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欣赏力。精致的小故事可以只讲个开头,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都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完善这个故事,用画代替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光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增加了他们的对美术的兴趣。原来美术还可以这样用,这不仅仅是门课程,还是自己对外界的感知的生动表达。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课文。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天天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联系生活,如能应用恰当,应该是种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导入实例:

首先教师出示一张花卉图片,并提问:这种花的名称?学生回答:薰衣草――故乡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埃克斯。

接着老师开始讲述了一个故事:在100年前,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埃克斯小镇上,隐居着一个老者,他时常背着一个硕大背包行走在乡间小路上。一天一群小孩向这位老人投掷石块,此时老人停下脚步说:“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停顿•学生思考)我将是100年后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抛出这个问题马上吸引了所有学生注意力,这人是谁?怎么这样大言不惭。这时老师说:“他就是伟大的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由于已经激发了对此人深入理解的强列欲望,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保持高昂学习热情。

(三)创设问题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一般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提示,产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而所提问题的覆盖面,知识的拓展度,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精心的设计。问题法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优化,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演绎情景、发散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观察----反思----发现,大胆的去想象和创作。

好的导语像报告春天消息的梅花,把学生带入万紫千红的花园里,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只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运用到的一些工具而已,包装再美丽始终只是包装罢了,不能主次不分,课堂导入时间不宜过长,要始终明确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让学生开心地学,积极地学,发自内心地学。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课文导入的方式可谓变化无穷,这里所说的几种导入方式只不过是笔者的一点粗浅体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只要我们能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就一定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教学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美术课堂范文

【关键词】游戏 体验 魅力 快乐

《美术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更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力求使教材的基础性,科学性,开发性,趣味性得到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情和教学环节的需要,我设计了许多游戏,现摘取两例:

一、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研究表明,创造想象是人们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活动,它是进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文学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想象,人的任何创造性活动就不可能进行。实践活动中所包含的创造性成分越多,想象所起的积极作用也就越大。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净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对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想象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想象力的发展影响着人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创造想象则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由上述可见想象力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提供自主表现的探究性游戏:这种游戏是新课讲授重点,它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通过这种游戏,学生能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玩”,例如:《小小手》的课程中,我带领学生在室外阳光下做手影游戏,学生们开始觉得很好碗,纷纷摹仿,后来学生自己也创造出许多不同的手影,为绘画创作奠定了基础。再如抽象游戏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卡通画绘画要具有的,只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画出更加可爱生动的卡通形象几个学生,或者相互之间都可以,在纸上或者黑板上,随便画一些线条(简言之就是乱画一些东西)非具象的。然后再让另一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想象添加线条或其他的东西,把他变成具象的(可以看出是什么的东西)同一个非具象的东西不同的人会画出不同的结果,所以,作为老师也可以自己画出一个非具象的东西让大家共同把他变得具象,看谁画的好,也是很有意思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在教学《蔬果造型》这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利用蔬果的一些外型特点,再利用挖、刻、切等手法 来制作小动物。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个“森林大会”的游戏,在课前我先用萝卜 制作了一只小鸟,并且在上课时利用电视播放了森林的图片。上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 个故事情节:“森林王国马上要召开动物大会,狮子大王派遣百灵鸟去通知小动物们迅 速来参加,可是时间非常紧急,小鸟无法完成任务,你们愿意帮助它吗?”最后,大家想办法终于请来了小猪、小鸭、鳄鱼、小猫、小刺猬等动物。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培养了同学们丰富的想像力。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到快乐

对于孩子们来说,快乐就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最主要的心理需求。什么能提供他们需要的快乐他们就对什么感兴趣。教学游戏恰恰就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他们在美术教学游戏中获得了快乐,自然就会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在每一节课前都利用五分钟让学生进行填色游戏,这个游戏所用的时间少、难度也不大,但教学效果却很好。同样一幅图,不同的学生填上不同的颜色,就会产生异想不到的色彩搭配,这个游戏简单易行,但同学们的兴趣却很高,他们在玩的过程中练习了色彩感觉,而我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也可以获得不少新的色彩搭配方案,有时我也不得不佩服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通过这个小小的涂色游戏,能使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更加喜欢上美术课。创设拓展交流的延伸性游戏:这种游戏一般出现在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中,当学生的作品完成后,给他们一个体验成功的机会,将他们的作品溶入适当的造型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相互协作的乐趣,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能将单独作品的意义延伸到更深层次的含义,使其得到升华。上雕塑课《做家乡古建筑》时,我刻意地让他们把作品摆放在同一张桌子上,相互交流,再用剩余的边角废料,塑成背景或添做其他情景,并让参与的同学设计一个合理的游戏在作品里嬉戏,有玩捉迷藏的,有走迷宫的......同学们尽情地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甚至连胆小的同学,不爱表现的同学也原加入其中。

每次游戏我都精心设计,潜心思索,不能游离于教材与目标之外,不能让学生只是“玩”,而忽略了“学”。游戏中组织教学也很重要,既要有纪律的约束,又要不失游戏的乐趣。不论是哪一种美术游戏,都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但是并非所有的游戏都能进入课堂,游戏的选择是这个环节的重点,必须符合以下几点:首先,游戏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趣味进行到底。例如可在《让大家认识我》这一课中,先将童谣《找朋友》配以简单的手部舞蹈动作,师生同做共乐找朋友,现场游戏尊重“生成”,让精心“预设”与即使“生成”的好朋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识互动,彼此介绍了解,拓展、丰富课堂的内涵。

其次,游戏中要蕴含一些适合学生们的各种知识,强调“博”。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学生在兴趣盎然地参与游戏时理解的知识,远比生硬灌输给他们的有效,遗忘率也低。因此我们在游戏过程中渗透一些简单知识,将美术教学和简单知识相互整合,使学生们有更多收获。例如教学《滚动乐园》设计游戏 “停球比赛” 时,将学生分组竞赛,强烈的好胜 心让学生们跃跃欲试。但当看到皮球总是停得不稳,好奇心驱使学生们马上明白圆形物体是会滚动的。由此可见对待课堂“生成”,教师应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有效的引导,引导“生成”,实现游戏的有效价值。

实践证明,在游戏兴趣的驱使下和游戏氛围的作用下,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游戏教学中的内容、相关知识技能学习的有效性,更勤于对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相关问题的思考,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6篇:美术课堂范文

一 、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

学生的学习习惯、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同,教师评价的方式也不尽一致。要采取多种形式、多把尺子评价学生.以增强评价的可信度。

1.整体评价。整体评价是促进整个班级正确认识自己,全面提高自己的评价方式.这种方法一节课中不宜多用,但是有存在必要,_尤其是一个美术教师往往担任同年级好几个班的美术教学,这种评价有助于兄弟班级间进行竞争,全而提高孩子们的绘画水平。

2.分小组评价。一开始分好组,就鼓励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进行比赛,同答好一个问题、画出一幅好画、非常遵守课堂纪律,都及时地给他们组加一分,这就明确了评价标准,最后的优胜者还能得到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小小奖励!这样,每节课孩子们都觉得新鲜感十足.他们就会很专注于课堂.就连最容易乱的手工课,他们也有条不紊,最后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个别评价。个别评价时,经常是就课堂上问题的一问一答式或者就学生的某一幅作品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面向那些优秀的孩子,应该把更多的鼓励肯定的话语送给那些弱势生们,他们一次精彩的回答.一次绘画作业的进步,都应该及时地、肯定地给予他们正确的评价,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及上进心。

为了进一步完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正确的教学行为,促进小学美术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当前我市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的发展与实践提出如下教育建议:

二、评价标准要多元化、个性化。

标准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现行的一些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建立在普遍化的与学科无关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的,因而,评价过程中不作区分的对待各科教学,但事实上不同学科的教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每个教师因年龄、学识、个性特征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应从不同的角度开展评价,教学技巧、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组织、教师语言表达、学生练习安排、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活动等等。

一堂课不要求每个方面都尽善尽美,而是求特色、求创新,尽可能地反映不同课型、不同学科的特点,这样才能鼓励出教学特色,也能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方法的评价

(1)课堂结构严谨,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的组成形式,包括内容的安排,时间的分配,教学的步骤,师生的活动,信息的传递等因素。教师设计教学要设计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活动过程时间,体现创造性,艺术性。

(2)教学方法恰当,灵活,富有启发性。

能体现课型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要根据美术课课型特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应具有审美性、趣味性、直观性、富有启发性。

(3)学生的参与度高。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通过善导、激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想象和创造以及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尺度。

(4)师生双边活动配合良好,双方积极性高。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师生从心理到情感密切联系、合作,使教与学和谐同步发展。

(5)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用电脑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勇于创新和实践。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直观化和生动化。

四、教学基本素养的评价

1.教学组织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是一项基本素质,它主要表现在 〈1〉教学准备充分完备〈2〉教学环节紧凑〈3〉教学节奏适度〈4〉具有应变能力。

2.教学民主

评价教师的教学民主,主要看两方面:一 看教态。教师的教态需亲切,自然,能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应做到

(1)语言清晰,流利,生动有趣

(2)表达能力强,具有感染力

4.板书设计新颖合理,重点突出,书写工整。

板书,板画是教学内容直观体现,又是突出教学重点,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创造。

五、以“磨课”为杠杆,全力抓好教学研讨

新课程与标准,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开展“备课、说课、试课、上课、听课、评课”的系列磨课研讨活动,进行校本培训,使每位教师都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

六、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第7篇:美术课堂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活动性教学 教学愉悦的原则 情景效应

当下,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广应用,新课程的新理念给美术课堂带来了空前的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由原先相对单一、封闭的模式走向开放、多元化的模式。新课程提倡人文素养,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也极大地刺激广大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和利用。但由于高中教学中,美术属非统考科目,不少高中学生由于升学压力,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缺少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因为一般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经验较少,课堂教学模式也较单一,教学中存在问题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常规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和谐的教学气氛的形成,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美育之花得以在学生的心中绽放。在我看来,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对提高一堂课的质量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至关重要的。

一、注重启发式教学

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美术。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灌输强加教授,结果一开始,常规讲一大套枯燥理论,然后布置学生绘画的任务,教师的课堂任务就算完成了。或是学生画画没画一半,劈头盖脸地把学生的画评价一番,三下两下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一通。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更没有所谓的个性发展,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启发式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美术教师在无意之中用自己的个人爱好与倾向作为判定学生作业优劣的尺度,以至束缚学生以后的个性发展,带来种种条条框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只有在自觉中,才能充分展现个性,发挥创造的能动性。尽管高中时期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期,但同时又是情感的闭锁期,他们没有能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敢于坦陈自己的观点。高中生在心理上虽然较小学生、初中生成熟得多,观察问题往往也深刻得多,但他们爱面子,怕说错,长期以来已养成了一种不愿意在课内举手发言的习惯。因此,可采用化大为小,在每个讨论题独立思考结束后,先让学生在左右前后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发表观点,让同学们在小群体中得到锻炼,教师再深入到各组中去参与讨论,给予鼓励。有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逐渐开始敢于在班上发言,到后来争着发言。从不愿参与到积极参与,学生的思维也就打开了。

二、注重活动性教学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其创造性,可多采用活动式教学,以活动的方式作教学的基本方式。

我们认为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都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活动,绝不可过多地限制。在教学中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活动环境中,迸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增强其自信心,如参观、考察、游历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展览、竞赛等,能训练学生的直觉、想象力、观察力,激发创造动机。当然,学生的自主活动需要教师精心策划与指导,教师应给学生多提供社会与生活的情景,提供多元文化氛围,提供多样材料,媒介的创作工具,发挥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大胆实践,大胆创造。大多数老师看重课堂授课的效果,却往往忽视课堂外的延续,很多学生上完课后,对一些美术问题心存疑问,一些问题更是似懂非懂,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接受始于课堂也终于课堂。高中学生兴趣广泛,而且容易接受新事物,假如美术课上老师没有鼓励学生感受体验并参与,学生是不会积极活动的,所以在教学中一个老师应多渠道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求趣,增强教学的愉悦性。

三、注重美术教学愉悦的原则

愉悦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积极健康的情感在教学中与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种情感因素在起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整个教学活动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巴甫洛夫说:“愉悦可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接受。”通过美术课本身具有的美的形象来满足学生“畅神”和“悦情”的需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就要研究如何挖掘美术作品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并使之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中,使视觉的“珍馐美味”与洋溢着美感的课堂教学艺术浑然一体,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感情,完善人的生命感受,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四、注重在美术课堂中创设一种情境效应

第8篇:美术课堂范文

关键词:多样性;学习兴趣;生活实际;评价方式

初中学生年纪尚小,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所以,要想使初中学生掌握好美术知识,就要从培养美术兴趣开始,而兴趣的培养除了天赋外,最好的方式就是美术课堂,所以,培养孩子们兴趣的最好方式就是打造多样性美术课堂。那么,我们将如何打造多样性的课堂呢?

一、艺术性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老师上课,为吸引学生的眼球,一般从开始就会设计一个有意思的小游戏,让学生很快对新课产生兴趣,这就对新课的导入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例如上“端午节”一课时,正值端午时节,上课开始时我就放了一段赛龙舟的视频,然后给同学们介绍了端午节的历史,最后让他们仔细观察了一下龙舟是如何做成的,然后让每个同学根据龙舟的来历,画出了自己心中龙舟的样子,然后由他们自己评定出谁心目中的龙舟最好。这样一实施,所有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我们所要求的效果就实现了。

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只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使教学活动陷入尴尬。美术是视觉艺术,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所以,要想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如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上“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在讲解“造型表现”的几种方法过程中,我同时在投影上用彩笔画出各种景物以及建筑等,并搜集了很多江南水乡古建筑的图片,这些简练的图案及美丽的江南水乡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每画完一个图案,学生就不由自主地说出“房子”“河流”等等,课堂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然后让每一位同学到黑板画自己所喜欢的图案,再问学生有什么寓意?这样学生在游戏的气氛中就掌握了“绘画房屋”的几种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又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绘画造型表现,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

三、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按照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对以往美术课堂所谓的经验与教学方式重新审视,立足美术色彩冲击力、渲染力和愉悦身心的独特魅力,探索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切艺术均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艺术一旦脱离了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由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因此,这一点对中学美术教学尤为重要,这也就要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生活中的美,积极投身于审美体验。如在讲中国古代雕塑欣赏时,可将它与每个时代的历史联系起来,然后分析各种雕塑形成的原因,更深刻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雕塑的卓越成就。还可以穿插讲一些关于雕塑的颜色搭配、服装色彩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四、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学生的每一张美术作品,都浸透了学生的各种情感,或许有些想象的、抽象的作品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但却可能是因为学生构图能力有限,甚至可能就是因为学生个性使然。所以我们不应当对他们的作品横加干涉,而应当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树立起自信心。所以,教师要学着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试着去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看似幼稚的图形和线条中去发现他们的天赋与才华,体会他们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评价作品时,应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运用和蔼的语言,恰当地说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此,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跟学生进行很好的

交流,学生也会觉得与众不同,慢慢地便会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9篇:美术课堂范文

关键词:热爱; 美术; 课堂; 创作; 成功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96-001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受年龄和心理双重因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畏惧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理解。这些,使得本来应该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克服这种求知过程中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教学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领悟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美术作品的创造呢?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明明刚才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还告诉我要画一件怎样的交通工具呢。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车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车告诉我,不知道这个画哪里,不知道那里画什么。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连最基本的摩托车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创造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综合运用和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美,艺术家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他们如同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的方法,掌握捕获的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从生活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上好每一节课,和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的化装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学生平时只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体上色),个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展开讨论,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人物的代表色彩等介绍给学生。等到亲自动手时,他们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是像模像样的化装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里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部分了解了传统艺术的一些简单常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起过渡的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

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三年级的《风景写生》,四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里讲,该画哪些、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了解树木、房屋的形态,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电线杆、行人。尽管是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就变成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也提高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作品从技巧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同学的嘲笑。于是,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我,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凡高的自画像”。“画”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于是,那个孩子自信地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