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事监管论文范文

人事监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事监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事监管论文

第1篇:人事监管论文范文

对于其中有什么“黑幕”,土生阿耿无从知晓,现在也懒得去关心。我还是先根据有关报道梳理一下正方和反方的辩论意见,然后给出我的一些文艺法感怀。

正方(影片方)声称,之所以选择突然退出大学生电影节南京开幕现场,是因为“我们无法满足(南京)本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必须某大明星参加开幕活动的要求。我们对本届大学生电影节重点强调的大学生文化品位的观点无法认同。”“开幕电影不是追星族的晚会,我们的电影在北京大学没有明星的情况下,2100人的百年讲堂扌橄贝笱ё痈粗氐缬暗闹魈澹獗臼俏颐遣渭颖窘齑笱缬敖诘淖畛趵碛伞6窘齑笱缬敖谀暇槲岬墓ぷ魅梦颐巧罡惺颐蔷醯谜馐嵌缘缬耙帐醯牟蛔鹬亍N颐且卜⑾终馄涫凳亲槲崮掣鋈说钠肺焕从跋煺龌疃姆较颉!?反方(组委会方)的辩护意见是:“本来开幕首映式放《青春爱人事件》,北京的组委会原来安排导演颢然和演员周靓、郭涛来南京。投资方提出三人坐飞机,我们的经费有限,来回机票要7000多元,就希望他们改坐火车软卧。投资方说颢然坐软卧可以,两位女演员不行,我不知道这两位女主演都是什么大腕?”“他们说北大放映没带明星,其实他带了王思懿。东大对文化素质教育相当重视,这也是我们要承办此次电影节的主要原因。《青春》在北大放映时还是售票的,而我们都是赠票,就是希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

要是用一句话概括双方的意见,那就是:正方宣布退出的原因是“难以满足”反方的要求;反方辩称的主要理由也是“难以满足”正方的要求。看来,是由于正方和反方都难以互相满足,才出现了第12届大学生电影节上的尴尬的一幕。

可是,双方“难以满足”的到底是什么要求呢?表面看来双方都抛出去了一大堆的说辞,但说到底,片方的意思就是:电影《青春爱人事件》的导演(编剧)和主演前往南京必须要乘坐飞机,可谓“白日放歌须纵酒”;组委会的意思就是:假如主演不能亲临现场,何谈吸引领导和观众?可谓“青春作伴好还乡”!这种“须纵酒”的意识其实就是“大腕情结”;“青春做伴”的意识其实就是“明星排场”。真正“难以满足”的,不是别的,正是文艺领域流行的“大腕情结”和“明星排场”!

文艺领域一旦被“大腕情结”与“明星排场”充斥,就会闹出不少笑话。电影《青春爱人事件》投资方北京磐石天地影视文化发展公司与第12届大学生电影节南京组委会的风波,就是“大腕情结”与“明星排场”闹出来的一场不大不小的笑话。尽管它气伤了片方和组委会,但却使无数旁观者笑掉了不知多少颗大牙。土生阿耿的大牙多次被文艺圈内的骚事笑掉,掉了又镶,镶了又掉,上次被电视节目“狼狗咬美女”〔注〕笑掉之后刚刚镶好,这不,没过几天又被笑掉!试想:那些大腕们也真会耍,火车软卧不屑一坐,非要坐航空器不可;组委会也真会找卖点,明星们不来,领导就不出席。呜呼哀哉!

“大腕情结”与“明星排场”之所以难以满足,并由此殃及电影节受益群体的观赏利益,从法治的角度观察,就是因为文艺立法不完善,尤其是文艺法律责任方面尚无科学的理论支持。文艺法是调整文艺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文艺关系产生于文艺行为,文艺行为包括基本文艺行为和非基本文艺行为,前者如文艺创作行为、文艺演出行为、文艺传播行为和文艺管理行为等,后者如文艺委托行为、文艺投资行为、文艺中介行为和文艺诉讼行为等。文艺行为主要由文艺主体(包括艺人)之作为而生。文艺主体的文艺理念在文艺行为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案中的电影节中的电影展映属于文艺传播行为之一种表现形式,南京组委会在电影节开幕式中放映电影《青春爱人事件》,从文艺法上说,组委会和片方在发生文艺传播行为,双方构成文艺传播关系。文艺传播行为不同于文艺管理行为,前者形成的文艺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文艺关系,后者形成的文艺关系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文艺关系。这就要求组委会和片方双方当事人之间必须以平等理念创设文艺行为,建立文艺关系。平等理念指导下的文艺关系不允许“特权”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和大小优劣之别。就片方派出的导演和主演来说,仅仅是片方在文艺传播行为中的一个具体文艺参加人,而不是文艺关系主要当事人。此具体文艺参加人尽管是导演和主演,在文艺欣赏者眼中往往被称为“大腕”,但仍然应当遵循平等理念,前往南京参加电影节乘坐的具体交通方式可以由双方平等协商,没有硬性规定非要乘坐最高档次之交通工具,更没有铁杆规则允许这些“大腕”可以因不能乘坐飞机就可以罢场。认为自己是“大腕”,要像邀请古代帝王那样乘坐“官轿”,孔雀屏开,天子设琼林之宴;玉璃扇展,群臣赴金殿之筵,简直是一种不知天高地厚之“耍腕行为”。在组委会之意识流里,必须有明星在场,领导才能出席,这是一种“明星排场”在作祟。作为文艺传播关系的当事人一方,其主要传播义务就是要依约放映电影《青春爱人事件》,也是片方赋予的传播权利,至于“明星”是否到场,本应不影响影片放映义务之履行,但过分膨胀的“明星排场”还是冲昏了组委会组织者的头脑,个别领导很可能就把自己放置于“明星”之阶位,是否出席电影节要取决于“明星”是否在场,全然不顾文艺传播行为本身之意义。一方有超浓度的“大腕情结”,一方要讲究不俗气的“明星排场”,而双方又互相不能满足对方的这些“高雅要求”,于是,一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壮观场面从天而降。

也许真如片方所说,突然宣布退出是由于组委会内部“有黑幕”;也许真如组委会所说,突然宣布退出是由于片方妄图“恶炒作”。但是,在中国电影百年华诞之际,在第12届大学生电影节上,真正的预约影片没有上演,却上演了如此一场“人不来鸟却惊”的滑稽闹剧,代替了电影《青春爱人事件》,充当了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上的首映节目,可忙坏了我们的媒体人了。然而,没有文艺法框定下的文艺合同,其实际约束力往往在现实中又远远小于普通民事合同,张口一个“大腕”,闭口一个“明星”,就可以轻飘飘地把合同撕得粉碎,这似乎不是道德规则所能管得住的,而法律规则中的民法和合同法尽管有违约责任之律条,然而其怎能管得住文艺行为中的“以违约换利益”之异化了的惯常现象?

第2篇:人事监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人文关怀;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027-02

近年来,人文关怀理念被引入新闻报道领域。尤其是在各类突发事件报道中,人文关怀日益成为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满足受众需要、树立媒体形象、疏导社会矛盾、倡导“以人为本”理念、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彰显人文关怀,应注意哪些问题,成为新闻研究者和从业者思考的话题。

一、突发事件报道注重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关怀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含义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1]。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关怀理念被引入我国新闻报道中,并成为不可忽视的报道环节。有学者认为,在现代传播中,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2]。

突发事件不仅发生突然,往往还有灾难性的过程和后果、容易聚集矛盾,事件本身及新闻媒介对事件的报道在社会上都有很高的关注度。因此,人文关怀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突发事件报道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发事件除了要报道事件发生时的基本情况、进展、善后、原因调查、责任追究等,同样需要报道事件中涉及的“人”的一切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尤其是受害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更具有关注价值。

2.满足受众需求的客观需要。受众对突发事件报道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他们关注突发事件中的“人”的信息,包括他们在突发事件中生存状态、社会权益、价值尊严等等。这种信息需求,必然要求新闻媒体增强突发事件中人文关怀内容的报道。

3.塑造媒体形象的现实需要。有专家认为媒体品格的塑造很大程度取决于媒体的人文精神,取决于对人的关怀度[3]。

4.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新闻媒介作为一种强大的宣传工具,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它“通过宣传来形成新的社会舆论,从而来影响、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要沟通、协调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冲突,消除矛盾,在社会规范的原则基础上齐心协力”[3]。很多突发事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在处理过程中又往往容易形成新的社会矛盾,极易引起事件相关公众情绪的激化。这不仅需要政府及事件处理者认真对待、解决,也需要新闻媒介的有效报道和引导,其中最有效的引导方式就是人文关怀类的报道。

5.倡导“以人为本”社会理念、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注重人文关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4]。在社会各界正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过程中,新闻媒介具有很强的载体作用。要最大化发挥这一作用,除了宣扬有关文件精神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典型事例加以引导,也就是要在报道中凸显“人文关怀”。在突发事件这种灾难性强的新闻事件报道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无疑更能达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效果。

二、突发事件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对事件中“人”的关怀。一般而言,突发事件中所涉及的“人”主要包括事件参与者、旁观者、受影响者和处理者,人们最为关注的则是参与者和受影响者。以煤矿事故这一类型的突发事件为例,在报道过程中,就是要重点关注事故伤者(幸存者)、遇难者、伤者和遇难者家属、救援救治人员、志愿者队伍等。

首先要关注突发事件中“人”的情感需求,也就是要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感受。突发事件中人的情感表现,不仅体现着他们对事件的一种态度,还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事件的进程和处理,必须予以重点关注,合理引导。在以往的一些灾难性的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广大媒体习惯于在稿件中写上“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等语句。事实上,这种表述不仅违背常理和客观事实,而且容易引发事件受害者的不满,也广为社会诟病和质疑。这一事例也从反面表明,在突发性事件报道过程中,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十分重要。

近年来,我国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也越来越重视关注事件相关人的情感需求,一些客观真实的报道引起社会认同。2008年2月22日,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煤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一些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幸存矿工对刚发生不久的事故有较强的恐惧感,一些伤者受到不同程度惊吓,甚至夜里做梦全都是逃生场面。矿工们的这种情绪不仅是他们在事故后的真实感受,同样也是受众关注的重点。新华社记者捕捉了这些信息,采写了题为《山西“2•22”矿难造成74人死亡 获救者讲述惊魂一刻》的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好评。

其次要关注突发事件中“人”的生存状态。在突发事件发生处置过程中,相关人群的生存状态是受众最关注的内容之一,也是体现报道人文关怀的基本要素。以煤矿事故为例,人们不仅关注井下被困人员的生死,还关注事故幸存者的救治、救援队员的安全情况等。在山西2008年2月22日发生的屯兰煤矿事故和2010年3月28日发生的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报道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除了及时报道搜救进展、事故遇难人数变化之外,还广泛关注了事故伤者的救治、抢险救援队伍等涉及人的生存状态的情况。比如新华社关于“2•22”屯兰煤矿事故的报道《生死大营救――山西屯兰矿难362名矿工生还纪实》,对救援队员抢险过程中的艰辛、在井下的生存状态乃至平常的训练情况都作了反映;关于“3•28”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的报道《为了生命的呼唤――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救援全纪录》,对被困矿工家属的焦虑、获救矿工的救治、救援人员决定救援方案前后的艰难抉择等状态都进行了如实反映,获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再次要关注突发事件中“人”的社会权益。突发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往往损害了很多亲历者或参与者的健康或利益,对他们合法的正当的社会权益,媒体也应予以关注。在屯兰煤矿事故中,有78名矿工遇难、110多名矿工受到不同程度伤害。作为国有大矿的职工,他们的死亡赔付标准、工伤赔付金额等社会权益情况十分引人关注。新华社在及时报道了遇难矿工将获得每人不低于20万的赔偿金等消息后,于2月23日采写了《山西屯兰煤矿事故工伤保险补偿和赔付金2806万元预付到位》的稿件,媒体采用高达299家。

最后要关注突发事件中“人”的价值、尊严。价值和尊严是人的高层次需求,同时也是人在社会上的终极需求,它无疑是突发事件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重中之重。在突发事件中,人的价值和尊严首先表现为对其生命、生存权的尊重。在一些煤矿事故报道中,相关媒体十分注意报道政府和企业所采取的抢险救援措施,相关领导和部门对挽救矿工生命、减少人员受伤程度、保障救护队员安全所做的努力,充分体现出对矿工、救援者的生存价值的尊重。

此外,人的价值和尊严还体现在对逝者的尊重上。在屯兰煤矿事故中,每位遇难矿工的遗体最后都被清洗干净,由家属辨认并火化。一些媒体对这些过程都有了解,尤其是摄影记者也拍摄了有关遇难矿工遗体的照片,但最终都没有发表。这种处理方式也是表达对遇难矿工尊重的一种方式。

三、突发事件人文关怀报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做好突发事件人文关怀报道关键在于一个“情”字。对事故被困人员及其家属要有感同身受的同情之“情”,对救援人员、医生护士、后勤保障人员的努力与坚守要有敬仰之“情”,对生命的尊严要有敬畏之“情”,对人间大爱要有感动之“情”。但这类报道也要注意两方面问题:

1.力戒“习惯性忽略”。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中,往往面临时间紧、任务重、持续时间短等客观困难。记者赶赴现场后,首要关注的是事件的进展,往往容易忽略人文关怀的内容。出现这种“忽略”,一方面与突发事件报道本身的一些特殊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新闻从业者的认识有关。一些报道参与者认为,突发事件的报道主体或者全部应为事件进展本身,这是硬新闻,往往在这上面下很大工夫,生怕遗漏。由于重视,这方面报道一般都做得很好。但他们同时认为,关注“人”的基本状态,情感、价值、尊严等,属于软新闻,报不报对事件报道本身并没有很大影响,于是便甚少关注,这样就出现了突发事件报道人文精神的缺失。

2.力戒感情泛滥。力戒感情泛滥,应着力处理好突发事件人文关怀报道与社会效应的关系。与“习惯性忽略”相反的是,一些报道参与者在关注突发事件中“人”的信息时,有些感情泛滥,盲目同情。有的报道者好于描写突发事件恐怖紧张气氛、事件受害者的悲惨境遇和情绪,甚至不顾遇难家属情绪展现事故血腥场面等。这类报道看似体现了对突发事件中人性的强烈关注,实际上社会效果并不好,有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事件的正常处置。

我们认为,突发事件中人文关怀方面的报道,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罔顾社会效应。要搞好这方面的报道,首先要求报道参与者具备强烈的“人文”意识,不仅要关注事件进展,同时也要关注事件中“人性”;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报道观,在报道过程中,应当把握一个“度”,始终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本着对事件处置有利、对事件受害者负责的原则,充分而合理地展现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张燕.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EB/OL].中国广播网, 2005-11-18.

[2] 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N].光明日报,2001-02-06.

第3篇:人事监管论文范文

1.1管理方式静态化

1.1.1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水平上的一种日常工作行为,还没有上升到对人力资源的咨询、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等管理层次上,是一种仅设法满足本业务需要的静态行为。

1.1.2人力资源管理缺少近期目标和长远利益的设计。既没有洞察企业的经营走势,对人力资源活动没有结合本企业的生产目标进行动态策划,更没有设计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阶段性目标,具体表现在:对本企业在什么时期需要配备什么样的人员没有作出分析;对人员的配置只是盲从性听随各部门的报告等方面,究其原因是与各业务部门缺少信息沟通,对各业务部门的真实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对企业人力配置缺少有效的统筹考虑。不仅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且人员的素质也不能得到足够的保证,从而不能满足工程质量对人员素质的需求。

1.2管理措施的僵硬化

1.2.1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沿袭着一种家长制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掺杂着企业经营者的理念,是一种自我投射式的管理方式,企业员工则被动的接受。

1.2.2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往往过多地考虑到企业的利益,而缺少与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1.2.3管理制度执行缺少有效的方案和评价标准,出现偏差容易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3管理效果缺乏有效性评价

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缺少自我评定,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推出一项新的“薪酬制度”、“员工晋升制度”或“员工培训制度”,在运行一阶段或很长时期后,对其产生的影响(员工内部的影响,企业成长的影响,社会地位的影响等)以及适宜性、有效性等方面都未能做出评定,而一般都采用一种从一而终的管理思路。这样既不利于改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更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2几点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人的思想、心灵,不可能用一个标准指标或用一个固定框框对待所有的人,只能通过更多的理性分析来对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所产生的效益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被视为一种长期性、动态性、战略性的管理工作,并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紧结合,达到企业增值、员工增收的效果。对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适应当前形势提出一些建议。

2.1确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2.1.1管理的变革是生存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随着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保持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实时的状态。2.1.2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企业管理平台之上的。因此,只有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方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有清醒的认识,对整个行业的走势有一定的前瞻性预测,才能走出繁琐的日常事务,高瞻远瞩地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

2.1.3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制定要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方针为指导,以远景规划所规定的目标为方向,并且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创新思路。

2.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考虑员工的需求因素

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都直接影响到员工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效率,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因此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上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结合员工的心理、行为表现制定,并不断修正。其目的是为了极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和对外界人才的吸引力。所以建议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员工的5大基本需求(1.薪酬2.各种福利3.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休息)5.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6.其它福利及设施)。

2.3管理制度的执行要有一套可行的设计方案

制度执行过程出现失误很可能给企业或员工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要通过严谨的理性分析来执行企业的管理制度。如在企业人力招聘工作的执行上,就要考虑和分析以下问题:a.企业必须聘用哪种人才?b.应该为各用人岗位确定什么样的标准和待遇。c.上述要求是否符合企业经济效益。d.有无可替代的方式或设计一种报酬方案,让企业内部适合的人员竞聘。如在辞退制度的执行上,要做到决策——坚决果断,实施——有理有据,操作——小心谨慎,后事——妥善处理。

2.4人力资源管理需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持续、渐进的过程,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有效性的评价,并对其中的误区加以修正,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是有效性的管理。

2.4.1顾客的满意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内部,即员工对学习培训,薪酬、管理及企业文化等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则要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即从外界人员与企业员工的合作上来评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有效性。

2.4.2人员配置的合理度——通过对招聘、内部安置、规划员工的企业生涯等项工作来测评,衡量是否促进本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合作精神,是否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2.4.3人员的流动率——通过对企业员工的流出率与流入率的比较来测评其是否达到了吸引人才的效果。当然,企业也要根据企业发展的规模自行设计人员流动率的合理尺度。

2.4.4人均利润增长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支持企业业绩增长。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来测评企业人均利润的变化,达到增长的效果。

2.4.5人力资源的支持度——通过对企业各部门人员的使用及其管理上评价其是否为各部门以至整个企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力的资源支持。

3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没有理想状态,只有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最佳状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不断地研究企业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思路,为企业达到1+1>2的效果。

第4篇:人事监管论文范文

(一)提高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众所周知,师资力量的培养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梯队建设就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变化,从基础性工作发展到培养高素质人才、优化学科梯队结构等方面。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使日常管理按照一定程序通过网络进行,更加简便,更加规范,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简了人事工作,另一方面,对各种信息能够进行方便、快捷的统计分析,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信息化建设能够及时收集和统计高职院校教职工的人事信息,从而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让需要的人通过网络可以查询到完整可靠的信息,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比如,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来说,通过校园网可以快速查询到自己所需的人事信息,无需各个部门跑来跑去;对于人事管理部门来说,各科室对人事信息进行共同操作,减少了重复的事务性工作;对于高职院校管理者来说,全面、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能够为科学的规划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加强各部门的团结协作,提升凝聚力在以前的人事信息管理中,很多科室都是“各自为战”,因为概念、范围等的不同,虽然建立了一些简单的数据库,也用电脑办公,拥有了一套管理系统,但是并不能在大范围内使用,具有非常强的局限性,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库,使各个科室的信息连接起来,大家在一个系统内操作,既保持了信息的一致性、规范性和完整性,也能加强各部门的团结协作,有效地提升人事管理部门的凝聚力。

(四)信息更加透明,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人事部门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内容包括人事调配、职称评聘、薪酬发放等,这些都是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要是做好了这些工作,就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学校任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教职工相关信息的透明化、规范化,实现人事信息资源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不规范、不完整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非常不规范,没有按照国家管理信息化标准严格执行,信息管理系统都是满足本部门的需要,局限性太强,信息不能共享,流通不顺畅,甚至出现不能兼容的现象,极易出现数据错误的问题。

(二)信息更新不及时,准确性不高传统的信息处理手段费时费力,不能及时、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更新,更不要说分析和处理了。信息滞后、准确性不高,不仅对学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影响,而且也对管理层及时准确决策造成不良影响。

(三)工作人员素质低,信息处理能力不高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处理能力不高,只能进行基本操作,还不会数据分析和科学管理。二是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导致信息系统处于低水平运作阶段,不能发挥全部功能。

三、加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规范化管理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涉及各个部门,需要整合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健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的规范管理。首先,以校园网为平台建立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校园网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建立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平台。学校可将人事调动、薪酬管理、招聘信息等人事信息在校园网上,利用权限设置让相关人员进行查询、管理,利用人事管理软件处理日常事务工作,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其次,对人事信息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即按照统一的数据信息标准规范数据,减少数据接口,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规范管理,对人事信息及时更新,对信息系统定期维护,结合本校实际对人事信息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保证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二)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首先,加强人事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熟练操作信息系统,能用现代化手段处理日常事务,真正将信息化的高效作用落到实处。其次,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如引进专业人才结合学校实际对系统定期维护、优化升级,做到专人专岗。再次,加强对人事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管理人员要具备职业操守和保密意识,对于比较敏感的人事信息,要确保其安全性,保障人事管理工作的保密性。

第5篇:人事监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即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旨以“人”为中心,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本文从图书馆建筑的人文艺术和图书馆功能的人文艺术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阐明现代图书馆建设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是追求先进技术与精美高雅的浑然一体的艺术,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并相辅相成的艺术。而这些恰恰是现代图书馆建设人文艺术的集中体现,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  

 

图书馆是一个人心灵与情感在此最大限度释放的地方,是感受文明、塑造自我的场所,在这里进行的是体味、倾听、交流和感应,是一种人的心灵与情感参与的内在活动。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即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旨以“人”为中心,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使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为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在服务和管理上,以全开架布局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应用自如的新格局,且检索便利快捷,网络资源随手可得,咨询服务近在身边。 

笔者认为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作为建筑本身,即建筑意义上的建设;二是图书馆的实体使用功能,即功能方面的建设。只有这两个方面高度统一,共同营造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艺术实体,才是现代化图书馆真正人文艺术的体现。 

 

一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人文艺术 

 

图书馆的建筑既要让人从宏观上感到它的规模和气魄,又要让人从微观上体会它的优越、方便和安全,其关键是首先应该有文化意义上的深度,即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图书馆建筑艺术和优美环境的结合,体现出这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风貌,体现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空间,而且是人所营造的艺术空间。美好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诗,图书馆建筑更应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精美的造型艺术成为好的音乐和诗。 

1 实用功能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影响 

图书馆的建筑形式一直是随着图书馆职能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古代图书馆被称为阁、观、院等,以藏书为主要功能,因此产生了像宁波天一阁这样的藏书阁,其建筑形式是封闭的。到了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变为以藏为主,藏用并重,其建筑形式采用阅览在前,书库在后,目录厅、借还书处在中间的藏借阅相分离的布局。现代图书馆的读者要求缩短与藏书的距离,实行开架借阅,并且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多种服务方式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由此产生了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三同藏借阅一体化的建筑模式,形成大空间、灵活隔断的开放式布局和结构。目前国外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大开门模数式图书馆就是以这种设计思想为指导的,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阅读环境,有利于今后根据发展的需要对房间进行改造和重组。为了在外观设计中更突出人文性,一些图书馆采用开放式设计大范围采用落地玻璃窗设计,内外可以互视,使外面的读者还没进入图书馆就能初步了解馆内图书的大概分布,有利于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而里面的读者阅读之余可以欣赏外面的优美景色,以调节身心状态。并且这种开放式的设计还可以感染一些潜在读者,激起他们走进图书馆深入了解其人文内涵的欲望。 

2 审美功能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影响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和构筑的居住和活动场所。它最初是满足人的实用性物质需要而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对建筑的要求也就不满足于单一的实用性物质需要,而是还必须满足审美性精神需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求美之心人皆有之。要满足审美性的精神需要就必须将艺术因素融于建筑,使建筑具有艺术审美性,建筑由此成为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实用价值和满足精神需要的审美价值。图书馆建筑艺术就是在满足人类获取知识信息需要的同时,给读书这种心灵活动提供舒使的使人精神得以升华的审美空间。 

(1)图书馆外部造型的精美。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以巨大的形体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要独创、新颖、优美、宁静、个性鲜明和充满活力。在具体设计和布局中要遵循高品位原则,并引入园林设计风格,将绿色景观和水体景观融入建筑物的设计之中,尊重读者的审美规律和审美习惯。要尽量做到:合理布局,宏伟挺拔、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辉煌达观、美观实用,从中透出图书馆的高雅文化和艺术品位。同时要对形式进行推敲和权衡,运用单纯齐一、对比均衡、比例协调、节奏韵律、调和对比、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达到图书馆建筑形式的完美,从而处处体现出美,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2)人文的室内装饰。装饰是图书馆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建筑的细部处理范畴,其主要作用是强化图书馆建筑的实用功能,增强建筑艺术美的表现力。进入图书馆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整个图书馆的大色彩基调给视觉带来的冲击,因此图书馆室内装饰首先应考虑色彩搭配,室内粉刷一般应采用明亮浅淡的颜色,在大色彩基调统一的基础上,适当配以其它颜色来烘托气氛,营造幽雅、宁静、清新而又不失温馨的阅读环境。同时注意多采用绿色基调多摆放绿色植物,给读者带来轻松、活跃的视觉感受。在阅览室、自习室等空间较大的地方,配挂适当数量的风景画、字画和装饰画,营造温馨、亲切充满人文的阅读环境。在图书馆大厅还可通过展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烘托出图书馆的人文氛围。 

(3)图书馆人文的外围环境。图书馆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建筑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外围人文环境的构建对图书馆整个建筑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图书馆应处于视野开阔地带,周围以绿地、广场为主,栽种一些四季常青的灌木,并配以闲亭、座椅、水池、小溪以及一些蕴含人文内涵的雕塑、小品,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人环境气氛。外围环境植物以形态优美的树木、花卉为主,设计上应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并尽量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 

(4)现代图书馆建设应熔铸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筑艺术于一炉。重视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塑造,从环境出发,结合地势,精心设计一个优美、高雅、文明的育人环境,要体现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典籍丰富的特点,主体建筑布局对称,构图严谨,格调典雅,渲染出如古代书院的清新高雅的气氛。同时,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特点,体现出功能和审美既现代又高雅的艺术品位。 

(5)人文功能房间的设置。现代图书馆不仅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还具有信息服务、文化展示、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多项功能,形成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它社会活动的新型图书馆。图书馆除了具有借、阅、藏功能房间外,还应开辟其它功能房间为读者提供服务,如开设学术交流室、英语角、运动休闲室、小剧场、咖啡屋品茶室等,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不同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 现代图书馆建设功能的人文性 

 

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充分体现图书馆建设功能的人性化。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而智能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同样也是为了满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各种纸质信息和电子信息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尊重人们的文化传统与阅读习惯,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而现代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建筑物内,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使现代图书馆的各项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图书馆智能化系统建设中,最重要的是网络系统建设。现代图书馆网络系统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为图书馆业务系统服务的通信类系统,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系统、电话语音系统、多媒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公共广播系统等。二是为楼宇自动化服务的系统,包括消防自动化系统、空调系统、保安管制系统、能源系统、给排水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电梯管理系统等。 

网络系统又是建立在综合布线系统之上的。图书馆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应当支持高速宽带通信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智能化通信业务、个人通信业务、可靠和保密的通信业务等,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应当支持高速宽带通信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智能化通信业务、个人通信业务、可靠和保密的通信业务等。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由于图书馆工艺位置的经常变化,布线系统的设计应支持灵活的间隔,使其支持不同的应用环境,并适应用户在功能及位置上的变化。布线系统的管理方式宜采用集中分散式,即在网络控制与管理中心设立总配线架,集中管理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在各楼层设立分配线架,管理该楼的通信系统。 

现代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构成。图书馆智能化中应以atm或者其它速率在1000mb/s以上的网络为高速主干网。网络主干是局域网的核心,应具有可靠的安全措施,要使子网的中断不致引起全网瘫痪,同时又保证子系统间互访和资源共享以及馆内不同用户组建虚拟网的要求,应该具备故障检测跟踪与处理、性能分析管理、资源配备、安全管理、容错管理、物理层管理等7项功能。图书馆楼宇保障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联动是非常必要的,当灾难达到预先设定的级别时,报警信号应自动实时转接市内相关部门的应急中心,如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图书馆智能化弱点系统的集成应基于成熟、先进、实用、安全、开放的原则,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集成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来做出决策,对整个图书馆的弱点系统进行优化控制,达到高效、经济、节能、协调的运行状态,把弱点各子系统由各自分立的设备,最大限度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系统集成应满足开放性、标准化、安全可靠、容错、经济实用、高效便利、先进行和易扩充的原则,应建立在符合国际标准的高速局域网lan上。信息共享可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网络传输协议tcp/ip。 

智能化建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便利,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图书馆将藏书、阅览、外借、咨询、检索、网络、复印安排在同一空间,读者进入阅览室可自由选取书刊研读,也可利用计算机检索馆藏文献与网络资源,还能在座位上接插手提电脑,将所查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完成新的研究成果,并发送出去。这样的设计使读者能十分便捷自主的使用图书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为用而藏”的现代管理理念。 

现代图书馆建设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是追求先进技术与精美高雅浑然一体的艺术,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并相辅相成的艺术。其建设反映出时代气息,造成一种秀外慧中的意境,体现精神、物质、美学的三重内涵。现代图书馆建设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作品,是功能与审美的奇妙交融。而这些恰恰是现代图书馆建设人文艺术的集中体现,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周进良:《图书馆建筑中的辩证法》,《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 

 [2] 胡建东、周文军:《现代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3] 庄青:《高校图书馆建筑造型现代化试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 

 [4] 张丽萍:《浅议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的构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7期。 

第6篇:人事监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突发事件;人文关怀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第一时间将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及时传播出去,是电视新闻媒体和记者的专业职责所在。但是有时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记者是尽一个公民的义务参与救人,还是履行新闻采访的职责,这是新闻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

目前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放开后,往往会出现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比如2009年“6·5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的视频记录者,后来就经历了类似的指责和争议。而面对矿难、车祸等事故的受害者以及他们的亲属时,不顾其尊严、痛苦和隐私,一味地采访和拍摄新闻的行为,一直以来也为人们所诟病。那么如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呢?

一、尊重受众知情权,提高媒体公信力

我们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会面临大量的突发性灾难报道,以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媒体和政府对突发性灾难报道往往“语焉不详”,而且报道也是“冷冰冰”。作为公众想了解更多灾难本身和救援等的细节内容,报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者。

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在对受众的人文关怀,如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关注“人”本身、在后续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等。所以,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越来越要求新闻媒体应该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动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度”,也就是新闻信息的密度、政府公开声音的强度、对难点和焦点关注的热度、做好危机传播中电视媒体的自我调节。及时正确的导向性信息,起到安定民心的社会“稳压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推进器”作用。像2011年,以“3·11”日本大地震为代表的灾难事件报道和震惊全国的7·23温州动车脱轨事故为代表的突发事件报道中都较好地实践了这种“人本化”的新闻报道理念,使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转向进入一个较为成熟的新阶段。

二、发挥电视特点,用细节镜头体现人文关怀

电视新闻媒体由于图像、声音立体现场的感受更直观、更有说服力,因此要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特点,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充分调动电视镜头语言,在现场的细节中强化和感动观众。

比如,黑龙江电视台《共度晨光》节目在对2011年“8·23”七台河勃利矿难的救援报道中,一方面采取现场直播连线的形式,让观众跟随现场主持人直接看到救援的进展情况。同时,结合演播室请到有关专家解读和分析矿难的损害和如何进行救援等,让观众的心随着事件的进展第一时间感受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在报道中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用镜头语言捕捉更多的感人的细节瞬间。省长对被救矿工的关怀,现场救援的紧张有序,都通过镜头展现给观众,使灾难报道有了“温度”,更加注重在新闻报道中展现人性的尊严和价值,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被困矿工的关注,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用评论解读提升电视新闻人文价值的社会意义

电视新闻报道如果仅仅停留在传播一个新闻事实或描述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显然难以赢得受众。因为受众对于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特别是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想知道“有什么”、“怎么样”,更想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对于受众的这些需求,目前的电视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对新闻价值的深度化阐释,就是一种“解读式新闻”。

电视媒体在对新闻事实播放之后,利用主持人或本台评论员的评论、专家对新闻事实的看法、融会背景事实、图片报道或其他媒体的观点等形式来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作全面、深入、立体化的报道,从而提升新闻信息的含量,深化新闻信息的内涵,形成一个围绕中心事件报道的新闻超级链接,使电视新闻报道具有时代感、历史感、时空感,从而形成一个“新闻舆论场”。电视媒体正是这样通过自己的观点形成“新闻舆论场”来引导公众进行理性思维。

在这一过程中,把一个孤立的新闻事件通过主播和嘉宾的几句精炼到位的点评以此“惩恶扬善”,既对当事人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又对整个社会有警示和教育作用,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引起受众思考,从而强化传播实效。

总之,在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中,要以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人文关怀贯穿到报道中,尊重公众,在向公众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中,与政府密切协作,努力做到“帮忙不添乱”,增强舆论引导力。

参考文献:

[1]姚远,霍邢平,袁天志. 《突发事件中的

媒体应变考验舆论引导力》, 《中国记

者》2009年第1期.

第7篇:人事监管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样的竞争不仅注重技术、产品,更加注重形象、伦理道德,这既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是社会及与企业相关利益者所需要的。

一、企业伦理文化的时代价值

第一,社会体系要求企业经营必须合乎伦理。企业自出现以来,一直就存在社会性的性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的一举一动无不对利益相关者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社会要求企业用社会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企业的经营行为最能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亚当・斯密“经济人”的人性本体论为企业的经营模式奠定了文化伦理基础。后来大卫・李嘉图也提出人是理性的“经济人”,泰勒的标准化管理中也表达出同样的观点,并由福特将“经济人”实践成为一种企业生产模式。可以说“经济人”的人性本体论反映出社会仍然处于低水平的层面上。在“经济人”的前提下,企业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合乎伦理的终极目标。后来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要求企业伦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行为对人性的假设也逐渐由“经济人”度过到“社会人”到“文化人”。一个充满信任的有效且合乎伦理的企业组织是成就资本主义经济的关键要素,这种合乎伦理的企业组织与社会的文明进步互为作用,共同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相反,不合伦理的企业经营行为有损于社会的文明进步,企业的伦理行为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催化作用不可低估。

第二,企业伦理内在于市场经济体系的本质之中。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制度中各有特色。然而,有两点却极为相似,即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和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两点对伦理的要求内在于市场的经济体系的本质之中。市场经济的思想背景应该说是自主性的。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一方面是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现代企业的制度,政府对企业的管制进一步有所放松,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企业的各种自由度增大了,但并不是企业可以随心所欲地为追求自身局部利益而去损害集体的利益。所以,“伦理文化”对企业经营的制约作用也愈发显得重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系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及将资源优化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区,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行优胜劣汰。然而,体系的有效运作是有条件的。一是拥有支配私有财产的权利;二是拥有买卖产品和服务的自由选择权;三是能获得这些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准确信息。在经营过程中,企业使用不准确或是错误的信息误导消费者去买一些产品,会产生两个恶果,一是使企业的成本因生产诸关节的无序陡然增加,二是限制了消费者用有限的货币购买了与承诺不符的劣质产品,消费满意度低。这些种种不合伦理的企业行为都扭曲了市场体系,破坏了市场体系的有效运作,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合乎伦理的企业行为时市场体系有效运作的基础。

二、企业伦理文化构建措施

第一,企业要构建良好的伦理环境。企业在经营和竞争过程中常常容易忽视伦理道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少相应的伦理文化环境是导致企业非伦理行为的根源之一。1996年《中国企业家的商业伦理指南调查报告》表明对于社会普遍存在的经营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绝大多数经营者常常将其归因于外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伦理环境是促进企业重视伦理的重要条件。

第二,将道伦理德纳入制度流程。道德观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基础,而要把道德观转化为员工的行为准则,则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和体系,比如奖罚制度,不仅要规定公司有什么样的行为纪律,而且要规定员工应遵守什么样的准则,反对什么样的不良行为,遵守道德准则的人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违反的人会受到设什么样的惩罚。同时,用道德衡量人员配置。首先就是为企业引进德才兼备的人才,其次是在员工配置过程中对不合适做设计伦理道德较多的职能岗位的人要及时调整,从制度上进行保证。

第三,通过培训使伦理道德观深入人心。员工培训对职业道德的意义很重大。应该改变以往重技能技巧,轻员工伦理道德的培训状况,根据企业的道德准则并对照员工的职业道德状况指定培训计划。不断推进企业的伦理文化建设。企业也应该对员工加强企业伦理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处理“交际”的问题。企业应该加强员工有关企业伦理的训练与敏感度。目前我国企业的员工教育偏向管理知识、技能水平的训练,对于伦理道德的训练就不多,很多人甚至怀疑企业伦理能否被训练。一些先进工业国家的经营管理显示,企业伦理是可以被训练的。所以,企业可以专门邀请诗人、哲学家给员工上课,进行教育培训,使员工对身边的人和物有更高的敏感度。持外,企业应该以尽义务方面所发生的伦理问题作为训练教材,时时提醒和教导员工对敏感问题作正确的判断。

第四,企业领导应该成为伦理道德标杆。美国著名学者埃德加・沙因在《企业文化与领导》一书中对领导与组织文化关系作了系统地理论论述。他对领导者在组织文化的创创立、建设、维持、变革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他指出“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的形式方面起领导作用,企业的高级成员会通过日常的谈话,企业的特殊庆典、仪式反复讲述企业自身的重要价值观念,企业高级成员的更迭会削弱企业文化力量,甚至改革企业的文化,为了形成需要改革的风气,领导者会大肆宣扬危机或潜在危机的情况”。企业伦理文化对企业文化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古语说的好“风俗之厚薄,几乎一二人所向”。在企业之中德高望重、卓有成效的领导,是而今最有资格提升伦理道德的人物。如果大多数的企业都能受到企业领导的影响,深刻认识并能够致力于提高企业伦理文化,我们社会的人文精神、生活品质自然也就会提高,那时候,企业的伦理文化氛围会大大提高,企业产品的形象也会随之大大提高,企业也会获得更好的效益。

第五,企业应该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在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企业只能负担起相应的责任,才能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和理解,企业才具备同利益相关者处理良好关系的基础,才能有利于企业的长期而持续的发展,才能有利于企业的未来。在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企业的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自身的经济利益也隐含其中。这其中,经济责任是核心,因为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更具广泛性,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一是对消费者的责任,图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与服务等;二是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如在人力资源开发、福利、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义务、四是对公共设施建设和使用所承担的责任。

三、结语

第8篇:人事监管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文精神培育综合素质

一、人文精神阐释

人文在原初意义上,指人从纯粹的自然界中脱离出来,与动物的本质属性相对,把自然界当作一个对象来认识。近代带有强烈工具理性色彩的自然科学兴起以后,科学与人文逐渐分野,科学知识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一席。但是对科学实用层面的过分张扬带来了一系列严峻后果,引发了人类对纯粹技术和纯科学的深刻反思。今天,很多人意识到,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其价值精神的培养应当重新回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其实,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没有泾渭分明的区别和水火不容的矛盾。从始源上讲,古希腊的哲学家也就是自然科学家,17世纪西欧兴起的科学本身是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的;从认识上看,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对对象世界的认识,都蕴含着人的理性和情感。所以,那种人为划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做法并不妥当,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人文知识课程任务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人文和科学只是一种学科分类,以便于人们科学研究或其他需要。人文与科学都体现了人类的情感、精神和认识水平,都是人类在追求自由心灵和生命意义上的探索,本质上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求真、人文寻善是狭义的认识。求真的目的如果背离了善,就会使科学走入惟科学歧途,从而失去了人本身;同样,人文知识也源于生活,源于人类的实践,人文的创造也需要尊重客观的实际、本质与规律。狭义的人文和科学其实是某种文化发展到比较充分的阶段后,形成的一套自身的价值观念体系和技术器物体系,即我们常说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构建各种制度、规范与生产物质产品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观念、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它是文化‘形而上’部分的最高层次,包括维持人类正常生活的价值追求、伦理观念、群体意识、生命激情、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包括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反省意识、远大理想、民族精神以及政治信仰”①。

二、人文精神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此具有很高的要求。而无论哪一个方面的教育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和培养。

首先,人文精神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要教育他们学会做人。仅仅教给他们实用知识,仅仅为他们提供就业准备,是难以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既有人性又有灵性,既有道德责任感又有社会义务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能使他们的责任感得到陶冶,心灵得以升华,精神境界纯洁而神圣,个性人格健康而完善。因为人文精神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善、求真、求美的统一,可以给他们许多直接或间接的人生经验、人生哲理,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国家、了解世界。

其次,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主要环节。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与科技教育相交融,可缓解高科技对人性的扭曲,体现现代科学理性和科技伦理的结合,使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全面发展。在价值观念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能使学生降低科技工具理性的种种不良反映;在培养目标上,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统一,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的人性境界,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力水准,并使两者融为一体;在学习内容上,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融合,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知识经济时代必备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现代性危机中的人文关怀情愫。

再次,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专业素质的航标。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大学生成人的必要条件,而人文精神能从研究方法、治学态度和研究方向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产生影响。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反映一个人的宇宙观、价值观及哲学素养,研究方向则反映鉴识能力。

最后,人文精神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愈演愈烈的学科分化、扩张趋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渐狭窄;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使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绝;自然科学自诩的道德中立,使得很多科学家心安理得地拒绝人文关怀②。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很多人心理素质差,社会适应能力弱,对人类的终极价值缺乏思考,对宇宙、自然缺乏敬畏,残害动物、损害同类甚至摧残自己,这样的事时有发生。发挥人文精神在疏导心理、重视人性、完善人格方面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成为既有生活目标和审美情趣又能创造并热爱生活的人。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施途径

1、树立培育目标。

大学是引领社会文明的轴心之一。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带有强烈的功利意识,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又有意无意地跟随学生需求,偏重学生专业技术的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我国高等学校应树立人文精神培育目标,以改变这种不正常状况。

2、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阐释和渗透人文精神。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曾指出当前存在人为划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认为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文知识课程任务的错误认识。其实,人文精神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论是关于自然、社会还是人本身的教育,都应当在其中阐释和渗透人文精神,这是当前高等学校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和应当承担的崇高责任。

首先,教育管理者应当具有自觉意识和反省意识,在管理中渗透人文精神,例如志存高远的创一流意识、坚持真理的大无畏气度、自尊自信自豪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高超的组织领导方法、深厚的人文底蕴。

其次,挖掘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的人文精神。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直接表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生活和人生意义,人文关怀更浓,所以高等学校应充分挖掘潜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人文精神。例如,社会进步赖以存在的基础需要社会成员具有某种反思精神,它的典型意义是去除陈腐的信条,达成新的信仰。但是反思精神的养成必须经过哲学思想及其方法的训练熏陶。再如,生命的个体性决定了人的孤独和软弱,受到伤害时需要慰藉和温暖,而宗教在抚慰人的心灵上起到一种光、一份温暖、一线希望、一块精神馅饼的作用。伦理学使人思考“一个人应当怎样行为?”“人怎样生活才是善?”美学使人在平常事物中寻觅到圣洁和神奇。

再次,提炼专业知识中的人文精神,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教育。专业教育起于知识,但学科专业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例如讲授学科、专业的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介绍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相关联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献身于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专业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以自己的人格熏陶感染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要以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比心激发学生的关心意识,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与时俱进、善于创造、敢于拼搏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要深入研究“什么是教育?怎么教?怎么学?”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如果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仅仅是“我是教知识的,教专业的”,那么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必然只是“我是学知识的,学专业的”。教育的过程就失去了智慧、灵魂、思想。

再次,认真学习,广泛阅读,形成自己多方位、宽领域的知识结构。要对当代人类的重大问题有敏锐的感受与认识;要努力拓宽知识面,形成开放的知识结构,切勿固守专业疆域;要学习传统文化,阅读《老子》、《论语》等经典名著,积淀人文素养。

4、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牛津、剑桥等都拥有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北京大学因在现代中国风云变幻中的巨大影响而成为许多中国青年的精神圣殿。当然,并非每一所高校都有载入史册、留芳千古的名事名典,但许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与教师的感人事迹也能成为后来师生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应认真梳理积淀。另外,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合理规划校园,加大绿化力度,也是优化校园环境的重要内容。

注释:

第9篇:人事监管论文范文

班比鹿:在这里,思想可能是最有力的东西,如果以思想吸引别的人和事物,那么你就能与别人的思维相通。

在古埃及的时候,国王和法老特别推崇磁石和黄金,因为它们一个代表力量,一个代表财富,而磁石的作用似乎还要更大一些,因为法老们相信,由于有了磁石的帮助,自己手里的权力才能如日中天,它能把人们的目光、财富、物品全都吸引到自己的宝库中来。它甚至可以影响人们在生活上和事业中的一切成败。

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也许会有人怀疑这样的说法,但是,它作为一个理论却已经在古埃及流传了几千年了。因为人们看中的并不只是磁石,他们已经把它发展成一种法则,进行普遍的运用了。这条法则不但可以影响到你的所有言行,它也能够深入地影响到你的思想和感受。

有一点你不可否认的是,你现在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全都与吸引力有关,如果那些东西、物品,甚至人与你的思想格格不入、你不喜欢,那么它们就会远离你的生活,从相当程度上说,这些东西都是由你独特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吸引而来的。所以,如果你真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那么你也许可以尝试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

有的话,你不知已经说过、听过多少遍了,比如“惺惺惜惺惺”、“臭味相投”等等,如果不是他们彼此思维一致、互相吸引,他们怎么可能走到一起呢?

实际上,个人完全可以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朋友、亲人、乃至客户、陌生人,他能把他们吸引到自己身边就是一种成功,所使用的方法当然是让自己与对象思维相连了。

对于公司来说,同样可以采用这一法则。首先,公司要有一个主导思想,譬如做什么风格的产品、推选什么样的服务等,这些都能在产品、生产流程、服务和商务模式上体现出来,如果这个主导思想投合了某一部分人,那么与之投契的客户、员工、供货商、投资者以及别的许多因素都会投奔而来,当他们与公司协调起来时,公司和这些人都更容易获得成功。

当一个组织出了问题的时候,那也一定是这个组织的中心,能够把大伙儿吸引到一起的“磁石”出了问题。这时候,我们可以换上一块新的“磁石”,调来一个新人,这是改变事态的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个新来者必将吸引人们的视线,从而帮助人们转变对自身和自己所做的事的看法和感受。那么,新的价值观、新的策略、新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组织会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磁石法则的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