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贸易成本论文范文

贸易成本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贸易成本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贸易成本论文

第1篇:贸易成本论文范文

摘要:从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更能明显地辨识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本文以交易成本概念、科斯交易成本思想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为线索,对多国企业理论发展的学术脉络和内在联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威廉姆森于2009年成为交易成本理论学界又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源自其使有关治理问题和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在过去30年中成为经济学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的贡献。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将制度作为考察对象,可以轻易地应用于其他能够以制度作为解释变量或被解释变量的研究主题,其应用与影响范围之广泛,无疑是其获得认可和殊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个20世纪70年代,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明显带有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烙印,科斯与威廉姆森的概念、框架和思想的影响在多国企业理论内部的竞争中更体现出解释力和竞争力。

多国企业理论,俗称跨国公司理论,确立于上世纪60年代,时属国际经济学范畴,研究多国企业的存在并用以解释国际投资的方向和动因。此阶段的多国企业理论属于新古典方法的产业组织理论范式时期。

一、交易成本与新古典方法的内部化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交易成本概念已经明确地进入了多国企业理论的构建和发展。Buckley&Casson(1976,1998a,b)和Rugman(1981,2003)是多国企业内部化论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其各自的内部化观点中都承认科斯的影响。虽然,事实上,他们从科斯那里继承的只是交易成本的概念内涵和分析模式,并非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方法。

(一)交易成本概念与Buckley&Casson的内部化理论

Buckley&Casson(1976)在论述其“市场内部化经济学”时认为,由于“在一定条件(如规模收益非递增)下”,通过完全竞争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因此企业以寻求效率为动机进行市场内部化的必要条件是外部市场不完善。内部化规避了不完善的外部市场,避免了因市场不完善导致的低效率,进而产生了内部化利益,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成本会抵消潜在的利益,因此,企业的最优规模被确定在进一步内部化的成本与利益相等的那一点。企业跨越国界进行内部化时创造了多国企业。这就是他们解释多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逻辑。

学术渊源上,Buckley&Casson的内部化观点源于科斯在《企业的性质》(1937)-文中将企业解释为节约交易成本所产生的组织形式。他们也承认其“市场内部化的经济学”得益于科斯等人的经典分析,同样以“企业替代市场”的逻辑为基础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照此逻辑,他们的内部化理论是将跨国公司解释为出于节约交易成本的效率动机而产生的经济组织。

(二)交易成本概念与Rugman的内部化理论

Rugman(1981)将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投资问题,其内部化观点建立在极强的假设之上,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纯理论相反,自由贸易被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善所破坏,并由多国企业取而代之。在Rugman看来,针对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或外部市场的缺失,相应的解决方案是以管理指令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即所谓的内部化。他指出“科斯(1937)在其原创论文中显示国内公司可以规避常规市场并利用内部价格以克服外部市场上过度的交易成本,为避免这些成本,企业的管理团队可以使用管理命令确定内部(转移)价格。”

(三)内部化理论中的交易成本概念

内部化学者Buckley&Casson(1976)和Rug-man(1981)虽都认为多国企业的存在即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企业替代市场,但他们所说的企业在内涵上只是作为外部市场替代物的内部市场。尽管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和分析模式在他们的理论构建中都有使用,但科斯意义上的企业概念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二、科斯思想传统下的多国企业理论

(一)Hymer的多国企业理论介绍

Hymer作为多国企业理论的开创者,其早年博士论文(1960)的观点早已进入教科书,并被冠以产业组织方法的标签。然而,Hymer(1968)的交易成本思想被世人发现至今仅20年,且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传播。Hymer是最早将科斯(1937)的交易成本观点应用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研究的。在沉寂了大约30年之后,该论文最初的法文版被Horaguchi&Toyne(1990)与Casson(1990)等人发现并刊行英文版译文。至此确立了Hymer作为直接投资理论交易成本方法先驱的地位。例如Horaguchi&Toyne(1990)指出,“通读Hym-er的博士论文和其有关科斯的著作”可以发现Hymer运用“科斯的企业与市场理论”并同时考虑“管理资源”的作用以解释多国企业。

(二)Hymer交易成本思想的学术渊源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到,科斯思想和分析模式在Hymer的多国企业理论中体现得非常完整。也不难看出,在学术渊源上,Hymer的内部化观点同科斯(1937)的思想联系密切。虽然Hymer在其博士论文中并未明确提及科斯(1937),但提出的观点“企业将市场内部化或取而代之”与之类似;而Hymer(1968)后来则明确引用了科斯(1937)的观点,并将其文章第一部分的标题命名为“企业是节约市场成本的工具”。可见,Hymer沿袭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市场与企业”二分法,也基本遵循了科斯(1937)从企业“是否有利可图”的角度选择交易模式的思路,明确指出从企业的角度研究问题。总之,同科斯(1937)-样,Hymer(1968)体现出原始粗糙的交易成本思想。这同Hennart的多国企业理论所体现的威廉姆森思想具有显著的差异。

三、威廉姆森思想传统下的多国企业理论

(一)Hennart的多国企业理论介绍

Hennart是跨国公司理论内部化/交易成本方法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在早期的时候使用“内部化”一词(1982),后期则改作“交易成本理论/方法”的提法(2000)。其观点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对给定的交易进行分析。Hennart认为,对于给定的交易,不同制度(市场或企业)以不同的方式(价格或等级结构)组织交易会经受不同的成本,内部化理论应当解释为何企业在组织交换上是更有效率的制度。Hennart指出,价格制度可以无成本地完成任何组织制度都必须完成的三个任务,即告知每个人以他人的需要、补偿其生产性质的行为和抑制议价。

为减少上述成本,尤其是减少机会主义导致的“欺诈”动机,需要以等级结构的指令替代有瑕疵的市场价格,切断产量与业绩之间的联系,即市场不完善的解决方案是以等级结构作为组织方式,这是因为内部化转移了动机并提供了“正确的”信息。

当然,等级结构作为一种与价格不同的激励结构会引发“偷懒”,这就成为利用企业制度的成本。而可能的企业失灵与等级结构失灵同时存在意味着显著的交易成本本身并不是内部化的充分条件。由于使用单一的组织方式(价格或等级结构)受到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二者兼用是最为现实的组织方式。在Hennart看来,多国企业的边界最终由此决定。

(二)Hennart多国企业理论的学理特征

Hennart对多国企业的解释是强调基于“自然的”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具体地讲,是指信息成本、执行成本、议价成本等形式的交易成本。从学理上看,虽然Hennart同样注意到确立、执行与转移产权的成本,但根据其理论对产权的确定与执行成本的重视,可以判断Hennart的理论体系中所讲的主要的交易成本属于产权学派的交易成本概念,即确定与维持产权的成本。

虽然Hennart在其理论中运用威廉姆森类型的交易成本概念,同属产权学派的交易成本观点,而且对交易成本的解释同威廉姆森(1975,1985)-样基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概念,分析模式如出一辙,但是Hennart(2000)强调其理论并不完全依赖,只是时而取用“资产专用性”这一标志威廉姆森版本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特征的概念。因此可以认为,Hennart的理论虽是威廉姆森的思想传统,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四、交易成本理论对多国企业理论的影响

(一)交易成本理论对多国企业理论发展的贡献

Hymer(1968)吸收并明确运用了科斯(1937)的思想,即所谓企业理论,也将企业视作协调生产活动的组织,企业家的“管理”与“市场”是相互替代的协调方式。Hymer指出“只有当市场不完善且企业规模大到足以意识到诸(市场)不完善时,才需以多国企业的管理结构替代市场联系。”简言之,Hymer以企业作为解决方案是基于企业的管理结构能够更好地协调生产活动这一认识。

总之,科斯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思想进入多国企业理论后,Hymer与Hennart轻松地回应了内部化论中瑕疵明显的观点,有力地推动了多国企业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从协调和激励两个方面,清晰地解释了多国企业的存在。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挑战与理论的发展

交易成本理论推动了多国企业理论的发展,解决了多国企业经济理论发展中遗留的问题,使得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迅速达到鼎盛。然而,理论顶峰的到来也往往伴随着挑战的出现和衰落的开始。

第2篇:贸易成本论文范文

[摘要]国际贸易基础是国际产业分工,一国对外贸易基础依赖于其要素禀赋。从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来看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而研究对外贸易的方式的转变的规律以及其必然性,论证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可能性。

[关键词]对外贸易方式要素禀赋产业基础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是可持续发展大计的具体形式,是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认清产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

1.贸易增长方式的含义。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国对外贸易的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这两种不同方式。量的增长表现为单纯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数量上的扩张,出口结构不合理,国际分工地位低,可能以较大的投入和资源的浪费为代价,且贸易利益和国民福利增加的效果不佳。总之量的增长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

2.贸易增长方式演进的一般规律。贸易增长方式的演进规律可以用贸易四阶段论来表述:贸易四阶段论很好的说明了贸易增长方式的一般规律,它是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演变主要依赖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的理论。它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会由初级产品依次向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转移。

3.贸易增长方式的产业结构基础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对贸易结构具有决定作用。按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比较优势结构,比较优势结构又决定了贸易增长方式。

从出口方面看,生产结构向高级转换,会带动出对外贸易方式的质的提高。从进口方面看,国际分工发展的结果,使一国生产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由此,国际贸易己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产结构决定了进口结构。

一、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目前,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已经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60%,已经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贸易出口的主要方式。发展加工贸易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密集使用廉价劳动参与国际分工,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益,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但同时生产扩张过分依赖廉价要素的投入的增加,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犷,经济效益低,能耗多,污染重;而且我国以廉价劳动承接的这些加工贸易普遍技术落后,效益差,位于“微笑曲线”两端的低附加值部分。

服务贸易在23年间增幅达35倍,年平均增长16.92%,大大超过了中国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而且服务贸易逆差自1999年首次降至94亿美圆,可以说服务贸易较过去在不断发展,这是事实。但是同时事实还有另一面,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协调,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形态,还表现为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额达14219.1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582亿,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10.9%,这个比重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服务贸易的发展的不平衡却让我们看到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现实途径。

产业产值上,服务业和制造业已非常接近。为什么贸易上差距如此之大?原因是我国服务业能够出口的服务大多附加值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壮大的同时并没有让服务产品有更多的国际市场空间,出口的服务创造的价值也低。产生诸多问题的加工贸易能否向集约型的服务贸易转变,下面从产业的要素供给角度分析问题。

二、基于要素的产业结构基础分析

分析服务贸易和加工贸易的产业基础着手,两个要素资本(K)和劳动(L),要素只在两个行业间流动,假设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别有一个生产函数Fs和Fm。为了分析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要素流动以及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为了方便分析问题假设:资本和劳动的总量不变,技术不变,现实中的要素的增加减少抽象为模型中要素价格的下降和上升。

如图1所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各自的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生产,m约束表示的是制造业的约束条件,s约束表示的服务业的约束条件,这里的约束可以理解成是行业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整合的总的资源,或者是发展经济所付出的成本在一定时间内是一定,可以是环境成本,可以是资源成本,也可以是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划的约束。Fm=ym表示的是制造业产出是ym的等产出线,Fs=ys表示的是服务业产出为ys的等产出线。资源数量某时期一定,形成均衡状态,劳动力和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制造业和服务业最优化生产。在(K’m,L’m)点时形成新的均衡。从(Km,Lm)到(K’m,L’m)均衡位置的转移表现了服务业吸收要素,发展壮大的趋势。制造业产出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而服务业有产出水平上升趋势。

三、结论及建议

1.从要素禀赋理论以及运用最优规划模型能够得出制造业的资源向服务业转变的趋势,国家产业部门应该促进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改变制造业的增长方式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题中之意。

第3篇:贸易成本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课题性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设计学职号称教师专业班级单科研位教学√生产其他

论文√

课题来源

浅谈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进度安排、预

期结果、参考文献等)一、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1、研究目的:在竟争越来越激烈的状况下,企业正确运用赊销,切实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显得尤其重要。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多,成本等费用的偏高,信用水平的偏低使得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加剧,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企业亏损,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所以可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收账款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积极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将有利于加快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维护投资者利益。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应收账款的重要性,应收账款管理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我国的研究现状,企业应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本论文研究目的就是对企业应收帐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2、研究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商业信用的国度扩展,导致大中小各种企业的应收帐款比例不断增大,当前国内企业对应收帐款管理重视程度和力度不够,相关信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规范,导致应收帐款质量低下,回收程度偏低,而应收帐款的增加和质量的降低必然导致其中一部分应收帐款的呆帐坏帐的产生,这些应收帐款的沉淀,使企业资产实际质量降低,严惩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流转和经济的正常运行。作为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收帐款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分析应收帐款的管理方法和及其不足之处的改善方法,这些对于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都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对于我国企业管理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二、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对于应收账款的相关研究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其信用控制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因此,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也相对比较容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西方学术界对传统意义上应收账款的控制研究,逐渐转向对应收账款后期的证券化和保理业务的研究。1.应收账款的证券化研究成果。Zweig认为资产证券化为原始权益人提供了一种降低风险、多样化资产组

合的手段,增加了一种融资工具。Schwarcz指出,资产证券化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吸引力是因为证券化引致的交易成本节省远远高于其它融资工具。他还认为发起人证券化资产的投资报酬率小于其它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因而资产证券化也是一种有成本效率的融资工具。2.应收账款的保理业务研究成果。BenJ.Sopranzetti(1998)教授从企业的融资的角度探讨了应收账款保理的问题。由于企业应收账款的存在,减少了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应收账款是具有一定信用的资产,那么可以通过信用评估,与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鉴定协议,把应收账款作为金融产品进行交易,从而达到投资融资的经济活动的目的。LannyLatham(2004)应收账款是各种企业拥有的一项很常见且非常重要的资产,它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用资源、损益情况、现金流量。从企业内部管理出发,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剖析,提出了“要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必须提高产品竞争力,注重客户资信调查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力度”的观点,并对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Jamesc.Van.Horne(2003)教授认为整体经济环境和公司的信贷政策是影响公司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的主要原因。整体经济环境是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信贷政策的变量包括交易账户的质量、贷款期限的长短、现金折扣、季节性延迟付款、收款程序等。企业通过改变这些变量必然导致额外销售产生的边际利润和应收账款增加产生的机会成本。管理应收账款实际上转化为了对额外销售产生的边际利润和应收账款增加投资所要求的收益进行评估,只有两者相等时,应收账款所产生的收益才是最大化的。国内研究现状:由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问题,导致国内对应收账款的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企业和学术界逐渐意识到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因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信用管理体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中,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意识比较淡漠,管理方式比较单一,所以我国的应收账款研究还在起步成型阶段。1.关于应收账款的现状研究吴蓬生、张维迎、李恩柱、闫培金等学者从我国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出发,努力的从全方位的角度提出改进措施。这其中学者们最初的观点看上去并不能完整的构成一个体系,但是仍具借鉴意义。2.关于应收账款法律方面的研究吴蓬生从法律的角度提出,把应收账款看作债权人与债务人的一种契约,解决手段(远期的应收账款)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他对不良债权涉及的许多缘学科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并做出回答。3.关于应收账款从博弈角度的相关研究应收账款是以信用为基础才得以存在,其价值的实现程度由当事人双方的博弈决定,张维迎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解决的方法是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信用制度,进行信用调查、信息跟踪,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道关,进行控制管理。4.应收账款风险研究李恩柱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进行了研究,对应收账款对企业产生的分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应收账款风险防范对策进行了研究,以确保企业财务的安全性。陈英新从风险的角度指出:应收账款的风险是由于市场因素的不稳定性和债权、债务关系在清偿时具有不确定性,导致了赊账企业的应收账款在回收时间和回收

数额上具有不确定性。我国的社会信用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信用管理体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之中,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出台,我国还很难直接照搬西方国家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模式。因此,我国企业只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应收账款系统化的管理知识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三、研究内容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存在的问题,针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做出原因分析,并运多种措施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一、企业应收账款的概述(一)应收账款的概念(二)应收账款的范围(三)应收账款的确认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应收账款拖欠严重,企业面临信用危机(二)应收账款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效益下降(三)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的总成本三、企业应收账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的产物(二)实现销售和收到款项的时间差所致(三)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健全(四)信用政策制定不合理(五)企业防范风险意识薄弱(六)外界市场环境复杂四、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措施(一)全面核算应收帐款的成本(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三)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四)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五)以应收账款转为应收票据来降低风险(六)提高人员素质(七)应收帐款的控制结论四、进度安排1、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完成论文的任务书。2012-9-8至2012-9-262、编写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实习期间进一步查找资料,作社会调查。2012-9-27至2012-10-113、撰写论文,完成第一稿,并交指导老师。2012-10-12至2012-11-24、修改论文,完成第二稿,并交指导老师。2012-11-3至2012-11-155、修改论文,完成第三稿,并交指导老师。2012-11-16至2012-11-29

五、预期结果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能够及时收回关系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否正常周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找到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六、参考文献

[1]王庆成:《财务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2]杨金观:《中级财务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3]杜英:《财务会计实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姚铁梅:《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规避企业经营风险》《财会通讯》、,2004。[5]潘荣良:《强化应收账款管理,防范经营风险》《财会月刊》、,2004。[6]袁秀兰;《当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会计之友》2005。、[7]王霞等:《如何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财会研究》、,2006。[8]黄艳华;《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

第4篇:贸易成本论文范文

近年来,国际上对贸易与环境关系的争论一直很激烈,其中贸易自由主义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各执一词,贸易自由主义者认为贸易本身并不会损害环境,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源是市场和政府失灵;环境保护主义者则认为自由贸易是对环境最大的破坏(Esty,D.C,1999).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发展与环境大会上,环境问题首次成为一个世界议题。为了寻求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的、生态和经济可协调的长期发展模式,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提出了一份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不损坏地球生命系统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发展”(WCED,1987)。此后,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概念形成进入战略发展与制度创建阶段。1987年达成《蒙特利尔协定书》;1989年达成《巴塞尔公约》;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即里约会议)达成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化公约》、《森林原则声明》和《里约政治宣言》;1997年达成《东京条约》;2002年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更是一次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会议,在有效的机制保障和规范的管理上进一步推进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可以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近20年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伴随着人们对环境可持续问题的关注,有关贸易与环境的争议也越来越激烈,环境与贸易在1996年成为WTO关注的一个新议题。

一、贸易与环境的理论和现实冲突

贸易与环境从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贸易是经济层面的概念,环境则是社会生态层面的概念。贸易规则的制定与实施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克服人类行为的负内部性(即由于人为设置障碍而产生的内在于交易系统的成本),把内部成本外在化。WTO正是通过大量的贸易协议促进贸易自由化,增进各国的经济利益。环境可持续问题则是国家或国际组织为了实现一定的环境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规则,实质是克服人类行为(主要是生产和生活行为)所产生的环境负外部性,把外部环境成本内在化。可见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并不相同。然而现实中,环境政策对贸易的冲击和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不断交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关环境与贸易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而争论的内容和范围也由于新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延伸和扩展。

1.理论冲突

贸易与环境的理论冲突集中体现在自由贸易主义者与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对立上。

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是有利的。首先,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自由贸易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保证生产活动能够按照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这样通过自由贸易的全球产出耗费的环境成本最低。例如,那些对农业高保护的国家每公顷的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量是低保护国家的10倍。其次,自由贸易能使国家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加环保的产品和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对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效益更大;最后贸易自由化还有利于消除扭曲的贸易政策措施如补贴和税收,由于这些措施扭曲了环境的成本,使得自然资源失去合理的配置,不利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不利。一方面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经济活动的增加会增加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另一方面在各国有权制定自己环境标准的前提下,不同的环境标准就如要素禀赋一样会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这样,自由贸易的结构会赋予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竞争优势,其结果会出现各国竞相降低环境标准,环境高标准国家的厂商将向环境低标准国家转移,出现“污染庇护所”(BaumolandOates,1988)

2.现实冲突

(1)环境保护还是贸易壁垒

贸易和环境现实冲突最为明显的体现是一项贸易措施是属于环境保护还是属于贸易壁垒。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风俗、法制等差异很难将各国的环境标准达成完全的统一。发达国家迫于国内环境保护主义者强大的压力以及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需要,希望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来防止环境恶化,贸易手段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发展中国家则担心环境保护会成为发达国家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既绿色保护主义,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制造障碍。为此,以印度和马来西亚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多哈会议上同以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近十几年来,从最著名的美墨金枪鱼一海豚争端、美国对泰国虾的贸易禁运到欧盟的牛肉争端等源于环境问题的国际纠纷不断出现。

(2)WTO规则与多边环境协议(MEAs)

虽然WTO正试图将环境规则纳入其议程,但由于WTO规则与环境保护规则的制定在现实中相互独立,双方的条款经常出现不协调。如何处理多边环境协议中贸易措施和WTO规则的关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乃至于发达国家相互之间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存在明显的分歧。如1996年欧盟提出放松GATT第20条款的限制条件,建议在这一条款中增加一条有关MEAs措施和WTO规则之间关系的备忘录。凡是MEAs中违反WTO规则的措施都将作为例外来处理。发展中国家则认为欧盟的建议旨在使其贸易措施合法化,实质是以贸易作幌子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

(3)环境货物和服务开放还是保护

如美国以自由贸易为由试图将环境货物和服务纳入贸易与环境的议题,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环境资源领域,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这是剥夺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的合法和正当的权利。

(4)环境标准统一还是灵活

关于环境标志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歧在于环境标志的制定是否应该以工艺和生产方法(PPM)为标准。即如果产品的生产方法对环境不利的话,即使这种方法对产品的性能没有丝毫影响,这种产品也将被看作是不利于环境的产品。发展中国家认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标准对各国也应不一样,发达国家企图将本国的环境标准和生产方法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做法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二、贸易与环境相关性的经济学分析

1.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效应

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可以用U=F(0、I、S、P、T、R、K)函数来体现。其中U为环境质量,Q为经济生产规模,I为收入,S为生产结构(主要由生产技术决定),P为产品成分,T为产品技术扩散,R为环境监督,K为其他因素。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上述因子而最终作用于环境。

(1)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贸易对经济规模的影响,即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消费的扩大以及收入的增加,污染也可能会增加。贸易的扩大,必然带来Q的扩大,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会造成资源使用量的增加,由此造成环境质量的降低。U与生产规模体现为负相关,贸易扩大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贸易理论中,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是贸易品的重要投入要素。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在商品贸易中的投入量虽然呈显著下降趋势,但自然资源仍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尤其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因此发展中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最敏感(UNDP,2003)。

(2)收入效应

收入I的增加可能从多方面影响环境。首先收入增加会带来消费增加,消费增加导致生产增加,对环境不利,但收入的增加会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购买高环保产品,由此对高环保产品的需求增加,对低环保产品的需求下降,结果促使厂商加大环保投入,增加对环保产品的生产,提高环境质量,同时收入提高也使得厂商有更多资金投入环境保护,环境质量上升。如中国、韩国、墨西哥和巴西随着GDP的增长,环保投入也明显增加。在生产规模和生产结构一定的条件下,收入和环境的关系呈现出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U”曲线,该曲线表明,在:正业化进程的早期,环境条件会不断恶化,而当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后,环境状况将会逐渐好转,人均排污会逐渐下降。

最近的统计表明,当前的贸易自由化规则和政策增加了贫困和不平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人口占世界10%的世界最贫穷49个国家的贸易额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0.4%。联合国估计贫穷国家因为不公平的贸易规则每天损失2千万美元(UNCTAD,2001)。贫困是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Melnick,2003)。可见,贸易通过收入的不均等分布间接导致环境恶化。

(3)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是指贸易对一国产业结构与国家产出污染密度的影响,即贸易结构倾向于更加环保的产品。在不存在市场和政策失效的情况下,开放经济下自由贸易的产出结构比封闭经济下的产出结构更符合环境资源的禀赋。在收入和生产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贸易自由化会导致产业结构从资源型到轻工业再到服务业的提升。Hettige、LucasandWheeler(1992)的研究表明内向型经济国家更趋于发展资金密集型制造业,有毒密度比外向型国家要高。

(4)产品和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是指贸易对产业技术的影响,即随着财富的积累和贸易的扩大,一国可以获得更有利于环保的技术T,从而实现更加洁净的生产过程。贸易自由化提高了产品、技术在国与国之间的跨境移动,其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产品和技术的特征。如果产品和技术对环境不利,则环境质量下降,但现在各国都对污染产品或产业进行管制。据OECDl996年的资料,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市场每年在3千亿美元左右,而且增长非常迅速,这些环保产品提供了有效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由此提高了环境质量。3/4的技术扩散是通过产品来进行的,尤其是机械设备。这些产品80%来自发达国家,1/3是由发展中国家进口,因此通过产品的技术扩散或服务贸易技术许可等方式的技术扩散对提高环境质量都有很大贡献。贸易不仅促进了技术的扩散转移,还通过实现规模、刺激创新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技术发展。Porter和Van.Der.Lide(1995)年提出“波特假说”,认为恰当的环境政策可以鼓励创新,其节约的成本可以部分弥补甚至超过坚持环境标准带来的成本。

(5)环境监督效应

贸易自由化能提高收入,由此提高环境监督R的水平。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145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监督是正相关的。Dean(1991)的研究表明,降低环境标准所节约的成本对一个公司的总成本来说只占很小一部分,因此对公司的竞争力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环境成本对企业竞争力造成很大的影响,可以推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低标准会吸引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更多地投入该地区,而实际上1995年美国直接投资中只有5%投入到发展中国家,24%投入到环境监督水平高的发达国家。世界经济论坛1997年对3000企业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33项影响他们投资决策的因素中,环境监督排第22位。

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有赖于上述几种效应,这些效应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因此,贸易对环境的最终影响很难精确预测。OECD的一个研究(Sprenger,1997)表明,总体而言经济规模对环境是不利的影响,技术和收入对环境是有利的影响,他们的净效果取决于这两者的对比。Strutt和Anderson(1998)通过定量分析,对贸易自由化与环境借助GGE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认为,贸易政策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减少资源消耗。通过贸易改革和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和资源政策来降低一些严重的危害,可以大大增加社会福利。

2.环境保护对贸易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保护如何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由此影响两国的贸易结构,笔者借助H—O的要素禀赋模型进行分析。

H-O理论认为由于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一国应出口本国富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H—O模型中并未考虑环境要素。在环境要素越来越重要的当今,环境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被考虑进去(Siebert,1992;ThomasAnderson,1998)。为了分析环境要素对比较优势的影响,笔者对H—O模型修正后的前提假定为:两种要素即环境和劳动力;生产的两种商品即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和密集使用劳动力的低污染产品;其余的假定与H—O相同。

显然,在封闭经济下,I国由于环境为富裕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高污染性产品X,在国内相对产品价格P(i)下,A为I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Ⅱ国由于环境为稀缺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低污染性产品Y,在国内相对产品价格P(ii)下,C为Ⅱ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显然P(i)>P(ii)。在开放经济下,国际交换价格P(int)必定位于P(i)和P(ii)之间。这时,I国的最佳生产点将从A转移到B;II国的最佳生产点将从C转移到D,两国新的最佳消费点为F。

可见,由于环境要素的不同,影响了两国产品的竞争力。I国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充裕(如环境保护标准低)获得比较优势,将扩大高污染产品的出口;Ⅱ国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稀缺(如环境保护标准高等)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

下面,笔者进一步分析实施环境监管措施对各国的影响。

现实中对各国环境标准是否会影响竞争力的争论较多。笔者认为,在H—O模型的基础上可以认为环境监管、环境保护宽松的国家为环境要素富裕的国家;环境监管、环境保护严格的国家为环境要素稀缺的国家。

对小国而言,作为世界价格的接受者,由于实施环境监管,生产点将从A转移到B,即生产要素从高污染产品转向低污染产品,高污染产品生产下降,低污染产品生产上升。

第5篇:贸易成本论文范文

【摘要】国际保理业务已成为国际贸易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但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很不稳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应从完善市场、控制风险、加快软件和硬件的建设上加以应对,以加快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国际保理,是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结算方式。它是指出口商利用商业信用出卖商品,在货物装船后,将发票、汇票、提单等有关单据无追索权地卖断给保理商,立即或远期收进全部或部分货款,从而取得资金融通的一种方式。

保理这种结算方式适应了目前国际贸易中流行的非信用证结算的实际情况。目前,国际上已成立包括我国在内的13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保理联合会FCI,并公布了世界各国保理公司所接受的统一惯例。

一、我国保理业务的难点分析

(一)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的现状

中国的保理业务总额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还不到1%,这和我国作为第3大贸易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中国银行于1992年在国内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加入FCI,成为FCI的正式成员。之后,交通银行和东方国际保理咨询服务中心也陆续参与了此项业务。1995年5月,中国银行也启用了EDIFACT系统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保理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在信息传递上更加及时、准确。但是保理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是很不稳定的,按照FCI的统计,2001年中行、交行的保理业务额为4000万美元,2002年下降到1500万美元,2003年和2004年也分别为2000万美元。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国际保理业务量只占我国结算量的很小比例。

(二)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难点分析

1.信用风险控制不健全。信用交易在我国当前尚未普遍建立,由于受汇款、托收、信用证等传统交易方式的限制,我国出口企业满足于用传统的结算方式进行交易,还不能完全适应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保理业务。

2.保理业务立法不健全。虽然我国已经加入国际保理联合会,接受了《国际保理管理规则》、《国际保理公约》等,但这些规则尚不能直接用于指导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我国尚需要建立一套指导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的法律体系。

3.保理业务的信息化、电子化设施尚不完备。能提高效率、节约资源的因特网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自然也渗入了保理业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网上交易成为满足客户要求,战胜竞争对手,占有市场的又一利器。而我国商业银行与各国保理公司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网络,降低了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相对落后的硬件设施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保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保理业务走向国际市场。

4.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保理人才队伍。保理业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要求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人员不仅具备熟练的英语应用、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较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熟悉相关国际惯例、国际贸易交易规则和习惯等。我国从事保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大都未经过专业的国际保理业务培训;在实践中从业人员也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

二、我国的应对措施

我国的保理业务还处于发展阶段,业务量低,开展的区域有限,但是国际保理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于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发展保理业务是国内各商业银行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对于今后保理业务如何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断完善保理市场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份额的迅猛增长,我国必然要建立与增长相适应的、和国际接轨的现金国际结算工具。在这一环境下,单纯依靠我国企业自觉转变交易观念,改变传统交易习惯不能适应这一发展。政府必须出台扶植政策,鼓励出口企业应用保理业务以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利益驱动机制,使出口商、保理商都能在开展保理业务中有利可图,从而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引导示范。在我国商业银行新业务开办、金融创新业务品种推出的审批问题上,金融监管当局可在各商业银行实行有效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尽快批准。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应当努力改进信息调研工作,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广泛运用世界各地的行网络和保理商网络,为客户提供及时、可靠、高效的服务。

(二)加强保理风险控制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做保理业务时必须做好信用风险的防范,银行应该对销售商、购货商的资信进行评估,核定保理信用额度。其次,保理业务作为一项金融服务,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其微观角度来看,都需要一套完整规范的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中国人民银行应尽快出台保理业务管理法规和基本操作规定,以规范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同时加强保理业务的现场监管和风险防范措施。通过配套的法规建设,可以保证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减少甚至避免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同时可以充分发挥保理业务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优势,提高国际贸易份额。再次,促使我国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各商业银行都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共同遵循国际保理公约和国际保理惯例。

(三)加快国际保理业务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首先,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国际保理业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国际业务,提供国际保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和采用保理业务进行结算的企业都应重视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商业银行可以邀请与我国有业务往来的国外大保理公司人员来介绍国外开展保理业务的最新动态,请国际知名专家到我国各地举办各类保理业务培训班,组织人员参加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的保理课程学习、考试,通过考核挑选高学历、高智商的人进行有目的的培养、锻炼,为保理业务的开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另外,国内同行之间应定期进行业务研讨,磋商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其次,在内部管理上,一方面对国际保理业务机构可考虑设置专门机构,制定相应的业务操作规程及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另一方面在国际保理业务的定价问题上,可参照国际标准再加上对本行开展该业务的成本收益分析,确定合理的价格,同时对在不同目标市场的客户体现差别定价策略,甚至可与单一大客户协商来确定价格。

再次,就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的直接起因看,70%的国际拖欠是由于对客户资信不掌握,25%是产品质量及货期方面。可见,要想成功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必须做到:一是切实加强国际贸易风险意识及防范措施的教育;二是严格把好出口商品质量关。

第6篇:贸易成本论文范文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相比大量引进的FDI,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包括产业选择、区位选择、主体选择和投资方式选择的战略选择,为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出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第7篇:贸易成本论文范文

摘要: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之一。就研究角度而言,电子商务可从电子商务活动、资源和能力、电子商务应用驱动因素,以及战略联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应深入分析中介变量中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实证研究

电子商务应用实际上就是一个融合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并拓展到企业边界之外,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的一种)、渠道商、客户、合作伙伴,以至竞争者的外部业务流程集成为一体的复杂体系,是由信息技术和通讯网络实现的电子化的业务流程(刘璞,2007)。从企业开始应用电子商务的那一天起,企业家和学者们就没有停止对电子商务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研究。Devaraj和Kohli(2003)把“抓住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即信息技术投资是如何转化成资产、资源和企业绩效的”作为对信息技术贡献方面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Mahmood等人(2004)认为对信息技术投资是否会在新的网络使能环境下产生商业价值的问题给出一个适当的答案是必要而且复杂的。

如果把EDI的研究归结为电子商务应用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根据对美国ASP+BSP、荷兰SDOS、美国博士论文库、我国CNKI数据库、我国优秀硕博论文库等数字论文库的检索,发现在电子商务产生的价值和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中,最早的研究文献始于1999年,而且定性研究的文献居多,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定量分析。就研究的角度而言,定量研究文献可以分为四类:(1)分析电子商务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分析资源和能力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3)分析电子商务应用驱动因素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4)分析战略联盟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应的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大样本数据调研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也有采用系统仿真的方法进行。本文尝试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以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电子商务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不少学者从企业业务活动的角度探寻电子商务应用如何成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源泉。George、Ray和Georgios(1999)在现实案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仿真的方法评价了EDI对企业绩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他们对企业绩效的测量是从下订单时间、反向订货时间以及发货时间这三个维度进行的。研究发现,单独采用EDI只能在一定限度上增加主要流程(订单完成时间)的绩效,而非期望中可以很好地改善订单完成的时间。

Wu、Vijay和Sridhar(2001,2003)应用似乎不相关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电子商务应用对美国企业的绩效影响。他们在分析中把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分解为四个方面:沟通、内部管理、订单接收和电子采购。结果显示应用电子商务并没有给企业绩效带来很显著的影响,而只在一定水平上对客户满意和关系改进的影响大些,对效率和销售绩效的影响较小。

邵兵家、蔡志刚(2005)认为企业通过将电子商务的某项活动和行为将价值增加到了产品或服务中去,使得顾客愿意比原来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该产品,这样企业绩效有可能会增加。因此,他们将电子商务中增加价值的活动分为四种:信息、网上交易、与顾客交流交互、与供应商经销商交互。通过对中国IT业64家上市公司的调查,他们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电子商务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能够增加企业的收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成本的支出,但总体上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存在正面的影响。

Apigian等人(2005)认为企业在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战略需要,并和企业当前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其市场地位,增加其收入。为此,他们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和互联网绩效之间的关系。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257个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为了实现收入增加和增进关系的战略目的,企业可以在市场渠道和与客户互动方面使用互联网;为了增进关系,企业还可以在与供应商的互动方面使用互联网;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可以在分销、供应商互动和内部运作方面使用互联网;而为了节省时间,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互动,进行内部运作管理。

George,Despina(2000)将销售管理活动和产品管理活动作为中介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了互联网预算、互联网工具的应用与销售绩效和销售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美国和加拿大企业的调查,证实了网络的使用确实对企业营销活动和营销绩效有正面影响。

任峰,李垣,孙爱英(2003)构建了由网络预算、网络工具的使用、网络应用作为自变量、客户关系管理活动、信息管理活动作为中介变量,销售业绩和市场改善作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在对广东等八个省份、12个行业、112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基础上,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证明了网络预算、网络工具的使用程度和网络应用对客户关系管理活动、信息管理活动存在正向影响,表明中国企业通过网络确实可以改善营销活动,可以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有利于信息管理。

二、资源和能力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资源的观点是战略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Zhu和Kenneth(2002)认为基于资源的观点是将组织资源和能力与企业绩效相连接的桥梁,可用于分析电子商务价值的形成。Lumpkin和Dess(2004)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应用电子商务这种特定的资源,提高企业的能力,增加企业绩效。尽管如此,在电子商务应用研究中只有极少数的文献采用基于资源的观点分析了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有影响力的探讨电子商务能力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定量研究成果不多,仅限于Zhu等(2002,2004)、Chu(2004)、Zhuang和Lederer(2006)、吕兰、赵晶(2008)、Soto-Acosta和Meroo-Cerdan(2008)等。

Zhuang和Lederer(2006)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电子商务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业务资源对电子商务绩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为:信息技术资源和业务资源对企业的电子商务绩效有影响,而人力资源对电子商务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企业的电子商务绩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一结果支持了对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其增加的分销渠道、新营销媒介、加强的运营效率、自动化的客户服务运营、改进了的客户数据收集技术、以及实时和互动的信息交换等方式影响对企业绩效的期望。

Chu(2004)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收集了5个国家(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不同行业的250家企业的数据,采用多层回归的方法检验了电子商务能力与企业整体绩效(包括电子商务绩效、经营绩效、竞争绩效、利润和销售)的关系,发现电子商务能力对企业整体绩效影响显著,不同的电子商务能力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不同。

吕兰和赵晶(2008)根据在中国收集的175份实施电子商务的制造企业的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分析(PLS)检验了电子采购业务中的电子商务能力、电子采购流程绩效和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具体指标没有说明),发现电子商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无直接影响,但对电子采购流程绩效有显著影响,而电子采购流程绩效对企业财务绩效产有影响。Soto-Acosta和Meroo-Cerdan(2008)选择西班牙的十个行业(纺织和皮革制造、化工、电器制造、交通设备制造、手工艺品加工和贸易、零售业、旅游业、商务服务、电信和计算机服务、健康和社会服务)1010家企业作为实证调查样本,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电子商务能力对电子商务价值(由在线采购成本、供应商关系、物流和库存成本表示)的影响,发现电子商务能力对电子商务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从上面综述可以看出,这类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对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本身所具有的各项资源和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分析由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的其他能力作用所产生的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国内学者刘璞(2007)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初步证实了营销能力在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影响作用,证明营销能力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与营销绩效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该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缺憾,而且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但是对于内涵丰富的企业能力来说,尚缺乏更多的实证研究成果。

三、电子商务应用驱动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应用驱动因素分析主要用于分析企业是否会采用电子商务,哪些因素会对企业的这种行为产生影响,但也有一些文献分析了影响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的因素在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后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如Barua等(2002),Iacovou等人(1995),Ramamurthy等人(1999),Zhu等人(2004)。

Barua等(2002)认为驱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因素与企业运营绩效(OperationPerformance)和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他们在信息技术业务价值(ITbusinessvalue)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将绩效驱动器(例如,Internet应用,流程,以及客户和供应商的电子商务准备度)和运营、财务评价指标连接起来的电子商务价值框架,认为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应用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与企业运营绩效(OperationPerformance)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三个因素为(1)IT应用(包含顾客导向、供应商导向和企业内部导向的IT应用);(2)流程的变革(包括面向顾客、面向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流程变革);(3)就绪程度(指的是顾客和供应商电子商务就绪程度)。因此,他们认为进行电子商务转型的企业必须进行增效投资,不仅在信息技术方面分配资源,同时必须规范业务流程,分析客户和供应商的准备度,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Iacovou等人(1995),Ramamurthy等人(1999),Zhu等人(2004)利用了TOE框架(技术、组织和环境)分析了TOE因素是如何对信息系统创新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的。Iacovou等人(1995)应用TOE框架发现EDI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直接受其与其他信息系统和流程的集成水平所影响。Ramamurthy等人(1999)认为EDI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受到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的制约。Zhu等人(2004)利用TOE框架分析了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技术准备度是对电子商务价值影响最大的因素,财务资源、全球范围和监管环境同样对电子商务价值有重要贡献;虽然竞争压力会驱使企业采用电子商务,但是电子商务的价值更多的是与技术集成和组织资源相关而非外部竞争。

四、战略联盟对电子商务应用的绩效影响

除了分析单个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战略联盟对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的绩效影响。如Evans和Wurster(1999)认为电子商务联盟的主要利益在于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更容易的保留忠实客户。Straub等人(2004)研究了电子商务下的联盟绩效。他们认为多个企业联盟能够创造更深意义的利益,像虚拟市场的网络经济能够使联盟的企业发展或者获得主要的资源信息,并且显著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Park等人(2004)在资源联盟中谈到了传统公司联盟电子商务将挖掘出新的联盟利益。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提高声誉,减少在线活动的投资,并且可以从联盟伙伴(传统的企业)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对69家应用电子商务企业的联盟调查发现,营销联盟所产生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技术联盟产生的价值。研究的另一个结论是,与其它应用电子商务伙伴的联盟与传统意义上的伙伴联盟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没有很大区别。陈代江(2004)从交易成本角度出发,研究了在技能联盟中企业电子商务和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建立了技能型战略联盟同时应用了电子商务的国内企业以及联盟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技能联盟中,企业的电子商务对联盟绩效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电子商务对联盟绩效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联盟中的规模效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发展展望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总结,笔者发现不管是研究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整体绩效影响的还是研究对企业职能绩效影响的文献,都是直接将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或者是考虑现有企业能力将对电子商务应用产生的绩效影响,绝大多数直接将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没有考虑中介变量的影响。而根据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中介变量可能是非常关键的联系电子商务应用和企业绩效的环节。虽然国内学者刘璞(2007)分析了营销能力在电子商务应用和企业绩效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但是,该研究所涉及的营销能力只是企业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其他能力开展中介作用的研究。

第8篇:贸易成本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网站市场推广策略

第一章:电子商务网站概述

1.1电子商务与商务网站

1.1.1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简单地讲,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常见的定义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看:广义的电子商务称为EB,是指利用IT技术对整个商务活动实现电子化,包括利用因特网,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局域网,广域网等不同形式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狭义的电子商务称为EC,尽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交易与交易有关的活动。

1.1.2电子商务网站基本概念

电子商务网站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公司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交互界面,是电子商务系统运转的承担着和表现着。

2.1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之猛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活力之源,而中小企业如何迅速,健康的发展,才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就需要中小企业面对社会现状,如外需不振,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高涨,劳动力成本上升,银根收紧.....要更早,更快,更深地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而迅速采取战略来迎接挑战,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如果中小企业不及时开展电子商务,不为自己的企业构建完善健全的电子商务网站,这将预示着中小企业陷入危险的困境之中。

阿里巴巴在本届网商大会了〈抱团行天下--2008年度网商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中小企业面临宏观环境的诸多挑战之时,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成本化,风险规避,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等,使得网商们具备了传统中小企业所欠缺的诸多能力。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电子商务程度高的中小企业的适应能力明显高--主要原因是网商在信息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对市场发展嗅觉敏锐,同时凭借网络架构以及丰富的电子商务平台资源,依靠广阔的市场和灵活的生产方式快速转型,从而保持了高利润与核心竞争力。

研究报告显示,21.7%企业认为应用电子商务后取地了显著的竞争优势,60.2%的企业认为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也就是说80%的中小企业认为电子商务提升了其竞争力。报告结论认为,电子商务帮助了中小企业打破在地域上的界限,加速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小企业可以依托互联网形成虚拟集群,通过基于网络的分工与协作,构建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或者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而从区域层面上来看,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有利于促进不同区域的企业开展贸易与合作。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带动区域信息化建设,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电子商务网站的特色生存取胜

企业通过在网站上进行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新经济商业主体,正为目前的经济发展注入全新的内涵:以互联网为手段,电子商务网站为平台,中小企业和个人等草根经济力量,以个性化,大规模协作,互动,自由选择的全新、商业性质与创新性的商业实践,变革着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步伐。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是一个生动,鲜活的生态世界,将会带动企业巨大的发展,是企业特色生存取胜的最重要平台。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要搭建一个做好品牌的销售之路,企业网站要趋向于“向专业化要利润”的运营思路,通过提供专业化产品或服务形成相对优势,确立自己在产业链上的议价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利润,提升效率,确立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有的甚至在市场上成为“隐形冠军”。因次,企业网站要具有个性化,特色化,因为企业网站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一个窗口,只有企业把这个窗口建立好,才会极大的起到为企业宣传的目的,进而获取效益,成为企业特色生存取胜的亮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利用电子商务网站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只要将电子商务网站平台构建完善,才能迅速提升网站竞争实力,推动企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市场推广的策略

3.1巧用时机,瞄准商机,打响电子商务战

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跨入新世纪之初的一件大事,是世界赋予北京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它必将推动北京大踏步走向现代化,尤其会给我国的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来又一次腾飞的机遇。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站来进行宣传和策划,即可获得奥运经济.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要时常关注国内国际电了商务发展势头,巧妙运用时机,如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其实从电子商务的角度来看是大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网站来提升品牌及企业形象的最大曝光率以及自发性和主动性的奥运电子商务。为了充分利用奥运独家资源,这些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们纷纷推出与运主题相关的活动,并在网上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宣传:如海尔推出"买海尔整套家电,看北京运会"等市场推广活动并建立的奥运网站;北京燕京啤酒的各种奥运主题宣传活动均在网站上显尽;华帝推出"华帝奥运家庭进行时"策划活动主推奥运概念,借助活动网站,网络推广等网络渠道宣传造势;联想直接把联想品牌与奥运紧密相联系,极大的宣传了联想网站,提高了联想世界知名度;移动公司奥运信息互动活动;伊利利用电子商务网站以"奥运健康大使"选拔活动和刘翔代言等组合为自已赢得了消费者充分的关注度和品牌好感度,因此企业网站进行市场推广巧妙抓住时机才能赢得更高的关注度和信任度。面对百年梦想的奥运契机,在传统企业及相关的各行业当中,无论是奥运合作伙伴还是赞助商以及奥运供应商都在全面利用奥运资源,各显看家本领,利用电子商务网站这个平台进行市场推广等宣传活动,在互联网上大量投放与奥运主题相联系的网络广告,增强企业及产品的品牌效应,提高企业在消费者中品牌位置。奥运电子商务商机无限,公德无量,对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意味着重要而难得的机遇,因此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审时度势的宣传十分有效,并且极大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点机效率,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

3.2利用搜索引擎进行市场推广营销

电子商务网站的推广营销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搜索引擎。从近年的数据来看,搜索引擎营销占整个电子商务网站推广及互联网营销的比重一直提升。比特流的无限特性使得信息大爆炸,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方式除了不经意间被动地接受,还增加了进行主动查询的趋势。电子商务网站推广依靠搜索营销的策略可以注入创意的元素,符合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使电子商务网站推广取得更好的效果。

汇丰银行网站的宣传是以“三倍”这两个字为主轴,所做的传播都是跟“三倍”有关,所以在设计搜索引擎的关键字时,无论是在文字的叙述上还时在表现上,都是以“三倍”为处发点,这就很容易强化消费者对于“三倍”的印象,进而给消费者留下强烈的品牌印象,汇丰银行网站的个性化推广在消费者心目中印象非常深刻。

3.3在电子商务网站平台上构建网络社区营销推广。

网络社区是最具备互动特征的营销方式之一,社区中网友们有充足的权利来选择自己浏览的信息,并且能够发出自己真正声音。企业网站必须将网络社区营销利用好。让用户自愿成为“核裂变式传播”的一个节点。企业网站将品牌或者产品与热点时间嫁接,进而来触动网友的关注与传播的“事件营销”方法也是网站社区营销制胜的法宝。整形美容机构伊美尔的网络公关公司为其策划传播了“中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事件,成为该公司网站上的一大看点,引发了许多媒体的免费报道和网友的热情关注,以极低的成本传播了伊美尔品牌,使该公司获得潜在的利润。

3.4电子商务网站IM营销推广

IM(InstantMessage即时通讯)软件QQ是现在网络一族必备的交流工具,媒体的本质含义在于能够承载,传递信息,而人气的聚集使得IM通讯工具具备了极高的营销价值。蒙牛“中国牛奶爱心活动”中巧妙借力网友的签名,传播爱心行动的标语和网站,IM上好友之间存在较强的信任关系,因此网站信息传播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大大优于传统广告宣传方式。同样头像和皮肤也可以成为一块绝佳的广告位,今天可口可乐公司推出了火炬在线传递活动。如果你争取到了火炬在线传递的资格,将获得“火炬大使”称号,头像处将初相一枚来点亮的图标,如果10分钟内可以成功邀请其他用户参加活动,你的图标将被成功点亮,同时将获取可口可乐火炬在线传递活动QQ皮肤的使用权。这个活动一发不可收拾,“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40天内就“拉拢”了4000万人参与因此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市场推广时必须充分利用即时通工具来获得更高的点击率,赢取客户的支持,进而获取更高的效益,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人气。

3.5利用无线营销的市场推广策略宣传电子商务网站

根据emarking调研数据显示,现在国外新媒体广告营业收入排在前两位的是无线和视频。随着3G的开通和手机的进一步普及,无线营销宣传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将大有作为。但是真正的无线营销并非大家人为地短信群发,而是在消费者许可的基础上利用手机平台进行深度营销沟通,进而极大的宣传成电子商务网站。2007年4月6日,在全国14个城市的北京华联门店中,消费者购买宝洁产品后就可以得到附送的刮刮卡,消费者以短信的方式发送对应的编码到指定短息端口,即可参加活动并获得积分,从而有机会获得积分礼品。同时,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相互推荐购买产品获得累积加分。这个巧妙的激励机制,提升了用户参与热情,并有效的增大了活动的覆盖范围。宝洁公司进行的无线营销活动通过“奖品”和“消费者之间相互短信推荐”激励消费者自发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发挥了手机营销互动特性,促使消费者与商家之间长生良好的品牌沟通,这潜意识的宣传宝洁企业网站,促使电子商务网站的知名度,为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以及宣传了电子商务网站的品牌特色。

3.6电子商务网站推广要善用病毒营销,放大传播效应

企业网站可以利用互联网络这个平台,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让网民告诉网民”,由此产生的电子口碑更是可以将病毒营销的传播效应发挥到最大。Goole在业内率先推出1G容量的Gmail服务,引起行业界的震动。但当时测试中的Gmail不接受公开申请,而是通过Goole员工等首批成功注册的用户对外发出测试邀请来扩大用户规模。这样,不仅节省了营销费用,Goole网站点击率更加频繁,还通过了全球范围的电子口碑传播实现了Gmail在短时间的品牌营销。病毒式营销可以极大地宣传企业垫在商务网站,并且该策略已经成为网络营销独特的手段,其核心正是互联网催生下的电子口碑在其中的传播效应。

此外,电子商务网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IM,新闻资讯,社区BBS,博客等其他网络载体开展病毒营销。只要企业能够经由各种各样的网络载体,抓住目标消费群体的兴趣和关注点所在,就能够利用病毒营销实现电子口碑的产生和传播,进而企业网站的点击率也就更频繁,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给客户也就带来更大的方便。

3.7网络广告促进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推广

网络广告进行电子商务网站推广具有很大的优势。网络广告具有互动性,灵活性,广泛性,可控性,针对性优势,网站推广可以借助网络广告的优势进行双向的信息沟通,也许企业网站很单板,但是企业只要将网络广告充分利用好,利用网络广告的多种形式。如:旗帜广告,按钮式广告,邮件列表广告,墙纸式广告,赞助广告,插页式广告,链接广告,互动游戏时广告等,对企业网站广告要把握住锁定目标受众,做好广告文案,实施效果监控从而充分发挥网络广告效应,为企业网站打造声势和影响力,吸引客户眼球,提高网站的浏览次数和访问量,进而为企业创造收益。

3.8电子商务网站利用传统媒体推广策略

在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并不发达,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也较低,中小企业网站在发展之中也存在着许多弊端,所以传统媒体的受众远比网络媒体的受众多。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也是目前使用传统方式宣传网站和网址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户外广告的宣传,各大网络公司都采用这种传统的户外广告的宣传方式。公司印刷品这是掌握企业网站推广一种不需要额外增加广告费的宣传方式。传统媒体的运用特别是在现阶段的中国,传统媒体宣传的影响力仍然远大于网络,特别是对于面向国内的站点,电视、报纸、杂志等这些媒体的效应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网站喜欢炒作的原因———通过吸引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的注意力达到宣传的作用。企业网站的推广,应该融入在整个企业的宣传工作中,在所有的广告、展览、各种活动中都要在显著处加入公司的网址,并做适当介绍。

第四章: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推广步骤

当然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市场推广还要企业把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建立好,因此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推广不可不知的五个关键步骤有:

一、定位分析

网站剖析:对网站的自身进行解剖分析,目的是寻找到网站的基础问题所在;

电子商务定位:对企业网站进行电子商务定位,明确网站的位置;

电子商务模式分析:分析网站的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与网站相匹配的电子商务模式;

行业竞争分析:行业竞争的情况,行业网站的综合分析;

网站发展计划分析:电子商务网站短期规划与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反馈分析等。

二、网站诊断

网站结构诊断:网站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高效,是否方便,是否符合用户访问的习惯;

网站页面诊断:页面代码是否精简,页面是否清晰,页面容量是否合适,页面色彩是否恰当;

文件与文件名诊断:文件格式,文件名等;

访问系统分析:统计系统安装,来路分析,地区分析,访问者分析、关键词分析等;

推广策略诊断:网站推广策略是否有效,是否落后,是否采用复合式推广策略等。

三、营销分析之网站优化推广

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是否恰当,关键词密度是否合理等;

搜索引擎登录分析:采用何种登录方式,登录的信息是否有效;

链接相关性分析:链接的人气是否高,是否属于相关性较大的链接;

目标市场分析:对目标市场进行分析,研究目标市场与营销的关系;

产品分析:分析产品的特性,产品的卖点等;

营销页面分析:营销页面设置的位置,营销页面的内容,营销页面的第一感觉等;

营销渠道分析:所采用的营销之渠道如何,新的营销渠道如何开拓;

后续产品和服务分析:后续产品的开发,服务的情况反馈分析;

价格分析:价格如何,合理性等。

四、综合优化用户体验

网站的架构优化:结构优化,电子商务运行环境优化等;

网站页面优化:页面布局,页面设计优化;

导航设计:导航的方便性,导航的文字优化等;

链接整理:对网站的内外链接进行处理;

标签优化设计:对相关标签进行优化设计。

五、整合推广[整合营销传播和网络整合营销]

网站流量推广策略:关键还是流量问题,这个过程中会用到许多网络营销方法;

外部链接推广:友情链接策略的使用;

病毒式营销策略:具体的策略需要灵活运用;

其它推广:关注网络变化,开发新的推广手段。

通过以上电子商务网站的市场推广策略,可知企业网站的推广,应该融入在整个企业的宣传种,在所有的广告,展览各种活动中都要在显著出加入公司的网址,并适当作介绍,电子商务网站既可以针对服务供应商进行上游推广,也可以针对网民下游推广。电子商务网站推广策略应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方式推广。

小结

通过本论文所述电子商务网站推广策略可知道:

第一: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市场推广要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避免重要的遗漏。

第二:电子商务网站推广是在网站正式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的。

第三:电子商务网站市场推广的基本方法及策略对于大部分企业网站都是适用的。

第四:电子商务网站推广的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也就是说网站推广方法具有阶段性的特性。

第9篇:贸易成本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价格竞争汽车行业博弈论

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汽车企业的价格竞争状况分析着手,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解释了汽车市场各汽车厂商竞相降价的内在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汽车行业形成合理的市场竞争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引言

我国的汽车产业从1953年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起已经整整发展了半个世纪,汽车产业依次经历了幼稚阶段、成长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从建国初到70年代末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汽车产业的生产能力低,产品品种单一,生产分散,规模经济效益较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国际经验显示,人均收入水平和汽车普及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加之我国政府通过放权让利、财政包干等措施,调动了地方发展汽车工业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生产多种类汽车的多个生产基地,形成了汽车工业的竞争格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行业信息部的统计,2004年1到10月,汽车生产累计达到423.01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7.58%,累计销量413.40万辆。去年,我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但是与世界汽车生产大国相比较,我国的汽车工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首先表现在:企业生产规模小、数量多,与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相悖。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达120多家,堪称世界之最。但是全国的年产量却不及一个外国大汽车公司的产量,年产量万辆以上的企业也只有2o多家勉强形成规模经济的企业也只有一汽、东风、上汽、北汽集团和长安汽车集团五家。其次,我国生产的汽车无论从成本还是价格上都要比国外同类产品高出许多,缺乏国际竞争力。再次,我国汽车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与世界几个大型汽车生产国相比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最显著的产业之一,各汽车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使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从而使产业集中度提高。测量集中度的方法和相应指标有很多,以其中较为简单的两种作为测量方法:绝对集中度(OR.)和哈菲尔德指数(脚)比较我国和其它国家的汽车产业集中度如下表。显然,在四个国家中我国的汽车行业集中度远远低于其他三个国家。

2汽车行业市场竞争的特征和成因分析

我国汽车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抵挡不住外国汽车产业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关税逐年递减,对汽车工业产生极大的冲击,降价似乎成为汽车企业的必由之路。从销量来看,2004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日系和韩系轿车开始大举发力,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从厂家排名来看,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依然稳居轿车销量排行榜前两位,但和其他对手的领先优势已大幅缩小,而上海通用与广州本田的销量均大幅增长,分列第三四位,北京现代则一举跃升至第五位。2004年是日系轿车的反攻年。广州本田年产从原来的12万辆扩至24万辆,此前供不应求的局面大为缓解,全年累计销量达到202-066辆,比2003年增长了73%。其中新雅阁销量达到105393辆,稳居中高档车市场冠军;同属日系的~汽丰田凭借花冠的良好表现,2004年累计销量达到8.5万辆,同比增长了6o%,排名也由原来的第13位升至第8位。此外。海南马自达、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一汽轿车(马自达6)等日系厂家的销量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总量依然不可小视。韩系的冲击力主要来自北京现代。

虽然索纳塔41322辆的销量比上年下降两成,但伊兰特却创下了102748辆的惊人业绩,北京现代也因此以144088辆销量稳居国内轿车排行榜第5位,而在2003年,jE京现代还在前十位之外。东风悦达起亚今年上市的嘉华和远舰销量虽然不太理想,但千里马仍实现了5.5万辆的销量,实力不可小视。初步测算,2004年日系和韩系轿车的总销量突破了65万辆,市场份额超过25%。今年广州本田、一汽丰田、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等日韩系企业还将继续扩大产能,可以预见,今年日韩系轿车的攻势将更加凶猛。因此各汽车品牌展开了大幅度的降价,全国整体汽车价格水平下降了20%左右。但降价大概都有以下特点:就是降价幅度大,降价次数多;降价不分季节;知名企业率先打价格战;降价的影响力一次比一次弱;降价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销量增长。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充分的市场竞争为条件,竞争方式是多样的,但价格是首要的竞争手段。实践证明,在制度创新和经济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价格竞争对市场化的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市场经济走向完善的重要标志。价格竞争有利于打破垄断提高企业的内在素质。

价格竞争既然是市场竞争机制的核心手段,那么价格策略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企业竞争的首要策略。降价促销是企业一贯常用的价格手段,是我国企业在市场与价格都开放后最容易采用的竞争手段。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控制在一定的“度”内,降价促销如果超过了合理的界限。就会逐渐演化成一场以夺取市场占有率为根本目的的过度价格竞争甚至是低价倾销,从而形成恶性价格大战。这对行业的长期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并非所有行业都会发生价格竞争,有些行业发生价格竞争的可能性较低,而有些行业发生价格竞争的可能性较高。价格竞争是产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过程一个成熟的行业,价格竞争会将被品牌竞争、技术竞争服务竞争和质量竞争所取代,行业的安全系数较高。在我国。许多行业仍处于幼稚或成长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容易导致价格竞争出现。其中这些行业又具有以下特征:获得暴利、规模经济显著、价格弹性较高或生产过剩、库存积压严重。凡具有以上一个或多个特征的行业,都会可能产生价格竞争,甚至演变为价格战。我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具有显著的价格竞争特征。

3博弈模型价格竞争分析

关于企业价格竞争的成因分析,学术界持有不同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市场机制说;(2)经济转型说;(3)体制缺陷说;(4)企业自身缺陷说;(5)企业博奕说。笔者认为,汽车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是行业内企业之间非合作博弈竞争的结果,由于缺乏一种特有的机制来管理企业的价格行为,使得企业间的价格竞争爆发,而且愈演愈烈。本文拟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企业间价格竞争的经济行为。为了对汽车的降价行为做比较深入的分析,本文以奥迪和宝马两大汽车品牌的价格竞争为代表,从静态和动态博弈两种博弈类型来考察其在各种情况下所采取的策略选择。

3.1静态博弈模型

在汽车企业的定价过程中,各汽车商家之间最初都是一种典型的非合作博弈关系,其博弈的基本原则都是追求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在我国汽车市场上,主要以几家寡头厂商为主导,兼以一批小厂商尾随,这里以宝马与奥迪两大汽车的价格竞争为例。宝马和奥迪同属高档次的轿车品牌,从一开始在价格上就存在着非合作博弈竞争。过去,宝马和奥迪两个汽车厂商原来均以同一种较高的价格(这里称为“高价”)销售汽车,在降价前双方共享市场各自获得的收益分别为ul和u2;当宝马厂商为了抢占市场,开始降价而奥迪厂商保持价格不变时,由于同属高档次的轿车,故可以将意愿购买奥迪汽车的顾客吸引过来,从而它带来的受益远大于因降价所造成的损失。故可使其受益净增u,这样会减少奥迪的销售量,损失Ub;如果两厂商同时降价,但因双方共同降价,不能单独享有市场,故各自的净损失均为Uo(Uc<U<Ua)。这个博弈问题可以用以下的得益矩阵表示:

通过对得益矩阵的分析可知:在给定奥迪厂商价格策略的情况下,宝马厂商选择降价都比选择高价的受益大,即,从而说明降低价格是最优策略。同理,在给定宝马厂商价格策略的前提下,降低价格也是奥迪厂商的惟一最优价格,所以,(降价,降价)是一个纳什均衡。这样,先行降价的厂商虽然获得了短期利益,但随着其他同类商家的竞相降价,其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而且渐渐转变成劣势,其降价策略变成了无效策略。商家的竞相低价竞销行为不仅伤害了自身的利益,而且波及整个行业的利益,必将导致损人不利己的恶果。由于本博弈是一个一次性非合作博弈定价问题,且两汽车厂商肯定对方会按照个体的行为理性原则进行决策,尽管双方都采用“降价”的策略不是理想的结果,但因为两厂商都无法信任对方,都必须防备对方利用自己的信任而谋取利益,所以双方会坚持采用“降价”。即使两厂商都完全清楚上述的利益得失和经济效益,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上述博弈过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盲目的降价占领市场绝对不可取,只能让厂商带来极大的损失,而且这一损失本来完全可以避免。而要改变这一局面,厂商必须从产品的质量、内部的管理和售后服务抓起。即使某一厂商降低价格,而另一厂商不以降价为策略,而采取以退为进,虽然会短时间失去部分市场,但由于坚持以顾客、产品质量为宗旨,进行产品差异化经营,那么也会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夺回失去的市场。更重要的是,竞争对手也会根据对方的策略而及时改变自己的决策,最终价格会上浮。维持较高的受益。

3.2重复博弈模型

熏复博弈是静态或动态博弈的重复进行,通常分为有限次重复博弈和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由于这样的合作有确定的期限,如果原博弈中有惟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则有限次重复博奕的惟一均衡即为各博弈方在每阶段(即每次重复)中都采用原博奕的纳什均衡策略。因此最终效率较高的合作结果还是不会出现。而无限次重复博弈没有结束博弈的确定时间,也就是说并不能确定哪次是最后一次博弈,所以并不能像有限次重复博弈那样采取逆推方法,而且无限次重复博弈不能忽视不同时间得益的价值差异和贴现问题。显然宝马和奥迪两汽车品牌不会只是在我国做短期的投资,对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他们将在市场上作长久的销售,即定价过程会重复地进行下去,虽然理论上讲两汽车品牌的重复博弈次数还是有限,但每个汽车厂商都希望在市场上生存下去,没有谁确定最后一次博弈的时间,所以可以把他们的博弈竞争理解为无限次重复博弈。

现引入贴现因子8,通常可以根据利率计算:8=—Ll+r其中r为以一阶段为期限的市场利率。如果一个T次重复博弈的某博弈方,在均衡条件下各阶段得益分别为u1、U2、……、Ur,则考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重复博弈的总收益为:

本博弈中,如果宝马厂商采用“降价”,那么第一阶段的得益为u+U-,但以后引起奥迪厂商一直采用“降价”报复,自己也只能一直采用“降价”,得益在以后每个阶段只能为:(U—Ue),则总得益贴现后为:U=

如果宝马厂商一直采用“高价”,则每阶段得益都为u,则总得益贴现后为:U因此,当,即宝马厂商会采取“高价”,否则会采用“降价”。前一种情况说明,由于贴现因子8较大,也就是说市场利率较小,宝马厂商会比较看重未来利益,他不会为了眼前的一次性获利而招致奥迪厂商的报复,进而导致自己的未来利益、长期利益受损。后一种情况恰恰相反,由于贴现因子8较小,即市场利率较大,宝马厂商宁愿牺牲长远利益来换取一次利益。

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宝马与奥迪都倾向于采用如下策略:第一阶段采用“高价”,在第l阶段,如果前r—l阶段的结果都是“高价”,则采用“高价”。否则采用“降价”。这也说明,双方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开始时总是试图合作,第一次无条件选择“高价”,如果对方采取合作态度则坚持“高价”;一旦发现对方不合作,马上选择“降价”予以报复。作为理性的经营者,他们很清楚短期的图利会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双方都愿意而且只能选择(高价,高价),最终会出现效率较高的、理想的合作结果。

但遗憾的是,今年2005年1月l2日,华晨宝马对外宣布,国产宝马3系、5系价格全面调整,最高降幅10万元。现在宝马318i的售价仅34.8万元,这既给同档次的奥迪A6、A4、东风天籁、凯迪拉克cIs,以及尚未出世的国产奔驰、丰田皇冠等造成打压,也为VOLVO、丰田佳美、通用欧宝等进口车设置了新的门槛。到了3月11日,为给即将上市的新奥迪A6让路,奥迪系列产品全线降价。但是与其说这次降价是为了给新车让路,还不如看作是奥迪对宝马降价的一种回应。奥迪独享中国豪华车市场的日子。已经难以再现了。而且可以断言,此次降价,必将引起其它汽车品牌的又一轮降价热潮。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看到双赢结果的出现呢?

理论上讲,要实现这一结果,避免恶性价格竞争的条件必须具备以下四点:第一,企业都必须对各自的实力充分了解;第二,双方都本着合作共享的愿望,共同生存。维持不变的均衡;第三,任一企业都明白,任何一方违反游戏规则,都将会受到对手严厉的报复;第四,任何企业都能够将自己的意图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对方。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时满足以上四个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企业间暂时的勾结行为,由于企业都想偷偷背着对手捞一把便宜,其结果往往是价格竞争还是出现了,理想的联盟将不攻自破,像卡特尔性质的集团除了扭曲自由竞争外,更根本的是集团内部极不稳定,随时都有拆散的可能。而且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国内汽车产商又缺乏国际竞争力,不能及时开拓国际市场,以降价来占领国内市场从而达到打击竞争对手往往会成为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之一。

汽车企业之间要避免对手的不合作所造成的损失,除了进行严厉的惩罚外,最好的办法是进行企业之间的联盟、兼并,有效的约束和彼此之间明确的利益关系,可以将对立的利益转换为共同的利益,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加快形成规模经济和提高市场集中度。特别是对于我国的汽车产业而言,由于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面对的只是国内市场,加之我国汽车企业规模小、数量庞大,企业联盟或兼并,对于发展我国的汽车产业显得尤为迫切。

4结语:缓解价格竞争压力。促进汽车行业健康成长

我国汽车行业还没有进入成熟期,过度的价格竞争对行业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通过对汽车降价原因以及过程的博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建议:

第一,以规模促实力,以实力创品牌,以品牌促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汽车企业无论从规模或效益上都无法与外国汽车品牌抗衡,所以国家应该鼓励汽车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优胜劣汰,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汽车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市场集中度,使市场竞争由价格竞争向品牌和服务竞争转化。

第二,积极鼓励汽车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对本国产业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是各国产业发展通行的做法,即使发达国家也不例外。汽车产业由于受现有技术设备水平的制约和影响,以及不成熟市场机制的限制,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保护,以减轻企业所受到的来自国外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压力,以维护产业安全。但政府保护的范围、程度和手段等应该适度,避免过度保护妨碍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内汽车市场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如果汽车行业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经过可能不是健康成长,而是日益萎缩。

第三,切实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我国的汽车产业,由于政府管制失效,扭曲了市场结构。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均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我国却表现为过度竞争性市场结构,过多的汽车企业为了争相夺取有限的市场,容易导致价格竞争。政府部门应该有效地对汽车企业进行必要的管制,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减少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等资源浪费的现象.加快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减少汽车行业从竞争向寡头市场转变的时间。

第四。企业自身必须加强研发力度,提升汽车行业的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平。我国汽车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研发水平低下,对很多关键技术和重要领域缺乏自主开发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大幅度提高研发费用的投入比重。同时,良好的售后服务质量能积极引导消费,促进汽车消费热点的形成。产生价格竞争的原因,主要是争夺有限的市场。而新的消费热点是治理价格竞争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OO2

2.平新乔,魏军锋.中国汽车工业的市场规模和企业数量研究[J].经济研究,2001,(11)

3.赵波,华德亚.对我国汽车产业进入管制失效的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6)

4.李重芬,徐元康.关下中国汽车生产与消费的现状分析[J].商业研究,2OO2,(1)

5.伍争荣.企业应对价格竞争的策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2)

6.杜传忠.我国汽车行业与家电行业市场集中度过程的比较启示[J].当代财经,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