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毕业设计经验总结范文

毕业设计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毕业设计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毕业设计经验总结

第1篇:毕业设计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高校,毕业设计指导,实训体系

1引言

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是整个大学系统化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也是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计算机类专业本科学生而言,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中,既要涉及一定的学科理论性知识,也要使研究内容能够较好地面向实际应用,突出毕业设计和开发系统的应用特性。在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基础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这一培养模式平台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如何将校内偏理论的教学和校外重应用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紧密模式,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现阶段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IT人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毕业指导方案设计

对于高校毕业设计工作而言。综合来讲主要是两个阶段:一个是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涉及的主要工作包括毕业设计的选题、调研与收集资料,以及相关系统开发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另一个是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涉及的主要包括编写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定稿等。

2.1突出毕业设计选题的应用性

在毕业设计的各项工作中,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是毕业设计各项工作的先导性工作,但是,毕业的选题也恰恰是当前学生和老师在毕业设计工作中面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本身的特性,选题的应用性和实效性也不能忽视。从指导老师的角度来看,校内的专业老师,由于大部分时间是进行理论教学,实际开发经验和与社会应用需求接轨等方面相对匮乏,因此,给指导老师的毕业设计出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经过学校的专业理论培养和背景知识的普及,已经具备了一定系统设计和开发潜质,但是,在知识与社会需求对接上相对盲目,也比较缺乏对当前社会人才技能热点需求的了解,不知道自己真正该在哪方面下功夫和存在哪些具体的不足之处。自2008年以来,作者所在学院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与社会需求发展相适的方向,基于IT行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探索了将传统的“3.5+0.5”、“3+1”办学模式,改为“全过程、深层次”的“6+1+1”运作模式,即以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前6个学期在校内重点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课程教学,最后两个学期重点进行面向社会需求和提升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实习实践锻炼,包括项目化实践、就业教育与科研实践,以及毕业设计预备选题、调研等实践,奠定毕业设计工作的前期基础。通过真实的项目化实践、深入企业的就业教育与科研实践项目等校企合作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该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前期选题工作或进行自主学习和选题。

2.2构建“5R”实训体系提升应用开发能力

在校企合作平台上着力打造“5R”实训体系,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的“5R”实训提升毕业生毕业设计的系统开发能力。近年来,作者所在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构建多方位的学校与企业沟通的平台,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机制与实训解决方案,在计算机类专业中,实施以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的特色“5R”实训路径,即真实的企业环境(RealWorkingEnvironment),真实的实训项目(RealTrainingProjects),真实的项目经理(RealProjectManagers),真实的工作压力(RealWorkPressure),真实的工作机会(RealJobOpportunities)。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对学生实施“5R”实训,在学习体验过程中,通过工程化实训过程使学生真实感受到软件公司的真实工作环境,并了解当前社会对IT人才的基本需求情况。合作企业对多年积累的行业项目进行裁剪、二次开发,并通过公司工程师的辅导培训,体验真实项目的开发流程及业务流程,使企业相关开发项目之成为学生实践和毕业设计的项目案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了真实的社会需求,又能够更贴近实际地学习到相关系统的开发技术和方法,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社会需求进行对接和相互补充。使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中,自觉地将毕业设计的工作更多地面向社会的真实需求,提高在毕业设计中进行系统开发和实现时体现系统的实用性。

2.3改进和完善毕业设计指导方式

基于校企合作机制进行教学资源调控、整合,建立“双师型”师资体系,打造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能够极大地改进和完善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工作,同时满足对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水平和实际应用水平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实施“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制度,一方面,通过“教师进企业”提高和丰富校内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开发实战经验,使之在毕业设计指导中紧跟社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工程师进课堂”,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授课相关系统开发技术和方法,辅助指导毕业设计中相关系统开发和设计工作,使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和设计内容更加面向社会需求和具有实用性。在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学生更多在企业进行体验学习,有企业工程师进行系统的实际动手和开发能力的指导和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关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在毕业设计的后期阶段,回到学校整理毕业设计的系统需求分析和调研素材,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对拟设计和开发的系统进行完善,并着手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重点在于使学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理论分析,更好地体现出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规范性及工作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3总结

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应用型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许多应用型高校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创新模式和运作机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主要考虑了通过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来培养和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选题的应用性,以及学生综合实训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5R”实训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毕业生毕业设计的系统开发能力;同时,考虑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体系改进和完善毕业设计指导各个阶段工作。通过这系列工作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对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企业指导和校内指导进行了有机整合,使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水平,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和毕业设计工作的实用性和科学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以往单一教师毕业设计指导中选题内容社会应用性和实用性不足和学生动手开发能力缺乏的问题。但同时,如何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在各项机制建设以及合作双方的资源有机整合方面都还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如何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背景,强化计算机类毕业生毕业设计工作的实用性水平,并在毕业设计这一重要培养环节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提升专业综合素质等方面还需更多时间进行积累和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赵子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170-171.

[2]易新河,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1.

[3]华小洋,王文奎,蒋胜永.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91-94.

[4]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8-10.

[5]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6]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2-74.

[7]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81-83.

第2篇:毕业设计经验总结范文

(一)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教师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只有找到问题,才能促进教学不断地改进,也会促进教师们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思考、研究设计教案和投入到校企合作的研修中去,这样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论文。问题意识会强化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针对毕业论文的设计,提出问题可以让指导老师带着思考和问题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分析。此外,教师无论是指导毕业论文还是平时的授课,都要事先做好准备,积极查寻资料,正确认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着思考去研究、指导,并且增加与学生的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们在“研修—实践—研修”的循环体验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在研讨中,教师之间的差距也显现出来,同时可以增加教师的危机意识,促进自己提升和改进。学校方面也要积极配合,提供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增加校企合作,让论文和实际合起来,让老师们和企业专家进行交流,开阔指导教师的眼界,从而可以使危机意识越发强烈,而危机意识正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催化剂。要实现超越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就必须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教学或指导后要反思个人反思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校本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与自身开展的对话,是校本研究中最基本和普通的活动形式,也是教师在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阶段的核心因素。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中,教学反思要抓住其四点基本特点:(1)抓住妙点进行反思;(2)抓住疑点进行反思;(3)抓住失败点进行反思;(4)抓住常点进行反思。通过以往的实践证明,教师可以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反思改革中找回自己,重新拾取研究的权杖,通过处理自身出现的教学问题来走上专家的道路。强调毕业设计教学反思改革,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以回顾、观察、诊断和自我监控等方式,来针对自身的教学概念、行为、艺术等进行思考和改正,将教与学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反思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单纯的教学反思不单单只依靠自律,还要求学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规律、有计划地促进反思。常用的方法是“事后回顾”,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原来打算做什么?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已发生的情况的原因和具体采取的措施。

二、实施方法与措施

需求是推动科学和一切创新的动力,它推动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向前发展。问题导向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活动。以优化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来源、实施、管理与评价方法为内涵,深入企业走访、座谈、比较、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完善应用型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或论文)阶段的教学工作。由印刷企业提出(或由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发现)课题,学校组织人力收集、分类,并甄选出符合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并归于相应研究方向的教师名下,在校园网上课题及指导教师信息,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课题后,在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师)的指导下(由学校或企业提供场地、设备、经费等支持)按计划、按要求完成毕业课题,课题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应用于产生,经受生产实践的检验。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一)课题信息收集与借助校园网,建立校企合作课题信息平台,为印刷工程专业教师与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实战课题,解决教师出题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提供平台。①收集500个以上的课题信息,甄选出300个以上适合作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②建立课题信息库。③建立课题跟踪信息平台,及时向企业反馈学生的研究进展与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实时的技术支持。④每年更新20%左右课题信息。

(二)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由学校老师根据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给出相应的成绩(为主),企业对毕业设计成果的应用效果做出评价并给出相应成绩(为辅)。从而彻底打破理论与实际脱节,缺少相应的工程环境,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力薄弱的现状,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成效

1.拓展了毕业设计课题选择范围和来源。改变了毕业设计来源于教师科研、虚拟及模拟性课题,缺乏真实性与实用性的现状。2.开拓了校企产学合作的新模式。传统的校企合作是以教师为主体,着力在科研与实习基地的合作,而课题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人才,服务企业产生需求为目的的合作。3.创新了校企“互利”与“三赢”的新机制。企业获得了学校技术与理论的支持;学校得到了解企业需求、了解新设备与新技术的机会,也会相应地提高教师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得到了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工程实践的机会。4.创新了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评价体系,引入了企业对毕业设计成果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第3篇:毕业设计经验总结范文

范文:

各位老师与同学:

大家好!我来自XX学院XX专业,我叫XX,今天我演讲题目是《会计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其行业效益需要通过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反映出来,如果会计资料失真,将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使管理者无法正确决策,最终导致经营风险,严重干扰正常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会计从业人员如何不做假账,提升个人职业道德,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了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现状,其次探讨会计工作中做假账问题,再次研究如何避免做假账行为,提升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着眼做假账行为,深入研究做假账的动机、影响因素,从这一独特视角分析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为会计诚信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义,但由于本人研究视角有限,不能对会计舞弊行为一一分析,研究内容局限,望各位老师指点,提供好的建议。

以上就是我的论文答辩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论文答辩流程: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答辩人陈述:

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标题;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文章的创新部分;结论、价值和展望;自我评价。

提问与答辩: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总结:

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致谢:

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尽管对于论文答辩来说,主问委员会提什么问题是很难猜到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答辩委员出题是任意的、毫无规律可循的。事实上,答辩委员拟题提问是有一定的范围并遵循一定的原则的。不管什么专业的文章,在论文答辩的时候一般都会问到这三类问题。

1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在答辩前老师会首先检验一下论文是不是学生自身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有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因此他们通常会提出这些问题,比如“你是怎么想到要选择这个题目的?”、“你在写这篇论文时是怎样搜集有关资料的?”、“你写这篇论文时参考了哪些书籍和有关资料?”、“论文中提到的数据的出处何在?”等等。

2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二个问题:在答辩开始前,答辩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介绍一下论文的大概内容,也就是你这篇论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只要叙述一下文章的整体框架就可以了,即这篇文章主要包括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写的是什么。一般学生根据文章的大标题来说就可以了。

3、老师一般会提问的第三个问题:针对论文中某些论点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准确和确切的地方,对论据不够充分的地方,对论证层次比较混乱、条理难辩的地方提出问题。论文中没有说周全、没有论述清楚或者限于篇幅结构没有详细展开细说的问题,答辩委员也可能提问。

毕业论文答辩是毕业论文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能促使学生认真总结思考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巩固提高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发现和认识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以利于今后的进一步提高;它也可使教师全面了解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准确把握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及时发现和总结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今后进一步改革毕业论文教学环节。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组织工作

1.成立答辩委员会。由主管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的职责是统一领导和指导全系的答辩工作,确定论文答辩方式、时间、地点和要求;严格掌握,统一评分标准;审查论文成绩的处理意见;负责做好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工作的经验总结。

2.专业教研室设立若干答辩小组。一般可设立2~3个答辩小组,每组至少有两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审阅学生论文和组织答辩工作;根据论文质量、答辩情况和指导教师的评语等,提出初步的成绩评定意见和成绩的处理办法。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基本程序

1.由答辩小组组长宣布答辩小组名单,向学生介绍答辩程序和有关要求,并宣布答辩开始。

2.答辩人介绍论文主要内容,时间在10分钟左右。

3.参加答辩的老师就论文的内容向答辩人提问。

4.答辩人当即回答全部所提问题,或作短暂休息、稍作准备后回答问题。

5.参加答辩的老师针对答辩情况可再次提问,答辩人当即再作回答。

6.成绩评定。待所有答辩人完成答辩后,用书面形式对拟评成绩进行无记名投票,同意票数过半数即为通过。

三、毕业论文介绍的主要内容与教师的提问

(一)毕业论文介绍的主要内容

1.选题的目的、意义、根据、来源、理由等。

2.论文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3.论文的主要创新观点及创新价值。

4.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

5.论文的不足之处。

(二)教师的提问内容

1.与选题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问题。

2.论文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3.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问题。

4.论文的规范及其他问题等。

四、对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学生的处理

1.学校将为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组织第二轮答辩。第二轮再不合格的学生,毕业后向学校提出第三轮答辩申请,学校将视具体情况审批。

2.学生在第二轮或第三轮撰写与答辩中,原则上应由原指导教师指导,若更改指导教师,应在原部室主任主持下,重选指导教师。

3.第二轮或第三轮撰写与答辩是否自由撰写,可由学生自己决定。

4.毕业论文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第4篇:毕业设计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The Discussing of Teaching Reformation in the Vocational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nglish Course

TANG Shuzhen

(Hu'nan 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Zhuzhou, Hu'nan 412004)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nglish course and combined with the writer's own teaching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reform effect of the course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 these aspects.

Key wordsvocational;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盛和技术交流的扩展,专业英语已经成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综合素质和技术交流工具之一。为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化工专业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化工专业英语词汇、掌握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理解化工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1 高职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能力,让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能运用英语为工作服务。例如要求学生能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英语材料,包括文献、专利、合同、设备与工艺说明书等;能对相关的英语技术资料进行翻译;还能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沟通。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有二:

1.1 学生方面

大多数学生上高职是上不了一本、二本和三本的无奈之举,因此学生构成相对来说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整体偏低,而英语又是绝大多数学生最头疼的课程,长久英语学习的困难,更导致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挫折感、焦虑感甚至厌学感。

1.2 教师方面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课堂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朗读、讲解和翻译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往往学生没有掌握到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还把专业英语课程与大学英语等同起来,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2 高职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针对目前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不甚理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教改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过程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一个学习目标,教师把目标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下,通过对学习资源和自身知识储备的积极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因此专业英语教学应当设定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在这过程中,应注意把大学基础英语中重视分析语法的部分压缩减少,而加强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而把时间交给学生。①在高职院校学生都有毕业设计环节,在学生毕业设计环节,在下达设计任务书时,就提出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要求。本院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我们规定每一位学生都必须用英语撰写设计摘要,也要求学生将行业的英语技术资料翻译作为毕业设计材料的一部分,这些都可以作为专业英语教学过程的任务,让学生带着这些任务来学习专业英语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训练。

2.1.2 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是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每组安排3-6 名成员,每组学生按成绩分组,保证各小组实力相当。课前布置讨论内容,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准备。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比如化工专业英语中的“反应设备”这一单元,把课文内容分解成“间歇操作设备”“连续操作设备”“半间歇操作设备”板块,每组重点对其中一板块进行讨论和学习。这样既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提高。

2.1.3 实训教学法

专业英语大多没有实验实训环节,而高职学生对于实训环节又是最感兴趣的。我们通过将专业英语课程与文献检索课程的任务(比如说CA的查阅;欧洲专利局的专利查阅)结合,让学生以英语为载体进行相应的业务练习,解决文献检索过程中,英文文献的查阅和理解问题,给学生以成就感,以便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手段

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比如介绍化工生产工艺和设备时,放映动画插件,可以让学生看清设备是如何运转的。收集一些设备,仪器实物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新工艺、新设备,学生非常乐意去了解和接受。

2.3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首先,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时俱进,广泛阅读本专业的书籍和资料,了解行业的发展动向,参加一些科研项目,巩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其次,尊重和鼓励学生,他们都是大三上学期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英语基础普遍薄弱,比如,有相当的同学是“哑巴”“聋子” 英语,甚至还有部分同学是“瞎子”英语。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给予他们信心,强调学生的长处,强调化工专业方面的知识在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因为他们已有了化工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英语时应当与专业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来理解,这样就不会太费劲。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摸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让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能够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第5篇:毕业设计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108-05

中图分类号:G642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从1999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我国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已达200多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总量的1/3。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新建本科院校应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在专业特色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根据榆林学院“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为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接壤区中心城市、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两基地、一中心’服务,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信息社会对IT人才的需要,榆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从2005级学生开始,进行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改革思路与措施

首先,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基本思想就是把4年的学习分成2个阶段。第1阶段是学生在大学前3年完成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含专业选修)课程学习;第2阶段是学生从大四开始进入企业实训,结合企业项目和开发平台学习相关的开发工具和技术。其次,企业负责帮助学生进行8门课程的实践培训,以便与校内相应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并指定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取学士学位。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校外实训效果,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配合“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对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下称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公共基础课程及课时是由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的,因此我们主要对数学基础类课程、硬件基础类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和调整。把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总学时由26时减至203学时;把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整合成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压缩了92学时;将大学物理(上、下)压缩了32学时;把电路、模电和数电3门课程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压缩了98学时;结合多位专家的建议,去掉计算机导论及实验课程,减少了75学时;对安排有课程设计的核心课程的课内实验课时也进行压缩;增加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前沿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修订后的教学计划符合《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所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学时的要求。

2)积极推进计算机专业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进行理论、实验、实训“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与改革,以做到“精理论、重实验、强实训、会设计”。通过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3%。

3)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和实训基地。学校要与实训机构共同研究基地建设规划,合理制订实习计划,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榆林学院现已与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西安行知汇元、西安加中、西安达内、北京用友软件学院、北京渥瑞达等多家实训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4)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学校利用假期派教师参加各种双师型教师培训班,或由合作企业派出具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结合真实案例,有针对性地对榆林学院教师进行项目开发类课程的培训及项目实践指导,提高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目前,已有7位教师取得相关机构颁发的双师型资格培训证书。

2 三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我们建立了图1所示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含毕业设计)”的三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为保证该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信息工程学院在2009年新建了Web工程、系统测试与分析、计算机视觉、项目实训4个创新实验室,由教授或博士担任实验室负责人,同时成立相应的科研团队,以团队为单位申请校级科研、教改和横向课题,在年终奖励成绩突出的科研团队并给予岗位津贴。此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榆林学院教师的科研热情,使得榆林学院申报科研项目数连续2年在省、校两级科研项目申报中名列第一。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主讲教师进实验室,实验教师进课堂”制度;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也使教师能够不断进步和提高。

同时,我们围绕“能力分解、阶梯推进”的课程实验改革思路和基于阶段项目训练的课程体系建设规划,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对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重组和系统性规划。我们为项目实训室购进上海睿亚训IT实践能力提升平台(PCIP),该平台是针对高校教育行业量身打造的一款涵盖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电子商务、嵌入式、物联网等多个软件领域项目开发实践软件。该平台不仅可以通过标准化的企业实战项目案例及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还可以模拟企业实际开发流程,涵盖软件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从需求分析、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到实现、测试的体验式教育平台,将软件行业的职业化场景真正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全过程中,依托软件企业的真实案例和项目资源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职业化”熏陶。围绕综合实验课程案例,对现有课程实验进行重组,课程设计的规划重点是能把各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统一,为综合项目实验服务。调整后的课程实验关系如图2所示。

3 实施效果及评价

自2008年5月榆林学院开始尝试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参与就业实训的学生共有170人,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50%。经社会和用人单位反馈,这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在大学生就业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各类IT企业、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信公司、银行、证券公司等单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深圳等13个一线城市和大连、苏州、贵阳、东莞、昆山等10个二线城市。实训生就业分析统计如表1所示。

本项目研究结束之后,我们将总结经验并完善培养模式,将此培养模式推广应用到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及榆林学院其他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

3.1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在2010年和2011年的毕业生就业反馈座谈会上,参加“3+1”就业实训的学生对教改的感受最深刻,也是教改最大的受益者,他们普遍认同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就业面拓宽,学生经过1年的实训已具备了较好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比较受企业欢迎,挑选工作单位的余地大,所得薪金也相对较高;二是岗位适应能力强,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已了解到在企业中为人处事的态度与方法,因此工作后很容易融入企业文化,有很好的亲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易开展工作,也容易出成绩。用人单位与企业对经过“3+1”就业实训的学生认可度较高,这些学生因具有实训经历和生产研发经验,与同期到企业工作的其他大学生相比,角色转换快,动手能力强,工作作风硬,肯吃苦,没有一般大学生的娇、骄气,很容易受到企业重视,能更快地得到重用和提拔。

3.2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推广

在计算机本科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3年试点的基础上,榆林学院数学系数学及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13名学生在2010年7月也参与到就业实训中来。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支持下逐步扩展到能源学院和管理学院部分专业,并已得到学校、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主管部门的肯定。

4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4.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参加校企合作“3+1”实训的学生为什么能找到好的工作?因为他们经过1年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训练后,一到公司或企业就能干活。每个学生每天学习近10小时,其中8个小时在机房写代码,真正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遵循“精讲多练”的思想。实训机构能做到的事情,为何在学校就做不到呢?我们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除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存在问题之外,还有教师自身问题,缺乏双师型教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捷,学校人事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除了引进双师型教师外,还应要求青年教师到公司或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即转型培养。

4.2加快校内项目实训平台建设

目前,实训机构作为学校和企业的桥梁,帮助校企实现合作。没有去实训机构参加实训的学生,即在校学生,如何按照该模式在校内进行培训呢?建立一个企业化的项目实训仿真平台是当务之急。学校建立“虚拟软件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这个平台既能培养教师的项目管理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与培训企业、软件外包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按照外包企业的软件开发标准和业务流程进行软件开发。信息工程学院在2010年9月,成立了由海归博士负责的“项目实训”实验室,下设7个项目组团队,分别是手机开发部、JAVA开发部、NET开发部、PHP开发部、网页制作部、图像声音研究部、C++开发部,团队成员来自全校各专业。

第6篇:毕业设计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目前来看,市场虽然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一直保持旺盛的需求,但近年来各大高校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从我校就业实训处反馈的信息: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只有不到一半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其中极少数从事软件开发类工作。而从学生入学初的调查显示,很大部分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最初都有做软件开发的意愿。但以目前数据来看,学生就业却难以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具体表现在缺乏软件开发职业岗位的实践能力,导致软件企业从高校招聘的人才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工作。这说明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距,其根本原因是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软件市场发展所致。以往的教育模式偏重概念原理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直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致使学生在读期间没有掌握实用的技能与经验,距离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这说明现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进行改革。针对企业“难招人”,毕业生“难就业”的尴尬局面,兄弟院校已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如黑龙江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就提出将某知名计算机软件就业培训学校的培养模式与现有培养方法进行融合,对实践教学和授课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半封闭式教学充分利用课余教学时间,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哈尔滨学院则是尝试采用“专业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实训、生产实习、就业上岗”四位一体的培养方案。即两年半时间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培训;半年时间由企业完成基础培训(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公司制度等)、技术培训(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及开发工具和环境)、项目实训(模拟开发一个完整的项目);半年时间到软件企业进行软件工程实践(生产实习);半年时间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毕业设计(实际课题研发,完成毕业设计)和上岗就业。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中企业方的作用,合作办学。广东海洋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则重视“优化课程结构,拓宽就业口径”,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作为驱动力;理论教学要以应用型人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其持续发展对基础理论的需求为驱动力;实践教学要以培养目标的要求为驱动力”。可见国内各高校都在积极应对软件人才与实际应用需求脱节的问题。而其做法大多强调实践,加大动手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中企业一方的资源,也有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一些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大都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而没有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没有重视课程群结构的合理配置。如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开设,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软件工程及相关计算机专业都往往会开设很多门程序设计或开发类课程,而由于时间关系或各种原因,每门课程都在基础理论结束后即结课考试,学生没有使用所学语言开发应用程序或实现某个现实中的具体应用。而之后开设的诸如数据库等课程,也是只讲授数据库相关理论及库、表、查询等内容的实践,并未结合之前所学课程进行项目开发。各课程间是离散的关系,各课程任课教师缺少沟通,学生在学习结束后依然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将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实际应用。

2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

通过对我校现开设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究,得出对该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思路: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软件工程能力培养,鼓励与倡导学生获得工信部或者行业认证证书,形成“三个加强、二个接轨、一个结合”(加强基础、加强实践、加强外语教学;与企业接轨、与行业接轨;产学研相结合);强调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构成纵向层次化、横向模块化、以培养学生软件过程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面向市场和就业、以技术应用为主导、核心专业课程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核心语言类课程可开设2学期;强调课程间的关联性,以实际案例教学、课程资源云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毕业实习前增设一门专业综合实训课,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该课程开发、设计和教学中,将企业项目引入到课堂,综合应用所学技能,使学生对前期课程有整体认识,通过项目实践,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树立就业信心。同时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引进软件企业工作室,实现实训平台,完成协同育人。

3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1)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面向企业需求,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让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对接企业需要。采用统计调查方法,对软件开发行业各类型、各层次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需求特征、职业领域岗位群从业标准,准确定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相关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制定合理的、以技术应用为主导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成功经验,真正做到与市场接轨。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软件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定期的设计和优化。(2)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任项目经理,与学校教师一道共同设计、开发和教授实训课程,实现双师互补,将企业对人才要求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交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深化产教融合,形成真正顺应市场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核心课程群建设要求与实施方案,采用教育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设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3)深化产教融合:引进软件企业工作室,实现实训平台,完成协同育人。目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已经与青岛东软载波智能电子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电子有限公司,山西应用科技学院达内时代科技集团联合共建达内学院等企业实现校企共建工作室和实训平台。(4)改革教学方法:让教师接触最新的教学理念,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举办各种培训、讲座,比如进行BOPPPS教学设计、五星教学法、专创融合、“双创”教育等等的培训;借助各大教学平台和先进的教学技术进行课堂翻转,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解决了师生分离的现状,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和课堂效果。

4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业教育突出了专业理论和素养教育,强化了核心课程;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聘请来自多个知名企业的开发设计人员、项目经理以及有实践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指导实践教学,为社会提供了合适的软件设计、开发人才,同时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毕业生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近两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软件工程专业相关工作。另外,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完善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部分学生参加了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活动及各类专业知识技能竞赛,得到了社会上的一致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王建彬,陈建平,陈昌兴.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7):39-40.

[2]杨微,肖佳,朱晓风.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4):136-137+139.

第7篇:毕业设计经验总结范文

一、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

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后进行的教学环节,是实现全程多元化考核的关键内容。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意味着他有一个正式的工作岗位,是一名正式的工作人员。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随着顶岗实习模式转换成了生产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不断转化,伴随生产和生活不断得到升华。

顶岗实习有利于校企对接。通过实际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生产设备的基本维护技能、生产一线的基本管理技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改革。企业可根据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和自己的需要进行考核,按需择优录用,使企业有自由选拔人才的先决条件。

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的指导,而且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这就使他们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勇于吃苦的精神。在实习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从学生的实习岗位出发,实现了结合实际进行选题,保证了课题的真实性。

此外,顶岗实习还能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二、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思想认识模糊,岗位适应能力差。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扮演实习者和员工两种角色,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从实习企业的角度来说,对实习学生以员工的标准进行教育和管理,要求其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完成企业员工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对顶岗实习学生是以学生的标准进行教育和管理,要求其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工程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定的任务。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于自己的学生身份,愿意接受学校的领导,总以为企业对他们的要求太高、太严,难以适应。再加上绝大多数企业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报酬时并不是按正式员工的标准进行,可能会造成学生巨大的心理失衡。部分学生过高估价自己,“眼高”现象较突出,之所以“眼高”,一是由于一些学生的自我感觉盲目良好,认为自己已受高等教育,让其从事具体的操作,有“大材小用”之感,工作中缺乏主动性、责任心和上进心;二是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清,认为自己在其中输入了一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要求以相应的工资,与自己的付出相配套,在思想上有片面追求实习报酬的倾向,而现实与其要求不符,则在思想上表现有情绪、行动上表现迟缓,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与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也随之产生负面影响。

2.师资力量不足,管理难度大。目前,各专业没有专职的实习教师,实习指导教师除指导实习外,还担任其它班级的授课任务,对实习指导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为解决这一突出的问题,学校只能派出非专业人员协助,这些非专业人员对具体的技术环节不能做具体的专业指导,不能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能起一般的组织作用。同时,由于学生实习岗位种类多、人员分散,要让每个学生得到专业教师的有效指导,困难较大。受人员数量和资金制约,指导教师往往只能起到巡视、监督、信息反馈的作用,学校对学生的整体管理和指导功能弱化,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与企业的关系上,面临的种种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3.企业配合力度不够。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实施顶岗实习的平台在企业,学生在企业主要以企业中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热心人才培养工作的专家和技术能手指导为主,学生在岗位上,其技术的掌握、提高、熟练、创新主要依赖于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一个高水平、并愿意传授技术的企业师傅,对学生技术的掌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企业考虑到生产秩序、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问题,对学生不够放心,尤其是化工生产最大的特点是高温、高压和易燃、易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出于安全生产、管理以及新设备与工艺技术保密等自身利益的需要,一般是不欢迎学生实习的,即使是允许某些特殊关系的院校学生实习,企业的设备不敢让学生动手操作。

4.顶岗实习重开始,轻结尾。顶岗实习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在开始的进行阶段安排的井然有条,而在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内部交流、总结等环节,由于受时间制约,往往比较草率,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教训不能进行系统的收集、归纳、总结,对取得的成绩不能上升到理性。

三、解决的对策

1.加大顶岗实习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适应性。首先要做好实施顶岗实习的宣传、动员工作。因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会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脱离学校环境,处在完全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环境中,繁重的生产劳动、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企业管理,以及种种无法事先预测的人和事,都会使学生产生许多想法,甚至产生很多不适。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他们明白要做什么,应当怎样做,准确给自己定位,为有序地落实实施方案和各项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进行金钱观、吃苦观、敬业观教育,使他们不应以获取金钱为目的,并能扑下身、静下心、吃得苦、耐得住寂寞,并能敬业爱岗、安心本职工作,对企业忠诚。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长久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需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能满足顶岗实习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要选择一些与化工类专业对口的具有现代规模的企业,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结合点,本着“双赢”原则,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在目前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条件,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可优先为合作单位提供优秀毕业生;学校还可利用自己的师资、设备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校企合作。

3.强化实习指导队伍,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学校要选派得力的实习指导教师教育学生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学会用员工的意识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一方面,从校内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具体负责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以及与企业的沟通协调,管理部门要在实训人员组成和资金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进入实习一线,为实习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热心人才培养工作的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介绍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工艺控制、设备的维护及操作安全等内容,以利于学生的实习,对于企业的兼职指导教师学校要付给一定的报酬。

4.做好实习时机选择、成绩的考评和经验总结。学生必须按教学计划学完全部主干课程,考试合格,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过岗位技能的培训,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能基本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才能安排顶岗实习。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考核不同于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学校与企业作为共同的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实施。

要引导学生做好日常工作中的记录,及时进行经验总结,让他们通过顶岗实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还要组织初期、中期两次抽查,对抽查不合格者给予通报批评,阶段检查不合格者,系可以取消其毕业答辩资格。在实习过程中,要组织好人员,从考勤、思想表现、操作技能、完成程度、实结、内部交流等方面,及时地、客观地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评分标准要具体。实习结束后,系实习考核小组根据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具体表现、上交材料等情况会同企业指导教师在企业组织汇报或答辩,并进行综合考核,给出实习成绩。组织校外指导教师座谈,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并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以便在下次训练时发挥优点、克服不足,使实习效果不断提高。

第8篇:毕业设计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1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都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一专题进行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学生不断克服面对大家讲课时的紧张情绪。1.1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在原有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技术等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开展专题讨论和互动教学。1.2实验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增加水、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验内容,新开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实验课程。生产实习企业增加啤酒厂、堆肥厂。毕业论文选题紧跟社会发展需要,研究论文的比例增加到约50%。增加创新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改革方案和实践过程

2.1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增加生态学、生物科学技术等可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方法与内容,突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可分割性。加强环境工程前沿性知识的教学,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环境工程技术、安全生产与清洁生产中的环境工程技术、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中的环境工程技术以及流域水污染中的环境工程技术等。专业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部分强调公式推导与过程证明,采用节奏适中的板书教学,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提高。环境污染事故案例、环境工程设备的原理、安装、操作以及污水、固废、垃圾焚烧等具体工艺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突出设计原理,增强课件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强化视觉效果,使学生抓住重点,提高学习主动性。实现板书与课件的合理结合,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专题讨论,学生自制PPT,走上讲台讲解,加强互动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热情。2.2实验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新开设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实验课程,增加实验的创新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紧跟学科前沿,提高学生独立实验操作的技能。生产实习时深入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让学生了解各种污染控制工艺、流程、污染物监测及污染治理和控制现状,掌握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方法和施工程序等,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于科研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一人一题。选题、开题、试验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3改革的价值与意义

3.1理论方面适合我校目前的教学模式,能达成教师的共识,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采用本课程改革模式教学,不可否认它具有一定的教学指导和实用价值。1)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2)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在教与学中的有效应用,丰富了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本专业的骨干教师,提升其教学水平。4)通过研究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有利于高质量地实施新开课程,全面提高新开课程的教学效率。3.2实践方面随着此课题的深入开展,本专业教师技能得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得以全面上升,教师团结协作得以全面增强。1)教师教学技能得以全面提高。利用本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研究水平。2014年以来,有多位教师获得了教学研究项目,包括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创新实验项目、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与实践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项目等。2)教学质量得以全面上升。本课题开展使教师更加注重专业发展,形成团队精神,使本专业走向创新发展之路。有两位教师撰写了教改论文并发表。本教学改革是在不断摸索与发展的实践中证明,它既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又能达到良好的长期教育教学效果。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本课题研究中,教师们自制了许多课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力地促进了本专业的教学进程。3)教师团结协作得以全面增强。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讨论,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们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课题的开展既融洽了同事间的关系,又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魅力与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4改革方法的特色和成果

(1)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教学实践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文献研究法贯穿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吸收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环境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完善该项目各阶段的研究方法,并对研究课题的目标、内容、策略等进行分析。对实施的目标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规划,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教学实践法是教师自制各种教学资源,并应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确定改进计划并落实。行动研究法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试验、反思、再试验、再反思中,及时反馈信息并进行分析,完善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积极探索环境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经验总结法是对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进行及时总结,并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结论。(2)本次教学改革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充当课堂控制者的角色,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通过本次改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他们的学习热情、潜能、活动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此外,本次教学改革还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加强了学生记忆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思维力和表现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了学习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贾建丽.特色专业课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J].高校教育研究,2008(16).

[2]田采霞.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0(18).

[3]刘启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特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

第9篇:毕业设计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003年期.

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