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英语远程培训研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小学转岗英语教师的语音问题
从调查问卷、随机听课和访谈发现,我省小学英语教师师资来源不合理,31%的英语教师为“非英语专业学历”,转岗教师比例偏高。而小学英语转岗教师语音素质意识较为淡薄,英语语音基本功不容乐观。
1.语音意识淡薄
调查表明,大多数小学转岗英语教师没有把语音教学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意识及语音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虽有个别教师在访谈中谈到语音教学的重要性,但因能力局限,实际授课中教师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单词和句型,较少关注学生的语音错误。
同时访谈中,小学转岗英语教师大都认识到自身口语水平存在不足,但由于英语语言环境匮乏,接触地道英语的机会少,又感到自己的发音很难达到标准英语语音水平,积极提高自身语音素质的意识也并不高。
2.英语语音基础薄弱
小学转岗英语教师虽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法知识,但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语音技能训练,未能掌握英语语音知识和发音技能,英语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调查表明,我省中等城市中,90%的小学英语转岗教师习惯于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单词、每一个音都读得同样清晰、响亮,听起来就像一连串长度均等的音节排列,不能准确把握连读、失爆、语意句群、句子重音等技能,丝毫体现不出英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85%的小学英语转岗教师语音语调受母语和方言影响严重,极不自然;83.3%的小学英语转岗教师属中式发音,时常犯单元音和辅音发音不到位、双元音发音不饱满、在闭音节词尾增读元音等错误;75%的小学英语转岗教师以汉语为主组织教学,在英语课堂上大肆开展半土不洋的双语教学。我省中等城市小学英语教师英语语音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少儿接受英语语言启蒙教育的效果令人担忧。
二、小学转岗英语教师语音培训的依据
1.语音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是语音学习的最佳时期,小学开设英语对激发儿童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特别是语音习惯有重要作用。儿童一旦养成不良语音习惯,以后的纠正将困难重重,比从头学习语音更困难。[2]英语语言学家麦卡西强调,必须先学好发音再学习语言,教师花些时间教发音是值得的。再者,语音的训练与运用能促进儿童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忽视发音教学,会造成语言教学的片面发展。中央教科所张志远指出:儿童要发挥在语音学习上的优势,其前提是启蒙老师的语音要纯正。那些非英语专业或未经过培训的转岗英语教师中,很多人语音语调不合格,导致小学生上初中后需要纠正但又难于纠正,还不如小学未学过英语的孩子好教[3]。
小学英语教学成功与否决定着每个学生终身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语音不仅在基础英语教育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整个英语教学以及学生英语水平发展的起点和基石。
2.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的评判给出了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由此可见,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教师素质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所以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
Krashen(1981)在《二语习得与二语学习》一书中曾指出:教授第二语言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部分或全部的目标语学习环境。[4]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儿童心理发展,其中教育条件起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教师既要激发学生与学习活动本身相关的直接的学习动机,更要激发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5]Edelenbos对教师的语言能力与学生的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口语能力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成正比,[6]由此可见,教师的口语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口语水平。所以,教师良好的英语素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小学转岗英语教师接受培训的现状
各地安排转岗教师担任英语课程教学,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是英语师资匮乏情况下的无奈选择。张志远指出:“实践证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下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广大不达标或达标而实际能力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培训是当务之急。”[3]
调查结果显示,81%的教师对在职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有强烈的意愿;50.38%的教师感到培训名额有限,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48.47%认为工作压力大,缺乏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42.11%认为以往的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对教学帮助不大;41.35%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40.60%认为在职培训周期过长,35.34%认为培训经费过高而收获不大等。
调查还发现,教师最欢迎的培训方式是专家辅导型培训(占62.41%),其次是集中讲座型培训(占33.08%)、同伴互助型培训(占33.08%)、个人反思型培训(占30.83%)和校本研修型培训(占23.31%);从培训内容看,受欢迎的依次是语言技能培训(80.45%)、观课培训(70.68%)和考察培训(39.10%)。
上述表明,转岗英语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比较强烈,而进行英语语言基本功培训,特别是语音培训,是提高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以往教师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和收效并不理想。
三、小学转岗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培训的策略
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语音素养有如下基本要求:1.教师应该能够听辨出每一个微小音素的变化与不同;2、教师的语音语调要纯正,流利;3、要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用简练标准的言语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语言运用要规范得体。那么如何能够帮助转岗教师达到以上要求的基本标准呢?
1.重视小学转岗英语教师英语语音素养培训
基础教育的推进和振兴是一个复杂而繁重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小学转岗英语教师英语语音素养的现状要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基础英语教育以足够的、持久的重视和关注,要求有关部门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唯一途径。政府要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拨发资金,鼓励和支持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开辟畅通有效的继续教育通道。
2.采用多元化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增强培训效果
(1)为受训教师建立语音档案
培训前,培训机构可对每位受训教师进行语音测试,以了解教师语音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学重点,切实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根据教师语音测试的成绩进行分班,开展分层次教学,有针对地帮助受训教师进行语音训练。培训结束后,可再次对受训教师进行语音测试。通过此次测试,教师们可明显看到自己通过学习取得的进步,增强语音训练的信心。而培训后的测试成绩可按优、良、中、差分划分等级,作为评估是否合格的依据和参加后续培训的参考。
(2)短期集训与长期监控相结合
集训是语音培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在短时间内使每个受训教师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利用寒暑假开展的短期集训主要应解决以下语音问题:44个音素的正确发音、失爆、连读、辅音连缀、单词拼读、音节的重读与弱读、意群停顿、句子重音与节奏、不同句式语调的运用等。为在有限集训时间里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培训内容和练习材料应紧扣受训教师所使用的小学教材,使教师能够学以致用,缩短上岗教学的适应期。
培训可分多班多期进行,但每班人数应控制在20人以内,以便于及时发现每个受训教师的问题并开展一对一的辅导。培训中,除了采用单纯的直接模仿方式,还必须使学员掌握语音基本知识,使其能够在语音理论的指导下,理性和感性相结合,进行有的放矢的模仿,以利于掌握靠单纯模仿难以掌握的发音。[7]语音培训中,纠音环节不可或缺。为照顾受训教师的面子和营造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语音练习氛围,纠错中应多一些正面的鼓励。也可以鼓励受训教师们形成学习互助对子或小组,合作学习、相互纠错、共同进步,使教师们能真真正正地拉下面子,放下架子,大胆开口练习,改掉原有的不正之音,养成良好语音习惯。培训结束时要对受训教师逐一进行语音测试,测试成绩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中等”以上为合格,测试不合格者将有一次自费接受培训的机会,二次不合格者将停岗直至测试合格。测试成绩记入被受训教师的档案并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
语音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时之功,如果没有长期的后续练习,短期集训的成果就会逐渐消失,以至于前功尽弃,所以受训教师应进行长期的巩固练习,才能使培训效果得以保证和加强,而巩固练习的效果可以由教师所在学校进行监督并组织测试。具体方法为学校统一组织受训教师进行录音,送交培训单位评判,不合格者要再次接受培训,直至合格方能上岗。此次测试的结果要作为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此外,还可参照考评结果,对语音基本功扎实和进步大的小学英语转岗教师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语音训练与模拟教学实践相结合
语音培训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受训教师的英语语音素养,还要帮助受训教师提高语音教学的能力,具体包括:英语教学过程中语音纯正、语调自然;敏锐发现学生的发音错误,并能有效帮助学生改正。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将语音训练与模拟教学实践相结合。
第一步,培训过程中,受训教师互结对子,就某一话题展开对话,时间为10分钟左右,培训机构对教师的对话进行录音;然后引导受训教师对录音材料逐一进行语音错误分析,以培养受训教师发现语音错误的能力和敏锐感。第二步,选择具有一定语音特性的教学材料,受训教师精心备课后登上讲台进行教学实践演练,教师不仅要详细讲解教学材料中与语音相关的知识和技巧,还要采取有效方法和手段帮助台下的“学生”(实为受训教师)纠正发音错误。英语语音教学实践模拟可以有效帮助受训教师将所学的语音知识与发音技巧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切实提高语音教学能力。
4.小学与高校长期合作
高校具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最具优势和实力的培训机构,由当地高校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和长期指导是最为理想的培训模式,此方法也在国内国外倍受青睐。首先由当地高校利用假期对小学英语教师分期进行集中语音培训;其次,由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对受训小学转岗英语教师进行语音后续指导和检测。此举不仅能使小学转岗英语教师得到长期的语音指导,使短期集训的效果得到巩固,还能使高校学生实践所学,学以致用,锻炼实践教学能力。
5.远程辅导模式
坚持不懈的远程辅导可以在不耽误教学情况下,随时随地解决小学转岗英语教师在语音教学和运用中的诸多问题。可以由高校教师或有经验的小学专业英语教师以师带徒模式对小学转岗英语教师实施远程辅导,短期集训后,由每位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分别带几个转岗英语教师,保持通讯联系,形成长期远程指导合作关系,以加强和巩固小学转岗英语教师短期集训的效果。
总之,英语语音教学的优劣关乎小学生一生英语学习的成败。重视入门阶段的语音教学,在小学起始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音习惯,可以为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小学转岗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基本功较差,英语语音培训刻不容缓,而要搞好培训,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是关键,并且要使培训富有成效,积极开展培训方式的研讨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教基[2001]2号文件,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EB/OL]./20010907/3000637.shtml.
[2]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张志远.小学开英语师资培训要先行.光明日报,2001.
[4] Krashen 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1981.
[5] 林崇德,叶忠根.小学生心理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XX年4月23日,我有幸作为小学英语高级研修班的一员全程参加了XX年网络远程研修资源的开发工作。
本次研修的主题是 “语言知识教学的语境设计问题”。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此前我在创设语境时,存在着抛开文本的情境而去创设一个新的情境进行、过多地站在老师“如何教”的立场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等问题,创设的语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真实性和实效性。在为期近半个月的研修过程中,担任讲课教师的我对于小学英语教学中语境创设是否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选择的教材是鲁科版三年级起点第二册unit 5 lesson 2 it’s on the first floor.教材中涉及到三个人物,其中jenny和lucy都是加拿大人,jenny一直在中国上学,lucy从加拿大来中国拜访jenny。课文所呈现的正是lucy来参观jenny学校、 jenny向其介绍学校功能室位置的一幕 。
在解决语境创设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一问题上,我设计了学生展示学校作为主情境贯穿整堂课教学。在新知呈现环节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热身环节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通过幻灯片出示了自己学校的图片,复习了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为新课的导入作了充分的铺垫;在呈现新知环节,又呈现了自制的jenny学校的模型来创设语境,模型的使用联系了学生对楼层的认知,学生很快就明白了first、second、third这三个单词的含义。在新知训练环节,我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语境,包括声音、文字、图像等,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在听音回答问题上,设计了三个不同的问题进行操练,首先是教师带大家来做,然后学生在小组内操练,第三次放手让学生自己问答,通过声音、文字、卡片和模型,由整体到部分到个体,让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些语境的创设都非常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新知运用环节,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学生全部参与到设计活动中,在此环节中我很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有动手的,有动口的,有在旁边倾听的,学生无一例外地参与到理想学校的设计中来,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在语境创设是否基于学生生活实际这一问题上,在新知呈现环节,我注重了联系自己学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语境,比如在热身环节通过课件出示自己学校功能室的图片,在新知呈现环节利用学校模型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任务主线等,因为模型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教具,它能够直观地让学生明白语境的意义,模型上呈现学校功能室的图片也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因此,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并学会music room、art room这些新单词了。
在新知操练环节,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向听课老师介绍自己的学校即利用幻灯片出示学校平面图,并为学生搭建了语言支架,引导学生运用核心句型进行表达,为语言的真实运用做好铺垫。
在新知运用环节,我通过语言、文字、教具模型、图画等多种语境因素,引导学生自主创设语境,动手设计自己理想的学校,通过师生问答,小组活动,小组展示,让学生在语境中进行语言的操练,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完成了开课时教师提出的介绍自己学校给新教师的任务,实现了语境从文本中来,到实际中去。
1、2010年2月、8月:完成教师履职晋级培训1863人。
2、2010年3月:完成省级骨干教师20人、学科带头人5人、名校(园)长2人的培训推荐任务。
3、2010年3月:高中教师新课改远程培训94人。
4、2010年3月:普通话培训测试51人。
5、2010年4月:第三期农村中小学校教学骨干培训9人。
6、2010年4月:云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省级)2人。
7、2010年6月:第一期昭通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5人。
8、2010年6月:高中新课程高二骨干教师培训3人。
9、2010年6月:初级中学校长培训(三期)20人。
10、2010年7月: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8人。
11、2010年7月:现代教育项目学校2010年度暑期培训44人。
12、2010年7月: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101人。
13、2010年7月:组织全县中小学141人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14、2010年7月:普通话水平测试专题研修班5人。
15、2010年8月:县村完小校长培训191人。
16、2010年10月至12月,全面实施“国培计划”,共培训教师264人。
17、2010年6月至12月,完成高完中校长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香港曾道书院农村校长培训共10人。
教师培训中心在圆满完成2010年工作的基础上,2011年仍需立足实际,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把工作重心放到基层,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教师上,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上,继续充分发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指导、服务的职能,积极开拓教师培训的新路子,整合县内外优秀培训资源,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紧紧围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常规教师履职晋级培训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切实做好高中新课改教师培训。
2、进一步加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力度。
3、强化校长队伍建设,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
4、继续深化校本培训。
■ 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兼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
1.科学务实的管理机制
构建了层级式管理机制: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区长任组长,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由区教委主任任组长,教师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各校校长任组长。
先后出台了《顺义区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顺义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科学分析教育发展形势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宏观部署了促进教育发展的十二项举措;区教委依据市、区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区域实际,出台了《顺义区中小学教师“十二五”继续教育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并细化干训、师训工作实施方案,实现了宏观规划清晰,微观工作具体。
2.以人为本的服务保障机制
整合行政、教研、科研、信息、师训和干训等多部门力量,逐步建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培训师资队伍。
建立了区内学校—区外市外名校—国内高校—境外高校四级培训基地。
开办“月末大讲堂”、“名师大课堂”,或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或邀请区内外知名教师做课、研课,让广大教师在参与研讨中提升专业技能。开通远程培训网络,建设顺义学习网,破解教师工学矛盾的难题。
坚持财政预算的教育优先原则,保障教育投入。“十一五”期间,顺义教育总支出较“十五”增长30.83亿元,增长率111.46%。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
■ “理论熏陶”与“实践磨砺”结合,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机制
1.“区县主导,立足双赢”的高校联合培训机制
自2005年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签署联合培训协议以来,顺义区逐步形成了“区县主导,立足双赢”的高校联合培训机制。强化培训需求调研,保证培训针对性;完善培训方案论证,保证培训的科学性;实施培训效果动态全程质量监控,保证培训的实效性。中小学专任教师培训率、新教师培训率及班主任培训率均达到100%。
2.“关注梯次,覆盖全员”的骨干教师培训机制
按照北京市特级教师、区级首席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5个层级,对骨干教师开展全员培训。组建了2期共34个名师工作室,实施“十、百、千”名师带动工程;举办“双导师制”骨干教师高研班,为成绩突出的市级骨干教师选聘1名高校专家作理论导师、1名特级教师作实践导师;以“一带三”方式开展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开办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研修班,开展骨干教师全员培训。实施农村骨干增量工程,实现校校都有骨干教师,而且保证了骨干教师梯次结构的合理性。
大规模组织教师深入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名校考察。选派中小学英语教师77人、中学理科教师23人分别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培训。与美国英语学会合作,聘请外教到顺义组建培训班10个。从2010年起,举办“牛栏山杯”全国课改名家论坛,举办“杨镇一中杯”全国新时期班主任高峰论坛,承办首届全国小学名师表彰会,为优秀教师搭建高端发展的平台。
3.“研训一体,赛训结合”的教师基本功培训机制
以“研训一体,赛训结合”为基本思路,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每学期设定一个培训主题,以保证培训常规化;培训、竞赛、展示相结合,以激活参训动力;展示阶段全体学科教师观摩,专家现场点评,以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 评选表彰与示范引领并重,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
借助评选表彰激发活力。每三年评选一次区级优秀校长、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园丁新星、骨干教师、“绿港杯”十佳班主任,实行任期制,任期为3年,期满后重新认定。对各级骨干教师实施奖励制度,在绩效工资中设骨干教师专项津贴。农村地区教师在区级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园丁新星评选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适当加大农村教师师德标兵、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比例。对长期在农村地区从教,且贡献突出的干部教师给予奖励。
借助任务驱动,促进名师成长。通过教师基本功竞赛、名师大课堂、同课异构、异地授课,骨干教师支教,承担网络培训课程制作,参与教学丛书编写,参加重大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在促进骨干教师自身发展的同时搭建展示平台,使一批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借助规范评价助推教师发展。要求国家级骨干教师、区学科首席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做到“八有”:一有3年自主发展计划;二有1~3名培养对象;三有至少1项自主承担的教科研课题;四有区级以上的研究课、示范课或专题学术讲座;五有研究室或工作室;六有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成果;七有论著成果;八有网页展示。优秀校长、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十佳班主任至少完成“五有”目标;区园丁新星、区级骨干等至少完成“四有”目标。各级各类骨干完成以上目标是下一届参评的必要条件之一。
■ 人事改革与课程改革共进,探索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机制
1.以联盟为基础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我区“城乡联动”教育改革主要方式是“以高中校带动义务教育学校、以城区学校带动农村地区学校、以规范达标学校带动相对薄弱校”,全区成立以牛栏山一中、顺义一中和杨镇一中3所高中示范校为龙头,以城区优质中小学为骨干的3个城乡教育联盟,在联盟内分别成立高中、初中、小学3个学校组团,全区形成基础教育9大学校组团,每个组团大致有8~12所学校。9大学校组团的建立,成为开展集中研修、联合教研、合作交流、分类指导的纽带,克服了以往各校单打独斗、教师单科单岗的个体化发展的弊端,可以通过考察学习、举办论坛等形式,开拓思路、提高水平、总结经验、分享成果,积极关注兄弟校、追求盟团协作下的整体化发展,实现课改成果的充分交流和共享共生。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而农村教师又是发展农村教育之根本,直接决定着我国亿万农村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高质量的教师培训。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模式。教师培训模式是根据教师需求而提出来的培训项目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总称,也是基于教师培训的需求而开展的具体培训方法、途径和方式[1]。鉴于我国农村教师数量庞大,来源多元,入职门槛低,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农村教育情境极其复杂等诸多现实因素,革新农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百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势在必行。在教师培训模式的革新过程中,如何把概念形态存在的抽象理论,变成以物理形态存在、可视和可操作的培训模式,是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针对当前农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并在实验过程中总结了这一模式的核心特点和实践路径。
一、当前我国农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共有中小学教师1 400万,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900多万。调查表明,仍有20%~4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2]。对这支起点低、数量庞大的农村教师队伍进行高质量、大面积的培训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积极开展“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等系列教师培训项目,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教师培训,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有的农村教师培训效益不高,还有众多农村教师被高质量的培训“遗忘”。以江西省为例,能够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农村教师仅为15%,绝大部分教师在县乡参加培训,其中还有26%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另据我国学者对西部10个省区的调研结果来看:“县级教师培训结构对于学校教师的发展以及教学的改进所起到的支持作用不明显,不能适应新时期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需要”[3]。
概括来说,当前我国农村教师培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培训内容不能贴近农村教师的需求,理论难以“落地”课堂
培训内容设置与农村教师教学实践脱节,预设特征明显,培训内容“量身定制”的对象是专家,不是农村教师,教师需求被排斥在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之外,没有获得期望中解决课堂教学真实问题的方法。
2.培训的思路封闭,方式过时
“两张皮,侃大山,作报告”。单一的授课式培训形式使得教师几乎不需要有任何准备,而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培训内容,培训缺乏互动,无法突显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3.培训流于形式,随意性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
农村教师仅仅参加一次培训或者不连续的多次培训,虽然拿到上岗证书或继续教育学分,却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困惑。不同的机构组织培训,内容之间关联不大,教师“所学所听”与自己的工作、课堂没有多少实在的相关,并且专家更换频繁,他们的教学理念差异较大,教师也很难把握并将所学理论落到实处。
4.教师培训缺乏跟进式指导,不能持续解决农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生成性问题
农村教育实践是复杂的,并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大多数专家的教育理论只是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尤其是缺乏培训后的持续指导,因此教师们“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的现象比较多见。
5.农村教师工学矛盾突出,参加培训的愿望不强烈
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少,教师往往“身兼数职”,一人承担多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他们只能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培训和学习,而在休假期间相当部分农村教师往往还要承担较为繁重的劳作,培训质量的低吸引力和农村教师的现实生存状态之间的矛盾,导致他们对参加培训的内动力不足。
二、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的主要特点
跟进式、可持续的教师培训模式以“成为更好的教师”为农村教师发展的核心目标,以“学为导向”“促进教师的深度学习”为核心理念,倡导培训内容的聚焦、关联和可持续,推动农村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改变,以学生发展为评估教师培训的重要依据,现分述如下:
1.引导农村教师从“新手”到“卓越”,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教师”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把握其发展规律,符合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考虑其成长的种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中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规范化的初级阶段、个性化的中级阶段和核心化的高级阶段。教师在三个发展阶段的职业态度、教学理念、研究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表现各有不同,尤其农村教师的背景和所处的境况更是复杂,他们从“新手”到“卓越”,从“技术熟练者”转向“反思性实践者”的过程更为艰难。因此,基于农村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角色和不同需求,遵循“小步子,低压力”的原则,分别在观念转变、学科教学能力提升、专业能力提升、校本教研能力提升和实践情境体验等方面给予有针对性引导,通过设定具体、可实现的目标,让农村教师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小步子、持续发展“成为更好的教师”。
2.倡导“学为导向”的农村教师培训新理念,促进教师“深度学习”
“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应在强化教师的持续发展能力,包括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并以此促进教师提高素质、革新观念、专业成长”[4]。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倡导“学为导向”的培训新理念,以教师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和核心任务,要求教师经过范围广大、形式多元和内容高度相关的培训活动,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知识灌输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尤其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引导教师在基于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更加强调教师的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切身体验和批判性学习,有助于教师理解、保持和应用所学的教育教学知识,促进教师的“深度学习”。
3.“学研”一体,引领教师“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
针对传统教师培训模式“学研”分离的状况,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坚持“学研”一体,强调教师亲历学习过程,帮助教师在亲身体验中通过改变日常教学行为而产生对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让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做研究,把学懂的东西做出来,把做出来的东西有意愿并有能力分享给更多教师,循序渐进地引领他们“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在体验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高效、愉悦地登上专业发展的阶梯。
4.聚焦培训内容,转换培训场域,构建生态型培训课程
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基于对农村教师的基线调研,聚焦大多数教师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设计能够满足大多数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通过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合作,把培训场地转移到最渴望接受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校。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相结合,连片教研与分层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不同的区域和学校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进而设计、生成、开发出百家讲堂、现场跟进和远程研修等几类立体整合的生态型培训课程,立足课堂教学,真正促进农村教师日常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实践中持续生成的问题,并有力缓解了农村教师突出存在的工学矛盾问题。
5.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与帮助,多途径持续跟进农村教师的成长
为了跟进和帮助教师的成长,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发展新模式整合多种培训方式,推动教师开展混合式学习,为农村教师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搭建“低压力、小步子”的成长阶梯。集中培训的问题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来,集中培训后,组织各级专家通过走进课堂、开展连片教研和主题研讨等多种方式,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手把手“诊脉”,持续跟进农村教师教学实践中突出问题的解决。此外,还通过电话、电子邮箱、QQ群、飞信群、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工作简报和指导快讯等多种途径,与教师保持密切的过程交流,使农村教师感觉不再孤单,实现了从固化式培训到动态化培训的转变。
6.注重过程评价,以学生发展为评估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
针对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以获取学分或获得岗位证明等方式考核教师培训效果的弊端,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以发展性评价为指导思想,坚持“容错”原则,使教师在宽松的氛围中逐步“成为更好的教师”;倡导评价与学习紧密结合,使每一项有效的评价活动都从学习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学习实践中去;通过设计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如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等方式,及时对教师在培训中生成的教学理念,教学基本技能,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等各个方面进行动态评价。教师培训效果终结性评价的最根本依据是,检验学生是否通过教师的培训获得了更高效的学习与发展,由此,引领农村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做最重要的事。
三、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路径
农村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既需要理论层面上的科学求真,更需要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务实追求。因此,我们构建了这一培训模式的实践路径。
1.调研需求,满足大多数教师最迫切的需要
为了确保培训内容与农村教师的当下教学实践紧密相关,使培训各环节更加符合复杂的农村教育情境,做满足大多数教师最需要的事,培训前,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访谈和问卷等多种方式,对参与培训的农村教师、校长和相关教育行政和教研人员等,进行充分的调研,深入分析参训教师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论证、制订能够满足大多数教师最迫切需要的培训方案。
2.聚焦现实问题,“自下而上”进行培训内容和活动设计
围绕调研中农村教师反映出来的实际需求,聚焦大多数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自下而上”地设计培训内容及与内容高度相关的系列活动。如聚焦北京市广大农村英语教师们集中提出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能力提升”这一突出难题,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有如下理论模块: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儿童阅读能力提升的解读、儿童“阅读脑”的研究、儿童英语阅读的关键技能、中国儿童英语阅读规律的解读等;教师体验模块包括:阅读课录像分析、现场模拟和展示;还有专家走进教师阅读课堂,开展基于阅读现场教学的互动点评和主题联片研讨等,让教师在多视角、多方式、多场域中聚焦同一个主题,开展系统深入的学习,帮助教师真正将英语阅读教学的理念“落地”在课堂。
3.组建多层面团队,建设可持续生长的培训专家力量
多元并且可持续生长的专家团队是高质量教师培训的重要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力量,遴选有热情并熟悉农村中小学教学的高水平研究者、新课程学科标准专家、教材研究与开发编写专家、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优秀教研员和中小学优秀校长与教师等,共同组成多元化培训团队,满足农村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因为他们最了解一线实际,也最能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与问题,因此最容易与参与培训的教师形成对话交流的氛围,把这些一线“金色种子”纳入专家团队,在促进其自身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其他需要帮助的农村教师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产生从关照群体到关注全体的良好效果。
4.关注过程,建立“无缝隙”的培训管理体制
教师培训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除了先进的培训理念、科学完善的培训方案、高水平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和充足的培训经费外,“自上而下”的培训管理体制和“无缝隙”的过程管理也是保障培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环节。如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联合高校,实行项目领导负责制,整体统筹、安排各项培训工作,对培训过程做好质量控制,并做好对每一阶段培训的评估。如在培训过程管理中,可采取班级制管理模式,分别设立班主任、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纪律委员和文艺委员等各个岗位,明确任务,分工到人,定期召开管理小组会议,听取大家从学员中收集到的各类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工作。在规模较大的培训中,通过统一穿着带有活动标识的服装,开展班歌、班徽设计比赛,以及召开多种方式的联谊活动等,使培训氛围严谨而不失活泼,增进学员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情感交流。
5.质量监控,确保培训高效益
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培训的生命线。秉持“科学性、全程性和生成性”的质量监控原则,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更加注重对教师培训的过程性评价,并分别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组织管理和培训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持续追踪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培训中的动态发展数据,及时了解学员心声,召开工作总结与反思会议,不断完善和调整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在每一个环节的高效、高质量。
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是近年来我们联动各级教育行政、教研和一线农村中小学乃至社会公益等各方力量,共同探索和总结出的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效教师培训模式。它根植于农村学校背景,聚焦农村教师的现实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教师在其中”的活动设计,引导农村教师的亲身体验,激发其实践智慧,在“低压力、小步子”的持续学习中,帮助农村教师轻松“成为更好的教师”,让农村儿童真正从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中获益,有效推进了基础教育的公平和内涵发展。当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不断积累经验,让更多的农村教师在高效益的培训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系统的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11(6).
[2]陈启文.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与继续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1).
[3]翟帆.专家呼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职能不能丢[N].中国教育报,2006-11-20.
一、大力实施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着力提升办学条件。全面落实《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和《区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计划投入7000多万元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到年底,全区所有中小学基本完成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任务,使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场地、校舍满足基本办学需求,实验仪器、体卫艺设施、信息技术、图书资料等的配备达到省办学条件标准。年,我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计划投资4900万元,完成加固校舍29900平方米、新建校舍16100平方米;计划投资1800万元,完成2010年度开工的在建工程33760平方米。稳步推进“211”工程(两热、一暖、一改),计划投资800万元,完成旱厕改造项目8个、新能源取暖项目6个,解决取暖面积3万平方米。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工程。
2、做好“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复评工作。年,省政府将依据新的《省教育工作示范区评估标准》对我区进行复评验收。教育局将根据新的标准对全区各学校进行全面督评整改,争取顺利通过复评,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
3、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区初中生均900元、小学生均700元、特殊教育学校生均10000元;增加高中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普通高中生均500元、职业学校生均600元。实施部门预算到校,细化收支项目,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为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做好准备。积极化解学校债务,严格控制生均培养成本。进一步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依据省市要求,做好普惠性幼儿园政府助学金管理资助工作;对普通高中困难学生,资助学杂费、住宿费与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差额,对中等职业学校困难学生,在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免交学费;对低保家庭新考入大学的学生,全额补助第一年学费;对低保边缘家庭中的大学新生按照相应标准进行补助;提高对农村初中困难住宿学生的补助标准,由每年800元提高到每年1050元,补助比例由学生总数的1.5%提高到10%。
二、大力实施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4、积极推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为中心,落实“学为先导、因学定教、学贵主动、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要求,积极开展达标课活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积极尝试实验操作、情景测验等考查方式,推进无分数评价研究。加快学生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积极打造各学科、各单位的经典传统活动。组织各学科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作业设计展评、优秀教师社团展示、优秀教研活动展示等活动。注重特教学生的生存教育、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同时,做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
5、全面提高初中教学质量。坚定不移地把改造教学过程作为初中教学的中心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大幅提升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继续认真贯彻《区初中教学工作基本规程》、《区初中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和《区初中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进一步完善以“两会制”为主的教学管理机制。深化“区域改造初中教学过程研究”项目实施,推广稼轩中学个性化思维建构教学特色,提炼鲍山中学的课堂教学特色,挖掘提升三中、六中、双语实验学校、西营中学、郭店中学等初中学校发展的新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整体水平。加强对初中薄弱学校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力度,促进教学薄弱学校的教学规范化。进一步加强学科规范化建设,逐步形成基于教学过程的学科教学管理指导机制。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全员培训。
6、进一步提升高中学校竞争力。全面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继续推行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和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支持鼓励普通高中建设特色课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年,继续推进和提炼一中的励志教育、二中的创新教育等学校的育人特色。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突出研究性学习、实验实践、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使更多学生在科技创新、各种奥赛、飞行员选拔、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得到长足发展,更多学生进入高校自主招生选拔的范围。推进普通高中与高校合作,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认真做好高中毕业班工作,争取使更多的学生升入优质高校学习。
7、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总结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先进经验,提升学校校本研修意识,强化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管理力度。不断创新课程管理模式,着重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不规范、课时无保证、实施随意粗放、缺少有效指导评估等问题。鼓励临近学校和具有共同特色取向的学校共同开发、研究、使用同一种或几种校本课程。下半年,举办全区校本课程展示评比活动。组织参加全市学校课程校本管理研讨会及学校课程审查审批会。
8、实施主题化教研。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根本,以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课题,深入实践“教研主题化、主题系列化”的跟进教研活动方式,围绕“教学目标科学建构的研究、高效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教学检测与命题的研究、课程实施水平评价的研究、教研成果总结与推广的研究”五大主题。年,分别组织开展《课程标准》再解读、单元集体备课和常态课展示、学科试题库建设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课题研究,召开阶段性课题研究会议,注重对教研成果进行总结提升,形成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科研成果并进行推广。积极引导各学校争创年度市基础教育课改示范校。
三、大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深化素质教育实施
9、加强德育教育。落实《区立德树人行动计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为学生发展奠定思想之基、心理之基、品格之基。以“习惯养成”为抓手,着力开展“十佳少年”、“十佳少先队员”、“十佳少先队辅导员”评选等德育实践活动,构建“有效德育”体系,2月份,召开学生行为习惯示范校表彰会议;3月份,承办全市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场会。改进德育课程教学方式,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加强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4月份,组织学校争创市依法治教示范校。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素质,实施班主任培训计划,成立“区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不断提高德育实施水平。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计划”,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下半年,召开家长委员会建设与管理工作现场会。
10、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将科技创新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中,促进科学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及科技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校园科技节”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年,组织区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积极参加市、省及全国第二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十三届全市中小学电脑制作、第十届全市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比赛、全国环保科技大赛等赛事。发挥区素质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做好科技创新教育项目的开发、展示和推广活动。继续抓好科技辅导员培训,组织科技辅导员素质大赛,提升其专业素养。做好区级科普示范学校的评审和省市级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实行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简报制度。积极对上争取科技部门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场馆建设的扶持,提升科技创新教育的硬件水平。
11、加强艺术教育。继续深化学校艺术教学改革,提高艺术课堂教学质量,9月份组织开展艺术教师素质大赛,着力提升艺术教师专业素养。进一步完善“1+1”工程,大面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力求使每一名学生拥有一项音乐特长和美术特长。继续开展区“星级艺术学校”评选活动。3月份,举行区少儿艺术技能大赛;4月份,开展区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5月份,结合艺术展演及京剧课题阶段性总结,举行京剧进校园汇报展演活动;9-10月份,举办区第十届中小学合唱节和市第十届合唱节专场比赛。组织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
四、大力实施学生健康成长工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2、加强体育教育。落实《区青少年健康成长行动计划》,建设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监测体系,做好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确保年全区学校上报率达到100%。建立学生体育联赛机制,组织参加全市中小学生体育八项联赛,举办年全区中小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秋季田径对抗赛。建立体育特色项目学校评比机制,做好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对体育特色项目学校进行表彰。完善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等工作的管理。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障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做好年初中学业水平及毕业体育考试。
13、加强卫生管理。以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预防近视、传染病防治等为重点,推动学校卫生常规管理的规范化。完善卫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依据《区中小学生近视防控方案》,提高近视率在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和学校工作评价中比重,切实降低近视率。举办教育系统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班。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9月份,联合区人社局召开学生医保工作总结和动员会,对在参保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1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学习既定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相关心理辅导内容,拓宽心理教育的涉及面。积极开展励志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家庭教育等各类心理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认识,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心态。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推进“青春助力,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高校与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结对共建等活动,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疏导和帮扶。积极聘请高校教师、社会专业志愿者等到中小学担任兼职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提升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效控制因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类安全事故。
15、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师生安全教育,重点做好开学初、放假前、中高考期间的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学生接送车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学生接送车辆安全管理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学生接送车辆的管理。完善校园“三防”建设工作,力争实现学校监控设施与公安系统联网。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消防及避险逃生演练活动。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市学校安全工作检查考核标准》,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督查力度。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人员和安保人员的专项培训。配合公安、工商、交通、卫生、文化等部门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和周边环境治理。
五、大力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提升师资水平
16、加强师德建设。落实《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依据《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考评指导意见》,将师德教风建设作为教师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提高师德教风考评在教师评价中的分量。年,教育工会组织开展“建功立业”、“职工先锋号”、“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团工委组织开展“走青春路,做育花人”、争当“青年岗位能手”、争创“青年文明号”等活动。
17、提升干部管理水平。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并向副职延伸,培训成绩记入校长档案和学校发展性评价。借助研究会、名校长人选工作室等载体,加强我区校长同省内外校长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的交流合作。继续推广“小学校长大讲堂”、“初中校长公开课”制度,并向普通高中延伸。适时组织学校干部和机关干部外出培训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提升干部的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召开全区性教育论坛活动,将外出学习经验进行透视分析和总结传播。
18、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做好年师资需求分析,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不断优化农村教师资源的配置。继续实施“三名”建设工程,完成对首批19位名教师人选、8位名班主任人选、6位名校长人选的考核认定工作;启动第二批“三名人选”建设工程。全面落实“百名名家名师进”活动,采用教育局推荐和学校聘请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全国教育名家名师来我区各学校送培、送教、送研,引领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探索区域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带动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广泛调研一线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提出的择教申请,组织区域名师实施“名师送教送研”活动,加大区域内名校教师对相对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与英国剑桥新高度培训中心合作,继续实施小学英语教师语音素质提升工程;下半年启动全区初中英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好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省级远程研修和有关国培计划等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医疗保险工作,大力实施“教师健康工程”,举办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发展。
19、加强干部廉政教育。全面落实《关于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切实加强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实施首问负责制等五项制度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原则,全面加强教育干部的廉洁从政教育,积极开展警示教育,廉政文化进课堂、进校园,校园开放日,行风评议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政务、校务公开,自觉接受教师和群众监督。完善教育行风问题督办通报机制,继续实行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召开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六、大力实施规范化管理工程,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20、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收费,着重对学校预算执行情况、收支两条线管理情况、收入支出情况、净资产增减变动情况等进行检查;做好部分学校(单位)领导变动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义务教育招生,着力规范招生范围,首先满足区域内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重点抓好招生计划、班额控制、招生年龄控制和学籍规范管理等相关工作。按照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杜绝随意增减课时现象,重点规范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规范教学设备的管理和使用,通过开放功能室、组织各类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各类设备的充分利用。认真执行《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规范中小学考试行为,杜绝任何形式的联考、统考、排名等违规行为;组织好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做好高考、中考、成人高考、研究生考试、自学考试及英语等级考试的报名、考试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管理,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教育教学创设安全稳定的环境。年,各类办结率保持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
21、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做好年省学前教育工作专项督导的迎评工作。根据国家省市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优质均衡发展指导方案》,制订《区学校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标准》,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校自主发展性督导评估新模式,为申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区”奠定基础。结合区教育实际,完善督学责任区建设,制订《区教育督导责任区工作制度》、《定期督导制度》、《随机督导制度》、《通报制度》等规章制度,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启动“市教育工作示范乡镇”的复评及争创工作。进一步完善区教育局年度全方位目标考核方案,将教育发展水平、教学工作、年度重点工作作为考核的主要领域。
22、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深化“宣传是无形生产力”的理念,加强与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校宣传层次和水平。建立学校宣传申报批示制度,提高宣传策划能力和科学处理能力。年,重点围绕“优质均衡”中心,借助媒体走基层活动,挖掘学校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和典型经验,通过深入、持续地报道,形成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各学校要及时更新网站,发挥好互联网的宣传作用。下半年,召开宣传工作培训会,提升学校干部和机关人员的新闻宣传意识以及与媒体沟通的能力。
23、进一步提高文宣水平。每个学校遴选一定数量具有写作潜质的干部教师组建教育系统文宣队伍,通过定期培训、定期调度、参与重大会议、撰写文字材料等举措,提升其文字写作能力,提高其对学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把握水平,在学校外宣、经验总结和愿景规划中发挥总结、提炼、策划、提升的作用。
七、大力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提升教育文化内涵
24、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特色学校建设的行动计划》,把特色学校建设作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走学校多元发展道路。年,继续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推进路径,进一步完善特色学校评价指标标准,发挥社团组织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础作用,以行政手段梯次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初步在每一学段打造2—3所省市知名、社会认可的特色学校。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特色建设,重点打造小辛小学“阳光小院”情景模拟园、宋刘小学普法教育等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特色活动项目。下半年,召开特色学校创建经验交流会,对创建工作富有成效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
25、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学校夯实文化底蕴、传承文化传统,增强学校文化力。年,重点打造部分学校的显性文化,提炼部分学校的精神文化,初步打造一批具有一定教育性、艺术性、知识性、环境优美的高品位学校。
26、深化名校建设工程。对每一学段重点打造的2-3所区域名校进行阶段性发展评估。以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学校为目标,鼓励区域名校走出去,与国内外名校接轨,探索与名校联合办学途径,提升办学水平和档次。进一步落实《关于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抓好学校共同体的过程性管理和细节落实,名校要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为共同体内其他学校提供相关经验的借鉴。年下半年召开学校发展共同体工作现场会,对该项工作进行过程性总结和调度。
八、大力实施教育提升工程,构建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27、提升学前教育。年继续按照《区学前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全面加强街镇中心园和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计划投资9105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6所,建筑面积51230平方米,增加学位4590个。通过公开招聘、培训转岗等形式,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数量,提高公办性质幼儿园教师配备比例。全面加强业务培训,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督促街镇在年底前使幼儿教师工资达到或超过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与相关部门配合监督幼儿园举办者与幼儿教师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并随工资增长逐步提高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和数额。
28、提升职业教育。落实《区职业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平台,以技能为核心,以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经营学校,构建与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年,重点深化国家职业学校项目,职业中专进一步深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的实施;二职专深化“国家中职实训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使我区职业教育更具影响力。建立符合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重点发展一批精品专业、特色专业,适时发展社会急需专业,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体系,职专以机加工专业群为发展方向,二职专以汽车运用及维修专业群为发展方向,三职专提升素质教育层次,以都市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专业群为发展方向。在教师培训中,积极开展“双进”活动;完善职业学校校外高技能人才聘任(聘用)制度,继续在在职教职工中推行“技能证书”制度,提高持有专业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建立和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探索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教师的途径与方法。狠抓招生就业,年我区职业学校确保完成2500人招生任务;增强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实施“名生对接名企”策略,完善学生就业跟踪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有效就业率、稳定就业率,年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扩大职业学校服务功能,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师资、设施优势,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工作,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5000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