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考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考试系统;B/S三层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089-03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们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近年来,我国由于高校不断扩招,使得高等院校人数巨增,而在每个大学生的一年级阶段,不论专业如何,《信息技术》都是必修的课程。相对而产生了大量繁重的考试工作,如出卷阅卷,考试管理和成绩统计等。这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因而迫切需要一个网络考试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1 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思想
本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使用SQL Server 2000作为网络数据库,服务器端采用IIS结合技术设计,客户端只需使用IE浏览器访问服务器资源。由于采用了B/S三层结构,简化了客户端的工作,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在逻辑上是独立的,客户访问服务器,系统在服务器端进行用户鉴别,并利用SQL Server 2000的安全机制,对不同用户应用和数据的存储权限进行分层设定,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安全,为网络考试提供更快和更稳定的运行环境[1]。
2 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的模块结构和功能
网络考试系统应实现将考试系统移植到Internet的功能,最大限度地简化教师的考试管理工作,达到出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后教师只需不定时地向题库添加题目,在考试时采用自动组卷或手动组卷模式即可快速生成试卷,能够较好地控制学生作弊的行为,并且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要确保考试过程中数据的完整和网络传输安全,具有开放性、方便性和灵活性。本系统划分为系统管理、题库管理、考试管理和评卷分析等四个模块,如图1所示。
1) 系统管理模块
包括考场设置、用户管理和系统安全等子模块,实现系统后台设置维护。
本系统设置考生、管理员和教师三种用户角色,并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使用权限。其中考生是通过系统来参加考试,获得考试结果;管理员是对系统配置、数据库等进行管理;而教师主要是对学生、题库、考试评价等信息进行管理。
2) 题库管理模块
包括题库创建、题库维护、题库检索和题库安全等子模块。参照国家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2]要求,建立适合网络考试使用的标准题库。题库内容要全面准确地反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题型尽可能选用标准化题型,并注明每个题目的难度系数。题库可支持多种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文字录入题、Word操作题和Excel操作题等。题库设计要考虑当前技术条件,也要适当考虑将来的发展[2]。能够完成一般的日常管理功能,由教师和系统管理员管理题库,并根据其权限的不同,拥有对题库和题库中的试题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试题查询等不同操作。
3) 考试管理模块
包括试卷生成、试卷分发、在线考试、试卷提交和恢复系统等子模块。实现网上考试的相关管理,如管理员在考试时可以锁定学生用户,限制是否可以登陆、是否可以参加考试。
学生通过身份验证后,就可以开始考试,这时系统要自动生成该学生的考卷,考卷是根据考前科任老师指定的试题要求从题库中抽取生成的,即可以是规定的统一试题,也可以是自动从题库抽取组卷的;
考试进行时,需要时间监控,超时则不允许学生再答题并强制交卷;学生提交答案后系统可以自动保存,不会因为各种以外而丢失;学生考试后,可以获得评价。
在考试期间,系统会对每个考生的操作进行监控,每个考生对于同一场考试只有一次登录和交卷的机会,当发生意外情况,如死机等,需要重新登录考试时,由监考老师恢复该生的状态,使其进行“二次登录”,继续进行考试。
至于考试中试题的组卷,可由管理员设置参数,由计算机按指定算法灵活抽取试题库中的各类试题组成各种形式的试卷,其内容会随着库中试题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不同的考生生成的试题可以是不同的;也可以由管理员手动组卷,使得所有考生使用同一份试卷。
4) 评卷分析模块
包括阅卷、自动评卷、质量分析、成绩统计和用户查询等子模块。实现自动改卷、统计成绩、分析考试质量和查询成绩等功能。
3 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的应用技术框架和原理
本网络考试系统是一个实现在线考试及相关考试资源管理的开放式平台。要求有一个稳定的能随时为各类用户提供界面和服务的服务器,要求用户拥有一个能够连到互联网络的终端,为了管理资源和满足对资源大量复杂的数据操作,要求有一个管理及操作数据便利的数据库,同时能有效地减少网络流量、防止客户端肥大、易于数据更新、易于实现系统间的连接和软件的维护和升级。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本系统的设计采用了B/S三层体系结构,形成基于Web数据库应用下的网络考试环境。B/S三层结构分为三部分: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结构如图2所示:
表示层:客户端IE浏览器。IE是用户与应用服务器的接口部分,负责用户与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为客户端提供了一个界面友好、风格统一、易于使用的通用界面。
应用层——Web服务器。它是介于Web浏览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负责用户输入信息的接受和动态网页的形成,完成网络考试的应用功能。
数据层:数据层包含关系数据库、HTML文档、XML文档或其它异构数据源。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存取、修改、查询及访问的安全性、完整性、一致性,以及联机事务处理(OLTP)等功能。
在B/S三层结构中,客户端接受用户的请求,客户端向应用服务器提出请求,应用服务器从数据库服务器中获得数据,将数据进行计算后并将结果提交给客户端,客户端将结果呈现给用户。在这种结构中用户无法直接从数据库读取数据,而是通过了一个应用层,这就使得系统的数据具有了很高的安全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很好的保证。
4 开发工具及运行的环境
开发工具:,XML,Visual Studio,SQL Server2000 ,Web页面制作工具用Dreamweaver CS3。
该应用程序可广泛运行于国际互联网即Internet,其运行要求和逻辑结构分别如下:
客户端:Windows2000/XP,Internet Explorer(IE) 6.0及其以上版本等;
服务器端:Windows 2003,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IIS)6.0 ,IE6.0及其以上版本等。
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0,运行于服务器端。
5 数据的安全与保密
由于本系统的特殊性,数据的安全与保密显得尤为重要。保密性是指用户在网上的所有信息应有一定的保密度,不同类型的用户之间的内容是互相保密的。安全性是指用户参加一次活动是一个安全的过程,对于所有用户的动作,服务器都加以跟踪。为了确保其安全与保密性,一要确保考生不能联网作弊。二要在试卷上实时加以监控,禁止两台或者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使用同一用户名同时登陆系统;对于特殊的断线情况,只有系统管理员才能够处理。三要在时间上加以严格的控制等。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予以实现[3]。
(1) 对于Windows2000,SQL Server 2000服务器使用Kerberos和安全性授权来支持完整的认证和SQL服务器注册。
①认证阶段(Authentication);SQL Server或Windows2000系统对用户登录进行认证,如果认证通过,用户就可以连接到SQL Server服务器,否则,服务器拒绝用户登录,从而保证系统安全。
②许可确认阶段(Permission Validation):凡进入网络考试的用户,都要通过用户身份验证才能进入。而且,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支持按权限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公共性与私有性。不允许用户执行非法的操作,防止用户无意或有意的破坏。
(2) 禁止用户查看所有试卷的源文件及拷贝功能。方法有二:①禁止使用鼠标右键等功能; ②试卷库中的试卷以无下拉菜单及工具栏等的页面方式呈现在浏览者面前。
6 结束语
本网络考试系统是采用、XML技术和SQL Server2000相结合,所开发的一套基于B/S三层结构的网络考试平台,此系统具有试题录入、修改、查询,自动组卷以及在线考试、自动评卷和统计分析考试成绩等重要功能。同时,确保了考试过程中数据的完整和网络传输安全,具有开放性、方便性和灵活性。此平台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考试,最大限度地简化教师的考试管理工作,学生也能进行自评自测,更快、更好地熟悉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本系统在应用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将随日后的运用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林洁璇.基于XML技术的网络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D].广东工业大学,2007.
关键词:信息技术;考试;工作;应用
招生考试工作业务数据量大,操作程序繁多,传统手工模式下劳动强度高、效率低、有误差、易出错。2012年3月30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出了要求:建设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教育质量、招生考试、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等状况的有效监管,提供教育考试评价服务。
招生考试工作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在各类招生考试的信息、考生报名、信息采集、考务编排、试题命制及、考试管理、智能评分、成绩统计、志愿填报、考生录取、学校报到、考生补录等各个中间环节实现了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下面,就信息技术在招生考试工作中具体几个环节作论述。
一、考试信息的网上
以往下达考试通知必须用书面传输,要通过层层签发然后印刷,逐层向下级单位转发,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有时还会使信息不能及时传达。随着考试工作中应用了信息技术,在网络上考试相关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手段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仅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考试工作的效率,还使信息在网上及时,考生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登录网站查询考试时间、考试的要求、考试的具体规定等完整有效的内容。
二、考试网上报名及信息的采集
以往考试采取纸质表格报名,学生自己张贴照片、审查报名资格、到收费处交费等手工模式。在我区招聘教师时,一周的时间要有一万多人报名,每天报名点前从早上七点就排上报名的“长龙队伍”,每天报名两千余人,工作量非常大,报名者和考试工作人员都苦不堪言。通过建立网站进行网上报名后,学生在网上填写报名号、姓名、性别等信息,通过网上银行交费,只需要本人到报名点进行数码照片和指纹的采集。通过网上报名、网上打印准考证和成绩查询有效地避免人工干预的可能性,确保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当然从无纸化考试中受益最大的还是考生,排着“长龙”报名的队伍再也不见了。
三、组织考试中杜绝舞弊
考试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在组织考试中杜绝舞弊,准考证是学生进入考场的重要凭证。传统考试方式是学生自己上交照片用来制作准考证。在通过电脑采集数码照片后,加大了替考的难度,考生必须寻找长相相似的人替考,但还不能完全杜绝舞弊。监考人员难以做到单凭照片信息来准确辨认身份证信息与持有人的关系,造成替考现象屡见不鲜。基于计算机图形学的指纹身份识别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指纹身份识别主要分两部分:指纹采集和指纹验证。考生在报名时持本人身份证到报名点现场采集指纹信息,报名结束后考试中心将统一汇总指纹信息到考生信息数据库中。待考场分好后,考试中心将根据考场划分情况,把指纹信息录入到考场验证终端上。在考生入考场前,考试工作人员将对每个考生进行指纹信息验证,利用指纹身份识别技术鉴定考生身份,科学快捷、准确无误,彻底避免了替考这一舞弊行为的发生。
四、计算机网上阅卷实现快速高效准确
传统阅卷操作程序多,阅卷老师的工作量大,尤其对作文、论述等主观题的阅卷,判分误差较大。而且手工统分过程也比较繁杂,不能避免出差错。
计算机阅卷系统由扫描仪、存储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及阅卷计算机组成,教师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化的考生答卷进行评阅。客观题阅卷时用高速扫描仪或专用阅卷机快速扫描答题卡,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对比标准答案给分。
主观题的阅卷用高速扫描仪快速扫描答题卡,计算机将答案切割成一个个图片,以批号流水号为索引给每个考生建立一系列文件存入服务器,服务器随机地将每个考生的答题图片自动分发给评阅相应题目的阅卷教师面前的终端计算机,阅卷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将结果输入计算机。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考试题;改编方法
浙江省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以后,信息技术学科得到学校很大重视,很多学校将信息技术也纳入期中、期末的学校统一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也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命题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我们不仅要把握好试卷的整体结构,还要仔细推敲每道题的细微处,对于命题的知识与技术,需要自我钻研。很多教师在承担命题任务之后,才感到命制一份高质量的原创试题并非易事,也感到平常对他人命题水平如何低下、试题如何不新颖、考查知识点总是不到位等指责是多么不负责。由于评判一份试卷要比命制一份试卷容易得多,正如评判一场春节联欢晚会肯定要比自己担任导演去指挥容易得多,这种眼高手低的思想态度有得于纠正。
历年的高考试题,构思科学严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的考查,这是试题的典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无论何种类型的考试命题,受时间和精力所限,不可能所有的试题都是原创性地编制出来的,笔者认为命题的初级水平是对已有试题的选编与拼凑,中级水平是对已有试题的改编,高级水平是自己创编新题。对试题选编而言,一般教师都会,但是选编现有试题难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一下子创编出很多新题又有难度,大多数试题是来自于改编,所以命题新手就要从“陈题翻新”的改编入手,以提高命题能力。命题者首先应当具备较强的试题改编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编出独特的新题来。笔者对近几年信息技术高考试题做了一番改编的探索,现在通过举例来介绍几种改编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转换为新的问题情境
一个纯粹的知识考点,如果把它放置在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中,由于知识载体发生了变化,那么这道试题就变为了一道新题,同时反映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e例:(2012年3月高考题)家用扫地机器人具有自动避障、只能清扫、自动充电等功能,这主要体现了信息技术中的( )
A.人工智能技术 B.网络技术
C.多媒体技术 D.数据管理技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解,题干所举的事例为“扫地机器人”,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题干陈述清晰,符合学生认知。因此,对这道题改编可尝试换一个应用实例。
改编题1:如果拥有Kinect和Leap Motion之类的体感传感器,你也能如图所示一样,用最自然的手势和电脑进行交互。这主要体现了( )
A.人工智能技术 B.网络技术
C.多媒体技术 D.数据管理技术
改编题1保留了原有试题的内核,即考查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理解这一考点不变,只是变换了一个“体感传感器”人工智能应用事例。但是,题干中Kinect和Leap Motion术语名词的新概念也许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知,在实际考试中很多学生误认为是多媒体技术。因此,这道改编题的题干陈述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解歧义,所以对题干叙述细节再做打磨和改进。
改编题2:如果拥有动作捕捉技术和Leap Motion之类的体感传感器,你也能如图所示一样,用最自然的手势和电脑进行交互。这主要体现了( )
A.人工智能技术 B.网络技术
C.多媒体技术 D.数据管理技术
二、不同考点的重新组合
因受整卷的题数、知识点覆盖面等制约,往往需要减少单纯考查单一知识点的试题,更多地考虑如何命制多个知识点融合的试题。将彼此联系紧密的一些知识点,借助一定的素材,串联或并联起来,可以构造出新试题。
举例:(2009年9月高考题)下图是某个Gif动画序列的5幅图像,这些图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 )
A.空间冗余 B.时间冗余
C.结构冗余 D.视觉冗余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媒体的数据压缩中各种冗余的理解,知识考点单一,目前对多数学生而言,试题难度偏低。因此,通过重新组合多个知识考点来提高恰当的试题难度。由于Gif在Flash逐帧动画中也有涉及,所以利用两个知识考点有联系这一特点重新命制试题。
改编题:如图所示为某动画序列的5幅图像,这些图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相关性表现为空间冗余
B.这种相关性表现为视觉冗余
C.由该序列组成的Gif文件导入Flas舞台,能直接生成逐帧动画
D.由该序列组成的Gif文件导入Flas舞台,能直接生成补间动画
改编题通过Gif动画这一关联点将两个不同知识点综合在一起,旧题换新貌,灵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了试题难度。
三、命题角度的不同转变
一道常规试题,当把它的已知条件或者结论的一部分转变一下表述方式,可以构造出考查侧重点不同的新题。有时候压轴题的命题材料很好,但由于第二、三问难度过大,往往使学生感到畏惧而放弃解答该题,可是第一问也许很简单,这时如果对第一问变换个角度设问,或是变换一下题型,也可构造出新题来。还可以将试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结果调换一下来构造新题。
举例:(2009年3月高考题)某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有一个6位“跳板开关”,此开关每一位都只有“打开”和“闭合”两种状态。这个“跳板开关”最多能表示的状态数为( )
其变式题:有一种利用打孔透光原理设计的简易身份识别卡:每张卡在规定位置上有一排预打孔位,读卡器根据透光检测判断哪些孔位已打孔,哪些未打孔.从而识别出卡的编码。如果要设计一种供1000人使用的身份卡,则书上的预打孔位至少需要( )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 信息技术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31-01
1 形势与背景
自2012年起,辽宁省将在每年的3月举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的对象为全省高中在校生。考试形式为纸笔闭卷考试。学生在高中二年级必须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科目除了包括语数外等高考必考科目,还首次把信息技术列为考试科目。规定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
这是辽宁省自2000年在全省高中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以来首次把信息技术列为正规考试科目。对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普及了多年的信息技术课,将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而进一步为大家重视,同时,又对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 方法与策略
2.1 提高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重要性的认识,调整心态,以良好的状态面对考试
辽宁省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以理论考试为主,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资源,学会获取、处理、交流、使用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透彻的分析并对学生加以全面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只是合格通过考试,而非选拔性考试,难度为中下水平,知识注重基础,内容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平均水平;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帮助学生坚定“我一定能顺利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信心,并鼓励学生积极努力,争取获得优等的成绩。
2.2 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和学习内容
《辽宁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以《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的内容标准为依据,考核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水平,综合评价信息技术理论实践能力为目标。命题则依据现行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水平考试的要求来制定。在教学中应认真理解《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中对知识和内容考查的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复习,抓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应用。
尽管考试涉及教材、考纲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应分析各部分的考试内容和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以基础性理论为主,教学中务求知识覆盖全面而不留盲点;千万不可一味加深学习难度,否则将偏离考试方向,造成教师白费力气,学生浪费精力,还给双方施加了不必要的压力。
2.3 根据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制定教学方法和复习计划
按照2012年辽宁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纲要求,针对不同模块知识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必修模块教师应该注重教材内容与考试范围相联系,将教材内容与考试题型相联系,对知识进行相应的增减,例如,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样题中出现涉及“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内容,在《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中没有单列章节讲述,对学生而言是盲点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知识补充,讲解。选修模块注重教材内容与题型相联系的同时,更应准确地把握知识点,以《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为例,掌握理论知识是前提,而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声频、视频处理的实践操作是基础,没有实际操作,不通过反复的练习,将不能完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最终会影响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制定复习计划时,重视关键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而且要把握知识的关联性,如:综合分析题型要注重Word文字处理知识与Excel表格数据处理知识的融合贯通,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4 进行考前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考试适应能力
现在计算机已经家庭普及,大部分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和使用电脑,对于操作并不陌生而理论掌握不足;信息技术课从小学到高中都是非考试科目,因此,学生从未参加过信息技术考试而不了解信息技术考试,不知道考题是什么样,更不知道该如何作答。所以教师在考试之前应准备多套考试模拟练习题对学生进行适应性强化练习,让学生多见题型,多做练习。克服由于对考试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心理。练习结束时教师不能只给出答案完事,还应该对考试题型详细分析,给出正确结果同时指出错误原因,并且针对题目涉及的知识点给予分析和讲解,并进一步引申以拓宽学生知识范围,使学生可以融会贯通,遇到同类型问题可以轻松应对;避免出现老师讲了就懂,同样题会做,题型变换或知识引申开来就懵的现象。如果遇到学生不熟悉或不会做的题目,教师更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根据题目和给出的可选答案进行分析,排除错误,选择正确。
3 困难与不足
3.1 认识不够,经验不足
由于学业水平考试刚开始实行,信息技术又是首次作为考试科目加入,因此还有部分学生对于学习和考试的重视程度还不足,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是: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爱上机,不听讲。对信息技术考试的难度认识不够,盲目轻敌和自大,很多学生自认为对电脑掌握熟练,“我会上网,能聊天,擅长游戏,考试有什么可怕的?我能搞定!”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应对考试方面的经验也还欠缺,无法针对考试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指导。
3.2 时间紧张,课时紧缺
信息技术知识范围面广、信息量大。而高中信息技术课受客观条件限制,每班每周只有一节课时,只能是理论教学与上机练习集中在这有限的一节课中进行,教学与实践必需精确计划,若讲授时间长则不能进行充分实践练习,不能提高认识,加深记忆;若练习时间长则无法细致、周到讲解,使学生本已匮乏的理论知识更加不能得到满足,缺乏理论基础支持的实践练习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如不能精密规划,做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与学,恐难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对于辽宁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而言,2012年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将是一个新的开始,在重新认识信息技术学科、正确对待考试的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努力促进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Z].
一、法的概念和本质
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作用: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二、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2)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3)法与政治、政策: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信息技术作为素质教育在农村全面普及。但由于没参加中考或高考,大大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是否能参加考试呢?在几次的培训中,众说纷纭。信息技术课在农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奖励制度不健全
在很多学校,学校在乎的是结果,而不谈过程。多数时间被他们称作所谓的“副科”,而不重视。教学过程只是走过场,期末没结果。年终其他教师有奖金,可信息教师没有。信息技术老师在职称评定时,得不到重视,大大打消了老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教师改上其他科目。
二、信息技术装备不完善
在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加上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即使定了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由于没有实践,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计算机房一般都在普通教室里,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个别学校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虽经过了更新,但电脑的兼容性差,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开不了机、死机等情况。而有的学校计算机购置时间各不相同,配置相差极大,出现故障后难以有效恢复,“死机”、“摆设机”现象比较突出。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在学习时不主动,在很多学校还存在应试教育。存在主科副科之分,在学校评“三好生” 、“优秀学生”时只评主科成绩,副科无人问津,所以同学们平时看书只看主科,信息技术书重来不看。
四、农村经济困难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有家庭电脑的少之又少,同学们得不到巩固。加上学校设备也不足,多数学校,2~3人用一台电脑,一周只有1节课,使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五、师资力量不足
很多学校是兼职教师,其他专业的上信息技术课,边上课边维护计算机。本身半路出家,很多知识不专业,讲解困难,学生难以接受。维修计算机更是困难重重。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对上信息技术的课失去信心。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被打消,甚至被削弱。
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应纳入高考行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经济、文化、和教育领域,人们对其需要也越来越迫切,新课改的实施使信息技术进入高考视野,很快成为热点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尽管在全国各地甚至一个地区内都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差悬殊的问题。但只要把信息技术纳入全国统一高考,那么一切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就象十年前,中小学开始推行信息技术课程,当时的阻力非常大,一是没有硬件设备;二是没有信息技术教师。可是通过十多年来的不断努力,困难也几乎解决了,只是改革的步伐相对缓慢。
我们应该走出当前应试教育的怪圈,大力提高素质教育,信息技术纳入平时的考试和奖惩制度。把信息技术课和其他课程同等看待,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怎样进入高考试呢?
是不是可以参照艺术和体育的高考模式进行信息技术高考呢?具备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也能通过一定形式的加试被高校录取呢?有很多高校同样有计算机专业,是否选择的学生都是有计算机特长的呢,这些高校是否也可以象艺术和体育专业一样通过考试录取他们呢?让有计算机特长的学生能够进入高级学府进行深造,这样的话将给他们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
不妨我们可以这样做:
1.让高中阶段的学生实行计算机水平与资格考试形式,使学生得到计算机合格证后进行加分。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至少满4个学分才能取得加分资格。那么我们可以在高中信息技术多个选修模块中让学生选1~2个模块考试,录取时象体育与艺术取得等级资格的学生一样实行加分的办法。
2.将信息技术成绩记入高考总分。
3.首先纳入高考,可能很多地区不适应。我们可以采取不全部计分的情况,先按信息技术考分的30%或40%计入高考成绩。
学好程序语言,除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语句、基本算法、分析好程序结构之外,关键是上机实习。通过上机实习,可以根据出错信息提示反复修改程序并及时处理,直到整个程序运行正常,能出示所需的结果为止。如何进一步提高上机实习效率,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QBASIC为例做一些探讨。
一、充分的准备工作
上机实习前,要透彻分析书中涉及上机的每一个程序,充分理解程序的功能,明确问题要求和执行步骤,并写出程序的运行结果。与此同时,还应写出当程序几处关键点改动后,会出现的预期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更深地理解程序的内涵,从而学以致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求解的程序段S=1!+2!+3!+…10!,经过算法分析,变量设计,细化一下算法,画出相应的框图,编出对应的程序段(以下编程均以QBASIC为例)
FACT=1:N=10
S=0
FOR I=1 TO N
FACT=FACT*I
S=S+FACT
NEXT I
PRINT N;”!=”;S
在上面这个程序中,I是循环控制变量,S是累加器,FACT是变量。在编程写出结果时,还应考虑当N为100时,FACT=0,S=10,或者S=S+FACT*I,或者S=S+S*I时的结果,以及是否能将30行和40行合并成一行·将这些题目留给学生,让他们做完题目再上机,验证效果会更好。
二、扎实的操作训练
学生做完上机实习作业后,应尽早上机实习。在上机实习中,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对照源程序录入;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倡不看实习题目录入编写程序的做法。
在实习中,辅导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完成实习题目外,还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对程序的理解。例如,求N!的程序,教师当场可以提出为什么S=0,FACT=1,如果不这样取值,结果会是多少·能不能让N取1000·I取值从N到1结果会如何·这些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程序调试能力,加深对算法的掌握。
另外,上机时还可以分成录入程序、校对录入的程序两步,检查无误后,方可运行程序。最后,根据运行结果填写实习报告。
三、关键细节的突破
1.破解屏幕显示的英语及内涵
在上机实习中,经常出现一些英语来提示错误,要求学生能在课余时间里学习常见的屏幕上显示的英语,特别是针对某一程序。例如:QBASIC程序设计在编译运行当中出现“DUPLICATE DEFINATION ”错误信息提示时,说明数组越界,学生能返回编辑状态,对所定义的数组进行删除或修改,可试着用ERASE数组名和DIM数组名(上界)修改,存盘后继续运行;在读数和置数语句READ/DATA为变量赋值时,当数据不足时,出现“OUT OF DATA”错误码提示,学生能返回到QBASIC编辑器中,修改DATA语句,为这条语句添加数据,使添加数据后数据的个数应大于等于变量的个数,运行后就不再出现这条错误提示了。实质上,专业教师在授课当中,也可以将本书相关的屏幕显示英语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使它们尽早领会其中的含义,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编程效率。
2.丰富而适量的变式训练
教师在留给学生上机实习题目时,一定要适量。太多会影响学生上机的积极性,发挥不了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上机失去信心。这样不仅不能提高程序编写和调试能力,反而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太少又不利于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完成上机实习题目后,学生在对程序有较透彻的理解,就可以随修改程序,判断下面可能会出现的结果,然后运行程序。这样,学生能充分领会并运用,读懂一个程序,相应的其他多个程序也就能够理解掌握了,收到融会贯通的最佳效果,同时也提高学生对程序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上面提到的程序,学生可以将FACT开始时赋值为10,然后判断结果;或将30行改成FACT=FACT*10,或者将PRINT打印语句写成PRINT “N!=”,S是结果会是多少等,这些问题都可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关键词】“3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考点诠释
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近年考试考查中,该考点呈现材料的方式比较新,并与学科知识联系较为紧密;考查角度比较新,侧重考查考生的比较辨析能力。考题更加重视知识点的纵深,所以想仅从题面上就能看到考点并不容易。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挖掘考点,在平时复习中要多读图看图,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目前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单一技术的应用,常常是两种或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其中地理信息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如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本文就该考点作详尽具体的诠释。
一、遥感(RS)
1.定义: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组成:有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的优越性:(1)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2)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4.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具体应用分析如下: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1.组成:GPS包括三个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上任何一点、任何时刻的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用他们提供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算出地面点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GP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3.应用:(1)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2)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如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3)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目前GPS广泛的应用于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等部门和行业。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1.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其工作流程由地理空间数据的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等过程构成,即“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2.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到;(1)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可对区域内的地理要素进行精确的分析、评价;(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4)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如下:
四、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技术的联系和区别:(1)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等;(2)遥感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数据,加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更新,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效性,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信息数据地面定位目标选择、野外验证、图像分类等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信息,为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论文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学以致用、寓教于乐、合作互动、及时评价。
计算机课进入高中课堂十来年,其学科地位、学习内容、指导思想、课程性质,甚至学科名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然而,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学又没有既定方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下面是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
一、学以致用,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各县市所用的都有所不同。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这说明,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兴趣引路,寓教于乐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计算机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的动画等。用这些生动、形象、具体例子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总之,上课一开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组织各类竞赛,发展学习兴趣。
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基础等。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网页制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学生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
三、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心得
(一)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形象比喻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大量运用。
(二)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安装一些网络教室软件,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教师具体的操作过程。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足够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上机实践,必须明确目标,落实要求,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四)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寻求别人的帮助。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最终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