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产业化范文

体育产业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产业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产业化

第1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通过对东西部地区乃至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发现,中国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相当落后。本文的研究对象以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本文通过大量搜集、鉴别、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体育产业的大量文献资料,同时结合社会学、经济学、新闻学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和比较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尤指西部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2.2.2逻辑推理法:通过获得的大量二手文献资料,经过对比,推理,得出相关、合理的结论,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西部地区发展体育产业的劣势

3.1.1西部地区体育事业发展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挖掘,尤其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体育项目多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我们非但没有发展好自己的体育文化,而且很多民族体育项目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

3.1.2体育产业及消费等观念滞后,体育是具有产业性的社会公益事业,观念滞后.思想上依赖政府,对体育项目的经营沿袭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办法,因循守旧,欠缺整体观念和改革创新意识,机构人员不健全.缺乏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

3.1.3经济落后的客观现实强力制约了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众所周知,西部地区,尤其以贵州,云南的经济更为落后,这种现实条件大大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3.2西部地区发展体育产业的优势

3.2.1发展特色的民族体育产业项目。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是体育产业化的创新方向和特色所在,也是西部地区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撑。民族体育项目近几年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发展相对上了一个台阶。在西部地区的很多高校,民族体育项目的影子随处可见。

3.2.2天然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发展西部地区体育产业无可比拟的资源。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是现实,然而,它的自然风情却是独具一格,别具匠心。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体育产业不仅直接为国民经济创造实际效益,而且会拉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这种双重功能将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明显并充满生机和活力[2]。发展体育产业,培体育好市场是关键.对体育市场的管理也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拓展体育产业新领域,不要只是停留在依靠现有条件的小范围上,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提高效益,增强财力”为市场导向,注重产品的研究和市场的开发.巩固和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旅游业的发展是西部地区的一大经济支柱。

3.2.3西部大开发之风,促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自从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的变化日新月异,衣食住行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是前提,我们在此前提下,才有可能更好地发展体育产业。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一项持续性的大项目,是长期的战略发展计划。西部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可借助西部大开发之风,大踏步向前迈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落后,与发达地区差距悬殊。从我国大范围来讲,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都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通过大量的数据表明:我国体育产业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

4.1.2体育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产业化的体制依托于市场化。市场化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手段。由于市场方式具有天然的集聚特性,同时倾向于将要素导向资本收益率高的领域。

4.1.3体育产业化意识淡薄,在发展体育事业时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地位。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科学的消费方式,一切以发展体育产业为目标的经营活动都必须以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最高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然而,这种产业化的意识似乎在西部地区没有太多的体现或体现不够深刻。

4.2建议

4.2.1大力发展和推广民族体育项目,创建具有西部特色的传统民族体育产业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与各个民族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等民族习俗紧密相关。民族体育项目对体育设施要求较低,换句话说,体育产业化成本较低,同时,民族体育项目的观赏性很强,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又因产业化成本低而适合西部地区开发的特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是西部地区发展体育产业化的最佳选择。

第2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 奥运经济 体育产业化 体育人才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下我国体育事业管理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统一包办。既抑制和阻碍了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29界夏季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我国体育事业在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极大的刺激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珍惜机遇,更新观念,创建新机制,改革体制,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化道路。

一、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的影响

奥运会的举办为东道国依托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良机。首先,举办奥运会在东道国促成体育竞赛表演业阶段性迅速扩展,带动了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内需的增加。其次,举办奥运会推动了东道国体育产业升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对于体育消费,有多种意见,但笔者认为,体育消费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体育消费者体育需求的行为和过程。物质消费主要指体育用品,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器材等实物性消费,非物质性消费则主要指体育劳务形式的非实物的消费。体育产业则是指生产体育产品和从事体育服务的部门和行业,其核心是把体育事业看成是一个生产体育产品和提供体育服务的产业和行业。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密不可分,因为消费引导供给,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人数在生产总值和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逐渐上升,第三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产业中的体育产业也将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现状

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消费发展的速度快,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体育消费的势头更猛。可见能否充分抓住体育消费市场,引导好体育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虽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1.体育消费市场的供需并不很平衡:从体育产业的发展来看,体育消费市场的供需并不很平衡。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制约着体育消费结构的升级,体育实物消费比例失调。

2.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美国是世界上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体育行业创造的产值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而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体育产业值所占的比重甚微,约占GDP的0.5%左右。

3.商业化运作水平不高:国外体育产业的资本体系基本是由风险资本和债券市场构成的。而我国的体育产业除了通过市场化模式等一部分基金外,仍对国家的资金投入有较大的依赖性,没有实现体育产业资金的自我发展和良性循环。目前,仍缺乏对体育比赛、体育俱乐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4.体育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多元化开发不够:体育产业不只是体育器材、设备等生产和销售,还包括体育表演、设备建设、设施的经营。特别是由体育本身提供多种劳务服务而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生增加值,更是体育产业化的重要内容。由于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问题约束,我国体育产业劳务服务经营水平低下,经营效果欠佳。

三、借助北京奥运会,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

发展体育产业,目的是为了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的更快发展。针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我们要借助北京奥运会之契机,培育体育市场,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具体做法主要有:

1.加强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市场化的程度。调整好体育产业结构,满足人们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体育产业应以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从市场信息收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到商品生产、流通经营、满足消费需要等各个环节入手优化产品结构,使各体育产业部门结成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2.加强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活跃体育市场,引导人们参与体育消费目前我国的体育事业,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要发展体育产业,就必须具备完善的有关体育产业的政策与法规,较完善的产业市场,以及为此而不断扩大的体育产业的消费人口,从而体育产业才能兴旺发达。

3.加强体育消费观念的宣传力度。长期以来,体育是由政府投资的一种社会福利性事业,人们习以为常。因此,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也要有一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目前看来,花钱买健康,花钱买享受和从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体育已为相当的人群所接受和认可,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4.加强对体育产业的考察研究,制定合理的体育产业政策。要以体育为本,面向大众,培育市场,引导消费。加强体育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有效配置体育资源;要转变体育场馆模式,立足体育,将体育场馆建设成融休闲、健身和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娱乐中心。

参考文献:

[1]连桂红 刘建刚 孙晋海:收入差距制约体育消费需求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

[2]张贵敏:对我国体育消费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5)

第3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问题

0.引言

对于体育产业化而言,最基本的要求便是需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同时在不违背体育活动基本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将体育的功能、作用有效展现出来,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全面发展。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如规模小、产值低以及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等[1]。鉴于此,本文对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问题及加强策略进行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潜在问题分析

1.1规模有待扩展拓展,产值有待提升。就目前而言,国内体育产业化尚且在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在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体现最为明显的便是规模较小、产值较低,这些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及时、不到位而造成的,比如场馆的建设、维修养护等,均表现为建设力度不足。

1.2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对于体育产业来说,归属于一项经济活动。在此项活动中,从业人员的合理配置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状下却存在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比如相关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低、配置结构不合理等,这样便进一步阻碍了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

1.3产业关联度不高,国际发展趋势不明朗。在国内,学校体育产业往往是单一形式的运作,和其他产业沟通、协作前景不明显,这就造成了产业关联度不高,难以获得其他产业的支持。与此同时,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在国家发展趋势上也不够明朗。以历届奥运会为例,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态,但是在学校基础体育配置、教学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差距,这便造成了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在国际发展趋势上不够明朗。因此,加快学校基础体育教学是一项急需解决的工作。

2.加强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探究

2.1合理经营,稳健拓展规模

一方面,需对学校体育产业化进行合理经济,充分遵循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协调体育产业化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做到两者不冲突[2]。另一方面,稳健拓展学校体育产业规模,在掌握学校体育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加大该项产业的建设资金,购进现代化设备、设施,同时对体育项目合理拟定消费价格,使体育项目的开展能够满足各阶层的人群,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

2.2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在上述分析中,认识到从业人员的充足对学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推进作用。因此,便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对于学校来说,需注重高素质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并确保这些人才能够满足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需求,能够制定合理的方案,优化体育建设项目,能够使学校体育产业化的管理得到有效强化,进而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2.3努力提升产业关联度,紧跟国际发展步伐

对于学校体育产业来说,倘若一直采取单一化的运作模式,则很难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因此,需努力提升学校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比如电视广告、交通通讯、场馆建设等,学校体育产业方均需要与这些产业密切沟通、协作,从而使学校体育产业建设得到有效强化[3]。例如可以通过电视广告加强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的宣传工作,通过场馆建设行业可以购置优质的设施及设备等。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距离体育强国尚且还有一段距离,为了尽快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加强学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上述提高的提升产业关联度的要求以外,还需要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校体育产业方面的发展,借鉴其他国家的优势,充分应用到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建设过程中,在充分了解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加强人才培养、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同时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相信从各个方面做好,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将能够实现与国际接轨,进一步为我国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梦打下扎实的基础。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因此,便需要合理经营,稳健拓展规模、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努力提升产业关联度以及紧跟国际发展步伐等。除此之外,本人认为,还需要充了解学校现状,使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符合学校整体发展需求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将更具发展前景,进一步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祖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政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8-41.

第4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产业化 制约 发展对策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部门的总和。作为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其适应市场经济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其自身的产业化。学校应发挥体育场馆设施的优势,开发、兴办体育产业,满足师生和周边居民体育健身的迫切需求,并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1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思想观念滞后欠缺与市场接轨

由于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还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产业化经营。很多高校对体育产业化意义的认识不足,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没有主动发挥高校的资金、人才优势,积极涉足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产品的经营开发等行业。而在西方国家,高校运动队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其产品涉及领域十分广阔,从服装、鞋帽到学习用品、旅游纪念品等,以高水平运动队为龙头带动着整个学校的体育产业发展。

1.2 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如俱乐部法人资格、经理人资格的确认,教练员、运动员的职业化,运动员转会制度的不断完善等。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竞赛产业的形成与规模化也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化的排头兵,体育产业的商业化运作已初见成效。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限制了体育教育业的繁荣与发展。

1.3 产权关系不明晰经营范围偏小

就高校体育产业而言,学校是体育设施的拥有者,体育主管部门是体育场馆的经营者,但二者关系往往混淆不清,产权界限模糊。高校体育资产的所有权不明晰,部分资产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责任和权利不清且利益分配不合理,缺乏相应激励机制,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较低,致使经营管理效率低下,资源闲置和浪费程度较高,影响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制约着高校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1.4 经营方式单一经营资金不足

目前,就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总体来说,经营内容和项目比较单一。高校体育产业化主要是发挥高校体育人才和场馆设施的优势,其经营项目仅仅停留在体育场馆的租赁、承办和组织各类体育健身培训,以及体育用品、设备、器材的销售与经营。另外,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由于高校体育本身具有特殊性,其经费来源主要靠上级部门的计划拨款,这些款项主要用于教学与训练、科研和教学设备、器材的购置等,能用于体育产业的经费是相当有限的,特别是流动资金明显不足,尚不能成为高校体育产业的一条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

1.5 缺乏经营人才管理水平偏低

体育产业在我国尚属新兴“生命产业”,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专门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的专门人才的院校。使得高校市场经营管理出现了对市场分析研究不够,缺乏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经营决策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较差,市场分析竞争力差;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组织内耗大,资源严重浪费,效益不高;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不能有效地开拓和适应市场等等。这些都是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2.1 拓宽思路,转变观念

高校体育场馆要迈出狭小的天地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必须拓宽思路,转变观念。在功能上,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在运行机制上,从以管理为主向以经营为主转变。体育场馆应以全民健身运动为契机,积极开拓社会体育消费市场。城市居民目前娱乐消遣等消费已开始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为此,体育场馆应拓宽思路,积极培育健身娱乐市场,以满足消费者对体育健身娱乐不同层次的需求。

2.2 发挥高校无形资产的优势,拓展经营项目

高校拥有一批学历高、业务能力强、懂体育技术理论、熟悉训练竞赛业务的各专业师资队伍,他们是体育方面有名的专家、教授等,在社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和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有偿训练及娱乐体育等具有明显优势,是有很大潜力的体育无形资产。

在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中,必须充分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高校专业人才多,学科面广的优势。多与社会各体育界的联系,不断更新知识观念,为更好地开发经营项目、培养市场服务。

2.3 高校体育场馆应建立综合性的体育服务中心

体育活动、健身指导、生理生化康复中心、诊断预测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集体育、健身、诊断、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服务场所。人们来高校体育场馆有娱乐、锻炼、休息等场所,享受各种各样的优质服务,这样就能把高校潜在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从增强个人素质的高度出发,高校体育馆更应主动承担责任,义不容辞地为全民健身计划服务。

2.4 改革管理体制,实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

根据高校体育场馆的不同特点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应加大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并存。对于小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可以委托社区管理。对于大型体育场馆,应采用市场运行机制,尝试实行公司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运作;对于一些训练基地性质的场馆可以委托给运动队(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经营运作。 2.5 加强对体育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体育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解决体育市场人才资源短缺和提高体育产业运作人员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关键。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必须具有能够为体育市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高校应充分利用综合院校体育、经管、中文和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师资力量,开设新兴的体育广告、体育新闻、体育管理等专业,培养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使他们掌握现代体育管理和体育经济的理论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能按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办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而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特别是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体育 产业化 分析

体育产业化是指体育由非产业部门向产业部门转化,并成为国民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体育产业化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我国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认为兴办体育事业是政府行为,主要靠国家拨款和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使得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不够,从而影响了体育事业的持续性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

体育产业化将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就业成为社会主要问题时,体育产业在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体育产业具有直接为国民经济创造效益和拉动相关产业增长的功能,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强大并充满活力。体育产业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

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体育产业化的政策环境

我国体育产业的方针是深化体育改革、加速体育运行机制的转换,通过调整体育产业结构、理顺体育产业内部组织关系、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等手段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进一步增强活力,加速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产业政策也应围绕着这一方针而制定。在有效的宏观调控下,对政府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各方面,建立各层次投资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机制,保证各方面、各层次的投资合理搭配,协调增长。完善体育相关产业政策,促进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为不断扩大和提高体育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提供服务,为创中国体育名牌产品和中国体育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支持和帮助。

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人们改变着对体育的认识,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体育产业化从本质上说是市场经济行为,既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又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一方面要同以往体育管理中的旧观念、旧制度分道扬镳,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鉴世界上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体育消费的多样化、层次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在满足了基本消费后,体育消费出现商品化的趋势,以前,人们体育消费商品化程度很低,难得花钱观赏精彩的体育比赛和表演,而现在花钱观赏体育比赛已成为大众的共识。人们消费倾向已转向较高层次的娱乐享受,同时花钱学习健身、健美,付费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愈来愈多,体育消费商品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同时,体育消费层次性的日益分化,以前,大多数城市居民收入均等化,差别不大,人们在体育消费上的差别也不明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体育消费的层次性也逐渐分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就需要大力发展各个层次的体育市场,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进一步实现体育消费商品化、市场化,这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大前提。

体育产业化的观念转变

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树立产业观念、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体育要面向市场,坚定地走向市场,但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向市场,也不是所有体育服务产品和所有体育机构都能进入市场,哪些能进入市场,哪些不能进入市场,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

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主体不到位,市场经营紊乱

目前许多体育组织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体制下的不良习惯,有的组织即使进入了市场,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并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如原国家体委与各协会、中心、企业的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如何管理,由谁管理等问题目前都不甚明确,这就必然造成经营活动的紊乱。如随便使用国家体委和中国奥委会的名义进行商业性活动,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外流问题,运动员做广告,运动协会的徽记和大型运动会的标志被用于商业开发活动等。以上问题由于没有从产权上加以认定,也就无人和无法管理。

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低

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各市场主体开始经营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实行体育技术和培训的有偿转让、发行体育彩票等,但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体育竞赛市场、体育技术市场与体育金融市场等各种完善的配套市场还相距甚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市场相比而显严重不足。

市场经营观念落后,体育消费者定位缺失

由于我国的体育活动长期都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进行的,一直受着“生产观念”的支配和影响。虽然体制上略有改变,但从许多体育市场经营者的观念看来,并没有伴随着体制的变迁而实现从“生产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一些地方和单位的体育生产和经营仍然是“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品为出发点”,在消费本位上没有把消费者视作真正的“上帝”,并未形成消费者需要消费什么我就生产经营什么的观念。

市场结构欠合理,市场发展出现倾斜

首先是市场的内在结构不合理,重一般国际竞争项目的市场培养,如三大球和一些奥运项目,轻一般商业性体育项目的市场培养,如赛马、拳击等;其次是市场的产品结构不合理,重一般有形产品的开发经营,千方百计的去争夺冠军,并以此来获得厚利,轻无形产品的开发经营,如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广告、徽章、名誉权的开发经营等;再次是市场区域分布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的差距非常大;最后是市场的组合结构不合理,重现有市场的争夺,轻潜在市场的开拓,并以对现有市场赢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为主要追求目标,而不注重在经营活动中出奇制胜,很明显会使体育市场的发展出现结构性不平衡。

体育法规未落实,市场调控机制缺乏

发展体育产业,离不开体育机制的合理制定,体育市场的发展需要体育产业政策和市场政策的扶持,更需要有各项法律规范的保障,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机制,发展体育产业也是一句空话。目前政策和法规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而且,在各项体育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中,国家没有能够与调控一般商品市场一样,选择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对其不良发展态势进行宏观调控,如在分配领域向个人倾斜过大,却不能产生相应的效应等问题,就没有正常的宏观调控手段来遏制。

体育资产和资本的积累不够,结构性供求跟不上

一方面,国家投入少,另一方面,国家投入的大部分资金被人头费消耗掉了,没有积累,很难谈到增值。体育政策、法规体制的积累不够。目前,我国除了用来规范全民族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法》以外,还没有一套用于指导体育产业发展的、可操作的行业指导办法。即使体育行业中的某些企业发展得比较快,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经验和制度。体育产品科技含量低,整个行业技术积累不够。我国的体育产品多为劳动力密集型,科技水平不高,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化渠道不顺畅。这使得体育用品结构性供不应求,很多产品依靠进口。体育教育模式严重滞后,体育人才的积累不够。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单科院校培养体育人才的模式,往往只能产生运动员,却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尤其是具备一定科技素质管理素质的体育人才,如体育经营人才。

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充分培育体育产业化主体

体育产业主体卖方的培育:通过财政拨款、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渠道筹集资金,建设一大批既能够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类型不同、功能多样的中小型体育场馆。

体育产业主体买方的培育:在全面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同时,要突出那些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竞技运动项目,不断提高其竞技水平,使体育比赛更富有生趣,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把培育体育市场与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广泛建立不同类型的群众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基层体育锻炼组织,动员组织群众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使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推进体育产业化,使大部分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面向市场,进入市场,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一部分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可以实行企业化经营,或转变为自主经营的体育经营实体。继续推进足球等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制改革,逐步向半职业化、真正的职业化过渡,使职业运动俱乐部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经济实体。

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境内外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服务,满足人们不同要求的体育消费。

推进体育产业产权制度改革

我国体育资源配置采取市场方式,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首先必须转变职能,由微观管理变为宏观管理,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如政府可以通过补贴为私有市场提供动力,降低体育经营企业的税收,给予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扶持体育产业发展,鼓励、吸引社会和个人兴办体育产业,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体育产业政策推进体育产业化发展。

推进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

打破体育市场的地区性、封闭性,建立一个全国有机统一的、开放的体育市场体系。创造体育产业运行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目前,体育市场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尽快建立健全各类市场。首先,体育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和人才市场是体育产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是体育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离开三大市场,体育经济活动就无法存在。它们应当是体育市场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体育技术市场、体育器材市场、体育信息市场、体育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和体育产权市场则是形成上述三大体育市场的服务保证,也应及时配套。

推进体育产业法制建设

体育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保障。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只有建立健全法制,才能规范市场主体

的行为,保证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健全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体育产业统计体系的研究是我国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原来我国体育部门和统计部门采用了一系列统计指标,但由于这些统计指标及相应的统计方法都建立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没有考虑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已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人们的生存消费基本满足以后,消费需求必将扩张和延伸,毫无疑问,体育产业在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拉动经济和刺激需求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体育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21世纪我国重要的产业部门,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第6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1.体育的产业化发展不很乐观。我国体育产业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相继推出足球、篮球、排球联赛等职业赛事,组建了大量的职业俱乐部。然而,球市不旺,俱乐部自身造血功能差,与发达国家和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还相差很远。据统计,美国每天有5家健身中心开业,全国参加健身活动的体育人口高达60%以上。而我国体育产业的经营收入微乎其微,许多俱乐部入不敷出,经营困难,举步维艰。

2.外资竞争的巨大压力。加入WTO后,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家在华投资。全球体育用品企业产值前10名全部进入中国,年产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都已进入我国市场。迄今为止,这些公司几乎占领了我国高档体育用品市场。作为全球范围内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回报丰厚。面对奥运这块大蛋糕,如果国内企业再不迅速抢占市场,外资很快就会全面占有,无疑会给初起步的中国体育产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3.中国体育产业的机遇。除了奥运会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体育企业还面临着以下机遇: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体育运动意识越来越强,健康投资、体育消费将越来越多;二是出于崇尚体育明星的心理,人们愿意花钱看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比赛;三是体育产业是新兴产业,属于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缓解体育需求增长与国家财政拨款不足的矛盾,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体育纳入第三产业,并已用产业政策的杠杆,吸收社会资金,引导个人消费,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奥运经济与体育产业化的互动

1.加速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进程。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盛会,承办国的政府、组织和企业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因此,从申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即以信用为基础,以契约管理为手段,进行商业化运作.这样的操作要求举办国政府、组织和企业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从而为我国体育真正走市场化道路,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市场运作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运会的市场化运作无疑为全球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运作得当,2008年奥运会不仅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更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3.“奥运泡沫”问题需要体育产业化来解决。奥运会4年才一次,很多场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有很少几次的利用,大量场馆的闲置,占用了大批资金,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如果经营不好,将给举办国、举办城市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因此要处理好应对大型活动与日常经营的关系问题.以直接投资为主要特征的奥运经济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在奥运投资周期结束后,对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带来的冲击就越大。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在国外被称作“低谷效应”。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体育产业化,通过战略规划周密实施,既要避免奥运经济过热,防止出现“奥运泡沫”,也应通过先期预防和后期预防,把“低谷效应”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实现体育产业与奥运经济双赢的对策

1.制定体育产业化和奥运经济发展战略。奥运周期一般为12年左右,我们将其分为奥运前期、当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战略包括场馆建设、服务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赞助商的选择等前期筹备工作。另外,还包括制定适宜的奥运市场开发战略。奥运市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对这个市场如何开发、包装、销售应尽早做准备,多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模式和运营机制,并与我国的体育产业化战略相结合;当期战略在奥运会召开的前后几年,主要涉及与比赛有关的事宜,包括体育器械、体育设备的选购、比赛的组织、门票彩票的销售、电视转播权及广告的销售、奥运纪念品的开发与制作等,应尽可能按照市场化模式来运作;后期战略在奥运会结束后的几年内,应充分发挥奥运会这个动态的、极具号召力的“人文旅游品牌”的价值,在奥运会结束后的1年~2年里可充分借助奥运余温来吸引国内外旅客旅游、观光和度假。

2.转变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加速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管理型”,体育经费的来源是“行政拨款型”,这无疑限制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产业化经费不足的问题,必须将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让体育产业进入资本市场,从而提高体育产业的融资能力。

强化品牌意识,扩大国际影响虽然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很快,但真正属于国际品牌的却寥寥无几。面对奥运会庞大的市场份额和众多跨国企业集团的竞争压力,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必须推出自己的民族品牌,力争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使本国企业借助奥林匹克市场营销计划,推广企业形象和品牌。

加强人才培养。成功举办奥运会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法律,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产业也必须大力发展这方面的人才,我国的体育市场还很不成熟,这方面的人才还相当匮乏,要想使我们的体育产业走向世界,加大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提高市场意识。搞好奥运营销中国体育产业一定要借助奥运会这一契机,加大体育营销力度,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盟,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我们已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概念。应通过奥运会的举办,系统总结我国体育营销方面的经验,继往开来。

总之,奥运经济与体育产业化相得益彰,互为推动,互为促进,那么,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就应把两种战略放在一起考虑,共同开发,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二者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玉超李红卫: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影响.体育学刊,2002.9

[2]苗春迎:北京奥运大商机.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3]陈佳贵:北京奥运商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业化就是顺应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改革现存体育教育体制,使体育教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体育教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高校体育教育社会化、系统化、结构合理化,按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和合理化的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教师自身知识和素质, 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切实向素质教育迁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既是我国高校体育事业适应市场经济客观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新时期深化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其产业化进程也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受僵化教育制度的制约, 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一直未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展, 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在此,本文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和现实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的现状

1.思想不够开放,组织行为封闭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不够开放,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另一方面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现行的学校体育组织行为仍是主要限于校园之内,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和合作,大部分高校的场馆与师资力量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在课余休息日、节假日造成极大的浪费,使高校体育的功能与优势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市场取向动机不强,忽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在教学之余,体育设施资源过分闲置,不能使其得以充分利用。

2.缺乏市场条件下的运作环境

高校体育产业化,在实践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将体育产业化理论规范化,缺少一套完整的体育产业化法规来规范体育市场,因此,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目前市场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市场分析研究不够,缺乏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组织内耗大,资源严重浪费,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3.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

体育赞助能够很好地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进程,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没有依靠市场规律来进行运作,所以获得的企业赞助只是单纯建立在广告的基础上,去掉广告因素,就是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赞助和公益型赞助,企业还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没有把校园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

4.缺乏市场条件高校体育产业管理、经营的人才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者不仅要熟悉高校体育产业的特点,而且要具备经营管理能力。高校中虽然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一流专业人才,但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的现状来看,由于学校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滞后以及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培养与提高,使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5.政府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体育产业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体育产业路线而制订的行动准则。它是国家规范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也是国家宏观指导、调控、优化和监督体育产业发展和运行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它对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政府行政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有许多方面如资金、税收、土地等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使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这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6.高校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必须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按市场法则流向能产生更大效益、回报率更高的领域。多年来,由于体制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原因,管理者和经营者不能适当、适时地对高校体育产业结构进行重组和转变,无法做到产业要素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流动性,出现体育产业各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

7.产权关系不明晰,缺乏体育产业经营的有效管理

学校是体育设施的拥有者,体育教学部门是体育场馆的经营者,但两者关系往往混淆不清,产权界限模糊。资产的所有权不明晰,部分资产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责、权、利分配不合理,激励作用减弱,约束不到位,科学管理失去条件,致使经营管理效率低下,造成资产的闲置和浪费,从而影响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制约着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市场结构、层次、技术、服务有较大的局限性,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管理。高校的体育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未能开发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没能达到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1.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

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矛盾。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体育产业。以体育教学部或学校后勤产业开发部门为核心,坚持“以教为本,多种经营”的方针,明确经营的责、权、利,在学校监督体制下,经营者有自和决策权,施行独立方式运作,避免学校的行政干预。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运作成本,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依照市场规律不断拓展经营空间,使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在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

2.积极探寻适应高校发展的产业项目

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师资力量搞培训,包括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社区体育干部、体育辅导员、健身指导员、裁判员及各类体育项目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培训与培养等。高校还可通过开设函授班、进修班、自考班、远程教育、留学生班等形式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其次,应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以“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高校要抓住运动器材设备项目的开发生产的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实现高效益。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高校体育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3.加强对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体育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解决体育市场人才资源短缺和提高运作人员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能够提供良好市场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再好的市场策略也没有意义。要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产业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加强体育院校体育管理、体育经营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体育系、经管系、中文系和美术系等专业相互间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建立新兴的体育广告、体育新闻、经济体育等专业,培养互补型的人才。

4.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实现体育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过程中,根据区域体育人口的现状和不同消费结构特点,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区域群众的生活习性和消费层次结构,及时而科学地调整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发展的结构。按不同地位的产业层次合理配置体育资源,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在产业结构的市场运行中不断完善产业功能,不断调整体育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为高校体育教育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6.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开拓培育体育市场

高校集高知识、高学历的体育专门人才和先进的基础设施于一体,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设施的优势,在完成正常教学、训练、工作任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实现教学、创收的双赢之策。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实行企业化管理,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服务,实现“自我补偿,自我更新”的能力;与社会建立协作机制,互动、互补和互助,实现资源共享、产业联动;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组织承办大型文体活动和比赛,增大体育的文化含量,促进体育消费的发展;利用图片、板报、校报、广播台、校电视台、校园网站及社会媒体做好高校的体育文化宣传。通过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技术及市场运行机制的综合调查、研究,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为开拓市场提供发展依据。

7.明确产权关系,理顺高校体育市场秩序

体育产业管理有其自身特点,高校决策者们应划分清楚体育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明晰对资产的经营权,处置权及受益权,避免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同时,随着高校体育市场不断拓展,高校体育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得以全面开发,体育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健身娱乐市场、竞技表演、体育传媒、体育服务、体育用品的产销等,将会带动高校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高校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体育商机。因此,围绕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必需要有相应的制度综合配套,形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调节机制,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理顺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明确发展政策,避免体育经营活动的无序竞争,保证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高校体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是高校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保证。

三、结语

作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为世界各国所强调和重视,高校体育产业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高校体育产业及运行机制必然要发生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变革,高校体育的产业化必将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速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高校体育的产业化来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东:体育产业开发政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2 , (3)

[2]徐本力:对我国体育产业理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

[3]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于军:关于学校体育教育产业问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1,157:19220

第8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 文化 体育 产业

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态度也不断的明朗起来,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现今体育产业部门往往将推广体育赛事、吸引赞助、引进资金视为体育产业的重头戏,且大部分体育产业部门都停留在体育相关产业甚至产业上,局限性太强,思路没有放开,根本没有注意到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经济和知识经济价值,从而忽略了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体育文化产业内涵和功能的阐释,并提出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分为三类: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等;层。包括网络、娱乐、旅游、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相关服务层包括提供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业务的行业,主要指可以负载文化内容的硬件产品制作业和服务业。

二、体育文化产业的界定

体育文化乃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在体育领域的反映。体育文化产业从狭义说主要是指体育文化艺术产业、体育娱乐服务业和体育广播、电视、录像以及体育赛事转播业。而体育文化艺术产业又包括体育艺术、体育艺术教育、体育出版、体育文物保护、体育图书馆、体育事业展、体育文化艺术经纪与和其他体育文化艺术等行业;广义的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文化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其范畴应包括体育用品业、体育建筑业、体育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中介业、体育设施业、体育科研仪器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彩票业、体育赞助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传播业、体育经纪人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娱乐业和体育金融业等产业结构等内容。体育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为了给体育部门增加活动经费,补充职工的奖金待遇,而是要加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为国民经济增加产值,提供社会就业机会。在许多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己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体育文化产业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体育事业,是体育文化事业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称谓,称谓的改变带来的不是体育事业的本质属性的扬弃,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体育文化事业运作方式和产出成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文化产业除了要追求“一次产出”之外,还要追求“二次产出”,即“把初次产出的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业务成果再转化为可以用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计量的经济效益”。

三、体育文化产业社会功能意义

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受经济的制约,体育文化产业的规模反映着经济的状况与水平,同时,体育对经济的发展又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这种促进和推动作用也就是体育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理解体育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有助于我们对体育文化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潜能的分析。体育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的实现,首先,取决于经济特性本身。经济决定社会对体育的需求。社会需求是体育发展的动力,而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最终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社会对体育的需求的程度和实现的程度,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其次,体育消费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的水平。体育消费属于高层次的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体育消费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发展的,从而使得体育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仁升。再次,是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社会对体育需求的变化。现代社会正朝着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高度自动化,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支出日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更多地借助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来弥补。同样,因为新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闲暇时间相比以前较多,给人们更多地从事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提供了客观条件。

四、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从市场情况看,我国国民收入总的水平不高,国民体育消费支出也不高,而且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较大,这成为制约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因素。除此之外,制约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第一,体育市场体系不健全;第二,体育产业主体总量不足,且均无盈利;第三,体育用品缺乏品牌,科技含量低;第四,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不够:第五,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缺乏。

五、完善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对策

1.完善市场机制

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产业,同时,又是一个充分国际化的产业。尽管体育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但中国加入WTO以后,仅有国有文化产业一股力量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按照WTO的要求,改革中国的文化外贸体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及时接纳国际体育文化产业的先进运作模式及体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在市场竞争中,使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不断成长和完善。

2.注重人才培养

要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是不行的。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要注重本国的教育和培养。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它自己的特殊要求,中国的高等学校应当尽快地适应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需要,未雨绸缪,建立起相关的专业学科,培养出国际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接轨的人才。其次,在人才的造就和培养上,还要不拘一格,从国际上引进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性人才,聚集有利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体育经纪人、职业经理人,为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占领世界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3.培育本土品牌

日前我国体育用品尚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而且国内体育用品市场主要为国际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所占领。而体育用品品牌市场潜力巨大,比如李宁公司的年产值就已超10亿元。随着我国加入WTO,不仅要培育我国自己的体育产品品牌,还要积极进入国际市场,以此带动体育场业的发展。目前,还有此民族体育产品品牌走向了国际市场,如红双喜、回力、李宁、康威、格威特、女踏等。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足体育文化用品制造业就业人数占了较大的比例,随着体育报务业的发展,必将对增加社会就业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获得了较大规模的发展,虽然大多数属于来料加工,但其工艺和质量水平已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体育用品将在国际上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并带动我国服务业和体育产业人才进军国际市场,使我国体育产业融入国际经济竞争舞台。

4.开展对外文化传播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外信息和文化产品的大量涌人,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拓展传播领域(媒介),通过我国民间的传播途径来获取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体育文化资讯,并利用这一渠道来与民间进行对话和沟通,以达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的目的,从而多渠道、多方面地发掘商机,开发例如沿海地区、高原地区、少数民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赛事,举办民间体育文化节,并在网上、电视上直播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活动等多种有偿服务,以此来从中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扩大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建文:产业经济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2]童昭岗: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3]程一辉 庄昔聪 吴蓉蓉:论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开发[J].体育科学研究,2004,(4):13~16

[4]周景晖:体育产业化与体育要素市场开发[J].江汉大学学报,2001,(2):28~23

第9篇:体育产业化范文

关键词:体育市场 产业化 后奥运时代 资源配置

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我国体育产业目前还处于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市场化机制,体育产业只有走社会化、市场化道路,才能实现产业化。

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必要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中国体育事业推向历史的高度。体育的发展和教育的扩张必然导致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内部结构的重组及地位变化。中国体育格局将逐渐调整到产业化和体教结合的发展轨道上来,但是从整体来看,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长期计划的影响,体育市场各构成部分发展不均衡导致发展滞后,大批体育设施、人才、技术等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这导致体育市场的供需失衡,造成资源的浪费。

(一)北京奥运会对体育用品市场的影响

更多的国外体育用品企业及其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国内中高档体育用品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更多的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换。2008年奥运会给国内的体育用品企业提供难得的提升企业形象、扩大品牌和产品知名度机遇,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体育、参与体育,人们的运动健身意识的空前高涨,出现体育投资热和体育消费热的历史高峰。

(二)北京奥运会对健身娱乐市场的影响

一方面,奥运会刺激和活跃了大众健身娱乐消费需求,直接带动了健身娱乐市场经营主体增加投资,并会吸引一部分外行业的投资人进入该领域。另一方面,一些相关行业增加对健身娱乐市场的投资,如旅游业、酒店业、房地产业等,在自己的主营范围内配套投资建设一些体育健身娱乐设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健身娱乐市场的投资需求。从整体上看,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制约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北京奥运会对竞赛表演市场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竞赛表演市场的影响是供给与需求的双重拉动。一来围绕奥运会举办的各项赛事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这些有效供给对于刺激大众的体育消费有促进作用。二来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也是宣传普及体育运动的过程,它会提高大众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转变大众的体育消费观念,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 转贴于

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产业化思路

(一)提高体育市场中政府的运行效率

在政府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市场的力量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比如,可以将大型体育场馆以及社区体育设施等公共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委托给私人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明确界定和划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各部门机构的职能范围不应互相交叉,防止推诿责任现象的产生。深化体育行政部门的机构改革,按照统一、精简、效率的原则优化体育行政组织机构,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

(二)建立高等教育全民健身市场化生产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高等教育体育素质教育优化组合资源,发挥全民健身体育知识、技术、科技、教育、管理、场馆设备等先进体育生产资源优势,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全民健身服务中心,争取做到面向大学生,面向社区,积极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服务,形成全民健身产业化的健身娱乐体育市场、群众性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中介市场、体育旅游休闲市场、体育用品等市场,营造浓厚的高校内部和外围市场化体育健身氛围,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社区、社会和学生全民健身体育素质教育活动中心。

(三)加强宏观调控并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就目前我国整体体育市场运作情况看,存在着体育市场不成熟、管理不规范、高素质经营人才匮乏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市场化有效配置,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进行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投入的资源配置力度,调整政府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分割管理体育的不合理体制,实现真正的体教完美结合。

总之,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后奥运时代的体育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科学的思路促进其产业化进程,优化体育资源的配置。

参考文献

1.霍宁.谈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方向.产业经济,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