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20个经典寓言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20个经典寓言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个经典寓言故事

第1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关键词]美国;动画电影;叙事风格;发展期;成熟期

一、动画与动画电影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影坛就已出现动画电影,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动画电影经历了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就其当前的制作水准和取得的票房成绩而言,美国动画电影已然迎来了繁荣之时,甚至包括《狮子王》《海底总动员》《飞屋环游记》《功夫熊猫》在内的一些驰名中外的美国动画电影成为彰显、传播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幽默诙谐又寓意深刻的影片类型为全世界的观影者带来了一次次的震撼。曾经执导著名动画影片《海底总动员》的导演安德鲁・斯坦顿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表示,动画电影的好坏取决于故事的好坏和导演是否会讲故事,这一论述说明了动画电影与常规电影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美国动画电影正是通过对影片故事的把握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功。

想要明晰当代动画电影的内涵,首先要明确的概念就是“动画”,多维动画是以绘画为基础,采用单幅画作配合画面的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视听艺术,从词源上理解,“动画”一词源自拉丁语,具有赋予生命、变得活跃等含义,这正是动画的终极目的。[1]而动画电影则是在动画发展的基础上,以动画为外壳所进行的电影创作,就当前美国院线动画电影而言,其长度与常规电影基本相同,同时也有很多动画电影是改编自经典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以及长篇小说等。[2]动画电影在叙事风格上大都注重对于幽默性的呈现,通过滑稽可亲的动画形象塑造和幽默的故事情节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本文将在把握美国动画电影整体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其发展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与代表作品为切入点,对美国动画电影的叙事风格进行论述。

二、美国动画电影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正如上文所述,美国动画电影已经经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在其发展之初,美国动画电影多以短片为主,其拍摄目的就是引人发笑,而轻松欢愉就是影片的主体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米老鼠》《大力水手》等。这种短片联播的动画电影一统天下的局势在20世纪30年代画上了句号,由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电影《白雪公主》改编自西方经典童话故事,这部影片不仅开创了美国动画长篇的历史,创新采用了歌舞的表现形式,而且将动画电影在美国影坛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自迪士尼出品《白雪公主》以来,人物形象逐渐成为美国动画电影的主角,而原有的主角即动物则退居到配角之上,随之而来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品的类似的动画电影《木偶奇遇记》《爱丽丝之梦游仙境》以及《仙履奇缘》均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的传世之作,其中关于“白雪公主”“爱丽丝”的故事还被后世翻拍或创作了续集。纵观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动画电影创作,其主要特点为情节曲折,结局圆满,人物性格单一,主角均为正面人物形象,而配角或是幽默诙谐的调节气氛者,或是映衬主角品性光辉的反面存在。上述影片所掀起的美国动画电影发展浪潮停滞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视在美国家庭生活中的不断普及,电视动画一度成为新时尚,以《辛普森一家》《猫和老鼠》为代表的系列电视动画影片的出现使美国动画电影市场更加萧条,许多动画电影制作公司均纷纷将精力投入到了电视动画的创作发行之上。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电视动画的唯娱乐性是从的弊端逐渐显现,这种缺乏深度内涵的娱乐性使人们感到乏味,加之迪士尼公司推出了《小美人鱼》《狮子王》等优秀作品,再次将观众的目光集中到了动画电影之上。新世纪以来,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打破了迪士尼独统天下的局面,皮克斯工作室、华纳电影公司、派拉蒙、哥伦比亚公司等创作团队均在美国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001年,由皮克斯工作室创制的影片《玩具总动员》是其与迪士尼联合创作后的第一部大获成功的动画电影,这部影片不仅在世界范围内饱受赞誉,而且赢得了近亿美元的票房收入。随后皮克斯和迪士尼联合出品的《虫虫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海底总动员》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故事题材而言,这些影片已然摆脱了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的藩篱,题材涉及家庭、友情、爱情、梦想等;从叙事风格上说则融入了好莱坞大片的表现方式,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逐渐丰富。与皮克斯工作室齐头并进的还有好莱坞梦工厂,梦工厂所创作的动画电影大都具有后现代主义之风,以调侃来凸显娱乐精神,以戏谑来进行现实批判是梦工厂动画电影的标签。[4]在梦工厂创制的动画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影片无疑是上映于2001年的《怪物史莱克》,这部影片以将近27亿的票房收入打破了《狮子王》所创造的票房奇迹。此外,梦工厂创制的代表性动画影片还有《小马王》《功夫熊猫》等。近年来,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倾向,《精灵旅社》《冰雪奇缘》《卑鄙的我》《疯狂动物城》等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又一次观影热潮。

三、美国动画电影发展期的叙事风格

1907年,美国第一部动画电影《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横空出世,以这部影片为起点,美国动画电影产生发展之初的30年间均沿袭着鲜明的默片特点,它们大都是通过搞笑滑稽的动作来达到娱乐的效果,而其背景音乐大都为欧洲的交响乐,由此而形成的搞笑与严肃之间的对比使早期的动画电影被称为“愚蠢交响乐”式的动画影片。这种“愚蠢”的搞笑方式在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初期很受欢迎,比如那一时期的米老鼠、唐老鸭、汤姆猫等动画形象不仅风靡全美大陆,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在《米老鼠》《猫和老鼠》等动画短片中,除了搞笑滑稽的动作设置之外,还具有许多身受观众喜爱的变形处理。有评论者将20世纪上半叶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变形划分为惯性类变形和弹性类变形,这两种变形在动画短片《猫和老鼠》中均常有体现。所谓惯性变形是指惯性突然消失后的变形,比如《猫和老鼠》中的汤姆猫经常在追击杰利鼠的过程中跑到了悬崖、河流之上,在惯性消失的一瞬间,汤姆猫突然坠落,这种突如其来的坠落必然带来滑稽的效果。而弹性变形主要是指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夸张的变形,比如汤姆猫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吞入了平底锅,平底锅进入体内后将其抻拉成了锅样的圆形,这种超乎常理的弹性变形同样能够强化影片的娱乐性。

1937年,迪士尼凭借《白雪公主》一片结束了“愚蠢交响乐”动画电影时代,随着色彩运用、声音配置等动画电影创制技术的不断发展,迪士尼开始拍摄动画长片,在这些动画长片的发展之初,百老汇的歌舞剧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白雪公主》《仙履奇缘》等影片中,我们均能够看到音乐、舞蹈交相配合的舞蹈表演、而歌舞表演也成为美国动画电影走出“愚蠢交响乐”初级发展阶段的重要标签。歌舞表演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影片气氛,而且其本身具有的欢和节奏感使动画电影的发展脱离了单纯的玩乐搞笑阶段,从而形成了更加丰富有趣的审美体验。这一时期的美国动画电影虽然有许多改编自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但也不再局限于对传统文学的改编,同时创造了许多丰满的人物形象,这种变化也是伴随着观影者审美需求的提升而产生的。总的来说,发展期的美国动画电影依然选择单线的叙事结构,故事情节设置也并不复杂,而且大多数影片也是以儿童的视角进行的创作,但在较为单纯的二元对立的故事情节中加入了更多的戏剧冲突,融入了更多的情感表达,这为日后美国动画电影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美国动画电影成熟期的叙事风格

自20世纪末开始,美国动画电影在发展期的积淀过后逐渐走向成熟,在延续了以往幽默诙谐的叙事风格的同时,进一步创制了更为曲折的情节和紧跟时代步伐的元素,如后现代主义元素等。就成熟期的美国动画电影而言,歌舞这种传统的幽默方式依然存在,如在影片《埃及王子》中就呈现了神明与术士的歌舞表演,同时运用了与歌舞相近的魔术来增添整部影片的喜感,同样运用歌舞形式的影片还有《花木兰》《快乐大脚》等。与此同时,成熟期的美国动画电影还进一步拓展了幽默的方式,如21世纪初的影片《怪物史莱克》便首次将一个形象滑稽的怪物形象搬上了美国动画电影的银幕,怪物史莱克虽然形象丑陋,却十分讨喜,创作者通过恰当的色彩搭配和动作设计使这一怪物不仅没有给观众带来不舒适感,反而还传递着幽默。在引入新的元素创造幽默的同时,成熟期的美国动画电影还增添了对于现实生活的调侃与嘲讽,在动画角色的嬉笑怒骂之间体现着更为深刻的故事内涵。在动画电影《冰河世纪》中,为了得到松球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小松鼠是凸显影片幽默感的重要载体,虽然这一奋力寻找松球的松鼠形象十分可爱,但其对于松球的过分执著也影射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追寻目标时的偏执状态。

在影片中适当制造悬念也是成熟期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一大创新发展之处。在影片《料理鼠王》中,当主角面对一次至关重要的料理考验时,对其怀恨在心的厨师长出现了,这使观众的观影积极性瞬间被提升,主角将如何面对挑战、挑战的结果又将如何成为影片压轴出场的悬念。包括《料理鼠王》在内的许多成熟期美国动画电影都会在影片接近尾声时制造悬念,并安排影片主角与主要配角同聚一堂并解开悬念,呈现出最终的结局。与揭示悬念并生的还有成熟期美国动画电影对于影片故事结局的设置,就当前主流美国动画电影而言,其结局大都为大团圆式的结局,动画电影能够承载的更加丰富而夸张的想象力给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在动画电影的世界中,许多现实社会不可能发生的情境在这一一呈现,如神灵的支配作用、跨越一切的情感等。在影片《铁巨人》中,主角为了拯救地球,怀抱炸弹飞向外太空,这一英雄之举在非科幻的普通影片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现实生活中更不可能存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圆满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观影期待,也满足了观众的补偿性心理。正如心理学中的格式塔理论,当人们感知到不完满的事物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去修复这种不完满,以期达到知觉上的和谐与满足,而成熟期的美国动画电影正是充分利用了观众这一追求完满的心理,使观众在紧张的故事情节和大团圆式的结局中同时获得观影的和心理上的满足。

纵观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不同阶段均具有不同的叙事风格,正是这种变化推动着美国动画电影在艺术水平和票房成绩等方面不断地发展。相比而言,中国的动画电影则尚处于曲折的发展进程之中。回顾数年前的中国动画电影,其中不乏经典的传世之作,但这些经典的作品已不能适应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品质。而中国的动画电影创作者也没有很好地把握时代脉搏,甚至在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发展态势。有人认为,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来动画电影的入侵,但事实上,扎根于本土社会文化,同时自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中汲取养分才是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突围之策,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2.

[2] 黄会林,彭吉象,张同道,主编.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213.

[3] [澳]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9.

第2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一、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相结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更是承担着启蒙和延续的重任。小学生毕竟还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假如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时,一方面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和语言运用技巧,一方面向学生渗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岂不是鱼和熊掌兼得吗?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引导,因而学校就需要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相结合。例如,在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学期会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教师需选择一些经典诗篇或者优秀文章进行朗诵,例如《弟子规》《三字经》《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同时,学校还会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硬笔字和软笔字,邀请当地有名的国画大师和书法大师进校园,不定期举办书法作品展示会等。在新教师培训上,学校效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拜师学艺”,建立了“青蓝工程”,为新教师精心挑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作为师傅,实行“师徒挂钩”制度。这些举措,都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为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与诵读方法的引导、实施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是以诵读为主的,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缺陷,但其能在我国得以传承数千年必然有其可借鉴之处。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诵读”中吸收合理内核,并不断地加以改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儿童时代是人生中记忆力最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多读书,多背诵一些优秀的文章,对于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们只有对文章进行不断地诵读和品味,才能获得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而想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表达能力,更需要学生多读书、多背书。笔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必须掌握的古诗词篇目,进行整理与补充,列出每个学期必须背诵的20首古诗题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在每节语文课前设置“经典诵读”环节,由领读员带领着全班同学朗读五分钟。在学期末,进行“古诗考级”,先挑选10位学生进行考级,考级过关者发放考级卡;再由这10位学生担任“考级员”,对全班同学进行考级,考级过关者给予发放考级卡。这种“古诗考级”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班级中掀起了一番“背古诗热”。通过与诵读活动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与弘扬传统民族节日相结合

随着世界多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也已日益交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各种“洋文化”的入侵,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流行过“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等。而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反而渐渐被人所淡忘,造成不少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不了解。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一些反映传统节日的诗词。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将这些教材合理利用起来,让阅读教学与弘扬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例如,笔者在教学《九月九日山东兄弟》这首诗时,除了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所描绘的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外,也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一些有关重阳节的信息:比如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传统和一些有关重阳节的神话故事等等。再如,“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一个民俗节日,在这个节日之前,笔者让学生回家收集“拗九节”的相关知识,制作手抄报。在“拗九节”那天,开展“给敬老院老人送拗九粥”活动,由学生自带拗九粥,或小组集体购买拗九粥,送到敬老院,给老人们献上一份孝心。通过这些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对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弘扬。

四、与阅读教学课堂实践相结合

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生识字量的因素外,也要把握住小学生好动、活泼及好奇的心理因素,更要坚持课堂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大多数的小学生都爱听故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多也都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承下来。在现今的语文教材中也保留有许许多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对于这些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故事,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穿插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学生能更好地吸收课文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寓言的寓意,设计了一个表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兔子和农夫。简单的表演,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然后,笔者再向他们揭示这个故事所阐述的寓意就更能被学生所接受了。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面对的学习主体是儿童,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要使小学生能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深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贴近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其好奇心展开多样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传统古诗,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视频、音频、音乐等,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充分理解古诗词,感受作者的情感。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录音、教学课件展示庐山瀑布的风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直观的了解。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也可以利用一些音乐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进一步感受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从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第3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九月的早晨,当空气中雾霭渐渐开始散去,熟悉的书香又开始在校园里弥漫开来……

只听见清丽的童音高声呤诵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重庆市培新小学“经典诵读”时间,孩子们正在诵读中华民族的经典诗文。

此情此景,每一个置身于此的人都会陶醉,不禁驻足倾听。而静幽的绿荫花香也伴着朗朗的书声,把培新小学里的斯人斯物都陶出怡然的情绪。

为了把“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为教师的事业与人生增彩”的办学理念,“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办学目标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国学教育开启智慧”的办学特色真正融入培新人的一言一行,培新小学吸取先人智慧,广读经典,以思索人生,指点未来。

我们感动于培新人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因为现今能把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作信仰的人并不多见。但他们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传媒学者于丹说:“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岁月不言,时光不语。他们的人生就在这经典的传统文化的濡染中越陈越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数千年来,它一直引领着东方文明的发展,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依旧,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事实上,无论哪个国家还是哪个时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都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学校应当在文化传播与复兴当中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现在,重庆市培新小学正以“国学教育”为特色,以传统文化《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力图采撷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多渠道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让其天天熏习,受用一生。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典诵读”这种文化积淀正慢慢释放出浓郁的芬芳,提升着学校的教育品质。学校也先后获得重庆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国学江北工程特色学校、江北区文明单位标兵、江北区德育示范学校、江北区优秀红旗大队、江北区科技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经典诵读环境化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精心构思,整体打造。围墙上有孩子们喜欢的诗画作品,墙壁上是琅琅上口的“弟子规”;弟子规学堂、名家书画廊、师生书画廊、岁月长廊,每个楼道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校铃声传出的是琵琶、古筝等经典音乐,栏杆、橱窗、甚至垃圾桶、洗手间都烙上传统文化的印迹。孩子们在校园里被浓郁的国学氛围所感染,享受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

经典诵读与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实现经典诵读课程化

学校弘扬传统文化以儿童经典诵读为基本形式,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经典诵读的内容,主要以中国文化经典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为主,并辅之以儿童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经典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等,整理编辑为学校国学教育的校本教材。时间安排上,学校将经典诵读纳入课程计划,每周一节大课(40分钟):利用闲暇时间,每日一节小课(20分钟):开展亲子诵读,每天一次(10―30分钟)。文化熏陶、道德修养自然渗透在古诗文经典中,对于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是一种极好的素质教育。

在儿童经典诵读的方法和原则上,学校倡导平民教育、大众教育,提出“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教学方法也非常简单:“小朋友,跟我念”!在国学教育中遵循以下原则:读原著全文的完整性原则,重诵读轻讲解的模糊性原则,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原则,知行合一原则。

经典诵读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实现经典诵读常态化

学校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机制。语文教学中利用文言文的教学及时链接经典诵读中的相关内容;将经典中的教育资源充实到品德教育课中,丰富品德课的教育内容,提升品德课的思想高度;音乐课上老师们教孩子唱起《礼运大同歌》《明月几时有》:美术课老师和孩子们兴趣盎然地画起了《弟子规》连环画;体育大课间活动以及室内操都是儿童经典诵读配音配器而成。在2007年学校承担的区少代会压轴节目――“国学江北、礼仪重庆”中,孩子们很好地展示了学校融体育、音乐、舞蹈、经典诵读于一体的特色教育成果。

经典诵读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实现经典诵读活动化

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活动中,学校以培养孩子善良美德为突破口,围绕“日行一善”的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导孩子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平时做起;以“知荣辱、传美德、促成长”为主题,开展读书、演讲活动,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清明节开展“红岩精神照千秋、清明情思祭先烈”的主题集会活动,端午节开展“中华魂,爱国情”迎端午经典诗文诵读会,中秋佳节开展“巴山月、中华情”。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了各大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等,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经典诵读与教师培训、家长相结合,实现经典诵读全员化

学校聘请专家定期给教师们讲解《大学》;给教师购买《于丹(论语)心得》等书籍,并邀请大学博士生导师作“国学启蒙教育”方法的理论指导;组织教师听于丹的《中国智慧》报告……通过这些培训活动,让教师们广泛汲取经典精髓,全面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丰富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在开展师资培训的同时,学校还结合部分家长传统文化素养薄弱、读经典方法欠缺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家长知道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意义,也掌握参加经典诵读活动的方法。

第4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语言符号是文本的客观载体,而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一旦有生命意识的介入,文本就会生发出原始的情韵,散发出浓烈的生命气息。而阅读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充分激活学生意识,去感知文本、体悟文本,与文本同呼吸、与作者共命运,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凸显阅读教学的灵性追求。

一、唤醒生命意识,追求灵性要凸显课堂的诗意化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阅读就是诗意的栖居。”著名教授钱理群也曾经提出过“阅读就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过于理性的烦琐分析,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将自我身心融入到文本的具体语境中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实现对文本中美学因子的体悟。如《二泉映月》一文以极富情感的语言介绍了阿炳创作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过程以及二胡曲所展现的精神内涵。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要过于引导学生分析核心词语的表达效果,而要在《二泉映月》二胡曲的浸润下,赏析二泉之景、品味阿炳人生、鉴赏文本语言,以诗意的视角感知文本、体悟文本,将学生从一个创作技法的学习者演变成为文本意蕴的品悟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文本策略层面的解读,而是在激活学生身心意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浸润在文本的世界中、人物的内心中,为学生诗意的解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尊重多元解读,追求灵性课堂要凸显课堂的创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感悟,要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只有学生敢于、善于在课堂中大胆思考、乐于表达,灵性课堂才能迸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如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寓言故事都是历经了时代变迁之后的经典作品,不管是故事的寓言表达,还是所蕴藏的内在哲理,都有着自身独具魅力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依照固有的思路和认知进行教学,而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视角进行考量,从而让寓言常教常新,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如寓言《狐狸与葡萄》,很多学生都会将指责与嘲笑的苗头指向狐狸。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的确有其诟病,但如果死搬教条,课堂的灵性也就无从谈起。于是,在学生纷纷表达了对狐狸的批判之后,教师则引领学生再次思考:今天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处处强调以人为本,你们觉得自己对狐狸的态度有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呢?一语点醒梦中人,很多学生对寓言中人物的形象也有了全新的体验,安慰、同情、帮助的话语在学生的表达语言中流淌而出。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体验进行了巧妙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多元化解读,呈现了各种不同的认知价值,在呵护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灵性指数。

三、激发爱学动力,追求灵性课堂要凸显课堂的自主化

灵性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爱学的课堂,学生不再认为栖居在语文课堂中是一种负担,而更多是一种体验的享受。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真正释放自己的思维动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在享受思维运转乐趣的同时激活学生的认知意识。例如,在教学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牛郎织女》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基本内容,认识人物的基本形象之后,并没有将阅读局限在教材固有的文本中,而是为学生拓展补充了中国其他三个传统民间故事《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引导学生综合四个民间故事,通过互文阅读的方式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了学习单,分别从主人公的形象特点、遭遇的挫折中探讨民间故事的创作初衷,即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完全将自主探究的权利交还给了学生,学生的思维得到空前的释放。他们在合作中研究,在研究中表达,在表达中分享,在分享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促进生命发展,追求灵性课堂要凸显课堂的生长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言语内容所承载的价值意蕴,浸润学生内在的心灵;而借助言语形式中的工具性,夯实学生的语用能力,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不断发展。以教学《九色鹿》一文为例,整个故事内容凸显出鲜明的主题价值,弘扬遵守诺言的正能量,批判背信弃义的恶劣行径,从故事结尾来看,故事的育人气息可谓十分鲜明。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悉心体悟,仔细品味,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方向。这种人文性的浸润,并不是靠教师一味机械地讲述才做到的,而要将其与言语形式的感知与训练结合在一起,将文本内蕴与言语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品析中体悟、在实践中悦纳,真正促进学生言语生命和自然生命的不断生长,课堂中的灵性凸显。

第5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2021年暑期马上到来,如何给孩子推荐合适的课外书成了很多家长的一大难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全国中小学生暑假阅读书单推荐,欢迎大家来阅读。

暑假中小学生阅读书单推荐一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邶笪钟编写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中外神话传说》

田新利选编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十万个为什么》

卢嘉锡主编 少年儿童出版社

4、《与鸟儿一起飞翔》

郑作新着 湖南少儿出版社

5、《海底两万里》

(法)儒勒?凡尔纳北京教育出版社

6、《汉字的故事》

梅子涵着 上海科普出版社

7、《安徒生童话选集》(丹麦)安徒生着,叶君健译译林出版社

二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8、《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俄)克雷洛夫着,裴家勤译译林出版社

9、《拉?封丹寓言》

(法)拉?封丹着,倪海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0、《格林童话全集》(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着译林出版社

11、《科学王国里的故事》

王会等主编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2、《神奇的符号》

苏步清着 湖南少儿出版社

13、《诗词中的科学》

唐鲁峰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14、《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杨鹏、刘道远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5、《阿凡提的故事》

赵世杰编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6、《三毛流浪记》

张乐平 少年儿童出版社

17、《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 农村读物出版社

18、《今年你七岁》

刘健屏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荒漠奇踪》

严阵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三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20、《伊索寓言》

(希腊)伊索中国妇女出版社

21、《宫泽贤治童话》

(日)宫泽贤治着 周龙梅 少年儿童出版社

22、《列那狐的故事》

(法)玛?阿希?季诺着北京教育出版社

23、《天方夜谭》

郅涛浩等译 译林出版社

24、《130个科学游戏》

(德)汉斯?普雷斯着,吴衡康编译中国少儿出版社

25、《东周列国志故事》

郭 平、陈咏超 改编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6、《成语故事365》 帆女 阿雪等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7、《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董宏猷 21世纪出版社

28、《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苏叔阳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9、《小兵张嘎》

徐光耀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30、《三寄小读者》

冰心 少年儿童出版社

31、《皮皮鲁传》

郑渊洁 学苑出版社

32、《肚皮上的塞子》

周锐 春风文艺出版社

33、《乌丢丢的奇遇》

金波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34、《我要做个好孩子》

黄蓓佳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35、《灵性的王国》

张香桐着 湖南少儿出版社

36、《爱的教育》

(意)亚米契斯着,马默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四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37、《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叶圣陶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38、《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

张继楼,彭斯远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39、《外国儿童诗选》

文成英,李融编选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40、《科学家故事100个》

叶永烈 少年儿童出版社

41、《中外探险故事精选》

伊明选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42、《无尽的追问》

王淦昌着 湖南少儿出版社

43、《昆虫记》

(法)法布尔着,言小山译 人教社大百科全书

44、《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法)蒂皮?德格雷,黄天源译 云南教育出版社

45、《中外战争的故事》

张鸿海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46、《做人与做事》

卢勤 接力出版社

47、《30天环游中国》

郑平等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48、《草房子》

曹文轩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49、《第三军团》

张之路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50、《巫师的沉船》

班马 21世纪出版社

51、《糊涂大头鬼》

管家琪 浙江少儿出版社

52、《木偶奇遇记》

(意)卡洛?科洛迪着,杨建民译 上海科技教育版社

53、《格列佛游记》

(英)乔纳森?斯威夫特着,杨吴成译 人教、译林版

54、《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柯南道尔,丁锦华译, 远流公司1988年

55.《顽皮捣蛋鬼》

(德)威廉.布什湖北少儿出版社

56、《七彩的分光》

王大珩着 湖南少儿出版社

57、《悠长的岁月》

贾兰坡着 湖南少儿出版社

58、《写给小读者》

晓玲玎当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五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59、《圣经神话故事》

陈静选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60、《严文井童话选》

严文井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61、《普希金童话》

(俄)普希金着,亢甫,正成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62、《王尔德童话》

(英)王尔德着,唐讪辉译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63、《中外动物故事选》

伊明 选编 中国少儿出版社

64、《中外经典科普故事》

伍钚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65、《中外网络故事》

伍钚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66、《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路甬祥主编浙江少儿出版社

67、《水陆两栖人》(苏)阿历山大?别利亚耶夫,善诚译科学普及出版社

68、《中外艺术家的故事》

江钥含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69、《国际知识问答》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70、《上下五千年》

林汉达 曹余章着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71、《马燕日记: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

(法)韩石 华夏出版社

72、《中华经典诵读本》

徐含之选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

73、《漂亮老师和坏小子》

杨红樱 作家出版社

74、《幻城》

郭敬明 春风文艺出版社

75、《鲁滨逊飘流记》

(英)笛福着,王泉根译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76、《魔法师的帽子》

(芬)杨松着,任溶溶译 纺织工业出版社

77、《金银岛》

(英)史蒂文生着,单蓓蕾 译 北京出版社

78、《吹牛大王奇游记》(德)埃?拉斯伯刘浩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79、《淘气包艾米尔》(瑞典)阿?林格伦着,高锋红译中国少儿出版社

80、《童年》

(俄)高尔基 着, 上海译文出版社

81、《做一个快乐的少年人》

邓碧霞 译 三联书店

六年级推荐

1、《鲁冰逊漂流记》

作者:(英)笛福

2、《苏菲的世界》

作者:桥斯坦·贾德

3、《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作者:(英)JK·罗琳

4、《金银岛》

作者:(英)史蒂文生

5、《城南旧事》

作者:林海音

6、《上下五千年》

作者:林汉达、曹余章

7、《诗经》

作者:余冠英选注

8、《安徒生童话》

作者:安徒生

9、《小王子》

作者:[法]圣·埃克苏佩里

10、《灵犬莱西》

作者:[美]埃里克·奈特

七-九年级推荐

1、《从一到无穷大》

作者:伽莫夫

2、《古文观止》

(可以作为作文基础)

3、《我亲爱的甜橙树》

作者: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

4、《兔子共和国》

作者:理查德·亚当斯

5、《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6、《唐诗三百首》

7、《绿山墙的安妮》

作者:露西·蒙哥马利

8、《帕尔街男孩》

作者:莫尔纳·费伦茨

9、《世界前沿科技探索丛书》

作者:[美]Liz Kruesi等

6个最有效读书方法1.读书方法:读书之前要明确目的,目的可以更好地指引你去执行。

关于怎样读书最有效?就要先知道什么是“有效阅读”,我个人认为:用最快的速度去读书,把他人总结出来的的知识、思想尽可能地“变现”——收为己用,而并不是死记强背。

2.读书方法:在读书内容里发现行动目标,将读到的知识付诸实际行动。

但是,也要注意设立的目标不要脱离自己的现实,而是要以“何事、何时、多少”具体到用数字表达出来。如果目标和现实差距太大,就没有办法顺利达成,从而变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

3.读书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改掉默读,回视坏习惯,在平时练习增大辨识广度(忘记逐字逐句读书法,阅读一组有有意义的文字而不是单个单词上),增加词汇量(你可以建立一个词汇表,平时看书或者读报不常见的词语收集,

4.读书方法:读书,应该是作为起点,而非终点。

任何的书本,只是一种载体,好的书所承载的,是一个人在一个特定领域几十年的经验,或者是一个团队在一个领域几十年的大量实验验证。如果你只是读读就完了,那是没有任何没有效果的!

5.读书方法:归类。

读书时,把这本书的信息,放在自己建立的知识结构中。阅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握中心思想及结构,主要观点及论据,推理过程是否严谨,是否能为己用。对于有用的书,再读的时候要简单暴力,有目的地读!粗暴点:截断摘要式总结!

6.读书方法:对于人文社科的书,你也可以有选择的选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看。

我建议大家读书的原则是:不要强迫自己看些什么所谓有用的书,读书首先是一种爱好,要让自己感到愉悦,但是,尽量选择公认的好书。而读书的方法,没有比循序渐进以达到精深更重要的了。 读书要达到精深的根本, 则又在于态度严肃认真和保持志向。

暑期安全防范小常识用电安全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类电器成为了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物品,虽说能够提供一定的方便性,但在无形中却也留下了一定的隐患,如孩子摸电门,玩插头等,十分的危险。建议家长应及时对孩子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同时将电器放在高处,插座用胶布封上,以帮助进行防范。

安全场所

对于身心等各方面发育都不成熟的孩子来说,在面对各种不熟悉的场所时,内心会本能的产生好奇心,如水塘,河边,蓄水池等,轻则容易导致溺水,重则可能会死亡。建议家长最好时刻注意孩子的行踪,必要时可带其去一些安全场所,如商场,游乐园等。

交通安全

近几年来,由于孩子横穿马路而导致车祸的案例层出不穷,除去车流原因,不遵守交通规则便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建议家长平时应学会以身作则,从自身做到红灯停,绿灯行,靠右行走,不骑飞车等,进而让孩子在无形中懂得交通安全。

第6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1.树立正确的幼儿观,科学地选择绘本

绘本,是最早进入幼儿阅读世界的儿童文学样式。它形式上色彩明丽鲜艳,画面简单温馨;内容上文字简洁明了,都直接表现了“儿童本位”的理念。所以说,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可以让不识字的幼童都“读”出其中的意思。但随着现代印刷术和现代艺术的共同发展,绘本的种类越来越纷繁复杂,主题变得包罗万象。面对浩瀚的绘海,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幼师生,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身心发展特点。比如:日本中江嘉男夫妇的经典之作《可爱的鼠小弟》,句子简单重复、图画简洁明了,是低幼儿童的最佳读物;而王早早的绘本《安的种子》文字精准,图像突显,却隐喻了一个有关自然规律的寓言故事,则适合较大幼儿阅读。此外,树立正确的幼儿观,还要求幼师生全方位熟悉幼儿的情感需求,注重绘本内容、主题对幼儿成长的引领,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增强心理素质。比如说,当孩子伤心、生气时,推荐其阅读美国作家班的《菲菲生气了》,会因感同身受而像作品里的“我”一样,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慢慢地宣泄愤懑、缓和心绪、平静下来。

2.形成正确的读图观,有效实施绘本美育

21世纪,与阅读文字相比,人们更愿意通过电视、网络来感知世界,通过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通过QQ视频对话聊天,图像俨然成为我们传播信息、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方位“读图”时代。那么,如何正确的阅读图像,发现图像表层之下蕴含的深刻内涵,是新时代背景下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娃娃抓起,从小养成正确的读图观,定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郝广才在《好绘本如何好》的序言中说:“如果社会上‘图盲’充斥,那要达到审美的境界,就还有很深的鸿沟要跨越。”而绘本阅读教学恰是幼儿读图的最初体验,几乎所有的绘本都有一个精美的画面设计。因此,在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师生摒弃功利主义,摒弃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的读图方式,不刻板说教,不模式化提问,不着急翻页,教会幼儿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从选本到观图再到悟图层层深入,从结构到色彩再到氛围环环相扣,读出绘本的画外之意、言外之音,不仅能引导幼师生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还有利于幼师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教育好幼儿正确的阅读绘本,给幼儿以最初的审美教育。

3.建立情感共鸣,感悟生活内涵

第7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关键词:认知隐喻 典故 文化 喻义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57-02

1 引言

典故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所创造的不朽的精神财富。它文字简洁洗练,语义含蓄深邃,回味隽永深长。“引经据典”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日常交际和写作时常常因为典故的恰当的运用而增色不少。典故作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一直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在当今世界交往频繁的情况下,对民族特色的典故充分认知和了解已成为国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知识。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典故,但由于两国在历史演变、生态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各自的语言都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典故可以说是文化的缩影,因此各自的民族色彩在典故中体现得也十分明显。可见对两种语言中典故的研究将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十分复杂的。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帮助语言研究者推开了一扇探索之门。

隐喻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段。20世纪以来, 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1980年, 美国两位学者G. Lakoff和M.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 明确提出了“概念隐喻”, 将隐喻研究从“表象”提升到“概念”层次。“概念隐喻”理论用源域(source domain)与的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 projection)以及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来解释隐喻现象,即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例如“时间是金钱、“争论是战争”等等。据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实质上, 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

2 典故的隐喻性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典故是一种隐喻。典故的隐喻性体现在典故在引用过程中,不是直接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是通过字面意思去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典故的语用隐含意义应该既包括典故的喻义又涵盖典故的文化特色。从本质上讲,典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只有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白民军,2004)。下面笔者主要在认知语言学和隐喻理论的框架下,依据典故的理据性和来源类型,对英汉典故在本体、喻体、喻义、喻源之间的对应与非对应关系进行简单地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把握其准确的含义,以便于正确理解和引用。

2.1英、汉语中同源对应的典故

同源对应的典故是指分别属于两种语言中的典故在来源上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它们的喻体和喻义完全或基本相同。这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两种语言中的典故的来源或出处完全相同,即两种语言中典故的形成是根据同一个事典或语典凝固而成的,喻体和喻义完全相同。如“ugly duckling”和“丑小鸭”,虽然英、汉语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述,但它们均出自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故事,且喻义都是指“小时丑长大后好看的人或先遭歧视后受赞美的人(或物)”。二是两种语言中典故来源类型相同或相近,喻体和喻义也基本相同或相近。如“blow hot and cold”(《伊索寓言》)与“朝三暮四”(《庄子》),它们都来自寓言故事,喻义均为“变化多端,反复无常”。英汉同源对应的典故在数量上虽然不多,但却在人们日常语言交际中经常用到,因此,这些典故的引用频率高于其他类别的典故。

2.1.1喻体、喻义完全对应的同源典故

英、汉语在隐喻性方面完全对应的典故的数量不是很多,主要因借用而产生的,也就是把本民族语言中没有的典故性词语从对方语言中翻译过来,并被本民族的人们普遍接受,而成为本民族语言中的常用成分。虽然文字表达形式不同,但来源和喻义是完全相同的。其中以汉语借自英语中的典故为主。这些典故主要来自于《圣经》,《伊索寓言》和童话等。从下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来:

例:“garden of Eden”(伊甸园)、“forbidden fruit” (禁果)(《圣经》)

这是英语从《圣经・创世记》中有关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两个典故性词语,现在已被东西方文化普遍接受。它们的喻义“幸福之地”和“因遭到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也已从隐性转为显性,不需要解释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隐含之义。

这些来自英语的典故已成为汉语的基本词语或句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被引用。如“sour grapes”(酸葡萄)、“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Open sesame”(芝麻开门)、“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等。

2.1.2喻体、喻义基本或大致对应的同源典故

英、汉语中有一些在本体、喻体、喻义和典源方面基本对应的典故,它们一般都浅显易懂,其隐含义都可以从字面义中看出来。因此,这类典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下面是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英汉基本对应的典故,从中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到它们的隐含之义。

(1)Walls have ears.(历史故事)- 隔墙有耳(《管子》)

(2)castles in the air(《天方夜谈》中的《神灯记》)- 空中楼阁(佛教)

(3)skating on/over thin ice(美国民间谚语)- 如履薄冰

(《诗经》)

2.2英汉语中非同源对应的典故

非同源对应的典故是指英、汉中的典故虽然来源和出处不同,喻体也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在喻义上相同或相近。在对典故的隐含意思的理解上,可根据所处的语言环境和本民族语言的表达习惯,选用一个或几个相应的典故来对应。这类典故在英汉对应的典故中占多数,而且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变化也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2.1 喻义一对一的对应典故

这类对应的典故不多,主要是指一种语言中喻义单一的典故对应另一种语言中喻义单一的典故,它们在喻义上是一一对等的,不会作别的意思理解。东西方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在表达同一种事物或概念时,就会受到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英、汉语各选用适合本民族特点和语言习惯的典故来映射现实中的人或事,虽然喻体不同,但在喻义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其中有些典故由于出处(典源)不同,在引用和理解过程中它们的喻义仍会受到各自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下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例:智多星吴用(《水浒》)- Odysseus(俄底修斯)(《希腊神话》)

诸葛亮(《三国演义》)- Solomon(《圣经》)

在表示人的足智多谋时,英、汉语中都有许多人物典故隐含此义。一般在表示“智多星”之义时,吴用与俄底修斯相对应;表示“智慧谋略”之义时,诸葛亮与所罗门相对应。

英、汉语中这种一一对应、喻体不同,但喻义都是相同或相近的的典故还有不少。如:

(1)直言不讳(《战国策》)- call a spade a spade(格言)

(2)祸不单行(《说苑》)-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谚语, 雨不下则已,一下就是倾盆大雨)

(3)吹毛求疵(《韩非子》),找碴儿 - find quarrel in a

straw(《哈姆莱特》)

2.2.2喻义一对多的对应典故

英、汉语中的典故形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表达同一事物时,两种语言会出现理解上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一个典故可能在另一语言中会找出几个或更多的在喻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典故,这样就形成一种语言中的典故对应另一语言中的几个或更多的典故。在语言表达中,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不同的典故与其对应。如下:

例:cast the pearl before swine(《圣经》)

对牛弹琴(《庄子》),明珠暗投(《史记》)

英语字面意思是“把珍珠丢在猪前面”,隐含讽刺之义。一般用来比喻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的人,相当于汉语中的“明珠暗投”,或用来比喻某人说话不看对象,随意发表高谈阔论,与汉语中的“对牛弹琴”相对应。

英、汉语中这种对应关系的典故不多,虽然语言表达受地理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但由于人类观察和认识事物方式具有相似性,所以语言中的相同或相似的典故也处在多种复杂的关系之中。下面再看几个一对多的对应典故:

(1)apple of Sodom(所多玛的苹果)(《圣经》)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刘基《卖柑者言》)/徒有虚名(《北齐书》)/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左传》)

(2)no smoke without fire(谚语)

无火不生烟/无风不起浪(佛教)

(3) be hoist with one’s own petard(被自己的炸药筒炸上天)(莎剧)

作法自毙(《史记》)/害人反害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其果/请君入瓮

2.2.3 喻义多对多的对应典故

除了以上两种对应情况外,还有一种多对多的对应,即在两种语言中都有不只一个典故表达同一喻义。这是与人类思维的多样性、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历史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相似性和复杂性有密切的关系。不过这种多对多的对应典故在英、汉语之间毕竟是少数。但在具体引用时,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话题选取恰当的对应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下所见:

例:at the end of one’s rope/tether(习俗)/at one’s wit’s end(《圣经》)

不知所措(《论语》/智尽能索(《史记》)/智尽谋索(后汉・张奂《与延笃书》)/计穷力屈(唐骆宾王)/计穷智短(《元曲选》)

这些典故中只有“at the end of one’s rope/tether”(在绳索的末段/尽头)的隐喻性比较强,虽然它的隐含义与其它几个典故相同,但它的理据性(来源)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它的隐含理据是这样的:家养的牲畜在外吃草时,主人一般总要用绳索把它拴起来,它的活动范围受绳索长短的限制。即使范围之外有嫩草可吃,它也很难挣脱绳索,只能是束手无策,无计可施。而“at one’s wit’s end”(在才智的尽头)的理据性比较显现,和汉语的典故一样,它的喻义也很容易理解,都用来比喻“人到了紧急关头或处理较棘手的问题时,而感到的那种智穷才尽,束手无策,不知所措的境况”。

英、汉语在喻义上多对多的对应典故的形成,说明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众多的典故不仅为我们表达不同的思想提供了方便,同时典故的语言形式简洁,言语婉转,喻义深刻,给人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3 结语

认知隐喻对典故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都有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典故的认知隐喻对比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中典故的认识:英语典故和汉语典故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有些典故在划分过程中彼此之间也有重叠的地方。在这些喻义方面的对应关系中,一对一对应的典故数量较多,一对多的典故次之,多对多的典故最少。不过,在英、汉语的典故中,这种有对应关系的典故毕竟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对应是典故性词语与非典故性词语之间的对应。随着两种语言在国际交流中接触的增加,以后会发现更多彼此之间有联系的典故,使我们对英语中的典故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使汉语中更多的典故为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所接受,最终使典故这种语言与文化的存在形式成为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典故是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典故存在于独特的文化环境之中,与环境息息相关,一经移植,差异性大于互参性,就会适应不了异族文化环境。因此,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必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典故所体现的精神和熟知典故的本意,通过联想,运用认知主体的语言思维能力,才能理解并恰当运用典故的隐喻涵义,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Deignan Alice, Metaphor [M]. 北京:外文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香港), 2001.

[2]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白民军. 典故的隐喻文化透视[J]. 唐都学刊,2004,(7).

[4]陈家旭.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的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陆谷孙. 英汉大词典补[Z].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7]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王丽颖. 英语新词中的认知隐喻.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

(6).

[9]武恩义. 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06.

第8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 民族特征

一、引言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浓缩的文化”。透过语言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化的历史。可以看出,习语是在长时间的使用中经过提炼而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和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英语中,习语的范围很广,包括成语(set phrase)、典故(allusion)、谚语(proverb)、格言(saying)、俗语(colloquialism)和俚语(slang)等。汉语中,习语也叫熟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和短句。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英汉习语在性质和特征也大体相同,都具有实用性、稳定性、整体性、历史性、民族性。其中的歇后语是汉民族文化所独有的,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法。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各自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二、英汉习语在文化及其民族特征上的差异

1.英汉习语对生存环境的差异

由于习语有其民族色彩,其中不乏本国人们生活环境或本土人都熟知的事情,而外国人就不知所云。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它的习语多于水有关。所以,英语中就有大量与航海和海洋有关的习语。如“over head and ears”(灭顶)、“sin or swim”(好歹)、“rock the boat”(兴风作浪,惹事生非):“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而汉民族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汉语中则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缺乏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汉语是“挥金如土”,而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未雨绸缪”――“While it is fine weather,mend your sail”,“捡了芝麻.丢了西瓜”――“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 you sow,you will reap”等。地域的差异对人们的思想和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诗句可用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中“东风”和“西风”的区别。如:中国元代诗人马致远所写的《天净沙》中的最后两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说明在汉语中“西风”是非常凄凉,而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则说明“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海峡。而在汉语中“东风”是个褒义词,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英语中的“东风”则和汉语相反。

2.英汉习语中动物的差异

“龙”在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典型。“龙”在汉语文化中被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集皇权、力量、好运为一身。在每年的二月初二这一天,民间称为“龙抬头”,因为人们相信龙王爷在这天会施云布雨造福黎民。因此,与龙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褒义,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但不知何人首次把“龙”译为“dragon”或把“dragon”译为“龙”的。这种翻译对汉英文化交流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和危害。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常被描绘成一个庞大的怪兽,还会喷烟吐火。所以,它常指凶恶的人,如“the old dragon”指恶魔,带贬义。“凤凰”在汉语文化中象征吉祥、太平,而在英语文化中仅仅只是象征永生或复活。汉语文化中对“马”这种动物似有偏爱,如“骏马”、“千里马”、“老马识途”等都是含褒义色彩很浓的词,这与马在汉民族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但作为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马在农业劳动中举足轻重,起到农民助手的作用,而且它在战争中的作用也无法估量。在英语文化中“马”(horse)却没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它更多地是被作为一种中性意义的动物来看待,这是与不列颠民族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分不开的。在其历史上,“马”所起的作用不大,马只有两大用途:耕作和作为战士打仗时的坐骑。因此,a charley horse(抽筋),eat like a horse(辛辛苦苦地干活),beat a dead horse(死马当做活马医),褒贬色彩不那么浓厚,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时作为一个热衷于赛马的民族,他们也有许多和这种运动有关的习语,但“马”仍然是被当作中性动物来对待的,如bet on the wrong horse(支持错了对象),that is a horse of another color (那完全是另一码事),其褒贬色彩没有汉语文化对“马”褒贬色彩那么强烈鲜明。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 (你是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欢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西方人对bat(蝙蝠)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特别是vampire bat(吸血蝠),提起来就令人恐惧。在汉语中,蝙蝠的形象与西方完全不同。因“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3.英汉习语对历史文化的差异

每个民族自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反映到习语上,便使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及鲜明的文化个性。尽管英汉两个民族有很多的差异,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英语中burn one’s bridges (又作burn one’s boat)和汉语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相传公元前49年古罗马凯撒出征时,常烧毁船只,士兵们后退无路,只有勇往直前,战胜敌人。“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跟秦兵打仗,项羽于公元前208年过河后让部下破釜沉舟,志在必胜。

4.英汉习语对寓言神话、的差异

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的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叶公好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驴技穷”、“刻舟求剑”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出自神话传说。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灾难”。an apple of discord不和之神、much cry and little wool说得多做得少、雷声大雨点小(大卫和亚比该)、give a lick and a promise敷衍塞责,等等。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中国文化是在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学家认为,在中国佛教思想中,既包括了儒家思想也包括了道家思想。道教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在中国已近两千年之久。它是在我国古代的基础上,沿袭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故汉语中有一些习语直接或间接源自道教,反映出当时人们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如:“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修心养性”、“邪不胜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同样是afterlife一词,中文意为“来生”或“来世”,指人的生死轮回;而西方基督教无此概念,所以其英文含义“为人死后的那段时光”。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人世间的一切,汉语里便随之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与其有关的习语。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来佛家告诫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诱惑的话,指僧家修行每前进一步就需要战胜内外的一切魔难。现在用来比喻一个法术比一个法术高,一个力量比一个强。“一尘不染”原是佛家用语。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佛教徒修行要不被六尘所玷污,“一尘不染”。还有“四大皆空”、“六根清净”、“不二法门”、“牛头马面”等都反映出佛教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英国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国教是英格兰教,属于新教。宗教在英国社会生活中起相当大的作用。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因此,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许多有关“神”、“上帝”的词语,在胸前画十字时口中说着God bless me;与它有关的习语还有:Olive branch橄榄枝(和平的象征)、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牙还牙,以眼还眼)、scapegoat替罪羊(代人受过的人)、new wine into old bottle(旧瓶装新酒)等。英语习语中用Adam作喻体有as old as Adam直译为“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to raise Cain表示“大发雷霆”、as patient as job和as poor as job分别表示“耐心忍受”、“一贫如洗”等。

5.英汉习语对数字、色彩的差异

每个民族对数字有其特有的青睐,汉语里与偶数有关的习语很多,而英语数字习语却大多与奇数有关。在中国的《易经》中就有阴阳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因此,双数在汉语里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在这种文化观照下,人们认为事物都是以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因此双数在汉语里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喜欢双数的偶合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礼,就连作为文学形式的春联和作为修辞格的对偶,也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的情有独钟。汉语习语中形容处事有“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十”在以整拾递进的数字体系中含有达到极点之义,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表达一个完美无缺的量,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全十美”,极有把握为“十拿九稳”,穷凶极恶为“十恶不赦”。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视单数为吉利,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面加尾数“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万分感谢或千分感谢)、“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大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因此,西方人偏爱“三”,把三看作完美的数字。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和其发展的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如“It takes three generations to make a gentleman”(十年树木,百年树人);“three sheets in the wind”(飘飘欲仙)等。

色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我们也很容易看出两个民族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如:汉语中,“黄色”有着“王权、高贵”的内涵。黄色在封建社会一直是法定尊色,只准帝王使用。中国人以黄色为尊,源于古代对地神的崇拜。中华民族先祖诞生于黄河流域,因而中国人对“黄色”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和崇拜。英语中,“黄色”(yellow)指背叛、邪恶、胆小等内涵。“yellow dog”为卑劣小人,“yellow belly”和“yellow livered”都指懦夫,“yellow union”指专门破坏工人罢工的工会,是受资方操纵的傀儡组织,“yellow newspaper”意为采用低劣手段渲染主题的报刊。“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因此,中国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之时都要用到“红色”,表达越来越红火之意。而英语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a red battle血战;它又象征灾祸,如red-ruin战祸;它也象征危险、紧张,如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ad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它还象征着放荡、,a red light district 花街柳巷(红灯区)等。“白色”(white)代表纯洁、美好、快乐、简单、清白、希望、真实。《圣经》故事里,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与白色相关的习语: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无恶意的谎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stand in a white sheet(忏悔);make one’ s name white again(清洗污名;昭雪)等 “ A white Christmas ”(意指“银装素裹的圣诞节”);“white hands ”(公正廉洁的); “a white day”( 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而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向把白色视为悲怆贫寒、衰败死亡的象征。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无不勾勒出苍凉凄寂、衰败哀愁的意境。“黑色”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如Black Mass安灵弥撒,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它象征邪恶、犯罪,如Black Man邪恶的恶魔,black guard恶棍、流氓,blackmail 敲诈、勒索;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如a black mark污点,black sheep败家子;它还象征沮丧、愤怒,如black dog沮丧情绪,The future looks black前途暗

淡。

三、结束语

习语还有很多,本文不再一一列举出来。习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和认识世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就像一面镜子,能明显地反应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习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透过英汉习语文化涵义的比较,我们看到英语民族和汉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正是这种民族文化制约着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内涵意义的差异。因此,只有深深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才能深刻地理解英汉习语地涵义,并正确地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2]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宇.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

[4]田延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比较及其文化溯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12月第20卷第6期.

第9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范文

我们从教材用字和2500常用字的比较来看,教材中文言文用字现象凸显,也综合反映出《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在当初选取汉字时没有考虑到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的情况。而在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意见稿)在第三级汉字就专门列出了部分中小学文言文用字。我们对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用字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对这些问题的阐释,也为研制基础教育教材分级字表打下基础。

我们对四套语文教材数据库中对2072篇课文进行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标注。其标注方法是在数据库中新增加了一列即为“yuyan”列,再对四套教材的所有文言了“g”的标注符号,即其古文的首字母“guwen”。被列为文言文范畴的大致有:古代诗歌,如《古诗两首(春晓、村居)》;寓言故事,如《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古代散文,如《短文两则、》、《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代小说,如《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等。

一、 四套教材共有和独有现代文和文言文篇目分析

在现代文统计过程中,我们通过检索查询得出:

共同出现在四套教材中的现代文课文共7篇,分别为《詹天佑》、《乌鸦喝水》、《快乐的节日》、《家》、《海燕》、《春》、《背影》。共同出现在三套教材中的现代文课文共28篇,分别为《社戏》、《草原》、《吃水不忘挖井人》、《翠鸟》、《大自然的语言》、《凡卡》、《故乡》、《和时间赛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皇帝的新装》、《济南的冬天》、《七颗钻石》、《白杨礼赞》、《秋天》、《珍珠鸟》、《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司马光》、《松鼠》、《苏州园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叔叔于勒》、《我是什么》、《小小的船》、《小英雄雨来》、《永生的眼睛》、《雨后》、《掌声》、《穷人》。这35篇课文在四套语文教材中显示出很强的共有率。现代文篇目中只出现在一套教材中的共有1300篇。从四套教材的独有篇目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四套教材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在文言文统计过程中,共同出现在四套教材的文言文课文共7篇:《愚公移山》、《邹忌讽齐王纳谏》、《范进中举》、《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出现在三套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共7篇:《马说》、《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口技》、《曹刿论战》、《醉翁亭记》、《三峡》。无疑是说明这14篇非常经典,值得学生学习。而四套教材中独有的文言文共有192篇。

二、 四套教材课文数及文体分布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四套教材在总课文数上还是有较大的差别,语文版以552篇课文领先,列为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的课文数比《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有所增加,这是因为我们在后期教材数据库中补录了小学低年级的拼音识字部分的课文。)而苏教版最少,为470篇课文。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课文数居中。

其中,现代文部分人教版名列第一,为469篇。北师大版和语文版教材依次为435篇和422篇。苏教版最少,为422篇。

文言文部分中,语文版有文言文98篇,名列第一。北师大和人教版排第二、第三位,分别为74和72篇。苏教版最少,只有48篇。

在整个四套教材2072篇课文中,现代文比例占85.9%,而文言文的比例占到14.1%。相比较而言,现代文由小学占绝对的优势92.5%到初中部分下降到72.3%,而文言文则由小学部分的7.5%上升为27.7%。目前我国语文学界有一个呼声,想提高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大致要把文言文提高到占整篇目的20%―30%。看来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还要吸收更多优秀而经典的文言文来加以补充。

三、 四套教材现代文和文言文用字情况考察

我们分别统计了四套教材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用字情况。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四套教材中,现代文和文言文用字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文言文的文本占有量为14.1%,而在汉字总数中却只占有7.2%。现代文的文本数为85.95%,而汉字总数却占有92.8%。这说明整体上文言文的篇幅较现代文为短小精悍。在字种上,文言文的字种也较现代文少,只有3570个,而现代文高达4794个。文言文和现代文字种共有3293个,文言文字种不见现代文的为277个汉字,现代文不见文言文的字种为1495个。

文言文按频次和文本的降序排列前20位的:不、一、人、有、无、日、天、中、之、下、上、也、是、为、时、其、见、以、出、二。

现代文按频次和文本的降序排列前20位的:的、一、了、我、是、不、在、他、有、人、来、这、上、着、们、地、个、子、到、大。

文言文字种累计频率由高到低的前100位为:不、一、人、有、无、日、天、中、之、下、上、也、是、为、时、其、见、以、出、二、者、大、子、而、来、两、里、与、自、知、山、何、于、水、行、此、在、得、然、三、可、诗、如、风、相、白、月、生、首、后、入、至、古、欲、能、千、去、所、十、家、曰、又、我、明、长、问、间、从、四、声、百、东、则、地、花、小、望、夜、将、头、已、故、今、万、未、心、闻、年、道、过、处、西、前、若、云、言、作、身、说、门。

现代文的字种累计频率由高到低的前100位为:的、一、了、我、是、不、在、他、有、人、来、这、上、着、们、地、个、子、到、大、里、小、就、说、那、天、你、下、也、去、时、得、看、出、中、过、么、和、起、要、生、为、可、把、多、好、没、家、都、它、只、年、然、儿、还、以、后、自、又、会、样、头、水、国、面、能、她、心、从、想、而、道、开、成、声、长、很、走、花、对、老、像、学、发、见、用、前、手、回、山、于、树、种、什、亲、动、高、给、两、边。

文言文独有的字种(277个):孰、辄、妾、嗟、裘、鸢、梓、挈、俟、邈、弈、诎、讫、篁、樽、、邹、霪、畚、麾、壹、鬲、髫、瞑、滁、龀、阡、臧、戾、恁、畎、蹴、盂、浔、陟、恂、鞯、媪、柝、瑜、圉、蹰、烨、踣、徇、鬟、、琊、沔、、诹、廪、殂、濯、、枥、蔌、、鬻、闾、壬、觥、雎、媵、彀、牒、、彪、怫、眦、衽、妪、狎、鲋、樾、沆、暧、壕、谯、挛、尻、阚、姝、砀、仕、戟、瘘、竦、莅、巳、疠、兕、傀、、颍、苫、刈、祗、沂、杵、赧、逑、曩、隳、恚、倩、鼍、鼋、、、蒹、湄、、、罾、蚩、髑、捱、鸱、、鸨、踟、笞、踔、骖、晁、、坼、淬、蹉、槎、迨、徂、腠、郸、、、、萏、艟、婢、揲、葆、郴、黜、樗、杓、纨、僮、缇、逖、跎、缃、、廨、歆、跣、斡、隰、铣、寤、麝、、觞、荏、穰、轫、襦、溽、蓍、、狲、闼、菽、、、鸶、旃、诤、卮、趱、、舴、、揸、札、缒、擢、缁、谘、偬、俎、贽、轾、、骘、纣、麈、踬、、炀、泫、薰、、湮、悒、昱、雩、渝、茔、堙、郢、牖、、菅、泾、、逡、镬、赍、笈、暨、蛱、亟、倥、逵、馗、箜、僦、、獗、橛、蹶、、旰、鲂、、悱、舸、燔、蘅、篌、猢、濠、曷、庋、邯、菡、辇、琨、、、愍、、铙、箝、愀、、丕、、鄱、皤、裣、蓼、琏、、赉、卯、泖、袂、艨、艋、垆、蒌、荛、、蕖。

四、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四套教材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汉字使用的情况如下:

(1)教材中现代文与文言文用字差别很大。汉字总数上,现代文使用了1494 383个汉字,而文言文仅使用汉字115766个。字种数上,现代文字种略多,为4794个,而文言文字种为3570个。

(2)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汉字频次、文本分布和累计频率方面有显著的差异。

(3)文言文课文长度比较短,用字比较分散。文言文课文的高频用字比普通课文更集中,而且是越高频的越集中。这点结论与张红武在分析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得到的文言文用字情况相似。

我们还曾经就四套语文教材覆盖率占前2500教材用字与现代汉语常用字中的一级字作过比较,发现前2500教材用字不见于一级常用字的有281个。其中有230个出现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二级常用字(2501至3500字的1000字)。也就是说还有51个汉字未出现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按频次排列如下:曰、吾、矣、哇、惟、哦、莎、羚、炳、焉、汝、迪、蔺、弗等。我们还发现了教材中常用的文言文用字没有出现在常用字表中,如文言文常用的高频用字,例如曰、吾、矣、汝、弗、哉、耶等。吴格明等在对四套初中实验语文教材用字分析中,也阐述了相似的观点。“在这些非常用字中,频率较高的有‘曰’、‘吾’、‘矣’、‘汝’等文言用字,这些文言字出现是有必要的。”对文言文用字的调查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教材中文言文用字和文言课文的情况,同时也为最后研制教育教材分级字表服务。所以我们在比较教材语言和分析教材语言的特点时,必须分析和考虑教材对象语言中的文言文用字情况。考虑到文言文多出现在第四学段,我们在研制分级字表时必须建立在文言文用字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时候还要采用人工干预的方法来实现字表的研制符合教材语言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红武.基于语料库的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语言统计与分析.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 吴格明,等.初中语文实验教材选文字频统计分析.课程・教材・教法, 2010(4).

[3] 周美玲,苏新春.四套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的用字状况调查及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9(4).

[4] 苏新春,等.教材语言的性质、特点及研究意义.语言文字应用,2007(4).

[5] 李镗.中小学语文课文字词分布统计及应用价值.语言文字应用,2000(3).

[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