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安召舞;土族民间舞蹈;文化特点;传承与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体动态保存为主要表现形式,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传承,也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土族安召舞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所谓的安召舞就是弯曲转圈,以舞蹈基本动作而得名,寄托着土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广泛流传于土族地区。
一、土族在青海的分布情况和民间舞蹈的流传情况
土族多分布在我国青海地区,一般可以分为民和回族土族、同仁土族、民和土族、互助土族等几大种族,由于生活地域不同,所形成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也有所差异,另外,所创作的民间舞蹈也是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但正是这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体系造就了璀璨的土族文化。接下来就详细介绍民和回族土族、同仁土族、民和土族、互助土族民间舞蹈的形式与流传情况。
(一)民和回族土族的民间舞蹈
民和回族土族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节举办大型的传统活动,在活动中,人们可以尽情地歌唱与舞蹈,其中舞蹈是最受欢迎,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娱乐方式。民和回族土族的民间舞蹈风格深受汉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影响,他们的舞蹈节目多用来赞美三国人物,整个舞蹈风格既豪放又细腻,既流畅又朴实,具有一定的戏剧化、灵动性特征。
(二)同仁土族的民间舞蹈
同仁土族的民间舞蹈活动多在每年6月份举行,由于该地区的人们与藏族人生活在一起,他们的舞蹈风格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整个舞蹈以叙事性为主,舞蹈风格更加奔放与欢快。
(三)民和土族的民间舞蹈
民和土族的民间舞蹈与同仁土族的民间舞蹈具有很多共性,例如,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节为了庆祝五谷丰登、祈愿年年风调雨顺举行大型的舞蹈活动,同时也具有敬畏神灵、敬畏自然的寓意,舞蹈风格相对固化与传统。另外,民和土族的民间舞蹈要求相对特殊,一般女性是不允许参加的,法师是舞蹈中最重要的角色,在活动最后法师会做出一些表演,意味着更好地将人与神连接在一起,这与原始巫舞的特征相一致,体现了民和土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
(四)互助土族的民间舞蹈
互助土族的安召舞是最具土族特色和烟火气息的一种土族民间舞蹈,没有什么实质性特征,一般家中有喜事或有贵客拜访时,他们就会聚集在一起欢歌热舞。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舞蹈,安召舞是不分性别、年龄、等级的,所有人只要想参加就可以一起唱歌、跳舞,氛围十分欢快与融洽,极具感染力。安召舞一般需要选择两个领唱,所有人以男前女后的方式站成一圈,逆时针舞蹈,舞蹈动作十分简单,一般先向下弯腰,然后两个胳膊左右摆动,最后高跳一下向右转一圈,转圈的时候,两个胳膊向上举,转圈以后仍然保持弯腰的姿势,并且伸出两只手,除拇指以外的四个指头蜷起,而拇指伸出指尖向上,做出一个称赞人的姿势。安召舞的舞蹈形式是统一的,但是对表演场地与服饰没有固定的要求,比较适合群众表演。同时,安召舞也具有祈福、祝愿、教育等作用。
二、土族安召舞的民族文化特点
(一)具有一定的民俗性
从舞蹈功能的角度来看,土族安召舞是生活习俗舞蹈的一种,但它不是单纯地对生活习俗进行展示,还具有自娱、社交、健身以及竞技等多种功能,同时还可以用于婚礼、生日宴、欢迎客人等仪式上,营造一种虔诚、炽热、欢腾的气氛。以往根据土族的传统习俗,年轻的、年老的男女在祭祀、庆祝或婚礼期间聚集在自家的中庭或村庄广场上,穿着盛装,边吃喝边歌舞,场面极其欢快、热闹(如图1)。地域不同,安召舞的曲调也有所差异,但其表演形式都是由领头人唱祈福词,其他人唱衬词,不需要利用专门的乐器伴奏就可以实现连续演奏。安召舞基本的大动作有踏步、跳跃、转圈、下蹲等,其步调一致,节奏欢乐轻快。
(二)具有极强的传播力
土族安召舞与藏族锅庄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一种集体性的民间舞蹈。土族安召舞主要围绕着火堆或圆槽进行舞动,在舞场上没有主客、尊卑或舞者与观众之分,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个职业及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参加,参加人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参与者可以跳一曲,甚至可以从头跳到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参与跳舞的人越多,场面就越壮观、热闹,在这种欢快气氛的感染下,即便不会跳舞的人也想要尝试一下。土族安召舞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与传播力,不仅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参与度,也能促进人们之间的团结与友爱,同时该舞还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不仅注重人们之间的共同合作与共同感受,而且注重和谐、欢腾的气氛,有利于人们形成不畏困难、积极乐观、健康雅致的生活态度,因此受到现代人的喜爱。
(三)具有华丽服饰的展示力
服饰是土族安召舞的关键要素,在土族安召舞表演中,成百上千的安召舞者盛装出席,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分领略到土族人们的勤劳、智慧与审美。安召舞者的服饰以狐皮帽为主,有些女性戴着黑色羊皮帽子,有些女性戴着传统的毡帽,男性则穿着不同颜色的背心和衬衫,领子和袖口上都绣有花边,胸前有形形的缝纫花样,鞋是传统的千层底,鞋尖一般微翘,鞋面绣有各种亮色的彩线,十分华丽、美观(如图2)。土族安召舞不但是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也是民族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肢体动作向人们展示色彩搭配、声音和整体形象,带给人一种美感。盘绣是土族服饰的核心要素,是土族女儿勤劳、智慧、美丽的象征,不同于中原地区的苏绣、湘绣,盘绣是要从小学起的,土族女儿自懂事起就由母亲手把手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族安召舞服饰的传承性。
(四)具有唱词的美喻和审美教育功能
土族安召舞是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如果把歌词单独列出来,就是一首内容丰富的民歌。有赞美家乡山水的,有传播地理知识的,有传授劳动技能的,也有提倡礼仪道德、的,下面通过对几首唱词的分析来认识安召舞的审美教育意义。赤列布山山顶上,山上百马围成群,祝福如此吉祥来。赤列布山山腰间,山腰百牛围成群,祝福如此吉祥来。赤列布山山脚下,山脚百羊围成群,祝福如此吉祥来。赤列布山是互助北部的一座高大的山峰,土族群众视其为神山,每年农历六月十五,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山活动(如图3)。通过赤列布山,点明了土族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以放牧为主,反映出土族先辈的和对赤列布山的崇敬、依托,祈愿在赤列布神山的护佑下,年年风调雨顺、牛羊成群,人民吉祥幸福、生活美满。同时还描绘出在赤列布山及广袤的周边地区无比丰美的水草中,缓缓移动着漫山遍野的牛羊和悠扬自在的牧者的美景,歌词在赞美巍巍神山的同时也表明土族部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土族安召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引起政府的重视,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在做好保护、研发、利用的同时,还要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去普及,去传承,去发展。
三、如何更好地促进土族安召舞传承与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因此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发扬。当前土族安召舞因其独特的民俗性、传播力与展示力已经被列入传统舞蹈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土族的民族特色,也促进了土族文化的传承,是土族人民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安召舞起源于平凡的生活,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安召舞表演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既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也不受表演者年龄、性别、阶层等因素的约束,因此其传承是源远流长的。安召舞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土族的历史和兴衰,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土族安召舞,加大对安召舞的开发保护力度,促进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民间舞蹈多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地域文化,其展示内容及形式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也是对民族智慧与精神的传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新时展背景下,应该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保留传统文化的本质,并完善其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土族文化的更好传播。安召舞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因此我们应该确保安召舞完整地保存。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最重要的方式,学校是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各个学校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不断更新并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提升舞蹈教师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从小认识到土族安召舞的社会价值,同时还要发挥家庭与社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另外,人民群众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土族安召舞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结语
舞蹈借助人体动作充分展现人们的想法与文化的特点,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土族安召舞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不仅需要相关文化部门的管理与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保护,从而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子婕.土族民族文化研究之安召舞及其保护[J].中华民族博览,2017(10):20.
[2]郭晓芸.青海省第16届土族安召纳顿艺术节隆重举行[J].中国土族,2017(3).
[3]郭晓芸.第17届青海土族安召纳顿艺术节举行[J].中国土族,2018,80(3):26.
[4]周雯.从安召舞动态保存析土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15(3):77-79.
[5]李天予.苗族民族舞蹈、民间舞蹈与原生态舞蹈文化形态特征[J].艺术评鉴,2016(3).
[6]吴卉连.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J].内江科技,2017(5).
[7]辛平.从安召舞动态保存分析土族民间舞蹈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J].艺术评鉴,2020(24):85-87,130.
很多有识之士看到了民间美术的荒漠化,并竭力保护民间艺术。究其原因,面对全球化的霸权,各民族的文化全都身陷危难,全球化的本质是消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而各民族自身的精神传承依靠的正是自己独有的文化。在世界一统和本民族特性的夹缝中,民间美术艰难存活,如果我们因为资金的匮乏和人员的缺失导致几十上百年后窗户上仅有防光膜没有剪纸,防盗门上只有机器印刷的“福”字没有年画和春联,端午节只知道吃各式馅料的粽子没有挂过五色缕……那么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魂魄究竟存在与否?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是推广这一大类美术类型的阵地。我觉得应该达到的标准应该是:了解、接受、收集。
首先是了解,民间美术起源于民间,很多形式是根据民间需要应运而生的。比如讲到《剪纸》一课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何要在窗户上贴上窗花?这个问题和地域、人文、风俗都有莫大联系,在这里我一般会打出一张我国西北部的图片,问学生对于这张图片色彩的直观感受,那是单调的土黄。正是那单调的土黄创生剪纸的骨髓性发源:人们需要看见明亮的、鲜艳的色彩,而剪纸刺目的大红色配合纸窗的白色正是对眼睛的强烈刺激。正是对于环境、文化的了解,学生才理解为何剪纸发源于我国西北地区,并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再从造型、题材谈开,学生感受到这就是剪纸的精髓。正因为了解,才能够认可。再比如《端午节》一课,我以汪曾祺所写《端午的鸭蛋》导入,里面提到一个风俗:系百索子,就是一种五色丝线,系在手腕脚腕上,是保佑小孩平安的一种风俗。有学生不能理解,觉得这是封建迷信。在这里我列举了在婴儿百日赠送银质小手镯的习惯,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小时候就佩戴过。我说,这并不是一种封建迷信,和送银镯一样,是家长对孩子平安成长的一种期盼。这样将心比心的介绍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认同感。所以我认为在民间美术的教学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了解,了解这一现象或风俗产生的背景、缘由,否则,以21世纪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两千多年的文化艺术,他们只能表面违心叫好,内心却把此等同于愚昧落后。
其次,推崇和介绍民间美术的标准是接受,这是比了解更高层次的标准。民间美术的生命与活力能否延续下去,光靠了解是不够的,需要学生由里及外地接受。我认为接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亲身实践。在《端午节》一单元中,我安排的动手作业是制作彩粽。彩粽是端午节传统的配饰,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所流传。所需材料很简单:卡纸、彩色毛线。在介绍彩粽时,学生对于这种传统的配饰有了一定了解,但只停留在表象的看看上,自己动手是截然不同的。用纸条折出粽子一般的六面体已经很神奇,再用看似平常的毛线经过缠绕,竟然就变成了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彩粽。很多学生表示希望多做一些用绳线串联送给家长和朋友。这本身又达到了传递民间文化的高度,可见动手在民间美术的学习中是不可替代的。再如《纸版画》一课,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版画的奥妙:可以多次反复印刷,这一古老的形式有着手绘绘画无可比拟的重复性优势。在自己动手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杨柳青的年画为何出众:想在版上处理处细密的线条和生动的人物表情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学生通过了解产生兴趣,通过制作顿生喜爱,这就完成了从了解到接受的跨越。
灯笼,叉名花灯、彩灯等,具有悠久历史,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灯笼主要用于照明,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照明工具之一。灯笼造型之丰富,花纹之精美,做工之细致,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河南开封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是一座七朝古都,其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国内。北宋时期,汴梁开封的元宵节灯会就名扬天下,汴梁花灯以其手工制作精美而流传至今。手工制作的传统花灯是汴梁花灯的一大特色。“汴梁灯笼张”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当前,传统的汴梁花灯艺术正在被青年一代渐渐忽视,如何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花灯文化回归现实?这是现在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分三个部分,运用文献、归纳、比较等研究方法,从汴梁花灯的发展历史、工艺美学及其制作、保护与传承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希望大家对传统手工艺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共同保护我们共有的文化财富。
关键词:
手工艺品 花灯 汴梁
中图分类号:F7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5-0096-02
一 汴梁花灯的发展历史
花灯自从出现之日起,就作为传统手工艺品中独具代表性的一种流传至今,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品质。从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进程。花灯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符号。宋朝至今,开封就是一座休闲娱乐的城市,归根原因与皇家的提倡密切相关。像我们熟悉的上元灯会,就被称作古代的狂欢节。张灯祭神,开始于西汉,在北宋达到鼎盛时期。因此,上元节观灯,就成为当时的人民庆祝的节日。自那时起,就出现了一大批制灯的民间作坊并逐步得到发展,直到今天在休闲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
汴梁花灯闻名中外,“汴梁灯笼张”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汴梁灯笼张”世居开封,前后历经七代相传,共有200余年历史,是著名的花灯世家。因其制灯作坊名为“敬文斋”,故又称“敬文斋灯笼张”。
清代晚期,开封出现了一家以制作宣纸花灯及宋式木版画灯为主的“灯笼张”,制作之精美,让人们赞叹不已。张太全,汴梁灯笼张的创始人。他对宋代花灯有自己的想法,并善于制作花灯,画、刻、印、扎糊彩绘样样精通,在传统花灯的制作上进行创新,很快声名远扬。他制作花灯的特点不仅仅在于制作形式的丰富,还在于花灯制作内容的创新。在画面设计方面,他擅长从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戏曲中选择题材,整个画面设计得活泼生动,活灵活现。“汴梁灯笼张”的第二代传人张艺广在张太全的基础上认真钻研,他精通花灯纹样的雕刻。他运用走马灯原理,制作出了风靡一时的鲤鱼跃龙门花灯,随着不断旋转所产生的影子,从而产生龙出鱼进的视觉感受,鲤鱼跃门灯之所以成为当时花灯中的佼佼者,还在于灯体下方的纹样雕刻,水纹纹样的木板雕刻又使花灯具有皮影戏的艺术气息。张精业是其第三代传人,在前两代传人的基础上,张精业设计的花灯增加了技术含量,在选材方面,以休闲游乐题材为主,其滚地灯,能沿地滚动,迎风转动,灿若流星。但灯内蜡烛并不会因为转动速度快而出现倾斜的现象,在重力作用下,彩灯的发光效果并无任何影响。第四代传人张弘,以善于宣纸竹篾彩灯制作而闻名。清光绪二十七年,张弘及其三个儿子参与装缮了开封行宫。行宫陈设壮丽,俨然有内廷气象,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观赏期间,甚是喜欢。“敬文斋灯笼张”就此成为汴梁花灯的代表品牌。第五代传人名叫张嘉义,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花灯进行创新,把民间玩具和彩灯相结合,创新出几十种新花灯产品,由于便于携带,操作方法简单方便,颇受民间大众的欢迎。第六代传人是张金汉,他八岁起就开始随父学习制作花灯,掌握多种技艺,在花灯研制开发上面认真钻研,知难而进,将中原彩灯文化大放传承下来,大放异彩。其代表作品有“汴京八景无骨花灯”、“干手观音干手干灯”等。第七代传人张俊涛,从小研究花灯,现在他已经完全掌握了制作花灯的技艺,他已经攻读完硕士,准备攻读民俗博士。他认为,花灯研究在我国学术领域中还是一块空白,他将在这一块领域中做出自己的努力,让花灯艺术继续绽放光芒。
二 汴梁花灯的工艺美学及制作
1.汴梁花灯的工艺美学
汴梁花灯在题材选取上非常讲究,最常见的是以民间代代流传的神话故事为题材,比如猪八戒吃西瓜灯、齐天大圣孙悟空灯、鲤鱼跃龙门灯、龙王祝福灯等,这些花灯造型丰富,还原度高,制作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深受大家的喜爱。还有的以佛像为花灯题材选取的来源,比如最著名的“干手观音干手干眼灯”,该灯的题材选取灵感来自于开封市著名的大相国寺内的干手干眼观音佛像,该灯与原物相差无几,真实再现了佛像,佛像体内有大灯,每只佛像手上还有小灯,下面的莲花宝座也是绽放的荷花灯,璀璨夺目,吸引了很多花灯爱好者的眼球。汴梁花灯之所以有这样高的艺术价值,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它吸收并融合了宋代工艺美学。由于受到经济、民俗,技术、环境等若干因素的影响,宋代工艺既体现了文艺思想的一系列变化,同时又反映了了人文精神。朴素、典雅、质朴、简洁的艺术风格,造型上去除了复杂累赘的修饰,给人清新脱俗,回归自然的感觉。
以美学视角来看,汴梁花灯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是典雅的。理、高雅、简洁、质朴、清新、严谨,既是工艺美学品质所强调的内容,也是宋代文化思想在不同阶段的美学乐趣。其中理则是传承了宋学思想。艺术是审美主体情感驱使的产物,宋代的工艺美学趣味则是超越了它所处的时代。宋代文人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也有着与理学相当不同的见解。他们各从自己对生活日用的感悟出发,对人与物的关系,对物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内容甚至与现代设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对于物的正确认识,深刻地影响了宋代工艺美术领域的造物活动。
2.汴梁花灯的工艺制作
“汴梁灯笼张”的种类非常丰富。张金汉已经复原了无骨灯、有骨灯、彩扎灯、宣纸竹篾灯、走马灯、珠灯、荷花灯、万眼罗灯、吉利灯、木版画灯等十几个品种,几十个花色的古灯。其中木版画灯是“汴梁灯笼张”独有的。在制作工艺方面,汴梁花灯对技法要求非常严谨,花灯出现并发展于民间,不但表达了民间手工艺人的心思灵敏,手艺巧妙,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汴梁花灯的工艺制作主要分为扎制工艺、着色绘图工艺、合褶造型工艺三种。
1.扎制工艺:使用材料主要包括竹篾、芦苇、秸秆、棉线、浆糊等。使用工具主要有竹刀、尺、笔、锉刀、刮刀、剪刀、铲刀等。制作的基本步骤是:首先画出作品的图案轮廓,反复修改后放大到实际尺寸,勾出骨架线。其次将劈篾、平节、打磨后的竹篾依照设计开始捆扎,用棉线和纸捻涂浆糊作十字捆扎,捆扎过程中,如果需要弯曲的地方要进行加热处理,最后一步是做整体的调整。
2.着色绘图工艺:在这方面“汴梁灯笼张“有两大特色,一是木版灯画印版,二是浸染技术。木版灯画印版现存100余块,分为单色版和套色版,既有人物戏出,又有花乌虫鱼。浸染技术是通过特制的工具在一张纸上同时染出各种色彩,鲜艳柔和,过渡自然。使用工具主要有灯画印版,排笔、晾纸杆、晾纸架、趟子、刷子等。使用材料主要是各种染色、蒉褶后的绵纸。主要制作步骤是:先将蒉褶后的绵纸用棉线捆扎成把,放入染色格子中用牛筋固定,再用排笔、毛刷点蘸染料分层次着色,置于避光处阴干,人物、动物等便栩栩如生地显现出来。
3.合褶造型工艺:使用材料主要有宣纸、绵纸、有光纸、细铁丝、棉线和浆糊。使用的主要工具为蒉、轧纹工具,花瓣烙子,勒花工具等。在制作喊将剪裁整齐的纸张做轧纹处理,百折纸用蒉合成为各种形状。
三 汴梁花灯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也随之改变着。当民间老一辈的手工艺人把花灯重现时,老年人都感慨万分,那是曾经伴随几辈人走过欢乐童年的回忆,老年人对于花灯的情感是深厚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古老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新的文化模式所替代。随着社会的变革,青年一代的思想也在慢慢变化,传统的汴梁花灯艺术正在被青年一代渐渐忽视,这是我们不愿意去承认的现状,但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应该忽视传统的艺术品。汴梁花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许多人的回忆,也见证着一个勤劳勇敢民族的壮大,如何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花灯文化回归现实7这是现在面临的一道难题。笔者建议对汴梁花灯的保护与传承从以下两点考虑:
1.市场是传统花灯得以重生的平台
首先得把花灯市场做起来,才能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汴梁灯笼张”第七代传人张俊涛认为,只有进入市场,传统花灯才会有生命力,只有通过市场,传统花灯的制作技艺才不致于流失,传统花灯的传承才有可能持续。
目前,花灯市场的现状是不令人乐观的,如今的市场已经很难找到传统花灯的身影。虽然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和传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传统的东西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电的发现与使用,使传统花灯的照明功能被电灯所替代,同时,越来越多兼具审美与装饰功能的电灯应运而生,花灯几乎被电灯所取代。
如今,很多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都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不收任何费用,只求能把它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仅仅依靠国家的支持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花灯走得既远又稳,笔者以为,对传统花灯进行创新让其走进市场,才会使花灯得以重生。只有根植于市场这片沃土,传统花灯才能扎根结果,才能得以传承。
2.增强花灯文化传承意识,保护共有文化遗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可以化育一个民族的风骨。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拥有深厚的文化血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兴衰成败,历史文化的根脉始终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精神沃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以花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
如今“汴梁灯笼张”已走过近300年的风雨历程,在越来越多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当下,以“汴梁灯笼张”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们,对于老行当的坚守,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毅力和精神着实令人佩服,青年一代必须加以保护并且传承下去。
本文从生态旅游与民间传统文化各自的特点出发,探讨磐安生态旅游开发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进行整合的可行性。试图探索建立一种在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能积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效模式。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和当地民俗文化,遵循文化兴旅战略,探索民俗生态文化旅游新模式。
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学界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表述。本文引用生态旅游学会对其作出的定义。1992年,生态旅游学会把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1]。目前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已基本上达成了以下共识[2]:生态旅游的主旨是“回归大自然”,旅游对象是原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系统。其核心思想之一是保护,保护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护当地文化生态环境,尊重并维护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均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和保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先民们遗留下来的活动遗址、居室建筑、风俗习惯、服饰礼仪、饮食文化、习俗禁忌、节庆活动、婚丧嫁娶以及民族工艺、神话传说、戏曲文艺、宗教仪式等都已经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生态环境教育与宣传上,保持地区的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追求。生态旅游开发应注重保护当地资源的原始性、自然性和民族特色,注重对资源的永续利用,注重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3]
一、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进行整合研究的新视野
生态旅游研究是受到持续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它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 、新的旅游产品,或者说一种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民俗文化的保护是近年来相关学术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话题。2003年10月,文化部召开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制订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纲要》并提交讨论,明确提出要对本土的优秀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实行有效保护。但目前学术界对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基本仍局限于本学科的范围之内,较少涉及到与其相关学科的渗透和联合。在具体保护措施的制定上,还不能完全打破消极保护的局限。因此,从生态旅游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各自的特点出发,开展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整合性研究,探讨生态旅游开发与民俗传统文化保护进行整合的可行性,并最终建立一种在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积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效模式。同时激活两个学科领域,为生态旅游开发注入文化内涵,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韵味,也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注入生态保护理念,不断推动理论研究的进展,并通过有效的开发使其合理发展。
二、整合生态旅游开发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意义
①对民间生产与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特色文化进行梳理,弥补当前生态旅游研究方面的缺陷,为旅游地开发规划和增加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提供实际指导。旅游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热衷于旅游活动不过是寻找一个持续感受真实自我的过程,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固然可以陶冶自我在日常的生活中被蒙蔽的心灵,先民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同样可以让旅游者感受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人总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成人的,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感受人类创造的文化其实就是以一种更为深刻的方式感受自我以及自我成长的历史。人文生态旅游则以一种可行的现实方式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
②充分借鉴生态旅游开发的成熟经验,把生态旅游意识融入民间文化的保护之中,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创造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模式,实现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也可提升景点的文化内涵饱满度和旅游吸引力。把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让那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成为改变当地居民生活的必要因素,并借助生态旅游开发实现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丰富现有旅游景观的人文生态环境的文化内涵,提升景点的饱满度和旅游吸引力,提升当地整体社会形象。
③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民俗文化,培养民间传统文化继承人。生态旅游开发强调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使居民了解生态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成本等好处,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生态旅游开发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而将当地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改造成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基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必然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相当程度的经济条件的改善。因此,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既是通过重新包装激活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的过程,又是培养当地传统文化继承人的过程。
④有利于建立主流文化与民间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民间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抛离了主流文化的发展道路,生态旅游开发依照当代人类学的视野,将其还原到“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之中去观照它,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在承认并尊重彼此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互相借鉴与学习。这就涉及到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建设/破坏”地方性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的问题。保持民间特色与引进现代意识之间的冲突永远也不可能以一种和谐的形式出现,当地居民需要更好的生存条件,民间文化也需要得到不断发展,而发展必然意味着某种文化变异。发展是硬道理,固步自封才是民间文化最大的敌人。
三、磐安生态旅游开发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进行整合的可行性
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境内地形复杂,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从全省统一的旅游资源普查成果来看,磐安县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达299个,类型63种,无论在数量和类型上在金华各县市中都属上乘。299个资源单体中优良级单体(三级以上)39个。目前,已拥有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溪、夹溪省级风景名胜区、高姥山省级旅游区、百杖潭景区、水下孔景区、舞龙峡等景区以及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磐安的龙虎大旗、炼火、大纸马、大凉伞、叠罗汉、赶茶场、舞龙等民间艺术颇有影响力。手工清明年糕等小吃也独具地方特色。此外磐安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药材集散中心――新渥药市。香菇、茶叶、香榧等绿色农副产品深受城市居民青睐。优秀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为开发磐安民俗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从旅游资源情况看,磐安生态旅游以自然山水主体,以生态休闲为核心,以民俗民风为灵魂,以美丽乡村为依归,契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同时根据资源特色和差异性原则,磐安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突破“山水”优势,充分利用“中国药材之乡”的美誉,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民俗民风”深化发展磐安旅游产业独有的内涵。
四、磐安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课题组经过调查发现磐安生态旅游存在二大困难。一是磐安周边多为旅游大县,东阳、武义、缙云、天台已先后成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而且各地开发的旅游产品近距离重复,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问题。尽管我县的旅游投入大幅提升,但周边各县市力度更大,差距明显。由于旅游资源同质,上海游客在周边地区都占较大市场份额,客源市场趋同,使得各地开发的旅游产品近距离重复。缙云仙都、仙居神仙居、永康方岩都是山水观光类型,农家乐旅游已经成为各地争相效仿的拳头产品,休闲养生成为共同的新目标,武义已经召开全国养生旅游大会,兄弟县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二是旅游产品单一,难以适应游客需求。面对日趋多元化且不断深入细分的旅游市场,我县旅游产品难以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继上海市场之后,温州、台州等地将成为主要的客源市场,游客类型、层次将发生重大变化。山水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住宿餐饮娱乐配套设施的品质提升,旅游线路设计的个性化创新都将面临新的考验。
基于以上问题,课题组认为可以在磐安独特的生态资源基础上,发展民俗特色游。磐安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玉山的茶文化和舞龙文化,新渥的中药文化,隐居文化与姓氏祖根文化,以及炼火、龙虎大旗、大纸马、大凉伞等民俗文化,都极具特色,展现磐安纯朴民风、美丽乡村。对此课题组提出三种开发思路:一是开发高端旅游产品。以满足高端商务、政务游客、休闲养生游客、银发养老游客旅游需求为着眼点,开发高端旅游产品,是磐安做强旅游业的有效手段。依托磐安核心旅游资源,开发药文化、茶文化、菇文化、榧文化、隐居文化,发展会议、养生、康体、异地养老等旅游产品,形成具有磐安特色的高端旅游精品,提高磐安旅游业效益,以差异化竞争实现从周边旅游强势区域突破。二是发展专项旅游产品,以满足特种旅游需求为着眼点。依托磐安山地气候、森林环境、中药材资源和民俗文化,开发康体疗养、森林养生、山地运动、中药养生保健、节庆旅游、特产购物等,形成“人无我有”的磐安专项旅游产品,使磐安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独特地位。也就是说应充分融合当地民俗文化,形成磐安“独有”的生态旅游特色。三是以民俗为主题,培育民俗旅游产品,发展民俗特色旅游。包括体验民俗风情,乡村过节过年,过农家田园生活,欣赏民俗表演等。
五、整合磐安生态旅游资源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实现文化兴旅
磐安县政府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破解制约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凝聚旅游大发展合力,整合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文化,提升景区品位,完善旅游要素配套,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磐安县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4]中提出以国家级文保单位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国家和省级非物质遗产赶茶场、龙虎大旗、炼火、大纸马、大凉伞、叠罗汉等民间艺术,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药材之乡、香菇之乡、生态龙井茶之乡为基础,整合药文化、菇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精心编排一批特色文化演艺节目,建设民俗文化广场和演艺中心,成立专业演出公司,培育一批文化专业队伍,提升磐安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品质,通过旅游开发促进文物保护、文化挖掘和文化产业发展。可见,整合磐安生态旅游资源与民间民俗文化实现文化兴旅是磐安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举措也是必要战略。
课题组重点考查了玉山区十八涡、水下孔、舞龙峡、乌石村农家乐、横店村农家乐,发现当地生态资源优异,民俗文化多样化,民风淳朴,是旅居圣地。本课题重点针对水下孔景区生态资源和当地民俗文化整合进行了研究。课题组经过考察研究认为水下孔景区建设应在水下孔现有天然生态资源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和民俗风情,以田园风光和别有生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让游客感受到“有料有趣有意义”值得回味的乡村文化生态游。1、建立农耕生活体验基地。利用水下孔景区所在地横路村农家乐土地资源建立农耕基地、采摘场。根据季节不同,建立农耕体验基地,举行农耕比赛,采摘比赛等。比如当地拥有很多梨园、桃园、李园,在水果成熟季可以设置自采自摘游。2、利用当地高山生态龙井特色,建立龙井园,发扬台地茶文化。横店村村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高山龙井,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举行茶叶采摘比赛,设置相应奖品,体验茶叶炒制过程,让游客了解高山龙井文化,感受天然龙井的美妙。3、品味当地特色小吃。水下孔景区内部还有很大的竹林,同时当地还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制作糯米年糕、清明年糕的习俗,整个制作过程都是纯手工完成,这个也是当地独有的特色。可以在景区内大片的竹林里设置一个区域,专门放置制作年糕的道具,开放制作过程,同时也可以让游客体验辛苦的制作过程,品尝特色年糕,感受糯米年糕特有的味道和意境,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节日文化,也起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作用。4、形成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中药食材、高山龙井、高山小京生、农家香菇等当地特产,将其多样化发展。5、在横店村定时开展龙虎大旗、舞龙等民间艺术表演,增强游客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6、融合利国寺和水下孔景区,扩大景区范围,充实景区内涵,将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寺庙佛教文化和当地纯朴的民俗民风相结合,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六、结束语
本课题运用区域经济学、景观生态学、旅游资源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研究生态旅游开发和民间传统文化整合的有效模式。提出生态旅游开发应注入一种文化内涵,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品位,也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注入生态保护理念。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走访调研等途径了解磐安县生态旅游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磐安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分析及文化兴旅战略和措施,希望能为我市民俗生态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81
[2]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71
[3] 黄爱莲.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整合性研究. 广西社会科学.2004.12
1优秀民闻文化传统影响着当今动漫艺术发展的审英价值
第一,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滋养了原创动漫的美学品格。形成了倾向于意境美、道德美、意味美的审美风格和寓教于乐,内敛含蓄的中和之美与朴素之美的审美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思维,崇尚“神似”、“神韵”和“会意性的艺术形象。经典动漫作品《大闹天官*就集中体现了上述中国原刨动漫的基本美学气质。其人物造型古雅和神奇.艺术风格灵动飘逸、超凡脱俗,脸谱艺术、民间彩塑、戏曲表演、壁画年画等设计元素和色彩配比的综合运用,汲取从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营养,虚虚实实,简练而富于变化,有着很强的写意性和装饰性,表现出中国优秀民间文化特有的哲学观、宇宙观、审美观,在民间文化传统与动漫形式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第二,优秀民间艺术中蕴含的人文价值是中国传统观念体系中核心部分,当今动漫创作应努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爱国爱民的民本精神,自强自立、生生不息的开拓精神,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道德精神,善良质朴、诚实谦虚的传统美德等精华,以之为作品的灵魂,积极地展现国人椎崇、期待的道德品质、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主动地吸纳优秀传统文化并与现代文明和谐相融。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如《葫芦兄弟》。该片弘扬了“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这一永恒主题。片中用七种颜色分别代表人类的七种品性:勇敢无畏、温柔宽容、刚强坚毅、平和慈善、嫉恶如仇、活泼自由、沉郁思辨。七兄弟的故事如同七个生动的寓言,唯有“七子连心”,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才能最终战胜阴险、黑暗、诱惑和背叛。片子结尾那充满生机的七色峰,正是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向往和谐的的象征,从而实现了将传统表现手法与动漫审美特征、民间意象与现代内蕴、鲜明的民族价值观与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完美地融为一体。
2优秀民闻文化传统影响当今动浸艺术发晨的倒作息维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优秀民间艺术作品的宝库。丰富的民间艺术题材,浓郁的地域化民族化色彩。是当今动漫愿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现代动漫宅作固然是创作者艺术素养的体现,但不管是怎样的创作意图,都必然要在创作中借鉴民间艺术的形式或撷取民间艺术的素材。从优秀民间艺术传统的宝库中获得灵感,挖掘原型,用现代艺术手段,创作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风格气质又有时代精神的动漫形象,是当今原创动漫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专业动攫创作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当今动漫艺术和优秀民间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源流关系。比如,动漫作品取材直接来源于民间,多是在采集整理民歌、故事、野史传说等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而成的。如中国的《渔童》、《人参娃娃》、Ⅸ阿凡提的故事》等。有的时候,因为民间艺术具有的传承性、实用性,娱乐性、民俗化和程式化等特征,这种源流关系还表现为对民间叙事类型的借鉴与生发上,同一类型、同一主题的故事会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时间里流传,构成故事的种种元素在保持原有基本形态的同时,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探险寻宝、复仇行善、美好情感等等。在当今动漫创作中,尽管传统民间故事中的情节、人物等是以现代的艺术形式出现,对原有的元素进行整合、重新演绎,但仍让人感到民间艺术的永恒魅力,引起超越现实、超越空间的心理共鸣。当今原创动漫最大的竞争力无疑来源于独特的形象和新颖的创意,这取决于日常的艺术素质的积累和实践。一个好的本子是基础,没有好的本子,任何高超的技术也不能创造出精品。随着当今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动漫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动漫创作者过分追究技术,在人物形象构造、故事发展情节方面有雷同.幼稚,少个性、缺少想象力等问题。不论是在整体把握,还是对形象性格的刻画上,缺乏应有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生命力。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当今动漫蓬勃发展的血液,人文则是其灵魂逻辑思想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才是动漫发展的协调状态。家喻户晓的优秀动画片《三个和尚》,采用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形式,连人物语言都不要,简练数笔就塑造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甚至连音乐都被精简成了几声木鱼,技术上也简单到极为普通的逐格摄影,但却成为了中国原创动漫的经典之作。根本原因就在于优秀民间文化传统激活了原创动漫的生命力合表现力。片中水墨山水画的味道,极好地表达了中国传统绘画按法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又在形象塑造上,融入西方现代漫画表现手法,风格洒脱却又神情具现,实现了优秀民间文化传统与现代技术在形式上的完美和谐,使传统哲理的写意在当代动漫的诗化氖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优秀民闻文化传统影响当今动漫艺术发晨的艺术风格
优秀民间艺术在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呈现出极其鲜明的个性化和地域性特点,从创作手法到美学风格莫不如此。有的朴素,有的豪放,有的古朴、有的明丽,等等等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此丰富多彩的优秀民间艺术,为当今动漫在故事叙述、形象塑造、表现手法等艺术创作上提供了丰厚的营养。从一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中不难看出,优秀民间艺术中丰富的艺术形式已经在当今动漫艺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哪叱闹海》借鉴了山东民间年画的造型。《九色鹿》取自于敦煌壁画的造型,《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等使用了民间剪纸的造型《小蝌蚪找妈妈》更是开创了运用中国水墨淡彩的绘画手法来绘制动漫的先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至于像牧童》配竹笛、《山水情》配古琴,更是将水墨动画发挥到极致,每个场景都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立画卷。当然,诸如刺绣、陶瓷等这些表现形式多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可塑性的民间艺术,还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的空间。如果能将优秀民间艺术中鲜活的传统元素融人到当今动漫形象设计之中,一定会使观众在感受到亲切、新颖的视觉体验同时,还能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魅力。
4优秀民问文化传统着当今动爱艺术发囊的发废溢路
关键词:传统民居;文化元素;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201-01
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力求生存最原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产物。它们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化土壤之中,源远流长,随着地理、气候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建筑风格。湖北传统民居建筑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给湖北建筑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湖北传统民居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湖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文化元素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在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并驾发展总和。”建筑的发展基本上是文化史的一种发展,因此要了解建筑类型,认识建筑形态,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化元素。
雨果曾经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最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建筑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属性已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建筑需要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建筑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主要的图腾是“龙”、“凤”、“麒麟”、“祥云”等,它们的出现寓意着吉祥、如意。于是古人往往在建筑物上雕刻它们的形象,以表示威严、神圣,并寄予美好的愿望。祖先崇拜是原始崇拜的内容之一,这种崇拜方式在家族的祠堂建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将宗教上的神韵转变到祖先崇拜、将空洞的神学转变为伦理的实践、将建筑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这样就更直接有效地贯彻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湖北传统民居建筑中,对水、石、树的崇拜极为突出。古人认为水是财,因此为了留住财气,必须守住水口。在这种崇拜思想的指引下,湖北省很多古村落的入口都有一座桥或构筑物,旁边是树、亭、堤、塘等衬托,扼住关口。古人对石的崇拜,同样很重,他们不辞辛苦来寻求石的壮美;民居建筑的柱础、门枕石等都离不开石头;用青石加工成平板,铺垫庭院,透着古朴与自然;门枕石、柱础上的雕刻技术更是精湛,其寓意深刻,表达了人们对石的崇拜之心。树是民居的院落中是不可缺少的植物。在湖北民居院落中常出现具有象征美好、吉祥寓意的树。如石榴树、桂花树等,来表达人们多子多福、健康平安的美好心愿。
此外,湖北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记载,它的存在不仅代表一种建筑工艺,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鲜活的民族文化。传统民居建筑本身就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包涵了太多的神秘和期待。数字文化就是其中一种,房屋建筑的规格尺寸往往不离“8”,房屋的宽度、进深、柱头的高度都要在尾数上带“8”字,这种与“发”字谐音的数字符号也许从古旧渗透到传统民居建筑中了。
二、对湖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内涵的思索
湖北传统民居建筑实际上是一种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居住文化模式,也是文化内涵的形象载体。传承与创新是保护湖北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文脉的需要,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因此如何强化这样优秀的文化是我们今天面对的重要问题。首先必须尊重传统文化,保护好自然资源,使得传统民居文化有继续生存的土壤;其次开展文化嫁接与演绎,如在地势较低的地区采用吊脚的建筑形式,在平时可以做停车场,这样不仅可以抵御洪水侵扰,还可以有效的利用空间,节约用地面积;最后要提高环保意识,开发新的领域,湖北传统民居建筑多为木建筑,其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又要保护好传统民居建筑,是否该引起今日人们的反思。
巴文化是楚文化的基础,巴建筑是楚建筑的根株。作为湖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是湖北传统民居建筑最具有艺术特色的表现部分,它永恒的文化元素和独特的表现力彰显了湖北厚重的文化内涵。它就像一部悠长的古歌,意味深长地唱出曾有过的灿烂文化,并传递给我们带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气息,更深情地渴望着即将展开的辉煌未来。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JY-YS-026。
参考文献:
[1]李少林.中华民居[M].包头:内蒙古出版社,2006.
【关键词】传统美术教育 民族 促进 民间美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219-01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美术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文化的发展应该立根于传统,面向世界的,教育更应该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多元化发展,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间美术是民族传统美术,它的历史渊源悠久,几乎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审美的萌动,智慧的灵光而延续,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但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的民间美术越来越不被重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美术和电脑美术形式。
自“五四”至今,我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西方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新的观念,在美术发展中也是西方化的美术大大超越了民族美术文化的地位,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钻研西方的美术,越来越多的优秀美术人才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他们以精湛的技艺,精致的表演,为世界各国观众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叹,然而这些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传统美术的无奈。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有着八千多年的深厚底蕴,为什么国人仍然以油画而蜚声世界呢?民间美术面临着消亡的状态,难道我们的民间美术不如西方的美术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的民间美术是世界上优秀,只不过我们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
民间美术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最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图形媒介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纵观历史发展当中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以及各民族在生活中的必需品、装饰品、服饰等,都表明了民间美术的深厚内涵,千百年来,美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孕育和积淀着厚重的人类精神食粮和文化果实,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或多或少的都与中国民间美术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说我们应该重视民间美术的发展,美术教育虽然有着其自身的知识技能体系与学科特性,但对于普通美术教育,尤其是基础美术教育来说,主要还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学习。然而对于现阶段的美术教育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
民间美术的这种尴尬局面是当前的学校教育并没有重视或者意识到这些,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的美术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有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用心地观察我们当前的教育,大家会发现,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在课程的安排传统文化占有相当小的比例,一些科学性的学科占据了重要地位,这样就大大限制了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生中的传播和传承。学生真正能够接触传统文化是在大学阶段,我们国家在未普及大学教育的现阶段,大学生只是一小部分人,这样一来,传统文化就脱离了人民大众,成为一小部分人享有的文化,这样更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当前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加强传统美术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关键词:赫哲族 传统体育 文化基本特征
My Hezhen folk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ports
Zhao Delong Cui Xiaoliang Cui Xinghe et al.
Abstract:The documents and materials,study visits,field observation of the northeast China Hezhen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have been studied and verified.Found that minority sports Hezhen formation and mode of production,military,customs,culture,worship and cultural life is closely related;in perspective point of view outside to the inside of the dig out Hezhen possess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y diversity,blending sex and Han Photo of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e.
Keywords:Hezhen Traditional spor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te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140-02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族群大、人口密集、文化背景相接近,这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间的不断撞击、交汇与媾合锻造出了极具民族风情的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使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个性,然而也因此远落后于现代文化的潮流。在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大幅度改善的今天,赫哲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构建科学理论框架提供素材,并为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和保护提供新的思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赫哲族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及有关文化现象。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实地观察法和比较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 赫哲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
2.1.1 源于生产劳动。狩猎与农事是少数民族生产方式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因而也成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最主要的反映内容。以狩猎为起源的体育项目主要围绕着跑、跳、投、攀、射、骑等活动展开。赫哲族人民为了生存、生产和自身进步的需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独具地域特征和渔猎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赫哲族民间流行及传承至今的民间传统体育游艺项目多达数十种,其中除北方民族共有的溜冰、滑雪、拉杠、射箭等项目外,还有独具本民族特点的叉草球、摔跤,杜烈其,赛桦皮船,赛雪橇,打冰磨,挡木轮,拔大葱,玩嘎拉哈等传统体育项目。
2.1.2 源于古代军事。赫哲族居于边陲地区,地处国防要冲,更由于历史上各统治阶级间的相互斗争和民族矛盾,致使赫哲族少数民族人民不得不拿起武器投身于战斗。正是这样的历史条件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尚武精神,在长期的战斗中,赫哲族少数民族人民积累下丰富的持械或徒手格斗的经验,并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各种带有军事体育色彩的体育项目。
2.1.3 源于民俗。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不少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由民风民俗演变而成。作为渔猎民族,每个赫哲成年男子都应是优秀的猎手和渔夫。作为一名优秀的猎手和渔夫,则应熟练地掌握追踪野兽、滑雪、划船、射箭、叉鱼、扎刺(用长矛)、打绳结、结网等技能。这些技能的形成,除了生产劳动的实践外,通过体育项目与民间游戏加以培养训练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2.1.4 源于文化崇拜。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化崇拜可根据崇拜的对象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又分为天象崇拜(日月星辰)和自然物崇拜(土地、山川、河流等),而图腾崇拜则是在自然崇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氏族社会的信仰形式。赫哲族少数民族群众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图腾信仰习俗。如莫日根赛,这是一种从山顶向下滑雪的游戏。每个参赛者都必须从山顶向山下滑行三次,如果每次都成功,没有跌倒,便被称为“莫日根”;如果跌倒一次,称为“莫日根堪”(准英雄);如果跌倒两次,则称为“滑雪手”;如果三次都跌倒了,则意味着将灵魂丢在了跌倒处。失败者需再滑行三次,从最后一次跌倒处抓起一把雪,如果成功了,没跌倒,则意味着以找回了自己的灵魂。如果失败者拒绝再滑行三次以找回自己的灵魂,他便被认为是没有灵魂的懦夫。此外,“叉鱼赛”、“打绳结赛”、“跳冰”、“抛绳赛”、“划船赛”、“射箭赛”、“投标枪”、“跑独木桥、走塔头墩、撑杆跳高跳远”等都是与生产劳动技能有关的体育项目与民间游戏。
2.1.5 源于文化生活。还有一些项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要而产生的,他们均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对场地要求不高,易于组织开展。如叉草球,这是赫哲族较为独特的游戏。游戏前先用草捆好一个长约10厘米,直径为4~5厘米的草把。两队间距离为25~30米,双方力争叉住草把向对方前进。后,“叉草把”发展成“叉草球”,加以规范化,成为一项重要的赫哲族体育项目。
2.2 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2.3 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表层特征。
2.3.1 讴歌了民族历史。赫哲族传统体育以人类身体文化为表现形式,其动态变化亦步亦趋地反映着本民族从产生到发展这一完整历史过程。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带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例如:藏族的“顶杠游戏”最初就是对征服敌人后为自己的战士分封土地,用以决定土地多少的一种方法,传承至今成为深为赫哲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2.3.2 展现了民族经济生活。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造就了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的不同,每个民族的体育项目都体现着各自生产方式的鲜明特色。如追鹿游戏这是对猎鹿活动的模仿,以训练追踪能力。此游戏在冬季举行,燃起一堆篝火作为“追鹿”游戏的起点和终点,根据协议,以距离起点5-7公里远的某处为折返点。这都与本民族的生产劳动方式有关。
2.3.3 凝聚了民族文化艺术。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独有的,以身体文化为基征的表现形式将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曲折悲壮的民族史诗,亦或是反映少数民族群众对生活美好愿望的歌曲凝于一身。传统体育活动常在节日聚会时进行,载歌载舞,纵情游戏,具有很强的文化娱乐性。追根溯源,其实音乐、舞蹈、戏剧、诗歌、杂技等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原本就出于一胞,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就是集民族文化之大成,所以今天的民族体育项目中有许多仍保留着原始艺术活动淳朴古拙的遗风。
2.3.4 强化并发展了民族。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板块,许多传统体育项目都反映了这个内容,有的甚至直接来源于宗教活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祭祀的痕迹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健身娱乐特征的逐日增强。民族就是这样蕴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中,一方面因体育项目的不断继承而终得以保存和强化,另一方面则随体育项目的不断演变而得到修改和发展,使我们的文化本源不致因时代的变迁而终被摒弃于古代文明的废墟中。
2.3.5 传承了民族原始教育特征。“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但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教育是自然形成的,其手段主要依靠言传身教,大量进行身体模仿练习,反复进行各种蕴涵着体育萌芽的游戏。这在目前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均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正是在这些集民俗文化、身体活动、自然常识与劳动常识于一身的实践活动当中,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人民掌握了生产与生活技能,而本民族文化传统也就随之完成了传袭、教育的使命。现代少数民族教育虽不再以体育形式为主,但老一辈仍向青年一代传授富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将本民族精神与个性通过体育文化的形式一代代延续和传承下去。
2.4 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涵摄性深层特征。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于整个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文化底蕴必然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它的文化特征首先反映的也必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底蕴里孕育、培植与发展起来的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其深层特征可归纳如下:
2.4.1 重德崇礼的特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品德操守和行为规范有着严乎其严的要求。“重就诺,轻生命”、“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勇无礼则乱”、“练武先练心,百艺德为首”他们的体育项目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本民族英雄的纪念与崇拜,这种种迹象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就是在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少数民族人民对传统道德的遵守与看重。“重德”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沉而凝重的一面,而“崇礼”则是古代少数民族区别于原始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2.4.2 民族浪漫主义特征。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料中,有一个重文轻武的过程,因而导致了其内敛、压抑的民族个性。而赫哲族居于偏远山区,以渔猎或农耕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他们终日进行身体劳作,是以养成朴实、率真的审美观,其文化艺术也主要通过舞蹈、游戏以及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直观外露的形式来表现。可以说,能歌善舞是赫哲族的代表个性,而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则渗透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中,成为其基本特征之一。民族浪漫主义特征更象是一枝奇丽的花朵,使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3 结束语
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以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为背景,并体现这一地区不同民族人民所共有的思想感情、智慧和意识行为的,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复合型文化形态。其特征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文化累积过程中的一个个独立认识,而应看作是以涵摄性深层特征为核心,通过文化交融性的选择性整合,最后由多元性表层向外一步步辐射、膨胀而成的有机体。作为文化交融性和深层特征的涵摄性,是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对华夏文化的继承基础上又独立发展起来的,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代表。通过对它的透视分析,可以为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提供文化战略,为构建整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理论框架提供重要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东北地区赫哲族体育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东北地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突破口,使我东北地区赫哲族群众的体质状况得到全面、稳步的提高。以此为切入点,还可将具有独特民族个性的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的优秀项目推向国际舞台,加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通过社会影响乃至于国际影响的扩大反作用于自身,使其主动与现代文化的发展潮流合拍,对东北地区赫哲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7~87
[2] 董锡玖.中国舞蹈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57~86
[3] 盛琦、丁志明.中国体育风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55~219
[4] 全国民族院校体育教材编写组.全国民族院校体育教材[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1~4
论文关键词:]:三门峡民间戏曲,前景,生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门峡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我们祖先繁衍生息、创造发明的神圣之地,是一块积淀深厚的文化沃土。三门峡地区戏曲艺术种类繁多,且源远流长,至今有据可查的戏曲种类有扬高戏、道情皮影戏、蒲剧、眉户等,传统剧目有数十个。其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思想内容之丰富,是其他民间艺术不可相提并论的。而这些艺术瑰宝的生存、发展和繁荣与它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有着必然直接的关系。
自然生态需要保护,同样,这些戏曲赖以生存的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作为珍稀“物种”之一的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理所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的抢救和保护。令人高兴的是,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面临失传的境地,近年来不断地受到了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所有这些重视和努力,都会让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拥有灿烂美好的前景。同时,我们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及生态环境,也尝试着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视角。
一、用生态保护的理念来保护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及其生态环境
生态,指生命的存在状态或一个生命系统内所有生物共同组成大家庭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1]我们可以理解生态是在地球上一定时空区域内所有生命存在与运动的客观。而生态保护理念,“是指运用对已经变得恶劣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建设和保护的思想,使生态环境能恢复到良性循环状态。”[2]所以有学者认为,越是闭塞的地方越容易保存“文化传统”的纯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就是这个含义。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不断觉悟和认识,作为一种概念上的借用,“ECO”这样一个前缀词被运用到了许多领域,包括了生命与非生命,物质与非物质等诸多领域。[3]对于像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这样的人类口头与非遗的生态保护理念应是:遗产、地域、居民、记忆、公众知识的综合,保护的对象是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是文化遗产遗存的区域,加上社区居民融入参与管理的方式,这里强调文化的主人为社区居民,确定这种对文化遗产在未来延续和发展的方法,并将此模式作为保存和理解某种群体整体文化内涵(当然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的长效工作方法。
为此,对于三门峡民间传统戏曲的生态保护,首先应该包括与三门峡民间传统戏曲相关的物质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元素中国。其中物质文化因素有:民居(窑洞和天井院)、钟鼓楼、花轿、门楼戏楼、牌坊、戏坪戏台、禾晾、禾仓等;非物质文化因素有:语言(当地的方言)、地方戏、戏款剧种、戏词、节日活动、婚丧习俗、农耕稻作等。这样以来,不仅民间传统戏曲有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其他传统文化也与之一并形成了互补共滋的文化生态,从而构成当地人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相守共生之道。因此,在对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进行生态保护时,应重视其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维护与保养,保护传统三门峡地区的整体自然生态环境和具有典型性的与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生态相关的物质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元素。其二:通过实施技艺保护工程和传承保护工程的保护方式,建立相应制度、组织、舆论、经费、人才、资料和交流保障机制等,建设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具体通过各地区方言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俗、传统体育竞技、民间信仰、消费习俗等十大主要保护项目,全面系统地保护好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文化。其三,要让人人参与使文化遗产再次走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人为载体,具有活态性,依靠人来继承和宣传,同时依存于一定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离开了区域中居民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失去存活的土壤。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将这些文化物种更深刻地植入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中。比如保持一些建筑特色、生活习惯、传统服饰、古老的风貌等等,这就为本地的文化遗产提供一个适合其生存的大环境,让这些文化遗产更广泛地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目前陕县、灵宝、湖滨区等地的群众自发的“戏迷协会”的复苏,就与传统文化生态得到保护、从而陶冶了大众对其仰慕的文化情怀有关。所以,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不论其现在“濒危”与否,如果不关注其文化生态的保护,它们就难以长久,更遑论发展。
二、传承载体的变化可以促进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的广泛流传
“非物质文化是活态文化,也就是生活方式所承载的文化。它们是被学者发现并表述出来的那部分日常生活,它们被选中是因为它们符合特定的体裁或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4]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机、录音机、DVD、电脑等已经成为当今人们娱乐传承的重要载体,民间传统戏曲的各种采风人员可以提着录音机用以搜集戏曲曲目,就不用像过去那样靠大脑记忆和手记曲谱的方法来进行传承;随着录音机、影碟机的增多,戏曲唱师们可边录边唱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既能达到很好的教授效果,又能达到长期保存和传承的目的;一些著名的演唱人员和戏班将所演唱的曲目,也可制成磁带和光盘在各地广泛流传。
三、培养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专业创作人才和演唱名人,凸现名人效应
求新立异是人的本性,特殊调式的旋律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起聆听者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就具有这样的特征,被誉为“畅悦心灵的声音”。然而,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传唱至尽,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创作人员。另悉,在本地区流行的河南豫剧、曲剧等戏曲,因为强大阵容的专业创作人员,他们运用专业的创作技法,结合河南广大地区的民族区域特点和民风民情,创作出了不少经典的剧本,在专业演员的舞台艺术表现中一炮走红,并被广泛传唱深入人心。由此可见,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也需要在群众性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点,各级政府部门应及时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使民间优秀唱手脱颖而出。如制定民间优秀唱手、优秀唱师、优秀戏曲班奖励条例,给民间优秀唱手、优秀唱师、优秀戏曲班授予荣誉称号等等,使这些人物和团体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和认可,以激发人们学习民间传统戏曲的热情。在这方面,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应向豫剧、曲剧等戏曲音乐学习,豫剧、曲剧等戏曲与扬高戏、灵宝道情等民间传统戏曲都曾流行在本地区,但扬高戏、灵宝道情等民间传统戏曲与豫剧、曲剧等戏曲相比,发展却天壤之别,豫剧、曲剧的市场化程度很高,而蒲剧、眉户、灵宝道情等民间传统戏曲却相形逊色,市场化程度太低,且缺乏名人效应。豫剧、曲剧有多种流派、多位造诣深厚的大师级人物宣科,在中原地区乃至全国有很高的声望,对旅客特别是外宾,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诸如扬高戏、灵宝道情皮影戏,该剧种目前已极为罕见,只有几个老艺人会表演,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就更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最关键是为他们提供成长和传承的条件,重视培养、宣传他们,使本地、全省、全国了解和尊重他们,从而达到名人效应激励人们传承和发展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的目的。
四、对三门峡民间传统戏曲走进高校音乐鉴赏课堂的认识与定位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亦有了空前的丰富和变化。“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表演艺术出现多元化态势,戏曲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盟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传统戏曲艺术不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一些剧种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5]在传统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一种严峻现实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戏曲的丰富性,如何实现民族民间戏曲的自救与他救这个难题,便摆在了我们炎黄子孙的面前。令人欣喜的是:“我国昆曲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6],而作为三门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对象――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该如何曲径通幽?
时下,受中西文化再次碰撞的影响,广大中青年习惯欣赏通俗歌曲和民族音乐,备受衷情的流行音乐更是占尽了风头,青少年学生由于不懂得欣赏戏曲,又没有机会直接面对真正的民间戏曲演出熏陶,所以对传统戏曲文化不感兴趣,总的趋势是三十岁以下的这一代人不爱戏中国。还有认为是,现代生活节奏快,老戏落伍不合拍,青年观众不能够接受这种他们看起来有些过时的东西,所以没人看。
由此,重建断代工程已迫在眉睫。各类高校应随着传播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影视艺术的日益普及,经常组织学生收看电视、电影,看戏、读剧本,甚至参加文艺演出。特别是高校音乐教师更应当在学期教学计划和课外活动中适当增加学习传统剧目和地方剧种的内容。重视和加强戏曲教学,通过戏曲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这是振兴传统戏曲文化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总之,振兴传统戏曲文化不仅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更重要的是要争取青年观众,培养他们的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从而让他们发自心底的喜爱地方民间传统戏曲文化。只有这样,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才会迎来繁荣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五、成立以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为载体文化产业结构
对于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成立以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为载体文化产业结构应该成为首要工作。
在商品社会中,文化娱乐活动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民间传统戏曲的演唱者们不能空着肚子唱戏,他们要吃、要穿、要谋生,而且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能也得到逐步改善,就需要有一定的回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能只为别人义务唱戏、演出。从这个层面看,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确实需要走向市场,因为,同样是地方戏曲音乐,豫剧和曲剧、越调等戏曲艺术已经有了较为广大的爱好者和追随着,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参与群体。蒲剧、眉户、灵宝道情、扬高戏等民间传统戏曲为什么就不能走向市场?所以,像蒲剧、眉户、灵宝道情、扬高戏等民间传统戏曲也可以借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风,成立自己的戏种活动中心和演出公司,将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的演出活动纳入本地区文化产业的构建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提高演唱者、唱师艺人们的报酬和待遇,一方面,通过商业运作,使戏曲爱好者、艺人演唱者能有机会在不同地区乃至全省巡回演出,不断提高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只有这样,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才能得到更好地生存和不断地传唱下去,不致濒危。
总之,三门峡民间传统戏曲为群众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食粮,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当地几百年的历史文化氛围,也为民间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今天全世界对非物质遗产保护、继承,从思想到措施计划,都有重要发展。通过对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前景和生态保护思路进行研究,我们应更好总结经验、教训,以提升对传统戏曲音乐宝贵价值的认识,更好保护、继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传统。
参考文献:
[1]百科名片.《生态-百度百科》.来自百度网.WWW. baike.baidu.com
[2]司马云杰.《文化生态学》.来自中国百科网.WWW.chinabaike.com
[3]申茂平.《侗族大歌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4]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研究》.2008,2
[5]刘文峰.《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来自百度网.WWW.cache.baidu.com
[6]人民网people .《中国昆曲艺术获联合国殊荣》.来自人民网.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