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

藏族的民风民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藏族的民风民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藏族的民风民俗

第1篇: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

关键词:美术创作;地域;文化;特色

艺术的发生发展都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之下形成的,我国疆域辽阔,多民族文化并存,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下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对于美术创作而言,不同地域文化所衍生的民风民俗、特色建筑以及自然风光,都给美术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

一、三峡民间美术图像的文化特色

三峡民间图像是涵盖了以巴楚文化在内的长江流域一带的民间文化所形成的地域性民间美术,其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注重实用功能的民间艺术,包括了劳动者衣、食、住、行所需的实用性装饰艺术品,如民间扎缝编染、民间建筑等;第二部分为注重观赏功能的民间艺术品,有民间雕塑、民间绘画、民间书法、皮影、刻板印画、捏塑等;第三部分为注重祭祀礼仪的民间艺术品,包含节令用品、年寿用品、祭祖用品、祭神用品等。众多分们别类的三峡民间美术却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诞生于勤劳勇敢的三峡人民之手,也造福了子孙后代,并通过美术作品记载了悠久的巴楚文化。

以三峡民间美术图像“梁平年画”为例,梁平年画起源于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艺术特点不同于绵竹年画的浓艳鲜亮,又异于杨柳青年画的细腻典雅,又别于山东潍坊年画的明快活拨,显得朴素凝重,浓艳深沉,表现出独特的古朴粗、浑厚野俗之美,独显巴渝山民特有的纯朴慈厚气质。梁平年画的内容常以传统题材为主,表现手法极浪漫,用色大胆,对比强烈,整个画面简洁明快,梁平年画的图像元素可为现代设计所用,例如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精炼的线条概括出生动的造型;运用鲜明的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运用夸张A对比,形成浓厚的装饰性和趣味性。在现代设计之中,巧妙地运用这些图像特征及元素以使现代设计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当然,梁平年画只是三峡民间美术长廊中的微微一角,除此之外,梁平门神、三峡民间竹帘、三峡民间皮影、刺绣、挑花、雕刻等等,都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民风民俗,表达了巴楚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二、藏族主题美术作品中的乡土文化特征

藏族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乡土文化,相对于汉族而言,藏族的乡土文化更体现在农牧生活中,比如高原、草地、牛羊和青稞麦,而描述这一类乡土文化场景的美术作品有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表现了藏族农民喜获丰收的壮观场景,还有周春芽的《剪羊毛》,展现了藏族人民日常劳作的画面。

朴实和本真的藏族儿女也是藏族乡土文化的代表之一,著名画家陈丹青在在《进城》、《牧羊人》、《康巴汉子》等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个藏族男女,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很具体的身份,不是英雄不是劳模,他们作为画面形象只在于一个简单的理由生命的存在,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站着,就是一幅画。

除此之外,藏族乡土文化还表现出对传统和原始生活的探究,美术作品《扎西德勒图》也充分展示了藏历新年的传统民俗风情,这幅壁画展现了人物71位、动物49个、吉祥图案和节日用品100余种,全图中心为吉祥双斗、白色羊头、青苗及各类吉祥物周围为跳锅庄舞的藏族男女。家家团圆,吉祥如意的新年主题在画面上铺开,充分反映了藏族传统文化的丰富魅力。

三、新疆美术作品中的民族风情

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生活着质朴的各个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独具民族特色,比如绚丽多彩的各式地毯,精巧别致的手工艺品,飞奔的马群,四季飘香的瓜果等等。以这些为创作素材的有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油画创作,如阿不都克里木・纳思尔丁的《摇篮曲》、柴新春的《天伦之乐》、白昆亭的《维吾尔妇女》、张怀的《伊犁姑娘》、卓然木・雅森的《赶集》、玉素甫江・拜尔地的《于田人》、毛玉龙的《伊犁人家》等等。其中阿不都克里木・纳思尔丁的油画创作《摇篮曲》,此幅油画创作体现出艺术家善于挖掘生活中非常入画的题材表现,能捕捉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那种美好。作品描绘出了一种少数民族平凡的生活场景,一位柯尔克孜非常年轻的母亲正在摇篮旁边,为孩子吹着舒缓的摇篮曲。通过以美术创作的形式,艺术家让如此寻常的场景就能深深地打动观者的心弦,更从作品中流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挚爱。

另外,节日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意味最为浓郁的一种精神状态,像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哈萨克族的“诺吾鲁孜节”,回族的“圣纪节”,塔吉克族有“祈脱齐地尔节”,柯尔克孜族有 “诺鲁孜节”,“巴罗提节”,他们的活动丰富多彩,新疆美术艺术家在感受不同民族节日的同时,必然会时将这种节日的气氛融入自己创作中。诸如赵培智的油画创作《盛装》,刘建新的油画创作《欢乐的日子》,就是以此为内容的绘画作品。由此可见,尽管新疆自然环境相比内地艰苦一些,有着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激发了对生命、生活的渴望,并通过绘画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生命的崇敬、对生活的热情,在精神世界寻求另一种寄托。

四、结语

当然,巴楚地区、藏族地区和新疆地区只是我国特色地域的一部分,更是世界范围内地域文化的沧海一粟,每个地区都有气质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而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底蕴,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是根脉。古往今来,深厚博大的地域文化生长出了无数鲜活、生动的文学艺术作品,宛若群星璀璨,闪烁在历史文化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邹璐. 浅谈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创作研究――乌江流域民俗文化与美术创作随感[J]. 美术界,2011,11:81.

[2]王颖. 新疆美术创作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第2篇: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

关键词:阿坝州;传统体育;藏族

1 阿坝州藏族传统体育的形势

阿坝州藏区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势地区,种类繁多,自称体系,具有鲜明的原始性与宗教性,文化娱乐性和趣味性,地理地域性和民俗民族独特性,习惯性和传承性,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中潜在能量巨大,尤其在开发全民健身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旅游产品和特色体育项目等方面前景十分广阔。对该地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发掘,整理,研究阿坝州藏族传统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保护和传承民族促进阿坝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任至对拯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阿坝州藏族传统体育特征

阿坝州藏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是指定与近、现代体育对比显示出来的特性。这些特性是在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宗教、民俗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2.1原始性与宗教性

是阿坝州藏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基本要素之一。阿坝州部分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行为,这是由于从古代开始就不断深化的宗教色彩和因素,有些项目是以虚幻想象中的形象装扮而成,反映了藏民族体育中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淳朴意识。

2.2文化娱乐性与趣味性

与我国其它诸多少数民族类似,阿坝州藏族传统体育中,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欢庆和闲暇时间进行,江体育寓于娱乐之中,增加欢快的气氛。

2.3地理地域和民俗民族独特性

阿坝州藏区有人口少,分布广的特点,生产水平不高,交通不方便,信息量少,受经济自给性和地方封闭的影响,在此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必然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爬山、骑马、射箭、使用牦牛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登山、赛马、射箭、赛牦牛等多种形式的传统体育。

2.4习惯性和传承性

从民族历史渊源看,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他地区一样,始终服务于政治、经济,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经过藏民族不断的吸纳和扬弃,多种有益的、符合当时当地民族体育文化的营养成分容纳吸收进来,长期积淀,形成了为本民族服务的工具,成为人们衡量约束自身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尺度。

3 阿坝州藏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

阿坝州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已出现逐渐衰退的趋势,其发展面临基本设施建设不足、工作经费保障不足、专业人才培养不足、体育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机构活力不足等特殊困难,暴露出所依存的区域社会经济薄弱、体育市场发育程度低、受资金约束资源开发艰难等严峻的问题。深入研究阿坝州藏区民族体育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如何发展阿坝州藏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策与建议,对繁荣中华民族体育事业有现实意义。

3.1强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方面普遍存在基本设施、资金、人员不足,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法律的保障。只有尽快制定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工作的法律法规、资金和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才能不断提高传统体育文化机构活力。

3.2加强体育基本设施建设,提供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

阿坝州经济社会相对滞后,对传统体育投入不足,体育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阿坝州诸多困难和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阿坝州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要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和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3.3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人才不足、流失严重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概念,增强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花大力气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干部与专业人才。阿坝州的高等学校,应该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重任,结合阿坝州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情况,因地制宜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快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着力打造与现代体育学科协调和配套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繁荣和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3.4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推广,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课堂

阿坝州很多藏民族魍程逵项目,可作为重要的体育课教学内容纳入该地区的教学大纲。应考虑到该地区的地理和环境,允许该地区有相当比例的教学内容,按照适宜本地区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等条件安排体育项目,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而有效保存、推广阿坝州藏族传统体育文化。

3.5培养并逐步壮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市场

阿坝州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持着浓郁的特色,但是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始终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促使民族体育和民族经济协调发展,并在实际中产生最佳结合,形成良好的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阿坝州藏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已经深刻融入当地民俗民风,该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独树一帜,由此形成了特殊的、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藏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加大体育旅游市场的建设,是构建地区旅游特色的关键,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也有利于阿坝州藏族体育文化的传播。

3.6加强阿坝州藏族传统体育的挖掘

对少数极具阿坝州藏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革创新,力求缩短它们与现代体育项目的差距,以适应现代体育比赛的需要。要继续加大对阿坝州藏族传统体育的科研力度,从长远的战略规划出发,制订出有关重点项目的挖掘、整理、改造以及训练和比赛的科研规划,制订出符合竞技要求的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不断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特别是阿坝州藏民族人民提供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第3篇: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

四川,不但拥有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聚居区,并与青海、、甘肃、云南接壤,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以及作为西部经济、文化中心的传统优势,使得四川成为藏族音乐的生产基地和创作摇篮。随着蒲巴甲,谭维维、央金兰泽等新一代藏族歌手近年相继爆红,藏歌已不再是民族音乐爱好者的特权,在全国范围内也拥有了广泛的听众。

值此契机,四川卫视抢占先机,推出了“中国藏歌会”大型活动,其浓郁的民族风格更在国内电视综艺节目中独树一帜。特点鲜明的藏歌藏舞,原生态的民风民俗,新奇特的表演手段,都是四川卫视最好的收视竞争亮点。

四川卫视“中国藏歌会”以“好声音”为唯一标准,不分民族、地域、肤色、男女老幼,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征集一切喜爱藏歌的选手,通过层层筛选,共有60位特色鲜明的选手脱颖而出参加“中国藏歌会”第一季选拔,他们来自北京、、青海、四川、广东、浙江等不同地区。其中,年龄最大的是83岁的翻身农奴马大爷,年龄最小的是年仅6岁的双胞胎小姐妹。有的是手机推销员,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坐20多个小时火车从甘肃赶来的建筑工人,也有被称为“首席歌手”的农民。

此次《天籁之音――中国藏族歌会》第一季,除了节目精彩、丰富,选手们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样直击心灵,让人动容!护林工文西昌,赶了三天三夜从木里藏区的森林中走来,孤独守望的歌者用另外一种天籁之声坚守着他的信念。中国第一袖珍女歌手吴小莉,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超人的能量,通过音乐找回了自信,让她感受到了音乐的生命力,也让她觉得不再孤单……这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和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如果天上真的有音乐,那一定是藏歌,如果声音可以有颜色,那一定是绿色的。

第4篇: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

【关键词】藏族舞蹈;文化特性;艺术价值

前言

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舞蹈文化一直作为汹涌的大流源远流长,不断向前。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藏族舞蹈作为藏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长期积累的产物,体现着藏民族的民族文化,其将舞蹈的灵魂与藏族人民的信仰相结合,孕育出舞蹈文化的精髓[2]。

一、藏族舞蹈的文化特性

(1)藏族舞蹈的传统性

藏族舞蹈具有传统性,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一下两方面:藏族所处的地域环境和与其生产方式。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习性极大依赖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自然所给予的条件等。在过去,科技水平远远低于今天,生产力水平自然也相差很大,并且交通方式落后,让生存于雪域高原的藏民族将落后的生产方式沿袭下来,并融入到舞蹈中,使得藏族舞蹈具有较明显的传统性。传统的思想和文化。 在雪域高原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中,最值得信奉的是原始社会时期蕃域高原信奉的苯教,还有 7世纪以后形成的藏传佛教 。苯教主张万物有灵,每一样事物都存在它的灵魂,舞蹈也一样;7世纪以后所形成的藏传佛教与苯教共同作用,影响着藏族人们对舞蹈的创作,使藏族舞蹈更具有传统性。

(2)藏族舞蹈的地域性

一个地方的民族舞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气候差异、服饰差异、方言差异、宗教影响差异等[3]。藏族人民的所处的地域和生存环境决定了其生活习惯、作息规律、艺术审美。舞蹈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的表现方式,因此其舞蹈融合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地方风格,重点体现藏族人民以姿促情的舞韵,富含热情与生命力。该舞蹈注重五官与四肢的密切配合与运用,强调膝、腰、脚、肩、手以及头、眼的并用,体现其舞韵。以“热巴舞”为例,该舞蹈对于男舞者的动作要求极高,无论手中有道具与否,都应威武雄壮,体现高原男子剽悍的气势以及五战不胜的信念;而对女子则要求动作典雅而含蓄,体现女性的柔美。

(3)藏族舞蹈的宗教性

藏族是一个注重的民族,这一特点充分体现在了其民族舞蹈里。藏舞极为讲究手势,要求手势要像盛开的莲花瓣一般,不仅充分展现了藏民对宗教的虔诚,更体现出他们对美的追求[4]。最有代表性的藏族舞蹈是《羌姆》,它是由各寺的僧侣在寺院内表演,将诗、舞、乐融合为一体,气氛十分隆重,场面尤为壮观,它是一种独传于藏传佛教的舞蹈,将藏传佛教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更为藏族舞蹈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使其更丰富和具有活力。

(4)藏族舞蹈的历史性

藏族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其具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特点。相关考古学资料显示,在原始社会的时候,藏族人民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与气候条件,不断练习奔跑、攀登、跳跃、游泳等,以让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当捕捉到猎物时,他们便会围着火堆起舞以表达内心喜悦的心情,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这些简单的动作便慢慢发展成舞蹈,且其样式越来越丰富,直到现在舞蹈类型的多种多样。在拉萨曲贡、昌都卡若、等文化遗址的挖掘中发现大量的石刀、石矛、石球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藏族的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5]。

二、藏族舞蹈的艺术价值

(1)藏舞在艺术风格上传承的价值

藏族舞蹈见证了藏族人民历史的演变过程,它是藏族艺术文化传承的纽带,为文化传承的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空间。在雪域高原之上生存的藏族人民,生性热情、豁达、豪爽,直接影响了藏族舞蹈的风格。同时,藏族人民对宗教的信仰也决定了舞蹈具有宗教性的风格。藏族舞蹈在艺术风格传承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表现出对舞蹈艺术的热爱,更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藏族舞蹈向人们传递的是藏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与非凡的凝聚力,是藏族千百年艺术文化传承的载体。

(2)藏族舞蹈在艺术创新上的价值

现代民族舞台上展现出的藏族舞蹈有原生态藏族舞蹈和舞台藏族舞蹈两种。原生态藏族舞蹈是没有经过加工和雕琢的,极具原生态乡土气息的舞蹈,常见于民间逢年过节时作为庆祝的民间舞台;舞台藏族舞蹈则在原生态舞蹈基础上添加了学院派、院团派等的风格,对传统的原生态藏族舞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使之偏向于舞台化、正式化,成为藏族舞蹈中的一种创新的舞蹈形式,该舞蹈形式多见于一些较为正式的舞台,或是一些比赛类的舞台。舞台藏族舞蹈的产生在舞蹈艺术创新上迈出了一大步。

(3)藏族舞蹈对当代艺术文化的影响

生活在青藏高原之上的藏族人民,将其热情洒脱的生活习性活灵活现地体现在藏族舞蹈中。纵观藏族舞蹈的发展史,藏族舞蹈都是将藏族传统文化与生活习性融入其中,艺术与现实相结合,舞蹈与生活相结合,舞蹈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对宗教的信仰以及在艰难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充分展示给人们。

结语

藏族舞蹈是由藏民族传统的思想文化、生产方式、生存环境、和社会习俗共同孕育滋养而成,其具有传统性、宗教性 、历史性、地域性等文化特性。同时,藏族舞蹈还具有娱乐、健身、加深民族凝聚力、弘扬藏族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等功能,创造了极大的艺术价值,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民健身、现代化建设、创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等活动中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尕藏吉.论藏族舞蹈的社会特性与功能[J].研究,2011,04(02):62-71.

[2]郭艳艳. 从少儿舞蹈作品《天路到家乡》看藏族舞蹈的审美特性[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100.

[3]万玛才旦. 藏族舞蹈文化特性与艺术价值略探[J].大众文艺,2016,06:168.

第5篇: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

一、藏族舞蹈风格特征

“颤、开、顺、左、舞袖”这五大元素是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上身松弛,略带前倾,膝放松,做快而小或是慢而柔韧的颤动。藏族众多舞蹈的“颤膝”动作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作的表现动律。双脚自然外开,在舞蹈动律上形成“三步一撩”“退踏步”等共同动律,在此基础上产生种种变化,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一边顺”的美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特征之一。其动作突出“颤膝摆胯,微动肩胸”的舞姿,上身平稳,裙子随脚步摆动,形成别致的“钟摆式”的“一边顺”之美。受宗教礼俗的影响,舞蹈所走的路线必须由左向右按顺时针沿着圆圈前进,这和他们日常生活中转经筒、绕寺庙向左旋的方向是一致的,反映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吉祥的追求。舞袖这一动律特征是藏族民族服饰的展现。由于地理和气候环境,人们服饰厚重,身着大袍长靴,旋转起来如孔雀开屏,长袖飞舞如彩虹划空。

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征外,在藏族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动律及其变化,再加上手势的动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显然,对于藏族舞蹈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仅是其现在所存在着的自然环境,而是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征。要探究形成舞蹈体态特征更为本质的原因,还需要更深远地去追寻藏族的历史及社会制度和宗教。

二、从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看审美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由于不同民族的舞蹈,蕴藏着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因而亦构成了舞蹈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感受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殊的审美心理现象。由于藏族共同信奉的图腾崇拜是神鹰与孔雀,因此在其舞蹈韵律和姿态中表现神鹰展翅的形象非常鲜明,特别是男性舞蹈更突出了矫健、粗犷的气势和特征。女性舞蹈则表现出一种安祥、舒展、优雅的风格,使男、女舞蹈形成鲜明对比。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一书中把“舞蹈艺技九”变成为“诗歌写作九”,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一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藏族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如“热巴舞”等,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硕的气质,下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也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是其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

藏族舞蹈所具有的风格特征,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能更好地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传统,发展符合民间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民族舞蹈不仅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语言。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第6篇: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

关键词:迪庆;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39-02

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对象,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的旅游活动。它的体现形式主要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迪庆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地处横断山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腹心地带,是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境内最高海拔为卡瓦格博峰6 740米,最低海拔为澜沧江出境处1 480米,相对高差5 260米,地貌、景观多样性突出,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布十分明显。迪庆生态资源富集,森林草地等绿地覆盖率达73.9%,集中了从亚热带到寒带的气候类型,汇聚了众多的山川地貌,使迪庆成为金沙江、澜沧江走出青藏高原的最后一道绿色生态屏障。集中展现了北半球除海洋和沙漠以外所有的景观,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迪庆是中国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这里有多种气候类型的生物群落,植物种类繁多,境内有高等植物4 930种,野生观赏植物1 578种,野生花卉园艺植物419种,野生香料植物98种,野生动物1 400多种,野生菌类147种;有野生动物1 400余种,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滇金丝猴、野驴、黑颈鹤等,二类保护动物雪豹、棕熊等十几种。物种资源丰富,使迪庆赢得了“植物基因库”、“药村之乡”、“杜鹃王国”、“观赏园艺植物的大本营”、“动植物王国”的美誉。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在境内形成了独特的山体、水体、气候、动植物等旅游资源,使迪庆成为融雪山、冰川、峡谷、湖泊、草甸等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2.风情各异的民族文化。自古以来,迪庆就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南北交往,东西融合的走廊和要道,历史上有“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茶马古道”就从这里经过,使这里成为藏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生活的宝地。迪庆有40万人口,境内共有26种民族,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藏族、傈僳族、汉族、纳西族、白族、彝族、回族、普米族、苗族九个。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造就了迪庆特殊的人居环境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各民族为适应其各自居住的不同地理环境和生存条件,形成了既保持本民族传统习惯,又适应不同居住地环境条件要求的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和居住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比较典型的有德钦县燕门干热河谷中依山就势的藏族村落、维西县塔城和叶枝保持最完整的傈僳族村寨等,都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却又能互相尊重、相互包容,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睦相处的“香格里拉”胜景,构成了迪庆风情各异的旅游资源。

迪庆乡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以香格里拉高原牧场、高山湖泊和高原民族为代表的高原乡村风光;以佛教圣地喇嘛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和藏民族文化;以三江并流腹地为代表的自然遗产风光;以珍稀动物滇金丝猴为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的风光;以澜沧江峡谷风光和山地民族、傈僳族山寨为代表的民居风情;以太子雪山为代表的神话旅游地;以各地民间牌坊、宗祠等为代表的民居及附属建筑;以弦子、歌庄、阿尺木刮、热巴等为代表的民俗歌舞文化等等,这些丰富的自然和民俗文化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迪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处于自发阶段。迪庆的乡村旅游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和内地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规模小。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又感到城市生活的烦躁,利用休息时间,邀约亲朋好友,走进田野乡村,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放松心情。村民也利用自家条件办起了农家乐。就目前而言,迪庆的乡村旅游基本以自发为主,一方面乡村旅游主要由当地农民或业主自发兴办,各级政府没有进行规划和有力的引导;另一方面是游客的参与也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旅行社很少介入,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开发。

第7篇: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

【关键词】青海湖 健身 锅庄舞 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96-02

位于青海湖南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是安多文化的副矿区,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锅庄舞是广泛流行于藏族民间的一种集体舞,每逢节日、庆典、婚嫁之日,男女老少聚集在广场或庭院,围成圆圈随着歌舞和音乐甩手踏步而舞。海南锅庄与其他的锅庄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独特的个性,海南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敏快,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淳朴、勤劳、热情、剽悍、豪爽的民族性格,而且具有明显的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及观赏等价值。为了展示安多文化风采,助推海南藏族自治州“安多明珠”和“文化大州”品牌战略的实施,由海南藏族自治州群艺馆编排创作的《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以VCD、DVD光盘形式问世,曲调悠扬,舞姿优美、独特,很快得到了当地各族群众的追捧,全州上下纷纷开始学跳新编的海南锅庄舞,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在海南州各县以及西宁市的广场和公园里,都能看到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跳海南新编锅庄舞。

一 《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的特征

1.背景特征

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位于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素有青藏高原门户之称。海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壮丽、民风淳朴,群山起伏、河流绵延、草原广袤,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壮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的背景选自有闻名遐迩的文成公主进藏途经的日月山;有“天下江河皆东去,惟有此水向西流”的倒淌河奇观;有神奇梦幻般的国家4A级景区青海湖;有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坝”的龙羊峡水电站;有“天下黄河贵德清”、“青海小江南”之称的梨花之都贵德县;有神山古刹赛宗寺;有“青海九寨”之称的贵南直亥景区、同德宗日文化以及驰名省内外的同德河北原始森林风景区等名胜古迹和奇特景观。

2.音乐特征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民歌高亢嘹亮,听起来就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魄,曲调悠扬,但也是以五声为主,婉转动听。新编海南锅庄舞音乐朴素、热情,结构简练,由慢歌段和快板段两部分组成,后者是前者旋律的简化和紧缩,以脚顿地为节,作为乐曲的前奏、间奏及结尾,如第三曲《快乐的跳锅庄吧》,以拍为主,但在前奏、间奏、结尾中常出现变化节拍。多数舞曲以五声调式为基础,个别乐曲为六声、七声音阶;有的在慢歌段前加散板领唱,扩大成三部结构。

3.组成特征

4.服饰特征

藏族服饰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眼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在服饰方面充分体现了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体现了安多地区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长袖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袖随舞起,翩翩飞舞,十分好看。特别突出展示了青海海南藏族有一种用羔皮缝制的加面藏袍,轻巧美观,是节日和走亲访友的礼服。羔皮有毛短而卷曲的,有毛长而适中呈稳状的,用各种羔皮缝制的藏袍,是多用各色条绒、缎子、平绒、毛呢挂面,用锦缎或花氆氇、水獭皮镶边,用狐皮或豹皮做领的高档服饰,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 《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的体育价值

1.健身的价值

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也不例外,它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以步、摆跨、甩袖、缠袖、转、模仿劳动和动物飞行、跳跃等身体动作有机结合,使全身各关节、部位、系统协调配合,套路动作由慢到快、运动量由小到大,最后又整理活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练习者四肢的协调一致,使身体机能得到充分的训练。舞蹈动作,有的婉转流畅,旋转起伏,形似行云流水,有的刚劲顿挫,潇洒奔放,动静交织;有的步态从容,平稳大方,悠闲轻松;有的轻快活泼,跳跃转动,洋溢着青春活力。这些均使得练习者在舞蹈中获得美的享受与情感体验。通过优美明快的音乐、活泼愉快的练习方式,能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转移和消除。全身的动静结合也能使心血管系统、心肺功能、耐力等多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另外,长期练习可以使练习者形体得到锻炼,起到健美和减肥的作用。与其他的运动项目相比,《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的特色为优美的音乐伴奏,音乐节奏感强,优美而煽情。在音乐的伴奏下,参与者尽情展现自我全身心的投入与放松,能忘却不快和烦恼,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

2.社交的价值

增加社会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协作精神。《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是多人参与的舞蹈,不分男、女、老、幼,舞曲节奏有快也有慢,在藏区有千人锅庄舞表演,也有在学校、机关、广场、生活区举办的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小型锅庄舞活动。它不仅为本民族人民所喜爱,也为其他民族人民和外国在华的工作人员、游人所喜爱。在西宁市广场早、晚跳锅庄舞的队伍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年龄的人们翩翩起舞,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古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3.竞技的价值

《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不仅具有表演的艺术功能,而且还具有极强的竞技性,能对社会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体育竞赛,组织团体操表演提供方法。首先,“天上有多少颗星,桌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桌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桌就有多少舞姿”,这是人们对内容丰富的锅庄的赞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锅庄舞的编排上具有很宽的创作空间。其次,锅庄对动作的力度、幅度、姿态、音乐的艺术表现具有很高的要求,正如锅庄舞中所唱:“虽不是鹿生的小鹿,要学会鹿卧地的美姿;虽不是鹰生的小鹰,要学会鹰展翅飞翔;虽不是鱼生的小鱼,要学会水中鱼尾闪耀;虽不是狮生的小狮,要学会狮的娇姿。”第三,锅庄舞对舞蹈者的要求非常严,要求动作统一,力度和节奏统一,动作协调,在难度上具有一定的发掘。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具有很好的竞技性,是一项很好的群众体育活动,值得在全国和学校推广。

4.团结的价值

民族舞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消除民族隔阂,它是一种以身体动作、姿势作为基本语言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它的传播交流障碍最少,不受语言文字的制约,也不受意识形态的干扰,因此,它是最具有亲和力的一种文化交融形式。在参与锅庄舞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语言上的交流和身体上的接触,能降低人们在心理上的防御本能,起到自然促进不同民族的参与者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认同的作用,同时,在不断的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会不断融合和适应,这不是哪一种文化占绝对优势的同化过程,而是滋生出新的共同文化的过程,也是在彼此之间建立起新的信息沟通渠道的过程,而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共有文化的产生是建立彼此之间信任感的基础。因此,《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对发展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团结,具有很好的作用。

锅庄舞活动历史悠久,是藏民族留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具有良好的健身、健心娱乐、群众体育和旅游开发价值。《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宣扬“舞蹈动作来自自然”这个主题,充分体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这个时代精神,并与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相结合,既可以作为舞台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又可以作为群众自娱自乐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还可以作为一项丰富单位、学校文化活动的竞技比赛项目。

参考文献

第8篇: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

关键词 舞蹈技巧 民族舞蹈 应用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1民族舞与舞蹈技巧的关系

1.1民族舞蹈

舞蹈是根据人们的心理感悟,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信息,借助音乐以有节奏的肢体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艺术形式,属于人类的本能表演艺术。而拥有五十六族人民的中国,更是传承了五十六种民族的民族舞蹈,每个民族各有特色,每种舞蹈各有魅力,给我们带来身心享受的同时,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民族的风情与文化。

由于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舞蹈,所以人们通过对当地民族舞的观看和研究,就可以体会到这个地区或民族所蕴含的独特人文魅力与社会历史,这也是民族舞引人入胜的关键,同时它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大责任。

1.2舞蹈技巧

通常所说的舞蹈技巧,就是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使人体韧带、骨骼、肌肉相互协调后做出各种高难度及复杂的动作,借此表达舞者的情感与情绪,展示舞蹈的故事情节与发展脉络。舞蹈艺术是通过舞者对舞蹈技巧的运用而得以准确表达的,让观者在视觉的冲击下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但充分展现舞蹈魅力的关键在于准确对舞蹈技巧的理解与运用,否则舞者就像没有灵魂的木偶。

1.3两者间的联系

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有着十分密切共存的关系:一方面,随着民族舞蹈的发展必定要求其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水平,而相应的舞蹈技巧应运而生,不同的民族舞产生了不同的舞蹈技巧,而且随着民族舞蹈的变化相应的技巧也是要跟着变化的;另一方面,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可以促进舞蹈的传承,延续民族舞蹈的艺术生命。

2舞蹈技巧的具体应用

2.1汉族舞蹈

汉族人口众多,在古代汉族舞蹈历来都是在新年晚会、庙会、灯会等大型活动中演出,其特点是场面大、观众多,所以较强的舞蹈技巧可以吸引大量人的注意,以达到舞蹈展示效果。

如山东的鼓子秧歌,以鼓、伞、棒来展示,表演者熟练掌握这些表演技巧并运用在表演中;安徽的花鼓灯,通过表演者对“盘鼓”这个舞蹈技巧的运用,对肩上或腰部的鼓进行打击表演中,展示“倒爬城”“燕子三抄水”等场景,让人过目不忘;东北的秧歌,对于手巾花的旋转技巧等等。

2.2傣族舞蹈

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或者德宏地区,身处风景秀丽、充满众多植物和动物的“人间仙境”,人们长期和动植物和谐相处,所以傣族舞蹈多与动植物相关,有“孔雀舞”、“大象舞”、“斗笠舞”、“蝴蝶舞”等。而对于动植物的演绎成了傣族舞蹈重要的训练技巧,如《孔雀舞》按照严格的步法、站位及动作组合,用舞姿来摹拟孔雀的行动,用舞蹈展现出孔雀的魅力。

2.3蒙族舞蹈

蒙族舞蹈的技巧性很强,里面涉及到很多高难度舞姿的变化,如:坐姿、跳姿、立姿、转姿等,要求舞者根据节奏的改变,快速的转变舞姿,还要熟练运用各种步伐,如:拖步、八字步、搓步、垫步等,对舞者的要求很高。

其中蒙族舞中的《蛊碗舞》,以碎步为主要技巧性动作,由男性演出演变为女性表演后,又加入了“板腰”、“旋腰”等技巧,将观众带入表演的,独具特色。

2.4藏族舞蹈

由于藏族人民特有的和生活环境,被大家称为能歌善舞的民族,故藏族舞的技巧有别于其它舞蹈,它们共同的技巧有“开”、“左”、“颤”、“绕”、“顺”。由于藏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多个地区,所以藏族舞也有着不同的技巧。如正反转、兔子跳、辗转、平转、蹲转、吸腿跳、小蹦子等,给人轻快、灵动的感觉;还有男子领舞中12种步伐的舞蹈技巧:“踢、踏、拖、扭、点、刨、吸、踹、蹭、磋、掖、跨”的使用,让观众立马体会到了自由欢快的感觉。

2.5维族舞蹈

维吾尔族由于受到印度、伊朗等国家文化的影响,西域音乐和舞蹈非常盛行,所以维族舞蹈在与西域乐舞的碰撞中创立了其特殊的舞蹈风格,主要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盘子舞、手鼓舞等舞蹈,从头、臂、肩、腰、脚趾都有动作,加上“移颈”、“翻腕”等舞蹈技巧的添加,使其舞蹈魅力展现无遗。

而高难度的《盘子舞》更是跟杂技差不多,要求舞者双手旋转盘子的同时,有节奏的起舞,到地方,舞者还要头顶盛满水的碗。这样的技巧需要舞者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让观者欣赏舞蹈的同时,被舞者高超的技艺所感染。

3结语

将舞蹈技巧合理地运用在舞蹈表演当中,首先可以增强艺术效果,通过技巧将舞蹈与感情完全结合,更好地体现舞蹈要表达给观众的感情;其次,可以增添艺术魅力,让舞蹈内容更加的饱满,舞者的魅力十足展现;最后,可以提升观赏价值,更引人入胜,提升舞者和舞蹈的价值。目前,我国在民族舞蹈技巧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研究每一种民族舞蹈的舞蹈技巧,将它传授给舞者,有效运用于表演当中,让中国民族舞蹈这块瑰宝永远传承和闪耀下去。

第9篇:藏族的民风民俗范文

1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1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1。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2

历史上每1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1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1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1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1门艺术。任何1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1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1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1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

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门》[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1书中把“舞蹈艺技9”变成为“诗歌写作9”,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1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注:萨典·贡嗄坚赞:《乐论》[M],第1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3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1滚它。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第2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

4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

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

从以上舞蹈时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1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1致,不能不说是1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 )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1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1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1个审美特征。另外,在民谣和古籍中,认为“膝窝”、“膝盖”是“最灵处”,“要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1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1,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1。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注:桑杰加措:《4部医典蓝流璃注解》,第131页,木刻板。)“歌舞剧(戏)是:往事如同语言1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靠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1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1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以上分别针对舞蹈者各种形体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运用作了简要论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和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臂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1。

除了以上舞蹈形态动作的审美特征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是藏族舞所具有的1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注:《康嗄尔新旧卡羌姆原词告示》[Z],第169页,手写本(藏文)。)就有1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C]“打开歌门”章节,第8页,1989年。)。正如昌都果卓中所唱:“虽不是鹿生的小鹿,要学会鹿卧地的美姿;虽不是鹰生的小鹰,要学会鹰展翅飞翔;虽不是鱼生的小鱼,要学会水中鱼尾闪耀;虽不是狮生的小狮,要学会雄狮的骄姿”。还有日喀则歌谣中“央扎姆拉,这舞叫左右舞,左右兔子蹦,左右狐狸藏,左右狼爬行”。舞姿中还有众多例举,如“走马步”、“野马跑”、“鱼穿梭”、“雀开屏”等等。目前藏族舞蹈中动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是因为动作向更加舞蹈化方面发展的原故。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藏族舞蹈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