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经济性质范文

企业经济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济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经济性质

第1篇:企业经济性质范文

二季度国内钢材价格走低,行业拐点已经形成。2008年中国钢铁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国内钢材价格在2008年上半年出现了暴涨暴跌。一季度价格迅速上涨,到3月底、4月初,国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达到了138.9点,创历史新高。但4月份以来钢材价格节节走低,截至7月29日,国内钢材价格指数已经下跌到了117.26点,比2008年底的125.21点跌7.95点。截至2008年7月29日,国际钢材市场CRU指数下跌到了123.7点,大大低于2008年10月初161.3点的历史峰值。

由于钢材价格对钢铁行业效益的敏感度很高,二季度钢材价格拐点的形成预示着行业拐点已经形成。但由于具有一定的滞后期,其影响将会在下半年显现出来。

钢材净进口大幅度下降,消费增长低于供给增长。2008年以来,基本延续了2008年4季度的态势,国内钢材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虽然5、6月份国内进口出现增长,但7月份全国钢材进口量再次转为下降。1?7月我国累计进口钢材1535万吨,同比下降24.4%;1?7月份钢材和钢坯的累计出口量分别为1311万吨和54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2倍和2.2倍。

由此测算, 1?7月国内累计钢材消费量超过21000万吨,同比增幅在10%以上。而1?7月全国累计钢材产量20367万吨,增长25.9%;1?7月份累计钢材新增资源量为21902万吨,增长20.3%,高水平增长局面不改。国内钢材消费增长明显低于供给增长速度。

业绩呈现三大特点

由于产量扩张、一季度价格高涨、以及二季度价格下跌有一定的滞后期,2008年上半年,钢铁上市公司业绩达到本轮行业景气以来的峰值。

在沪深两市27家主要钢铁上市公司中,截至8月26日,有25家已经公布半年报,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营业绩比2008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25家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达到了59024.92万元,比2008年上半年38691.29万元的平均净利润增长52.56%;按算术平均数计算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达到了38.63%,平均净利润增长率达到了38.63%;平均每股收益(摊薄)为0.35元,比2008年同期的0.30元增长16.67%;平均销售毛利率为12.4%,比2008年同期13%的平均毛利率水平略有下降;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8.86%,比2008年同期8.16%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有所上升。

二、板材类钢铁企业业绩明显好于以长材为主的钢铁企业。2008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最快的5家公司分别是:武钢股份、本钢板材、济南钢铁、鞍钢新轧和凌钢股份,增幅分别达到了346.32%、162.02%、89.95%、75.61%和71.94%,其中武钢股份的业绩暴增与其2008年6月实施的整体上市有很大关系。而净利润下降幅度比较大的马钢股份、杭钢股份和莱钢股份等,产品主要为建筑钢,这些企业受到了年初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二季度钢材价格下跌的双重影响,净利润分别下滑了60.89%、48.73%和22.39%。

三、特钢类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依然比较弱,基本上处于微利状态,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达到规模效应,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所致。

下半年业绩呈回落态势

第2篇:企业经济性质范文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环境及政策支持;建议;北京中关村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也明确指出,加快中小微企业成长、构建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体系是“十二五”时期北京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最具创新活力和经济潜力的群体,在北京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今,科技型小微企业受到高度重视,在中国经济中越来越受瞩目,但其现实生存和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中关村产业园区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业环境进行调研分析。通过总结分析其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对于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环境理论分析

目前有关创业环境的定义,国内外有多种观点,但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概念。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创业环境是指围绕企业创业和发展而变化,并足以影响或制约企业创业和发展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称,是影响人们开展创业活动的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和获取创业帮助及支持的可能性的整体。具体来说,是指影响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的所有融资、政策法规、技术、人才、市场条件、商务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等要素;也是指创业获取这些环境要素所需的帮助和支持的可能性。对企业的创业绩效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估分析是了解企业创业活动的基础。

二、北京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环境实证研究

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上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群体,越来越受重视。据统计,中关村科技园区现有1.2万多家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行业。2011年在中关村新增企业数量达到4200家,2012年达到4600家,其中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与此同时,园区内每年约有3000多家企业倒闭。截止至2012年年底,园区内在境内外上市的小微企业共有136家,累计IPO金额达1060亿元,同时,有超过250家企业在新三版挂牌(数据来自“中国经济网”)。

本次调查的企业中,有83.87%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一科技型人才为主,只有16.13%的企业不是以科技型人才为主。其中,开业年限达到10年以上的占29.03%,开业年限在5―10年内的占41.94%,有29.03%的企业开业年限在5年以内。

(一)创业环境

关于企业入驻产业园区的动机的调查结果如图1:分别有58.06%的企业为了“方便与同类型企业交流合作”和“优惠政策”入驻,38.71%的企业为了园区的“科技人才素质和雇用成本”,22.58%的企业为了“便于研究开发”。可见,入驻产业园区较在园区外创业具有更多优势。

但在“企业在科技园区内对企业发展是否更有利”的调查中,77.42%的企业选择“是”,其余22.58%的企业选择“否”。可见中关村产业园区为多数企业创业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关于企业对创业环境的总体评价,调查结果如图2:如果将一般作为分界线,可以将总体评价概括的分为好评和差评,其中好评占70.97%,差评占29.03%,因此,企业创业环境整体较好但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改善。

(二)创业政策扶持

关于创业政策扶持整体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如图3:6.45%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认为获得政府的政策扶持“很容易”,22.58%的企业认为“比较容易”,16.13%的企业认为“一般”,19.35%的企业认为“较困难”,29.03%的企业认为“很困难”。可见,获取政府政策难度较高,应该适当降低获取难度,尽可能使更多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政府的扶持。

对企业希望获得的优惠扶持政策的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将调查结果进行排序后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希望享有的优惠政策从高到低分别为税收减免,政策性资金资助,金融支持,公共技术平台扶持,租金补贴、知识产权服务等。由此可以看出在北京中关村园区内,较多的企业对GEM理论模型中的政府政策要素及政府项目要素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调查发现企业在获得政府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希望获得金融支持。

调查中,67.74%的企业表示获得过政府的政策支持,32.26%的企业表示未获得过。企业获得的扶持政策,调查具体如图5:76.19%的企业获得过“贴息支持”,分别有61.9%的企业获得“税收减免”和“公共服务支持”,58.14%的企业获得“技术改革或创新”,分别只有19.05%的企业获得“减免行政性费用”、“财政资金直接扶持”和“市场开拓政策”,获得“提供金融担保”的企业只有4.76%。由此可见,企业需要在行政性费用、市场开拓、直接财政性资金支持,特别是金融担保方面的扶持。

企业未能获取政策扶持的原因,调查结果如图6:70%的企业因为不在“政策扶持范围内”,60%的企业因为“政策吸引力弱”,50%的企业因为“不清楚如何申请”,分别有40%的企业因为“手续繁琐和周围企业申报成功率低”和“不了解如何申请”。可见,扶持政策的普及度有待提高,政府有必要加强政策吸引力和适当扩大政策适用范围,同时需要加强对企业的教育和培训,增加企业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以便及时获得政策扶持。

对于还需要的政策扶持,调查结果如图7:67.74%的企业需要“规划引导”,54.84%的企业需要“减免税费”,38.71%的企业需要“培训支持”,32.26%的企业需要“融资支持”。可见,企业在规划指导方面有很大需求,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已获得税收减免,但仍有过半企业需要减轻税收负担,另外,对培训、融资支持的政策需求也较大。

(三)创业融资

关于企业创业资金来源的调查,结果如图8: 83.87%的企业表示其创业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58.06%的企业来源包括政府投资、其他企业投资的部分,48.39%的企业来源包括银行存款,有9.68%的企业创业资金还来源于其他。由此可见,除了自有资金融资外,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包括政府投资、社会募捐、银行投资和其他企业投资。

(四)进入市场的压力

企业进入市场的压力主要来自企业外部和内部。关于企业创业面临的外部挑战,调查结果如图9:分别有64.52%、45.16%的企业面临“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和“劳动成本的上升”,分别有45.16%、41.94%的企业面临 “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市场竞争激烈”,有41.94%企业表示“社会缺乏创业精神”。可见,企业当前面临的创业环境并不十分乐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和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进入市场面临较大难度。成本上涨致使价格提高,在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加大了企业利润降低的可能。虽然社会一直鼓励自主创业并推出了支持创业的措施,但当前社会仍然缺乏创业精神,这些都不利于企业创业的进行。

关于企业创业面临的内部障碍,调查结果如图10:54.84%的企业表示企业“缺乏所需人才”,48.39%的企业 “缺乏研发和技术支撑”,43.39%的企业 “信息不灵通”,41.94%的企业“缺乏资金”,35.48%的企业“缺乏指导服务”。由此可见,缺乏所需人才、缺乏研发技术支撑和消息不灵通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内部障碍,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技术研发遭遇瓶颈,缺乏独特技术支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减弱。企业不能及时获取有利消息,阻碍了企业的创业。

(五)创业需要的服务

关于企业创业希望获得的服务,调查结果如图11:64.52%的企业希望获得“创业辅导”,41.49%的企业希望获得“市场营销”、“投资引进”,38.71%的企业希望获得“贷款担保”、“技术支持”,35.48%的企业希望获得“人员培训”、“产权交易”服务,分别有32.26%、25.82%的企业希望获得“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服务。由此可见,企业创业所能的服务也并不完善。

对创业融资服务的调查结果如图12:分别有61.29%的企业认为需要“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信用和诚信体系的建设”和“贷款贴息”来加强企业创业的金融服务,59.06%的企业认为需要“加强政府财政支出”,有48.39%的企业认为需要“成立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的专项基金”,分别有29.03%和25.81%的企业认为应“增加国家中小银行及担保机构数量”和“为金融机构以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渠道”,还有9.58%的企业表示需要加强其他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现有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对现有的创业金融服务并不满意,可以通过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和完善信用体系来加强创业的融资服务。

(六)技术指导与技术创新

关于企业希望获得的技术指导调查结果如图13:54.84%的企业需要“开展产学研合作”,分别有51.61%和35.48%的企业政府应“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和“设立科技孵化器”支持企业创业,45.16%的企业需要“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可见,企业在创业技术指导方面仍然以后有很大的需求。

企业对于未来技术创新的计划调查结果如图14:80.65%的企业计划“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分别有61.29%、48.39%的企业计划“与其他单位合作研发”或“委托科研单位或大学进行开发”,45.16%的企业计划“模仿其他企业的技术再创新”,分别有64.52%、 51.61%、32.26%的企业计划“购买国外或国内的技术专利”、“收购拥有目标技术的企业”、“和技术拥有单位建立合资企业”,也有企业选择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技术创新。可见,多数企业希望通过自主研发拥有属于自己的专利,但由于专业人才、专业技术的缺乏,企业只好通过委托其他机构开发专利,或者通过购买来获得专利。

三、北京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政策体系不健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政府为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为其创业来许多好处,但是一些政策没能在企业中得到有效执行。问题表现在:扶持政策不够完善,政府制定的政策和企业需求不配套,政府政策的适用度不高,导致很多企业不在其优惠范围内,无法享受到扶持。政策执行缺乏力度,落实不到位。政策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部分科技型小微企业对优惠政策了解不及时,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另外,有些政策的申请程序太过繁杂,可操作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策的执行。

(二)融资困难,缺乏融资担保,信用和诚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认为强化融资是优化北京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环境的重点。但是企业由于缺乏融资担保,信用和诚信建设不够完善,导致企业遭遇融资困难。为了方便企业的融资,需要加强金融服务体系。

(三)技术创新困难,缺少研发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技术获取、技术合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困难。一方面,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大部分企业都需要同外界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或者直接购买来进行技术更新。另一方面,科技型小微企业还缺乏政策、服务等技术支持,限制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发展。

(四)人才匮乏,缺少相应的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急需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相应的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仍是企业创业成功的一大重点,因为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和成熟的科技人才更倾向于效益良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这让科技型小微企业很难招聘到符合自身创新 发展需要的核心技术人才。

(五)缺乏相关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政府为了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相应服务,但是却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完整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创业需要专业的创业辅导提供创业经验和技能,也需要金融方面的服务来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需要关于人员专业培训方面的服务和咨询服务,所以,完善服务体系刻不容缓。

四、优化北京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政府政策体系

完善的政府政策体系能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业和发展,对企业起着十分有力的推动作用。

首先,针对政策的制定,政府应该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充分调查并吸取各方意见,综合考虑市场影响和政府需求等因素,制定出与企业需求相配套的优惠政策。政策制定之前,可以先成立专门的调研小组对企业的政策需求进行调研,综合分析调研结果制定政策。一方面,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可以成立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的专项基金,健全信用融资体系。同时,科技型小微企业对税收减免政策仍然有极大的需求,需要相关政策来切实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另一方面,向企业提供相关的创业指导和培训,为企业创业提供方向指引和前景规划支持。

其次,政府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企业不能及时获得政策信息,优惠政策无法对企业起到作用。政府应加强政策的宣传,保证企业能获取到政策信息。同时,各政策执行部门应简化申请程序,提高企业申请政策扶持的成功率。

(二)搭建完善服务平台

完善的公共服务能为企业创业活动的进行带来许多便利,多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企业急需创业规划指导和相关培训等多项服务,应完善政策信息咨询平台,方便企业获取政策信息;开展人才培训课程,提高人才能力,加强企业人才素质;搭建科技型小微企业行业协会平台,对行业的相关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公布,促进行业沟通交流,增加企业对行业信息的了解,对企业自身也能有更好的定位。

(三)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地社会文化氛围能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业提供动力,推动企业创业活动的开展。首先,在意识引导方面,应肯定创业行为,鼓励创业,支持开展创业活动,关于创业的相关报道和说法,应该要能给人们以积极的引导,传递正面信息。其次,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人们进行创新,支持大胆的冒险精神,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要“胜不骄败不馁”,“越挫越勇”。然后,在对待创业者的态度上,对待成功者,应给予肯定并加以鼓励;对待创业未能成功的,也应该宽容以待。最后,在学校教育中开设创新能力相关课程,让在校学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开展创业模拟竞赛等,对参赛者在物质或精神上给予适当鼓励,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综合以上四点,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柏轩,中小企业创业环境及政策研究――以武汉为例[M],中国地质出版社,2009-12,52―132

[2]李高阳,孙鹏,朱永跃,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环境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2014,(16),73―78

[3]贺尊,肖强,余子鹏,小微企业的运行环境极其发展对策研究――以武汉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9),51―54

[4]郭晓丹,基于GEM模型框架的辽宁省创业环境解析与评价[J],财经问题研究,2014,(11),24―31

[5]逯宇铎,张艳艳,毛建,于娇,科技型小微企业及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66―69

指导老师:

第3篇:企业经济性质范文

【关键词】经济转型;人员安置;整合

随着国家对经济转型的整体规划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一些经营困难企业、产能过剩企业、环境污染企业也面临着重组、解散或经营方向转型的问题。在转型期间,化解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棘手,企业如何在复杂情势下运用得当的方法解决矛盾和问题,实现平稳有序安置职工,是一个值得认真仔细探讨的问题。

一、供给侧改革过程必然引发企业的解散、兼并重组及转型调整问题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 实施供给侧改革,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是主要方式。供给侧改革对于企业来说,势必引发企业的解散、兼并重组及转型调整问题。同时企业人力资源面临重新整合的问题。

二、经济转型期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主要困难

企业一旦解散、兼并重组或是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员安置的问题。每个企业人员结构情况各不相同,但面临的困难可能有:

1.一旦分流企业可能面临人才流失,老员工可能面临生计难题

在企业工作的年轻人离开企业之后,相对好找工作,但是如果换行业,自身技能就无法施展。年轻人从事新的行业恐怕收入不会太高,经济上入不敷出。其实这部分年轻人是这类企业的中流砥柱,是企业发展的后劲,流失掉势必造成人才浪费。

另外一部分年龄稍大的,由于常年在企业工作,缺少其他生存技能,年龄偏大,难以在外面找到合适的工作。

2.企业职工长期形成工作惯性成为再就业的障碍

企业职工大多都习惯了企业的工作模式,技术单一,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选择空间很有限,再就业时会遇到技能不对口,心态难调,工资待遇低等问题,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3.对分流安置的岗位不满,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关系企业将面临支付巨额的经济补偿金;

4.工伤职工等困难群体的安置会更加困难;

5.一旦处理不好,可能面临劳动方面的巨大法律风险,大量劳动争议出现。

三、解决好人员安置问题的有效方法

通过实践方面的经验总结,要在转型期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分流、安置方案,依法降低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成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做好人员安置工作:

1.分流:分为内部分流、外部分流;企业内部分流,包括把人员分流到本单位的其他岗位,或者分流到内部其他相关单位,或成立新的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开辟新的业务来安排就业。第一要鼓励企业开辟新的岗位,通过内部分流安置一批,而不是简单把职工推向社会。外部分流是与其他企业合作,将富裕的人员分流派遣到有需求的其他企业,比如供应商、客户。

2.内部退养:对于距离退休不足五年的老职工安置问题及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伤残人员需要考虑施行内部退养的制度,使得这部分人员平稳过渡至正常退休。

3.离岗待转:对于部分技能欠缺,离开现有岗位处于待岗状态的员工,组织开展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待有适宜的岗位时再行上岗就业。

4.解除劳动关系,自主创业:对于经过培训仍不能上岗的员工可以考虑解除劳动关系,支付经济补偿金,鼓励其自主择业。

5.对于工伤职工安置:如果是7-10级伤残级别,尽量在就业给予一些倾斜,5-6级伤残级别的员工制定内退的政策给予考虑。对于双职工家庭、对于单亲家庭负担重的家庭要考虑照顾。

四、人员安置的过渡期所采用的辅助措施

1.心理疏导:加强当前经济形势教育和宣传,领导要和职工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设法解决。

2.职业培训: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为安置职工提供更多专业化的劳动技能和就业培训选择,让这些人员不仅有去处,更能有出路。

3.争取利用好国家政策

(1)职工的安置分流,尤其是关停破产企业,需要积极组织专项招聘活动,将人员需求企业和去产能企业无缝对接,帮助职工外部转岗。此外,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创业技能培训指导。

(2)公益性岗位“托底”。对于部分临近退休、就业困难的人员,要通过也可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来“托底”。

(3)对于企业内部退养人员需要的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的一次性补偿金,以及拖欠的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企业向财政申请补助或实施稳岗补贴政策;鼓励职工创新创业,对自主创业人员给予小额贷款和社会保险补贴。

五、抓住转型期的契机,重新整合人力资源

转型期尽管伴随着很多痛苦,但是也是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通过供给侧改革是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 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过去在企业里集聚的冗员问题,靠自身改革阻力山大,难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可以借机及时建立退出机制,妥善安置部分技能差、身体差、就业困难的人员,重新整合优质的人力资源配置到需求的岗位上及有成长潜力的新领域和行业上。另外人员安置更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流,利用好国家支持政策,重新整合企业人力资源以适应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更好支持转型期企业战略落地,

参考文献:

[1]吴敬琏等著. 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2]倪浩.李克勤.熊九生 . 心理契约的失衡与重建――企业购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焦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3(12).

第4篇:企业经济性质范文

在启动仪式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人事部副主任、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孙晓音对2014年全国纺织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竞赛目的、竞赛职业、组织实施及奖励措施进行了整体介绍。

作为本次竞赛穿经工、染化料配制工和纬编工等 3 个职业的竞赛承办方,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王克莉、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副会长李瑞萍和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林光兴介绍了竞赛职业情况、具体项目和组织筹备情况。据介绍,竞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穿经工全国决赛预计在8月下旬举行,染化料配制工全国决赛预计9 ― 10月举行,纬编工全国决赛预计在10 ― 11月举行。

王天凯在启动仪式上强调,举办全国纺织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纺织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职工队伍也需要转型升级,而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正是促进职工队伍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密切相关。

第四届“申洲杯”全国针织科技大会在沪召开

4月18日,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第五届第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暨第四届“申洲杯”全国针织科技大会在沪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许坤元、副会长张延恺,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正处级调研员等出席会议。

杨世滨在会上做了2013年针织行业运行及针织工业协会当前工作的报告,指出2013年针织行业出口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 097亿美元,占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37.5%,出口增速10.4%,针织织物利润同比增长30%,针织行业外部形势有所改善,相对比较乐观。在谈到今年的工作思路时,杨世滨指出,2014年针织工业协会将围绕企业重点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和内销市场宣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组织举行技术工人操作比武及加强品牌建设等工作,同时围绕产业集群推进“中国针织工业新城”计划。

本届针织科技大会以“针尖上的中国”为主题,邀请了行业内资深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就针织外衣发展趋势、针织染整节能环保技术及针织新原料与机械等相关专题做了报告,围绕行业宏观经济形势、针织技术及产品发展趋势、节能环保生产技术、生态文明建设及行业前沿技术热点等展开了讨论,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宣传与推广,聚集全行业的智慧,推动针织行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大会通过了增补协会会员单位的提案。同时,为了推动针织行业技术进步,促进针织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大会还对在企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方面成绩显著、爱岗敬业、勤奋好学的优秀青年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表彰。

中国展团亮相INDEX 14

4月8 ― 11日,欧洲国际非织造布展览会(INDEX 14)在瑞士日内瓦的Palexpo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和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带领中国参展团的41家企业、100多位代表参加展会,成为本届展会上亚洲地区最大的展团。

本届展会共吸引了41个国家和地区的586家企业参展,展出面积达2.2万m2,是国内非织造布行业,尤其是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和专用原料、设备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了解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优势平台。3 天展会有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12 500位观众注册参观。

中国展团中,南海稳德福、浙江金三发、大连瑞光等优秀企业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非织造布行业的技术水平,吸引了大量的买家。

徐迎新、李陵申等一行在展会上与美国非织造布协会(INDA)主席Dave Rousse、执行董事黄祖基等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国际标准制修订、国际培训、国际展会和论坛等方面深入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促进了两国非织造行业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在此期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相关领导还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拜访了欧洲非织造布协会(EDANA),与该协会主席等就各自的运作机制和行业服务、产业状况等展开了交流,并就信息共享、会展支持和共同推动中欧非织造布技术进步与双边贸易达成了共识。

(本文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供稿。)

ITMF-ICCTM:HVI指导手册更新

ITMF棉花测试方法国际委员会(ICCTM)于3月18日在德国Bremen召开的会议期间批准更新《棉花标准化仪器测试指导手册》。该指导手册是由棉花仪器测试商业标准化委员会ICAC和ICCTM共同制定的。

《棉花标准化仪器测试指导手册》对在棉纤维质量评定过程中棉花样品的调湿、仪器的操作、仪器测试实验室及数据的处理提供明确的指导,旨在保证测试步骤的标准化,以确保测试结果准确、精确和可重复,对棉花及棉纺织产业链中无论是经销还是应用环节均具有实用价值。

ICCTM会议期间批准的主要变化包括对ASTM基本参考文献的更新、建议每家实验室对峰值按 5 ~ 15 min的间歇取平均值、对使用快速调湿设备进行提示性引导、要求对在实验室内移动的样品进行不断的身份验证、对校准材料的要求、关于仪器本身和仪器之间的信息、广域参与CSITC循环测试的信息及关于实验室数据处理的建议。

该指导手册目前有阿拉伯语、中文、英文、法文、葡萄牙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多种版本,可登录和 网站获取。

4月15 ― 16日,由国家芳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烟台泰和新材集团承办,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鲁东大学-泰和新材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和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2014芳纶应用研讨会”在烟台鲁东大学隆重举行。

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全国特种合成纤维信息中心、国家芳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以及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泰山体育产业集团等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齐聚一堂,围绕芳纶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加工与制备等专业课题展开深入探讨。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成为产、学、研、用充分交流的极佳平台,与会代表共同分享了近年来各自在芳纶新材料领域研究与应用的创新成果,揭示了芳纶材料开发与应用的新途径和新方向,确立了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对于整合资源力量,加快跨领域协同创新,切实推动芳纶产、学、研、用整体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推动我国芳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应邀参观了烟台泰和新材集团芳纶工业园区、鲁东大学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中国PX发展论坛”为PX正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安全环保、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我国经济面临着绿色安全、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作为石化行业中最典型的产品之一,对二甲苯(PX)由于各地陆续发生的公众抵制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不仅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方面,PX被“妖魔化”,PX的安全环保性、规划距离、工艺安全等科学认知问题困扰着普通公众尤其是石化地区的居民;另一方面,PX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工业生产、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领域用途广泛。由于下游的快速发展,PX供应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进口依存度逼近50%,PX产业发展受阻和下游产业的快速扩张矛盾日益加剧。

在此背景下,如何揭开PX的“神秘面纱”,解惑公共安全疑虑;如何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探讨当前PX的战略规划、产业市场和技术创新……都成为当前社会、行业和PX业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中国化工学会和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于4月10 ― 11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共同举办了“中国PX发展论坛”,集中探讨了PX的公众认知、规划布局、技术创新、安全生产以及PX企业的社会责任等话题,以促进PX产业的健康发展。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从机遇、挑战和发展对策等角度全面解读了我国PX产业的发展前景。他表示,近几年在居民消费需求和纺织产品出口增长两大因素作用下,我国PX下游产品呈快速发展态势,且未来仍有发展空间。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PX产能产量增长缓慢,远不能满足下游产品消费量增长的需求。

受近几年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发生的一些重大责任事故的影响,加上一些非PX专业的其他领域的专家缺乏科学依据的议论,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社会上流行着“PX有毒”、“致癌”等错误概念,“PX恐惧症”使规划建设的大型PX项目屡屡受阻。对此,包括曹湘洪在内的多位业内专家呼吁国家应“大力普及PX科学知识,消除‘PX恐惧症’”。据介绍,PX及同类炼油石化生产装置的安全环境风险是可控的,其生产过程是同类炼油化工装置中安全环境风险小的装置,而民众最关心的所谓“PX毒性”其实与汽油几乎相当。

“日照裕华杯”2014’中国纱线质量暨新产品开发技术论坛隆重召开

由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棉纺织技术》期刊社、中国纺织科技信息网主办的“日照裕华杯”2014’中国纱线质量暨新产品开发技术论坛于4月10 ― 11日在山东济南隆重召开。

本届论坛紧紧围绕“转型升级 创新高效”为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纺织企业寻求转型升级思路、加强纺纱技术创新思维、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的途径,并达成以下共识:

(1)积极应用新型纤维原料,利用差异化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从市场反应来看,棉纺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情况,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新型纤维原料的使用和技术创新,利用差异化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效益。

第5篇:企业经济性质范文

尽管知识管理已经被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广泛认可,然而针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尤其从组织生态学、系统学的视角建立新型知识管理模式,并将知识管理模式与中小企业的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研究拟以企业知识管理的路径依赖性为切入点,在综合考察国内外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劣势、可适性等的基础上,结合澳门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从组织生态学、系统学的视角建立起一个组织生态型知识管理模式。在丰富和完善知识管理模式的同时,以满足澳门中小企业知识管理需要、支撑起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应对竞争环境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知识管理模式是根据组织环境,对组织知识管理实施的抽象,是知识管理模型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蔚海燕,2005)。一方面,随着知识对企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的日益凸显,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针对组织适应性、组织生存和竞争能力的知识管理模式已成为管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另一方面,从广义上讲,知识管理模式是将组织整体看作一个知识处理系统,用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和观点,分析管理机制、人、知识链、信息技术系统和组织内外环境等要素的关系,推动知识资源的转化、共享和创新,使组织的知识资源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组织成员的视角认为,组织中的人是企业发展和应对竞争的首要因素,因此“以人为本”是该类知识管理模式的一大特点,企业依靠各种制度和机制来塑造环境,或固化员工的认知行为。而对企业价值链视角来讲,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存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宏观环境),因此,与外界知识主体之间的信息/知识交换,是这一模式的主要关注点,知识联盟、知识链(企业之间)等都可以看作是该类型知识管理模式。实际上,企业(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知识和资源并进行交易,企业(组织)内部员工之间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伴随着竞争和淘汰,企业(组织)努力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了一个以企业(组织)员工为能动主体的不断完善、高速发展的组织生态系统。

基于这种系统观的视角,并建立相应的知识管理模式,恰恰是对当前及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的一种灵活性考虑和把握,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知识管理模式构建的理论体系,以及模式应用实践。对此的研究不仅是在对知识管理模式(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模式构建探索,更是希望借助新型知识管理模式的搭建,探讨适应澳门中小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的各项条件和制度环境,根本目的是为澳门中小企业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与应用保障,以有助于澳门中小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顺利实施与知识管理实践的顺利开展,最终实现充分利用市场机遇、发挥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目标。中小企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而目前澳门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障碍就是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尤其是有利于突破现有发展瓶颈、提高经营水平的知识管理模式。为此,一方面需要澳门本地中小企业建立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知识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为其提供周边配套资源与服务,必将能够有效推动澳门中小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作者:高展明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6篇:企业经济性质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客户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模型

一、引言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先进技术知识和客户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在知识以非线性扩张的速度增长的今天,企业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需要的所有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花费昂贵,而且困难重重。企业技术创新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学习、引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并以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内外部知识的共享和整合,这样才能实现创新的成功,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与外界相关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进行技术创新知识的学习与交流。

二、先进技术知识的获取及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一)先进技术知识的获取

企业在学习、引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企业必须能准确把握及判断当前先进技术发展的方向,因此,先进技术知识是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先进技术知识的获取及开发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企业只有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因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了企业不可比拟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一般企业从高校和科研机构获取先进技术知识的方式有:(1)专家培训:企业聘请技术专家对企业相关员工进行先进技术知识的培训,为企业后续研发做准备;(2)合作研发:建立在利益相关的合作基础上的互相学习与沟通,企业可以在实践中获得自身所需的技术和信息;(3)公派学习:企业挑选合适员工公派到高校或科研院所学习,这类员工一般为企业重点培养的、级别较高的研发人员,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人员储备。

因为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其中很多困难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具有丰富的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二)产学研合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当前的技术环境从过去的相对稳定变得动荡多变、难以预测,技术不确定性增加,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缩短,研究开发的成本和风险增大,技术边界变得模糊,这些趋势已经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直接动力之一。

1 大学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对企业技术创新而言,它们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技术开发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耗费时间和精力,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一般不会进行基础研究,而是着重开展应用研究。大学和科研院所具有丰富的创新人才、技术和信息储备,更有实力进行基础研究,给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基本的技术保障。

2 科研院所和大学要在科学创新中扮主角,而企业要在技术创新中扮主角。在技术创新中科研院所和大学甘当配角,为企业服务,“受制”于企业。这方面,身处美国硅谷中心、支撑硅谷创新发展的斯坦福大学堪称楷模。斯坦福对硅谷的贡献举世闻名,它从不直接经商办企业,而是以先进的创新理念传播和优秀人才培育去促进硅谷的繁荣。

3 对于没有条件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企业,如果要想开展技术创新,必须依靠科研院所和大学技术创新的战略储备和近期的技术和知识支持,采用多种形式密切产学研结合。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成功的组织了微电子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使其在生产技术上超过了美国。这种创新模式被誉为产学研结合的经典范例,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作了重大贡献。

三、客户知识的获取及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一)客户知识的获取

客户知识的获取是指企业通过与客户的接触,开发、收集和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客户信息,并利用数据挖掘、知识推理等人工智能技术从中提取客户知识。客户知识获取的方式为:首先,企业收集现有客户和目标市场中潜在客户的人文统计信息,并分析现有客户的历史消费情况以及潜在客户的可能消费需求,掌握市场上关于客户的详细信息,从而得到关于客户的知识;企业通过关于客户的知识,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市场上的客户资源,从而为每类客户提供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而有关企业为客户提供的定制化产品的信息就是客户所需要的知识,这类知识使客户更好地了解企业的产品,提高产品推广的响应率;产品推出后,企业需要知道客户对这些产品使用后的评价以改善产品的功能,这就是来自客户的知识。企业利用呼叫中心、客户抱怨管理系统以及客户服务人员与客户直接的交流和沟通来获得相关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并以电子文档、书面资料等形式进行存储利用这类知识,企业能更准确地了解客户需求,从而更新关于客户的知识,并能改进产品的功能,推出新的更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同时更新客户需要的知识。当新产品推出后,企业又能获得新的来自客户的知识。客户知识的获取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实现。

对客户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关键在于对这些知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客户知识管理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始终,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有不断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客户知识是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永远是持续的流程,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更新客户知识,加强自身的客户知识管理能力。

(二)客户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1 客户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有序化

客户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客户管理的新理念,通过对客户知识的整理和分类,通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将客户需求具体化,使技术创新的过程流畅,各个阶段紧密有序,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改善服务质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主要还是取决于技术创新的参与者。客户知识管理的实施可以使技术创新过程流程化,便于每个参与者掌握和熟悉。在创新过程中,流程化的管理也便于参与者根据创新环境的变化而有效地对技术创新过程做出调整。创新人员既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基础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的客户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客户需求的变化及时传达给创新人员,从而及时地调整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企业的客户知识管理者将各种客户知识综合整理,将客户隐性知识变为企业的显性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2 客户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

企业技术创新是具有风险的,创新成果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可能根本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技术创新能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其过程也是一种创新,它包含了许多企业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从而使技术创新充满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新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所决定的。客户知识管理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客户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现在许多企业已认识到,企业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和收集,通过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企业可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作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不完整之处以及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而及时调整创新方案。

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人员必须对企业客户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分析、使用和存储。客户知识管理可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通过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吸收、保持、共享和转移的知识活动的微观机构,使创新人员能方便、迅速而广泛地获取信息,快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有效地缩减创新时间,减少技术创新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避免项目失败的风险。

3 客户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反馈的监控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企业整个创新系统之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技术创新的每个阶段的产出都应该反馈到技术创新系统当中来。通过对每个阶段成果的评价来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做的只是一个将技术创新知识整理与存储的工作,客户知识管理应该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结合起来”。,将客户知识作为流程来管理,使企业的资源和客户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让每一阶段的技术创新过程都可以得到检验与评价。而且,企业可以通过对每个阶段反馈信息的分析,相应调整创新战略,领导市场潮流。

4 客户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保持

技术创新是能够扩散的,尽管企业可以对自身创造的技术采取足够的保密手段,但一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其他企业将会扩大资源的投入进行模仿技术创新,从而消减了技术领先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样一来已创新的企业必须进行再创新,也就是进行持续性的技术创新。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实施客户知识管理的企业就能保持技术创新的优势,及时适应改变了的创新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跟踪与发现新的客户需求信息,转变成新的客户知识,应用新知识不断指导技术创新,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要像对待技术成果那样对待客户知识,加强企业客户知识管理,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企业的技术水平优势和强大核心竞争力。

四、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

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演进,许多管理的实践者发现学习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知识的产生、获取、应用和共享等成为了创新研究的重点。第六代创新模型,认为是知识和知识的运用才使得企业之间存在差别,才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维持。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先进技术知识和客户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是关键。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它所需的创新知识可以来源于企业的内部,也可以来源于企业的外部(其他组织),产学研结合可以有效实现创新知识在各主体间的应用、开发和扩散。

单独考虑合作系统内的单一企业,其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创新决策的产生、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四个部分,通过上文客户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可以看到,客户需求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客户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家做出正确的创新决策、研发人员及时掌握客户需求、生产人员准确了解客户对产品的期望、销售人员成功留住客户。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客户知识管理的内容贯穿始终,指导每一个部门的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通过以上分析,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如下: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1 企业内部技术创新

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图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过程,从创新决策开始,经过研发、生产,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后,由销售部门将产品或服务转化为企业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考察市场客户的需求,并且结合现有的技术成果,企业又产生新的创新决策,指导下一轮的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客户知识管理的内容贯穿始终,指导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

这一循环过程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客户知识互联”网络。明确要求各部门应该相互合作与协调,跨部门交换客户知识和分享经验。客户知识管理系统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将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客户知识分发给需要的职能部门和人员,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协同工作的目的。比如针对某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生产部门会接收到CKM系统分发的客户知识,以此为依据开展制造加工,并将制造流程信息反馈给客户服务部门,客户服务人员会结合相关客户知识,通知该客户详细的供货细节。

2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

第7篇:企业经济性质范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科技支行

Abstract:Small and medium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s seriously restricted by narrow channels of finance even though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refore,the commercial banks support the small and medium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 by special credit policy,innovative financial products,set up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and actively collaborate with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commercial bank needs to further innovative financial products and business model,and cooperate with external institutions for further supports the small and medium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technology bank,technology bank sub-branch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6-0055-04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其融资难的问题也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融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及其融资现状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日渐提高,但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占比较高。以天津市为例,截至2012年2月份,全市共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23万家,其中,处于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的各占比依次为70.16%、21.75%、8.09%,科技小巨人企业10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天津市企业总数的比重从2010年的9%提高到11%。预计2012年底,天津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可达3万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贡献较大,对经济增长、提升就业、推动创新的促进作用较大,有一定实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贡献突出。截至2012年2月份,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30%。虽然科技小巨人企业仅有1067家,但其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却达到4700亿元。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吸纳就业119万人,2011年创造税收225亿元,贡献了约66%的专利发明、80%以上的新开发产品。

科技型中小企业行业分布集中,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主,有助于优化产业机构,提升经济竞争力。从行业分布看,这类企业广泛分布于国民经济的三大行业之中,特别是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较为集中。如天津市有6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布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以内源融资为主。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对资金的需求不是特别大,企业主利用自有资金以及亲朋借贷基本可以满足资金需求。其次,因为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较慢,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健全,制约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加上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整体较差,直接导致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较低。再次,为了防止未来高收益被他人分享,科技型中小企业原有股东并不热衷于股权融资,内源融资是其主要融资方式。

二、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方式

(一)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信贷倾斜

第8篇:企业经济性质范文

我国当前煤炭企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调整,其是关系国家乃至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议题。煤炭企业作为资源可耗竭的行业,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而研究、开发和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加快人才和技术资源的大量应用,是实现转型的源动力。只有发展知识经济,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才能真正实现转型,才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以知识经济为坐标,探索国有煤炭企业在转型当中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主观因素讲,锁定效应在长期专业化当中的形成。国有煤炭企业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一直从事的都是比较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因此也就形成了具有牢固单一氛围的锁定效应。而在锁定效应的具体分类上可以将其分为认知性锁定、功能性锁定以及行政性锁定。所谓认知性锁定就是在旧的思维模式框架下受到一定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是企业的领导层还是员工都紧紧把煤炭生产和经营作为其唯一的运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备的思想观念。对于功能性锁定来讲,就是煤炭企业与自身下游的相关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形成了在产业价值链以及供应链上的依赖关系,虽然能够实现联合当中的共赢发展,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却被牢牢的锁在其原有的产业链条当中。所谓行政性锁定就是国有煤炭企业的转型受到了国家或者地区政府部门在相关经济或者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影响,在具体的专业化形成上形成了一定的锁定效应,从而不利于企业真正有效地实现转型;其次,客观角度讲,在资金以及人才方面的制约因素影响。虽然近些年来,煤炭市场形势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从根本上来讲也仅仅是恢复性好转,特别是最近两年煤炭市场持续疲软,导致资金实施不足以及具有创新性人才短缺等情况更加凸显。煤炭企业这些年来还存在着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反映在管理层、专业技术层和操作层三类员工的素质不高等方面,导致企业转型缺少人才技术支撑;最后,在传统的职能分配上存在不合理现象。从传统的管理职能来看,主要是围绕在具体的煤炭生产经营方面。虽然经过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公司制初具模型,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所形成的管理惯性影响较深,相关的领导层对内部的生产经营等方面投入的精力过多,而在具体的市场环境、区域经济、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知识经济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却存在不足的情况,从而不能较好的实现国有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需要。

三、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实现国有煤炭企业转型的措施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技术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而科学技术、管理及行为科学知识是重要的部分。知识经济的兴起对投资模式、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教育的职能与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运用知识力量树立多元思维打破产业锁定

针对国有煤炭企业转型当中所遇到的产业锁定的制约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产业锁定进行解锁。首先,以知识为依托加强在思想方面的引导作用,对转型工作的超前性意识思维要不断加强。煤炭企业的发展需要经历一定的形成、发展、成熟和衰落等过程,到成熟期以后就应该着手进行转型考虑,如果在衰落期才开始考虑转型,整个企业就会失去发展动力。因此,要学会运用先进的知识理念增强积极的思想引导作用,无论是领导层、管理层乃至普通员工,都需要具有转型所需要的超前思维意识,并把有效转型融入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当中;其次,企业的领导层要善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善于营造具有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树立有利于实现转型的具有开放性的多元思维,并根据多元发展的相关具体要求,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对发展思路进行扩宽,对传统的产业联合要善于打破,从而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产业价值体系;最后,以发展知识经济为背景,努力实现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形成具有团队精神的学习氛围,从而为企业内部补充吸收更多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转型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内部动力。

(二)在知识能力的作用下实现企业的改革和结构优化

首先,对于国有煤炭企业来讲,要善于利用改革发展的优越环境,借助于国家相关政策对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企业转型在体制上提供保障。国家在政策层面对煤炭企业的转型承担了大部分的改革成本,因此这样的机遇是很难得的。另外,在转型过程中要对相关辅业加快改革步伐,要善于运用三种资产对辅业员工的身份进行替换,要加快对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步伐,医院、后勤物业、托幼、消防等职能要尽快的转交出去,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行成本和负担。还要对企业的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转换,建立领导能上能下和员工能进能出的运营机制;其次,对于那些资源快枯竭的矿井要及时的破产退出,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亏损源。再次,要善于运用投资领域的发展优势,使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探索利用债转股等方式,对企业进行多元化和深层次的改革;最后,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是关键,要加大对三类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科技兴企和人才强企战略,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理顺管理职能,促进企业的转型发展

德国鲁尔区是煤炭企业转型的代表,其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要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通过市场研究发展客户。他们特别注重对能源未来发展的研究,为此聘请了大量的专家,不仅对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研究,而且深入探索上下游相关联行业的发展。对于国有煤炭企业来讲,要善于对国外优秀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借鉴和吸收,对内部的管理职能进行创新,改革机构设置,优化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等新兴事物,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并有效利用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发展动力和科学力量,对企业的政策研究、战略管理以及技术支撑等方面进行合理利用,并在知识经济的框架下引用和培养一批具有高层次的专业化的综合型人才,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和机遇,加快知识经济发展步伐,从而使企业实现真正转型,能够跨越发展永葆活力。

第9篇:企业经济性质范文

[关键词]能力状态;努力状态;职业生涯;规模

作者简介:蹇 明,男,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成都610031

收稿日期:2006.9.3

如果将经理的生产函数表示为:π=θ+α+ε,其中:π―经理的产出,θ―经理的能力,α―经理的努力程度,ε―外生的随机变量(如技术或市场的不确定性)。外生随机变量对ε产出的影响具有系统性,对每位经理的产出都有影响。那么,可以认为经理的业绩进而企业的绩效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经理努力的供给α;二是经理的能力水平θ。也就是说经理能力状态和努力状态影响了企业的绩效。研究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经理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企业绩效、规模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对职业生涯的研究始于声誉效应。Fama(1980)认为在竞争的经理市场上,经理的市场价值决定于过去的经营业绩,从长期来看,经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因此,经理出于职业生涯的考虑在早期阶段将努力工作,提高声誉以利于后期收入的提高。 [1](288-307) Kreps and Wilson(1982)、 [2](963-494) Milgrom and Roberts(1982) [3](433-459) 等人将Fama的思想进行了模型化,证明了经理会在早期努力工作,因为这时经理市场还在评估经理的能力,但后期努力程度将低于有效率的水平,也就是说经理的努力程度与未来的任职时间有关系。Gibbons & Murphy(1992)研究了考虑职业生涯的情况下最优激励合同的设计问题,认为隐性激励和显性激励可以相互替代,在经理职业生涯的前期,隐性激励效果好,不需要高的显性激励,但随着经理年龄的增长,越接近职业生涯的尾声,显性激励契约的需求越高。 [4](468-505) Gompers & Lerner(1999)对美国基金管理人员薪酬的实证研究证实了Gibbons & Murphy(1992)的理论推导。 [5](3-44) Predergast & Stole(1996)发现在项目初始阶段,为了表现能力,经理会夸大自己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但在项目的最后阶段变得十分保守,不愿意认同新变化以掩饰前期的失误。 [6](1105-1134) Caruana & Celentani(2002)研究了经理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投资偏好,他们认为经理在职业生涯的早期,经理对待投资的态度取决于初始声誉,如果声誉好则会过度投资,初始声誉差,则比较保守。 [7] Grahan et al.(2004)的研究发现有75%的CEO出于职业生涯的考虑,会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达到当期的利润目标,董事会根据当期的业绩修正对CEO能力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影响着经理的未来职业机会。 [8] 在国内的学者中,张必武和石金涛(2005)对国内外人口特征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9] 朱治龙和王丽(2004)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个性特征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经营者年龄和资历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学历、政治面貌和社会地位与绩效正相关。 [10] 李平和曾德明(2003)研究了经理个人特征对绩效的影响机理。 [11]

二、经理职业生涯三阶段模型

为建立职业生涯模型,我们将考察两个变量:能力状态和努力状态。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经理市场中,提供有关经理能力的信号有学历、财富状况以及工作经历。Spence(1974)论述了学历反映能力的有效性; [12](74-355) 张维迎(1995)证明了财富或者经理报酬可衡量经理的能力。 [13] 经历作为经理成长历程的记录对能力的显示具有重要作用。从人类实践的经验中不难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在选择除毕业生以外的新员工时都特别强调相关工作经验这一事实为经历显示能力的观点提供了支持。于是经理的能力可表述为θ=f(学历,收入,经历)。在大多数情况下,学历不随经理年龄t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经理收入以及经历的积累是与经理年龄正相关的。因此,随着经理年龄的增长,经理的能力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企业的规模S与时间正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S会增大。即使在某些时间点上或在一定的ΔT内,规模会停滞不前或者减小,但是一定存在一个T*,使得在ΔT>T*时,ΔS>0,规模增大,于是有:s′t>0。

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复杂性将成几何级数递增。因此,任何理性的委托人都希望在自己的成本约束下选择能力与本企业规模相适应的经理,因为规模越大需要的能力越强。另一方面,人希望在自己能力约束条件下谋求最大规模企业的控制权,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控制权收益以及更好的声誉。如此,在市场均衡时,经理的能力和企业的规模总会达到最佳的匹配。

考虑声誉效应,经理的努力随时间递减,但是,经理的能力随时间不断增强。结合能力与企业规模匹配的讨论,本文给出经理职业生涯的三阶段模型,如下图所示,π为经理的产出,也可理解为企业绩效;θ为经理能力的增长曲线,也可理解为经理所控制企业规模的增长曲线;α为经理努力状态的变化曲线。

令经理的生命周期为:t∈(0,T],而经理的职业生涯为:t∈[Tk,Tc]。

其中:0

阶段Ⅰ:t∈[Tk,Tn],成长期。由于有控制权及其收益的需要,经理本人有一个较大的控制权预期,因此经理努力水平较高,1≥αt> 0。甚至会竭尽全力,使αt=1(有时经理本人会这样认为)。然而,由于经理比较年轻,经验不足,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其所能掌控的企业规模不会大。此时,由于晋升或降级的概率比较大,控制权大小即所控制的企业规模还会出现波动。不过,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所掌控的企业规模会不断增加。在此阶段的后半期,所控制的企业规模增长加快,使得S′t>0、S″t>0,同时,经理的产出会不断增长。

阶段Ⅱ:t∈[Tn,Tm),顶峰期。在Tn点,企业规模成长曲线出现拐点,S′t(Tn)=0,经理在控制权的获取上,不再像阶段Ⅰ那样渐进式增长,而是一跃成为较大规模公司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达到职业生涯的最高峰。考虑到控制权不仅仅决定于企业的规模,还决定于经理的声誉、威信以及在领导团队中的谈判能力,而这些只有通过经理与其他管理人员的无数次博弈后才能有效建立,因此在这一阶段中控制权会有所增长S′t>0,但是增长的速度较低S″t0,但是努力程度较阶段Ⅰ已有下降,α′t

阶段Ⅲ:t∈[Tm,Tc],衰退期。这已是经理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虽然此阶段的经理能力状态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声誉效应的影响,此时αt=0或者说接近于0,随着退休期临近和职业生涯的结束,可能会出现努力为负的情况αt

表1经理职业生涯阶段及其特征

(一)研究假设

假设1:经理控制的企业规模与经理年龄正相关。

前面的分析表明,经理能力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与年龄相关。而正是因为市场观察到了这一关系才将较大规模的企业的控制权授予能力更强的经理。

假设2:考虑经理职业生涯的阶段性,当t≤55时,企业绩效与年龄正相关;当t>55时,企业绩效与年龄负相关。

从三阶段模型中发现,在前两阶段,能力增长对产出的正面影响大于努力不足对产出的负面影响时,产出不断增加;而最后一阶段,努力不足对产出的负面影响大于能力的有限增长对产出的正面影响,产出降低。考虑到实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占有超过60%的比例,而中国是一个存在强制性退休制的国家,退休年龄为60;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年龄最大值为85,最小值为27,两者的平均值为56。因此,我们可以假定Tm =56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因此,我们将样本分为t≤56和t>56两个子样本分别进行考察。

(二) 样本情况与变量说明

数据主要来源于数据库“CSMAR” 中的财务数据库和治理数据库。主要数据文件包括治理结构数据库中的公司基本情况文件,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情况文件,以及财务数据库中的资产负债表文件、现金流量表文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文件。

样本是以下几个条件的交集:(1)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2)数据区间为2001年12月31日―2004年12月31日;(3)非金融行业;(4)数据披露完整、正确。

表2变量定义及其说明〖STBZ〗〖BG(〗〖BHDFG1*2,FK10,K25F〗〖HT6〗变量〖〗变量说明〖BHDG1*3,FK10,K25ZQ1F〗〖HT6〗ROA 〖〗总资产报酬率,企业绩效〖BH〗lnASSET〖〗总资产自然对数,企业规模〖BH〗AGE〖〗高级管理人员的年龄〖BH〗LEVE〖〗财务杠杆,即负债率,LEVE=总负债/总资产〖BG)F〗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结果发现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7.36,极差为58,差距较大。财务杠杆均值为0.487,处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ROA均值为0.008,这一收益率较低。同时对分年度样本的考察发现财务杠杆比率逐年增大,从2001年的0.455增加到2004年的0.525,表明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扩大,但是从管理者角度来看,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进取精神不断增强,也说明管理者对市场充满信心。ROA呈逐年下降趋势,可能的原因包括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和人力成本的增加,也与近年的能源紧缺有关。样本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说明竞争的结果是资本越来越集中。

2.相关分析与一元回归分析

(1)对于假设1,结果如表3和表4。

表3 公司规模与高级管理人员年龄的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3可知企业规模与高级管理人员的年龄相关系数为0.198,说明企业规模与高级管理人员的年龄之间关系较为紧密。P

(2)对于假设2,结果如表5、表6、表7。

表5分年龄段的绩效与年龄的相关系数

表6 公司绩效与高管年龄的线性关系

表7公司绩效与高管年龄的线性关系

从以上三表中发现:当t≤56时,ROA与高级管理人员的年龄相关系数为0.139,为正,且P56时,年龄与ROA相关系数没有显著性,一元回归分析也没有通过F检验和t检验,因此业绩与AGE没有相关性。因此,对于假设3,当t≤56时,绩效与年龄正相关的假设成立;t>56时,绩效与年龄负相关的假设不成立。

为进一步强化上述关系,我们进行了多元回归,在对规模和年龄关系的回归方程中控制了财务杠杆,得到了规模和年龄正相关的结论;在分年龄段的绩效与年龄关系的会归方程中控制了财务杠杆和企业规模,发现当t≤56时,绩效与年龄正相关,t>56时,绩效与年龄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支持了相关分析和一元回归的结论。

四、结 论

第一,经理的能力信号包括经历和学历,而经历随着经理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即使学历是静态的,经理的能力也会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由于经营管理的复杂性与企业规模大小密切相关,因此,规模较大的企业将雇佣能力更强的经理;同样地,能力更强的经理更愿意经营更大规模的企业,以获得更大的控制权私人收益,这是作为隐性激励机制的控制权激励作用的结果。于是,规模与经理的年龄成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企业绩效是经理能力和努力的函数,绩效决定于能力和努力的组合情况。年轻经理努力程度高,激励状况好,而能力又不断地积累,因此这类经理(t≤56)的绩效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得到提高。而年长的经理(t>56),努力程度低,能力增长有限,因此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企业绩效与年龄的关系不具有确定的关系。这一结论的启示,在选择经理时不但要考虑能力状况,还要考虑激励状况。在经理的不同职业生涯阶段,设计不同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绩效尤为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Fama, E.F.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80,88(2).

[2]Kreps,D. and R. Wilson.Sequential Equilibrium[J] .Econometrica ,1982,50.

[3]Milgrom,P.,and J.Roberts.Linit Pricing and Entry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An Equilibrium Analysis[J]. Econometrica,1982.

[4]Gibbons, R. & K. J. Murphy.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career concems:Theory and evidence[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 100(3).

[5]Gompers, P. & J. Lerner.An analysis of compensation in the U.S.venture capital partnership[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 51(1).

[6]Prendergast, C. & L. Stole. Impetuous youngsters and jaded old-timers:Acquiring a reputation for learning[J]. Journal of Plitical Economy, 1996, 104(6).

[7]Caruana, G. & M.Celentani Career concerns and contingent compensation. Working Paper,2002.

[8]Graham, J. R., C. R. Harvey & S. Rajgopal.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Working Paper,2004.

[9]张必武,石金涛.国外高管团队人口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6).

[10]朱治龙,王丽.上市公司经营者个性特征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3).

[11]李 平,曾德明. CEO 个人特征影响公司绩效的机理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2003(2).

[12] Spence , A.M .Job Market Signal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