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侧重丰富语言的积累型先学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积累是运用的前提,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没有词汇、语句和段篇的结构印象,就无法在表达中运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重视语言的积累。比如在教学完《桂林山水》之后,学生均被文中美景所感染,教师让学生体会到文章写得那么好与丰富的成语的运用是分不开的,然后再组织学生以摘录的方式积累丰富的语言,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课外读物中或网上查找优美词句摘录成诵,并分类进行运用。可以通过“词语积累比赛”、“词语接龙比赛”等方式反复训练,在一系列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侧重学科整合的渗透型先学卡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它既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特点,同时又与其它各学科有着较为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因而在先学卡设计中,教师应紧扣教材特点,加强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间的渗透交融,巧妙地把先学卡渗透应用到其它学科,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意,诱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譬如,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之前,让学生在先学时,根据古诗的意思把诗文中所描写的景色用自己的画笔画下来,并且将诗文写入画中,这样的先学卡既能帮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又能让他们感到新奇增加学习古诗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完成先学卡时的情绪高涨,从中体会到了一种成就感。
三、侧重模仿感悟的概述型先学卡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感悟语言,从而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语言。凭借语言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及参与社会活动。因而,利用典范的课文语言训练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复述、讲故事、演课本剧等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之前,可以要求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并要求学生在讲述中辅以自己创造性的语言表情和动作。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大意,而且还能将课文语言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动作、表情的协调发展。
四、侧重动手操作的实践型先学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配插图,做小实验,玩中学,学中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操作实践型先学卡能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以《小桥流水人家》为例,在教学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先学卡:那条溪、那座桥、那个村美吧?那我们学校也很美吧?请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校园,拿出笔把你眼里的校园写下来,看谁眼里的校园最美丽!孩子们通过对《小桥流水人家》的学习,均掌握了描写景色的方法,跳跃着不少描写景色的的美词、佳句,心中也萌生出运用这些词语的冲动。在学生观察了校园之后再让他们写作文、画画,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五、侧重情感交流的体验型先
学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语文先学卡布置时,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语文技能训练、知识积累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先学卡中也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之前,为了培养学生学习雨来机智勇敢、爱国主义的精神,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影片或者聘请关心下一代协会的领导给学生讲解烈士斗争事迹,让学生在观看影片、听故事的氛围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六、侧重学习潜能的创造型先学卡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教育;渗透
语文是小学教材中美育因素极为丰富的一门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就是通过感受和欣赏美丽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学习和使用美丽的语言来形成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在小学阅读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审美对象,引导学生有意注意语言文字,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想、消化、理解,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1.语言渲染法
著名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有逻辑性,声音抑扬顿挫,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丝丝春雨无痕、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2.情境对话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创造对话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学生可以体验课文的真实情感世界,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共同感受,从而形成从理性认识升华到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例如:在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一开课,我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金华的双龙洞玩一玩,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接着课件出示精美的双龙洞图片,在学生伴着悠扬的音乐声欣赏双龙洞美景的同时,配以导语:“看,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进入洞内,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一下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提供感性的资料作为补充,不仅能使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置身于具体睛境,也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辅助法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工具来激励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体验文本的巧妙之处,从而使学生独立探索出掌握语言学习的方法。如《观潮》一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段感受到潮水的长,潮水的高,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后,再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观看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当学生亲眼看到钱塘江大潮的惊涛骇浪,潮水的声音由远到近,江潮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时,心情也随之汹涌澎湃,跌宕起伏。所以,适当地使用视觉辅助,特别是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吸收,更能实现学生和文本的有效“对话”。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小学阅读中渗透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小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小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评价的能力。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细腻语言的感性品味和理性分析,使情感体验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品词析句,挖掘文本的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词语、句子,他们鲜活、精妙,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关注这些语句,在教学中随时学会捕捉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验作品遣词造句的美妙之处,从而引领学生分析、理解旬式、句意,从中发现美、品味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如设计《荷花》一课时,教师可抓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字,通过比较用词展开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冒”字用得好,荷花不是偷偷地钻出,也不是自然地长出,而是“冒”出,这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也体会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领悟荷花在荷叶衬托下奋发向上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也由此得到陶冶。作品的语言往往渗入作者的情感。好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透过字面表层意义,挖出其深刻内涵,让作品的思想触动灵魂,引起感情的共鸣。
2.分析篇章,剖析人物的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不仅行为美,而且心灵美,其美好的形象深入人心。教学设计时就要紧抓人物的特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的光辉。如《灯光》一课,展现了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献身的精神;《跨越百年的美丽》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金色的鱼钩》一课,要感悟老班长关心战友,舍己为人的人情美。备课时,教师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字词句章上,而要着重分析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针对课文内容和小学生的审美特征,设计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深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人物形象的光辉,从而使学生得到榜样人物的感化和熏陶。
3.感情朗读,体验文本的情感美、意境美
Z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朗读时学会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引起听者感情的共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选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春来江水绿如蓝”与上旬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用短短十几个字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几乎无需过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不但贴切传神,而且表现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营造出了一个悠远深长、余情摇漾的境界。像这样被千古传诵的佳作名篇还有很多,如杜甫的《望洞庭》、贺知章的《咏柳》以及韩愈的《早春》等,我们都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诵读,去品味,去体会,去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和文学的意境美。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阅读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创造力,是指小学生按照“语言文字的规律”再现美的事物的能力。它是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掌握技能,大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1.文本填白补充美
课本中,有些内容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写得比较简单,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空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指导学生肆意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思想把空白填充起来,使课文更加丰满和翔实。如《触摸春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的安静,仰着头,仿佛张望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她仿佛看到了蜜蜂在花朵上采蜜。有的说:她仿佛看见了蝴蝶在不远处翻飞盘旋。有的说:她仿佛看见了苍翠挺拔的大树、色彩绚丽的花朵……丰富的想象升华了美,通过想象,学生感受到了盲姑娘安静凭着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她用心灵的眼睛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看到了整个缤纷的世界,从而感受到了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生命的力量之美。
2.拓展阅读延伸美
[关键词]备文本;四种意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特点:学拼音、认汉字与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整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体现了价值观的引导和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的整合;选文典范,题材、体裁丰富多样;呈现方式灵活,课后练习留给师生宽广的空间。理解了这些特点,教师在备课中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就能使语文课堂提纲挈领,舒展活跃。
一、要有全篇意识。新课标教科书有些知识点在课文中无法体现出来,而这些知识点对理解课文又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编者就以课后思考与练习题、语文园地的形式提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语文园地,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大意、思想、情感等。典型的题型有:
1.直接引出对全文把握的思考。如: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六年级下册《匆匆》)。
2.以问答题形式出现几个小题,逐步引导直至能把握全文。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的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六年级下册《6北京的春节》)
3.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几个小题,强调很简短的重点,逐步引导直至能把握全文。如(四年级下册《11蝙蝠和雷达》):让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再读一遍。(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又如: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得意( )( )( )(五年级上册《13钓鱼的启示》)。
4.要求讨论全文表达特点。如:你发现本课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和同学交流交流。(六年级下册《15凡卡》)5.填写表格,理清思路。如: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五年级上册《11新型玻璃》)。
二、要有专题意识。实验教科书按专题编组,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所以所谓专题意识,就是学习每组教材之前,要充分领会每组要求。因为这些要求既是学习重点,也是练习设计的出发点。比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第三组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则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类的启迪,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比前几册相关专题内容更深入,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
【关键词】光盘资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日益完善,结合自己的实践运用,我深刻地体会到:优质的光盘资源给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福音,利用光盘进行教学使我们受益匪浅。
一、光盘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大,教学负担较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自制课件以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不但没有足够的时间,而且电脑的数量也达不到人手一台的要求。如今,有了教学光盘,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课文范读、视频欣赏、图片欣赏、同步阅读等等。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我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播放内洞、外洞、孔隙和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仿佛真的去那儿游览了一番,兴趣盎然。
二、光盘教学克服了教学中的单调与乏味。
农村的小学生,社会经历没有城市孩子那么丰富,教学中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而光盘教学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结合光盘资源,学生能从图、文、声三方面形象直观地去领略美景,欣赏自然风光。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老师和学生都未去过桂林,那儿的水怎样静、清、绿;山如何奇、秀、险,脑子里没有一个鲜明的印象。教学中适时播放光盘,学生一边听深情并茂的朗读,一边观察山水的特点,就有了切身的感受。而对这一课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那就会很乏味,而运用光盘教学时效果就大相径庭了。结合动画理解“甲天下”,结合图片理解“危峰兀立”“红叶似火”,课堂氛围好了,学生理解也轻松多了。
三、光盘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极好地突破课文难点。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四组课文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可是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来说,对战争残酷性的理解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他们就无法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例: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只是讲授,学生就体会不到这个中国孩子雷利在痛失父亲后对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强烈呼吁。这时,用光盘中的视频欣赏来播放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场景和人们的痛苦生活,学生就能与雷利走的更近,也更能体会他对和平的渴望。最后在配乐朗读,学生的情感就融入到课文中去了。
四、光盘教学能让学生拓宽视野,课外延伸性强。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课外书籍少,了解课外知识的途径窄,所以学生的知识层面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而光盘教学能弥补这个不足之处,每篇课文都配有同步朗读,能让学生的知识向课外延伸,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触摸春天》时,图片欣赏中安排了千手观音和残疾人参加运动会的场景;同步阅读中安排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让学生能感受到残疾人也生活的很精彩,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盲人小女孩安静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30
群文阅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阅读多篇在主题、写法、作者、年代等方面相关的文章,以拓展学生视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背景下,群文阅读立足于作品本位、学生主体,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受到广大教师、学生的肯定与赞誉。下面,笔者就自己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点滴做法、体会与诸位分享一二,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单元比较
早在20世纪,法国教育家丹・考斯特就积极倡导单元比较的教学方法,主张在单元教学中采取“整体阅读”的教学策略:布置几个比较性的问题让学生们阅读、思考、比较,还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到教室做出汇报。这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开头都编排了一则“单元导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群文阅读”的意识,为积极开展教改活动提供了便利。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依照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个性化认知,让单元比较这股“风”吹得和煦撩人。
如,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笔者先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单元导语,让他们意识到本单元学习的是“大自然的景物”这一主题。课文里描写的是高大巍峨的山峦呢,还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学生们带着十足的好奇翻开课本,为进行单元比较教学活动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接着,我组织学生阅读《燕子》《古诗两首》《荷花》这三篇课文,小组合作,比较它们在描写内容、写作手法方面的异同。经过激烈地讨论,学生们在课堂展示环节阐述自己单元比较学习的成果。
(一)课文内容
生1:我觉得《燕子》描写的是鸟类,而《荷花》《咏柳》描写的都是春天的植物,至于朱熹的《春日》则是对田野春景的一个概括性画面。
生2: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燕子》一文中的第二、第三段,还有《荷花》中的第二、第三段,因为这几段文字的描写生动、传神,似乎燕子就在我的眼前飞来飞去,似乎我能亲手触摸到荷花一般。(说完,这个学生就开始声情并茂地诵读这几个段落)
(二)写作手法
生1:《燕子》一课主要以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了燕子的飞行姿态,《咏柳》与《荷花》则更多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从柳树、荷花的细节入手,生动地再现它们的勃勃生机。
生2:《咏柳》一诗后两句,《荷花》一文的第四、第五段都是作者的想象,是对春日美景进行了侧面烘托。这一点在《春日》一诗的后两句也有体现。
……
这节单元比较课,学生们不仅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尽享饕餮阅读的乐趣,更在充分自主的环境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语文学习的魅力。这不,课堂即将结束之际,一个学生主动举手提问:“老师,我们这节课为什么没有一起阅读《珍珠泉》啊?”话音未落,学生们便纷纷地给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材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课堂阅读质量。在初尝单元整体阅读的甜头之后,笔者更大胆地尝试着将整本教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阅读之前,我准备了丰富的课堂资料,包括古诗词的背景解读、作者简介,现代文的字词解读、拓展链接等,以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撷取。另外,学生们也需要进行准备。如,摘抄本,随时记下自己最喜欢的篇章段落;记录卡,写下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合作交流,但不再机械地编制学习小组。别说,在课程改革大潮中,教材整合群文阅读这股“风”催人奋进,给了我极大的安慰与鼓励,鞭策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步子迈得更大、更扎实。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时,笔者就组织了教材整合群文阅读,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周,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第二周,要求学生整理自己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字词障碍、精彩段落、理解困惑,并分门别类地记录在本子上;
第三周是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时间;
第四周是学生们展示教材整合阅读成果的阶段。
在第二周“理解困惑”环节,一个学生的问题很有深度:第一组、第三组的课文写的都是关于“自然”的主题,为什么不把它们整合成一组呢?在第三周的小组交流时间,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组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以桂林、双龙洞、天山为代表,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山水的多姿多彩;第三组的《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则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给这个地球带来无穷的灾难;《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表明,观察、思考大自然,你会从中获得无穷的创意,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第一组和第三组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分开编排这几篇文章更是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面对学生们的精彩表现,我不禁感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达到这一高度似乎是件永远都不可能的事,但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却变成了现实,真可谓“变则通”啊!
教材整合群文阅读,不仅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而且使学生的各方面的素养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如,一些平时重视不足的“日积月累”“口语交际”等内容,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中显得兴致盎然,并将之与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对比,从而触类旁通。这样促进了他们实践、阅读、写作、交际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内外衔接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其实就是他的阅读史。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这个阅读记忆的黄金年龄,仅咀嚼薄薄的12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指导他们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以充盈一个个天真活泼的生命。在人教版课标本语文实验教材中,渗透了不少课外阅读的因素,如资料袋、综合性实践活动等。但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需求。一些教师课堂上隔靴搔痒般的一句“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阅读一下课外书啊”也起不到一丁点儿作用。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中,笔者内外衔接,有效地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让这股“风”吹得摇曳多姿。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时,笔者就链接了《水浒传》中的许多精彩章节,供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并要求学生说说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好汉形象。
生1:我最喜欢武松了,因为“打虎”太精彩了,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这“三板斧”已经够厉害了,还是敌不过武松“抡”“劈”“揪”“按”“踢”的矫健身手。这些传神的动作描写在我的眼前像演电影似的一一闪过。
生2:我最喜欢《水浒传》中“没羽箭”张清了,他英俊潇洒、武艺高强,用一块普通的石头连伤梁山十五员大将。我非常钦佩这项“飞石打人”的绝技。
生3:我最喜欢的是鲁智深了,因为我们多数人都活得特别拘谨,小心翼翼,而鲁智深则是那么的豁达、无拘无束,用当前最流行的一个词就是“任性”。尤其是小说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故事,每一次读都有新的发现与感受,让人爱不释手。
……
除了这种名著节选的课文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整合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抑或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相关的文章开展课内外衔接的群文阅读教学活动,这对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扩大语文视野无疑大有裨益。
总之,群文阅读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肢解过细、过碎、过于牵强的弊端,让学生尽情吮吸文章的甘霖,汲取人生的营养,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积极进步。我们唯有以博大的胸襟、创新的心态、兼容并蓄的视角,把课堂时间、文本解读的主动性权交给学生,才能让语文教学之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摇曳多姿。
[ 参 考 文 献 ]
[1] 付跃红.单元整合新课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模式研究[J].河北教育,2012(Z2).
[2] 英小环.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00-01
1 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最好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他们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激趣的方发多种多样:
(1)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如教学《画家乡》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然后出示家乡美景图,学生在听觉、视觉上产生了美的愉悦,从而产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2)故事、谜语引入法。如教学《影子》时,教师先出示一则有关影子的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调动起来了。(3)游戏法。如学习《比尾巴》时,教师先和学生做一个游戏:我说你做。(摸摸鼻子,摸摸眼睛,摸摸耳朵,摸摸嘴巴,摸摸尾巴。)最后,学生大笑:“老师,没有尾巴!”老师话锋一转,什么才有尾巴呢?学生回答道:“小动物。”老师顺势导入:“那今天,我们就去动物园比一比小动物们的尾巴。”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上来了。(4)问题法。如学习《金色的草地》时,老师先让学生描述平时看到的草地,接着问道:“谁看到过金色的草地吗?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呢?”以两个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阅读期待。
2 精讲多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加强朗读和诵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读。具体我是这样做的:(1)抓点睛之笔。如学习《长城》时,教师抛出问题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让学生围绕专题,自主探究。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自选方法,自读自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深入理解其内容,激发其自豪之情。(2)抓矛盾处。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问道:“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首先呢?说‘孔隙’正确吗?”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用比较对照的方法去探究。(3)组织讨论。“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学生学习的主体也就能够真正地确立起来。
3 指导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一方面是大量的阅读,另一方面学生的时间相对有限,怎样处理好这对矛盾,一方面提倡少做题,另一方面还要教给学生高效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平时我是这样做的:(1)注重积累,形成语感。叶圣陶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可见语感能力是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语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养成。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让学生的读书成果进行展示,为自主读书推波助澜。(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等;高年级摘录时注明出处,写读后感。(3)平时上课在精讲与点拨中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如状物写景类文章先抓住作者的写作顺序,其次理解怎样表现出景物特点的,最后体悟作者饱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4)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精读就是逐词逐句地读和品味,反复地读,不理解和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思考、请教,直到弄懂再读;略读就是快速地读,直至了解文章大意;浏览的速度更快,主要用来看报,搜集信息资料等等。
4 读写结合
教材上的文章因为文质兼美所以入选,堪称典范。阅读教学不仅要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品味其语言,更要学习好的写作技巧、方法。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让“读”与“写”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内化语言,迁移运用,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可以这样做:(1)低段可以让学生仿写句子;中段运用其结构模仿写同类文章。如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可学习其总分总结构。(2)模仿教材段落里的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把进行小练笔把句子写生动形象。高段可以让学生续写、缩写、改写、扩写等等。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具有极强艺术性的学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对美的教育,在人的童年中,只有经过审美教育,人的理性以及感性才能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反思,我们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力求教学中内在美和外在美的高度统一,最终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发展。
一、当前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缺乏审美的建构
长久以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受到广大教育学者的重视,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及理论探索,同时更积累了众多的资料。但即便如此,当今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仍旧没有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兴趣不浓等现象,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多次改革当中,小学语文低效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这种现状呢?坦白地说,就是缺乏对审美的建构,具体来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情趣、个人理解以及个人体验,没有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以及习惯进行着力培养。究其根本,就是在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仍然对知识的训练过于倚重,轻视情感在语文学科当中的作用,过于注重理性而轻视感性,将本应该是情感化、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教学变成了死板、单调的内容。教师害怕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和美的熏陶的同时,会失去知识技能的训练,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审美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进而忽略了审美这个重要的因素。如此一来,语文教学不仅不能达到在理性基础上训练的目的,更严重破坏了语文教学的美感,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就谈不上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重要的审美阵地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教育规律,有很多内容都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之美以及自然的生命之美。其中有很多是描写大自然的,比如《观潮》《海底世界》《记金华双龙洞》等,这些文章都体表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这些内容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独特的审美享受。此外,关于人类社会的美,表现内容也相当丰富,在现实社会中,处处都体现了社会之美,然而社会美的核心内容是人性的美好,它涵盖人的节操、智慧与情感等。总的来说,美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处处得到了体现,教材中蕴含美的地方是广泛而且丰富的。这些美好的东西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可以说这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的建构提供了权威的语言资料。
三、小学生语文审美心理的发展特征
童年是人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此时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相对平稳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儿童已经能够掌握书面语言,并且可以借助于学校的教育和教材,有步骤、有计划地学习文化知识。但小学生也有其较为特殊的一面,即分析能力相对薄弱、辨析能力较弱、记忆力强、充满好奇心和想像力、敢于创新及喜欢活动等。
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与其审美心理结构充分结合,普遍认为,审美心理结构主要由审美情感、审美行为倾向及审美情感组合而成,这三种成分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通过这种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可以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心理培养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从稚嫩向成熟逐渐过渡,将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进行相互的整合,同时其容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扩展,但心理过程仍旧以接受为主。表现如下:
在审美认识发展方面,对于审美的感知从以前的零散、粗犷逐渐向整体、精细的方向发展。小学生在初期对于审美的认知以及审美的经验是相对匮乏的,审美兴趣也显得相当淡薄,通常不能够整体把握审美形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审美经验的持续积累,他们的参与热情以及兴趣会不断提高,感知缺陷同时会有所改善。此外,小学生通过美的熏陶,审美的范围也会随之扩大,内容也逐渐丰富,之后创造性想象开始出现,而审美理解也从开始的模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能够将自然或者社会中发生的事物和美联系到一起。但是小学生相对缺乏审美经验,知识积累更是匮乏,对一些思维方式在运用上还显得不够熟练,对于一些语言的意义只能够进行初步理解,无法深入理解语言的深刻意义,所以一些理解往往是浅层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其理解能力完全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的孩子缺少感知美的基本能力,所以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是一个具有一定分量的课题,在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之下,语文教育必须要坚守育人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产生对美的向往,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所以要求当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绝不能成为教学的附属品,必须要为审美建构创造出独立、宽松的环境,这样才能达成小学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汪叔阳,曹慰年.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人文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147-01
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人文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通过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情怀的具体实施方法。以便为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人文内涵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构建课堂,表情达意,诱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理想的课堂是生命相随,心灵相约的地方,是尽显人文情怀的地方,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寻求真理、分享知识、分享创造、分享成功的地方。因此,构建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所呼唤的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式的课堂,教师从人文情怀出发,有着对学生独特性、自主性、差异性的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信任。
笔者在讲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三自然段时,有这么一句话“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我除了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进行朗读,读出溪流声随着山势的变化外,我还让学生利用这一句式进行说话训练。一位学生不假思索的说:“天边的火烧云时而像战马,时而像公鸡,时而像小绵羊,时而像孔雀。”面对学生造的“黄金例句”,要说他错吧,他也没错,要夸他造的好吧,岂不鼓励学生浅尝辄止?于是,我进一步启发道:“在这个句子前加上一个总起句,再让‘战马’、‘公鸡’、‘小绵羊’、‘孔雀’生动起来,比如‘呼啸奔腾的战马’……动动脑筋,老师相信你一定能造出精彩的句子。”在我的启发下,孩子把句子改成“天边的火烧云变化多端,时而像呼啸奔腾的战马,时而像引吭高歌的公鸡,时而像温顺可爱的小绵羊,时而像色彩斑斓的孔雀,让人眼花缭乱,美丽极了。”我喜不自禁,脱口而出:“太精彩了!这个句子你可以申请专利,专利号为001号。”继而,我对全班说:“这个句子林宏已经申请了专利,其他同学就不能用这个句子,否则就是侵权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情感的刺激下,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造出了许多具有灵气、个性飞扬的句子。这次偶尔的教学片断让我领悟到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维,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用一种建议性的口吻给学生一些启示。语文课堂正是有这样的人文性的包容与启发,学生才能在语文王国里学的快乐,演绎更多的精彩。
二、开发文本,利用资源,教学焕发“人文情怀”的光彩
基于“课程即教材”的观念,传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局限于把教材看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所提供的学习素材成为课程资源的唯一载体,使得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不能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环境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方面,但不是全部,在新背景下的课改中,教师要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语文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让语文教学焕发“人文情怀”的光彩。
日常生活中哪些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报刊、电影、电视、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甚至学生、家庭生活,这些都要以纳入课程资源,我们学校的走廊,教室内都悬挂着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在教学过程讲到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药物学家李时珍,音乐家贝多芬,生物学家童弟周,战士刘胡兰、、……通过让学生大声阅读他们的格言,向他们的画像敬礼,学习他们的事迹等活动,学生真实感受到课文中所歌颂的具有人格魅力的“名人”就在自己身边,每天和自己一起学习,生活,关注着自己。这些无形的课程资源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还形成丰厚的人文资源,影响着学生,激励着学生,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
三、引导活动,合作学习,倡导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面对时展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与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学习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方式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划人生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课堂充满学生的积极活动,使学生自主地沉浸在语文教学的乐趣之中。探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因此,作为语文教学,视野决不能局限于文本,应向社会、自然、生活、网络等方面扩展。
四、融洽关系,多向交流,架设师生情感的“立交桥”
一、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必然性
浙江是我国风景旅游资源大省,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浙西、浙东、浙南、浙北、浙中五个风景旅游区。在五个区域中,浙西与浙中无论在地理位置、交通状况、风景特色及民俗风情上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在1990年以前,浙西与浙中的风景旅游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浙西线以杭州市为集散地,依托320国道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水上航线开展旅游活动,是浙江重点推出的旅游线;而浙中区相对来说处于温冷地带,是以金华市为中心集散地,依托330国道和浙赣线开展小范围的旅游活动。1990年之后,民间的风景旅游协作开始逐步形成,到1994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这种较大区域的风景旅游协作使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应运而生。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的成立也标志着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区域协作进入了正常轨道。
旅游线有热线、温线和冷线之分。随着新旅游点的开发、老景点的深化以及游客需求的变化,热、温、冷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从浙中、浙西区域来说,浙西线自1980年起一直就是浙江旅游的热点,但自1992年开始,我国相继推出了’92中国旅游友好观光年,’93中国山水风光年,’94中国文物古迹旅游年,’95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等专题旅游活动,使得该区域内每年均形成一些主题热点。浙中线逐渐地“热”起来,并大有与浙西线并驾齐驱之势。同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诸葛镇、黄大仙故里、大慈岩、千岛湖、富春江小三峡、天目溪漂流等为主的新旅游热点,已经取代由瑶琳仙境、灵栖洞天、兰溪地下长河、金华双龙洞、杭州灵山幻境等溶洞组成的旅游热点,从而形成多个热点组成的新旅游热线。如:1995年初,浙江省各大旅行社联合推出杭州——严子陵钓台——富春江小三峡——千岛湖——大慈岩——诸葛镇——兰溪、金华黄大仙道观——义乌小商品市场旅游线,就是顺应旅游形势变化而形成的区域协作。这条新旅游线不仅将自然山水、人文古迹、民俗风情的旅游热点连在一起,而且把浙西、浙中完完整整地拴在一起,以热线带温线,以温线促热线,构成浙西、浙中多方位的协作体系。
纵观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近几年来,浙中在社会经济、交通和旅游环境上的变化幅度很大。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浙中各县、市经济迅速腾飞,东阳建筑业、义乌小商品市场、兰溪家电和化工工业、永康的五金工业等在全国均有影响,使得浙中地区成为浙江的富庶之地;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随着金温铁路的投资建设、浙赣铁路复线的竣工、义乌机场的开通、330国道的拓宽,交通状况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在旅游环境上,浦江仙华山、金华观(黄大仙道观)、兰溪诸葛镇和黄大仙故里、金华斗牛、武义龙潭背等新景点的开发,有力地提高了浙中地区的知名度……相比之下,浙西的发展状况较为一般,这样,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风景旅游区域协作便成为必然。
二、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具体内容
1.共同探索风景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由于风景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参差不一,加上人们对风景旅游业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管理体制较为混乱,在省、市、县级出现了多种管理方式。就浙西、浙中而言,就呈现出四种管理体制。一是小政府体制,即在风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一定级别的政府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二是政府代管型,即由一级政府设立一个机构,并由政府委任机构负责人来行使管理权。三是行业协会型,如:义乌市、东阳市;四是混合管理型,即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与民间的行业协会共同管理。协作集团应对以上四种管理体制进行探讨,以期建立起既享有充分权力又机构精简,能快速反映与决策的管理机制来适应市场竞争。
2.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联合开发风景旅游资源。协作集团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根据风景旅游资源的配置,联合开发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以减少开发中的盲目性,避免因重复建设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浙西、浙中风景旅游资源状况,目前可以联合开发的风景点和旅游项目有:
(1)三国文化观光游。富阳的王洲和龙门古镇、建德梅城镇、兰溪诸葛镇等都与三国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王洲是孙权的祖居地,龙门古镇是孙权后裔的最大居住地,保存着十分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梅城镇是孙权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所,诸葛镇是诸葛亮后裔居住地,保存着八卦布局的古建筑群……这些景点单凭各自县市的力量是无法深度开发并成为拳头产品的,只有依靠协作集团作联合开发,并推出整条线路,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2)“渔家乐”民俗旅游。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是以水体为主的旅游线,鱼文化历史渊源流长。桐庐、建德梅城“新安江渔民水上婚礼”,千岛湖鱼乐节已相继开发,但均没有形成市场。依据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的地理环境,在建德“渔家乐”项目以“做一天富春江渔民”为主题,融参与性、娱乐性和观光性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它的开发,既可与桐庐、淳安千岛湖鱼乐节构成体系,又可带动整个富春江小三峡的开发,推动浙西、浙中地区的国际旅游业,可谓一举多得。
(3)黄大仙文化寻根游。“黄大仙”在港澳台地区及华侨聚居地是作为“财神”供奉的,有深远的影响。他原名黄初平,得道之前生活在兰溪、金华一带,现金华、兰溪一带仍流传着他的各种传说。今年,浙江省旅游局把“黄大仙”作为民俗风情游的招牌,可见,“黄大仙”的旅游价值是很高的。金华、兰溪两市应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把“黄大仙”的文章做足、做透。建德、桐庐等县市可在规划、建设上给予支持,而永康、义乌可在资金上给予协助,力求该产品的质量达到上乘水平。
(4)水上活动和度假旅游。浙西、浙中地区宜于开展水上活动和度假的范围很广,这是好事。但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急功近利式的建设,各地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如:桐庐的水上活动以天目溪漂流为特色,做得有声有色有影响,突出了野趣;淳安的水上活动则应放在广阔的千岛湖水面和水下,水面建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水下可开展“潜大艇游淳安古县城”的旅游项目,以突出参与性和娱乐性;建德以鱼文化为主体开展水上活动,以突出民俗文化;诸暨五泄以观光游览为主,兰溪以水上餐厅为主,富阳以游泳场为主。度假区建设也一样,竞相仿造的结果无疑是慢性自杀。
3.合理组织旅游线,共同宣传促销。在浙江,以杭州为中心可辐射五条旅游线。即东、西、北中五条。杭州—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安徽黄山线,是国内外闻名的浙皖名山名水旅游线,已被旅游界和游客所认同。而杭州—五泄—浦江仙华山—金华—永康方岩—缙云仙都—温州雁荡山旅游线,在理论上虽然成立,但实际上并未形成。因此,浙中、浙西区景旅游区域协作在贯彻“热线带温线,温线促热线”的原则基础上还需合理组成一些有特色的旅游线,以参与市场竞争。这些特色的旅游线,包括专线游和专题游两种方式。每一条旅游线路的组织,都要求协作集团做好各地旅游部门、风景点、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精心安排。
旅游线路确
定后,就是宣传和促销的问题。宣传和促销的原则是“共同宣传,联合促销”。在这里,有三点认识必须统一。一是集中人力、财力;二是选定客源市场;三是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协同作战。集中人力、财力的目的是共同编制发行导游图、明信片、风光录像带等宣传资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选定客源市场是确定该产品的外在吸引力和竞争力,目的是通过宣传促销,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一定的经济效益;统一组织,统一行动是指应以浙西、浙中为一盘棋,各县、市要协同努力,避免“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棋”。通过联合宣传促销,可以扩大整体区域和线路的知名度,提高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共同开发旅游商品。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商品的需求日益明显,并且对商品的种类、档次、质量的要求愈求愈高。浙西、浙中地区虽有一定量的旅游商品,但存在着“五少”问题,即:数量少,花色品种少,有地方特色的少,自己生产的少,高档次的少。
旅游购物是旅游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浙西、浙中地区,游客花费在购物上的费用并不多,尽管有全国闻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诸暨珍珠市场,但经销的旅游商品大多不是本地生产,或者工艺不够先进,或者难以携带。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协作集团要把旅游商品开发放在重要的议题上来,立足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地方工艺技术和剩余劳动力,大力生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旅游工艺品类、食品类、文化文具类、日用品类、玩具类等等。同时,还要对老产品进行更新改造,注重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和轻便性的结合。各县、市的旅游部门均应有自己的旅游商品厂家,通过协作集团统一布局销售网点,以促进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培育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
除此以外,协作集团还可在互送客源、旅游交通、旅游价格、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多方面的协作,以改善整体旅游环境。
三、区域协作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