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泰蓝的制作范文

景泰蓝的制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泰蓝的制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泰蓝的制作

第1篇:景泰蓝的制作范文

追溯景泰蓝:传承古老工艺

中国彩陶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汉代漆器是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工艺品。元明清的金银制作工艺成熟。考古学家更在中国唐代铜镜镜背上发现12瓣的莲纹景泰蓝图样装饰。如此发达的工艺品制作技术让许多人提出景泰蓝起源自中国的假说。但是故宫专家并没有在宋朝发现一个能够见证景泰蓝工艺的物品。正是这一断代文物让人们提出了景泰蓝制品的异域传说,其中元代时期工艺品的再度出现即是佐证。

据了解,忽必烈率领大军西征,下达“战俘可杀,工匠不可杀”的命令,异国疆域得以保留性命的工匠为贵族制作了各类手工艺品,其中当然也包括景泰蓝制品。另据国外考古研究,三千年前的古希腊和古埃及的景泰蓝烧制工艺成熟。五、六世纪,拜占庭时期的宗教器皿出现了景泰蓝制品的痕迹。11世纪,景泰蓝制作制作工艺传至波斯。13、14世纪,景泰蓝制品融入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之中。

在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钟连盛的眼中,景泰蓝的出处并不重要,当务之急是传承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并将其发扬光大。他所在的北京市珐琅厂走在了国内景泰蓝发展时代的前列:从第一代钱美华大师到第二代行业领军人,再到第三代总工艺美术师钟连盛,工厂经过了几代传承,成为国内生产经营景泰蓝制品最具权威的专业企业、北京市外事接待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工艺美术院校实习培训基地。

实用景泰蓝制品:装饰新宠

虽然北京市珐琅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但是工厂总经理钟连盛却对非遗有着独特的看法:人们不能只是一味的继承,应当在此基础上追求突破与创新,否则后人审视这一作品,看不到这一时代的东西。“即便是‘非遗’,人们不喜欢还是不行的。尤其针对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不喜欢‘福禄寿喜’等传统图案,我们会在图案造型上做一些改变。”“艺术当随时代”是他在采访过程中多次提到的话语,也是北京市珐琅厂的发展口号。工厂的景泰蓝工艺品无论在题材内容的挖掘、表现,还是技艺的革新、发展以及传统工艺同现代环境装饰相结合这一新的领域的发展应用上,均有所突破。

由钟连盛设计,多位技师共同完成的《荷梦》当属题材内容与技艺革新的突破之作。作品器形简洁、流畅、现代。悠然的野鸭在河中亲密而行,营造一种温馨、优雅的意趣,使装饰富于抒情浪漫的情调和崭新的时代气息。此外,《荷梦》突破以往常规、平淡的色彩处理手法,通过点蓝的控制,传达出一种梦境的空灵意境。工艺的创新使得瓶身大面积无丝而不崩蓝。

事实上,珐琅厂的首个景泰蓝大型环境装饰工程要从朝外C区昆泰嘉华酒店的《花开富贵》景泰蓝艺术喷水池说起。因为项目主创设计人员小时候学过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对景泰蓝制品情有独钟。这一可调节湿度,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喷水池工程为景泰蓝走向建筑装饰行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新加坡佛雅寺设计制作的景泰蓝转经轮、首都机场专机楼室内景泰蓝工艺装饰工程、星级酒店与私人别墅业主的景泰蓝装饰接踵而至。

工厂为华西村耗资30亿建造的龙希国际大酒店精心打造的景泰蓝聚宝盆堪称环境装饰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典范。底足以华西村的吉祥物――金牛为造型,五尊镀金铜牛奋力托起聚宝盆,象征华西人民五十年艰苦创业铸就了今日的人民富足殷实、社会和谐安宁、活力四射的伟大成就。聚宝盆内荷花丛中赫然升起的绿色荷叶造型之上,三只栩栩如生的金蟾口衔铜钱构成整部作品的中心和制高点,与金盆内錾刻的缠枝莲,预示着勤劳、智慧的华西人必将财运连连,续写《聚宝盆》更加富足、辉煌的明天。恒亘两侧的双象头取义“太平有象”,盆身主体四周,福禄寿喜四个开光图案与传统寓意的勾莲牡丹纹饰交相辉映。中心主喷泉和六个荷花错落丰富的循环喷水增添了作品灵动的生命气息。

景泰蓝乃收藏洼地

在大型景泰蓝工艺走向室内外建筑行业的同时,部分造型玲珑的大师级景泰蓝制品被当作传统工艺品收藏。由此,人们不免把瓷器、牙雕、玉器与景泰蓝拿来比较。

鲜为人知的是,景泰蓝只有官窑,没有民窑。这是它与瓷器最大的不同。因为景泰蓝的胎体材料为紫铜,而铜在中国古代是货币的主要材料,比如铜钱。明清时期的景泰蓝制品大都供皇宫御用,直到清朝后期才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据有关史料记载,景泰蓝从道光年间开始出口。其实在1989之前,北京市珐琅厂的产品主要销往国外,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第2篇:景泰蓝的制作范文

手镯上有JTF是指手镯材质是景泰蓝。

1、有JTF的手镯被称为景泰蓝手镯,又称为珐琅手镯。景泰蓝手镯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始于明代景泰年间。

2、JTF表示的是材质。如:G18K表示材质是18K金,Au999表示材质是千足金,不是表示品牌。

3、景泰蓝手镯采用景泰蓝的工艺手法,通过掐丝、点蓝的技术制作而成的手镯,现景泰蓝手镯多采用水晶制作而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景泰蓝的制作范文

来龙去脉

上世纪70年代,我在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先生家,看到他老人家在书桌上把玩一只旧的蓝色长颈圆腹花瓶,色彩古艳,闪闪有光,郑老告诉我,是他刚刚从新闸路地摊上30元买来,一同买来的还有清代状元张书勋的书法对联,他手上这只景泰蓝花瓶大概是从老上海大户人家流出,被收旧货卖烂东西的小贩花几块钱收来的。这件景泰蓝包浆好,掐丝珐琅图案没有一点破损,一对仙鹤,数枝长松与舒卷祥云相映成趣,颇有艺术韵味。从器型、铜胎、色泽来分析,应是乾隆年旧物。我问郑老,为什么叫“景泰蓝”呢?他说:“景泰蓝的起源有的说是唐、宋,较可靠的说法是景泰蓝烧制技艺是元代从阿拉伯传入中原地区的,中国元代军队远征西域与那里有了商业、文化交流,阿拉伯流行的金属胎珐琅制品的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一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的西域工艺品,在中原融入了中国文化艺术元素,得以发扬进而蜕变成了中国景泰蓝工艺品的前身。”

有朋友找到一段最早关于景泰蓝的文字记录,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

老北京四大传统著名工艺品是:景泰蓝、象牙雕、漆器、玉器。明代景泰年间,景泰蓝工艺的烧制达到炉火纯青的新境界,是一个辉煌时期。其实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其基本制法是在铜器表面四周嵌焊铜丝或金银丝后再填色料后烧制,因为在明代景泰年间的景泰蓝多用蓝色,故名。明代宣德帝很重视铜器的铸冶,这个时期,景泰蓝工艺接近成熟。传世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实物。到了明景泰年间,景泰蓝工艺发展成熟,后来明清各朝制作的景泰蓝有各种色彩,但人们还是叫它“景泰蓝”,它便成了一种工艺品的名称。

工艺鉴赏

吾友,沪上古玩杂件鉴赏高手褚伟文兄对景泰蓝工艺颇有研究,他说:“景泰蓝是由金银铜贵重金属,集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多项工艺制成的。明代的景泰蓝多为紫铜胎,厚重,彩釉取用天然矿物品质颜料,色彩逼真,虽经数百年不会褪色,铜丝掐得比较粗,镀金厚实。彩釉上多少留有砂眼。景泰蓝常见制法工序:工匠先将按设计裁剪好的铜片用锤子锤击紫铜制出胎型,烧焊成器型,再手工掰丝掐出各种花纹等图案焊于器具上,用小铲把各色釉料填充进纹饰内,再用炉火将釉料烧结在已掐丝的铜胎上,最后进行人工磨光、镀金等后期加工而制成。景泰蓝制作工艺集青铜、瓷器、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明清时代景泰蓝大多是皇家、达官贵人享用器物。有的明代旧物景泰蓝器物底、边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款,清代、民国后仿明代器,有的也有上述年款。

关于景泰蓝真伪之鉴别方法,赵汝珍《古玩指南》云:“景泰蓝以明制为佳,凡系明制,其料皆透亮而不发磁,而大绿一色其透亮则更比他色为甚,其性与玻璃略同,其色似油绿之翠玉,其红色犹昌化鸡血石,其紫色犹深色之旧紫晶,其蓝色类乎蓝靛……器具上均有沙眼。至乾隆之物,无论何色其料皆不透亮而发磁,因明时透亮之料已不复见……乾隆所制以黄白二色为最佳。”

清代景泰蓝工艺颇有进步,胎薄胎轻,掐丝细,彩釉比明代要鲜艳,釉面细无砂眼,纹色画意,繁琐复杂,绮丽华美,金色明亮。咸丰、光绪年间,景泰蓝在国际上颇受洋人追捧。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志远堂等都是旧时制作景泰蓝的大名号。民国景泰蓝有些小作坊做工不很精,胎体轻薄,色彩虽然鲜艳但总给人有些浮华的感觉,民国初,北京“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大得海内外藏家青睐。

有一种日本产的“七宝烧”与景泰蓝很相似,相传中国明代景泰蓝传到日本后被东瀛人照样仿制,结果烧制出一种类似景泰蓝的器物,区别在于景泰蓝的颜色是用不透明的珐琅质釉,而七宝烧的颜色是在透明的玻璃质之下发色。

淘宝故事

第4篇:景泰蓝的制作范文

这对香炉的形态为一对鹤作步行状,回首相望。鹤身中空,嵌白色釉,背施一条状蓝釉,以掐丝作羽纹,鹤嘴施墨绿釉,红顶。翅膀可开合为盖。底座蓝釉錾胎珐琅为石,底绿、白掐丝珐琅饰浪花。此器造型逼真雄伟,纹饰镶嵌精细,以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相结合的工艺,表现出雍正朝艺术品制作的严谨、执着和艺术修为。当香炉点起,烟从鹤的口中缓缓飘出,萦萦绕绕,仿如身置仙境一般。

这对掐丝珐琅双鹤香炉高145厘米。除了器形巨大、做工精美之外,其双鹤为一组的造型也颇为罕见,因为两岸故宫、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香炉都是一对单鹤。此件器物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弘历作为太子的时候,为其父雍正皇帝贺寿而特意定做的,因此才有“大鹤加小鹤”的造型。鹤象征和平、长寿,大鹤口中之桃子也寓长寿之意。桃子是小鹤送给大鹤的礼物,也表现了弘历祝贺父亲雍正长寿的意愿。

雍正皇帝不喜欢掐丝珐琅,故其制品和传世品都较少,传世作品比较可靠的只有收藏的金胎掐丝珐琅豆。乾隆朝是掐丝珐琅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据档案记载,造办处制作了数量可观的珐琅器,包括宫廷典章用品、佛堂用品、生活用品、陈设品和文房清供等。乾隆朝掐丝珐琅的胎子,铜质精纯,胎骨厚重,无轻飘之感,甚至有些器物用昂贵的黄金制胎;珐琅釉料均无透明感,砂眼减少,细腻光滑,珐琅釉色彩之丰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在图案装饰上,除继承了明代勾莲花的做法以外,还运用了仿古的兽面纹、几何纹,并将山水亭榭、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作为装饰,追求绘画的意趣,取得了较好的装饰效果;在镀金、錾刻方面,不惜财力、功力,金色浓重,刻饰精美;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工艺还常与画珐琅工艺相结合,并镶嵌珠宝,具有典型的金碧辉煌的皇家艺术风格,这一工艺品种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一个巅峰。

掐丝珐琅在民间被称为“景泰蓝”,顾名思义,这种工艺在中国以明代宣德、景泰年间为代表。据考珐琅工艺起源悠久,古埃及、希腊和罗马都曾出现过珐琅制品,相传掐丝珐琅在元代传入中国,其规范叫法为“铜胎掐丝珐琅”。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元代时从阿拉伯半岛陆路传入,当时称之为“大食窑”器,中国的古代工匠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并与本土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制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掐丝珐琅――景泰蓝。明代景泰蓝受到皇帝青睐,它用薄而窄的铜丝掐作成多种图案,粘在铜胎上,填上各色珐琅料,经过烘烧、磨光等工序成器。因当时釉料多呈蓝色,因此“景泰蓝”在民间成了掐丝珐琅的俗称代名词,宣德、景泰年也成为掐丝珐琅发展的鼎盛时期。现在收藏于故宫的掐丝珐琅器中有不少款识为“景泰年制”和“大明景泰年制”。据专家研究,其中多数是景泰朝利用早期遗存的珐琅旧器重新改制而成,也有后世慕名仿造改款的。虽然明代中后期景泰蓝均有制作,但都没有超过宣德、景泰时期的水平。明代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铜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青铜器较多,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颜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掐丝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多有砂眼。这也是鉴别明代景泰蓝的重要特征。掐丝珐琅在明清两朝兴盛一时,到了清代乾隆朝,又迎来它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展现了中国历史上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的最高水平。乾隆掐丝珐琅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存留至今的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器看,品种之丰,技艺之精湛,都可以说是将元明时期兴起的珐琅传统工艺推向了发展繁荣的顶峰。

明末清初孙承泽在《天府广记》中记载:“至内造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永乐果园厂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精巧远迈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市内重价购之。”数百年来,景泰蓝一直是海内外追逐的珍品。景泰蓝之所以珍稀,因为掐丝珐琅的釉料配置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故制造数量很小,一度还是国家级的保密技术,颇有神秘之感,被誉为北京工艺“四大名旦”之首。北京故宫藏瓷数万件,珐琅器也就6000余件,流失在海外的仅2000余件。清宫造办处珐琅作所制御用珐琅器不惜工本,追求精益求精,在很长时间内,作为皇家用器,主要由宫廷内御用作坊制作,除少量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恩赐给王公大臣外,民间很少流传,难得一见。所以珐琅器愈发显得珍贵,更多是作为尊贵地位的象征,即便是在宫廷内,也多是在正式场合使用。因此,无论是在历代收藏中,还是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珐琅器向来都被视为贵重之器,倍受珍爱,所以收藏价值与日俱增。

“随着掐丝珐琅价格的进一步走高,国内掐丝珐琅收藏升温,使得仿制品大量出现,这给收藏者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一位藏家说。据介绍,为了换取外汇,建国之后中国专门生产景泰蓝工艺品,“”前达到了顶峰,景泰蓝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当时生产的工艺品中,有大量仿古工艺品。目前,在深圳的古董地摊上也还可以见到这种仿制品,往往被人误认为古董。殊不知,真正的古董与仿制品之间的价值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对于一般的买家来说,仅仅从外表上区分是非常艰难的。真正具有文物价值的明清古董掐丝珐琅,其市场价值高达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而品质极高的景泰蓝工艺也就值十几万元,普通的不过几千元甚至更少,两者价值差别巨大。如果藏家将仿品、工艺品当成古董买回来,轻者损失不少,重者有可能会倾家荡产。

收藏掐丝珐琅,如何区分真假,降低风险?其实,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看它是否存在砂眼现象。如果看到一件没有砂眼却又号称是古董的景泰蓝,你就要当心了,它很有可能是丝毫不具备艺术价值的现代工艺品。古董的一大特征是釉料表面存在砂眼现象,针眼般大小。这是由于古代提纯技术不高,导致釉料中硼酸盐含量过高,因此,在烧制过程中,杂质气化产生了小孔。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工艺的改进,砂眼现象减少,建国之后,砂眼现象几乎可以杜绝。

其次,收藏鉴别掐丝珐琅,以胎体厚重工艺精细为最佳。一件约30厘米高的乾隆掐丝双耳龙寿纹瓶,器胎可厚达1厘米以上,重量可达数公斤,需双手合力才能提得起。而清道光年间及后世制作的景泰蓝,器胎和重量都要轻巧得多,一只手便可提起。此外,收藏掐丝珐琅,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其次是炉、瓶,且须造型奇特,以有出戟、附件为佳;再次是碗、碟、杯等。

第5篇:景泰蓝的制作范文

1. 拓展了工艺美术的应用领域

为了突破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瓶颈,施森彬致力于打破行业之间的界限,将工艺美术与建筑装饰交叉融汇,以此寻找出了一片适合现代人审美要求与生活品味的工艺美术的新疆域。

上海西郊国宾馆会议中心是施森彬众多装饰项目中的典型,室内大堂的铜壁画和公共空间的铜装饰就是将工艺美术与室内装饰相结合的最好例证。这些实践打开了工艺美术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的发展思路,打破传统工艺美术小批量手工生产的市场局限,并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生产模式相结合,将工艺美术的审美与现代实用主义相结合。

2. 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以传统工艺美术中的水晶琉璃艺术为例,传统的制作技术已不再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施森彬将水晶琉璃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生产出体量巨大的水晶工程制品,同时也开创了世界大型水晶制作之先河,把普通玻璃装饰推向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水晶装饰新阶段。

3. 多项外观专利、发明专利

经过不断研究与试验,施森彬将不易生锈的白铜与珐琅结合,创造出一种耐腐蚀的景泰蓝材料。这项研究的成功不仅使景泰蓝能够运用于室外环境与日用产品,使这种绚丽、精美的艺术能够与实用产品相结合,而且也因此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4. 火融艺术

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施森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火融艺术”,将古老的景泰蓝艺术和琉璃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

对于如何将两者结合,施森彬在不断试验和创造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真实可行的新技术。在这里,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物理熔合,也不是线条和颜色的拼凑,而是有着“实”与“虚”两方面的艺术性的融合。实者,在物理上实现了景泰蓝和琉璃的接合。它既具有景泰蓝的富贵典雅,又体现琉璃的梦幻色彩,两者之间有着很好的互补性,潜藏着广阔的强烈色彩基础。虚者,在艺术感受上,就具体的艺术件而言,景泰蓝和琉璃这两者在意象乃至境界上组合成高度的和谐之美,使得鉴赏者在欣赏她时,能忘记这件艺术品是景泰蓝和琉璃的合成,而在审视她时,又能惊奇地发现,这是两个传统的工艺美术体之融合。

这种将两种传统工艺美术结合的方式塑造了施森彬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施森彬将这种艺术称之为火融艺术。其定义为:火融艺术是在以火焰烧烤而成的传统工艺品制造基础上,结合景泰蓝和琉璃的物质特点,创意设计出新的艺术器件,利用最新的大窑炉技术工艺,一次性烧制而成的大件雕塑品艺术门类。

施森彬代表作品:

新加坡佛牙寺金塔――世界第一大舍利金塔

由460公斤金板打造而成的新加坡佛牙寺大舍利金塔总高3.6米,宽3米,以铜胚为底,总重量4000公斤,是国内铜行业在建国以来首次用0.6-0.8cm金板材料打造的尺寸最大的佛教金塔,几经失传的包金工艺得到了继承。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第85层、87层、91层、92层及93层的室内装饰天花、屏风、隔墙以及电梯门套均采用水晶浇筑材料,由康宇公司承建。将水晶玻璃运用于室内装饰,施森彬开创了传统工艺美术全新的应用领域。

上海奉贤二严寺――中国第一景泰蓝厅

大面积用景泰蓝装饰庙宇是施森彬的独创。在奉贤二严寺的装饰装修工程中,墙面与室内栏杆的装饰上,都使用了景泰蓝装饰,吊顶部分更是采用了尺度颇大的景泰蓝壁画。总高3.5米的观音像全身布满了景泰蓝装饰,尤其是那尊莲花座,更是景泰蓝艺术的集大成。

无锡灵山樊宫镇馆之宝―华藏世界琉璃佛事幕墙

第6篇:景泰蓝的制作范文

在行文时,在两部分内容之间用过渡句进行衔接是最常见的方式。

在《长江三日》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作者在描写了瞿塘峡的雄奇之后,就用这个过渡句把所写内容由瞿塘峡转入巫峡。读者在读到这句话时,就会很容易地明白以上文字为一层,中心是写瞿塘峡;以下文字为一层,中心是写巫峡。

在说明性的文章中,过渡句使行文层次清晰、中心明确的作用更为明显。以《景泰蓝的制作》为例,作者是把景泰蓝的制作分为六个工序来写的,每个工序一层。为了让读者较好地掌握这六个工序是什么,作者使用了五个过渡句进行衔接:

1.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

2.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

3.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

4.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

5.椴木炭磨过,看来晶莹灿烂,没有一点缺憾,成一件精制品了,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

读者通过这五个过渡句,就把握住了文章的六个层次以及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

在正叙中置入插叙内容时,也往往使用过渡句,而在倒叙转入正叙时,则多用过渡段进行过渡。

以鲁迅的《祝福》为例,作者为了突出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开头部分写鲁镇祝福气氛之盛,写祥林嫂在人们祝福时死去,然后追述“我”所知道的祥林嫂一生的“事迹”。在这倒叙和正叙的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用过渡段进行过渡: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段,至此也连成一片了。

在由次要内容转入主要内容时,也往往使用过渡段进行过渡。

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叙写了作者年轻时在日本留学的部分经历,展示了作者由科学救国到文艺救国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学风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与敬仰。全文正叙行文,先写在东京目睹的清朝留学生不务正业、醉生梦死的生活,这是全文的次要部分。接下来,写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里,自己作为弱国学生所受到的歧视、藤野先生对他的关心、观看日军枪杀中国人影片时中国留学生的欢呼以及作者思想上的震动与剧变。这些是主要内容。在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就用这样一个过渡段过渡:

那么,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于是,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那么”一词紧承前文。“到别的地方”暗含前文,又启示下文;最后一句直接点出“别的地方”就是下文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从而使两部分内容顺畅地连接起来。

我们可以看出,过渡句和过渡段的不同点在于大的意义单位之间的过渡用过渡段,小的意义单位之间的过渡用过渡句。过渡形式是根据过渡任务的大小而设置的。这就好比建桥梁,作用小的桥梁就建得小一点,作用大的桥梁就建得大一点。小桥梁就像过渡句,大桥梁就好比过渡段。

第7篇:景泰蓝的制作范文

一、可再现课文中的说明对象,学生易于接受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再现课文中的说明对象,学生易于接受。多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图像等,使得抽象的说明对象变为直观,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在进行《伯格曼法则在北极》的教学时,由于北极这个地域离学生过于遥远,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及的很多物种缺乏直观的感觉。笔者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通过视频《走进北极》,配以图片文字说明,将课文中提及的北极熊、北极狼、北极旅鼠、北极兔子、北极燕鸥等北极特有的物种一一展现。通过这些展示,学生能明显感觉到这些北极物种和平时我们所见到的物种的区别,从而能了解伯格曼法则在北极的作用。

又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中,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泥石流爆发的视频。通过视频,学生感受到了泥石流爆发时的恐怖,也看到了泥石流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能较好地理解该文的写作

主旨。

二、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多媒体能以丰富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景泰蓝的制作》通过描写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工艺,向我们介绍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表格,了解课文说明顺序、详略安排和说明方法,较为枯燥。笔者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了景泰蓝制作过程的视频和图片,同时配以古筝弹奏配乐,使我国这项传统工艺徐徐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视频的展示,学生看到了这些制作的步骤,知晓了哪些步骤比较简单,哪些步骤比较复杂,也从中逐步了解了课文安排和说明方法的使用。

又如在《苏州园林》教学前,笔者制作了课件“苏州园林”。课件以《好一朵茉莉花》为背景音乐,利用动画展示了四幅苏州园林风光“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上课时利用多媒体投影,学生一下子就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立刻对苏州园林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领略了我国园林的建筑美。

三、可将说明文语言简化,充分利用时间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说明文语言简化,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借助于多媒体无需多写板书,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于胸。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未曾接触过的内容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说明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动画等化静为动,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文《未来的士兵》中有很多的专业装备,如综合头盔、单兵计算机、理想单兵武器、野战服装、微气候动力装置等,课文对于这些装备用了诠释的说明方法,而教师在解释这些装备时很难用三言两语讲清楚。因此笔者便利用多媒体,准备了相关装备的图片,结合课文说明语言,学生很快就了解了这些专业装备,比单纯的口头介绍节省了上课时间,提高了上课效率。

四、能提供阅读练习,强化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技能训练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提供阅读练习,强化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技能的训练。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课文中,要求学生能梳理清文章说明顺序,了解课文说明方法。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了一个课件“答题闯关”。在一曲古典音乐中,展示荔枝,并对荔枝的各个部分设计问题,学生只有找出与课文中说明相对应的对象、顺序和方法才能顺利过关,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使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

五、方便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方便师生交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说明文的思考和练习题中,往往有较多填表类题目,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投影,让表格展示出来,所有同学均可参与,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第8篇:景泰蓝的制作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语文教学尤为显著。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里的开端就是导入语。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导入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音乐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中,我是先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是一首流传较广的歌曲,学生们都很喜欢,还跟着轻轻唱。然后我引导问: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大多数同学都说喜欢它的旋律,还有传达出的一种乐观精神。我接着说:对,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果生活欺骗了你,你怎么办?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普希金怎么说。

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音乐导入法一般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如讲授李煜的《虞美人》的时候,由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导入,随着邓丽君哀伤的音调,同学们很快进入了意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疑导入法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比如我在上《我的空中楼阁》时,在课前提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有足够的钱,你会把你心目中理想的房子建在哪?为什么?”同学们讨论着,并有几个同学站起来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房子的样式。然后我总结:“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小屋,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实物导入法

实物导入法是一种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样品图片等物品,引发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学生会为解决直观感知中的疑问而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直观形象的导入,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识的思维路线,易激起兴趣和学习。如在讲授《景泰蓝的制作》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这是北京朋友送给老师的一个手镯。

生:好漂亮!老师,给我们看看啊!

师:(给学生观赏)这个手镯做工精美,出身于“景泰蓝”这一名门贵族!也许有的同学要问:“‘景泰蓝’是什么?何以做工这么好呢?”要搞明白这些问题,就请阅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

借助实物引入,简洁直观,易于为学生接受,并能增强真实感。这一方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四、竞赛导入法

上课之初,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立即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高度集中,思维处于快速运转状态,必然会使课堂气氛热烈,并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

《南州六月荔枝丹》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上课前陪大家玩玩游戏。我们来猜猜谜语吧。看谁查得又多又快,请看大屏幕:

(课件一)屏示:“奇怪奇怪真奇怪,头顶长出胡子来。解开衣服看一看,颗颗珍珠露出来。”这是什么植物呢?明确:玉米

(课件二)屏示:“兄弟五六个,围着圆柱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明确:大蒜

(课件三)屏示:“桃园三结义,张飞在腹里。去了关云长,方知是刘备。脱了红袍子,是个白胖子。去了白胖子,是个黑轩园子。”明确:荔枝

对,是荔枝。不知大家看没有看到过鲜荔枝?荔枝形态怎样?荔枝产地在哪里?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从中寻找答案。

竞赛导入法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欲望,另一方面把新知识融入于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第9篇:景泰蓝的制作范文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所以,语文多媒体制作中实施美育,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可行性。具体实现机制如下。

精心制作声像,让学生感知美。

多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精选或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按钮的色调、大小、字体也要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如《景泰蓝的制作》课件中,制作者在开始阶段展示了几幅景泰蓝的成品图: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蓝制品闪着柔和华贵的光泽,缓缓隐现。这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髓,受到美的强烈震撼。

文字图片的制作也要讲究。文字图片要能体现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对称、整齐或错落有致。同时应注意文字色彩、字体、大小的变化,避免单调呆板。

其次,应有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我们在《归园田居》课件中,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第三、努力创设情境。“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时时在意,处处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黛玉的这种微妙心理,学生就很难理解,毕竟生活经历相距太远。那么制作该课课件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们的做法是在课件中载入一段录像:越剧《红楼梦》。戏剧中那富有表现力的唱词,很快诱导学生进入角色,真正理解人物的处境,进而理解人物的心境,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从而感悟人物的性格美。

因此,课件制作中,要精心安排图象、声音、情境等,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积极的刺激,从而提高诸如旋律感、节奏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力和选择性等整体感知能力。

运用比较手法,让学生鉴赏美。

生活中的矛盾对立是一种普遍存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自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间的关系和异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制作课件时,若能把握并突出这一点,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

比较的内容非常广泛,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文章风格、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都在可比之列。

可以纵比。如鲁迅的《祝福》,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三次,课件中以图片展示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惨重打击,进而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迫害,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悲剧美。

也可以横比。如《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中,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将周瑜与蒋干在群英会上的语言、动作、神情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周瑜多谋善断,豪迈自信;蒋干少勇寡谋、自大愚蠢。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品鉴人物的形象美。

留下想象余地,让学生创造美。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件制作中,要留下足够的余地,让学生根据已提供的有关信息,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归纳、组合,在大脑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其一,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孔雀东南飞》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在梁祝和焦刘之间构建起了对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联盟。

其二,借助图文互换,激发美的创造。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描写形象生动,美感强烈。在制作这类课件时,在显示画面与显示文字之间,要适当留有间隙,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画面或根据画面进行文字表述。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构筑或抓取美感较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权衡比较,得出最佳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风景谈》、《雨中登泰山》类散文和《雨霖霖》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九九九年十月

参考文献:《现代教学技术》江苏电教馆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