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田径训练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进一步巩固我校市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我校田径队队员的训练成绩,本着打好基础,发挥特长的目标,使我校的田径运动水平保持县级龙头地位,立足于市级中上游水平。二、目标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学习和改进专项技术、学习和提高理论知识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使运动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力争在市运会上取优异成绩。三、训练的分期:整个训练分二期(准备时期、竞赛时期)
准备时期的训练任务一般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改进技术,培养意志品质,为竞赛时期训练和提高专项成绩打好基础。准备时期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安排应根据运动员水平、个人特点和比赛任务等而定。准备时期训练特点是运动量较大,强度较小,训练时间较长,身体训练多,完整技术训练少。总的强度相对应以中等为主,大强度和小强度为次。竞赛时期的训练任务主要是提高专项素质和专项能力,巩固与提高专项技术,改进技术,保持良好的状态,在比赛中争取优异成绩,丰富比赛经验,培养意志品质。竞赛时期一般身体训练较少,技术训练增多,运动量相对较小,强度大。应在体力和技术较好情况下,保证大强度训练课的质量。三、训练时间
训练时间的安排:准备期利用9周时间;竞赛期1周时间
1、周一—周四最后一节课。
2、遇有比赛期,前两个月周
六、周日进行全天训练,确保训练质量,力争完成市运会目标。四、训练措施
1、切实抓好训练计划的制订落实工作。
2、重点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管理。
3、抓好专项负荷强度的增加,保证训练的科学性。
4、抓好运动训练后的恢复,避免损伤。
5、做好训练成绩的汇总与分析。
6、组织好成绩的测试和与高水平队员的对抗,切实抓好以赛代练工作。
具体安排:
1、坚持一月进行一次模拟比赛,力求让学生适应比赛。(包括适应场地、器材、竞赛规则等)
2、三月重点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四月重点进行专项成绩的训练。
3、创造条件,与兄弟学校进行田径对抗赛。五、具体分工
1、短跳、投掷组:李建龙
摘 要 在高校选项课程开展过程中,田径教学及训练屡屡遭遇开课难的困境。本文基于普通高校教学实际,对高校当前田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高校田径的有效训练策略。
关键词 高校田径训练 问题 对策
通过在校学习训练,以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运动竞技以及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提高普通高校整体田径运动水平,推动高校体育发展是当前高校田径课教学与训练的宗旨所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课程训练是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综合体育实力的充分体现。
一、普通高校田径课程训练存在的问题
田径运动训练是其他运动项目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并在其他项目的顺利开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辅助作用。据研究表明,田径课程质量优劣与学校场地设施、教师水平以及领导管理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一)田径课程项目教学缺乏明确目的,教学内容局限
现阶段国内田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对项目的竞争性与技术性作了过多强调,而未对人类健康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予以明确,对技能、技术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缺乏足够关注。从学生角度来看,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必需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在原教学大纲规定中,普修课堂仅有170个学时,教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组织学生训练项目技术水平,难以有效、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也有所忽视。此外,高校田径教学项目未清晰定位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也不明确。
(二)高校田径项目教学缺乏丰富的教学手段
当前大部分高校田径教学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如挂图示范、讲解以及反复练习等,教法简单而且重复、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对学生个性化差异缺乏足够重视,也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与训练状态,难以收到实效。此外也有一部分教师受到教学硬件条件以及自身水平限制,难以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训练时间不足
从现代运动训练研究可知,足量的训练以及恢复时间是运动员取得优秀成绩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中,学生在承担繁重课业的同时又要抽出有限时间进行训练,必然会导致训练与恢复时间受到制约与影响,其训练效果与成绩自然也难如人意。
二、高校田径训练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田径运动训练健身价值的宣传力度
作为一门综合性、全能性的运动项目,田径为其他运动项目创造了良好前提和基础。田径运动有利于内脏与神经系统功能调节、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因而高校田径训练教学应重视利用和发挥田径运动特点。除此之外,田径项目还应具有健身花样、辅助手段、单项项目以及应用层次较多等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田径项目锻炼价值远远要高。
(二)高校田径训练应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就体育训练特点角度分析而言,体育训练的内部管理体系必须确保其完整性。因而在田径训练组织与开展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应以其完整体系为依托展开系统性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思想品质以及战术意识。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在教育工作计划内纳入体育训练部分,为体育训练提供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以收到更佳的田径训练效果。
(三)重视科学、合理地开展田径训练,强化训练质量
1.制定科学、完善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的科学与完善性对训练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并与运动员技能训练水平也有密切关联。日常训练计划是日常田径训练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在开始训练活动前,教练应对学生体能特点差异予以了解和掌握,并从课程安排出发,结合具体的训练场地情况,对天气等各类因素影响予以充分考虑,编制出一套合理、科学、完善的课时训练计划、周计划、阶段性计划乃至年度计划等,以此作为日常训练辅助,从而能够针对性的、完整地实现训练目标。
2.遵循教学理论知识,关注学生个体特点,灵活教学。教练应遵循周期性、直观性、不间断性教学原则,合理安排、区别对待,并坚持专项与一般训练相结合,重视学生体能特点差异,着眼于实际情况来调整训练方法,在保护学生身体机能前提下收到满意的训练效果。
(四)坚持学习与训练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普通高校中,其田径运动员大多出自非体育专业类学生,此类学生学习基础尚可,但大部分运动员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这主要是由于长时间训练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文化课学习时间所致。基于此,学校应注意对运动员考试相关政策或制度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消除训练后顾之忧,做到训练与学习的有机结合。例如对于考试不合格者,参加补考合格后可按正常考试通过,而不记入补考档案;获得奖项,为学校和系部争光的学生应享有奖学金评定、评干以及评优等政策方面的倾斜等。
三、结语:
高校田径训练教学应严格遵循其自身特点与规律,从而使学生运动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竞技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为国家竞技运动项目培养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敏,邓琳.对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探微[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6):66-67.
[2] 马晓平.2000-2010年安徽省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中长跑成绩变化与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
一、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思想,科学选材
学校田径课余训练是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田径训练中,必须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思想,一切都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来实施教学与训练。切不可为训练而训练,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比赛成绩和名次。如果这样,即使运动员取得一定运动成绩,那也往往是昙花一现,到高一年级阶段,就很难取得进步了。此外,实施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必须重视科学选材,要广泛发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锻炼,在此基础上建立班、年级代表队,从中再选出一些比较突出的苗子进一步培养和测试,最后确定校代表队的名单。
二、认真制订学校田径课余训练计划
田径课余训练计划是保证训练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它可保证训练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的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可以提高训练的质量和运动员训练水平。经常可以发现,很多基层学校的教师实施田径训练,没有完整的训练计划。要训练了,就喊学生出来,想到什么就练什么,不定时,不定内容,这样的训练很难保证质量,训练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实施训练之前,必须制定好完整的训练计划,包括多年的、阶段的、周以及课时训练计划以保证训练系统地,有步骤地实施,以保证训练的质量。同时,根据训练实施情况要不时修改训练计划。
三、建立好运动员训练档案
要了解运动员训练情况及训练水平是否提高,必须建立运动员训练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及训练成绩记载。如运动员入队前的身高、体重、安静时心率、肺活量以及一些身体素质指标(如30米跑、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前后抛实心球成绩等),并随着训练的进行不断跟踪记载,从而能客观地了解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及时发现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调整训练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如果运动员被选入体校或升入高一年级训练时,它也可以提供必要的档案和依据。
四、合理训练,遵循训练原则
教师要认真钻研一些训练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并结合实际实施科学训练。训练中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训练原则,如系统性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等等。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习负荷后恢复与心理训练的一些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际训练中。
五、注重课余训练医务监督
田径课余训练要注重医务监督。这是因为,训练中有一些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如脚踝关节扭伤,大腿肌肉拉伤等等,如不及时处理,会延缓恢复的时间。对此,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如运动员脚踝关节扭伤,应及时用冷水或冰块冷敷,从而减慢毛细血管出血速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痛楚和肿胀。此外,教师在训练中还应注意观察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如训练中运动员脸色苍白,无精打采,精神萎缩等等,应及时停止训练,询问其情况,采取一定措施缓解其症状。
六、 处理好学生课余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很多基层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规定的时间,要训练了,学生往往不能及时到场训练,甚至不来训练,导致教师训练计划不能很好的完成,影响了训练的质量。究其原因,往往是学生在教室里做作业或者是老师在讲试卷不让其出来。对此,教师不应责怪学生,而应争取校领导的支持,主动和班主任老师、各科任课老师沟通联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如让他们给运动员开小灶,班主任老师安排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和运动员结对学习等,而学校奖励措施也要相应考虑这些老师的辛勤劳动。
七、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注重家访
田径课余训练,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想状况,要让学生明确训练的目的,帮助其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一般讲来,学生对田径课余训练还是比较有兴趣和信心的,顾虑主要存在于家长的思想中。许多家长不让学生训练的原因往往有两点:一是不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认为参加田径训练会“伤身体”;二是怕自己的孩子参加田径课余训练,学习时间变少,影响文化成绩。对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家访,主动和家长联系沟通。对于前者,教师应不厌其烦的讲一些体育运动知识,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打消其顾虑;对于后者,教师应把学校的一些做法讲给家长听,这样,家长了解这些情况,基本上是可以理解和支持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
关键词:体育 教学 田径 训练
一、体育兴趣的培养
1、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加者的基本动力之一。培养田径训练参加者对田径的兴趣、爱好,并成为田径锻炼的习惯是运动训练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推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内部心理力量可称为运动动机,田径运动是基础同时也是最原始的体育运动,与其他体育项目比其明显缺少趣味性。因此,田径训练应首先增加其趣味性、刺激性。例如:把单纯的准备活动改为游戏预热,球类预热,下肢力量的训练改为累罗汉,耐力训练改为在足球场全场橄榄球比赛。还有训练场地的改变,我经常把学生带到野外选择合适的场地训练,比如小山丘,沙地追逐跑等,增强其活动的趣味性、新鲜感,改变田径训练的枯燥无味。
2、提高学生的田径训练动机。快乐是几乎所有人都向往的,因此,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其快乐的潜力,让学生在训练开始就对田径训练充满信心,对田径训练感兴趣,从而使学生想动起来,提高运动动机。
3、人的需要分为安全的需要、温饱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受人尊敬的需要,还有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己的兴趣就是归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从各方面证实自己超越自己。首先我将不同项目的学生分组,再根据不同素质分组,定时对组间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团结,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同时大多数学生在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后,达到了自我实现的目标。因此加大了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田径训练中。
4、另外在训练中要注重文化的灌输,特别是应注意田径基础知识的传授。如运动技能的学习时要和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知识结合,如跳高为什么要制动?可以这样讲:跳高的制动是从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转化的一点,当然在制动的瞬间一定要有能量的消耗,而干净利落的制动会尽可能多地把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从而加强起跳的运动力。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体育教师是田径队训练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和组织者,田径运动员优异的运动成绩的离不开优秀的体育教师的辛勤工作,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将直接决定着田径运动员的成绩优异。
1、体育教师要加强知识体系的更新,善于学习和知识储备。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基本来自于大学学习的课程知识,自己曾经的训练经验。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己训练经验的总结。另外多关注大型比赛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其他教练员的训练办法,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
2、加强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做个科研型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总结工作的创新能力、实践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与公关能力等。教师在坚持以训练为主的同时应该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训练”与“科研”结合在一起,可以更自觉地钻研理论,及时掌握训练信息,不断丰富学识,不断提高训练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充分发挥队员在业余训练中的主体作用
1、发挥训练中的群体效应与尖子生的作用。学生根据专项分组后,有些学生先天素质很优秀,而且模仿和学习技术动作的的效率比其他队员要快,因此要加强这些学生的技术训练,先有这些学生在技术动作上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其有助于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模仿,有利于全队学生的技术学习效率。同时加强比赛模式与自信心的训练,有些同学在学习初期训练成绩很容易提高,而且也能发觉自己提高的幅度,但到一定技术水平后,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难提高,达到一定的相持阶段,因此要组织适当的运动项目比赛,使学生在心理上紧张,适度的紧张能使学生的训练成绩充分发挥,并在检验的同时,得到提高,达到超量恢复。
2、增强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提高科学训练的质量
关键词:田径;后备人才;奥运战略
中图分类号:G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3-0032-05
田径项目历来是奥运会的“金牌大户”,更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说法,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对中国田径运动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共派出77位参赛选手参加了田径比赛全部47个小项,无论参赛人数还是参赛项目,都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参赛项目覆盖面近70%,然而所取得的成绩却不理想,仅仅获得2枚铜牌;广州亚运会田径项目共获得13枚金牌,就金牌的数量而言,广州亚运会中国田径代表团的表现优异,但是就运动成绩而言,我国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和世界顶级田径高手相比差距还很大。就目前中国田径的现状而言,如何能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以及以后更多的世界田径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取得新的突破,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整理国内外有关田径竞赛、运动员训练、管理、后备人才基地项目分布现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1.2.2访问调查法
访问了14名体校校长,23名田径高级教练员,37名田径中级教练员,55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通过访问主要了解田径运动后备力量培养中选材、训练、训练体制管理、教育等状况,以及青少年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的感受等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田径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成立于2009年3月,各单项基地名称由中国田径协会管理中心统一命名为“国家××(田径项群名)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根据我国田径优势项目发展要求,确定重点建立的单项基地共94个,单向基地的项目由竞走、中长跑、女子投掷、跨栏、跳跃、短跑等项目组成,下文将对田径后备人才基地的具体情况做一下分析。
2.1.1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现状
为全面加强田径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培养,夯实田径业余训练基础,中国田径管理中心于2009年6月29日率先成立了47个竞走、中长跑后备人才基地,其中竞走22个,中长跑25个。随后在2009年12月11日又成立了其余田径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包括短跑项目、短跨项目、跳高项目、撑杆跳高项目、跳远三级跳项目、女子铅球铁饼项目、女子链球项目、女子标枪项目等,各项目的后备人才基地数目不同,分布于全国各地不同的省份。后备人才基地的数目分布见表2。
在我国田径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运动员中,有不少人已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甚至达到运动健将级、国际健将级,2009年更有不同项目的72人进入第一届青年奥运会集训名单。单项后备基地的建立也为国家发现了大批的可塑之才,仅以中长跑单项后备后备人才基地为例,就发现了约100名左右的优秀苗子,其中不乏一些未来的奥运高级人才大约20人左右。田径管理中心每年定期为这些运动员举办单项训练营,将成绩突出的运动员集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加强运动员之间的交流以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2.1.3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的现状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是在教练员对运动员科学训练的基础上提高的[2]。根据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的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人数比例应在1:10以下。调查显示,我国94所田径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教练员人数为189人,教练员与运动员人数之比为1:10.47,其中比例最高的是辽宁市体育学校为1:28,比例最低的是沈阳市体育学校为1:6。从教练员和运动员人数比来看,培训基地教练员基本满足正常训练工作需要,但部分培训基地的教练员人数相对匮乏,不能满足训练工作的需要。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田径高水平训练基地专职教练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70%左右,中专学历以下的约占30%,从学历结构来看,教练员学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1.4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训练情况
由于后备人才基地的运动员年龄普遍偏小,一般为12到17岁,但是又需要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能够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那么如何练、怎么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陈兵、田麦久的研究表明,我国奥运级别男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全过程平均为13.8±1.7年,女运动员平均为13.5±1.1年,其中男子难美性项群选手最长为16.5年,而男女耐力性向群选手最短,分别为11.3年及11.4年。因此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终极目标,所有的训练活动都要围绕着促使运动员竞技能力持续发展并在比赛中高效表现而展开,综合考虑运动员年龄、生理、心理机能发育的自然规律以及在训练负荷影响下生物适应状态的发展变化规律等多方面因素,最后为运动员制定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3]。调查后备基地的情况显示,75%后备基地的教练员能够为运动员制定合理训练计划,包括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训练计划。后备基地的运动员一般每天训练两次,一次两小时左右,平均一周训练13次,周训练课时间能达到26小时。训练既包括专项训练,又包括技术训练、体能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等,约75%的教练员制定的训练计划比较科学、比较符合运动员实际情况。
2.2后备人才基地的建立与我国奥运战略的对策研究
当今世界体育的竞争不单是依靠一线队员的竞争,后备人才的储备竞争将直接决定各国竞技体育在世界排名的走向。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奥运金牌的争夺中,都是把竞争的重点放在这些运动后备人的培养上。任何国家要想在世界体坛占据优势地位,并保持长盛不衰,就必须依靠一支优秀的运动员队伍,既包括延长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又包括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合理的梯队建设[4]。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就是在国家体育部门的宏观调控下,动员优势区域体育部门、高等院校,根据田径项目的发展需要,在符合运动训练规律的前提下,科学组织训练,集中优势力量,全面推广、重点发展,促进田径项目后备竞技人才的储备,经过多年训练,在若干个单项中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运动员[5]。为了完成以上目标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我国田径高水平后备人才,促进奥运战略的实施。
2.2.1进一步扩大选材和招生力度,加强后备人才的储备
调查发现由于有关创建“基地”的通知下达较晚,部分基地选材仓促。一些项目运动员人数不够、男女比例尚未达到要求。因此,应加强选材和招生工作,对于竞技运动训练,选材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德国乌尔默教授有言:“培养当代世界冠军,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高水平的科学训练、优化的训练环境和运动员个人优越的天赋条件。”建立健全选材招生网,充分挖掘优秀青少年人才。从哲学的角度讲,质的飞跃前提是要有一定量的积累,我国竞技体育多年以来的实践也已经验证,竞技水平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基础人才的储备。同时,应本着全方位考虑的原则,不应偏颇、简单、片面,只看目前的专项成绩,而忽略未来的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机能能力、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距及心理素质等因素也应考虑在内。
2.2.2对基地教练员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
调查发现,基层教练接触到的新的训练理念、训练方法较少。我国著名田径教练员阚福林指出:“是否具备好的教练员队伍是一个项目能否尽快上去的先决条件之一[6]。”中国田径项目目前缺乏一支能够打大仗、打硬仗、特别能战斗、比较年轻的教练员队伍,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较长时间内我们对教练员队伍的培养不够,出现教练员断档所造成的[7]。为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应该对基地教练员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首先,应提高各级领导对教练员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刻认识和理解加强教练员培训工作的深远意义。其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管理体制,要加强对教练员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协调沟通和宏观管理;同时教练员培养要贯彻全面提高教练员教育质量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的质量,避免教练员培训中的学历教育或走形式[8]。另外,田径管理中心应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给教练员创造出国学习的机会,或聘请国外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专家来承担培训讲学的任务,使我们的教练员队伍不仅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适应我国田径项目发展的需要。
2.2.3制定长期训练规划,做好基地的育才工作
制定长期训练规划,做好基地的育才工作是创建基地、提高选材质量、达到出好人才、多出人才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青少年运动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训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虽然众多的竞技项目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是相通的。徐佶等认为,“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遵循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完成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9]。如何保护好、训练好、教育好这些未来的田径人才是今后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的工作重点。为杜绝“过早专项化”,产生拔苗助长现象,必须妥善解决好管理干部和教练员的政绩、业绩和少年儿童专项成绩的关联问题。因此,本人认为应由专家组为圈定的奥林匹克人才制定多年训练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年度训练计划,并保证严格地贯彻和实施。
2.2.4建立健全青少年竞赛机制
当前我国田径运动竞赛制度对不同层次的训练对象在竞赛形式、方法、内容等方面并不会随竞赛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青少年运动员的比赛越来越成人化,在这种竞赛制度的制约下所有竞赛对象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快出成绩,这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发展战略是相背离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学校往往为了争夺名次而训练,打好坚实的基础和快出成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使得我国的青少年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到了成年之后成绩反而鲜有提高。竞赛制度是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竞赛制度会对后备人才的培养产生消极的影响。判断与衡量后备力量竞赛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应该是:这种制度能否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后备力量健康成长,从而实现竞赛的效益[9]。青少年比赛必须根据其特点和长远规划来组织有特定内容的竞赛,专项化并不应十分突出。青少年竞赛要淡化金牌和名次意识,要以身体全面发展和打好基础为指导思想;以观察学习、选拔优秀苗子、检查训练效果、积累比赛经验为目的。
2.2.5建立国家少年奥林匹克单项集训队
为了更好地完成2012和2016的奥运战略的备战任务,可在适当时机创建国家少年奥林匹克单项集训队伍,加强系统的科学训练和统一管理,确保科学化训练和严格负荷的监控与实施,使基地的优秀人才能够在上述备战任务中成为担当起国家高水平奥运选手的重任。将各单项基地的优秀运动员集中在一起,给他们配以优秀的教练员、完善的场地设备、科研团队、医疗保健、营养康复、后勤物质保障等一系列设施,使运动员的训练得到全方位的保障,从而更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发展。目前田管中心已经开始着手组建青少年竞走队,并从竞走项目出发,逐渐扩展到其他单项。
3结论
3.1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建立有利于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奥运战略的实施,能有效促进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
3.2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在保有其固有的优势的前提下,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后备人才储备不足,教练员水平偏低,长期的训练规划不系统,竞赛机制不健全等。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发展,促进奥运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周志雄,王保成.奥运战略与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培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1).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5]冯树勇.论世界田径运动形势与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7(3).
[6]董新光,等.举国体制下的国内训练与竞赛活动的经济效益分析——关于奥运争光事业中“两个1/3现象”的讨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4).
[7]张万群.试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运行机制[J].少年体育训练,1998(3).
[8]赵玉亭.我国优秀运动员和后备人才交流方案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动机调查
有51.3%的学生参与课余田径训练是出于内部动机,他们思想端正、目标明确;仍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是迫于升学需要或者出于家长的意愿。
2、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参训学生训练现状
有37.8%的参训学生每次训练时间在1~2小时之间,这基本符合国家教委下达的中学课余训练每天不超过2~3小时的管理要求。但是通过现场访谈了解得知,仍然有37.1%的同学课余田径训练时间大于3个小时。
3、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参训学生运动等级调查
在所调查的参训学生中,有32.4%的同学没有获得等级证书,有48.6%的同学获取了田径三级证书。而在所调查的参训学生中,田径运动员等级达二级的占总人数的18.9%,没有学生获得田径一级证书。
4、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开展课余田径训练的影响因素
通过家庭随访以及学生本人访谈可知只有18.9%的同学是在专业带训教师指导下选择自己的训练项目,有30.4%的同学则是自己随机选择训练项目,没有进行专业选材,更没有科学的训练依据。
5、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现状
学历代表一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 带训教师体育理论知识多少的重要标志。带训教师中大专学历占到44%,本科学历水平教师达到32%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带训教师中参加专业体育训练四年的老师达到了32%,六年及以上的达到了40%。
6、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量调查
通过对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参加课余田径训练教师每周教学任务量调查研究分析知,教师课时任务量比较重。
7、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参加课余训练指导动机调查
通过动机情况调查分析知: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过程中,对这份额外工作感兴趣的只占到总数的7%,而36%的老师是为了服从学校安排。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参与课余训练的主要动机是迫于升学需要,23.6%的学生的参训动机是强健体魄,排在第三位的是兴趣爱好。学生训练的内部动机不够明确,影响了训练的效果。
2、体育教师的带训动机主要是服从学校安排,带训教师没有额外劳动补助,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训练热情,不利于课余田径训练的开展。
3、每天的训练在1到2个小时趋于合理,有的学校课余田径训练时间偏高,参训学生中有54.7%每周训练次数在5次以上,体育教师的训练计划不是很合理,训练时间过长,训练强度偏大会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始终处于疲劳状态,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4、参训学生的运动等级偏低,32.4%的同学没有获得等级证书,参训学生总体训练水平偏低,参训运动员训练质量不高,体育教师在运动员科学选材方面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5、带训教师的学历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具有较深专业知识、长期自身训练的经历和教练训练经历,基本能满足训练需要,能够很好地控制训练过程,确保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
6、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工作量较大,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指导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影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7、影响田径训练的因素主要有:运动场地器材不足,训练经费不足,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在课余的运动训练中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影响训练效果。
(二)建议
1、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使他们思想端正、目标明确,有着良好的主动性;
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时间算到绩效工资中,让教师主动积极的投入到训练中去。
2、教师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发育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3、体育教师要科学选才,在训练学生过程中应该加强运动员的训练质量,鼓励参训学生向更高层次冲击,鼓励参训学生多参加正式比赛,提高自己的应赛能力。
4、定期开培训班对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新及体育教师的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体育教师的训练水平。
(一) 有关田径训练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完善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管理失衡的问题,田径训练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和完善。首先是田径训练的课时常常被任意删减或挤占,田径训练的安排和内容随意性大,并且很多训练的安排工作是根据本校体育教学思路和任课教师的兴趣和特长来拟定的,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特点。其次,对国家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了解不够透彻,领悟不够到位,只是从形式上附和,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教学管理问题的出现,比如:擅自降低田径训练的要求、高年级不开设体育训练课程等现象。
(二) 田径训练的场地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了解发现,很多中学的田径训练场地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根本没有标准的田径训练场,以致体育教学过程中田径训练场地缺乏,无法满足学生活动和锻炼的需要,从而影响训练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情况不够理想,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田径训练教室,极少数的学校甚至缺乏专业的体育任课教师,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由班主任或其它老师来代为开展,这样的情况不但不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而且也不利于体育师资的培养。
(三) 学生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田径训练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很多学生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甚至对田径训练有所排斥。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对田径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很多家长仍然抱有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未来的发展主要是由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来决定的,而体育训练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不大,不愿意让学生在田径训练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家长的这种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和田径训练的错误认识。
其次,受诸多新兴体育项目的冲击,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关注度降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新兴的体育项目不断出现,人们对体育锻炼、娱乐休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致很多学生认为田径运动中传统的跑、跳、走、投等内容已经过于陈旧,无法满足中学生求新、求异、赶时髦等的需要,从而对田径训练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第三,田径训练受田径运动项目本身特点的约束,多数训练均属于体力消耗大、重复性和周期性强的内容,从而对中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多数体育任课教师在进行体育训练时,采用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单一,且过分关注学生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不足,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中学田径训练的改进建议
(一)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保障田径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体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正确认知田径训练的价值,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保障田径训练的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而且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而田径运动又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所以,学校的相关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重视田径训练工作的开展,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二)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提升田径训练水平必须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学校现有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加大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本校体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为田径训练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提升学生田径训练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竞技体育;水平发展;健康发展;研究
自素质教育提出并实施以来,我国便定期对各阶段学生进行调查,以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健康成长,而在多次高中生体制调查中显示,我国高中阶段学生普遍身体素质状况有所下降,这一现象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而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与校内开展的体育活动有关,目前大部分高中在所开展的体育活动都以竞技类为基础,以田径竞技为主,但在开展过程中却始终无法保证水平的平稳发展与健康发展,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没有起到十足的相应作用,所以目前想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首要任务便是提升高中田径运动方面的发展水平,保证高中竞技体育水平的健康发展。
1 体育兴趣培养
1.1 体育兴趣
想要保证校内竞技体育的水平能够稳定健康发展,首先要做到的是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兴趣属于一种心理倾向也是竞技体育参与者的基本动力,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体育产生了体育兴趣那么便会积极参加相关活动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所以培养竞技运动过程中参加者对运动的爱好与兴趣是十分必要的。田径运动属于经济运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原始基础的运动项目之一,但其他竞技体育项目相比,田径运动形式较为单一和枯燥,大部分学生对其的兴趣始终有减无增,想要充分激发学生对田径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在日常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可以在不失田径运动原有意义的同时,增加一些趣味性,比如带领学生环城长跑、在常规耐力训练中加入游戏元素,或者选择走出校门到野外选择训练场地,在训练的同时促进学生亲近自然等等。用新鲜感来冲淡枯燥感,以此来促进校内竞技体育水平健康发展。
1.2 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动机
人的任何举动都需要一定动机来支撑,在田径竞技运动中,最大的动机便是过程中快乐与胜利后的喜悦,因此在田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着以训练为基础以快乐健康运动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对田径的兴趣与自信,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动机,让学生面对训练与运动活动不再抵触。
1.3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人有的心理需要分为五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实现,竞技\动中的兴趣就来源于自我实现当中,因此,学校要经常在校内组织各种与竞技运动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断超越自己的来充分证明自己的实力。比如可以将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分组,组织学生进行短跑,趣味障碍接力跑等,比赛进行时,学生们互相支持、相互激励、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还能增强学生的团结精神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竞技运动的兴趣,从而更为努力和积极的投入到校内体育竞技活动与训练当中。
1.4 加强田径基础知识的传授
田径运动技能的学习时要和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相结合,如短跑中肌肉的如何发力,如何更好提升肌肉力量等,以这些知识的传授来增强学生田径竞技运动的兴趣,从而完成对运动竞技水平的提升。
2 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2.1 体育教师要加强知识体系的更新
善于学习和知识储备。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基本来自于大学学习的课程知识,自己曾经的训练经验。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己训练经验的总结。另外多关注大型比赛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其他教练员的训练办法,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
2.2 增强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做个科研型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总结工作的创新能力、实践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与公关能力等。教师在坚持以训练为主的同时应该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训练”与“科研”结合在一起,可以更自觉地钻研理论,及时掌握训练信息,不断丰富学识,不断提高训练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3 充分发挥校内运动员在业余训练中的主体作用
3.1 发挥训练中的群体效应与尖子生的作用
学生根据专项分组后,有些学生先天素质很优秀,而且模仿和学习技术动作的效率比其他队员要快,因此要加强这些学生的技术训练,先有这些学生在技术动作上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其有助于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模仿,有利于全队学生的技术学习效率同时加强比赛模式与自信心的训练,有些同学在学习初期训练成绩很容易提高,而且也能发觉自己提高的幅度,但到一定技术水平后,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难提高,达到一定的相持阶段,因此要组织适当的运动项目比赛,使学生在心理上紧张,适度的紧张能使学生的训练成绩充分发挥,并在检验的同时,得到提高,达到超量恢复。
3.2 增强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提高科学训练的质量
3.2.1 制定合理的科学训练计划。合理的训练计划可以提高训练的质量和运动员训练水平。而科学的训练计划是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首先要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制定合理的年训练计划,在年度计划的大目标下,制定合理的季度训练计划,月计划和周训练计划。而且周计划要在训练过程中反复检验,从训练结果上检验训练成绩,从而保证月计划、季计划和年计划的顺利完成。
3.2.2 结合运动员专项选择合理的训练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效率。高中学生本身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因此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提高训练成绩,必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专项合理安排合适的训练方法,实行量体裁衣的训练方法。深入研究本专项的技术特点,真正把握专项的本质和技术难度,在训练手段上,要做到实用、集中、有效、小搞形式主义。查阅和搜集国内外资料,及时了解各项专项的发展趋势、动态和最新训练成果,有助于提高老师的个人业务水平。
结束语
总之,想要促进高中竞技体育水平健康发展,无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是日常训练都要灵活进行,比如制定针对学生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按客观规律,紧抓学生心理变化,以此来保证学生持之以恒地训练,以达到学生身体素质与校内竞技体育水平共同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牟晋京.山东省部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幼师; 女子田径队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15-002
幼儿师范学校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学校,从我国近几年幼师的招生情况来看,男生和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大部分学校女生占总人数的98%以上,所以,在幼师中只能组建女子田径队,男生由于人数太少,很少能组队参加各种比赛。
自从2009年10月6日安徽省第一届国家级重点和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田径运动会在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隆重开幕以来,我校积极组队参加,至今已连续参加了三届。第一届和第二届都获得了女子团体第一名和团体总分第二名,第三届获得了女子团体第一名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笔者从2009年至今就一直担任校田径队教练,带队参加了三届省中职运动会。经过几年的探索,本人在幼师组建女子田径队方面有几点收获,现总结下来,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女子田径队的选才是重点
选才是提高运动水平,争取比赛成绩的基础条件,田径队员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训练队的前途和未来。我校新生入学两个月,学校举行校田径运动会。从校田径运动会上脱颖而出的优秀同学加入校田径队的基础训练,再从她们当中选出能吃苦耐劳,毅力坚韧的同学正式进入校田径队。选择正式队员考虑以下几点:
1.先天条件
先天素质的好坏对队员是否出成绩有直接影响,所以在挑选队员时,我们先从班主任那里调查了解,找出从前参加过运动会比赛且获得一定成绩的同学,而后再对照学生本人的体态确定人选。
2.基本素质条件
学生的内在素质好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训练成绩的好坏,我们通常十分注意挑选那些爆发力强、柔韧性好和灵敏度高的学生到校女子田径队。
3.意志力条件
一个队员尽管先天性条件再好,但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也是无法训练出成绩,训练出人才来的。因此,在选拔运动员时,我们特别注意精选那些意志坚决,能吃苦耐劳,有坚强的毅力及上进心的学生参加校田径队。
选择优秀的运动员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从严从难抓好训练,这是组建女子田径队提高运动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经费是田径队的物质基础
即使有好的教练员、优秀的体育苗子,没有充足可行的场地器材,没有好的食堂、宿舍等后勤保障,田径队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多年以来,我校主管教学的领导经常下场地观看训练,了解训练情况,提出指导意见,给运动员解决了许多具体的问题。校长亲自到队员中询问饮食、住宿等情况,根据实际问题给出政策,如对家庭困难的队员采取免除学费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队员后顾之忧。在运动队的集训期间,学校为了方便管理,让队员住在一起,每日提供免费早餐和晚餐。赛前,校长亲自做精神动员,举办践行聚会,提出指示和希望;赛后还会举行全校师生的夹道欢迎和公开表彰大会,这样全队人员都认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全体师生的肯定,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全校学生都以加入校田径队为荣。在开展田径训练的同时,体育场地设施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学校购买了许多专用训练器材,这些设施不仅为田径队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条件,还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学校领导能在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做好饮食、场地器材、训练比赛、医疗等后勤工作,校田径运动队的工作就能等到顺利进行。
三、培养团队意识是胜利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合作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会行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田径运动比赛中团体协作尤为重要。比如接力比赛,不但要发挥每位队员的潜力,还要让每位队员在传接棒上配合默契,传棒迅速,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而且独生子女居多,与人合作意识相对较差。因此,我们在组建女子田径队上特别注意这一点。田径队有专门的队服,队员走到哪里大家都能认出来,学生有自豪感。在集训期间,接力中有一位同学不认真,我们就处罚同队的四位同学。训练结束后,每两名同学互相帮助对方按摩放松身体。吃饭时,要等到全体队员到齐后方可用餐,这样,在潜移默化中队员把田径队当成了一个集体。团队意识是胜利的关键,团体总分的组成离不开每位队员、教练的拼搏。
四、坚持长期训练是比赛根本
我校女子田径队在安徽省重点和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女子团体冠军并不是偶然的,这与我们常年坚持训练是分不开的。在比赛期间,通过与其他兄弟学校教练交流,得知好多学校都是接到比赛通知后,组队开始集训,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训练就来参加比赛了。而我们学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就选拔人才,找出优秀的运动员补充到女子田径队里参加常年的训练。教练员还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类训练计划。根据选入田径队的队员特长及训练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训练计划,学期、月季等训练计划,还要根据学校条件、学生文化、身体特长合理安排训练手段、方式、运动量、密度等内容。只有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
五、科学训练是取得成绩的保证
幼师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女生,女子田径队更是女生的天下。这就要求我们教练员要认真研究、分析、掌握女生特点,针对女生生理、心理特点来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1.根据女生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训练方法
幼师的女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和青年前期,身体形态发育变化比较平缓,也是塑造健美体态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训练中,教练在训练前可以安排一些竞技健美操和街舞的内容,让她们在音乐中热身,在挑战高难度动作中提高灵敏素质和力量素质。利用女生爱美的心理特点,将许多力量练习说成是减肥方法,这样队员更愿意接受这种训练。队员在生理周期时,适当减小运动量,多做做一些力量、柔韧性练习,而不能放任她们休息,影响了训练计划。
2.根据女生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训练方法
幼师的女生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都比较强,已经具有情感自制力,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观,渴望自己能有健美苗条的身材,她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对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因此,在训练中我们经常将两位实力相当的队员放在一起比赛,激发她们的好胜心,挖掘她们的内在潜力,超越自我,提高成绩。有时,我们还将队员带到中学去和高中体育考生训练队的女队员比赛。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还丰富了比赛经验,为正式比赛奠定了基础。
总之,幼师女子田径队是个特殊的集体,要想让她们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练员必须有耐心,从思想上指导她们克服心理障碍,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去;从生活上关心她们,解决她们遇到的困难,让她们感觉田径队就是一个温暖的家。当然,教练员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掌握最新的技术,完善自我,将队员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我认为在幼师组建女子田径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建立.我省高校田径运动员训练的现状与对策,《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0卷第3期
[2]宋广林.高校田径训练特点及方法,田径,1999.5